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5305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075305A CN109075305A CN201780019858.4A CN201780019858A CN109075305A CN 109075305 A CN109075305 A CN 109075305A CN 201780019858 A CN201780019858 A CN 201780019858A CN 109075305 A CN109075305 A CN 1090753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cathode
- inorganic particulate
- insulating tape
- secondary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lea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75—Wires, rods or strip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正极(11)和负极(12)隔着隔离件(13)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14)。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导线(20a)与朝向径向内侧的负极集电体的内表面X接合,在负极导线(20a)与负极集电体的重叠部的表面之中、至少电极体(14)的径向外侧的表面贴付绝缘带(40)。绝缘带(40)具有基材层、粘合剂层、以及形成于它们之间的无机粒子含有层,无机粒子含有层相对于该层重量含有20重量%以上的无机粒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绝缘带、即具有含有无机粒子的无机粒子含有层和粘合剂层的绝缘带。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用于将电极的集电体与端子电连接的导线贴付该绝缘带的使用方式。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6-931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虽然在构成卷绕型的电极体的极板接合导线,但例如若在负极导线与正极在电极体的径向重叠的部分进入导电性的异物,则该异物可能刺破隔离件而产生内部短路。由于导线比极板具有厚度,因此在导线连接的部分,极板间的压力容易变高,相比于其他部分容易产生上述内部短路。由于极板间的压力具有在电极体的卷芯侧变高的趋势,因此在负极的卷绕开始侧端部安装负极导线的情况下,上述内部短路更容易产生。
此外,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在产生内部短路的情况下防止短路位置的扩大、抑制电池温度的上升也为重要的课题。
-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具备:正极和负极隔着隔离件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负极具有:带状的负极集电体、和与该负极集电体的卷绕开始侧端部接合的负极导线,在负极导线与负极集电体的重叠部的表面之中、至少电极体的径向外侧的表面贴付绝缘带,绝缘带具有基材层、粘合剂层、以及形成于它们之间的无机粒子含有层,无机粒子含有层相对于该层重量含有20重量%以上的无机粒子。
-发明效果-
通过本公开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高度地抑制由于导电性的异物进入到负极的卷绕开始侧端部所接合的负极导线与正极在电极体的径向重叠的部分而可能产生的内部短路。此外,即使产生该内部短路,也能够防止短路位置的扩大,能够抑制电池温度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即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即卷绕型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3是构成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即电极体的正极以及负极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即电极体的卷芯附近的径向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即电极体的卷芯附近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另一个例子即电极体的卷芯附近的轴向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即绝缘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述那样,若导电性的异物进入到负极导线与正极在电极体的径向重叠的部分,则该异物可能刺破隔离件而产生内部短路。此外,若产生内部短路,则在短路位置,温度上升,由于其热量,可能隔离件熔融并且短路位置扩大。作为应对该课题的手段,例如考虑在负极导线的表面或者负极导线所接合的集电体的卷绕开始侧端部贴付专利文献1的绝缘带。但是,专利文献1的带那样具有无机粒子含有层和粘合剂层的带中,虽然通过增加无机粒子的添加量能够提高耐热性,但存在若增加添加量则穿刺强度变低的相悖的关系。
为了防止上述内部短路的产生,对绝缘带需要较高的穿刺强度,以使得即使导电性的异物刺破隔离件,也能够通过绝缘带来防止负极与正极的接触。另一方面,在较大的力进行作用并产生内部短路的情况下,对绝缘带需要较高的耐热性,以使得即使由于短路位置的发热导致隔离件熔融,也能够通过绝缘带来防止负极与正极的接触。在专利文献1的带中,难以如上述那样兼得耐热性和穿刺强度,因此不能应对上述课题。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认真研究,其结果,发现了应用以下绝缘带的新的电极体,所述绝缘带具有基材层/含有20重量%以上的无机粒子的无机粒子含有层/粘合剂层的至少3层。这种具有3层构造的绝缘带的耐热性优良,并且具有较高的穿刺强度。通过将该绝缘带贴付于负极导线的表面或者负极导线所接合的集电体的卷绕开始侧端部,能够高度地抑制上述内部短路的产生,此外,即使较大的力进行作用并产生短路,也能够抑制短路位置的扩大,抑制电池温度的上升。
以往,负极导线一般被安装于负极的卷绕结束侧端部,但随着电池的高容量化/高输出化,提出了在负极的卷绕开始侧端部以及卷绕结束侧端部这两者安装负极导线。因此,应对上述内部短路的重要性提高。此外,在电极体的卷芯形成空间的情况下,例如假定由于活性物质的膨胀等,负极的卷绕开始侧端部被折入到该空间。在该情况下,负极导线的角与隔离件强力抵接,可能刺破隔离件并产生内部短路,对此也能够通过使用上述绝缘带来应对。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详细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的附图是示意性的记载,因此应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比率等。在本说明书中,以大致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大致~”这一用语是指,不仅包含完全相同,还包含认为实质相同的意思。此外,“端部”的用语是指对象物的端及其附近,“中央部”的用语是指对象物的中央及其附近。
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示例了具备圆筒形的金属制壳体的圆筒形电池即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但本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并不限定于此。本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也可以是具备方形的金属制壳体的方形电池、具备包含树脂制片的外装体的层压型电池。
图1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剖视图。图2是构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的电极体14的立体图。如图1以及图2示例那样,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具备卷绕型的电极体14和非水电解质(未图示)。卷绕型的电极体14具有:正极11、负极12和隔离件13,正极11和负极12隔着隔离件13而卷绕为漩涡状。以下,存在将电极体14的轴向一侧称为“上”、将轴向另一侧称为“下”的情况。非水电解质包含非水溶剂和溶解于非水溶剂的电解质盐。非水电解质并不限定于液体电解质,也可以是使用了胶状聚合物等的固体电解质。
正极11具有:带状的正极集电体30(参照后述的图3)、与该集电体接合的正极导线19。正极导线19是用于将正极集电体30与正极端子电连接的导电部件,从电极群的上端在电极体14的轴向α(上方)延伸突出。这里,所谓电极群,是指电极体14中除去各导线的部分。正极导线19被设置于例如电极体14的径向β的大致中央部。
负极12具有:带状的负极集电体35(参照后述的图3)、与该集电体连接的负极导线20a、20b。负极导线20a、20b是用于将负极集电体35与负极端子电连接的导电部件,从电极群的下端在轴向α(下方)延伸突出。例如,负极导线20a被设置于电极体14的被配置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卷绕开始侧端部,负极导线20b被设置于电极体14的被配置于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卷绕结束侧端部。以下,存在将电极体14的径向内侧称为卷芯侧、将径向外侧称为卷外侧的情况。
正极导线19以及负极导线20a、20b是比集电体还具有厚度的带状的导电部件。导线的厚度例如是集电体的厚度的3倍~30倍,一般为50μm~500μm。各导线的构成材料并不被特别限定,优选正极导线19由以铝为主成分的金属构成,负极导线20a、20b由以镍或者铜为主成分的金属构成。另外,导线的数量、配置等并不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仅在负极12的卷绕开始侧端部安装负极导线。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壳体主体15和封口体16,构成收纳电极体14以及非水电解质的金属制的电池壳体。在电极体14的上下分别设置绝缘板17、18。正极导线19通过绝缘板17的贯通孔而向封口体16侧延伸,与封口体16的底板即过滤器22的下表面焊接。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中,与过滤器22电连接的封口体16的顶板即帽盖26为正极端子。另一方面,负极导线20a通过绝缘板18的贯通孔,负极导线20b通过绝缘板18的外侧,向壳体主体15的底部侧延伸,与壳体主体15的底部内表面焊接。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中,壳体主体15为负极端子。
电极体14如上所述,具有正极11和负极12隔着隔离件13而卷绕为漩涡状而成的卷绕构造。正极11、负极12以及隔离件13均形成为带状,通过卷绕为漩涡状而成为在电极体14的径向β交替层叠的状态。在电极体14中,各电极的长边方向为卷绕方向γ,各电极的宽度方向为轴向α。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极体14的卷芯形成空间28。详细后面叙述,电极体14具备贴付于负极12的卷绕开始侧端部的绝缘带40(参照图3等)。
壳体主体15是有底圆筒形状的金属制容器。在壳体主体15与封口体16之间设置垫圈27,确保电池壳体内的封闭性。壳体主体15具有例如通过从外侧压制侧面部而形成的支承封口体16的伸出部21。优选伸出部21沿着壳体主体15的周方向形成为环状,在其上表面支承封口体16。
封口体16具有从电极体14侧依次层叠的过滤器22、下阀体23、绝缘部件24、上阀体25以及帽盖26。构成封口体16的各部件例如具有圆板形状或者环状,除了绝缘部件24的各部件相互电连接。下阀体23和上阀体25在各自的中央部相互连接,在各自的周边部之间夹着绝缘部件24。若由于异常发热而电池的内压上升,则例如下阀体23断裂,由此上阀体25向帽盖26侧膨胀并从下阀体23分离,由此两者的电连接被切断。若内压进一步上升,则上阀体25断裂,气体从帽盖26的开口部排出。
以下,参照图3~图6,对电极体14,特别是对贴付于负极12以及负极导线20a的绝缘带40详细进行说明。图3是构成电极体14的正极11以及负极12的主视图。图3中,表示将各电极笔直地伸长的状态,纸面右侧为电极体14的卷绕开始侧,纸面左侧为电极体14的卷绕结束侧。图4是将电极体14的卷芯附近在径向β切断的剖视图。图5以及图6是将电极体14的卷芯附近在轴向α切断的剖视图。
如图3以及图4中示例那样,在电极体14中,为了防止负极12上的锂的析出,负极12形成为比正极11大。并且,至少正极11的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31的部分隔着隔离件13而与负极12的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6的部分对置配置。决定负极12的尺寸的负极集电体35的宽度以及长度被设定为比决定正极11的尺寸的正极集电体30的宽度以及长度长。
正极11具有:带状的正极集电体30、和形成在该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极集电体30的两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1。对正极集电体30使用例如铝等的金属的箔、将该金属配置于表层的薄膜等。适当的正极集电体30是以铝或者铝合金为主成分的金属的箔。正极集电体30的厚度例如为10μm~30μm。
正极活性物质层31适合在正极集电体30的两面,形成于除了后述的空白部32以外的整个区域。优选正极活性物质层31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结剂。正极11(正极板)能够通过将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以及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的溶剂的正极合剂浆料涂敷于正极集电体30的两面并将涂膜压缩而制作。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能够示例含有Co、Mn、Ni等的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并不被特别限定,优选是由一般式Li1+xMO2(式中,-0.2<x≤0.2,M包含Ni、Co、Mn、Al的至少1种)表示的复合氧化物。
作为上述导电剂的例子,举例:炭黑(CB)、乙炔黑(AB)、科琴黑、石墨等炭材料等。作为上述粘结剂的例子,举例:聚四氟乙烯(PTFE)、聚氟化乙烯(PVdF)等氟类树脂、聚丙烯腈(PAN)、聚酰亚胺(PI)、丙烯酸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等。此外,也可以将这些树脂与羧甲基纤维素(CMC)或者其盐、聚氧乙烯(PEO)等并用。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正极11,设置构成正极集电体30的金属的表面露出的空白部32。空白部32是正极导线19所连接的部分,即正极集电体30的表面未被正极活性物质层31覆盖的部分。空白部32形成为比正极导线19更宽。空白部32适合被设置于正极11的两面,以使得在正极11的厚度方向重叠。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正极1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遍及集电体的宽度方向全长地设置空白部32。空白部32也可以形成为靠近正极11的长边方向端部,但从集电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设置于距离长边方向两端大致等距离的位置。另外,空白部32也可以被设置为从正极11的上端起未达到另一端(下端)的长度。空白部32例如通过在正极集电体30的一部分不涂敷正极合剂浆料的间歇涂敷而被设置。
负极12具有:带状的负极集电体35、和形成在该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极集电体35的两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6。对负极集电体35使用例如铜等的金属的箔、将该金属配置于表层的薄膜等。负极集电体35的厚度例如为5μm~30μm。
负极活性物质层36适合在负极集电体35的两面形成于除了空白部37a、37b以外的整个区域。优选负极活性物质层36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以及粘结剂。负极12(负极板)例如能够通过将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以及水等的负极合剂浆料涂敷于负极集电体35的两面并将涂膜压缩而制作。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只要能够可逆地吸收、放出锂离子就不被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炭材料、Si、Sn等的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或者包含这些的合金、复合氧化物等。对负极活性物质层36中包含的粘结剂,例如可使用与正极11的情况相同的树脂。在通过水系溶剂来调制负极合剂浆料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CMC或者其盐、聚丙烯酸或者其盐、聚乙烯醇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负极12,设置构成负极集电体35的金属的表面露出的空白部37a、37b。空白部37a、37b是负极导线20a、20b分别连接的部分,是负极集电体35的表面未被负极活性物质层36覆盖的部分。空白部37a、37b具有沿着负极12的宽度方向较长延伸的主视大致矩形形状,形成为比各负极导线宽。空白部37a适合被设置于负极12的两面以使得在负极12的厚度方向重叠(针对空白部37b也是同样的)。负极导线20a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空白部37a的负极集电体的内表面X上,剩余的一部分从空白部37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突出。负极导线20a例如在空白部37a的负极集电体的内表面X上,被配置于从比上下方向中央部更靠上端侧的位置到下端之间,其至少一部分与空白部37a焊接。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负极12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卷绕开始侧端部以及卷绕结束侧端部),遍及集电体的宽度方向全长地分别设置空白部37a、37b。例如,空白部37b也可以被配置为靠近负极12的长边方向中央部,但从集电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分别设置于长边方向两端部。另外,各空白部也可以形成为从负极12的下端起未达到上端的长度。各空白部例如通过在负极集电体35的一部分未涂敷负极合剂浆料的间歇涂敷而被设置。
对隔离件13使用具有离子透过性以及绝缘性的多孔性片。作为多孔性片的具体例,举例微多孔薄膜、织布、无纺布等。作为隔离件13的材质,优选为聚乙烯、聚丙烯等的烯烃树脂。隔离件13的厚度例如为10μm~50μm。隔离件13随着电池的高容量化/高输出化,处于薄膜化的趋势。隔离件13具有例如130℃~180℃程度的熔点。
如图3~图5中示例那样,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具有贴付于负极12的卷绕开始侧端部的绝缘带40。负极导线20a如上述那样在设置于负极12的卷绕开始侧端部的空白部37a,与朝向电极体14的径向内侧(卷芯侧)的负极集电体的内表面X接合。绝缘带40被贴付于至少朝向电极体14的径向外侧(卷外侧)的负极集电体的外表面Y。即,绝缘带40被贴付于负极导线20a与负极集电体35的重叠部的表面之中卷外侧的表面。更详细地,上述的重叠部的表面之中,优选至少在径向β上与位于卷外侧的正极11对置的区域(以下,也可能称为“对置区域”)贴付绝缘带40。
如上述那样,负极导线20a比极板更具有厚度,此外,被设置于卷芯附近,因此在负极导线20a所连接的部分,极板间的压力容易变高,相比于其他部分,容易产生导电性的异物所导致的内部短路。在绝缘带40有抑制该内部短路的作用。此外,即使较大的力进行作用并产生短路,在短路位置,隔离件13熔融,通过设置绝缘带40,也能够抑制短路位置的扩大,能够抑制电池温度的上升。
绝缘带40例如具有沿着负极导线20a的长边方向(负极集电体35的宽度方向)较长延伸的主视大致矩形形状。绝缘带40的形状并不被特别限定,但优选设为与负极导线20a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考虑电极体14中的各电极的卷绕偏离等,绝缘带40适合不仅贴付于对置区域,也贴付于其周围。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绝缘带40被贴付为超过对置区域的端部、即负极导线20a的端部所对应的位置(与集电体的厚度方向重叠的位置)。换句话说,绝缘带40在空白部37a的主视下,被贴付于包含对置区域的宽的范围。
绝缘带40也可以超过空白部37a的下端并从负极集电体35上伸出,遍及从集电体的下端延伸突出的负极导线20a的朝向卷外侧的表面而被贴付。绝缘带40例如在空白部37a的负极集电体的内表面X焊接有负极导线20a之后,被贴付于空白部37a的负极集电体的外表面Y。
如图4所示,负极12以及隔离件13延伸到比正极11更靠卷绕开始侧的位置。并且,负极导线20a与负极集电体35的重叠部隔着隔离件13而与负极12对置。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负极导线20a所导致的内部短路。
图6中示例的方式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负极导线20a被贴付于空白部37a的负极集电体的外表面Y。在该情况下,在负极导线20a的表面贴付绝缘带40。在该情况下,也优选至少在对置区域贴付绝缘带40,更优选在包含对置区域的宽范围贴付绝缘带40。绝缘带40被贴付为例如覆盖与正极11对置的负极导线20a的表面的整体,并且从该表面伸出并遍及空白部37a的负极集电体的外表面Y。
另外,在图5中示例的方式中,也可以在朝向电极体14的卷芯侧的负极导线20a的表面贴付追加的绝缘带40。此外,在图6中示例的方式中,也可以在朝向卷芯侧的空白部37a的集电体内表面X贴付追加的绝缘带40。换句话说,绝缘带40也能够贴付于负极导线20a与负极集电体35的重叠部的卷芯侧的表面。
图7是绝缘带40的剖视图。如图7中示例那样,绝缘带40具有:基材层41、粘合剂层42、形成于基材层41与粘合剂层42之间的无机粒子含有层43。无机粒子含有层43相对于该层重量含有20重量%以上的无机粒子。若无机粒子含有层43中的无机粒子的含量小于20重量%,则不能得到用于防止隔离件13的熔融所导致的短路位置的扩大的充分的耐热性。这种具有3层构造的绝缘带40的耐热性优良,并且具有较高的穿刺强度(机械强度)。这里,所谓耐热性,是带难以由于热量而变质/变形的特性。
优选绝缘带40中的无机粒子的含量相对于除了粘合剂层42以外的绝缘带40的重量、即基材层41与无机粒子含有层43的合计的重量小于20重量%,更优选为10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5重量%~10重量%。如上述那样,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2层构造的带中,若增加无机粒子的添加量则耐热性提高,但穿刺强度降低。换句话说,耐热性与穿刺强度处于相悖的关系。绝缘带40是能够提高无机粒子含有层43中的无机粒子的含量并且在带整体中能够抑制无机粒子的含量的设计。根据该绝缘带40,能够兼得优良的耐热性和较高的穿刺强度。
绝缘带40的厚度例如为20μm~70μm,优选为25μm~60μm。绝缘带40以及各层的厚度能够通过使用了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的剖面观察而测定。绝缘带40也可以具有4层以上的层构造。例如,基材层41并不限定于单层构造,也可以由2层以上的相同种类或者不同种类的层叠薄膜构成。
优选基材层41不含有无机粒子,且实质仅由有机材料构成。有机材料在基材层41的构成材料中占有的比例例如为90重量%以上,优选为95重量%以上,或者也可以大致为100重量%。有机材料的主成分优选为绝缘性、耐电解液性、耐热性、穿刺强度等优良的树脂。基材层41的厚度例如为10μm~45μm,优选为15μm~35μm。优选基材层41的厚度比粘合剂层42以及无机粒子含有层43厚,占绝缘带40的厚度的50%以上。
作为构成基材层41的适当的树脂,能够示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的酯系树脂、聚丙烯(PP)、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特别优选穿刺强度高的聚酰亚胺。对于基材层41,例如能够使用以聚酰亚胺为主成分的树脂薄膜。
粘合剂层42是用于向绝缘带40赋予针对正极导线19的粘合性的层。粘合剂层42例如在形成有无机粒子含有层43的基材层41的一面上涂敷粘合剂而形成。粘合剂层42与基材层41的情况同样地,优选使用绝缘性、耐电解液性等优良的粘合剂(树脂)而构成。构成粘合剂层42的粘合剂也可以是通过加热而出现粘着性的热熔剂型或者通过加热而固化的热固化型,但从生产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室温下具有粘着性。粘合剂层42例如由丙烯酸系粘合剂或者合成橡胶系粘合剂构成。粘合剂层42的厚度例如为5μm~30μm。
无机粒子含有层43如上所述,是含有20重量%以上的无机粒子的层,是主要对绝缘带40赋予耐热性的层。无机粒子含有层43适合具有无机粒子在构成层的树脂矩阵中分散的层构造。无机粒子含有层43例如将含有无机粒子的树脂溶液涂敷在基材层41的一面上而形成。无机粒子含有层43的厚度例如为0.5μm~10μm,优选为1μm~5μm。
优选无机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无机粒子含有层43的重量,为25重量%~80重量%,更优选为30重量%~80重量%,特别优选为35重量%~80重量%。在绝缘带40中,通过设置基材层41,并且在基材层41与粘合剂层42之间夹着无机粒子含有层43,从而即使增多无机粒子含有层43的无机粒子的添加量,也能够确保良好的穿刺强度。其中,若无机粒子的添加量变得过多,则无机粒子含有层43的膜强度降低,可能导致穿刺强度的降低,因此优选无机粒子含有层43中的无机粒子的含量的上限为8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50重量%。
构成无机粒子含有层43的树脂与基材层41的情况同样地,优选绝缘性、耐电解液性等优良,并且相对于无机粒子以及基材层41的粘合性良好。作为适当的树脂,能够示例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以及这些的弹性体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构成无机粒子含有层43的无机粒子优选为绝缘性并且粒径小的粒子。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例如为50nm~500nm,优选为50nm~200nm。作为适当的无机粒子,能够示例二氧化钛(氧化钛)、氧化铝(aluminum oxide)、二氧化硅(氧化硅)、氧化锆(zirconium oxide)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特别优选是二氧化硅。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公开,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正极的制作]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将100重量份的由LiNi0.88Co0.09Al0.03O2表示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平均粒径12μm,层状岩盐构造(六方晶,空间群R3-m)、1重量份的乙炔黑、1重量份的聚氟化乙烯混合,进一步适量添加N-甲基-2-吡咯烷酮(NMP),来调制正极合剂浆料。接下来,将该正极合剂浆料涂敷于包含铝箔的正极集电体的两面,使涂膜干燥。在使用辊来将形成有涂膜的集电体压缩后,切断为规定的电极尺寸,制作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板。在正极板的长边方向中央部设置空白部,在该空白部超声波焊接铝制的正极导线,制作正极。
[负极的制作]
将100重量份的石墨粉末(平均粒径20μm)、1重量份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1重量份的羧甲基纤维素混合,进一步适量添加水,调制负极合剂浆料。接下来,将该负极合剂浆料涂敷于包含铜箔的负极集电体的两面,使涂膜干燥。使用辊来将形成有涂膜的集电体压缩后,切断为规定的电极尺寸,制作在负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板。
将负极导线分别超声波焊接于在负极板的卷绕开始侧端部以及卷绕结束侧端部设置的空白部,在卷绕开始侧端部的空白部的集电体外表面,贴付具有基材层/无机粒子含有层/粘合剂层的3层构造的绝缘带。绝缘带贴付于电极体中在电极体的径向与电体外表面的负极导线重叠的范围之中、在径向与位于卷外侧的正极重叠的范围及其周围的部分。
上述绝缘带的具体的层结构如下所述。
对基材层,使用以聚酰亚胺为主成分的树脂薄膜(厚度25μm)。无机粒子含有层具有25重量%的二氧化硅粒子在丙烯酸树脂中分散的层构造。无机粒子含有层的厚度为1μm。粘合剂层由在室温下具有粘着性的粘合剂(主成分:丙烯酸系树脂)构成。二氧化硅粒子相对于基材层与无机粒子含有层的合计的重量的含量为0.8重量%。
[非水电解质的调制]
将碳酸亚乙酯(EC)、碳酸乙基甲酯(EMC)、碳酸二甲酯(DMC)以3∶3∶4的体积比进行混合。使LiPF6以1mol/L的浓度溶解于该混合溶剂来调制非水电解质。
[电池的制作]
通过将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隔着包含含有氧化铝粒子的聚酰胺层形成于单面的聚乙烯制多孔质膜的隔离件而卷绕为漩涡状,来制作在卷芯形成有空间的卷绕型的电极体。负极配置为焊接于卷绕开始侧端部的负极导线朝向卷芯侧。在得到的电极体中,上述绝缘带至少被贴付于在径向与集电体外表面的负极导线重叠的范围之中、在径向与位于卷外侧的正极重叠的范围。将该电极体收纳于有底圆筒形状的金属制壳体主体(外径18mm,高度65mm)之后,将正极导线的上端部与封口体的过滤器焊接,将负极导线的下端部与壳体主体的底部内表面焊接。并且,向壳体主体注入上述非水电解液,通过封口体来阻塞壳体主体的开口部,制作18650型的圆筒形电池。
<实施例2>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无机粒子含有层,使用形成有二氧化硅粒子的含量为35重量%、厚度为5μm的无机粒子含有层的绝缘带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负极以及圆筒形电池。无机粒子相对于基材层与无机粒子含有层的合计的重量的含量为5重量%。
<实施例3>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无机粒子含有层,使用形成有二氧化硅粒子的含量为70重量%、厚度为5μm的无机粒子含有层的绝缘带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负极以及圆筒形电池。无机粒子相对于基材层与无机粒子含有层的合计的重量的含量为10重量%。
<实施例4>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无机粒子含有层,使用形成有二氧化硅粒子的含量为35重量%、厚度为1μm的无机粒子含有层的绝缘带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负极以及圆筒形电池。无机粒子相对于基材层与无机粒子含有层的合计的重量的含量为1重量%。
<比较例1>
除了使用不具有无机粒子含有层的绝缘带(其他层结构与实施例1的带相同)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负极以及圆筒形电池。
<比较例2>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无机粒子含有层,使用形成有二氧化硅粒子的含量为10重量%、厚度为5μm的无机粒子含有层的绝缘带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负极以及圆筒形电池。无机粒子相对于基材层与无机粒子含有层的合计的重量的含量为1.5重量%。
<比较例3>
除了使用具有无机粒子含有层和粘着剂层而不具有基材层的2层构造的绝缘带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负极以及圆筒形电池。无机粒子含有层中的二氧化硅粒子的含量为50重量%,无机粒子含有层的厚度为25μm。
针对上述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使用的各绝缘带,通过下述的方法来进行穿刺试验。此外,针对各电池,通过下述的方法来进行异物短路试验。
[穿刺试验]
通过针来将上述各绝缘带的表面穿刺,测定通过外观观察而贯通时的按压力(N)。将该按压力作为穿刺强度而表示于表1。按压力越高,表示带的穿刺强度越高。
[异物短路试验]
向被绝缘带覆盖的负极的集电体外表面与位于其卷外侧的正极之间加入导电性的异物,按照JIS C 8714,通过热电对来对强制使其短路时的电池的侧面温度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在表1中表示。该温度越低,表示短路位置的扩大越难以产生。
[表1]
※1无机粒子相对于无机粒子含有层的重量的含量(重量%)
※2无机粒子相对于除了粘合剂层以外的绝缘带的重量的含量(重量%)
如表1所示,由于实施例的绝缘带均穿刺强度较高,因此通过使用了该绝缘带的实施例的电池,能够高度地抑制由于负极导线的影响而导致会在卷芯附近产生的内部短路。另一方面,比较例3的绝缘带的耐热性较高但穿刺强度较低,因此在使用了该绝缘带的比较例3的电池中,不能充分地应对该内部短路充分。
进一步地,实施例的电池相比于比较例1、2的电池,异物短路试验中的电池温度、即强制短路时的电池温度均较低。在异物短路试验中,在任意的电池中都由于短路位置的发热而隔离件熔融,但在实施例的电池中,通过耐热性较高的绝缘带,可防止正极导线与负极的接触,因此可抑制短路位置的扩大。特别是在实施例2~4中,实施例3的绝缘带的耐热性优良,使用了该带的电池中,可高度地抑制短路位置的扩大。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2的电池中,认为绝缘带的耐热性不充分,因此不能防止正极导线与负极的接触,电池温度较大上升。
换句话说,仅在使用了包含基材层/含有20重量%以上的无机粒子的无机粒子含有层/粘合剂层的至少3层的绝缘带的情况下,能够高度地抑制由于负极导线的影响而会在卷芯附近产生的内部短路,并且即使产生内部短路,也能够抑制电池温度的上升。
-符号说明-
10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1正极,12负极,13隔离件,14电极体,15壳体主体,16封口体,17、18绝缘板,19正极导线,20a、20b负极导线,21伸出部,22过滤器,23下阀体,24绝缘部件,25上阀体,26帽盖,27垫圈,28空间,30正极集电体,31正极活性物质层,32空白部,35负极集电体,36负极活性物质层,37a、37b空白部,40绝缘带,41基材层,42粘合剂层,43无机粒子含有层,X负极集电体的内表面,Y负极集电体的外表面。
Claims (8)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正极和负极隔着隔离件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
所述负极具有:带状的负极集电体、和与该负极集电体的卷绕开始侧端部接合的负极导线,
在所述负极导线与所述负极集电体的重叠部的表面之中,至少在所述电极体的径向外侧的表面贴付绝缘带,
所述绝缘带具有:基材层、粘合剂层以及形成于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粘合剂层之间的无机粒子含有层,
所述无机粒子含有层相对于该层重量含有20重量%以上的无机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负极导线与所述负极集电体的外表面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负极导线与所述负极集电体的内表面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重叠部隔着所述隔离件而与所述负极的一部分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无机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所述无机粒子含有层的重量为25重量%~80重量%。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无机粒子含有层的厚度为1μm~5μm。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无机粒子的含量相对于除了所述粘合剂层以外的所述绝缘带的重量小于20重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基材层以聚酰亚胺为主成分而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60161 | 2016-03-24 | ||
JP2016060161 | 2016-03-24 | ||
PCT/JP2017/009697 WO2017163933A1 (ja) | 2016-03-24 | 2017-03-10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075305A true CN109075305A (zh) | 2018-12-21 |
Family
ID=59901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9858.4A Pending CN109075305A (zh) | 2016-03-24 | 2017-03-10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097228A1 (zh) |
JP (1) | JP6911009B2 (zh) |
CN (1) | CN109075305A (zh) |
WO (1) | WO2017163933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75044A (zh) * | 2019-05-28 | 2021-12-3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N115461926A (zh) * | 2020-04-23 | 2022-12-0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二次电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723163A4 (en) * | 2017-12-05 | 2021-01-20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INSULATION ELEMENT AND POSITIVE ELECTRODE WIRE |
WO2019131030A1 (ja) * | 2017-12-28 | 2019-07-0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US10950899B2 (en) | 2018-05-31 | 2021-03-16 | Nio Usa, Inc. | Abuse tolerance in battery modules |
US10756391B2 (en) * | 2018-10-23 | 2020-08-25 | Nio Us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condary internal current mechanisms for a lithium-ion cell |
EP3933961A4 (en) * | 2019-02-28 | 2022-04-20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
US20220149496A1 (en) * | 2019-03-04 | 2022-05-12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Secondary battery and insulating member |
WO2021106763A1 (ja) * | 2019-11-28 | 2021-06-0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二次電池、電子機器及び電動工具 |
CN115315841A (zh) * | 2020-03-23 | 2022-11-08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二次电池、电子设备以及电动工具 |
WO2021227896A1 (zh) * | 2020-05-11 | 2021-11-18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和电子设备 |
CN111554982B (zh) | 2020-05-11 | 2021-09-07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卷绕电芯及其制备方法、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
JPWO2022044936A1 (zh) * | 2020-08-28 | 2022-03-03 | ||
WO2024135586A1 (ja) * | 2022-12-23 | 2024-06-27 | パナソニック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314035B (de) * | 1971-08-20 | 1974-03-11 | Siemens Ag | Isolierband zur Herstellung einer mit einer heißhärtenden Epoxydharz-Säureanhydridhärtermischung imprägnierten Isolierhülse für elektrische Leiter |
KR20030005048A (ko) * | 2001-07-06 | 2003-01-15 | 도레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수지조성물, 반도체장치용 접착제가 부착된 필름,금속박이 부착된 적층필름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반도체장치 |
CN1753204A (zh) * | 2004-09-22 | 2006-03-29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复合材料带和使用它的锂二次电池 |
JP2006093147A (ja) * | 2004-09-22 | 2006-04-06 | Samsung Sdi Co Ltd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複合材料テープ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JP2008302677A (ja) * | 2007-06-11 | 2008-12-18 | Sekisui Chem Co Ltd | 多層絶縁フィルム |
WO2013136426A1 (ja) * | 2012-03-13 | 2013-09-1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3333627A (zh) * | 2013-07-22 | 2013-10-02 | 佛山市顺德区永创翔亿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镍氢电池专用极耳绝缘胶粘带及其生产方法 |
CN103858179A (zh) * | 2011-08-25 | 2014-06-1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绝缘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86946B2 (ja) * | 1998-01-05 | 2008-05-14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熱伝導性感圧接着シ―ト類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と放熱部材との固定方法 |
KR100509606B1 (ko) * | 2003-02-19 | 2005-08-2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젤리-롤형의 전지부와, 이의 와인딩 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하여 제조된 리튬 이차 전지 |
JP2010055906A (ja) * | 2008-08-28 | 2010-03-1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CN102892848A (zh) * | 2010-05-17 | 2013-01-23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底涂剂组合物及粘合片 |
KR101285745B1 (ko) * | 2010-08-23 | 2013-07-2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개선된 구조의 젤리-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JP6389436B2 (ja) * | 2012-10-29 | 2018-09-12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難燃性粘着剤組成物及び難燃性粘着シート |
WO2016121339A1 (ja) * | 2015-01-29 | 2016-08-0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CN107614640B (zh) * | 2015-05-29 | 2021-05-11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粘着片 |
-
2017
- 2017-03-10 JP JP2018507219A patent/JP69110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3-10 CN CN201780019858.4A patent/CN109075305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3-10 US US16/086,450 patent/US2019009722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3-10 WO PCT/JP2017/009697 patent/WO201716393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314035B (de) * | 1971-08-20 | 1974-03-11 | Siemens Ag | Isolierband zur Herstellung einer mit einer heißhärtenden Epoxydharz-Säureanhydridhärtermischung imprägnierten Isolierhülse für elektrische Leiter |
GB1371556A (en) * | 1971-08-20 | 1974-10-23 | Siemens Ag | Insulating tapes |
KR20030005048A (ko) * | 2001-07-06 | 2003-01-15 | 도레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수지조성물, 반도체장치용 접착제가 부착된 필름,금속박이 부착된 적층필름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반도체장치 |
CN1753204A (zh) * | 2004-09-22 | 2006-03-29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复合材料带和使用它的锂二次电池 |
JP2006093147A (ja) * | 2004-09-22 | 2006-04-06 | Samsung Sdi Co Ltd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複合材料テープ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JP2008302677A (ja) * | 2007-06-11 | 2008-12-18 | Sekisui Chem Co Ltd | 多層絶縁フィルム |
CN103858179A (zh) * | 2011-08-25 | 2014-06-1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绝缘膜 |
WO2013136426A1 (ja) * | 2012-03-13 | 2013-09-1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3333627A (zh) * | 2013-07-22 | 2013-10-02 | 佛山市顺德区永创翔亿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镍氢电池专用极耳绝缘胶粘带及其生产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75044A (zh) * | 2019-05-28 | 2021-12-3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CN115461926A (zh) * | 2020-04-23 | 2022-12-0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二次电池 |
CN115461926B (zh) * | 2020-04-23 | 2023-09-22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二次电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7163933A1 (ja) | 2019-01-31 |
JP6911009B2 (ja) | 2021-07-28 |
US20190097228A1 (en) | 2019-03-28 |
WO2017163933A1 (ja) | 2017-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75305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CN108886130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
EP2472641A1 (en) | Nickel-zinc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6983867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US11502382B2 (en)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 |
JP7317823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WO2018142928A1 (ja) | 二次電池 | |
US20220140415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EP4372898A1 (en) | Cylindrical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ylindrical battery | |
JP4968768B2 (ja) | 筒形非水電解液電池 | |
JPWO2019244818A1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JP2020080250A (ja) | 円筒形二次電池 | |
JP7263340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JP4993860B2 (ja) | 非水電解液一次電池 | |
JP2008192383A (ja) | 筒形非水電解液一次電池 | |
WO2022202395A1 (ja) | 円筒形電池 | |
JP2008192524A (ja) | 筒形非水電解液一次電池 | |
JP4993859B2 (ja) | 非水電解液一次電池 | |
JP2006139918A (ja) | 筒形非水電解液電池 | |
WO2021039275A1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JP5252691B2 (ja) | 円筒形非水電解液一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WO2018105398A1 (ja) | 円筒形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JP7320166B2 (ja) | 二次電池 | |
JP2011096504A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230073596A1 (en) |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econdary batter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