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52988A - 气缸盖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气缸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52988A
CN108952988A CN201810166660.5A CN201810166660A CN108952988A CN 108952988 A CN108952988 A CN 108952988A CN 201810166660 A CN201810166660 A CN 201810166660A CN 108952988 A CN108952988 A CN 108952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cylinder head
cylinder
water path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666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52988B (zh
Inventor
田中浩
田中浩一
荒濑国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952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2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52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52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40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cylinder head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Abstract

一种气缸盖结构,用于收容火花塞的塞孔以该塞孔的另一端侧接近进气端口的方式相对于气缸轴线(S)倾斜。另外,通过冷却水来对气缸盖进行冷却的盖侧水套(51)具备中间通路(52)和端口间通路(53),中间通路(52)设置于塞孔与多个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端口间通路(53)设置于排气端口间的区域。另一方面,在塞孔与进气端口之间的区域不设置有冷却水通路。通过该气缸盖结构增加在设置于气缸盖中的排气端口间的区域的冷却水通路流通的冷却水的流量,从而提高该区域中的冷却水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气缸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水套的气缸盖结构。
背景技术
在例如四气门的水冷式发动机中,设置于气缸的上方的气缸盖具备两个进气端口、两个排气端口、塞孔以及水套。水套是供冷却水流通的冷却水通路的集合,通过冷却水来对由于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热而变为高温的气缸盖进行冷却。
在一般的气缸盖中,构成水套的主要冷却水通路设置于燃烧室的周围。具体而言,在燃烧室的上方配置有塞孔,该塞孔收容有火花塞,因此主要冷却水通路以包围塞孔的方式设置。
通常,火花塞配置成其轴线与气缸的轴线一致。因此,塞孔也在燃烧室的上方配置成其轴线与气缸的轴线一致。因此,在气缸盖中,塞孔与进气端口之间的区域的大小和塞孔与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的大小大致相等。在这样的结构上,在包围塞孔的主要冷却水通路中,通过塞孔与进气端口之间的部分的流路面积和通过塞孔与排气端口之间的部分的流路面积大致相等。
此外,在气缸盖中,两个排气端口之间容易变为高温,是热难以移动的地方,因此在近来的气缸盖中,有时构成水套的冷却水通路也被设置在排气端口间的区域。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水套的气缸盖。在该气缸盖中,塞孔配置成其轴线与气缸的轴线一致。另外,水套具备以包围塞孔的方式设置的中央流路。并且,在该中央流路中,通过塞孔与进气端口之间的部分的流路面积和通过塞孔与排气端口之间的部分的流路面积大致相等。此外,水套具备通过排气端口间的端口间流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598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气缸盖中,排气端口间的区域小。因此,在将冷却水通路设置于排气端口间的区域的情况下,该冷却水通路的流路面积小,且相比于此流路长度变长,因此压力损失增大。
因此,在具备以轴线与气缸的轴线一致的方式配置的塞孔和以包围该塞孔的方式设置的冷却水通路的一般的气缸盖中,当仅在其排气端口间的区域单增加冷却水通路时,在该增加的冷却水通路仅流通过少量的冷却水。因此认为,冷却水对排气端口间的区域进行冷却的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例如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气缸盖结构,能够增加在设置于排气端口间的区域的冷却水通路流通的冷却水的流量,从而提高冷却水对该区域进行冷却的效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气缸盖结构具备:气缸盖主体,该气缸盖主体设置于气缸的上方;进气端口,该进气端口设置于所述气缸盖主体,用于将进气导入燃烧室;多个排气端口,该多个排气端口设置于所述气缸盖主体,用于将排气从所述燃烧室排出;塞孔,该塞孔用于收容火花塞,该塞孔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所述进气端口与所述多个排气端口之间,且该塞孔的一端侧与所述燃烧室连通;以及水套,该水套使冷却水在所述气缸盖主体内流通,所述塞孔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气缸的轴线倾斜且该塞孔的另一端侧接近所述进气端口,所述水套具备第一冷却水通路和第二冷却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水通路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所述塞孔与所述多个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冷却水通路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所述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加在设置于气缸盖中的排气端口间的区域的冷却水通路中流通的冷却水的流量,从而提高冷却水对该区域进行冷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方看到的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的发动机的外观图。
图2是从前方看到的图1中的发动机的外观图。
图3是表示从图2中的箭头所指的III-III方向看到的气缸以及气缸盖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从图2中的箭头所指的IV-IV方向看到的气缸以及气缸盖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中的发动机中的设置于气缸盖的气门机构等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气缸侧水套以及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中的水套(盖侧水套)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气缸侧水套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中的水套(盖侧水套)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中的密封垫的说明图。
图10是从前方看气缸侧水套以及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的水套(盖侧水套)中的冷却水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从上方看气缸侧水套以及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的水套(盖侧水套)中的冷却水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比较例的气缸侧水套以及盖侧水套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发动机
7 气缸
8 气缸盖结构
9 气缸盖
10 密封垫
21 气缸盖主体
22 凹部
23 进气端口
24 排气端口
25 塞孔
31 火花塞
32 进气门
33 排气门
35 气门机构
36 凸轮轴
45 水套
46 气缸侧水套
47 气缸侧冷却水通路
51 盖侧水套
52 中间通路(第一冷却水通路)
53 端口间通路(第二冷却水通路)
54 进气侧通路(第三冷却水通路)
55 排气侧通路(第四冷却水通路)
56 主流入口(第一流入口)
57 端口间流入口(第二流入口)
63 盖侧流出口(流出口)
64 出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缸盖结构具备:设置于气缸的上方的气缸盖主体;设置于气缸盖主体,用于将进气导入燃烧室的进气端口;设置于气缸盖主体,用于将排气从燃烧室排出的多个排气端口;在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进气端口与多个排气端口之间,一端侧与燃烧室连通,用于收容火花塞的塞孔;使冷却水气在气缸盖主体内流通的水套。
塞孔以该塞孔的另一端侧接近进气端口的方式相对于气缸的轴线倾斜。
另外,水套具备在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塞孔与多个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的第一冷却水通路和在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排气端口间的区域的第二冷却水通路。
通过使塞孔以该塞孔的另一端侧接近进气端口的方式倾斜,能够增大塞孔与多个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因此,能够增大设置于塞孔与多个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的第一冷却水通路的流路面积。由此,能够增加在气缸盖主体中的设置有多个排气端口的一侧的区域中的冷却水的流量,能够增加在设置于排气端口间的区域的第二冷却水通路流通的冷却水的流量。因此,能够提高通过冷却水对排气端口间的区域进行冷却的效果。
[实施例]
<发动机的结构>
图1是从右方看到的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的发动机1的图,图2是从前方看到的该发动机1的图。图3表示从图2中的箭头所指的III-III方向看到的气缸7以及气缸盖9的剖面。图4表示从图2中的箭头所指的IV-IV方向看的气缸7以及气缸盖9的剖面。图5表示设置于气缸盖9的气门机构35等。此外,在各图的右下部表示对前(F)、后(B)、左(L)、右(R)、上(U)、下(D)的方向进行指示的箭头。这些方向以驾驶搭载有发动机1的跨骑型车辆的驾驶员为基准。当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方向进行说明时,依照这些箭头。
在图1中,发动机1是水冷式发动机,是例如单缸的SOHC四气门发动机。发动机1例如搭载于跨骑型车辆。发动机1具备曲柄箱2、气缸7、气缸盖9以及气缸盖罩11。
如图2所示,曲柄箱2通过将左侧箱3与右侧箱4相互接合而形成。在曲柄箱2内设置有曲轴。另外,在曲柄箱2内,在曲轴的后方设置有离合器以及变速器,在曲轴的左端侧设置有磁铁。另外,在曲柄箱2的右侧安装有离合器罩5,在曲柄箱2的左侧安装有磁铁罩6。
气缸7设置于曲柄箱2上。在气缸7内设置有活塞,活塞经由连杆与曲轴连接。此外,在图3以及图4中省略活塞以及连杆的图示。另外,如图3所示,气缸7具备后述的气缸侧水套46。
气缸盖9经由例如金属制的密封垫10而设置于气缸7上。气缸盖罩11覆盖气缸盖9的上部。
<气缸盖结构>
如图3或图4所示,气缸盖9具备气缸盖主体21、形成燃烧室的凹部22、两个进气端口23、两个排气端口24、塞孔25、两个进气门支承孔27以及两个排气门支承孔28。此外,气缸盖9具备构成后述的盖侧水套51的中间通路52、端口间通路53、进气侧通路54、排气侧通路55以及盖侧流出口63(参照图6)。
气缸盖主体21由例如铝合金形成。凹部22、两个进气端口23、两个排气端口24、塞孔25、两个进气门支承孔27、两个排气门支承孔28、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排气侧通路55以及盖侧流出口63通过铸造而形成于气缸盖主体21。另外,端口间通路53通过用钻头开孔而形成于气缸盖主体21。
凹部22是在活塞位于上死点时与活塞的上表面一起形成燃烧室的部分。凹部22形成于气缸盖主体21的下表面中央。
各进气端口23是用于将进气导入燃烧室的端口。如图4所示,各进气端口23在气缸盖主体21中形成在气缸7的轴线(气缸轴线)S的后方的部分。另外,在两个进气端口23中,进气的流出端侧分别向燃烧室内开口,而流入端侧结合为一个通路并在气缸盖主体21的后部开口。
各排气端口24是用于将排气从燃烧室排出的端口。各排气端口24在气缸盖主体21中形成在气缸轴线S的前方的部分。另外,在两个排气端口24中,排气的流入端侧分别向燃烧室内开口,而流出端侧结合为一个管路,并在气缸盖主体21的前部右侧开口。
塞孔25是收容火花塞31的孔。如图3所示,在气缸盖主体21中,塞孔25设置于两个进气端口23与两个排气端口24之间。另外,塞孔25的一端侧与燃烧室连通。另外,塞孔25以其另一端侧接近各进气端口23的方式相对于气缸轴线S倾斜。即,塞孔25的一端部位于气缸盖主体21的大致中央,塞孔25的一端部的位置与气缸轴线S所穿过的位置大致一致。另一方面,塞孔25的另一端部从气缸盖主体21的中央向后方偏离,位于气缸轴线S所穿过的位置的后方。塞孔25的相对于气缸轴线S的倾斜角度α为例如约5度~15度。塞孔25像这样倾斜的结果是,在气缸盖主体21中塞孔25与两个排气端口24之间的区域A变得大于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的区域B。
另外,如图5所示,在塞孔25中安装有塞孔引导件26。塞孔引导件26是用于保护火花塞31的端子以及火花塞软线等的筒状的部件。此外,在图3以及图4中省略塞孔引导件26的图示。
如图4所示,各进气门支承孔27是支承进气门32的孔。各进气门支承孔27的一端侧与进气端口23连通。另外,各进气门支承孔27以其另一端部与一端部相比位于更靠近后方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气缸轴线S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塞孔25的相对于气缸轴线S的倾斜角度α与进气门支承孔27的相对于气缸轴线S的倾斜角度相等。
各排气门支承孔28是支承排气门33的孔。各排气门支承孔28的一端侧与排气端口24连通。另外,各排气门支承孔28以其另一端部与一端部相比位于更靠近前方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气缸轴线S倾斜。
另外,如图3所示,在塞孔25中,收容有对燃料室内的混合气体进行点火的火花塞31。火花塞31与塞孔25相同地相对于气缸轴线S倾斜。另外,如图4所示,在各进气门支承孔27中,支承有对进气端口23进行开闭的进气门32。各进气门32与进气门支承孔27同样地相对于气缸轴线S倾斜。火花塞31的相对于气缸轴线S的倾斜角度与进气门32的相对于气缸轴线S的倾斜角度相等。因此,火花塞31被配置为与进气门32平行。另外,在各排气门支承孔28中,支承有对排气端口24进行开闭的排气门33。排气门33与排气门支承孔28相同地相对于气缸轴线S倾斜。
另外,如图5所示,在气缸盖主体21的上部设置有气门机构35。气门机构35是控制各进气门32以及各排气门33的开闭的机构。如图3或图4所示,气门机构35具备凸轮轴36、进气门用的凸轮37、排气门用的凸轮38、进气门用的摇臂39、排气门用的摇臂40以及凸轮链条链轮41,该凸轮链条链轮41挂有将曲轴的旋转传递到凸轮轴36的凸轮链(省略图示)。凸轮轴36配置于两个排气门33的上方。
此外,具备气缸盖9、两个进气门32、两个排气门33、火花塞31、气门机构35以及密封垫10(参照图9)的气缸盖结构8相当于本发明的气缸盖结构的实施例,其中,密封垫10形成有盖侧水套51中的后述的主流入口56以及端口间流入口57。
<发动机冷却系统>
发动机1具备水泵43以及水套45。如图1所示,水泵43例如安装于曲柄箱2的右部。如图3所示,水套45设置于气缸7以及气缸盖9等。这些水泵43以及水套45与在跨骑型车辆中设置于例如发动机1的前方的散热器一起构成通过冷却水对发动机1进行冷却的系统。
水泵43的喷出侧与水套45的流入侧之间由形成于曲柄箱2内的通路连接。另外,水套45的流出侧与散热器的流入侧之间由散热器进水软管连接。另外,散热器的流出侧与水泵的吸入侧之间由散热器出水软管连接。冷却水被从水泵43向水套45供给,当流通经过水套45内之后,被向散热器输送,并在由散热器冷却之后返回水泵43。
<水套>
图6表示水套45。水套45是形成于气缸7以及气缸盖9等的通路的集合。图6对这些通路的集合的外形进行描绘。图7表示气缸侧水套46。图8表示盖侧水套51。图9表示设置于气缸7与气缸盖9之间的密封垫10。
如图6所示,水套45具备气缸侧水套46以及盖侧水套51。气缸侧水套46设置于气缸7侧,盖侧水套51设置于气缸盖9侧。除了经由后述的主流入口56、端口间流入口57以及多个小孔58而彼此连通的部分之外,气缸侧水套46与盖侧水套51通过密封垫10而被隔断为冷却水不能在两者间流通。
如图7所示,气缸侧水套46具备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以及气缸侧流入口48。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在气缸7的周壁的内部遍及气缸7的整周地形成为环状。气缸侧流入口48形成于气缸7的右前部外周侧,且与气缸轴线S相比位于更靠近前侧和右侧的位置。在气缸侧流入口48,连接有形成于曲柄箱2内的通路。从水泵43排出的冷却水通过形成于曲柄箱2内的通路而从气缸侧流入口48流入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
如图8所示,盖侧水套51具备中间通路52、端口间通路53、进气侧通路54、排气侧通路55、主流入口56、端口间流入口57以及盖侧流出口63。
中间通路52在气缸盖主体21中形成在塞孔25与两个排气端口24之间的区域A(参照图3)。中间通路52在气缸盖主体21中从其外周部的左部通过塞孔25与两个排气端口24之间的区域A而到达外周部的右部。另外,在从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的左部到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的右部为止之间,虽然仔细看时中间通路52具有缓缓弯曲的部分,但整体来看是大致直线状延长。另外,在从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的左部到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的右部为止之间,中间通路52不存在冷却水分流的部分。
端口间通路53在气缸盖主体21中形成于相邻的两个排气端口24间的区域。端口间通路53在气缸盖主体21中从其外周部的前部通过排气端口24间的区域而到达塞孔25与两个排气端口24之间的区域A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另外,端口间通路53直线状延长。另外,端口间通路53的流入侧位于排气侧通路55的下方。此外,如图6所示,端口间通路53的流入侧不与排气侧通路55连通。另外,端口间通路53的流出侧与中间通路52连通。另外,端口间通路53具有细长的形状,且分别与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相比较流路面积小。
进气侧通路54在气缸盖主体21中形成于两个进气端口23的径向外侧的区域。进气侧通路54在气缸盖主体21中从其外周部的左部通过外周部的后部而到达外周部的右部。另外,进气侧通路54以沿着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的弯曲的方式缓缓弯曲并延长。
排气侧通路55在气缸盖主体21中形成于两个排气端口24的径向外侧的区域。排气侧通路55在气缸盖主体21中从其外周部的左部通过外周部的前部而到达外周部的右部。另外,进气侧通路54以沿着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的弯曲的方式缓缓弯曲并延长。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排气侧通路55是在气缸盖主体21的铸造时使用型芯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端口间通路53是在气缸盖主体21的铸造后通过钻头加工而形成的。
主流入口56是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的流入口。另外,端口间流入口57是端口间通路53的流入口。主流入口56使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与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之间连通。另外,端口间流入口57使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与端口间通路53之间连通。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流通的冷却水从主流入口56分别流入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并且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流通的冷却水从端口间流入口57流入端口间通路53。
如图9所示,主流入口56以及端口间流入口57分别是形成于密封垫10的孔。将形成有这样的孔的密封垫10设置于气缸7与气缸盖9之间,从而形成主流入口56以及端口间流入口57。
如图8所示,主流入口56以及端口间流入口57均配置在气缸轴线S的设置有两个排气端口24的一侧,即相比于气缸轴线S配置于前侧。具体而言,主流入口56配置在与气缸轴线S相比更靠近前侧和左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配置在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中的从左部到左前部的区域的下侧。另外,端口间流入口57配置于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的前部的下侧。
另外,主流入口56与端口间流入口57相比配置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中的冷却水的主要流通方向上的下游侧。即,如后述那样,冷却水从气缸侧水套46的气缸侧流入口48流入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在从上方看气缸7的情况下,流入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后的冷却水绕左方向(图6中的箭头所指的C方向)以及绕右方向(箭头所指的E方向)各自分开地流通于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但是,由于气缸侧流入口48、主流入口56以及端口间流入口57各自的配置,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中,从气缸侧流入口48沿左方向前进并到达端口间流入口57或主流入口56的绕左方向的路径比从气缸侧流入口48向右方向前进并到达主流入口56或端口间流入口57的绕右方向的路径短。因此,沿绕左方向流通的冷却水与沿绕右方向流通的冷却水相比量多。供最多的冷却水流通的方向是冷却水的主要流通方向。因此,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中的冷却水的主要流通方向是绕左方向。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的绕左方向的路径中,主流入口56配置在比端口间流入口57更远离气缸侧流入口48的位置。
另外,主流入口56是盖侧水套51的多个流入口中的具有最大面积的流入口。即,如图9所示,在密封垫10形成有作为使气缸侧水套46与盖侧水套51之间连通的孔的主流入口56、端口间流入口57以及多个小孔58。主流入口56具有比端口间流入口57以及多个小孔58都大的面积。另外,主流入口56是以沿着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的弯曲形状的方式沿周向扩大的长孔。另一方面,端口间流入口57是具有与端口间通路53的流路面积相等的面积的圆形的孔。此外,各小孔58主要用于供水套45内的空气逃逸。各小孔58的面积远小于端口间流入口57的面积。另外,在密封垫10形成有与气缸内径对应的孔59、供凸轮链条通过的孔60等。
如图8所示,盖侧流出口63是盖侧水套51的流出口。从端口间通路53看,盖侧流出口63配置于主流入口56的相反侧。另外,盖侧流出口63相对于气缸轴线S配置在设置有两个进气端口23的一侧。具体而言,盖侧流出口63与气缸轴线S相比配置在更靠近后侧且更靠近右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配置在气缸盖主体21的外周部右部的稍微靠后部的位置。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各自的流出侧与盖侧流出口63连接。另外,如图6所示,盖侧流出口63向上方弯曲。
另外,如图1或图5所示,在盖侧流出口63连接有出口管64。出口管64配置成其轴线与气缸轴线S平行。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出口管64连接有散热器进水软管。流过中间通路52、端口间通路53、进气侧通路54或排气侧通路55的冷却水从盖侧流出口63流向气缸盖主体21外,并经由出口管64以及散热器进水软管而被输送向散热器。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气缸盖主体21中,如图3所示,在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的区域B完全没有设置冷却水通路。即,如图8所示,盖侧水套51不具备在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连通的冷却水通路。在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的区域B形成有阻止冷却水在该区域B流通的壁部。
图10以及图11表示水套45中的冷却水的流动。如图10或图11所示,从水泵43排出并通过形成于曲柄箱2内的通路而被供给的冷却水从气缸侧水套46的气缸侧流入口48流入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流入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的冷却水绕左方向以及绕右方向分开地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流通,但绕左方向流通的冷却水与绕右方向流通的冷却水相比量多。并且,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流通的冷却水从盖侧水套51的主流入口56流入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并从端口间流入口57流入端口间通路53。
主流入口56在盖侧水套51的多个流入口中具有最大面积。另外,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各自的流路面积大且压力损失小。与此相对,端口间流入口57与主流入口56相比面积小。或者,端口间通路53与中间通路52相比流路面积小且压力损失大。因此,流入主流入口56的冷却水的量与流入端口间流入口57的冷却水的量相比多。其结果是,从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向主流入口56流入的冷却水的流动成为从气缸侧水套46向盖侧水套51移动的冷却水的主流。但是,与端口间流入口57相比,主流入口56配置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中的冷却水的主要流通方向(绕左方向)的下游侧,因此从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朝向主流入口56的冷却水的一部分可靠地流入端口间流入口57。
从主流入口56流入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的冷却水分别在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中朝向盖侧流出口63流通。中间通路52如上述那样整体来看直线状延长且在途中不存在冷却水分流的部分。因此,冷却水顺畅地在中间通路52流动而几乎没有滞留。
另外,从端口间流入口57流入端口间通路53的冷却水在直线状延长的端口间通路53顺畅地流动,并与在中间通路52流通的冷却水合流。
流过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的冷却水在盖侧流出口63的跟前合流,并从盖侧流出口63通过出口管64,并进一步通过散热器进水软管而朝向散热器流动。
以上,如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通过使塞孔25以该塞孔25的另一端侧与各进气端口23接近的方式倾斜,从而成为将塞孔25与两个排气端口24之间的区域扩大的结构。由此,在盖侧水套51中,能够增大设置于塞孔25与两个排气端口24之间的区域A的中间通路52的流路面积。因此,能够增加气缸盖主体21中的设置有两个排气端口24的一侧的区域中的冷却水的流量,能够增加在设置于排气端口24间的区域的端口间通路53中流通的冷却水的流量。因此,能够通过冷却水提高对排气端口24间的区域进行冷却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成为在气缸盖主体21中不在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的区域B设置冷却水通路的结构。由此,能够减少流入盖侧水套51内的冷却水在气缸盖主体21中的设置有两个进气端口23的一侧的区域流通的量。其结果是,能够增加气缸盖主体21中的设置有两个排气端口24的一侧的区域中的冷却水的流量。因此,能够增加在设置于排气端口24间的区域的端口间通路53流通的冷却水的流量。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通过减少气缸盖主体21中的设置有两个进气端口23的一侧的区域中的冷却水的流量,能够降低该区域中的由冷却水所产生的冷却效果。因此,能够实现进气端口23的提前预热引起的燃烧效率乃至燃油经济性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能够抑制冷却水的滞留,能够抑制由滞留的冷却水的突沸所导致的冷却水的冷却效果的降低。即,如图12所示的比较例的水套81那样,当在塞孔与两个进气端口之间的区域和塞孔与两个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分别设置冷却水通路82、83的情况下,在该两个冷却水通路82、83的上游侧的冷却水通路分支为该两个冷却水通路82、83的部分P或该两个冷却水通路82、83在其下游侧合流的部分Q,冷却水容易滞留。当冷却水滞留时,滞留的冷却水有时会突沸而导致冷却水的冷却效果降低。如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盖侧水套51那样,通过在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的区域不设置冷却水通路,能够抑制冷却水的滞留,从而能够抑制由滞留的冷却水的突沸导致的冷却水的冷却效果的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成为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中的冷却水的主要流通方向上将流路面积较大而压力损失较小的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的主流入口56配置在流路面积较小而压力损失较大的端口间通路53的端口间流入口57的下游侧的结构。由此,能够使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朝向主流入口56流通的冷却水的一部分可靠地向端口间通路53分流,从而能够增加端口间通路53中的冷却水的流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成为将主流入口56以及端口间流入口57均配置在气缸轴线S的设置有两个排气端口24的一侧的结构。由此,在气缸侧冷却水通路47流通的冷却水被直接供给到气缸盖主体21中的设置有两个排气端口24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水对气缸盖主体21的排气侧的区域进行冷却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成为如下结构:使向盖侧水套51流入冷却水的流入口仅为主流入口56以及端口间流入口57,并且,使主流入口56的面积大于端口间流入口57的面积,并且,将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与该主流入口56连接。由此,能够使在气缸盖主体21中供冷却水流通的路径简化,能够使气缸盖主体21内的冷却水的流动顺畅化。具体而言,使大量的冷却水从单一的主流入口56一下子流入中间通路52、进气侧通路54以及排气侧通路55,能够使冷却水顺畅地遍及气缸盖主体21中的广范围的区域。在假设有多个盖侧水套的流入口的情况下,形成从这些多个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水在气缸盖主体内的多个部位合流的复杂冷却水路径,因此难以制造冷却水的顺畅流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通过缩减流入口的个数,能够容易地制造冷却水的顺畅流动。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从端口间通路53看,将盖侧水套51的盖侧流出口63配置在与配置有主流入口56的位置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将盖侧流出口63配置在气缸盖主体21中相对于气缸轴线S的设置有两个进气端口23的一侧。如此,通过将盖侧流出口63配置在从主流入口56远离的位置,主流入口56是使冷却水向气缸盖主体21内流入的最大的流入口,能够使冷却水广泛地遍及气缸盖主体21内的各处。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将与盖侧流出口63连接的出口管64配置成与气缸轴线S平行。由此,通过出口管64,能够使冷却水从气缸盖主体21向上方流出。因此,在散热器中能够朝向配置在高于发动机的位置的流入口顺畅地输送冷却水。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气缸盖结构8中,将气门机构35的凸轮轴36配置于两个排气门33的上方。由此,变得容易在进气门32上方确保空间。并且,利用在进气门32上确保的空间,能够减小相对于气缸轴线S的各进气端口23的倾斜角。由此,能够降低进气阻力。另外,通过将火花塞31与进气门32平行地配置,能够使火花塞31的装卸性良好。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成为在气缸盖主体21中,不在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的区域B设置冷却水通路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的区域B设置冷却水通路。但为了增加在气缸盖主体21中的排气侧的区域流通的冷却水的流量,设置于塞孔25与两个进气端口23之间的区域B的冷却水通路的流路面积小于设置于塞孔25与两个排气端口24之间的区域A的冷却水通路的流路面积。另外,由于塞孔25的倾斜,区域B小于区域A,因此,配合区域B的大小,设置于区域B的冷却水通路的流路面积小于设置于区域A的冷却水通路的流路面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通过钻头加工而在气缸盖主体21形成盖侧水套51的端口间通路53的情况进行了举例,但也可以通过型芯形成端口间通路53。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将本发明的气缸盖结构应用于四气门发动机的情况进行了举例,但只要是具有两个以上的排气门的发动机,则本发明的气缸盖结构也可以应用于三气门或五气门或超过于此的气门数的发动机。另外,本发明的气缸盖结构不限于单缸的发动机,也能够应用于多缸的发动机。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缸盖结构中,气门机构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考虑不损害火花塞的装卸性的情况下改变凸轮轴的配置。另外,也能够采用DOHC的气门机构。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跨骑型车辆用的发动机,也能够应用于各种车辆、船舶用的发动机。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中的事项与本发明所要请求保护的范围的对应关系如下。此外,仅对两事项间表达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记载。盖侧水套51是水套的具体例。中间通路52是第一冷却水通路的具体例。端口间通路53是第二冷却水通路的具体例。进气侧通路54是第三冷却水通路的具体例。排气侧通路55是第四冷却水通路的具体例。主流入口56是第一流入口的具体例。端口间流入口57是第二流入口的具体例。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超过从本发明所要请求保护的范围以及说明书整体所能够理解的发明的主旨或构思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改变,伴随这样改变的气缸盖结构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

Claims (9)

1.一种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气缸盖主体,该气缸盖主体设置于气缸的上方;
进气端口,该进气端口设置于所述气缸盖主体,用于将进气导入燃烧室;
多个排气端口,该多个排气端口设置于所述气缸盖主体,用于将排气从所述燃烧室排出;
塞孔,该塞孔用于收容火花塞,该塞孔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所述进气端口与所述多个排气端口之间,且该塞孔的一端侧与所述燃烧室连通;以及
水套,该水套使冷却水在所述气缸盖主体内流通,
所述塞孔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气缸的轴线倾斜且该塞孔的另一端侧接近所述进气端口,
所述水套具备第一冷却水通路和第二冷却水通路,所述第一冷却水通路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所述塞孔与所述多个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冷却水通路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设置于所述排气端口之间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在所述塞孔与所述进气端口之间的区域不设置冷却水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水通路具备第一流入口,该第一流入口使气缸侧冷却水通路的冷却水流入该第一冷却水通路,所述气缸侧冷却水通路设置于所述气缸的周壁部,
所述第二冷却水通路具备第二流入口,该第二流入口使所述气缸侧冷却水通路的冷却水流入该第二冷却水通路,
所述第一流入口配置成与所述第二流入口相比位于所述气缸侧冷却水通路的冷却水的主要流通方向的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口以及所述第二流入口相对于所述气缸的轴线配置在设置有所述多个排气端口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套还具备第三冷却水通路和第四冷却水通路,所述第三冷却水通路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设置在所述进气端口的径向外侧的区域,所述第四冷却水通路在所述气缸盖主体中设置在两个所述排气端口的径向外侧的区域,
所述第一冷却水通路、所述第三冷却水通路以及所述第四冷却水通路经过所述第一流入口且分别与所述气缸侧冷却水通路连通,
在使冷却水从所述气缸侧冷却水通路向所述水套内流入的多个流入口中,所述第一流入口的面积为最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缸盖主体设置有流出口,该流出口使流过所述水套内的冷却水流向该气缸盖主体的外部,
以所述第二冷却水通路为基准时,所述流出口配置在与配置有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位置相反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出口相对于所述气缸的轴线配置在设置有所述进气端口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出口管,该出口管与所述流出口连接,
所述出口管配置成该出口管的轴线与所述气缸的轴线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所述火花塞,该火花塞被插入到所述塞孔;
进气门,该进气门对所述进气端口进行开闭;
多个排气门,该多个排气门分别对所述多个排气端口进行开闭;以及
凸轮轴,该凸轮轴控制所述进气门以及所述多个排气门的开闭,
所述凸轮轴配置于所述多个排气门的上方,所述火花塞配置成与所述进气门平行。
CN201810166660.5A 2017-03-21 2018-02-28 气缸盖结构 Active CN1089529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4188 2017-03-21
JP2017054188A JP6812866B2 (ja) 2017-03-21 2017-03-21 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52988A true CN108952988A (zh) 2018-12-07
CN108952988B CN108952988B (zh) 2020-10-16

Family

ID=6371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66660.5A Active CN108952988B (zh) 2017-03-21 2018-02-28 气缸盖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12866B2 (zh)
CN (1) CN10895298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6434A (zh) * 2021-04-27 2021-08-10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N115263595A (zh) * 2022-07-13 2022-11-0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体式水冷套的单缸发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05969A (ja) 2018-12-27 2020-07-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9504A (ja) * 1996-12-12 1998-06-23 Isuzu Motors Ltd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1662737A (zh) * 2002-06-21 2005-08-31 Fev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活塞式内燃机的受冷却的气缸盖
JP2010265840A (ja) * 2009-05-15 2010-11-25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オータジャケット構造
JP2010265839A (ja) * 2009-05-15 2010-11-25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オータジャケット構造
JP2012012959A (ja) * 2010-06-29 2012-01-19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2013015039A (ja) * 2011-07-01 2013-01-24 Suzuki Motor Corp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JP2015117619A (ja) * 2013-12-18 2015-06-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17040175A (ja) * 2015-08-17 2017-02-2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9504A (ja) * 1996-12-12 1998-06-23 Isuzu Motors Ltd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1662737A (zh) * 2002-06-21 2005-08-31 Fev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活塞式内燃机的受冷却的气缸盖
JP2010265840A (ja) * 2009-05-15 2010-11-25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オータジャケット構造
JP2010265839A (ja) * 2009-05-15 2010-11-25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オータジャケット構造
JP2012012959A (ja) * 2010-06-29 2012-01-19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2013015039A (ja) * 2011-07-01 2013-01-24 Suzuki Motor Corp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JP2015117619A (ja) * 2013-12-18 2015-06-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17040175A (ja) * 2015-08-17 2017-02-2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6434A (zh) * 2021-04-27 2021-08-10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N115263595A (zh) * 2022-07-13 2022-11-0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分体式水冷套的单缸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55215A (ja) 2018-10-04
JP6812866B2 (ja) 2021-01-13
CN108952988B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125629U1 (ru)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двигателя, головка блока цилиндров двигателя и система двигателя
CN108952988A (zh) 气缸盖结构
US5497734A (en) Cooling system for liquid-cooled engine
JP2007247497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09293575A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構造および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07270737A (ja) 4サイクル空油冷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オイル通路構造
JPH055416A (ja) エンジンの燃焼室構造
CN103967577A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JP6361128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3924446B2 (ja) 縦型多気筒エンジン
JPH0719106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106922161B (zh) 多气缸发动机的气缸盖
JP2016094871A (ja)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JP2020033954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7103895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103967641B (zh) 供内燃发动机的气缸盖用的冷却结构
JP6804938B2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20139481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H09195788A (ja) 内燃エンジン
JP2015121115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US20010013326A1 (en) Cylinder hea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958149B2 (ja) 水冷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20105969A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CN107002591B (zh) 多气缸发动机的气缸盖
JP4344647B2 (ja) オープンデッキ型シリンダブロックの冷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