CN109155468B - 接触元件 - Google Patents

接触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5468B
CN109155468B CN201780030445.6A CN201780030445A CN109155468B CN 109155468 B CN109155468 B CN 109155468B CN 201780030445 A CN201780030445 A CN 201780030445A CN 109155468 B CN109155468 B CN 1091554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ection
fixing
carrier tape
contac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04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5468A (zh
Inventor
汤姆·库夫纳
飞利浦·亚历山大·斯特雷勒
法比安·喜利得
卢卡斯·维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Original Assignee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filed Critical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Publication of CN109155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5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5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54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onsisting of at least two resilient arms contacting the same counter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81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ouver type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07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elastomeric connec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Wire Bond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用于促成两个接触件(K1,K2)之间的电接触的接触元件(1)包括:一个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承载带(2),其中承载带构成为,使得在将力(F)施加到承载带(2)上的情况下承载带(2)的长度沿纵向方向(L)变化;和多个接触部件(5,5a,5b),所述接触部件分别具有用于接触两个接触件(K1,K2)中的一个的第一接触部段(6)、用于接触两个接触件(K2,K1)中的另一个的第二接触部段(7),以及具有用于将接触部件(5,5a,5b)固定在承载带(2)上的固定部段(8)。

Description

接触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述部分的用于促成两个接触件之间的电接触的接触元件。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也称作为接触薄片的接触元件。例如,EP 0 716 474示出一种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包括一件式的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接触带,能够借助所述接触带电接触两个相对置的接触面。接触带在其长度中能容易地变形,使得能够简单地装入所述接触带。
即使接触带的变形在装入时是非常有利的,而根据EP 0 716 474的接触部位具有一些缺点。
一方面,关于可传输的电流方面的可缩放性是极其受限的。典型地,电流的扩大也产生接触元件横截面的扩大。这种缩放不是容易可行的,因为否则失去有利的特性。例如,接触元件在扩大时变得刚性更大。
另一方面,机械的插入力在将薄片装入底座或插头连接中能够时仅稍微受到影响。
此外,也限制关于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几何尺寸的装入区域或压缩区域。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特别地,接触元件应对于不同的应用可更简单地配置。
根据权利要求1的接触元件实现所述目的。因此,用于促成两个接触件之间的电接触的接触元件包括一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承载带,和多个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与承载带连接。沿纵向方式延伸的承载带构成为,使得在将力施加到承载带上时改变承载带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接触部件分别包括用于接触两个接触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段、用于接触两个接触件中的另一个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部段,以及具有用于将接触部件固定在承载带上的至少一个固定部段。
通过负责真正电接触促成的接触件的设置,能够实现两个接触件之间的限定的电接触。通过长度可变的承载带尤其能够在装入接触元件时实现所述接触元件的延伸或压缩,而不牵涉其接触部件。由此接触部件能够关于电接触功能方面设计并且与接触部件的设计无关地能够实现承载带的纵向延伸性。这就是说,两个功能“电接触”和“纵向拉伸性”能够彼此独立地设计。
将表述“承载带构成为,使得在将力施加到承载带上时改变承载带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理解为,承载带本身构成为,使得其长度在施加力时改变。改变优选在承载带的材料的弹性区域中发生。
优选地,承载带的形状或外形构成为,使得其在纵向方向上的弹性提高或者其弹性可变形性沿纵向方向观察提高。由此能够在将所述力施加到承载带上时有助于长度变化。
尤其优选的是,承载带包括如下区域或机构,借助所述区域或机构能够提高承载带在纵向方向上的弹性或弹性可变形性。通过所述区域或机构,承载带构成为,使得其长度能够尤其良好地且主要以期望的程度变化。因此对承载带改进其纵向可变形性。
这种区域或这种机构例如能够通过进入到承载带中的切入口和/或承载带中的冲口和/或穿过承载带的穿口和/或通过承载带的部分的薄弱部来提供。所述区域或机构尤其良好地适合于提高承载带在纵向方向上的弹性或弹性可变形性。
尤其优选地,所述区域或机构分别在纵向方向上错开,并且从承载带的两侧交替地进入到承载带中。这就是说,第一区域或第一机构从右侧延伸进入到承载带中,而第二区域或第二机构从左侧延伸进入到承载带中,其中两个区域后机构沿纵向方向观察彼此错开。
此外,在承载带变形时,设置用于电接触的接触部件不变形,并且不由此被负面影响,而是承载带机械变形。
优选地,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穿过承载带。线优选是居中位于承载带中的线。接触部件相对于承载带安置成,使得接触部件围绕枢转线枢转或能够围绕枢转线枢转。枢转线以小于30°的角度成角度地倾斜于、尤其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线。
因此,角度处于0°至30°范围中。将基本上平行的枢转线理解为:枢转线刚好平行于线或相对于中线成直至3°或直至5°的小的角度。
通过该构成方案,接触部件基本上平行于插接方向压缩。所述枢转线优选与插接方向正交。
换言之,在一个尤其优选的变型形式中,接触部件的主要取向优选横向于纵向方向。由此,在接触过程中实现:接触部件在接触运动时围绕枢转线枢转,所述枢转线在装入位置中相对于插接方向直角地取向。
在接触过程中,通过接触部位横向于承载带取向实现:接触部件在接触运动中围绕枢转线枢转,所述枢转线在装入位置中相对于插接方向直角地取向。
通过设置接触部件使得实现所描述类型的枢转的方式,接触部件在装入时基本上沿插接方向枢转,由此对于承载带的负荷更小。此外,用于插接连接的接触元件能够更简单地设计尺寸。特别地,接触部件能够独立于承载带且无承载带地设计尺寸。尤其优选地,横截面能够由接触部件极其简单地改变。
但是也能够考虑其他的取向。如所提交的那样,枢转线也能够相对于中线成角度倾斜。角度能够为直至30°。在此,枢转线从各个接触部件彼此平行、但非共线地伸展。
根据装入位置,承载带柱形地围绕中轴线延伸,其中于是线和枢转线同样柱形地围绕中轴线延伸。在该上下文中,将表述“线和枢转线平行”可如下理解为:柱形环绕的线和柱形环绕的枢转线处于横向于中能够轴线的平行的平面中。装入位置的该设计方案例如在底座和插接连接中出现。
通过负责真正的电接触促成的接触部件的设置,能能够实现在两个接触件之间的限定的电接触。此外,在承载带在接触过程中变形时,设置用于电接触的接触部位不变形并且由此不被负面地影响,而是承载带机械地变形。
优选地,接触部件在围绕枢转线枢转期间相对地在相应的接触件的接触面上运动,其中运动横向于枢转线伸展。在此,其为接触部件的组合的运动,所述运动由枢转运动和接触面上的运动组成。
优选地,第二接触部段处于固定部段的区域中。接触部件在第二接触部段中构成有倒圆部,所述倒圆部围绕平行于纵向方向伸展的倒圆轴线延伸。倒圆轴线和枢转线至少在接触部件的宽度之上基本上彼此共线地伸展。
优选地,第二接触部段借助其倒圆部在接触面上滚动并且可选地相对于接触面可移动地构成。
优选地,第二接触部段对承载带在其外棱边的区域中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进行包围,其中所述固定部段处于接触部件的朝向接触带的内侧上。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接触部件设置在承载带的两侧。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接触件设置在承载带的一侧。
在一个改进形式中,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承载带包括多个沿纵向方向以一定间距彼此间隔开地设置的固定部位,所述固定部位呈固定夹板的造型,其中承载带构成为,使得在将力施加到承载带上时沿纵向方向进行规定夹板相对彼此移动是可行的。接触部件分别包括用于接触两个接触件中的一个的第一接触部段、用于接触两个接触件中的另一个的第二接触部段,以及具有用于将接触部件固定在固定夹板上的固定部段。
优选地,每个固定夹板设置有刚好一个唯一的接触部件。固定夹板的数量对应于接触部件的数量。
将相对移动理解为:承载带的长度被延伸或压缩。两个接触部件在纵向方向上观察的间距在延伸时变大并且在压缩时变小。
沿纵向方向的延伸或压缩的程度优选基本上对应于在未变形状态下的初始长度加上或减去初始长度的10%至40%。
相对移动优选横向于接触部件的取向伸展。
接触部件与承载带分开地构成并且经由固定部段固定地与承载带连接。接触部件优选经由机械连接与承载带连接。接触部件能够与承载带形状配合地和/或材料配合地和/或力配合地连接。接触部件的固定部段和承载带或承载带的固定夹板具有相应的实现固定的元件。
承载带的材料优选与接触部件的材料不同。承载带的材料优选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特性并且接触部件的材料优选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
承载带的材料优选由金属,尤其钢,尤其优选弹簧钢或弹簧不锈钢构成。接触壁部件的材料优选由铜或其合金构成。优选地,接触部件设有改进电接触的覆层。例如通过银覆层。
优选地,承载带通过钣金条制造,所述钣金条尤其借助于冲压过程或激光切割来成形。但是,钣金条也能够以不同方式制造。
优选地,各两个沿纵向方向相随的固定夹板经由接片彼此连接。接片优选构成为,使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由接片提供所述延伸或压缩。在此,接片优选相对于固定夹板变形。但是,固定夹板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彼此连接,使得在将力施加到承载带上时承载带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变化。
尤其优选地,接片相对于纵向方向以角度成角度倾斜。因此,接片相对于纵向方向成角度倾斜地延伸。
所述优选优选处于45°至90°的范围中。角度基本上通过两个相对置的固定夹板之间的间距和承载带的宽度确定。
优选地,接片将将两个在纵向方向上直接相随的固定夹板彼此连接。尤其优选地,在两个固定夹板之间存在刚好一个唯一的接片。但是也能够考虑的是:在两个固定夹板之间设有多个接片。
接片能够构成为连续的接片。替选地也能够考虑的是:在接片中设置朝接片伸展的切口,所述切口在施加所述力时有助于接片的变形。
换言之:固定夹板优选经由接片彼此连接,所述接片设置成,使得在将力施加到承载带上时能够沿纵向方向进行固定夹板彼此间的相对移动。
尤其优选地,线以中线的形式沿纵向方向居中的延伸穿过承载带,其中将各一个第一固定夹板在第一侧上相对于中线侧向地设置并且将各一个第二固定夹板在第二侧上侧相对于中线侧向地设置。接片分别将一个第一固定夹板与一个第二固定夹板连接。另一接片将所述第二固定夹板与另一第一固定夹板连接。
因此,重复接片的设置,其中接片优选交替地将一个第一固定元件与一个第二固定元件连接并且随后将该第二固定元件与另一第一固定元件连接。
换言之:接片因此以交替的方式将一个第一固定夹板与一个第二固定夹板连接并且将该第二固定夹板与随后的第一固定夹板连接。
接片优选分别将一个第一固定夹板与一个第二固定夹板连接成,使得实现承载带的蜿蜒形的或之字形的构成。
优选地,与第一固定夹板处于连接的第一接触不部件借助其第一固定部段朝与第二固定夹板处于连接的第二接触部件取向,和/或与第二固定夹板处于连接的第二固定部件借助其第一接触部段朝与第一固定夹板处于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件取向。
优选地,第一接触部件从其固定夹板起观察延伸,使得第一固定部段横向于纵向方向延伸超过第二接触部件,使得在接触运动中从第二接触部件的侧起首先通过接触件接触第一接触部件。
由此能够实现尤其良好地接触接触部件。此外,能够提高接触元件的紧凑性。
同样地,优选的是,如下第二接触部件设置成,使得在接触运动中从第一接触元件的侧首先通过接触件接触第二接触元件,所述第二接触部件的第二接触部段横向于纵向方向观察延伸超过第一接触部件。
优选地,一个第二接触部件延伸进入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接触部件之间的中间空间中,并且一个第一接触部件延伸进入到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二接触部件之间的中间空间中。
换言之,接触部件彼此交叉地设置。
优选地,接触部件从相应的固定夹板延伸超过线,相应接触部件以所述固定夹板与承载带处于连接,所述线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优选居中地处于两个固定夹板之间。这就是说,接触部件横向于该线,超出该线。在该上下文中,线优选是中线。
优选地,接触部件设置在承载带的两侧,其中在相邻地设置在相同侧上的两个接触部件之间存在中间空间,设置在另一侧上的接触部件能够伸入所述中间空间中。
优选地,接触部件关于线、尤其中线设置在其左侧和右侧。在该上下文中,左侧和右侧是关于承载带的最侧和右侧,其中一个接触部件与右侧连接并且另一接触部件与左侧连接。接触部件沿着线、尤其中线观察彼此错开地设置。
优选地,与承载带的右侧连接的第一接触部件借助其第一接触部段朝与承载带的左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件取向,和/或与承载带的左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件借助其第一接触部段朝与承载带的右侧连接的第一接触部件取向。
优选地,接片围绕位于固定部位或固定夹板之间的中线转弯,尤其弯曲地转弯,和/或一次转弯和/或多次转弯地构成,使得设置在线的一侧上的固定部位或固定夹板的表面相对于设置在线的另一侧上的固定部位或固定夹板的表面成角度地倾斜。
换言之:在横截面中垂直于线观察,固定部位相对于承载带的中间区域成角度倾斜地延伸。
通过转弯的构成方案,接片起弹簧元件作用,使得沿纵向方向观察,相应的接触元件能够围绕其第二接触部段从初始位置枢转到接触位置中。
换言之,优选地,接片具有至少一个平行于纵向方向延伸的转弯线。接片的区域和固定夹板关于如下平面伸展,从转弯线起以一定角度成角度地倾地伸展,其中所述平面通过纵向方向和横向于其的横向轴线展开。成角度倾斜成,使得接触部件相对于所述接触件的所述接触面或相对于所述平面倾斜。
在一个变型形式中,每个接片设有两个转弯线。两个转弯线彼此间隔开并且优选对称地,即以相对于居中地位于两个固定夹板之间的中线安置。
转弯县能够弯圆地构成或构成为尖锐的角。
通过接片转弯或多次转弯的构成也能够指出:承载带在横向于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中V形或U形或梯形或半圆形地构成。
在另一变型形式中,接片构成为连接夹板的弯曲件。因此,接片作为弯曲件在夹板之间延伸。接片优选围绕沿纵轴线方向伸展的中线弯曲地构成。弯曲件的半径优选根据装入情况尽可能大地选择。
优选地,第一接触部段关于承载带形成自由端部并且远离承载带或伸出远离承载带。因此,第一接触部段至少在初始位置中,即在未压缩的状态下不处于承载带上。但是,在接触位置中,第一接触部段根据设计方案与承载带接触。在压缩的状态下,即在接触位置中,自由端部能够通过承载带中的凹部穿过承载带伸出。凹部通过两个接片之间的中间区域提供。
优选地,第二接触部段处于固定部段的区域中,所述固定部段与固定夹板固定连接。替选地,固定部段设置在第一接触部段和第二接触部段之间,其中两个接触部段作为自由端部从承载带至少在未压缩的状态下伸出远离或者远离所述承载带。
优选地,接触部件在所述第一接触部段中构成有倒圆部,所述倒圆部围绕平行于纵向方向伸展的倒圆轴线延伸,和/或接触部件在第二接触部段中构成有倒圆部,所述倒圆部围绕倒圆轴线延伸,所述倒圆轴线平行于纵向方向伸展。通过所述倒圆部能够优化所需要的插接力。
倒圆部半径能够匹配于接触情况。
将倒圆部能够理解为具有恒定半径或非恒定半径的倒圆部或n边形或多边形。
优选地,接触部件的第二接触部段相对于承载带安置成,使得承载带和可能的铆钉在接触位置中不与接触件连接。例如,第二接触部段能够从连接部段的下侧下降或折弯,所述连接部段平放在承载带上。因此,第二接触部段能够是隆起部关于固定部段的一部分。
优选地,接触部件在固定部段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大于接触部件在第一接触部段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因此,第一接触部段的横截面关于固定部段渐缩地构成。替选地或附加地,接触部件在固定部段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大于接触部件在第二接触部段的区域中的横截面。替选地,接触部件在固定部段的区域中的横截面能够基本上等于在第二接触部段的区域中的横截面。
因此,接触部件能够分部段地收缩地构成。
由此,在优化的材料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将固定部段良好地支承在固定夹板处。
尤其优选地,接触部件从固定部段朝第一接触部段渐缩。
如所阐述的那样,接触部件经由固定部段或固定夹板固定在承载带的固定部位或固定夹板处。在此,固定部段能够不同状地构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借助固定部段与至少一个可塑性变形的连接元件、尤其铆钉与固定部位连接,其中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一件式地模制在接触部件处。连接元件、尤其铆钉因此是接触部件的整体的组成部分。
优选地,设有多个连接元件或铆钉,尤其所述多个连接元件或铆钉中的至少两个。
连接元件或铆钉在此远离接触部件的朝向承载带的下侧延伸,穿过固定部位中的穿口伸出,并且在承载带的侧上相对于接触部件的支座塑性变形。
连接元件或铆钉以支持于塑性变形的方式也还能够被钎焊或熔焊。
优选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或铆钉具有圆形的或卵形的或多边形状的或n角形的横截面。尤其优选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具有与长孔互补的横截面。这就是说,横截面基本上具有矩形的造型,其中两个相对置的侧棱边倒圆地构成。
通过设置可塑性变形的连接元件得到如下优点:接触部件能简单地与承载带连接。由此,能够简单地制造接触元件。此外,通过在承载带和接触部件之间分开地构成得到如下优点:能够与承载带无关地进行接触部件的设计。特别地,接触部件能够以高的材料份额构成,这具有的优点是:能够传输更大的电流。
在第一构成方案中,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是接触部件或固定部段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此外,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具有从固定部段突出的杆,所述杆在重成形过程中塑性变形,使得杆与承载带机械固定地连接。
将表述“整体的组成部分”理解为,接触部件或连接元件或杆一件式地构成。这就是说,连接元件和接触部件形成一件式的结构。换言之,连接元件整体地模制在接触部件上。
由于一件式的接触部件得到如下优点:在安装中必须连接唯一的元件,即将接触部件与承载带连接。这就是说,取消附加的固定元件的设置和操作。
此外,接触部件本身能够通过重成形方法极其简单且大件数地有效率地制造。
优选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经由固定部段一件式地模制在接触部件上。
特别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由固定部段成形。
尤其优选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从固定部段中经由压制过程或穿插过程压出。这就是说,连接元件能够通过总归存在于固定部段处的材料形成。
优选地,固定部段在连接元件压出之后与连接元件相对置地具有凹处,其中凹处的体积基本上对应于压出的连接元件的体积。因此,固定部段为了形成连接元件在连接元件的区域中塑性变形。优选地,固定部段在连接元件的区域中优选不以提高的材料份额构成,由此通过塑性变形形成所述凹处。
在第二构成方案中,至少一个可塑性变形的连接元件在塑性变形之前和在于承载带连接之前规定地设置在接触部件上。此外,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具有从固定部段突出的杆,所述杆在重重新过程中塑性变形,使得杆与承载带机械固定地连接。
根据第二构成方案,至少一个塑性的连接元件在重成形过程之前,即在杆塑性变形之前固定地设置在轨道部段上。这就是说,连接元件能够是单独的元件,所述元件与接触部件经由固定部段时间上在于承载带连接之前和在铆接之前固定地连接。这就是说,连接元件和接触部件为了安装在承载带上形成一件式的结构,这具有在上文中结合第一构成方案所提出的优点。
优选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根据第二构成方案借助杆穿过固定部段中的开口伸出并且固定地相对于固定部段规定,其中固定是形状配合的和/或力配合的和/或材料配合的。
将表述“机械固定”关于全部实施方式理解为:经由塑性变形的杆将接触部件固定地、即基本上不可脱开地与承载带连接。机械固定的连接优选是力配合的和/或形状配合的和/或材料配合的连接。
优选地,为了机械连接的目的在全部构成方案中将杆通过重成形过程压向固定开口的壁部。因此,杆在重成形过程中塑性变形,由此其直径变大。这就是说,杆借助其侧表面横向于杆轴线压向固定开口的壁部。由此能够提供所述力配合的连接。
替选于此,为了机械连接的目的,连接元件在塑性变形之前借助其杆提出与承载带并且在杆的突出的端部处通过重成形过程形成头部部段,所述头部部段的横向于杆轴线的扩展大于固定开口的横截面。由此,能够提供所述形状配合的连接。
在另一替选方案中,为了机械连接杆的目的,通过重成形过程将杆压向固定开口的壁部,并且在杆的突出的端部处通过重成形过程形成头部部段,所述头部部段的横向于杆轴线的扩展大于固定开口的横截面。由此,能够提供所述力配合的和形状配合的连接。
优选地,在全部在此描述的实施方案中,杆关于突出的部分在其整个横截面之上变形。这就是说,杆借助工具经由其横截面完全塑性地挤压。替选于此,杆的横截面也能够在不同的子区域处选择性地变形。这就是说,刚好在横截面较大的情况下仅杆的子区域能够塑性变形。例如,工具能够在杆端部处的不同的部位处作用,使得不是整个杆横截面重成形。
支持于塑性变形,连接元件也还能够被熔焊。
优选地,在全部在此描述的构成方案中,从固定部段突出的杆在未变形的状态下具有如下长度,所述长度至少对应于承载带的厚度,和/或所述长度对应于固定部段的最大厚度、尤其厚度的一半。
承载带的厚度是承载带沿杆扩展方向上的扩展。
优选地,在全部在此描述的构成方案中,每个接触部件存在刚好两个连接元件或多于两个连接元件。替选地,也能够存在唯一的连接元件。
优选地,刚好两个或多于两个连接元件彼此间隔开,其中间距尤其构成为,使得连接元件在变形状态下部接触。这就是说,连接元件彼此独立并且主要在没有彼此间负面影响的情况下能够变形。
优选地,连接元件在全部在此描述的构成方案中从固定部段起观察沿着杆轴线延伸,其中到横向于杆轴线的第一横轴线中能够的扩展大于到横向于杆轴线和第一横轴线的第二横轴线中的扩展。替选地,扩展也能够是相同的。连接元件构成不圆或非圆地构成。所述构成方案的优点是:能够优化连接元件的横截面,尤其能够选择得尽可能大。
优选地,第一横轴线相对于承载带的纵轴线以一定角度成角度倾斜地伸展。但是,第一横截面也能够相对于总轴线成直角。
优选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在全部在此描述的构成方案中具有圆形的或椭圆形的或多边形的或n角形的横截面。尤其优选的是,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具有如下横截面,所述横截面与长孔互补。这就是说,横截面具有基本上矩形的造型,其中两个相对置的侧棱边倒圆地构成。
优选地,固定开口的形状对应于连接元件的形状。在连接元件和固定开口之间能够存在最大0.1毫米范围的小的间隙。
优选地,连接元件在全部在此描述的构成方案中具有实心的横截面。这就是说,杆具有实心的横截面。但是杆也能够空心地构成。
连接元件能够称作为铆钉。
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在固定部段中借助至少一个铆钉与固定部位连接。铆钉穿过固定部段和承载带的固定夹板伸出。
为了容纳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铆钉而有利的是:在制造接触部件和承载带时在相应的部位处、即在固定夹板中和在固定部位中已经预制穿口。因此,铆钉延伸穿过固定夹板中的穿口和固定部段中的穿口。穿口的数量对应于铆钉的数量。
优选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铆钉设置在第一接触部段和第二接触部段之间。
优选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铆钉由导电材料构成并且与接触部件导电地连接。此外,能够通过铆钉提供接触部件的所述第二接触部段。
第一实施方式的铆钉也能够构成为,使得所述铆钉提供所述第二接触部段。
附加地,根据第一、第二和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在铆钉和固定部段以及固定夹板之间的连接还能够通过熔焊连接或通过钎焊连接来支持。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接触部件借助固定部段为了固定在固定夹板处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包围固定夹板。因此,固定夹板通过固定部段至少部分地包围,这就是说,固定部段至少部分地围绕固定夹板延伸。
优选地,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固定夹板的平行于纵向方向伸展的棱边和固定夹板的与其连接的表面通过接触部件至少部分地包围或完全地包围。
第二接触部段在当前的情况下基本上围绕所述棱边延伸。
换言之,接触部件经由一种皱缩连接与固定部位连接。在此,其为力配合的和/或形状配合的连接。皱缩连接还附加地能够经由钎焊或熔焊连接来加强。
在第五变型形式中,接触部件借助至少一个夹紧元件固定与固定部位。
夹紧元件优选安置在切口的区域中,所述切口插入到第二接触部段中。
夹紧元件还能够具有倒钩,所述倒钩与接触部件和固定部位锚固。
在根据上描述的接触元件的另一改进形式中,承载带的端部彼此连接,使得得到围绕中轴线延伸的接触元件,其中两个端部优选与所述接触部件中的一个连接,或者其中端部借助分开的元件彼此连接。因此,形成环。
根据取向,接触部件位于承载带之内后或承载带之外。
上面描述的接触元件以及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集合件的特征在于如下:接触元件借助其第一接触部段贴靠第一接触件并且接触第二接触部段贴靠第二接触件。
根据集合件的一个改进形式,第一接触件是围绕中轴线延伸的底座部件并且第二接触件是围绕中轴线延伸的销部件,其中承载带围绕中轴线延伸,并且其中纵向方向横向于中轴线并且围绕所述中轴线延伸。
优选地,接触部件能够借助各第一接触部段与第一接触件形成接触,并且接触部件借助各第二接触部段与第二接触件接触,其中在接触运动时扩大接触部件的相对置的第二接触部段之间的间距。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其他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附图仅用于阐述并且不可理解为是限制性的。在附图中示出:
图1示出一个接触元件和两个接触件在接触之前的示意图;
图2示出在接触时的根据图1的视图;
图3示出根据图1和2的接触元件的承载带的示意图;
图4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接触不部件的前视图;
图4b从下方示出根据图4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4c从侧向示出根据图4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4d从上方示出根据图4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4e从上方示出根据图4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4f从下方示出根据图4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5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部件的前视图
图5b从下方示出根据图5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5c从侧向示出根据图5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5d从上方示出根据图5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5e从上方示出根据图5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5f从下方示出根据图5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6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接触部件的前视图;
图6b从下方示出根据图6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6c从侧向示出根据图6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6d从上方示出根据图6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6e从上方示出根据图6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6f从下方示出根据图6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7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接触部件的前视图;
图7b从下方示出根据图7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7c从侧向示出根据图7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7d从上方示出根据图7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7e从上方示出根据图7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7f从下方示出根据图7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8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接触部件的前视图;
图8b从下方示出根据图8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8c从侧向示出根据图8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8d从上方示出根据图8a的接触部件的视图;
图8e从上方示出根据图8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8f从下方示出根据图8a的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图9a示出用于将环绕的槽设置在底座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接触部件的示意图;
图9b示出图9a的细节图;
图9c示出图9a的立体图;
图10a示出用于将环绕的槽设置在销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接触部件的示意图;
图10b示出图10a的细节图;
图10c示出图10a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2中示出两个接触件K1、K2和一个接触元件1的示意图。接触元件1在此促成第一接触件K1和第二接触件K2之间的电接触。对此,接触元件1接触接触件K1的接触面18和接触件K2的接触面19。接触元件由于其在下面更详细描述的弹簧特性而在接触位置中如在图2中示出的那样总是朝接触件K1、K2的两个接触面18、19挤压。
在接触时,第一接触件K1相对于第二接触件K2移动。随后,第一接触件K1借助接触面18接触接触元件1,所述接触面在此在全部区域中构成有倒圆部20。随后,第一接触件K1相对于第二接触件K2继续移动,直至接触面18完全地与接触元件1连接。随后,在此达到接触位置,所述接触位置在图2中示出。
用于促成两个接触件K1、K2之间的电接触的接触元件1包括一个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承载带2和多个接触部件5,所述接触部件与承载带2连接。承载带2用于支承接触部件5并且不促成电接触,而接触部件5设置用于促成电接触。纵向方向L在图1和2中相对于绘图页表面直角地伸展。纵向方向L能够根据接触元件的装入位置而弯曲或者沿着直线延伸。例如,纵向方向L在将接触元件1装入底座/插头组合中时围绕中轴线环绕地构成。在基本上面状的两个接触件K1、K2接触时,纵向方向L能沿着直线延伸。
在图3中示出承载带2的细节,接触部件5固定于所述承载带。承载带2构成为,使得在将力F施加到承载带2上时沿纵向方向L延伸或压缩。因此,承载带2在其长度中可变地构成。承载带2的长度的变化优选在弹性范围中进行。力F在图3中作为双箭头符号示出。
承载带2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包括多个固定夹板3。固定夹板3在此沿纵向方向L观察彼此间以间距A间隔开地设置。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两排固定夹板3。一排包括第一固定夹板3a,所述第一固定夹板在纵向方向L上彼此并排地设置,并且另一排包括第二固定夹板3b,所述第二固定夹板在纵向方向L上同样彼此并排地设置。因此,这两个排沿纵向方向L延伸,其中所述排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间隔开,所述横向方向横向于纵向方向伸展。两个排中的固定夹板3之间的间距是相同的。但是,第一固定夹板3a沿纵向方向L相对于第二固定夹板3b错开一定错位B设置。错位B例如能够对应于一半的间距A。
在附图中,示出固定夹板3关于纵向方向L的对称设置。同样可以已考虑不对称的设置。
线M处于在第一固定夹板3a的排和第二固定夹板3b的排之间,所述线同样沿纵向方向L延伸。线M在此能够是中线M。第一固定夹板3a和第二固定夹板3b关于横向方向Q相对于线M以横向间距C间隔开。
将接触部件5在固定夹板3处固定于承载带2。如果现在承载带2加载力F,那么固定夹板3之间的间距A变化,进而也引起接触部件5之间的间距的变化。
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各两个在纵向方向L上直接相随的固定夹板3经由接片4彼此连接。接片4在此相对于纵向方向L以角度α成角度倾斜地延伸。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接片4a从第一固定夹板3a延伸至第二固定夹板3b。接片4分别模制在相应的固定夹板3a、3b的内棱边21处。在此,内棱边21是固定夹板3a、3b的棱边,所述夹板分别朝向另一固定夹板3b、3a。第二接片4b延伸至另一第一轨道夹板3a。接片4b在此从相同的内棱边21延伸远离第二固定夹板3b,如第一接片4a那样模制上。第二接片4b同样相对于纵向方向L倾斜角度α。
换言之:接片4a、4b交替地从第一排中的固定夹板3a延伸至第二排中的固定夹板并且相反。通过固定夹板3a、3b以及接片4a、4b的这种设置,实现承载带2的蜿蜒形的结构,所述结构的长度能够容易地变形。
接片4和固定夹板3的该设置于是在纵向方向L上重复多次,使得能够提供真正的承载带2,所述承载带具有多个固定夹板3和接片4。
如果现在沿纵向方向施加力F,那么在承载带拉伸时的角度α所需,或角度α在承载带压缩时扩大。
在图4a至4f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元件1的第一实施方案,在图5a至5f中示出第二实施方案,在图6a至6f中示出第三实施方案,在图7a至7f中示出第四实施方案,并且在图8a至8f中示出第五实施方案。
下面,在下文中更详细阐述各个实施方式,其中首先在全部实施方式中阐述相同的特征并且随后阐述不同的特征。
在图4a至8f中会良好可见的是:接触部件5与承载带2的固定夹板3处于固定连接。
根据全部实施方式的接触部件5分别包括用于接触两个接触件K1中的一个的第一接触部段6、用于接触两个接触部件K2、K1的另一个的第二接触部段7以及用于将接触部件5固定在承载带2的固定夹板3处的固定部段8。
在全部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件5a借助其固定部段8分别与第一固定夹板3a连接。第二固定部件5b借助其第二固定部段8分别与第二固定夹板3b连接。与第一固定夹板3a处于连接的第一接触部件5a借助其第一接触部段6朝与第二固定夹板3b处于连接的第二接触部件5b取向。因此,第一固定部段6朝第二接触部件5b伸出。同样地,与第二固定夹板3b处于连接的第二接触部件5b接触其第一接触部段6朝与第一固定夹板3a处于连接的第一接触部件5a取向。在此,接触部件5a、5b设置成,使得相应的第一接触部段6从固定夹板3a、3b延伸超过线M,所述线沿纵向方向L居中地在两个固定部段3a、3b之间延伸。这就是说,相应的接触部件的第一接触部段6至少部分地位于关于线M的另一侧上。
接触部件5、5a、5b相对于承载带2安置,使得使得接触部件5、5a、5b能够平行于线M的枢转线S枢转。这尤其在图4a、5a、6a、7a和8a中良好示出。枢转线S在此相对于绘图页表面直角地取向。在与第一接触件K1接触时,接触部件5如在图1和2中示出的那样枢转并且根据箭头S'的枢转运动枢转。
除了枢转运动S'之外,接触部件5在围绕枢转线S枢转期间能够相对于相应的接触件K1、K2的接触面18、19运动。在此,接触部件5借助第二接触部段7相对于第二接触件K2运动。该运动横向于枢转线S伸展并且设有附图标记V。
在图4a、5a、6a、7a和8a中还能够良好可见的是:第一接触部件5a从其固定夹板3a起观察延伸,使得第一接触部段6横向于纵向方向观察延伸超过第二接触部件5b。超出部用箭头D示出。在此,第一接触部件5a延伸超过第二接触部件5b,使得在从第二接触部件5b的侧的接触运动中首先通过相应的接触件接触第一接触部件5a。观察图4a、5a、6a、7a和8a,这就是说:当现在在箭头P的方向上接触件相对于接触元件1移入时,在接触件与第二接触部件5b接触之前,接触件首先与第一接触部件5a接触。
通过超出部能够优化接触元件的功能。例如,能够优化关于所需的结构空间的最大的插接力。
换言之,第一接触部件5a的第一接触部段6伸出超过第二接触部件5b的上侧22。同样地,自然也设置第二接触部件5b。第二接触部件5b的第一接触部段6在此设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段延伸超过第一接触部件5a的上侧22,更确切地说,使得在从第一接触部件5a的侧的接触运动中首先通过接触件接触第二接触部件5b。该运动在图4a中通过箭头P'符号表示。
此外,在图4a、5a、6a、7a和8a中示出:接片4围绕位于固定夹板3a、3b之间的线M一次转弯或多次转弯地构成,使得固定夹板3a的表面24相对于固定夹板3b的表面24成角度地倾斜,其中所述固定夹板3a设置在线M的一侧上,并且所述固定夹板3b设置在线M的另一侧上。转弯部位分别设有附图标记23并且用β说明第一固定夹板3a和第二固定夹板3b之间的角度。
在图4c、5c、6c、7c和8c中还示出,第二接触部件5b分别延伸到两个位于相邻的第一接触部件5a之间中间空间Z1、Z2中。第一接触部件5a在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二接触部件5b之间延伸到中间空间Z2中。因此存在交叠的结构。
在根据图4a至8f的全部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的第一接触部段6形成自由端部9,所述自由端部从承载带2突出。自由端部因此不贴靠承载带2,而是从固定部段8沿伸远离承载带2。
在压缩的状态下,自由端部9能够通过承载2中的凹部35穿过承载带2伸出。凹部35优选通过两个接片4之间的中间区域提供。
固定部段8面状地贴靠承载带2。
第二接触部段7根据接触部件5、5a、6b的固定的类型同样是自由端部或者其贴靠承载带2的下侧25。这在下文中结合接触部件5、5a、5b的固定进一步详述。
在根据图4a至4f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的第二接触部段7相对于承载带2设置成,使得承载带2在接触位置中不与接触件K2接触。第二接触部段7构成为一种隆起部29并且与承载带2的下侧相邻。
在根据图4a至8f的全部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在第一接触部段6中构成有倒圆部11。倒圆部11尤其涉及接触部件在第一接触部段6中的上侧22,因为经由上侧22也进行在相应的接触面K1、K2处接触。根据构成方案,接触件5、5a、5b的下侧26也能够被倒圆。倒圆部11以恒定的或变化的倒圆半径围绕倒圆轴线R11延伸。倒圆轴线R11优选平行于纵向方向L延伸。
在图4a-4f、5a-5f、7a-7f以及8a-8f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的第二接触部段7以倒圆的方式构成有倒圆部12。倒圆部12以恒定的或变化的倒圆半径围绕倒圆轴线R12延伸。倒圆轴线R12优选平行于纵向方向L延伸。
在根据图6a-6f的第四实施方式,第二接触部段7不直接地通过接触部件5、5a、5b提供,而是通过铆钉14提供,这于是在下文中还进一步详述。在此,铆钉14的表面构成有倒圆部12。
在图4a至8f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段7处于固定部段8的区域中。这就是说,第二接触部段7和固定部段8空间相近。接触部件5、5a、5b在第二接触部段7中构成有倒圆部12,所述倒圆部12围绕平行于纵向方向L伸展的倒圆轴线R12延伸,其中倒圆轴线R12和枢转线S基本上彼此共线地伸展。
在图7a和8a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段7对承载带在其外棱边13的区域中包围。
在全部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段6的倒圆部11的倒圆半径R11能够与第二接触部段7的倒圆部12的倒圆半径R12不同。倒圆半径R11、R12也能够相同。
在全部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在固定部段的8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大于在第一接触部段6的区域中。因此,第一接触部段6朝固定部段8渐缩地构成。横截面变化能够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
在图4a-4f以及8a-8f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在固定部段8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大于接触部件5、5a、5b在第二接触部段7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因此,第二接触部段7朝固定部段8渐缩地构成。横截面变化能够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但是,第二接触部段7中渐缩的程度优选小于在第一接触部段6中。
在图5a-5f、6a-6f以及7a-7f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在固定部段8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基本上与在第二接触部段7的区域中的横截面相同。
在根据图4a至4f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借助至少一个铆钉15与承载带2连接。至少一个铆钉15一件式地模制在接触部件5、5a、5b处。接触部件3和铆钉15因此形成一件式的结构。铆钉15于是在承载带的下侧25的区域中塑性变形,使得形成铆钉头27,借助所述铆钉头将承载带2相对于接触部件5、5a、5b夹紧。铆钉15穿过铆钉开口33伸出穿过承载带2。铆钉15还有铆钉开口33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并且在此椭圆形地构成。
在根据图4a至4f的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接触部件5、5a、5b设有四个铆钉15。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变型形式中的铆钉15的数量也能大于或小于4。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铆钉15优选通过压制过程制造,其中压制工具将固定部段塑性地从上侧22起变形进而将铆钉在接触元件的下侧26上压出。
固定夹板3具有用于容纳铆钉15的穿口。穿口的数量和其位置匹配于铆钉15的数量和位置。承载带中的穿口例如通过冲压过程制造。
第二接触部段7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可选的凹处28,所述凹处居中地通过第二接触部段7和横向于纵向方向L观察延伸到第二接触部段7中。借助凹处28能够实现接触面的限定的分布,由此可更精确地限定接触电阻。
在接触部位3的外棱边13的区域中,接触部件5还具有隆起部29。隆起部29于是连接于第二接触部段7。通过隆起部29,固定部段8向后与接触部段7错开,使得固定夹板3和铆钉头27同样与接触部段7错开,使得所述固定不必为和所述铆钉头不负面地影响接触过程。
在根据图5a至5f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借助至少一个铆钉14与承载带2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的铆钉14与接触部件5、5a、5b分开地构成。铆钉14引导穿过第二接触部段8中的穿口和穿过固定夹板3中的穿口。接触部件5、5a、5b借助铆钉14相对于固定夹板3夹紧。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仅一个铆钉14。也能够考虑设置多个铆钉14,即例如在图4中示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段7相对于第一接触部段6连接于固定部段8。在此,第二接触部段7从固定部段8经由折弯部位30折弯地构成并且相对于固定部段成角度倾斜地伸展。
第一接触部段6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有上面描述的倒圆部的倒圆的尖部,其中尖部朝自由端部9收尾。
借助至少一个铆钉14进行固定除了机械固定之外能够借助熔焊或钎焊连接来支持。因此能熔焊铆钉14。
在根据图6a至6f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借助至少一个铆钉14与承载带2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的铆钉14与接触部件5、5a、5b分开地构成。铆钉14引导穿过第二接触部段8中的穿口和穿过固定夹板3中的穿口。借助铆钉14将接触部件5、5a、5b相对于固定夹板3夹紧。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仅一个铆钉14。也能够考虑设置多个铆钉14,即例如在图4中示出。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由导电材料构成的铆钉14并且承载带2的下侧26上的铆钉头27提供第二接触部段。铆钉14与接触部件5、5a、5b电接触。
铆钉头27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伸出超过固定夹板3的外棱边13,使得实现第二接触件的接触面的良好的接触。
铆钉头27具有上面描述的倒圆部12。
在基本上对应于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组合的继续的实施方式中,铆钉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一件式地模制在接触部件处,并且铆钉头随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重成形,使得铆钉头能够提供所述第二接触部段。该继续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未示出。
第一接触部段6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有上面描述的倒圆部的倒圆的尖部,其中尖部朝自由端部9收尾。
借助至少一个铆钉14进行固定除了机械固定之外能够借助熔焊或钎焊连接来支持。因此能熔焊或钎焊铆钉14。
在根据图7a至7f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固定部段8至少部分地包围固定夹板3。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段8对固定夹板在其上侧以及在其下侧和外棱边13上包围。在安装接触部件3时,轨道部段8塑性重成形,并且由此相对于固定夹板夹紧。机械夹紧能够通过附加的钎焊或熔焊连接来支持。
优选地,固定部段基本上完全地包围固定夹板的上侧或下侧。也能够考虑的是:轨道部段仅部分地包围上侧和/或下侧。
夹紧也能够称作为皱缩或皱缩连接。在附图中,皱缩部设有附图标记31。
固定部段8的围绕外棱边13延伸的部分同时用作为第二接触部段7并且相应地在其外侧上构成有倒圆部12。
在根据图8a至8f的第五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5a、5b借助夹紧元件16固定在固定夹板3处。夹紧元件16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模制在固定夹板3处并且从固定夹板3的外棱边13横向于纵向方向L延伸远离。将夹紧元件16重成形并且在固定部段8的区域中延伸到接触部件5、5a、5b的上侧22上,进而将接触部件5、5a、5b相对于固定夹板3夹紧。
替选地,夹紧元件16也能够是与接触部件或固定夹板3分开构成的元件。
优选地,夹紧元件16延伸穿过切口17,所述切口延伸到第二接触部段7中。由此确保:夹紧元件不负面地影响第二接触部段7和第二接触件K2之间的接触。换言之,接触部段7从固定部段8作为两个自由端部延伸远离。
通过夹紧元件16机械夹紧能够通过附加的钎焊或熔焊连接支持。
在图9a至9d中示出接触元件1的第一装入情况的示意图。在此,接触元件1能够就本发明而言尤其根据之前的实施方式构成。
承载带2的纵向方向或线M在此围绕中轴线X延伸。在图9a至9d中基本上示出在底座中的装入情况,其中第二接触部段7于是处于底座中的槽中。
尤其从图9c中良好可见的是:接触部件5的取向沿中轴线X的方向,即横向于承载带的纵向方向。
在图10a至10d中示出接触元件1的第二装入情况的示意图。在此,接触元件1能够就本发明而言尤其根据之前的实施方式构成。
承载带2的纵向方向或中线M在此围绕中轴线X延伸。在图10a至10d中基本上示出在插头外侧上的装入情况,其中第二接触部段7于是处于插头外侧处的槽中。
尤其从图10c中良好可见的是:接触部件5的取向沿中轴线X的方向,即横向于承载带的纵向方向。
在根据图9a至9c和10a至10c的两个配置中,承载带2的端部34彼此连接,使得得到围绕中轴线X延伸的接触元件,其中两个端部34优选与所述接触部件5、5a、5b之一连接。
附图标记列表
1 接触元件 28 凹处
2 承载带 29 隆起部
3,3a,3b 固定夹板 30 折弯部位
4 接片 31 皱缩部
5,5a,5b 接触部件
6 第一接触部段 33 铆钉开口
7 第二接触部段 34 端部
8 固定部段 35 凹部
9 自由端部 A 间距
10 自由端部 B 错位
11 倒圆部 C 横向间距
12 倒圆部 D 超出部
13 外棱边 L 纵向方向
14 铆钉 Q 横轴线
15 模制的铆钉 M 中线
16 夹紧元件 P,P' 箭头
17 切口 S 枢转线
18 接触面 X 中轴线
19 接触面 Z1 中间空间
20 接触面18的倒圆部 Z2 中间空间
21 内棱边 F 力
22 上侧 E 平面
23 转弯部位 R11 倒圆轴线
24 表面 R12 倒圆轴线
25 下侧 K1 接触件
26 下侧 K2 接触件
27 铆钉头

Claims (24)

1.一种用于促成两个接触件(K1,K2)之间的电接触的接触元件(1),所述接触元件包括
沿纵向方向(L)延伸的承载带(2),其中承载带构成为,使得在将力(F)施加到承载带(2)上的情况下承载带(2)的长度沿纵向方向(L)变化,和
多个接触部件(5,5a,5b),所述接触部件分别具有用于接触所述两个接触件(K1,K2)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部段(6)、用于接触所述两个接触件(K2,K1)中的另一个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部段(7),以及具有用于将所述接触部件(5,5a,5b)固定在所述承载带(2)上的固定部位(3)处的至少一个固定部段(8),
其中所述承载带的多个固定部位(3)通过沿纵向方向(L)以间距(A)彼此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固定夹板(3a,3b)提供,其中在将所述力(F)施加到所述承载带(2)上的情况下能够沿纵向方向(L)进行所述多个固定夹板(3a,3b)彼此间的相对移动,并且所述多个接触部件(5,5a,5b)经由所述固定部段(8)相对于所述承载带(2)的所述多个固定夹板(3a,3b)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中线(M)沿纵向方向延伸穿过所述承载带,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件(5,5a,5b)相对于所述承载带(2)安置,使得所述多个接触部件(5,5a,5b)能够围绕枢转线(S)枢转,所述枢转线(S)以小于30的角度成角度地倾斜于所述中线(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沿纵向方向(L)相随的两个固定夹板经由接片(4)彼此连接,其中所述接片(4)相对于所述纵向方向(L)以角度(α)成角度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中线(M)沿纵向方向居中地延伸穿过所述承载带,其中将相应的一个第一固定夹板(3a)在第一侧上相对于所述中线(M)侧向地设置并且将相应的一个第二固定夹板(3b)在第二侧上相对于所述中线(M)侧向地设置,并且所述接片(4,4a)分别将所述第一固定夹板(3a)与所述第二固定夹板(3b)连接,以及另一接片(4,4b)将所述第二固定夹板(3b)与另一第一固定夹板(3c)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触部件(5,5a,5b)包括第一接触部件(5,5a)和第二接触部件(5,5b),与所述第一固定夹板(3a)连接的第一接触部件(5,5a)借助其第一接触部段(6)朝与所述第二固定夹板(3b)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件(5,5b)取向,和/或与所述第二固定夹板(3b)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件(5,5b)借助其第一接触部段(6)朝与所述第一固定夹板(3a)连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件(5,5a)取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固定夹板(3a)观察,所述第一接触部件(5,5a)延伸为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段(6)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L)延伸超过所述第二接触部件(5,5b),使得在接触运动中从所述第二接触部件(5,5b)的侧起首先通过所述接触件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件(5,5a)。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件(5,5b)延伸进入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接触部件(5,5a)之间的中间空间(Z1)中,并且所述第一接触部件(5,5a)延伸进入到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二接触部件(5,5b)之间的中间空间(Z2)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触部件(5,5a,5b)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位(3)延伸超过所述中线(M),相应的所述接触部件(5,5a,5b)连接到所述承载带(2)的相应的固定部位,所述中线沿纵向方向(L)延伸,和/或
所述多个接触部件(5,5a,5b)设置在所述承载带(2)的两侧,其中在相邻地设置在相同侧上的两个接触部件(5,5a,5b)之间存在中间空间,设置在另一侧上的接触部件(5,5a,5b)能够伸入所述中间空间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片(4)围绕位于所述多个固定部位(3)或所述多个固定夹板(3a,3b)之间的中线转弯地构成,使得设置在所述中线(M)的一侧上的固定部位(3)或固定夹板(3a,3b)的表面相对于设置在所述中线(M)的另一侧上的固定部位(3)或固定夹板(3a,3b)的表面成角度地倾斜,
和/或
所述第一接触部段(6)关于所述承载带(2)形成自由端部(9)并且至少在未压缩的状态下伸出远离所述承载带(2)或者远离所述承载带,并且所述自由端部(9)在接触位置中通过所述承载带(2)中的凹部(35)穿过所述承载带(2)伸出,
和/或
所述接触部件(5,5a,5b)在所述第一接触部段(6)中构成有倒圆部(11),所述倒圆部(11)围绕平行于所述纵向方向(L)伸展的倒圆轴线(R11)延伸,和/或所述接触部件(5,5a,5b)在所述第二接触部段(7)中构成有倒圆部(12),所述倒圆部(12)围绕倒圆轴线(R12)延伸,所述倒圆轴线平行于所述纵向方向(L)伸展。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件(5,5a,5b)在所述固定部段(8)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大于所述接触部件(5,5a,5b)在所述第一接触部段(6)的区域中的横截面,
和/或,所述接触部件(5,5a,5b)在所述固定部段(8)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大于所述接触部件(5,5a,5b)在所述第二接触部段(7)的区域中的横截面,或者沿纵向方向(L)观察,所述接触部件(5,5a,5b)在所述固定部段(8)的区域中的横截面基本上等于在所述第二接触部段(7)的区域中的横截面,
和/或,所述接触部件(5,5a,5b)的所述第二接触部段(7)相对于所述承载带(2)安置成,使得所述承载带(2)在接触位置中不与所述接触件(K2)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件(5)经由所述固定部段(8)和至少一个能塑性重成形的连接元件(15)与所述固定部位(3)或所述固定夹板(3a,3b)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能塑性重成形的连接元件(15)一件式地模制在所述接触部件(5)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件(5)在所述固定部段(8)中借助至少一个铆钉(14)与所述固定部位(3)或所述固定夹板(3a,3b)连接,
其中所述铆钉(14)穿过所述固定部段(8)和所述承载带的所述固定部位(3)或所述固定夹板(3a,3b)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中11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能塑性重成形的连接元件(15)由导电材料构成并且与所述接触部件(5,5a,5b)导电地连接,并且其中能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能塑性重成形的连接元件提供所述第二接触部段(7)。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铆钉(14)由导电材料构成并且与所述接触部件(5,5a,5b)导电地连接,并且其中能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铆钉(14)提供所述第二接触部段(7)。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件(5,5a,5b)为了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位(3)或所述固定夹板(3a,3b)上借助所述固定部段(8)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固定部位(3)或所述固定夹板(3a,3b)。
16.根据权利要求中15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位(3)或所述固定夹板(3a,3b)的平行于所述纵向方向(L)伸展的外棱边(13)和所述固定部位(3)或所述固定夹板(3a,3b)的连接于所述外棱边的表面由所述接触部件(5,5a,5b)至少部分地包围或完全地包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件(5,5a,5b)借助夹紧元件(16)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位(3)或相对于所述固定夹板(3a,3b)固定,其中所述夹紧元件(16)安置在切口(17)的区域中,所述切口延伸进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段(7)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带(2)的端部彼此连接,使得产生围绕中轴线(X)环绕延伸的接触元件,其中所述两个端部与所述多个接触部件(5,5a,5b)中的一个连接,或者所述端部借助单独的元件彼此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线(S)基本上平行于所述中线(M)。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片(4)弯曲转弯地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片(4)一次转弯和/或多次转弯地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能塑性重成形的连接元件(15)是至少一个铆钉。
23.一种包括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元件(1)以及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的集合件,其中所述接触元件借助其第一接触部段贴靠所述第一接触件和借助所述第二接触部段贴靠所述第二接触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集合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件是围绕中轴线延伸的底座部件并且所述第二接触件是围绕所述中轴线延伸的销部件,其中所述承载带围绕所述中轴线延伸,其中所述纵向方向(L)横向于所述中轴线并且围绕所述中轴线延伸,
和/或
接触部件能够借助相应的第一接触部段与所述第一接触件形成接触,并且所述接触部件借助相应的第二接触部段与所述第二接触件接触,其中在接触运动时扩大相对置的所述接触部段之间的间距。
CN201780030445.6A 2016-05-25 2017-05-19 接触元件 Active CN1091554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6171341.7 2016-05-25
EP16171346.6 2016-05-25
EP16171340.9 2016-05-25
EP16171340 2016-05-25
EP16171341 2016-05-25
EP16171346 2016-05-25
PCT/EP2017/062066 WO2017202708A1 (de) 2016-05-25 2017-05-19 Kontaktel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5468A CN109155468A (zh) 2019-01-04
CN109155468B true CN109155468B (zh) 2021-08-13

Family

ID=5870948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0801.4A Active CN109155482B (zh) 2016-05-25 2017-05-19 接触元件
CN201780030445.6A Active CN109155468B (zh) 2016-05-25 2017-05-19 接触元件
CN201780030759.6A Active CN109155481B (zh) 2016-05-25 2017-05-19 接触元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0801.4A Active CN109155482B (zh) 2016-05-25 2017-05-19 接触元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0759.6A Active CN109155481B (zh) 2016-05-25 2017-05-19 接触元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3) US11316293B2 (zh)
EP (3) EP3465826B1 (zh)
JP (4) JP6968829B2 (zh)
KR (3) KR102369143B1 (zh)
CN (3) CN109155482B (zh)
BR (1) BR112018074065A2 (zh)
RU (1) RU2731326C2 (zh)
WO (3) WO2017202709A1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0456A (zh) * 2015-02-11 2015-05-06 林小平 一种导电触片以及采用了该导电触片的电气连接触片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03135A (en) * 1956-12-28 1961-10-03 Amphenol Borg Electronics Corp Electrical contacts
DE1765089B1 (de) * 1967-04-19 1971-07-29 Berg Electronics Inc Anschlussoese zum einsetzen in bohrungen von schaltungs platten
CH534966A (de) * 1971-02-04 1973-03-15 Elektro App Bau F Knobel & Co Kontaktstück zum lötfreien Anschliessen eines isolierten, elektrischen Leiters und Verwendung desselben
CH650108A5 (de) * 1980-03-13 1985-06-28 Sotax Ag Kontaktorgan.
DE59206463D1 (de) 1991-06-27 1996-07-11 Sotax Ag Kontaktorga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Kontaktorgans
DE4403278C2 (de) * 1994-01-31 1997-12-04 Krone Ag Schneidklemm-Kontaktelement
JP2757130B2 (ja) * 1994-09-26 1998-05-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平行基板用コネクタ
EP0716474A1 (de) 1994-12-05 1996-06-12 Multi-Contact Ag Kontaktelement zum Verbinden zweier Kontaktstücke
US6062919A (en) * 1997-08-29 2000-05-16 Thomas & Betts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high current-carrying capability and low insertion force
CH694478A5 (de) 2000-01-20 2005-01-31 Multi Holding Ag Kontaktelement.
FR2811147B1 (fr) * 2000-06-29 2002-12-06 Alstom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bande de lamelles de contact electrique et bande de lamelles de contact electrique
USD463338S1 (en) 2001-06-29 2002-09-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 powder brake
USD476623S1 (en) 2001-06-29 2003-07-0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of vehicle alternator
GB2398680B (en) 2003-02-21 2005-12-07 Multi Holding Ag Contact element in the form of a strip,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uch a contact element
US6905366B2 (en) 2003-10-31 2005-06-14 All Best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CN101099268A (zh) * 2005-01-04 2008-01-02 格瑞费克斯公司 精密间距电互连组件
US7112740B2 (en) * 2005-02-11 2006-09-26 Laird Technologies, Inc. Shielding strips
US7078614B1 (en) 2005-02-11 2006-07-18 Laird Technologies, Inc. Shielding strips
US7444130B2 (en) * 2005-08-19 2008-10-28 Nextstep, Inc. Tethered digital butler consumer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DE102005061672B3 (de) * 2005-12-22 2007-03-22 Spinner Gmbh Koaxialer Steckverbinder
RU2422957C2 (ru) * 2007-01-31 2011-06-27 Мульти-Холдинг Аг Контактный элемент и применение этого элемента в разъемном соединении
JP4555329B2 (ja) 2007-11-08 2010-09-29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4877633B2 (ja) * 2008-08-07 2012-02-15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M365563U (en) 2009-03-09 2009-09-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206166B2 (en) 2010-10-06 2012-06-26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ard connector
JP5654323B2 (ja) 2010-11-09 2015-01-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L字状板端子と絶縁部材との固定構造
JP5723695B2 (ja) * 2011-06-21 2015-05-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雌端子
DE102011054316B4 (de) 2011-10-07 2021-04-01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Zweiteiliges Crimpkontaktelement
US8821170B1 (en) * 2012-07-19 2014-09-02 Robert Hla Thein Electrical contact having multiple cantilevered beams
US8764495B2 (en) 2012-07-31 2014-07-01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Power circuit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EP2976810B1 (de) 2013-03-18 2022-05-04 Stä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Kontaktelement
USD753066S1 (en) 2013-03-18 2016-04-05 Multi-Holding Ag Electrical contact elements
JP2017063016A (ja) * 2015-09-25 2017-03-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材及びこれ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CN108698122B (zh) 2016-02-04 2021-11-26 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形成金属基质复合物构件的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0456A (zh) * 2015-02-11 2015-05-06 林小平 一种导电触片以及采用了该导电触片的电气连接触片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5468A (zh) 2019-01-04
CN109155481A (zh) 2019-01-04
EP3465826A1 (de) 2019-04-10
RU2018142551A (ru) 2020-06-25
JP2019517119A (ja) 2019-06-20
US20190305458A1 (en) 2019-10-03
RU2018142551A3 (zh) 2020-06-25
KR20190006563A (ko) 2019-01-18
JP2019517118A (ja) 2019-06-20
KR102451131B1 (ko) 2022-10-04
KR102365606B1 (ko) 2022-02-18
CN109155481B (zh) 2021-08-13
CN109155482A (zh) 2019-01-04
US10855015B2 (en) 2020-12-01
JP2022009164A (ja) 2022-01-14
KR20190008951A (ko) 2019-01-25
WO2017202708A1 (de) 2017-11-30
EP3465837A1 (de) 2019-04-10
EP3465836A1 (de) 2019-04-10
EP3465826B1 (de) 2020-11-25
US20190207338A1 (en) 2019-07-04
JP6968829B2 (ja) 2021-11-17
KR20190010626A (ko) 2019-01-30
WO2017202707A1 (de) 2017-11-30
CN109155482B (zh) 2022-06-10
EP3465837B1 (de) 2020-11-25
JP7069045B2 (ja) 2022-05-17
KR102369143B1 (ko) 2022-02-28
US20200328544A1 (en) 2020-10-15
JP7261279B2 (ja) 2023-04-19
EP3465836B1 (de) 2020-12-23
JP2019517120A (ja) 2019-06-20
BR112018074065A2 (pt) 2019-03-06
JP7195150B2 (ja) 2022-12-23
WO2017202709A1 (de) 2017-11-30
US11316293B2 (en) 2022-04-26
RU2731326C2 (ru) 2020-09-01
US10686272B2 (en) 202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11602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JP444482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30017739A1 (en) Female type contac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20070104220A (ko) 전기 연결 클램프
CN112889189B (zh) 用于与对配接触元件电接触的电接触元件
KR20150131000A (ko) 접촉 소자
US989345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ng membe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US6921301B2 (en) Blade-contact socket
CN109155468B (zh) 接触元件
JP2017063016A (ja) 電気接続材及びこれ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7997945B2 (en) Fastening device for connecting web
CN103109422B (zh) 用于制造销形的接触元件的方法以及接触元件
EP3024093B1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 device
JP2017528679A (ja) 熱交換器
CN116711160A (zh) 带有压接插头的接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