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57283A - 车辆用支柱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支柱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57283A
CN108657283A CN201810121951.2A CN201810121951A CN108657283A CN 108657283 A CN108657283 A CN 108657283A CN 201810121951 A CN201810121951 A CN 201810121951A CN 108657283 A CN108657283 A CN 108657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eleton portion
vehicle
skeleton
pillar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219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57283B (zh
Inventor
池田光希
坂部元哉
小森谷记
小森谷一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57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7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57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72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05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preformed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elements being joined together, e.g. by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支柱构造,该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第一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构成支柱的骨架;第二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沿着所述第一骨架部延伸,构成所述骨架;及透明部,形成为透明,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与所述第二骨架部之间,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并且所述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

Description

车辆用支柱构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支柱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6-273057号公报所记载的支柱构造中,在构成车辆的前支柱的骨架的一对板(前支柱内板及前支柱外板)上分别形成有开口,在一对板之间保持有透明树脂制的透明构件。由此,扩大驾驶员的视野(减小死角)。而且,通过增厚透明构件来确保前支柱的强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结构的支柱构造中,由于在构成前支柱的骨架的一对板上形成有大的开口,因此在提高前支柱的强度的观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关于这一点,虽然可考虑例如对前支柱的骨架部进行闭合截面化,但在对骨架部进行了闭合截面化的情况下,存在如果要抑制驾驶席乘员的死角变大,则副驾驶席乘员的死角会变大这一此消彼长关系。
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既能提高支柱的强度又能减小车宽方向两侧的前席乘员的死角的车辆用支柱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一形态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第一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构成支柱的骨架;第二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沿着所述第一骨架部延伸,构成所述骨架;及透明部,形成为透明,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与所述第二骨架部之间,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并且所述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
在第一形态中,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的第一骨架部和沿着该第一骨架部延伸的第二骨架部构成了支柱的骨架。该第一骨架部及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由此,与上述各骨架部未被闭合截面化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支柱的强度。
另外,第二骨架部相对于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在第一骨架部与第二骨架部之间架设有形成为透明的透明部。由此,车宽方向第一侧即靠近支柱一侧的前席乘员能够从上述的间隙目视确认车辆的外侧,因此能够减小该前席乘员的死角。而且,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由此,扩大了从车宽方向第二侧(远离支柱一侧)的前席乘员观察到的上述间隙的宽度,因此也能够减小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的死角。
第二形态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以第一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车宽方向第一侧是驾驶席侧,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水平截面视图下形成为以从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为长度的长条状。
在第二形态中,构成驾驶席侧的支柱的骨架的第一骨架部及第二骨架部在水平截面视图下形成为以从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为长度的长条状。由此,从驾驶席乘员观察的上述各骨架部的宽度变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驾驶席乘员的死角。
第三形态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以第二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至少一方形成为沿着从副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的倒角状。
在第三形态中,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沿着从副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的倒角状。由此,能够有效率地扩大从副驾驶席乘员观察到的上述各骨架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因此能够有效率地减小副驾驶席乘员的死角。
第四形态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以第一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为基础,其中,具有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所述第一骨架部的第一支柱装饰部,所述第一支柱装饰部的后端部在从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观察时与所述第一骨架部的所述后端拐角部重叠。
在第四形态中,第一骨架部由第一支柱装饰部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该第一支柱装饰部的后端部在从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观察时与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重叠。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的视野受到第一支柱装饰部妨碍。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公开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中,既能提高支柱的强度,又能减小车宽方向两侧的前席乘员的死角。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左方侧观察对驾驶席侧的前支柱应用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的车辆的车室前部的的立体图。
图2是将沿着图1的F2-F2线的剖切面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将沿着图1的F3-F3线的剖切面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用于对驾驶席乘员及副驾驶席乘员观察驾驶席侧的前支柱时的视线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概略性的水平剖视图。
图5是用于对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未形成为倒角状时的副驾驶席乘员的视野进行说明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4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造1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FR、箭头UP、箭头RH(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右方(车宽方向的外方)。以下,在仅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而且,在各图中,出于容易观察附图的关系,有时省略了一部分标号。
(结构)
如图1~图3所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造10被应用于右方向盘规格的车辆12中的车宽方向第一侧(驾驶席侧)的前支柱14。该前支柱14相当于本公开中的“支柱”,相对于车辆12的前挡风玻璃16配置在右侧(车宽方向第一侧)。该前支柱14以支柱框架18、支柱外玻璃34、支柱内玻璃36及支柱装饰件50为主要部分而构成。支柱外玻璃34及支柱内玻璃36相当于本公开中的“透明部”。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在应用于左方向盘规格的车辆的前支柱的情况下成为与本实施方式左右对称的结构。
支柱框架18通过将例如由超高张力钢板构成的支柱外板20与支柱内板22相互接合而形成,架设在前支柱下部与前支柱头部之间。该支柱框架18具备:第一骨架部24,沿着前挡风玻璃16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及第二骨架部26,相对于该第一骨架部24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28而设置,且沿着第一骨架部延伸。该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构成前支柱14的骨架,以越朝向车辆上方侧则越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
第一骨架部(第一柱)24形成为中空的柱状,在从长度方向(延伸方向)观察时形成大致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详细而言,第一骨架部24具有形成该第一骨架部24的前表面的前侧壁24A、从前侧壁24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外侧壁24B、从外侧壁24B的后端部(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且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侧壁24C、及从后侧壁24C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内侧壁24D,内侧壁24D的前端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前侧壁24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相连。后侧壁24C及内侧壁24D被设定成,在沿着第一骨架部2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后侧壁24C及内侧壁24D的截面的长度比前侧壁24A及外侧壁24B短。
前侧壁24A由支柱外板20构成,外侧壁24B、后侧壁24C及内侧壁24D由支柱内板22构成。前侧壁24A大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但从第一骨架部24的长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弯曲成大致曲柄状。该前侧壁24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比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更向车辆前方侧突出。
另外,外侧壁24B由以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外侧壁主体24B1和从外侧壁主体24B1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且稍靠车辆后方侧延伸的第一倒角部24B2构成。第一倒角部24B2相对于外侧壁主体24B1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相对于车宽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成比外侧壁主体24B1小。该第一倒角部24B2形成于在第一骨架部24的后端设置的拐角部即后端拐角部25,在沿着第一骨架部2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倒角部24B2的截面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外侧壁主体24B1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后端拐角部25是与第二骨架部26对向的拐角部。
与第一骨架部24同样,第二骨架部(第二柱)26形成为中空的柱状,在从长度方向(延伸方向)观察时形成大致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详细而言,第二骨架部26具有形成该第二骨架部26的前表面的前侧壁26A、从前侧壁26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稍靠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壁26B、从外侧壁26B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且稍靠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后侧壁26C、及从后侧壁26C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且稍靠车宽方向内侧及车辆后方侧且稍靠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内侧壁26D,内侧壁26D的前端部与前侧壁26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相连。在沿着第二骨架部26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外侧壁26B及内侧壁26D的截面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前侧壁26A及后侧壁26C短。内侧壁26D比后侧壁26C更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在该突出部安装有将前侧车门30与前支柱14之间密封的橡胶制的开口挡风条32。
前侧壁26A及内侧壁26D由支柱内板22构成,后侧壁26C及外侧壁26B由支柱外板20构成。后侧壁26C大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但从第二骨架部26的长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弯曲成大致曲柄状。该后侧壁26C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比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更向车辆后方侧突出。
另外,前侧壁26A由以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倾斜的前侧壁主体26A1和从前侧壁主体26A1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稍靠车辆前方侧延伸的第二倒角部26A2构成。第二倒角部26A2相对于前侧壁主体26A1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相对于车宽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成比前侧壁主体26A1小。该第二倒角部26A2形成于在第二骨架部26的前端设置的拐角部即前端拐角部27,在沿着第二骨架部26的长度方向观察时,该第二倒角部26A2的截面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前侧壁主体26A1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前端拐角部27是与第一骨架部24对向的拐角部。
另一方面,支柱外玻璃34及支柱内玻璃36由例如无机玻璃或高强度透明树脂构成,形成为透明的板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高强度透明树脂,可列举例如由玻璃纤维进行了强化的聚碳酸酯(PC-GF)、由纤维素纳米纤维进行了强化的聚碳酸酯(PC-CNF)等。该支柱外玻璃34及支柱内玻璃36架设在第一骨架部24与第二骨架部26之间。
详细而言,支柱外玻璃34配置在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的车外侧,形成前支柱14的车外侧的外观设计面。该支柱外玻璃34以与前支柱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为板厚方向而配置,且以越朝向车辆前方侧则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该支柱外玻璃34在从前支柱1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前方侧凸出的弯曲形状。
支柱外玻璃34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骨架部24的前侧壁24A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前方侧,经由聚氨酯密封剂等粘结剂38接合于前壁部24A。在该粘结剂38的车辆后方侧设有缓冲橡胶40,通过该缓冲橡胶40将前壁部24A与支柱外玻璃34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堵塞。而且,支柱外玻璃34的前端部与前挡风玻璃16之间的间隙由在前挡风玻璃16的外周部装配的橡胶制的挡风玻璃密封条42堵塞。
支柱外玻璃34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骨架部26的外侧壁26B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经由聚氨酯密封剂等粘结剂44接合于外侧壁26B。在该粘结剂4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设有缓冲橡胶46、48,通过该缓冲橡胶46、48将外侧壁26B与支柱外玻璃34的后端部之间的间隙堵塞。
支柱内玻璃36配置在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的车内侧,形成前支柱14的车内侧的外观设计面。该支柱内玻璃36以与前支柱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为板厚方向而配置,且以越朝向车辆前方侧则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该支柱内玻璃36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形成为与支柱外玻璃34同等的厚度。支柱内玻璃3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为比支柱外玻璃34厚,一部分嵌合于第一骨架部24与第二骨架部26之间。
支柱内玻璃36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一骨架部24的后侧壁24C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使用双面粘着带(标号省略)接合于后侧壁24C。支柱内玻璃3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骨架部26的内侧壁26D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使用双面粘着带(标号省略)接合于内侧壁26D。
另一方面,支柱装饰件50例如由树脂形成,形成了前支柱14的车内侧的外观设计面。该支柱装饰件50具有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第一骨架部24的第一支柱装饰部52和从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覆盖第二骨架部26的第二支柱装饰部54。在第一支柱装饰部52与第二支柱装饰部54之间形成开口56。该开口56沿着前支柱14的长度方向延伸,使支柱内玻璃36向车内侧露出。
第一支柱装饰部52在沿着前支柱1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该第一支柱装饰部52由前方部52A和后方部52B构成,前方部52A相对于第一骨架部24的内侧壁24D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且沿着该内侧壁24D延伸,后方部52B从前方部52A的后端部沿着第一骨架部24的后侧壁24C向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支柱内玻璃36的前端部处于后方部52B与后侧壁24C之间,后方部52B使用双面粘着带(标号省略)接合于支柱内玻璃36的前端部。
第二支柱装饰部54在沿着前支柱1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截面大致C字状。该第二支柱装饰部54由前方部54A、中间部54B及后方部54C构成,前方部54A以与第二骨架部26的前侧壁主体26A1形成同一面的方式延伸,中间部54B从前方部54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后方部54C从中间部54B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支柱内玻璃36的后端部处于前方部54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第二骨架部26的内侧壁26D之间,前方部54A使用双面粘着带(标号省略)接合于支柱内玻璃36的后端部。而且,第二骨架部26的内侧壁26D与后方部54C之间的间隙由前述的开口挡风条32堵塞。
在此,在上述结构的前支柱14中,如前所述,第二骨架部26相对于第一骨架部24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28而设置。并且,在第一骨架部24与第二骨架部26之间架设有形成为透明的支柱外玻璃34及支柱内玻璃36。由此,如图4概略性地所示,驾驶席乘员P1(车宽方向第一侧的乘员)及副驾驶席乘员P2(车宽方向第二侧的乘员)能够从第一骨架部24与第二骨架部26之间的间隙28目视确认车辆12的外侧。
此外,在图4中,概略性地图示出驾驶席乘员P1及副驾驶席乘员P2的眼点EP1、EP2的高度处的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的水平截面。在该图4中,省略了前支柱14中的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以外的构成构件的图示。该图4中的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的水平截面对应于图3中的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的水平截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席乘员P1的眼点EP1是将驾驶席乘员P1的双眼连结的直线的中央点,副驾驶席乘员P2的眼点EP2是将副驾驶席乘员P2的双眼连结的直线的中央点。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驾驶席乘员P1及副驾驶席乘员P2具有与AM50(美国人成人男性的第50百分位数)同等的体格,且以标准的就座姿势就座于驾驶席及副驾驶席PS(参照图1)。
另外,在图3及图4中,虚线G1表示驾驶席乘员P1观察前支柱14时的驾驶席乘员P1的视线,虚线G2表示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前支柱14时的副驾驶席乘员P2的视线。而且,在图4中,箭头D1表示驾驶席乘员P1观察前支柱14时的视线G1的方向,箭头D2表示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前支柱14时的视线G2的方向。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在水平截面视图下形成为以从驾驶席乘员P1观察的方向D1为长度的长条状。并且,第一骨架部24的外侧壁主体24B1及第二骨架部26的前侧壁主体26A1沿着从驾驶席乘员P1观察的方向D1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隔着箭头ST1而相邻的一对虚线G1之间的区域是在从驾驶席乘员P1观察时前支柱14看起来透明的区域,隔着箭头OP11而相邻的一对虚线G1之间的区域及隔着箭头OP12而相邻的一对虚线G1之间的区域是在从驾驶席乘员P1观察时前支柱14看起来不透明的区域。以下,将在从驾驶席乘员P1观察时前支柱14看起来不透明的区域称为“不透明区域OP11、OP12”。
另外,在图3中,隔着箭头ST2而相邻的一对虚线G2之间的区域是在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时前支柱14看起来透明的区域,隔着箭头OP21而相邻的一对虚线G2之间的区域及隔着箭头OP22而相邻的一对虚线G2之间的区域是在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时前支柱14开起来不透明的区域。以下,将在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时前支柱14看起来透明的区域称为“透明区域ST2”,将在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时前支柱14看起来不透明的区域称为“不透明区域OP21、OP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骨架部24的后端拐角部25通过形成第一倒角部24B2而形成为倒角状。同样,第二骨架部26的前端拐角部27通过形成第二倒角部26A2而形成为倒角状。即,后端拐角部25通过形成第一倒角部24B2而向第一骨架部24的闭合截面的内侧凹陷(缩入),前端拐角部27通过形成第二倒角部26A2而向第二骨架部26的闭合截面的内侧凹陷(缩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拐角部25及前端拐角部27都形成为倒斜角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后端拐角部25及前端拐角部27也可以形成为倒圆角状。即,第一倒角部24B2及第二倒角部26A2可以设为在沿着前支柱1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弯曲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倒角部24B2及第二倒角部26A2沿着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的方向D2延伸。由此,后端拐角部25及前端拐角部27形成为沿着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的方向D2的倒角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柱装饰部52的后端部52B1配置成在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时与第一骨架部24的后端拐角部25重叠。详细而言,第一支柱装饰部52的后端部52B1形成为在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时不比第一骨架部24的后端拐角部25更向车辆后方侧突出,且配置成不与间隙28重叠。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支柱构造10中,沿着车辆12的前挡风玻璃16的右侧(驾驶席侧)的端部延伸的第一骨架部24和沿着该第一骨架部24延伸的第二骨架部26构成了前支柱14的骨架。该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了闭合截面。由此,与上述各骨架部24、26未被闭合截面化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前支柱14的强度。
另外,第二骨架部26相对于第一骨架部24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28而设置,在第一骨架部24与第二骨架部26之间架设有形成为透明的支柱外玻璃34及支柱内玻璃36。由此,驾驶席乘员P1能够从上述的间隙28目视确认车辆12的外侧,因此能够减小驾驶席乘员P1的死角(驾驶席乘员P1无法目视确认车外的区域)。
而且,第一骨架部24的后端拐角部25及第二骨架部26的前端拐角部27形成为倒角状。由此,扩大了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到的间隙28的宽度,因此也能够减小副驾驶席乘员P2的死角(副驾驶席乘员P2无法目视确认车外的区域)。即,在第一骨架部24的后端拐角部25及第二骨架部26的前端拐角部27未形成为倒角状的情况下,例如如图5所示的比较例10’那样,在前支柱14中由双点划线A1、A2表示的区域分别成为不透明的部分。这种情况下,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到的间隙28的宽度与本实施方式相比大幅缩小,副驾驶席乘员P2的死角变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驾驶席侧的前支柱14的骨架的第一骨架部24及第二骨架部26在水平截面视图下形成为以从驾驶席乘员P1观察的方向为长度的长条状。由此,从驾驶席乘员P1观察到的上述各骨架部24、26的宽度变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驾驶席乘员P1的死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骨架部24的后端拐角部25及第二骨架部26的前端拐角部27形成为沿着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的方向D2的倒角状。由此,能够有效率地扩大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到的上述各骨架部24、26之间的间隙28的宽度,因此能够有效率地减小副驾驶席乘员P2的死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骨架部24由支柱装饰件50的第一支柱装饰部52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该第一支柱装饰部52的后端部52B1在从副驾驶席乘员P2观察时与第一骨架部24的后端拐角部25重叠。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副驾驶席乘员P2的视野受到第一支柱装饰部52妨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了后端拐角部25及前端拐角部27的两方形成为倒角状的结构,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仅后端拐角部25及前端拐角部27中的一方形成为倒角状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支柱装饰部52由前方部52A和后方部52B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第一支柱装饰部52具有从后方部52B的后端部52B1沿着第一骨架部24的外侧壁24B1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前方侧延伸出的部位,且由该部位覆盖外侧壁24B1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成为省略了支柱内玻璃36的结构。而且,这种情况下,优选将第一支柱装饰部52的上述的部位与后方部52B之间的拐角部形成为倒角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本公开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应用于车辆12的驾驶席侧的前支柱1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也可以应用于车辆12的副驾驶席侧的前支柱。
此外,本公开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而且,本公开的权利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
第一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第一侧的端部延伸,构成支柱的骨架;
第二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骨架部在车辆后方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空出间隙而设置,沿着所述第一骨架部延伸,构成所述骨架;及
透明部,形成为透明,架设在所述第一骨架部与所述第二骨架部之间,
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闭合截面,并且所述第一骨架部的后端拐角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的前端拐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倒角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
所述车宽方向第一侧是驾驶席侧,
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水平截面视图下形成为以从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为长度的长条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
所述至少一方形成为沿着从副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的倒角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
所述车宽方向第一侧是副驾驶席侧,
所述第一骨架部及所述第二骨架部在水平截面视图下形成为以从副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为长度的长条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
所述至少一方形成为沿着从驾驶席乘员观察的方向的倒角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
具有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所述第一骨架部的第一支柱装饰部,
所述第一支柱装饰部的后端部在从车宽方向第二侧的前席乘员观察时与所述第一骨架部的所述后端拐角部重叠。
CN201810121951.2A 2017-03-27 2018-02-07 车辆用支柱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572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1556A JP6658645B2 (ja) 2017-03-27 2017-03-27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2017-061556 2017-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7283A true CN108657283A (zh) 2018-10-16
CN108657283B CN108657283B (zh) 2020-10-16

Family

ID=63450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219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57283B (zh) 2017-03-27 2018-02-07 车辆用支柱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8813B2 (zh)
JP (1) JP6658645B2 (zh)
CN (1) CN108657283B (zh)
DE (1) DE102018105843B4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9541A (zh) * 2018-11-13 2020-05-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支柱构造
CN112141220A (zh) * 2019-06-28 2020-12-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结构
CN112937690A (zh) * 2019-11-26 2021-06-1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透明车辆a立柱
CN113371070A (zh) * 2020-02-25 2021-09-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乘降口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7488B2 (ja) * 2017-11-02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JP6977496B2 (ja) * 2017-11-14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6996270B2 (ja) 2017-12-12 2022-01-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JP6962207B2 (ja) * 2018-01-16 2021-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6992549B2 (ja) * 2018-01-30 2022-01-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6988554B2 (ja) * 2018-02-20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用ピラーの製造方法
JP7139826B2 (ja) * 2018-09-21 2022-09-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71967B2 (ja) 2019-04-23 2021-05-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7149224B2 (ja) * 2019-05-30 2022-10-06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車両用ピラー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9215A1 (en) * 2001-01-05 2002-07-11 Frasher Douglas H. A-pillar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WO2005102781A1 (de) * 2004-04-20 2005-11-03 Daimlerchrysler Ag Blende zur abdeckung eines trägerelementes eines kraftwagens
CN201193053Y (zh) * 2007-12-26 2009-02-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a柱结构
KR100893668B1 (ko) * 2008-03-07 2009-04-17 이주희 시야 확보 구조를 구비한 자동차
US20110248525A1 (en) * 2010-04-07 2011-10-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artially transparent vehicle body component
CN102285378A (zh) * 2011-07-20 2011-12-21 董玉芬 一种带透明车架的汽车
CN205273621U (zh) * 2016-01-13 2016-06-01 林建安 消除盲区的汽车a柱
CN106080129A (zh) * 2016-07-19 2016-11-09 郝福俊 前挡风组件及使用该前挡风组件的车辆
CN106184396A (zh) * 2016-08-05 2016-12-07 张春生 一种能够消除视觉死角的汽车a柱
CN106741198A (zh) * 2016-12-12 2017-05-3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a柱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3074U (ja) * 1983-12-20 1985-07-1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構造
JP2006273057A (ja) 2005-03-28 2006-10-12 Toyota Motor Corp ピラー構造
JP5371075B2 (ja) 2012-11-06 2013-12-18 猛 阿部 自動車用樹脂製透明フロントピラー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9215A1 (en) * 2001-01-05 2002-07-11 Frasher Douglas H. A-pillar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WO2005102781A1 (de) * 2004-04-20 2005-11-03 Daimlerchrysler Ag Blende zur abdeckung eines trägerelementes eines kraftwagens
CN201193053Y (zh) * 2007-12-26 2009-02-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a柱结构
KR100893668B1 (ko) * 2008-03-07 2009-04-17 이주희 시야 확보 구조를 구비한 자동차
US20110248525A1 (en) * 2010-04-07 2011-10-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artially transparent vehicle body component
CN102285378A (zh) * 2011-07-20 2011-12-21 董玉芬 一种带透明车架的汽车
CN205273621U (zh) * 2016-01-13 2016-06-01 林建安 消除盲区的汽车a柱
CN106080129A (zh) * 2016-07-19 2016-11-09 郝福俊 前挡风组件及使用该前挡风组件的车辆
CN106184396A (zh) * 2016-08-05 2016-12-07 张春生 一种能够消除视觉死角的汽车a柱
CN106741198A (zh) * 2016-12-12 2017-05-3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a柱和车辆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9541A (zh) * 2018-11-13 2020-05-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支柱构造
CN112141220A (zh) * 2019-06-28 2020-12-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结构
CN112141220B (zh) * 2019-06-28 2023-12-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结构
CN112937690A (zh) * 2019-11-26 2021-06-1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透明车辆a立柱
CN113371070A (zh) * 2020-02-25 2021-09-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乘降口构造
CN113371070B (zh) * 2020-02-25 2023-05-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乘降口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58645B2 (ja) 2020-03-04
CN108657283B (zh) 2020-10-16
US10518813B2 (en) 2019-12-31
DE102018105843A1 (de) 2018-09-27
US20180273104A1 (en) 2018-09-27
DE102018105843B4 (de) 2021-10-07
JP2018162027A (ja) 2018-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57283A (zh) 车辆用支柱构造
EP3109136B1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JP4226562B2 (ja) 車体構造
EP3398839B1 (en) Front pillar structure
US10857859B2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and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JP6563832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CN109484321B (zh) 包括具有两种配置的屏幕的装饰元件以及相关车辆
US10745057B2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CN109774794A (zh) 车辆用柱结构
JP2014193721A (ja) 自動車用の全ガラスルーフ
JP6449799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CN107683240B (zh) 结构车顶以及配备有此类车顶的车辆
US11155307B2 (en) Front pillar structure
JP2018149945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918791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110466617A (zh) 一种汽车顶棚与车体之间的连接柱
JP2007237890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806038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7103118B2 (ja) 車両の側部ドア構造
JP6819553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US20230040270A1 (en) Vehicular side structure
JP2023158518A (ja) 車両用ガラスモール周辺構造
CN115593521A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WO2014175245A1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2018008566A (ja) 自動車用ド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