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48712A - 面板底片和包括面板底片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板底片和包括面板底片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48712A
CN109148712A CN201810190032.0A CN201810190032A CN109148712A CN 109148712 A CN109148712 A CN 109148712A CN 201810190032 A CN201810190032 A CN 201810190032A CN 109148712 A CN109148712 A CN 109148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absorbing
panel
wiring
absorb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900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48712B (zh
Inventor
朴南姬
崔殷吉
吴大均
李英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48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48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48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48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3Optical laminat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06F1/1603Arrangements to protect the display from incident light, e.g. ho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3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associated to a digitizer, e.g. laptops that can be used as pen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7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面板底片和包括面板底片的显示装置。该面板底片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第一基体的顶表面或底表面上;顶结合层,设置在第一基体和第一光吸收层上方;层间结合层,设置在第一基体和第一光吸收层下方;以及布线图案部分,设置在层间结合层下方并且包括多个布线图案。

Description

面板底片和包括面板底片的显示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6月19日提交的第10-2017-007735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面板底片(panel bottom sheet)和包括面板底片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具有诸如其优异的亮度、驱动电压、响应速度特性和实现多种颜色的能力的许多优点,因此已经应用于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各种产品。典型的有机发光显示器包括包含有机发光元件的显示面板。在每个有机发光元件中,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布置为彼此面对,并且有机发光层置于阴极电极与阳极电极之间。响应于施加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的电压,在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都连接至其的有机发光层中产生可见光。
面板底片附着到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底部。面板底片可以包括用于保护显示面板免受热或外部冲击的影响的各种功能的片材。此外,面板底片还可以包括难以放置在显示面板的顶部上的辅助输入装置(诸如数字转换器)或驱动装置。
诸如数字转换器的辅助输入装置可以包括布线图案。布线图案通常由金属形成。当在户外环境中使用显示装置时,由于通过布线图案反射的光,布线图案会变得在显示装置的显示屏上可见,这导致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的严重恶化。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小布线图案的可见性的面板底片。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小面板底片的布线图案的可见性的显示装置。
然而,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这里阐述的那些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参照下面给出的本公开的详细描述,对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将变得更加明显。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底片。所述面板底片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第一基体的顶表面或底表面上;顶结合层,设置在第一基体和第一光吸收层上方;层间结合层,设置在第一基体和第一光吸收层下方;以及布线图案部分,设置在层间结合层下方并且包括多个布线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面板底片,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其中,面板底片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第一基体的顶表面或底表面上;顶结合层,设置在第一基体和第一光吸收层上方;层间结合层,设置在第一基体和第一光吸收层下方,以及布线图案部分,设置在层间结合层下方并且包括多个布线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和其它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减小由布线图案反射的光或由布线图案形成的高度差,可以减少布线图案的可见性。
通过以下详细描述、附图和权利要求,其它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是明显的。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覆盖基体的顶表面上的面板底片中的光的路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覆盖基体的底表面上的面板底片中的光的路径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
图9和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的布局图;
图13是沿图12的线XIII-X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图12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在弯曲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的剖视图;以及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的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下面的详细描述和附图,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及实现其的方法。然而,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受限于这里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使得本公开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公开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且本公开将仅限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元件或层被称为位于其它元件或层“上”的情况包括该层或元件直接在所述其它层或元件上或者另外的元件或层置于该元件或层与所述其它元件或层之间的所有情况。同时,元件“直接在……上”的情况表示没有其它元件或层置于它们之间。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构成元件。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参照项中的每个和每种组合。
将理解的是,虽然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3,显示装置70包括显示面板20和设置在显示面板20下方的面板底片10。显示装置7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20上方的窗40。显示装置7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面板底片10下方的支架60。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如这里使用的术语“上面的”、“顶部”或“顶表面”和“在……上方”是指显示面板20的显示表面侧,如这里使用的术语“下面的”、“底部”或“底表面”、或“在……下方”是指显示面板20的显示表面侧的相对侧。
在平面图中,显示装置70可以是矩形。显示装置70可以具有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显示装置70的长边和短边以直角相交。可选择地,如图1中所示,显示装置70的长边和短边相交以形成弯曲表面。在平面图中,显示装置70的平面形状不受具体限制,显示装置70可以是除了矩形形状之外的形状,例如,圆形形状。
显示面板20是用于显示图像的面板,并且可以例如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在下文中将把显示面板20描述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但是除了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各种类型的显示面板(诸如液晶显示(LCD)面板、电泳显示面板等)可以用作显示面板20。
显示面板20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多个有机发光元件。基底可以是由例如玻璃形成的刚性基底,或者可以是由例如聚酰亚胺(PI)形成的柔性基底。在PI基底用作基底的情况下,显示面板20可以是柔性面板,诸如可弯曲面板、可折叠面板和可卷曲面板。
窗40设置在显示面板20上方。窗40保护显示面板20免受来自显示表面侧的外部冲击,并且允许从显示面板20发射的光的透射。窗40可以由例如玻璃形成。
窗40可以设置为与显示面板20叠置并且覆盖显示面板20的整个表面。窗40的尺寸可以比显示面板20的尺寸大。例如,窗40可以在显示装置70的两个短边上突出超过显示面板20。窗40也可以在显示装置70的两个长边上突出超过显示面板20,但是窗40在显示装置70的两个短边上可突出超过显示面板20的距离可以大于窗40在显示装置70的两个长边上可突出超过显示面板20的距离。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触摸构件3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20与窗40之间。触摸构件30可以是刚性面板型、柔性面板型或膜型。触摸构件30可以具有与显示面板20基本相同的尺寸,并且可以设置为与显示面板20叠置,使得触摸构件30的侧边可以与显示面板20的侧边对齐,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显示面板20和触摸构件30可以通过诸如光学透明粘合剂(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的透明结合层52结合在一起,触摸构件30和窗40可以通过诸如OCA或OCR的透明结合层53结合在一起。可以省略触摸构件30,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示面板20和窗40可以通过OCA或OCR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可以包括触摸构件30。
面板底片10设置在显示面板20下方。面板底片10包括在面板底片10的最上部分处的顶结合层(图4的130),并且可以经由顶结合层130附着到显示面板20的底表面。
面板底片10可以具有与显示面板20基本相同的尺寸,并且可以设置为与显示面板20叠置,使得面板底片10的侧边可以与显示面板20的侧边对齐,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面板底片10可以执行散热功能、电磁屏蔽功能、防止图案可见性功能、接地功能、缓冲功能、强化功能和/或数字化功能,并且可以包括具有面板底片10的这些功能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功能层。可以以诸如层、膜、片、板或面板的各种形式设置功能层。
面板底片10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功能层。在面板底片10包括多个功能层的情况下,功能层可以被堆叠为彼此叠置。功能层可以直接彼此堆叠,或者可以经由结合层而间接地堆叠。
后面将描述面板底片10的各种示例。
支架60设置在面板底片10下方。支架60将窗40、触摸构件30、显示面板20和面板底片10容纳在其中。支架60可以具有底表面和侧壁。支架60的底表面与面板底片10的底表面相对,支架60的侧壁面向窗40、触摸构件30、显示面板20和面板底片10中的每个的侧边。面板底片10包括在其最下部分处的图11的底结合构件450,并且可以经由底结合构件450附着到支架60的底表面。
尽管没有具体示出,但是可以沿支架60的底表面的边缘设置防水胶带。沿支架60的长边设置的防水胶带可以附着到面板底片10的底表面,沿支架60的短边设置的防水胶带可以附着到窗40的底表面。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装置70可以包括平坦区域FA和连接到平坦区域FA并设置为与平坦区域FA相邻的弯曲区域BA。平坦区域FA可以基本设置在一个平面上。弯曲区域BA与平坦区域FA不在同一平面上。例如,弯曲区域BA可以从设置平坦区域FA的平面向下弯曲。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弯曲区域BA可以具有向外的凸表面。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弯曲区域BA可以具有设置在相对于平坦区域FA的平面呈预定角度的平面上的平坦表面。
弯曲区域BA可以设置在矩形的显示装置70的两个长边上,或者设置在显示装置70的一个长边上。尽管没有具体示出,但是显示装置70也可以在其短边上弯曲。
显示面板20、触摸构件30、窗40和面板底片10可以都位于平坦区域FA和弯曲区域BA两者中。
在选择性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装置70可以是仅具有平坦区域FA的平坦显示装置。因此,除了特别涉及弯曲区域BA的方面之外,这里讨论的显示装置70的所有方面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可弯曲显示装置,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平坦显示装置。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面板底片10。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为了方便起见,图4示出了大体上平坦的面板底片。图4的平坦的面板底片在附着到平坦的显示面板时保持其形状。然而,当附着到弯曲的显示面板时,平坦的面板底片可以沿弯曲的显示面板弯曲,并且可以具有平坦区域和弯曲区域。这不仅直接应用于图4的面板底片,而且还应用到图5至图11和图13的面板底片。
参照图4,面板底片11包括覆盖面板部分100和设置在覆盖面板部分100下方的布线图案部分200。
覆盖面板部分100包括覆盖基体110、第一光吸收层120、设置在第一光吸收层120的顶表面上的顶结合层130、设置在顶结合层130的顶表面上的第一离型膜160以及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底表面上的第一层间结合层140。
覆盖基体110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I、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砜(PS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三醋酸纤维素(TAC)或者环烯烃聚合物(COP)形成。
第一光吸收层120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顶表面上。第一光吸收层120直接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顶表面上。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设置成完全覆盖布线图案200a。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整个顶表面上。
第一光吸收层120阻挡经由其的光的透射,因此防止布线图案部分200的布线图案200a从其上方可见。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包括光吸收材料,诸如以黑色染料或颜料为例。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包括黑墨。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通过涂覆方法或印刷方法形成在覆盖基体110的顶表面上。后面将详细描述第一光吸收层120。
顶结合层130设置在第一光吸收层120的顶表面上。顶结合层130将面板底片11附着到显示面板20的底表面。顶结合层130可以包括粘合剂层或树脂层。例如,顶结合层130可以包括聚合物材料,诸如硅树脂聚合物、氨基甲酸酯聚合物、硅树脂-氨基甲酸乙酯(SU)混合聚合物、丙烯酸类聚合物、异氰酸酯聚合物、聚乙烯醇聚合物、明胶聚合物、乙烯基聚合物、胶乳聚合物、聚酯聚合物或水基聚酯聚合物。
第一离型膜160设置在顶结合层130的顶表面上。当面板底片11尚未附着到显示面板20时,第一离型膜160覆盖并保护顶结合层130的顶表面。然后,当面板底片11附着到显示面板20时,第一离型膜160被剥离,并且因此暴露顶结合层130的变为结合表面的顶表面。
第一离型膜160可以放置成与顶结合层130接触,但是可以不完全附着在顶结合层130上,以便能够稍后被剥离。第一离型膜160可以包括PET、PC、PI或纸。为了提高第一离型膜160的离型力,第一离型膜160的顶表面可以用硅溶液进行处理或者涂覆有离型涂覆层,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离型膜160的底表面可以具有凸起的形状。第一离型膜160的底表面的凸起的形状可以被转印到附着到第一离型膜160的顶结合层130的顶表面,结果,顶结合层130的顶表面可以具有与第一离型膜160的底表面的凸起的形状互补的凸起的形状。在顶结合层130的顶表面具有凸起的形状的情况下,顶结合层130的顶表面的凸起的形状在将面板底片11附着到显示面板20的底表面期间用作空气通道,因此可以减少显示面板20与面板底片11之间的气泡。如图5中所示,一旦顶结合层130完全附着到显示面板20的底部,则顶结合层130的顶表面的凸起的形状会塌陷并且可以被平坦化。
第一层间结合层140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底表面上。第一层间结合层140可以将覆盖基体110和布线图案部分200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第一层间结合层140可以将覆盖面板部分100结合到设置在覆盖面板部分100下方的布线图案部分200。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层间结合层140可以被包括在覆盖面板部分100中,但是可选择地,第一层间结合层140可以被包括在布线图案部分200中,或者可以被设置为单独的构件。
第一层间结合层140可以由顶结合层130的材料的上述示例中的一种来形成。
布线图案部分200可以包括布线图案200a和分别从上方和下方覆盖布线图案200a的多个绝缘层(200b和200c)。具体地,布线图案部分200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层200b、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00b的顶表面上的布线图案200a以及覆盖布线图案200a的顶表面的第二绝缘层200c。布线图案200a覆盖第一绝缘层200b的顶表面的一些部分,并且暴露第一绝缘层200b的顶表面的其它部分。第二绝缘层200c不仅可以设置在每个布线图案200a的顶表面和侧面上,而且可以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00b的顶表面的暴露部分上。
布线图案200a可以包括诸如以铜(Cu)、银(Ag)、镍(Ni)或钨(W)为例的金属材料。布线图案200a可以形成为单个膜或多个膜的堆叠。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布线图案200a可以是包括下Cu膜和上Cu膜的双层膜。布线图案200a可以是传输信号的布线或电极。此外,布线图案200a可以是浮置布线或电极。
第一绝缘层200b和第二绝缘层200c可以包括有机绝缘材料、无机绝缘材料或者有机-无机混合绝缘材料,或者可以包括诸如粘合剂材料的结合材料。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布线图案部分200可以是数字转换器。与诸如键盘或鼠标的输入装置不同,数字转换器接收关于由用户指定的屏幕上的位置的信息。数字转换器识别例如手写笔的移动,并将识别的移动转换为数字信号。可以以薄膜或面板的形式设置数字转换器。在布线图案部分200是数字转换器的情况下,在后面将参照图12至图15描述数字转换器的结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可选择地,诸如印刷电路板(PCB)或柔性PCB(FPCB)的具有布线图案的其它各种构件可以用作布线图案部分200。
覆盖面板部分100的覆盖基体110、第一光吸收层120、顶结合层130、第一离型膜160和第一层间结合层140以及布线图案部分200的第一绝缘层200b和第二绝缘层200c可以全部相互叠置,并且覆盖面板部分100的覆盖基体110、第一光吸收层120、顶结合层130、第一离型膜160和第一层间结合层140中的每个的侧面与布线图案部分200的第一绝缘层200b和第二绝缘层200c中的每个的侧面可以全部对齐。覆盖面板部分100的覆盖基体110、第一光吸收层120、顶结合层130、第一离型膜160和第一层间结合层140中的每个的侧面以及布线图案部分200的第一绝缘层200b和第二绝缘层200c中的每个的侧面可以是切割平面。例如,在通过制造和切割母面板底片而获得面板底片11的情况下,覆盖面板部分100的第一光吸收层120、顶结合层130、第一离型膜160和第一层间结合层140中的每个的侧面以及布线图案部分200的第一绝缘层200b和第二绝缘层200c中的每个的侧面都可以为切割平面,并且都可以对齐。
在布线图案200a由诸如金属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布线图案200a可以具有高反射率,因此能够很好地反射从其上入射的光。然而,如果被布线图案200a反射的光朝向显示屏发射,则布线图案200a会被用户识别,从而不利地影响显示装置70的显示质量。
由于仅在第一绝缘层200b的顶表面的部分上形成布线图案200a,所以会在设置布线图案200a的区域与未设置布线图案200a的区域之间形成高度差。高度差会被转印到形成在布线图案200a上的层上。也就是说,为了方便起见,图4示出了其中第二绝缘层200c的顶表面为平坦的示例,但是第二绝缘层200c会共形地形成在布线图案200a上,因此会具有不平坦的顶表面而不是平坦的顶表面。第二绝缘层200c的不平坦的顶表面会影响形成在第二绝缘层200c上的层(即,第一层间结合层140、覆盖基体110和第一光吸收层120),结果,第一层间结合层140、覆盖基体110和第一光吸收层120的表面会变得至少部分地不平坦。第一层间结合层140、覆盖基体110和第一光吸收层120的不平坦表面会影响入射光的反射率或反射角(即,反射光的发射方向),使得特定图案会在显示屏上变得可见。
第一光吸收层120防止反射光朝向显示屏发射。第一光吸收层120主要防止光通过其向下透射,并且还防止反射光通过其向上透射。
为了防止布线图案200a变得可见,可以将第一光吸收层120形成为足够厚。如果第一光吸收层120的厚度为约2μm或更大,则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具有3.4或更大的光密度(OD),因此能够充分降低布线图案200a相对于显示屏的反射率,结果,可以防止布线图案200a变得可见。如果第一光吸收层120的厚度为约4μm或更大,则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具有4或更大的OD,结果,即使通过布线图案200a形成的高度差使得形成在布线图案200a上的层的表面具有不平坦表面,也可以防止布线图案200a变得可见。
第一光吸收层120越厚,第一光吸收层120的OD越高。然而,考虑到涂覆效率或印刷效率、耐久性和显示装置70的厚度,第一光吸收层120的厚度可以优选设定为约10μm或更小。
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顶表面上,但是可选择地,第一光吸收层120可以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底表面上。第一光吸收层120的光吸收率可以根据第一光吸收层120是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顶表面上还是底表面上而稍微不同,将在下文中参照图5和图6对此进行描述。
图5是示出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覆盖基体的顶表面上的面板底片中的光的路径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覆盖基体的底表面上的面板底片中的光的路径的剖视图。图5和图6示出了附着在显示面板20的底表面上的顶结合层130和131。在图5和图6的面板底片的每个中,第一离型膜160已经被去除因此不再存在,并且顶结合层130和131的顶表面被平坦化。
参照图5,光L1倾斜地入射在显示面板20上,并穿过顶结合层130到达第一光吸收层120。第一光吸收层120吸收光L1中的一些并且使光L1中的一些经由其向下透射。穿过第一光吸收层120向下透射的光被布线图案200a反射而向上行进。向上行进的光到达第一光吸收层120,并且第一光吸收层120吸收到达其的光中的至少一些。未被第一光吸收层120吸收的光中的一些(即,光L2)可以穿过顶结合层130向上发射。由于相当大量的光可以被第一光吸收层120吸收,所以从布线图案200a反射然后最终穿过第一光吸收层120发射的光(即,光L2)的量远小于原始入射光(即,光L1)的量。
参照图6,光L1倾斜地入射在显示面板20上,并穿过顶结合层131和覆盖基体110到达第一光吸收层120。光L1在顶结合层131与覆盖基体110之间的界面处被反射。反射光(即,光L3)的反射率和反射角可以根据覆盖基体110的表面上的不平坦程度而变化。
透射过覆盖基体110的光到达第一光吸收层120,到达第一光吸收层120的光中的一些可以被第一光吸收层120吸收,到达第一光吸收层120的光中的一些可以透射过第一光吸收层120并且沿与图5的光L2的路径基本相同的路径被布线图案200a向上反射。
响应于倾斜地入射在显示面板20的侧面的光L1,图6的面板底片发射的光比图5的面板底片多出光L3的光。由于从图6的面板底片发射的光(例如,光L2和光L3)不利地影响布线图案200a的可见性,所以在防止布线图案200a变得可见方面,发射相对小量的光的图5的面板底片可以比图6的面板底片更有优势。即使当顶结合层131与覆盖基体110之间的折射率之差小时,在顶结合层131与覆盖基体110之间的界面处反射的光L3的绝对量也不小,并且布线图案200a的可见度可以通过发射光的轻微差异而改变。因此,图5的面板底片与图6的面板底片之间的差异可以产生布线图案200a的可见性的显著差异。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图5的面板底片和图6的面板底片中的一个,但是在图6的面板底片的布线图案200a呈现可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图5的面板底片而不是图6的面板底片。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在图4至图11中,同样的附图标记指示同样的元件,因此,将省略或至少简化其描述。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图7示出了可以设置多个光吸收层。
参照图7,面板底片12与图4的面板底片11的不同在于:覆盖面板部分101还包括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底表面上的第二光吸收层121。也就是说,第一光吸收层120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顶表面上,第二光吸收层121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底表面上。第一层间结合层140设置在第二光吸收层121的底表面上。第二光吸收层121可以由与第一光吸收层120相同的材料形成,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二光吸收层121可以具有相同的尺寸,第二光吸收层121的侧面可以与第一光吸收层120的侧面对齐。
在图7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层120和第二光吸收层121分别设置在覆盖基体110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上,倾斜地入射在显示面板20上的光L1可以被第一光吸收层120和第二光吸收层121两者吸收。因此,可以减少最终发射的反射光的量。面板底片12的光吸收率大体上与第一光吸收层120和第二光吸收层121的厚度的总和成比例。因此,为了使面板底片12具有与根据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11基本相同的OD,第一光吸收层120和第二光吸收层121的厚度的总和可以设定在约2μm至约10μm的范围内。可选择地,第一光吸收层120和第二光吸收层121的厚度中的每个厚度可以设定在约2μm至约10μm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一光吸收层120和第二光吸收层121的厚度的总和超过10μm,则可以进一步改善面板底片12的OD。例如,第一光吸收层120和第二光吸收层121可以具有约4μm的相同厚度,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图8示出了可以设置多个光吸收层。
参照图8,面板底片13的覆盖面板部分102包括第一光吸收层122和第二光吸收层123。
第一光吸收层122包括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沿向上的方向顺序地堆叠在覆盖基体110的顶表面上。顶结合层130设置在第四单元层122d的顶表面上。
第二光吸收层123包括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沿向下的方向顺序地堆叠在覆盖基体110的底表面上。第一层间结合层140设置在第四单元层123d的底表面上。
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和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可以由与第一光吸收层120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和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可以包括相同的材料,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和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均可以具有相同的厚度。可以通过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的厚度的总和来确定第一光吸收层122的厚度,可以通过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的厚度的总和来确定第二光吸收层123的厚度。如果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和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都具有例如约1μm的相同的厚度,则第一光吸收层122和第二光吸收层123的厚度都为约4μm。
可以通过印刷来形成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和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第一单元层122a和123a可以是1度印刷层,第二单元层122b和123b可以是2度印刷层,第三单元层122c和123c可以是3度印刷层,第四单元层122d和123d可以是4度印刷层。通过多次印刷相同的颜色可以获得更鲜艳的颜色。在图8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和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均可以呈现黑色,从而实现鲜艳的黑色,这意味着可以进一步改善第一光吸收层122和第二光吸收层123的光吸收效率。也可以通过印刷以外的方法形成第一单元层122a至第四单元层122d和第一单元层123a至第四单元层123d。
在图8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层122和第二光吸收层123都包括四个单元层,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第一光吸收层122和第二光吸收层123可以包括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以上的单元层。此外,第一光吸收层122的单元层的数量可以与第二光吸收层123的单元层的数量不同。由于覆盖面板部分102的OD大体上与第一光吸收层122的单元层的厚度和第二光吸收层123的单元层的厚度的总和成比例,所以可以通过根据期望的OD堆叠不同数量的单元层来形成第一光吸收层122和第二光吸收层123。
图9和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参照图9和10,面板底片14和15与根据图7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12的不同在于:面板底片14和15还包括缓冲部分300。缓冲部分300可以包括缓冲构件310和第二层间结合层320。
缓冲构件310吸收外部冲击,因此防止显示装置70被损坏。缓冲构件310可以形成为单个膜或者多个膜的堆叠。缓冲构件310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诸如以聚氨酯(PU)或PE树脂为例。缓冲构件310可以是垫层。
第二层间结合层320将缓冲构件310结合到另一个构件,并且可以由根据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11的顶结合层130的材料的上述示例中的一种而形成。在图9和图10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层间结合层320可以包括在缓冲部分300中。可选择地,第二层间结合层320可以被包括在另一个构件中或者可以设置为单独的构件。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中所示,缓冲构件310可以设置在覆盖面板部分102与布线图案部分200之间。在该示例中,第二层间结合层320设置在缓冲构件310的底表面上,并且结合到布线图案部分200。缓冲构件310的顶表面结合到第一层间结合层140。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0中所示,缓冲构件310可以设置在布线图案部分200下方。在该示例中,第二层间结合层320设置在缓冲构件310的顶表面上,并且结合到布线图案部分200。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的剖视图。参照图11,面板底片16与根据图9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14的不同之处在于:面板底片16还包括散热部分400。
具体地,散热部分400可以设置在布线图案部分200下方。散热部分4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散热层。图11示出了其中散热部分400包括两个散热层(即,第一散热层410和第二散热层420)的示例。
第一散热层410和第二散热层420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或者可以由具有不同的散热特性的材料形成。第一散热层410可以包括例如诸如Cu膜或Ag膜的金属膜。第二散热层420可以包括例如石墨或碳纳米管(CNT)。
第二散热层420可以设置在第一散热层410上方。第一散热层410和第二散热层420可以设置为彼此叠置。第二散热层420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散热层410的尺寸,第二散热层420的侧面可以比第一散热层410的侧面设置得更向内。例如,响应于面板底片16结合到弯曲的显示面板20,第一散热层410可以设置在平坦区域FA和弯曲区域BA两者中。另一方面,第二散热层420可以设置在平坦区域FA中,而不设置在弯曲区域BA中。可以在第二散热层420由弯曲特性相对较差的材料(诸如以石墨为例)形成或者第二散热层420太厚而不能适当地弯曲的情况下使用这种类型的布置。
第二散热层420被第三层间结合层430覆盖,第三层间结合层430结合到设置在第三层间结合层430上方的布线图案部分200。第四层间结合层440可以置于第二散热层420与第一散热层410之间,并且可以将第二散热层420和第一散热层410结合在一起。第二散热层420可以暴露第四层间结合层440的边缘部分,第四层间结合层440的边缘部分的顶表面可以放置成与第三层间结合层直接接触并且结合到第三层间结合层430,第三层间结合层430设置在第四层间结合层440上方。
散热部分400还可以包括底结合构件450和第二离型膜460。底结合构件450可以设置在第一散热层410的底表面上,并且将面板底片16结合到支架60,支架60可以设置在面板底片16下方,如图3中所示。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底结合构件450可以设置为双面胶带。双面胶带包括胶带基体451、设置在胶带基体451的底表面上的第一结合层452以及设置在胶带基体451的顶表面上的第二结合层453。胶带基体451可以由PET、PI、PC、PE、PP、PSF、PMMA、TAC或COP形成。第一结合层452和第二结合层453可以由根据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11的顶结合层130的材料的上述示例中的一种形成。可选择地,底结合构件450可以包括单个结合层或多个结合层,而不具有胶带基体451。
第二离型膜460设置在底结合构件450的底表面上,并保护底结合构件450的底表面。第二离型膜460可以与第一离型膜160基本相同。图11示出了其中第二离型膜460在其顶表面上没有凸起的形状的示例,但是可选择地,与其底表面上具有凸起的形状的第一离型膜160一样,第二离型膜460在其顶表面上可以具有凸起的形状。
与第二散热层420一样,底结合构件450可以设置在平坦区域FA中,但是不设置在弯曲区域BA中。底结合构件450的侧面可以与第二散热层420的侧面对齐或者比第二散热层420的侧面设置得更向内。防水胶带(未示出)可以附着到第一散热层410的被底结合构件450暴露的底表面的一部分,并且可以结合到支架60。
在图11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底结合构件450被包括在散热部分400中,但是可以设置为单独的构件。可选择地,底结合构件450可以设置在具有各种堆叠结构的面板底片的最下部分,以将面板底片结合到支架60。例如,底结合构件450可以设置在根据图7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12的布线图案部分200下方。
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作根据图4和图7至图11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11至16中的每个的布线图案部分200的数字转换器。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的布局图。图13是沿图12的线XIII-XIII’截取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根据图12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在弯曲状态下的剖视图。
参照图12至图14,数字转换器201包括基体层210、设置在基体层210的顶表面上的第一布线层220以及设置在基体层210的底表面上的第二布线层230。数字转换器201还可以包括从上方覆盖第一布线层220的第一覆盖层240、从下方覆盖第二布线层230的第二覆盖层250、设置在第二覆盖层250下方的信号屏蔽片260以及置于信号屏蔽片260与第二覆盖层250之间的第五层间结合层261。第一覆盖层240的顶表面可以结合到图11的第二层间结合层320的底表面,信号屏蔽片260的底表面可以结合到图11的第三层间结合层430。
基体层210提供了形成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的空间。基体层210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基体层210可以包括诸如玻璃的无机材料,或者可以包括有机材料以实现柔软性。例如,基体层210可以包括PI、PET、PC、PE、PP、PSF、PMMA、TAC和COP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基体层210可以包括PI。
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分别设置在基体层210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上。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可以直接形成在基体层210上。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可以包括诸如Cu、Ag、Ni或W的金属材料。图12至图14示出了其中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是单个膜的示例,但是可选择地,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中的每个可以形成为多个膜的堆叠。例如,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中的每个可以包括第一Cu膜和第二Cu膜的堆叠。
第一布线层220包括多个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一接地布线222。第二布线层230包括多个第二布线图案231和第二接地布线232。
第一布线图案221可以沿第一方向(例如,长边方向)延伸。第二布线图案231可以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例如,短边方向)延伸。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二布线图案231可以大部分设置在平坦区域FA中,而不在弯曲区域BA中。可选择地,第一布线图案221中的一些和第二布线图案231中的一些可以设置在弯曲区域BA中。
一定数量的第一布线图案221可以形成布线图案组,一定数量的第二布线图案231可以形成布线图案组。例如,如图12中所示,五个第一布线图案221或五个第二布线图案231可以形成单个布线图案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各种数量的第一布线图案221或第二布线图案231形成各种数量的布线图案组。
由第一布线图案22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之间的距离或由第二布线图案23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第一布线图案221之间或第二布线图案231之间的距离。在布线图案或布线图案组之间的距离在特定区域中大的情况下,形成在特定区域中的高度差会反射到特定区域的顶部上,结果,布线图案或布线图案组可以变得可见。然而,如上面已经提及的,由于图11的第一光吸收层122和/或第二光吸收层123可以设置在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二布线图案231上,所以可以防止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二布线图案231变得可见。
由第一布线图案22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和由第二布线图案23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彼此交叉的区域可以成为坐标电极部分CE,坐标电极部分CE是用于位置识别的基本单元。
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设置在弯曲区域BA中。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可以在与第一布线图案221相同的方向上(即,长边方向上)延伸。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大体上可以彼此叠置。图12至图14示出了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在平面图中完全彼此叠置的示例,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包括狭缝SL。狭缝SL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可以被分成子布线,子布线通过狭缝SL彼此分离,但是在对应的第一接地布线222或第二接地布线232的一端部处彼此连接,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狭缝SL可以被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围绕,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可选择地,狭缝SL可以延伸到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的端部,使得即使在对应的第一接地布线222或第二接地布线232的端部,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的子布线也可以彼此分离。图12至图14示出了在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中设置两个狭缝SL以将对应的第一接地布线222或第二接地布线232分成三个子布线的示例,但是可选择地,可以在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中设置仅一个狭缝SL或者三个或更多个狭缝SL。狭缝SL减小了弯曲应力。
具体地,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具有相对宽的宽度。例如,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二布线图案231的宽度。如果都设置在弯曲区域BA中的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具有太大的宽度,则在将包括数字转换器201的面板底片附着到显示面板20的期间,会对弯曲区域BA施加相当大量的应力。例如,在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由Cu形成的情况下,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的抗弯性相对强,使得包括数字转换器201的面板底片不能适当地附着到显示面板20,或者稍后会减弱包括数字转换器201的面板底片与显示面板20之间的结合力。
在图12至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狭缝SL形成在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中,从而提供了减小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的宽度的相同效果。也就是说,如图14中所示,可以确保没有设置布线材料的狭缝SL的柔性,结果,能够适当地弯曲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
狭缝SL也可以帮助防止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变得可见。具体地,在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形成为不具有狭缝SL的情况下,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从外部很可能是可见的,这是由于在它们相对大的区域上方会发生强反射。另一方面,在图12至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被狭缝SL分成子布线。结果,可以减小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的反射率,结果,也可以减小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的可见性。
垫(pad,或称作“焊盘”)部分PAD设置在基体层210的一侧。诸如PCB或FPCB的外部装置连接到垫部分PAD。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二布线图案231连接到垫部分PAD,使得数字转换器201可以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
垫部分PAD可以包括第一布线层220的材料和/或第二布线层230的材料。在垫部分PAD包括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的材料两者的情况下,PCB或FPC可以连接到垫部分PAD,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一接地布线222可以连接到垫部分PAD的与第一布线层220对应的部分,第二布线图案231和第二接地布线232可以连接到垫部分PAD的与第二布线层230对应的部分。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可以通过通孔电连接,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5对此进行描述。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的剖视图。参照图15,数字转换器202还可以包括穿过基体层210形成的并连接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的通孔VIA。
例如,第一布线层220的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布线层230的第二接地布线232全都是用于接地的布线,并且可以被短路。通孔VIA电连接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以使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短路。如图15中所示,通孔VIA可以分别形成在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的被狭缝SL分开的子布线中。可选择地,通孔VIA可以仅形成在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中的每个的部分中。
可以用第一布线层220的材料填充通孔VIA。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布线层220的材料和填充通孔VIA的材料可以在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物理边界。可选择地,可以用第二布线层230的材料填充通孔VIA。仍可选择地,可以用除了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的材料之外的材料填充通孔VIA。在该示例中,可以观察到填充通孔VIA的材料与第一接地布线222和第二接地布线232之间的边界。
尽管没有具体示出,但是通孔VIA也可以形成为穿过基体层210,由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二布线图案231的材料形成的垫部分PAD通过基体层210连接起来。例如,在垫部分PAD仅包括第一布线层220的材料的情况下,第二布线图案231的控制信号或输出信号通过其传输的垫部分PAD经由通孔VIA连接到第二布线图案231。经由通孔VIA连接到第二布线图案231的第一布线层220可以设置在形成坐标电极部分CE的第一布线图案221的外侧,例如,形成在弯曲区域BA中或在弯曲区域BA周围。
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分别保护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的第一覆盖层240和第二覆盖层250。第一覆盖层240和第二覆盖层250可以形成为单个膜或多个膜的堆叠。
例如,第一覆盖层240可以包括在向上方向上顺序地堆叠的第一覆盖层结合层242和第一覆盖层绝缘层241,第二覆盖层250可以包括在向下方向上顺序地堆叠的第二覆盖层结合层252和第二覆盖层绝缘层251。
第一覆盖层绝缘层241和第二覆盖层绝缘层251可以由PI、PET、PC、PE、PP、PSF、PMMA、TAC和COP中的至少一种形成。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覆盖层绝缘层241和第二覆盖层绝缘层251可以包括PI。第一覆盖层结合层242和第二覆盖层结合层252可以由根据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面板底片11的顶结合层130的材料的上述示例中的一种而形成。可以不设置第一覆盖层结合层242和第二覆盖层结合层252。
信号屏蔽片260设置在第一布线层220和第二布线层230下方,并且防止信号干扰。例如,在诸如PCB、FPCB或驱动芯片等的外部装置设置在支架60下方的情况下,在用触控笔输入信号期间外部装置会造成信号干扰,信号屏蔽片260防止这种类型的信号干扰。信号屏蔽片260可以由包括铁氧化物(诸如以铁氧体为例)的铁磁材料形成。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的布局图。
参照图16,数字转换器203与根据图12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数字转换器201的不同在于:数字转换器203还包括多个第一浮置布线图案221a和多个第二浮置布线图案231a。
第一浮置布线图案221a设置在由第一布线图案22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之间,第二浮置布线图案231a设置在由第二布线图案23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之间。由于第一浮置布线图案221a或第二浮置布线图案231a设置在由第一布线图案221或第二布线图案23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之间,所以由第一布线图案221或第二布线图案23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之间的间隙被填充。因此,可以提供减小由第一布线图案221或第二布线图案231形成的布线图案组之间的距离的相同效果,结果,可以减小第一布线图案221和第二布线图案231的可见度。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1至5和实验示例1和2。
<示例1>
用黑墨对PET基体的底表面涂覆1μm的厚度两次,以形成厚度为2μm的黑墨层。之后,将粘合剂分别涂敷到黑墨层的顶表面至28μm的厚度,并且将粘合剂涂敷到PET基体的底表面至15μm的厚度,从而获得覆盖面板膜。
<示例2>
使用与用于获得根据示例1的覆盖面板薄膜相同的方法制造覆盖面板膜,除了:用黑墨对PET基体的底表面涂覆1μm的厚度三次,以形成具有3μm厚度的黑墨层。
<示例3>
用黑墨对PET基体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两者涂覆1μm的厚度两次,以在PET基体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每个上形成具有2μm厚度的黑墨层。此后,将粘合剂涂敷到PET基体的顶表面上的黑墨层的顶表面上至28μm的厚度,并且将粘合剂涂敷到PET基体的底表面上的黑墨层的底表面上至15μm的厚度,从而获得覆盖面板膜。
<示例4>
使用与用于获得根据示例3的覆盖面板膜相同的方法制造覆盖面板膜,除了:用黑墨对PET基体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两者涂覆1μm的厚度三次,以在PET基体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每个上形成具有3μm厚度的黑墨层。
<示例5>
使用与用于获得根据示例3的覆盖面板膜相同的方法制造覆盖面板薄膜,除了:用黑墨对PET基体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两者涂覆1μm的厚度四次,以在PET基体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每个上形成具有4μm厚度的黑墨层。
实验示例1:OD的测量
测量根据示例1至5的覆盖面板膜的OD,测量的结果如下面的表1中所示。OD是透射过特定介质的光的量I1与入射到特定介质上的光的量I0之比(即,I1/I0)的对数值。OD越高,透光量越小,光吸收量越大。
【表1】
示例 黑墨层的总厚度(μm) OD
示例1 2 3.4
示例2 3 4.4
示例3 4 5.0
示例4 6 6.2
示例5 8 6.5
实验示例2:反射率的测量
通过将数字转换器放置在根据示例2和5的每个覆盖面板膜的下面进行反射率测量。参照下面的表2,“顶部”表示根据示例2和5的每个覆盖面板膜的一个短边附近的位置,每个覆盖面板在形状上为矩形,“中间”表示根据示例2和5的每个覆盖面板膜的中间的位置,“底部”表示根据示例2和5的每个覆盖面板膜的另一短边附近的位置。从根据示例2和5的覆盖面板膜获得的反射率测量如下面的表2中所示。
【表2】
虽然上面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不意图描述本公开的发明构思的所有可能的形式。相反,说明书中使用的词语是描述性的词语而不是限制性词语,并且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发明构思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另外,各种实施实施例的特征可以被组合,以形成本公开的另外的示例性实施例。

Claims (24)

1.一种面板底片,所述面板底片包括:
第一基体;
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顶表面或底表面上;
顶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光吸收层上方;
层间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光吸收层下方;以及
布线图案部分,设置在所述层间结合层下方并且包括多个布线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底片,所述面板底片还包括:
第二光吸收层,
其中,
所述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所述顶表面上,
所述顶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顶表面上,
所述第二光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所述底表面上,并且
所述层间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底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厚度的总和为2μm至10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光吸收层中的每个包括多个单元层的堆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
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光吸收层中的每个包括四个单元层,并且
每个单元层的厚度为1μ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所述每个单元层包括黑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
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包括黑墨,
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厚度为从2μm至1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所述顶结合层的顶表面具有凸起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底片,所述面板底片还包括:
缓冲构件,设置在所述层间结合层与所述布线图案部分之间;以及
散热构件,设置在所述布线图案部分的底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
所述布线图案部分包括第二基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顶表面上的第一布线层,
所述第一布线层包括多个第一布线图案和第一接地布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
所述面板底片具有平坦区域和与所述平坦区域相邻设置的弯曲区域,
所述第一布线图案设置在所述平坦区域中,并且
所述第一接地布线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所述第一接地布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接地布线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将对应的第一接地布线分成子布线的至少一个狭缝。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
所述布线图案部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底表面上的第二布线层,
所述第二布线层包括设置在所述平坦区域中的多个第二布线图案和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的第二接地布线,并且
所述第二接地布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将对应的第二接地布线分成子布线的至少一个狭缝。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面板底片,其中,
所述第一布线图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布线图案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15.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
面板底片,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
其中,所述面板底片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顶表面或底表面上;顶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光吸收层上方;层间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一光吸收层下方;以及布线图案部分,设置在所述层间结合层下方并且包括多个布线图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面板底片还包括第二光吸收层,
所述第一光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所述顶表面上,
所述顶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顶表面上,
所述第二光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所述底表面上,并且
所述层间结合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底表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光吸收层的厚度的总和为2μm至10μ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光吸收层中的每个包括多个单元层的堆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和所述第二光吸收层中的每个包括四个单元层,并且
每个单元层的厚度为1μm。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每个单元层包括黑墨。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光吸收层包括黑墨,
所述第一光吸收层的厚度为从2μm至10μm。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缓冲构件,设置在所述层间结合层与所述布线图案部分之间;以及
散热构件,设置在所述布线图案部分的底表面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具有平坦区域和与所述平坦区域相邻设置的弯曲区域。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布线图案部分包括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顶表面上的第一布线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底表面上的第二布线层,
所述第一布线层包括:多个第一布线图案,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所述平坦区域中;以及第一接地布线,均具有将对应的第一接地布线分为子布线的至少一个狭缝,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布线层包括:多个第二布线图案,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所述平坦区域中;以及第二接地布线,均具有将对应的第二接地布线分为子布线的至少一个狭缝,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CN201810190032.0A 2017-06-19 2018-03-08 面板底片和包括面板底片的显示装置 Active CN1091487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77355A KR102343509B1 (ko) 2017-06-19 2017-06-19 패널 하부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017-0077355 2017-06-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48712A true CN109148712A (zh) 2019-01-04
CN109148712B CN109148712B (zh) 2023-04-07

Family

ID=60997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90032.0A Active CN109148712B (zh) 2017-06-19 2018-03-08 面板底片和包括面板底片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756307B2 (zh)
EP (1) EP3419071A1 (zh)
KR (1) KR102343509B1 (zh)
CN (1) CN10914871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7829A (zh) * 2019-01-31 2019-05-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膜及显示面板
CN113012565A (zh) * 2019-12-18 2021-06-2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式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28828S1 (en) * 2015-10-02 2018-09-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USD859345S1 (en) * 2017-04-28 2019-09-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USD860151S1 (en) * 2017-04-28 2019-09-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phone
USD855031S1 (en) * 2017-04-28 2019-07-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phone
USD872703S1 (en) * 2017-04-28 2020-01-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USD856294S1 (en) * 2017-04-28 2019-08-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phone
USD860150S1 (en) * 2017-04-28 2019-09-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USD860152S1 (en) * 2017-04-28 2019-09-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phone
USD860965S1 (en) * 2017-04-28 2019-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phone
USD869419S1 (en) * 2017-06-23 2019-12-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phone
CN107315507B (zh) * 2017-07-05 2020-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D866500S1 (en) * 2017-09-19 2019-11-12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phone
USD865700S1 (en) * 2017-09-19 2019-11-05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phone
USD914633S1 (en) * 2018-02-01 2021-03-3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obile phone
CN109256039B (zh) * 2018-10-18 2020-06-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208753371U (zh) * 2018-11-02 2019-04-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639547B1 (ko) 2019-01-02 2024-02-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9920938B (zh) * 2019-03-26 2021-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oled显示装置
KR20210000359A (ko) 2019-06-24 2021-01-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10016231A (ko) * 2019-08-02 2021-02-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패널 하부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210016223A (ko) 2019-08-02 2021-02-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10073805A (ko) * 2019-12-11 2021-06-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인쇄회로기판의 제조방법
US11744107B2 (en) * 2020-06-09 2023-08-29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blocking layer directly attached to supporting member for improved visibility
KR20220007825A (ko) * 2020-07-10 2022-01-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지타이저 및 표시 장치
KR20220061305A (ko) * 2020-11-05 2022-05-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
WO2022174006A1 (en) * 2021-02-12 2022-08-18 Manufacturing Resourcesinternational, Inc Display assembly using structural adhesiv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4615A (zh) * 2015-06-29 2015-09-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280670A (zh) * 2014-05-30 2016-01-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74845A (zh) * 2014-08-14 2016-03-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光吸收层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89044A (zh) * 2014-09-02 2016-03-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US20160307968A1 (en) * 2015-04-16 2016-10-20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70115758A1 (en) * 2015-10-22 2017-04-2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0435A (ja) 2003-08-14 2005-03-10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両面粘着シート
KR101486118B1 (ko) 2012-08-14 2015-01-23 (주)엘지하우시스 점착제층을 포함하는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203050B2 (en) 2013-05-21 2015-12-0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183086B1 (ko) 2013-10-15 2020-11-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787934B2 (en) 2014-01-15 2017-10-10 Apple Inc. Wireless devices with touch sensors and solar cells
KR101635197B1 (ko) * 2015-07-14 2016-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곡면 표시 영역을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바일 전자 장치
US9298220B2 (en) * 2014-09-02 2016-03-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urved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490372B2 (ja) * 2014-09-17 2019-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60068439A (ko) * 2014-12-05 2016-06-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터치 기반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281498B2 (ja) 2015-01-06 2018-02-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重送検知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139041A (zh) 2015-10-30 2018-06-08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80670A (zh) * 2014-05-30 2016-01-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74845A (zh) * 2014-08-14 2016-03-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光吸收层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89044A (zh) * 2014-09-02 2016-03-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US20160307968A1 (en) * 2015-04-16 2016-10-20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914615A (zh) * 2015-06-29 2015-09-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115758A1 (en) * 2015-10-22 2017-04-2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7829A (zh) * 2019-01-31 2019-05-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膜及显示面板
CN113012565A (zh) * 2019-12-18 2021-06-2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式显示装置
CN113012565B (zh) * 2019-12-18 2023-12-01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23010B2 (en) 2021-06-01
CN109148712B (zh) 2023-04-07
KR102343509B1 (ko) 2021-12-27
US20200350518A1 (en) 2020-11-05
KR20180138235A (ko) 2018-12-31
US10756307B2 (en) 2020-08-25
EP3419071A1 (en) 2018-12-26
US20180366685A1 (en) 2018-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48712A (zh) 面板底片和包括面板底片的显示装置
CN105575998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85964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48713B (zh) 面板底片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JP4862969B1 (ja) 透明導電性素子、入力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透明導電性素子作製用原盤
CN10805223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085476A (zh) 触摸面板和包括该触摸面板的显示设备
KR102433518B1 (ko)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및 이를 구비한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7025851A (zh) 显示装置
CN109542262B (zh) 包括具有感测部分和非感测部分的非显示区域的显示设备
CN109656318A (zh) 面板底部构件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05679189A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07710885A (zh) 具有软输入‑输出部件的电子设备
CN110212089B (zh) 柔性oled显示面板
CN109389901A (zh) 显示装置
CN102483656B (zh) 输入装置以及具备该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US20180004330A1 (en) Display panel with touch-sensing function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179508A1 (en) Input sensing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0734469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134270A (zh) 力传感器构件和包括该力传感器构件的显示装置
JP2015146564A (ja) タッチセンサ
US11540430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0038166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2209069A (zh) 觸控顯示模組、觸控顯示模組的製作方法與觸控顯示裝置
US11061497B2 (en) Touch sensor, and window lamin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