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2741B - 熱交換換氣裝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以及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 - Google Patents

熱交換換氣裝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以及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2741B
TWI622741B TW105123389A TW105123389A TWI622741B TW I622741 B TWI622741 B TW I622741B TW 105123389 A TW105123389 A TW 105123389A TW 105123389 A TW105123389 A TW 105123389A TW I622741 B TWI622741 B TW I6227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frame
movable rail
fram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3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0484A (zh
Inventor
Keishi Tsuda
Masaru Takada
Ippei Momose
Akira H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30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0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2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274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28D21/0014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the heat being recuperated from waste air or from vap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075Supports for plates or plate assembl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80/00Mounting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of heat exchanger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熱交換器20係藉是轉動力賦與手段60之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賦與往一方向側之轉動力F時,被壓在複數個支撐構件之第1固定軌道31與第2固定軌道32、及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又,是轉動力賦與手段60之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與熱交換器20分開,而解除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之往一方向側之轉動力F的賦與時,熱交換器20成為可向另一方向側轉動。

Description

熱交換換氣裝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以及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一面在供氣流與排氣流之間進行熱交換一面進行換氣的熱交換換氣裝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以及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
以往,作為進行建築物內之換氣的換氣裝置,已知一種包括在供氣流與排氣流之間進行熱交換之熱交換器的熱交換換氣裝置。在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熱交換換氣裝置,該熱交換換氣裝置係在收容熱交換器之框體內,導引插拔熱交換器時之滑動移動,且設置支撐熱交換器的軌道。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8-25982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熱交換換氣裝置,為了使熱交換器在軌道內圓滑地滑動移動,需要將間隙設置於熱交換器與軌道之間。可是,因為隔著熱交換器與軌道的抵接部分,供氣流所通過之供氣風路與排氣流所通過之排氣風路鄰接,所 以氣流通過熱交換器與軌道之間的間隙,並從供氣風路及排氣風路之一方的風路向另一方的風路洩漏,而具有發生排氣流所含的污染物質之對供氣流的混入及熱交換效率之降低的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之問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得到一種熱交換換氣裝置,該熱交換換氣裝置係可設法使熱交換器之圓滑的滑動移動及熱交換器與軌道之氣密性之確保雙全。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並達成目的,本發明之熱交換換氣裝置係在供氣流與排氣流之間一面進行熱交換一面進行換氣的熱交換換氣裝置,其包括:框體;角柱形之熱交換器,係可插拔地被收容於該框體內;複數個支撐構件,係在該框體內支撐該熱交換器;以及轉動力賦與手段,係對該熱交換器賦與轉動力,而使該熱交換器轉動;該熱交換器係藉該轉動力賦與手段賦與往一方向側之轉動力時,被壓在該複數個支撐構件,且被解除藉該轉動力賦與手段之往該一方向側之轉動力的賦與時,可向另一方向側轉動。
若依據本發明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具有可設法使熱交換器之圓滑的滑動移動及熱交換器與軌道之氣密性之確保雙全的效果。
1‧‧‧熱交換換氣裝置
10‧‧‧框體
11‧‧‧第1側板
111‧‧‧室外側吸入口
112‧‧‧室外側排氣口
12‧‧‧第2側板
121‧‧‧室內側吸入口
122‧‧‧室內側吹出口
13‧‧‧第3側板
130‧‧‧維修開口
131a‧‧‧第1固定孔
131b‧‧‧第1長孔
132a‧‧‧第2固定孔
132b‧‧‧第2長孔
14‧‧‧第4側板
141a‧‧‧第1連結孔
142a‧‧‧第2連結孔
15‧‧‧頂板
16‧‧‧底板
17‧‧‧第1外殼
17a‧‧‧端部
18‧‧‧第2外殼
18a‧‧‧端部
19‧‧‧分離板
191a‧‧‧第1連結孔
192a‧‧‧第2連結孔
20‧‧‧熱交換器
20a‧‧‧角部
21‧‧‧熱交換元件
21a‧‧‧邊
21b‧‧‧端面
21o‧‧‧軸中心
22‧‧‧框構件
22a‧‧‧框本體
22b‧‧‧凸部
22c‧‧‧凸部前端
22d‧‧‧凸部基端
22t‧‧‧框側鉤住部
221‧‧‧第1框構件
222‧‧‧第2框構件
223‧‧‧第3框構件
224‧‧‧第4框構件
23‧‧‧蓋構件
23a‧‧‧蓋本體
23b‧‧‧凹部
23c‧‧‧凹部前端
23d‧‧‧凹部基端
23t‧‧‧凹部鉤住部
231‧‧‧角部
24‧‧‧連結部
25、26‧‧‧間隙
30‧‧‧支撐構件
31‧‧‧第1固定軌道
31a、32a‧‧‧第1抵接部
32‧‧‧第2固定軌道
33‧‧‧第1可動軌道
34‧‧‧第2可動軌道
33a、34a‧‧‧第2抵接部
33b、34b‧‧‧過濾器支撐部
40‧‧‧維修蓋
41‧‧‧密封構件
42‧‧‧排氣送風機
43‧‧‧供氣送風機
44‧‧‧把手
45、46‧‧‧過濾器
51、52、53、54、55、56‧‧‧密封構件
51a、52a、53a、54a‧‧‧端面
60‧‧‧轉動力賦與手段
71、72、73、74、75、76‧‧‧螺絲
101、102、103、104‧‧‧抵接面
第1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的示意正視 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的示意平面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之主要部的主要部放大圖。
第5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框構件與蓋構件之連結部的說明圖。
第6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框構件與蓋構件之連結部的說明圖。
第7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的熱交換元件所縮小之方向的模式圖。
第8圖係表示熱交換器被安裝於框體內之狀態的模式圖。
第9圖係表示對框體插拔熱交換器時之狀態的模式圖。
第10圖係表示在熱交換器之安裝狀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的正視圖。
第11圖係表示第1可動軌道之對框體之安裝位置的分解立體圖。
第12圖係表示在第3側板之第1可動軌道之安裝部的剖面圖。
第13圖係表示在第4側板之第1可動軌道之安裝部的剖面圖。
第14圖係表示在第3側板之第2可動軌道之安裝部的剖面圖。
第15圖係表示在第4側板之第2可動軌道之安裝部的剖面圖。
第16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的示意平面圖。
在以下,根據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熱交換換氣裝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以及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此外,不是藉此實施形態來限定本發明。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的示意正視圖,第2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的示意平面圖。熱交換換氣裝置1係被安裝於天花板背面的空間,並經由管(未圖示)進行供氣、排氣之全熱交換式的換氣裝置。熱交換換氣裝置1包括:框體10,係形成外廓;角柱形(在第1實施形態為四角柱形)之熱交換器20,係可插拔地被收容於框體10內;以及複數個支撐構件30,係在框體10內支撐熱交換器20。
框體10係形成六面體形,該六面體形係具有:被配置於室外側之第1側板11;第2側板12,係與第1側板11相對向且被配置於室內側;第3側板13,係在第1側板11及第2側板12之間延伸;頂板15,係被安裝於第1側板11、第2側板12、第3側板13以及第4側板14的上部;以及底板16,係被安裝於第1側板11、第2側板12、第3側板13以及第4側板14的下部。框體10係在熱交換換氣裝置1之設置狀態, 頂板15位於鉛垂方向Y的上側,底板16位於鉛垂方向Y的下側。
將吸入室外之空氣的室外側吸入口111、與向室外排出室內空氣的室外側排氣口112設置於第1側板11。又,將吸入室內之空氣的室內側吸入口121、與向室內供給從室外側吸入口111所吸入之室外空氣的室內側吹出口122設置於第2側板12。如第2圖所示,第3側板13具有可對框體10插拔熱交換器20之維修開口130。又,將塞住維修開口130之維修蓋40拆裝自如地安裝於第3側板13。在維修蓋40的內側,黏貼與熱交換器20之端面及維修開口130之內周面抵接的密封構件41。
框體10係具有將供氣流路及排氣風路劃分成彼此獨立之風路的第1外殼17及第2外殼18,該供氣流路係使室外側吸入口111與室內側吹出口122連通且供氣流在第1圖所示之實線箭號的方向流動,該排氣風路係使室內側吸入口121與室外側排氣口112連通且排氣流在第1圖所示之虛線箭號的方向流動。第1外殼17係固持被配置於排氣風路的中途並產生排氣流的排氣送風機42。又,第2外殼18係固持被配置於供氣流路的中途並產生供氣流的供氣送風機43。
熱交換器20係如第1圖所示,在框體10的中央部,被配置於供氣流路之中途及排氣風路之中途,而形成供氣流路及排氣風路的一部分。熱交換器20係如第1圖所示,藉被固定於框體10之複數個支撐構件30支撐四個角落的角部20a。
說明熱交換器20的構成。第3圖係表示熱交換器20的分解立體圖,第4圖係表示熱交換器20之主要部的主要部放大圖。熱交換器20包括:角柱狀的熱交換元件21;4個框構件22,係被安裝於熱交換元件21之沿著軸向X延伸的各邊21a;以及2個蓋構件23,係覆蓋熱交換元件21之與軸向X垂直的端面21b,且連結複數個框構件22。在第1實施形態,框構件22係4個,但是框構件22之個數係不限定為4個。
熱交換元件21係藉特殊加工紙所形成,並呈現在與軸向X垂直之平面所剖開的剖面成為正方形的角柱形狀。此外,熱交換元件21係亦可是在與軸向X垂直之平面所剖開的剖面成為長方形者,亦可是在與軸向X垂直之平面所剖開的剖面成為多角形者。即,亦可熱交換器20係形成多角柱形。熱交換元件21係省略詳細之構成的圖示,具有供氣空氣所通過之複數條供氣通路與排氣空氣所通過之複數條排氣通路。各供氣通路及各排氣通路係交叉成彼此獨立的風路。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各框構件22具有:框本體22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及凸部22b,係在框本體22a之兩端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延伸。框本體22a係形成為可與熱交換元件21之邊21a抵接,對與邊21a抵接的部分塗佈黏著劑或密封劑。藉此,藉黏著將各框構件22固定於熱交換元件21的各邊21a。
蓋構件23係如第4圖所示,具有:蓋本體23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的端面21b形成四角形且與該端面21b抵接;及複數個凹部23b,係形成於與蓋本體23a之和熱交換 元件21之端面21b抵接的面係相反側之面之四角落的角部231,並朝向熱交換元件21之端面21b凹下。蓋本體23a係將在維修時所使用之把手44安裝於與熱交換元件21係相反側的面。
各框構件22與蓋構件23係在連結部24被連結。連結部24具有該框構件22的凸部22b與蓋構件23的凹部23b。第5圖及第6圖係表示熱交換器20的框構件22與蓋構件23之連結部24的說明圖。如第5圖所示,框構件22的凸部22b係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滑動自如地位在蓋構件23的凹部23b內,並從與熱交換元件21係相反側覆蓋該凹部23b。
框構件22的凸部22b係如第5圖所示,在凸部22b的前端22c(以下稱為凸部前端22c)與凸部22b的基端22d(以下稱為凸部基端22d)之間,具有從兩側部朝向內側突出的框側鉤住部22t。又,蓋構件23的凹部23b具有可鉤在該框側鉤住部22t之掛鉤形狀的2個蓋側鉤住部23t。框側鉤住部22t與蓋側鉤住部23t係可藉扣合(snap fit)連結。藉此,因為可作成凸部22b與凹部23b不會易於脫落,所以在組立,在已安裝一端側後安裝另一端側時,可抑制框構件22從蓋構件23脫落,而可易於連結。依此方式,使蓋構件23與熱交換元件21的端面21b抵接,並連結被黏著於熱交換元件21之各邊21a的各框構件22與蓋構件23,藉此,可穩定地固持藉特殊加工紙所形成之熱交換元件21的形狀。
如第5圖所示,將間隙25、26設置於框構件22 與蓋構件23的連結部24。間隙25、26係容許框構件22沿著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間隙25係被設置於框構件22之凸部22b的凸部前端22c、與蓋構件23之凹部23b的凹部基端23d之間。又,間隙26係被設置於框構件22之凸部22b的凸部基端22d、與蓋構件23之凹部23b的凹部前端23c之間。在第1實施形態,凹部前端23c係蓋側鉤住部23t的前端。
熱交換元件21係因在長期間使用熱交換換氣裝置1,藉通過熱交換換氣裝置1之空氣重複進行乾燥與濕潤而可能膨脹或縮小。第7圖係表示熱交換元件21所縮小之方向的模式圖。熱交換元件21係朝向軸中心21o收縮。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器20係如上述所示,將容許沿著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之框構件22的移動之間隙25、26設置於框構件22與蓋構件23的連結部24。此構造係即使熱交換元件21朝向軸中心21o縮小,亦如第6圖所示,可使框構件22在接近熱交換元件21之軸中心21o的方向僅移動間隙25、26之份量。
依此方式,熱交換換氣裝置1係在因長期間之使用而熱交換元件21朝向軸中心21o縮小時,藉由使框構件22伴隨熱交換元件21的變形而移動,可良好地抑制框構件22發生變形、或熱交換元件21與框構件22的黏著剝離、或熱交換元件21發生變形或損壞。因此,熱交換換氣裝置1係作成在熱交換元件21與框構件22之間及熱交換元件21內之間不會形成間隙,而可良好地抑制氣流從供氣流路及排氣風路之一方 向另一方洩漏而換氣風量發生變化、或排氣流所含的污染物質混入供氣流、或熱交換效率降低。
在第1實施形態,間隙25、26係長度都相同,並作成長期間的使用所造成之熱交換元件21之最大縮小長度的一半較佳。藉由使間隙25、26之長度都相同,抑制位於對角線上之框構件22之可動量的偏頗,而可良好地抑制熱交換元件21的軸中心21o從在起始之安裝狀態的位置移動。
藉由將間隙25、26的長度作成熱交換元件21之最大縮小長度的一半,利用使框構件22伴隨熱交換元件21的變形而移動至少僅間隙25、26的份量,可良好地抑制框構件22發生變形、或熱交換元件21與框構件22之黏著剝離、或熱交換元件21發生變形或損壞。
其次,說明在框體10內之熱交換器20的支撐構造。在以下的說明,將被安裝於熱交換元件21之頂板15側(在第1圖之上側)的邊21a之框構件22稱為第1框構件221,將熱交換元件21之底板16側(在第1圖之下側)的邊21a之框構件22稱為第2框構件222、將被安裝於熱交換元件21之第1側板11側(在第1圖之左側)的邊21a之框構件22稱為第3框構件223以及將熱交換元件21之第2側板12側(在第1圖之右側)的邊21a之框構件22稱為第4框構件224。
第8圖係表示熱交換器20被安裝於框體10內之狀態的模式圖,第9圖係表示對框體10插拔熱交換器20時之狀態的模式圖。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熱交換器20係在框體10內,作成可向在第8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一方向側轉動 及向在第9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另一方向側轉動。
如第8圖所示,沿著框本體22a將密封構件51黏貼於熱交換器20的第1框構件221。密封構件51之第1側板11側的端面51a係與在熱交換器20之安裝狀態通過熱交換元件21之頂板15側的邊21a及底板16側的邊21a與熱交換元件21的軸中心21o之面A(以下只稱為「面A」)平行地延伸。沿著框本體22a將密封構件52黏貼於熱交換器20的第2框構件222。密封構件52之第2側板12側的端面52a係與面A平行地延伸。
沿著框本體22a將密封構件53黏貼於熱交換器20的第3框構件223。密封構件53之頂板15側的端面53a係與在熱交換器20之安裝狀態通過熱交換元件21之第1側板11側的邊21a及第2側板12側的邊21a與熱交換元件21的軸中心21o之面B(以下只稱為「面B」)平行地延伸。沿著框本體22a將密封構件54黏貼於熱交換器20的第4框構件224。密封構件54之底板16側的端面54a係與面B平行地延伸。
如上述所示,熱交換器20係由複數個支撐構件30所支撐。複數個支撐構件30係如第8圖所示,被配置成包圍熱交換器20。複數個支撐構件30具有被固定於框體10之第1固定軌道31與第2固定軌道32、及藉框體10支撐成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的第1可動軌道33與第2可動軌道34。第1可動軌道33與第2可動軌道34係亦作用為對熱交換器20賦與向在第8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一方向側之轉動力F的轉動力賦與手段60。
第1固定軌道31係在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所延伸的軌道。第1固定軌道31係在框體10的中央部,被固定於頂板15。第1固定軌道31係具有第1抵接部31a,該第1抵接部31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且形成於比第1框構件221更靠近一方向側,在第8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方向側。第1抵接部31a係與該面A平行地延伸,且形成為可與被黏貼於第1框構件221之密封構件51的端面51a抵接。即,被黏貼於第1框構件221之密封構件51的端面51a與第1固定軌道31之第1抵接部31a的抵接面101係與面A平行地延伸。
第2固定軌道32係在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所延伸的軌道,並在框體10的中央部,被固定於底板16。第2固定軌道32係具有第1抵接部32a,該第1抵接部32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且形成於比第2框構件222更靠近一方向側,在第8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方向側。第1抵接部32a係與面A平行地延伸,且形成為可與被黏貼於第2框構件222之密封構件52的端面52a抵接。即,被黏貼於第2框構件222之密封構件52的端面52a與第2固定軌道32之第1抵接部32a的抵接面102係與面A平行地延伸。
第1可動軌道33與第2可動軌道34係如第2圖所示,在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所延伸的軌道,並藉框體10之第3側板13及第4側板14支撐成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且鉛垂方向Y移動自如。第1可動軌道33與第2可動軌道34係如第8圖所示,隔著面A在兩側各設置一 個。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第1可動軌道33具有支撐沿著熱交換器20之下側的緣部所配置之過濾器45的過濾器支撐部33b(參照第10圖)。又,在第1實施形態,第2可動軌道34具有支撐沿著熱交換器20之下側的緣部所配置之過濾器46的過濾器支撐部34b(參照第10圖)。
第1可動軌道33係被配置於劃分供氣流路與排氣風路之第1外殼17的熱交換器20側之端部17a的上方側,即頂板15側,第3框構件223的上方側,即頂板15側。將密封構件55黏貼於第1可動軌道33之與第1外殼17之端部17a相對向的面。第1可動軌道33係作成經由密封構件55可與第1外殼17之端部17a抵接。又,第1可動軌道33係具有第2抵接部33a,該第2抵接部33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且形成於比第3框構件223更靠近另一方向側,在第9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方向側。第2抵接部33a係與面B平行地延伸,且形成為可與被黏貼於第3框構件223之密封構件53的端面53a抵接。即,被黏貼於第3框構件223之密封構件53的端面53a與第1可動軌道33之第2抵接部33a的抵接面103係與面B平行地延伸。
第2可動軌道34係被配置於劃分供氣流路與排氣風路之第2外殼18的熱交換器20側之端部18a的下方側,即底板16側,第4框構件224的下方側,即底板16側。將密封構件56黏貼於第2可動軌道34之與第2外殼18之端部18a相對向的面。第2可動軌道34係作成經由密封構件56可與第2外殼18之端部18a抵接。又,第2可動軌道34係具有第2 抵接部34a,該第2抵接部34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且形成於比第4框構件224更靠近另一方向側,在第9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方向側。第2抵接部34a係與面B平行地延伸,且形成為可與被黏貼於第4框構件224之密封構件54的端面54a抵接。即,被黏貼於第4框構件224之密封構件54的端面54a與第2可動軌道34之第2抵接部34a的抵接面104係與面B平行地延伸。
在依此方式所構成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在對框體10安裝熱交換器20時,首先,如第9圖所示,配置成使第1可動軌道33移至上方側,即頂板15側,而與第1外殼17的端部17a分開,且使第2可動軌道34移至下方側,即底板16側,而與第2外殼18的端部18a分開。藉此,如第9圖所示,在使被黏貼於熱交換器20之第1框構件221的密封構件51與第1固定軌道31的第1抵接部31a之間、被黏貼於第2框構件222的密封構件52與第2固定軌道32的第1抵接部32a之間、被黏貼於第3框構件223的密封構件53與第1可動軌道33的第2抵接部33a之間以及被黏貼於第4框構件224的密封構件54與第2可動軌道34的第2抵接部34a之間分開之狀態,可使熱交換器20易於從形成於第3側板13的維修開口130向框體10內滑動並插入。又,因為在熱交換器20之對框體10的插入時可避免密封構件51、52、53以及54與第1固定軌道31、第2固定軌道32、第1可動軌道33以及第2可動軌道34的接觸,所以可良好地保護密封構件51、52、53以及54。
然後,如第8圖所示,將第1可動軌道33固定於 移至下方側,即底板16側的位置,將第1可動軌道33的密封構件55壓在第1外殼17的端部17a,且將第1可動軌道33的第2抵接部33a壓在被黏貼於第3框構件223之密封構件53的端面53a。結果,第1可動軌道33的第2抵接部33a經由密封構件53的端面53a將第3框構件223推壓至下方。進而,將第2可動軌道34固定於移至上方側,即頂板15側的位置,將第2可動軌道34的密封構件56壓在第2外殼18的端部18a,且將第2可動軌道34的第2抵接部34a壓在被黏貼於第4框構件224之密封構件54的端面54a。結果,第2可動軌道34的第2抵接部34a經由密封構件54的端面54a將第4框構件224推壓至上方。
藉此,對熱交換器20賦與朝向在第8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一方向側的轉動力F,而將被黏貼於第1框構件221之密封構件51的端面51a壓在第1固定軌道31的第1抵接部31a,且將被黏貼於第2框構件222之密封構件52的端面52a壓在第2固定軌道32的第1抵接部32a。結果,將熱交換器20之四角落的角部20a,即各框構件22都壓在複數個支撐構件30,而在框體10內藉複數個支撐構件30支撐熱交換器20。又,藉由將被黏貼於熱交換器20之四角落的角部20a,即各框構件22的密封構件51、52、53以及54壓在複數個支撐構件30,充分地壓縮密封構件51、52、53、54、55以及56,而可抑制在供氣流路與排氣風路之間之空氣流的洩漏。結果,可抑制排氣流所含的污染物質對供氣流混入及熱交換效率的降低。又,因為可確保供氣流路與排氣風路之間的氣密性,所以 可提高在供氣流路及排氣風路之送風量的控制性。因為降低在未圖示之管與框體10之連接部的靜壓,所以使對熱交換換氣裝置1送風之馬達的容量變小,亦可抑制抑制耗電力量。
如上述所示,被黏貼於第1框構件221之密封構件51的端面51a與第1固定軌道31之第1抵接部31a的抵接面101及被黏貼於第2框構件222之密封構件52的端面52a與第2固定軌道32之第1抵接部32a的抵接面102係與面A平行地延伸。又,被黏貼於第3框構件223之密封構件53的端面53a與第1可動軌道33之第2抵接部33a的抵接面103、及被黏貼於第4框構件224之密封構件54的端面54a與第2可動軌道34之第2抵接部34a的抵接面104係與面B平行地延伸。
藉此,如第7圖所示,即使因長期之使用而熱交換元件21朝向軸中心21o收縮,即沿著與面A及面B平行之方向收縮,亦可作成密封構件51、52、53以及54之壓縮不會變弱。又,即使熱交換元件21朝向軸中心21o收縮,即沿著與面A及面B平行之方向收縮,熱交換器20之各框構件22伴隨熱交換元件21的收縮變形而移至軸中心21o側,亦可充分地確保抵接面101、102、103以及104的長度。結果,可長期地確保供氣流路與排氣風路之間的密封性。
另一方面,在從框體10拔出熱交換器20時,如第9圖所示,使第1可動軌道33移至上方,而與第1外殼17之端部17a及被黏貼於第3框構件223之密封構件53的端面53a分開,且使第2可動軌道34移至下方,而與第2外殼18 之端部18a及被黏貼於第4框構件224之密封構件54的端面54a分開。結果,解除在熱交換器20之安裝狀態從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對熱交換器20所賦予之往一方向側的轉動力F,可使熱交換器20向在第9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另一方向側轉動。
若經由框體10之第3側板13的維修開口130使熱交換器20向在第9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另一方向側轉動,可使被黏貼於第1框構件221之密封構件51的端面51a與第1固定軌道31分開,且使被黏貼於第2框構件222之密封構件52的端面52a與第2固定軌道32分開。結果,可使熱交換器20易於滑動而從框體10拔出。又,在從框體10拔出熱交換器20時,因為可避免密封構件51、52、53以及54與第1固定軌道31、第2固定軌道32、第1可動軌道33以及第2可動軌道34的接觸,所以可良好地保護密封構件51、52、53以及54。
其次,說明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之對框體10的安裝構造。第10圖係表示在熱交換器20之安裝狀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的正視圖,第11圖係表示第1可動軌道33之對框體10之安裝位置的分解立體圖。第10圖表示從第3側板13已拆下維修蓋40之狀態。
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框體10之第3側板13具有為了安裝第1可動軌道33所設置之第1固定孔131a及第1長孔131b。第1長孔131b形成於第1固定孔131a之下方側,即底板16側。第1長孔131b係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且鉛垂方向Y延伸。又,如第11圖所示,框體10 之第4側板14具有為了安裝第1可動軌道33所設置之第1連結孔141a。第1連結孔141a係小徑部與大徑部相連的一個孔。第1連結孔141a係小徑部形成於大徑部之上方側,即頂板15側。
第12圖係表示在第3側板13之第1可動軌道33之安裝部的剖面圖,第13圖係表示在第4側板14之第1可動軌道33之安裝部的剖面圖。如第12圖所示,第1可動軌道33之第3側板13側的端部具有已形成螺絲71、72所螺入之陰螺紋的螺絲孔。第1可動軌道33係在第10圖所示之熱交換器20的安裝狀態,藉被插入第3側板13之第1固定孔131a的螺絲71及被插入第3側板13之第1長孔131b之下部的螺絲72鎖緊並固定於第3側板13。
如第13圖所示,第1可動軌道33之第4側板14側的端部具有已形成被扣在第1連結孔141a之小徑部的螺絲73所螺入之陰螺紋的螺絲孔,並預先螺入螺絲73。螺絲73的頭部成為可通過第1連結孔141a之大徑部的大小。如上述所示,在將第1可動軌道33固定於第3側板13及第4側板14的情況,即在熱交換器20之安裝狀態,第1可動軌道33係從上方側,即頂板15側推壓熱交換器20的第3框構件223。結果,在第1可動軌道33被鎖緊並固定於第3側板13之狀態,第1可動軌道33從熱交換器20承受作為反作用力之向上的力。因此,只要預先將螺絲73的頭部扣在第1連結孔141a的小徑部,就可將第1可動軌道33固定於第4側板14。
第14圖係表示在第3側板13之第2可動軌道34 之安裝部的剖面圖,第15圖係表示在第4側板14之第2可動軌道34之安裝部的剖面圖。如第10圖及第14圖所示,框體10之第3側板13具有為了安裝第2可動軌道34所設置之第2固定孔132a及第2長孔132b。第2長孔132b形成於第2固定孔132a之下方側,即底板16側。第2長孔132b係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且鉛垂方向Y延伸。又,如第15圖所示,框體10之第4側板14具有為了安裝第2可動軌道34所設置之第2連結孔142a。第2連結孔142a係小徑部與大徑部相連的一個孔。第2連結孔142a係小徑部形成於大徑部之下方側,即底板16側。
如第14圖所示,第2可動軌道34之第3側板13側的端部具有已形成螺絲74、75所螺入之陰螺紋的螺絲孔。第2可動軌道34係在第10圖所示之熱交換器20的安裝狀態,藉被插入第3側板13之第2固定孔132a的螺絲74及被插入第3側板13之第2長孔132b之上部的螺絲75鎖緊並固定於第3側板13。
如第15圖所示,第2可動軌道34之第4側板14側的端部具有已形成被扣在第2連結孔142a之小徑部的螺絲76所螺入之陰螺紋的螺絲孔,並預先螺入螺絲76。螺絲76的頭部成為可通過第2連結孔142a之大徑部的大小。如上述所示,在將第2可動軌道34固定於第3側板13及第4側板14的情況,即在熱交換器20之安裝狀態,第2可動軌道34係從下方側,即底板16側推壓熱交換器20的第4框構件224。結果,在第2可動軌道34被鎖緊並固定於第3側板13之狀態, 第2可動軌道34從熱交換器20承受作為反作用力之向下的力。因此,只要預先將螺絲76的頭部扣在第2連結孔142a的小徑部,就可將第2可動軌道34固定於第4側板14。
在使依此方式被固定於第3側板13及第4側板14的第1可動軌道33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時,如在第12圖以虛線所示,從第1可動軌道33拆下螺絲71,且鬆開螺絲72,並一面使螺絲72沿著第1長孔131b移動,一面使第1可動軌道33移至上方。在此時,在第4側板14,維持將螺絲73扣在第1連結孔141a之小徑部的狀態。即,第1可動軌道33係在仍然將第4側板14側之端部固定於框體10下,在第3側板13側之端部沿著熱交換元件21的軸向X往上方移動。藉此,可解除藉第1可動軌道33之對熱交換器20的第3框構件223之往下方的推壓。
又,在使被固定於第3側板13及第4側板14的第2可動軌道34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時,如在第14圖以虛線所示,從第2可動軌道34拆下螺絲74,且鬆開螺絲75,並一面使螺絲75沿著第2長孔132b移動,一面使第2可動軌道34移至下方。在此時,在第4側板14,維持將螺絲76扣在第2連結孔142a之小徑部的狀態。即,第2可動軌道34係在仍然將第4側板14側之端部固定於框體10下,在第3側板13側之端部沿著熱交換元件21的軸向X往下方移動。藉此,可解除藉第2可動軌道34之對熱交換器20的第4框構件224之往上方的推壓。
依此方式,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 係在一端側,即第4側板14側的端部被固定於框體10,在另一端側,即第3側板13側的端部被支撐成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藉此,藉由只是進行拆下螺絲71、74且鬆開螺絲72、75的作業,不必從框體10拆下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就可使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具有往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之移動範圍。
又,在位於與已形成維修開口130之第3側板13分開的位置之第4側板14側,藉螺絲73將第1可動軌道33扣在第1連結孔141a的小徑部,且藉螺絲76將第2可動軌道34扣在第2連結孔142a的小徑部。藉此,藉由只是使螺絲73、76在第1連結孔141a、第2連結孔142a的小徑部與大徑部之間移動,就可進行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之對第4側板14的固定及固定的解除。藉此,可對框體10易於拆裝第1可動軌道33。
此外,亦可替代預先將螺絲73螺入第1可動軌道33之第4側板14側的端部,而預先將可插入第1連結孔141a之大徑部且可扣在小徑部的突起形成於該端部。亦可替代預先將螺絲76螺入第2可動軌道34之第4側板14側的端部,而預先將可插入第2連結孔142a之大徑部且可扣在小徑部的突起形成於該端部。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在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係藉是轉動力賦與手段60之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被賦與往一方向側之轉動力F時,被壓在複數 個支撐構件30之第1固定軌道31及第2固定軌道32、以及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藉此,可藉複數個支撐構件30,即第1固定軌道31、第2固定軌道32、第1可動軌道33以及第2可動軌道34支撐熱交換器20,且使熱交換器20與複數個支撐構件30,即第1固定軌道31、第2固定軌道32、第1可動軌道33以及第2可動軌道34密接,而確保氣密性。又,是轉動力賦與手段60之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與熱交換器20分開,而解除藉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之往一方向側之轉動力F的賦與時,熱交換器20係可向另一方向側轉動。藉此,因為可使熱交換器20與複數個支撐構件30,即第1固定軌道31、第2固定軌道32、第1可動軌道33以及第2可動軌道34分開,所以可對框體10易於插拔熱交換器20。因此,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可設法使熱交換器20之圓滑的滑動移動及熱交換器20與第1固定軌道31、第2固定軌道32、第1可動軌道33以及第2可動軌道34之氣密性之確保雙全。
熱交換器20係具有:角柱形之熱交換元件21;及框構件22,係被安裝於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所延伸的各邊21a;複數個支撐構件30係被配置成包圍熱交換器20,並支撐框構件22。藉此,可藉複支撐構件30穩定地支撐熱交換器20。此外,採用將以分開的個體所形成之第1框構件221、第2框構件222、第3框構件223以及第4框構件224安裝於熱交換器20之各邊21a,但是亦可第1框構件221、第2框構件222、第3框構件223以及第4框構件224係一體地形成。
複數個支撐構件30具有:被固定於框體10之第1固定軌道31與第2固定軌道32、及藉框體10支撐成在與軸向X垂直之方向移動自如的第1可動軌道33與第2可動軌道34。第1固定軌道31係具有第1抵接部31a,該第1抵接部31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且形成於比第1框構件221更靠近在第8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方向側,且可與被黏貼於第1框構件221之密封構件51的端面51a抵接。第2固定軌道32係具有第1抵接部32a,該第1抵接部32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且形成於比第2框構件222更靠近在第8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方向側,且可與被黏貼於第2框構件222之密封構件52的端面52a抵接。第1可動軌道33係具有第2抵接部33a,該第2抵接部33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且形成於比第3框構件223更靠近在第9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另一方向側,且可與被黏貼於第3框構件223之密封構件53的端面53a抵接。第2可動軌道34係具有第2抵接部34a,該第2抵接部34a係沿著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延伸且形成於比第4框構件224更靠近在第9圖以圓形箭號所示之另一方向側,且可與被黏貼於第4框構件224之密封構件54的端面54a抵接。轉動力賦與手段60係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並藉第2抵接部33a、34a推壓第3框構件223、第4框構件224。
依此方式,藉由將作為支撐熱交換器20之支撐構件30的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兼具轉動力賦與手段60,在不會引起熱交換換氣裝置1之元件數的增加及裝置 的大形化下,可設置對熱交換器20賦與轉動力F的機構。此外,亦可對複數個支撐構件30全部採用固定軌道,並另外將對熱交換器20賦與轉動力F的機構設置於框體10內。
在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第1可動軌道33與第2可動軌道34係隔著通過熱交換元件21之邊21a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中心21o的面A在兩側各設置一個。依此方式,藉由將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配置於對角位置,可利用簡單的操作從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對熱交換器20充分且圓滑地賦與轉動力F。可動軌道係設置至少一個即可,亦可對複數個支撐構件30全部採用可動軌道。
被黏貼於第1框構件221之密封構件51的端面51a與第1固定軌道31之第1抵接部31a的抵接面101及被黏貼於第2框構件222之密封構件52的端面52a與第2固定軌道32之第1抵接部32a的抵接面102係與該面A平行地延伸。又,被黏貼於第3框構件223之密封構件53的端面53a與第1可動軌道33之第2抵接部33a的抵接面103及被黏貼於第4框構件224之密封構件54的端面54a與第2可動軌道34之第2抵接部34a的抵接面104係與該面B平行地延伸。
藉這種構造,即使因長期之使用而熱交換元件21朝向軸中心21o收縮,即沿著與該面A及該面B平行之方向收縮,亦可作成密封構件51、52、53以及54之壓縮不會變弱。又,即使熱交換元件21朝向軸中心21o收縮,即沿著與該面A及該面B平行之方向收縮,熱交換器20之各框構件22伴隨 熱交換元件21的收縮變形而移至軸中心21o側,亦可充分地確保抵接面101、102、103以及104的長度。結果,可長期地確保供氣流路與排氣風路之間的密封性。抵接面101、102係只要可良好地密封供氣流路與排氣風路之間,亦可對該面A具有傾斜。抵接面103、104係只要可良好地密封供氣流路與排氣風路之間,亦可對該面B具有傾斜。
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係稍在一端側,即第4側板14側的端部被固定於框體10,在另一端側,即第3側板13側的端部藉框體10支撐成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藉此,不必從框體10拆下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就可使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具有往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之移動範圍。此外,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係在第4側板14側的端部,亦與第3側板13側的端部一樣,亦可是被支撐成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
第1固定軌道31之第1抵接部31a與第1框構件221係經由密封構件51抵接,第2固定軌道32之第1抵接部32a與第1框構件221係經由密封構件52抵接,第1可動軌道33之第2抵接部33a與第3框構件223係經由密封構件53抵接,第2可動軌道34之第2抵接部34a與第4框構件224係經由密封構件54抵接。藉此,可良好地密封第1框構件221與第1固定軌道31之間、第2框構件222與第2固定軌道32之間、第3框構件223與第1可動軌道33之間、以及第4框構件224與第2可動軌道34之間。
[第2實施形態]
第16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B的示意平面圖。如第16圖所示,熱交換換氣裝置1B係除了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的構成以外,還包括用以使在排氣流路內流動之排氣流不通過熱交換器20,並從熱交換器20的上游側向熱交換器20的下游側導引的旁通流路V,並包括用以形成旁通流路V的分離板19。使排氣流向熱交換器20流動,或向旁通流路V流動,這係藉切換流路之未圖示的風擋切換。分離板19係設置於比熱交換器20更靠近第4側板14側,並被固定於框體10。在熱交換換氣裝置1B,熱交換器20係在被安裝於框體10時,第4側板14側的端面與分離板19抵接。此外,在本實施形態,旁通流路V係對排氣流所設置,但是亦可對供氣流設置旁通流路V。在此情況,分離板19係形成旁通流路V,該旁通流路V係使在供氣流路內流動之排氣流不通過熱交換器20,並從熱交換器20的上游側向熱交換器20的下游側導引。又,從吸入排氣流之室外側吸入口111向旁通流路V導引空氣的手段及從吸入供氣流之室內側吸入口121向旁通流路V導引空氣的手段係未圖示,只要可從各吸入口向旁通流路V導引空氣,是任何構造都可。
將第1連結孔191a、第2連結孔192a形成於分離板19,該第1連結孔191a係具有與形成於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的第4側板14之第1連結孔141a相同的形狀,該第2連結孔192a係具有與形成於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的第4側板14之第2連結孔142a相同的形狀。在熱 交換換氣裝置1B,第1可動軌道33係在一端側即第4側板14側的端部將螺絲73扣在是被固定於框體10之元件的分離板19之第1連結孔191a的小徑部。又,第2可動軌道34係在一端側即第4側板14側的端部將螺絲76扣在是被固定於框體10之元件的分離板19之第2連結孔192a的小徑部。在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之另一端側,即第3側板13側的端部之安裝部的構造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相同。
依此方式,在第2實施形態之熱交換換氣裝置1B,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係在一端側被固定於是被固定於框體10之元件,即分離板19,在另一端側藉框體10的第3側板13支撐成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藉此,可在不會使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從框體10及第3側板13脫落下,使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具有往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垂直的方向之移動範圍。此外,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係只要是可經由維修開口130操作,亦可是在框體10之第3側板13側的端部,亦藉與第3側板13係相異之被固定於框體10的構件支撐成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又,亦可第1可動軌道33及第2可動軌道34係在被安裝於分離板19之端部,亦與第3側板13側的端部一樣,是被支撐成在與熱交換元件21之軸向X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
在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將本發明應用於全熱交換式的熱交換換氣裝置1、1B,但是本發明係亦可應 用於顯熱交換式的換氣裝置。又,在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採用使用單一之熱交換器20者,但是亦可將複數台熱交換器20串列地插入框體10內。在此情況,藉由將密封構件配置於熱交換器20彼此之間,可確保熱交換器20彼此之間的氣密性。
以上之實施形態所示的構成係表示本發明之內容的一例,亦可與別的周知技術組合,亦可在不超出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省略或變更構成之一部分。

Claims (10)

  1. 一種熱交換換氣裝置,在供氣流與排氣流之間一面進行熱交換一面進行換氣,其特徵為包括:框體;角柱形之熱交換器,係可插拔地被收容於該框體內;複數個支撐構件,係在該框體內支撐該熱交換器;以及轉動力賦與手段,係對該熱交換器賦與轉動力,而使該熱交換器轉動;該熱交換器係藉該轉動力賦與手段賦與往一方向側之轉動力時,被壓在該複數個支撐構件,且被解除藉該轉動力賦與手段之往該一方向側之轉動力的賦與時,可向另一方向側轉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中該熱交換器係具有:角柱形之熱交換元件;及框構件,係被安裝於沿著該熱交換元件之軸向所延伸的邊;該複數個支撐構件係被配置成包圍該熱交換器,並支撐該框構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中該複數個支撐構件係具有:被固定於該框體之複數個固定軌道;及複數個可動軌道,係藉該框體或被固定於該框體之構件支撐成在與軸向垂直之方向移動自如;該複數個固定軌道係具有第1抵接部,該第1抵接部係沿著該軸向延伸,且形成於比該框構件更靠近該一方向側,並可與該框構件抵接;該複數個可動軌道係具有第2抵接部,該第2抵接部係沿著該軸向延伸,且形成於比該框構件更靠近該另一方向側,並可與該框構件抵接;該轉動力賦與手段係該複數個可動軌道,該複數個可動軌道在與該軸向垂直的方向移動,並藉該第2抵接部推壓該框構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中該可動軌道係隔著通過該熱交換元件之該邊與該熱交換元件之軸中心的面在兩側設置至少各一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中該第1抵接部與該框構件的抵接面及該第2抵接部與該框構件的抵接面係和通過該熱交換元件之該邊與該熱交換元件之軸中心的面平行地延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中該可動軌道係在一端側被固定於該框體或被固定於該框體的構件,在另一端側藉該框體或被固定於該框體的構件支撐成在與該軸向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中將用以形成旁通流路之分離板固定於該框體,該旁通流路係將該供氣流及該排氣流的任一方從該熱交換器之上游側向該熱交換器之下游側導引;該可動軌道係在一端側被固定於該分離板,在另一端側藉該框體支撐成在與該軸向垂直的方向移動自如。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中該固定軌道之該第1抵接部與該框構件係經由密封構件抵接;該可動軌道之該第2抵接部與該框構件係經由密封構件抵接。
  9. 一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特徵為具有:插入步驟,係將該熱交換器在與該複數個支撐構件分開之狀態插入該框體內;及壓住步驟,係在將該熱交換器插入該框體內後,藉該轉動力賦與手段對該熱交換器賦與往一方向側的轉動力,而將該熱交換器壓在該複數個支撐構件。
  10. 一種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熱交換換氣裝置,其特徵為具有:解除步驟,係從藉該轉動力賦與手段對該熱交換器賦與往一方向側的轉動力而將該熱交換器壓在該複數個支撐構件之狀態,解除藉該轉動力賦與手段之對該熱交換器之往該一方向側之轉動力的賦與;及拔出步驟,係在解除藉該轉動力賦與手段之對該熱交換器之往該一方向側之轉動力的賦與後,使該熱交換器向另一方向側轉動,在與該複數個支撐構件分開之狀態從該框體內拔出。
TW105123389A 2016-02-19 2016-07-25 熱交換換氣裝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以及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 TWI622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4953 WO2017141445A1 (ja) 2016-02-19 2016-02-19 熱交換換気装置、熱交換器の取り付け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の取り外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0484A TW201730484A (zh) 2017-09-01
TWI622741B true TWI622741B (zh) 2018-05-01

Family

ID=59626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3389A TWI622741B (zh) 2016-02-19 2016-07-25 熱交換換氣裝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以及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2462B2 (zh)
EP (1) EP3418642B1 (zh)
JP (1) JP6598884B2 (zh)
CN (1) CN108603676B (zh)
TW (1) TWI622741B (zh)
WO (1) WO20171414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2688B2 (ja) 2016-02-19 2019-03-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11750479A (zh) * 2019-03-28 2020-10-09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新风系统
JP7237189B2 (ja) * 2019-11-12 2023-03-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115917218A (zh) * 2020-07-15 2023-04-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9187A (ja) * 1993-01-08 1995-02-21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込形熱交換器
TWI336390B (zh) * 2007-05-31 2011-0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TWI365968B (zh) * 2007-05-02 2012-06-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TWI371556B (zh) * 2009-04-27 2012-09-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N102734912A (zh) * 2011-04-12 2012-10-17 舍帕Cnc株式会社 旋转式热交换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724Y2 (ja) * 1978-03-30 1983-02-22 株式会社東芝 換気扇
SE8002896L (sv) * 1980-04-17 1981-10-18 Bahco Ventilation Ab Vermeatervinningsanordning
JPH0129475Y2 (zh) * 1984-11-30 1989-09-07
JPS6488048A (en) 1987-09-28 1989-04-03 Matsushita Seiko Kk Heat exchanger element holding device
CA2059195C (en) * 1992-01-10 1995-01-31 Rene Morissette Defrostable ventilation system
US5490557A (en) * 1994-10-07 1996-02-13 Trent Metals Limited Housing for a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with fans hingedly mounted to housing
CA2140232C (en) * 1995-01-13 2004-04-13 Peter Karl Grinbergs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AU6296696A (en) * 1995-07-13 1997-02-10 Marcel Riendeau Air ventilation system with rotating heat/energy recovery core
US5660228A (en) * 1995-12-12 1997-08-26 Altech Energy Modular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JPH09178238A (ja) * 1995-12-27 1997-07-11 Ebara Corp 熱交換器付換気装置
JPH09203547A (ja) * 1996-01-26 1997-08-05 Toshiba Corp 天井埋込形空調換気扇
JP3173416B2 (ja) * 1997-04-30 2001-06-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DE10315753B4 (de) * 2003-04-04 2005-09-01 Rittal Gmbh & Co. Kg Fixierung einer Wärmetauscherkassette
KR100651879B1 (ko) * 2005-08-16 2006-1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시스템
JP4720475B2 (ja) * 2005-12-14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WO2007069349A1 (ja) * 2005-12-14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KR101203998B1 (ko) 2006-07-18 2012-1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와 이를 가지는 환기장치
WO2017017845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6482688B2 (ja) 2016-02-19 2019-03-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9187A (ja) * 1993-01-08 1995-02-21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込形熱交換器
TWI365968B (zh) * 2007-05-02 2012-06-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TWI336390B (zh) * 2007-05-31 2011-0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TWI371556B (zh) * 2009-04-27 2012-09-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N102734912A (zh) * 2011-04-12 2012-10-17 舍帕Cnc株式会社 旋转式热交换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3676B (zh) 2020-12-25
JP6598884B2 (ja) 2019-10-30
EP3418642A4 (en) 2018-12-26
EP3418642B1 (en) 2020-10-21
US20190285308A1 (en) 2019-09-19
JPWO2017141445A1 (ja) 2018-07-26
WO2017141445A1 (ja) 2017-08-24
CN108603676A (zh) 2018-09-28
EP3418642A1 (en) 2018-12-26
US11002462B2 (en) 2021-05-11
TW201730484A (zh) 2017-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2741B (zh) 熱交換換氣裝置、熱交換器之安裝方法以及熱交換器之拆卸方法
EP3189284B1 (en) Filter housing
US20130318936A1 (en) Box filter with orientation device
TWI625496B (zh) 熱交換器及熱交換換氣裝置
EP2382425B1 (en) Low profiled air handling unit with tilted rotary heat exchange
JPS61202028A (ja) 除塵装置内蔵の壁部材
EP2426426B1 (en) Heat exchanging ventilator
JP6448572B2 (ja) ファンフィルタユニット
KR102332412B1 (ko) 환기시스템
EP4060243A1 (en) Heat exchange type ventilation device
JP6976431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004325046A (ja)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CN219494376U (zh) 一种显热换热器的安装结构以及变频除湿机
JP2004003858A (ja) 換気装置
JP3482755B2 (ja) 換気装置及び熱交換器
JP3705393B2 (ja) 除湿装置
JP2002115898A (ja) ダクト式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管理方法
CN106351547A (zh) 一种门结构
CN106091224A (zh) 一种新型高效送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