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91498B - 车辆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91498B
CN108791498B CN201810328102.4A CN201810328102A CN108791498B CN 108791498 B CN108791498 B CN 108791498B CN 201810328102 A CN201810328102 A CN 201810328102A CN 108791498 B CN108791498 B CN 1087914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air
front side
members
right fro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281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91498A (zh
Inventor
渥美日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91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1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91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14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pinched frame type, i.e. formed of at least two longitudinal frame sections connected by other longitudinal frame sections of lesser transverse dim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de-hipped frame type, i.e. a wide box-shaped mid portion with narrower sections extending from said mid portion in both fore and aft dir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横向连接构件,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连结悬挂构件的前侧连结部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103183053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的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除了主要部分(诸如左前侧构件和右前侧构件以及保险杠加强件等)之外,还具有子框架。各种类型的模块(诸如马达控制器、高压转换器、低压转换器、充电器等)安装在子框架上。
然而,在上面描述的相关技术中,还存在改善迎面碰撞时的安全性能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有效地利用了在偏斜碰撞等时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框架结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能够将在前侧构件处出现的未撞坏部分保持到最小,并且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具有优越的碰撞安全性能。
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左右一对前侧构件,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布置在车辆前部处并且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悬挂构件,所述悬挂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车辆下侧处,并且所述悬挂构件在左右一对前侧连结部以及左右一对后侧连结部处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和第一横向连接构件,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连结悬挂构件的前侧连结部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coincide)。
在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正面碰撞时(注意,在本说明书中,当只简单地使用术语正面碰撞时,其包括正面碰撞的各种形式,诸如迎面碰撞、倾斜碰撞、偏斜正面碰撞、与杆的碰撞等),碰撞载荷被传递至布置在车辆前部处并且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的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上。在此,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因此,在偏斜碰撞等时,传递至位于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中的在碰撞侧处的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经由第一横向连接构件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前侧构件。
此外,悬挂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车辆下侧。悬挂构件在左右一对前侧连结部以及左右一对后侧连结部处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另外,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连结悬挂构件的前侧连结部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也就是说,位于假定在碰撞时将存在不完全撞坏的位置的连结其他构件(悬挂构件和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因此,在前侧构件处出现的未撞坏部分能够被保持到最小。
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二横向连接构件,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朝向车辆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连结第二横向连接构件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连结悬挂构件的后侧连结部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
在第二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除了第一横向连接构件之外,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朝向车辆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因此,在例如偏斜碰撞等时,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中的在碰撞侧处的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能够不仅经由第一横向连接构件、而且还经由第二横向连接构件而被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前侧构件。
另外,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连结第二横向连接构件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连结悬挂构件的后侧连结部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因此,在前侧构件处出现的未撞坏部分能够被保持到最小。
第三方面是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第二横向连接构件,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朝向车辆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和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的前端部分布置成相对于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偏置,并且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两者要么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布置,要么倾斜地布置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接近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
在第三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除了第一横向连接构件之外,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朝向车辆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因此,在例如偏斜碰撞等时,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中的在碰撞侧处的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能够不仅经由第一横向连接构件、而且还经由第二横向连接构件而被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前侧构件。
此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另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的前端部分布置成相对于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偏置。因此,例如,在偏斜碰撞时(例如,40%的重叠率),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之中的在碰撞侧处的纵向连接构件。另外,碰撞载荷从在碰撞侧的纵向连接构件传递至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并且被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前侧构件。
在此,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两者要么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布置,要么倾斜地布置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接近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因此,与纵向连接构件倾斜地布置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的情况相比,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前侧构件。
第四方面是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第二横向连接构件,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朝向车辆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和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的前端部分布置在车辆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并且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
在第四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除了第一横向连接构件之外,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朝向车辆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间。因此,在例如偏斜碰撞等时,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之中的在碰撞侧处的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能够不仅经由第一横向连接构件、而且还经由第二横向连接构件而被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前侧构件。
另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另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的前端部分布置在车辆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因此,例如,当在车辆中心部分处发生与杆的碰撞时,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两者。此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因此,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能够将碰撞载荷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两者。
第五方面是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该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和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的前端部分布置在车辆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并且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
在第五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和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另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的前端部分布置在车辆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因此,例如,当在车辆中心部分处发生与杆的碰撞时,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两者。此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因此,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能够将碰撞载荷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两者。
第六方面是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意一者中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比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位置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地弯曲以便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外侧敞开。
在第六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的比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位置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地弯曲以便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外侧敞开。因此,例如,在小重叠碰撞时,前侧构件的在碰撞侧处的前端附近(即,比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位置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变形,以便以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位置附近作为支点朝向车辆外侧旋转。由此,碰撞体能够朝向车辆的侧部移动。特别地,前侧构件的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地弯曲以便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外侧敞开的部分与比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的位置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相一致。因此,碰撞体能够有效地朝向车辆的侧部移动。
如上所述,与本公开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在偏斜碰撞等时有效地利用了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框架结构,能够将在前侧构件处出现的未撞坏部分保持到最小,并且具有优越的碰撞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倾斜前上侧观察到的透视图,并且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
图2是从车辆侧面观察图1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示出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了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了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了与第三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了与第四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文利用图1至图3来描述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1。
注意,在相应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箭头LH表示车辆横向方向左侧。另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使用纵向方向、竖向方向和左右方向时,它们指的是车辆纵向方向的纵向、车辆竖向方向的竖向和车辆横向方向的左右,除非另外指明。
(前侧构件20)
如图1至图3所示,在车辆前部10F处设置有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前侧构件20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并且设置为相对于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对称地左右成对。正交于前侧构件20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形状是形状为矩形的闭合横截面结构,所述矩形的长边在车辆竖向方向上。在为闭合横截面结构的前侧构件20的闭合横截面中设置有肋,以便将闭合横截面分成上部分和下部分。
前侧构件20的前端附近被制成为低强度部分20B,与普通部分20A相比,该低强度部分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设定为更低。作为提供低强度部分20B的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将碰撞盒(其形成为与前侧构件20的普通部分20A分离的本体)连结至前侧构件20的普通部分20A的前侧的方法或类似方法。前侧构件20的后端连接至底板框架90,该底板框架形成了车辆10的底板部分的框架。前侧构件20起到通过在正面碰撞时沿着长度方向(轴向方向)被压缩而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
(保险杠加强件30)
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下文称为“保险杠RF”)30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前侧处,以便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当在车辆平面图中观察时,保险杠RF 30形成为弓形,以便随着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外侧而朝向车辆后侧移位。正交于保险杠RF 30的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形状是矩形,并且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前端连结至保险杠RF 30的后表面。由树脂发泡体形成的吸收器例如布置在保险杠RF 30的前部,形成车辆前部的设计表面的保险杠盖布置成更靠前。
(悬挂构件40)
支撑左右一对悬挂臂的悬挂构件40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下方。悬挂构件40从车辆下侧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
悬挂构件40构造成包括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前横向件42、在前横向件42的后侧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后横向件44、以及左右一对支撑部46,所述左右一对支撑部46纵向地连接前横向件42和后横向件44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端部分并且支撑悬挂臂。用于将悬挂构件40连结至前侧构件20的前侧连结部48F分别形成在所述左右一对支撑部46的前部分处。用于将悬挂构件40连结至前侧构件20的后侧连结部48R分别形成在所述左右一对支撑部46的后部分处。前侧连结部48F和后侧连结部48R都布置在前侧构件20的普通部分20A的正下方,并且通过紧固构件12连结至前侧构件20,紧固构件12的轴向方向是车辆竖向方向。
如图2所示,在前侧连结部48F和后侧连结部48R处的紧固构件12布置成穿过被制成为闭合横截面结构的前侧构件20的闭合横截面的内部。另外,套圈14设置在前侧构件20的闭合横截面的内部,并且紧固构件12处于被插入通过这些套圈14的内部的状态。
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间。由此,如图2所示,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察时,前侧构件20和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重叠。在进一步的细节中,在想象前侧构件20被分成上部分和下部分时,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察时,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与前侧构件20的下部分重叠。
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长度方向是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的方向。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通过例如焊接连结至前侧构件20。如图2所示,前侧构件20的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连结悬挂构件40的前侧连结部48F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
(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
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在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后侧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间。由此,如图2所示,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察时,前侧构件2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重叠。在进一步的细节中,在想象前侧构件20被分成上部分和下部分时,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察时,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与前侧构件20的下部分重叠。
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的长度方向是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的方向。第二横向连接构60通过例如焊接连结至前侧构件20。如图2所示,前侧构件20的连结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连结悬挂构件40的后侧连结部48R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
(纵向连接构件70)
如图3所示,设置有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以便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注意,为了简化附图,图1和图2中省略了纵向连接构件70。)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设置成相对于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对称。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两者的长度方向为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方向。设置左侧的纵向连接构件70的前端部分70F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是从车辆10的左侧端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大约车辆横向尺寸的40%的位置。设置右侧的纵向连接构件70的前端部分70F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是从车辆10的右侧端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大约车辆横向尺寸的40%的位置。
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的前端部分70F和后端部分70R通过例如焊接分别连结至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
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和纵向连接构件70的横截面的尺寸都是大于或等于前侧构件20的横截面的尺寸的1/3的尺寸。详细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和纵向连接构件70的横截面形状都为大体正方形,并且所述大体正方形的一个边的长度被制成为前侧构件20的竖向尺寸(前侧构件20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该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为竖向方向)的大约1/2。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1中,在正面碰撞时,碰撞载荷被传递至布置在车辆前部10F处并且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的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在此,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间。因此,例如,在诸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偏斜碰撞时,被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中的位于碰撞侧(车辆左侧)处的前侧构件20的碰撞载荷能够经由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车辆右侧)处的前侧构件20。
此外,如图2所示,悬挂构件40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车辆下侧。悬挂构件40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连结部48F以及所述左右一对后侧连结部48R处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另外,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连结悬挂部分40的前侧连结部48F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也就是说,位于假定在碰撞时将存在不完全撞坏的位置的连结至其他构件(悬挂构件40和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因此,在前侧构件20处出现的未撞坏部分能够被保持为最小。
另外,在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1中,除了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之外,在与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相比朝向车辆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间。因此,例如,在诸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偏斜碰撞时,被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中的位于碰撞侧(车辆左侧)处的前侧构件20的碰撞载荷能够不仅经由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而且还经由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车辆右侧)处的前侧构件。
此外,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连结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连结悬挂部分40的后侧连结部48R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因此,在前侧构件20处出现的未撞坏部分能够被保持为最小。
此外,在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1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另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的前端部分70F布置成相对于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偏置。因此,例如,在诸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偏斜碰撞时(例如,40%的重叠比),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之中的在碰撞侧(车辆左侧)处的纵向连接构件70。另外,碰撞载荷从在碰撞侧(车辆左侧)处的纵向连接构件70被传递至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并且被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车辆右侧)处的前侧构件20。
在此,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两者都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布置。因此,与纵向连接构件70被倾斜布置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的情况相比,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处的前侧构件。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使用图4描述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2。
如图4所示,在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2中,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下文给出了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的描述,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其详细描述。
(纵向连接构件170)
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被设置成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相对于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对称地设置。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两者直线地延伸,并且其长度方向定向成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设置左侧的纵向连接构件170的前端部分170F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是从车辆10的左侧端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大约车辆横向尺寸的40%的位置。设置右侧的纵向连接构件170的前端部分170F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是从车辆10的右侧端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大约车辆横向尺寸的40%的位置。另一方面,设置左侧的纵向连接构件170的后端部分170R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是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设置右侧的纵向连接构件170的后端部分170R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是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
这样,在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2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的前端部分170F布置成相对于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偏置。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接近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注意,根据需要,省略了有关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操作的解释,描述了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2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另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的前端部分170F布置成相对于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偏置。因此,例如,在诸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偏斜碰撞(例如,40%的重叠比)时,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之中的在碰撞侧(车辆左侧)处的纵向连接构件170。另外,碰撞载荷从在碰撞侧(车辆左侧)处的纵向连接构件170被传递至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并且被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车辆右侧)处的前侧构件20。在此,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170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接近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因此,与纵向连接构件倾斜地布置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的情况相比或者与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纵向连接构件70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布置的情况相比,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在碰撞的相对一侧(车辆右侧)处的前侧构件20。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利用图5描述与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3。
如图5所示,在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3中,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不同,而其他部分则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
下文给出了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部分(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的描述,而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其详细描述。
(纵向连接构件270)
如图5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被设置成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相对于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对称地设置。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两者直线地延伸,并且其长度方向定向成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设置左侧的纵向连接构件270的前端部分270F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是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设置右侧的纵向连接构件270的前端部分270F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是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另一方面,设置左侧的纵向连接构件270的后端部分270R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位于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的车辆横向方向左侧端部分附近。设置右侧的纵向连接构件270的后端部分270R的车辆横向方向位置位于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的车辆横向方向右侧端部分附近。
这样,在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3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的前端部分270F布置在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第三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注意,根据需要,省略了有关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操作的解释,描述了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3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另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的前端部分270F布置在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因此,例如,当在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车辆中心部分处发生与杆的碰撞时,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两者。
另外,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位置。因此,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能够将碰撞载荷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两者。
注意,上述第三实施例描述了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的示例。然而,如图6所示,可以设置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而非连接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的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车辆前部结构S3-2)。而且在第三实施例的该修改示例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的前端部分370F布置在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的后端部分370R连结至前侧构件20(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部分)。注意,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没有设置在与该修改示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3-2中。
因此,例如,当在图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车辆中心部分处发生与杆的碰撞时,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两者。此外,由于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能够将碰撞载荷传递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两者。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利用图7描述与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4。
如图7所示,在与第四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4中,左右一对前侧构件120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见图5)不同,而其他部分则与第三实施例相同。
下文给出了不同于第三实施例的部分(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120)的描述,而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其详细描述。
(前侧构件120)
如图7所示,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120设置在车辆前部10F处。前侧构件120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并且设置成相对于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对称地左右成对。前侧构件120为闭合横截面结构,其正交于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形状是矩形,所述矩形的长度在车辆竖向方向上。
前侧构件120的前端附近被制成为低强度部分120B,与普通部分120A相比,所述低强度部分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设定成更低。前侧构件120的后端连接至底板框架90,该底板框架构成车辆10的底板部分的框架。
前侧构件120的相对于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位置在车辆后侧处的部分的长度方向和前侧构件120的在该位置的车辆前侧处的部分的长度方向是彼此不同的方向。详细地,前侧构件120的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部分是弯曲部分122,在所述弯曲部分处,前侧构件120的长度方向的取向发生了变化。前侧构件120的比弯曲部分122朝向后侧的部分是平行部分124,而比弯曲部分122朝向前侧的部分是敞开部分126。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120的平行部分124彼此大体平行。另一方面,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120的敞开部分126构造成随着朝向车辆前侧而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敞开。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第四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注意,根据需要,省略了有关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操作的解释,而描述了不同于第三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与第四实施例相关的车辆前部结构S4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120的比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部分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敞开部分126)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地弯曲,以便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外侧敞开。因此,例如,在诸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小重叠碰撞时,前侧构件120的在碰撞侧(车辆左侧)处的前端附近(即,比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位置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变形,以便以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位置附近作为支点朝向车辆外侧旋转(参照图7中的箭头M)。由此,碰撞体B能够朝向车辆10的侧部(左侧侧部)移动。特别地,前侧构件120的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地弯曲以便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外侧敞开的部分(敞开部分126)与比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位置朝向车辆前侧的部分相一致。因此,碰撞体能够有效地朝向车辆的侧部移动。
注意,第四实施例描述了除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120之外的结构都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示例。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除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120之外的结构(例如,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或者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可以被制成为与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或者与第三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那些结构相同。
[实施例的补充描述]
注意,上述实施例描述了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与前侧构件20的连结、纵向连接构件70与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连结等等通过焊接连结的示例。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各种形式的连结都可以应用。
另外,上述实施例描述了在想象前侧构件20被分成上部分和下部分时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察时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与前侧构件20的下部分重叠的示例。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察时,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和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可以与前侧构件的竖向方向中心部分重叠。
另外,上述实施例描述了呈闭合横截面结构的前侧构件20、120,该结构的正交于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边在车辆竖向方向上。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各种横截面形状都可以采用。另外,上述实施例描述了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和纵向连接构件70的横截面形状都为大体正方形。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各种横截面形状都可以采用。
上述实施例描述了通过紧固构件12来实施将悬挂构件40连结至前侧构件20的形式的示例,所述紧固构件竖向地穿过前侧构件20。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紧固构件不必穿过整个前侧构件,并且可以采用除了紧固件之外的连结形式。

Claims (8)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S1),包括:
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布置在车辆前部(10F)处并且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
悬挂构件(40),所述悬挂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车辆(10)下侧处,并且所述悬挂构件在左右一对前侧连结部(48F)以及左右一对后侧连结部(48R)处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和
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间,并且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
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连结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连结所述悬挂构件(40)的所述左右一对前侧连结部(48F)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朝向车辆(10)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
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连结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与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连结所述悬挂构件(40)的所述左右一对后侧连结部(48R)的部分的车辆纵向方向位置相一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
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朝向车辆(10)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和
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170),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
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170)的前端部分布置成相对于车辆(10)的横向方向中心偏置,并且
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70、170)两者要么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布置,要么倾斜地布置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接近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
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在比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朝向车辆(10)后侧处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地连接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和
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构件(60),
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的前端部分布置在车辆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并且
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270)两者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还包括:
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和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
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的前端部分布置在车辆(10)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心部分处,并且
其中,所述左右一对纵向连接构件(370)倾斜地布置以便远离车辆的横向方向中心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的比连结第一横向连接构件(50)的位置朝向车辆(10)前侧的部分相对于车辆纵向方向倾斜地弯曲,以便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外侧敞开。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120)的前端是低强度部分(20B、120B),所述低强度部分的相对于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比普通部分(20A、120A)低。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左右一对前侧构件(20、120)的前端是低强度部分(20B、120B),所述低强度部分的相对于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比普通部分(20A、120A)低。
CN201810328102.4A 2017-04-28 2018-04-13 车辆前部结构 Active CN1087914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0786A JP6900768B2 (ja) 2017-04-28 2017-04-28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7-090786 2017-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91498A CN108791498A (zh) 2018-11-13
CN108791498B true CN108791498B (zh) 2021-03-19

Family

ID=62001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28102.4A Active CN108791498B (zh) 2017-04-28 2018-04-13 车辆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3414B2 (zh)
EP (1) EP3395653B1 (zh)
JP (1) JP6900768B2 (zh)
CN (1) CN1087914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9818B2 (ja) 2018-09-18 2022-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332260B2 (ja) * 2019-08-29 2023-08-2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FR3101600B1 (fr) * 2019-10-04 2021-08-27 Psa Automobiles Sa Absorbeur de choc latéral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11717285A (zh) * 2020-06-02 2020-09-29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副车架以及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4869A (ja) * 1994-12-15 1996-06-25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前部フレーム構造
JP3632666B2 (ja) * 2002-02-01 2005-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4122887B2 (ja) * 2002-08-05 2008-07-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4144350B2 (ja) 2002-12-26 2008-09-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JP4506577B2 (ja) * 2004-09-21 2010-07-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4804969B2 (ja) * 2006-03-16 2011-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01678861B (zh) * 2007-06-22 2011-1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后车身结构
JP2009255799A (ja) * 2008-04-18 2009-11-05 Toyota Motor Corp インサートおよびインサート構造
JP5062228B2 (ja) * 2009-07-17 2012-10-3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モータユニット取付方法
JP2012045995A (ja) * 2010-08-25 2012-03-08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構造
JP5329575B2 (ja) 2011-01-26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前部
JP5807515B2 (ja) * 2011-11-07 2015-11-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3183053B (zh) * 2011-12-27 2016-06-29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前舱钢架结构及前舱
US20140062129A1 (en) * 2012-09-04 2014-03-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mpact deflection and absorption structure
JP2014094588A (ja) * 2012-11-07 2014-05-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US8720981B1 (en) * 2013-03-12 2014-05-13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loor frame stiffe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27031A1 (en) 2018-11-15
EP3395653B1 (en) 2021-07-21
JP6900768B2 (ja) 2021-07-07
CN108791498A (zh) 2018-11-13
EP3395653A1 (en) 2018-10-31
JP2018187987A (ja) 2018-11-29
US10703414B2 (en)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91498B (zh) 车辆前部结构
KR101619270B1 (ko) 차량의 연결 구조
US9517687B2 (e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US9045100B2 (en) Shock absorbing member
US9555756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EP3305628B1 (en) Automobi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US7735870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10252750B2 (en) Vehicular frame
CN107021135A (zh) 具有副车架和缓冲结构的用于机动车的组件
KR102478119B1 (ko) 일체형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JP6254872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KR20170058375A (ko) 차량의 전방 보디 구조체
CN106184384B (zh) 车身增强结构
JP6206304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CN106427843A (zh) 车身框架构造
JP654329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0247610A (ja) 車体後部構造
KR101855755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실
KR101396143B1 (ko) 차량용 범퍼 빔 유닛과 그 제조방법
KR101734686B1 (ko) 트러스 필러멤버 및 이를 적용한 차량
JP6206303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CN218229167U (zh) 车身结构和电动车辆
CN210063137U (zh) 车顶框架和车辆
CN219406601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和车辆
CN213831313U (zh) 车辆电池包安装结构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