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9408A - 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89408A
CN109089408A CN201810606659.XA CN201810606659A CN109089408A CN 109089408 A CN109089408 A CN 109089408A CN 201810606659 A CN201810606659 A CN 201810606659A CN 109089408 A CN109089408 A CN 109089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ction
lead
intrusion
interval
lead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066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89408B (zh
Inventor
加藤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89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9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89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9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其减少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而提高生产节拍并减轻矫正失败的风险。通过将引线部件压入至矫正工具而对引线间隔进行矫正的矫正装置构成为,具有:测定部,其测定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存储部,其存储引线部件相对于矫正工具的压入量;矫正部,其以压入量将引线部件压入至矫正工具而进行矫正;调整部,其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外的情况下调整压入量;更新部,其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更新压入量,通过调整部及矫正部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一边调整压入量一边反复矫正,通过更新部将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

Description

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矫正的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装置,已知具有矫正装置的安装装置,该矫正装置在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处于规定范围外的情况下,使用矫正工具对引线间隔进行矫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矫正装置中,通过激光识别而对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与引线间隔相应地区分使用凹型及凸型的矫正工具。通过将引线间隔宽的引线部件压入至凹型的矫正工具,从而缩窄引线间隔而进行矫正,通过将引线间隔窄的引线部件压入至凸型的矫正工具,从而扩宽引线间隔而进行矫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2155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矫正装置中,与矫正工具对应的引线部件的压入量是恒定的,因此即使反复进行矫正动作,也不一定能对引线部件适当地进行矫正。特别地,与生产批次相应地,引线部件的适当的压入量改变,因此产生下述问题,即,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增加而生产节拍降低,或矫正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该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减少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而提高生产节拍,并且减轻矫正失败的风险的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矫正装置,其通过将引线部件压入至矫正工具而对引线间隔进行矫正,该矫正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测定部,其对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存储部,其对引线部件相对于所述矫正工具的压入量进行存储;矫正部,其以所述压入量将引线部件压入至所述矫正工具而进行矫正;调整部,其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对所述压入量进行调整;以及更新部,其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对所述压入量进行更新,通过所述调整部及所述矫正部,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反复矫正,通过所述更新部将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矫正方法,其通过将引线部件压入至矫正工具而对引线间隔进行矫正,该矫正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步骤:对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以在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将引线部件压入至所述矫正工具而进行矫正;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外的情况下,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反复矫正;以及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将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
根据这些结构,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反复进行引线部件的压入量的调整和引线部件的矫正,将存储部的压入量更新为适于引线部件的调整后的压入量。由此,后续的引线部件以适当的压入量压入至矫正工具而进行矫正,因此能够减少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而提高生产节拍,并且能够减轻矫正失败的风险。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矫正装置中,所述矫正工具是将引线间隔缩窄的凹型的矫正工具或将引线间隔扩宽的凸型的矫正工具,在矫正前的引线间隔大于或等于基准尺寸的情况下选择凹型的矫正工具,在矫正前的引线间隔小于基准尺寸的情况下选择凸型的矫正工具。根据该结构,引线间隔过宽的引线部件通过凹型的矫正工具而将引线间隔缩窄,引线间隔过窄的引线部件通过凸型的矫正工具而将引线间隔扩宽。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矫正装置中,所述引线部件是向基板安装的部件,容许范围比引线部件能够安装于基板的能够安装范围窄。根据该结构,直至引线间隔处于比能够安装范围窄的容许范围内为止,对引线部件的压入量进行调整。由此,通过以调整后的压入量对引线部件进行矫正,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引线间隔落在比容许范围宽的能够安装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矫正装置中,在最初的引线部件的矫正动作中,通过所述调整部及所述矫正部,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反复矫正,通过所述更新部将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在后续的引线部件的矫正动作中,通过所述调整部及所述矫正部,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进行矫正。根据该结构,通过最初的引线部件的矫正动作调整为适当的压入量,针对后续的引线部件以调整后的压入量进行矫正,由此能够使后续的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容易地落在能够安装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矫正装置中,在即使通过所述调整部以规定次数反复进行压入量的调整,矫正后的引线间隔仍处于所述能够安装范围外的情况下,实施错误处理。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损坏的引线部件废弃。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安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矫正装置;以及安装头,其将由所述矫正装置矫正后的引线部件安装于基板。根据该结构,能够以适当的压入量对引线部件进行矫正,向基板安装引线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反复进行压入量的调整而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由此能够减少后续的引线部件的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而提高生产节拍,并且减轻矫正失败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整体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头周边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引线部件的矫正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压入量的调整次数和引线间隔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矫正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矫正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标号的说明
1 安装装置
40 安装头
45 识别部
51 凹型的矫正工具
55 凸型的矫正工具
60 矫正装置
61 测定部
64 存储部
65 矫正部
67 调整部
68 更新部
Pa 引线部件
W 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整体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头周边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引线部件的矫正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适当变更。
如图1所示,安装装置1构成为,将从供给器20供给的各种部件P(参照图2)通过一对安装头40而安装于基板W的规定位置。在安装装置1配置有在X轴方向对基板W进行输送的基板输送部10。基板输送部10由对基板W进行输送的一对输送带11和沿各输送带11对基板W的输送进行引导的一对导轨12形成了输送路径。输送带11从X轴方向的一端侧将部件搭载前的基板W向安装头40的下方搬入而定位,将部件搭载后的基板W向X轴方向的另一端侧搬出。
在供给器20可自由装卸地装载有带盘21,在带盘21卷绕有对许多部件P进行了封装的载料带。供给器20通过装置内的链轮的旋转,朝向被安装头40拾取的交接位置而依次将部件P抽出。在安装头40的交接位置,从载料带将表面的外封带剥离,载料带的口袋内的部件P向外部露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供给器而例示了带式供给器,但也可以由球状供给器等其他供给器构成。
在基台上,设置有使一对安装头40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水平移动的移动机构30。移动机构30具有:一对Y轴驱动部31,其在Y轴方向延伸;以及一对X轴驱动部32,其在X轴方向延伸。一对Y轴驱动部31由在基台的四角直立设置的支撑部(未图示)支撑,一对X轴驱动部32在Y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设置于一对Y轴驱动部31。另外,安装头40在X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设置于各X轴驱动部32上,通过X轴驱动部32和Y轴驱动部31使安装头40水平移动而将从供给器20拾取到的部件安装于基板W的期望的位置。
如图2所示,安装头40在支撑于X轴驱动部32(参照图1)的安装头主体41设置多个吸嘴42(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图示1个)而构成。各吸嘴42经由吸嘴驱动部43支撑于安装头主体41,通过吸嘴驱动部43在Z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并且将吸嘴42绕Z轴旋转。各吸嘴42与吸引源(未图示)连接,通过来自吸引源的吸引力对部件P进行吸附保持。在吸嘴42设置有螺旋弹簧,一边使螺旋弹簧收缩一边将吸附于吸嘴42的部件P搭载于基板W。
在安装头主体41设置有:高度传感器(未图示),其对与基板W相距的高度进行检测;以及识别部45,其对部件形状进行识别。在高度传感器中,对从基板W至吸嘴42为止的距离进行检测,基于检测结果对吸嘴4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量进行控制。在识别部45中,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在水平方向相对,根据来自发光部46的光被部件P遮光后的遮光宽度的变化而对部件形状进行识别。此外,识别部45可以根据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发光的LED光的遮光宽度而对部件形状进行识别,也可以根据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发光的激光的遮光宽度而对部件形状进行识别。
在安装头主体41设置有:基板拍摄部(未图示),其从正上方对基板W上的BOC标记进行拍摄;以及部件拍摄部48,其从斜上方对通过吸嘴42实现的部件P的搭载动作进行拍摄。在基板拍摄部中,基于BOC标记的拍摄图像而对基板W的位置、翘曲等进行识别,基于这些识别结果而对部件P针对基板W的搭载位置进行校正。在部件拍摄部48中,除了对与供给器20对应的部件P的吸附前后进行拍摄以外,还对向基板W搭载部件P前后进行拍摄。根据这些拍摄图像,对有无通过吸嘴42吸附部件P、有无在基板W中搭载部件P进行检查。
另外,在安装装置1中,针对基板W不仅安装有芯片部件,还安装有引线部件Pa。引线部件Pa从封装件71(参照图3)伸出一对引线72,通过将一对引线72插入至基板W的通孔而进行安装。作为引线部件Pa,例如可以是向基板W直立安装的径向部件、薄膜电容器、电阻、LED(Light Emitting Diode)、连接器、晶体管等。另外,在安装装置1设置有对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进行矫正的凹型及凸型的矫正工具51、55(参照图3)。
如图3A所示,在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宽的情况下,将引线部件Pa压入至凹型的矫正工具51。引线部件Pa的一对引线72沿矫正工具51的凹面52滑动,一对引线7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位移。另外,如图3B所示,在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窄的情况下,将引线部件Pa压入至凸型的矫正工具55。引线部件Pa的一对引线72沿矫正工具55的凸面56滑动,一对引线72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位移。如上所述,与引线间隔相应地使用凹型或凸型的矫正工具51、55而对引线部件Pa进行矫正。
返回至图2,在安装装置1设置有:控制装置59,其对装置各部进行集中控制;以及矫正装置60,其对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进行矫正。这些装置的各部由执行各种处理的处理器、存储器等构成。存储器根据用途由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Memory)等一个或多个存储介质构成,对安装装置1的控制程序、用于使矫正装置60执行矫正方法的矫正程序等、引线部件Pa的有无矫正的判定阈值、压入量的有无调整的判定阈值等各种参数进行了存储。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安装装置1中,通过吸嘴42对从供给器20供给的部件P进行拾取,在部件P的输送过程中通过识别部45对部件形状进行识别。此时,在部件P为引线部件Pa的情况下,根据部件形状对引线间隔是否对应于基板W的通孔的间隔进行判断。如果引线间隔与通孔的间隔不匹配,则通过矫正装置60将引线部件Pa压入至矫正工具51、55(参照图3)而对引线间隔进行矫正。在通过一次矫正而引线间隔没有被矫正的情况下,重试矫正动作而使引线间隔接近理想的间隔即基准尺寸。
另外,对于通常的矫正动作,引线部件Pa的压入量是恒定的,因此不一定是以适当的压入量将引线部件Pa压入至矫正工具51、55。特别地,引线部件Pa根据每个生产批次而引线的打开程度改变,因此如果以恒定的压入量继续压入,则有可能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增加,并且无法适当地对引线部件Pa进行矫正。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60中,反复进行压入量的调整和引线部件Pa的矫正,找出与引线部件Pa相对应的适当的压入量,针对后续的引线部件Pa以适当的压入量实施矫正。
下面,对矫正装置的控制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的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压入量的调整次数和引线间隔的关系的图。此外,在图4的框图中将矫正装置简化而进行了记载,但设为矫正装置具有通常所具有的结构。
参照图4,对矫正装置60的控制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矫正装置60与识别部45连接,从识别部45取得引线部件Pa的部件形状,与部件形状相应地对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进行矫正。在该情况下,在生产开始时对引线部件Pa相对于矫正工具51、55(参照图3)的压入量进行调整而决定适当的压入量,然后以调整后的压入量对后续的引线部件Pa进行矫正。在矫正装置60设置有:测定部61、矫正判定部62、工具选择部63、存储部64、矫正部65、调整判定部66、调整部67、更新部68。
在识别部45中,在由吸嘴42(参照图2)保持有引线部件Pa的状态下,针对引线部件Pa的一对引线72的前端对识别高度进行调整。而且,从发光部46将直进性高的光朝向一对引线72的前端射出,没有由一对引线72遮光的光由受光部47受光。由此,在受光部47的受光面投影一对引线72,一对引线72作为部件形状而输出至矫正装置60的测定部61。在测定部61中,根据一对引线72的部件形状在引线前端对引线中心彼此的距离进行测定,对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
在矫正判定部62中,基于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对有无矫正进行判定。在该情况下,对引线间隔和不需要引线部件Pa的矫正的能够安装范围进行比较。如果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则判定为不需要针对引线部件Pa的矫正而结束矫正动作。另外,如果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外,则判定为需要针对引线部件Pa的矫正而开始矫正动作。此外,能够安装范围是根据引线72相对于基板W的一对通孔能够安装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设定的(参照图5)。
在工具选择部63中,基于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对将引线间隔缩窄的凹型的矫正工具51或将引线间隔扩宽的凸型的矫正工具55进行选择。在引线间隔大于或等于规定的基准尺寸的情况下选择凹型的矫正工具51,在引线间隔小于基准尺寸的情况下选择凸型的矫正工具51。此外,基准尺寸例如设定为与基板W的通孔的中心间隔一致的理想的引线间隔(参照图5)。在存储部64中存储有引线部件Pa相对于凹型或凸型的矫正工具51、55的初次的压入量。
在矫正部65中,以在存储部64中存储的压入量将引线部件Pa压入至矫正工具51、55而进行矫正。在引线间隔宽的情况下,朝向凹型的矫正工具51以规定的压入量将引线部件Pa压入而将引线间隔缩窄。在引线间隔窄的情况下朝向凸型的矫正工具55以规定的压入量将引线部件Pa压入而将引线间隔扩宽。另外,在通过一次矫正动作而引线间隔没有被矫正的情况下,针对矫正装置60以作为重试次数规定的次数量,一边通过调整部67改变压入量、一边针对引线部件Pa反复进行矫正动作。
在调整判定部66中,基于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对引线部件Pa的压入量的有无调整进行判定。在该情况下,对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和不需要调整压入量的调整完成范围(容许范围)进行比较。如果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内(容许范围内),则判定为不需要调整压入量而压入量的调整动作结束。如果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外(容许范围外),则判定为需要调整压入量而开始压入量的调整动作。此外,调整完成范围是根据比能够安装范围窄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设定的(参照图5)。
在调整部67中,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对压入量进行调整。在该情况下,与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相应地,将引线部件Pa的压入量以每次几毫米进行增减,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内为止反复进行压入量的调整。在更新部68中,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调整范围内的情况下对压入量进行更新。在该情况下,存储部64的初次的压入量被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由此,后续的引线部件Pa以调整后的压入量开始矫正动作,因此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减少。
另外,如果通过更新部68更新为适当的压入量,则设为不需要再次进行更新处理,在调整判定部66中取代调整完成范围而使用能够安装范围,对后续的引线部件Pa的压入量的有无调整进行判定。而且,如果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则判定为不需要调整压入量而结束矫正动作。如果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外,则判定为需要调整压入量,一边通过调整部67及矫正部65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开始矫正动作。如上所述,在压入量更新后使用能够安装范围对压入量的有无调整进行判定。
如图5所示,以引线部件Pa的基准尺寸为中心,设定有调整动作的判定用的调整完成范围的上限值及下限值,在调整完成范围的外侧设定有矫正动作的判定用的能够安装范围的上限值及下限值。引线部件Pa在每次调整压入量时被矫正,矫正后的引线间隔逐渐地接近基准尺寸。例如,至压入量的第2次为止的调整中,引线间隔被矫正得比能够安装范围的上限值宽,无法将矫正后的引线部件Pa安装于基板W。在至第2次为止的调整中,引线部件Pa没有被充分地矫正,压入量的调整也不充分。
通过压入量的第3次调整,引线间隔被矫正为与能够安装范围的上限值一致的间隔,因此能够将通过第3次及其以后的调整而矫正后的引线部件Pa安装于基板W。但是,在从第3次至第5次为止的调整中,能够将矫正后的引线部件Pa安装于基板W,但引线间隔被矫正得比调整完成范围的上限值宽,因此压入量没有充分地被调整。然后,通过压入量的第6次调整,引线间隔被矫正得比调整完成范围窄,因此针对引线部件Pa调整为适当的压入量。
如上所述,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以使得矫正后的引线间隔落在调整完成范围内,因此以调整后的压入量对引线部件Pa进行矫正,由此引线间隔容易落在比调整完成范围宽的能够安装范围内。因此,通过以调整后的压入量对引线部件Pa进行矫正,从而能够减少针对后续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而提高生产节拍。此外,在即使反复进行压入量的调整,矫正后的引线间隔仍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外的情况下,作为引线部件Pa已损坏而实施错误处理。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7及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矫正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在图6至图8的说明中,适当使用在图4的各框标记的标号而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如果生产开始,则压入量的调整完成标志设定为OFF,以使得在最初的矫正动作中实施压入量的更新处理(步骤S01)。接下来,通过吸嘴42(参照图2)对引线部件Pa进行抓持(步骤S02),引线部件Pa的一对引线72的前端定位于识别部45。接下来,通过识别部45对引线部件Pa的部件形状进行识别,通过测定部61根据部件形状对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步骤S03)。接下来,通过矫正判定部62对引线间隔是否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外进行判定(步骤S04)。
如果判定为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步骤S04为No),则作为不需要矫正动作而实施引线部件Pa的安装动作(步骤S09)。如果判定为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外(步骤S04为Yes),则对调整完成标志是否为OFF进行判定(步骤S05)。如果判定为调整完成标志为OFF(步骤S05为Yes),则作为最初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而实施有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步骤S06)。如果判定为调整完成标志为ON(步骤S05为No),则作为后续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而实施无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步骤S07)。
如图7所示,在有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中,读入引线间隔的基准尺寸(步骤S21),从存储部64读入针对引线部件Pa的压入量(步骤S22)。接下来,对引线间隔是否大于或等于基准尺寸进行判定(步骤S23)。如果判定为引线间隔大于或等于基准尺寸(步骤S23为Yes),则通过工具选择部63选择凹型的矫正工具51(步骤S24)。如果判定为引线间隔小于基准尺寸(步骤S23为No),则通过工具选择部63选择凸型的矫正工具55(步骤S25)。
接下来,相对于选择出的矫正工具51、55以压入量将引线部件Pa压入,对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进行矫正(步骤S26)。接下来,通过识别部45对矫正后的引线部件Pa的部件形状进行识别,通过测定部61根据矫正后的部件形状对引线间隔进行测定(步骤S27)。接下来,对矫正后的引线间隔是否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内进行判定(步骤S28)。如果判定为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外(步骤S28为No),则对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规定次数进行判定(步骤S29)。
如果判定为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少于规定次数(步骤S29为No),则对引线部件Pa相对于矫正工具51、55的压入量进行调整(步骤S30)。而且,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内为止,反复进行引线间隔的矫正动作和压入量的调整动作(从步骤S23至步骤S30)。如果在矫正动作和调整动作反复的过程中引线间隔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内(步骤S28为Yes),则在存储部64中将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步骤S31),调整完成标志设为ON而结束矫正处理(步骤S32)。
如果判定为在矫正动作和调整动作反复的过程中重试次数大于或等于规定次数(步骤S29为Yes),则作为压入量的调整失败而对矫正后的引线间隔是否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进行判定(步骤S33)。如果判定为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步骤S33为Yes),则视为虽然压入量的调整失败,但引线间隔的矫正成功而完成矫正处理。如果判定为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外(步骤S33为No),则视为压入量的调整及引线间隔的矫正失败而将错误标志设为ON而结束矫正处理(步骤S34)。
返回至图6,如果有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结束,则对错误标志是否为ON进行判定(步骤S08)。如果判定为错误标志为OFF(步骤S08为No),则视为引线间隔的矫正成功而实施安装动作(步骤S09)。如果判定为错误标志为ON(步骤S08为Yes),则视为引线间隔的矫正失败而将引线部件Pa废弃、或实施暂时停止等的错误处理(步骤S10)。而且,在生产继续的情况下(步骤S11为No),针对后续的引线部件Pa反复进行从步骤S02至步骤S11为止的处理。
在最初的对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中压入量被适当地更新的情况下,调整完成标志成为ON(步骤S05为No),作为针对后续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而实施无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此外,无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没有压入量的更新处理,因此与有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的不同点在于,不与调整完成范围相比较。另外,在后续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中,通过最初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设定为适于引线部件Pa的压入量,因此引线部件Pa容易矫正,能够以少的重试次数结束矫正动作。
如图8所示,在无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中,对引线间隔是否大于或等于基准尺寸进行判定(步骤S41)。如果判定为引线间隔大于或等于基准尺寸(步骤S41为Yes),则通过工具选择部63选择凹型的矫正工具51(步骤S42)。如果判定为引线间隔小于基准尺寸(步骤S41为No),则通过工具选择部63选择凸型的矫正工具55(步骤S43)。相对于选择出的矫正工具51、55以压入量将引线部件Pa压入,对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进行矫正(步骤S44)。
接下来,通过识别部45对矫正后的引线部件Pa的部件形状进行识别,通过测定部61根据矫正后的部件形状对引线间隔进行测定(步骤S45)。接下来,对矫正后的引线间隔是否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进行判定(步骤S46)。如果判定为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外(步骤S46为No),则对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是否大于或等于规定次数进行判定(步骤S47)。如果判定为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少于规定次数(步骤S47为No),则对引线部件Pa相对于矫正工具51、55的压入量进行调整(步骤S48)。
而且,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为止,反复进行引线间隔的矫正动作和压入量的调整动作(从步骤S41至步骤S48)。在矫正动作和调整动作反复的过程中如果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步骤S46为Yes),则视为引线间隔的矫正成功而结束矫正处理。如果判定为在矫正动作和调整动作反复的过程中重试次数大于或等于规定次数(步骤S47为Yes),则视为引线间隔的矫正失败而将错误标志设为ON而结束矫正处理(步骤S49)。
返回至图6,如果无更新处理的矫正动作结束,则对错误标志是否为ON进行判定(步骤S08)。如果判定为错误标志为OFF(步骤S08为No),则视为引线间隔的矫正成功而实施安装动作(步骤S09)。如果判定为错误标志为ON(步骤S08为Yes),则视为引线间隔的矫正失败而将引线部件Pa废弃、或实施暂时停止等的错误处理(步骤S10)。而且,直至生产结束为止,针对后续的引线部件Pa反复进行从步骤S02至步骤S11为止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最初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中,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反复矫正,将在存储部64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另外,在后续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中,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进行矫正。通过最初的引线部件Pa的矫正动作调整为适当的压入量,针对后续的引线部件Pa以调整后的压入量进行矫正,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后续的引线部件Pa的引线间隔落在能够安装范围内。此外,更新部68优选以引线部件Pa的批次单位或规定数量单位对引线部件Pa的压入量进行更新。由此,即使在根据批次单位或规定数量单位而引线的打开程度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适当的压入量对引线部件Pa进行矫正。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矫正装置60中,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调整完成范围内为止反复进行引线部件Pa的压入量的调整和引线部件Pa的矫正,将存储部64的压入量更新为适于引线部件Pa的调整后的压入量。由此,后续的引线部件Pa以适当的压入量压入至矫正工具51、55而进行矫正,因此能够减少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而提高生产节拍,并且能够减轻矫正失败的风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比能够安装范围窄的调整完成范围作为压入量的容许范围例示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压入量的容许范围可以设定得比能够安装范围稍宽,也可以与能够安装范围一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由识别部根据引线部件的遮光宽度的变化对部件形状进行识别,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识别部是能够对引线部件的部件形状进行识别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根据对引线部件进行拍摄得到的拍摄图像而对引线部件的部件形状进行识别。另外,测定部构成为根据由识别部识别出的部件形状而对引线间隔进行测定,但测定部也可以具有识别部。另外,测定部是能够对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的结构即可,可以任意地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并不限定于印刷基板,可以是载置于工具基板上的柔性基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向基板安装引线部件,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引线部件也可以向基板以外的部件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程序及矫正程序可以存储于记录介质。记录介质并不特别受到限定,可以是光盘、光磁盘、闪存存储器等非易失性的记录介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安装装置具有矫正装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矫正装置可以是与安装装置分体的矫正专用的装置。
另外,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整体或局部地组合。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路的主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变更、置换、变形。并且如果能够通过技术的进步或派生出的其他技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思路,则可以使用该方法进行实施。因此,权利要求书涵盖可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思路的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矫正装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需要引线部件的矫正的其他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引线部件压入至矫正工具而对引线间隔进行矫正的矫正装置具有:测定部,其对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存储部,其对引线部件相对于矫正工具的压入量进行存储;矫正部,其以压入量将引线部件压入至矫正工具而进行矫正;调整部,其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以及更新部,其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对压入量进行更新,通过调整部及矫正部,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反复矫正,通过更新部将在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根据该结构,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反复进行引线部件的压入量的调整和引线部件的矫正,将存储部的压入量更新为适于引线部件的调整后的压入量。由此,后续的引线部件以适当的压入量压入至矫正工具而进行矫正,因此能够减少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而提高生产节拍,并且能够减轻矫正失败的风险。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即,能够减少矫正动作的重试次数而提高生产节拍,并且减轻矫正失败的风险,特别适用于对向基板安装的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矫正的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Claims (7)

1.一种矫正装置,其通过将引线部件压入至矫正工具而对引线间隔进行矫正,
该矫正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测定部,其对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
存储部,其对引线部件相对于所述矫正工具的压入量进行存储;
矫正部,其以所述压入量将引线部件压入至所述矫正工具而进行矫正;
调整部,其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外的情况下对所述压入量进行调整;以及
更新部,其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对所述压入量进行更新,
通过所述调整部及所述矫正部,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反复矫正,通过所述更新部将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矫正工具是将引线间隔缩窄的凹型的矫正工具或将引线间隔扩宽的凸型的矫正工具,
在矫正前的引线间隔大于或等于基准尺寸的情况下选择凹型的矫正工具,在矫正前的引线间隔小于基准尺寸的情况下选择凸型的矫正工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部件是向基板安装的部件,
容许范围比引线部件能够安装于基板的能够安装范围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最初的引线部件的矫正动作中,通过所述调整部及所述矫正部,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反复矫正,通过所述更新部将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
在后续的引线部件的矫正动作中,通过所述调整部及所述矫正部,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能够安装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进行矫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即使通过所述调整部以规定次数反复进行压入量的调整,矫正后的引线间隔仍处于所述能够安装范围外的情况下,实施错误处理。
6.一种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矫正装置;以及
安装头,其将通过所述矫正装置矫正后的引线部件安装于基板。
7.一种矫正方法,其通过将引线部件压入至矫正工具而对引线间隔进行矫正,
该矫正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步骤:
对引线部件的引线间隔进行测定;
以在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将引线部件压入至所述矫正工具而进行矫正;
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外的情况下,直至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一边对压入量进行调整一边反复矫正;以及
在矫正后的引线间隔处于容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将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压入量更新为调整后的压入量。
CN201810606659.XA 2017-06-13 2018-06-13 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Active CN109089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5531A JP6918589B2 (ja) 2017-06-13 2017-06-13 矯正装置、実装装置、矯正方法
JP2017-115531 2017-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9408A true CN109089408A (zh) 2018-12-25
CN109089408B CN109089408B (zh) 2021-06-08

Family

ID=64839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06659.XA Active CN109089408B (zh) 2017-06-13 2018-06-13 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18589B2 (zh)
CN (1) CN10908940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42095A1 (de) * 1991-11-11 1993-05-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Befestigen von Bauelementen in mehrpoligen Leiterplatten
CN1348680A (zh) * 1999-04-27 2002-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设备和检测元件装定到基板上的装置
CN101925292A (zh) * 2009-06-11 2010-12-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引脚校正装置及方法
CN103079393A (zh) * 2011-10-25 2013-05-01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04604357A (zh) * 2012-09-10 2015-05-0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引脚矫正方法和引脚矫正装置
CN105246317A (zh) * 2014-07-11 2016-01-13 Juki株式会社 部件安装装置以及部件安装方法
CN106233831A (zh) * 2014-05-13 2016-12-1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引线矫正装置、安装系统、基板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42095A1 (de) * 1991-11-11 1993-05-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Befestigen von Bauelementen in mehrpoligen Leiterplatten
CN1348680A (zh) * 1999-04-27 2002-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元件安装设备和检测元件装定到基板上的装置
CN101925292A (zh) * 2009-06-11 2010-12-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引脚校正装置及方法
CN103079393A (zh) * 2011-10-25 2013-05-01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04604357A (zh) * 2012-09-10 2015-05-0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引脚矫正方法和引脚矫正装置
CN106233831A (zh) * 2014-05-13 2016-12-1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引线矫正装置、安装系统、基板制造方法
CN105246317A (zh) * 2014-07-11 2016-01-13 Juki株式会社 部件安装装置以及部件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03983A (ja) 2019-01-10
JP6918589B2 (ja) 2021-08-11
CN109089408B (zh) 2021-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9191B (zh) 用於執行一或多個半導體裝置晶粒自晶圓帶至基板之直接轉移的設備及用於執行一或多個可電致動元件自晶圓帶至電路跡線之直接轉移的設備
JP5780712B2 (ja) 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
JP2018513554A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転写方法
CN106465572B (zh)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KR102022951B1 (ko) 부품 실장 장치 및 부품 실장 방법
JP2022502855A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転写中に転写パラメータ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799490A (zh) 用于在制造鞋零件中使用的可调节表面
CN107969102A (zh) 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CN109040537A (zh) 检查装置、安装装置、检查方法
JP6154915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CN109089408A (zh) 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JP6582240B2 (ja)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4331054B2 (ja) 吸着状態検査装置、表面実装機、及び、部品試験装置
JP2009164276A (ja) 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吸着位置補正方法
JP6231200B2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6134309B (zh) 元件安装装置
US11886701B2 (en) Data management device
CN109661161A (zh) 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CN109257920A (zh) 搭载动作的优化装置、安装装置、搭载动作的优化方法
CN106937525A (zh) 图像生成装置、安装装置及图像生成方法
JP6177714B2 (ja) 部品認識装置、部品移載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04871659B (zh) 裸片供给装置
JP6507206B2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KR101564432B1 (ko) 스마트 부품 공급 피더
JP6582239B2 (ja)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