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45443A - 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45443A
CN108945443A CN201810983335.8A CN201810983335A CN108945443A CN 108945443 A CN108945443 A CN 108945443A CN 201810983335 A CN201810983335 A CN 201810983335A CN 108945443 A CN108945443 A CN 108945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crash
strut
steering engine
proof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833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45443B (zh
Inventor
卢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ngding Yue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w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w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w Dr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833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454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45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45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45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45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9/00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C39/02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27/00Toy aircraft; Other flying toys
    • A63H27/12Helicopters ; Flying to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45/00Aircraft indicators or protec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该无人机在检测到无人机处于飞行状态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能够展开以保护第一螺旋桨、第二螺旋桨、第三螺旋桨和第四螺旋桨不被碰撞到,具有防撞功能,在无人机检测到无人机处于降落状态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收缩以支撑无人机,而由于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由弹性缓冲材料构成,使得无人机具有较好的弹性缓冲功能,起到防摔作用,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无人机不在局限于军事领域,慢慢的开发为一种大人小孩都可以玩的智能玩具,能够为人们提高生活的乐趣,且能够完成例如高空摄影、传递物品等任务。
然而,市面上的无人机不耐摔不耐撞,而由于无人机的操作指数较难,对于初学者和儿童常常在进行着陆时,无法进行精准的控制,导致无人机着陆时受力过大,又或者容易碰撞到建筑物,从而摔坏无人机,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能够在无人机处于飞行状态时,防撞支架展开以保护螺旋桨不被碰撞到,在无人机处于降落状态时,防撞支架收缩以支撑无人机,以起到防摔功能,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包括:底盘,包括呈正方形状的支撑部以及间隔设置在支撑部四侧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航模电池,呈正方形状,设置在支撑部上;陀螺仪,呈正方形状,与航模电池连接,其中陀螺仪设置在航模电池上;控制器,呈正方形状,分别与航模电池和陀螺仪连接,其中控制器设置在陀螺仪上;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撑板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其中第一电机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旋桨;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二支撑板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其中第二电机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旋桨;第三电机,设置在第三支撑板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其中第三电机远离第三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螺旋桨;第四电机,设置在第四支撑板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其中第四电机远离第四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螺旋桨;气囊盒,呈矩形状,设置在支撑部的底部;其中,气囊盒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对称设置,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对称设置,其中第一侧面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第三侧面对称设置第三舵机和第四舵机,第一舵机远离第二舵机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一防撞支架,第二舵机远离第一舵机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二防撞支架,第三舵机远离第四舵机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三防撞支架,第四舵机远离第三舵机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四防撞支架,且控制器分别与第一舵机、第二舵机、第三舵机和第四舵机连接,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舵机、第二舵机、第三舵机和第四舵机工作,以控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收缩或展开,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由弹性缓冲材料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所公开的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处于飞行状态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能够展开以保护第一螺旋桨、第二螺旋桨、第三螺旋桨和第四螺旋桨不被碰撞到,在无人机处于降落状态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收缩以支撑无人机,而由于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由弹性缓冲材料构成,使得无人机具有较好的弹性缓冲功能,起到防摔作用,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无人机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无人机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无人机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处于收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处于气囊袋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6,该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包括底盘10、航模电池11、陀螺仪12、控制器13、第一电机14、第二电机15、第三电机16、第四电机17和气囊盒20。
底盘10包括呈正方形状的支撑部以及间隔设置在支撑部四侧的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第三支撑板103和第四支撑板104。应理解,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第三支撑板103和第四支撑板104分别设置在正方形状的支撑部的四个角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第三支撑板103和第四支撑板104呈长条矩形状,第一支撑板101和第二支撑板102对称设置,第二支撑板102和第三支撑板103对称设置,第三支撑板103和第四支撑板104对称设置,第四支撑板104和第一支撑板101对称设置,第一支撑板101和第三支撑板103对称设置,第二支撑板102和第四支撑板104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101和第二支撑板102在支撑部形成第一夹角,第二支撑板102和第三支撑板103在支撑部形成第二夹角,第三支撑板103和第四支撑板104在支撑部形成第三夹角,第四支撑板104和第一支撑板101在支撑部形成第四夹角,且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的角度相等。
航模电池11呈正方形状,其中航模电池11设置在支撑部上。
陀螺仪12呈正方形状,其中陀螺仪12与航模电池11连接,以通过航模电池11为陀螺仪12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陀螺仪12设置在航模电池11上。
控制器13呈正方形状,其中控制器13分别与航模电池11和陀螺仪12连接,以通过航模电池11为控制器13供电,且使得控制器13与陀螺仪12进行信号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3设置在陀螺仪12上,且控制器13上间隔设置有多排排针131。
值得注意的是,支撑部及依次设置在支撑部上方的航模电池11、陀螺仪12和控制器13均呈正方形状,能够保持底盘的受力均匀,不会发生偏重现象。
第一电机14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1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其中第一电机14远离第一支撑板1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旋桨141。具体地,第一螺旋桨141固定设置在第一电机14的转动轴上,以使得第一电机14带动第一螺旋桨141转动。
第二电机15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02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其中第二电机15远离第二支撑板10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旋桨151。具体地,第二螺旋桨151固定设置在第二电机15的转动轴上,以使得第二电机15带动第二螺旋桨151转动。
第三电机16设置在第三支撑板103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其中第三电机16远离第三支撑板103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螺旋桨161。具体地,第三螺旋桨161固定设置在第三电机16的转动轴上,以使得第三电机16带动第三螺旋桨161转动。
第四电机17设置在第四支撑板104远离支撑部的一端,其中第四电机17远离第四支撑板104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螺旋桨171。具体地,第四螺旋桨171固定设置在第四电机17的转动轴上,以使得第四电机17带动第四螺旋桨171转动。
气囊盒20呈矩形状,其中气囊盒20设置在支撑部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气囊盒20可拆卸设置在支撑部的底部,使得可灵活更换气囊盒20。
在本实施例中,气囊盒20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对称设置,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对称设置。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的底部设有第一磁体,而气囊盒20还包括设有与第一磁体连接的第二磁体的顶部面,使得气囊盒20可拆卸设置在支撑部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舵机21和第二舵机22,第三侧面对称设置有第三舵机23和第四舵机24,其中第一舵机21远离第二舵机22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一防撞支架,第二舵机22远离第一舵机21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二防撞支架,第三舵机23远离第四舵机24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三防撞支架,第四舵机24远离第三舵机23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四防撞支架,以通过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保护无人机。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一舵机21能够控制第一防撞支架转动,第二舵机22能够控制第二防撞支架转动,第三舵机23能够控制第三防撞支架转动,第四舵机24能够控制第四防撞支架转动,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的状态。
优选地,控制器13分别与第一舵机21、第二舵机22、第三舵机23和第四舵机24连接,以通过控制器21控制第一舵机21、第二舵机22、第三舵机23和第四舵机24工作,以控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收缩或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控制器13同步发送控制信号至第一舵机21、第二舵机22、第三舵机23和第四舵机24,使得第一舵机21、第二舵机22、第三舵机23和第四舵机24能够同步控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转动。
应理解,当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均处于水平状态,能够对第一螺旋桨141、第二螺旋桨151、第三螺旋桨161和第四螺旋桨171起到保护,防止第一螺旋桨141、第二螺旋桨151、第三螺旋桨161和第四螺旋桨171被碰撞到;当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均处于垂直状态,能够支撑无人机,使得无人机不容易摔碰到地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由弹性缓冲材料构成,使得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具有弹性缓冲功能,对无人机能起到防摔防撞作用。进一步的,第一防撞支架和第二防撞支架对称设置,第二防撞支架和第三防撞支架对称设置,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对称设置,第四防撞支架和第一防撞支架对称设置,即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四者的高度、宽度及长度均相等。
进一步的,第一舵机21远离第二舵机22的一侧端设置有第一步进电机,第一步进电机的转动轴朝远离第二舵机22方向设置,其中第一防撞支架固定设置在第一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以通过第一步进电机带动第一防撞支架转动。
进一步的,第二舵机22远离第一舵机21的一侧端设有与第一步进电机对称设置的第二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的转动轴朝远离第一舵机21方向设置,其中第二防撞支架固定设置在第二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以通过第二步进电机带动第二防撞支架转动。
进一步的,第三舵机23远离第四舵机24的一侧端设置有第三步进电机,第三步进电机的转动轴朝远离第四舵机24方向设置,其中第三防撞支架固定设置在第三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以通过第三步进电机带动第三防撞支架转动。
进一步的,第四舵机24远离第三舵机23的一侧端设有与第三步进电机对称设置的第四步进电机,第四步进电机的转动轴朝远离第三舵机方23向设置,其中第四防撞支架固定设置在第四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以通过第四步进电机带动第四防撞支架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步进电机和第二步进电机对称设置,且第四步进电机和第一步进电机对称设置,使得第三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第四步进电机和第一步进电机所处的高度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撞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的第一支杆211、与第一支杆211垂直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连杆212、分别与第一支杆211和第一连杆212垂直设置且与第一连杆212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垂直杆213以及一端与第一垂直杆213垂直设置且另一端呈弧形状的第一护杆214。应理解,第一垂直杆213垂直第一支杆211和第一连杆212所形成的平面,而第一护杆214的一端也与第一连杆212和第一垂直杆213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第一护杆214的另一端朝远离第一护杆214的一端、第一连杆212和第一垂直杆213所形成的平面方向设置。
优选地,第一连杆212朝远离第二防撞支架方向设置,第一护杆214朝远离第二防撞支架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步进电机控制第一支杆211转动至水平设置时,第一螺旋桨141收容在第一护杆214所形成的第一收容空间内,此时可通过第一防撞支架保护第一螺旋桨141不被撞到(如图1的第一支杆211状态所示);当第一步进电机控制第一支杆211转动至垂直设置时,由于第一连杆212和第一垂直杆213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第一连杆212和第一垂直杆213支撑支撑部(如图5的第一支杆211状态所示),则可通过第一连杆212和第一垂直杆213支撑无人机,防止无人机被摔碰到。应理解,第一支杆211转动至水平设置为第一支杆211与底盘10处于平行设置状态,而第一支杆211转动至垂直设置为第一支杆211与底盘10处于垂直设置状态。也就是说,第一防撞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杆211转动至水平设置,第一防撞支架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支杆211转动至垂直设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支杆211转动至垂直设置时,第一螺旋桨141依然收容在第一护杆214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即无论第一支杆211转动至水平设置还是垂直设置,第一护杆214均可以对第一螺旋桨141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撞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的第二支杆221、与第二支杆221垂直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二连杆222、分别与第二支杆221和第二连杆222垂直设置且与第二连杆222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二垂直杆223以及一端与第二垂直杆223垂直设置且另一端呈弧形状的第二护杆224。应理解,第二垂直杆223垂直第二支杆221和第二连杆222所形成的平面,而第二护杆224的一端也与第二连杆222和第二垂直杆223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第二护杆224的另一端朝远离第二护杆224的一端、第二连杆222和第二垂直杆223所形成的平面方向设置。
优选地,第二连杆222朝远离第一防撞支架方向设置,第二护杆214朝远离第一防撞支架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步进电机控制第二支杆221转动至水平设置时,第二螺旋桨151收容在第二护杆214所形成的第二收容空间内,此时可通过第二防撞支架保护第二螺旋桨151不被撞到(如图1的第二支杆221状态所示);当第二步进电机控制第二支杆221转动至垂直设置时,由于第二连杆222和第二垂直杆223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第二连杆222和第二垂直杆223支撑支撑部(如图5的第二支杆221状态所示),则可通过第二连杆222和第二垂直杆223支撑无人机,防止无人机被摔碰到。应理解,第二支杆221转动至水平设置为第二支杆221与底盘10处于平行设置状态,而第二支杆221转动至垂直设置为第二支杆221与底盘10处于垂直设置状态。也就是说,第二防撞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支杆221转动至水平设置,第二防撞支架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二支杆221转动至垂直设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支杆221转动至垂直设置时,第二螺旋桨151依然收容在第二护杆224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即无论第二支杆221转动至水平设置还是垂直设置,第二护杆224均可以对第二螺旋桨151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防撞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三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的第三支杆231、与第三支杆231垂直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三连杆232、分别与第三支杆231和第三连杆232垂直设置且与第三连杆232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三垂直杆233以及一端与第三垂直杆233垂直设置且另一端呈弧形状的第三护杆234。应理解,第三垂直杆223垂直第三支杆231和第三连杆232所形成的平面,而第三护杆234的一端也与第三连杆232和第三垂直杆233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第三护杆234的另一端朝远离第三护杆234的一端、第三连杆232和第三垂直杆233所形成的平面方向设置。
优选地,第三连杆232朝远离第四防撞支架方向设置,第三护杆234朝远离第四防撞支架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三步进电机控制第三支杆231转动至水平设置时,第三螺旋桨161收容在第三护杆234所形成的第三收容空间内,此时可通过第三防撞支架保护第三螺旋桨161不被撞到(如图1的第三支杆231状态所示);当第三步进电机控制第三支杆231转动至垂直设置时,由于第三连杆232和第三垂直杆233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第三连杆232和第三垂直杆233支撑支撑部(如图5的第三支杆231状态所示),则可通过第三连杆232和第三垂直杆233支撑无人机,防止无人机被摔碰到。应理解,第三支杆231转动至水平设置为第三支杆231与底盘10处于平行设置状态,而第三支杆231转动至垂直设置为第三支杆231与底盘10处于垂直设置状态。也就是说,第三防撞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三支杆231转动至水平设置,第三防撞支架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三支杆231转动至垂直设置。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支杆231转动至垂直设置时,第三螺旋桨161依然收容在第三护杆234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即无论第三支杆231转动至水平设置还是垂直设置,第三护杆234均可以对第三螺旋桨161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防撞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第四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的第四支杆241、与第四支杆241垂直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四连杆242、分别与第四支杆241和第四连杆242垂直设置且与第四连杆242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四垂直杆243以及一端与第四垂直杆243垂直设置且另一端呈弧形状的第四护杆244。应理解,第四垂直杆243垂直第四支杆241和第四连杆242所形成的平面,而第四护杆244的一端也与第四连杆242和第四垂直杆243处于同一水平面,且第四护杆244的另一端朝远离第四护杆244的一端、第四连杆242和第四垂直杆243所形成的平面方向设置。
优选地,第四连杆242朝远离第三防撞支架方向设置,第四护杆244朝远离第三防撞支架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第四步进电机控制第四支杆241转动至水平设置时,第四螺旋桨171收容在第四护杆244所形成的第四收容空间内,此时可通过第四防撞支架保护第四螺旋桨171不被撞到(如图1的第四支杆241状态所示);当第四步进电机控制第四支杆241转动至垂直设置时,由于第四连杆242和第四垂直杆243处于同一水平面,此时第四连杆242和第四垂直杆243支撑支撑部(如图5的第四支杆241状态所示),则可通过第四连杆242和第四垂直杆243支撑无人机,防止无人机被摔碰到。应理解,第四支杆241转动至水平设置为第四支杆241与底盘10处于平行设置状态,而第四支杆241转动至垂直设置为第四支杆241与底盘10处于垂直设置状态。也就是说,第四防撞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四支杆241转动至水平设置,第四防撞支架处于收缩状态时,第四支杆241转动至垂直设置。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支杆241转动至垂直设置时,第四螺旋桨171依然收容在第四护杆244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即无论第四支杆241转动至水平设置还是垂直设置,第四护杆244均可以对第四螺旋桨171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气囊盒20内设置有用于产生气体的气体产生装置200、设置在气体产生装置200的底部且用于收容气体产生装置200所产生的气体的气囊袋201以及将气囊袋201及气体产生装置200覆盖在气囊盒20内的盖板202。应理解,盖板202是可拆卸设置在气囊盒20内的,当气囊袋201吸气膨胀(如图6所示)时,气囊袋201能够将盖板202挤掉,从而继续膨胀。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囊盒20是固定设置在支撑部的底部的,而气体产生装置200可拆卸设置在气囊盒20内,使得气体产生装置200和气囊袋201使用后可快速更换其他新的。具体地,气囊盒20的内部的顶面设有第一磁体,而气体产生装置200的顶面设有与第一磁体连接的第二磁体,以使得气体产生装置200通过磁体连接在气囊盒20内。又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囊盒20的内部的顶面设有螺纹孔,气体产生装置200的顶面设有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纹柱,使得气体产生装置200螺纹连接在气囊盒20内。
优选地,气体产生装置200的底部设置有输出口2001,气囊袋201与气体产生装置200的输出口2001连通,以使得气体产生装置200产生气体时,气囊袋201吸收气体膨胀,此时可以将无人机浮在水面,防止无人机掉入水中下沉。应理解,本实施例的气囊袋201吸气膨胀后,一方面可以防止无人机掉入水中下沉,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无人机起到缓冲作用,使得无人机能够掉在地面时不被碰撞坏。
在本实施例中,气体产生装置200内设置有可燃性气体,且气体产生装置200内设置有高压升压模块203以及与高压升压模块203连接的继电器204,其中继电器204与控制器13连接,以使得控制器13控制继电器204闭合时,高压升压模块203产生高压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以产生大量气体,此时可使得气囊袋201膨胀。应理解,气体产生装置200内除了有可燃性气体外,还存在有氧气,使得可燃性气体可在气体产生装置200内燃烧,而可燃性气体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低温可燃性气体,如氢气。进一步的,高压升压模块203能够在继电器204闭合时瞬时间产生高压火花,此时能够点燃可燃性气体,高压升压模块203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产品,其具体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一一赘述。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第三支撑板103和第四支撑板104四者中的至少一者的底部设置有距离传感器,以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距离传感器与控制器13连接,当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控制器13控制继电器204闭合,此时高压升压模块203产生高压火花点燃气体产生装置200内的气体,使得气囊袋201迅速膨胀,此时可通过气囊袋201对无人机产生缓冲,可有效防止无人机摔下地面,也可以防止无人机掉入水中下沉。应理解,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说明此时无人机距离地面比较近,容易喷到障碍物或者属于无人机下降过程,因此需要启动气囊袋201以进行保护。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控制器13还可以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第三步进电机和第四步进电机工作使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垂直设置,即通过控制器13控制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与底盘10垂直设置,因此在下降过程中,必须是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先着地,因此可通过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起到缓冲作用。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控制器13控制继电器204闭合的同时,还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第三步进电机和第四步进电机工作使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垂直设置,以此可通过气囊袋201与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双重对无人机进行缓冲保护。
应理解,第一预设范围为人为设定范围值,可以为20-30米,也可以为15-25米,具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不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说明无人机离地面比较高,此时控制器13控制继电器204断开,且控制器13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第三步进电机和第四步进电机工作使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水平设置,即通过控制器13控制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处于展开状态,以对第一螺旋桨141、第二螺旋桨151、第三螺旋桨161和第四螺旋桨171进行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气囊盒20的侧面设置有水位传感器,以通过水位传感器检测气囊盒20所浸在水中的水位。应理解,无人机可能会掉落在一些浅水区域中,而这些浅水区域并不会对无人机造成损坏,如果在浅水区域也射放气囊袋201,这无疑过于浪费,因此在气囊盒20中设置水位传感器能够有效避免此情况发现。具体地,水位传感器与控制器13连接,当水位传感器检测到气囊盒20的底部的水位处于第一预设值时,说明无人机掉落的不是浅水区域,此时控制器13控制继电器204闭合,此时高压升压模块203产生高压火花点燃气体产生装置200内的气体,使得气囊袋201迅速膨胀。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水位传感器检测到气囊盒20的底部的水位不处于第一预设值时,说明无人机掉落的是浅水区域,此时控制器13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第三步进电机和第四步进电机工作使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垂直设置,可通过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抬高无人机,使得无人机在浅水区域不容易被水浸。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水位传感器检测到气囊盒20的底部的水位处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器13控制继电器204闭合的同时,还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第三步进电机和第四步进电机工作,以此可通过气囊袋201与第一支杆211、第二支杆221、第三支杆231和第四支杆241双重对无人机进行保护。
应理解,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还包括第一电调142、第二电调152、第三电调162和第四电调17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调142呈矩形状,第一电调14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1上,且第一电调142与第一电机14连接,以通过第一电调控制第一电机14的转速。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101上设置有与第一电调142连接的第一插口143,第一导线可拆卸插设在排针131和第一插口143上使第一电调142和控制器13电连接,使得第一电调142和控制器13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及拆卸导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调152呈矩形状,第二电调152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02上,且第二电调152与第二电机15连接,以通过第二电调152控制第二电机15的转速。进一步的,第二支撑板102上设置有与第二电调152连接的第二插口153,第二导线可拆卸插设在排针131和第二插口153上使第二电调152和控制器13电连接,使得第二电调152和控制器13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及拆卸导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调162呈矩形状,第三电调162设置在第三支撑板103上,且第三电调162与第三电机16连接,以通过第三电调162控制第三电机16的转速。进一步的,第三支撑板103上设置有与第三电调162连接的第三插口163,第三导线可拆卸插设在排针131和第三插口163上使第三电调162和控制器13电连接,使得第三电调162和控制器13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及拆卸导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电调172呈矩形状,第四电调172设置在第四支撑板104上,且第四电调172与第四电机17连接,以通过第四电调172控制第四电机17的转速。进一步的,第四支撑板104上设置有与第四电调172连接的第四插口173,第四导线可拆卸插设在排针131和第四插口173上使第四电调172和控制器13电连接,使得第四电调172和控制器13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及拆卸导线。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3分别与第一电调142、第二电调152、第三电调162和第四电调172连接,以通过控制器13控制第一电调142、第二电调152、第三电调162和第四电调172工作。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12和/或第一垂直杆213远离第一支杆211的一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弹簧,以通过多个第一弹簧产生弹性缓冲作用;第二连杆222和/或第二垂直杆223远离第二支杆221的一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弹簧,以通过多个第二弹簧产生弹性缓冲作用;第三连杆232和/或第三垂直杆233远离第三支杆231的一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弹簧,以通过多个第三弹簧产生弹性缓冲作用;第四连杆242和/或第四垂直杆243远离第四支杆241的一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四弹簧,以通过多个第四弹簧产生弹性缓冲作用。
综上,本发明所公开的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处于飞行状态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能够展开以保护第一螺旋桨、第二螺旋桨、第三螺旋桨和第四螺旋桨不被碰撞到,在无人机处于降落状态时,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收缩以支撑无人机,而由于第一防撞支架、第二防撞支架、第三防撞支架和第四防撞支架由弹性缓冲材料构成,使得无人机具有较好的弹性缓冲功能,起到防摔作用,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包括呈正方形状的支撑部以及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四侧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
航模电池,呈正方形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
陀螺仪,呈正方形状,与所述航模电池连接,其中所述陀螺仪设置在所述航模电池上;
控制器,呈正方形状,分别与所述航模电池和所述陀螺仪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陀螺仪上;
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电机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旋桨;
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二电机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旋桨;
第三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三电机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螺旋桨;
第四电机,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其中所述第四电机远离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螺旋桨;
气囊盒,呈矩形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底部;
其中,所述气囊盒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侧面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所述第三侧面对称设置第三舵机和第四舵机,所述第一舵机远离所述第二舵机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一防撞支架,所述第二舵机远离所述第一舵机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二防撞支架,所述第三舵机远离所述第四舵机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三防撞支架,所述第四舵机远离所述第三舵机的一侧端铰接设置有第四防撞支架,且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舵机、所述第二舵机、所述第三舵机和所述第四舵机连接,以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舵机、所述第二舵机、所述第三舵机和所述第四舵机工作,以控制所述第一防撞支架、所述第二防撞支架、所述第三防撞支架和所述第四防撞支架收缩或展开,所述第一防撞支架、所述第二防撞支架、所述第三防撞支架和所述第四防撞支架由弹性缓冲材料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舵机远离所述第二舵机的一侧端设置有第一步进电机,所述第一步进电机的转动轴朝远离所述第二舵机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防撞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以通过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一防撞支架转动;
所述第二舵机远离所述第一舵机的一侧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对称设置的第二步进电机,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转动轴朝远离所述第一舵机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防撞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以通过所述第二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二防撞支架转动;
所述第三舵机远离所述第四舵机的一侧端设置有第三步进电机,所述第三步进电机的转动轴朝远离所述第四舵机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三防撞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以通过所述第三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三防撞支架转动,且所述第三步进电机和所述第二步进电机对称设置;
所述第四舵机远离所述第三舵机的一侧端设有与所述第三步进电机对称设置的第四步进电机,所述第四步进电机的转动轴朝远离所述第三舵机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四防撞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以通过所述第四步进电机带动所述第四防撞支架转动,且所述第四步进电机和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撞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的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一支杆垂直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连杆、分别与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一连杆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一垂直杆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垂直杆垂直设置且另一端呈弧形状的第一护杆,其中所述第一连杆朝远离所述第二防撞支架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护杆朝远离所述第二防撞支架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第一支杆水平设置时,所述第一螺旋桨收容在所述第一护杆所形成的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第一支杆垂直设置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垂直杆支撑所述支撑部;
所述第二防撞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的第二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垂直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二垂直杆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垂直杆垂直设置且另一端呈弧形状的第二护杆,其中所述第二连杆朝远离所述第一防撞支架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护杆朝远离所述第一防撞支架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第二支杆水平设置时,所述第二螺旋桨收容在所述第二护杆所形成的第二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第二支杆垂直设置时,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二垂直杆支撑所述支撑部;
所述第三防撞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的第三支杆、与所述第三支杆垂直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三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杆和所述第三连杆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三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三垂直杆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三垂直杆垂直设置且另一端呈弧形状的第三护杆,其中所述第三连杆朝远离所述第四防撞支架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护杆朝远离所述第四防撞支架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三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第三支杆水平设置时,所述第三螺旋桨收容在所述第三护杆所形成的第三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三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第三支杆垂直设置时,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三垂直杆支撑所述支撑部;
所述第四防撞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步进电机的转动轴上的第四支杆、与所述第四支杆垂直设置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四连杆、分别与所述第四支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垂直设置且与所述第四连杆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第四垂直杆以及一端与所述第四垂直杆垂直设置且另一端呈弧形状的第四护杆,其中所述第四连杆朝远离所述第三防撞支架方向设置,所述第四护杆朝远离所述第三防撞支架方向设置,且所述第四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第四支杆水平设置时,所述第四螺旋桨收容在所述第四护杆所形成的第四收容空间内,所述第四步进电机控制所述第四支杆垂直设置时,所述第四连杆和所述第四垂直杆支撑所述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盒内设置有用于产生气体的气体产生装置、设置在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的底部且用于收容所述气体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气体的气囊袋以及将所述气囊袋及所述气体产生装置覆盖在所述气囊盒内的盖板,其中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的底部设置有输出口,所述气囊袋与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的输出口连通,以使得所述气体产生装置产生气体时,所述气囊袋吸收气体膨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产生装置内设置有可燃性气体,且所述气体产生装置内设置有高压升压模块以及与所述高压升压模块连接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继电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使得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继电器闭合时,所述高压升压模块产生高压以点燃所述可燃性气体,以产生大量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四者中的至少一者的底部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其中所述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使得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继电器闭合和/或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所述第二步进电机、所述第三步进电机和所述第四步进电机工作使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二支杆、所述第三支杆和所述第四支杆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盒的侧面设置有水位传感器,其中所述水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使得所述水位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气囊盒的底部的水位处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继电器闭合;
或者所述水位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气囊盒的底部的水位处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继电器闭合和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步进电机、所述第二步进电机、所述第三步进电机和所述第四步进电机工作使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二支杆、所述第三支杆和所述第四支杆垂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调,呈矩形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电调控制所述第一电机的转速;
第二电调,呈矩形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电调控制所述第二电机的转速;
第三电调,呈矩形状,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三电机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三电调控制所述第三电机的转速;
第四电调,呈矩形状,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四电机连接,以通过所述第四电调控制所述第四电机的转速;
其中,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调、所述第二电调、所述第三电调和所述第四电调连接,以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调、所述第二电调、所述第三电调和所述第四电调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上间隔设置有多排排针,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调连接的第一插口,以使得所述第一导线可拆卸插设在所述排针和所述第一插口上,使所述第一电调和所述控制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电调连接的第二插口,以使得所述第二导线可拆卸插设在所述排针和所述第二插口上,使所述第二电调和所述控制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电调连接的第三插口,以使得所述第三导线可拆卸插设在所述排针和所述第三插口上,使所述第三电调和所述控制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四支撑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电调连接的第四插口,以使得所述第四导线可拆卸插设在所述排针和所述第四插口上,使所述第四电调和所述控制器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呈长条矩形状,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对称设置,所述第四支撑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在所述支撑部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在所述支撑部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在所述支撑部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四支撑板和所述第一支撑板在所述支撑部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的角度相等。
CN201810983335.8A 2018-08-27 2018-08-27 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Active CN1089454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3335.8A CN108945443B (zh) 2018-08-27 2018-08-27 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3335.8A CN108945443B (zh) 2018-08-27 2018-08-27 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45443A true CN108945443A (zh) 2018-12-07
CN108945443B CN108945443B (zh) 2021-08-06

Family

ID=64474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3335.8A Active CN108945443B (zh) 2018-08-27 2018-08-27 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4544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6046A (zh) * 2019-04-02 2019-07-02 北京中科利丰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保护装置
CN113559528A (zh) * 2021-09-26 2021-10-29 深圳市鼎峰无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摔装置的遥控直升飞机
CN115489727A (zh) * 2022-09-27 2022-12-20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防撞的四旋翼无人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9675A (zh) * 2015-09-06 2015-12-02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被动增稳可变形起落架陆空飞行机器人
CN106828889A (zh) * 2017-01-19 2017-06-13 福州大学 无人机保护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6615390U (zh) * 2017-04-07 2017-11-0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无人机坠水防沉装置
JP6399550B2 (ja) * 2015-02-12 2018-10-03 株式会社amuse oneself 飛行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9550B2 (ja) * 2015-02-12 2018-10-03 株式会社amuse oneself 飛行体
CN105109675A (zh) * 2015-09-06 2015-12-02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被动增稳可变形起落架陆空飞行机器人
CN106828889A (zh) * 2017-01-19 2017-06-13 福州大学 无人机保护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6615390U (zh) * 2017-04-07 2017-11-0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无人机坠水防沉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6046A (zh) * 2019-04-02 2019-07-02 北京中科利丰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保护装置
CN109956046B (zh) * 2019-04-02 2020-11-17 北京中科利丰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保护装置
CN113559528A (zh) * 2021-09-26 2021-10-29 深圳市鼎峰无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摔装置的遥控直升飞机
CN113559528B (zh) * 2021-09-26 2021-12-10 深圳市鼎峰无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摔装置的遥控直升飞机
CN115489727A (zh) * 2022-09-27 2022-12-20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防撞的四旋翼无人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45443B (zh) 2021-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45443A (zh) 一种具有防摔防撞功能的无人机
ES2613202T3 (es) Configuración de forma plana para la estabilidad de una cometa motorizada y un sistema y un procedimiento de utilización de la misma
CN106347654B (zh) 一种球形无人机
ES2582084T3 (es) Aparato volante
CN105966617B (zh) 水面、水下、空中三栖无人飞行器
CN102530231B (zh) 高空飞行器
CN205854465U (zh) 一种低风阻无人机
WO2019170158A1 (zh) 变体平流层飞艇
CN105217011B (zh) 一种升浮一体飞行器及控制方法
CN206954498U (zh) 一种垂直起降无人机升降式起落架
CN205721377U (zh)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
CN108216585A (zh) 一种民用小型无人机喷气式起落架
CN207843294U (zh) 平流层动力气球
CN206939077U (zh) 一种vr飞行器
CN112373691A (zh) 使用氦气气囊的室内无人机
CN208149586U (zh) 飞艇
CN108557067A (zh) 一种无起落架式小型无人机
CN206345017U (zh) 一种多轴载人飞行器
CN108248809A (zh) 平流层动力气球
US1061484A (en) Airship.
CN210455220U (zh) 一种具有油料缓冲抗冲击功能的喷火无人机
CN207346099U (zh) 一种空中航拍辅助装置
CN207518687U (zh) 一种航空航天用摄像头
CN207644631U (zh) 小型旋翼无人机防坠简易保护气囊
CN111332471A (zh) 一种自旋转单翼种子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28

Address after: Room 206, block D, floor 2, No. 116, Zizhu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Patentee after: Rongding Yue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7h, Taib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No. 16, Gaoxin South Sixth Road,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NEW DRIV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