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96532B - 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96532B
CN108496532B CN201711392772.4A CN201711392772A CN108496532B CN 108496532 B CN108496532 B CN 108496532B CN 201711392772 A CN201711392772 A CN 201711392772A CN 108496532 B CN108496532 B CN 1084965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shaft
lever
harvester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927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96532A (zh
Inventor
山本裕明
桑岛贤
丸山纯一
矶崎耕辉
猿渡贤治
堀内真幸
木曾田雄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96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6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96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65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Outside Dividers And 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收割机,一个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调节操作对另一个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带来影响的可能性小。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状态具备:进行转向操作及割取部的升降操作的双向操作杆(13);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拨禾用轮相对于割取部的升降操作的单向操作杆(14);双向操作杆(13)中的前后方向摆动操作用的第一摆动支轴(61)和单向操作杆(14)中的前后方向摆动操作用的第二摆动支轴(40)分别设置,通过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摆动而操作的控制阀(V2)和通过单向操作杆(14)的前后方向摆动而操作的控制阀(V3)由一个阀单元(VB)构成。

Description

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割机,其在设置于驾驶部的前部的操纵塔的上部设置有:双向操作杆,其利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及割取部的升降操作;单向操作杆,其利用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拨禾用轮相对于所述割取部的升降操作。
背景技术
如上所述,作为设置有双向操作杆和单向操作杆的收割机,例如,是以下[1]所记载的结构,所述双向操作杆利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及割取部的升降操作,所述单向操作杆利用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拨禾用轮相对于所述割取部的升降操作。
[1]在设置于驾驶部的前部的操纵塔的上部具备:双向操作杆,其利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及割取部的升降操作;单向操作杆,其利用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拨禾用轮相对于所述割取部的升降操作。并且,利用各杆的操作来操作控制阀,构成为分别操作由液压促动器构成的割取部升降装置和/或旋转操作装置、及拨禾用轮的升降操作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9468号公报(参照段落【0032】、【0038】、及附图的【图11】、【图12】)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中,并用设置于操纵塔的上部的双向操作杆和单向操作杆,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分别可靠地操作割取部升降装置和/或旋转操作装置、及拨禾用轮的升降操作装置,在这一方面是有用的。
在该结构中,双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摆动动作用的支轴、单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摆动动作用的支轴由共同的一个轴构成,与各操作杆有关的控制阀支承于共同的阀体。因此,在想要调节双向操作杆和单向操作杆中的任一个操作杆与和其对应的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改变共同的支轴的旋转角度,而有可能导致另一个操作杆与和该另一个操作杆对应的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改变。因此,在很难简单地进行任一个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调节操作的这一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致力于双向操作杆和单向操作杆的轴支承结构,通过简单的结构,提供一个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调节操作对另一个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带来影响的可能性小的收割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设置于驾驶部的前部的操纵塔的上部,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状态具备:双向操作杆,其通过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及割取部的升降操作;单向操作杆,其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拨禾用轮相对于所述割取部的升降操作;所述双向操作杆中的前后方向摆动操作用的第一摆动支轴和所述单向操作杆中的前后方向摆动操作用的第二摆动支轴分别设置,通过所述双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摆动而操作的控制阀和通过所述单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摆动而操作的控制阀由一个阀单元构成。
根据本结构,具有双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轴心的第一摆动支轴和具有单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轴心的第二摆动支轴分别设置。因此,即使调节双向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而稍微改变第一摆动支轴的旋转角度,或者调节单向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而稍微改变第二摆动支轴的旋转角度,一个摆动支轴的旋转角度的变化也不可能对另一个摆动支轴的旋转角度带来影响。
因此,存在如下优点,即,在一个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调节操作不可能对另一个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带来影响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一个操作杆与控制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调节操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对所述第一摆动支轴中的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的所述第一摆动支轴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设置于所述操纵塔。
根据本结构,利用设置于操纵塔的支承部件,支承第一摆动支轴的第二摆动支轴侧的端部、第二摆动支轴的第一摆动支轴侧的端部。
因此,利用共同的支承部件,支承第一摆动支轴的第二摆动支轴侧的端部、第二摆动支轴的第一摆动支轴侧的端部,利用简单的结构对第一摆动支轴和第二摆动支轴这两个轴进行支承,容易实现结构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支承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一方的端部的水平部;支承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另一方的端部的铅直部。
根据本结构,因为在支承部件具有水平部和铅直部,所以即使第一摆动支轴和第二摆动支轴在彼此的轴心方向和/或轴心交叉的方向错位的状态下进行配置,也能够吸收该错位量而支承两个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以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改变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一方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不能改变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另一方的位置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构成为能够调节所述阀单元相对于所述操纵塔的安装位置。
根据本结构,因为构成为能够改变第一摆动支轴或第二摆动支轴中任一方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调节第一摆动支轴与第二摆动支轴的相对位置关系。
另外,因为支承第一摆动支轴及第二摆动支轴的支承部件的集合体构成为能够调节相对于操纵塔的安装位置,所以不用改变与液压系统相连的控制阀侧的位置就能容易地改变第一摆动支轴及第二摆动支轴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构成为能够调节所述第二摆动支轴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支承位置。
根据本结构,不能调节具有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及割取部的升降操作的双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轴心的第一摆动支轴,而能够调节具有进行拨禾用轮相对于割取部的升降操作的单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轴心的第二摆动支轴。
也就是说,对于始终频繁使用的进行转向操作及割取部的升降操作的双向操作杆而言,具有其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轴心的第一摆动支轴维持在稳定地固定于最容易操作的位置的状态,在操作性及耐久性良好的状态下进行使用。
并且,调节具有使用频率没那么高的进行拨禾用轮的升降操作的单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轴心的第二摆动支轴。因此,即使操作频率没那么高的进行拨禾用轮的升降操作的单向操作杆的第二摆动支轴的位置稍微变化,也不会那么不方便,整体容易获得操作性及耐久性优良的支承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件以跨过所述操纵塔的前壁与后壁的状态支承于前壁和后壁,并且支承所述第二摆动支轴的与所述第一摆动支轴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另一端支承部件支承在所述操纵塔的左右方向的横壁上。
根据本结构,因为支承部件支承在操纵塔的前壁和后壁,并且支承第二摆动支轴的与第一摆动支轴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另一端支承部件支承在操纵塔的左右方向的横壁上,所以利用这三处牢固地进行支承。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驾驶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横侧部位置配设有侧板,所述侧板以使前部与所述操纵塔的左右方向端部相邻的状态进行配置,在所述侧板的横侧方配设有驾驶座,所述侧板的前部的上表面处于与所述操纵塔的上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后部在比前部低的高度位置沿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侧板的前部与后部之间的中间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后下的倾斜面。
根据本结构,即使操纵塔设置在比较高的位置,侧板的后部也比较低而乘坐于驾驶座的驾驶者能够容易地看到侧板的后部的操作件和仪表类。
并且,在侧板的中间部,由于是朝后下的倾斜面,所以容易从驾驶座进行目视。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侧板的中间部配置有行驶变速杆,在所述侧板的后部配置有作业部的离合器杆。
根据本结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行驶变速杆配置在乘坐于驾驶座的驾驶者容易目视的朝后下的倾斜面,容易实现提高操作性。
另外,作业部的离合器杆在驾驶座的横侧方上的比较低的位置,在抬起胳膊或肩的同时进行操作的不自由的姿势的可能性小的状态下,以舒服的姿态容易进行操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驾驶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横侧部位置,并且在前部与所述操纵塔的左右方向端部相邻的位置配设有侧板,在所述侧板的横侧方配置有驾驶座,在所述驾驶座的下方配设有发动机,在所述侧板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远离所述发动机一侧的端部具备沿上下方向的纵壁。
根据本结构,因为在侧板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远离发动机一侧的端部具备沿上下方向的纵壁,所以借助来自于发动机室的废气而搬出的尘埃和热风碰撞到位于侧板的横侧方的中间输送槽的横壁而向驾驶部侧反弹的可能性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纵壁中的相当于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发动机相同位置的部分为多孔部件。
根据本结构,由于侧板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远离发动机一侧的端部沿上下方向的纵壁中的、相当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发动机相同位置的部分为多孔部件,所以对于通过该纵壁部分的废气而言,朝向横侧位置的中间输送槽的横壁侧的动压力减弱,通过纵壁的废气碰撞到中间输送槽的横壁而反弹的可能性小,而是一边缓慢上升一边进行排出,向驾驶部侧流入大量的尘埃和热风的可能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右视图。
图2是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操作杆与操作关联机构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操作杆与操作关联机构的右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V-V线观察的向视图。
图6是图3中的VI-VI线处的剖视图。
图7是图3中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
图8是图3中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操作杆与操作关联机构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操作杆与操作关联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操纵塔的上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动力部及驾驶部的左视图。
图13是表示动力部及驾驶部的上下方向剖视图。
图14是表示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驾驶部的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与副变速装置的变速挡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2 驾驶座
13 双向操作杆
14 单向操作杆
20 操纵塔
20F 前壁
20B 后壁
20R 横壁
22 支承部件
22a 水平部
22b 铅直部
61 第一摆动支轴
40 第二摆动支轴
46 另一端支承部件
30 侧板
32 纵壁
33、34 行驶变速杆
35、36 离合器杆
B 驾驶部
V2 控制阀
V3 控制阀
VB 阀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就如以下所述地记载。也就是说,适用本发明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作业行驶时的前进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DF)为“前”,向后退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DB)为“后”,以该前后方向上的朝前姿态为基准的相当于右侧的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DR)为“右”,同样地相当于左侧的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DL)为“左”。
〔整体结构〕
图1及图2表示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在左右一对的履带行驶装置1上支承有车体框架10,并且在车体框架10上搭载动力部A及驾驶部B,从而构成为自走式。
在车体框架10上具备割取前处理装置C(相当于割取部)、脱粒装置D、集谷箱E、卸谷装置F而作为作物收割用的作业装置。
在构成为自走式的机体(以下,大致称为自走机体)中,动力部A配置在车体框架10的右侧前部,使驾驶部B位于该动力部A的上部地进行设置。并且,使割取前处理装置C位于车体框架10的左侧前部,并位于比车体框架10靠前方侧的位置而进行设置。
在车体框架10的后部位置左右分离地配置有:被送入由割取前处理装置C割取的谷秆的全喂入型的脱粒装置D;存储从脱粒装置D供给来的谷粒(相当于作物)的集谷箱E(相当于作物存储部)。在集谷箱E的后部具备用于将存储于集谷箱E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卸谷装置F。
在动力部A中,在车体框架10搭载有发动机3,并且具备覆盖该发动机3的上方侧的箱状的发动机罩11。在该发动机罩11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后述的驾驶部B的驾驶座2。
在发动机罩11的横向外侧部形成有进气箱12,在进气箱12的外表面侧张设有用于从横向外方吸入冷却风的防尘网。
在自走机体的前部的中央位置,将来自于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递至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变速箱4遍及车体框架10的上下而进行设置。在该变速箱4具备作为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无级地变速的主变速装置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还内置有作为副变速装置的齿轮变速装置(未图示)、以及对传递至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驱动力进行切断连接的转向离合器(未图示)。
割取前处理装置C构成为通过拨禾用轮5的旋转动作将植立谷秆的穗梢侧拨起,利用切割器6切断该谷秆的茎根。割取的谷秆(割取谷秆)利用横向输送绞龙7横向输送而聚集在中间输送槽8的入口附近。构成为其全杆被中间输送槽8向后方输送而送入脱粒装置D中。
另外,割取前处理装置C构成为绕中间输送槽8的后端部侧的横向轴心(未图示)上下摆动自如。中间输送槽8的上下摆动是利用遍及车体框架10与中间输送槽8的下部设置的液压缸等促动器16进行的。构成为通过设定由该促动器16的动作产生的摆动量,从而能够调节谷秆的割取高度。
配备于中间输送槽8的前端侧的上方位置的拨禾用轮5构成为,通过绕后端部侧的摆动支点5B上下摆动,能够改变相对于中间输送槽8的高度位置。由此,通过改变拨禾用轮5相对于中间输送槽8的相对高度,在不改变割取高度的状态下就能够改变相对于植立谷秆等割取对象作物的拨入高度。该拨禾用轮5的高度位置的改变是通过由安装于其与中间输送槽8的上部之间的液压缸构成的拨禾轮升降装置5A的伸缩动作而进行的。
相对于该拨禾轮升降装置5A的升降操作是伴随着后述的拨禾轮升降杆14的前后摆动而进行的。
脱粒装置D具备:以对供给至脱粒室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方式绕沿自走机体的前后方向的姿态的轴心而驱动旋转的轴流型的脱粒筒(未图示);以及从由脱粒处理获得的处理物筛选出谷粒的筛选处理装置(未图示)。
在该筛选处理装置中,利用纵向送谷装置(未图示),将筛选出的谷粒中的一次处理物供给至集谷箱E,利用二次还原装置(未图示),将二次处理物返回至脱粒筒所旋转的脱粒室(未图示),除谷粒以外的稻草屑等从筛选处理装置的后部下落放出到自走机体的后方。
集谷箱E具备用于存储从纵向送谷装置供给来的谷粒的箱主体9。该箱主体9通过绕后部位置的上下轴心Y的旋转,从而整体被支承为在收纳于自走机体内的作业姿态和从自走机体沿横向伸出的检查姿态之间能够切换姿态。所述上下轴心Y构成为,与设置于箱主体9的后面侧的卸谷装置F所具有的纵向搬送筒18的筒轴心一致。
卸谷装置F具备:向上立设的直管状的纵向搬送筒18;从该纵向搬送筒18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横向搬送筒19。纵向搬送筒18被设置为能够绕上下轴心Y左右摆动,横向搬送筒19被装备为能够绕水平横向轴心X起伏摆动,并且构成为能够与纵向搬送筒18一起绕所述上下轴心Y左右摆动。
纵向搬送筒18及横向搬送筒19由分别在内部内置有搬送绞龙的公知的绞龙式搬送装置构成。
〔驾驶部〕
驾驶部B如下所述地构成。
在发动机罩11的上表面侧搭载设置有驾驶座2,在驾驶座2的前方侧,以隔着驾驶部踏板15的方式立设有操纵塔20。
在操纵塔20的上表面21侧,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有:兼作为进行自走机体的转向控制的操作件和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的操作件的双向操作杆13;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拨禾用轮5相对于切割器6的升降操作的拨禾轮升降杆14(相当于单向操作杆)。
如图3所示,双向操作杆13在非操作状态下维持在成为直立姿态的中立位置N。并且构成为以基于该中立位置N而能够向左转位置L及右转位置R操作的方式,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摆动操作。
通过将双向操作杆13在左右方向上摆动操作,经由后述的第一操作关联机构H1,对转向控制阀V1的操作臂进行推拉操作。伴随着转向控制阀V1的切换操作,对内置于变速箱4的转向离合器进行接合、分离控制,实现自走机体的转向(转弯)。
另外,通过将该双向操作杆13沿前后方向操作,能够操作对上述促动器16进行控制的升降控制阀V2(相当于控制阀。参照图3),从而实现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动作。
如图3至图5所示,设置于操纵塔20的上表面侧的拨禾轮升降杆14(相当于单向操作杆)构成为,通过向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拨禾用轮5的升降操作。
即,通过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拨禾轮升降杆14,经由后述的第二操作关联机构H2,对控制拨禾轮升降装置5A的升降控制阀V3(相当于控制阀)进行操作,进行拨禾用轮5的升降动作。
如图12及图14所示,在驾驶座2的左侧部设置有从操纵塔20的左横端部位置朝向后方侧延伸设置的侧板30。在该侧板30的上表面31中的位于前部侧的前部上表面31A,作为控制自走机体的行驶速度的行驶变速杆,设置有主变速杆33和副变速杆34。
并且,在侧板30的上表面31中的位于后部侧的后部上表面31B,在比主变速杆33和副变速杆34靠后方侧的位置,作为作业部的离合器杆,脱粒离合器杆35和割取离合器杆36以左右排列的状态进行设置。
脱粒离合器杆35构成为,通过脱粒离合器杆35的前后摆动操作,对脱粒装置D中的脱粒离合器(未图示)进行接合、分离操作。割取离合器杆36构成为,通过割取离合器杆36的前后摆动操作,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C中的割取离合器(未图示)的接合、分离操作。
另外,在侧板30上,在比主变速杆33和副变速杆34靠后方侧的位置,在比脱粒离合器杆35和割取离合器杆36靠前方侧的位置,设置有控制发动机3的转数的加速杆38。
侧板30位于驾驶座2的横向左侧方,前部处于与操纵塔20的左右方向端部邻接的位置。
在该侧板30的上表面31中的与操纵塔20的左右方向端部邻接的前端部位置,侧板30的上表面31与操纵塔20的上部位于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所述后部上表面31B在比前部上表面31A更低的高度位置,沿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设置。
因此,侧板30的上表面31中的、位于侧板30的前端部与后部上表面31B之间的中间部的前部上表面31A形成为朝后下的倾斜面。因此,主变速杆33和/或副变速杆34以向朝后下的倾斜面的上侧突出的状态进行设置(参照图12)。
如图12所示,设置于后部上表面31B的脱粒离合器杆35和割取离合器杆36在侧视下弯曲形成为大致L形,在后部上表面31B的下侧枢轴支承于枢支轴37,被设置为能够前后摆动。也就是说,构成为能够从该图的实线所示的大致起立姿态的离合器接合状态,改变姿态至如该图的假想线所示地大致倒伏姿态的离合器分离状态。此时,以使改变姿态至离合器分离状态的脱粒离合器杆35和割取离合器杆36的各手柄部35a、36a在距后部上表面31B规定间隔d1的位置停止的方式,规定脱粒离合器杆35和割取离合器杆36的摆动动作范围。
〔针对操作关联机构〕
在图3至图10中表示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和自走机体的转向控制的双向操作杆13、进行拨禾用轮5的升降操作的拨禾轮升降杆14(相当于单向操作杆)。
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经由如下所述地构成的第一操作关联机构H1,传递至升降控制阀V2、作为转向驱动部的转向控制阀V1。
另外拨禾轮升降杆14的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经由后述的第二操作关联机构H2,传递至升降控制阀V3。
〔第一操作关联机构〕
第一操作关联机构H1如下所述地构成。
立设于操纵塔20的上表面侧的双向操作杆13构成为,将其前后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经由配设于操纵塔20的内部的第一操作关联机构H1,传递至升降控制阀V2和转向控制阀V1。
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一操作关联机构H1具备:固定于操纵塔20的内部的杆支承架50、支承于该杆支承架50的轴支承部件60。轴支承部件60具备:第一轴部61(相当于第一摆动支轴),其具有将双向操作杆13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单向的摆动轴心y1;第二轴部62,其将所述双向操作杆13支承为能够绕另一方向的摆动轴心x1摆动。
上述两个摆动轴心x1、y1中的沿自走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单向的摆动轴心y1是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动作的轴心,沿自走机体的前后方向的另一方向的摆动轴心x1是双向操作杆13的左右方向上的摆动动作的轴心。
<安装托架>
如图3至图6以及图8至图11所示,在操纵塔20的比上表面21更靠下方侧的位置,跨过操纵塔20的前壁20F与后壁20B的壁部彼此,焊接固定左右一对的安装托架22、23。
其中,在该结构中,如图4至图6以及图11所示,截面L形的前侧安装板26焊接固定于前壁20F的内面侧,俯视下呈门形的形状的后侧安装板27焊接安装于后壁20B的内面侧,因此,安装托架22、23跨过这些前侧安装板26与后侧安装板27而焊接固定。
安装于杆支承架50的左右的上壁部分50U螺栓连结在该安装托架22,杆支承架50固定于操纵塔20。
如图3至图6以及图9至图11所示,上述安装托架22、23中的位于右横侧部的右侧安装托架22(相当于支承部件)具备与杆支承架50的上壁部分50U抵接的水平板面22a(相当于水平部)、从该水平板面22a的右横侧端朝下向弯曲的铅直板面22b(相当于铅直部)、从水平板面22a的左横侧端朝上弯曲的立起板面22c,从而形成为截面弯曲状。
在右侧安装托架22,在水平板面22a中的靠近左横侧部的立起板面22c的部位,焊接固定有固定用螺母22d。因此,连结用螺栓24插入到形成于右侧的上壁部分50U的连结用孔50a,通过与所述固定用螺母22d螺合,能够将上壁部分50U的右侧连结支承于右侧安装托架22。
另外,在从水平板面22a的右横侧端朝下弯曲的铅直板面22b,形成有连结孔22e(参照图10、图11)。
该连结孔22e是用于利用连结螺栓44对支承拨禾轮侧支轴部40(相当于第二摆动支轴)的一端部的安装板43进行连结固定的部件,具备与连结螺栓44螺合的固定螺母部44a。
上述拨禾轮侧支轴部40具有使拨禾轮升降杆14在前后方向上摆动动作时的轴心y4。并且,在安装板43形成有与拨禾轮侧支轴部40的一端部嵌合的枢支孔43a、供所述连结螺栓44插入的支承孔43b。
安装板43的支承孔43b形成为具有比插入到该支承孔43b的连结螺栓44的直径稍大的内径的所谓的间隙孔。由此,利用相当于支承孔43b内径与连结螺栓44的外径之间的差的范围内的通融,能够调节支承孔43b与连结螺栓44之间的相对位置。
上述安装托架22、23中的比右侧安装托架22更位于左右方向上靠机体中央侧的左侧安装托架23具备与杆支承架50的上壁部分50U抵接的水平板面23a(相当于水平部)、从该水平板面23a的左横侧端朝上弯曲的立起板面23c,从而形成为截面L形。
该左侧安装托架23在杆支承架50中的、靠近与支承于所述右侧安装托架22一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位置,以跨过操纵塔20的前后的壁部彼此的方式,跨过前侧安装板26与后侧安装板27而焊接固定。在左侧安装托架23的水平板面23a也设置有固定用螺母23d。将连结用螺栓25从下方侧插入到杆支承架50的上壁部分50U中的靠近左侧端部地设置的连结用孔50a中,通过使连结用螺栓25与所述固定用螺母23d螺合,能够将上壁部分50U的左侧连结支承于左侧安装托架23。
拨禾轮侧支轴部40中的与枢轴支承于安装板43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支承在操纵塔20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横壁20R(相当于横壁)。
也就是说,如图3及图11所示,在右横壁20R焊接固定有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呈通道状的固定托架46(相当于另一端支承部件)。轴安装板45螺栓连结于该固定托架46的敞开的左侧端部。
如图3及图10所示,轴安装板45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具有外嵌于拨禾轮侧支轴部40的端部的枢支孔45a,在沿该枢支孔45a的上下方向分离的上下两处设置有连结孔45b、45b。
枢支孔45a是紧密地外嵌于拨禾轮侧支轴部40的轴支用的孔,但是上下的连结孔45b形成为上下方向长度长的长孔。由此,能够调节轴安装板45相对于固定托架46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能够调节拨禾轮侧支轴部40相对于操纵塔20的右横壁20R的上下位置。
<杆支承架>
如图3至图10所示,杆支承架50具有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后壁50B、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右侧的右侧壁50R、位于左侧的左侧壁50L,从而在俯视下形成为门形。右侧壁50R和左侧壁50L分别跨过后壁50B与上壁部分50U而焊接固定,提高整个杆支承架50的保持形状强度。杆支承架50由板金制材料构成,上壁部分50U构成为由与构成后壁50B的部分一体的材料构成,通过在后壁50B的左右两侧的上部向前方弯曲,使上壁部分50U朝上。
在右侧壁50R,与第一轴部61的轴心方向处的一端侧对置地枢轴支承该第一轴部61的轴端部的筒凸起状的轴承部51以向右侧壁50R的右侧的横向外侧(在图3中为左侧)突出的状态而形成。在该右侧壁50R的横向外侧,与轴承部51相同地突出形成有固定卡止销52。
在后述的升降中立恢复弹簧76安装于轴承部51时,固定卡止销52卡止于该升降中立恢复弹簧76,从而向中立位置N对向前后方向操作的双向操作杆13施力而使其恢复。
并且,在左侧壁50L设置有用于支承第一轴部61的轴心方向处的另一端侧的连结部53。连结部53焊接固定有固定用螺母53a、53a,安装于轴支承部件60的第一轴部61的连结部件65在从左侧壁50L的横向外侧抵在该连结部53的状态下,经由两个连结螺栓53b、53b进行安装。
如图7、图9、图10所示,在杆支承架50的后壁50B设置有将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限制部55,作为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中的单向的摆动范围。
该限制部55由形成于后壁50B的大致矩形的开口构成,从而将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范围设定为规定角度范围。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伴随着枢轴支承于杆支承架50的轴支承部件60中的、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绕第一轴部61的摆动轴心y1转动的第二轴部62的一部分以进入所述限制部55的开口的状态进行配置。因此,如该图的假想线所示,通过第二轴部62与限制部55的开口边缘之间的抵接,对绕第一轴部61的摆动轴心y1摆动动作的第二轴部62的摆动范围进行限制。
<轴支承部件>
轴支承部件60具有:第一轴部61,其具有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中的单向的摆动轴心y1;第二轴部62,其具有所述操作杆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中的另一方向的摆动轴心x1。
第一轴部61与第二轴部62以使各自的轴彼此在轴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连结的方式,由共同的保持架体63固定。这些第一轴部61和第二轴部62位于在上侧和下侧彼此交叉的状态,在保持架体63的上部侧固定朝向前后方向的第二轴部62,在保持架体63的下部侧固定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一轴部61。
第一轴部61在其右端侧具有被轴承部61a,所述被轴承部61a相对于设置于杆支承架50的右侧壁50R的筒凸起状的轴承部51而插拔。由此,第一轴部61的右端侧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于杆支承架50。
第一轴部61的左端侧经由连结部件65支承在设置于杆支承架50的左侧壁50L的连结部53,所述连结部件65夹在设置于第一轴部61的靠左端侧的部位的一对凸缘部61b、61b之间。
此时,在连结部件65中的作为与连结部53连结一侧的一个端部,连结部件65相对于连结部53而螺栓连结并且完全固定。在连结部件65中的作为与第一轴部61连结一侧的另一端部,夹在一对凸缘部61b、61b之间的连结部件65和第一轴部61以相对旋转自如的状态支承第一轴部61。由此,第一轴部61在被限制其轴线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支承于连结部件65。
在第一轴部61的右端侧,在位于杆支承架50的右侧壁50R的内侧的部位,第一操作板64与第一轴部61安装为一体。在比该第一操作板64的朝向横向外方的面更向横向外方突出的状态下,所述被轴承部61a与第一轴部61设为一体,从而在将被轴承部61a插入杆支承架50的轴承部51的状态下,第一操作板64位于右侧壁50R的内侧。
由此,枢轴支承第一轴部61的轴端部的筒凸起状的轴承部51向右侧壁50R的横向外侧(在图3中为左侧)突出,第一操作板64位于右侧壁50R的内侧,连结部件65构成为在从左侧壁50L的左侧的横向外侧(在图3中为左侧壁50L的右侧)抵靠的状态下能够进行连结。因此,轴支承部件60从左侧抵靠于杆支承架50,利用连结螺栓53b、53b将连结部件65和连结部53螺栓连结,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组装。
如图3至图6所示,第一操作板64比右侧壁50R更向下方侧延伸出来很长。并且,在向下方侧延伸出来很长的第一操作板64的下部,以越过右侧壁50R的下端边缘而从第一操作板64向右侧壁50R的横向外侧突出的方式,立设有可动卡止销64a。如图3至图6所示,该可动卡止销64a被设置为,在将升降中立恢复弹簧76安装于轴承部51时,卡止于该升降中立恢复弹簧76。
因此,向杆支承架50的右侧壁50R的横向外侧突出形成的固定卡止销52、以从第一轴部61的第一操作板64向横向外侧突出的方式立设的可动卡止销64a卡止在安装于轴承部51的升降中立恢复弹簧76。
如果在该状态下将双向操作杆13向前后方向摆动操作,则如图6的假想线所示,伴随着第一操作板64的摆动,可动卡止销64a使升降中立恢复弹簧76的一端侧向离开固定卡止销52一侧移动。此时,因为升降中立恢复弹簧76的另一端侧卡止于固定卡止销52而不动,所以朝向靠近固定卡止销52的方向对可动卡止销64a弹性施力的升降中立恢复弹簧76的作用力作用在双向操作杆13上。由此,双向操作杆13构成为,如果把手拿开,则恢复至中立位置。
如图7所示,此时的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操作范围的界限是通过形成于杆支承架50的所述限制部55与处于插入到该限制部55的状态下的第二轴部62之间的抵接而进行的。
另外,双向操作杆13与作为该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轴心y1处的第一轴部61以在靠近通过所述摆动轴心y1的铅直线的位置存在中立姿态下的双向操作杆13的杆身部分的方式,在关联的状态下进行配设。
在第一轴部61的右端侧,在位于杆支承架50的右侧壁50R的内侧的部位,在比第一操作板64靠近第二轴部62的摆动轴心x1的位置,固定有操作臂67。该操作臂67在将双向操作杆13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自由端侧以朝向前方的姿态延伸,操作杆68的一端与靠近该延伸端地设置的连结孔67a连结。
操作杆68的另一端与对促动器16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升降控制阀V2关联。因此,伴随着双向操作杆13绕所述摆动轴心y1的前后摆动操作,使促动器16动作,能够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操作。
在第一轴部61的左端侧,如图3及图9、图10所示,比夹在一对凸缘部61b、61b之间的连结部件65所存在的部位更靠左端侧的位置,安装有第二操作板66。
在第二操作板66的下端部形成有用于保持操作线缆82的缺口部66a,所述操作线缆82被设置为,将转向控制阀V1与双向操作杆13关联。操作线缆82由内线部分能够相对滑动地插入到外线部分的内部的推拉线构成,内线部分的一端侧与传递双向操作杆13的摆动操作处的后述的输出操作体71连结,外线部分在包入缺口部66a的状态下进行保持。
由此,通过利用第二操作板66支承操作线缆82的中途部分,能够容易顺畅地进行操作体71的操作线缆82的操作。
俯视下前方侧敞开的通道状的保持架体63的左右两侧片部分焊接固定在第一轴部61的第一操作板64与连结部件65之间的中间位置而一体化。并且,在与所述第一轴部61交叉的状态下,使轴心沿前后方向的第二轴部62在比所述第一轴部61靠上部的位置,沿前后贯通保持架体63的状态进行设置。也就是说,经由保持架体63,上下的第一轴部61和第二轴部62以彼此正交的姿态一体化。
第二轴部62使枢轴支承双向操作杆13的枢轴部分62A位于比保持架体63靠前方侧的位置,使延长轴部分62B位于比保持架体63靠后方侧的位置。
并且,向后方侧延长的延长轴部分62B构成为,与形成于杆支承架50的限制部55卡合。另外,转向中立恢复弹簧75卷绕在延长轴部分62B上。在转向中立恢复弹簧75的两端部卡止从保持架体63朝后方突出设置的中立限制销63A、设置于后述的操作托架70的操作轴72中的从操作托架70朝后方突出设置的操作轴72部分。
如图7及图10所示,在前方侧的枢轴部分62A,在靠近保持架体63的一侧外嵌有与双向操作杆13形成一体的矩形板状的操作托架70的凸起部70A。并且,在远离保持架体63的一侧,比操作托架70更位于前方侧的矩形板状的输出操作体71的凸起部71A(相当于筒轴部)外嵌于第二轴部62,从而将这些操作托架70及输出操作体71支承为能够绕作为第二轴部62的轴心的摆动轴心x1相对转动。
具有沿与第二轴部62的摆动轴心x1平行的前后方向的轴心x2的操作轴72在前后贯通操作托架70的状态下,位于第一轴部61的下侧,焊接在与双向操作杆13一体的操作托架70,而与其一体化。
该操作轴72具备:从操作托架70朝前方突出设置的操作轴72部分(相当于卡止体);从操作托架70朝后方突出设置的操作轴72部分(相当于突出部件)。
并且,朝前方突出设置的操作轴72部分插入到后述的输出操作体71的操作用开口71C,朝后方突出设置的操作轴72部分插入到形成于保持架体63的后述的限制用开口63B。
输出操作体71具有外嵌于第二轴部62的凸起部71A、一体地安装于该凸起部71A的板状的摆动板部分71B,并且,在摆动板部分71B具有供所述操作轴72插入的操作用开口71C。另外,在摆动板部分71B的下部,以位于比操作用开口71C靠下方侧的位置的状态设置有卡止销73(相当于弹簧卡止部)。该卡止销73与第二轴部62及操作轴72相同地,轴心x3朝向沿前后方向的方向,在向输出操作体71的前后两侧突出的状态下焊接固定于摆动板部分71B。
并且,在比摆动板部分71B靠前方侧的凸起部71A卷绕有作为弹性体的螺旋弹簧74,并且,螺旋弹簧74的两端侧的各端部被安装为,位于分开到插入操作用开口71C的朝前方的操作轴72部分、以及卡止销73的左右两侧的状态。
如图3、图7及图10所示,操作线缆8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结于向摆动板部分71B的后方侧突出的卡止销73。如图3所示,该操作线缆82构成为,与转向控制阀V1关联,并且与双向操作杆13的左右方向、即绕第二轴部62的摆动轴心x1的摆动操作连动而对转向控制阀V1进行切换操作,左右分别对未图示的行驶装置的转向离合器进行接合、分离操作,进行机体的转弯操作。
由此,利用被设置为将转向控制阀V1与双向操作杆13关联的所述操作线缆82、在第一操作关联机构H1将双向操作杆13的左右方向及绕第二轴部62的摆动轴心x1的摆动操作传递至操作线缆82处的第二轴部62和输出操作体71等,构成转向单元U1。
在转向单元U1中的双向操作杆13与输出操作体71之间,以出现输出操作体71跟随双向操作杆13的摆动动作而一体地移动的状态、以及允许输出操作体71没有相对于双向操作杆13一体地跟随而双向操作杆13单独摆动动作的状态的方式,存在某种程度的通融。
通过在形成于摆动板部分71B的操作用开口71C的内径与操作轴72的外径之间存在直径差,从而构成该通融。
〔第二操作关联机构〕
进行拨禾轮升降杆14的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的第二操作关联机构H2如以下所述地构成。
如图3至图5以及图9、图10所示,拨禾轮升降杆14由将弯曲成U形的下端侧焊接固定于拨禾轮侧支轴部40的带板状的部件构成。并且,板状的操作臂41也焊接固定在拨禾轮侧支轴部40。
该操作臂41在将拨禾轮升降杆14操作至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自由端侧以朝前方的姿态延伸,操作杆42的一端连结于靠近该延伸端地设置的连结孔41a。操作杆42的另一端与对拨禾轮升降装置5A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升降控制阀V3关联。
因此,伴随着绕拨禾轮侧支轴部40的轴心y4的拨禾轮升降杆14的摆动操作,使拨禾轮升降装置5A动作,能够进行拨禾用轮5相对于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高度位置的改变操作。
支承拨禾轮升降杆14的拨禾轮侧支轴部40与支承双向操作杆13的第一轴部61使各自的轴心y4、y1沿左右方向而在左右排列的状态下稍微分离地配置,但是不能同心状地配置。
也就是说,拨禾轮侧支轴部40的轴心y4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第一轴部61的摆动轴心y1稍微向下方错开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拨禾轮侧支轴部40的轴心y4也配置在比第一轴部61的摆动轴心y1稍微向前方错开的位置。在该位置关系中,拨禾轮侧支轴部40和第一轴部61利用所述安装托架22、23安装于操纵塔20。
对拨禾轮升降装置5A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升降控制阀V3、以及对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操作的促动器16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升降控制阀V2装入共同的阀体VB(相当于阀单元)。阀体VB在操纵塔20的内部,能够沿前后、或者左右、或者上下地改变其安装位置而进行安装。
通过改变该阀体VB的位置,能够统一同时地改变所述升降控制阀V3、及升降控制阀V2的位置。
〔动力部的结构〕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动力部A,在发动机罩11的右横向外方设置有进气箱12,在发动机罩11的左横侧部设置有侧板30。
在发动机罩11的内部,在发动机3的右横向外侧设置有散热器17及进气扇17A。通过进气箱12及散热器17而吸入的外部气体利用进气扇17A而作为发动机室内的冷却风,强制从右方向左方送风。
进气扇17A的送风经过发动机室内,从侧板30的后部处的左侧方向外方排出,但是在该侧板30的左横向外方存在中间输送槽8,所述中间输送槽8将割取收割物从割取前处理装置C朝向脱粒装置D搬送。
因为在侧板30的左横侧面与中间输送槽8的右横侧面之间存在适当的间隔,所以只要进气扇17A的送风不那么强就没有特别的问题,在发动机3本身大型且具有强输出,或者作业负载较大而提高发动机3的输出来进行作业的情况下,以很快的速度吹出的来自进气扇17A的送风碰到中间输送槽8的右横侧面,向上方的驾驶部B侧反弹。
在此,在侧板30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远离发动机3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的纵壁32,并且,该纵壁32由形成有限制进气扇17A的送风的同时使其能够通过的程度的大量的通气用小孔的打孔金属板(相当于多孔部件)构成。
由此,进气扇17A的送风以很快的速度直接碰撞到中间输送槽8的右横侧面而反弹的可能性小。并且,与纵壁32为无孔的部件相比,热气滞留在发动机室内的可能性也很小。
在该纵壁32形成有通气用小孔的范围可以是整个纵壁32,也可以仅是相当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存在发动机3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的部分。
也就是说,在前后方向上,进气扇17A和发动机3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进气扇17A的送风方向朝向存在发动机3的方向。因此,形成有通气用小孔的范围也可以是相当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存在发动机3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或大致相同的位置的范围。
〔其他〕
图15是以实线和双点划线表示驾驶部踏板15的位置、侧板30部分的形状不同的两种驾驶部B的比较用的说明图。
首先,对图15中双点划线所记载的形状的驾驶部B进行说明。
在该驾驶部B中,将驾驶部踏板15及踏板下表面15U的位置设定在比较低的位置。并且,操纵塔20的底面20U在比驾驶部踏板15的上表面低一段的位置安装于驾驶部踏板15。
并且,侧板30的上表面31与操纵塔20的后端位置连接,在与该后端位置相同程度的高度位置,整体形成为沿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的平坦面。
接着,对图15中实线所记载的形状的驾驶部B进行说明。
在该驾驶部B,驾驶部踏板15的踏板下表面15U的位置与上述双点划线所记载的形状的情况相比,高出高低差h1。并且,驾驶部踏板15的上表面没有像上述双点划线所示的比较例的结构那样的低的阶梯部,整体形成为平坦面,在其上搭载有操纵塔20的底面20U。该驾驶部踏板15的上表面与上述双点划线所记载的形状的情况相比,高出高低差h2。
其结果是,操纵塔20的上端部与比较例的结构相比高出相当多。但是,侧板30的上表面31没有形成为整体沿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的平坦面,在其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也就是说,侧板30的上表面31中的与操纵塔20的上部后端位置连接的前部上表面31A从操纵塔20的后端起,形成为沿操纵塔20的上表面的朝后下的倾斜面,进一步向其后方连接的后部上表面31B形成为沿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的平坦面。并且,该后部上表面31B与比较例的结构中的侧板30的上表面31相比,高出高低差h3。
如上所述,实线所记载的形状的驾驶部B与采用双点划线所记载的形状的驾驶部B的情况相比,整体稍微提高,侧板30的上表面31的高度也稍微提高。从驾驶部踏板15的上表面到侧板30的后部上表面31B的距离几乎不变。
上述图15中实线所记载的形状的驾驶部B是相当于本发明的驾驶部B的结构。
该结构容易应用在如下情况,即,伴随着搭载于车体框架10的发动机3的大型化、变速箱4的大型化等,想要提高驾驶部踏板15中的踏板下表面15U的位置,并且将地上高度确保得很高的情况。例如,在即使提高踏板下表面15U的地上高度,也不想要设置于侧板30的上表面31的各种操作件的位置、驾驶座2的高度提高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与采用双点划线所记载的比较例的驾驶部B中的驾驶部踏板15的位置和侧板30部分的形状的情况相比,在采用实线所记载的形状的驾驶部B中的驾驶部踏板15的位置和侧板30部分的形状的情况下,如果与踏板下表面15U彼此的高低差h1、驾驶部踏板15的上表面彼此的高低差h2相比,则因为侧板30的后部上表面31B处的高低差h3相当小,所以是有利的。
另外,在发动机3或变速箱4大型化时,如果将用作行驶变速用的主变速装置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容量设定得很大,则容易获得在以下方面有利的变速装置。
也就是说,对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而言,在其功能的基础上,公知通过增大斜板角而高效地使用于比较的高挡区域的情况。因此,在通常的收割机中,通过将其与变速箱4内的齿轮式副变速装置组合,出现作为高挡区域的“路上行驶速度”、作为中挡区域的“通常作业行驶速度”、作为低挡区域的“倒伏作业行驶速度”这三种行驶形态。
在该结构中,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用于例如最高挡(100%输出),将齿轮式副变速装置向适于“倒伏作业行驶速度”的低挡、适于“通常作业行驶速度”的中挡、适于“路上行驶速度”的高挡这三个挡位切换而使用。
但是,针对整个收割机的大小,如果发动机3的输出或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容量有富余,则如图16所示,能够采用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用法与齿轮式副变速装置组合,将齿轮式副变速装置切换为两个挡位而进行的简单且小型的结构。
图16的表示出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区分为中挡(例如50%输出)、例如最高挡(100%输出),并且将其与能够变速为标准挡(一挡)和高挡(二挡)这两挡的齿轮式副变速装置组合而使用的情况下的行驶速度的输出状态。如该表所示,使用容量有富余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和能够两挡变速的齿轮式副变速装置,能够出现作为低挡区域的“倒伏作业行驶速度”、中挡区域的“通常作业行驶速度”、作为高挡区域的“路上行驶速度”这三种行驶形态。
由此,容易实现齿轮式副变速装置的小型化和简化。
〔其他实施方式之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构成为通过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操作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操作,并且通过双向操作杆13的左右方向操作进行自走机体的转向操作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双向操作杆13的左右方向操作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操作,并且通过双向操作杆13的前后方向的操作进行自走机体的转向操作的结构。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在驾驶部B中,侧板30的前部相对于操纵塔20的左右方向端部而向后端侧连接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是侧板30的前部以位于该操纵塔的左右方向上的横向外侧的方式与操纵塔20的左右方向端部相邻的结构。
另外,操纵塔20和侧板30不限于彼此连接的结构,也可以是稍微隔开间隙地配置的结构。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在支承部件中,将支承双向操作杆13的第一轴部61的杆支承架50固定在右侧安装托架22的水平板面22a,并将拨禾轮升降杆14的拨禾轮侧支轴部40以能够位置调节的方式支承于铅直板面22b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也可以是将拨禾轮升降杆14的拨禾轮侧支轴部40固定于右侧安装托架22的水平板面22a,并将支承双向操作杆13的第一轴部61的杆支承架50以能够位置调节的方式支承于铅直板面22b的结构。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通过组合右侧安装托架22和左侧安装托架23而构成支承部件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将右侧安装托架22和左侧安装托架23构成一体的结构。
其他结构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双向操作杆13的支承结构,不限于采用具有彼此大致正交的轴心y1、x1的第一轴部61和第二轴部62的结构,能够采用例如由球轴承构成的支承结构等适当的结构。另外,作为拨禾轮升降杆14的支承结构,也能够采用相对于双向操作杆13的支承结构而完全独立的支承结构等适当的结构。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分别在前壁20F的内面侧和后壁20B的内面侧焊接固定前侧安装板26和后侧安装板27,而在该前侧安装板26和后侧安装板27焊接固定安装托架22、23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利用长孔或多个安装孔与螺栓构成的连结结构,将前侧安装板26连结于前壁20F的内面侧,并且利用长孔或多个安装孔与螺栓构成的连结结构,将后侧安装板27连结于后壁20B。
由此,能够将包括有包含前侧安装板26和后侧安装板27的安装托架22、23、支承于该安装托架22、23的轴支承部件60、以及拨禾轮侧支轴部40的整个集合体构成为,相对于操纵塔20调节位置地进行安装。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收割机不限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也能够适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大豆等豆类收割机、或玉米收割机等。

Claims (11)

1.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驾驶部的前部的操纵塔的上部,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具备:双向操作杆,其通过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行驶机体的转向操作及割取部的升降操作;单向操作杆,其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进行拨禾用轮相对于所述割取部的升降操作;
所述双向操作杆中的前后方向摆动操作用的第一摆动支轴和所述单向操作杆中的前后方向摆动操作用的第二摆动支轴分别设置,
通过所述双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摆动而操作的第一控制阀和通过所述单向操作杆的前后方向摆动而操作的第二控制阀由一个阀单元构成,
所述收割机具备:与所述第一摆动支轴连结、且与所述第一控制阀关联动作的第一操作杆;及与所述第二摆动支轴连结、且与所述第二控制阀关联动作的第二操作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一摆动支轴中的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的所述第一摆动支轴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设置于所述操纵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件具备:支承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一方的端部的水平部;支承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另一方的端部的铅直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改变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一方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不能改变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另一方的位置的方式进行支承,
构成为能够调节所述阀单元相对于所述操纵塔的安装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改变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一方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不能改变所述第一摆动支轴及所述第二摆动支轴中另一方的位置的方式进行支承,
构成为能够调节所述阀单元相对于所述操纵塔的安装位置。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能够调节所述第二摆动支轴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支承位置。
7.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以跨过所述操纵塔的前壁与后壁的状态支承于前壁和后壁,并且对所述第二摆动支轴的与所述第一摆动支轴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的另一端支承部件支承在所述操纵塔的左右方向的横壁上。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驾驶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横侧部位置配设有侧板,
所述侧板以使前部与所述操纵塔的左右方向端部相邻的状态进行配置,
在所述侧板的横侧方配设有驾驶座,
所述侧板的前部的上表面位于与所述操纵塔的上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后部在比前部低的高度位置沿水平或大致水平方向设置,所述侧板的前部与后部之间的中间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后下的倾斜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板的中间部配置有行驶变速杆,在所述侧板的后部配置有作业部的离合器杆。
10.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驾驶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横侧部位置,并且在前部与所述操纵塔的左右方向端部相邻的位置配设有侧板,
在所述侧板的横侧方配置有驾驶座,在所述驾驶座的下方配设有发动机,
在所述侧板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远离所述发动机一侧的端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的纵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中的相当于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发动机相同位置的部分为多孔部件。
CN201711392772.4A 2017-02-28 2017-12-21 收割机 Active CN1084965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6533A JP6851222B2 (ja) 2017-02-28 2017-02-28 収穫機
JP2017-036533 2017-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6532A CN108496532A (zh) 2018-09-07
CN108496532B true CN108496532B (zh) 2022-06-10

Family

ID=633753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92772.4A Active CN108496532B (zh) 2017-02-28 2017-12-21 收割机
CN201820212304.8U Active CN208285842U (zh) 2017-02-28 2018-02-07 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12304.8U Active CN208285842U (zh) 2017-02-28 2018-02-07 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51222B2 (zh)
CN (2) CN1084965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61343A1 (ja) * 2020-06-23 2021-12-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収穫機の制御システム、収穫機の制御方法、収穫機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99070A1 (en) * 1999-03-19 2000-09-19 Raymond Fortier Self-powered brush cutter
JP2007151440A (ja) * 2005-12-02 2007-06-21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JP2007159468A (ja) * 2005-12-13 2007-06-28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レバー操作構造
CN103161189A (zh) * 2013-04-08 2013-06-19 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 倒车报警器独立控制装置
CN103650758A (zh) * 2013-11-27 2014-03-26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多功能联合收割机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735836B3 (en) * 2000-09-19 2001-07-19 Lyle Williams Vegetation control unit
JP2002315416A (ja) * 2001-04-20 2002-10-29 Honda Motor Co Ltd 歩行型自走式作業機
JP4746416B2 (ja) * 2005-12-01 2011-08-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のクローラ緊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99070A1 (en) * 1999-03-19 2000-09-19 Raymond Fortier Self-powered brush cutter
JP2007151440A (ja) * 2005-12-02 2007-06-21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JP2007159468A (ja) * 2005-12-13 2007-06-28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レバー操作構造
CN103161189A (zh) * 2013-04-08 2013-06-19 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 倒车报警器独立控制装置
CN103650758A (zh) * 2013-11-27 2014-03-26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多功能联合收割机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51222B2 (ja) 2021-03-31
CN208285842U (zh) 2018-12-28
CN108496532A (zh) 2018-09-07
JP2018139546A (ja) 2018-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81182B2 (ja) 普通形コンバイン
CN108496532B (zh) 收割机
JP2011177075A (ja) コンバイン
JP6238862B2 (ja) 収穫機
JP2016049954A (ja) 作業機
JP525724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2202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333127B2 (ja) コンバイン
KR102557624B1 (ko) 콤바인
JP5892864B2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110617138B (zh) 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N110432006B (zh) 转向机构
JP7018829B2 (ja)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JP2000032811A (ja)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2007300894A5 (zh)
JP2007300894A (ja) 刈取クラッチ機構
CN10820080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5697041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21090473A (ja) コンバイン
JP321243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移動装置
JP2004113191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184560A (ja) 作業車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010070A (ja) 収穫機
JP2021164489A (ja) コンバイン
JP6289315B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