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66870B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66870B
CN108666870B CN201810251264.2A CN201810251264A CN108666870B CN 108666870 B CN108666870 B CN 108666870B CN 201810251264 A CN201810251264 A CN 201810251264A CN 108666870 B CN108666870 B CN 1086668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spark plug
conductive layer
end side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512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66870A (zh
Inventor
斋藤浩贵
向山直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66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6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66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6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4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electrodes in insulation, e.g. by embed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4Means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parking plu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16Means for dissipating hea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9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50Sparking plugs having means for ionisation of g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5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a discharge along a surface

Landscapes

  • Spark Plugs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火花塞,其能够抑制能量的损失,提高引燃性。火花塞具备:有底筒状的绝缘体,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着轴线延伸,并且前端封闭;以及筒状的主体配件,具备向径向内侧伸出且从前端侧卡定绝缘体的斜坡部,并且从外周侧保持绝缘体。火花塞具备:导电层,覆盖绝缘体中的相比卡定于斜坡部的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部位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端子,与导电层电连接,并且与主体配件绝缘。

Description

火花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花塞,特别涉及利用非平衡等离子体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作为引燃混合气体的火花塞,存在利用非平衡等离子体的火花塞(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火花塞中,主体配件保持插入有中心电极的有底筒状的绝缘体。在该火花塞中,当将交流电压或者多次的脉冲电压施加到主体配件与中心电极之间时,与火花塞的介电常数相应的电荷移动到绝缘体的表面,对绝缘体的周围的气体进行电离(在绝缘体的周围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引燃混合气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341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制造火花塞时,为了确保中心电极向绝缘体的插入性,在有底筒状的绝缘体的内周面与中心电极之间设置间隙。该间隙、即绝缘体与中心电极之间产生的空气层在中心电极与主体配件之间与绝缘体串联地配置,因此,火花塞的表观介电常数降低。其结果是,存在绝缘体的表面的电荷的产生量相对于对火花塞接入的电力降低(产生损失)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能量的损失而提高引燃性的火花塞。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火花塞具备:有底筒状的绝缘体,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着轴线延伸,并且前端封闭;以及筒状的主体配件,具备向径向内侧伸出且从前端侧卡定绝缘体的斜坡部,并且从外周侧保持绝缘体。火花塞具备:导电层,覆盖绝缘体中的相比卡定于斜坡部的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部位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端子,与导电层电连接,并且与主体配件绝缘。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火花塞,绝缘体中的相比卡定于斜坡部的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部位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导电层覆盖,与主体配件绝缘的端子与导电层电连接。当将火花塞安装到内燃机后,相比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绝缘体暴露于燃烧室,在绝缘体的周围产生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用于混合气体的引燃。该部分的绝缘体的内周面被导电层覆盖,在导电层与绝缘体之间,不配置空气层,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层对引燃性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能量的损失而提高引燃性。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火花塞,导电层覆盖内周面中的至少位于前端的部分,因此,除技术方案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至少在与燃烧室的中心更接近的位置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引燃性。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火花塞,导电层覆盖内周面的全部,因此,除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对更多的绝缘体的周围的气体进行电离。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火花塞,将具有导热性的构件插入到绝缘体的内侧。该构件的前端位于相比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因此,除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一方的效果之外,还能够通过将相比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绝缘体的热传递到构件而提高绝缘体的散热性。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火花塞,构件的一部分与绝缘体中的相比卡定部的前端更靠后端侧的部分相接,因此,能够将构件的热传导到绝缘体。能够容易地将构件的热传递给绝缘体,因此,除技术方案4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体的散热性。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火花塞,构件与所述绝缘体中的相比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因此,能够将绝缘体的热传导到构件。因此,除技术方案4或5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容易地将绝缘体的热传递给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2是将前端放大而得到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3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4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5是将前端放大而得到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60、70 火花塞
20、61、71 绝缘体
21 前端
22 后端
25 内周面
27、72 前端部(部位)
30 主体配件
37 斜坡部
40、63、74 导电层
50、90 端子配件(端子)
64、80 受热构件(构件)
65、83 前端
O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10的以轴线O为界的单侧剖视图,图2是将前端放大而得到的火花塞10的单侧剖视图。在图1以及图2中,将纸面下侧称为火花塞10的前端侧,将纸面上侧称为火花塞10的后端侧(在图3至图5中也相同)。在图2中,省略火花塞10的后端侧的图示(在图3以及图5中也相同)。
如图1所示,火花塞10具备绝缘体20以及主体配件30。绝缘体20是前端21封闭的有底圆筒状的构件,从前端21侧向后端22侧沿着轴线O延伸。绝缘体20由机械特性、高温下的绝缘性优良的氧化铝等形成。绝缘体20在轴线O方向的中央设置有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缘部23。绝缘体20在相比凸缘部23更靠前端侧的外周,形成有外径随着朝向前端21侧而缩径的卡定部24。
绝缘体20的内周面25在绝缘体20的后端22开口。在绝缘体20的内周面25,在相比卡定部24更靠后端22侧的位置,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伸出的台阶部26。台阶部26随着朝向前端21侧而缩径。绝缘体20在外周固定有主体配件30。
主体配件30是固定于内燃机(未图示)的螺纹孔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在主体配件30中,从后端侧向前端侧沿着轴线O依次连接有紧固部31、工具卡合部32、弯曲部33、座部34以及躯干部35。躯干部35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纹部36。
紧固部31以及弯曲部33是用于将主体配件30安装到绝缘体20的部位。工具卡合部32是在将螺纹部36结合到内燃机(未图示)的螺纹孔时使扳手等工具卡合的部位。座部34是位于躯干部35的后端侧、并向径向外侧环状地突出的部位。座部34在与躯干部35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垫圈41。垫圈41在将螺纹部36连结到螺纹孔(未图示)时被座部34与内燃机(未图示)夹住而对螺纹孔与螺纹部36的间隙进行密封。
在躯干部35,在整周上形成有向径向的内侧伸出的斜坡部37。斜坡部37的内径随着朝向前端侧而缩径。斜坡部37是通过卡定部24卡定绝缘体20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斜坡部37与卡定部24之间配置衬垫42(参照图2)。衬垫42是通过比构成主体配件30的金属材料软质的软钢板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圆环状的板材。
主体配件30的斜坡部37从前端21侧卡定绝缘体20的卡定部24,从而绝缘体20的前端部27相比斜坡部37更向前端侧突出。前端部27具备第1部28以及连接到第1部28的前端侧并且外径比第1部28小的第2部29。绝缘体20的前端部27的内周面25的至少一部分被导电层40覆盖。
在绝缘体20的相比凸缘部23更靠后端22侧的外周与主体配件30的工具卡合部32的内周之间,配置一对环构件43以及夹在环构件43间的滑石等填充材料44。当将主体配件30的紧固部31朝向绝缘体20而在径向内侧紧固时,经由环构件43、填充材料44以及凸缘部23将卡定部24朝向主体配件30的斜坡部37按压。其结果是,主体配件30经由衬垫42、环构件43以及填充材料44而固定绝缘体20。由主体配件30固定的绝缘体20的第2部29从主体配件30的前端突出。
端子配件50是被输入交流电压、脉冲电压的棒状的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端子配件50的前端侧配置于绝缘体20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配件50具备压入到绝缘体20的压入部51。端子配件50相对于主体配件30绝缘。
在被推压到绝缘体20的台阶部26的状态下,连接部52卡定于台阶部26。连接部5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连接部52通过包括B2O3-SiO2系等玻璃粒子和金属粉末的组成物熔融而成的导电性玻璃、导电性粘接剂等导电构件53与端子配件50连接。
如图2所示,在绝缘体20中,相比卡定部24的前端侧的边界24a更靠前端侧的前端部27的内周面25的内径除前端21以外,在前端部27的全长范围内相同。在绝缘体20中,前端部27的内周面25的至少一部分被导电层40覆盖。导电层40是利用化学性的或者物理性的力而结合于绝缘体20的内周面25的具有导电性的层。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导电层40覆盖内周面25中的从前端21至台阶部26为止的整个面。
导电层40例如通过镀敷、导电膏等导电性树脂材料的涂敷、喷镀、蒸镀等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非电解镀镍而形成有导电层40。连接部52与导电层40中的形成于台阶部26的部分接触,端子配件50与导电层40电连接。
火花塞10例如通过如下方法来制造。首先,将导电层40形成于绝缘体20的内周面25。接下来,在将连接部52卡定到台阶部26之后,一边利用导电构件53来确保连接部52与端子配件50的电连接,一边将端子配件50固定于绝缘体20。最后,将主体配件30组装到绝缘体20的外周而得到火花塞10。
当将火花塞10安装到内燃机(未图示)后,绝缘体20中的相比卡定部24更靠前端侧的前端部27暴露于燃烧室。前端部27的内周面25被导电层40覆盖。火花塞10是由绝缘体20隔开导电层40与主体配件30的一种电容器,因此,当将交流电压或者多次的脉冲电压施加到端子配件50与主体配件30之间时,在前端部27发生介质阻挡放电。通过该放电,火花塞10对气体(混合气体)进行电离,成为非平衡等离子体的状态而使混合气体产生火核。
在火花塞10中,用通过化学性的或者物理性的力而结合到内周面25的导电层40覆盖前端部27的内周面25,因此,能够消除导电层40与绝缘体20(前端部27)的间隙(空气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所示,如果在隔着绝缘体20而与主体配件30相对的中心电极和绝缘体20之间存在间隙(空气层),则火花塞10的表观介电常数降低,因此,相应地蓄积于绝缘体20的表面的电荷变少。因此,存在相对于对火花塞10接入的电力而输出(等离子体的产生量)降低、即产生能量的损失这样的问题点。与此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导电层40与绝缘体20的间隙(空气层)对表观介电常数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能量的损失。
另外,通过用导电层40覆盖绝缘体20的内周面25,火花塞10的表观介电常数几乎不降低,因此,如果对火花塞10接入的电力相同,则在绝缘体20的表面蓄积与设计值接近的电荷。因此,能够增大火花塞10的输出。另一方面,火花塞10的效率提高,因此,能够减少为了得到与以往相同程度的输出而对火花塞10接入的电力。
在火花塞10中,导电层40覆盖内周面25中的至少位于前端21的部分,因此,能够至少对绝缘体20的前端21的周围的气体进行电离。在与燃烧室(未图示)的中心接近的位置处,能够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引燃性。进一步地,在火花塞10中,导电层40覆盖前端部27的内周面25的全部,因此,能够更多地对前端部27的周围的气体进行电离。
在火花塞10中,前端部27的内周面25的内径在全长范围内相同,因此,能够使第2部29的壁厚比第1部28的壁厚薄。由此,能够使蓄积于第2部29的外周面的电荷比蓄积于第1部28的外周面的电荷多。当将火花塞10安装到内燃机(未图示)时,由于与第1部28相比第2部29配置于燃烧室(未图示)的内侧(与中心接近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对混合气体的引燃性。进一步地,第2部29的全部以及第1部28的一部分从主体配件30突出,因此,能够使它们暴露于燃烧室的气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引燃性。
导电层40延伸至绝缘体20的台阶部26,在台阶部26之上导电层40与连接部52在轴线O方向上进行面接触。用导电构件53粘接连接部52与端子配件50,因此,能够确保端子配件50与导电层40的连接可靠性。
在用与轴线O正交的面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处,导电层40的截面积远小于端子配件50的截面积,因此,通过使导电层40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比端子配件50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短,能够避免由端子配件50以及导电层40构成的电极系统的电阻值变得过大。由此,能够使得难以产生由端子配件50以及导电层40构成的电极系统的压降。因此,能够使得在端子配件50的后端与导电层40之间不易产生电位差,因此,能够使得难以产生针对对火花塞10接入的电力的损失。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绝缘体20的前端部27的内周面25的内径在整个轴线O方向上相同(但除了前端21)的情况。与此相对地,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在内周面25存在凹凸的情况。此外,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省略以下的说明。图3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60的单侧剖视图。
如图3所示,在火花塞60中,绝缘体61保持于主体配件30。绝缘体61在前端部27中的第2部29的内周面25形成有凹凸部62。凹凸部62是内径不同的同心圆状的弯曲的壁在轴线O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为褶状的部位。凹凸部62是对绝缘体61的煅烧前的成型体的内周面进行切削加工、或者使用在煅烧时消失的中子来对成型体进行成型而形成的。
在绝缘体61中,用导电层63覆盖包括凹凸部62的内周面25的从前端21至台阶部26的整个面。端子配件50的连接部52接触到导电层63的形成于台阶部26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层63通过在将导电膏涂敷于绝缘体61的内周面25之后烧焊到绝缘体61而形成。导电层63通过化学性的或者物理性的力而结合到绝缘体61的内周面25,因此即使是凹凸部62那样的复杂的形状,也能够使导电层63沿着内周面25的形状而密合。
火花塞60将受热构件64连接于连接部52。受热构件64是传递前端部27的热的构件,抑制由于来自绝缘体61的前端部27的热传递等而造成前端部27的过热。受热构件64是由比连接部52细的金属(例如,低碳钢等)制成的棒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热构件64与连接部52一体地成型。由此,与分别设置连接部52和受热构件64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零件件数。受热构件64不接触到导电层63地配置于内周面25的内侧。受热构件64的前端65位于相比绝缘体61的卡定部24的前端侧的边界24a更靠前端21侧的位置。
火花塞60用导电层63覆盖形成于第2部29的内周面25的凹凸部62,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使形成于第2部29的导电层63的表面积扩大。能够与使导电层63的表面积能够扩大的量相应地增加蓄积于绝缘体61的表面的电荷,相应地能够增加等离子体的产生量。
将受热构件64配置于绝缘体61的内侧,受热构件64的前端65位于相比卡定部24的边界24a更靠前端21侧的位置,因此,前端部27的热通过热传递(对流)而传递到受热构件64。受热构件64的导热系数大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因此,与没有受热构件64而在内周面25的内侧仅存在空气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前端部27容易地向受热构件64放热。特别是,由于受热构件64的前端65相比主体配件30更向前端侧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前端部27的热提供给受热构件64。因此,能够提高基于受热构件64的前端部27的散热性。
受热构件64和隔着台阶部26的表面的导电层63而与绝缘体61接触的连接部52一体化,因此,能够使受热构件64接受的热从连接部52通过导电层63向台阶部26散热。台阶部26位于相比卡定部24的边界24a更靠后端侧(图3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相比边界24a更靠前端侧(图3下侧)的前端部27的热向绝缘体61的后端侧排出。向台阶部26的供热经由衬垫42散热到主体配件30,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性。
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5,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具有导电性的受热构件64配置于绝缘体61的内部的情况。与此相对地,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将具有绝缘性的受热构件80配置于绝缘体71的内部的情况。此外,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省略以下的说明。图4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火花塞70的单侧剖视图,图5是将前端放大而得到的火花塞70的单侧剖视图。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火花塞70将绝缘体71保持于主体配件30。在绝缘体71中,相比卡定部24的边界24a更靠前端侧的前端部72的外径设定为在轴线O方向的全长范围内相同。在前端部72的相比主体配件30更向前端侧突出的部分的内周面25形成有凹部73。凹部73是内径比前端部72中的配置于主体配件30的内侧的部分的内周面25的内径大的部分。凹部73是通过对绝缘体71的煅烧前的成型体的内周面进行切削加工、或者使用在煅烧时消失的中子来对成型体进行成型而形成的。
在绝缘体71中,用导电层74覆盖包括凹部73的内周面25中的从前端21至主体配件30的后端所处的部分的内侧为止的整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非电解镀镍而形成有导电层74。
火花塞70将受热构件80配置于前端部72的内侧。受热构件80是通过氧化铝、晶体化玻璃等陶瓷等而形成的棒状的绝缘体。受热构件80具备卡定于台阶部26的头部81以及插入到内周面25的轴部82。轴部82除了凹部73以外,与覆盖内周面25的导电层74面接触。轴部82的前端83相比主体配件30更向前端侧突出。头部81隔着导电层74接触于台阶部26。头部81通过包括B2O3-SiO2系等玻璃粒子的组成物、无机粘接剂(所谓水泥)等固定构件84而固定于台阶部26。固定构件84在覆盖受热构件80的头部81的同时,将头部81与导电层74粘接。
端子配件90(参照图4)是通过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而形成的棒状的构件。端子配件90具备压入到绝缘体71的压入部91以及外周与覆盖绝缘体71的内周面25的导电层74进行面接触的连接部92。连接部92在轴线O方向上延伸至绝缘体71的凸缘部23的位置为止。连接部92的外周与导电层74接触,端子配件90与导电层74电连接。由于将向绝缘体71的后端侧延伸的导电层74与端子配件90电连接,因此,能够与使导电层74在轴线O方向上延伸的量相应地缩短端子配件90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能够与能够缩短端子配件90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的量相应地使火花塞70轻量化。
主体配件30在前端设置有接地电极93。接地电极93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镍基合金制)形成的棒状的电极。接地电极93是为了使放电向绝缘体71的前端部72的径向的外侧的空间扩展而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3根接地电极93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接合于主体配件30的3处。接地电极93在轴线O方向上延伸直至形成于前端部72的凹部73的轴线O方向的后端的位置为止。
火花塞70用导电层74覆盖形成于前端部72的内周面25的凹部73,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与凹部73的边界(圆环状的部分)的量相应地扩大形成于前端部72的导电层74的表面积。能够与能够使导电层74的表面积扩大的量相应地增加蓄积于绝缘体71的表面的电荷。因此,相应地能够增加等离子体的产生量。
通过将凹部73形成于前端部72,能够使前端部72中的形成有凹部73的部分的壁厚比凹部73以外的前端部72的壁厚薄。能够与由于凹部73而使前端部72的壁厚变薄的量相应地增加蓄积于绝缘体71的电荷。因此,能够进一步地增加等离子体的产生量。
在配置于绝缘体71的内侧的受热构件80中,轴部82的外周与覆盖凹部73以外的内周面25的导电层74进行面接触,因此,与仅轴部82的前端83接触到导电层74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接触面积扩大。由此,能够从前端部72向受热构件80高效地导热,因此,能够提高前端部72的散热性。
受热构件80的头部81接触于台阶部26的表面的导电层74,因此,能够使轴部82接受的热从头部81通过导电层74向台阶部26散热。特别是,头部81被固定构件84覆盖,固定构件84将头部81与导电层74粘接,因此,能够提高经由导电层74从头部81向台阶部26的导热性。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对上述实施方式没有任何限定,能够容易地推测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端子配件50、90电连接于导电层40、63、74的情况,但不一定限定于此。当然能够代替端子配件50、90而设置电连接于导电层40、63、74并且与主体配件30绝缘的端子。例如,当然能够开设在径向上贯通绝缘体20、61、71的孔,使引线等导体通过该孔,并用该导体将设置于绝缘体20、61、71的外周的端子与导电层40、63、74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导电层40、63、74覆盖前端部27、72的内周面25的整个面的情况,但不一定限定于此。用导电层40、63、74覆盖前端部27、72的内周面25的至少一部分即可。这是由于,前端部27、72在将火花塞10、60、70安装于内燃机的情况下暴露于燃烧室,因此,能够在前端部27、72的周围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而引燃混合气体。
另外,如果用导电层40、63、74覆盖内周面25中的至少位于前端21的部分,则更加优选。这是由于,绝缘体20、61、71的前端21是在将火花塞10、60、70安装于内燃机的情况下最向燃烧室内突出的部分,因此,如果用导电层40、63、74覆盖前端21的内周面25,则能够对与燃烧室的中心更接近的前端21的周围的混合气体进行电离而引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受热构件64、80是由金属制、陶瓷制成的棒状的构件的情况,但不一定限定于此。受热构件64、80是配置于绝缘体20、61、71的内部并且能够夺走前端部27、72的热的构件即可,因此,不限于棒状的构件,当然能够使用金属、陶瓷等粉末、颗粒等。作为受热构件64、80,能够将这些粉末、颗粒填充到绝缘体20、61、71的内部。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分别通过将其他实施方式具有的结构的一部分或者多个部分追加到该实施方式或者与该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或者多个部分进行更换等,从而使该实施方式变形而构成。
例如,当然能够对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配件50、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接合有受热构件64的端子配件50、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配件90与受热构件80的组合进行相互更换。
另外,当然能够对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前端部27与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前端部72进行相互更换、能够将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接地电极93接合到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主体配件30。
当然能够如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受热构件80的那样,将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受热构件64的外径设为与内周面25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大小,以便受热构件64与内周面25(导电层40、63)接触。通过使受热构件64接触到内周面25(导电层40、63),能够容易地向受热构件64进行导热。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与端子配件50独立地设置连接部52、并用导电构件53将连接部52与端子配件50连接的情况,但不一定限定于此。当然能够省略导电构件53而使端子配件50与连接部52一体化。通过使端子配件50与连接部52一体化,能够削减零件件数。
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连接部52与受热构件64一体地成型的情况,但不一定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具有导电性的受热构件64与连接部52分开,用包括B2O3-SiO2系等玻璃粒子与金属粉末的组成物熔融而成的导电性玻璃、导电性粘接剂来将它们接合。另外,当然能够通过螺纹构件等而将受热构件64接合到连接部52。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绝缘体20、61、71由单一构件形成的情况,但不一定限定于此。当然能够将绝缘体20、61、71分成包括卡定部24的部分(以下称为“第1部分”)和包括前端21的部分(以下称为“第2部分”),将第2部分接合到第1部分,构成绝缘体20、61、7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隔着环构件43以及填充材料44将主体配件30紧固到绝缘体20、61、71的情况,但不一定限定于此。当然能够省略环构件43以及填充材料44而对主体配件30紧固铆接。

Claims (6)

1.一种火花塞,具备:
有底筒状的绝缘体,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着轴线延伸,并且前端封闭;以及
筒状的主体配件,具备向径向内侧伸出且从前端侧卡定所述绝缘体的斜坡部,并且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绝缘体,
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具备:
导电层,覆盖所述绝缘体中的相比卡定于所述斜坡部的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部位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端子,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并且与所述主体配件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层覆盖所述内周面中的至少位于所述前端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层覆盖所述内周面的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花塞具备插入到所述绝缘体的内侧的具有导热性的构件,
所述构件的前端位于相比所述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绝缘体中的相比所述卡定部的前端更靠后端侧的部分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件与所述绝缘体中的相比所述卡定部更靠前端侧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CN201810251264.2A 2017-03-28 2018-03-26 火花塞 Active CN108666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2043A JP6503397B2 (ja) 2017-03-28 2017-03-28 点火プラグ
JP2017-062043 2017-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6870A CN108666870A (zh) 2018-10-16
CN108666870B true CN108666870B (zh) 2020-08-04

Family

ID=61768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1264.2A Active CN108666870B (zh) 2017-03-28 2018-03-26 火花塞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0648B1 (zh)
EP (1) EP3382829B1 (zh)
JP (1) JP6503397B2 (zh)
CN (1) CN1086668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22086B2 (en) * 2018-10-19 2021-06-01 Tenneco Inc. Optimized barrier discharge device for corona igni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86998A (ja) * 2012-03-07 2013-09-19 Ngk Spark Plug Co Ltd 点火プラグ及び点火システム
EP2555353A3 (en) * 2011-08-04 2014-06-11 Ngk Spark Plug Co., Ltd. Ignition plug and ignition apparatus
CN104779524A (zh) * 2014-12-30 2015-07-15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介质阻挡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火花塞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63205A (en) * 1975-12-05 1980-03-19 Ass Eng Ltd Ignition devices
JPS5620929A (en) * 1979-07-30 1981-02-27 Ngk Spark Plug Co Ltd Glow plug heating element and its manufacture
US5210458A (en) * 1989-03-06 1993-05-11 Mcdougal John A Spark plug
US5405280A (en) * 1994-02-28 1995-04-1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ntegrated molding and inking process for forming a torch jet spark plug
US6557508B2 (en) * 2000-12-18 2003-05-06 Savage Enterprises, Inc. Robust torch jet spark plug electrode
FR2881281B1 (fr) * 2005-01-26 2011-04-22 Renault Sas Bougie a generation de plasma
US8278808B2 (en) * 2006-02-13 2012-10-02 Federal-Mogul Worldwide, Inc. Metallic insulator coating for high capacity spark plug
JP6025283B2 (ja) 2012-07-24 2016-1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装置
JP5901459B2 (ja) 2012-07-25 2016-04-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装置
JP5719419B2 (ja) 2013-01-31 2015-05-20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14780B2 (ja) * 2015-06-19 2017-04-1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および点火装置
JP6348546B2 (ja) * 2016-08-03 2018-06-2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及び点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55353A3 (en) * 2011-08-04 2014-06-11 Ngk Spark Plug Co., Ltd. Ignition plug and ignition apparatus
JP2013186998A (ja) * 2012-03-07 2013-09-19 Ngk Spark Plug Co Ltd 点火プラグ及び点火システム
CN104779524A (zh) * 2014-12-30 2015-07-15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介质阻挡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火花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3397B2 (ja) 2019-04-17
EP3382829B1 (en) 2020-09-09
EP3382829A1 (en) 2018-10-03
CN108666870A (zh) 2018-10-16
JP2018166019A (ja) 2018-10-25
US10090648B1 (en) 2018-10-02
US20180287350A1 (en)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0408B (zh) 高功率放电燃料点火器
JP5902182B2 (ja) Rfスパークプラグの短絡防止
CA2652260C (en) Composite spark plug
JP6313745B2 (ja) 電気的性能が向上したコロナ点火装置
JP6238895B2 (ja) 温度制御機能を有するコロナ点火器
JP6401246B2 (ja) 気密性燃焼シールを備えるコロナ点火装置
WO2016154368A1 (en) Corona suppression at the high voltage joint through introduction of a semi-conductive sleeve between the central electrode and the dissimilar insulating materials
JP2004108264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CN108666870B (zh) 火花塞
EP3353864B1 (en) Air-free cap end design for corona ignition system
JP5820313B2 (ja) 点火プラグ及び点火システム
JP6592473B2 (ja) 点火プラグ
JP6775460B2 (ja) 点火プラグ
US10581226B2 (en) Spark plug
JP6942111B2 (ja) 点火プラグ
CN111656628B (zh) 用于电晕点火系统中的电应力缓变的成形夹套
JP2004092412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2020087616A (ja) 点火プラ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