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3656B - 输入装置以及具备该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以及具备该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3656B
CN102483656B CN201080037434.9A CN201080037434A CN102483656B CN 102483656 B CN102483656 B CN 102483656B CN 201080037434 A CN201080037434 A CN 201080037434A CN 102483656 B CN102483656 B CN 1024836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area
colored article
input media
opposite face
attach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74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3656A (zh
Inventor
永田康成
南孝志
清水崇司
山方夏子
佐藤昭典
宫崎吉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83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3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6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X1)具备:基体(10),其具有第1主面(10a)、以及位于第1主面(10a)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10b);保护部件(30),其具有与第1主面(10a)相对的相对面(30a);接合部件(40),其将第1主面(10a)与相对面(30a)接合;第1着色部件(50),其设于第1主面(10a)与相对面(30a)之间,且与接合部件(40)相接;以及第2着色部件(60),其设于第2主面(10b),且具有与第1着色部件(50)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以及具备该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入装置以及具备该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输入装置的设计性,已知在位于输入区域外侧的外侧区域设置显示纹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样的输入装置具备基体、和隔着接合部件与基体接合的保护部件。输入装置通过在基体与保护部件之间设置被接合部件覆盖的多种颜色的着色部件,在外侧区域形成显示纹样。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5-114329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若在基体与保护部件之间设置多个着色部件,则在着色部件之间会产生级差。由于在着色部件之间产生级差,因此要与基体接合的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平坦性发生下降。因此,会产生在接合面的缝隙间进入空气进而基体和保护部件的接合强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在此,若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增大基体和保护部件之间的接合部件的厚度,由此来吸收着色部件间的级差,则输入装置的厚度变大,从而存在输入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基体和保护部件的接合强度且抑制大型化。
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一个形态具备:基体,其具有第1主面、以及位于该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保护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主面相对的相对面;接合部件,其将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相对面接合;第1着色部件,其设于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相对面之间,且与所述接合部件相接;和第2着色部件,其设于所述第2主面,且具有与所述第1着色部件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入装置能使接合部件的接合面平坦化。由此,能提高基体与保护部件的接合强度,并能抑制输入装置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以及优点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将更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1的俯视图。
图2A是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的输入装置X1的截面图。
图2B是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的输入装置X1的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II的输入装置X1的截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X1的第1变形例,是与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II的截面对应的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X1的第2变形例,是与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II的截面对应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液晶显示面板70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2的图,是与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的截面图对应的图。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2的图,是与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的截面图对应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2的图,是与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II的截面图对应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3的图,是与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II的截面图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适合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1的俯视图。在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1是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控面板。
如图1所示,输入装置X1具有:能由使用者进行输入操作的输入区域EI、以及位于输入区域EI外侧的外侧区域EO。另外,外侧区域EO包含与图外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板)等进行电连接的区域即外部导通区域EG
如图1~图3所示,输入装置X1具有:基体10、第1检测电极图案11、第2检测电极图案12、绝缘膜20、第1保护部件30、第1接合部件40、第1着色部件50、和第2着色部件60。
图2A是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的输入装置X1的截面图。图2B是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的输入装置X1的截面图。图3是沿着图1的截断面线III-III的输入装置X1的截面图。
如图2A、图2B所示,基体10具有第1主面10a以及位于第1主面10a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10b。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10的俯视下形状为矩形,但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在此,作为基体10的材料,例如能举出玻璃或塑料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另外,所谓“透光性”是指具有相对于可见光的透过性。
第1检测电极图案11设于输入区域EI中的基体10的第2主面10b。第1检测电极图案11具有第1检测电极111、第1连接电极112和第1检测用布线113。
第1检测电极111具有检测在与输入装置X1的主面平行的箭头B方向上的手指等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功能。第1检测电极111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为矩阵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1检测电极111的形状,在俯视下形状为大致菱形,但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作为第1检测电极111的材料,能举出具有透光性以及导电性的材料,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ATO(Antimony TinOxide,氧化锡锑)、AZO(Al-Doped Zinc Oxide,氧化锌铝)、氧化锡、氧化锌、导电性高分子(PEDOT以及PSS等)等。作为第1检测电极111的形成方法,例如举出如下的方法。首先,通过溅镀法、蒸镀法、或化学气相生长(CVD)法使ITO等的材料在基体10的第2主面10b上成膜。并且,在该膜的表面上涂敷感光性树脂,通过曝光、显像将感光性树脂形成为期望的图案。接下来,通过使用药液等对由ITO等材料构成的膜进行蚀刻,对膜进行图案化,来形成第1检测电极111。
第1连接电极112具有将相邻的第1检测电极111彼此电连接的功能。第1连接电极112设于输入区域EI中的基体10的第2主面10b。作为第1连接电极112的材料,能举出与第1检测电极111相同的材料。另外,第1连接电极112的形成方法与第1检测电极111相同。
第1检测用布线113具有对第1检测电极111施加电压的功能。第1检测用布线113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基体10的第2主面10b。第1检测用布线113的一个端部与多个第1检测电极111中的位于输入区域EI端部的第1检测电极111电连接。第1检测用布线113的另一端部位于外部导通区域EG。作为第1检测用布线113的材料,能举出ITO、氧化锡、铝、铝合金、银膜或银合金等的导电性材料。另外,作为第1检测用布线113的形成方法,与第1检测电极111相同。
第2检测电极图案12设于输入区域EI中的基体10的第2主面10b上。第2检测电极图案12具有第2检测电极121、第2连接电极122、和第2检测用布线123。
第2检测电极121具有检测在与输入装置X1的主面平行的箭头A方向上的手指等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功能。另外,第2检测电极121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为矩阵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2检测电极121的形状,在俯视下形状为大致菱形,但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作为第2检测电极121的材料,能举出与第1检测电极111相同的材料。另外,第2检测电极121的形成方法与第1检测电极111相同。
第2连接电极122具有将相邻的第2检测电极121彼此电连接的功能。第2连接电极122设于绝缘膜20的表面。即,第2连接电极122隔着绝缘膜20而与第1连接电极112交叉。作为第2连接电极122的材料,能举出与第1检测电极111相同的材料。另外,形成第2连接电极122的方法与第1检测电极111相同。
绝缘膜20具有将第1连接电极112和第2连接电极122绝缘的功能。绝缘膜20按照覆盖第1连接电极112的方式设于基体10的第2主面10b。作为绝缘膜20的材料,例如能举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等的树脂。另外,绝缘膜20通过将上述材料在基体10的第2主面10b上涂敷、曝光、显像等而形成。
第2检测用布线123具有对第2检测电极121施加电压的功能。第2检测用布线123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基体10的第2主面10b。另外,第2检测用布线123的一个端部与多个第2检测电极121中的位于输入区域EI端部的第2检测电极121电连接。第2检测用布线123的另一端部位于外部导通区域EG。作为第2检测用布线123的材料,能举出与第1检测用布线相同的材料。另外,作为第2检测用布线123的形成方法,其与第1检测电极111相同。
第1保护部件30具有防止手指等的外部的导电体直接接触基体10的第1主面10a的功能。第1保护部件30具有与基体10的第1主面10a相对的相对面30a。使用者通过用手指等接触或靠近位于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的相反侧的面,能将信息输入到输入装置X1中。在此,作为第1保护部件30的材料,例如能举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树脂、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玻璃等。另外,作为第1保护部件30,能作为偏振板、装饰板等。
第1接合部件40具有将基体10的第1主面10a和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接合的功能。作为第1接合部件40的材料,例如能举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等具有透光性的树脂。
第1着色部件50具有对输入装置X1的外侧区域EO进行装饰的功能。第1着色部件5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另外,第1着色部件50与第1接合部件40相接。作为第1着色部件50的材料,能举出在聚氯乙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尿烷类树脂等的树脂中含有规定颜色的颜料或染料作为着色剂的材料。作为第1着色部件50的形成方法,通过在将上述材料例如丝网印刷在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上来形成。
另外,如实施方式那样,第1着色部件50优选按照在俯视下覆盖第1检测用布线113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的方式来设置。这样的话,例如即使户外光或来自光源装置8的光在第1检测用布线113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进行反射,也会在到达使用者之前被第1着色部件50吸收。因此,使用者难以视觉辨识第1检测用布线113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因此,输入装置X1的视觉辨识性提高。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着色部件50按照覆盖第1检测用布线113的全部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的全部的方式来设置,但也可以按照覆盖第1检测用布线113的一部分或第2检测用布线123的一部分的方式来设置。
第2着色部件60和第1着色部件50都具有对输入装置X1的外侧区域EO进行装饰的功能。第2着色部件60设于基体10的第2主面10b。作为第2着色部件60的材料,能举出与第1着色部件50相同的材料。另外,第2着色部件60具有与第1着色部件50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在此,所谓的“不同的颜色”是指,在蒙赛尔显示系统中的色调、明亮度、彩度中的至少一者不同。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着色部件50与第2着色部件60优选按照在俯视下彼此不重叠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在输入装置X1的外侧区域EO实现2种颜色以上的设计性高的装饰。在此,第2着色部件60与第1着色部件50不同,通过将上述材料在第2主面10b上涂敷、曝光、显像而形成。
但是,如上述现有的输入装置那样,在基体与第1保护部件之间形成第1着色部件与第2着色部件的两者的情况下,首先,在第1保护部件的相对面上形成第1着色部件,之后,在第1保护部件的相对面形成第2着色部件。在此,通过将这些着色部件的材料涂敷在第1保护部件的相对面的规定的部位上,然后进行曝光、显像,由此形成第1着色部件以及第2着色部件。但是,在将第2着色部件涂敷在第1保护部件的相对面的规定的部位上时,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第2着色部件的材料的一部分会浸润覆盖于第1着色部件上。为此,硬化后的第2着色部件比第1着色部件的厚度变大。由于该厚度的不同,会在第1着色部件与第2着色部件产生级差。由于在第1着色部件与第2着色部件产生级差,因此,有在要与基体的第1主面接合的第1接合部件的接合面上产生凹凸的可能性。因此,上述现有的输入装置的第1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平滑性将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1中,第1着色部件5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第2着色部件6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基体10的第2主面10b。即,在外侧区域EO中的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上不设置第2着色部件60,仅设置第1着色部件50。因此,比起如上述现有的输入装置那样,在外侧区域EO中的第1保护部件的相对面上设置第1着色部件以及第2着色部件的两者的情况而言,能抑制在第1接合部件40的接合面上产生凹凸。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1与上述现有的输入装置相比,能使第1接合部件40的接合面平坦化。其结果,抑制了输入装置X1的大型化,同时提高了基体10与第1保护部件30的接合强度。
接下来,说明输入装置X1的输入位置的检测原理。
若作为导电体的手指等靠近或接触与输入区域EI对应的第1保护部件30,则在手指与检测电极111、121之间,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在此,输入装置X1中所具备的未图示的驱动器经常检测手指与检测电极111、112之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若该驱动器检测出规定值以上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则将检测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位置检测为输入位置。如此,输入装置X1能检测输入位置。另外,作为输入装置X1检测输入位置的方法,也可以是互电容方式以及自电容方式的任一种方式。若采用互电容方式,则由于能同时检测出多个输入位置,因此,比起采用自电容方式的情况,更为优选。
下面,参照图4以及图5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4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X1的变形例,是与图1的沿着截断面线III-III的截面对应的图。在此,图1的输入装置X1与图4的输入装置X1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在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X1中,第1着色部件50设于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与此相对,在图4所示的输入装置X1中,第1着色部件50设于基体10的第1主面10a,在这点上两者不同。通过将第1着色部件50设于基体10的第1主面10a,与设于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的情况相比,能减轻手指等的按压对第1着色部件50所施加的应力。因此,能抑制第1着色部件50的变形,能良好地维持设计的状态。
图5是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X1的第2变形例,是与图1的沿着截断面线III-III的截面对应的图。在此,图1的输入装置X1与图5的输入装置X1不同的点如下所述。在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X1中,第1着色部件50在俯视下覆盖第1检测用布线113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与此相对,在图5的输入装置X1中,第2着色部件60在俯视下覆盖第1检测用布线113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在这一点上两者不同。
具体地,第1检测用布线113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设于第2着色部件60的上表面60a上,该第2着色部件60设于基体10的第2主面10b上。如此,由于能通过第2着色部件60确实地吸收来自第1检测用布线113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的反射光,因此能进一步提高视觉辨识性。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Y。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Y具备输入装置X1和液晶显示装置Z。另外,液晶显示装置Z具备液晶显示面板70、光源装置80、和筐体90。
图7是表示液晶显示面板70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液晶显示面板70具备:上侧基板71、下侧基板72、密封部件73。在液晶显示面板70中,将液晶层(未图示)插设于上侧基板71和下侧基板72之间,通过用密封部件73来密封该液晶层,形成由用于显示图像的多个像素所构成的显示区域P。
光源装置80承担向液晶显示面板70照射光的作用,配置于液晶显示面板70与下侧筐体92之间。
筐体90是用于收纳液晶显示面板70以及光源装置80的部件,具有上侧筐体91以及下侧筐体92。作为筐体90的材料,能举出聚碳酸酯树脂等的树脂、不锈钢(SUS)或铝等的金属等。
输入装置X1与液晶显示装置Z在输入装置X1和液晶显示装置Z的周缘部隔着双面胶带T而粘接。另外,输入装置X1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方法中使用的固定用部件并不限于双面胶带T,例如,也可以是热硬化树脂或紫外线硬化树脂等的粘接部件、或物理固定输入装置X1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结构体。
在显示装置Y中,能通过设于外部的液晶用驱动电路来按每个像素地控制液晶层的行为,使光源装置80的光透过液晶显示面板70,从而在显示区域P显示图像。
如上所述,显示装置Z具备输入装置X1。由此,显示装置Y能提高基体10与第1保护部件30的接合强度,并且能抑制大型化。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A、图8B以及图9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2。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2的图,是与图1的沿着截断面线I-I的截面图对应的图。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2的图,是与图1的沿着截断面线II-II的截面图对应的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2的图,是与图1的沿着截断面线III-III的截面图对应的图。另外,对于具有与输入装置X1相同功能的构成,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与输入装置X1重复的说明。
输入装置X2与输入装置X1不同的点在于:输入装置X2还具备第2保护部件30A以及第2接合部件40A。另外,输入装置X2与输入装置X1不同的点还在于:第2着色部件60设于第2保护部件30A。
第2保护部件30A具有抑制手指等的导电体从外面直接接触第1检测电极111以及第2检测电极121的功能。第2保护部件30A具有与基体10的第2主面10b相对的相对面30Aa。
第2接合部件40A具有将基体10的第2主面10b与第2保护部件30A的相对面30Aa接合的功能。
第2着色部件60设于第2保护部件30A的相对面30Aa,被第2接合部件40A所覆盖。
在输入装置X2中,第1着色部件5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第2着色部件6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第2保护部件30A的相对面30Aa。因此,能起到使第1接合部件40的接合面平坦化,抑制输入装置X2的大型化的同时提高基体10与第1保护部件30的接合强度这样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第2着色部件6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第2保护部件30A的相对面30Aa。构成第2着色部件60的树脂一般与作为基体10的材料的玻璃或塑料相比,介电常数要低。例如,玻璃的介电常数为大概7.0以上,与此相对,构成第2着色部件60的树脂为大概3.5以上。因此,通过将介电常数低的第2着色部件6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第2保护部件30A的相对面30Aa,能降低第1检测用布线113间以及第2检测用布线123间产生的浮游电荷。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3。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装置X3的图,是与图1的沿着截断面线III-III的截面对应的图。另外,对具有与输入装置X1相同功能的构成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与输入装置X1重复的说明。
输入装置X3与输入装置X1的不同的点在于:在输入装置X3中,在第1着色部件50上设有朝着与第1接合部件40相对的相对面50a而开口的凹形状的孔51。另外,关于孔51的形状以及孔51的数量没有特别的限定。
通过在第1着色部件50设置孔51,第1接合部件40在被埋入该孔51内的状态下,与第1着色部件50和第1接合部件40接合。
第1接合部件40由于与面临第1着色部件50的孔51的内壁面接合,因此通过面临第1着色部件50的孔51的内壁面而增加了第1着色部件50与第1接合部件40的接合面积。通过该接合面积的增加,提高了第1着色部件50与第1接合部件40的接合强度。
虽然用手指等对输入装置X3反复按压,但通过提高了第1着色部件50与第1接合部件40的接合强度,能降低第1着色部件50与第1接合部件40发生剥离的可能性。
孔51优选在第1着色部件50的相对面50a上均匀地分布设置。另外,孔51只要以不损害第1着色部件50本来具有的对外侧区域进行装饰的功能的程度的开口径、孔深以及在相对面50a的分布密度,设置在第1着色部件50上即可。孔51的开口径例如优选设为20~30μm。另外,孔51的深度例如优选设为0.5~2μm。
另外,在上面的叙述中,对于孔51是朝着与第1接合部件40相对的相对面50a而开口的凹形状的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孔51也可以是贯通孔。在孔51为贯通孔的情况下,虽然有可能会降低第1着色部件50的装饰性(视觉辨识性),但由于第1着色部件50与第1接合部件40的接合面积是面临贯通孔的孔的内壁面大于面临凹形状的孔的内壁面,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第1着色部件50与第1接合部件40的接合强度。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体例,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着色部件50以及第2着色部件60的2种颜色对外侧区域EO进行了装饰,但也可以除了第1着色部件50以及第2着色部件60以外,还通过设置其它的着色部件,对外侧区域EO施加3种以上颜色的装饰。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使用者用手指等接触或靠近位于第1保护部件30的相对面30a的相反侧的面来将信息输入到输入装置X1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第2实施方式的图8A以及图8B所说明的那样,通过使用者将手指等接触或靠近位于第2保护部件30A的相对面30Aa的相反侧的面来将信息输入到输入装置X1。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第1着色部件50与第2着色部件60在俯视下设置为不相互重叠,但也可以取而代之,按照在第1着色部件50与第2着色部件60的边界部分,第1着色部件50与第2着色部件60在俯视下重叠的方式来进行设置。由此,能抑制例如光源装置8的光从第1着色部件50与第2着色部件60的交界处泄漏。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着色部件5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第1主面10a和相对面30a之间,第2着色部件60设于外侧区域EO中的第2主面10b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是:第1着色部件50设于内侧区域EI中的第1主面10a与相对面30a之间,第2着色部件设于内侧区域EI中的第2主面10b。即,这是因为考虑了需要在内侧区域EI进行装饰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输入装置为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控面板的情况,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例如是电阻膜方式的触控面板。电阻膜方式的触控面板具备:上侧基体,其在一个主面具有第1透明电极;下侧基体,其与上侧基体相对配置,且在与第1透明电极相对的主面上具有第2透明电极;和保护部件,其设于上侧基体的另一个主面上。这种情况下,上侧基体相当于基体10,保护部件相当于第1保护部件30。即,在电阻膜方式的触控面板中,通过在外侧区域EO中的保护部件与上侧基体之间设置第1着色部件,且在外侧区域EO中的上侧基体的一个主面上设置第2着色部件,能起到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
另外,在显示装置Y中,说明了具备输入装置X1的显示装置Y的例子,但也可以取代输入装置X1而采用输入装置X2。
在显示装置Y中,说明了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即,显示面板也可以是CRT、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无机EL显示器、LED显示器、荧光显示管、电场辐射显示器、表面电场显示器、电子纸等。
本发明能以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前提下,以其它各种形态来实施。因此,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全部点只不过为例示而已,本发明的范围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并不受到说明书的本文的任何约束。进而,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变形或变更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的说明
10   基体
11   第1检测电极图案
111  第1检测电极
112  第1连接电极
113  第1检测用布线
12   第2检测电极图案
121  第2检测电极
122  第2连接电极
123  第2检测用布线
20   绝缘膜
30   第1保护部件
40   第1接合部件
50   第1着色部件
60   第2着色部件
70   液晶显示面板
30A  第2保护部件
40A  第2接合部件
X1、X2  输入装置
Y    显示装置
Z    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10)

1.一种输入装置,具有输入区域、以及位于该输入区域外侧的外侧区域,该输入装置具备:
基体,其具有第1主面、以及位于该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
保护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主面相对的相对面;
接合部件,其将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相对面接合;
第1着色部件,其设于与所述外侧区域对应的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相对面之间的该第1主面,且与所述接合部件相接;和
第2着色部件,其设于与所述外侧区域对应的所述第2主面,且具有与所述第1着色部件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
检测电极,其设于与所述输入区域对应的所述第2主面;和
检测用布线,其设于与所述外侧区域对应的所述第2主面,且与所述检测电极电连接,
并且,所述第1着色部件按照在俯视下覆盖所述检测用布线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
检测电极,其设于与所述输入区域对应的所述第2主面;和
检测用布线,其设于与所述外侧区域对应的所述第2着色部件的表面,且与所述检测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第2着色部件设于所述第2主面,
并且,所述第2着色部件按照在俯视下覆盖所述检测用布线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第1着色部件与所述第2着色部件按照在俯视下彼此不重叠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着色部件设有孔,
所述接合部件的一部分埋入所述孔内。
6.一种输入装置,具备,
基体,其具有第1主面、以及位于该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
保护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主面相对的相对面;
接合部件,其将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相对面接合;
第1着色部件,其设于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相对面之间,且与所述接合部件相接;和
第2着色部件,其设于所述第2主面,且具有与所述第1着色部件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所述第1着色部件与所述第2着色部件按照在俯视下彼此不重叠的方式设置。
7.一种输入装置,具备:
基体,其具有第1主面、以及位于该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
第1保护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主面相对的第1相对面;
第2保护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2主面相对的第2相对面;
第1接合部件,其将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第1相对面接合;
第2接合部件,其将所述第2主面与所述第2相对面接合;
第1着色部件,其设于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第1相对面之间,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件相接;和
第2着色部件,其设于所述第2相对面,与所述第2接合部件相接,且具有与所述第1着色部件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8.一种输入装置,具备:
基体,其具有第1主面、以及位于该第1主面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
保护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主面相对的相对面;
接合部件,其将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相对面接合;
第1着色部件,其设于所述第1主面与所述相对面之间,且与所述接合部件相接;和
第2着色部件,其设于所述第2主面,且具有与所述第1着色部件所具有的颜色不同的颜色,
在所述第1着色部件设有孔,
所述接合部件的一部分埋入所述孔内。
9.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6、7或8所述的输入装置;和
与所述输入装置相对配置的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面板是液晶显示面板。
CN201080037434.9A 2009-10-30 2010-09-30 输入装置以及具备该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36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1530 2009-10-30
JP2009251530 2009-10-30
PCT/JP2010/067041 WO2011052335A1 (ja) 2009-10-30 2010-09-30 入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3656A CN102483656A (zh) 2012-05-30
CN102483656B true CN102483656B (zh) 2015-05-13

Family

ID=43921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743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3656B (zh) 2009-10-30 2010-09-30 输入装置以及具备该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44557B2 (zh)
EP (1) EP2495639B1 (zh)
JP (2) JP4902024B2 (zh)
KR (1) KR101371436B1 (zh)
CN (1) CN102483656B (zh)
WO (1) WO20110523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2425B (zh) * 2011-07-28 2016-06-08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及制造方法
JP5939766B2 (ja) * 2011-11-04 2016-06-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パネル
JP5812877B2 (ja) * 2012-01-13 2015-11-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JP2013152562A (ja) 2012-01-24 2013-08-08 Japan Display West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6086278B2 (ja) * 2012-02-20 2017-03-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配線付き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JP5941132B2 (ja) * 2012-02-23 2016-06-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表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携帯端末
JP2014002450A (ja) * 2012-06-15 2014-01-09 Tokai Rika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スイッチ
JP5960570B2 (ja) * 2012-10-05 2016-08-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204725B2 (ja) * 2013-07-08 2017-09-27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253923B2 (ja) 2013-08-30 2017-12-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センサ内蔵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2713A (zh) * 2007-07-02 2007-12-05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电阻式玻璃/玻璃型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14329A (ja) * 1991-10-21 1993-05-07 Nissha Printing Co Ltd 表示柄付き透明タツチパネル
JP3373691B2 (ja) * 1995-02-23 2003-02-04 株式会社東芝 座標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3794403B2 (ja) * 2003-10-09 2006-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4545424B2 (ja) * 2003-12-11 2010-09-1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座標入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と電子機器
WO2005064451A1 (ja) * 2003-12-26 2005-07-14 Nissha Printing Co., Ltd. 保護パネル付き電子機器、保護パネル及び保護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086461A (ja) * 2005-09-22 2007-04-05 Brother Ind Ltd 表示媒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媒体
US8350817B2 (en) * 2006-09-11 2013-01-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ouch panel
JP4412383B2 (ja) * 2007-04-05 2010-02-10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086184A (ja) * 2007-09-28 2009-04-23 Casio Comput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液晶表示装置
TWI334503B (en) * 2007-10-12 2010-12-11 Au Optronics Corp Touch-sensing flat pane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720868B2 (ja) * 2008-07-31 2011-07-1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TWM388043U (en) * 2010-04-28 2010-09-01 Minlead Ltd Touch control panel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2713A (zh) * 2007-07-02 2007-12-05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电阻式玻璃/玻璃型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052335A1 (ja) 2013-03-21
EP2495639A4 (en) 2016-03-09
KR101371436B1 (ko) 2014-03-10
JP5106675B2 (ja) 2012-12-26
EP2495639A1 (en) 2012-09-05
JP4902024B2 (ja) 2012-03-21
EP2495639B1 (en) 2019-01-02
US9244557B2 (en) 2016-01-26
JP2012022723A (ja) 2012-02-02
KR20120045011A (ko) 2012-05-08
CN102483656A (zh) 2012-05-30
WO2011052335A1 (ja) 2011-05-05
US20120169644A1 (en) 201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3656B (zh) 输入装置以及具备该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EP2704196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328368B1 (ko) 입력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633801B2 (en) Touch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8068186B2 (en) Patterned conductor touch screen having improved optics
US9372566B2 (en) Touch-window
US10804486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60291713A1 (en) Touch panel
CN112083824A (zh) 电子装置
KR102632927B1 (ko) 표시 장치
US984632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KR20130128711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200085402A (ko) 윈도우 부재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9917576A (zh) 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