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51465A - 透镜单元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51465A
CN115951465A CN202211235113.0A CN202211235113A CN115951465A CN 115951465 A CN115951465 A CN 115951465A CN 202211235113 A CN202211235113 A CN 202211235113A CN 115951465 A CN115951465 A CN 1159514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nnular
image side
lenses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351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岛知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51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514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单元,能够抑制第一透镜的模糊。透镜单元(1)具备:保持第一透镜(11)、第二透镜(12)及多个透镜的透镜镜筒(20);以及配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环状的第一弹性部件(31)。第二透镜具备作为在外周面残留有浇口痕迹(G1)的部分的第二圆环部(124)。透镜镜筒(20)具备保持第一透镜的第一筒部(21)以及配置在比第一筒部(21)靠内侧的位置并且保持第二透镜及多个透镜的第二筒部(22)。第二筒部具备保持第二透镜的第一部分(221)。在第一部分的内周面设有浇口痕迹(G1)位于内侧的凹部(223)。第一弹性部件(31)在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被压缩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相互不抵接的程度。

Description

透镜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透镜镜筒中保持多个透镜的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在装设于汽车或监视摄像机等的摄像装置中,使用将多个透镜收纳于透镜保持架的透镜单元。在该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体侧的第一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从镜筒露出到外部。
这样的透镜单元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在该文献中,第一透镜和包括配置在第一透镜的像侧的第二透镜在内的多个透镜被收纳在树脂制的镜筒内。镜筒具备收纳第一透镜的第一收纳部和收纳包括第二透镜的多个透镜的第二收纳部。在第一透镜的凸缘部与第二透镜的凸缘部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第一透镜通过热铆接被卡止于第一收纳部,并且弹性部件在第一透镜的凸缘部和第二透镜的凸缘部之间被压缩,因此,透镜单元的内部的气密性保持一定。
这里,由于第二透镜是塑料制的,因此在第二透镜的凸缘部的外周面形成浇口痕迹。一般而言,在将第二透镜收纳于第二收纳部时,为了使浇口痕迹不与第二收纳部的内周面干涉,浇口痕迹设置于将凸缘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切除的平面部分。在该情况下,凸缘部的外径形状在俯视下为D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541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第二透镜的凸缘部的外周面设置平面部分的情况下,在俯视时,设置有平面部分的凸缘部的径向宽度小。因此,在该部分,由于与弹性部件的接触面积变小,因而弹性部件不能适当地紧贴于第二透镜的凸缘部。其结果是,当长时间使用透镜单元时,通过了弹性部件的湿气有可能侵入到透镜单元的内部。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第一透镜的模糊的透镜单元。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透镜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透镜,其配置在沿着光轴的最靠近物体侧的位置;树脂制的第二透镜,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多个透镜,其配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透镜镜筒,其保持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多个透镜;以及环状的第一弹性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所述第一透镜具备第一透镜部和作为包围所述第一透镜部的部分的第一圆环部,所述第二透镜具备第二透镜部和作为包围所述第二透镜部且在外周面残留有浇口痕迹的部分的第二圆环部,所述透镜镜筒具备保持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一筒部和在比所述第一筒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保持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多个透镜的第二筒部,所述第二筒部具备保持所述第二透镜的筒状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周面,以开放端朝向物体侧的方式设有所述浇口痕迹位于内侧的浇口痕迹收纳凹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一圆环部与所述第二圆环部之间被压缩至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不抵接的程度。
在本发明中,第二透镜具备作为在外周面残留浇口痕迹的部分的第二圆环部,在第一部分的内周面,以开放端朝向物体侧的方式设置有浇口痕迹位于内侧的浇口痕迹收纳凹部。因此,浇口痕迹被收纳于浇口痕迹收纳凹部,因此,不需要在形成于第二圆环部的外周面的平面部分上形成浇口痕迹。即,不需要在第二圆环部的外周面设置平面部分,第二圆环部的外径形状保持圆形。由此,与浇口痕迹形成于透镜的外周面的平面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第一弹性部件抵接的接触面积,因此,第一弹性部件能够适当地紧贴于第二透镜的凸缘部。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气密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的模糊。
在本发明中,第一弹性部件在第一圆环部与第二圆环部之间被压缩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不相互抵接的程度。因此,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相互抵接的情况相比,容易管理第一弹性部件的压缩量。其结果是,容易提高透镜镜筒内部的气密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透镜面模糊。另外,由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相互不抵接,因此在将第一透镜保持于第一筒部时,不易因第一弹性部件被压缩而对第二透镜及多个透镜直接施加较大的力。因此,在将第一透镜保持于第一筒部时,能够抑制第二透镜以后的透镜破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凹部,所述多个部位的凹部中的一部分凹部成为所述浇口痕迹收纳凹部。这样,在使第二透镜保持于第一部分时,在第二透镜的中心与光轴偏离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透镜相对于第一部分绕光轴L等间隔地旋转,能够使第二透镜的中心与光轴一致。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二透镜具备环状台阶部,该环状台阶部在所述第二圆环部处向物体侧突出而能够在径向上定位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这样,容易在径向上定位第一弹性部件。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第一弹性部件的位置偏移引起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气密不足。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多个透镜中的在像侧与所述第二透镜相邻的第三透镜具备第三透镜部和作为包围所述第三透镜部的部分的第三圆环部,第三圆环部的朝向物体侧的面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圆环部的朝向像侧的面抵接,并且位于比所述浇口痕迹收纳凹部的像侧的底面靠物体侧的位置。这样,浇口痕迹不会与浇口痕迹收纳凹部的底面接触,因此,第三透镜能够可靠地对第二透镜进行定位。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遮光片的方式。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径向上对所述第二透镜进行定位的第一肋。这样,即使在容易产生因透镜镜筒的外形形状而造成的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各第一肋抑制因第一部分的变形而引起的第二透镜的中心偏移的产生。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透镜镜筒具备在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之间从像侧与所述第一圆环部抵接的抵接面部,所述抵接面部具备向所述像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在所述槽部配置有在所述第一圆环部与所述槽部之间被压缩的环状的第二弹性部件。这样,更容易确保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气密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二筒部具备保持所述多个透镜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径向上对所述多个透镜进行定位的第二肋。这样,即使在容易产生因透镜镜筒的外形形状而造成的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第二肋抑制因第二部分的变形而引起的多个透镜的中心偏移的产生。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透镜镜筒具备定位台阶部,该定位台阶部从像侧与所述多个透镜中配置在最靠像侧的位置的像侧透镜抵接,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定位台阶部重叠。这样,由第一透镜压缩第一弹性部件时的光轴方向的力集中于定位台阶部。由此,在进行安装第一透镜的作业时,能够抑制透镜镜筒变形。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第二透镜具备作为在外周面残留有浇口痕迹的部分的第二圆环部,在第一部分的内周面上以开放端朝向物体侧的方式设置有浇口痕迹位于内侧的浇口痕迹收纳凹部。因此,与浇口痕迹形成在形成于透镜的外周面的平面部分上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第一弹性部件抵接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气密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的像侧的透镜面模糊。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单元的剖视图。
图2是透镜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透镜镜筒的剖视图。
图4是从物体侧观察透镜镜筒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成为在附图上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使各部件的数量和比例尺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光轴L延伸的光轴L方向上,在物体侧标注La,在像侧标注Lb来进行说明。
(透镜单元的结构)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透镜单元的剖视图。图2是透镜单元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用于摄像装置等光学装置。透镜单元1在光轴L周围的整体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图1所示的透镜单元1具有在光轴L方向上配置有多个透镜的广角透镜10和在内侧保持广角透镜10的透镜镜筒20。在透镜镜筒20的像侧Lb设有摄像元件。摄像元件是CMOS等。
(广角透镜)
如图1和图2所示,广角透镜10例如具有5组6片的透镜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广角透镜10具备: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La的第一透镜11;配置在第一透镜11的像侧Lb的第二透镜12;以及配置在第二透镜12的像侧Lb的多个透镜。更具体地,广角透镜10从物体侧La到图像侧Lb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1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14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接合透镜18(第五透镜15和第六透镜16)。多个透镜由第三透镜13~接合透镜18构成。
第一透镜11是玻璃透镜或塑料透镜。第一透镜11是凹凸透镜。第一透镜11的物体侧La的第一透镜面111成为朝向物体侧La突出的凸曲面,像侧Lb的第二透镜面112成为朝向物体侧La凹陷的凹曲面。第一透镜11具备第一透镜部113和作为包围第一透镜部113的部分的第一圆环部114。第一透镜面111和第二透镜面112构成第一透镜部113。第一圆环部114的朝向像侧Lb的凸缘面115位于第二透镜面112的径向外侧。
第二透镜12是塑料透镜。第二透镜12的物体侧La的第一透镜面121成为朝向物体侧La突出的凸曲面,像侧Lb的第二透镜面122成为朝向物体侧La凹陷的凹曲面。第二透镜12具备第二透镜部123和包围第二透镜部123且作为在外周面残留浇口痕迹G1的部分的第二圆环部124。第一透镜面121和第二透镜面122构成第二透镜部123。第二圆环部124的外形形状在光轴L方向上为圆形。浇口痕迹G1在对第二透镜12进行树脂成形时形成。浇口痕迹G1从第二圆环部124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稍微突出。
第二圆环部124的朝向物体侧La的凸缘面125位于第一透镜面121的径向外侧。第二圆环部124的朝向像侧Lb的凸缘面126位于第二透镜面122的径向外侧。另外,第二圆环部124具备向物体侧La突出的环状台阶部127。环状台阶部127在径向上对第一弹性部件31进行定位。
第三透镜13是塑料透镜。第三透镜13的物体侧La的第一透镜面131成为朝向物体侧La突出的凸曲面,像侧Lb的第二透镜面132成为朝向物体侧La凹陷的凹曲面。第三透镜13具备第三透镜部133和包围第三透镜部133且作为在外周面的平面部分134a残留有浇口痕迹G2的部分的第三圆环部134。第一透镜面131和第二透镜面132构成第三透镜部133。第三圆环部134的外形形状在光轴L方向上为D形状。浇口痕迹G2在对第二透镜12进行树脂成形时形成。浇口痕迹G2从平面部分134a向径向外侧稍微突出。此时,浇口痕迹G2位于由第三圆环部134的外形形状形成的假想圆的内侧。第三圆环部134的朝向物体侧La的凸缘面135位于第一透镜面131的径向外侧。第三圆环部134的朝向像侧Lb的凸缘面136位于第二透镜面132的径向外侧。
第四透镜14是玻璃透镜。接合透镜18是作为具有负光焦度的塑料透镜的第五透镜15和作为具有正光焦度的塑料透镜的第六透镜16的接合透镜。第五透镜15的外形形状在光轴L方向上为D形状。在第五透镜15的外周面的平面部分15a上残留有向径向外侧稍微突出的浇口痕迹G3。浇口痕迹G3位于由第五透镜15的外形形状形成的假想圆的内侧。第六透镜16的外形形状在光轴L方向上为D形状。在第六透镜16的外周面的平面部分16a上残留有向径向外侧稍微突出的浇口痕迹G4。浇口痕迹G4位于由第六透镜16的外形形状形成的假想圆的内侧。
透镜单元1在第二透镜12与第三透镜13之间具有圆环状的遮光片2,在第四透镜14与第五透镜15之间具有圆环状的光圈3。
第一透镜11的外径大于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第四透镜14和接合透镜18的外径。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以及接合透镜18的外径大致相等,在接合透镜18中,第五透镜15的外形比第六透镜16的外形大。第四透镜14的外径比第二透镜12等的外径小。
(透镜镜筒)
图3是透镜镜筒的剖视图。图4是从物体侧观察透镜镜筒的俯视图。透镜镜筒20由树脂制成。作为透镜镜筒20的材料,使用耐候性优异的结晶性塑料(聚乙烯、聚酰胺、聚四氟乙烯)、吸湿较低的非晶性塑料(聚碳酸酯等)等。透镜镜筒20为筒状。如图1至图4所示,透镜镜筒20具备保持第一透镜的第一筒部21、保持第二透镜12及多个透镜的第二筒部22、从第一筒部21的像侧Lb延伸的外径筒部23。在外径筒部23与第二筒部22之间形成有减薄用的环状的凹部29。
另外,透镜镜筒20具备连接第一筒部21和第二筒部22的抵接面部24和从第二筒部22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伸出的定位台阶部25。
第一筒部21为圆筒形状,包围第一透镜11的外周面。在第一筒部21的物体侧La的端部设置有固定第一透镜11的铆接部211。第一筒部21的内径尺寸比第一透镜11的外径尺寸稍大。
抵接面部24是朝向物体侧La的环状的面部。抵接面部24从像侧Lb与第一圆环部114的凸缘面115抵接。抵接面部24具备向像侧Lb凹陷的环状的槽部241。在槽部241配置有第二弹性部件32。
第二筒部22为圆筒形状。第二筒部22的内径朝向像侧Lb稍微变小。第二筒部22具备保持第二透镜12的第一部分221和保持多个透镜的第二部分222。第一部分221包围第二透镜12的透镜的外周面。在第一部分221的内周面,以开放端朝向物体侧La的方式设置有凹部223。凹部223也是收纳浇口痕迹G1的浇口痕迹收纳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3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4处。
在第一部分221的内周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肋224。第一肋224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在光轴L方向上延伸。第一肋224在第二透镜12被压入第一部分221时,在径向上对第二透镜12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224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4处。
第二部分222包围多个透镜的外周面。在第二部分222的内周面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肋225。第二肋225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在光轴L方向上延伸。第二肋225在将多个透镜压入第二部分222时,在径向上对多个透镜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225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12处。另外,第二肋225在光轴L方向上配置于不与第一肋224重叠的位置。
定位台阶部25从像侧Lb与配置在最靠像侧的接合透镜18(像侧透镜)抵接。定位台阶部25具备在像侧Lb的端部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部251。
(广角透镜的固定)
接着,对广角透镜10的固定进行说明。首先,从接合透镜18到第二透镜12压入第二筒部22。接合透镜18通过第五透镜15的凸缘部150从物体侧La与定位台阶部25抵接而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第四透镜14由保持架4保持,保持架4从物体侧La与第五透镜的凸缘部150抵接。第三透镜13的第三圆环部134经由光圈3从物体侧La与保持架4抵接。第二透镜12以浇口痕迹G1位于凹部223的内侧的方式被压入第一部分221。第二透镜12的第二圆环部124隔着遮光片2从物体侧La与第三透镜13的第三圆环部134抵接。此时,第三圆环部134的凸缘面135隔着遮光片2与第二圆环部124的凸缘面126抵接,并且位于比凹部223的像侧Lb的底面226靠物体侧La的位置。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3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4处。因此,在将第二透镜12压入第一部分221时,在第二透镜12的中心与光轴L偏离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透镜12相对于第一部分221绕光轴L每次旋转90°,能够使第二透镜12的中心与光轴L一致。在使第二透镜12的中心与光轴L一致之后,以浇口痕迹G1位于凹部223的内侧的方式将第二透镜12压入第一部分221。
第一透镜插入到第一筒部21的内部。第一透镜11通过被铆接部211从物体侧La覆盖而被限制向物体侧La的移动。其结果是,第一透镜11被保持在第一筒部21的内部。此时,第一圆环部114的凸缘面115从物体侧La与抵接面部24抵接,由此,第一透镜11在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
在第一透镜11的第一圆环部114与第二透镜12的第二圆环部124之间设置第一弹性部件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31是O形环310。O形环310配置在环状台阶部127的外周侧。O形环310通过内周部分与环状台阶部127抵接而在径向上被定位。O形环310在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与定位台阶部25重叠。O形环310在沿光轴L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第一透镜11的凸缘面115和第二透镜12的凸缘面125紧贴。此时,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处于相互不抵接的状态。
如图1所示,在O形环310的外侧,在第一透镜11的凸缘面115与抵接面部24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部件32。第二弹性部件32是O形环320。O形环320配置与槽部241。O形环320在沿光轴L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第一透镜11的凸缘面115和槽部241的底面紧贴。
在此,若将第二透镜12嵌合于第一部分221时的第一保持力设为f1,将第二透镜12及多个透镜的透镜片数设为C,将第一保持力与多个透镜嵌合于第二部分222时的第二保持力之和即第三保持力设为f2,将O形环310的弹力设为f3,将第一筒部21保持第一透镜11的第四保持力设为f4,则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
f1×C<f2<f3<f4(1)
在第一筒部21保持第一透镜11的第四保持力f4大于O形环310的弹力f3大的情况下,即使长时间使用透镜单元1,第一透镜11也不会因O形环310的弹力f3而从第一筒部21脱落。其结果,即使长时间使用透镜单元1,也能够抑制通过了O形环310的湿气侵入到透镜单元1的内部。
此外,在弹力f3大于作为第二透镜12嵌合于第一部分221时的第一保持力f1与多个透镜嵌合于第二部分222时的第二保持力之和的第三保持力f2的情况下,当第一透镜11通过铆接保持于第一筒部21时,接合透镜18能够通过第三保持力f2经由第二透镜12等压靠在定位台阶部25上。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定位台阶部25可靠地定位接合透镜18。
而且,在第三保持力f2大于第一保持力f1×透镜片数C的情况下,第一保持力f1小于将多个透镜嵌合于第二部分222时的第二保持力除以透镜片数C而得到的平均保持力。因此,在通过铆接将第一透镜11保持于第一筒部21时,不易对第二透镜12施加较大的力,因此,第二透镜12不易变形。其结果是,O形环310能够在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之间均匀地紧贴,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透镜单元1,也能够抑制通过了O形环310的湿气侵入到透镜单元1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12嵌合于第一部分221时的第一保持力f1为3N。第二透镜12以及多个透镜是第二透镜12、第三透镜13、第四透镜以及接合透镜18,透镜片数C是4片。第一保持力与多个透镜嵌合于第二部分222时的第二保持力之和的第三保持力f2为20N。O形环310的弹力f3为30N。第一筒部21保持第一透镜11的第四保持力f4为250N。因此,满足条件条件式(1)。
(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12具备作为在外周面残留有浇口痕迹G1的部分的第二圆环部124,在第一部分221的内周面,浇口痕迹G1位于内侧的凹部223以开放端朝向物体侧La的方式设置。因此,由于浇口痕迹G1被收纳于凹部223,因此不需要在形成于第二圆环部124的外周面的平面部分上形成浇口痕迹G1。即,不需要在第二圆环部124的外周面上设置平面部分,第二圆环部124的外径形状保持圆形。因此,与浇口痕迹形成于透镜的外周面的平面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第一弹性部件31抵接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第一透镜11与第二透镜12之间的气密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11的模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部件31在第一圆环部114和第二圆环部124之间被压缩到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不抵接的程度。因此,与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相互抵接的情况相比,容易管理第一弹性部件31的压缩量。其结果是,容易提高透镜镜筒20内部的气密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透镜11的像侧的透镜面模糊。另外,由于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相互不抵接,因而在将第一透镜11保持于第一筒部21时,不易因第一弹性部件31被压缩而对第二透镜12及多个透镜直接施加大的力。因此,在将第一透镜11保持于第一筒部21时,能够抑制第二透镜12以后的透镜的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3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4处。因此,在将第二透镜12压入第一部分221时,在第二透镜12的中心与光轴L偏离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透镜12相对于第一部分221绕光轴L每次旋转90°,能够使第二透镜12的中心与光轴L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圆环部124具备向物体侧La突出且能够将第一弹性部件31在径向上定位的环状台阶部127。由此,容易在径向上对第一弹性部件31进行定位。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第一弹性部件31的位置偏移引起的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之间的气密不足。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透镜中在像侧与第二透镜12相邻的第三透镜13具备第三透镜部133和作为包围第三透镜部133的部分的第三圆环部134。第三圆环部134的朝向物体侧的凸缘面135在光轴L方向上与第二圆环部124的朝向像侧Lb的凸缘面126抵接,并且位于比凹部223的像侧Lb的底面226靠物体侧La的位置。由此,浇口痕迹G1不会与凹部223的底面226接触,因此,第三透镜13能够可靠地对第二透镜12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部分221的内周面上,沿周向设置有将第二圆环部124沿径向定位的多个第一肋224。由此,即使在容易产生因透镜镜筒20的外形形状而造成的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第一肋224抑制由第一部分221的变形引起的第二透镜12的中心偏移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镜筒20具备在第一筒部21与第二筒部22之间从像侧Lb与第一圆环部114抵接的抵接面部24。抵接面部24具备向像侧Lb凹陷的环状的槽部241。在槽部241配置有在第一圆环部114和槽部241之间被压缩的环状的第二弹性部件32。因此,更容易确保第一透镜11和第二透镜12之间的气密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筒部22具备保持多个透镜的第二部分222。在第二部分222的内周面上,在周向上设置有用于沿径向对多个透镜进行定位的多个第二肋225。因此,即使在容易产生因透镜镜筒20的外形形状而造成的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第二肋225抑制由第二部分222的变形引起的多个透镜的中心偏移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镜筒20具备从像侧Lb与多个透镜中配置在最靠像侧的位置的接合透镜18抵接的定位台阶部25。第一弹性部件31在光轴L方向上与定位台阶部25重叠。因此,通过第一透镜11压缩第一弹性部件31时的光轴L方向的力集中于定位台阶部25。由此,在进行安装第一透镜11的作业时,能够抑制透镜镜筒20变形。
符号说明
1…透镜单元,2…遮光片,3…光圈,4…保持架,10…广角透镜,11…第一透镜,12…第二透镜,13…第三透镜,14…第四透镜,15…第五透镜,15a…平面部分,16…第六透镜,16a…平面部分,18…接合透镜,20…透镜镜筒,21…第一筒部,22…第二筒部,23…外径筒部,24…抵接面部,25…定位台阶部,29…凹部,31…第一弹性部件,32…第二弹性部件,111…第一透镜面,112…第二透镜面,113…第一透镜部,114…第一圆环部,115…凸缘面,121…第一透镜面,122…第二透镜面,123…第二透镜部,124…第二圆环部,125…凸缘面,126…凸缘面,127…环状台阶部,131…第一透镜面,132…第二透镜面,133…第三透镜部,134…第三圆环部,134a…平面部分,135…凸缘面,136…凸缘面,150…凸缘部,211…铆接部,221…第一部分,222…第二部分,223…凹部,224…第一肋,225…第二肋,226…底面,241…槽部,251…伸出部,310…环,320…环,G1~G4…浇口痕迹,L…光轴,La…物体侧,Lb…像侧。

Claims (9)

1.一种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配置于沿着光轴的最靠近物体侧的位置;
树脂制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
多个透镜,该多个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
透镜镜筒,该透镜镜筒保持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多个透镜;以及
环状的第一弹性部件,该第一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
所述第一透镜具备:第一透镜部;以及作为包围所述第一透镜部的部分的第一圆环部,
所述第二透镜具备:第二透镜部;以及第二圆环部,该第二圆环部是包围所述第二透镜部且在外周面残留有浇口痕迹的部分,
所述透镜镜筒具备:第一筒部,该第一筒部保持所述第一透镜;以及第二筒部,该第二筒部在比所述第一筒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保持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多个透镜,
所述第二筒部具备保持所述第二透镜的筒状的第一部分,
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周面,以开放端朝向物体侧的方式设有所述浇口痕迹位于内侧的浇口痕迹收纳凹部,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一圆环部与所述第二圆环部之间被压缩至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不抵接的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凹部,
所述多个部位的凹部中的一部分凹部成为所述浇口痕迹收纳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具备环状台阶部,该环状台阶部在所述第二圆环部处向物体侧突出,并能够在径向上对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透镜中的在像侧与所述第二透镜相邻的第三透镜具备:第三透镜部;以及作为包围所述第三透镜部的部分的第三圆环部,
第三圆环部的朝向物体侧的面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圆环部的朝向像侧的面抵接,并且位于比所述浇口痕迹收纳凹部的像侧的底面靠近物体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配置有遮光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径向上对所述第二透镜进行定位的第一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镜筒具备抵接面部,该抵接面部在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之间从像侧与所述第一圆环部抵接,
所述抵接面部具备向所述像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
在所述槽部配置有环状的第二弹性部件,该第二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一圆环部与所述槽部之间被压缩。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筒部具备保持所述多个透镜的第二部分,
在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周面的周向的多个部位,设置有在径向上对所述多个透镜进行定位的第二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镜筒具备定位台阶部,该定位台阶部从像侧与所述多个透镜中的配置在最靠像侧的位置的像侧透镜抵接,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定位台阶部重叠。
CN202211235113.0A 2021-10-07 2022-10-10 透镜单元 Pending CN1159514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5165A JP2023056073A (ja) 2021-10-07 2021-10-07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21-165165 2021-10-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51465A true CN115951465A (zh) 2023-04-11

Family

ID=85901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35113.0A Pending CN115951465A (zh) 2021-10-07 2022-10-10 透镜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56073A (zh)
CN (1) CN11595146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56073A (ja) 2023-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51136B2 (en) Lens assembly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10520696B2 (en) In-vehicle camera lens unit
CN109643002B (zh) 透镜单元
CN109073853B (zh) 透镜单元
US11656435B2 (en) Imaging lens and camera module
US7969667B2 (en) Lens assembly
US8264786B2 (en) Lens module
US7982979B2 (en) Lens module
US20210302805A1 (en) Lens unit
US7417805B2 (en) Camera device
JP2009139705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8482871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CN111448500B (zh) 透镜单元以及相机组件
CN115951465A (zh) 透镜单元
JP7252074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11221244A (ja) レンズ組立体及びそのレンズの組立方法
CN115951466A (zh) 透镜单元
CN114563852B (zh) 透镜单元
JP7200018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13597575B (zh) 透镜单元
JP2005140848A (ja) 撮像用レンズ
JP7201543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70044534A (ko) 카메라 모듈
WO2023189575A1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7296826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