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3676A - 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3676A
CN108603676A CN201680081757.5A CN201680081757A CN108603676A CN 108603676 A CN108603676 A CN 108603676A CN 201680081757 A CN201680081757 A CN 201680081757A CN 108603676 A CN108603676 A CN 1086036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framework
movable track
fram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17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3676B (zh
Inventor
津田启志
高田胜
百濑逸平
林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03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3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3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36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28D21/0014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the heat being recuperated from waste air or from vap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075Supports for plates or plate assembl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80/00Mounting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of heat exchanger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当通过作为转动力施加机构(60)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时,热交换器(20)被压靠到多个支承构件的第一固定轨道(31)及第二固定轨道(32)、以及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另外,当作为转动力施加机构(60)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从热交换器(20)分离而使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的施加被解除时,热交换器(20)能够向另一方向侧转动。

Description

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进行建筑物内的换气的换气装置,已知有具备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收容热交换器的框体内设置有轨道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该轨道对插拔热交换器时的滑动移动进行引导,并且支承热交换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9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为了使热交换器在轨道内顺畅地滑动移动,需要在热交换器与轨道之间设置间隙。然而,由于供气流通过的供气风路与排气流通过的排气风路隔着热交换器与轨道的抵接部分而相邻,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气流通过热交换器与轨道之间的间隙而从供气风路及排气风路中的一方的风路向另一方的风路泄漏,从而发生排气流含有的污染要素向供气流的混入及热交换效率的下降。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同时实现热交换器的顺畅的滑动移动及热交换器与轨道的气密性的确保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是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框体;棱柱状的热交换器,其能够插拔地收纳在所述框体内;多个支承构件,其在所述框体内支承所述热交换器;以及转动力施加机构,其向所述热交换器施加转动力而使该热交换器转动。当通过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时,所述热交换器被压靠到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并且,当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向所述一方向侧的转动力的施加被解除时,所述热交换器能够向另一方向侧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起到能够同时实现热交换器的顺畅的滑动移动及热交换器与轨道的气密性的确保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框构件与罩构件的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框构件与罩构件的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元件缩小的方向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热交换器安装于框体内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将热交换器相对于框体进行插拔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热交换器的安装状态下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可动轨道的向框体的安装位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三侧板处的第一可动轨道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四侧板处的第一可动轨道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三侧板处的第二可动轨道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四侧板处的第二可动轨道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通过本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概略主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概略俯视图。热交换换气装置1是安装于天花板背面的空间并通过管道(未图示)进行供排气的全热交换型的换气装置。热交换换气装置1具备:形成外廓的框体10;能够插拔地收纳在框体10内的棱柱状(在实施方式1中为四棱柱状)的热交换器20;以及在框体10内对热交换器20进行支承的多个支承构件30。
框体10形成为六面体状,具有:配置在室外侧的第一侧板11;与第一侧板11相向并且配置在室内侧的第二侧板12;在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之间延伸的第三侧板13;与第三侧板13相向并且在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之间延伸的第四侧板14;安装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的上部的顶板15;以及安装在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的下部的底板16。框体10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设置状态下,顶板15位于铅垂方向Y的上侧,底板16位于铅垂方向Y的下侧。
在第一侧板11设置有吸入室外的空气的室外侧吸入口111和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室外侧排气口112。另外,在第二侧板12设置有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室内侧吸入口121和将从室外侧吸入口111吸入的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室内侧吹出口122。如图2所示,第三侧板13具有能够相对于框体10插拔热交换器20的检修开口130。另外,在第三侧板13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有将检修开口130闭塞的检修罩40。在检修罩40的内侧粘贴有与热交换器20的端面及检修开口130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构件41。
框体10具有将供气风路及排气风路划分为相互独立的风路的第一壳体17及第二壳体18,该供气风路使室外侧吸入口111与室内侧吹出口122连通并且使供气流沿图1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该排气风路使室内侧吸入口121与室外侧排气口112连通并且使排气流沿图1所示的虚线箭头的方向流动。第一壳体17对配置在排气风路的中途并产生排气流的排气鼓风机42进行保持。另外,第二壳体18对配置在供气风路的中途并产生供气流的供气鼓风机43进行保持。
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20在框体10的中央部,配置于供气风路的中途及排气风路的中途,形成供气风路及排气风路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20由固定于框体10的多个支承构件30来支承四个角的角部20a。
对热交换器2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热交换器20的分解立体图的图,图4是表示热交换器20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热交换器20具备: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21;安装在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各边21a上的4个框构件22;以及将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端面21b覆盖并且连结多个框构件22的2个罩构件23。在实施方式1中,框构件22为4个,但框构件22的数量不限定于4个。
热交换元件21由特殊加工纸形成,呈现出沿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切面成为正方形的棱柱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元件21也可以是沿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切面成为长方形的形状,还可以是沿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切面成为多边形的形状。即,热交换器20也可以形成为多棱柱状。虽然省略详细的结构的图示,但热交换元件21具有供气空气通过的多个供气通路和排气空气通过的多个排气通路。各供气通路与各排气通路作为相互独立的风路而交叉。
如图3及图4所示,各框构件22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框主体22a;以及在框主体22a的两端沿着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伸出的凸部22b。框主体22a形成为能够与热交换元件21的边21a抵接,在与边21a抵接的部分涂布有粘接剂或密封剂。由此,各框构件22通过粘接而固定于热交换元件21的各边21a。
如图4所示,罩构件23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形成为四边形形状并且与端面21b抵接的罩主体23a;以及形成在罩主体23a的与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四个角的角部231并朝向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凹陷的多个凹部23b。罩主体23a在与热交换元件21相反的一侧的面安装有在检修时使用的手柄44。
各框构件22与罩构件23在连结部24处连结。连结部24具有上述框构件22的凸部22b和罩构件23的凹部23b。图5及图6是表示热交换器20的框构件22与罩构件23的连结部24的说明图。如图5所示,框构件22的凸部22b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收纳在罩构件23的凹部23b内,从热交换元件21的相反侧覆盖凹部23b。
如图5所示,框构件22的凸部22b在凸部22b的前端22c(以下,称为凸部前端22c)与凸部22b的基端22d(以下,称为凸部基端22d)之间具有从两侧部朝向内侧突出的框侧卡挂部22t。另外,罩构件23的凹部23b具有2个罩侧卡挂部23t,该2个罩侧卡挂部23t具有能够与上述框构件22的框侧卡挂部22t卡挂的钩形状。框侧卡挂部22t与罩侧卡挂部23t能够通过卡扣(日文:スナップフィット)而连结。由此,能够避免凸部22b和凹部23b容易地脱离,因此,在组装中,在安装了一端侧之后安装另一端侧时,能够抑制框构件22从罩构件23脱离,能够容易地连结。这样,使罩构件23与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抵接,将粘接于热交换元件21的各边21a的各框构件22与罩构件23连结,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由特殊加工纸形成的热交换元件21的形状。
如图5所示,在框构件22与罩构件23的连结部24设置有间隙25、26。间隙25、26容许框构件22沿着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间隙25设置在框构件22的凸部22b的凸部前端22c与罩构件23的凹部23b的凹部基端23d之间。另外,间隙26设置在框构件22的凸部22b的凸部基端22d与罩构件23的凹部23b的凹部前端23c之间。在实施方式1中,凹部前端是罩侧卡挂部23t的前端。
热交换元件21由于热交换换气装置1长期使用,从而有时会在通过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空气的作用下反复进行干燥和湿润而膨胀或缩小。
图7是表示热交换元件21缩小的方向的示意图。热交换元件21朝向轴中心21o收缩。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20在框构件22与罩构件23的连结部24设置有容许框构件22沿着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的移动的间隙25、26。该结构中,即使热交换元件21朝向轴中心21o缩小,也能够如图6所示使框构件22向接近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的方向移动与间隙25、26相应的量。
这样,热交换换气装置1在由于长期使用而使热交换元件21朝向轴中心21o缩小时,使框构件22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而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框构件22变形、或者热交换元件21与框构件22的粘接剥落、或者热交换元件21变形或破损。因此,热交换换气装置1避免在热交换元件21与框构件22之间、及热交换元件21内之间形成间隙,能够良好地抑制气流从供气风路及排气风路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泄漏而使换气风量变化、或者排气流含有的污染要素向供气流混入、或者热交换效率下降。
在实施方式1中,间隙25、26优选全部为相同长度且设为因长期使用而导致的热交换元件21的最大缩小长度的一半。通过使间隙25、26全部为相同长度,能够抑制位于对角线上的框构件22的可动量的偏差,良好地抑制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从初始的安装状态下的位置移动。
通过使间隙25、26的长度为热交换元件21的最大缩小长度的一半,使框构件22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而移动至少与间隙25、26相应的量,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框构件22变形、或者热交换元件21与框构件22的粘接剥落、或者热交换元件21变形或破损。
接下来,说明框体10内的热交换器20的支承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顶板15侧(图1中的上侧)的边21a上的框构件22称为第一框构件221,将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底板16侧(图1中的下侧)的边21a上的框构件22称为第二框构件222,将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第一侧板11侧(图1中的左侧)的边21a上的框构件22称为第三框构件223,将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第二侧板12侧(图1中的右侧)的边21a上的框构件22称为第四框构件224。
图8是表示热交换器20安装于框体10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将热交换器20相对于框体10插拔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8及图9所示,热交换器20在框体10内,能够进行向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方向侧的转动及向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另一方向侧的转动。
如图8所示,在热交换器20的第一框构件221沿着框主体22a粘贴有密封构件51。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密封构件51的第一侧板11侧的端面51a与面A(以下,简称为“面A”)平行地延伸,该面A通过热交换元件21的热交换元件21的顶板15侧的边21a及底板16侧的边21a和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在热交换器20的第二框构件222沿着框主体22a粘贴有密封构件52。密封构件52的第二侧板12侧的端面52a与面A平行地延伸。
在热交换器20的第三框构件223沿着框主体22a粘贴有密封构件53。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密封构件53的顶板15侧的端面53a与面B(以下,简称为“面B”)平行地延伸,该面B通过热交换元件21的第一侧板11侧的边21a及第二侧板12侧的边21a和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在热交换器20的第四框构件224沿着框主体22a粘贴有密封构件54。密封构件54的底板16侧的端面54a与面B平行地延伸。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20由多个支承构件30支承。如图8所示,多个支承构件30包围热交换器20地配置。多个支承构件30具有:固定于框体10的第一固定轨道31及第二固定轨道32;以及由框体10支承为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也作为对热交换器20施加向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的转动力施加机构60发挥功能。
第一固定轨道31是沿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轨道。第一固定轨道31在框体10的中央部固定于顶板15。第一固定轨道31具有第一抵接部31a,该第一抵接部31a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并且形成在比第一框构件221靠一方向侧、即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方向侧的位置。第一抵接部31a与上述面A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为能够与粘贴于第一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1的端面51a抵接。即,粘贴于第一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1的端面51a与第一固定轨道31的第一抵接部31a的抵接面101与面A平行地延伸。
第二固定轨道32是沿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轨道,在框体10的中央部固定于底板16。第二固定轨道32具有第一抵接部32a,该第一抵接部32a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并且形成在比第二框构件222靠一方向侧、即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方向侧的位置。第一抵接部32a与面A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为能够与粘贴于第二框构件222的密封构件52的端面52a抵接。即,粘贴于第二框构件222的密封构件52的端面52a与第二固定轨道32的第一抵接部32a的抵接面102与面A平行地延伸。
如图2所示,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是沿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轨道,由框体10的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支承为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且铅垂方向Y上移动自如。如图8所示,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隔着面A而在两侧各设置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可动轨道33具有对沿着热交换器20的下侧的缘部配置的过滤器45进行支承的过滤器支承部33b(参照图10)。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可动轨道34具有对沿着热交换器20的下侧的缘部配置的过滤器46进行支承的过滤器支承部34b(参照图10)。
第一可动轨道33配置在划分供气风路和排气风路的第一壳体17的热交换器20侧的端部17a的上方侧即顶板15侧、且第三框构件223的上方侧即顶板15侧。在第一可动轨道33的与第一壳体17的端部17a相向的面上粘贴有密封构件55。第一可动轨道33能够经由密封构件55与第一壳体17的端部17a抵接。另外,第一可动轨道33具有第二抵接部33a,该第二抵接部33a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并且形成在比第三框构件223靠另一方向侧、即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方向侧的位置。第二抵接部33a与面B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为能够与粘贴于第三框构件223的密封构件53的端面53a抵接。即,粘贴于第三框构件223的密封构件53的端面53a与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二抵接部33a的抵接面103与面B平行地延伸。
第二可动轨道34配置在划分供气风路和排气风路的第二壳体18的热交换器20侧的端部18a的下方侧即底板16侧、且第四框构件224的下方侧即底板16侧。在第二可动轨道34的与第二壳体18的端部18a相向的面上粘贴有密封构件56。第二可动轨道34能够经由密封构件56与第二壳体18的端部18a抵接。另外,第二可动轨道34具有第二抵接部34a,该第二抵接部34a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并且形成在比第四框构件224靠另一方向侧、即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方向侧的位置。第二抵接部34a与面B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为能够与粘贴于第四框构件224的密封构件54的端面54a抵接。即,粘贴于第四框构件224的密封构件54的端面54a与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二抵接部34a的抵接面104与面B平行地延伸。
在这样构成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中,在将热交换器20向框体10安装时,首先,如图9所示,使第一可动轨道33向上方侧即顶板15侧移动而从第一壳体17的端部17a分离,并且使第二可动轨道34向下方侧即底板16侧移动而从第二壳体18的端部18a分离地配置。由此,如图9所示,在使粘贴于热交换器20的第一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1与第一固定轨道31的第一抵接部31a之间、粘贴于第二框构件222的密封构件52与第二固定轨道32的第一抵接部32a之间、粘贴于第三框构件223的密封构件53与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二抵接部33a之间、及粘贴于第四框构件224的密封构件54与第二可动轨道34之间分离的状态下,能够使热交换器20从形成于第三侧板13的检修开口130向框体10内容易地滑动并插入。另外,在热交换器20向框体10插入时能够避免密封构件51、52、53及54与第一固定轨道31、第二固定轨道32、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的接触,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护密封构件51、52、53及54。
然后,如图8所示,将第一可动轨道33固定于移动到下方侧即底板16侧的位置,将第一可动轨道33的密封构件55压靠到第一壳体17的端部17a,并且将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二抵接部33a压靠到粘贴于第三框构件223的密封构件53的端面53a。结果,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二抵接部33a经由密封构件53的端面53a将第三框构件223向下方按压。并且,将第二可动轨道34固定于移动到上方侧即顶板15侧的位置,将第二可动轨道34的密封构件56压靠到第二壳体18的端部18a,并且将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二抵接部34a压靠到粘贴于第四框构件224的密封构件54的端面54a。结果,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二抵接部34a经由密封构件54的端面54a将第四框构件224向上方按压。
由此,对热交换器20施加向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将粘贴于第一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1的端面51a压靠到第一固定轨道31的第一抵接部31a,并且将粘贴于第二框构件222的密封构件52的端面52a压靠到第二固定轨道32的第一抵接部32a。结果,将热交换器20的四个角的角部20a即各框构件22全部压靠到多个支承构件30,热交换器20在框体10内由多个支承构件30支承。另外,将粘贴在热交换器20的四个角的角部20a即各框构件22上的密封构件51、52、53及54压靠到多个支承构件30,从而能够充分地压缩密封构件51、52、53、54、55及56,抑制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的空气流的泄漏。结果,能够抑制排气流含有的污染要素向供气流混入及热交换效率的下降。另外,由于能够确保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的气密性,因此能够提高供气风路及排气风路中的送风量的控制性。由于未图示的管道与框体10的连接部处的静压降低,因此也能够减小向热交换换气装置1送风的电动机的容量而抑制耗电量。
如上所述,粘贴于第一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1的端面51a与第一固定轨道31的第一抵接部31a的抵接面101、及粘贴于第二框构件222的密封构件52的端面51a与第二固定轨道32的第一抵接部32a的抵接面102与面A平行地延伸。另外,粘贴于第三框构件223的密封构件53的端面53a与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二抵接部33a的抵接面103、及粘贴于第四框构件224的密封构件54的端面54a与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二抵接部34a的抵接面104与面B平行地延伸。
由此,即使如图7所示由于长期使用而使热交换元件21朝向轴中心21o收缩,即沿着与面A及面B平行的方向收缩,也能够避免密封构件51、52、53及54的压缩减弱。另外,即使热交换元件21朝向轴中心21o收缩,即沿着与面A及面B平行的方向收缩,热交换器20的各框构件22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收缩变形而向轴中心21o侧移动,也能够充分地确保抵接面101、102、103及104的长度。结果,能够长期确保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的密封性。
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20从框体10拔出时,如图9所示,使第一可动轨道33向上方移动而从第一壳体17的端部17a及粘贴于第三框构件223的密封构件53的端面53a分离,并且使第二可动轨道34向下方移动而从第二壳体18的端部18a及粘贴于第四框构件224的密封构件54的端面54a分离。结果,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从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向热交换器20施加的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被解除,能够使热交换器20向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另一方向侧转动。
如果经由框体10的第三侧板13的检修开口130使热交换器20向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另一方向侧转动,则能够使粘贴于第一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1的端面51a从第一固定轨道31分离,并且能够使粘贴于第二框构件222的密封构件52的端面52a从第二固定轨道32分离。结果,能够使热交换器20容易地滑动而从框体10拔出。另外,在热交换器20从框体10拔出时能够避免密封构件51、52、53及54与第一固定轨道31、第二固定轨道32、第一可动轨道33、第二可动轨道34的接触,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护密封构件51、52、53及54。
接下来,说明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的向框体10的安装结构。图10是表示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主视图,图11是表示第一可动轨道33的向框体10的安装位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示出检修罩40从第三侧板13拆卸后的状态。
如图10及图11所示,框体10的第三侧板13具有为了安装第一可动轨道33而设置的第一紧固孔131a及第一长孔131b。第一长孔131b形成在第一紧固孔131a的下方侧即底板16侧。第一长孔131b沿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且铅垂方向Y延伸。另外,如图11所示,框体10的第四侧板14具有为了安装第一可动轨道33而设置的第一连结孔141a。第一连结孔141a是小径部与大径部相连的1个孔。第一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形成于大径部的上方侧即顶板15侧。
图12是表示第三侧板13处的第一可动轨道33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四侧板14处的第一可动轨道33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形成有供螺钉71、72拧入的内螺纹。在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第一可动轨道33通过插通于第三侧板13的第一紧固孔131a的螺钉71及插通于第三侧板13的第一长孔131b的下部的螺钉72紧固而固定于第三侧板13。
如图13所示,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形成有供卡挂于第一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的螺钉73拧入的内螺纹,在该螺纹孔预先拧入螺钉73。螺钉73的头部为能够通过第一连结孔141a的大径部的大小。如上所述,在将第一可动轨道33固定于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的情况下,即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第一可动轨道33从上方侧即顶板15侧按压热交换器20的第三框构件223。结果,在第一可动轨道33紧固而固定于第三侧板13的状态下,第一可动轨道33从热交换器20作为反力受到向上的力。因此,只要将螺钉73的头部卡挂于第一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就能够将第一可动轨道33相对于第四侧板14固定。
图14是表示第三侧板13处的第二可动轨道34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第四侧板14处的第二可动轨道34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如图10及图14所示,框体10的第三侧板13具有为了安装第二可动轨道34而设置的第二紧固孔132a及第二长孔132b。第二长孔132b形成在第二紧固孔132a的下方侧即底板16侧。第二长孔132b沿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且铅垂方向Y延伸。另外,如图15所示,框体10的第四侧板14具有为了安装第二可动轨道34而设置的第二连结孔142a。第二连结孔142a是小径部与大径部相连的1个孔。第二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形成于大径部的下方侧即顶板16侧。
如图14所示,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形成有供螺钉74、75拧入的内螺纹。在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第二可动轨道34通过插通于第三侧板13的第二紧固孔132a的螺钉74及插通于第三侧板13的第二长孔132b的上部的螺钉75紧固而固定于第三侧板13。
如图15所示,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形成有供卡挂于第二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的螺钉73拧入的内螺纹,在该螺纹孔预先拧入螺钉73。螺钉76的头部为能够通过第二连结孔142a的大径部的大小。如上所述,在将第二可动轨道34固定于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的情况下,即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第二可动轨道34从下方侧即底板16侧按压热交换器20的第四框构件224。结果,在第二可动轨道34紧固而固定于第三侧板13的状态下,第二可动轨道34从热交换器20作为反力受到向下的力。因此,只要将螺钉76的头部卡挂于第二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就能够将第二可动轨道34相对于第四侧板14固定。
在使这样固定于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的第一可动轨道33沿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时,如图12中虚线所示,将螺钉71从第一可动轨道33拆卸,并且松开螺钉72而使螺钉72沿着第一长孔131b移动,同时使第一可动轨道33向上方移动。此时,在第四侧板14处,维持螺钉73卡挂于第一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的状态。即,第一可动轨道33在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相对于框体10保持固定不变的状态下,在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向上方移动。由此,能够解除第一可动轨道33对热交换器20的第三框构件223的向下方的按压。
另外,在使固定于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的第二可动轨道34沿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时,如图14中虚线所示,将螺钉74从第二可动轨道34拆卸,并且松开螺钉75而使螺钉75沿着第二长孔132b移动,同时使第二可动轨道34向下方移动。此时,在第四侧板14处,维持螺钉76卡挂于第二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的状态。即,第二可动轨道34在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相对于框体10保持固定不变的状态下,在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解除第二可动轨道34对热交换器20的第四框构件224的向上方的按压。
这样,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在一端侧即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处固定于框体10,在另一端侧即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处被支承为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由此,仅通过进行拆卸螺钉71、74并且松开螺钉72、75的作业,不用从框体10拆卸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就能够使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具有沿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幅度。
另外,在位于从形成有检修开口130的第三侧板13分离的位置的第四侧板14侧,通过螺钉73将第一可动轨道33卡挂于第一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并且通过螺钉76将第二可动轨道34卡挂于第二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由此,仅通过使螺钉73、76在第一连结孔141a、第二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与大径部之间移动,就能够进行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的向第四侧板14的固定及固定的解除。由此,能够将第一可动轨道33相对于框体10容易地拆装。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在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预先拧入螺钉73而在该端部预先形成能够插通于第一连结孔141a的大径部且能够卡挂于小径部的突起。也可以不在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预先拧入螺钉76而在该端部预先形成能够插通于第二连结孔142a的大径部且能够卡挂于小径部的突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中,当热交换器20被作为转动力施加机构60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时,热交换器20被压靠到多个支承构件30的第一固定轨道31及第二固定轨道32、以及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由此,能够通过多个支承构件30即第一固定轨道31、第二固定轨道32、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支承热交换器20,并且能够使热交换器20与多个支承构件30即第一固定轨道31、第二固定轨道32、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紧贴而确保气密性。另外,当作为转动力施加机构60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从热交换器20分离而使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的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F的施加被解除时,热交换器20能够向另一方向侧转动。由此,能够使热交换器20从多个支承构件30即第一固定轨道31、第二固定轨道32、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分离,因此,能够将热交换器20容易地相对于框体10插拔。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能够同时实现热交换器20的顺畅的滑动移动及热交换器20与第一固定轨道31、第二固定轨道32、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的气密性的确保。
热交换器20具有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21和安装在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延伸的边21a上的框构件22,多个支承构件30包围热交换器20地配置,对框构件22进行支承。由此,能够通过多个支承构件30稳定地支承热交换器20。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设为在热交换器20的各边21a安装了分体形成的第一框构件221、第二框构件222、第三框构件223及第四框构件224,但第一框构件221、第二框构件222、第三框构件223及第四框构件224也可以一体形成。
多个支承构件30具有:固定于框体10的第一固定轨道31及第二固定轨道32;以及由框体10支承为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第一固定轨道31具有第一抵接部31a,该第一抵接部31a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延伸,并且形成在比第一框构件221靠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方向侧的位置而能够与粘贴于第一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1的端面51a抵接。第二固定轨道32具有第一抵接部32a,该第一抵接部32a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延伸,并且形成在比第二框构件222靠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方向侧的位置而能够与粘贴于第二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2的端面52a抵接。第一可动轨道33具有第二抵接部33a,该第二抵接部33a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延伸,并且形成在比第三框构件223靠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方向侧的位置而能够与粘贴于第三框构件223的密封构件53的端面53a抵接。第二可动轨道34具有第二抵接部34a,该第二抵接部34a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延伸,并且形成在比第四框构件224靠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方向侧的位置而能够与粘贴于第四框构件224的密封构件54的端面54a抵接。转动力施加机构60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而通过第二抵接部33a、34a按压第三框构件223、第四框构件224。
这样,将作为支承热交换器20的支承构件30的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兼用作转动力施加机构60,从而能够不导致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部件数量的增加及装置的大型化地设置向热交换器20施加转动力F的机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多个支承构件30全部为固定轨道,在框体10内另行设置向热交换器20施加转动力F的机构。
在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中,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隔着通过热交换元件21的边21a和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的面A而在两侧各设置一个。这样,将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配置在对角位置,从而能够通过容易的操作来从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向热交换器20充分且顺畅地施加转动力F。可动轨道只要设置至少一个即可,也可以使多个支承构件30全部为可动轨道。
粘贴于第一框构件221的密封构件51的端面51a与第一固定轨道31的第一抵接部31a的抵接面101、及粘贴于第二框构件222的密封构件52的端面52a与第二固定轨道32的第二抵接部31a的抵接面102与上述面A平行地延伸。另外,粘贴于第三框构件223的密封构件53的端面53a与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二抵接部33a的抵接面103、及粘贴于第四框构件224的密封构件54的端面54a与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二抵接部34a的抵接面104与上述面B平行地延伸。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由于长期使用而使热交换元件21朝向轴中心21o收缩,即,沿着与上述面A及上述面B平行的方向收缩,也能够避免密封构件51、52、53及54的压缩减弱。另外,即使热交换元件21朝向轴中心21o收缩,即沿着与上述面A及上述面B平行的方向收缩,热交换器20的各框构件22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收缩变形而向轴中心21o侧移动,也能够充分地确保抵接面101、102、103及104的长度。结果,能够长期确保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的密封性。抵接面101、102只要能够将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良好地密封即可,也可以相对于上述面A具有倾斜。抵接面103、104只要能够将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良好地密封即可,也可以相对于上述面B具有倾斜。
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在一端侧即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处固定于框体10,在另一端侧即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处由框体10支承为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由此,不用从框体10拆卸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就能够使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具有沿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幅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也可以在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也与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同样地被支承为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第一固定轨道31的第一抵接部31a与第一框构件221经由密封构件51而抵接,第二固定轨道32的第一抵接部32a与第二框构件221经由密封构件52而抵接,第一可动轨道33的第二抵接部33a与第三框构件223经由密封构件53而抵接,第二可动轨道34的第二抵接部34a与第四框构件224经由密封构件54而抵接。由此,能够将第一框构件221与第一固定轨道31之间、第二框构件222与第二固定轨道32之间、第三框构件23与第一可动轨道33之间、第四框构件224与第二可动轨道34之间良好地密封。
实施方式2.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B的概略俯视图。如图所示,热交换换气装置1B除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结构之外,还具备使在排气流路内流动的排气流不通过热交换器20而从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向该热交换器20的下游侧引导的旁通流路V,并具备用于形成旁通流路V的分离板19。使排气流向热交换器20流动还是向旁通流路V流动通过切换流路的未图示的挡板来切换。分离板19设置在比热交换器20靠第四侧板14侧的位置,并相对于框体10固定。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B中,在热交换器20安装于框体10时,第四侧板14侧的端面与分离板19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排气流设置了旁通流路V,但也可以相对于供气流设置旁通流路V。在该情况下,分离板19形成使在供气流路内流动的供气流不通过热交换器20而从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向该热交换器20的下游侧引导的旁通流路V。另外,从吸入排气流的室外侧吸入口111向旁通流路V引导空气的机构、及从吸入供气流的室内侧吸入口121向旁通流路V引导空气的机构虽然未图示,但只要能够从各吸入口向旁通流路V引导空气即可,可以为任意的结构。
在分离板19形成有第一连结孔191a、第二连结孔192a,该第一连结孔191a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形成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第四侧板14的第一连结孔141a相同的形状,该第二连结孔192a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形成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第四侧板14的第二连结孔142a相同的形状。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B中,第一可动轨道33在一端侧即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处将螺钉73卡挂于作为相对于框体10固定的部件的分离板19的第一连结孔191a的小径部。另外,第二可动轨道34在一端侧即第四侧板14侧的端部处将螺钉76卡挂于作为相对于框体10固定的部件的分离板19的第二连结孔192a的小径部。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的另一端侧、即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处的安装部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相同。
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B中,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在一端侧固定于相对于框体10固定的部件即分离板19,在另一端侧由框体10的第三侧板13支承为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由此,不用从框体10及分离板19拆卸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就能够使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具有沿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幅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四可动轨道34只要能够经由检修开口130操作即可,在框体10的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处也可以通过与第三侧板13不同的相对于框体10固定的构件支承为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另外,第一可动轨道33及第二可动轨道34在安装于分离板19的端部处也可以与第三侧板13侧的端部同样地被支承为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在全热交换型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1B中应用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显热交换型的换气装置。另外,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使用了单一的热交换器20,但也可以将多个热交换器20串联地插入到框体10内。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热交换器20彼此之间配置密封构件,能够确保热交换器20彼此之间的气密性。
以上的实施方式示出的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能够与其他的公知技术组合,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符号说明
1热交换换气装置,10框体,11第一侧板,111室外侧吸入口,112室外侧排气口,12第二侧板,121室内侧吸入口,122室内侧吹出口,13第三侧板,130检修开口,131a第一紧固孔,131b第一长孔,132a第二紧固孔,132b第二长孔,14第四侧板,141a第一连结孔,142a第二连结孔,15顶板,16底板,17第一壳体,17a端部,18第二壳体,18a端部,19分离板,191a第一连结孔,192a第二连结孔,20热交换器,20a角部,21热交换元件,21a边,21b端面,21o轴中心,22框构件,22a框主体,22b凸部,22c凸部前端,22d凸部基端,22t框侧卡挂部,221第一框构件,222第二框构件,223第三框构件,224第四框构件,23罩构件,23a罩主体,23b凹部,23c凹部前端,23d凹部基端,23t罩侧卡挂部,231角部,24连结部,25、26间隙,30支承构件,31第一固定轨道,31a、32a第一抵接部,32第二固定轨道,33第一可动轨道,34第二可动轨道,33a、34a第二抵接部,33b、34b过滤器支承部,40检修罩,41密封构件,42排气鼓风机,43供气鼓风机,44手柄,45、46过滤器,51、52、53、54、55、56密封构件,51a、52a、53a、54a端面,60转动力施加机构,71、72、73、74、75、76螺钉,101、102、103、104抵接面。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
框体;
棱柱状的热交换器,其能够插拔地收纳在所述框体内;
多个支承构件,其在所述框体内对所述热交换器进行支承;以及
转动力施加机构,其向所述热交换器施加转动力而使所述热交换器转动,
当通过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时,所述热交换器被压靠到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并且,当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向所述一方向侧的转动力的施加被解除时,所述热交换器能够向另一方向侧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和安装在沿着所述热交换元件的轴向延伸的边上的框构件,
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包围所述热交换器地配置,对所述框构件进行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多个固定轨道;以及由所述框体或相对于所述框体固定的构件支承为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的多个可动轨道,
所述多个固定轨道具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沿着所述轴向延伸,并且形成在比所述框构件靠所述一方向侧的位置而能够与该框构件抵接,
所述多个可动轨道具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沿着所述轴向延伸,并且形成在比所述框构件靠所述另一方向侧的位置而能够与该框构件抵接,
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是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而通过所述第二抵接部按压所述框构件的所述多个可动轨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轨道隔着通过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所述边和所述热交换元件的轴中心的面而在两侧各设置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框构件的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框构件的抵接面,与通过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所述边和所述热交换器的轴中心的面平行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轨道在一端侧固定于所述框体或相对于所述框体固定的构件,在另一端侧由所述框体或相对于所述框体固定的构件支承为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固定有分离板,所述分离板用于形成将所述供气流及所述排气流中的任一方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向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游侧引导的旁通流路,
所述可动轨道在一端侧固定于所述分离板,在另一端侧由所述框体支承为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轨道的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框构件经由密封构件而抵接,
所述可动轨道的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框构件经由密封构件而抵接。
9.一种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使用了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包括:
将所述热交换器在从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分离的状态下向所述框体内插入的步骤;以及
在将所述热交换器插入到所述框体内之后,通过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对所述热交换器向一方向侧施加转动力而将所述热交换器压靠到所述多个支承构件的步骤。
10.一种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使用了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包括:
从通过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对所述热交换器施加向一方向侧的转动力而将所述热交换器压靠到所述多个支承构件的状态开始,解除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对所述热交换器向所述一方向侧施加转动力的步骤;以及
在解除了所述转动力施加机构对所述热交换器向所述一方向侧施加转动力之后,使所述热交换器向另一方向侧转动并在从所述多个支承构件分离的状态下从所述框体内拔出的步骤。
CN201680081757.5A 2016-02-19 2016-02-19 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 Active CN1086036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4953 WO2017141445A1 (ja) 2016-02-19 2016-02-19 熱交換換気装置、熱交換器の取り付け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の取り外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3676A true CN108603676A (zh) 2018-09-28
CN108603676B CN108603676B (zh) 2020-12-25

Family

ID=59626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1757.5A Active CN108603676B (zh) 2016-02-19 2016-02-19 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2462B2 (zh)
EP (1) EP3418642B1 (zh)
JP (1) JP6598884B2 (zh)
CN (1) CN108603676B (zh)
TW (1) TWI622741B (zh)
WO (1) WO20171414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0479A (zh) * 2019-03-28 2020-10-09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新风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2688B2 (ja) 2016-02-19 2019-03-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JP7237189B2 (ja) * 2019-11-12 2023-03-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115917218A (zh) * 2020-07-15 2023-04-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4770U (zh) * 1978-03-30 1979-10-08
JPS6196236U (zh) * 1984-11-30 1986-06-20
JPS6488048A (en) * 1987-09-28 1989-04-03 Matsushita Seiko Kk Heat exchanger element holding device
JPH0749187A (ja) * 1993-01-08 1995-02-21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込形熱交換器
JPH09178238A (ja) * 1995-12-27 1997-07-11 Ebara Corp 熱交換器付換気装置
JPH09203547A (ja) * 1996-01-26 1997-08-05 Toshiba Corp 天井埋込形空調換気扇
JPH10300158A (ja) * 1997-04-30 1998-11-13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01317041A (zh) * 2005-12-14 2008-12-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CN100594354C (zh) * 2006-07-18 2010-03-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
CN102661621A (zh) * 2005-12-14 2012-09-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8002896L (sv) * 1980-04-17 1981-10-18 Bahco Ventilation Ab Vermeatervinningsanordning
CA2059195C (en) * 1992-01-10 1995-01-31 Rene Morissette Defrostable ventilation system
US5490557A (en) * 1994-10-07 1996-02-13 Trent Metals Limited Housing for a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with fans hingedly mounted to housing
CA2140232C (en) * 1995-01-13 2004-04-13 Peter Karl Grinbergs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AU6296696A (en) * 1995-07-13 1997-02-10 Marcel Riendeau Air ventilation system with rotating heat/energy recovery core
US5660228A (en) * 1995-12-12 1997-08-26 Altech Energy Modular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DE10315753B4 (de) * 2003-04-04 2005-09-01 Rittal Gmbh & Co. Kg Fixierung einer Wärmetauscherkassette
KR100651879B1 (ko) * 2005-08-16 2006-1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시스템
WO2008139560A1 (ja) * 2007-05-02 2008-1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器
WO2008146387A1 (ja) * 2007-05-31 2008-1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熱交換換気装置
EP2426425B1 (en) * 2009-04-27 2020-04-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ing ventilator
KR101191716B1 (ko) * 2011-04-12 2012-10-16 김희식 회전식 전열 교환 소자
WO2017017845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6482688B2 (ja) 2016-02-19 2019-03-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4770U (zh) * 1978-03-30 1979-10-08
JPS6196236U (zh) * 1984-11-30 1986-06-20
JPS6488048A (en) * 1987-09-28 1989-04-03 Matsushita Seiko Kk Heat exchanger element holding device
JPH0749187A (ja) * 1993-01-08 1995-02-21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込形熱交換器
JPH09178238A (ja) * 1995-12-27 1997-07-11 Ebara Corp 熱交換器付換気装置
JPH09203547A (ja) * 1996-01-26 1997-08-05 Toshiba Corp 天井埋込形空調換気扇
JPH10300158A (ja) * 1997-04-30 1998-11-13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01317041A (zh) * 2005-12-14 2008-12-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CN102661621A (zh) * 2005-12-14 2012-09-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CN100594354C (zh) * 2006-07-18 2010-03-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0479A (zh) * 2019-03-28 2020-10-09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新风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3676B (zh) 2020-12-25
JP6598884B2 (ja) 2019-10-30
EP3418642A4 (en) 2018-12-26
EP3418642B1 (en) 2020-10-21
US20190285308A1 (en) 2019-09-19
JPWO2017141445A1 (ja) 2018-07-26
WO2017141445A1 (ja) 2017-08-24
EP3418642A1 (en) 2018-12-26
TWI622741B (zh) 2018-05-01
US11002462B2 (en) 2021-05-11
TW201730484A (zh) 2017-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3676A (zh) 热交换换气装置、热交换器的安装方法及热交换器的拆卸方法
NL1019388C2 (nl) Luchtcirculatie-eenheid.
CN108603734A (zh)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KR101267005B1 (ko) 열회수형 환기장치
CN109259464A (zh) 一种药学用品防潮储存柜装置
JP6986413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2189251B1 (ko) 회전식 열교환기
WO2019041776A1 (zh) 防尘组件及电子设备
EP4060243A1 (en) Heat exchange type ventilation device
CN207035403U (zh) 管道式新风机
KR102393582B1 (ko) 미세먼지 제거효율이 향상된 열교환 환기장치
CN212626680U (zh) 一种户外供电设备柜
CN220609526U (zh) 用于出风管道上的拼接式漆雾过滤装置
BE1027367A1 (nl) Statische droger
CN217822717U (zh) 一种吸盘
CN212231907U (zh) 一种电气柜用除尘干燥装置
CN215570980U (zh) 一种换气装置的面板组件和换气装置
CN20958828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06410302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02182536U (zh) 可调节式风道
CN212475673U (zh) 一种电梯网关盒
FI126223B (fi) Ilmanvaihtojärjestelmä sekä sen käyttö
KR102193841B1 (ko) 천장형 공기순환기
CN20733491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380816U (zh) 一种空压机过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