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0633B - 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0633B
CN108350633B CN201680065034.6A CN201680065034A CN108350633B CN 108350633 B CN108350633 B CN 108350633B CN 201680065034 A CN201680065034 A CN 201680065034A CN 108350633 B CN108350633 B CN 108350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body
heating
deposi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sheet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50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0633A (zh
Inventor
永井芳之
御子柴隆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192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502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85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882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50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0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0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0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3/00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08Moulding or pressing
    • B27N3/10Moulding of mats
    • B27N3/12Moulding of mats from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1/00Pretreatment of moulding material
    • B27N1/02Mixing the material with binding agent
    • B27N1/029Feeding; Proportioning; Contro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3/00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02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from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3/00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04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from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3/00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08Moulding or pressing
    • B27N3/18Auxiliary operations, e.g. preheating, humidifying, cutting-off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 D04H1/6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the bonding agent being applied in dry state, e.g. thermo-activatable agents in solid or molten state, and heat being applied subsequently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9/00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Dry Formation Of Fiberboard And The Like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由加热不足等引起的不良情况的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装置具有: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位移机构,其用于使加热部位移至用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控制部:其在于第二位置处对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进行加热之后,使其位移至第一位置。

Description

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热压辊对在粉粒状或纤维状的原材料中添加了热固化性树脂和自由基引发剂的垫状组合物进行热压而作为纤维板的制造装置。该制造装置中的热压辊能够针对垫状组合物而施加110℃~260℃的温度、以及相当于10~150kgf/cm2左右的压力的线压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35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制造装置中,在装置的启动时,在对残留于热压辊间的垫状组合物进行输送的同时对其进行预热(加热至热压辊达到预定温度为止),从而无法充分地对垫状组合物进行加热。
此外,在上述制造装置中,存在有如下课题,即,在停止垫状组合物的输送处理时,垫状组合物成为与热压辊相接的状态,从而受到热压辊的加热的影响,由此使垫状组合物中所包含的树脂熔解从而垫状组合物会粘附在热压辊上。
本发明的几个方式所涉及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因加热不足等而引起的不良情况的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前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并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为,使用包含纤维的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装置,其具有: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位移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控制部:其在于所述第二位置处对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进行加热之后,使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位移至所述第一位置。
在这种的薄片制造装置中,通过在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位置处对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进行加热之后,由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从而能够减少由加热不足等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应用例2]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为,使用包含纤维的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装置,其具有: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位移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所述加热部以如下方式被构成,即,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分别能够进行旋转驱动。
在这种薄片制造装置中,通过使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在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位置处进行旋转,从而能够使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表面温度均匀,由此能够减少由加热不足等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有如下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开始进行堆积物的输送时,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之后,使所述加热部从所述第二位置位移至所述第一位置。
在这种薄片制造装置中,通过在开始进行堆积物的输送时,在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之后,由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从而防止了因输送开始时的加热不足而使薄片的强度局部下降的情况,由此能够使薄片的强度均匀。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有如下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停止堆积物的输送时,使所述加热部从所述第一位置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这种薄片制造装置中,在停止堆积物的输送时,通过使其位移至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位置处,从而能够抑制因输送停止时的过度加热而引起的堆积物的变色等。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和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圆周速度不同。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有驱动部,其对所述第一旋转体进行旋转驱动;传递机构,其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不向所述第二旋转体传递由所述驱动部产生的驱动力,而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向所述第二旋转体传递由所述驱动部产生的驱动力。
在这种薄片制造装置中,通过在第二位置处向第二旋转体传递由驱动部产生的驱动力,在第一位置处不向第二旋转体传递由驱动部产生的驱动力而是使第二旋转体从动于第一旋转体,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而稳定地对堆积物进行输送。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不与堆积物接触。
在这种薄片制造装置中,能够可靠地防止由输送停止时的过度加热而引起的堆积物的变色等。
[应用例8]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方法为,使用包含纤维的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方法,其包括: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的工序;使用包括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的加热部而对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的工序,在所述薄片制造方法中,在开始进行堆积物的输送时,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之后,使所述加热部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位置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的位置。
在这种薄片制造方法中,通过在开始进行堆积物的输送时,在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之后,由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从而防止了因输送开始时的加热不足而使薄片的强度局部下降的情况,由此能够使薄片的强度均匀。
[应用例9]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为,使用包含纤维的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位移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对所述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驱动部,其在所述第二位置处,使至少与所述堆积物相接一侧的旋转体进行旋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使加热部从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从而使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分离开来,因此堆积物从夹持状态被释放。而且,在第二位置处,堆积物成为与进行旋转的旋转体相接触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堆积物的向旋转体的粘附。
[应用例10]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堆积物的输送停止时,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由于当堆积物的输送停止时,加热部位于第二位置处,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堆积物的向旋转体的粘附。
[应用例11]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的温度成为预定的温度以下之后,使该旋转体的旋转停止。
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堆积物的向旋转体的粘附,并且能够降低旋转体的消耗电力。
[应用例1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的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旋转速度快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旋转速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加速旋转体的冷却,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堆积物的向旋转体的粘附。
[应用例13]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与所述加热部相比靠所述堆积物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对所述堆积物进行加压,在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堆积物进行加压。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第二位置处堆积物成为被加压部加压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堆积物的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移动。由此,能够减少堆积物的浪费。
[应用例14]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输送部,其与所述加热部相比位于所述堆积物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且能够输送所述堆积物;第二输送部:其与所述加热部相比位于所述堆积物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且能够输送所述堆积物,在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而使所述堆积物进行往复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加热部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使堆积物进行往复移动(往复输送)。由此,能够通过来自加热部的辐射热而使堆积物所受到的热量分散,从而能够抑制堆积物的向旋转体的粘附。
[应用例15]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吹风机,所述吹风机向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吹风。
根据该结构,由于旋转体从吹风机受到风吹,因此能够加速旋转体的冷却。
[应用例16]
在本应用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薄片制造装置具备: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位移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驱动部,其使所述第一旋转体或所述第二旋转体进行旋转,所述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至少使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进行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使加热部从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使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被分离开来,从而堆积物成为与进行旋转的旋转体相接触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堆积物的向旋转体的粘附。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加热部(第一位置)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加热部(第二位置)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A为示意性地表示位移机构位于第二位置的示例的图。
图4B为示意性地表示位移机构位于第一位置的示例的图。
图5A为示意性地表示传递机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B为示意性地表示传递机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为表示控制部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1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4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动作方法的示意图。
图1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动作方法的示意图。
图17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8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9为表示改变例2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个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等设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以使各个部件等的尺寸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示。此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对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不当地限定。此外,在下文中所说明的所有结构并不一定都是本发明的必要构成要件。
(第一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首先,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进行说明。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100的图。
如图1所示,薄片制造装置100具备供给部10、制造部102、控制部104。制造部102对薄片进行制造。制造部102具有:粗碎部12、解纤部20、筛选部40、第一料片形成部45、旋转体49、混合部50、堆积部60、第二料片形成部70、薄片形成部80、切断部90。
供给部10向粗碎部12供给原料。供给部10例如为用于向粗碎部12连续地投入原料的自动投入部。通过供给部10而被供给的原料为,例如废纸或纸浆薄片等的含有纤维的原料。
粗碎部12将通过供给部10而被供给的原料在空气中裁断成为碎片。碎片的形状或大小例如为几cm见方的碎片。在图示的示例中,粗碎部12具有粗碎刃14,并能够通过粗碎刃14而对被投入的原料进行裁断。作为粗碎部12,例如使用碎纸机。通过粗碎部12而被裁断的原料由料斗1接受之后经由管2而被移送(输送)至解纤部20。
解纤部20对通过粗碎部12而被裁断的原料进行解纤。在此,“进行解纤”是指,将多根纤维粘合而成的原料(被解纤物)解开形成一根一根的纤维。解纤部20还具有使附着在原料上的树脂粒或油墨、色粉、防渗剂等物质和纤维分离开来的功能。
将通过了解纤部20的物质称为“解纤物”。在“解纤物”中,除了被解开的解纤物纤维之外,还存在包括在解开纤维时从纤维分离出的树脂(用于使多个纤维彼此粘合的树脂)颗粒、油墨、色粉等的色剂、或防渗材料、纸力增强剂等添加剂的情况。被解开的解纤物的形状为绳(string)状或带(ribbon)状。被解开的解纤物既可以以不与其他被解开的纤维缠绕的状态(独立的状态)而存在,也可以以与其他被解开的解纤物缠绕成为块状的状态(形成所谓“团块”的状态)而存在。
解纤部20以干式的方式实施解纤。在此,将并非在液体中而是在大气中(空气中)等气体中,实施解纤等处理的方式称为干式。作为解纤部20,具体而言,使用叶轮磨机。解纤部20具有产生抽吸原料并排出解纤物这样的气流的功能。由此,解纤部20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气流,而从导入口22将原料与气流一起进行抽吸,并进行解纤处理,从而将解纤物向排出口24输送。通过了解纤部20的解纤物经由管3而被移送至筛选部40。另外,用于使解纤物从解纤部20输送至筛选部40的气流,既可以利用解纤部20所产生的气流,也可以设置鼓风机等气流产生装置并利用其气流。
筛选部40将通过解纤部20而被解纤的解纤物从导入口42导入,并根据纤维的长度而进行筛选。筛选部40具有滚筒部41、和对滚筒部41进行收纳的壳体部43。作为滚筒部41,例如使用筛子(sieve)。滚筒部41具有网(过滤器、筛网),并能够将与网的开孔尺寸相比较小的纤维或粒子(穿过网的物质、第一筛选物)、和与网的开孔尺寸相比较大的纤维、未解纤片或团块(未穿过网的物质、第二筛选物)分开。例如,第一筛选物经由管7而被移送至混合部50。第二筛选物从排出口44经由管8而被返回至解纤部20。具体而言,滚筒部41为通过电机而被旋转驱动的圆筒的筛子。作为滚筒部41的网,例如使用金属丝网、将设有切缝的金属板拉伸而成的多孔金属网(expand metal)、通过冲压机等而在金属板上形成孔的冲孔金属网。
第一料片形成部45将通过了筛选部40的第一筛选物输送至混合部50。第一料片形成部45包括网状带46、张紧辊47、抽吸部(抽吸机构)48。
抽吸部48能够将穿过筛选部40的开口(网的开口)并被分散在空气中的第一筛选物抽吸至网状带46上。第一筛选物堆积在移动的网状带46上,从而形成料片V。网状带46、张紧辊47以及抽吸部48的基本结构与后述的第二料片形成部70的网状带72、张紧辊74以及抽吸机构76相同。
料片V通过经过筛选部40以及第一料片形成部45,从而被形成为含有大量空气而柔软蓬松的状态。堆积在网状带46上的料片V被投入管7,并向混合部50被输送。
旋转体49能够在料片V被输送至混合部50之前,将料片V切断。在图示的示例中,旋转体49具有基部49a、和从基部49a突出的突部49b。突部49b例如具有板状的形状。在图示的示例中,突部49b被设置有四个,并且四个突部49b以等间隔的方式被设置。通过基部49a向方向R进行旋转,从而突部49b能够以基部49a为轴而进行旋转。通过利用旋转体49而将料片V切断,从而能够减小例如向堆积部60供给的每单位时间内的解纤物的量的变化。
旋转体49被设置在第一料片形成部45的附近处。在图示的示例中,旋转体49被设置于在料片V的路径上位于下游侧的张紧辊47a的附近(张紧辊47a的侧边)处。旋转体49被设置在突部49b能够与料片V接触的位置、且不与堆积有料片V的网状带46接触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对网状带46被突部49b磨损(损坏)的情况进行抑制。突部49b与网状带46之间的最短距离例如在0.05mm以上且0.5mm以下。
混合部50对通过了筛选部40的第一筛选物(通过第一料片形成部45而被输送的第一筛选物)、和包含树脂的添加物进行混合。混合部50具有对添加物进行供给的添加物供给部52、对第一筛选物和添加物进行输送的管54、鼓风机56。在图示的示例中,添加物从添加物供给部52经由料斗9而被供给至管54。管54与管7接连。
在混合部50中,通过鼓风机56而产生气流,并且在管54中,能够在使第一筛选物与添加物进行混合的同时,对其进行输送。另外,使第一筛选物和添加物进行混合的机构并未被特别限定,既可以是通过进行高速旋转的叶片而进行搅拌的机构,也可以是像V型混合机这样的利用容器的旋转的机构。
作为添加物供给部52,而使用如图1所示这样的螺旋给料机或未图示的圆盘给料机等。在从添加物供给部52被供给的添加物中,包含用于使多根纤维粘合在一起的树脂。在树脂被供给的时间点下,多个纤维未被粘合。树脂在通过薄片形成部80时发生熔融,从而使多个纤维粘合在一起。
从添加物供给部52被供给的树脂为热塑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例如为AS树脂、ABS树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尼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缩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适当混合使用。从添加物供给部52被供给的添加物既可以是纤维状,也可以是粉末状。
另外,在从添加物供给部52被供给的添加物中,除了含有使纤维粘合的树脂以外,还可以根据所制造的薄片的种类,而含有用于对纤维进行着色的着色剂、或用于防止纤维凝集的凝集防止材料抑制剂、用于使纤维等不易燃烧的阻燃剂。通过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第一筛选物与添加物的混合物)经由管54而被移送至堆积部60。
堆积部60为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混合物)进行堆积的部件。具体而言,将通过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从导入口62导入,并解开互相缠绕的解纤物(纤维),并且使其在空气中分散的同时落下。而且,堆积部60在从添加物供给部52被供给的添加物的树脂为纤维状的情况下,将缠绕在一起的树脂解开。由此,堆积部60能够使混合物均匀性良好地堆积在第二料片形成部70上。
堆积部60具有滚筒部61、和对滚筒部61进行收纳的壳体部63。作为滚筒部61,而使用进行旋转的圆筒的筛子。滚筒部61具有网,并使通过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中所含有的、与网的开孔尺寸相比较小的纤维或粒子(通过网的物质)落下。滚筒部61的结构例如与滚筒部41的结构相同。
另外,滚筒部61的“筛子”也可以不具有对特定的对象物进行筛选的功能。即,作为滚筒部61而被使用的“筛子”的含义是指,具备网的部件,且滚筒部61也可以使被导入到滚筒部61中的所有混合物落下。
第二料片形成部70使通过了堆积部60的通过物进行堆积,从而形成料片W。第二料片形成部70例如具有网状带72、张紧辊74、抽吸机构76。
网状带72在进行移动的同时,使通过了堆积部60的开口(网的开口)的通过物进行堆积。网状带72成为如下结构,即,通过张紧辊74而被张紧,从而使通过物不易通过而使空气通过的结构。网状带72通过张紧辊74的自转而进行移动。通过在网状带72连续地移动的同时,使通过了堆积部60的通过物连续地落下并积累,从而在网状带72上形成有作为堆积物的料片W。网状带72例如为金属制、树脂制、布制或者无纺布等。
抽吸机构76被设置在网状带72的下方(与堆积部60侧相反一侧)。抽吸机构76能够产生朝向下方的气流(从堆积部60朝向网状带72的气流)。通过抽吸机构76,从而能够将利用堆积部60而被分散在空气中的混合物抽吸至网状带72上。由此,能够增大从堆积部60排出的排出速度。而且,能够通过抽吸机构76,而在混合物的落下路径上形成下降气流,从而能够防止在落下过程中解纤物或添加物互相缠绕的情况。
如上文所述,通过经过堆积部60以及第二料片形成部70(料片形成工序),从而形成了含有大量多空气而柔软蓬松的状态的料片W。被堆积在网状带72上的料片W被输送向薄片形成部80。
另外,在图示的示例中,设置有对料片W进行调湿的调湿部78。调湿部78能够向料片W添加水或水蒸气,从而对料片W和水的量比进行调节。
薄片形成部80对堆积在网状带72上的料片W进行加压加热,从而使薄片S成形。在薄片形成部80中,通过对在料片W中被混合的解纤物以及添加物的混合物进行加热,从而能够使混合物中的多个纤维经由添加物(树脂)而相互粘合。
薄片形成部80具备加压部82和加热部84,所述加压部82对料片W进行加压,所述加热部84对被加压部82加压的料片W进行加热。加压部82由一对砑光辊85构成,并对料片W施加压力。料片W通过被加压从而其厚度变小(变薄),且料片W的密度增高。作为加热部84,而例如使用加热辊(Heater Roller)、热冲压成型机、热板、暖风机、红外线加热器、闪光定影器。
在图示的示例中,加热部84具备一对加热辊86。通过将加热部84作为加热辊86而构成,从而与将加热部84作为板状的加压装置(平板加压装置)而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连续地输送料片W的同时,使薄片S成形。在此,砑光辊85(加压部82)能够向料片W施加与通过加热辊86(加热部84)而被施加于料片W上的压力相比较大的压力。另外,砑光辊85、加热辊86的数量并未被特别限定。
切断部90将通过薄片形成部80而成形的薄片S切断。在图示的示例中,切断部90具有第一切断部92和第二切断部94,所述第一切断部92在与薄片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薄片S切断,所述第二切断部94在与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将薄片S切断。第二切断部94例如将通过了第一切断部92的薄片S切断。
根据以上内容,从而使预定尺寸的单张的薄片S成形。被切断的单张的薄片S向排出部96被排出。
薄片制造装置100包括控制部104,所述控制部104包括CPU和存储部(ROM、RAM)。控制部104向使加热辊86(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电机)输出控制信号,从而对加热辊86的旋转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104向用于使加热辊86进行位移的位移机构的电机输出控制信号,从而实施使加热辊86进行位移的控制。
2.加热部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在上述的薄片形成部80(加热部84)处对料片W(通过堆积部60而被形成的堆积物)进行加热加压从而形成薄片S。在图1的示例中,加热部84作为一对加热辊86而以简化的方式被描绘出来。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的加热部84进行详细说明。
图2、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84的一个示例的图。加热部84具有能够旋转的第一旋转体181、能够旋转的第二旋转体182、加热体183。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均为具有随着旋转而进行移动的外周面的辊状,并且构成为,由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来夹持料片W并对其进行加热加压,从而形成薄片S。此外,加热体183被配置为,能够对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进行加热。第一旋转体181和加热体183均成为在内部具有热源H(例如,卤素加热器)的加热辊。另外,也可以通过非接触式加热器(例如,红外线加热器或碳素加热器)而对第二旋转体182进行加热,从而代替通过加热体183而对第二旋转体182进行加热的结构。加热部84具有对热源H进行控制的加热控制部(图示省略)、和对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图示省略)。另外,还可以构成为,控制部104具备加热控制部以及温度检测部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旋转体182由旋转中心部的芯棒184和以包围该芯棒184的周围的方式被配置的软质体185构成。芯棒184由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软质体185由硅橡胶、聚氨酯橡胶等橡胶构成。此外,第一旋转体181以及加热体183由金属制的中空的芯棒187构成,且在其表面上设置有氟涂层的剥离层188。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84被构成为,能够位移至用于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夹持料片W并对其进行加热加压的第一位置(参照图2)、和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图3参照)。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具备用于使加热部84的位置进行位移的位移机构。位移机构既可以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中的任意一方进行位移,也可以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这两者都进行位移。另外,如图2、图3所示,通过将对料片W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86(导向件)设置在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附近处,从而能够避免在第二位置处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与料片W接触的情况。支承部186相对于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夹持部(捏夹部)而分别被设置在料片W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和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
图4A、图4B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机构的一个示例的图。位移机构190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第一旋转体181的旋转轴191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部193、以可旋转的方式对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轴192进行支承的第二轴承部194、第一杆部195a、第二杆部195b。第一轴承部193与第二轴承部194以能够绕旋转轴196而旋转的方式被相互连接。第一杆部195a的一端侧以能够绕旋转轴197a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轴承部194上,第二杆部195b的一端侧以能够绕旋转轴197b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一轴承部193上。在第一杆部195a上设置有施力部件198(弹簧)。施力部件198的一端侧与旋转轴197a连接,施力部件198的另一端侧与第二杆部195b的另一端侧199连接。位移机构190具有使第二杆部195b绕旋转轴197b而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图示省略)。
图4A表示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图4B表示加热部84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在图4A所示的状态(第二位置)下,当使第二杆部195b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时,如图4B所示,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位移至相互接触的第一位置处。此时,通过施力部件198,从而使第一轴承部193(第一旋转体181)向第二轴承部194(第二旋转体182)侧施力,并使第二轴承部194向第一轴承部193侧施力。此外,在图4B所示的状态(第一位置)下,当使第二杆部195b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时,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位移至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处。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84被构成为,在第二位置处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分别能够进行旋转驱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具备驱动部201和传递机构200,所述驱动部201使第一旋转体181进行旋转驱动,所述传递机构200在第一位置处不向第二旋转体182传递由该驱动部201产生的驱动力,而在第二位置处向第二旋转体182传递由该驱动部201产生的驱动力。
图5A、图5B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的一个示例的图。传递机构200具有:驱动齿轮202、主齿轮203、第一齿轮204、第二齿轮205、第三齿轮206、第四齿轮207。在驱动部201(使第一旋转体181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的旋转轴上连接有驱动齿轮202。在驱动齿轮202上啮合有主齿轮203,在主齿轮203上连接有第一旋转体181的旋转轴191。此外,在主齿轮203上啮合有第一齿轮204,在第一齿轮204上啮合有第二齿轮205。在第二齿轮205的旋转轴上,经由单向离合器(图示省略)而连接有第三齿轮206。在第三齿轮206上啮合有第四齿轮207,在第四齿轮207上连接有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轴192。
当第二旋转体182未与第一旋转体181接触时(在第二位置处),第二旋转体182通过由传递机构200传递的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在此,传递机构200以第一旋转体181的圆周速度与第二旋转体182的圆周速度不同的方式被构成,且在第二位置处,第二旋转体182以与第一旋转体181的圆周速度相比较慢的圆周速度进行旋转。在此,将第二旋转体182的圆周速度设为与第一旋转体181的圆周速度相比慢10%左右。
当第二旋转体182与第一旋转体181接触时(当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位移至夹持料片W的第一位置时),由于利用传递机构200所传递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的第二旋转体182的圆周速度与第一旋转体181的圆周速度相比较慢,因此作为单向齿轮的第三齿轮206将空转,而第二旋转体182则通过与第一旋转体181的外周面(所夹持的料片W的表面)之间的摩擦而被旋转驱动。即,在第一位置处,由驱动部201产生的驱动力未被传递到第二旋转体182上,第二旋转体182从动于第一旋转体181。另外,还考虑到由软质体185构成的第二旋转体182的圆周速度会因热膨胀而增大,从而以第二旋转体182的圆周速度慢于第一旋转体181的圆周速度的方式构成了传递机构200。
图6为表示控制部104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104对是否开始料片W的输送进行判断(步骤S110)。此时,加热部84位于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处。在步骤S110中,在判断为开始进行料片W的输送的情况(例如,在用户实施了用于开始薄片的制造的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4向驱动部201发送控制信号,从而实施开始进行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驱动的控制(步骤S112)。接下来,控制部104向加热控制部发送控制信号,从而实施开始进行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加热的控制(步骤S114)。
接下来,控制部104从温度检测部取得加热部84的温度(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温度)(步骤S116),并对所取得的温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进行判断(步骤S118)。在此,“加热部84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是指,第一旋转体181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第一温度,且第二旋转体182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第二温度。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既可以为相同温度,也可以为不同的温度。在加热部84的温度未达到预定的温度的情况(步骤S118为,否)下,转入步骤S116,在加热部84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的情况(步骤S118为,是)下,控制部104向位移机构190的驱动部发送控制信号,从而实施使加热部84位移至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夹持料片W的第一位置的控制(步骤S120)。此时,既可以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以保持旋转的状态位移至第一位置,也可以在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停止之后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移,并在位移至第一位置后,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再次开始。与步骤S120大致同时地开始进行料片W的输送(步骤S122)。例如,对网状带72(张紧辊74)、加压部82(砑光辊85)、加热部84(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等进行驱动,从而开始进行料片W的输送。另外,控制部104以使加热部84的温度维持预定的温度的方式对加热控制部进行控制。
接下来,控制部104对是否停止料片W的输送进行判断(步骤S124)。在步骤S124中,在判断为停止料片W的输送的情况(例如,在用户实施了用于停止薄片的制造的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4向加热控制部发送控制信号,从而实施停止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加热的控制(步骤S126),并且向驱动部201发送控制信号,从而实施停止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驱动的控制(步骤S128)。与步骤S128大致同时地停止料片W的输送(步骤S130)。例如,停止网状带72(张紧辊74)、加压部82(砑光辊85)、加热部84(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等的驱动,从而停止料片W的输送。接下来,控制部104向位移机构190的驱动部发送控制信号,从而实施使加热部84向第二位置进行位移的控制(步骤S132)。另外,上述的处理顺序是一个示例,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例如,既可以在步骤S112的处理之前实施步骤S114的处理,也可以同时实施这些处理。此外,还可以在步骤S126的处理之前实施步骤S128的处理,也可以同时实施这些处理。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在开始进行料片W的输送时,通过在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处使加热部84进行加热,并在加热部84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之后,使加热部84位移至第一位置(通过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而对料片W进行夹持并对其进行加热),从而能够防止因输送开始时的加热不足而导致的薄片的强度局部下降的情况,由此能够使薄片的强度均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通过在第二位置处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在进行旋转的同时进行加热,从而能够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表面温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均匀。如果假设在使第二旋转体182停止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则由于只有与加热体183接触的接触部分被加热,因此将无法使第二旋转体182的表面温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均匀。此外,如果假设在使第一旋转体181停止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则由于因对流等的影响而使来自热源H的热量不均匀地被传递,因此将无法使第一旋转体181的表面温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均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在停止堆积物的输送时,通过使加热部84从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因在输送停止时料片W继续被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夹持(输送停止时的过热)而使料片W发生变色等的情况。而且,通过利用支承部186等而在第二位置处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不与料片W发生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料片W的变色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由于通过以在第一位置处不向第二旋转体182传递驱动部201的驱动力的方式构成传递机构200,从而能够在第一位置处使第二旋转体182从动于第一旋转体181,因此能够通过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而稳定地输送料片W。如果假设构成为即使在第一位置处也向第二旋转体182传递驱动部201的驱动力,则将因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的圆周速度之差(因第二旋转体182的热膨胀而引起的速度差、因部件公差而引起的速度差)而无法稳定地输送料片W。此外,如果假设在仅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中的任意一方旋转的状态下使其位移至第一位置,则在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对料片W进行夹持时会对料片W施加冲击,从而使薄片的品质下降。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略对这些部件的说明。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A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薄片制造装置100A具备供给部10、制造部102A、控制部104A。制造部102A对薄片进行制造。制造部102A具有:粗碎部12、解纤部20、筛选部40、第一料片形成部45、旋转体49、混合部50、堆积部60、第二料片形成部70、薄片形成部80、切断部90A。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供给部10、粗碎部12、解纤部20、筛选部40、第一料片形成部45、旋转体49、混合部50、堆积部60、第二料片形成部70、薄片形成部80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因此省略其说明。
切断部90A将通过薄片形成部80而成形的薄片S切断。在图示的示例中,切断部90A具有第一切断部92和第二切断部94,所述第一切断部92在与薄片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切断薄片S,所述第二切断部94在与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切断薄片S。第二切断部94例如将通过了第一切断部92的薄片S切断。另外,在第一切断部9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配置有输送辊对97、98,所述输送辊对97、98具有能够对薄片S进行输送的驱动辊。
根据以上内容,从而使预定尺寸的单张的薄片S成形。被切断的单张的薄片S向排出部96被排出。
接下来,对加热部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A在上述的薄片形成部80(加热部84)中,对料片W(通过堆积部60而形成的堆积物)进行加热加压而形成薄片S。在图7的示例中,加热部84作为一对加热辊86而以简化的方式被描绘出来。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A的加热部84进行详细说明。
图8及图9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加热部84(一对加热辊86)具有能够旋转的第一旋转体181、能够旋转的第二旋转体182、加热体183。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均为具有随着旋转而进行移动的外周面的辊状,并且被构成为,通过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而夹持料片W并对其进行加热加压,从而形成薄片S。此外,加热体183被配置为,能够对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进行加热。第一旋转体181以及加热体183均在其内部具有热源H(例如,卤素加热器)。另外,也可以通过非接触式加热器(例如,红外线加热器或碳素加热器)而对第二旋转体182进行加热,从而代替通过加热体183来对第二旋转体182进行加热的结构。
第二旋转体182由旋转中心部的芯棒184和以包围该芯棒184的周围的方式被配置的软质体185构成。芯棒184由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构成,软质体185由硅橡胶、聚氨酯橡胶等橡胶构成。此外,第一旋转体181以及加热体183由金属制的中空的芯棒187构成,且在其表面上设置有氟涂层的剥离层188。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84被构成为,能够位移至用于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夹持料片W并对其进行加热加压的第一位置(参照图8)、和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图9参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处,由于料片W(薄片S)向重力方向松弛,因此成为与第一旋转体181的顶部相接的状态。即,第一旋转体181为,在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处,与料片W(薄片S)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A具备用于使加热部84的位置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进行位移的位移机构190。由于位移机构190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机构190中,被构成为,第二旋转体182相对于第一旋转体181而能够进行位移。
而且,还被构成为,在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处,至少与料片W相接的一侧的第一旋转体181能够进行旋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构成为,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分别能够进行旋转驱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A具备驱动部201和传递机构200,所述驱动部201使第一旋转体181进行旋转驱动,所述传递机构200在第一位置处不向第二旋转体182传递由该驱动部201产生的驱动力,而在第二位置处向第二旋转体182传递由该驱动部201产生的驱动力。由于传递机构200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像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A这样,通过以在第一位置处不向第二旋转体182传递驱动部201的驱动力的方式构成传递机构200,从而能够在第一位置处使第二旋转体182从动于第一旋转体181,因此能够通过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而稳定地输送料片W。
另外,如果构成为,即使在第一位置处也向第二旋转体182传递驱动部201的驱动力,则将由于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的圆周速度之差(因第二旋转体182的热膨胀而引起的速度差、因部件公差而引起的速度差)而无法稳定地输送料片W。此外,如果假设以仅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中的任意一方旋转的状态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移,则在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夹持料片W时会对料片W施加冲击,从而使薄片的品质下降。
接下来,对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加热部及其周边部所涉及的控制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0所示,控制部104A具备指令部130和驱动器140。指令部130具备CPU132、作为存储单元的ROM133、RAM134以及输入输出接口131,CPU132根据ROM133、RAM134的数据而对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1而被输入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并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1而向驱动器140输出控制信号。CPU132例如根据ROM133中所存储的驱动程序,而实施各种控制。
驱动器140由与各个电机相对应的电机驱动部141、142、143、144、145、146以及与各个加热器相对应的加热器驱动部147、148等构成。而且,电机驱动部141根据指令部130的控制信号而对与张紧辊74有关的电机进行驱动控制。电机驱动部142对与加压部82有关的电机进行驱动控制。此外,电机驱动部143对与位移机构190有关的电机进行驱动控制。此外,电机驱动部144对与传递机构200有关的驱动部(电机)201进行驱动控制。电机驱动部145对与输送辊对97有关的电机进行驱动控制。电机驱动部146对与输送辊对98有关的电机进行驱动控制。此外,加热器驱动部147对与第一旋转体181有关的热源H进行驱动控制,加热器驱动部148对与加热体183有关的热源H进行驱动控制。
此外,对第一旋转体181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以及对第二旋转体182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分别与指令部130相连接。
接下来,对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加热部及其周边部所涉及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详细而言,图11是表示在薄片制造装置中停止料片W的输送的情况(输送停止处理)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在薄片制造装置中开始进行料片W的输送的情况(输送开始处理)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对输送停止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步骤S11中,对是否停止料片W的输送进行判断。在步骤S11中,在判断为停止料片W的输送的情况下,例如,在用户实施了用于停止薄片的制造的操作的情况(是)下,转入步骤S12。另一方面,在不停止料片W的输送的情况(否)下,返回至步骤S11。
在转入了步骤S12的情况下,使热源H的运转停止。具体而言,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第一旋转体181的热源H以及对第二旋转体182进行加热的加热体183的热源H的运转停止。
接着,在步骤S13中,使料片W(堆积物)的输送停止。具体而言,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张紧辊74、加压部82(砑光辊85)、加热部84(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输送辊对97、98等的驱动停止。由此,停止料片W的输送。
接着,在步骤S14中,使加热部84从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即,在停止了料片W的输送时,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具体而言,向位移机构190所涉及的电机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加热部84位移至第二位置。由此,从由加热部84的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夹持料片W的状态(第一位置)而转移至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分离的状态(第二位置)。另外,此时,加压部82(砑光辊85)以及输送辊对97、98处于使驱动停止的状态。即,被保持为加压部82(砑光辊85)对料片W进行加压(夹持),输送辊对97、98对薄片S进行了加压(夹持)的状态。
接着,在步骤S15中,使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进行旋转驱动。具体而言,向驱动部201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传递机构200进行驱动。由此,在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分离的第二位置处,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进行旋转。进一步详细而言,在第二位置处,第一旋转体181以与料片W相接的状态进行旋转(参照图9)。此时,加压部82(砑光辊85)对料片W进行加压(夹持)。因此,能够防止料片W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移动,从而能够减少料片W的浪费。另外,也可以设定为,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时,使加压部82(砑光辊85)的对于料片W的压力(负荷)低于加热部84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加压部82(砑光辊85)的对于料片W的压力(负荷)。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减少料片W的压痕的产生。
另外,在步骤S15中,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旋转体181的旋转速度。即,也可以以使第二位置处的第一旋转体181的旋转速度快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一旋转体181的旋转速度的方式进行驱动控制。如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加速第一旋转体181的冷却,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料片W向第一旋转体181的粘附。
接着,在步骤S16中,取得第一旋转体181的外周面的温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取得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各自的外周面的温度。具体而言,从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各自的温度检测部取得检测数据。
接着,在步骤S17中,对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的温度是否在预定温度以下进行判断。具体而言,对是否为第一旋转体181的外周面温度在预定的温度以下,并且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温度在预定的温度以下进行判断。另外,第一旋转体181的外周面的预定的温度与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的预定的温度既可以为相同温度,也可以为不同的温度。而且,在判断为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的温度在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是)下,转入步骤S18,在判断为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温度并非在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否)下,返回至步骤S16。
接着,在转入了步骤S18的情况下,使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驱动停止。具体而言,向驱动部201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传递机构200的驱动停止。由此,在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分离的第二位置处,第一旋转体181及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停止。如此,通过在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的温度成为预定温度以下之后,使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停止,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料片W向第一旋转体181的粘附,并且能够使驱动部201的电力消耗降低。根据以上内容,从而结束了输送停止处理。
另外,在上述输送停止处理中,既可以在步骤S12的处理之前实施步骤S13的处理,也可以同时实施这些处理。
接下来,对输送开始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步骤S21中,对是否开始料片W的输送进行判断。此时,加热部84的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位于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处。在步骤S21中,在判断为开始进行料片W的输送的情况下,例如,在用户实施了用于开始薄片的制造的操作的情况(是)下,转入步骤S22。另一方面,在未开始料片W的输送的情况(否)下,返回至步骤S21。
在转入了步骤S22的情况下,使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驱动开始。具体而言,向驱动部201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传递机构200进行驱动。由此,在第二位置处,第一旋转体181及第二旋转体182进行旋转驱动。
接着,在步骤S23中,使热源H运转。具体而言,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第一旋转体181的热源H以及对第二旋转体182进行加热的加热体183的热源H运转。通过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在第二位置处旋转的同时对其进行加热,从而能够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表面温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均匀。在假设在使第二旋转体182停止的状态下对其加热的情况下,由于仅是与加热体183接触的接触部分被加热,因此将无法使第二旋转体182的表面温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均匀。此外,如果假设在使第一旋转体181停止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加热,则将由于因对流等的影响而使来自热源H的热量不均匀地被传递,因此无法使第一旋转体181的表面温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均匀。
接着,在步骤S24中,取得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各自的外周面的温度。具体而言,从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各自的温度检测部取得检测数据。
接着,在步骤S25中,对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的温度是否达到了预定温度进行判断。具体而言,对是否为第一旋转体181的外周面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并且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进行判断。另外,第一旋转体181的外周面的预定的温度与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的预定的温度既可以是相同温度,也可以是不同的温度。而且,在判断为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的温度达到了预定温度的情况(是)下,转入步骤S26,在判断为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外周面的温度未达到预定的温度的情况(否)下,返回至步骤S24。
接着,在步骤S26中,使加热部84从第二位置位移至第一位置。具体而言,向位移机构190所涉及的电机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加热部84位移至第一位置。由此,加热部84的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从分离的状态(第二位置)转移至通过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而夹持料片W的状态(第一位置)。另外,此时,既可以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以保持旋转的状态位移至第一位置,也可以在停止了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的状态下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移,并在位移至第一位置之后,使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再次开始。
接着,在步骤S27中,使料片W(堆积物)的输送开始。具体而言,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张紧辊74、加压部82(砑光辊85)、加热部84(第一旋转体181和第二旋转体182)、输送辊对97、98等的驱动开始。由此,料片W(薄片S)的输送被开始(参照图8)。根据以上内容,从而结束了输送开始处理。
另外,在上述输送开始处理中,既可以在步骤S22的处理之前实施步骤S23的处理,也可以同时实施这些处理。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100A以及薄片制造装置100A的控制方法,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停止了料片W的输送时,通过使加热部84从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从而使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相互分离,进而,使与料片W相接的第一旋转体181在第二位置处进行旋转驱动。由此,能够防止料片W向第一旋转体181的粘附。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主要对结构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详细而言,是表示加热部及其周边部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薄片制造装置100B具备与加热部84(加热辊86)相比位于料片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作为能够输送料片W的第一输送部的加压部82(一对砑光辊85)、和与加热部84(加热辊86)相比位于作为堆积物的料片W(薄片S)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作为能够输送料片W(薄片S)的第二输送部的输送辊对97。加热部84具有第一旋转体181、第二旋转体182和加热体183。此外,在输送辊对9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输送辊对98。另外,由于加压部82、加热部84、输送辊对97、98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在薄片制造装置100B中,在料片W的输送路径上,在加压部82与加热部84之间配置有第一张紧辊301,在加热部84与输送辊对97之间配置有第二张紧辊302,在输送辊对97与输送辊对98之间配置有第三张紧辊303。第一至第三张紧辊301、302、303以能够在重力方向上对料片W(薄片S)施力的方式而被构成,并且对料片W(薄片S)施加张力。即,在薄片S的制造中,在加压部82与加热部84之间、加热部84与输送辊对97之间以及输送辊对97与输送辊对98之间,在形成某种程度的料片W(薄片S)的松弛(缓冲)的同时对料片W(薄片S)进行输送。
此外,还设置有对第一至第三张紧辊301、302、303的各自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部(例如,微动开关或光检测传感器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至第三张紧辊301、302、303的各自的上限位置进行检测。即,对料片W(薄片S)的最小的松弛状态进行检测。虽然第一至第三张紧辊301、302、303的各自的上限位置可以任意地进行设定,但是为了防止发生料片W(薄片S)的损伤等,可以以在料片W(薄片S)具有稍稍松弛的状态下进行检测的方式来对上限位置进行设定。另外,位置检测部与控制部104A相连接。而且,控制部104A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时,通过加压部82和输送辊对97而使料片W(薄片S)进行往复移动。
接下来,对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此外,图15及图16是表示薄片制造装置的动作方法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首先,执行输送停止处理(步骤S11~步骤S18)。另外,由于输送停止处理(步骤S11~步骤S18)的内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参照图11)。而且,如图15所示,通过输送停止处理(步骤S11~步骤S18),从而加热部84转移至第二位置,由此第一旋转体181与第二旋转体182分离。此外,加压部82的一对砑光辊85为夹持了料片W的状态且为未进行旋转驱动的状态。此外,输送辊对97、98为夹持了薄片S的状态且为未进行旋转驱动的状态。而且,此时,在加压部82与加热部84之间、加热部84与输送辊对97之间以及输送辊对97与输送辊对98之间,形成有料片W(薄片S)的松弛(缓冲)。
接着,在步骤S31中,使输送辊对97进行旋转驱动。具体而言,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以使薄片S向输送辊对98侧被输送的方式使输送辊对97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如图16所示,在加压部82与加热部84之间以及加热部84与输送辊对97之间所形成的料片W(薄片S)的松弛(缓冲)会减小,而输送辊对97与输送辊对98之间的松弛(缓冲)则增大。伴随于此,被配置于加压部82与加热部84之间的第一张紧辊301向上方移动。此外,被配置于加热部84与输送辊对97之间的第二张紧辊302也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被配置于输送辊对97与输送辊对98之间的第三张紧辊303则向下方移动。
接着,在步骤S32中,对第一张紧辊301或第二张紧辊302是否到达了上限位置进行判断。具体而言,根据与第一张紧辊301相对应的位置检测部或与第二张紧辊302相对应的位置检测部的检测数据而进行判断。而且,在判断为到达了上限位置的情况(是)下,转入步骤S33,在判断为未到达上限位置的情况(否)下,返回至步骤S32。
另外,在步骤S32中,可以在第一张紧辊301以及第二张紧辊302中的一方的张紧辊到达了上限位置的情况下,判断为到达了上限位置,另外,在步骤S32中,也可以在第一张紧辊301以及第二张紧辊302这双方的张紧辊都到达了上限位置的情况下,判断为到达了上限位置。
接着,在转入步骤S33的情况下,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输送辊对97的旋转驱动停止。由此,由输送辊对97进行的薄片S的输送停止。
接着,在步骤S34中,使加压部82的一对砑光辊85进行旋转驱动。具体而言,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以使料片W向加热部8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被输送的方式使砑光辊85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如图15所示,输送辊对97与输送辊对98之间的松弛(缓冲)会减小,而加压部82与加热部84之间以及加热部84与输送辊对97之间的料片W(薄片S)的松弛(缓冲)则增大。伴随于此,被配置于输送辊对97与输送辊对98之间的第三张紧辊303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被配置于加压部82与加热部84之间的第一张紧辊301则向下方移动,被配置于加热部84与输送辊对97之间的第二张紧辊302也向下方移动。
接着,在步骤S35中,对第三张紧辊303是否到达了上限位置进行判断。具体而言,根据与第三张紧辊303相对应的位置检测部的检测数据而进行判断。而且,在判断为到达了上限位置的情况(是)下,转入步骤S36,在判断为未到达上限位置的情况(否)下,返回至步骤S35。
接着,在转入了步骤S36的情况下,发送控制信号,从而使加压部82的砑光辊85的旋转驱动停止。由此,由砑光辊85进行的料片W的输送停止。即,料片W(薄片S)的往复移动结束。
接着,在步骤S37中,对是否继续料片W(薄片S)的往复移动进行判断。而且,在判断为继续进行的情况(是)下,转入步骤S31,在判断为不继续的情况(否)下,结束。另外,是否继续料片W(薄片S)的往复移动的判断,既可以对料片W(薄片S)的往复移动的次数进行规定来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时间(定时器设定)来进行判断。而且,还可以通过第一旋转体181的外周面的温度来进行判断。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停止处理中,在实施了从步骤S11至步骤S18的处理之后,执行料片W(薄片S)的往复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在输送停止处理中,在执行了从步骤S11至步骤S15的处理之后,转入步骤S31。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100B以及薄片制造装置100B的控制方法,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将加热部84置于第二位置,并使料片W(薄片S)在输送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此,能够通过来自加热部84的尤其是第一旋转体181的辐射热而使料片W(薄片S)中所包含的树脂所受到的热量分散,从而能够抑制料片W(薄片S)向第一旋转体181的粘附。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主要对结构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详细而言,是表示加热部的周边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薄片制造装置100C具备吹风机401,所述吹风机401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时,向与料片W(薄片S)相接的第一旋转体181吹风。另外,由于加热部84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吹风机401具备空气喷嘴401a,并且能够从空气喷嘴401a喷出从空气供给部(未图示)供给的空气。空气喷嘴401a的形态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既可以是宽幅的平板形状,也可以是放射状地喷出空气的形状。
而且,将空气喷嘴401a朝向第一旋转体181的顶部(与料片W(薄片S)相接的部分)而进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其被配置于第一旋转体181的料片W(薄片S)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及下游侧,从而从分别被配置的空气喷嘴401a喷出空气。
吹风机401的驱动部与控制部104A相连接,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吹风机401接收来自控制部104A的驱动信号而进行驱动,从而有空气从空气喷嘴401a被喷出。
此外,从空气喷嘴401a被喷出的空气的压力可以适当设定,优选为,在朝向第一旋转体181的顶部喷出空气时,使第一旋转体181与料片W(薄片S)分离的程度的气压。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旋转体181从吹风机401接受到风,因此能够加速旋转体181的冷却。此外,料片W(薄片S)也能够进行冷却。
本发明包括实质上与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例如,功能、方法以及结果相同的结构、或者目的以及效果相同的结构)。此外,本发明包括替换了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的非本质部分的结构。此外,本发明包括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的结构、和能够实现相同的目的的结构。此外,本发明包括向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中附加了公知技术的结构。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具有本申请所记载的特征或效果的范围内省略一部分结构,或者可以对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添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等。此外,还可以对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或改变例进行组合。
另外,在制造部102、102A中,可以在能够制造薄片的范围内,省略一部分结构,或者追加其他结构,或者替换为公知的结构。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改变例进行叙述。
(改变例1)
虽然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具备了具有向第一旋转体181喷出空气的空气喷嘴401a的吹风机401,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具备向第一旋转体181吹风的风扇的结构。图18是表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详细而言,是表示加热部的周边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薄片制造装置100D具备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时,向与料片W(薄片S)相接的第一旋转体181吹风的风扇402。
风扇402具有叶轮403,且被构成为,通过使该叶轮403进行旋转而产生气流,从而能够从排气口404进行吹风。风扇402以其排气口404朝向第一旋转体181的方式而被配置在第一旋转体181的下方处。风扇402的驱动部与控制部104A相连接,并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接收来自控制部104A的驱动信号而使风扇402进行驱动,并从排气口404进行吹风。从排气口404吹出的风从第一旋转体181的下部朝向第一旋转体181的顶部而沿着第一旋转体181的外周面流动。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在加热部84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旋转体181的整体从风扇402受到风吹,因此能够加速第一旋转体181的冷却。此外,料片W(薄片S)也能够进行冷却。
(改变例2)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形状设为辊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中的至少一方设为带状。图19是表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9所示,薄片制造装置100E的薄片形成部80E具备第一旋转体181a以及第二旋转体182a。薄片形成部80E的第一旋转体181a具有被辊189张紧且通过该辊而被旋转驱动的带,第二旋转体182a为在内部具有热源H的加热辊。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旋转体181a的带通过作为非接触加热器的加热体183a而被加热。即使采用这种方式,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改变例3)
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备对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各自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且在料片W(薄片S)的输送停止处理中,在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表面温度成为预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驱动停止,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在薄片制造装置中设置定时器,并对从加热部84位移至第二位置的时间点起的时间进行测量,并根据所测量的时间数据,而使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旋转驱动停止。在该情况下,定时器可以预先对第一旋转体181以及第二旋转体182的表面温度成为预定的温度以下的时间进行设定。即使采用这种方式,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符号说明
1…料斗;2、3、7、8…管;9…料斗;10…供给部;12…粗碎部;14…粗碎刃;20…解纤部;22…导入口;24…排出口;40…筛选部;41…滚筒部;42…导入口;43…壳体部;44…排出口;45…第一料片形成部;46…网状带;47…张紧辊;48…抽吸部;49…旋转体;49a…基部;49b…突部;50…混合部;52…添加物供给部;54…管;56…鼓风机;60…堆积部;61…滚筒部;62…导入口;63…壳体部;70…第二料片形成部;72…网状带;74…张紧辊;76…抽吸机构;78…调湿部;80…薄片形成部;82…加压部;84…加热部;85…砑光辊;86…加热辊;90…切断部;92…第一切断部;94…第二切断部;96…排出部;100…薄片制造装置;102…制造部;104…控制部;181…第一旋转体;182…第二旋转体;183…加热体;184…芯棒;185…软质体;186…支承部;187…芯棒;188…剥离层;189…辊;190…位移机构;191…旋转轴;192…旋转轴;193…第一轴承部;194…第二轴承部;195a…第一杆部;195b…第二杆部;196、197a、197b…旋转轴;198…施力部件;199…另一端侧;200…传递机构;201…驱动部;202…驱动齿轮;203…主齿轮;204…第一齿轮;205…第二齿轮;206…第三齿轮;207…第四齿轮;R…方向;S…薄片;V…料片;W…料片。

Claims (16)

1.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其为使用包含纤维的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
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
位移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挟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
控制部,其在于所述第二位置处对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进行加热之后,使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位移至所述第一位置。
2.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其为使用包含纤维的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
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
位移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挟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
所述加热部以如下方式被构成,即,在于所述第二位置处使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分别进行旋转驱动的同时对其进行加热之后,位移至所述第一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如下的控制部,即,在开始进行堆积物的输送时,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之后,使所述加热部从所述第二位置位移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控制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如下的控制部,即,在停止堆积物的输送时,使所述加热部从所述第一位置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控制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圆周速度和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圆周速度不同。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驱动部,其对所述第一旋转体进行旋转驱动;
传递机构,其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不向所述第二旋转体传递由所述驱动部产生的驱动力,而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向所述第二旋转体传递由所述驱动部产生的驱动力。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不与堆积物接触。
8.一种薄片制造方法,其为使用包含纤维的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的工序;
使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的加热部而对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的工序,
在所述薄片制造方法中,在开始进行堆积物的输送时,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了预定的温度之后,使所述加热部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位置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挟持并加热的位置。
9.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其为使用包含纤维的原料来制造薄片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
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
位移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挟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
驱动部,其在所述堆积物的输送停止时,在所述第二位置处,使至少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进行旋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堆积物的输送停止时,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的温度成为预定的温度以下之后,使该旋转体的旋转停止。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的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旋转速度快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旋转速度。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与所述加热部相比靠所述堆积物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对所述堆积物进行加压,
在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堆积物进行加压。
14.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输送部,其与所述加热部相比位于所述堆积物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且能够输送所述堆积物;
第二输送部,其与所述加热部相比位于所述堆积物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且能够输送所述堆积物,
在所述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一输送部和所述第二输送部而使所述堆积物进行往复移动。
15.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吹风机,所述吹风机向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吹风。
16.一种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薄片制造装置具备:堆积部,其用于使包含纤维和树脂的材料进行堆积;加热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堆积部而被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热,且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位移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对堆积物进行夹持并加热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互分离的第二位置;驱动部,其使所述第一旋转体或所述第二旋转体进行旋转,所述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堆积物的输送停止时,在使所述加热部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至少使与所述堆积物相接的一侧的旋转体进行旋转。
CN201680065034.6A 2015-11-09 2016-11-07 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3506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9216 2015-11-09
JP2015219216A JP6750206B2 (ja) 2015-11-09 2015-11-09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2016-128525 2016-06-29
JP2016128525A JP6888248B2 (ja) 2016-06-29 2016-06-29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PCT/JP2016/082933 WO2017082193A1 (ja) 2015-11-09 2016-11-07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0633A CN108350633A (zh) 2018-07-31
CN108350633B true CN108350633B (zh) 2020-12-29

Family

ID=58695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5034.6A Active CN108350633B (zh) 2015-11-09 2016-11-07 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7022B2 (zh)
EP (1) EP3375924B1 (zh)
CN (1) CN108350633B (zh)
WO (1) WO20170821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08635A4 (en) * 2016-08-31 2020-05-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HEET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SHEET MANUFACTURING DEVICE
KR102079134B1 (ko) * 2017-02-13 2020-02-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공체 품질검사장치 및 다공체의 품질검사방법
JP7211022B2 (ja) * 2018-11-07 2023-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ウェブ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21085129A (ja) * 2019-11-29 2021-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繊維体成形方法、繊維体成形装置、およびシー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2106A (ja) * 2000-03-07 2001-11-20 Nichiha Corp 木質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54176A (ja) * 2000-11-21 2002-05-28 Sekisui Chem Co Ltd 繊維強化熱可塑性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82911C (zh) * 2002-04-01 2006-11-01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配置有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JP2007056409A (ja) * 2005-08-25 2007-03-08 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 Ltd スーパーカレンダー
JP2010221454A (ja) * 2009-03-23 2010-10-07 Toray Ind Inc 間欠式フィルム成形方法および間欠式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CN104514175A (zh) * 2013-10-03 2015-04-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
CN104805721A (zh) * 2014-01-23 2015-07-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315A (ja) * 1984-07-05 1986-01-25 Hitachi Ltd 連続長尺材の加工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1113509A (ja) 1999-10-22 2001-04-24 Nishimatsu Constr Co Ltd 繊維板の製造装置及び繊維板の製造方法
JP2004086219A (ja) 2000-05-17 2004-03-18 Ricoh Co Ltd 加圧ローラ、該加圧ローラを有する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8353A (ja) 2007-10-16 2009-05-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5496A (ja) * 2008-03-28 2009-11-0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JP6263933B2 (ja) * 2013-10-03 2018-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127901B2 (ja) 2013-10-21 2017-05-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
JP2015161047A (ja) 2014-02-28 2015-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264986B2 (ja) * 2014-03-26 2018-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455660B2 (ja) * 2014-12-12 2019-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707842B2 (ja) * 2015-01-13 2020-06-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2106A (ja) * 2000-03-07 2001-11-20 Nichiha Corp 木質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54176A (ja) * 2000-11-21 2002-05-28 Sekisui Chem Co Ltd 繊維強化熱可塑性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82911C (zh) * 2002-04-01 2006-11-01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配置有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
JP2007056409A (ja) * 2005-08-25 2007-03-08 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 Ltd スーパーカレンダー
JP2010221454A (ja) * 2009-03-23 2010-10-07 Toray Ind Inc 間欠式フィルム成形方法および間欠式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CN104514175A (zh) * 2013-10-03 2015-04-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
CN104805721A (zh) * 2014-01-23 2015-07-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47022B2 (en) 2020-05-12
EP3375924A1 (en) 2018-09-19
EP3375924B1 (en) 2020-08-12
WO2017082193A1 (ja) 2017-05-18
EP3375924A4 (en) 2019-08-14
US20180319038A1 (en) 2018-11-08
CN108350633A (zh)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33779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8350633B (zh) 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方法
CN108291348B (zh) 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薄片制造方法
EP3061859B1 (en) Sheet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7109741B (zh) 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方法
US9498896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US9463579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EP3998380B1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aterial defibrating apparatus
US11338471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US9328461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US10407828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US10544530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596984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507617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US20170312996A1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756369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EP3412607B1 (en) Conveying device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device
JP2017095816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497512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750206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888248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6141894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シュリンクシート
JP2016168678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
JP2021030351A (ja) スリット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455161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