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3003A - 具有径向或偏置胎体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具有径向或偏置胎体的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3003A
CN108473003A CN201580085559.1A CN201580085559A CN108473003A CN 108473003 A CN108473003 A CN 108473003A CN 201580085559 A CN201580085559 A CN 201580085559A CN 108473003 A CN108473003 A CN 108473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rotrusion
side wall
height
protrus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55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川隆
横川一隆
清井友广
野村昌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Original Assignee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filed Critical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Publication of CN108473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300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60C2011/013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provided with a recessed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滚动组件的轮胎(1),所述滚动组件包括轮辋和轮胎,所述轮胎(1)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增强件(2)、胎冠增强件(3)和胎面(4),所述胎冠增强件(3)布置在所述胎体增强件(2)的径向外部并且由至少一层增强元件构成,所述胎面(4)置于所述胎冠增强件(3)的径向外部并且具有两个轴向最外侧端部,所述胎面(4)的轴向最外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周向花纹沟(5),所述胎面(4)由两个侧壁(6)连接至两个胎圈区域(7),其中每个胎圈区域(7)包括至少一个周向增强元件(7a),至少一个侧壁(6)在其外表面上包括与空隙(9)交替的一系列突起(8),每个突起(8)具有在所述侧壁(6)的表面处定位的高度hp、长度lp和宽度wp,每个突起(8)包括基部部分(81)和顶部部分(82),所述基部部分(81)具有高度hb并且形成在所述侧壁(6)的外表面上,所述顶部部分(82)从所述基部部分(81)向外延伸并且具有从所述侧壁(6)的外表面向外间隔开的顶部表面(82a),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表面(82a)包括至少一个轴向向内倾斜的倾斜面(83)和通过连接部分(84)连接至所述倾斜面(83)的剩余面(82b),并且所述突起(8)的从所述侧壁(6)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p在所述连接部分(84)处最大。

Description

具有径向或偏置胎体的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径向或偏置胎体的轮胎。
背景技术
子午线轮胎逐渐应用于各种市场,尤其是客车轮胎市场。这一成功特别地归功于子午线技术的耐用性、舒适性和低滚动阻力特性。
轮胎的主要部分是胎面、侧壁和胎圈。胎圈预定用于与轮辋相接触。在具有子午线技术的轮胎中,构成轮胎的每个主要部件、即胎面、侧壁和胎圈彼此分工明确,并且因此具有公知的特定构造。
子午线轮胎必要地由胎体增强件来增强,所述胎体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相对于轮胎的周向方向以基本上等于90°的角度设置。这种胎体增强件在径向外侧并且在胎面下方覆盖以形成带束层的增强帘布层。
交叉帘布层轮胎(或斜交轮胎)与具有子午线技术的轮胎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相对于轮胎的周向方向以90°以外的角度设置的至少两个交叉的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被称为是“交叉的”,因为一个胎体帘布层与另一个胎体帘布层的角度的符号相反。
随着具有径向胎体的轮胎的出现,某些交叉帘布层轮胎也在胎面下方设有增强带束层。
在这两种类型的轮胎中,预定用于与地面直接接触的胎面特别地具有提供与道路接触的功能并且需要调整以适应地面的形状。侧壁自身通过传递支撑车辆负载所需的机械力来吸收地面的不平整性并确保车辆的移动。
带束层增强件是一种如下的增强件,所述增强件一方面需要在边缘变形方面具有足够的刚性,以使得轮胎可以产生转向所需的转弯力,并传递用于驾驶或制动的转矩,另一方面,需要在弯曲方面非常柔软,也就是说允许其平面中的曲率变化,以便提供轮胎与地面的足够接触面积。
其结果是,带束层增强件通常具有复合结构,所述复合结构允许其以相对低的重量提供所需的刚性。带束层增强件通常由至少两个以不同角度设置的帘布层构成,其中包括涂覆以橡胶的线缆形式的增强元件。增强元件中的线缆相对于周向方向从一个帘布层至另一个帘布层交叉,并且可以相对于该方向对称或不对称。
JP2008068716A在图1中公开了一种轮胎,其包括具有外部增强件的侧壁,所述外部增强件预定用于降低在使用期间易于劣化的轮胎部分中的内部温度。然而,侧壁上的这些增强件的布置不允许增强轮胎的侧壁以便承受侧向撞击,例如路缘碰撞(撞击路缘)或处于坑洼中。
事实上,在传统轮胎设计的情况下以各种速度和/或以各种侵袭角度发生的这种撞击可能造成损坏,有时甚至造成轮胎报废。
此外,当前使用铝制轮辋而非钢制轮辋以特别地促进车辆的总体美观性的趋势具有以下后果,即导致当轮胎遭受侧向撞击时胎体部件从确定较低的速度开始断裂。
此外,当前期望使用具有进一步缩短的侧壁高度的轮胎具有又一后果,即,事实是与具有较高侧壁高度的侧壁相比,对这种侧壁的撞击导致更强烈的退化,从而对轮胎造成更大的损害。
WO2014/207093A1在图2中公开了一种在侧壁上具有多个突起的轮胎,所述多个突起用于提高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相对于侧向撞击的坚固性。然而,由于这种突起在模制元件中与轮胎的其他部分同时一体由生轮制造,因此需要从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间排气。因此,在模制元件中设置了多个孔(通气孔)。这种孔在突起的表面上产生多个毛刺,这不仅使得所述突起的美观性不宜人,而且使得具有这种突起的轮胎的侧壁的美观性不宜人。此外,需要在固化之后修剪这些毛刺,这降低了这种轮胎的制造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在模制元件中放置小的引导沟槽来实现从模制元件排气,这在突起上产生小的突出线或障碍物。这个小的突出线明显对突起和轮胎的美观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可以例如通过使突起的最外侧面具有光滑的倾斜和/或弯曲的表面(其中这种突起的高度将在这一最外侧面中最大)来实现从模制元件排气,但是空气排出效率仍然不够。
定义:
“径向方向/方位”是与轮胎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方位。该方向/方位对应于胎面的厚度方向。
“轴向方向/方位”是与轮胎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方位。
“周向方向/方位”是与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任何圆相切的方向/方位。该方向/方位垂直于轴向方向/方位和径向方向/方位两者。
“轮胎”是指所有类型的弹性轮胎,无论是否承受内部压力。
“生胎”是指以带或片的形式存在的带有或不带有增强件的多个半成品橡胶产品的叠置。生胎预定用于在模具中被硫化以便获得轮胎。
“模具”是指彼此靠拢时限定环形模制空间的分开模制元件的集合。
模具的“模制元件”是指模具的一部分。模制元件例如是模具部段。
模制元件的“模制表面”是指模具的预定用于模制轮胎表面的表面。
轮胎的“胎面”是指由侧表面和两个主表面限界的一定量的橡胶材料,所述两个主表面之一预定用于在轮胎滚动时与地面相接触。
“花纹沟”是两个橡胶面/侧壁之间的空间,所述两个橡胶面/侧壁在通常滚动条件下彼此之间不接触,并且通过另一橡胶面/底部相连接。花纹沟具有宽度和深度。
术语“不中断”是指突起的径向上端部与周向花纹沟相邻或以基本上沿着径向方向布置的介于2mm和10mm之间的距离“d”远离周向花纹沟。
术语“部分(局部)中断”是指突起的径向上端部部分地与周向花纹沟相交。
术语“完全中断”是指突起的径向上端部与最靠近其的胎面的轴向外端部相遇。
“突起的高度”是指从侧壁的外表面起垂直测得的突起的最大高度。
“基部部分的高度”是指从侧壁的外表面起垂直测得的基部部分的最大高度。
“突起的宽度”是指在周向方向上测得的突起的最大宽度。
“突起的长度”是指在径向方向上测得的突起的最大长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突起的轮胎,这种轮胎可以提供所述突起的宜人的美观性,同时维持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令人满意的坚固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滚动组件的轮胎,所述滚动组件包括轮辋和轮胎,所述轮胎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增强件(胎体增强层)、胎冠增强件(胎冠增强层)和胎面,所述胎冠增强件布置在所述胎体增强件的径向外部并且由至少一层增强元件构成,所述胎面置于所述胎冠增强件的径向外部并且具有两个轴向最外侧端部,所述胎面的轴向最外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周向花纹沟,所述胎面由两个侧壁连接至两个胎圈区域,其中每个胎圈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周向增强元件,至少一个侧壁在其外表面上包括与空隙交替的一系列突起,每个突起具有在所述侧壁的表面处定位的高度hp、长度lp和宽度wp,每个突起包括基部部分和顶部部分,所述基部部分具有高度hb并且形成在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上,所述顶部部分从所述基部部分向外延伸并且具有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向外间隔开的顶部表面,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表面包括至少一个轴向向内倾斜的倾斜面和通过连接部分连接至所述倾斜面的剩余面,并且所述突起的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p在所述连接部分处最大。
这种布置利用较少数量的通气孔提高了从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间排气的空气排出效率(这使得突起和轮胎具有宜人的美观性),同时维持了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令人满意的坚固性。
由于至少一个侧壁在其外表面上设有与空隙交替的一系列突起,所以轮胎能够承受特别剧烈的侧向撞击而不会引起可能对车辆乘客带来显著风险的实质性损坏。
由于突起包括具有高度hb并且形成在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上的基部部分和从所述基部部分向外延伸的顶部部分,所以这种突起承受特别剧烈的侧向撞击的能力得以维持。
由于所述顶部部分的顶部表面包括至少一个轴向向内倾斜的倾斜面和通过连接部分连接至所述倾斜面的剩余面,并且所述突起的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p在所述连接部分处最大,所以待从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间排出的空气将确定地且平稳地流动至在硫化期间的最后一刻生胎才在其处触碰模制元件的所述连接部分,因此能够利用较少数量的通气孔有效地排出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气,这使得突起和轮胎具有宜人的美观性。
所述轮胎以及包括轮辋和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安装滚动组件还具有提供总体性能(例如滚动阻力、磨损、耐久性)的优点,所述总体性能类似于在侧壁上不具有突起的轮胎的总体性能。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部部分包括至少三个面。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利用较少数量的通气孔进一步提高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气排出效率,这使得突起和轮胎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部部分包括独立于所述基部部分的面。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增加设计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的突起的自由度,同时维持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突起具有彼此不同的长度lp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增加将所述突起设计为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的一系列突起的自由度,同时维持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突起具有彼此不同的宽度wp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增加将所述突起设计为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的一系列突起的自由度,同时维持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突起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hp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增加将所述突起设计为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的一系列突起的自由度,同时维持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突起具有彼此不同的基部部分的高度hb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增加将所述突起设计为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的一系列突起的自由度,同时维持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突起的高度hp和所述突起的基部部分的高度hb之间的差值最多等于2.0mm或最多等于所述突起的高度hp的50%,并且取其中较小者。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同时实现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坚固性以及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两者。换句话说,如果该差值大于2.0mm或大于所述突起的高度hp的50%,则存在所述突起在侧向撞击期间过度弯曲并且可能被破坏的风险。通过将该差值设定为最多等于2.0mm或最多等于所述突起的高度hp的50%并且取其中较小者,维持了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坚固性,同时还维持了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突起的高度hp至少等于2.0mm并且最多等于10.0mm。
如果该高度hp小于2.0mm,则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坚固性将因突起的体积不足而降低。如果该高度hp大于10.0mm,则突起的尺寸变得重要,并且可能损害诸如滚动阻力的总体性能之一。通过将每个突起的该高度hp设定为至少等于2.0mm并且最多等于10.0mm,所述突起能够提供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足够的坚固性而不会降低轮胎的总体性能。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突起的宽度wp至少等于2.5mm并且最多等于12.0mm。
如果该宽度wp小于2.5mm,则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坚固性将因突起的体积不足而降低,因为突起可能易于因侧向撞击而弯曲。如果该宽度wp大于12.0mm,则突起的尺寸变得重要,并且可能损害诸如滚动阻力的总体性能之一。通过将每个突起的该宽度wp设定为至少等于2.5mm并且最多等于12.0mm,所述突起能够提供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足够的坚固性而不会降低轮胎的总体性能。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的突起以小于或等于突起的宽度wp的两倍的距离间隔开。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利用最小量的因突起而存在的额外橡胶来防止侧向撞击在侧壁上不存在突起的位置处(或者在空隙处)发生的风险,因此侧壁和胎体增强件的令人满意的坚固性将得以维持,而不会降低轮胎的总体性能。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的突起基本上彼此平行。
根据这种布置,能够设计与胎面花纹相协调的一系列突起,从而提高设计所述一系列突起的效率。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从下面参考附图进行的描述中显现,所述附图显示了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这些图中:
图1是包括轮辋和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轮胎的安装滚动组件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轮胎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壁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轮胎的侧壁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将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轮胎。图1是包括轮辋10和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轮胎1的安装滚动组件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轮胎1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壁6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横截面图。
轮胎1具有尺寸205/55R16并且包括胎体增强件(胎体增强层)2、胎冠增强件(胎冠增强层)3和胎面4,所述胎冠增强件3布置在胎体增强件2的径向外部,所述胎面4置于胎冠增强件的径向外部,胎面4由两个侧壁6连接至两个胎圈区域7。胎圈区域7预定用于与轮辋10(部分绘出)相接触。每个胎圈区域7包括至少一个周向增强元件7a。在侧壁6的外表面上,一体地设置了与空隙9交替的一系列突起8(图2中所示)。此外,在胎面4的轴向最外侧端部和侧壁6的外表面上的一系列突起8之间形成了周向花纹沟5。相邻的突起8基本上平行地定向。
每个突起8具有大致扁平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并且定向成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具体地,突起8沿着轴向向外方向略微锥化(渐缩)。图1仅仅显示了突起8的横截面。
如图1和图2所示,突起8包括基部部分81和顶部部分82,所述基部部分81与侧壁6的外表面一体形成,所述顶部部分82从基部部分81轴向向外延伸并且在其顶部上具有从侧壁6的外表面向外间隔开的顶部表面82a。顶部表面82a在径向向外的部分上包括倾斜面83。如图3和图4所示,倾斜面83朝向径向向外方向轴向向内倾斜。顶部表面82a的剩余部分是朝向径向向内方向轴向向内倾斜的平坦面(剩余面)82b。
倾斜面83通过脊状连接部分84连接至顶部表面82a的平坦面82b。突起8的从侧壁6的外表面起的高度(如图4中所示,连接部分84和侧壁6的外表面之间在垂直于侧壁6的外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hp在连接部分84处最大。
一系列突起8以成一定角度的有规律(规则)的间隔布置在侧壁6的外表面上,以使得突起8的径向向外端部位于周向花纹沟5与之径向向内相邻的位置处。每个突起8具有长度lp和宽度wp。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相邻的突起8由空隙以小于或等于突起8的宽度wp的两倍的距离间隔开。
基部部分81具有高度hb(如图4中所示,基部部分81的顶部和侧壁6的外表面之间在垂直于侧壁6的外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高度hb以最多等于2.0mm或最多等于突起8的高度hp的50%(取其中较小者)的差值小于突起8的高度hp(如图4中所示,连接部分84和侧壁6的外表面之间在垂直于侧壁6的外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
由于至少一个侧壁6在其外表面上设置了与空隙9交替的一系列突起8,所以轮胎1能够承受特别剧烈的侧向撞击而不会产生可能对乘客带来显著风险的实质性的损坏。由于突起8包括基部部分81,所以所述突起8承受特别剧烈的侧向撞击的能力得以维持。
顶部部分82的顶部表面82a包括一个倾斜面83和平坦面82b,所述倾斜面83轴向向内倾斜,所述平坦面82b朝向径向向内方向轴向向内倾斜并且由连接部分84连接至倾斜面83。突起8的从侧壁6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p在连接部分84处最大。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待排出的空气将被确定地且平稳地引导至在硫化期间的最后一刻生胎才在其处触碰模制元件的连接部分84,因此能够通过在模制元件上的用于硫化连接部分84的部分处或其周围设置通气孔来有效地排出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气。因此,能够以较少数量的通气孔实现排气,这使得突起8和轮胎1具有宜人的美观性。
轮胎1以及包括轮辋10和根据本发明的轮胎1的安装滚动组件还具有提供总体性能(例如滚动阻力、磨损、耐久性)的优点,所述总体性能类似于在侧壁上不具有突起的轮胎的总体性能。
由于每个突起8的高度hp和突起8的基部部分81的高度hb之间的差值最多等于2.0mm或最多等于突起的高度hp的50%(取其中较小者),因此能够同时实现侧壁6和胎体增强件2的坚固性以及从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间排气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两者。换句话说,如果该差值大于2.0mm或大于突起8的高度hp的50%,那么存在突起8在侧向撞击期间过度弯曲并且可能被破坏的风险。通过将该差值设置为最多等于2.0mm或最多等于突起8的高度hp的50%(取其中较小者),维持了侧壁6和胎体增强件2的坚固性,同时还维持了从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间排气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
由于每个突起8的高度hp至少等于2.0mm并且最多等于10.0mm,所以突起8能够提供侧壁6和胎体增强件2的足够的坚固性而不降低轮胎的总体性能。
如果该高度hp小于2.0mm,则侧壁6和胎体增强件2的坚固性将因突起8的体积不足而降低。如果该高度hp大于10.0mm,则突起8的尺寸变得重要并且可能损害诸如滚动阻力的总体性能之一。
由于每个突起8的宽度wp至少等于2.5mm并且最多等于12.0mm,所以突起8能够提供侧壁6和胎体增强件2的足够的坚固性而不会降低轮胎的总体性能。
如果该宽度wp小于2.5mm,则侧壁6和胎体增强件2的坚固性由于突起8的体积不足而不能充分改善,因为突起8可能易于因侧向撞击而弯曲。如果该宽度wp大于12.0mm,则突起8的尺寸变得重要,并且可能损害诸如滚动阻力的总体性能之一。
由于两个相邻的突起8以小于或等于突起8的宽度wp的两倍的距离间隔开,因此能够利用最小量的因突起8而存在的额外橡胶来防止侧向撞击在侧壁6上不存在突起8的位置处(或者在空隙处9)发生的风险,因此侧壁6和胎体增强件2的令人满意的坚固性将得以维持,而不会降低轮胎的总体性能。
因为每个突起8被定向为沿着径向方向延伸,所以能够设计与胎面花纹相协调的一系列突起8,从而提高设计所述一系列突起8的效率。
将参考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轮胎21。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轮胎的侧壁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除了图5所示的布置之外,该第二实施例的构造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因此将参考图5进行描述。
在第二实施例中,两种不同类型的突起28a和28b周向交替地设置在侧壁26的外表面上并且与空隙29交替。第一突起28a的径向向外端部与连接至空隙29的周向花纹沟25相邻,并且第二突起28b的径向向外端部部分将周向花纹沟25完全中断或延伸通过周向花纹沟25直至到达胎面24。
突起28a包括基部部分281和顶部部分282,所述基部部分281与侧壁26的外表面一体形成,所述顶部部分282从基部部分281向外延伸并具有从侧壁26的外表面向外间隔开的顶部表面282a。顶部表面282a包括中央平坦面(剩余面)282b。中央平坦面282b通过连接部分284连接至轴向向内倾斜的倾斜面283。
突起28b包括基部部分281和顶部部分282,所述基部部分281与侧壁26的外表面一体形成,所述顶部部分282从基部部分281向外延伸并具有从侧壁26的外表面向外间隔开的顶部表面282a。顶部表面282a包括中央平坦面(剩余面)282b。中央平坦面282b通过连接部分284连接至轴向向内倾斜的倾斜面283。
突起28a、28b的从侧壁26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p(未示出)在每个连接部分284处最大。
两个突起28a和28b具有彼此不同的长度lp(未示出)并且具有彼此不同的宽度wp。两个突起28a和28b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hp(未示出),并且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基部部分281的高度hb(未示出)。
突起28a、28b的从侧壁26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p(未示出)在连接部分284处最大。因此,能够通过在模制元件上的用于硫化连接部分84的部分处或其周围设置通气孔来进一步提高从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空间排气的空气排出效率。因此,能够以较少数量的通气孔实现排气,这使得突起28a、28b和轮胎21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
由于顶部部分282包括从侧壁的外表面向外间隔开的面,因此能够增加设计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的突起28a、28b的自由度,同时维持模制元件和生胎21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
由于至少两个突起28a、28b具有彼此不同的长度lp和彼此不同的宽度wp,因此能够增加将突起28a、28b设计为具有进一步宜人的美观性的一系列突起28的自由度,同时维持模制元件和生胎之间的良好空气排出效率。通过将至少两个突起28a、28b设置成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hp和/或具有彼此不同的基部部分281的高度hb,该效果将进一步突显。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使用市场上可得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有限元分析)。准备了应用本发明的一种类型的轮胎模型作为示例以及另一种类型的轮胎模型作为对比示例。
所述示例的突起如图3中所示,宽度wp为4.0mm,高度hp为4.5mm,长度lp为40.0mm,并且高度hb为4.0mm。所述突起沿着周向方向以4.0mm的距离彼此间隔开。所述对比示例的突起类似于没有倾斜面从而没有连接部分的示例的突起,也就是说,宽度wp为4.0mm,高度hp为4.5mm,长度lp为40.0mm,并且所述突起沿着周向方向以4.0mm的距离彼此间隔开,所述突起的与高度hb相等的高度hp在整个顶部部分中恒定。
将力施加至突起的顶部部分,并且模拟了从突起底部起0.7mm处的能量伸长率。模拟结果显示了等同或甚至更低的能量伸长率,这意味着,与所述对比示例相比,所述示例具有更好的坚固性性能。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和所示的示例,并且在不脱离其框架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修改。
附图标记
1、21 轮胎
2 胎体增强件
3 胎冠增强件
4、24 胎面
5、25 周向花纹沟
6、26 侧壁
7 胎圈区域
7a 周向增强元件
8、28 突起
81、281 基部部分
82、282 顶部部分
82a、282a 顶部表面
82b、282b 平坦面(剩余面)
83、283 倾斜面
84、284 连接部分
9 空隙
10 轮辋

Claims (13)

1.一种用于滚动组件的轮胎(1),所述滚动组件包括轮辋和轮胎,所述轮胎(1)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增强件(2)、胎冠增强件(3)和胎面(4),所述胎冠增强件(3)布置在所述胎体增强件(2)的径向外部并且由至少一层增强元件构成,所述胎面(4)置于所述胎冠增强件(3)的径向外部并且具有两个轴向最外侧端部,所述胎面(4)的轴向最外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周向花纹沟(5),所述胎面(4)由两个侧壁(6)连接至两个胎圈区域(7),其中每个胎圈区域(7)包括至少一个周向增强元件(7a),至少一个侧壁(6)在其外表面上包括与空隙(9)交替的一系列突起(8),每个突起(8)具有在所述侧壁(6)的表面处定位的高度hp、长度lp和宽度wp,每个突起(8)包括基部部分(81)和顶部部分(82),所述基部部分(81)具有高度hb并且形成在所述侧壁(6)的外表面上,所述顶部部分(82)从所述基部部分(81)向外延伸并且具有从所述侧壁(6)的外表面向外间隔开的顶部表面(82a),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表面(82a)包括至少一个轴向向内倾斜的倾斜面(83)和通过连接部分(84)连接至所述倾斜面(83)的剩余面(82b),并且所述突起(8)的从所述侧壁(6)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p在所述连接部分(84)处最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顶部部分(82)包括至少三个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顶部部分(82)包括独立于所述基部部分(81)的顶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至少两个突起(8)具有彼此不同的长度lp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至少两个突起(8)具有彼此不同的宽度wp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至少两个突起(8)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hp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至少两个突起(8)具有彼此不同的基部部分(81)的高度hb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每个突起(8)的高度hp和所述突起的基部部分(81)的高度hb之间的差值最多等于2.0mm或最多等于所述突起(8)的高度hp的50%,并且取其中较小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每个突起(8)的高度hp至少等于2.0mm并且最多等于1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每个突起(8)的宽度wp至少等于2.5mm并且最多等于12.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两个相邻的突起(8)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突起(8)的宽度wp的两倍的平均距离间隔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1),其中,两个相邻的突起(8)基本上彼此平行。
13.安装滚动组件,所述安装滚动组件包括轮辋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
CN201580085559.1A 2015-12-25 2015-12-25 具有径向或偏置胎体的轮胎 Withdrawn CN1084730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6593 WO2017110008A1 (en) 2015-12-25 2015-12-25 A tire with radial or bias carcas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3003A true CN108473003A (zh) 2018-08-31

Family

ID=59089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5559.1A Withdrawn CN108473003A (zh) 2015-12-25 2015-12-25 具有径向或偏置胎体的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09619A1 (zh)
EP (1) EP3393828A4 (zh)
JP (1) JP2019500268A (zh)
CN (1) CN108473003A (zh)
BR (1) BR112018013019A2 (zh)
WO (1) WO20171100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81857A1 (en) * 2016-07-06 2019-05-15 Crispr Therapeutics AG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pain related disorders
JP6443509B1 (ja) * 2017-07-27 2018-12-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143103B (zh) * 2019-06-03 2024-04-09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斜交轿车备胎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17165A1 (ja) * 2007-07-30 2009-02-0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029370A (ja) * 2007-07-30 2009-02-1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029383A (ja) * 2007-07-30 2009-02-1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416830A (zh) * 2010-09-24 2012-04-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4207093A1 (fr) * 2013-06-28 2014-12-31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00098A (en) * 1954-02-01 1957-07-23 Jr Edward L Crosby Pneumatic vehicle tire incorporating a low air pressure alarm
US5645660A (en) * 1995-06-28 1997-07-08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Design patterns for a tire sidewall
JP5601005B2 (ja) * 2010-04-07 2014-10-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更生タイヤ
US9168793B2 (en) * 2010-06-23 2015-10-27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with improved resistance to sidewall damage
FR3007694B1 (fr) * 2013-06-28 2016-10-28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a carcasse radiale ou croise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17165A1 (ja) * 2007-07-30 2009-02-0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029370A (ja) * 2007-07-30 2009-02-1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029383A (ja) * 2007-07-30 2009-02-1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416830A (zh) * 2010-09-24 2012-04-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4207093A1 (fr) * 2013-06-28 2014-12-31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09619A1 (en) 2019-01-10
EP3393828A1 (en) 2018-10-31
WO2017110008A1 (en) 2017-06-29
BR112018013019A2 (pt) 2018-12-04
EP3393828A4 (en) 2019-09-11
JP2019500268A (ja) 2019-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437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339186B (zh) 轮胎
KR20120098472A (ko) 공기 타이어
KR20100134752A (ko) 공기 타이어
US9937754B2 (en) Ti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comprising a tread having a circumferentially continuous groove
CN109968918B (zh) 充气轮胎、轮胎用模具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JP7290082B2 (ja) 金型、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
CN108473003A (zh) 具有径向或偏置胎体的轮胎
JP5006629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EP3798025B1 (en) Tire
US20080128066A1 (en) Runflat tire
JP616561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62056B2 (ja) 不整地走行用のモーターサイクル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WO2018163577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308060A (ja) ランフラット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1296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087908B (zh) 充气轮胎
JP607783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2086314A (ja) タイヤ加硫金型、これを用いた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
JP6962126B2 (ja) タイヤ
JP7035582B2 (ja) 二輪車用タイヤ
JP665878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24175B2 (ja) 空気入り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6613114B2 (ja)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0640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