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5865B - 基板连接构造 - Google Patents

基板连接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5865B
CN108475865B CN201680050318.8A CN201680050318A CN108475865B CN 108475865 B CN108475865 B CN 108475865B CN 201680050318 A CN201680050318 A CN 201680050318A CN 108475865 B CN108475865 B CN 1084758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contact
housing
disposed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03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5865A (zh
Inventor
苗村岭
吉井隆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937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04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75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5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8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20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ttachment means
    • F21K9/23Retrofit light sources for lighting devices with a single fitting for each light source, e.g. for substitution of incandescent lamps with bayonet or threaded fittings
    • F21K9/23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ircuit el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76Coupling devices for connection between PCB and component, e.g.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at least on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being bent or folded, e.g. by us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9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lexible or folded printed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8Arrangements of two or more hingeably connected rigi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e. connected by flexibl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9Shape and layout
    • H05K2201/09145Edge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06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89Non-printed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431Details of mounted components
    • H05K2201/10439Position of a single component
    • H05K2201/10446Mounted on an ed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实现更薄型化的基板连接构造。连接器单元(2)的电连接器(11)具有:外壳(22),其被固定于LED基板(10);触头(21);以及加强引片(23)。外壳(22)包含:底壁主体(36),其被配置于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的周围;以及承受部(37),其被配置于底壁主体(36)的宽度方向(X1)上的端部,由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承受。加强引片(23)包含:第一固定部(45),其被固定于底壁主体(36);延伸部(46),其从第一固定部(45)沿着宽度方向(X1)以离开第一固定部(45)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二固定部(47),其形成于延伸部(46)的末端,并且与承受部(37)在长度方向(Y1)上排列配置,且被固定于安装部(19)的第二侧面(16)。

Description

基板连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柔性电路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扁平电缆(FFC:Flexible Flat Cable)等对方侧连接部件连接的基板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与作为柔性连接部件的FFC连接的电连接器例如具有:外壳;被保持于外壳的触头;以及用于维持FFC的导电部与触头的接触状态的致动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致动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摆动。FFC在致动器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被插入于外壳与致动器之间。进而,当FFC的插入完成时,通过作业人员的手指等对致动器进行操作而将致动器移位到关闭位置,其结果为,将FFC锁定。由此,FFC的多个导电部与对应的触头接触,FFC与电连接器的连接动作完成。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中,在致动器的侧部形成有突起状的致动器侧锁定部。通过将致动器配置在关闭位置上,从而使该致动器侧锁定部与形成于外壳的突起状的外壳侧锁定部卡合。由此,致动器即使受到振动、冲击等外力,也不返回到打开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5844号公报([0051]、图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电连接器有时配置在液晶电视的壳体内等厚度较小的空间(较薄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包含电连接器以及安装该电连接器的基板在内的基板连接构造是更薄的形状。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更薄型化的基板连接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某方式的基板连接构造具有基板和电连接器,所述基板包含:切口部,其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缘部;以及安装部,其形成于该切口部的周围,所述电连接器被安装于该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彼此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触头,其由所述外壳保持,能够与规定的对方侧连接部件接触;以及加强引片,其被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底壁主体,其被配置于所述切口部的周围;以及承受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底壁主体的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由所述第二侧面承受,所述加强引片包含:第一固定部,其被固定于所述底壁主体;延伸部,其从所述第一固定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以离开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式延伸;第二固定部,其形成于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并且在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承受部排列配置,且被固定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二侧面。
根据该结构,加强引片的第二固定部和外壳的承受部被配置于基板的第二侧面。并且,在外壳中采用承受部从底壁主体沿宽度方向突出的结构,由此由承受部与底壁主体包围的空间成为切口状的空间。进而,加强引片的第二固定部被配置在该切口状的空间中。由此,外壳中的被配置于宽度方向端部且由基板承受的承受部与第二固定部在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这样,在底壁主体的侧方,外壳的承受部与加强引片的第二固定部在长度方向上排列,由此作为电连接器整体,能够进一步缩短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能够使厚度更小(薄型化)。其结果为,能够使基板连接构造更薄型化。
(2)优选的是,所述电连接器包含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摆动的轴部,构成为通过绕所述轴部摆动而能够移位到相对于所述外壳的规定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且构成为通过配置在所述打开位置上而解除所述触头与所述对方侧连接部件的加压接触,且构成为通过配置在所述关闭位置上而允许所述触头与所述对方侧连接部件加压接触,所述加强引片包含孔部,该孔部供所述轴部嵌合,并将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根据该结构,加强引片也作为将外壳和基板连接起来且支承轴部的部件使用。由此,也可以在外壳上不形成轴部用的孔部,因此能够使外壳更薄型化,其结果为,能够实现基板连接构造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3)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固定部被配置于所述底壁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孔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承受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根据该结构,外壳的承受部、加强引片的第二固定部以及加强引片的孔部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由此,能够使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更短。
(4)优选的是,所述致动器被配置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侧,所述致动器在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从所述第一侧面向里侧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致动器在位于关闭位置时,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从第一侧面向里侧的部位。由此,致动器不会从基板的第一侧面突出,作为包含致动器和基板的基板连接构造整体,能够实现更薄型化。
(5)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侧面朝向的方向与所述致动器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移位时的移位方向不同。
根据该结构,安装电连接器的外壳的第二侧面朝向的方向与致动器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位时的移位方向不同。由此,例如在作业人员用手指等对致动器进行操作时,能够抑制安装部与手指等接触。由此,在作业人员对致动器进行操作时,安装部不会成为阻碍。即,能够确保更大的对致动器进行操作的空间。这样,通过确保更大的对致动器进行操作的空间,即使在较薄(狭窄)的空间中配置包含带有电连接器的基板在内的多个部件的情况下,作业人员等也能够容易地对致动器进行操作。
(6)优选的是,所述触头沿着规定的宽度方向配置多个,各所述触头包含:第一接触部,其被固定于所述第二侧面;第二接触部,其构成为与所述对方侧连接部件的导电部接触;以及连结部,其将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彼此连结,所述连结部包含:第一部分,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连续;以及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如下形状:弯曲成随着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一缘部远离而远离所述第二侧面,并且在与所述第二侧面分离的位置上跨越所述切口部的缘部,所述第二部分包含:L字状的屈曲部,其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连续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朝向所述切口部延伸;第二部分主体,其被配置为与该屈曲部连续,穿过所述切口部;以及臂部,其从该第二部分主体延伸,在所述臂部设置有所述第二接触部。
根据该结构,在触头中的第二接触部与固定于基板的第一接触部之间,呈弯曲状形成有连结部的第一部分。由此,在对触头作用外力时,该弯曲状部分作为弹簧而变形,由此触头能够灵活地应对该外力。由此,能够抑制对触头与基板之间作用过大的力。并且,触头的连结部的第一部分在与第二侧面分离的位置上跨越切口部的缘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通常在切口部的缘部露出的、与基板内部的导电层相距的距离(沿面距离),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触头与该导电层之间产生短路。并且,与对方侧连接部件接触的部分即触头的第二接触部配置在与基板分离的部位(切口部附近)。由此,不会成为基板与第二接触部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配置,其结果为,能够减小触头与基板整体上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所占的长度。即,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相对于基板的低高度化。这样,能够同时发挥触头变形的自由度的高度、绝缘性能的提高、基板连接构造的低高度化这样的并存的不容易实现的效果。
(7)优选的是,所述加强引片的所述延伸部以与所述外壳分离的状态从该第一固定部呈L字的弯曲状延伸。
根据该结构,加强引片的延伸部以与外壳分离的状态形成为L字的弯曲状。由此,在对加强引片作用外力时,该弯曲状部分发生变形,从而加强引片能够灵活地应对该外力。由此,能够抑制对外壳和触头作用过大的力。
(8)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固定部沿着所述切口部的缘部而配置于所述切口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被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根据该结构,外壳通过加强引片和触头而以稳定的姿势多点支承于基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实现更薄型化的基板连接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示出从正面侧观察该电连接器单元的状态。
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示出从背面侧观察该电连接器单元的状态。
图4是将电连接器单元的一部分剖断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观察到图4的剖断面的状态的电连接器单元整体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示出从正面侧观察该电连接器单元的状态,并且示出致动器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7是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观察连接器的顶壁部侧的状态。
图8是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致动器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9是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致动器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10是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致动器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11是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12是连接器单元的俯视图。
图13是连接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14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5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6是电连接器的外壳的俯视图。
图17是电连接器的致动器的背面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的主视图,示出致动器被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上的状态。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示出致动器被保持在打开位置上的状态。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示出致动器被保持在关闭位置上的状态。
图21是示出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2是示出其他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作为基板连接构造、带有电连接器的基板、或者电连接器而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用途。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的电连接器单元2的立体图,示出从正面侧观察该电连接器单元2的状态。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的电连接器单元2的立体图,示出从背面侧观察该电连接器单元2的状态。图4是将电连接器单元2的一部分剖断而示出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观察到图4的剖断面的状态的电连接器单元2整体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的电连接器单元2的立体图,示出从正面侧观察该电连接器单元2的状态,并且示出致动器20位于打开位置A1的状态。
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例如用作电视或者监视器。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面板3、基座4、主基板5以及照明装置6。
面板3是安装于液晶显示装置1的前表面的液晶面板,形成为平板状。基座4是配置在面板3的后方的部件,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的壳体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4形成为与面板3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在面板3与基座4之间配置有主基板5和照明装置6。
主基板5是安装有驱动电路等的基板,该驱动电路控制液晶显示装置1的动作。主基板5形成为平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照明装置6相邻配置。
照明装置6例如是安装于面板3的背面的、向该面板3照射光的背光装置。另外,照明装置1不限于液晶面板的背光装置,例如能够作为照明灯或者显示灯使用,除此之外,还能够作为各种照明装置使用。照明装置6配置在面板3与基座4之间的狭窄的空间。
照明装置6具有导光板7、电连接器单元2、柔性连接部件8和作为发光元件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9。
导光板7是用于将来自LED 9的光引导到面板3的平板状部件。导光板7配置在面板3与基座4之间。更具体地说,导光板7配置在主基板5、柔性连接部件8和电连接器单元2与面板3之间。对导光板7赋予来自LED 9的光,该光从导光板7照射到面板3的整个面。
在导光板7的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缘部)侧配置有多个LED 9。各LED 9沿着导光板7的上述缘部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多个。各LED 9安装于电连接器单元2的LED基板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发光元件使用LED 9,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取代LED 9而使用其他的发光元件。从主基板5经由柔性连接部件8和电连接器单元2而向LED 9供给电力。
柔性连接部件8是为了将主基板5和电连接器单元2的LED基板10电连接而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部件8是柔性扁平电缆(FFC)。另外,柔性连接部件8只要是例如具有挠性和导电性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FPC)等能够与电连接器单元2的电连接器11电连接的其他部件。
柔性连接部件8形成为带状,在主基板5与电连接器单元2的电连接器11之间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部件8在导光板7与基座4之间呈直线状延伸。
参照图1~图6,柔性连接部件8具有绝缘部12和多个导电部13。
绝缘部12是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而形成的。绝缘部12是沿着柔性连接部件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部分。绝缘部12的一端部与主基板5相邻。并且,绝缘部12的另一端部与电连接器11相邻。在绝缘部12的另一端部中的、柔性连接部件8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耳部14。耳部14是以远离柔性连接部件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方式突出的小片部。如后所述,耳部14构成为能够由电连接器11的外壳22的防脱部56承受。
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绝缘部12内配置有多个导电部13。导电部13是使用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而形成的。导电部13从柔性连接部件8(绝缘部12)的一端部8a延伸到另一端部8b。导电部13的数量例如设定为与电连接器11的极数相同。多个导电部13在电连接器11的宽度方向X1上等间隔地配置,通过绝缘部12而彼此绝缘。
各导电部13的一端部使用焊料等而固定于在主基板5上形成的多个端子(未图示)中的对应的端子,与该端子电连接。通过将绝缘部12的另一端部的一部分切口配置,而使各导电部13的另一端部从绝缘部12的一侧面露出。各导电部13与电连接器单元2电连接。
电连接器单元2构成为具有LED基板10和安装于该LED基板10的安装部19上的电连接器11,该电连接器11与柔性连接部件8连接。电连接器单元2是本发明的“基板连接构造”或者“带有电连接器的基板”的一例。
电连接器单元2配置在导光板7与基座4之间的狭窄的空间S1。因此,将电连接器单元2配置为在液晶显示装置1的厚度方向(与面板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尽可能地薄。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单元2配置在面板3的上部附近。
电连接器单元2具有LED基板10和电连接器11,经由柔性连接部件8而与主基板5电连接。
LED基板10作为安装有LED 9的基板部件而设置。LED基板10形成为与基座4、导光板7和面板3平行的矩形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LED基板10配置在面板3的上端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LED基板10与基座4分离配置。并且,LED基板10配置为在导光板7与基座4之间的狭窄的空间中与主基板5例如上下排列。
LED基板10具有如下的结构:在使用铝等热传导性优越的金属材料而形成的主体部上形成绝缘层,在该绝缘层上形成有多个导电部2a。进而,该导电部2a的大部分由绝缘层2b包覆。LED基板2的导电部2a设置有多个,并列配置。各导电部2a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构成电极,从绝缘层2b露出。另外,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柔性连接部件8与连接器11连接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LED基板10具有彼此平行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第二侧面16朝向导光板7侧(液晶显示装置1的前方侧),配置有导电部2a。第一侧面15朝向基座4侧(液晶显示装置1的后方侧)。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彼此平行。
在第二侧面16上安装有多个LED 9(在图1中显示1个LED 9,在图1以外省略图示)。多个LED 9沿着图1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液晶显示装置1的左右方向)配置。
各导电部2a的一端部配置在主基板5侧。各导电部2a的另一端部与对应的LED9的正极或者负极连接。
并且,在LED基板10的一缘部10a(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1的LED基板10的下缘部)形成有切口部18。通过采用将LED基板10的一部分切去的形状而形成LED基板10。该切口部18是为了收纳电连接器11而设置的。切口部18的大小(在与LED基板1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的大小)被设定为能够收纳电连接器11的大小。切口部18形成细长的矩形状的空间。在该切口部18中配置有电连接器11。
通过在切口部18中收纳连接器11的至少一部分,而减小电连接器单元2整体的厚度。即,使电连接器单元2低高度化。LED基板10中的切口部18的周围包含用于安装电连接器11的安装部19。在安装部19中的、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形成有上述的安装面19a。安装面19a配置在切口部18的一缘部10a的周围,包含固定电连接器11的后述的触头21和加强引片23、23的部分。通过该结构,电连接器11的外壳22被固定于LED基板10的安装面19a。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11(以下,将电连接器也简称为“连接器”。)是所谓的自锁定式的连接器。即,以如下方式构成连接器11:通过将柔性连接部件8插入于连接器11,也一并进行使柔性连接部件8与连接器11连结的动作(电连接器11的致动器20从打开位置A1移位到关闭位置A2的动作)。
连接器11与LED基板10机械连接且电连接。并且,连接器11与柔性连接部件8机械连接且电连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1作为将线(柔性连接部件8)和板(LED基板10)连接的线和板连接器而使用。
图7是连接器11的立体图,示出观察连接器11的顶壁部32侧的状态。图8是连接器11的剖视图,示出致动器20位于打开位置A1的状态。图9是连接器11的剖视图,示出致动器20位于关闭位置A2的状态。图10是连接器11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致动器20位于关闭位置A2的状态。图11是连接器11的触头21的立体图。
另外,关于连接器11的附图,有时将重复表示的部位的图示省略一部分。并且,以下,将连接器11的宽度方向X1简称为“宽度方向X1”,将与连接器11的宽度方向X1垂直的长度方向Y1简称为“长度方向Y1”,将与宽度方向X1和长度方向Y1双方垂直的厚度方向Z1简称为“厚度方向Z1”。
参照图1~图11,连接器11具有:致动器20;导电性的触头(规定的对方侧导电部件)21;保持触头21的绝缘性的外壳22;安装于外壳22的加强引片23、23;以及临时保持机构51。
触头21沿着宽度方向X1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多个。触头21的数量被设定为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导电部13的数量相同。触头21的数量是连接器11的极数。各触头21具有相同的结构。
各触头21构成为能够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导电部13接触。各触头21是通过对在表面上形成了镀层的金属材料实施冲裁加工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的导电部件,是一体成型品。触头21形成为在长度方向Y1上细长的形状,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对应的导电部13以及LED基板2的对应的导电部2a(电极)分别接触。各触头21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y字状。
触头21具有第一接触部24、第二接触部25以及连结部26。
第一接触部24是为了与LED基板2的对应的导电部2a接触而设置的。第一接触部24形成触头21的长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第一接触部24使用焊料等而被固定于在LED基板2的第二侧面16上形成的对应的导电部2a,能够与该导电部2a导通。第一接触部24与连结部26连续。
连结部26是为了将第一接触部24和第二接触部25彼此连结而设置的。连结部26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
连结部26具有:与第一接触部24连续的第一部分27;以及与第二接触部25连续的第二部分28。
第一部分27作为与第一接触部24连续的部分而设置。第一部分27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Y1细长地延伸的形状。第一部分27的一部分具有屈曲的形状,由此配置成第一部分27的一部分与LED基板10在厚度方向Z1上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27具有弯曲部27a,该弯曲部27a弯曲成随着从第一接触部24朝向LED基板10的一缘部10a远离而远离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并且,第一部分27具有在与第二侧面16分离的位置跨越切口部18的缘部18a中的里部18b的跨越部27b。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7a形成为S字状,呈具有弹性的形状。跨越部27b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直线状。各触头21的第一接触部24在宽度方向X1上配置在外壳22的承受部37、37之间,相对于外壳22没有向长度方向Y1的一侧突出。第一部分27与第二部分28连续。
第二部分28作为将第一部分27和第二接触部25相连的部分而设置。第二部分28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部分)配置在外壳22内。
第二部分28具有屈曲部28a、第二部分主体28b以及一对臂部28c、28d。
第二部分主体28b构成第二部分28的长度方向Y1上的一端侧部分。第二屈曲部28a从第二部分主体28b中的与第一部分27连续的一缘部延伸。第二屈曲部28a形成为L字状,具有屈曲大致90度的部分。屈曲部28a也是从第一部分27中的与第一接触部24连续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朝向切口部18延伸的L字状的屈曲部。第二部分主体28b形成为以与宽度方向X1垂直的方式延伸的平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主体28b中的厚度方向Z1上的一部分被配置为穿过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另外,可以是仅第二部分主体28b中的一部分配置在切口部18内,也可以是第二部分主体28b全部配置在切口部18内。虽然第二部分主体28b从LED基板10向第二侧面16侧突出,但不向第一侧面15突出。第二部分主体28b支承一对臂部28c、28d,一对臂部28c、28d从第二部分主体28b延伸。
一对臂部28c、28d作为从第二部分主体28b朝向长度方向Y1的一方延伸的部分而设置。各臂部28c、28d由第二部分主体28b悬臂支承,能够以支承于第二部分主体28b的部分为支点在厚度方向Z1上弹性变形。一对臂部28c、28d被配置为在厚度方向Z1上分离且彼此对置。一对臂部28c、28d被配置为隔着柔性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部8b。另一个臂部28d配置在切口部18内。一个臂28c在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侧配置在切口部18所包围的空间的外部。另外,一个臂部28c也可以配置在切口部18内。一个臂部28c配置在外壳22的后述的底壁部31侧。在该一个臂部28c设置有第二接触部25。
第二接触部25构成为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对应的导电部13接触。第二接触部25是在一个臂部28c的末端附近形成的凸部,朝向另一个臂部28d侧突出。
在另一个臂部28d的末端部形成有闩锁部28e。闩锁部28e作为供致动器20的锁定轴50嵌合的部分而设置,配置为在厚度方向Z1上与第二接触部25相面对。并且,各臂部28c、28d中的厚度方向Z1的外侧缘部压入固定于外壳22的后述的嵌合部34。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各触头21如上所述由外壳22保持。
图12是连接器单元2的俯视图。图13是连接器单元2的仰视图。图14是连接器11的主视图。图15是连接器11的后视图。图16是电连接器11的外壳22的俯视图。图17是电连接器11的致动器20的背面图(朝向底壁部31侧的部分的图)。
参照图2、图3、图7、图9和图12~图17,外壳22是使用合成树脂而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是绝缘部件。外壳22是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1上细长地延伸的形状且形成为在厚度方向Z1上较薄的扁平的部件。外壳22在该外壳22的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1上细长的矩形状。另外,以下,在简称为“俯视观察”,“侧面观察”等“~观察”这样的情况下,称为以外壳22为基准的视点。
外壳22具有:包含底壁部31、顶壁部32和背部33的外壳主体30;形成于外壳主体30的嵌合部34;以及插入孔部35。
底壁部31作为形成连接器11的底面部的部分而设置。底壁部31在与厚度方向Z1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底壁部31配置为靠近LED基板10中的形成有导电部2a的第二侧面16。在仰视观察时,底壁部31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1上细长的大致矩形状,还具有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的一部分向宽度方向X1的外侧呈矩形状突出的形状。
底壁部31具有底壁主体36和一对承受部37、37。
底壁主体36作为在宽度方向X1上细长地延伸的部分而设置。在俯视观察时,底壁主体36位于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底壁主体36配置在切口部18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靠近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另外,可以是底壁主体36的一部分配置在切口部18内,也可以是底壁主体36的整体配置在切口部18的外部。底壁主体36的前端缘36a不从LED基板10的一缘部10a向柔性连接部件8侧突出。如后所述,触头21被保持于底壁主体36。在底壁主体36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设置有承受部37、37。
承受部37、37作为由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承受的部分而设置。该承受部37、37在外壳22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形成为扁平的小片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有棱角的形状。
在该一对承受部37、37之间配置有各触头21的第一接触部24的一部分。各承受部37、37的长度方向Y1上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宽度方向X1上的长度。由此,能够在宽度方向X1上减小外壳22,并且进一步增大各承受部37、37与LED基板10的对置面积。
承受部37、37与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中的切口部18的缘部18a相邻配置,能够由该缘部18a和第二侧面16承受。由此,承受部37、37在沿宽度方向X1确保了充分的跨距的状态下能够由LED基板10进行双臂支承。并且,在长度方向Y1上,承受部37、37的长度被设定为外壳22的长度的一半以上。由此,承受部37、37能够以更稳定的姿势被LED基板10承受。承受部37、37在底壁主体36中的避开了长度方向Y1的前端缘36a的部分(靠后端的部分)与底壁主体36连接。通过底壁主体36的靠前端部分和对应的承受部37、37而形成切口部37a、37a。各切口部37a由底壁主体36的宽度方向X1上的端缘部和长度方向Y1上的对应的承受部37的前端缘划分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切口部37a划分出大致矩形的空间。各切口部37a在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侧位于该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的外部。以在厚度方向Z1上与壁部31相对的方式形成顶壁部32。
顶壁部32作为形成连接器11的顶面部的部分而设置。在俯视观察时,顶壁部32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1上细长的矩形状。并且,在俯视观察时,顶壁部32的大小被设定为小于底壁部31的大小。顶壁部32配置在底壁主体36的长度方向Y1上的一端侧(切口部18的里部18b侧)。顶壁部32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使底壁部31的一部分露出。
顶壁部32配置在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内(切口部18划分形成的空间内)。更具体地说,顶壁部32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切口部18内,并且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切口部18内。即,顶壁部32配置在包含LED基板10的第一侧面15在内的假想的第一平面P1与包含第二侧面16在内的假想的第二平面P2之间,形成为不从第一侧面15突出的形状。顶壁部32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切口部18的长度方向Y1上的大致一半的区域。并且,顶壁部32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切口部18的宽度方向X1上的大致整个区域。以将顶壁部32和底壁部31相连的方式设置有背部33。
背部33配置在外壳22的长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侧,配置为与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的里部18b中的缘部18a相对。在底壁部31、顶壁部32以及背部33的范围形成嵌合部34。
嵌合部34作为保持触头21的部分而设置。并且,嵌合部34作为供柔性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部8b插入的部分而设置。嵌合部34沿着相当于长度方向Y1的一方的方向即规定的插入方向D1延伸。进而,在外壳22中构成为,柔性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部8b沿着插入方向D1插入于嵌合部34中。并且,通过使触头21沿着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反向的)相反方向D2相对于嵌合部34移位,从而将触头21的一部分插入于嵌合部34。由此,触头21被保持于外壳22。
嵌合部34在外壳22中沿着宽度方向X1大致等间隔地形成多个。嵌合部34的数量与触头21的数量相同。在各嵌合部34中保持对应的触头21。各嵌合部34具有相同的结构。
嵌合部34具有:形成于底壁部31的底槽部40;形成于顶壁部32的顶槽部41;以及形成于背部33的插入孔部35。
底槽部40是形成于底壁部31的槽部分,沿着长度方向Y1延伸。底槽部40的长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与插入孔部35连续。并且,底槽部40的长度方向Y1上的另一端部在底壁部31的前端缘36a开放。底槽部40沿着厚度方向Z1向顶壁部32侧开放。在底槽部40中收纳有触头21的一个臂部28c。一个臂部28c中的末端侧的一部分和第二接触部25被配置为从底槽部40朝向顶槽部41侧突出。
顶槽部41是形成于顶壁部32的槽部分,沿着长度方向Y1延伸。顶槽部41的长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与插入孔部35连续。并且,顶槽部41的长度方向Y1上的另一端部在顶壁部32的前缘部(柔性连接部件8侧)开放。在顶槽部41中收纳另一个臂部28d的基端部侧部分。
如上所述,在长度方向Y1上,顶壁部32的长度比底壁部31的长度短。由此,在俯视观察时,底槽部40的一部分露出,并且,一对臂部28c、28d的末端侧部分露出。顶槽部41沿着厚度方向Z1向底壁部31侧开放。
插入孔部35形成在第一绝缘部27的宽度方向X1上的侧方。插入孔部35是为了通过使触头21相对于外壳22向相反方向D2移位而将该连结部26和第二接触部25插入于嵌合部34而设置的。插入孔部35形成于底壁部31、顶壁部32以及背部33,沿着长度方向Y1延伸。插入孔部35形成为在长度方向Y1上贯穿背部33。插入孔部35在从长度方向Y1观察时形成为在厚度方向Z1上细长的矩形状。
并且,各触头21的第一接触部24被配置为与承受部37、37中的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的安装部19排列在一个面(同一平面)上。进而,各触头21的第一接触部24使用焊料等而与形成于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的安装部19的对应的电极2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且,通过将柔性连接部件8插入于嵌合部34,从而将柔性连接部件8的各导电部13插入于对应的触头21的一对臂部28c、28d之间且与对应的第二接触部25接触。
嵌合部34配置在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侧,形成为不从第一侧面15突出的形状。通过该结构,柔性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部8b在插入到嵌合部34的状态下不向第一平面P1侧突出。通过使致动器20从打开位置A1向关闭位置A2移位,从而使插入到嵌合部34中的柔性连接部件8以规定的接触压与触头21接触。
致动器20使用合成树脂而形成,能够弹性变形。致动器20具有能够相对于外壳22摆动的轴部42、42。致动器20通过绕轴部42、42摆动,能够移位到相对于外壳22的规定的打开位置A1和关闭位置A2以及临时保持位置A3。
致动器20构成为,通过配置于打开位置A1而解除触头21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加压接触。并且,致动器20构成为,通过配置于规定的关闭位置A2而允许触头21的第二接触部25与柔性连接部件8加压接触。此外,在柔性连接部件8与连接器11彼此未连接时,通过将致动器20配置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而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A3。
致动器20配置在LED基板10的安装部19的彼此平行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中的第一侧面15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20在关闭位置A2上配置在LED基板10内。进而,致动器20在位于关闭位置A2时,在LED基板10的厚度方向(厚度方向Z1)上配置在从第一侧面15向里侧的部位。
致动器20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1上细长的矩形的板状。关于致动器20,将长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规定为基端部20a,将长度方向Y1上的另一端部规定为末端部20b。在致动器20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X1延伸的轴部42、42。轴部42配置在致动器20的基端部20a,与末端部20b分离。
该轴部42嵌入于在后述的加强引片23上形成的孔部43。轴部42、42与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的缘部18a面对配置,配置为靠近假想的第一平面P1和假想的第二平面P2中的第二平面P2,从第二平面P2突出。致动器20能够相对于外壳22绕轴部42、42摆动。
在柔性连接部件8未与连接器11连接的状态下,致动器20与底壁主体36之间的空间中的供柔性连接部件8穿过的部分的厚度被设定为比柔性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部8b的厚度稍小。由此,当在致动器20与外壳22之间插入了柔性连接部件8时,致动器20被稍微向从底壁主体36离开的方向(厚度方向Z1的一侧)加压。
致动器20在宽度方向X1上具有外壳22的底壁主体36的长度。并且,在长度方向Y1(触头21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部8b面对的对置方向)上,致动器20的长度被设定为外壳22的长度的一半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度方向Y1上,致动器20的长度被设定为外壳22的长度的大致一半。
进而,致动器20在外壳22的底壁部31的前端缘侧配置在加强引片23、23之间。即,致动器20配置在外壳22中的从外壳22朝向柔性连接部件8侧的方向的末端侧。通过上述的结构,在致动器20被配置于打开位置A1时,致动器20从LED基板10的第一侧面15(外壳22的顶壁部32)突出的突出量S3(参照图8)小于第一侧面15与基座4的间隔S4(参照图1)。此外,该突出量S3与上述的间隔S4相比充分小。由此,容易供作业人员的手指插入于导光板7与致动器20之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20的LED基板10的安装面19a朝向的方向Z11与致动器20从关闭位置A2向打开位置A1移位时的移位方向B1不同。更具体地说,安装面19a朝向厚度方向Z1的一方Z11侧,朝向与朝向基座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另一方面,移位方向B1是以轴部42、4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一方,包含从LED基板10的第一侧面15朝向厚度方向Z1的另一方(基座4侧)的成分。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LED基板10的安装面19a朝向的方向Z11与移位方向B1具有彼此为相反方向的成分。
并且,在致动器20中沿宽度方向X1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槽部49。各槽部49形成为收纳对应的触头21的另一个臂部28d的末端的形状。
在致动器20的各槽部49中形成有锁定轴50。锁定轴50是在对应的槽部49内沿宽度方向X1延伸的轴部,嵌入于对应的触头21的另一个臂部28d的闩锁部28e中。锁定轴50是凸轮轴,从该锁定轴50的中心轴线到该锁定轴50的外周面的距离形成为不均一。
如图9所示,通过将致动器20配置在与底壁部31大致平行的规定的关闭位置A2上,从而使触头21的第二接触部25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对应的导电部13加压接触。另一方面,在锁定解除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致动器20绕轴部42、42旋转,该致动器20被配置为相对于底壁部31立起。即,致动器20配置在规定的打开位置A1上。在该情况下,锁定轴部42中的圆筒状的部分解除另一个臂部28d的加压。由此,柔性连接部件8的锁定被解除。其结果为,柔性连接部件8能够相对于外壳22进行插拔动作。
参照图9,致动器20的至少一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部分)在关闭位置A2上配置在由包含LED基板10的第一侧面15在内的假想的第一平面P1和包含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在内的假想的第二平面P2夹着的空间S2内。
参照图12和图13,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外壳22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设置有加强引片23、23。加强引片23、23是使用与触头21相同的材质而形成的部件。各加强引片23、23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各加强引片23、23在底壁主体36的前端缘36a的附近被固定于底壁主体36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
各加强引片23、23具有:被固定于外壳22的底壁主体36的第一固定部45;从对应的第一固定部45沿着宽度方向X1以离开第一固定部45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46;形成于对应的延伸部46的末端并且固定于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的第二固定部47。
第一固定部45形成为以与宽度方向X1垂直的方式延伸的平板状,在宽度方向X1上与致动器20相邻。第一固定部45被配置在底壁主体36的宽度方向X1上的端部。该第一固定部45中的长度方向Y1上的后端侧部分在顶壁部32和底壁主体36的周边埋设在外壳22内,由此将加强引片23固定于外壳22。第一固定部45中的长度方向Y1上的前端侧部分从外壳22朝向LED基板10的一缘部10a侧露出。在厚度方向Z1上,第一固定部45被配置在顶壁部32的顶面与底壁主体36的底面之间,在厚度方向Z1上不从该顶壁部32和底壁主体36突出。在第一固定部45中的从外壳22露出的前端侧部分形成有用于将轴部4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孔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固定部45的一缘部形成为凹陷的形状,从而孔部43形成为能够供轴部42嵌合的形状。第一固定部45的上述一缘部与外壳22的顶壁部32的前端面面对,构成为与该前端面协动地夹持轴部42。由此,轴部42以稳定的姿势被支承于加强引片23。在俯视观察时,该孔部43与对应的承受部37在长度方向Y1上排列配置。延伸部46从第一固定部45中的厚度方向Z1的一侧的端部延伸。
延伸部46作为将第一固定部45和第二固定部47连结起来的部分而设置,并且作为在第一固定部45与第二固定部47之间作用载荷时能够弹性变形而释放该载荷的部分而设置。延伸部46的与第一固定部45连接的部分呈弯曲状延伸,进而,在该延伸部46的末端部形成有作为矩形的平板状部分的第二固定部47。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46以离开外壳22的底壁主体36的状态从该第一固定部45呈L字的弯曲状延伸。第一固定部45以沿着切口部18的缘部10a的方式配置在切口部18内。第二固定部47在宽度方向X1上配置在外壳22的外侧端部。并且,第二固定部47与外壳22的对应的承受部37、37在长度方向Y1上排列配置。第二固定部47使用焊料等而固定于LED基板10的与切口部18的缘部18a相邻的安装部19。第二固定部47与外壳22的对应的承受部37、37在长度方向Y1上相邻。
并且,各加强引片23的一部分收纳在外壳22的对应的切口部37a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引片23的延伸部46整体配置在切口部37a内。并且,第二固定部47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固定部47的基端侧部分)配置在切口部37a内。通过该结构,加强引片23的延伸部46未从外壳22向宽度方向X1、长度方向Y1和厚度方向Z1中的任意方向突出,实现连接器11的进一步的薄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46和第二固定部47配置在切口部37a的前端。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使作业人员容易通过在宽度方向X1的一侧开放且在厚度方向Z1上开放的切口部37a而目视确认加强引片23、23的第二固定部47、47与LED基板10的结合状态。
并且,通过上述的结构,在切口部37a中的长度方向Y1上的后端附近配置有致动器20的轴部42,在长度方向Y1上从轴部42进入到LED基板10的一缘部10a的区域中配置有加强引片23的第二固定部47。通过该结构,能够确保更大的从轴部42到底壁部31的前端缘36a的距离。由此,由于能够确保更大的从轴部42到致动器20的末端20b的距离,因此能够使连接器11薄型化,并且使供致动器20回转的区域变大。由此,能够使作业人员更明确地目视确认致动器20位于打开位置A1和关闭位置A2中的哪个位置。并且,加强引片23的延伸部46和第二固定部47在长度方向Y1上配置在底壁部31的前端缘36a与轴部42之间。由此,在长度方向Y1上,在致动器20的配置所需的区域的侧方形成切口部37a,在该部位配置有延伸部46和第二固定部47。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外壳22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的空间中更高效地配置部件。其结果为,能够实现连接器11的更小型化。
通过上述的结构,外壳22通过加强引片23、23和多个触头21以稳定的姿势多点支承于LED基板10。即,外壳22被固定于LED基板10的安装部19。并且,关于用于将外壳22固定于LED基板10的加强引片23、23、外壳22的承受部37、37和触头22的各部分,全部由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承受。由此,能够抑制在为了进行液晶显示装置1的维护作业等而利用作业人员的手指等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时上述的固定部成为阻碍的情况。
参照图4、图5、图6和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11具有临时保持机构51。临时保持机构51是在柔性连接部件8未与连接器11连接时用于将致动器20保持在规定的临时保持位置A3的机构。通过设置临时保持机构51,在连接器11的输送时等,限制致动器20由于振动等而相对于外壳22不经意地移位。
即,通过临时保持机构51而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限制致动器20相对于外壳22的移位,从而限制致动器20移位到从外壳22脱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临时保持机构51形成在连接器11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临时保持机构51配置在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中的第二侧面16侧。
临时保持机构51具有第一卡合部52和第二卡合部53,该第一卡合部52通过设置于外壳22和在外壳22上固定的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而被限制相对于外壳22的移位,该第二卡合部53设置于致动器20,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与第一卡合部52卡合。进而,通过在外壳22的底壁部31与致动器20之间插入柔性连接部件8,从而构成为阻止第一卡合部52与第二卡合部53的卡合(阻止致动器20到达临时保持位置A3)。
第一卡合部52构成外壳22的一部分。第一卡合部52配置为避开外壳22中的供柔性连接部件8穿过的区域。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部52设置于外壳22的底壁主体36。第一卡合部52配置于底壁主体36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
更具体地说,外壳22的底壁主体36具有围墙部54、54,该围墙部54、54相对于供柔性连接部件8穿过的穿过部而形成于宽度方向X1的两侧,相对于该穿过部向致动器20侧突出。围墙部54、54沿着长度方向Y1从底壁主体36的前端缘36a向背部33侧延伸。围墙部54、54的上表面是与厚度方向Z1垂直的平坦面。由此,围墙部54、54具有在厚度方向Z1上与致动器20的基端部20a对置的对置部分。该对置部分包含第一卡合部52。
另外,在外壳22的底壁主体36上,与围墙部54、54相邻地设置有防脱部56、56。各防脱部56、56是形成在对应的围墙部54、54中的底壁部31的前端缘36a侧的块状的部分。各防脱部56、56从底壁主体36向上方突出,能够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绝缘部12的对应的耳部14卡合。由此,防止柔性连接部件8从连接器11脱落。
第二卡合部53与致动器20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53由凸部(突起状部分)形成。第二卡合部53设置于致动器20的基端部20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53配置在致动器20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与轴部42、42相邻。在宽度方向X1上,各第一卡合部52的位置与对应的第二卡合部53的位置对齐。第二卡合部53的一侧面53a被配置为,在致动器20位于临时保持位置A3时在厚度方向Z1上与第一卡合部52面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关闭位置A2与临时保持位置A3大致相同,但关闭位置A2是与临时保持位置A3相比致动器20稍微从底壁部31抬起的位置。
第二卡合部53的一侧面具有倾斜部53a和平坦部53b。
倾斜部53a是以随着接近轴部42、42而接近第一卡合部52的方式倾斜的面。倾斜部53a与平坦部53b连续。平坦部53b是作为与第一卡合部52直接接触的部分而设置的平坦面,能够与第一卡合部52进行面接触。
在致动器20位于临时保持位置A3时,如图4、5所示,致动器20与底壁部31大致平行地排列。此时,各第二卡合部53、53的平坦部53b与对应的第一卡合部52、52接触。此时,第二卡合部53与致动器20相距的高度(突出量)设定为规定的值。由此,各第二卡合部53、53以加压状态与对应的第一卡合部52、52接触。由此,各第二卡合部53、53与对应的第一卡合部52、52在面接触状态下以充分的卡合力卡合。由此,致动器20在宽度方向X1上双臂支承于第一卡合部52。由此,致动器20相对于外壳22以稳定的姿势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限制致动器20相对于外壳22的移位。即,致动器20通过临时保持机构51的第一卡合部52与第二卡合部53的卡合而被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
接着,作业人员通过使致动器20绕轴部42、42移位而使致动器20从临时保持位置A3移位到打开位置A1(参照图6)。进而,从该状态开始,将柔性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部8b的耳部14、14插入于防脱部56、56与嵌合部34之间,并且使另一端部8b沿着底壁主体36的上表面。
接着,作业人员将柔性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部8b插入于外壳22的底壁主体36与致动器20之间。由此,如图8和图9所示,柔性连接部件8对致动器20作用将致动器20向厚度方向Z1的一侧顶推的载荷。其结果为,致动器20以将轴部42、42作为支点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第一卡合部52从第二卡合部53分离。即,解除临时保持机构51对致动器20的临时保持功能。
伴随着该动作,柔性连接部件8使致动器20从打开位置A1移位到关闭位置A2。由此,如上所述,各触头21的第二接触部25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对应的导电部13加压接触,实现柔性连接部件8与连接器11的电连接。
根据以上,根据连接器单元2,加强引片23的第二固定部47和外壳22的承受部37配置在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上。并且,在外壳22中,采用承受部37从底壁主体36在宽度方向X1上突出的结构,由承受部37和底壁主体36包围的空间为切口部37a。进而,加强引片23的第二固定部47配置在该切口部37a内。由此,配置在外壳22中的宽度方向X1上的端部且由LED基板10承受的承受部37与第二固定部47在长度方向Y1上排列。这样,在底壁主体36的侧方,外壳36的承受部37与加强引片23的第二固定部47在长度方向Y1上排列,因而作为连接器11整体,能够使宽度方向X1的长度更短并且能够使厚度更小(薄型化)。其结果为,能够使连接器单元2更薄型化。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加强引片23还作为将外壳22和LED基板10连接起来并且支承致动器20的轴部42的部件而使用。由此,也可以在外壳22中不形成轴部42用的孔部,因此能够使外壳22更薄型化,其结果为,能够实现连接器单元2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加强引片23的第一固定部45配置在底壁主体36的宽度方向X1上的端部,加强引片23的孔部43形成于第一固定部45,与承受部37在长度方向Y1上排列配置。根据该结构,外壳22的承受部37、加强引片23的第二固定部34以及加强引片23的孔部43沿着长度方向Y1配置。由此,能够使连接器11的宽度方向X1上的长度更短。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致动器20在位于关闭位置A2时,在LED基板10的厚度方向Z1上配置在从第一侧面15向里侧的部位。由此,致动器20不从LED基板10的第一侧面15突出,作为包含致动器20和LED基板10的连接器单元2(基板连接构造)整体,能够实现更薄型化。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安装连接器11的外壳22的第二侧面16(安装面19a)朝向的方向Z11与致动器20从关闭位置A2向打开位置A1移位时的移位方向B1不同。由此,在例如作业人员用手指等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时,能够抑制安装部19与手指等接触。因此,在作业人员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时,安装部19不会成为阻碍。即,能够确保更大的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的空间。这样,通过确保更大的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的空间,即使在较薄的(狭窄的)空间S1中配置包含连接器单元2在内的多个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由作业人员等容易地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在各触头21中的第二接触部25与固定于LED基板10的第一接触部24之间,呈弯曲状形成有连结部26的第一部分27的弯曲部27a。由此,在对触头21作用外力时,该弯曲状部分作为弹簧发生变形,从而触头21能够灵活地应对该外力。由此,能够抑制对触头21与LED基板10之间作用过大的力。并且,触头21的连结部26的第一部分27在与第二侧面16分离的位置上跨越切口部18的缘部18a。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通常在切口部18的缘部18a上露出的、与LED基板10内部的导电层相距的距离(沿面距离),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触头21与该导电层之间产生短路。并且,触头22的第二接触部25配置在与LED基板10分离的部位(切口部18附近)。由此,不会成为LED基板10与第二接触部25在LED基板10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配置,其结果为,能够减小触头21与LED基板10整体在厚度方向Z1上所占的长度。即,能够实现连接器11相对于LED基板10的低高度化。这样,能够同时发挥触头21的变形的自由度的高度、绝缘性能的提高、连接器单元2的低高度化这样的并存的不容易实现的效果。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加强引片23的延伸部46以与外壳22分离的状态从第一固定部45呈L字的弯曲状延伸。根据该结构,加强引片23的延伸部46以与外壳22分离的状态形成为L字的弯曲状。由此,在对加强引片23作用外力时,该弯曲状部分发生变形,从而加强引片23能够灵活地应对该外力。由此,能够抑制对外壳22和触头21作用过大的力。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加强引片23的第一固定部45以沿着切口部18的缘部18a的方式配置于切口部18a,第二固定部47配置在外壳22的宽度方向X1上的端部。根据该结构,外壳22通过加强引片23和触头21而以稳定的姿势多点支承于基板。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在厚度方向Z1上,致动器20的一半以上的部分在关闭位置A2上配置在由包含第一侧面15在内的假想的第一平面P1以及包含第二侧面16在内的假想的第二平面P2夹着的空间S2内。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连接器单元2更薄型化。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在LED基板10的一缘部10a形成有切口部18,致动器20配置于切口部18。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在LED基板10的厚度方向Z1上LED基板10实质上所占有的空间的一部分作为用于配置致动器20的空间而使用。由此,能够实现连接器单元2的进一步的薄型化和小型化。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致动器20的轴部42、42与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的缘部18a面对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致动器20配置在缘部18a附近,能够实现连接器单元2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外壳22具有能够由LED基板10的第二侧面16承受的承受部37、37。根据该结构,在LED基板10中的与致动器20相邻配置的第一侧面15相反侧的第二侧面16上配置有外壳22的承受部37、37。由此,不会增加连接器单元2中的第一侧面15侧的厚度。因此,能够实现连接器单元2的薄型化,并且将外壳22更坚固地固定于LED基板10。而且,由于在LED基板10中的靠近致动器20的侧面即第一侧面15侧没有配置承受部37、37,因此在利用作业人员的手指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等,承受部37、37不会成为阻碍。特别是当在导光板7与基座4之间的较薄的空间中配置LED基板10时,承受部37、37不会成为阻碍,因而致动器20操作性的提高效果显著。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致动器20在触头21与柔性连接部件8面对的对置方向(长度方向Y1)上形成为外壳22长度的一半以下的长度。根据该结构,在致动器20从关闭位置A2打开到打开位置A1时,能够使致动器20从LED基板10突出的突出量格外小。由此,即使在供用于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的作业人员的手指等插入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手指等使致动器20从关闭位置A2可靠地移位到打开位置A1。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致动器20配置在对置方向(长度方向Y1)中的从外壳22朝向柔性连接部件8侧的方向的末端侧。根据该结构,在外壳22的末端侧缘部配置有致动器20中的与轴部42、42相距最远的末端侧部分。其结果为,即使致动器20的大小较小,作业人员也容易利用手指等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加强引片23、23配置于外壳2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于安装部19。根据该结构,在通过作业人员的手指等使致动器20在打开位置A1与关闭位置A2之间移位时,加强引片23、23不会成为阻碍。
并且,根据连接器单元2,致动器20配置于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根据该结构,连接器11被配置为与LED基板10的切口部18的缘部18a并排。由此,能够使连接器11从LED基板10突出的突出量变得更小。由此,即使部件在致动器20的周边密集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更大的用于对致动器20进行操作的空间。
并且,根据电连接器11,即使在柔性连接部件8未与连接器11连接的状态下,也通过临时保持机构51使致动器20相对于外壳22保持在固定位置即临时保持位置A3。因此,在连接器11以单品的状态被输送的情况下等,能够抑制致动器20由于振动等而相对于外壳22随意移位。并且,通过在外壳22与致动器20之间插入柔性连接部件8,从而阻止临时保持机构51的第一卡合部52与第二卡合部53的卡合。由此,在将柔性连接部件8插入外壳22与致动器20之间时,能够防止因第一卡合部52与第二卡合部53的卡合所引起的阻力产生。由此,此时,致动器20不会被临时保持机构51阻碍,能够从打开位置A1更可靠地移位到关闭位置A2。由此,能够使触头21与柔性连接部件8的导电部13更可靠地接触。即,能够抑制因临时保持机构51引起而产生致动器20无法到达关闭位置A2的不完全锁定状态。其结果为,能够抑制产生柔性连接部件8与触头21的接触状态不稳定的半嵌合状态。
并且,根据连接器11,第二卡合部53配置在致动器20的基端部20a。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轴部42、42周边的致动器20摆动所需的空间用作临时保持机构51用的空间。由此,能够通过轴部42、42周边的空间的有效活用而使连接器11更小型化。
并且,根据连接器11,能够通过平坦面来形成第一卡合部52。由此,能够使临时保持机构51的结构更简单。
并且,根据连接器11,通过将柔性连接部件8插入外壳22与致动器20之间,从而使致动器20弹性变形,由此第二卡合部53与第一卡合部52分离。根据该结构,通过进行在外壳22与致动器20之间插入柔性连接部件8的动作、即连接器11与柔性连接部件8连接的动作,能够解除第一卡合部52与第二卡合部53的卡合。由此,不需要用于解除第一卡合部52与第二卡合部53的卡合的专用的动作。由此,能够从致动器20由临时保持机构51临时保持的状态开始,更简单地进行将连接器11和柔性连接部件8连接时的动作。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2的主视图,示出致动器20被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的状态。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2的立体图,示出致动器20被保持在打开位置A1上的状态。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2的立体图,示出致动器20被保持在关闭位置A2上的状态。
参照图18~图20,连接器单元2的连接器11具有临时保持机构51A来取代临时保持机构51。临时保持机构51A具有第一卡合部52A和第二卡合部53A,该第一卡合部52A设置于外壳22和在外壳22上固定的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该第二卡合部53A设置于致动器20,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与第一卡合部52A卡合。进而,构成为通过在外壳22的底壁部31与致动器20之间插入柔性连接部件8而阻止第一卡合部52A与第二卡合部53A的卡合。
第一卡合部52A构成外壳22的一部分。第一卡合部52A配置为避开外壳22中的供柔性连接部件8穿过的区域。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部52A设置于外壳22的防脱部56、56。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卡合部52A、52A具有在一对防脱部56、56的彼此面对的内侧面上形成的凹部。由此,第一卡合部52A、52A配置于底壁主体36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第一卡合部52A、52A在宽度方向X1上与供柔性连接部件8穿过的穿过部面对。由此,在将柔性连接部件8插入外壳22的底壁部31与致动器20之间时,一对第一卡合部52A、52A被柔性连接部件8堵塞,阻止与一对第二卡合部53A、53A卡合。
第二卡合部53A、53A与致动器20一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53A、53A由凸部(突起状部分)形成。第二卡合部53A、53A设置于致动器20的末端部20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53A、53A配置于致动器20的宽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形成为从致动器20的宽度方向X1上的外侧面沿着宽度方向X1突出的小片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临时保持位置A3上的致动器20与关闭位置A2上的致动器20相比,末端部20b位于更靠底壁部31的底面31a侧的位置。
第二卡合部53A、53A的外侧面在从正面观察致动器20时形成为向宽度方向X1的外侧凸出的山形状。由此,第二卡合部53A、53A相对于对应的第一卡合部52A、52A顺利地进行卡合和卡合解除。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绕轴部42、42的位置中,按照打开位置A1、关闭位置A2和临时保持位置A3的顺序设定该打开位置A1、关闭位置A2和临时保持位置A3。
在连接器11连接柔性连接部件8之前的状态下,如图18所示,致动器20配置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此时,如上所述,通过临时保持机构51A的第一卡合部52A、52A与第二卡合部53A、53A的卡合而将致动器20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
接着,作业人员通过使致动器20绕轴部42、42移位,从而如图19所示,使致动器20从临时保持位置A3移位到打开位置A1。接着,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同样,将柔性连接部件8插入外壳22的底壁主体36与致动器20之间,然后使致动器20如图20所示那样移位到关闭位置A2。由此,柔性连接部件8与连接器11连接。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临时保持机构51A的第二卡合部53A、53A配置在致动器20的末端部20b。由此,作业人员等能够容易地接触到第二卡合部53A、53A的周围。由此,能够容易进行从第一卡合部52A、52A拆下第二卡合部53A、53A的作业。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绕轴部42、42的位置中,按照打开位置A1、关闭位置A2以及临时保持位置A3的顺序设定该打开位置A1、关闭位置A2以及临时保持位置A3。根据该结构,在单品输送连接器11时等致动器20被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A3上时,能够在致动器20的末端部20b相对于外壳22下沉的位置上保持该致动器20。由此,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对致动器20进行临时保持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像以下那样变更地实施。
(1)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第一卡合部52是平坦部且第二卡合部53是凸部的方式。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如图21所示,第一卡合部52B是凸部且第二卡合部53B是平坦部。在该情况下,第一卡合部52B、52B是形成于围墙部54的上端面的突起,第二卡合部53B、53B是在致动器20中的与第一卡合部52B、52B对置的部分形成的平坦部。
(2)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第一卡合部52形成于外壳22的方式。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如图22所示,第一卡合部52C形成于加强引片23、23。在该情况下,第一卡合部52由加强引片23、23的第一固定部45、45的内侧面形成。并且,致动器20的第二卡合部53C由向第一卡合部52C侧突出的凸部形成。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卡合部52C形成为突起状,使第二卡合部53由平坦面形成。
(3)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外壳22的防脱部56、56上形成凸部而作为第一卡合部,并且在致动器20上形成凹部而作为第二卡合部。
(4)并且,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加强肋23、23上形成致动器20的轴部42、42用的孔部43的方式。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外壳22自身也可以形成供轴部42、42嵌合的孔部。
(5)并且,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电连接器11和包含该电连接器11的电连接器单元2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1的方式,但不限于此。电连接器11和包含该电连接器11的电连接器单元2也可以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以外的其他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作为电连接器能够广泛应用。
标号说明
2:电连接器单元(基板连接构造);8:柔性连接部件(对方侧连接部件);10:LED基板(基板);10a:LED基板的一缘部;11:电连接器;13:导电部;15:第一侧面;16:第二侧面;18:切口部;18a:缘部;19:安装部;20:致动器;21:触头;22:外壳;23:加强引片;24:第一接触部;25:第二接触部;26:连结部;27:第一部分;28:第二部分;28a:屈曲部;28b:第二部分主体;28c、28d:臂部;36:底壁主体;37:承受部;42:轴部;43:孔部;45:第一固定部;46:延伸部;47:第二固定部;A1:打开位置;A2:关闭位置;X1:宽度方向;Y1:长度方向;Z1:厚度方向。

Claims (7)

1.一种基板连接构造,其具有基板和电连接器,该基板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包含:切口部,其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缘部;以及安装部,其形成于该切口部的周围,所述电连接器被安装于该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具有彼此平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所述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触头,其由所述外壳保持,能够与规定的对方侧连接部件接触;以及加强引片,其被安装于所述外壳,
所述外壳具有:底壁主体,其被配置于所述切口部的周围;以及承受部,其被配置于所述底壁主体的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由所述第二侧面承受,
所述加强引片包含:第一固定部,其被固定于所述底壁主体;延伸部,其从所述第一固定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以离开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二固定部,其形成于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并且在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承受部排列配置,且被固定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二侧面,
所述触头沿着规定的宽度方向配置多个,
各所述触头包含:第一接触部,其被固定于所述第二侧面;第二接触部,其构成为与所述对方侧连接部件的导电部接触;以及连结部,其将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彼此连结,
所述连结部包含:第一部分,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连续;以及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续,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弯曲成随着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一缘部远离而远离所述第二侧面的形状,并且在与所述第二侧面分离的位置上跨越所述切口部的缘部,
所述第二部分包含:L字状的屈曲部,其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连续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朝向所述切口部延伸;第二部分主体,其被配置为与该屈曲部连续,穿过所述切口部;以及臂部,其从该第二部分主体延伸,
在所述臂部设置有所述第二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包含致动器,
所述致动器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摆动的轴部,构成为通过绕所述轴部摆动而能够移位到相对于所述外壳的规定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且构成为通过配置在所述打开位置上而解除所述触头与所述对方侧连接部件的加压接触,且构成为通过配置在所述关闭位置上而允许所述触头与所述对方侧连接部件加压接触,
所述加强引片包含孔部,该孔部供所述轴部嵌合,并将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被配置于所述底壁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所述孔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承受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被配置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侧,
所述致动器在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从所述第一侧面向里侧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面朝向的方向与所述致动器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移位时的移位方向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引片的所述延伸部以与所述外壳分离的状态从所述第一固定部呈L字的弯曲状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基板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沿着所述切口部的缘部而配置于所述切口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配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CN201680050318.8A 2015-08-31 2016-08-31 基板连接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758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1345 2015-08-31
JP2015-171345 2015-08-31
JP2016-093774 2016-05-09
JP2016093774A JP6100421B2 (ja) 2016-05-09 2016-05-09 基板接続構造
PCT/JP2016/075508 WO2017038877A1 (ja) 2015-08-31 2016-08-31 基板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865A CN108475865A (zh) 2018-08-31
CN108475865B true CN108475865B (zh) 2020-04-07

Family

ID=58187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031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75865B (zh) 2015-08-31 2016-08-31 基板连接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8060B2 (zh)
CN (1) CN108475865B (zh)
WO (1) WO20170388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57883A (ja) * 2020-03-25 2021-10-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端子の製造方法
JP7334701B2 (ja) * 2020-09-28 2023-08-29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収容構造
CN115289800B (zh) * 2022-10-09 2022-12-13 江油星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b电路板加工用烘干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3485A (zh) * 2005-10-06 2008-10-08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241897A (zh) * 2013-06-07 2014-12-24 莫列斯公司 柔性线缆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78690B1 (ko) 1998-11-30 2001-01-15 정진택 전기 접속기용 커넥터와 회로기판의 결합장치
JP3295808B2 (ja) 1999-10-06 2002-06-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6431897B1 (en) 1999-10-06 2002-08-1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ci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having a rotary actuator engaged with a contact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a sheet-like object connected to the connector
JP3513751B2 (ja) 2000-06-27 2004-03-3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TW514346U (en) * 2002-03-08 2002-12-11 Molex Inc Electric connector and fixture structure for circuit board
JP4578931B2 (ja) 2004-10-18 2010-11-1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6338955A (ja) 2005-05-31 2006-12-14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956339B2 (ja) * 2007-09-07 2012-06-2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7572130B1 (en) * 2008-04-01 2009-08-1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1764314B (zh) * 2008-12-23 2012-10-3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580622B2 (ja) * 2010-03-01 2014-08-2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及び、平型電線と当該平型電線が接続される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
JP2012151021A (ja) * 2011-01-20 2012-08-09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5748335B2 (ja) * 2011-06-08 2015-07-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59212B2 (ja) 2012-01-27 2016-08-0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85594B2 (ja) * 2012-06-04 2016-03-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650287B2 (ja) 2013-07-19 2015-01-0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KR101496719B1 (ko) 2013-11-05 2015-02-27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플랫 케이블 전원용 커넥터
JP5814411B2 (ja) * 2014-03-20 2015-11-1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9021529A (ja) * 2017-07-19 2019-02-07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3485A (zh) * 2005-10-06 2008-10-08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241897A (zh) * 2013-06-07 2014-12-24 莫列斯公司 柔性线缆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38877A1 (ja) 2017-03-09
US20190013607A1 (en) 2019-01-10
US10498060B2 (en) 2019-12-03
CN108475865A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99387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10663139B (zh) 连接装置
KR101397761B1 (ko) 전자 부품
EP2665133A1 (en) Connector
TW201834331A (zh) 連接器裝置
US9054450B2 (en) Connector
TW201322564A (zh) 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CN108475865B (zh) 基板连接构造
KR20080087677A (ko) 케이블 커넥터
JP2012146609A (ja) 基板接続用端子
US20140073155A1 (en) Connector
US9190748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WO2012172984A1 (ja) コネクタ
US1025655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9029055A (ja) 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5720904B2 (ja) 配線端子連結装置
KR20150110307A (ko)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커넥터
JP6564286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プラグコネク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KR101420043B1 (ko) 커넥터
JP6100421B2 (ja) 基板接続構造
US8808022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JP6100430B2 (ja) 基板接続構造
JP4880429B2 (ja) コネクタ
JP2020068060A (ja) コネクタ
US7972147B2 (en) Connector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