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5003A - 细纱机 - Google Patents
细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25003A CN108625003A CN201810156776.0A CN201810156776A CN108625003A CN 108625003 A CN108625003 A CN 108625003A CN 201810156776 A CN201810156776 A CN 201810156776A CN 108625003 A CN108625003 A CN 1086250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spinning
- splicing device
- yarns
- s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2700/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Drafting devices
- D01H2700/21—Piecing or cleaning in spinning m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纱机。具备:纺纱装置(20),其纺纱,生成纱线(Y);卷取装置(40),其对纺纱装置(20)生成的纱线(Y)进行卷取,形成卷装;接纱装置(50),在纱线(Y)在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断开的情况下,其对纺纱装置(20)侧的第一纱线和卷取装置(40)侧的第二纱线进行打结;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其抽吸保持第一纱线,并将第一纱线向接纱装置(50)引导;蓄留辊(31),其配置于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将由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引导至接纱装置(50)的第一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蓄留;以及切断部件(77),其将由第一纱线抽吸部件(71)形成抽吸的第一纱线切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接纱装置的细纱机。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02-249935号公报中公开了构成为由卷取装置对在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进行卷取的细纱机。在该细纱机中,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设置有对纱线进行打结、连接的接纱装置。在该细纱机中,在纱线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断开的情况下,用吸管抽吸保持纺纱装置侧的上纱,向接纱装置引导,并且用吸嘴抽吸保持卷取装置侧的下纱向接纱装置引导,之后在接纱装置进行打结。
这里,日本特开2002-249935号公报中的吸管和吸嘴与共用的鼓风机管道(BlowerDuct)连接。因此,上纱与下纱有可能在鼓风机管道内相互缠绕,使得纱线受到较大的张力,而打结时产生断纱。因此,在日本特开2002-249935号公报中,设置有用于将被吸嘴抽吸着的下纱切断的刀具,由该刀具切断下纱,从而防止上纱与下纱在鼓风机管道内相互缠绕。
在日本特开2002-249935号公报中,设置有被称为松管(Slack Tube))的抽吸管,作为吸收在接纱装置的接纱动作时所产生的纱线的松弛的防松装置。松管位于比接纱时的接纱装置靠上游侧的位置。接纱时被吸管抽吸着的上纱基本上直至由接纱装置夹紧上纱为止都不会被松管抽吸。在吸管向下方形成了转动的状态下,在纺纱装置与吸管之间,不存在使吸管停止抽吸纱线的部件。由于从上游侧连续地供给由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因此被吸管抽吸着的上纱的张力非常小。因为由接纱装置夹紧时的上纱的张力较小,所以不会出现因夹紧后的接纱动作造成断纱这种情况,不会切断被吸管抽吸着的上纱。
然而,近年来,出于纺纱速度的高速化等理由,而使用蓄留辊作为防松装置。接纱时被吸管抽吸着的上纱因吸管向下方转动而卷绕于蓄留辊。即使在使用蓄留辊作为防松装置的细纱机中,也没有出现被吸管抽吸着的上纱在抽吸管内被切断的情况。由于凭借吸管的抽吸力无法使纱线从蓄留辊退绕,因此在纱线向蓄留辊卷绕期间,被吸管抽吸的上纱的张力过大。故而,出现了在被接纱装置的夹子夹紧时上纱张力过大,而因夹紧后的接纱动作产生过断纱。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课题而产生,目的在于防止打结时上纱断纱。
本发明的细纱机具备:纺纱装置、卷取装置、接纱装置、第一纱线抽吸部件、第一纱线抽吸管、蓄留辊以及切断部件。所述纺纱装置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所述卷取装置对在所述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进行卷取,形成卷装。在纱线在所述纺纱装置与所述卷取装置之间断开的情况下,所述接纱装置对所述纺纱装置侧的第一纱线(上纱)和所述卷取装置侧的第一纱线(下纱)进行打结、连接。第一纱线抽吸部件抽吸保持第一纱线,并将第一纱线向所述接纱装置引导。第一纱线抽吸管与所述第一纱线抽吸部件连接,将所抽吸的第一纱线导入管内。所述蓄留辊配置于所述纺纱装置和所述卷取装置之间,将由所述第一纱线抽吸部件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的第一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蓄留。所述切断部件将位于所述第一纱线抽吸管的管内的第一纱线的纱头切断。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被抽吸保持着的第一纱线切断,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纱线的张力过大。故而,能够防止打结时第一纱线断纱。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还具备第二纱线抽吸部件、第二纱线抽吸管以及第二纱线切断部件。第二纱线抽吸部件抽吸保持第二纱线,并将第二纱线向所述接纱装置引导。所述第二纱线抽吸管与所述第二纱线抽吸部件连接,将所抽吸的第二纱线导入管内。所述第二纱线切断部件将位于所述第二纱线抽吸管的管内的第二纱线切断。
根据本发明,也能够将被抽吸保持着的第二纱线切断,因此也能够防止第二纱线的张力过大。故而,能够防止打结时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这两者断纱。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第二纱线抽吸管与所述第一纱线抽吸管的中途部汇合连接,所述切断部件兼作所述第二纱线切断部件。
如此,切断部件为一个即可,因此从成本和空间的角度看是有利的。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切断了第二纱线之后,切断第一纱线。
第二纱线仅被抽吸从卷装引出的部分,而第一纱线不断地被抽吸从纺纱装置纺出的部分。因此,即使将第一纱线切断得早,切断后被抽吸的长度也会缓缓地增加下去,有可能无法降低第一纱线的张力。因此,如上所述,在第二纱线之后切断第一纱线,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纱线的张力变大。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切断第二纱线之后,且在所述第一纱线抽吸部件抽吸第一纱线之前,将第二纱线卷取于所述卷装,由此将残留于所述第一纱线抽吸管的管内的第二纱线向比所述中途部靠所述第二纱线抽吸部件侧引出。
即使由位于第一纱线抽吸管的切断部件切断第二纱线,第二纱线的局部也会残留于第一纱线抽吸管的管内,因此其有可能与之后被抽吸的第一纱线缠绕。故而,如上所述,在切断第二纱线后且抽吸第一纱线前,将第二纱线事先比中途部向第二纱线抽吸部件侧引出,由此能够防止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在第一纱线抽吸管的管内缠绕。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由所述接纱装置实施的打结开始前,切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
在实施打结时,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被拉拽,张力变大,容易产生断纱。因此,如上所述,在打结开始之前,事先切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打结时的断纱。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接纱装置还具备纱道限制部件。所述纱道限制部件能够在不与纱线接触的待机位置和通过与纱线接触来限制所述接纱装置中的纱道的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由所述接纱装置实施的打结开始之前,所述纱道限制部件移动至所述限制位置,在所述纱道限制部件向所述限制位置移动之前,切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
在开始打结之前,使纱道限制部件与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接触,限制纱道,由此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张力变大。故而,如上所述,在使纱道限制部件向限制位置移动之前,预先切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降低张力,由此能够抑制断纱。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接纱装置还具备向纱线喷射空气的空气喷射装置,在由所述空气喷射装置开始喷射空气之前,切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
通过向纱线喷射空气,吹压纱线,由此能够消除纱线的松弛,此时,纱线的张力变大。因此,如上所述,在开始喷射空气之前,预先切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降低张力,由此能够抑制断纱。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具备:多个纺纱单元,所述纺纱单元具有所述纺纱装置和所述卷取装置;和接纱台车,其能够在所述多个纺纱单元之间移动,在所述接纱台车设置有所述接纱装置、所述第一纱线抽吸部件、所述第一纱线抽吸管以及所述切断部件。
采用这样的细纱机,能够在由接纱台车实施打结时,防止第一纱线断纱。并且,通过在接纱台车设置接纱装置、第一纱线抽吸部件、第一纱线抽吸管以及切断部件,无需在每个纺纱单元上设置这些装置或者部件,就能实现共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细纱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纺纱单元和接纱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由接纱台车的抽吸部件抽吸保持纱线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由接纱台车的抽吸部件将纱线向接纱装置引导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接纱装置位于接纱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抽吸部件的抽吸路径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设置于抽吸路径的剪切刀具(shutter cutter)的示意图。
图8是接纱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接纱部的一系列动作主视图。
图10是示出接纱部的一系列动作的主视图。
图11是从上方观察松弛传播抑制部件等的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截面处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接纱时的各部件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14是示出纱线在抽吸路径中的抽吸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从上方观察变形例的松弛传播抑制部件等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细纱机的整体结构)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细纱机(卷取机)。图1所示的细纱机(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卷取单元),它们沿规定的排列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排列;接纱台车3,其能够沿排列方向移动;鼓风机箱(Blower Box)4,其配置于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以及原动机箱5,其配置于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各纺纱单元2将从牵伸装置10输送来的纤维束T在纺纱装置20纺纱而生成纱线Y,将该纱线Y在卷取装置40卷取于筒管B,形成卷装P。在任一纺纱单元2中出现了因过度的张力等而产生的断纱或者为了去除纱线缺点而实施的纱线切断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向该纺纱单元2移动,实施接纱。在鼓风机箱4内,配置用于向各纺纱单元2供给负压的负压源等。另外,在原动机箱5内配置有各纺纱单元2共用的驱动源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细纱机1中,一方面,以规定量的纺纱单元2为单位,设置有一个单元控制部2a,控制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另一方面,在接纱台车3设置有台车控制部3a(控制部),控制接纱台车3的各部分的动作。单元控制部2a和台车控制部3a构成为能够相互交换控制信号。
(纺纱单元)
如图2~图5所示,从接纱台车3观察,将纱道所在一侧定义为前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后侧。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纱线Y在通常卷取时的行走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简称为“上游”和“下游”。
纺纱单元2具备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10、纺纱装置20、纱线蓄留装置30(纱线供给部)以及卷取装置40作为主要结构。
牵伸装置10设置于细纱机1的框架6的上端附近。牵伸装置10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后辊11、第三辊12、中间辊13以及前辊14这4个牵伸辊11~14。在中间辊13卷绕有橡胶制的龙带(apron belt)15。各牵伸辊11~14被以规定的旋转速度驱动旋转。另外,牵伸装置10具有对置辊11a~14a,该对置辊11a~14a被配置为与各牵伸辊11~14对置。牵伸装置10将纤维束T的原料即纱条S夹持于旋转的牵伸辊11~14和与之对置的对置辊11a~14a之间,进行输送,由此将纱条S拉伸(牵伸)至达到规定宽度,制成纤维束T。
纺纱装置20配置于前辊14的下游侧并前辊14与紧邻。纺纱装置20通过对从牵伸装置10供给的纤维束T加捻,来进行纺纱,生成纱线Y。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利用旋转气流对纤维束T加捻的空气式纺纱装置作为纺纱装置20,但当然也能够采用其它类型的纺纱装置。
纱线蓄留装置30配置于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纱线蓄留装置30具备蓄留辊31、导纱部件32以及马达33。蓄留辊31能够将纱线Y卷绕于其外周面,暂时蓄留纱线Y。蓄留辊31由马达33驱动旋转。在蓄留辊31的下游侧端部安装有能够钩挂纱线Y的导纱部件32。导纱部件32能够相对于蓄留辊31旋转地安装于蓄留辊31。
在蓄留辊31和导纱部件32中的任一个安装有永久磁体,在另一个安装有磁滞材料。通过这些磁性单元,在导纱部件32相对于蓄留辊31相对旋转时,产生抵抗转矩。一方面,在导纱部件32受到了超过抵抗转矩的力的情况下(纱线Y受到规定大小以上的张力的情况下),导纱部件32相对于蓄留辊31相对地旋转,能够将卷绕于蓄留辊31的纱线Y退绕。另一方面,在导纱部件32未受到超过抵抗转矩的力的情况下,蓄留辊31与导纱部件32一体旋转,纱线Y在蓄留辊31蓄留。
这样,纱线蓄留装置30的动作方式是,若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提高,则退绕纱线Y,若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降低(纱线Y似乎要松弛),停止对纱线Y的退绕。由此,纱线蓄留装置30能够消除纱线Y的松弛,对纱线Y施加适当的张力。另外,导纱部件32的动作方式是,对如上所述施加于纱线蓄留装置30与卷取装置40之间的纱线Y上的张力的变动进行吸收。即,导纱部件32能够防止因卷取装置40所致的纱线Y的张力变动对从纺纱装置20至纱线蓄留装置30之间的纱线Y造成影响。
另外,在纱线蓄留装置30的下游侧设置有纱道引导件34,该纱道引导件34用于将从纱线蓄留装置30引出的纱线Y向下游侧引导。纱道引导件34引导从蓄留辊31引出的纱线Y,使之在蓄留辊31的旋转轴的延长线上通过。因此,在导纱部件32以挂有纱线Y的状态旋转着的状态下,纱线Y在蓄留辊31与纱道引导件34之间悬摆,由此形成大致圆锥状的气圈A。
在纺纱装置20与纱线蓄留装置30之间,设置有监视纱线Y的质量的纱线监视装置21。纱线监视装置21构成为,利用未图示的光学式传感器监视行走的纱线Y的粗细。纱线监视装置21对纱线Y的纱线缺陷(纱线Y的粗细等方面存在异常的部位)进行检测。此外,纱线监视装置21并不局限于光学式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静电容式传感器。另外,纱线监视装置21可以将纱线Y所含的异物作为纱线缺陷进行检测。
在纱线监视装置21的附近配置有未图示的刀具,该刀具用于在由纱线监视装置21检测出纱线Y的纱线缺陷时立即切断纱线Y。此外,纺纱单元2也可以通过停止向纺纱装置20供给空气,中断纱线Y的生成而切断纱线Y,来取代该刀具。
卷取装置40配置于纱线蓄留装置30的下游侧,使纱线Y一边往复横动(日文:綾振り)一边卷取于筒管B,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40具备摇架臂(Cradle Arm)41、卷取筒42及横动装置43。
摇架臂41被支承得能够以支承轴44为轴转动。摇架臂41能够将用于卷取纱线Y的筒管B(卷装P)支承得旋转。卷取筒42被向规定方向以一定的旋转速度驱动旋转。摇架臂41通过以支承轴44为轴转动,由此能够使筒管B(卷装P)的外周面相对于卷取筒42接触或者分离。这样,通过使筒管B(卷装P)的外周面与被驱动旋转的卷取筒42接触,能够使筒管B(卷装P)向卷取方向从动旋转,将纱线Y卷绕于其外周面。
横动装置43具有能够与纱线Y卡合的横动引导件45。横动引导件45构成为,借助未图示的驱动源,沿与卷取筒42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往复运动。通过一边驱动卷取筒42旋转,一边往复驱动与纱线Y卡合了的横动引导件45,由此能够一边使纱线Y往复横动(横动)一边卷取成卷装P。
(接纱台车)
接下来,说明接纱台车3。如图1所示,在细纱机1的框架6沿纺纱单元2排列的排列方向配设有轨道7。接纱台车3构成为,能够在该轨道7上行走,能够在多个纺纱单元2之间行走。在某纺纱单元2出现了断纱或者纱线切断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移动至该纺纱单元2,对在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断开的纱线Y实施接纱。
如图2~图4所示,接纱台车3具备接纱装置50、吸管71、吸嘴72、进退机构80以及反转驱动机构90作为主要结构。
在纱线Y在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断开的情况下,接纱装置50对由吸管71引导的靠纺纱装置20侧的纱线Y(以下适当地称为“上纱”)和由吸嘴72引导的靠卷取装置40侧的纱线Y(以下适当地称为“下纱”)进行接纱。在接纱台车3移动至目标纺纱单元2的状态下,接纱装置50在纱线Y的行走方向上位于纱线蓄留装置30与卷取装置40之间。接纱装置50的详情将在后面说明。
吸管71构成为,能够在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的未图示的驱动源带动下,以轴71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转动。如图3所示,吸管71向上方转动,由此吸管71的顶端位于纺纱装置20的下游侧附近,能够吸入从纺纱装置20纺出的上纱Y,并对其进行抽吸保持。即,吸管71的抽吸口能够沿纱道方向移动。进而,如图4所示,吸管71在对从纺纱装置20纺出的上纱Y形成了抽吸保持的状态下,向下方转动,由此能够将上纱Y向接纱装置50引导。吸管71将上纱Y向接纱装置50引导,由此被吸管71抽吸着的上纱Y卷绕于蓄留辊31,而被蓄留。即,在吸管71的转动过程中,上纱Y被蓄留辊31的导纱部件32捕捉,之后在蓄留辊31的外周面卷绕纱线Y。在卷绕了一定量之后,由卸纱部件(图示略)从导纱部件32拆下上纱Y,被从上游侧的纺纱装置20连续地供给的上纱Y处于不经由蓄留辊31而被吸管71抽吸的状态。此时,被吸管71、上纱抽吸管75以及抽吸管道8抽吸的上纱的长度变得非常长。在纺纱装置20与吸管71之间,由于不存在使上纱Y的行走停止的部件,因此上纱Y的张力处于较小的状态。之后,使卸纱部件返回待机位置,由此开始向蓄留辊31卷绕上纱Y。由于吸管71的抽吸力小于能够使纱线从蓄留辊31退绕的强度,因此在纱线向蓄留辊31卷绕期间,被吸管71抽吸着的上纱Y不会从蓄留辊31退绕。因此,被吸管71抽吸着的上纱Y的张力变得过大。
吸嘴72构成为,能够在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的未图示的驱动源带动下,以轴72a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如图3所示,吸嘴72向下方转动,由此吸嘴72的顶端位于卷装P的外周面附近,能够吸入从卷装P引出的下纱Y,并对其抽吸保持。即,吸嘴72的抽吸口能够沿纱道方向移动。进而,如图4所示,吸嘴72在对从卷装P引出的下纱Y形成了抽吸保持的状态下,向上方转动,由此能够将下纱Y向接纱装置50引导。
如图6所示,在吸管71连接有上纱抽吸管75,在吸嘴72连接有下纱抽吸管76。并且,下纱抽吸管76与上纱抽吸管75的中途部汇合连接。上纱抽吸管75和下纱抽吸管76安装于接纱台车3。
上纱抽吸管75构成为能够与设置于细纱机1的框架6的抽吸管道8连接。抽吸管道8沿细纱机1的排列方向(图6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其一端与鼓风机箱4连接。在抽吸管道8,沿排列方向设置有多个图6所示的连接部8a,在接纱台车3移动至某个纺纱单元2时,上纱线抽吸管75与对应的连接部8a连接,由此在吸管71和吸嘴72产生抽吸流。上纱抽吸管75设置于吸管71与抽吸管道8之间。下纱抽吸管76设置于吸嘴72与抽吸管道8之间。上纱抽吸管75中的共用部位于下纱抽吸管76与抽吸管道8之间。
在上纱抽吸管75的比中途部靠下游侧,形成有与轴向正交的缝隙75a,配设有能够插入该缝隙75a的剪切刀具77。如图7所示,剪切刀具77具备沿上纱抽吸管75的轴向(图7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的支承轴77a、能够以支承轴77a为中心转动的活动刀77b和固定于支承轴77a的固定刀77c。
若从如图7中的(a)所示活动刀77b离开至上纱抽吸管75的外侧的状态,使活动刀77b转动,如图7中的(b)所示,使活动刀77b插入缝隙75a,则活动刀77b横切上纱抽吸管75,到达固定刀77c,能够将上纱抽吸管75的管内的纱线Y切断。此外,活动刀77b在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的未图示的驱动源带动下转动。活动刀77b能够移动至图7中的(a)所示的待机位置与图7中的(b)所示的切断位置这两个位置。无需使活动刀77b在这两个位置之间的中途位置停止。比抽吸管道8的连接部8a靠上游侧的抽吸管包括上纱专用部、下纱专用部以及共用部。下纱专用部是下纱抽吸管76。上纱抽吸管75包括上纱专用部和共用部。共用部是汇合部与连接部8a之间的部分。汇合部是供上纱专用部和下纱专用部汇合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剪切刀具77设置于共用部,而非上纱专用部或者下纱专用部。因此,能够将一台剪切刀具77兼作上纱用和下纱用。
返回图2~图5,进退机构80构成为,能够使接纱装置50沿与卷取时的纱道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前后方向)移动。卷取时的纱道是图2所示那样的连接从纱道引导件34至卷装P的外周面的直线纱道。进退机构80具备轨道81、支承托架82以及气缸83。轨道81沿着前后方向固定地安装于接纱台车3。在轨道81安装有支承托架82,该支承托架82能够相对于轨道81滑动。在支承托架82上固定接纱装置50。气缸83是用于使支承托架82沿轨道81移动的驱动源,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通过使气缸83伸缩,能够使固定于支承托架82的接纱装置50沿轨道81移动。此外,使接纱装置50沿轨道81移动的驱动源并仅不局限于气缸83。在使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与马达连接的凸轮机构。
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气缸83伸长,接纱装置50与卷取时的纱道接近的位置(以下称“接纱位置”)处,由吸管71和吸嘴72引导的纱线Y被导入接纱装置50。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气缸83收缩,接纱装置50向与卷取时的纱道分离了的位置(以下,称“退避位置”)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接纱台车3在纺纱单元2之间移动时接纱装置50与纱线Y形成干扰。
反转驱动机构90是用于使卷装P向与卷取方向反向的引出方向旋转的机构。反转驱动机构90具备反转辊91、连杆机构92以及气缸93。反转辊91安装于连杆机构92,借助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的未图示的马达,被驱动向与卷取筒42相反的方向旋转。在连杆机构92,反转辊91和气缸93分别安装于适当的位置。气缸93是用于使连杆机构92伸缩的驱动源,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
一方面,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由气缸93使连杆机构92伸长,反转辊91向与卷装P接触的位置(以下称“接触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通过由气缸93使连杆机构92收缩,反转辊91向退避至接纱台车3内的位置(以下称“退避位置”)移动。在反转辊91位于接触位置的状态下,驱动反转辊91向与卷取筒42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从卷装P引出下纱Y。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能够驱动反转辊91向与卷取筒42相反的方向旋转,还能驱动其向与卷取筒42相同的方向旋转。
(接纱装置的详情)
接下来,说明接纱装置50的详情。图8是接纱装置50的立体图。接纱装置50主要具有接纱部51、步进马达52、框架53、导丝杆54以及气缸55。此外,在图8中,为了避免图变得复杂,而省略了构成接纱部51的部分部件。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适当地使用在图8中定义的方向用语。
接纱部51是对由吸管71引导的上纱Y和由吸嘴72引导的下纱Y进行接纱的部位。作为接纱部51的具体构成例,有由多个部件机械联动运动而对上纱Y和下纱Y进行打结的打结器和借助回旋气流对上纱Y和下纱Y的纱头彼此加捻来形成接头的捻接器(Splicer)。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打结器作为接纱部51,并设置有步进马达52,作为接纱部51的驱动源。步进马达52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
框架53是将接纱部51支承得拆装自如的构造体,固定于进退机构80的支承托架82。并且,如上所述,接纱部51有打结器和捻接器(Splicer)这两种,具备打结器的接纱装置50和具备捻接器(Splicer)的接纱装置50能够相对于接纱台车3相互交换。
作为纱道限制部件的导丝杆54是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框架53的杆状部件,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有2个。导丝杆54由作为驱动源的气缸55驱动,由此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54a为中心转动。气缸55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通常,导丝杆54位于不与纱线Y接触的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以下称“待机位置”)。当驱动气缸55时,位于待机位置的导丝杆54转动,其顶端部进入接纱部51的里侧(参见图8的箭头)。由此,导丝杆54能够移动至与被引导至接纱部51的上纱Y和下纱Y接触并将上纱Y和下纱Y向接纱部51的里侧压入而限制纱道的位置(以下称“限制位置”)。
说明接纱部51详情。图9和图10是示出接纱部51的一系列动作的主视图。接纱部(打结器)51构成为前侧敞口,对由吸管71从前侧引导的上纱Y与由吸嘴72从前侧引导的下纱Y进行接纱(打结)。接纱部51具备两个引导板63、64、2个打结喙钳65、65、一个交纱器(Crosser)66、2个取出器67、2个夹子68、68以及壳体69。
上侧的引导板63构成壳体69的上表面,下侧的引导板64构成壳体69的下表面。如图8所示,在上侧的引导板63,朝向接纱部51的前侧敞口的第一缝隙63a和第二缝隙63b沿左右方向排列而形成。在下侧的引导板64,朝向接纱部51的前侧敞口的第一缝隙64a和第二缝隙64b沿左右方向排列而形成。第一缝隙63a和第二缝隙64b是比第二缝隙63b和第一缝隙64a深的缝隙。
在实施打结时,由吸管71抽吸保持的上纱Y被向2个引导板63、64的第一缝隙63a、64a引导,并且由吸嘴72抽吸保持的下纱Y被向2个引导板63、64的第二缝隙63b、64b引导(参见图9中的(b))。这样,在将上纱Y引导至第一缝隙63a、64a,将下纱Y引导至第二缝隙63b、64b之后,使上述导丝杆54向限制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将上纱Y向上侧的引导板63的第一缝隙63a的里侧压入,并且,将下纱Y向下侧的引导板64的第二缝隙64b的里侧压入,将上纱Y和下纱Y限制于能够由夹子68把持的位置。
2个打结喙钳(Knotter Bill)65中,一个被设置为从壳体69的右壁面的中央部向左侧突出,另一个被设置为从壳体69的左壁面的中央部向右侧突出。打结喙钳65是L形部件,构成为能够绕沿左右方向从壳体69的壁面突出的轴部65a旋转。在打结喙钳65的顶端部,形成有纱线保持部件即夹紧刀具65b,打结喙钳65旋转一周的期间,夹紧刀具65b实施一次开闭动作。打结喙钳65能够通过夹紧刀具65b从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来对位于其旋转轨迹即规定区域R(参见图9中的(d))的纱线Y进行保持和切断。此外,2个打结喙钳65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
交纱器66具有将圆盘的局部切除了那样的形状,构成为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图9和图10中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在交纱器66的周边部中相互对置的2个位置(在周向上错开180度的2个位置),形成有向前侧突出的钩挂部66a。由此,在交纱器66转动时,能够由钩挂部66a钩挂纱线Y并进行拉拽。
2个取出器67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取出器67是在上下方向上长度长的部件,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能够与纱线Y卡合并将纱线Y向前侧推压的推压部67a。右侧的取出器67被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壳体69的右壁面的上端部,以其基端部为支点,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由此推压部67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左侧的取出器67被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壳体69的左壁面的下端部,以其基端部为支点,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由此推压部67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2个取出器67同时向前侧摆动,由此能够拉紧纱线Y的结头。
2个夹子68中,一个与上侧的引导板63的第一缝隙63a的下侧相邻设置,另一个与下侧的引导板63的第二缝隙63b的上侧相邻设置。由此,上侧的夹子68能够对穿过第一缝隙63a的上纱Y进行把持,下侧的夹子68能够对穿过第二缝隙63b的下纱Y进行把持(参见图9中的(c)等)。
打结喙钳65、交纱器66、取出器67以及夹子68构成打结部件,它们分别构成为,借助未图示的作为凸轮机构的圆柱凸轮,在由凸轮面规定时联动动作。这些各部件65~68借助凸轮机构,实施从原点位置开始并返回原点位置的1个周期的动作,由此打结喙钳65、交纱器66以及取出器67协同动作实施打结。此外,上述凸轮机构由步进马达52驱动,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旋转和停止。
(打结动作)
参照图9和图10,说明接纱部(打结器)51的一系列动作。该一系列动作由圆柱凸轮的凸轮面限定。图9中的(a)示出打结喙钳65、交纱器66、取出器67以及夹子68分别位于原点位置时的状态。此时,打结喙钳65在夹紧刀具65b朝向前侧的状态下闭合。另外,夹子68打开。
若从图9中的(a)所示的状态,由吸管71将上纱Y引导至2个引导板63、64的第一缝隙63a、64a,并且由吸嘴72将下纱Y引导至2个引导板63、64的第二缝隙63b、64b引导,则如图9中的(b)所示,上纱Y和下纱Y各自的纱道在接纱部51内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之后,通过使导丝杆54向限制位置移动,由此使上纱Y靠近第一缝隙63a的里侧,并且使下纱Y靠近第二缝隙64b的里侧。由此,使上纱Y和下纱Y移动至能够由夹子68把持的位置。
接着,若使步进马达52工作,使凸轮机构动作,则首先夹子68闭合,分别把持上纱Y和下纱Y。进而,打结喙钳65开始旋转,并且交纱器66开始逆时针转动。其结果是,如图9中的(c)所示,纱线Y与打结喙钳65卡止,并且被交纱器66的钩挂部66a拉拽而弯曲,由2根纱线Y形成一个圈。
之后,如图9中的(d)所示,交纱器66的转动暂停,但是打结喙钳65继续旋转,夹紧刀具65b变为打开状态。此时,上纱Y和下纱Y都位于能够由打结喙钳65切断和保持的规定区域R内。进而,若打结喙钳65继续旋转,则夹紧刀具65b变为闭合状态,如图10中的(a)所示,在打结喙钳65,纱线Y被切断并被保持。进而,随着打结喙钳65的旋转,纱线Y被拉拽,由此形成结头。当形成结头时,取出器67向前侧摆动,由推压部67a将上纱Y和下纱Y向前侧推压。另外,在该过程中,解除由打结喙钳65对纱线Y的保持。由此,如图10中的(b)所示,拉紧结头,打结结束。
当打结结束时,交纱器66顺时针转动,并且向前侧形成了摆动的取出器67向后侧返回。另外,夹子68打开,对纱线Y的把持解除。通过这些动作,作用于弯曲状态下的纱线Y的张力一下子松弛下来,如图10中的(c)所示,在接纱部51内,纱线Y处于松弛了的状态。有时纱线Y松弛会使纱线Y进入规定区域R内。此时,夹紧刀具65b移至第二次开闭动作,夹紧刀具65b变为打开状态,因此若松弛了的纱线Y位于规定区域R内,则夹紧刀具65b在返回闭合状态时,有可能夹持纱线Y,而在打结喙钳65钩挂住纱线Y。假若在打结喙钳65钩挂有纱线Y的状态下开始卷取,则可能产生打结喙钳65破损等不良。另外,在接纱台车3移动时,存在拉纱线的问题。
在驱动接纱部51的凸轮机构的结构上,在构成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8实施从原点位置开始动作并返回原点位置的1个周期的动作期间,打结喙钳65旋转两周。如上所述,第一次开闭动作是实施对纱线Y的切断和保持,是打结所不可或缺的动作,但打结结束后的第二次开闭动作没有特别意义。当然,如上所述,第二次开闭动作是造成对松弛了的纱线Y钩挂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构成为各部件65~68借助凸轮机构联动,因此无法省略第二次开闭动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结结束后,暂停接纱部51的动作(停止步进马达52),如图10中的(d)所示,对松弛了的纱线Y施加张力,由此将打结后的纱线Y取出至规定区域R之外。进而,在纱线Y离开到规定区域R之外后,再次开始接纱部51的动作(使步进马达52再次工作),使打结喙钳65返回原点位置,由此防止打结后的纱线Y钩挂于打结喙钳65。具体而言,如后所述,在接纱部51暂停过程中,开始对纱线Y卷取,由此向纱线Y施加张力,将其取出至规定区域R之外。
(接纱装置的其它特征)
为了抑制如上所述在接纱部51产生的纱线Y的松弛的影响,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50还具备引导托架56、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空气喷射装置58以及承接部件59。引导托架56构成为与水平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件,在接纱部51的上方(上游侧),固定于框架53。在引导托架56的上表面,以向上方稍稍离开与引导托架56的状态,固定有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另外,在引导托架56的下表面固定有空气喷射装置58和承接部件59。
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引导托架56形成有向前侧敞口的缝隙56a。另一方面,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构成为与水平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件,其右缘成为在接纱时供纱线Y搭接的导纱面57a。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被配置为,从上方观察时覆盖引导托架56的缝隙56a。由此,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的导纱面57a配置于从纱线行走方向观察不与缝隙56a对置的位置。
在卷取纱线Y时,纱线Y位于图11所示的卷取位置P1,但在接纱部51实施打结时,上纱Y位于图11所示的接纱位置P2。具体而言,当导丝杆54转动至限制位置时,上纱Y靠近引导板63的第一缝隙63a和引导托架56的缝隙56a的里侧,在该状态下,由接纱部51的夹子68把持上纱Y。其结果是,如图12所示,形成纱道,使上纱Y在打结期间在上侧的引导板63的第一缝隙63a与引导托架56的缝隙56a之间通过。
这里,如图11所示,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的前端部是向前侧呈凸状的圆弧状。因此,在导丝杆54转动至限制位置时,上纱Y首先与覆盖缝隙56a的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的前端部接触,但是被沿着圆弧状的前端部顺畅地向后侧引导,最终到达缝隙56a。
如图12中用虚线所示,在假设不存在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的情况下,接纱部51的上游侧的纱线Y的纱道大体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板状部件即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与上述的纱道交叉,并且被配置为大致垂直。因此,如图12所示,比引导托架56靠上游侧的纱线Y与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的边缘接触,而弯曲得较大。因此,能够抑制在接纱部51产生的纱线Y的松弛越过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向上游侧传播这一情况的产生。
例如,若纱线Y的松弛传播至纱线蓄留装置30,则在蓄留辊31的下游侧形成的气圈A(参见图4)膨胀得较大,由此纱线Y可能缠绕于导纱部件32而产生断纱。特别是,在纱线Y较粗的情况下,作用于气圈A的离心力容易变大,因此这样的问题容易变得显著。然而,通过设置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能够防止纱线Y的松弛传播至纱线蓄留装置30,能够消除上述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用于抑制纱线Y的松弛的传播的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以外,还为了去除纱线Y的松弛本身,而设置有空气喷射装置58。如图12所示,空气喷射装置58构成为,能够向在上侧的引导板63的第一缝隙63a与引导托架56的缝隙56a之间通过的纱线Y,喷射压缩空气。由从空气喷射装置58喷射的压缩空气吹压纱线Y,由此能够去除纱线Y的松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喷射装置58被配置为,能够向使与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的边缘接触的纱线Y的弯曲角度增大的方向(参见图12的箭头)喷射空气。由此,能够增强由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抑制纱线Y的松弛的传播的效果。此外,空气喷射装置58由台车控制部3a控制。
承接部件59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与空气喷射装置58大致相同的位置,使上纱Y在空气喷射装置58与承接部件59之间通过。承接部件59构成为具有与空气喷射装置58的喷射口(图示省略)对置的承接面59a的板状部件,且被设置为承接面59a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由此,从空气喷射装置58喷射的压缩空气由承接部件59承接,其结果是,能够利用所产生的气流对纱线Y进出吹压,因此能够更加适当地去除纱线松弛。
并且,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50具有能够对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8是否位于原点位置进行检测的原点检测单元60。在接纱部51的壳体69的左侧的外部,设置有能够绕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轴旋转的圆盘状的联动部件61。该联动部件61与使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8联动的已叙的凸轮机构连结,在由步进马达52对凸轮机构形成了驱动的情况下,联动部件61也与各部件65~68同步旋转。构成为,在各部件65~68实施从原点位置开始动作并返回原点位置的1个周期的动作的期间,联动部件61旋转一周。
在联动部件61的周边部设置有磁体61a,若联动部件61旋转,则磁体61a也旋转。联动部件61与凸轮机构连结为,在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8位于原点位置时,使磁体61a来到最下方位置。在磁体61a位于最下方位置时与磁体61a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磁性传感器62。由此,在磁体61a位于最下方位置的情况下,即,在各部件65~68位于原点位置的情况下,磁性传感器62能够检测从磁体61a发出的磁力。此外,磁性传感器62固定于接纱装置50的框架53,将检测信号向台车控制部3a发送。
在将接纱部51刚刚安装于框架53之后等,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8不在原点位置的情况下,即,磁性传感器62未检测到来自磁体61a的磁力的情况下,台车控制部3a为了使各部件65~68返回原点位置,而驱动步进马达52。由此,各部件65~68动作,并且联动部件61旋转。进而,当各部件65~68返回原点位置时,即,磁体61a来到最下方位置时,由磁性传感器62对来自磁体61a的磁力进行检测。从磁性传感器62接收到检测信号的台车控制部3a使步进马达52停止。如此,在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8不位于原点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各部件65~68自动地返回原点位置。
(接纱的一系列流程)
最后,说明接纱台车3接纱(打结)的一系列流程。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若纺纱装置20与卷取装置40之间的纱线Y处于断开状态,则该纺纱单元2的单元控制部2a驱动摇架臂41摆动,使卷装P离开卷取筒42。
接着,单元控制部2a向接纱台车3的台车控制部3a发送控制信号。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接纱台车3移动至目标纺纱单元2,停止。在接纱台车3在纺纱单元2之间行走期间,由进退机构80事先使接纱装置50退避至退避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接纱台车3行走时,接纱装置50与在各纺纱单元2中行走的纱线Y接触。
当接纱台车3在目标纺纱单元2停止时,台车控制部3a使设置于接纱台车3的未图示的制动器机构工作,使卷装P的旋转停止。进而,使反转辊91进入到接触位置,并且驱动反转辊91向与卷取筒42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使卷装P向引出方向旋转。
接着,使吸嘴72向下侧转动,由吸嘴72对从卷装P引出的下纱Y抽吸保持(参见图3)。在对下纱Y形成了抽吸保持的时间点,停止对反转辊91的驱动,停止卷装P的旋转,并且使吸嘴72向上侧转动,由此将下纱Y向接纱装置50引导(参见图4)。对卷装P的驱动反转,在使吸嘴72向上侧转动的中途或者转动结束时停止。此时,如图14中的(a)所示,下纱Y经由下纱抽吸管76和上纱抽吸管75,到达抽吸管道8。
接下来,台车控制部3a使设置于上纱抽吸管75的剪切刀具77工作。由此,如图14中的(b)所示,下纱Y被切断,能够缩短下纱Y的抽吸长度。因此,能够抑制作用于下纱Y的抽吸力过大这种情况出现,以适度的抽吸力抽吸保持下纱Y。剪切刀具77在工作后(移动至切断位置后),返回待机位置。通过返回待机位置,抽吸力再次作用于吸嘴72内的下纱Y,由于不会从卷装P引出下纱Y,因此下纱Y的抽吸长度不会变得更长。然而,由于在切断后,下纱Y的局部也存在上纱抽吸管75内,因此若保持该状态抽吸上纱Y,则在上纱抽吸管75(共用部)内,上纱Y与下纱Y缠绕,下纱Y被上纱Y拉拽,由此下纱Y有可能在打结时断纱。
因此,在由吸管71将上纱Y向接纱装置50引导前,台车控制部3a驱动反转辊91向与卷取筒42相同的方向稍微旋转,由此使卷装P向卷取方向旋转,如图14中的(c)所示,将下纱Y的纱头从上纱抽吸管75向下纱抽吸管76引出。即,使下纱Y的纱头位于比上纱抽吸管75的与下纱抽吸管76汇合的中途部(汇合部)靠上游侧(下纱专用部)的位置,使下纱Y不位于上纱抽吸管75(共用部)内。此外,在将下纱Y的纱头从上纱抽吸管75(共用部)引出后,若使反转辊91保持停止,则下纱Y不被从卷装P引出,因此下纱Y不会再次进入上纱抽吸管75(共用部)。
接着,台车控制部3a使吸管71向上侧转动,在由吸管71对从纺纱装置20纺出的上纱Y抽吸保持后(参见图3),使吸管71向下侧转动,由此将上纱Y向接纱装置50引导(参见图4)。此时,在吸管71的转动过程中,上纱Y被导纱部件32捕捉。在形成捕捉后,从上游侧连续地供给的上纱Y卷绕于蓄留辊31。如图14中的(d)所示,上纱Y经由上纱抽吸管75到达抽吸管道8,但如上所述,下纱Y不存在于上纱抽吸管75(共用部)内,因此上纱Y与下纱Y不会在抽吸管内缠绕。在将上纱Y引导至接纱装置50后,台车控制部3a再次使剪切刀具77工作,也切断上纱Y。由此,能够防止上纱Y的抽吸长度变得过长,能够以适度的抽吸力抽吸保持上纱Y。剪切刀具77在工作后(移动至切断位置后),返回待机位置。通过返回待机位置,抽吸力再次作用于吸管71内的上纱Y,但由于上纱Y不从蓄留辊31退绕,因此上纱Y的抽吸长度不会变得更长。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丝杆54和接纱部(打结器)51的动作开始前,切断上纱Y和下纱Y这两者,由此能以适度的抽吸力抽吸保持上纱Y和下纱Y,能够防止上纱Y和下纱Y的张力变得过大这种情况出现。因此,即使在随后的接纱时,上纱Y和下纱Y的张力变大,也能抑制产生断纱。此外,由于上纱Y不断地从纺纱装置20纺出,因此上纱Y的抽吸长度不断变长。因此,尽量在导丝杆54和接纱部(打结器)51的动作开始之前切断上纱Y是有效的。
与第二次的剪切刀具77的工作大致同时,台车控制部3a借助进退机构80使接纱装置50向接纱位置移动。接纱装置50进入到接纱位置,由此由吸管71引导的上纱Y与由吸嘴72引导的下纱Y被导入接纱装置50(接纱部51)。在实施接纱期间,接纱装置50被维持于接纱位置。
若接纱装置50进入到接纱位置,则台车控制部3a使导丝杆54向限制位置转动。由此,限制纱道,能够使上纱Y靠近至第一缝隙63a的里侧,由上侧的夹子68把持上纱Y,并且能够使下纱Y靠近至第二缝隙64b的里侧,由下侧的夹子68把持下纱Y。另外,此时,上纱Y由导丝杆54向引导托架56的缝隙56a的里侧压入,移动至接纱位置P2(参见图11)。由此,如图12所示,上纱Y与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的边缘接触,弯曲,能够抑制在接纱部51产生的纱线Y的松弛向比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靠上游侧传播。此外,在接纱部51开始动作、纱线Y被接纱部51的夹子68把持之后,导丝杆54返回待机位置。
与使导丝杆54转动大致同时,台车控制部3a开始使空气喷射装置58喷射压缩空气。由此,在随后的接纱期间,在接纱部51产生的纱线Y的松弛受到压缩空气吹压而被去除。
接着,台车控制部3a驱动步进马达52,开始由接纱部(打结器)51打结。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构成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8从原点位置开始动作并返回原点位置的1个周期期间,打结喙钳65、交纱器66以及取出器67协同动作,实施打结,但打结本身在1个周期的中途结束。而且,为了避免因打结结束后的打结喙钳65的第二次开闭动作使得打结结束并松弛了的纱线Y被钩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结结束后,暂停步进马达52。由此,暂停打结喙钳65的动作,其间,开始对纱线Y卷取,由此使松弛了的纱线Y向规定区域R之外移动。
具体而言,台车控制部3a在使步进马达52暂停时,借助进退机构80,使接纱装置50返回待机位置。另外,单元控制部2a使摇架臂41摆动,使卷装P的外周面与旋转的卷取筒42接触。由此,停止的卷装P开始向卷取方向旋转,对纱线Y的卷取开始(再次开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取筒42由所有纺纱单元2共用的旋转轴一起驱动。
如图10中的(d)所示,当对纱线Y的卷取开始时,足够的张力作用于纱线Y,消除松弛,纱线Y离开到规定区域R之外。因此,之后,即使打结喙钳65关闭,纱线Y也不会被打结喙钳65夹持。另外,当对纱线Y的卷取开始时,纱线Y从接纱位置P2向卷取位置P1移动(参见图11)。由此,能够防止在卷取时纱线Y与松弛传播抑制部件57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即将开始打结之前起,就由空气喷射装置58喷射压缩空气,因此能够持续去除纱线Y的松弛。然而,由于在对纱线Y的卷取开始后,纱线Y的松弛消除,无需喷射压缩空气,因此台车控制部3a在卷取开始时,停止由空气喷射装置58喷射压缩空气。即,在打结过程中,由空气喷射装置58喷射压缩空气,由此能够去除在打结过程中产生的纱线Y的松弛。特别是,在打结开始前,开始喷射压缩空气,在打结结束后,卷取开始之后停止喷射压缩空气,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去除在打结过程中和刚刚开始卷取之后产生的纱线Y的松弛。
此外,从图10中的(c)所示的纱线Y在接纱部51内松弛了的状态开始对纱线Y的卷取,当张力作用于纱线Y时,也有可能出现纱线Y钩挂于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7,而无法使纱线Y移动至规定区域R之外这样的情况。为防备这样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纱线Y的卷取开始后,使导丝杆54暂时移动至限制位置。由此,通过将纱线Y限制于正规的纱道,由此能够解除钩挂,使纱线Y可靠地移动至规定区域R之外。最后,台车控制部3a再次驱动步进马达52,使在1个周期的中途暂停的接纱部51的动作再次开始,使接纱部51的各部件65~68返回至原点位置。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将由吸管71(上纱抽吸部件)抽吸着的上纱Y切断的剪切刀具77(切断部件),因此能够防止上纱Y的张力变得过大,能够防止上纱Y在打结时断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有将由吸嘴72(下纱抽吸部件)抽吸着的下纱Y切断的剪切刀具77(下纱切断部件),因此能够防止下纱Y的张力变得过大,也能够防止下纱Y在打结时断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纱抽吸管76与上纱抽吸管75的中途部(汇合部)汇合连接,设置于上纱抽吸管(共用部)75的剪切刀具77兼作切断部件和下纱切断部件。如此,剪切刀具77为一个即可,因此从成本、空间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由剪切刀具77切断了下纱Y后,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上纱Y。下纱Y仅被抽吸从卷装P引出的部分,而上纱Y不断地被抽吸从纺纱装置20纺出的部分。因此,即使将上纱Y切断得早,上纱Y在切断后被抽吸的长度也会缓缓地增加起来,可能无法降低上纱Y的张力。因此,如上所述,通过使在上纱Y比下纱Y晚切断,能够有效地抑制上纱Y的张力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下纱Y之后,由吸管71抽吸上纱Y之前,将下纱Y卷取于卷装P,由此将残留于上纱抽吸管75的管(共用部)内的下纱Y向比中途部(汇合部)靠吸嘴72侧引出。即使由位于上纱抽吸管75(共用部)的剪切刀具77切断下纱Y,下纱Y的局部也会残留于上纱抽吸管75的管(共用部)内,因此其之后可能会与所抽吸的上纱Y缠绕。因此,如上所述,在对下纱Y切断后且对上纱Y抽吸前,事先将下纱Y的纱头比中途部(汇合部)向吸嘴72侧引出,由此能够防止上纱Y和下纱Y在上纱抽吸管75(共用部)缠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接纱装置50开始打结前,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上纱Y,并且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下纱Y。在实施打结时,上纱Y和下纱Y被拉拽,张力变大,容易产生断纱。因此,如上所述,在打结开始之前,事先切断上纱Y和下纱Y,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打结时的断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50还具备导丝杆54(纱道限制部件),该导丝杆54(纱道限制部件)能够在不与纱线Y接触的待机位置和通过与纱线Y接触来限制接纱装置50中的纱道的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由接纱装置50开始打结之前,导丝杆54移动至限制位置,在导丝杆54向限制位置移动之前,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上纱Y,并且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下纱Y。在开始打结前,导丝杆54与上纱Y和下纱Y接触,限制纱道,由此上纱Y和下纱Y的张力变大。因此,如上所述,在使导丝杆54向限制位置移动之前,预先切断上纱Y和下纱Y,降低张力,由此能够抑制断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50还具备向纱线Y喷射空气的空气喷射装置58,在由空气喷射装置58开始喷射空气之前,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上纱Y,并且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下纱Y。通过向纱线Y喷射空气,吹压纱线Y,由此能够去除纱线Y的松弛,但此时,纱线Y的张力变大。因此,如上所述,在开始喷射空气之前,预先切断上纱Y和下纱Y,降低张力,由此能够抑制断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纺纱单元2具有纺纱装置20和卷取装置40;和接纱台车3,其能够在多个纺纱单元2之间移动,在接纱台车3设置有接纱装置50、吸管71、上纱抽吸管75以及剪切刀具77。因此,在由接纱台车3实施打结时,能够防止上纱Y断纱。并且,通过在接纱台车3设置接纱装置50、吸管71、上纱抽吸管75以及剪切刀具77,无需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这些装置、部件,就能够实现共用化。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能够使用本发明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以下例示所示,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施加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上纱抽吸管75的剪切刀具77兼作切断上纱Y的切断部件和切断下纱Y的下纱切断部件。然而,也可以分别单独准备切断部件和下纱切断部件,将切断部件设置于上纱抽吸管75(上纱专用部),将下纱切断部件设置于下纱抽吸管76(下纱专用部)。在该情况下,先切断的下纱Y不会残留于上纱抽吸管(共用部)75,因此即使在下纱Y切断后,不做将下纱Y卷取成卷装的动作,也能避免上纱Y与下纱Y缠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先由剪切刀具77切断下纱Y,接下来切断上纱Y。然而,也能够在切断上纱Y之后再切断下纱Y,还能够同时切断上纱Y和下纱Y。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切断下纱Y之后,将残留于上纱抽吸管(共用部)75的下纱Y引出。然而,在上纱Y和下纱Y的相互缠绕并不是那么大的问题的情况下,可以保持下纱Y的局部残留于上纱抽吸管75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纱抽吸管76与上纱抽吸管75的中途部(汇合部)汇合、连接,但也可以构成为下纱抽吸管76不与上纱抽吸管75汇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剪切刀具77作为切断部件,但切断部件的具体结构也可以是剪切刀具以外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接纱台车3设置接纱装置50,但也可以在各纺纱单元2设置接纱装置5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纺纱装置20的位置比卷取装置40靠上方,纺纱装置20侧的纱线Y成为上纱,卷取装置40侧的纱线Y成为下纱。然而,也可以卷取装置40的位置比纺纱装置20靠上方,卷取装置40侧的纱线Y成为上纱,纺纱装置20侧的纱线Y成为下纱。
细纱机可以设定为具备纱线供给部、卷取装置、接纱装置及控制部的卷取机。所述纱线供给部供给纱线。所述卷取装置卷取所供给的纱线。所述接纱装置将所述纱线供给部侧的纱线与所述卷取装置侧的纱线打结、连接。所述控制部控制这些部件的动作。所述接纱装置具备马达和纱线保持部件。所述纱线保持部件接受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所述纱线保持部件一边绕自己的转轴旋转一边开闭,在从打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时,能够对位于其旋转轨迹上的纱线形成保持。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接纱装置将纱线打结后,使所述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停止,而在截至再次开始所述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之前这段期间,控制所述接纱装置和所述卷取装置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轨迹上排除纱线。采用该结构,使在打结后处于打开状态的纱线保持部件暂停,在纱线离开到由纱线保持部件保持的旋转轨迹之外后,使纱线保持部件返回闭合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在纱线保持部件关闭时,打结后的纱线钩挂于纱线保持部件这种情况出现。
细纱机可以设定为具备纱线供给部、卷取装置、接纱装置以及控制部的卷取机。所述纱线供给部供给纱线。所述卷取装置对所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所述接纱装置将所述纱线供给部侧的纱线与所述卷取装置侧的纱线打结、连接。所述控制部控制这些部件的动作。所述接纱装置具备马达和纱线保持部件。所述纱线保持部件接受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所述纱线保持部件一边绕自己的转轴旋转一边开闭,在从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时,能够对位于该旋转轨迹上的纱线形成保持。所述控制部使打结后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速度至少暂时慢于打结时的所述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速度,另一方面,控制所述接纱装置和所述卷取装置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轨迹上排除纱线。通过在打结后至少暂时使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速度变慢,由此能够获得截至纱线保持部件闭合之前这段时间,能够在纱线保持部件闭合之前,容易地将纱线从旋转轨迹取出。因此,能够防止在纱线保持部件关闭时,打结后的纱线钩挂于纱线保持部件这种情况出现。
另外,在所述卷取机中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在打结后截至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纱线保持部件变为所述闭合状态之前这段期间,使所述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速度慢于打结时的所述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速度。在打结后截至纱线保持部件变为闭合状态之前这段期间,事先使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速度变慢,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获得截至纱线保持部件关闭之前这段时间。
可以是,在由所述卷取装置开始对纱线的卷取后,所述控制部使打结后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纱线保持部件返回所述闭合状态。当开始对纱线的卷取时,由于纱线的张力变大,因此能够利用该张力,将纱线取出至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轨迹之外。因此,在卷取的开始后,使纱线保持部件返回闭合状态,由此能够抑制纱线钩挂于纱线保持部件这一情况的产生。
另外,可以是,所述接纱装置还具备纱道限制部件,该纱道限制部件能够在不与纱线接触的待机位置和通过与纱线接触来限制所述接纱部中的纱道的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打结后所述纱道限制部件暂时移动至所述限制位置之后,所述控制部使打结后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纱线保持部件返回所述闭合状态。通过使纱道限制部件移动至限制位置,由此能够将纱线取出至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轨迹之外。因此,在打结后使纱道限制部件暂时移动至限制位置,之后使纱线保持部件返回闭合状态,由此能够将纱线限制于正规的纱道,能够抑制纱线钩挂于纱线保持部件这一情况的产生。
另外,可以是,所述接纱装置还具备向纱线喷射空气的空气喷射装置,在打结后由所述空气喷射装置向纱线喷射空气之后,所述控制部使打结后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纱线保持部件返回所述闭合状态。通过向纱线喷射空气,由此能够使张力作用于纱线,去除纱线的松弛。因此,在打结后向纱线喷射空气之后,使纱线保持部件返回闭合状态,由此能够抑制纱线钩挂于纱线保持部件这一情况的产生。
另外,可以是,还具备使所述接纱装置相对于纱线进退的进退机构,所述进退机构使所述接纱装置向远离纱线的方向移动之后,所述控制部使打结后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纱线保持部件返回所述闭合状态。设置进退机构,使接纱装置向远离纱线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打结后的纱线强制地从位于接纱装置内的纱线保持部件的旋转轨迹排除。
另外,可以是,接纱装置具备接纱部、引导部件以及松弛传播抑制部件。所述接纱部在使纱线弯曲的状态下,实施接纱。所述引导部件在比所述接纱部靠纱线行走方向上的上游侧,具备供纱线通过的缝隙。所述松弛传播抑制部件在比所述引导部件靠纱线行走方向上的上游侧,具备从纱线行走方向观察不与所述缝隙对置的导纱面。采用该结构,接纱时的纱道由引导部件的缝隙限定,将纱线挂于具有不与该缝隙对置的导纱面的松弛传播抑制部件,由此能够使纱线弯曲。因此,能够抑制在接纱部产生的纱线的松弛越过松弛传播抑制部件向其它部位传播这一情况产生,能够抑制因纱线的松弛所致的纱线的不稳定举动。
另外,也可以是,接纱装置具备接纱部和纱道限制部件。所述接纱部具有机械打结的打结部件。所述纱道限制部件能够在不与纱线接触的待机位置和通过与纱线接触来限制所述接纱部中的纱道的限制位置之间移动。驱动所述纱道限制部件的纱道限制部件用驱动部和驱动所述接纱部的接纱部用驱动部相独立设置。采用该结构,由于驱动纱道限制部件的纱道限制部件用驱动部和驱动接纱部的接纱部用驱动部相独立设置,因此能够与接纱部相独立地驱动纱道限制部件。故而,能够无需在初始动作位置精确地组装接纱部和纱道限制部件。
Claims (9)
1.一种细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纱装置,其进行纺纱,生成纱线;
卷取装置,其对在所述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进行卷取,形成卷装;
接纱装置,在纱线在所述纺纱装置与所述卷取装置之间断开的情况下,其对所述纺纱装置侧的第一纱线和所述卷取装置侧的第二纱线进行打结、连接;
第一纱线抽吸部件,其抽吸保持第一纱线,并将所述第一纱线向所述接纱装置引导;
第一纱线抽吸管,其与所述第一纱线抽吸部件连接,将所抽吸的第一纱线导入管内;
蓄留辊,其配置于所述纺纱装置和所述卷取装置之间,将由所述第一纱线抽吸部件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的第一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蓄留;以及
切断部件,其将位于所述第一纱线抽吸管的管内的第一纱线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纱线抽吸部件,其抽吸保持第二纱线,并将所述第二纱线向所述接纱装置引导;
第二纱线抽吸管,其与所述第二纱线抽吸部件连接,将所抽吸的第二纱线导入管内;以及
第二纱线切断部件,其将位于所述第二纱线抽吸管的管内的第二纱线切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纱线抽吸管与所述第一纱线抽吸管的中途部汇合连接,
所述切断部件兼作所述第二纱线切断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切断了第二纱线后,切断第一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切断了第二纱线后,且在所述第一纱线抽吸部件抽吸第一纱线之前,通过将第二纱线卷取于所述卷装,而将残留于所述第一纱线抽吸管的管内的第二纱线向比所述中途部靠所述第二纱线抽吸部件侧引出。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接纱装置实施的打结开始之前,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切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纱装置还具备纱道限制部件,所述纱道限制部件能够在不与纱线接触的待机位置和通过与纱线接触来限制所述接纱装置中的纱道的限制位置之间移动,
在由所述接纱装置实施的打结开始之前,所述纱道限制部件移动至所述限制位置,
在所述纱道限制部件向所述限制位置移动之前,切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纱装置还具备向纱线喷射空气的空气喷射装置,
在由所述空气喷射装置开始喷射空气之前,切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纺纱单元,所述纺纱单元具有所述纺纱装置和所述卷取装置;和
接纱台车,其能够在所述多个纺纱单元之间移动,
在所述接纱台车设置有所述接纱装置、所述第一纱线抽吸部件、所述第一纱线抽吸管以及所述切断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56293A JP2018158789A (ja) | 2017-03-22 | 2017-03-22 | 糸継装置及び精紡機 |
JP2017-056288 | 2017-03-22 | ||
JP2017056288A JP2018159145A (ja) | 2017-03-22 | 2017-03-22 | 精紡機 |
JP2017-056250 | 2017-03-22 | ||
JP2017056287A JP2018159144A (ja) | 2017-03-22 | 2017-03-22 | 巻取機 |
JP2017-056287 | 2017-03-22 | ||
JP2017056250A JP2018158788A (ja) | 2017-03-22 | 2017-03-22 | 糸継装置 |
JP2017-056293 | 2017-03-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25003A true CN108625003A (zh) | 2018-10-09 |
CN108625003B CN108625003B (zh) | 2022-03-04 |
Family
ID=61223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56776.0A Active CN108625003B (zh) | 2017-03-22 | 2018-02-24 | 细纱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378979A1 (zh) |
CN (1) | CN10862500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25060A (zh) * | 2020-09-28 | 2020-12-25 | 安徽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单锭吸嘴的捻接小车及其捻接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25061A (zh) * | 2020-09-28 | 2020-12-25 | 安徽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气动捻接检测装置及其捻接检测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79868A (ja) * | 1998-03-25 | 1999-10-12 | Murata Mach Ltd | 紡績機の糸継ぎ方法 |
JP2002249935A (ja) * | 2001-02-22 | 2002-09-06 | Murata Mach Ltd | 紡績装置における糸結び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103010849A (zh) * | 2011-09-21 | 2013-04-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
CN202864581U (zh) * | 2011-09-21 | 2013-04-10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
CN103241594A (zh) * | 2012-02-07 | 2013-08-14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蓄留装置以及具有该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
CN105648588A (zh) * | 2014-11-28 | 2016-06-08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64172U (ja) * | 1992-02-05 | 1993-08-24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継装置の糸端捕捉装置 |
-
2018
- 2018-02-14 EP EP18156671.2A patent/EP3378979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2-24 CN CN201810156776.0A patent/CN1086250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79868A (ja) * | 1998-03-25 | 1999-10-12 | Murata Mach Ltd | 紡績機の糸継ぎ方法 |
JP2002249935A (ja) * | 2001-02-22 | 2002-09-06 | Murata Mach Ltd | 紡績装置における糸結び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103010849A (zh) * | 2011-09-21 | 2013-04-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
CN202864581U (zh) * | 2011-09-21 | 2013-04-10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
CN103241594A (zh) * | 2012-02-07 | 2013-08-14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蓄留装置以及具有该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
CN105648588A (zh) * | 2014-11-28 | 2016-06-08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25060A (zh) * | 2020-09-28 | 2020-12-25 | 安徽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单锭吸嘴的捻接小车及其捻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25003B (zh) | 2022-03-04 |
EP3378979A1 (en) | 2018-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10849B (zh)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 |
CN103787150B (zh) |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 |
CN101994176B (zh) | 纺纱机械 | |
JP2011038210A (ja) |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この空気紡績装置を備える紡績機 | |
CN103010848B (zh)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 |
EP2876192B1 (en) |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 |
CN103014961B (zh) |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 |
CN109385703B (zh) | 气流纺纱机 | |
WO2011040545A1 (ja) | 糸巻取装置 | |
JP2013067892A (ja) |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 |
CN103010823B (zh)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 |
CN104947255B (zh) | 纱线卷绕机 | |
CN108625003A (zh) | 细纱机 | |
CN106939453A (zh) | 筒管方向转换机构、筒管收纳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 |
EP2949793B1 (en) |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 |
CN106939451B (zh) | 纺纱机械 | |
CN105648588B (zh) |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 |
CN103898641B (zh) | 纺纱机 | |
CN110158207B (zh) |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 |
CN108130639A (zh) |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 |
CN208008981U (zh) | 一种纺纱机 | |
US4817380A (en) | Process and device for piecing up an open-end friction spinning device | |
EP2966199B1 (en) |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 |
CN108286093A (zh) | 一种纺纱机 | |
JP2024007744A (ja) | 紡績機、パッケージの形成方法及びパッケー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