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3366A - 安全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3366A
CN109153366A CN201780028886.2A CN201780028886A CN109153366A CN 109153366 A CN109153366 A CN 109153366A CN 201780028886 A CN201780028886 A CN 201780028886A CN 109153366 A CN109153366 A CN 109153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ibbon
sliding block
width direction
suppor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88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川谅
角屋敷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53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3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0Anchoring devic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e.g. in he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195Anchoring device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e.g. means of the through-anchor or splitted reel type
    • B60R22/1951Anchoring device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e.g. means of the through-anchor or splitted reel type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in vehicle or relative to seat bel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195Anchoring device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e.g. means of the through-anchor or splitted reel type
    • B60R22/1958Anchoring device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e.g. means of the through-anchor or splitted reel type characterised by spring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0Anchoring devic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e.g. in height
    • B60R2022/207Horizontally or transversally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0Anchoring devic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e.g. in height
    • B60R2022/208Anchoring devic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e.g. in height by automatic or remote control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60R2022/263Front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在本安全带装置(10)中,支承装置(30)的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为随着朝向座椅左侧而向座椅下侧位移的平面状的斜面。因此,若在车辆紧急时的基于马达(27)的工作而产生的织带(20)的张力的增加被消除,则滑块(52)能够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朝向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顺畅地滑动。

Description

安全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移动的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在肩部织带中配置于车辆用的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上侧的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在车辆紧急时向座椅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的安全带装置(作为一个例子,参照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3010770号说明书)。可是,在车辆紧急时,沿着座椅的宽度方向的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优选为接近乘客的身体。然而,在车辆紧急时以外的通常时,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接近乘客的身体来配置,从而存在由于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接触乘客的身体而使乘客感到不舒服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车辆紧急时能够使沿着座椅的宽度方向的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接近乘客的身体,且在车辆紧急时以外的通常时能够使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远离乘客的身体的安全带装置。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安全带装置具备:肩部织带,其在朝向乘客的身体佩戴的佩戴状态下,从车辆用的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上侧横跨到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侧来配置;支承部,其在上述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上侧支承上述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以及引导部,其具有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宽度方向另一侧向下侧倾斜的平面状或者曲面状的引导面,上述支承部能够沿着上述引导面往复移动,在车辆紧急时使上述支承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安全带装置,引导部的引导面为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宽度方向另一侧向下侧倾斜的平面状或者曲面状,支承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的支承部能够沿着引导部的引导面往复移动。在车辆紧急时,支承部沿着引导部的引导面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侧移动。因此,被支承部支承的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接近乘客的身体。
另一方面,由于支承部能够沿着引导部的引导面往复移动,所以沿着引导部的引导面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侧移动的支承部能够沿着引导部的引导面向宽度方向一侧的上侧移动。因此,能够使被支承部支承的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远离乘客的身体。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安全带装置在第一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基础上,上述支承部因在车辆紧急时增加的上述肩部织带的张力而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并且之后由于在车辆紧急时增加的上述肩部织带的张力降低而向宽度方向一侧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安全带装置,肩部织带的张力在车辆紧急时增加,支承部借助这样增加的肩部织带的张力而移动。因此,无需用于使支承部移动的特别的驱动部。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安全带装置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基础上,上述支承部被施力部的作用力向宽度方向一侧施力,并被保持在上述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上侧,并且通过被施加抵抗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的力而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且通过消除上述力从而借助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向宽度方向一侧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安全带装置,支承部被施力部的作用力向宽度方向一侧施力,通过对支承部施加抵抗施力部的作用力的力,支承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另外,若针对支承部的抵抗作用力的施加被消除,则支承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而向宽度方向一侧移动。因此,例如,在避免了车辆的紧急状态的情况下,由于对肩部织带的张力的施加结束,所以能够使支承部返回到宽度方向一侧。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的安全带装置在第三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基础上,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因上述支承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而增加,上述支承部在上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成为最大之前被限制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由于在因支承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而增加的施力部的作用力成为最大之前,支承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被限制,所以能够抑制施力部的作用力成为最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织带卷取装置中,在车辆紧急时能够使沿着座椅的宽度方向的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接近乘客的身体,在车辆紧急时以外的通常时能够使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远离乘客的身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支承装置的支承部向座椅左下侧(座椅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滑动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箭头LH表示应用本安全带装置10的车辆用的座椅12的座椅左侧(座椅12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箭头UP表示座椅上侧。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10具备织带卷取装置14。织带卷取装置14配置于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内侧。另外,织带卷取装置14具备卷轴18。卷轴18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卷轴18能够围绕中心轴线旋转。在卷轴18上,卡止有安全带装置10的织带20的长边方向基端部。织带20形成为长条带状,若卷轴18向卷取方向旋转,则织带20从长边方向基端侧被卷轴18卷取。
另外,织带卷取装置14具备卷轴施力机构22。卷轴施力机构22具备盘簧等卷轴施力弹簧,织带卷取装置14的卷轴18被卷轴施力机构22的卷轴施力弹簧向卷取方向施力。
进一步,织带卷取装置14具备锁定机构24。锁定机构24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紧急时工作。若锁定机构24工作,则卷轴18的向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的旋转被锁定机构24限制。由此,车辆紧急时的织带20从卷轴18的拉出被限制。另外,织带卷取装置14具备作为张力施加部的预紧器26。预紧器26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紧急时工作。若预紧器26工作,则卷轴18通过预紧器26向卷取方向旋转,由此,在车辆紧急时织带20被卷入卷轴18。
进一步,织带卷取装置14具备马达27。马达27具备输出轴(省略图示),马达27的输出轴经由包含离合器而构成的齿轮系等旋转力传递部与卷轴18连结。马达27与作为控制部的马达驱动器以及ECU(省略图示)电连接,ECU与毫米波雷达装置等前方监视装置(省略图示)电连接。前方监视装置检测到搭载有本安全带装置10的本车辆的前方的其它车辆、障碍物的距离。若由前方监视装置检测出的到前方的其它车辆、障碍物的距离为一定值以下,则ECU判定为作为车辆紧急时的一个方式的预测到车辆碰撞的状态,ECU使马达27正转驱动。若马达27被正转驱动,则旋转力传递部的离合器工作,马达27的正转驱动力被传递至卷轴18。由此,卷轴18向卷取方向旋转,织带20被卷入卷轴18。
另一方面,织带20从卷轴18向座椅右上侧延伸,并向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被拉出。如图2所示,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端部,设置有滑轮28。滑轮28形成为剖面圆形的棒状,滑轮28的中心轴线方向沿着座椅左右方向。滑轮28能够围绕中心轴线旋转。被拉出到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的织带20挂饶于滑轮28,织带20的相对于滑轮28的长边方向前端侧向座椅前侧延伸。
在滑轮28的座椅前侧,设置有作为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的支承部32。在支承部32,形成有长孔34。长孔34的长边方向沿着座椅左右方向,织带20从支承部32的座椅后侧通过支承部32的长孔34。
通过支承部32的长孔34的织带20的长边方向前端部与锚板36卡止。锚板36在座椅12的座椅右侧(座椅12的宽度方向一侧)设置于座椅12的座垫38的座椅下侧,锚板36固定于座椅12的座椅框架或者车辆的车身等车身侧部分。
在织带20的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和锚板36之间,设置有舌片40。舌片40能够沿织带20的长边方向移动。另外,在座椅12的座椅左侧,设置有带扣42。如图1所示,当织带20在就座于座椅12上的乘客44的身体的座椅前侧挂饶于乘客44的身体的状态下,舌片40与带扣42卡合,通过舌片40被带扣42保持,成为织带20相对于乘客44的身体的佩戴状态。
在织带20相对于乘客44的身体的佩戴状态下,织带20的舌片40和锚板36之间的部分为腰部织带20A,乘客44的腰部被腰部织带20A约束。与此相对,在织带20相对于乘客44的身体的佩戴状态下,织带20的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和舌片40之间的部分为肩部织带20B,乘客44的身体的座椅右侧的肩部和乘客44的身体的腰部的座椅左侧部分之间被肩部织带20B约束。
另一方面,支承装置30具备基座部件46。基座部件46设置于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部分的座椅靠背16的内侧。基座部件46具备作为引导部的引导部48,引导部48的座椅上侧面为引导面50。引导面50为随着朝向座椅左侧向座椅下侧位移的平面状的斜面。另外,在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形成有引导槽(省略图示)。引导部48的引导槽的长边方向沿着座椅左右方向,在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开口。
进一步,在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设置有滑块52。滑块52的座椅下侧部分卡合于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槽,滑块52的朝向座椅前后方向侧的移动被引导部48限制。进一步,将引导面50相对于座椅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θ1设为小于45度,以使滑块52基于被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引导而朝向座椅左右方向的移动量比滑块52基于被引导面50引导而朝向座椅上下方向的移动量大。
另外,滑块52能够沿着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向座椅左下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A方向)及其相反的座椅右上侧(与图1以及图2的箭头A相反方向)滑动一定范围。进一步,在相对于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以下,仅称为“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配置有滑块52的状态下,滑块52的向座椅右侧以及座椅上下方向侧的滑块52的移动被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限制。另外,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滑块52的向座椅左侧以及座椅上下方向侧的滑块52的移动被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限制。
另外,在滑块52的座椅上侧端部的座椅前侧,配置有支承部32,支承部32被固定于滑块52。因此,支承部32能够与滑块52一起向座椅左下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A方向)及其相反的座椅右上侧(与图1以及图2的箭头A相反方向)滑动。像这样,通过支承部32与滑块52一起滑动,在织带20中进入支承部32的长孔34的部分移动。
进一步,如上述那样,支承部32配置于滑块52的座椅上侧端部的座椅前侧。因此,支承部32的座椅下侧面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与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面对置。在这里,如图2所示,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支承部32的座椅下侧端抵接于作为限制部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面,由此,以滑块52进一步向座椅左侧(更为详细而言,座椅左下侧)的滑动被限制的方式,设定基座部件46的形状、引导部48的形状、滑块52的形状、基座部件46的配置位置等。
另外,如图1所示,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的相对于座椅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θ1比在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配置有滑块52的状态下的肩部织带20B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座椅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θ2小。
进一步,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与滑块52配置于比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靠座椅右侧的状态相比,在滑轮28和卡合于带扣42的舌片40之间织带20的长度较短。
另外,基座部件46具备弹簧卡止部54。弹簧卡止部54设置于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座椅左侧,弹簧卡止部54与引导部48一体连接。在基座部件46的弹簧卡止部54和滑块52之间,设置有作为施力部的压缩螺旋弹簧56。压缩螺旋弹簧56的座椅左侧端与基座部件46的弹簧卡止部54卡止,压缩螺旋弹簧56的座椅右侧端与滑块52的座椅左侧端卡止。滑块52被压缩螺旋弹簧56向座椅右侧施力。
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在至少织带20佩戴于乘客44的身体的佩戴状态(图1图示状态)下,比将卷轴18向卷取方向施力的卷轴施力机构22的卷轴施力弹簧的作用力大。因此,在不是车辆紧急时的通常状态下的织带20佩戴于乘客44的身体的佩戴状态下,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相对于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图1图示状态)。
另外,如图2所示,设定压缩螺旋弹簧56的材质、线径、匝数等,以使得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即,支承部32的座椅下侧面抵接于作为限制部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面的状态)下,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不会成为最大,压缩螺旋弹簧56的螺旋部分未沿压缩螺旋弹簧56的轴向完全紧贴(换言之,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压缩螺旋弹簧56能够沿轴向变形为更短,并能够进一步增加作用力)。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织带20被坐在座椅12上的乘客44拉动,从而织带20被从织带卷取装置14的卷轴18拉出。被这样拉出的织带20从乘客44的身体的座椅前侧挂饶于乘客44的身体,在该状态下,设置于织带20的舌片40与带扣42卡合,通过舌片40被带扣42保持,织带20佩戴于乘客44的身体。在该状态下,乘客44的身体的腰部被织带20的腰部织带20A约束,乘客44的身体中的从座椅右侧的肩部经由胸部到腰部的座椅左侧部分之间的部分被肩部织带20B约束。
在这里,在该状态下,支承装置30的滑块52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滑动到滑块52的相对于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因此,在该状态下,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相对于乘客44的身体(特别是,乘客44的颈部)向座椅右侧远离。因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肩部织带20B以及支承部32抵接于乘客44的身体(特别是,乘客44的颈部)。由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因肩部织带20B或者支承部32抵接于乘客44的颈部而使乘客44感觉不舒服。
另一方面,在应用本安全带装置10的车辆中,通过前方监视装置检测前方的其它车辆、障碍物的距离。若通过前方监视装置检测出的到前方的其它车辆、障碍物的距离为一定值以下,则ECU判定为作为车辆紧急时的一个方式的预测到车辆的碰撞的状态,马达27被ECU正转驱动。若马达27被正转驱动,则旋转力传递部的离合器工作,马达27的正转驱动力被传递至卷轴18。由此,卷轴18向卷取方向旋转,织带20被卷入卷轴18。由此,佩戴于乘客44的身体的织带20的松动被除去。
另外,若像这样,马达27工作,织带20被卷入卷轴18,则至少在滑轮28和卡合于带扣42的舌片40之间织带20的张力增大。在滑轮28和与带扣42卡合的舌片40之间的织带20的张力为抵抗支承装置30的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的力。因此,若马达27工作,则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被织带20向座椅左侧拉动。由此,支承装置30的滑块52被支承装置30的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引导,向座椅左下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A方向侧)滑动,直到配置于滑块52的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
像这样,在支承装置30的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支承部32最接近乘客44的身体,特别是乘客44的颈部,织带20中的配置于支承部32的长孔34的内侧的部分、即织带20的肩部织带20B的座椅上侧端部最接近乘客44的身体,特别是乘客44的颈部。由此,由于肩部织带20B的座椅上侧端部和乘客44的身体的座椅左右方向中央(图2所示的中心线C)的间隔变短,所以能够提高肩部织带20B对乘客44的身体的约束性能,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客44的身体向座椅右侧移动,并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客44的身体接近设置于乘客44的身体的座椅右侧的车辆的内饰材料等。
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支承部32的座椅下侧面抵接于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面。因此,即使欲向座椅前侧惯性移动的乘客44的身体拉动织带20,也可通过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和座椅靠背16防止或者抑制支承部32向座椅下侧的位移。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肩部织带20B对乘客44的身体的约束性能。
进一步,如图2所示,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相对于座椅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θ1被设为小于45度。因此,滑块52的基于被引导面50引导的向座椅左侧的移动量比滑块52的基于被引导面50引导的座椅上下方向的移动量大。因此,滑块52被引导面50引导,由此,在支承部32向座椅左下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A方向侧)滑动时的支承部32向座椅左侧的移动量比支承部32向座椅下侧的移动量大。并且,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相对于座椅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θ1比滑块52向座椅左下侧的滑动前的肩部织带20B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座椅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θ2小。
因此,在滑块52向座椅左下侧滑动之后的状态下的肩部织带20B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座椅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θ3(参照图2)比滑块52向座椅左下侧滑动之前的状态下的肩部织带20B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座椅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θ2(参照图1)大,接近直角。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肩部织带20B对乘客44的身体的约束性能。
另外,固定有支承部32的滑块52通过因马达27的工作而增加的织带20的张力滑动。并且,通过因马达27的工作而增加的织带20的张力,能够解除在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处的滑块52的保持。因此,无需仅用于使滑块52移动的马达等特别的驱动部以及用于解除在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处的滑块52的保持的特别的结构,能够以低成本来实现,并能够抑制相对于马达27的工作的滑块52的移动的延迟。
并且,引导滑块52的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为随着朝向座椅左侧向座椅下侧位移的平面状的斜面。因此,滑块52直线滑动,滑块52的滑动方向不会在滑动中途较大地弯曲。因此,滑块52能够通过因马达27的工作而增加的织带20的张力朝向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顺畅地滑动。
进一步,若通过由乘客44进行的车辆的操作等,避免车辆的碰撞,则马达27停止。若马达27停止,则旋转力传递部的离合器对马达27的输出轴和卷轴18的连结被消除。在该状态下,欲使卷轴18向卷取方向旋转的力只是卷轴施力机构22的卷轴施力弹簧。与此相对,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至少在织带20佩戴于乘客44的身体的佩戴状态(图1图示状态)下,比将卷轴18向卷取方向施力的卷轴施力机构22的卷轴施力弹簧的作用力大。因此,在该状态下,滑块52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滑动到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图1图示状态)。因此,在避免车辆的碰撞返回到通常的行驶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向座椅右侧远离乘客44的身体(特别是,乘客44的颈部)。
另外,由于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为随着朝向座椅左侧向座椅下侧位移的平面状的斜面,所以滑块52直线滑动,滑块52的滑动方向在滑动中途不会较大地弯曲。因此,滑块52能够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朝向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顺畅地滑动。
进一步,若滑块52到达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则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的座椅下侧面抵接于作为限制部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上侧面。由此,滑块52进一步向座椅左侧(更为详细而言,座椅左下侧)的滑动被限制。在这里,在像这样滑块52到达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不会成为最大,压缩螺旋弹簧56的螺旋部分未沿压缩螺旋弹簧56的轴向完全紧贴。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块52到达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压缩螺旋弹簧56仍能够基于压缩螺旋弹簧56的轴向的压缩而弹性变形。因此,例如,即使滑块52到达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也能够抑制基于压缩螺旋弹簧56的轴向的压缩的弹性变形达到极限。由此,若基于马达27的工作的织带20的张力的增加被消除,则滑块52能够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朝向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滑动。
另一方面,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紧急时,锁定机构24工作,由此,可防止或者抑制织带20从卷轴18的拉出。因此,能够通过织带20有效地抑制车辆紧急时的乘客44朝向座椅前侧的惯性移动。另外,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紧急时,预紧器26工作,由此,卷轴18向卷取方向旋转。由此,织带20被卷入卷轴18,佩戴于乘客44的身体的织带20的松动被除去。由此,能够通过织带20进一步较强地约束乘客44的身体,并能够通过织带20进一步有效地抑制乘客44朝向座椅前侧的惯性移动。
另外,若像这样预紧器26工作,织带20被卷入卷轴18,则至少在滑轮28和与带扣42卡合的舌片40之间织带20的张力增大。滑轮28和与带扣42卡合的舌片40之间的织带20的张力成为抵抗支承装置30的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的力。因此,若预紧器26工作,则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被织带20向座椅左侧拉动。
由此,支承装置30的滑块52被支承装置30的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引导,向座椅左下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A方向侧)滑动,直到配置于滑块52的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因此,在预紧器26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马达27工作,卷轴18通过马达27的正转驱动力向卷取方向旋转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滑块52的基座部件46的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为随着朝向座椅左侧向座椅下侧位移的平面状的斜面。然而,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并不限于平面状,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只要能够引导滑块52而不使滑块52的滑动方向在滑动中途不较大地弯曲即可。因此,例如,引导部48的引导面50也可以为随着朝向座椅左侧向座椅下侧位移的曲面状的斜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用于限制滑块52进一步向座椅左侧的移动的限制部为座椅靠背16。然而,限制部例如也可以是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从座椅左侧与滑块52或者引导部48抵接来限制滑块52进一步向座椅左侧的移动的限制部件。即,限制部只要是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能够限制滑块52进一步向座椅左侧的移动的结构,则不对其具体的结构进行限定。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固定有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的滑块52向座椅右侧(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为压缩螺旋弹簧56。然而,也可以将设置于滑块52的座椅右侧,对滑块52向座椅右侧施力的拉伸螺旋弹簧作为施力部,也可以将设置于相对于滑块52的适当位置,对滑块52向座椅右侧施力的板弹簧或者扭转螺旋弹簧作为施力部,施力部只要是将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向座椅右侧(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直接或者间接施力的结构,则不对其具体的结构进行特别限定,能够广泛应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滑块52配置于固定有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的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左侧端的状态下,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不成为最大,压缩螺旋弹簧56的螺旋部分沿压缩螺旋弹簧56的轴向未完全紧贴的结构。然而,施力部也可以是在支承部向座椅左侧(座椅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施力部的作用力成为最大的结构。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固定有支承部32的滑块52通过因马达27或者预紧器26的工作而增加的织带20的张力向座椅左侧移动的结构。然而,也可以是滑块52通过马达或者螺线管等驱动部的驱动力向座椅左侧滑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代替压缩螺旋弹簧地设置将滑块向座椅左侧施力的施力弹簧,并且设置在滑块52配置于滑块52的可滑动范围的座椅右侧端的状态下保持滑块52的保持部,在车辆紧急时基于保持部对滑块52的保持,滑块52通过施力弹簧的作用力向座椅左侧滑动的结构。像这样,对于用于使滑块52滑动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能够广泛应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织带20佩戴于乘客44的身体的状态下,织带20的一部分为肩部织带20B,织带20的另一部分为腰部织带20A的结构。也可以是织带20佩戴于乘客44的身体的状态下,织带20的一部分不为腰部织带20A的结构。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为织带卷取装置14设置于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内侧的结构。然而,织带卷取装置14也可以是设置于座椅靠背16的座椅后侧的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于座椅12的座椅左右方向侧方的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于车辆的顶棚部的结构,关于织带卷取装置14的配置位置并不特别限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避免了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马达27停止,解除旋转力传递部的离合器对马达27的输出轴和卷轴18的连结的结构。然而,例如,也可以为在避免了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马达27被反转驱动,由此,卷轴18向拉出方向旋转,织带20被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与滑块52一起移动的支承装置30的支承部32从卷轴18拉出的结构。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是具备预紧器26以及马达27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仅具备预紧器26以及马达27的一方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辆碰撞时以及预测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作为车辆紧急时的一个例子。然而,车辆紧急时也可以是车辆碰撞时以及预测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的一方,也可以为不是车辆碰撞时以及预测车辆的碰撞的情况的任意一个的其它的状态。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肩部织带20B的座椅上侧端部是配置于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右侧的座椅上侧的结构,但也可以是肩部织带20B的座椅上侧端部配置于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座椅左侧的座椅上侧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织带卷取装置14、滑轮28、支承装置30、锚板36、带扣42等配置与本实施方式在座椅左右方向上左右相反。
在2016年5月12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6-96396号的公开,通过参照其整体被纳入本说明书。

Claims (4)

1.一种安全带装置,其中,具备:
肩部织带,其在朝向乘客的身体佩戴的佩戴状态下,从车辆用的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上侧横跨到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下侧来配置;
支承部,其在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上侧支承所述肩部织带的上侧端部;以及
引导部,其具有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宽度方向另一侧向下侧倾斜的平面状或者曲面状的引导面,所述支承部能够沿着所述引导面往复移动,在车辆紧急时使所述支承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因在车辆紧急时增加的所述肩部织带的张力而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并且之后由于在车辆紧急时增加的所述肩部织带的张力降低而向宽度方向一侧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被施力部的作用力向宽度方向一侧施力,并被保持在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上侧,并且通过被施加抵抗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的力而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且通过消除所述力从而借助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向宽度方向一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带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因所述支承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而增加,所述支承部在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成为最大之前被限制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
CN201780028886.2A 2016-05-12 2017-04-28 安全带装置 Pending CN1091533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6396 2016-05-12
JP2016096396A JP6566910B2 (ja) 2016-05-12 2016-05-12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PCT/JP2017/017088 WO2017195685A1 (ja) 2016-05-12 2017-04-28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3366A true CN109153366A (zh) 2019-01-04

Family

ID=60267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8886.2A Pending CN109153366A (zh) 2016-05-12 2017-04-28 安全带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35226A1 (zh)
JP (1) JP6566910B2 (zh)
CN (1) CN109153366A (zh)
WO (1) WO20171956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5417B2 (ja) * 2017-02-23 2021-02-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ガイド構造
JP6988458B2 (ja) * 2017-12-25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8407751A (zh) * 2018-02-02 2018-08-17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安全带的布置结构
JP6977592B2 (ja) 2018-02-05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US11180110B2 (en) * 2018-09-12 2021-11-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uckle assembly
JP7110869B2 (ja) * 2018-09-25 2022-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74893A2 (de) * 1988-12-22 1990-06-27 Autoliv-Kolb GmbH & Co. Sicherheitsgurtsystem
CN101395045A (zh) * 2004-07-26 2009-03-25 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安全带预紧器
CN102649418A (zh) * 2011-02-28 2012-08-29 沃尔沃汽车公司 安全带系统、座椅组件、交通工具及安全带系统布置方法
DE102013010770A1 (de) * 2013-06-28 2014-12-3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cherheitsgurt-Vorrichtun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icherheitsgurt-Vorrichtung sowie Verwendung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7561U (ja) * 1984-03-12 1985-10-0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ヨルダ−ウエビングフイツタ−
US5441332A (en) * 1994-04-08 1995-08-1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eat integrated vehicle safety apparatus
US6375270B1 (en) * 2000-01-13 2002-04-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Seat belt restraint system
US6669302B2 (en) * 2001-05-08 2003-12-30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Seat belt position adjustin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seat
US6811186B1 (en) * 2002-03-29 2004-11-02 Lear Corporation Seat belt adjustment mechanism
JP2006008098A (ja) * 2004-05-28 2006-01-12 Fujitsu Ten Ltd 座席制御装置
GB2426189A (en) * 2005-05-20 2006-11-22 Autoliv Dev Vehicle seat with movable seat belt guide and booster squab
GB2438529B (en) * 2007-07-04 2008-06-25 Ramesh Ghatge Seat belt guide and assembly
JP5473660B2 (ja) * 2010-02-15 2014-04-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ガイド構造
EP2492158B1 (en) * 2011-02-28 2015-04-08 Volvo Car Corporation Seat belt assembly
US9302644B2 (en) * 2012-10-18 2016-04-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versible 3-point to 4-point seat belt system
JP6160530B2 (ja) * 2014-03-24 2017-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9302645B1 (en) * 2015-02-02 2016-04-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slide adjustable pivoting seat belt webbing guide
US9725067B2 (en) * 2015-10-29 2017-08-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pring loaded web guide
US10196033B2 (en) * 2016-07-18 2019-02-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mounted adjustable seat belt webbing guide
US10501038B2 (en) * 2017-10-16 2019-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Guide for seatbelt webbing that moves automatically in response to an oblique or far-side impact event to maintain occupant in proper orientation
JP7110869B2 (ja) * 2018-09-25 2022-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74893A2 (de) * 1988-12-22 1990-06-27 Autoliv-Kolb GmbH & Co. Sicherheitsgurtsystem
CN101395045A (zh) * 2004-07-26 2009-03-25 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安全带预紧器
CN102649418A (zh) * 2011-02-28 2012-08-29 沃尔沃汽车公司 安全带系统、座椅组件、交通工具及安全带系统布置方法
DE102013010770A1 (de) * 2013-06-28 2014-12-3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cherheitsgurt-Vorrichtun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icherheitsgurt-Vorrichtung sowie Verwendung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95685A1 (ja) 2017-11-16
US20190135226A1 (en) 2019-05-09
JP2017202779A (ja) 2017-11-16
JP6566910B2 (ja) 2019-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3366A (zh) 安全带装置
CN104943578B (zh) 车辆座椅
US10988062B2 (en) Vehicle seat
JP4425065B2 (ja) バックルプリテンショナ装置
JP689747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697764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6096537B2 (ja) 移動装置
JP2006298257A (ja) バックル装置
EP3613632B1 (en) Vehicle seat
JP2010052534A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
US20200180555A1 (en) Seat belt for vehicle
US11173813B2 (en) Vehicle seat
JP2007106355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6193657A (ja) バックル装置及びバックル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6994955B (zh) 扣环装置
JP4917510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9090224B2 (en) Belt-strap arrester
JP7314821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635817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1173558A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
JP6916048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0100157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23038734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20169004A (ja)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20185827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