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4771A - 线圈元件以及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元件以及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4771A
CN108364771A CN201711236762.1A CN201711236762A CN108364771A CN 108364771 A CN108364771 A CN 108364771A CN 201711236762 A CN201711236762 A CN 201711236762A CN 108364771 A CN108364771 A CN 108364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otrusion
coiling
winding section
tub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367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4771B (zh
Inventor
宫崎弘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64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4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4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47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3Insulation between winding turns, between win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1Winding flat conductive wires or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98Mandrels;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2Coils wound on non-magnetic supports, e.g. 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元件以及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线圈元件包括立绕线圈以及绕线管,立绕线圈卷绕在绕线管周围。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这些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定位了立绕线圈的绕线部。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立绕线圈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第1绕线部向着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第2绕线部向着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由此可以提供可以更加安定地维持线圈的各个绕线部的位置的线圈元件。

Description

线圈元件以及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元件以及该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线圈元件,其具有磁芯以及卷绕在磁芯外周的线圈。其中,在磁芯的外周面上一体地形成了多个突起部,这些突起部被配置于线圈的各个绕线部之间,并定位了各个绕线部。
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制造此线圈元件。
首先,把线圈沿着扩大直径的方向拧转,使线圈的直径扩大,在此状态下把磁芯插入线圈内。
其次,解除线圈的拧转状态使线圈的直径弹性复归为原先的直径。这时,把磁芯的各个突起部配置在线圈的各个绕线部之间。这样,就把线圈卷绕到磁芯的外周。
由此,沿着线圈的轴方向,各个绕线部的位置的变动就被多个突起部所限制住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6-120767号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本发明专利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沿着线圈的轴方向上如何确保各个绕线部的位置的安定性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元件以及该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可以更加安定地维持线圈的各个绕线部的位置的构造。
技术方案:
通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圈元件,其包括立绕线圈,
以及绕线管,上述立绕线圈卷绕在该绕线管周围,
上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
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该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定位了上述立绕线圈的绕线部,
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
上述立绕线圈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上述第1绕线部向着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第2绕线部向着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
上述立绕线圈中从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各个绕线部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
另外,通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把立绕线圈卷绕在绕线管周围的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上述绕线管的准备步骤,上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定位上述立绕线圈的绕线部,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
以及卷绕步骤,在此步骤中通过上述绕线管与上述立绕线圈相互之间的旋紧,把上述立绕线圈卷绕到上述绕线管的周围,上述立绕线圈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上述第1绕线部向着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第2绕线部向着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立绕线圈中从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各个绕线部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
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立绕线圈呈下述状态,即其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第1绕线部向着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第2绕线部向着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立绕线圈中从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各个绕线部沿着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通过此构造就可以把立绕线圈安定地安装到绕线管上,也就可以更加安定地维持线圈的各个绕线部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2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3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绕线管的俯视图。
图4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绕线管的正面图,也是表示沿着图2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时的形状的图。
图5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磁芯的立体图。
图6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磁芯的正截面图。
图7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立体图。
图8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正面图。
图9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正截面图。
图10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线圈元件的正截面图。
图11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包含线圈元件的线圈元件组的立体图。
图12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包含线圈元件的线圈元件组的俯视截面图。
图13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磁芯的立体图。
图15是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所包含的磁芯的正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 立绕线圈
10a 线材
11,11a,11b,11c,11d,11w,11x,11y,11z 绕线部
12 间隙
13 外侧延伸片
15 端子部
20 绕线管
20a 绕线管本体
20b 中空部
20c 开口
21,21a,21b,21c,21d,21z 位置限制突起部
22,22a,22b,22c,22d,22x,22y,22z 位置限制突起部
23 位置限制突起部
24,24a,24b,24c,24d,24z 位置限制突起部
25 凸缘部
26 直交面
30 磁芯
30a 磁芯本体
30b 中空部
40 线圈元器件
50 衬垫
50a 插通孔
60 夹持部件
60a 插通孔
70 固定部件
71 螺栓
72 螺母
80 隔板
80a 切缺形状部
100 线圈元器件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使用附图加以说明。另外,所有的附图中,同样的构成要素被赋予同样的符号,并适宜地省略说明。
-第1实施形态
首先使用图1至图10对涉及本发明实施形态的线圈部件40进行说明。
涉及本发明的线圈元件40包括立绕(Edgewise)线圈10,以及绕线管20,立绕线圈10卷绕在绕线管20周围。绕线管20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20a,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例如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1、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2、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3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4),这些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绕线管本体20a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定位了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例如如图9所示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2b等)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例如如图9所示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2z等)。立绕线圈10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第1绕线部(例如如图9所示的卷线部11a)向着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第2绕线部(例如如图9所示的卷线部11z)向着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立绕线圈10中从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各个绕线部11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
这里,所谓间绕绕组(Space Winding)是指也被称为节距绕组(Pitch Winding)的绕线方式。
另外,各个绕线部11是在立绕线圈10中,围绕绕线管20的周围卷绕1周的部分,立绕线圈10是配置成螺旋状的、排成一列的多个绕线部11的集合体。
另外,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与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可以沿着绕线管20a的轴方向排列配置,也可以沿着与该轴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排列配置。另外,以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为基准的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方向(相对于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而言,第1绕线部被压向的方向),以及以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为基准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的方向(相对于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而言,第2绕线部被压向的方向),可以与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一致,也可以是与该轴方向相交差的方向。
通过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40,立绕线圈10中从第1绕线部到第2绕线部为止的各个绕线部呈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彼此之间分离的间绕绕组的形态。由此,可以降低绕线部11之间的寄生容量以及邻近效应,从而实现Q值较高的线圈元件40,并且可以使线圈元件40小型化。另外,线圈元件40由用扁线所成的立绕线圈10所构成的,因此可以降低趋肤效应。进一步由于绕线部11之间分离,因此可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性。
进一步,立绕线圈10的第1绕线部向着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立绕线圈10的第2绕线部向着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由此,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被分别安定地定位于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所以,可以更加安定地维持立绕线圈10的各个绕线部11的位置。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40适用于作为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系统用的谐振线圈,并可以对应高频率(例如MHz频段)与大电力(kw以上),并且具有可以得到较低损失的组成。此种谐振线圈中,由于寄生容量、邻近效应以及磁芯损失而产生的交流电阻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但是通过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40,可以降低绕线部11之间的寄生容量以及邻近效应,从而抑制交流电阻的增加。并且,通过使用扁线所构成的立绕线圈10,由于立绕线圈10的表面积较大,因此可以抑制趋肤效应,所以可以实现较高的Q值的谐振线圈。
即,通过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40,可以抑制电感值,并可以抑制电容值,所以能确保足够大的Q值。另外可以实现立绕线圈10的较好的散热性。
以下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立绕线圈10是把扁线的金属制线材10a卷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的,其具有多个绕线部11。各个绕线部11的卷绕直径被设定成彼此相等。
立绕线圈10的两端分别具有外侧延伸片13。
另外,立绕线圈10在被卷绕到绕线管20之前的状态可以是邻接的绕线部11相互接触的状态(例如,相邻的绕线部11之间不存在间隙12的密集卷绕方式亦可)。
如图2至图4的任意图所示,绕线管20包含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20a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这些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
在本实施形态中,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即围绕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心一周的方向)的多个地方分别配置着位置限制突起部。
并且,在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多个地方,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分别排列配置着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
更详细地说,在绕线管本体20a的外周面配置着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1、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2、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3(参照图3)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4。
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1被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排列配置在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一处。
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2被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排列配置,并且与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1配置的位置相比,其位于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偏转90度的位置上。
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3被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排列配置,并且与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1配置的位置相比,其位于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偏转180度的位置上。
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4被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排列配置,并且与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2配置的位置相比,其位于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偏转180度的位置上。
这样,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等角度间隔位置上。
例如,位置限制突起部21的数目、位置限制突起部22的数目、位置限制突起部23的数目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4的数目彼此相等。
绕线管20上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1,从图4的下方开始按顺序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1a、位置限制突起部21b、位置限制突起部21c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1d。
同样,绕线管20上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2,从图8的下方开始按顺序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2a、位置限制突起部22b、位置限制突起部22c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2d。
同样,绕线管20上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3,从图8的下方开始按顺序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3a(未图示)、位置限制突起部23b(未图示)、位置限制突起部23c(未图示)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3d(未图示)。在这里,符号23a、23b、23c以及23d在任意图中都没表示的,只是为了记述方便的符号。
同样,绕线管20上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4,从图8的下方开始按顺序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4a、位置限制突起部24b、位置限制突起部24c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4d。
另外,绕线管20上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2,从图8的上面开始按顺序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2z、位置限制突起部22y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2x。
另外,绕线管20上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1,在图8的最上侧位置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1z。
同样,绕线管20上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3,在图8的最上侧位置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3z(未图示)。这里,符号23z在任意图中都没表示的,只是为了记述方便的符号。
同样,绕线管20上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4,在图8的最上侧位置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4z。
图4中,位置限制突起部22a被配置在比位置限制突起部21a更上方的位置,位置限制突起部23a(未图示)被配置在比位置限制突起部22a更上方的位置,位置限制突起部21b被配置在比位置限制突起部23a更上方的位置。
这里,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位置限制突起部21a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2a之间的距离,位置限制突起部22a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3a之间的距离,位置限制突起部23a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4a之间的距离,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4a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1b之间的距离,例如均为位置限制突起部21a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1b的距离的1/4。
另外,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1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被等间隔配置。
同样,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2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被等间隔配置。
同样,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3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被等间隔配置。
同样,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4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被等间隔配置。
因此,绕线管20的位置限制突起部按照位置限制突起部21a、位置限制突起部22a、位置限制突起部23a、位置限制突起部24a、位置限制突起部21b、位置限制突起部22b、位置限制突起部23b、位置限制突起部24b、位置限制突起部21c、···的顺序沿着螺旋形的路线排列配置。
这样,绕线管20上的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被沿着螺旋形的线路配置。
在本实施形态中,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为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细长的肋骨。即,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呈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尺寸比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的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尺寸更大的形状。
更详细地说,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具有与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一对垂直相交面26。即,在图4中,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的下侧表面及上侧表面为直交面26(图4中直交面26的符号只附加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1z上)。
这样,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分别具有与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直交面26。直交面26被形成为平面形状。
各个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形状及尺寸,例如被设定为彼此相等。
另外,绕线管本体20a上形成有,例如,1个或者多个开口20c,这些开口20c贯通该绕线管本体20a的内外。即,通过开口20c,绕线管本体20a内部空间的中空部20b与绕线管本体20a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
开口20c被分别,例如,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配置在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1的列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2的列之间,位置限制突起部22的列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3的列之间,位置限制突起部23的列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4的列之间,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4的列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1的列之间。
绕线管20,例如,包括绕线管本体20a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1、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2、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3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24)的整体都是由树脂等的非磁性的材料并且绝缘的材料一体成形的。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4个地方,分别配置着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的例子。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子,还可以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2个地方或者3个地方分别配置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可以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5个以上的地方分别配置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多个地方分别配置位置限制突起部的例子,还可以只在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1个地方配置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多个地方,分别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排列配置的例子,还可以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周长方向的多个地方,分别配置1个位置限制突起部。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在绕线管本体20a的外周面配置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的例子,也可以在绕线管本体20a的外周面形成1个螺旋形状的位置限制突起部(肋骨)。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磁芯30由圆筒状的磁芯本体30a所构成。在磁芯本体30a内侧形成有圆柱状的中空部30b。
磁芯30外径比绕线管本体20a的内径小。
这里,把从绕线管本体20a的外周面开始向着绕线管本体20a的直径方向的外侧的限制突起部的突出长度(位置限制突起部的高度尺寸)设为H(参照图3),把绕线管本体20a的外径设为R(参照图3),优选立绕线圈10的内径大于绕线管本体20a的外径R,不过小于(R+2H),进一步优选其小于(R+H)。通过使立绕线圈10的内径小于(R+2H),就能更加确实地使立绕线圈10的卷绕部11卡在位置限制突起部上。
如图7及图8所示,线圈元器件40是通过把立绕线圈10卷绕在绕线管本体20a周围,并使磁芯30插通绕线管20的中空部20b而构成的。
如图8所示,立绕线圈10的各个绕线部11被配置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相邻接的位置限制突起部之间。
这里,立绕线圈10从图8的下侧开始按顺序为绕线部11a、绕线部11b、绕线部11c以及绕线部11d。
另外,立绕线圈10从图8的上侧按顺序为绕线部11z、绕线部11y、绕线部11x以及绕线部11w。
这其中,绕线部11a,例如,通过位置限制突起部21a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1b之间,位置限制突起部22a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2b之间,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3a(未图示)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3b(未图示)之间,到达位置限制突起部24a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4b之间。
同样,绕线部11b通过位置限制突起部21b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1c之间,位置限制突起部22b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2c之间,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3b(未图示)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3c(未图示)之间,到达位置限制突起部24b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4c之间。
同样,绕线部11c通过位置限制突起部21c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1d之间,位置限制突起部22c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2d之间,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23c(未图示)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3d(未图示)之间,到达位置限制突起部24c与位置限制突起部24d之间。
同样,立绕线圈10的其他绕线部11也按顺序通过沿着绕线管20轴方向相邻接的位置限制突起部之间。
因此,构成立绕线圈10的线材10a的路线通过绕线管20的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被限制在螺旋形的路线内。
而且,立绕线圈10的邻接绕线部11之间呈存在着间隙12的状态。即,立绕线圈10为间绕绕组状态(节距绕组状态)。
这里,更详细地说,例如如图9所示,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a向着图9的上侧(即位置限制突起部22z的一侧)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2b上。另一方面,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z向着图9的下侧(位置限制突起部22b的一侧)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2z上。
另外,虽然这里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是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a向着位置限制突起部21z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1b上。另一方面,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z向着位置限制突起部21b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1z上。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立绕线圈10绕线部11a向着位置限制突起部23z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3b上。另一方面,立绕线圈10绕线部11z向着位置限制突起部23b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3z上。
另外,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是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a向着位置限制突起部24z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4b上。另一方面,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z向着限制突起部24b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4z上。
这样,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包含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的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例如位置限制突起部21b、22b、23b、24b)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位置限制突起部21z、22z、23z、24z),立绕线圈10包含向着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的第1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a),以及向着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第2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z)。
这里,更详细地说,第1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a)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例如位置限制突起部21b、22b、23b、24b)的直交面26(特别是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图8及图9中的下侧的表面)上,第2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z)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直交面26(特别是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图8及图9中的上侧的表面)上。
因而,第1绕线部及第2绕线部相对于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大致分别呈面接触状态。
由此,可以确实地抑制第1绕线部及第2绕线部相对于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错位。
另外,第1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a)及第2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z)以外的绕线部11(如图9所示的绕线部11b、11c、11x、11y等)被分别配置于例如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互相邻接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1之间,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互相邻接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2之间,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互相邻接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3之间,以及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互相邻接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4之间。
因此,从第1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a)到第2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z)的各个绕线部11都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均等(实际上等间隔地)配置。
但是,第1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a)及第2绕线部(例如绕线部11z)以外的部分的绕线部11可以接触任意的位置限制突起部。
另外,在图8及图9的例子中,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的一侧(下侧)存在着多余的位置限制突起部21、22及23(位置限制突起部21a、22a、23a(未图示)),不过也可以没有多余的位置限制突起部。
另外,在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的两侧还可以分别存在着多余的位置限制突起部。
另外,图9中以立绕线圈10两端的绕线部11(绕线部11a、11z)分别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在立绕线圈10两端或者一端上还可以存在多余的绕线部11,非立绕线圈10端部的绕线部11也可以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上。
即,例如如图10所示,绕线部11b向着位置限制突起部22z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2a上,绕线部11y向着限制突起部22a被压在位置限制突起部22z上。在此情况下,绕线部11b是第1绕线部,绕线部11y是第2绕线部,位置限制突起部22a是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位置限制突起部22z是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
在此情况下,多余的绕线部11也可以呈与邻接的绕线部11贴紧的密集卷绕状态。至少,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多余的绕线部11与邻接于该多余的绕线部11的绕线部11之间的空隙,比从第1绕线部到第2绕线部的各个绕线部11之间的、相邻接的绕线部11之间的空隙窄。
图11及图12是表示通过把多个(例如2个)线圈元器件40模组化而构成的线圈元器件组100的图,其中图11为立体图,图12为俯视截面图。为了对应图11及图12中的线圈元器件组100的位置关系,在各图中表示了前、后、左、右的方向。另外,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线圈元器件组100的构造而使用的,与制造线圈元器件组100时使用的位置关系不一定一致。
这里,从图2至图4,以及从图7至图10都省略了绕线管20的凸缘部25(参照图11、图12)的图示。绕线管20具有被分别设置于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凸缘部25。凸缘部25,例如可以被形成为正方形状等的矩形形状。
另外,如图7、图8及图12所示,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磁芯30长度方向尺寸大于绕线管20的长度方向尺寸,并且磁芯30端部分别从绕线管20的两端突出出去。
这里,线圈元器件组100具有的2个线圈元器件40分别与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互相平行延伸,并被配置呈并联状态。
并且,2个线圈元器件40之间还配置有板状的隔板80。
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在隔板80的两端还分别形成有具有从该隔板80切割下矩形形状的切缺形状部80a。
如图12所示,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在线圈元器件40两侧分别配置有板状的衬垫50。
并且,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比衬垫50更加靠近外侧的位置(在图12中比前方的衬垫50更加靠近前方的位置,以及比后方的衬垫50更加靠近后方的位置)还分别配置有夹持部件60。
即,线圈元器件组100具有一对衬垫50以及一对夹持部件60。
夹持部件60及衬垫50可以共同使用来固定线圈元器件组100所具有的2个线圈元器件40。
衬垫50及夹持部件60上分别形成有插通孔50a以及插通孔60a,螺栓71被插入并贯通线圈元器件40两侧的衬垫50及夹持部件60的各个插通孔50a以及插通孔60a,以及磁芯30中空部30b的内部。螺栓71的前端侧被螺母72旋紧固定。因此,通过由螺栓71以及螺母72所构成的固定部件70,一对夹持部件60,一对衬垫50以及线圈元器件40就被相互固定住了。
即,通过螺栓71与螺母72旋紧固定,磁芯30的两端就分别通过衬垫50被一对夹持部件60所夹紧固定住了。
另外,一侧衬垫50以及邻接于该衬垫50的夹持部件60被配置成穿过(穿过图11及图12中所表示的左右方向)一侧切缺形状部80a从而贯通隔板80板面的形态。
同样,另一侧的衬垫50以及邻接于该衬垫50的夹持部件60被配置成穿过(穿过图11及图12中所表示的左右方向)另一侧切缺形状部80a从而贯通隔板80板面的形态。
另外,各个线圈元器件40的立绕线圈10两端的外侧延伸片13分别设置有连接外部用的端子部15。
涉及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元器件40,例如如图13所示,通过把绕线管20拧进固定好的立绕线圈10,并把磁芯30插如并贯通于绕线管20内就制造好了。
即,涉及本发明实施形态的线圈元件制造方法是一种把立绕线圈10卷绕在绕线管20的周围的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绕线管20的准备步骤,绕线管20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20a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这些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绕线管本体20a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定位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卷绕步骤,在此步骤中通过绕线管20与立绕线圈10相互之间的旋紧,把立绕线圈10卷绕到绕线管20的周围,立绕线圈10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第1绕线部向着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而第2绕线部向着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立绕线圈10中从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各个绕线部11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
这里,在使绕线管20与立绕线圈10相互旋紧的时候,通过立绕线圈10的绕线部11从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受到的反抗力就使得立绕线圈10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伸长。其结果就是呈现出下述状态,即立绕线圈10的第1绕线部向着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同时,立绕线圈10的第2绕线部向着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
这样,通过各个绕线部11从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受到的反抗力就可以一边使得立绕线圈10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伸长,一边进行把立绕线圈10卷绕在绕线管20周围的步骤。
另外,在与绕线管20相旋紧之前的立绕线圈10也可以为邻接的绕线部11互相贴紧的密集卷绕的状态。
另外,在与绕线管20相旋紧之前的立绕线圈10的各绕线部11之间的间隔即使有偏差,但是通过在沿着绕线管本体20a的轴方向按照一定间隔配置的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来限制各个绕线部11的位置,也就能使各个绕线部11之间的间隔得以均一化。
通过以上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立绕线圈10的第1绕线部就向着对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而立绕线圈10的第2绕线部向着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因此,第1绕线部及第2绕线部分别安定地定位于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因而,可以更安定地维持立绕线圈10的各个绕线部11的位置,从而更加确实地实现具有较高Q值的线圈元器件40。
-第2实施形态
如图14及图15所示,涉及第2实施形态的线圈元器件,在磁芯30(磁芯本体30a)被形成为(非圆筒状)圆柱状这一点上,与涉及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器件40不同,而在其他点上,则与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线圈元器件40具有同样的构成。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各个实施形态。不过,这些只是本发明的例示,也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各种各样的组成。另外,上述的各个实施形态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还可以彼此之间适宜地进行搭配。
本实施形态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线圈元件,其包括立绕线圈,
以及绕线管,上述立绕线圈卷绕在该绕线管周围,
上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
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该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定位了上述立绕线圈的绕线部,
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
上述立绕线圈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上述第1绕线部向着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第2绕线部向着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
上述立绕线圈中从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各个绕线部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
(2)根据(1)所述的线圈元件,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周长方向的多个地方分别配置着上述位置限制突起部。
(3)根据(2)所述的线圈元件,在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周长方向的多个地方,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分别排列配置着多个上述位置限制突起部。
(4)根据(2)或(3)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被沿着螺旋形的线路配置。
(5)根据(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元件,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分别具有与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直交面,
上述第1绕线部被压在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的上述直交面上,上述第2绕线部被压在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上述直交面上。
(6)一种把立绕线圈卷绕在绕线管的周围的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上述绕线管的准备步骤,上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定位上述立绕线圈的绕线部,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
以及卷绕步骤,在此步骤中通过上述绕线管与上述立绕线圈相互之间的旋紧,把上述立绕线圈卷绕到上述绕线管的周围,上述立绕线圈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上述第1绕线部向着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第2绕线部向着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立绕线圈中从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各个绕线部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
(7)根据(6)所述的把立绕线圈卷绕在绕线管的周围的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通过上述立绕线圈的各个绕线部从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受到的反抗力,使得上述立绕线圈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伸长并进行卷绕。

Claims (7)

1.一种线圈元件,其包括立绕线圈,
以及绕线管,上述立绕线圈卷绕在该绕线管周围,
上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
以及位置限制突起部,该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定位了上述立绕线圈的绕线部,
多个上述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
上述立绕线圈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上述第1绕线部向着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第2绕线部向着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
上述立绕线圈中从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各个绕线部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元件,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周长方向的多个地方分别配置着上述位置限制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元件,在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周长方向的多个地方,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分别排列配置着多个上述位置限制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线圈元件,多个上述位置限制突起部被沿着螺旋形的线路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元件,多个上述位置限制突起部分别具有与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垂直相交的直交面,
上述第1绕线部被压在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的上述直交面上,上述第2绕线部被压在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上述直交面上。
6.一种把立绕线圈卷绕在绕线管的周围的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上述绕线管的准备步骤,上述绕线管包括圆筒状的绕线管本体以及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分别配置在上述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的多个地方,并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定位上述立绕线圈的绕线部,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还包括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以及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
以及卷绕步骤,在此步骤中通过上述绕线管与上述立绕线圈相互之间的旋紧,把上述立绕线圈卷绕到上述绕线管的周围,上述立绕线圈包括第1绕线部以及第2绕线部,上述第1绕线部向着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第2绕线部向着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被压在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上,上述立绕线圈中从上述第1位置限制突起部到上述第2位置限制突起部的各个绕线部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呈彼此分离的间绕绕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立绕线圈卷绕在绕线管的周围的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通过上述立绕线圈的各个绕线部从上述多个位置限制突起部受到的反抗力,使得上述立绕线圈沿着上述绕线管本体的轴方向伸长并进行卷绕。
CN201711236762.1A 2017-01-27 2017-11-30 线圈元件以及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3647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2701A JP6888309B2 (ja) 2017-01-27 2017-01-27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7-012701 2017-01-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4771A true CN108364771A (zh) 2018-08-03
CN108364771B CN108364771B (zh) 2022-09-13

Family

ID=61027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36762.1A Active CN108364771B (zh) 2017-01-27 2017-11-30 线圈元件以及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3786B2 (zh)
EP (1) EP3355322B1 (zh)
JP (1) JP6888309B2 (zh)
CN (1) CN10836477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4338A (ja) * 1995-03-28 1996-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装置
US20040196128A1 (en) * 2003-04-02 2004-10-0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Electrical reactor assembly having center taps
JP2006147927A (ja) * 2004-11-22 2006-06-08 Ushio Inc トランス
US20060170526A1 (en) * 2005-01-31 2006-08-03 Tdk Corporation Coil assembly including common-mode choke coil
KR100777603B1 (ko) * 2006-11-20 2007-11-21 주식회사 세림테크 고전압 발생을 위한 트랜스 보빈
US20100214049A1 (en) * 2009-02-26 2010-08-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ransformer
JP2011124485A (ja) * 2009-12-14 2011-06-2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624784Y1 (zh) * 1968-09-28 1971-08-26
JP4356928B2 (ja) * 2004-01-30 2009-11-04 Tdk株式会社 折畳みコイル、折畳みコイル用ボビンおよび折畳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06120767A (ja) * 2004-10-20 2006-05-1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2014082266A (ja) * 2012-10-15 2014-05-0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イル
JP2015201491A (ja) * 2014-04-04 2015-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器付きリアクト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4338A (ja) * 1995-03-28 1996-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装置
US20040196128A1 (en) * 2003-04-02 2004-10-0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Electrical reactor assembly having center taps
JP2006147927A (ja) * 2004-11-22 2006-06-08 Ushio Inc トランス
US20060170526A1 (en) * 2005-01-31 2006-08-03 Tdk Corporation Coil assembly including common-mode choke coil
KR100777603B1 (ko) * 2006-11-20 2007-11-21 주식회사 세림테크 고전압 발생을 위한 트랜스 보빈
US20100214049A1 (en) * 2009-02-26 2010-08-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ransformer
JP2011124485A (ja) * 2009-12-14 2011-06-2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4771B (zh) 2022-09-13
EP3355322B1 (en) 2022-03-09
JP2018121003A (ja) 2018-08-02
JP6888309B2 (ja) 2021-06-16
US10643786B2 (en) 2020-05-05
EP3355322A1 (en) 2018-08-01
US20180218831A1 (en) 2018-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9249B2 (en) MRIS shim coil
US20020011914A1 (en) Transformer
JP2016192489A (ja)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コイ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5052737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axial electric resistance and coaxial electric resistance
US8643458B2 (en) Winding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inding
CN108695052A (zh) 变压器及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CN108364771A (zh) 线圈元件以及线圈元件的制造方法
US7969268B2 (en) Ignition coil with spaced secondary sector windings
JP6971062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用コイルおよび非接触給電装置用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RU2605769C1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бескаркасной катушки индуктивности и оправка для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US6060975A (en) Bobbin with integral support tabs
RU80624U1 (ru) Винтовая обмотка
CN105027233A (zh) 用于空心电抗器的绕组层斜度补偿装置
JPH05283248A (ja) 高周波昇圧トランス
CN204089361U (zh) 一种风扇电机定子结构
CN202473579U (zh) 脉冲点火器用点火线圈
JPH05304033A (ja) 高周波昇圧トランス
JPWO2018062117A1 (ja) 非接触給電用コイルユニット
TWI664650B (zh) 變壓線圈結構
CN216212769U (zh) 变压器线圈
CN111489886A (zh) 变压线圈结构
US20140210124A1 (en) Cast Split Low Voltage Coil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Duct Placement After Winding Process
CN211181839U (zh) 便于组装且稳定性高的高频变压器
CN203850083U (zh) 线圈架和线圈系统
CN216212787U (zh) 变压器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