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18274B -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18274B
CN108518274B CN201810145443.8A CN201810145443A CN108518274B CN 108518274 B CN108518274 B CN 108518274B CN 201810145443 A CN201810145443 A CN 201810145443A CN 108518274 B CN108518274 B CN 108518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temperature
supercharging pressure
suppression
super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454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18274A (zh
Inventor
吉田晓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518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8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18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82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02D41/0007Controlling intake air for control of turbo-charged or super-charged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22Control of the pumps by varying cross-section of exhaust passages or air passages, e.g. by throttling turbine inlets or outlets or by varying effective number of guide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F01P3/1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for cooling intake or exhaust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02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cooling-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02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cooling-air
    • F01P7/1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cooling-air by throttling amount of air flowing through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F01P7/12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cooling-air by throttling amount of air flowing through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1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by bypass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06Layout of the intake air cooling or coolant circuit
    • F02B29/0437Liquid cooled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06Layout of the intake air cooling or coolant circuit
    • F02B29/0437Liquid cooled heat exchangers
    • F02B29/0443Layout of the coolant or refrigerant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02B39/16Other safety measures for, or other control of,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25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non-liquid fuels, pluralities of fuels, or non-fuel substances added to the combustible mixtures
    • F02D41/0047Controlling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 F02D41/0065Specific aspects of external EGR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 F02D41/04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 F02D41/06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engine starting or warming up
    • F02D41/062Introducing corrections for particu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engine starting or warming up for sta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22Safety or indicating devices for abnormal cond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02Intercoo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02B39/16Other safety measures for, or other control of, pumps
    • F02B2039/162Control of pump parameters to improve safety thereof
    • F02B2039/164Control of pump parameters to improve safety thereo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ump, of the pump drive or the pumped fluid being limi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02B39/16Other safety measures for, or other control of, pumps
    • F02B2039/162Control of pump parameters to improve safety thereof
    • F02B2039/166Control of pump parameters to improve safety thereof the fluid pressure in the pump or exhaust drive being limi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25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non-liquid fuels, pluralities of fuels, or non-fuel substances added to the combustible mixtures
    • F02D41/0047Controlling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 F02D41/0065Specific aspects of external EGR control
    • F02D2041/0067Determining the EGR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22Safety or indicating devices for abnormal conditions
    • F02D2041/227Limping Home, i.e. taking specific engine control measures at abnormal cond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4Engine intake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406Intake manifold press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具备:增压器控制部;取得部,反复取得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及判定部,判定由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以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判定部判定为由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为条件,增压器控制部开始使增压压力下降的增压抑制控制。在增压抑制控制中,由取得部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沸点,则增压器控制部越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搭载有增压器的内燃机进行控制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搭载有增压器的内燃机设有中间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对于被增压器压缩而温度上升的进气进行冷却。并且,设有中间冷却器的进气冷却系统具备对冷却液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和使冷却液循环的泵。
然而,当瓦楞板纸、塑料袋等异物附着于散热器时,无法进行充分的散热。其结果是,在进气冷却系统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并且,当该状态继续时,冷却液可能会沸腾。
为了抑制这样的过热,在日本特开2016‐79935号公报中公开有为了抑制增压器的过热而使内燃机的输出下降的情况。而且,日本特开2009‐103055号公报公开有为了抑制内燃机的过热而使增压压力下降的情况。
因此,在基于散热器的散热未充分地进行而冷却液的温度过度升高时,为了使增压压力下降而可考虑抑制增压。
然而,增压的抑制会导致内燃机的输出的下降,因此在想要抑制增压来抑制过热时,内燃机的输出可能会显著下降。
发明内容
一形态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提供给内燃机,所述内燃机具备:增压器;对由所述增压器压缩后的空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使通过了所述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液的热量散热的散热器;及在设有所述中间冷却器及所述散热器的进气冷却系统设置的泵。该控制装置具备:增压器控制部,控制所述增压器;取得部,反复取得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及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该冷却液的沸点低的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并且,构成为以所述进气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为条件,所述增压器控制部开始增压抑制控制,所述增压抑制控制是使增压压力相比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的判定被作出之前下降的控制。并且,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沸点,则所述增压器控制部越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在上述结构中,在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时,通过增压抑制控制,控制装置一边确认冷却液的温度,一边逐渐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因此,与在进气冷却系统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接近沸点时以一样的程度抑制增压的情况相比,能够对过度抑制增压的情况进行抑制。另外,在增压抑制控制中,基于反复取得的冷却液的温度来更新增压的抑制程度,冷却液的温度越接近沸点,则越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因此,在抑制程度不充分且冷却液的温度接近沸点时,进一步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即,虽然逐渐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但是在抑制程度不充分时,快速地提高抑制程度。因此,也能够对增压的抑制不足的情况进行抑制。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既能抑制增压而抑制过热,又能抑制内燃机的输出显著下降。
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构成为,所述增压器控制部一边基于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来变更一次更新中的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更量,一边反复更新增压的抑制程度,通过以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沸点则越大的变更量来更新增压的抑制程度,来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则冷却液的温度越接近沸点,则使用在增压的抑制程度的更新中的变更量越大,一次更新中的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更量越大。因此,在抑制程度不充分且冷却液的温度接近沸点时,进一步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另外,在该控制装置的一形态中,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沸点,则所述增压器控制部越降低控制上的增压压力的上限,由此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降低增压压力的上限,能够将增压压力限制于不超过该上限的范围,能够抑制增压。而且,通过操作增压压力的上限而抑制增压,因此在作为目标的增压压力比上限低时,将增压压力控制成与作为目标的增压压力一致。即,能够对于超过必要地抑制增压进行抑制。
另外,在该控制装置的一形态中,构成为,所述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低的恢复温度以下。所述增压器控制部构成为,以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恢复温度以下为条件,使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结束。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附着于散热器的异物除去,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恢复而冷却液的温度下降至恢复温度时,能够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由此,能够解除增压的抑制而恢复成通常的控制。
此外,在该控制装置的一形态中,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所述增压器控制部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小于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且处于至所述恢复温度为规定温度差以内的范围时,不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增压抑制控制而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由此在冷却液的温度下降而进入到至恢复温度为规定温度差以内的范围时,维持增压的抑制程度。因此,能够将冷却液的温度维持成不产生沸腾的范围,并使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化收敛,能够使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稳定。
另外,在该控制装置的一形态中,所述增压器控制部构成为,在使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结束时,使基于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的增压的抑制程度逐渐下降。
在伴随增压抑制控制的结束,使增压的抑制程度一下子下降,而解除了增压的抑制的情况下,增压压力可能会急剧上升。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在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时,能够抑制增压压力急剧上升。
并且,在该控制装置的一形态中,该控制装置还具备:进行向所述散热器的送风的风扇;开闭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前方,将向所述散热器的送风路径的一部分选择性地开闭;及控制所述泵的冷却系统控制部。并且,构成为所述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低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以上。并且,构成为以所述进气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为条件,所述冷却系统控制部开始对所述风扇、所述开闭器及所述泵进行控制而提高所述进气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在执行增压抑制控制之前,执行提高进气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能实现过热的抑制。并且,在即使执行了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基础上冷却液的温度也上升而达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时,开始增压抑制控制。
即,首先执行不导致内燃机的输出下降而能够抑制过热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在即便如此也抑制不了过热时,执行增压抑制控制。因此,能够采用以谨慎执行导致内燃机的输出的下降的增压抑制控制的方式来抑制过热的手段,能够对为了抑制过热而抑制内燃机的输出的情况进行抑制。
第二形态提供内燃机的控制方法。所述内燃机具备:增压器;对由所述增压器压缩后的空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使通过了所述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液的热量散热的散热器;及在设有所述中间冷却器及所述散热器的进气冷却系统设置的泵。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对所述增压器进行控制;反复取得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该冷却液的沸点低的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以所述进气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判定为所述取得的温度为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为条件,开始增压抑制控制,所述增压抑制控制是使增压压力相比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的判定被作出之前下降的控制;以及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所述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的沸点,则越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和作为该控制装置的控制对象的柴油发动机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为了抑制冷却液的沸腾而执行的一连串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增压器控制部执行的增压抑制控制的一连串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至恢复温度的温度差ΔTh与在增压抑制控制中使用于最大增压压力的更新的变更量Δpim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出口液温Thwo的推移、泵及风扇及格栅开闭器的动作的推移以及增压压力Pim的推移的关系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5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对搭载于车辆的柴油发动机10进行控制。
如图1所示,在柴油发动机10搭载有涡轮增压器20作为增压器。在柴油发动机10的进气通路11,从上游依次配置有空气滤清器12、压缩器21、中间冷却器41及进气节流阀13。空气滤清器12对向进气通路11取入的空气进行过滤,压缩器21通过内置的压缩器叶轮21a的旋转而对空气进行压缩并向下游送出。中间冷却器41对在压缩器21中被压缩后的空气进行冷却,进气节流阀13通过开度的变更来调整在进气通路11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即吸入空气量。
进气通路11中的比进气节流阀13靠下游的部分对应于柴油发动机10的气缸的个数而分支。分支的各个进气通路11与由各气缸构成的燃烧室14连接。在各燃烧室14分别设置燃料喷射阀15。并且,在燃烧室14中,进行通过进气通路11吸入的空气与从燃料喷射阀15喷射的燃料的混合气的燃烧。
通过燃烧室14内的混合气的燃烧而产生的排气通过柴油发动机10的排气通路16排出。在排气通路16,从其上游依次设置有涡轮22及排气净化装置17。在涡轮22内置有涡轮叶轮22a,该涡轮叶轮22a通过轴而与压缩器叶轮21a连结成能够一体旋转。涡轮22与压缩器21一起构成涡轮增压器20。而且,排气净化装置17捕集排气中的粒子状物质,对排气进行净化。
在涡轮增压器20中,由于排气的流动而涡轮叶轮22a旋转,由此压缩器叶轮21a联动地旋转。由此,进行将压缩后的空气向燃烧室14送入的增压。即,涡轮增压器20通过排气的流动来驱动涡轮叶轮22a,由此对柴油发动机10的进气进行增压。需要说明的是,在向涡轮22的涡轮叶轮22a的排气吹附口设有根据喷嘴开度的变更而使该排气吹附口的开口面积变化的可变喷嘴23。由此,通过调整可变喷嘴23的喷嘴开度,来调整向涡轮叶轮22a吹附的排气的流动,甚至增压后的进气的压力,即增压压力。
另外,该柴油发动机10具备将排气通路16中的比涡轮22靠上游的部分与进气通路11中的比进气节流阀13靠下游的部分连通的排气再循环(EGR:Exhaust GasRecirculation)通路(以下,记载为EGR通路31)。EGR通路31具备:对通过该EGR通路31而向进气中再循环的排气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32;和通过阀开度的变更来调整排气向进气的再循环量的EGR阀33。
另外,在设于进气通路11的中间冷却器41经由第一冷却液通路45及第二冷却液通路46连接有散热器42。第一冷却液通路45将中间冷却器41的冷却液出口与散热器42的冷却液入口连接。第二冷却液通路46将散热器42的冷却液出口与中间冷却器41的冷却液入口连接。并且,在第一冷却液通路45设有从中间冷却器41朝向散热器42送出冷却液的泵44。
散热器42朝向车辆前方的格栅地配置在搭载柴油发动机10的车辆的发动机室内。在散热器42的车辆后方设有电动的风扇43。电动的风扇43从散热器42的车辆前方朝向散热器42引入空气。风扇43通过这样向散热器42引入空气而进行向散热器42的送风。而且,在散热器42的前方设有格栅开闭器47,该格栅开闭器47是将向散热器42的送风路径的一部分选择性地开闭的开闭器。格栅开闭器47设置在车辆的格栅的下侧。在行驶中格栅开闭器47关闭时,由格栅开闭器47遮挡的行驶风被向车辆地板下方引导,地板下方的整流效果提高。
在柴油发动机10中,通过上述中间冷却器41、散热器42、风扇43、泵44、第一冷却液通路45、第二冷却液通路46及格栅开闭器47构成进气冷却系统40。
这样的柴油发动机10由控制装置100控制。控制装置100具备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预先存储有该运算处理用的程序或数据的读出专用存储器、暂时存储中央运算处理装置的运算结果或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等的可读写存储器。在柴油发动机10的各部设置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100输入。这样的传感器包括进气压传感器51、上游侧进气温传感器52、下游侧进气温传感器53、液温传感器54及车速传感器55。进气压传感器51检测进气通路11中的比进气节流阀13靠下游侧的部分的进气的压力即增压压力Pim。上游侧进气温传感器52检测进气通路11中的比压缩器21靠下游侧且比中间冷却器41靠上游侧的部分的进气的温度即入口进气温Thai。下游侧进气温传感器53检测进气通路11中的比中间冷却器41靠下游侧且比进气节流阀13靠上游侧的部分的进气的温度即出口进气温Thao。液温传感器54检测第一冷却液通路45中的比泵44接近中间冷却器41的部分的冷却液的温度即出口液温Thwo。车速传感器55检测搭载有柴油发动机10的车辆的速度即车速SPD。
控制装置100进行燃料喷射阀15或进气节流阀13的控制。而且,控制装置100具备:对涡轮增压器20进行控制的增压器控制部110;对进气冷却系统40进行控制的冷却系统控制部120。而且,控制装置100具备取得部130,该取得部130在柴油发动机10的运转中以规定的周期反复取得由上述的各种的传感器检测的增压压力Pim、入口进气温Thai、出口进气温Thao、出口液温Thwo及车速SPD。
增压器控制部110控制可变喷嘴23而变更喷嘴开度。基本上,增压器控制部110以使通过取得部130取得的增压压力Pim接近作为目标的增压压力即目标增压压力Pimtrg的方式变更可变喷嘴23的喷嘴开度。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增压压力Pimtrg根据柴油发动机10的运转状态来变更。
另外,冷却系统控制部120构成为对进气冷却系统40中的泵44、风扇43、格栅开闭器47进行控制。在泵44的控制中,基本上,冷却系统控制部120以使通过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进气温Thao接近作为目标的进气的温度即目标进气温Thatrg的方式调整泵44的驱动占空比。而且,与此同时,冷却系统控制部120以使通过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接近作为目标的冷却液的温度即目标液温Thwtrg的方式调整泵44的驱动占空比。具体而言,冷却系统控制部120根据入口进气温Thai而算出成为基本的驱动占空比。并且,冷却系统控制部120以算出的驱动占空比为基本,并根据目标进气温Thatrg与出口进气温Thao的比较结果,对驱动占空比进行反馈控制。即,出口进气温Thao越高于目标进气温Thatrg,则冷却系统控制部120越增大驱动占空比,出口进气温Thao越低于目标进气温Thatrg,则冷却系统控制部120越减小驱动占空比。而且,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将通过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与目标液温Thwtrg进行比较,通过反馈控制而出口液温Thwo越高于目标液温Thwtrg,则越增大驱动占空比,出口液温Thwo越低于目标液温Thwtrg,则越减小驱动占空比。
另外,在风扇43的控制中,冷却系统控制部120根据由取得部130取得的车速SPD来调整风扇43的驱动占空比。具体而言,在车速SPD高时,减小驱动占空比。并且,在格栅开闭器47的控制中,冷却系统控制部120根据由取得部130取得的车速SPD而将格栅开闭器47选择性地开闭。具体而言,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在车速SPD小于规定的车速时打开格栅开闭器47,而在车速SPD成为规定的车速以上时关闭格栅开闭器47。由此,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在对于进气冷却系统40而言行驶风成为过度的高车速行驶时,关闭格栅开闭器47而将行驶风向地板下方引导。由此,地板下方的整流效果提高,并且能实现向发动机室内导入行驶风产生的空气阻力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在进行这样的控制的同时,也进行用于抑制进气冷却系统40中的冷却液的沸腾的控制。控制装置100为了进行这样的用于抑制冷却液的沸腾的控制,除了上述的增压器控制部110及冷却系统控制部120之外,还具备判定部140。判定部140构成为基于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判定出口液温Thwo是否达到切换用于抑制冷却液的沸腾的控制的形态的温度。
以下,详细说明控制装置100进行的用于抑制冷却液的沸腾的控制。
图2示出为了切换控制的形态而控制装置100执行的一连串的处理的流程。该一连串的处理在柴油发动机10的运转中由控制装置100以规定的控制周期反复执行。
如图2所示,当该一连串的处理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100中,控制装置100的判定部140判定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是否为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以上。需要说明的是,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是成为是否开始后述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阈值的冷却液的温度,设定为比冷却液的沸点Th5低的温度。而且,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设定为比在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对泵44的控制中设定的目标液温Thwtrg的最大值高的温度。即,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是进气冷却系统40没有异常且在进气冷却系统40中能够适当地控制冷却液的温度的状态时不会达到的程度的温度。
在步骤S100中,在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为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0:是),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进入步骤S110。并且,在步骤S110中,控制装置100的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开始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即,如果在进气冷却系统40产生某些异常,且出口液温Thwo上升至在进气冷却系统40中能够适当地控制冷却液的温度的状态时不会达到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则开始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在该散热能力增大控制中,冷却系统控制部120控制风扇43、格栅开闭器47及泵44而提高进气冷却系统40的散热能力。具体而言,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在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执行中,将泵44的驱动占空比保持为100%。并且,将风扇43的驱动占空比保持为100%。而且,将格栅开闭器47保持为打开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该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比上述的基于目标进气温Thatrg或目标液温Thwtrg的泵44的控制、基于车速SPD的风扇43及格栅开闭器47的控制优先执行。
这样泵44的驱动占空比保持为100%,由此进气冷却系统40的冷却液的循环量成为最大。而且,在格栅开闭器47保持为打开的状态的基础上,风扇43的驱动占空比保持为100%,由此最大限度地进行散热器42的空气与冷却液的换热。即,通过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而将进气冷却系统40的散热能力提高至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10中开始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时,冷却系统控制部120继续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直至执行后述的恢复控制而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结束为止。因此,在处理从步骤S100进入步骤S110时,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已经开始,在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时,在步骤S110的处理中实质上什么也不做,冷却系统控制部120照原样继续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这样,在控制装置100中,以进气冷却系统40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为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以上为条件,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开始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接着步骤S110的处理之后,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进入步骤S120。在步骤S120中,控制装置100的判定部140判定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是否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是成为是否开始后述的增压抑制控制的阈值的冷却液的温度,设定为比冷却液的沸点Th5低且比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高的温度。即,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也是进气冷却系统40没有异常且在进气冷却系统40中能够适当地控制冷却液的温度的状态时不会达到的程度的温度。
在步骤S120中,在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时(步骤S120:是),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进入步骤S130。并且,在步骤S130中,控制装置100的增压器控制部110开始增压抑制控制。即,如果出口液温Thwo超过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而上升至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则开始增压抑制控制。
这样,在控制装置100中,以进气冷却系统40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为条件,增压器控制部110开始增压抑制控制。
增压器控制部110在步骤S130中开始增压抑制控制时,首先,将控制上的增压压力的最大值即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更新为与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增压压力Pim相等的值。最大增压压力Pimmax作为在未执行增压抑制控制时在确保柴油发动机10的可靠性的基础上所需的控制上的增压压力的上限而设定为恒定的值。因此,通过在步骤S130中开始增压抑制控制而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被更新为比增压抑制控制开始之前低的值。即,伴随着增压抑制控制的开始而增压压力的上限降低,增压的抑制程度提高。
这样开始增压抑制控制时,增压器控制部110以规定的控制周期反复执行图3所示的一连串的处理并继续增压抑制控制直至通过后述的恢复控制而结束增压抑制控制为止。因此,在处理从步骤S120进入步骤S130时,增压抑制控制已经开始,在执行增压抑制控制时,在步骤S130的处理中实质上什么也不做,增压器控制部110照原样继续执行增压抑制控制。
如图3所示,当增压抑制控制涉及的这一连串的处理开始时,增压器控制部110首先在步骤S200中,算出温度差ΔTh。该温度差ΔTh是从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减去恢复温度Th2的差。需要说明的是,恢复温度Th2是成为是否开始后述的恢复控制的阈值的冷却液的温度,设定为比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低的温度。即,成为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或增压抑制控制结束的恢复控制是否开始的阈值的恢复温度Th2设定为能够判断冷却液的沸腾的风险充分减小的情况的大小。因此,从出口液温Thwo减去恢复温度Th2的差即温度差ΔTh是其值越大,则表示出口液温Thwo越接近沸点Th5,表示冷却液的沸腾的风险越高的值。
在步骤S200中,当算出温度差ΔTh时,增压器控制部110使处理进入步骤S210,在步骤S210中,基于温度差ΔTh算出变更量Δpim。需要说明的是,变更量Δpim是在接下来的步骤S220的处理中对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进行更新时使用的值。
如图4所示,在温度差ΔTh小于Δt1时,变更量Δpim成为“0”。在温度差ΔTh为Δt1以上且Δt2以下时,变更量Δpim在从Δp1至比Δp1大的Δp2之间,以温度差ΔTh越大则变更量Δpim成为越大的值的方式被算出。另外,在温度差ΔTh大于Δt2时,变更量Δpim一律被算出成为Δp2。需要说明的是,未执行增压抑制控制时的最大增压压力Pimmax为几百千帕,相对于此,Δp1及Δp2是充分小的值,例如是几十~几千帕或1千帕以下这样大小的值。即,增压器控制部110在温度差ΔTh为Δt1以上且Δt2以下时,以出口液温Thwo越接近沸点Th5则变更量Δpim成为越大的值的方式算出Δpim。需要说明的是,Δt1是比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与恢复温度Th2之差小的值,Δt2是比沸点Th5与恢复温度Th2之差小的值。
在步骤S210中,增压器控制部110算出变更量Δpim后,使处理进入步骤S220,在步骤S220中,增压器控制部110对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进行更新。在此,增压器控制部110算出从最大增压压力Pimmax减去变更量Δpim的差,通过将该算出的差设为新的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而对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进行更新。增压器控制部110在这样更新最大增压压力Pimmax后,使一连串的处理暂时结束。
通过反复执行这样的一连串的处理,在温度差ΔTh为Δt1以上的期间,最大增压压力Pimmax以逐渐下降的方式被持续更新。通过这样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逐渐地下降,以最大增压压力Pimmax为上限而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Pimtrg也逐渐下降,增压逐渐受到抑制。而且,温度差ΔTh越大,则变更量Δpim越大,因此出口液温Thwo越接近冷却液的沸点Th5,则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下降幅度越大。另外,在温度差ΔTh小于Δt1时,变更量Δpim成为“0”,因此维持最大增压压力Pimmax。
即,在增压抑制控制中,以判定部140判定为出口液温Thwo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时的增压压力Pim为起点而使最大增压压力Pimmax下降。由此,使增压压力Pim相比判定部140判定为出口液温Thwo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之前下降。而且,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越接近冷却液的沸点Th5,则使增压压力Pim下降时的变更量Δpim越增大,增压的抑制程度进一步提高。相对于此,在温度差ΔTh减小,温度差ΔTh处于小于Δt1的范围时,增压的抑制程度未变更。即,当沸腾的风险减小时,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更停止,抑制程度维持原样而抑制增压的状态继续。
如图2所示,当执行步骤S130的处理而这样的增压抑制控制开始后,控制装置100使这一连串的处理暂时结束。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20中,在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小于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的情况下(步骤S120:否),控制装置100使该一连串的处理暂时结束。即,在出口液温Thwo虽然上升至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以上但是未达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时,不开始增压抑制控制而继续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总之,该控制装置100在出口液温Thwo成为了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的情况下,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和增压抑制控制这双方。相对于此,在出口液温Thwo虽然成为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以上但是未成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不执行增压抑制控制,仅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另外,在步骤S100中,在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小于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的情况下(步骤S100:否),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进入步骤S140。并且,在步骤S140中,判定部140判定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是否为恢复温度Th2以下。
在步骤S140中,在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为恢复温度Th2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40:是),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进入步骤S150。并且,在步骤S150中,增压器控制部110及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开始恢复控制。
该恢复控制是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及增压抑制控制结束而用于使进气冷却系统40或涡轮增压器20的控制恢复成通常的状态的控制。恢复控制由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和增压器控制部110分别执行。
当恢复控制开始时,冷却系统控制部120解除泵44的驱动占空比的100%的保持、风扇43的驱动占空比的100%的保持、以及格栅开闭器47的打开状态的保持。由此,当执行恢复控制时,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立即结束。当这样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结束时,基于冷却系统控制部120的恢复控制结束。
相对于此,增压器控制部110在开始恢复控制时,在增压压力Pim变得与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相等时,即目标增压压力Pimtrg受到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限制而成为与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相等的值时,逐渐提高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然后,由此,增压器控制部110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
总之,增压器控制部110在由于通过增压抑制控制而下降了的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而目标增压压力Pimtrg受到限制、增压受到限制时,在开始恢复控制之后,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逐渐降低增压的抑制程度而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具体而言,每当经过一定的时间时,使最大增压压力Pimmax增大规定量。
并且,当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比目标增压压力Pimtrg高时,增压器控制部110将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更新为执行增压抑制控制之前的值,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始恢复控制的时间点,最大增压压力Pimmax已经高于目标增压压力Pimtrg时,增压器控制部110在该时间点,将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更新为执行增压抑制控制之前的值,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即,在目标增压压力Pimtrg不受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限制、增压压力Pim低于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时,增压器控制部110在该时间点,将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更新为执行增压抑制控制之前的值,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当这样增压抑制控制结束后,基于冷却系统控制部120的恢复控制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恢复控制仅在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或增压抑制控制时开始。因此,在处理从步骤S140进入步骤S150时未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增压抑制控制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50中实质上什么也不做。而且,在处理从步骤S140进入步骤S150时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而未执行增压抑制控制的情况下,仅执行基于冷却系统控制部120的恢复控制,冷却系统控制部120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结束。
在执行步骤S150的处理后,控制装置100使该一连串的处理暂时结束。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40中,在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高于恢复温度Th2的情况下(步骤S140:否),控制装置100不执行步骤S150的处理而直接使该一连串的处理结束。
通过反复执行这样的一连串的处理,在该柴油发动机10中,执行根据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而如上所述用于抑制冷却液的沸腾的控制即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和增压抑制控制。另外,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增压抑制控制以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为恢复温度Th2以下为条件,通过冷却系统控制部120、增压器控制部110执行恢复控制而结束。
接下来,关于控制装置100的作用,参照图5进行具体说明。
图5示出在高负载高速稳态行驶中,瓦楞板纸等异物附着于散热器42时的例子。图5是表示出口液温Thwo的推移、泵44及风扇43及格栅开闭器47的动作的推移、增压压力Pim的推移的关系的时间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与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更新周期及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变更量Δpim相当的增压压力Pim的变化周期及变化量图示得比实际情况大。
如图5所示,在时刻t1异物附着于散热器42时,散热器42的散热受到妨碍,出口液温Thwo开始上升。并且,伴随着出口液温Thwo的上升而出口液温Thwo比目标液温Thwtrg升高,因此泵44的驱动占空比升高。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目标液温Thwtrg成为比恢复温度Th2低的Th1。而且,此时,由于为高速行驶中,因此风扇43的驱动占空比低于100%,而且格栅开闭器47打开。而且,虽然目标增压压力Pimtrg成为比较高的P1,但是此时的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是比P1高的压力P2。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限制未波及到目标增压压力Pimtrg,增压压力Pim维持为P1。
在时刻t2,出口液温Thwo到达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Th3时,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由此,泵44的驱动占空比保持为100%,风扇43的驱动占空比保持为100%,格栅开闭器47保持为打开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伴随出口液温Thwo的上升才开始升高的泵44的驱动占空比在到达时刻t2之前达到100%。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尽管这样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而使进气冷却系统40的散热能力成为最大,但是散热能力仍不足,出口液温Thwo继续上升。
并且,在时刻t3出口液温Thwo达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时,开始增压抑制控制。由此,在时刻t3,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被更新为与增压压力Pim相等的P1。并且,在时刻t3以后,算出与温度差ΔTh的大小对应的变更量Δpim,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每次降低算出的变更量Δpim的量。通过这样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逐级下降,目标增压压力Pimtrg受到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限制而逐渐下降,增压压力Pim对应于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下降而逐渐下降。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这样通过增压抑制控制而逐渐增大增压的抑制程度并抑制增压,由此出口液温Thwo开始下降。并且,在时刻t4以后,温度差ΔTh小于Δt1,变更量Δpim成为“0”。因此,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下降停止,维持增压压力Pim。
然后,在时刻t11,当附着于散热器42的异物被除去时,进气冷却系统40的散热能力恢复,因此出口液温Thwo开始下降。
并且,在时刻t12,出口液温Thwo下降至恢复温度Th2时,开始恢复控制。由此,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结束,解除泵44的驱动占空比的100%的保持、风扇43的驱动占空比的100%的保持、格栅开闭器47的打开状态的保持。而且,最大增压压力Pimmax逐渐增大,增压的抑制程度逐渐下降,由此增压压力Pim逐渐升高。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这样增压的抑制程度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出口液温Thwo下降至与作为目标液温Thwtrg的温度Th1大体一致。
并且,在时刻t13,当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成为目标增压压力Pimtrg即压力P1以上时,最大增压压力Pimmax升高至执行增压抑制控制之前的最大增压压力Pimmax即P2,结束增压抑制控制。
这样,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通过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和增压抑制控制而将出口液温Thwo维持成未到达沸点Th5的范围,抑制冷却液的沸腾。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1)在出口液温Thwo上升至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时,通过增压抑制控制,一边确认出口液温Thwo,一边使最大增压压力Pimmax逐渐下降,逐渐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因此,与在进气冷却系统40中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接近沸点时以一律的程度抑制增压的情况相比,能够对过度抑制增压的情况进行抑制。
(2)在增压抑制控制中,基于反复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而对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进行更新,由此来更新增压的抑制程度。并且,出口液温Thwo越接近沸点Th5,则最大增压压力Pimmax的更新使用的变更量Δpim越大,一次更新中的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更量越大。因此,在抑制程度不充分而冷却液的温度接近沸点Th5时,进一步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即,虽然逐渐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但是在抑制程度不充分时,快速地提高抑制程度。因此,也能够对增压的抑制不足的情况进行抑制。
(3)通过上述的(1)与(2)的效果的组合,既能抑制增压而抑制过热,又能抑制柴油发动机10的输出显著下降。
(4)通过对控制上的增压压力的上限即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进行操作而抑制增压,因此在目标增压压力Pimtrg低于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时,增压压力Pim被控制成与目标增压压力Pimtrg一致。即,能够对超过必要地抑制增压进行抑制。
(5)在将附着于散热器42的异物除去,散热器42的散热能力恢复而出口液温Thwo下降至恢复温度Th2时,开始恢复控制。因此,能够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增压抑制控制结束,解除上述的控制的制约而恢复成通常的控制。
(6)通过增压抑制控制来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由此在出口液温Thwo下降而进入到至恢复温度Th2的温度差ΔTh为Δt1以下的范围时,维持增压的抑制程度。因此,能够将冷却液的温度维持成不产生沸腾的范围,并且使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化收敛,使柴油发动机10的运转状态稳定。
(7)在出口液温Thwo下降至恢复温度Th2之前,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化收敛。因此,能够抑制在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时出口液温Thwo低于恢复温度Th2而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这样的事态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当这样的事态发生时,会产生增压抑制控制结束而解除增压的抑制然后冷却液的温度再次转为上升而执行增压抑制控制这样的波动。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这样的波动的产生。
(8)在伴随增压抑制控制的结束,使增压的抑制程度一下子下降而解除增压的抑制的情况下,增压压力Pim可能会急剧上升。相对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逐渐提高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而逐渐使增压的抑制程度下降,因此能够抑制在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时增压压力Pim急剧上升。
(9)在执行增压抑制控制之前,执行提高进气冷却系统40的散热能力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来谋求过热的抑制。并且,在即使执行了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基础上出口液温Thwo也再上升而达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时,开始增压抑制控制。即,首先,执行不招致柴油发动机10的输出下降而能够抑制过热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在即便如此也抑制不了过热时,执行增压抑制控制。因此,能够采用以谨慎执行招致柴油发动机10的输出的下降的增压抑制控制的方式来抑制过热的手段,能够对为了抑制过热而抑制柴油发动机10的输出的情况进行抑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以对其进行了适当变更的以下的方式来实施。
·不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通常时的进气冷却系统40的控制形态可以适当变更。即,不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通常时的进气冷却系统40的控制形态没有限定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控制形态。
·不执行增压抑制控制的通常时的涡轮增压器20的控制形态可以适当变更。即,不执行增压抑制控制的通常时的涡轮增压器20的控制形态没有限定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控制形态。
·调整增压压力的手段并不局限于可变喷嘴23。也可以是对于使排气绕过涡轮叶轮22a流动的旁通通路选择性地进行开闭的废气旁通阀。
·作为增压器,例示了通过排气驱动式的排气的流动而对涡轮叶轮22a进行驱动的涡轮增压器20,但增压器也可以是由电动机驱动的电动的涡轮增压器。这种情况下,在增压抑制控制中,只要通过电动机的控制来抑制增压即可。
·例示了以柴油发动机10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100,但是在以汽油发动机等为控制对象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
·如果在开始增压抑制控制之前开始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则能够得到与上述的(9)同样的效果。因此,只要在开始增压抑制控制之前能够开始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即可,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开始条件、增压抑制控制的开始条件可以适当变更。可以是例如,以判定部140判定为出口液温Thwo为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以上为条件,首先开始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在即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持续规定期间而出口液温Thwo也不低于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Th4时,开始增压抑制控制。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增压抑制控制开始之前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形态只要能够提高散热能力即可,可以适当变更。只要能够提高进气冷却系统40的散热能力,就至少具有效果,因此可以不用使进气冷却系统40的散热能力成为最大。例如,风扇43的驱动占空比并不局限于100%,可以比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开始前提高。同样,泵44的驱动占空比并不局限于100%,可以比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的开始前提高。而且,在散热能力增大控制中,可以省略泵44、风扇43、格栅开闭器47中的任一个的控制。例如,也可以不进行将格栅开闭器47保持为开阀状态的控制。
·泵44可以不必为电动。例如,可以是发动机驱动式的泵。然而,这种情况下,在散热能力增大控制中,无法使泵44的驱动量增大。
·进气冷却系统40可以不必具备格栅开闭器47。然而,这种情况下,在散热能力增大控制中,无法将格栅开闭器47保持为打开的状态而在执行散热能力增大控制之前使散热能力增大。
·在增压抑制控制中,示出了在温度差ΔTh小于Δt1时,变更量Δpim成为“0”,在温度差ΔTh小时,不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的例子,但是在温度差ΔTh小时也可以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例如,可以不设置使Δpim为“0”的范围而温度差ΔTh越大则越增大Δpim。
·在增压抑制控制中,示出了通过将最大增压压力Pimmax更新变更量Δpim的量而反复更新增压的抑制程度,并逐渐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的例子,但是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更形态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形态。例如,可以是以温度差ΔTh越大时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越减小的方式,基于温度差ΔTh直接算出最大增压压力Pimmax,出口液温Thwo越接近沸点Th5,则越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并不局限于对最大增压压力Pimmax进行操作而抑制增压的控制形态,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控制形态抑制增压。例如,可以基于出口液温Thwo算出目标增压压力Pimtrg,出口液温Thwo越高时,越降低目标增压压力Pimtrg,出口液温Thwo越接近沸点Th5,则越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示出了在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时,逐渐降低增压的抑制程度,逐渐解除增压的抑制,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在开始恢复控制时,一下子解除增压的抑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执行增压抑制控制,也能得到抑制增压而抑制过热并抑制内燃机的输出显著下降的效果。
·示出了以判定部140判定为由取得部130取得的出口液温Thwo为恢复温度Th2以下为条件,开始恢复控制而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和增压抑制控制结束的例子,但是成为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结束的契机的条件与成为使增压抑制控制的契机的条件可以不必相同。而且,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或增压抑制控制结束的定时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在使散热能力增大控制结束之前使增压抑制控制结束。
·可以省略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液温传感器54可以不必设置在比第一冷却液通路45的泵44接近中间冷却器41的部分。即,取得部130取得的冷却液的温度可以不是中间冷却器41的冷却液出口附近的冷却液的温度。总之,液温传感器54只要设置在能够检测进气冷却系统40的冷却液的液温的位置即可。然而,进气冷却系统40的冷却液的温度在中间冷却器41内的接近冷却液出口的部分变得最高。因此,在根据冷却液的温度能够准确地掌握冷却液的沸腾发生的风险方面,优选取得中间冷却器41的冷却液出口附近的冷却液的温度。
·控制装置100并不局限于具备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及存储器而将上述的各种处理全部通过软件进行处理的结构。例如,控制装置100可以是具备执行至少一部分的处理的专用的硬件(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的结构。即控制装置100可以是包括1)ASIC等的1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2)按照计算机程序(软件)进行动作的1个以上的处理器(微型计算机)、或者3)它们的组合、的电路(circuitry)。

Claims (16)

1.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适用于内燃机,
所述内燃机具备:增压器;对由所述增压器压缩后的空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使通过了所述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液的热量散热的散热器;及在设有所述中间冷却器及所述散热器的进气冷却系统设置的泵,
所述控制装置具备:
增压器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增压器;
取得部,构成为反复取得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及
判定部,构成为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该冷却液的沸点低的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以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为条件,所述增压器控制部开始增压抑制控制,所述增压抑制控制是使增压压力相比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的判定被作出之前下降的控制,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沸点,则所述增压器控制部越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所述增压器控制部一边基于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来变更一次更新中的增压的抑制程度的变更量,一边反复更新增压的抑制程度,通过以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沸点则越大的变更量来更新增压的抑制程度,来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沸点,则所述增压器控制部越降低控制上的增压压力的上限,由此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沸点,则所述增压器控制部越降低控制上的增压压力的上限,由此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所述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低的恢复温度以下,
所述增压器控制部构成为,以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恢复温度以下为条件,使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所述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低的恢复温度以下,
所述增压器控制部构成为,以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恢复温度以下为条件,使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结束。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所述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低的恢复温度以下,
所述增压器控制部构成为,以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恢复温度以下为条件,使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结束。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所述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低的恢复温度以下,
所述增压器控制部构成为,以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恢复温度以下为条件,使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结束。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小于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且处于至所述恢复温度为规定温度差以内的范围时,所述增压器控制部不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小于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且处于至所述恢复温度为规定温度差以内的范围时,所述增压器控制部不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小于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且处于至所述恢复温度为规定温度差以内的范围时,所述增压器控制部不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小于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且处于至所述恢复温度为规定温度差以内的范围时,所述增压器控制部不变更增压的抑制程度。
13.根据权利要求5~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增压器控制部构成为,在使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结束时,使基于所述增压抑制控制的增压的抑制程度逐渐下降。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还具备:进行向所述散热器的送风的风扇;开闭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前方,并将向所述散热器的送风路径的一部分选择性地开闭;及控制所述泵的冷却系统控制部,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所述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低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以上,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以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为条件,所述冷却系统控制部开始对所述风扇、所述开闭器及所述泵进行控制而提高所述进气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还具备:进行向所述散热器的送风的风扇;开闭器,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前方,并将向所述散热器的送风路径的一部分选择性地开闭;及控制所述泵的冷却系统控制部,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所述判定部判定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低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以上,
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构成为,以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所述判定部判定为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温度为所述散热能力增大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为条件,所述冷却系统控制部开始对所述风扇、所述开闭器及所述泵进行控制而提高所述进气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的散热能力增大控制。
16.一种内燃机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内燃机具备:增压器;对由所述增压器压缩后的空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使通过了所述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液的热量散热的散热器;及在设有所述中间冷却器及所述散热器的进气冷却系统设置的泵,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对所述增压器进行控制;
反复取得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
判定取得的温度是否为比该冷却液的沸点低的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
以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至判定为所述取得的温度为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为条件,开始增压抑制控制,所述增压抑制控制是使增压压力相比所述取得的温度为所述增压抑制控制开始温度以上的判定被作出之前下降的控制;及
在所述增压抑制控制中,所述取得的温度越接近所述进气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的沸点,则越提高增压的抑制程度。
CN201810145443.8A 2017-02-16 2018-02-12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18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7083A JP6589906B2 (ja) 2017-02-16 2017-02-16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017-027083 2017-0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8274A CN108518274A (zh) 2018-09-11
CN108518274B true CN108518274B (zh) 2020-09-22

Family

ID=61223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4544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18274B (zh) 2017-02-16 2018-02-12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0434B2 (zh)
EP (1) EP3364012B1 (zh)
JP (1) JP6589906B2 (zh)
CN (1) CN1085182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70781A (ja) * 2018-11-02 2020-05-0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気体用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044052B2 (ja) * 2018-12-26 2022-03-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温度制御装置
CN112555010B (zh) * 2019-09-25 2023-04-07 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 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JP7238814B2 (ja) * 2020-01-29 2023-03-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装置の制御装置
CN111399564A (zh) * 2020-03-26 2020-07-10 北京海益同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的温度控制装置及方法、机器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69055A (ja) * 2009-01-26 2010-08-05 Fuj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及びエアコンディショナの統合制御装置
FR2988136A1 (fr) * 2012-03-13 2013-09-2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d'air de suralimentation
JP2016079935A (ja) * 2014-10-21 2016-05-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制御装置
CN106337744A (zh) * 2015-07-09 2017-01-18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增压空气冷却器操作的方法和系统
CN106351733A (zh) * 2015-07-14 2017-01-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冷却剂循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252170A (fr) * 1959-12-17 1961-01-27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d'un moteur à combustion interne
JPS5932614A (ja) 1982-08-18 1984-02-22 Nippon Denso Co Ltd ラジエ−タシヤツタ自動制御装置
JPS6028223U (ja) * 1983-08-03 1985-02-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吸気冷却装置
JP2510664Y2 (ja) * 1990-09-10 1996-09-18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式インタ―ク―ラ装置
JP3156209B2 (ja) * 1992-10-21 2001-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クーラのウォータポンプ制御装置
JP3796966B2 (ja) * 1998-06-16 2006-07-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過給制御装置
US6415761B1 (en) * 2000-05-11 2002-07-09 Detroit Diesel Corporation Engine over temperature protection
DE10254016A1 (de) * 2002-11-19 2004-06-03 Beh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Kühlung von Ladeluft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erartigen Vorrichtung
DE10224063A1 (de) * 2002-05-31 2003-12-11 Daimler Chrysler Ag Verfahren zur Wärmeregulierung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für Fahrzeuge
DE102006010247B4 (de) * 2006-03-02 2019-12-19 Man Truck & Bus Se Antriebseinheit mit Wärmerückgewinnung
JP4752832B2 (ja) 2007-10-23 2011-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445284B2 (ja) * 2010-04-01 2014-03-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吸気温度制御装置
US20180229581A1 (en) * 2011-06-24 2018-08-16 Fredrico Burke Refrigerant Cooled Coaxial Fuel Rail
US9987903B2 (en) * 2011-06-24 2018-06-05 Fredrico Burke Refrigerant allocation between automotive HVAC and engine air/fuel cooling
FR2980524A1 (fr) * 2011-09-26 2013-03-2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suralimentation d'un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FR3001797A1 (fr) 2013-02-06 2014-08-0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Procede de refroidissement et de protection d'un echangeur de chaleur air/fluide
US9394858B2 (en) * 2013-03-11 2016-07-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harge air cooling control for boosted engines to actively maintain targeted intake manifold air temperature
JP6183304B2 (ja) * 2014-07-01 2017-08-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WO2016028548A1 (en) * 2014-08-21 2016-02-25 Borgwarner Inc.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heat recovery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JP6264258B2 (ja) * 2014-10-23 2018-0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の制御装置
US9863306B2 (en) * 2015-01-26 2018-01-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ngine restart aid
CN109944718B (zh) * 2015-02-26 2020-11-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JP6540345B2 (ja) * 2015-08-05 2019-07-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走行制御方法及び車両走行制御装置
CN106014610B (zh) * 2016-05-14 2018-07-0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电子水泵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69055A (ja) * 2009-01-26 2010-08-05 Fuj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及びエアコンディショナの統合制御装置
FR2988136A1 (fr) * 2012-03-13 2013-09-2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d'air de suralimentation
JP2016079935A (ja) * 2014-10-21 2016-05-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制御装置
CN106337744A (zh) * 2015-07-09 2017-01-18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增压空气冷却器操作的方法和系统
CN106351733A (zh) * 2015-07-14 2017-01-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冷却剂循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64012A1 (en) 2018-08-22
US10260434B2 (en) 2019-04-16
US20180230917A1 (en) 2018-08-16
CN108518274A (zh) 2018-09-11
EP3364012B1 (en) 2021-03-24
JP6589906B2 (ja) 2019-10-16
JP2018132004A (ja) 2018-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8274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4373198B (zh) 用于冷凝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US9726092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boost control
US971939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vacuum control
CN109944718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US9322362B2 (en) Supercharging system for engine
JP6210040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システム
US9828902B2 (en) Cooling control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1102060B (zh) 增压发动机系统及其冷凝控制方法
US9494076B2 (en) Engine system
WO2016178303A1 (ja) 内燃機関の低水温冷却装置
US20170276065A1 (en) Electric waste gate valve control device
JP6414194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4134678B2 (ja)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排気ガス再循環装置
JP6326910B2 (ja) ターボ過給器付き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CN104417317B (zh) 加热车厢的方法和系统
JP6357902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再循環方法及び排気再循環装置
JP7433328B2 (ja) Egr制御方法及びegr制御装置
CN112780399B (zh) 集成电力电子器件和进气热管理系统和方法
JP7135402B2 (ja) 冷却システム
CN109989855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KR101339225B1 (ko) 디젤엔진의 이지알 제어방법
EP3613963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ntrol method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ntrol device
JP2005273594A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還流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