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3848B - 透镜单元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3848B
CN109073848B CN201780020226.XA CN201780020226A CN109073848B CN 109073848 B CN109073848 B CN 109073848B CN 201780020226 A CN201780020226 A CN 201780020226A CN 109073848 B CN109073848 B CN 1090738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ircular portion
lens unit
circular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02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3848A (zh
Inventor
清水源一
益居健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3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3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3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38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8Waterproof bodies or hous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单元,其具有:透镜,所述透镜由沿光的光轴方向观察具有第一直径的第一圆形部和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具有比所述第一直径大的第二直径的第二圆形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排列而成;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环状,且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圆形部的外周面接触;镜筒,所述镜筒具备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圆形且与所述第一圆形部一起夹持所述密封件的第一内壁部、和在所述透镜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三处以上与所述第二圆形部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部的第二内壁部。

Description

透镜单元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2016年3月29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6-065654号的优先 权,并且将其全文通过参照并入本说明书。
本公开涉及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将多个透镜容纳于一个镜筒的透镜单元的一个例子,有专利第 4999508号公报中记载的透镜单元。
专利第4999508号公报的透镜单元具有镜筒和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 透镜组中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玻璃制,在接近相邻的透镜的一侧的周缘形 成有凹部。在凹部设有密封部件。另外,在镜筒内,接纳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 镜的接纳部由沿光轴方向观察圆形状的内周面构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在专利第4999508号公报的透镜单元中,沿光轴方向观察,与大径 的透镜的外周面接触的镜筒的内壁部为圆形。在沿光轴方向观察,圆形的透镜 和圆形的内壁部接触的结构中,由于在将透镜容纳于镜筒时,在透镜的整个周 向作用摩擦力,因此,难以修正透镜的光轴的倾斜,透镜单元的装配性差。
本公开考虑上述实际状况,提供一种透镜单元,与沿光轴方向观察,镜筒 的第二内壁部为圆形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镜筒内的密封性并提高透镜单元的 装配性。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透镜单元,其具有:透镜,所述透镜由沿光的光轴方 向观察具有第一直径的第一圆形部和沿光轴方向观察具有比第一直径大的第二 直径的第二圆形部在光轴方向上排列而成;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光轴方向观 察形成为环状,且内周面与第一圆形部的外周面接触;镜筒,所述镜筒具备沿 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圆形且与第一圆形部一起夹持密封件的第一内壁部、和在 透镜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三处以上与第二圆形部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部的 第二内壁部。
在第一方面的透镜单元中,密封件由透镜的第一圆形部和镜筒的第一内壁 部夹持。第一内壁部沿光轴方向观察为圆形,在密封件与第一内壁部接触的情 况下,在密封件和第一内壁部之间难以形成间隙,所以能够确保镜筒内的密封 性。
还有,由于在镜筒的第二内壁部,在透镜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三处以 上的接触部,因此,透镜的第二圆形部和镜筒的第二内壁部的接触状态形成为 在透镜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点的嵌合状态。由于第二圆形部和镜筒的第二内 壁部的嵌合状态为多点的嵌合状态,从而第二圆形部和接触部的接触面积比第 二圆形部和第二内壁部的整个周向接触时的接触面积小,所以容易将第二圆形 部容纳于镜筒内。即,与镜筒的第二内壁部沿光轴方向观察形成圆形的结构相 比,能够提高透镜单元的装配性。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第二内壁部沿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 多边形,接触部是对应于多边形的边的平面。
在第二方面的透镜单元中,因为第二内壁部沿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多边形, 所以沿光轴方向观察,第二圆形部和第二内壁部的接触部的接触形成点接触。 由于第二圆形部和接触部的接触为点接触,从而与沿光轴方向观察,第二圆形 部和接触部在周向上线接触的结构相比,第二圆形部和接触部的接触面积减小, 因此,第二圆形部和接触部的摩擦力减小。即,能够提高透镜单元的装配性。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在第二内壁部形成有将在周向上相 邻的平面相连的曲面。
在第三方面的透镜单元中,由于平面和平面利用曲面相连,因此与在第二 内壁部将在透镜的周向上相邻的平面直接相连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向镜筒的 一部分的应力集中。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在接触部形成有沿光轴方向观察向 镜筒的径向外侧凹陷且与第二圆形部线接触的曲面。
在第四方面的透镜单元中,沿光轴方向观察,接触部的曲面和第二圆形部 的侧面线接触,因此,与接触部和第二圆形部的侧面点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 抑制第二圆形部从接触部脱落。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在光轴方向上,第二圆形部配置得 比第一圆形部更靠物体侧。
在第五方面的透镜单元中,第二圆形部配置得比第一圆形部更靠物体侧, 透镜和镜筒以多点嵌合的第二内壁部配置得比第一内壁部更靠物体侧。通过在 多点嵌合透镜和镜筒的第二内壁部配置得比第一内壁部更靠物体侧,将透镜组 装到镜筒上时,容易从镜筒的物体侧确认第二内壁部和透镜的嵌合状态。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在光轴方向上的相对于第二内壁部 的物体侧形成有以物体侧比像面侧更远离光轴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在第六方面的透镜单元中,在以光轴的位置相对于镜筒的中心轴错位的状 态下将透镜插入镜筒时,透镜的第二圆形部的外周被倾斜面引导,由此,透镜 的光轴接近镜筒的中心轴,第二圆形部与第二内壁部嵌合。即,因为透镜的第 二圆形部的外周被倾斜面引导,所以与没有倾斜面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单地进 行将透镜嵌入镜筒的操作。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沿光轴方向观察,第一内壁部比第 二内壁部更向光轴侧鼓出。
在第七方面的透镜单元中,沿光轴方向观察,第一内壁部的内径比第二内 壁部的内切圆的直径小。换言之,第二内壁部的内侧的空间比第一内壁部的内 侧的空间宽,因此,在组装透镜单元时,能够抑制与第一内壁部接触的密封件 被第二内壁部卡住的情况。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在第一内壁部形成有密封件不接触 且透镜进行嵌合的部位,在透镜上形成有与第一内壁部嵌合的第三圆形部。
在第八方面的透镜单元中,由于在第一内壁部和密封件的接触部位进一步 增加第一内壁部和第三圆形部的嵌合部位,因此,与没有第三圆形部的结构相 比,能够抑制透镜的光轴的倾斜。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第三圆形部配置于光轴方向上的第 一圆形部和第二圆形部之间。
在第九方面的透镜单元中,在第三圆形部的光轴方向的端面和第一圆形部 的外周面形成台阶。而且,在将透镜组装在镜筒上时,密封件与台阶接触并沿 光轴方向被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在将透镜嵌入镜筒时,密封件在光轴方向错 位的情况。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在光轴方向上,第一圆形部配置得 比第二圆形部更靠物体侧。
在第十方面的透镜单元中,第一圆形部配置得比第二圆形部更靠物体侧, 由此将密封件被配置于镜筒内的最靠物体侧,所以能够简单地确认密封件是否 嵌入第一圆形部和第一内壁部之间。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在透镜上形成有与第一内壁部嵌 合的第三圆形部。
在第十一方面的透镜单元中,在第一内壁部和密封件的接触部位进一步增 加第一内壁部和第三圆形部的嵌合部位,因此,与没有第三圆形部的结构相比, 能够抑制透镜的光轴的倾斜。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的透镜单元,其中,第三圆形部配置于光轴方向上的 第一圆形部和第二圆形部之间。
在第十二方面的透镜单元中,由于第三圆形部配置得比第一圆形部更靠像 面侧,所以沿光轴方向观察,密封件未被第三圆形部覆盖。由于密封件未被第 三圆形部覆盖,从而容易目视确认密封件。
第十三方面的透镜单元,是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透镜单元, 且为车载用或监视用的透镜单元。
在第十三方面的车载用或监视用的透镜单元中,虽然有时被暴露在高温下, 但即使在被暴露在高温下时,与镜筒的第二内壁部沿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圆形 的结构相比,也能够抑制透镜单元的性能劣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透镜单元,与沿光轴方向观察镜筒的第二内壁 部形成为圆形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镜筒内的密封性,提高透镜单元的装配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整体结构及摄像模块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内壁部的横剖视图(图2的3A-3A剖 面)。
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内壁部的横剖视图(图2的3B-3B剖 面)。
图4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内壁部的横剖视图。
图4B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内壁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横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内壁部的横剖视图(图5的7-7剖面)。
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9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5A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第二内壁部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第二内壁部的说明图。
图15C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第二内壁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透镜单元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外,本实 施方式的透镜单元在监视用摄像头或车载用摄像头等有可能暴露在高温下且难 以维持成像性能的环境下使用,涉及可以减少性能劣化的透镜单元。监视用的 透镜单元是设置于建筑物等上用于观看周围的物体等的透镜单元。车载用的透 镜单元是设置在车辆(主要是车厢内)上用于观看车辆外部的物体等的透镜单 元。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摄像装置10。作为一个例子,摄像装置10是在车载摄像头上 使用的装置。另外,摄像装置10具有摄像模块20和透镜单元30。还有,摄像 装置10经由透镜单元30在摄像模块20上形成物体12的像。
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透镜单元30中的光的光轴方向且后述的镜筒 44的中心轴方向称为Z方向。还有,将透镜单元30的后述的透镜组32的径向 且与Z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中的、一方向称为Y方向,将与Z方向及Y方向正 交的方向称为X方向。另外,将从物体侧向透镜单元30入射的光的光轴称为K, 用点划线或点进行图示。
〔摄像模块〕
摄像模块20具有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 像传感器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22。摄像 元件22配置于后述的透镜单元30的光学系统的成像点,具有在Z方向上与透 镜单元30对置的像面22A。像面22A是沿着X-Y面配置的面。此外,在以后 的说明中,将Z方向的物体侧称为+Z侧,将像面侧称为-Z侧。
另外,摄像模块20被安装在透镜单元30上的未图示的支架支撑。还有, 摄像模块20将穿过透镜单元30到达的光转换成电信号。转换后的电信号被转 换成作为图像数据的模拟数据或数字数据。
〔透镜单元〕
作为一个例子,透镜单元30具有透镜组32、间隔环34、36、38、密封件 42、镜筒44。透镜组32、间隔环34、36、38及密封件42被容纳于镜筒44的 内侧。
<透镜组>
作为一个例子,透镜组32具有从+Z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52、第二 透镜56、第三透镜57、第四透镜58、第五透镜59。此外,第一透镜52是透 镜的一个例子。
图2所示的第一透镜52为玻璃制。另外,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透镜52由 第一圆形部53和第二圆形部54沿Z方向排列并被一体化。第二圆形部54配 置得比第一圆形部53更靠+Z侧。在Z方向观察,第一圆形部53的光轴位置 和第二圆形部54的光轴位置处于相同的位置。
(第一圆形部)
第一圆形部53的沿Z方向观察的直径为第一直径D1。第一圆形部53的形 成第一直径D1的部位沿Z方向观察具有圆形的侧面53A。侧面53A的Z方向的 -Z侧的端部被倒角。另外,第一圆形部53具有供光出射的出射面53B,该出 射面53B为-Z侧的端面。
(第二圆形部)
第二圆形部54的沿Z方向观察的直径为第二直径D2。第二直径D2比第一 直径D1大。第二圆形部54的形成第二直径D2的部位具有沿Z方向观察为圆 形的侧面54A。另外,第二圆形部54具有被压紧面54B,该被压紧面54B形成 于比侧面54A更靠+Z侧的周缘且通过后述的热铆接被镜筒44压紧。还有,第 二圆形部54具有供光入射的入射面54C,该入射面为54C+Z侧的端面。此外, Z方向上的侧面54A的-Z侧的端部被倒角。
由于第一直径D1和第二直径D2为不同的大小,从而在第一圆形部53和 第二圆形部54的边界形成有台阶55。台阶55的Y方向上的长度d在周向的各 部为d=(D2-D1)/2。
图1所示的第二透镜56为玻璃制。另外,第二透镜56具有沿Z方向观察 为圆形的侧面56A。还有,第二透镜56使从+Z侧入射的光向-Z侧出射。第 三透镜57具有在+Z侧及-Z侧具有光学面(入射面及出射面)的透镜部57A 和向透镜部57A的周围扩展的周缘部57B。
第四透镜58具有在+Z侧及-Z侧具有光学面(入射面及出射面)的透镜 部58A和向透镜部58A的周围扩展的周缘部58B。此外,第三透镜57的周缘部 57B与第四透镜58的周缘部58B接触。第五透镜59具有在+Z侧及-Z侧具有 光学面(入射面及出射面)的透镜部59A和向透镜部59A的周围扩展的周缘部 59B。
<间隔环>
间隔环34是沿Z方向观察为环状的部件,Z方向上的+Z侧的端面与第一 透镜52的第一圆形部53接触,-Z侧的端面与第二透镜56接触。即,间隔环 34决定第一透镜52和第二透镜56的Z方向的间隔。
间隔环36是沿Z方向观察为环状的部件,Z方向上的+Z侧的端面与第二 透镜56接触,-Z侧的端面与第三透镜57接触,由此决定第二透镜56和第三 透镜57的Z方向的间隔。间隔环38是沿Z方向观察为环状的部件,Z方向上 的+Z侧的端面与第四透镜58接触,-Z侧的端面与第五透镜59接触,由此 决定第四透镜58和第五透镜59的Z方向的间隔。
<密封件>
作为一个例子,图2所示的密封件42为橡胶制,是沿Z方向观察形成为 环状的O型环部件。另外,密封件42在自由状态下其内径比第一透镜52的第 一直径D1小,因此在被安装于第一透镜52的第一圆形部53的情况下,密封 件42的内周面与第一圆形部53的外周面即侧面53A接触。
还有,作为一个例子,密封件42在未安装于第一透镜52的状态下,相对 于周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圆形。而且,密封件42的截面的直径比前文所述 的台阶55的长度d大。由于密封件42的截面的直径比长度d长,从而密封件 42与第一透镜52的第一圆形部53的侧面53A和后述的第一内壁部47接触, 由此将第一透镜52和镜筒44之间密封。
<镜筒>
图1所示的镜筒44形成为筒状,将Z方向作为轴向来配置。具体而言, 镜筒44具有沿Z方向开口的筒部44A和覆盖筒部44A的-Z侧的底壁部44B。 在由未图示的夹具进行的热铆接后的状态下,在筒部44A的+Z侧的端部形成 有沿Z方向观察为圆形的开口部44C。在底壁部44B形成有沿Z方向贯通且内 径比开口部44C小的开口部44D。另外,在镜筒44的从开口部44C到开口部 44D之间形成有容纳透镜组32、间隔环34、36、38及密封件42的空间即容纳部46。
作为一个例子,容纳部46具有从+Z侧朝向-Z侧依次形成的第一容纳部 46A、第二容纳部46B、第三容纳部46C、第四容纳部46D、第五容纳部46E、 第六容纳部46F、第七容纳部46G及第八容纳部46H。
在第一容纳部46A容纳有第一透镜52及密封件42。在第二容纳部46B容 纳有间隔环34。在第三容纳部46C容纳有第二透镜56。在第四容纳部46D容 纳有间隔环36。在第五容纳部46E容纳有第三透镜57。在第六容纳部46F容 纳有第四透镜58。在第七容纳部466容纳有间隔环38。在第八容纳部46H容 纳有第五透镜59。
关于第一容纳部46A的详情将在后文叙述。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容纳部 46B的内壁、第四容纳部46D的内壁及第七容纳部46G的内壁沿Z方向观察分 别形成为圆形。图示省略,但第二容纳部46B的内径da、第四容纳部46D的内 径db、第七容纳部46G的内径dc为da>db>dc。
作为一个例子,第三容纳部46C的内壁、第五容纳部46E的内壁、第六容 纳部46F的内壁、第八容纳部46H的内壁沿Z方向观察分别形成为正八边形。 另外,第三容纳部46C的内侧的空间、第五容纳部46E的内侧的空间、第六容 纳部46F的内侧的空间、第八容纳部46H的内侧的空间依次减小,第八容纳部 46H的空间为最小的空间。
图2所示的第一容纳部46A具备配置于-Z侧的第一内壁部47和配置得比 第一内壁部47更靠+Z侧的第二内壁部48。另外,第一内壁部47和第二内壁 部48沿Z方向排列。沿Z方向观察,第一内壁部47的中心位置和第二内壁部 48的中心位置处于同一位置。
(第一内壁部)
图3B所示的第一内壁部47沿Z方向观察形成圆形,是沿Z方向延伸的壁 部。此外,设第一内壁部47的内径为D3。
在图2所示的第一容纳部46A容纳有第一透镜52及密封件42的状态下, 第一内壁部47在径向上与第一圆形部53的侧面53A对置。第一内壁部47的 内径D3(参照图3B)的大小相对于前文所述的第一直径D1及长度d为D1<D3 <(D1+2d)。即,在将第一透镜52及密封件42容纳与第一容纳部46A的状 态下,第一内壁部47与第一圆形部53一起夹持密封件42,所以密封件42在 径向上被压缩。
(第二内壁部)
作为一个例子,图3A所示的第二内壁部48沿Z方向观察,形成三个圆弧 部48A和三个接触部48B在第一透镜52(参照图2)的周向上交替排列的形状。
三个圆弧部48A配置于未图示的一个假想圆上。另外,配置三个圆弧部 48A的假想圆的直径D4比前文所述的内径D3(参照图3B)大。
作为一个例子,沿Z方向观察,三个接触部48B在第一透镜52(参照图2) 的周向上以中心角计隔开120〔°〕的间距来形成。另外,三个接触部48B分 别以相同的长度向比圆弧部48A更靠光轴K侧突出。还有,在三个接触部48B 的光轴K侧的前端分别形成有接触面49。三个接触面49是曲面的一个例子, 沿Z方向观察形成按照第二圆形部54的侧面54A(参照图2)的形状向径向外 侧凹陷的曲面。另外,三个接触面49与第二圆形部54的侧面54A(参照图2) 的一部分接触。
在将第一透镜52及密封件42容纳于图2所示的第一容纳部46A的状态下, 第二内壁部48在径向上与第二圆形部54的外周面对置或接触。作为一个例子, 第二内壁部48的开口部44C的周缘部相比第二内壁部48的第一内壁部47侧 的部位为薄壁,通过热铆接而形成朝向光轴K侧弯曲的热铆接部44E。
<透镜单元的装配>
在图1所示的透镜单元30的装配中,在镜筒44的容纳部46内,从底壁 部44B侧起依次嵌合第五透镜59、间隔环38、第四透镜58、第三透镜57、间 隔环36、第二透镜56、间隔环34,且在Z方向重叠。接着,在密封件42被 安装在第一圆形部53的外周面的状态下,第一透镜52从第一圆形部53侧插 入第一容纳部46A内。
在第一圆形部53被插入到与第一内壁部47对置的位置时,密封件42在 径向上被压缩,密封件42的斥力作用于第一圆形部53及第一内壁部47。即, 第一圆形部53的侧面53A和第一内壁部47的间隙由密封件42密闭。还有, 第二圆形部54的侧面54A的周向的三个部位和三个接触面49相接触。三个接 触面49和第二圆形部54的接触状态为多点的嵌合状态。
镜筒44的热铆接部44E在将第一透镜52被容纳于第一容纳部46A内之后, 利用未图示的夹具进行热铆接,由此向光轴K侧弯曲,第一透镜52的被压紧 面54B由热铆接部44E向-Z侧被按压。即,第一透镜52、间隔环34、第二透 镜56、间隔环36、第三透镜57、第四透镜58、间隔环38、第五透镜59利用 热铆接部44E固定于镜筒44的容纳部46内。在装配了透镜单元30的状态下, 透镜组32的光轴K与镜筒44的筒部44A的中心轴一致。
〔作用〕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3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2所示的透镜单元30中,利用第一圆形部53的侧面53A和镜筒44 的第一内壁部47夹持密封件42。第一内壁部47沿Z方向观察为圆形,因此, 在环状的密封件42与第一内壁部47接触的情况下,与密封件42和多边形的 内壁部接触的情况相比,在密封件42和第一内壁部47之间不易形成间隙。即, 能够确保镜筒44内的密封性。此外,所谓密封性是指抑制气体及液体向镜筒 44内的流入的性能。
还有,在透镜单元30中,在将第一透镜52和密封件42一并插入镜筒44 的容纳部46时,因密封件42的斥力而在密封件42和第一内壁部47的接触部 位产生摩擦力。
另一方面,由于在镜筒44的第二内壁部48,沿第一透镜52的周向隔开间 隔形成有三处接触部48B,因此,第二圆形部54和第二内壁部48的接触状态 形成为在第一透镜52的周向隔开间隔的多点的嵌合状态。即,第二圆形部54 和接触部48B的接触面积比第二圆形部54和第二内壁部48的整个周向接触时 的接触面积小,所以容易将第二圆形部54容纳在镜筒44内。在透镜单元30 中,容易将第二圆形部54容纳在镜筒44内,从而与镜筒44的第二内壁部48 沿Z方向观察形成内径为D2的圆形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透镜单元30的装配 性。
还有,在接触部48B形成有沿Z方向观察向镜筒44的径向的外侧凹陷且 与第二圆形部54的侧面54A接触的接触面49。沿Z方向观察,接触部48B的 接触面49和第二圆形部54的侧面54A线接触,因此,与接触部48B和第二圆 形部54点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第二圆形部54从接触部48B脱落的情况。
另外,在透镜单元30中,第二圆形部54被配置得比第一圆形部53更靠 物体侧,与第一透镜52在多点嵌合的第二内壁部48被配置得比第一内壁部47 更靠+Z侧,该第一内壁部47以比第二内壁部48更宽的接触面积接触。即, 接触面积小的部位被配置得比接触面积大的部位更靠+Z侧。在透镜单元30中, 第二内壁部48配置得比第一内壁部47更靠+Z侧,从而在将第一透镜52容纳 于镜筒44时,容易从镜筒44的+Z侧确认第二内壁部48和第一透镜52的接 触状态。
还有,在透镜单元30中,因为接触部48B和第二圆形部54在多点嵌合, 所以使得接触部48B的与第二圆形部54接触的部位的接触面积比第二内壁部 48沿Z方向观察为圆形的结构的接触面积小。由于接触部48B的接触面积小, 从而能够提高接触部48B的面精度。当将透镜单元30用于车载或监视时,有 时会暴露在高温下,但与第二内壁部48为圆形的结构相比,接触部48B的面 精度提高,所以即使镜筒44因高温而膨胀,第一透镜52也不易倾斜。由于第 一透镜52不易倾斜,所以能够抑制透镜单元30的性能劣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7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4A及图4B所示的透镜单元70设为在透镜单元30(参照图1)中,将 镜筒44的第二内壁部48(参照图3A)置换为第二内壁部72的结构。第二内 壁部72以外的结构设为与透镜单元30相同的结构。
第二内壁部72与第一透镜52的第二圆形部54的外周面对置。另外,作 为多边形的一个例子,从Z方向观察,第二内壁部72形成为正八边形。此外, 本说明书中的多边形状不仅是指多边形的形状,还包含多边形的角部被进行了 C倒角或R倒角的形状。在第二内壁部72,沿Z方向观察镜筒44,形成有对应 于正八边形的边的八个平面72A和八个曲面72B。另外,在第二内壁部72形成 有热铆接部44E(参照图2)。
八个平面72A是接触部的一个例子。另外,沿Z方向观察,八个平面72A 分别与表示第二圆形部54的外周面的圆的切线之一重叠配置。即,沿Z方向 观察,八个平面72A分别与第二圆形部5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点接触。
八个曲面72B在第一透镜52的周向上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平面72A。另外, 沿Z方向观察,八个曲面72B配置于未图示的一个假想圆上。配置八个曲面 72B的假想圆的直径比前文所述的内径D3(参照图3B)大。
〔作用〕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7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透镜单元70中,沿Z方向观察,第二内壁部72为正八边形,所以沿Z 方向观察,第二圆形部54和第二内壁部72各自的平面72A的接触为多点接触。 由于第二圆形部54和各平面72A的接触为点接触,从而与沿Z方向观察,第 二圆形部54和接触部在周向上线接触的结构相比,第二圆形部54和平面72A 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第二圆形部54和平面72A的摩擦力减小。即,在透 镜单元70中,与沿Z方向观察,第二圆形部54和接触部线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透镜单元70的装配性。
另外,在透镜单元70中,曲面72B连接两个平面72A。在透镜单元70中, 在作用了外力的情况下,与将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平面72A直接连接的结构相 比,应力不易集中在连接两个平面72A的部位,因此,能够抑制向镜筒44的 一部分的应力集中。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8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5及图6所示的透镜单元80设为在透镜单元30(参照图1)中,将镜 筒44的第一内壁部47(参照图2)置换为第一内壁部82、且将第二内壁部48 (参照图2)置换为第二内壁部84的结构。第一内壁部82及第二内壁部84以 外的结构设为与透镜单元30相同的结构。
沿Z方向观察,第一内壁部82比第二内壁部84更向光轴K侧鼓出,形成 为圆形。即,在透镜单元80中,沿Z方向观察,第一内壁部82的内径比第二 内壁部84的未图示的内切圆的直径小。而且,密封件42在与Z方向正交的方 向上被第一圆形部53和第一内壁部82夹持。此外,在与第一内壁部82的Z 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第二内壁部84向光轴K侧鼓出的长度L1比前文所述的 长度d(参照图2)短。
作为一个例子,图7所示的第二内壁部84沿Z方向观察形成为正八边形。 即,第二内壁部84具有对应于正八边形的边的八个平面72A。此外,平面72A 沿Z方向观察,与第二圆形部54点接触。
〔作用〕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80的作用进行说明。
作为针对透镜单元80的比较例,在沿Z方向观察,第一内壁部的内径和 第二内壁部的内径为相同的大小的透镜单元中,在将第一透镜52容纳于镜筒 时,密封件42有可能被第二内壁部卡住。
另一方面,在图5所示的透镜单元80中,沿Z方向观察,第一内壁部82 的内径比第二内壁部84的未图示的内切圆的直径小。换言之,第二内壁部84 的内侧的空间比第一内壁部82的内侧的空间大,因此,在将第一透镜52及密 封件42容纳于镜筒44时,能够抑制密封件42被第二内壁部84卡住。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9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8所示的透镜单元90设为在透镜单元80(参照图5)中将镜筒44的第 二内壁部84(参照图5)置换为第二内壁部92的结构。第二内壁部92以外的 结构设为与透镜单元80相同的结构。
图9所示的第二内壁部92具有热铆接部44E、处于比热铆接部44E更靠- Z侧且与第二圆形部54以多点嵌合的平面72A、处于Z方向上的热铆接部44E 和平面72A之间的倾斜面94。即,倾斜面94形成于相对于Z方向上的第二内 壁部92的平面72A的+Z侧。此外,平面72A在第一透镜52的周向形成有八 个。
沿Z方向观察,倾斜面94在镜筒44形成为圆环状。还有,倾斜面94以 +Z侧的部位比-Z侧的部位更远离光轴K(镜筒44的中心轴)的方式倾斜。 即,在倾斜面94的+Z侧,与-Z侧相比,供第一透镜52插入的空间扩大。
〔作用〕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9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透镜单元90中,作为一个例子,在第一透镜52的光轴K的位置相对于 镜筒44的未图示的中心轴错位的状态下将第一透镜52插入镜筒44时,第一 透镜52的第二圆形部54的被倒角的部位与倾斜面94接触。而且,第一透镜 52被倾斜面94引导,由此,光轴K接近镜筒44的未图示的中心轴,第二圆形 部54与平面72A接触。即,因为第二圆形部54被倾斜面94引导,所以与没 有倾斜面94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将第一透镜52嵌入镜筒44的操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0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0所示的透镜单元100设为在透镜单元80(参照图5)中将第一透镜 52(参照图5)置换为第一透镜102的结构。第一透镜102以外的结构设为与 透镜单元80相同的结构。
第一透镜102为玻璃制,具有第一圆形部53、第二圆形部54、第三圆形 部104。第二圆形部54形成得比第一圆形部53更靠+Z侧,第三圆形部104 形成得比第一圆形部53更靠-Z侧。在透镜单元100中,将Z方向上的第一圆 形部53的长度和第三圆形部104的长度合在一起的长度与透镜单元80(参照 图5)的Z方向上的第一圆形部53(参照图5)的长度相同。
第三圆形部104沿Z方向观察具有最外周的直径即第三直径D5。第三直径 D5比第一直径D1(参照图2)大且比第二直径D2(参照图2)小。另外,成为 第三圆形部104的外周面的侧面104A与第一内壁部82中的密封件42未接触 的部位嵌合。此外,密封件42配置于由第一圆形部53、第二圆形部54、第三 圆形部104、第一内壁部82围成的空间内。
〔作用〕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透镜单元100中,在第一圆形部53和密封件42的接触部位进一步增加 第一内壁部82和第三圆形部104的嵌合部位,因此,与没有第三圆形部104 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第一透镜102的光轴K的倾斜。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1所示的透镜单元110设为在透镜单元100(参照图10)中将第一透 镜102(参照图10)置换为第一透镜112的结构。另外,在透镜单元110的第 二内壁部84,在Z方向上的热铆接部44E和平面72A之间形成有倾斜面94。 还有,相邻的平面72A通过曲面72B(参照图4B)相连接。此外,在透镜单元 110中,第一透镜112、倾斜面94、曲面72B以外的结构设为与透镜单元100 相同的结构。
第一透镜112设为在第一透镜102(参照图10)中将第一圆形部53和第 三圆形部104换掉并消除了第三圆形部104的-Z侧的倒角部位的结构。第三 圆形部104形成得比第一圆形部53更靠+Z侧且比第二圆形部54更靠-Z侧。
〔作用〕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透镜单元110中,通过第三圆形部104的Z方向的端面和第一圆形部53 的外周面形成台阶106。而且,在将第一透镜112组装在镜筒44上的情况下, 密封件42与台阶106接触而向Z方向的-Z侧被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在将第 一透镜112嵌入镜筒44时,密封件42相对于第一透镜112在Z方向错位。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七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2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2所示的透镜单元120设为在透镜单元70(参照图4A)中,将第一透 镜52(参照图4A)置换为第一透镜122的结构。还有,透镜单元110设为将 镜筒44的第一内壁部47(参照图2)及第二内壁部72(参照图4A)置换为第 一内壁部124及第二内壁部126,并将第一内壁部124配置得比第二内壁部 126更靠+Z侧的结构。此外,第一透镜122、第一内壁部124、第二内壁部 126以外的结构设为与透镜单元70相同的结构。
第一透镜122为玻璃制。另外,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透镜122由第一圆形 部122A和第二圆形部122B在Z方向排列并被一体化。第一圆形部122A沿Z 方向观察具有最外周的直径即第一直径D1。另外,第一圆形部122A具有供光 入射的入射面122C。
第二圆形部122B配置得比第一圆形部122A更靠-Z侧。另外,第二圆形 部122B沿Z方向观察具有最外周的直径即第二直径D2。第二直径D2比第一直 径D1大。由于第一直径D1和第二直径D2不同,从而在第一圆形部122A和第 二圆形部122B的边界形成有台阶123。
第二圆形部122B的Z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圆形部122A的Z方向的长度长。 此外,第一圆形部122A的中心位置和第二圆形部122B的中心位置在Z方向处 于相同的位置。
第一内壁部124沿Z方向观察形成为圆形。另外,第一内壁部124在与Z 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圆形部122A对置。还有,第一内壁部124的开口部 44C的周缘部通过热铆接而形成朝向光轴K侧弯曲的热铆接部44E。而且,密 封件42被第一圆形部122A和第一内壁部124夹持。
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内壁部126沿Z方向观察形成为正八边形。第二内壁 部126的Z方向的长度与第二圆形部122B的Z方向的长度相同。第二圆形部 122B沿Z方向观察与构成第二内壁部126的正八边形的边的各平面126A点接 触。平面126A为接触部的一个例子。此外,沿Z方向观察,相邻的平面126A 通过曲面72B(参照图4B)相连接。
〔作用〕
接着,对第七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2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透镜单元120中,由于第一内壁部124沿Z方向观察为圆形,因此在密 封件42与第一内壁部124接触的情况下,与密封件42和多边形的内壁部接触 的情况相比,在密封件42和第一内壁部124之间难以形成间隙。即,能够确 保镜筒44内的密封性。
另外,在透镜单元120中,由于第二内壁部126沿Z方向观察形成八边形, 所以第二圆形部122B和第二内壁部126的接触沿Z方向观察为点接触。由于 第二圆形部122B和第二内壁部126点接触,从而与第二圆形部122B和第二内 壁部线接触的结构相比,第二圆形部122B和第二内壁部126的接触面积减小, 第二圆形部122B和第二内壁部126的摩擦力减小。即,在透镜单元120中, 与沿Z方向观察,第二圆形部122B和第二内壁部线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提 高透镜单元120的装配性。
还有,在透镜单元120中,第一圆形部122A配置得比第二圆形部122B更 靠+Z侧。即,台阶123配置于镜筒44内的最靠+Z侧,从而,密封件42被 配置于镜筒44内的最靠+Z侧,因此,能够从镜筒44的外侧简单地确认密封 件42是否嵌入第一内壁部124和第一圆形部122A的间隙。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八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3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3所示的透镜单元130设为在透镜单元120(参照图12)中将第一透 镜122(参照图12)置换为第一透镜132的结构。还有,透镜单元130设为将 镜筒44的第一内壁部124(参照图12)及第二内壁部126(参照图12)置换 为第一内壁部134及第二内壁部136的结构。此外,第一透镜132、第一内壁 部134、第二内壁部136以外的结构设为与透镜单元120相同的结构。
第一透镜132为玻璃制,具有第一圆形部132A、第二圆形部132B、第三 圆形部132C。第一圆形部132A形成于最靠+Z侧,第三圆形部132C形成得比 第一圆形部132A更靠-Z侧,第二圆形部132B形成得比第三圆形部132C更靠 -Z侧。即,第三圆形部132C配置于Z方向上的第一圆形部132A和第二圆形 部132B之间。在第一圆形部132A和第三圆形部132C的边界形成有台阶133。 第一圆形部132A的中心位置、第二圆形部132B的中心位置、第三圆形部132C 的中心位置沿Z方向观察处于相同的位置。
第一圆形部132A沿Z方向观察具有最外周的直径即第一直径D1。另外, 在第一圆形部132A形成有光的入射面。第二圆形部132B沿Z方向观察具有最 外周的直径即第二直径D2。第三圆形部132C沿Z方向观察具有最外周的直径 即第二直径D2。密封件42配置于由第一圆形部132A、第三圆形部132C、后述 的第一内壁部134围成的空间内。
在图13中,用双点划线B1表示形成第一圆形部132A和第三圆形部132C 的边界的假想线,用双点划线B2表示形成第三圆形部132C和第二圆形部132B 的边界的假想线。第二圆形部132B和第三圆形部132C外观上没有区别。即, 设与后述的第一内壁部134接触的部位为第三圆形部132C、与第二内壁部136 接触的部位为第二圆形部132B。
第一内壁部134沿Z方向观察形成为圆形。另外,第一内壁部134在与Z 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圆形部132A的外周面对置,与第三圆形部132C的外 周面接触。换言之,第三圆形部132C与第一内壁部134的密封件42未接触的 部位嵌合。还有,第一内壁部134的开口部44C的周缘部通过热铆接而形成朝 向光轴K侧弯曲的热铆接部44E。而且,密封件42被第一圆形部132A和第一 内壁部134夹持。
第二内壁部136配置于比第一内壁部134靠-Z侧。作为一个例子,第二 内壁部136沿Z方向观察形成为八边形。第二内壁部136的Z方向的长度与第 二圆形部132B的Z方向的长度相同。第二圆形部132B沿Z方向观察与构成第 二内壁部136的八边形的边的各平面136A点接触。平面136A是接触部的一例。 此外,沿Z方向观察,相邻的平面136A通过曲面72B(参照图4B)相连接。
〔作用〕
接着,对第八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3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透镜单元130中,由于第一内壁部134沿Z方向观察为圆形,因此在密 封件42与第一内壁部134接触的情况下,与密封件42和多边形的内壁部接触 的情况相比,在密封件42和第一内壁部134之间难以形成间隙。即,能够确 保镜筒44内的密封性。
另外,在透镜单元130中,由于第二内壁部136沿Z方向观察为八边形, 因此第二圆形部132B和第二内壁部136的接触沿Z方向观察为点接触。由于 第二圆形部132B和第二内壁部136点接触,与第二圆形部132B和第二内壁部 线接触的结构相比,第二圆形部132B和第二内壁部136的接触面积减小。而 且,第二圆形部132B和第二内壁部136的摩擦力减小。即,在透镜单元130 中,与沿Z方向观察,第二圆形部132B和第二内壁部线接触的结构相比,能 够提高透镜单元130的装配性。
还有,在透镜单元130中,第一圆形部132A配置于比第二圆形部132B靠 +Z侧。即,将台阶133配置于镜筒44内的最靠+Z侧,从而,密封件42被 配置于镜筒44内的最靠+Z侧,因此,能够从镜筒44的外侧简单地确认密封 件42是否嵌入第一内壁部134和第一圆形部132A的间隙。
而且,在透镜单元130中,在密封件42和第一内壁部134的接触部位及 第二圆形部132B和第二内壁部136的接触部位增加第一内壁部134和第三圆 形部132C的接触部位即嵌合部位。由于增加第一内壁部134和第三圆形部 132C的嵌合部位,与没有第一内壁部134及第三圆形部132C的结构相比,镜 筒44和第一透镜132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132的光轴K 的倾斜。
另外,在透镜单元130中,第三圆形部132C配置于比第一圆形部132A靠 -Z侧,因此,沿Z方向观察,密封件42未被第三圆形部132C覆盖。由于密 封件42未被第三圆形部132C覆盖,从而容易目视确认密封件42。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九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4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至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4所示的透镜单元140设为在透镜单元130(参照图13)中将第一透 镜132(参照图13)置换为第一透镜142的结构。第一透镜142以外的结构设 为与透镜单元130相同的结构。
第一透镜142是在第一透镜132(参照图13)中将第三圆形部132C配置 于比第一圆形部132A靠+Z侧的结构。第二圆形部132B的位置不变。即,第 一透镜142在第三圆形部132C形成有光的入射面。另外,热铆接部44E与第 三圆形部132C的周缘部接触。
〔作用〕
接着,对第九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4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透镜单元140中,由第三圆形部132C的-Z侧的端面和第一圆形部 132A的外周面形成台阶133。而且,在将第一透镜142组装在镜筒44上时, 密封件42与台阶133接触并向-Z侧被按压,因此,在将第一透镜142嵌入镜 筒44时,能够抑制密封件42相对于第一透镜142在Z方向错位。
此外,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也可以由朝向光轴K突出的曲面构成沿Z方向观察图15A所示的镜筒44 时与第二圆形部54的外周面点接触的第二内壁部152的八个面152A。此外, 由朝向光轴K突出的多个曲面构成的内壁的形状也包含在多边形内。面152A 为接触部的一个例子。
也可以由在第一透镜52的径向上对称配置的三个以上的多个接触部156 构成沿Z方向观察图15B所示的镜筒44时与第二圆形部54的外周面接触的第 二内壁部154。在接触部156的光轴K侧的前端分别形成有作为曲面的一个例 子的接触面156A。接触面156A设为与第二圆形部54的外周面的形状吻合且向 径向外侧凹陷的曲面。
在图15C所示的第二内壁部154,也可以将接触面156A(参照图15B)设 为平面158。
接触部48B在周向上不限于形成于三处,也可以形成于四处以上的多处。
透镜单元的光学系统不限于具有五片透镜的透镜组32,也可以由一片或两 片以上的多片透镜构成。另外,间隔环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两 个以上的多个。还有,密封件42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多 个。
第一透镜52、第一透镜102、第一透镜112、第一透镜122、第一透镜132、 第一透镜142也可以是树脂制。第二透镜56也可以是树脂制。第三透镜57、 第四透镜58、第五透镜59也可以是玻璃制。
在透镜单元上,除设置透镜及间隔环之外,还可以设置光圈部件或遮光板。
在透镜单元110中,也可以在镜筒44上形成曲面72B。另外,在透镜单元 110中,也可以代替第二内壁部84而形成第二内壁部48,且使接触面49和第 二圆形部54的侧面54A嵌合。
在透镜单元130中,也可以代替第二内壁部136而形成第二内壁部48,使 接触面49和第二圆形部54的侧面54A嵌合。
作为一个例子,镜筒44或间隔环34、36、38也可以由含有玻璃纤维和无 机填充材的聚苯硫醚构成。镜筒44或间隔环34、36、38设为含有玻璃纤维等 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由此,机械强度进一步提高。作为使用的树脂,例如可使 用选自聚酰胺、聚缩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 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间规聚苯乙烯、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芳酯、 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烯烃及各自 的改性聚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或含有选自该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聚合物合金等。作为纤维,可使用玻璃纤维、碳纤维、纤维强化塑料、无机填充材等。
另外,在纤维强化塑料等、上述的树脂材料中,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玻璃 纤维、碳纤维、无机填充材等。通过制成含有玻璃纤维等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的 镜筒或间隔环,能够得到机械强度更高的镜筒或间隔环。
此外,镜简要求高的遮光性及光吸收性。使用的树脂优选为黑色,上述的 树脂材料优选含有黑色颜料或黑色染料。通过利用含有黑色颜料或黑色染料的 树脂材料构成镜筒,能够将镜筒的内壁面设为黑色,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可见光 在镜筒的内壁面的反射。

Claims (13)

1.一种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透镜,所述透镜由沿光的光轴方向观察具有第一直径的第一圆形部和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具有比所述第一直径大的第二直径的第二圆形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排列而成,所述透镜还包括具有第三直径的第三圆形部,所述第一圆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形部及所述第三圆形部之间,或所述第三圆形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圆形部及所述第二圆形部之间,且当所述第三圆形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圆形部及所述第二圆形部之间时,所述第三直径介于所述第一直径及所述第二直径之间;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环状,且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圆形部的外周面接触;
镜筒,所述镜筒具备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圆形且与所述第一圆形部一起夹持所述密封件的第一内壁部、和在所述透镜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三处以上与所述第二圆形部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部的第二内壁部,所述第三圆形部与所述第一内壁部相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内壁部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多边形,
所述接触部是对应于所述多边形的边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二内壁部形成有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平面相连的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在所述接触部形成有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向所述镜筒的径向外侧凹陷且与所述第二圆形部线接触的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在所述光轴方向上,所述第二圆形部配置得比所述第一圆形部更靠物体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部的物体侧形成有以物体侧比像面侧更远离光轴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内壁部比所述第二内壁部更向光轴侧鼓出。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内壁部及所述第一圆形部由所述密封件的内外两侧压缩所述密封件,以固定所述密封件。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所述透镜靠近物体侧的一端形成有倾斜于光轴的被压紧面,所述镜筒靠近物体侧的一端形成有热铆接部,所述热铆接部抵接所述被压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在所述光轴方向上,所述第一圆形部配置得比所述第二圆形部更靠物体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当所述第一圆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形部及所述第三圆形部之间时,所述第三直径介于所述第一直径及所述第二直径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中,
当所述第一圆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圆形部及所述第三圆形部之间时,所述第三直径于所述第二直径相等。
13.一种车载用或监视用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车载用或监视用的透镜单元是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
CN201780020226.XA 2016-03-29 2017-03-09 透镜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0738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5654 2016-03-29
JP2016065654 2016-03-29
PCT/JP2017/009627 WO2017169644A1 (ja) 2016-03-29 2017-03-09 レンズ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3848A CN109073848A (zh) 2018-12-21
CN109073848B true CN109073848B (zh) 2021-06-11

Family

ID=59964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022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073848B (zh) 2016-03-29 2017-03-09 透镜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6366B2 (zh)
EP (1) EP3438719A4 (zh)
JP (1) JP6445218B2 (zh)
CN (1) CN109073848B (zh)
WO (1) WO20171696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6463B (zh) * 2015-12-17 2020-07-31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车载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镜头
EP3438718A4 (en) * 2016-03-29 2019-04-03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 LTD. LENS UNIT
US10473879B2 (en) * 2016-08-01 2019-11-12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ame
JP6898471B2 (ja) * 2018-01-09 2021-07-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積層レンズアレイ、内視鏡、撮像ユニット
US11002937B2 (en) 2018-03-08 2021-05-11 Robert Bosch Llc Camera lens assembly
TWI667507B (zh) * 2018-04-20 2019-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以及取像裝置
JP7004620B2 (ja) * 2018-07-27 2022-02-1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結合方法、レンズ、保持機構、カメラ装置および移動体
CN111277732A (zh) * 2018-12-04 2020-06-12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车载摄像头及交通工具
CN211528794U (zh) * 2019-05-15 2020-09-1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塑胶镜筒、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02433B (zh) * 2019-07-25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JPWO2021020440A1 (zh) * 2019-07-29 2021-02-04
JP2021033219A (ja) * 2019-08-29 2021-03-01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1897082A (zh) * 2019-11-29 2020-11-06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12612098A (zh) * 2020-12-28 2021-04-06 昆明北方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装配组件及其装配方法
CN115047580A (zh) * 2022-05-16 2022-09-13 浙江舜宇智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镜头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4904A (zh) * 2012-03-29 2014-09-0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透镜单元以及透镜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15503A (ja) * 2004-01-30 2005-08-11 Olympus Corp レンズ保持機構並びにレンズユニット
JP4847020B2 (ja) * 2005-01-19 2011-12-28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4999506B2 (ja) * 2007-03-19 2012-08-1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4999508B2 (ja) 2007-03-20 2012-08-1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9086075A (ja) * 2007-09-28 2009-04-23 Alps Electric Co Ltd 鏡筒付きレンズ
JP2009186699A (ja) * 2008-02-06 2009-08-20 Alps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59396A (ja) * 2009-09-10 2011-03-24 Hitachi Maxell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取得装置
JP5279787B2 (ja) * 2010-10-01 2013-09-04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バレル、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13174670A (ja) * 2012-02-23 2013-09-05 Olympus Corp レンズユニット
US9641732B2 (en) * 2012-06-18 2017-05-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in which camera module is mounte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mera module
CN103676062A (zh) * 2012-09-14 2014-03-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US9507117B2 (en) * 2014-02-26 2016-11-2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TWI605281B (zh) * 2014-09-26 2017-11-11 Nidec Sankyo Corp Lens unit
JP6479282B2 (ja) * 2016-09-23 2019-03-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12230362B (zh) * 2017-01-12 2022-09-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4904A (zh) * 2012-03-29 2014-09-0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透镜单元以及透镜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69644A1 (ja) 2017-10-05
US20180372983A1 (en) 2018-12-27
EP3438719A4 (en) 2019-04-03
JP6445218B2 (ja) 2018-12-26
US10656366B2 (en) 2020-05-19
JPWO2017169644A1 (ja) 2018-11-29
CN109073848A (zh) 2018-12-21
EP3438719A1 (en) 2019-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3848B (zh) 透镜单元
JP6479282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09073853B (zh) 透镜单元
US7969667B2 (en) Lens assembly
US20140218813A1 (en) Lens unit
WO2017168959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6499608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6941471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14563852B (zh) 透镜单元
CN109073850B (zh) 透镜单元
WO2012133552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WO2018055897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6872405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23189575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15951466A (zh) 透镜单元
JP4285153B2 (ja) レンズ装置
WO2018051634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15951465A (zh) 透镜单元
WO2018055844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21

Address after: East of Liuxue Road an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FILM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7

Address after: 300385 No.2, Hongyuan Road, Xiq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Applicant after: Tianjin Oufei photo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lilac road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north of Longtan water canal

Applicant before: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