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99133B - 差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差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99133B
CN109099133B CN201810637253.8A CN201810637253A CN109099133B CN 109099133 B CN109099133 B CN 109099133B CN 201810637253 A CN201810637253 A CN 201810637253A CN 109099133 B CN109099133 B CN 1090991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lanetary
housing
gears
planetary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372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99133A (zh
Inventor
西地诚
吉滨知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99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9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99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9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F16H48/11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having intermeshing planet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20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 F16H48/28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or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tial action, e.g. locking devices using self-locking gears or self-braking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F16H2048/1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characterised by two sun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装置。差动装置(1)具备:沿旋转轴方向并列配置的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21、22);使两个行星齿轮(32)与第一行星齿轮(31)啮合而构成的行星齿轮组(3);及保持行星齿轮组(3)的壳体(4)。第一行星齿轮(31)一体地具有与第一半轴齿轮(21)啮合的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和与两个第二行星齿轮(32)啮合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两个第二行星齿轮(32)在沿第二半轴齿轮(22)的周向分离的位置分别与第二半轴齿轮(22)啮合。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在位于第二半轴齿轮(2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与两个第二行星齿轮(32)啮合。

Description

差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将输入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向一对旋转构件分配的差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能够将输入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向一对旋转构件分配的差动装置例如被使用作为车辆的差速器装置。这样的差动装置中,存在一对半轴齿轮通过多个行星齿轮而连结成能够差动旋转且一对半轴齿轮及多个行星齿轮相互平行地配置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08152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197976号公报。
日本特开2002-081526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差动限制装置)将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通过4组的行星齿轮对连结成能够差动旋转。各个行星齿轮对通过使一对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而构成,一个行星齿轮与第一半轴齿轮啮合,并且另一个行星齿轮与第二半轴齿轮啮合。一个行星齿轮与另一个行星齿轮在相互的轴向两端部处啮合。一个行星齿轮与第一半轴齿轮、及另一个行星齿轮与第二半轴齿轮在行星齿轮彼此的两啮合部之间啮合。
本申请人提出了专利文献2记载的差动装置作为能够实现轴向的小型化的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中,一对行星齿轮中的一个行星齿轮具有节圆直径不同的大小2个齿轮部,大径的齿轮部与第一半轴齿轮啮合,小径的齿轮部在第二半轴齿轮的外周侧与另一个行星齿轮啮合。另一个行星齿轮在周向的一部分与一个行星齿轮的小径的齿轮部啮合,并在周向的另一部分与第二半轴齿轮啮合。
根据日本特开2009-197976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的结构,与日本特开2002-081526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相比,能够缩短行星齿轮的轴向长度,能够实现差动装置的小型化。然而,在日本特开2009-197976号公报记载的差动装置中,通过另一个行星齿轮的旋转方向而一个行星齿轮的小径的齿轮部接受朝向第二半轴齿轮的方向的力,因此需要将日本特开2009-197976号公报的图2的符号20F所示的齿轮支承部形成于差速器壳,并使该齿轮支承部介于一个行星齿轮的小径的齿轮部与第二半轴齿轮之间。因此,差速器壳的加工工时增大。
另外,另一个行星齿轮在周向的2个部位与一个行星齿轮的小径的齿轮部及第二半轴齿轮啮合,因此驱动力传递时的负担大,为了减轻该负担,需要使第二半轴齿轮与另一个行星齿轮的啮合长度比第一半轴齿轮与一个行星齿轮的大径的齿轮部的啮合长度长。并且,这种情况成为实现差动装置的轴向的小型化上的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加工工时的增大并实现小型化的差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差动装置具备:
沿旋转轴方向并列配置的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
使多个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而构成的行星齿轮组;及
保持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的壳体。
所述差动装置是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以通过所述行星齿轮组进行差动旋转的方式连结的差动装置,
所述行星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和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啮合的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及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相互平行地由所述壳体保持,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一体地具有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啮合的轴向一端侧齿轮部和与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在沿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周向分离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的所述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在位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啮合。
根据上述形态的差动装置,能够抑制加工工时的增大并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前述及后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立体图,示出装置整体的外观。
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立体图,将壳体的一部分剖切而示出其内部。
图2是图1A的A向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B-B线剖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C-C线处的差动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5是以单体表示第一行星齿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A至图5进行说明。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立体图,示出装置整体的外观。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立体图,将壳体的一部分剖切而示出其内部。图2是图1A的A向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B-B线剖面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C-C线处的差动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该差动装置1搭载于车辆,为了将输入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向一对驱动轴分配而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为了将发动机等驱动源的驱动力以允许差动的方式向与左右的车轮连结的驱动轴分配而使用差动装置1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差动装置1搭载于四轮驱动车并作为向前后的传动轴分配驱动力的中心差速器来使用。
差动装置1具备沿旋转轴方向并列配置的第一半轴齿轮21及第二半轴齿轮22、多个行星齿轮组3、将第一半轴齿轮21及第二半轴齿轮22以及多组的行星齿轮组3收容的壳体4。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装置1具有3组的行星齿轮组3。第一半轴齿轮21及第二半轴齿轮22通过这些行星齿轮组3连结成进行差动旋转。
各个行星齿轮组3通过使多个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1个第一行星齿轮31及2个第二行星齿轮32、32来构成1组的行星齿轮组3。第一行星齿轮31与第一半轴齿轮21啮合,第二行星齿轮32与第二半轴齿轮22啮合。而且,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相互平行地由壳体4保持而啮合。2个第二行星齿轮32、32的节圆直径或轴向长度等各种因素相同。
第一半轴齿轮21、第二半轴齿轮22、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是在外周面形成有斜齿的斜齿齿轮。在第一半轴齿轮21的中心部形成有将左右的驱动轴中的一个驱动轴连结成不能相对旋转的花键嵌合孔210。而且,在第二半轴齿轮22的中心部形成有将左右的驱动轴中的另一个驱动轴连结成不能相对旋转的花键嵌合孔220。
第一半轴齿轮21和第二半轴齿轮22沿着与壳体4的旋转轴线O平行的轴向并列设置。第一半轴齿轮21的节圆直径P21形成得比第二半轴齿轮22的节圆直径P22大。在第一半轴齿轮21与第二半轴齿轮22之间配置有一对垫片51、51。第一半轴齿轮21的斜齿的扭转方向与第二半轴齿轮22的斜齿的扭转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
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的长度比第二行星齿轮32的轴向长度长,第一行星齿轮31遍及第一半轴齿轮21的外周侧及第二半轴齿轮22的外周侧地配置。第二行星齿轮32配置在第二半轴齿轮22的外周侧。第一行星齿轮31一体地具有与第一半轴齿轮21啮合的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和与多个第二行星齿轮32啮合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
图5是以单体表示第一行星齿轮31的侧视图。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与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齿数相同,齿线31a及齿槽31b连续地形成。第一行星齿轮31的齿顶面31c沿第一行星齿轮31的周向具有规定的宽度。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相比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的中央部313设置在轴向的一端侧,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相比中央部313设置在轴向的另一端侧。即,第一行星齿轮31沿轴向被分为与第一半轴齿轮21啮合的范围和与第二行星齿轮32啮合的范围。第一行星齿轮31的中央部313配置于在第一行星齿轮31与第二行星齿轮32之间配置的一对垫片51、51的外周侧的位置。
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与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相比外径形成得大。当将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的节圆直径设为P1,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节圆直径设为P2时,P1大于P2,P1相对于P2的比率(P1/P2)为例如1.05~1.15。在图5的图示例中,该比率设定为约1.1。而且,当将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的齿线31a的扭转角设为θ1,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齿线31a的扭转角设为θ2时,θ1大于θ2,其比率与例如两齿轮部311、312的节圆直径的比率相同。在第一行星齿轮31的中央部313,为了避免应力集中而从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至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使节圆直径及扭转角逐渐减小。
这样,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节圆直径P2比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的节圆直径P1小,且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齿线的扭转角θ2比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的齿线的扭转角θ1小,由此第一半轴齿轮21比第二半轴齿轮22快速地旋转时的扭矩偏置比例(TBR)与第二半轴齿轮22比第一半轴齿轮21快速地旋转时的TBR均等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半轴齿轮21的节圆直径P21比第二半轴齿轮22的节圆直径P22大,因此如果假设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的齿线的扭转角θ1与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齿线的扭转角θ2相等,则以第一半轴齿轮21与第二半轴齿轮22的径差为起因,在车辆的右转弯时和左转弯时对两半轴齿轮21、22的差动旋转进行限制的差动限制力产生差异,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第一行星齿轮31,能抑制这样的TBR的不平衡。
行星齿轮组3的2个第二行星齿轮32沿第二半轴齿轮22的周向并列配置,都与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啮合。而且,这2个第二行星齿轮32在沿第二半轴齿轮22的周向分离的位置分别与第二半轴齿轮22啮合。即,第二行星齿轮32成为在周向的一部分与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啮合并在周向的另一部分与第二半轴齿轮22啮合的对称啮合。
此外,第二行星齿轮32的节圆直径及齿线的扭转角在轴向的整体上均匀。而且,第二行星齿轮32的轴向长度是与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轴向长度相当的长度,第二行星齿轮32未位于第一半轴齿轮21的外周侧。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在位于第二半轴齿轮2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与一对第二行星齿轮32啮合。在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与第二半轴齿轮22之间未介有其他的构件而形成间隙。
第二半轴齿轮2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半轴齿轮21的轴向长度短。而且,轴向上的第二半轴齿轮22与第二行星齿轮32的啮合长度比该方向上的第一半轴齿轮21与第一行星齿轮31的啮合长度短。该结构是通过第二半轴齿轮22与各行星齿轮组3的2个第二行星齿轮32啮合而实现的结构。即,由于第二半轴齿轮22与2个第二行星齿轮32啮合,因此即使第二半轴齿轮2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半轴齿轮21的轴向长度短,也能够向第二半轴齿轮22传递充分的驱动力。
另外,第二行星齿轮32的轴向长度及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轴向长度比第二半轴齿轮22的轴向长度长,第二行星齿轮32与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在比第二半轴齿轮22靠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的位置也啮合。即,第二行星齿轮32在轴向的整体与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啮合,在轴向的一部分与第二半轴齿轮22啮合。
壳体4具有有底圆筒状的第一壳体构件41和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固定的第二壳体构件42。第一壳体构件41形成收容第一半轴齿轮21及第二半轴齿轮22并保持第一行星齿轮31及2个第二行星齿轮32的作为行星齿轮收容空间的孔径40。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装置1具有3组的行星齿轮组3,因此在第一壳体构件41形成有3个孔径40。孔径40向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开放。
孔径40的收容第一行星齿轮31的第一收容空间401与分别收容2个第二行星齿轮32的2个第二收容空间402相互连通。2个第二收容空间402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周向上形成于孔径40的周向两端部。第一收容空间401形成在2个第二收容空间402之间。第一收容空间401及2个第二收容空间402都是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的端部开放。
第一行星齿轮31在孔径40内旋转时,第一行星齿轮31的齿顶面31c在第一收容空间401的内表面401a上滑动。而且,第二行星齿轮32在孔径40内旋转时,第二行星齿轮32的齿顶面32c在第二收容空间402的内表面402a上滑动。通过上述的滑动而在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31、32的齿顶面31c、32c产生的摩擦阻力成为对第一半轴齿轮21及第二半轴齿轮22的差动旋转进行限制的差动限制力,即使在左右任一个车轮发生了滑移时,也能向另一个车轮传递与该差动限制力对应的驱动力。
第一壳体构件41一体地具有:圆筒部411,形成有3个孔径40;底部412,从圆筒部411的一端部向内侧突出地形成;凸缘部413,从圆筒部411的另一端部向外侧突出地形成;以及导管部414,从底部412的中央部沿轴向突出,供一个驱动轴的连结部(等速接头的杆部)插通。在导管部414的内表面形成有使润滑油流动的油槽414a。
第一收容空间401及第二收容空间402从圆筒部411的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的端部朝向底部412沿轴向延伸。第二收容空间402的轴向长度形成得比第一收容空间401的轴向长度短。在底部412,沿轴向贯通形成有用于使润滑油在第一收容空间401与壳体4的外部之间流通的油孔412a。
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圆筒部411的中心部,沿轴向并列形成有作为收容第一半轴齿轮21的收容空间的第一中空部403及作为收容第二半轴齿轮22的收容空间的第二中空部404。第一中空部403设置于第一壳体构件41的里侧(底部412侧),第二中空部404设置于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第一中空部403与孔径40的第一收容空间401连通,与第二收容空间402不连通。第二中空部404与孔径40的第一收容空间401及第二收容空间402连通。在第一中空部403中,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底部412与第一半轴齿轮21之间配置有一对垫片52、52。
第一行星齿轮31以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为里侧并以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为开口侧地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401。而且,第一半轴齿轮21及第二半轴齿轮22中的节圆直径小的第二半轴齿轮22配置于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由此,在第一行星齿轮3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与第二半轴齿轮22之间形成间隙。
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圆筒部411,从其外周面朝向第一中空部403凹陷设置有凹陷部410。凹陷部410例如通过切削而形成,在圆筒部411的周向上设置于3个孔径40的各自的第一收容空间401之间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圆筒部411形成有3个凹陷部410。在图4中,凹陷部410的轮廓由虚线表示。
另外,凹陷部410相比第二收容空间402设置在底部412侧,在沿轴向观察第一壳体构件41时,收容有第二行星齿轮32的第二收容空间402与凹陷部410在局部重叠。换言之,第二收容空间402的至少一部分与凹陷部410的至少一部分沿圆筒部411的轴向并列形成。
凹陷部410与孔径40不连通,而与作为收容第一半轴齿轮21的收容空间的第一中空部403连通。在凹陷部410的最深部开设有与第一中空部403连通的连通孔410a(参照图1A)。由此,能够向第一中空部403供给充分的量的润滑油。
第二壳体构件42一体地具有:环板部421,将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的孔径40的一端闭塞;凸缘部422,与第一壳体构件41的凸缘部413抵接;以及导管部423,从环板部421沿轴向突出,供另一个驱动轴的连结部插通。在环板部421沿轴向贯通形成有用于使润滑油流通的油孔421a(参照图2)。
在导管部423的内表面形成有使润滑油流动的油槽423a。导管部423主要从环板部421向轴向的外侧突出,一部分从环板部421向轴向的内侧突出。在从环板部421向轴向的内侧突出的导管部423的前端部与第二半轴齿轮22之间配置有一对垫片53、53。
第一壳体构件41的凸缘部413与第二壳体构件42的凸缘部422通过多个螺栓43(参照图2)来联接。壳体4通过图示省略的轴承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差速器座架,通过从图3的假想线(双点划线)所示的齿圈61输入的驱动力而绕旋转轴线O旋转。在第一及第二壳体构件41、42的凸缘部413、422分别形成有使将齿圈61固定用的螺栓62的轴部插通的螺栓插通孔413a、422a。而且,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凸缘部413形成有供与第二壳体构件42的联接用的螺栓43螺合的螺纹孔413b(参照图1A)。
当通过从齿圈61输入的驱动力而壳体4旋转时,其驱动力向第一壳体41的圆筒部411保持的行星齿轮组3传递,从第一行星齿轮31向第一半轴齿轮21分别驱动力,而且从第二行星齿轮32向第二半轴齿轮22分配驱动力。在第一半轴齿轮21与第二半轴齿轮22以相同速度旋转的情况下,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在孔径40内不旋转(自转)。
另一方面,例如在转弯时等在第一半轴齿轮21与第二半轴齿轮22之间产生旋转速差时,第一行星齿轮31及第二行星齿轮32以与该旋转速差对应的速度在孔径40内旋转。在图4中,利用箭头表示第二半轴齿轮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41顺时针旋转时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31、32的旋转方向以及第二半轴齿轮22的旋转方向。
第一行星齿轮31和2个第二行星齿轮32在孔径40内旋转时,第一行星齿轮31从2个第二行星齿轮32中的一个第二行星齿轮32接受朝向第一壳体构件41的径向内侧的力,但是从另一个第二行星齿轮32接受朝向第一壳体构件41的径向外侧的力。通过该力的平衡,能抑制第一行星齿轮31沿径向倾斜的情况,能避免第一行星齿轮31与第二半轴齿轮22的干涉。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第一行星齿轮31与第二行星齿轮32在第二半轴齿轮22的外周侧啮合,因此与例如日本特开2002-081526号公报记载那样两行星齿轮在比一对半轴齿轮靠轴向的外侧处啮合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装置尺寸在轴向上小型化。而且,不需要相当于在日本特开2009-197976号公报的差动装置中所需的齿轮支承部20F的结构(介于第一行星齿轮31与第二半轴齿轮22之间的构件),能够避免第一行星齿轮31与第二半轴齿轮22的干涉,因此能够抑制壳体4的加工工时的增大。由此,能够抑制加工工时的增大并实现装置尺寸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第二半轴齿轮22与第二行星齿轮32的啮合长度比第一半轴齿轮21与第一行星齿轮31的啮合长度短,因此通过第二半轴齿轮22的小型化而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装置尺寸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二半轴齿轮22配置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侧,因此能够将与第二半轴齿轮22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32配置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开口附近,能够使收容第二行星齿轮32的第二收容空间402的轴向长度比第一收容空间401短。由此,不需要例如相当于日本特开2009-197976号公报的差动装置的凸部21C的结构(对第二行星齿轮32的一侧端面进行支承的构件),能够进一步抑制壳体4的加工工时的增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缩短第二收容空间402的轴向长度而形成的第一壳体构件41的圆筒部411的加工余量部分(多余的壁厚的部分)形成有凹陷部410,被减重,因此能够不损失强度地实现第一壳体构件41的轻量化。
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形地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差动装置1具有3组的行星齿轮组3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差动装置1也可以具有2组或4组以上的行星齿轮组3。而且,各行星齿轮组3的2个第二行星齿轮32的各种因素可以不相同,例如可以使车辆的前进行驶时载荷负担增大的一侧的第二行星齿轮32的节圆直径大于另一个第二行星齿轮32的节圆直径。
另外,凹陷部410可以不必与第一中空部403连通。此外,在第一壳体构件41的圆筒部411可以不必设置凹陷部410,可以使第一半轴齿轮21的外侧的圆筒部411的外径在整周均匀。
另外,只要能够避免第一行星齿轮31与第二半轴齿轮22的干涉即可,也可以使第二半轴齿轮22的节圆直径与第一半轴齿轮21的节圆直径相同,或者可以使第一半轴齿轮21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312的节圆直径与轴向一端侧齿轮部311的节圆直径相同。

Claims (8)

1.一种差动装置,包括:
沿旋转轴方向并列配置的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
使多个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而构成的多个行星齿轮组;及
保持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的壳体,其中,
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以通过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进行差动旋转的方式连结,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的各个行星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啮合的一个第一行星齿轮和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啮合的两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一个第一行星齿轮及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相互平行地由所述壳体保持,
所述一个第一行星齿轮一体地具有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啮合的轴向一端侧齿轮部和与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
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在沿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周向分离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啮合,
所述一个第一行星齿轮的所述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在位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啮合,
所述壳体具有:有底圆筒状的第一壳体构件,收容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并形成有多个行星齿轮收容空间,各个所述行星齿轮收容空间保持所述一个第一行星齿轮及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及第二壳体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侧,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收容空间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周向上分离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节圆直径比所述第一半轴齿轮的节圆直径小,且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相比所述第一半轴齿轮配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开口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的所述行星齿轮收容空间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侧开放,且收容第一行星齿轮的第一收容空间与收容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第二收容空间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轴向长度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轴向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从其外周面朝向所述第一半轴齿轮的收容空间凹陷设置有凹陷部,
在沿轴向观察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时,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与所述凹陷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以及所述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由斜齿齿轮构成,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中,所述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的节圆直径比所述轴向一端侧齿轮部的节圆直径小,且所述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的齿线的扭转角比所述轴向一端侧齿轮部的齿线的扭转角小。
6.一种差动装置,包括:
沿旋转轴方向并列配置的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
使多个行星齿轮相互啮合而构成的多个行星齿轮组;及
保持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的壳体,其中,
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以通过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进行差动旋转的方式连结,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的各个行星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啮合的一个第一行星齿轮和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啮合的两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一个第一行星齿轮及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相互平行地由所述壳体保持,
所述一个第一行星齿轮一体地具有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啮合的轴向一端侧齿轮部和与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
所述一个第一行星齿轮的所述轴向另一端侧齿轮部在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啮合,
所述壳体具有:有底圆筒状的第一壳体构件,收容所述第一半轴齿轮及第二半轴齿轮并形成有多个行星齿轮收容空间,各个所述行星齿轮收容空间保持所述一个第一行星齿轮及所述两个第二行星齿轮;及第二壳体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侧,
所述行星齿轮收容空间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开口侧开放,且收容第一行星齿轮的第一收容空间与收容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第二收容空间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轴向长度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轴向长度短,
所述多个行星齿轮收容空间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周向上分离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从其外周面朝向所述第一半轴齿轮的收容空间凹陷设置有凹陷部,
在沿轴向观察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时,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与所述凹陷部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行星齿轮组通过使两个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而构成,所述两个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在沿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周向分离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啮合。
CN201810637253.8A 2017-06-21 2018-06-20 差动装置 Active CN109099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1376A JP6891659B2 (ja) 2017-06-21 2017-06-21 差動装置
JP2017-121376 2017-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99133A CN109099133A (zh) 2018-12-28
CN109099133B true CN109099133B (zh) 2023-05-26

Family

ID=64568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37253.8A Active CN109099133B (zh) 2017-06-21 2018-06-20 差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4460B2 (zh)
JP (1) JP6891659B2 (zh)
CN (1) CN109099133B (zh)
DE (1) DE1020181146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28914B2 (en) 2018-11-29 2021-06-08 Jtekt Corporation Vehicle differential device
JP7435495B2 (ja) 2021-02-02 2024-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差動装置
KR102400973B1 (ko) * 2021-05-20 2022-05-20 권오완 링기어 없는 자동체결 기능을 갖는 감속장치
WO2023048134A1 (ja) * 2021-09-24 2023-03-30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駆動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3449A (ja) * 1996-09-30 1998-04-21 Zexel Corp 平行軸差動歯車装置
CN102979879A (zh) * 2011-09-06 2013-03-20 伊顿公司 紧凑行星差速齿轮组装置
CN103573961A (zh) * 2012-07-31 2014-02-12 谢夫勒科技股份两合公司 圆柱齿轮差速器
CN104500687A (zh) * 2014-10-30 2015-04-08 张惠杰 一种扭矩导向差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54578A (en) * 1919-04-19 1923-05-08 Maximilian J L Towler Differential gearing
US2178613A (en) * 1937-12-06 1939-11-07 Ferdinand W Seeck Differential mechanism
US3406593A (en) * 1966-09-15 1968-10-22 Illinois Tool Works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mechanism
US3738192A (en) * 1971-06-29 1973-06-12 Illinois Tool Works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mechanisms
JPS6029613B2 (ja) 1977-06-03 1985-07-11 旭硝子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熱硬化性樹脂の成形方法
FR2610059B1 (fr) * 1987-01-23 1990-12-07 Renault Dispositif de differentiel
DE68910885T2 (de) * 1988-06-15 1994-03-17 Group Lotus Plc Norwich Differentialeinheit.
GB9100382D0 (en) * 1991-01-09 1991-02-20 Lotus Group Plc Differential unit
DE4126866A1 (de) * 1991-08-14 1993-02-18 Viscodrive Gmbh Differentialgetriebe
GB9117520D0 (en) * 1991-08-14 1991-10-02 Lotus Car Differential unit
US5389048A (en) * 1993-03-24 1995-02-14 Zexel-Gleason Usa, Inc. Parallel-axis differential with triplet combination gears
DE19506068C1 (de) * 1995-02-22 1996-04-11 Gkn Viscodrive Gmbh Differentialgetriebe mit Sperrwirkung
JPH10227348A (ja) * 1997-02-14 1998-08-25 Zexel:Kk 平行軸差動歯車装置
US6402656B1 (en) * 2000-03-03 2002-06-11 Mark Peralta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KR20020017452A (ko) 2000-08-30 2002-03-07 이계안 헬리컬 기어 타입 차동제한장치
US6634979B1 (en) * 2000-10-31 2003-10-21 Michael John Quaife Gear system with adjustable resistance to differential action
EP1255059A3 (en) * 2001-04-26 2009-04-15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enter differential unit and planetary gear
JP4140267B2 (ja) * 2002-04-22 2008-08-2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歯車装置
CN2632397Y (zh) * 2003-04-10 2004-08-11 刘燕翔 差速齿轮装置
US8070641B2 (en) * 2007-08-14 2011-12-06 Autotech Sport Tuning Corporation Differential gear assembly
JP5067192B2 (ja) 2008-02-25 2012-11-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5035067B2 (ja) * 2008-03-28 2012-09-2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遊星歯車機構を備えた車輌用差動歯車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25761B2 (ja) * 2008-05-23 2013-01-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プラネタリキャリア、遊星歯車機構、及びこれらを備えた車両用差動装置
US8388487B2 (en) * 2008-06-05 2013-03-05 Jtekt Corporation Differential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5353350B2 (ja) * 2009-03-23 2013-11-2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5934333B2 (ja) * 2012-02-27 2016-06-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203686047U (zh) * 2012-10-10 2014-07-02 伊顿公司 差动齿轮机构
CN204592206U (zh) * 2015-03-30 2015-08-26 江苏太平洋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斜齿锥齿轮差速器
DE112016003338A5 (de) * 2015-07-24 2018-05-0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Getriebe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803737B2 (en) * 2015-11-02 2017-10-31 Dana Heavy Vehicle Systems Group, Llc Limited slip inter-axle differential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3449A (ja) * 1996-09-30 1998-04-21 Zexel Corp 平行軸差動歯車装置
CN102979879A (zh) * 2011-09-06 2013-03-20 伊顿公司 紧凑行星差速齿轮组装置
CN103573961A (zh) * 2012-07-31 2014-02-12 谢夫勒科技股份两合公司 圆柱齿轮差速器
CN104500687A (zh) * 2014-10-30 2015-04-08 张惠杰 一种扭矩导向差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72202A1 (en) 2018-12-27
JP2019007505A (ja) 2019-01-17
CN109099133A (zh) 2018-12-28
DE102018114625A1 (de) 2018-12-27
JP6891659B2 (ja) 2021-06-18
US10794460B2 (en) 2020-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99133B (zh) 差动装置
EP1571373B1 (en) Helical gear differential
JP5391605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4888151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US7758466B2 (en) Vehicle planetary gear device
EP1709345B1 (en) Differential gear unit
US10527153B2 (en) Vehicle differential device
WO2008124426A1 (en) Spacer pin arrangement for helical gear differential
JP4784444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US6817962B2 (en)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JP2006266373A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08082544A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US20200173530A1 (en) Vehicle differential device
CN111322372A (zh) 车辆差动装置
JP4784443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EP1522768A2 (en) Differential gearing for vehicle
JP4650376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US10948065B2 (en) Differential device
JP2008261491A (ja) デフケー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差動装置
EP1527933A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vehicle including a differential
JPWO2004076891A1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3847368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WO2020153333A1 (ja) 差動装置
JP5120113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CN110121611B (zh) 用于差速器组件的nvh修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JTEKT Corp.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JTEKT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