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5087A -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45087A CN108345087A CN201710239947.1A CN201710239947A CN108345087A CN 108345087 A CN108345087 A CN 108345087A CN 201710239947 A CN201710239947 A CN 201710239947A CN 108345087 A CN108345087 A CN 1083450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system group
- image
- eyeglass system
- op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101100148680 Arabidopsis thaliana SAG12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101100309712 Arabidopsis thaliana SD11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3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220162701 rs20126235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SD1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71 c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86 operation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029634 rs199798127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015659 rs20110798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能同时满足广视角、微型化、大光圈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摄影模块应用愈来愈多元,规格也愈来愈严苛,当前市场对于微型化的需求亦愈趋提升。此外,摄影模块的视场角度有持续增加的趋势,以因应更宽广的摄像范围,其应用范围诸如头戴式显示器、车用镜头、影像辨识系统、多镜头装置、各式智能型电子产品、安全监控、运动摄影器材、可携式电子装置与空拍机等。为使摄影模块在广视角模式下维持成像的真实性及均匀的成像亮度,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摄影模块是当前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尤其在头戴式显示器的应用范围中,可适当地于头戴式显示器上配置具有广视角和大光圈特性的微型化摄影镜头,以将现实生活融入虚拟世界,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无须摘下头戴式显示器即可清楚与周围环境连结,体验逼真的视觉沉浸式效果,其中,摄像镜头可置于头戴式显示器的前侧、两侧或任何可清楚呈现外在环境影像的位置,并可搭配360度动作追踪、红外线空间定位、震动感应器及无线控制技术等,将虚拟体验带入真实感受,提供完整的沉浸式虚拟实境体验。
然而,目前仍未有能兼顾广视角、微型化、大光圈、成像品质佳的摄影镜头,以满足未来市场的规格与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第一透镜具负屈折力,有利于形成短焦距镜头结构,使大视角光线进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借以扩大收光范围,因应更广泛的应用。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可利于修正像差并降低敏感度,同时能有效提升成像品质。第四透镜具正屈折力,可提供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主要的光线汇聚能力,有利于缩短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总长,达到微型化的目的。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平衡第四透镜的正屈折力,并有效修正色差,防止影像重叠的情形,以使成像不失真。第六透镜具正屈折力,可平衡物侧端透镜之负屈折力,并引导光线行进,有效压制离轴视场入射于成像面之角度,以维持成像照度。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提供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能同时满足广视角、微型化、大光圈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i透镜的焦距为fi,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为P1,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为P2,第三透镜的屈折力为P3,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
0<CT2/CT3<0.90;
0<Σ|f/fi|<3.0,其中i=1、2、3、4、5、6;
(|P2|+|P3|)/|P1|<0.90;以及
|R11/R10|<1.30。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0<CT2/CT3<1.10;
0<f/T12<0.80;
0.80<f/EPD<4.0;以及
|f1/f2|<0.90。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
0<CT2/CT3<1.0;
-2.80<(R2+R4)/(R2-R4)<0.90;
0<f/T34<12.0;以及
0≦T56/T23<1.20。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成像面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
当CT2/CT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适当配置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厚度比例,有助于大视角光线的入射,并可降低敏感度以提升制作良率,使其应用于更广泛的电子装置中;此外,还可修正像差以提升成像品质。
当Σ|f/fi|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控制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整体的屈折力强度,以符合广角镜头的需求,使其具备更开阔的收光范围,以应用于广视角需求的各式电子装置中。
当(|P2|+|P3|)/|P1|满足上述条件时,能调整位于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物侧端的透镜之间的屈折力配置,有助于大视角光线进入系统,同时维持良好的成像品质。
当|R11/R10|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与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帮助引导光线平缓地入射至成像面,有效提升成像亮度并防止成像周边暗角产生。
当f/T1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加强广角系统具有焦距短的特性,可有效降低轴向色差;此外,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在维持良好成像品质、组装良率与微型化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当f/EPD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提供充足进光量以提升成像面照度,使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取像装置能于外在光源不足(如夜间)或是动态摄影(曝光时间短)等情形下仍能获得足够资讯,使包含该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经处理器运算后仍可得到一定品质的影像,借此可增加该电子装置的使用时机。
当|f1/f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平衡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之间的屈折力配置,以降低物侧端的敏感度,进而帮助入射光进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并维持良好成像品质。
当(R2+R4)/(R2-R4)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调整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之间的透镜面型变化,可压缩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总长,亦能修正像差,进而有效平衡广视角特性、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
当f/T3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加强广角系统具有焦距短的特性,有助于降低轴向色差,并控制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大小,以利于放置额外光学元件,借此增加机构设计弹性,并进一步提升成像品质。
当T56/T23满足上述条件时,能适当分配各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有利于提升组装良率,并有效帮助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微型化,以应用于更广泛的电子装置中。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头戴式显示器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4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反曲点的示意图;
图2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参数SD11、SD12、SAG12的示意图;
图26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参数SAG42、SAG51、SAG52、SAG61、SD62的示意图;
图2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8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9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又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头戴式显示器电子装置:1
主机:10
取像装置:20
前置摄像镜头:21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
光阑:401、601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
物侧表面: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1、1061、1161
像侧表面: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2、1062、1162
滤光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
成像面: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
电子感光元件: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1190
反曲点:P52、P61、P62
BL: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EPD: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入瞳孔径
f: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fG1:设置于被摄物和光圈之间的所有透镜的综合焦距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f6:第六透镜的焦距
fi:第i透镜的焦距
Fno: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光圈值
HFOV: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Nmax: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所有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
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1: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P1:第一透镜的屈折力
P2:第二透镜的屈折力
P3:第三透镜的屈折力
SAG1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
SAG42: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
SAG51: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
SAG52: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
SAG61: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
SD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SD1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SD6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SL: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56: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V3: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
ΣAT: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其中,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借此,有利于形成短焦距镜头结构,使大视角光线进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借以扩大收光范围,因应更广泛的应用。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借此,可缓冲第一透镜大视角光线的入射,更可进一步修正像差,有助于实现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广视角及高成像品质的特性。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利于修正像差并降低敏感度,同时能有效提升成像品质。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提供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主要的光线汇聚能力,有利于缩短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总长,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借此,可平衡第四透镜的正屈折力,并有效修正色差,防止影像重叠的情形以使成像不失真。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借此,搭配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的配置,可适当配置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透镜面型,有助于强化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更有利于修正色差,以维持成像不失真。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通过非球面面型的配置,有助于增加透镜设计弹性,而能缩短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总长,以符合当前市场对于电子装置微型化、轻薄短小的追求。请参照图24,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反曲点P52。其中,反曲点为透镜表面曲率正负变化的交界点。
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平衡物侧端透镜的负屈折力,并引导光线行进,有效压制离轴视场入射于成像面的角度,以维持成像照度。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适当配置第六透镜的形状,有助于强化第六透镜的正屈折力,并减少杂散光产生,有利于提升成像面照度及成像品质。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其中一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调整第六透镜表面形状变化,有利于压制离轴视场入射于成像面的角度,以维持成像照度,并有助于修正离轴像差以提升成像品质。请参照图24,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六透镜的反曲点P61和P62。
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0<CT2/CT3<1.10。借此,可适当配置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厚度比例,有助于大视角光线的入射,并可降低敏感度以提升制作良率,使其应用于更广泛的电子装置中;此外,还可修正像差以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CT2/CT3<1.0。更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CT2/CT3<0.90。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第i透镜的焦距为f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Σ|f/fi|<3.0,其中i=1、2、3、4、5、6。借此,可控制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整体的屈折力强度,以符合广角镜头的需求,使其具备更开阔的收光范围,以应用于广视角需求的各式电子装置中。
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为P1,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为P2,第三透镜的屈折力为P3,其可满足下列条件:(|P2|+|P3|)/|P1|<0.90。借此,能调整位于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物侧端透镜之间的屈折力配置,有助于大视角光线进入系统,同时维持良好的成像品质。在本发明中,P1为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焦距与第一透镜焦距的比值,P2为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焦距与第二透镜焦距的比值,且P3为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焦距与第三透镜焦距的比值。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R11/R10|<1.30。借此,可调整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与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帮助引导光线平缓地入射至成像面,有效提升成像亮度并防止成像周边产生暗角。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R11/R10|<0.85。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f/T12<0.80。借此,有助于加强广角系统具有焦距短的特性,可有效降低轴向色差;此外,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在维持良好成像品质、组装良率与微型化之间取得良好平衡。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f/T12<0.65。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f/EPD<4.0。借此有助于提供充足进光量以提升成像面照度,使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取像装置能于外在光源不足(如夜间)或是动态摄影(曝光时间短)等情形下仍能获得足够资讯,使包含该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经处理器运算后仍可得到一定品质的影像,借此可增加该电子装置的使用时机。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80<f/EPD<2.80。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1/f2|<0.90。借此,有助于平衡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之间的屈折力配置,以降低物侧端的敏感度,进而帮助入射光进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并维持良好成像品质。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f1/f2|<0.70。
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80<(R2+R4)/(R2-R4)<0.90。借此,有助于调整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之间的透镜面型变化,可压缩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总长,亦能修正像差,进而有效平衡广视角特性、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2.0<(R2+R4)/(R2-R4)<0。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f/T34<12.0。借此,可加强广角系统具有焦距短的特性,有助于降低轴向色差,并控制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大小,以利于放置额外光学元件,借此增加机构设计弹性,并进一步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f/T34<10.0。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T56/T23<1.20。借此,能适当分配各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有利于提升组装良率,并有效帮助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微型化,以应用于更广泛的电子装置中。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10<T56/T23<1.0。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0<f/R3+f/R4<0.20。借此,可控制第二透镜的表面曲率,有助于接收广视角的入射光线,并有效修正像散以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50<f/R3+f/R4<0.20。更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50<f/R3+f/R4<0.10。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5<|(R9-R10)/(R9+R10)|<1.90。借此,有助于调整第五透镜的透镜形状,可强化其负屈折力,以利于修正色差,并且帮助不同波段光线的汇聚。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BL/SAG12|<1.80。借此,通过控制第一透镜像侧表面面型以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后焦距,可有效控制总长度,有利于将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配备于微型化装置的需求。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BL/SAG12|<1.50。请参照图2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参数SAG12的示意图,其中所述水平位移量朝像侧方向则其值定义为正,朝物侧方向则其值定义为负。
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借此,有助于平衡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之间的透镜面型变化,使透镜面型变化更具弹性,并有效修正离轴像差。请参照图26,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参数SAG42、SAG51的示意图。
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8-R9)/(R8+R9)|<0.35。借此,可调整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之间的透镜面型变化,可强化位于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像侧端的透镜修正色差的能力,同时能有效缩短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总长,以符合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01<|(R8-R9)/(R8+R9)|<0.20。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光圈值为Fno,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V2*Fno/10<10.0。借此,可平衡光圈大小及第二透镜的材料配置,可使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取像装置能于外在光源不足(如夜间)或是动态摄影(曝光时间短)等情形下仍能获得足够资讯,并有效修正系统色差,使包含该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经处理器运算后可得到一定品质的影像,借此增加该电子装置的使用时机。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6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0<SD62/SD11<0.55。借此,可调整位于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物侧端及像侧端的透镜的有效径大小比例,使符合典型反焦透镜系统的结构,有效扩增镜头视角。请参照图25和26,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参数SD11、SD62的示意图。
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为P2,第三透镜的屈折力为P3,其可满足下列条件:|P2|+|P3|<0.38。借此,能调整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屈折力配置,以强化位于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物侧端的透镜修正像差的能力,有效降低因大视角光线所生成的像差,进而使成像更为完美。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ΣAT/T12<1.90。借此,能适当分配位于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物侧端各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有助于提升镜头组装良率,并帮助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微型化,以应用于更广泛的电子装置中。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2,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6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0<SAG52/SAG61<0.55。借此,有助于调整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之间的透镜面型变化,可缓和像侧端光线走向及其入射于成像面的角度,借以有效提升成像面照度,更进一步提升成像解析度及成像品质。请参照图26,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参数SAG52、SAG61的示意图。
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R2/SD12<0.8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像侧表面面型,以缩减光学总长度,进而满足微型化的目的,可应用于更多轻薄短小的装置中。请参照图2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参数SD12的示意图。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可满足下列条件:V2+V3<70。借此,可适当配置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材质配置,可有效修正色差,防止成像重叠的情形发生,借以提升成像品质。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所有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60<Nmax<1.75。借此,能适当调整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透镜的材料配置,有利于在不同环境下(如不同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皆能维持正常运作,有效增加其应用范围。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0<1/tan(HFOV)<0.35。借此,可有效增加视场角度,以扩大产品应用范围。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40<1/tan(HFOV)<0.25。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更包含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0<SL/CT6<5.30。借此,可平衡光圈位置与第六透镜厚度比例,以提升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对称性,并有助于强化第六透镜的正屈折力以减少杂散光的生成。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光圈可设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借此,可平衡光圈位置,以提升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对称性,使具备广视角的同时亦可满足高成像品质。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设置于一被摄物和光圈之间的所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G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f/fG1。借此,可调整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物侧端的综合屈折力,使主点位置朝物侧端移动,进而可缩短镜头总长,增加其配备于各式装置中的空间使用弹性。在本发明中,当仅有单片透镜设置于被摄物和光圈之间时,fG1等于此透镜的焦距;当有多片透镜设置于被摄物和光圈之间时,fG1等于这些透镜的合成焦距。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以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另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凸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凹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可位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光圈的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镜头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光圈10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滤光元件(Filter)170与成像面1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90设置于成像面1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110-1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1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0.70毫米(mm),Fno=2.22,HFOV=91.0度(deg.)。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1/tan(HFOV)=-0.02。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所有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Nmax=1.660。
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V2+V3=43.9。
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V2*Fno/10=4.53。
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CT2/CT3=0.83。
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T56/T23=0.23。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其满足下列条件:ΣAT/T12=1.41。在本实施例中,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指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
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2,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2+R4)/(R2-R4)=-0.55。
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R8-R9)/(R8+R9)|=0.04。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R9-R10)/(R9+R10)|=0.92。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R11/R10|=0.11。
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2,其满足下列条件:R2/SD12=0.49。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其满足下列条件:f/T12=0.31。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f/T34=1.54。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f/R3+f/R4=-0.30。
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1/f2|=0.40。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第i透镜的焦距为fi,其满足下列条件:Σ|f/fi|=1.84。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f/EPD=2.22。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设置于一被摄物(未绘示)和光圈100之间的所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G1,其满足下列条件:f/fG1=0.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设置于被摄物和光圈100之间,故fG1等于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的综合焦距。
第二透镜120的屈折力为P2,第三透镜130的屈折力为P3,其满足下列条件:|P2|+|P3|=0.29。
第一透镜110的屈折力为P1,第二透镜120的屈折力为P2,第三透镜130的屈折力为P3,其满足下列条件:(|P2|+|P3|)/|P1|=0.80。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12,其满足下列条件:|BL/SAG12|=0.78。
光圈100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SL/CT6=3.64。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62,其满足下列条件:SD62/SD11=0.26。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2,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6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2/SAG61=0.00141。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至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光圈20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滤光元件270与成像面2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90设置于成像面2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210-2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2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2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2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2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2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2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光圈30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滤光元件370与成像面3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90设置于成像面3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310-3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3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3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3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3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3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3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3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3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阑401、第三透镜430、光圈40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滤光元件470与成像面4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90设置于成像面4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410-4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4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4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4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4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4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4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4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4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至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光圈50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滤光元件570与成像面5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90设置于成像面5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510-5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5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5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61与像侧表面56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5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5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5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5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5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至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光圈60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光阑601、第六透镜660、滤光元件670与成像面6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690设置于成像面6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610-6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6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6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6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6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660及成像面6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6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6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6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6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至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光圈70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滤光元件770与成像面7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90设置于成像面7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710-7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7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51接合于第四透镜像侧表面742,其像侧表面7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7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7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760及成像面7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7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7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7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7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至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8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光圈80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第六透镜860、滤光元件870与成像面8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890设置于成像面8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810-8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8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8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8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8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8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860及成像面8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8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8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8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8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至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9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光圈90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第六透镜960、滤光元件970与成像面9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990设置于成像面9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910-9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9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9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9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9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51接合于第四透镜像侧表面942,其像侧表面9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9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9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960及成像面9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9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9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9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9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至图20,其中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0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010、第二透镜1020、第三透镜1030、光圈1000、第四透镜1040、第五透镜1050、第六透镜1060、滤光元件1070与成像面10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090设置于成像面10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1010-10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10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0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0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0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0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0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0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10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061与像侧表面1062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10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060及成像面10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0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0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0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0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第十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1至图22,其中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2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190。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10、第二透镜1120、第三透镜1130、光圈1100、第四透镜1140、第五透镜1150、第六透镜1160、滤光元件1170与成像面11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190设置于成像面1180上。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1110-1160)总数为六片。
第一透镜1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1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1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11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6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1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11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160及成像面118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14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151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15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其满足下列条件:|SAG51|<|SAG42|。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第十一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头戴式显示器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头戴式显示器电子装置1包含一主机10以及设置于主机10的一取像装置20。取像装置20包含一前置摄像镜头21,并且前置摄像镜头21包含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20可进一步包含镜筒、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取像装置20是应用于头戴式显示器电子装置1,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取像装置20还可多方面应用于其他电子装置,例如倒车显影装置(请参照图27)、行车记录器(请参照图28)与安全监控设备(请参照图29)等。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组合。
本发明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本发明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型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35)
1.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其中,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i透镜的焦距为fi,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为P1,该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为P2,该第三透镜的屈折力为P3,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
0<CT2/CT3<0.90;
0<Σ|f/fi|<3.0,其中i=1、2、3、4、5、6;
(|P2|+|P3|)/|P1|<0.90;以及
|R11/R10|<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中至少其中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
|R11/R10|<0.8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3.0<f/R3+f/R4<0.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0.45<|(R9-R10)/(R9+R10)|<1.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12,其满足下列条件:
|BL/SAG12|<1.5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42,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1,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
|SAG51|<|SAG42|;以及
0.01<|(R8-R9)/(R8+R9)|<0.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光圈值为Fno,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62,其满足下列条件:
0<V2*Fno/10<10.0;以及
0.10<SD62/SD11<0.55。
11.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其中,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0<CT2/CT3<1.10;
0<f/T12<0.80;
0.80<f/EPD<4.0;以及
|f1/f2|<0.9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f1/f2|<0.70;以及
0.80<f/EPD<2.80。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为P2,该第三透镜的屈折力为P3,其满足下列条件:
|P2|+|P3|<0.38。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ΣAT/T12<1.90。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f/R3+f/R4<0.10。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52,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61,其满足下列条件:
-2.0<SAG52/SAG61<0.55。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2,其满足下列条件:
R2/SD12<0.80。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
V2+V3<70。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所有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1.60<Nmax<1.75;以及
-0.50<1/tan(HFOV)<0.35。
21.一种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以及
一第六透镜;
其中,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透镜总数为六片,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条件:
0<CT2/CT3<1.0;
-2.80<(R2+R4)/(R2-R4)<0.90;
0<f/T34<12.0;以及
0≦T56/T23<1.20。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f/R3+f/R4<0.20。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2.0<(R2+R4)/(R2-R4)<0。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其满足下列條件:
0<f/T34<10.0;以及
0.10<T56/T23<1.0。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该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SL/CT6<5.30。
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量为SAG12,其满足下列条件:
|BL/SAG12|<1.80。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12,其满足下列条件:
R2/SD12<0.80。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且该光圈设置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
31.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所有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1.60<Nmax<1.75;以及
-0.40<1/tan(HFOV)<0.25。
3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R8-R9)/(R8+R9)|<0.35。
3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焦距为f,设置于一被摄物和该光圈之间的所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G1,其满足下列条件:
0<f/fG1。
34.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的一成像面上。
35.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取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03068A TWI613482B (zh) | 2017-01-25 | 2017-01-25 |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106103068 | 2017-01-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45087A true CN108345087A (zh) | 2018-07-31 |
CN108345087B CN108345087B (zh) | 2019-10-11 |
Family
ID=62014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239947.1A Active CN108345087B (zh) | 2017-01-25 | 2017-04-13 |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15962B2 (zh) |
CN (1) | CN108345087B (zh) |
TW (1) | TWI613482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6519A (zh) * | 2018-10-19 | 2019-01-01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大光圈广角监控成像系统 |
CN110908088A (zh) * | 2019-12-27 | 2020-03-24 |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955029A (zh) * | 2019-12-27 | 2020-04-03 |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3514939A (zh) * | 2021-07-23 | 2021-10-19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4509859A (zh) * | 2020-11-17 | 2022-05-17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CN114624862A (zh) * | 2020-11-13 | 2022-06-14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5128773A (zh) * | 2021-12-24 | 2022-09-30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鱼眼镜头 |
CN115343827A (zh) * | 2022-07-14 | 2022-11-15 | 福建福光天瞳光学有限公司 | 一种超大广角光学镜头及其成像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634770B2 (en) | 2016-06-29 | 2020-04-28 | Apple Inc. | Optical systems for remote sensing receivers |
US10557943B2 (en) * | 2016-08-22 | 2020-02-11 | Apple Inc. | Optical systems |
JP6440173B2 (ja) | 2016-11-02 | 2018-12-19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08663774B (zh) * | 2017-03-31 | 2020-10-27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和成像设备 |
WO2018235352A1 (ja) * | 2017-06-22 | 2018-12-27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対物光学系 |
JP7126868B2 (ja) * | 2018-06-04 | 2022-08-29 |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JP6551875B1 (ja) * | 2018-08-14 | 2019-07-31 |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US11500067B1 (en) * | 2018-11-30 | 2022-11-15 | Zoox, Inc. | Time of flight sensor system and lens |
TWI834695B (zh) * | 2019-07-23 | 2024-03-11 |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 |
US11391925B2 (en) | 2020-04-26 | 2022-07-19 | Young Optics Inc. | Optical lens |
TWI788961B (zh) * | 2021-08-19 | 2023-01-01 |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鏡頭 |
TWI819742B (zh) * | 2022-08-10 | 2023-10-2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透鏡組及攝像模組 |
CN116755228B (zh) * | 2023-05-19 | 2024-07-05 | 河南翊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125150A (ja) * | 2013-12-25 | 2015-07-0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US20160299321A1 (en) * | 2013-12-25 | 2016-10-13 | Fujifilm Corporation |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
CN205679845U (zh) * | 2016-06-21 | 2016-11-09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高清鱼眼镜头 |
CN205720846U (zh) * | 2016-05-25 | 2016-11-2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广角成像镜头 |
CN106199921A (zh) * | 2014-09-12 | 2016-12-07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广角透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27259A (en) | 1982-08-23 | 1984-01-24 |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Selectable field-of-view infrared lens |
JP2596810B2 (ja) | 1988-09-12 | 1997-04-02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光学系 |
JPH0777096B2 (ja) | 1989-07-17 | 1995-08-16 | 不二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 補助開閉器 |
JP2599312B2 (ja) | 1991-02-21 | 1997-04-09 | 株式会社コパル | 超広角レンズ |
US5087987A (en) | 1991-03-28 | 1992-02-11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Color-corrected telecentric scan lens |
US5200861A (en) | 1991-09-27 | 1993-04-06 | U.S. Precision Lens Incorporated | Lens systems |
JP3372980B2 (ja) | 1993-01-22 | 2003-02-04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JPH09304694A (ja) | 1995-11-07 | 1997-11-28 | Nikon Corp | 投射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投射装置 |
JPH11125767A (ja) | 1997-10-21 | 1999-05-11 | Asahi Optical Co Ltd | 撮影レンズ系 |
JP2001124987A (ja) | 1999-10-29 | 2001-05-11 | Sony Corp | 投射レンズ |
JP4106980B2 (ja) | 2002-06-25 | 2008-06-2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超広角レンズ |
JP3938143B2 (ja) | 2004-02-09 | 2007-06-27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超広角光学系 |
JP4929770B2 (ja) | 2006-03-17 | 2012-05-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ユニット |
JP4947700B2 (ja) | 2006-09-21 | 2012-06-0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広角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2009092798A (ja) | 2007-10-05 | 2009-04-30 | Fujinon Corp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1520544A (zh) | 2008-02-27 | 2009-09-02 | 全景科技有限公司 | 可变曲率的透镜结构 |
JP2010160479A (ja) | 2008-12-10 | 2010-07-22 | Fujinon Corp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この撮像レンズ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WO2011125539A1 (ja) | 2010-04-07 | 2011-10-13 |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対物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内視鏡 |
EP2579083B1 (en) | 2010-06-01 | 2021-05-26 | HOYA Corporation | Objective lens for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
KR101136939B1 (ko) | 2010-07-15 | 2012-04-20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초광각 광학 렌즈 시스템 |
WO2013046566A1 (ja) * | 2011-09-29 | 2013-04-0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US8873167B2 (en) | 2012-11-07 | 2014-10-28 | Alex Ning | Wide-angle lenses with reduced ghost reflections |
JP2014137540A (ja) * | 2013-01-18 | 2014-07-28 | Sony Corp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JP2015034922A (ja) | 2013-08-09 | 2015-02-19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広角レンズ |
JP2015190999A (ja) | 2014-03-27 | 2015-11-02 |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 結像光学系 |
TWI491915B (zh) | 2014-04-01 | 2015-07-11 |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 廣角鏡頭 |
TWI526712B (zh) | 2014-05-09 | 2016-03-21 |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 |
JP6195808B2 (ja) | 2014-07-02 | 2017-09-1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内視鏡 |
KR101681387B1 (ko) * | 2014-12-08 | 2016-11-30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TWI572892B (zh) * | 2015-02-26 | 2017-03-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KR102458661B1 (ko) | 2015-03-18 | 2022-10-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초광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
CN206541061U (zh) | 2016-11-10 | 2017-10-03 |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后视用广角镜头 |
CN106970455B (zh) | 2017-01-17 | 2019-10-1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
2017
- 2017-01-25 TW TW106103068A patent/TWI613482B/zh active
- 2017-04-13 CN CN201710239947.1A patent/CN108345087B/zh active Active
- 2017-05-17 US US15/598,070 patent/US1021596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125150A (ja) * | 2013-12-25 | 2015-07-0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US20160299321A1 (en) * | 2013-12-25 | 2016-10-13 | Fujifilm Corporation |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
CN106199921A (zh) * | 2014-09-12 | 2016-12-07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广角透镜 |
CN205720846U (zh) * | 2016-05-25 | 2016-11-2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广角成像镜头 |
CN205679845U (zh) * | 2016-06-21 | 2016-11-09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高清鱼眼镜头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6519B (zh) * | 2018-10-19 | 2024-01-09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大光圈广角监控成像系统 |
CN109116519A (zh) * | 2018-10-19 | 2019-01-01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大光圈广角监控成像系统 |
CN110908088A (zh) * | 2019-12-27 | 2020-03-24 |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955029A (zh) * | 2019-12-27 | 2020-04-03 |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908088B (zh) * | 2019-12-27 | 2021-07-30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955029B (zh) * | 2019-12-27 | 2021-07-30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4624862B (zh) * | 2020-11-13 | 2023-09-19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4624862A (zh) * | 2020-11-13 | 2022-06-14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4509859A (zh) * | 2020-11-17 | 2022-05-17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CN113514939A (zh) * | 2021-07-23 | 2021-10-19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5128773B (zh) * | 2021-12-24 | 2023-05-26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鱼眼镜头 |
CN115128773A (zh) * | 2021-12-24 | 2022-09-30 |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鱼眼镜头 |
CN115343827A (zh) * | 2022-07-14 | 2022-11-15 | 福建福光天瞳光学有限公司 | 一种超大广角光学镜头及其成像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10177A1 (en) | 2018-07-26 |
CN108345087B (zh) | 2019-10-11 |
TW201827880A (zh) | 2018-08-01 |
US10215962B2 (en) | 2019-02-26 |
TWI613482B (zh) | 2018-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45087B (zh) |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515456B (zh) | 光学影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886081B (zh) | 取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132638B (zh) | 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121763B (zh) | 摄影光学系统及取像装置 | |
CN110297308B (zh) | 摄影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033141B (zh) | 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940469B (zh) | 摄影透镜组以及取像装置 | |
CN107305283B (zh) | 取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5319675B (zh) |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 |
CN109425968A (zh) | 影像撷取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765394A (zh) |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254854A (zh) | 影像撷取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960013A (zh) | 取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290840B (zh) | 光学影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371198B (zh) |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918185A (zh) | 光学摄影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333712A (zh) | 光学影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072967A (zh) | 光学摄影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5022144A (zh) | 取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 |
CN105717617B (zh) | 取像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817574A (zh) | 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4749747B (zh) | 摄像光学镜头、取像装置以及可携装置 | |
CN104516092A (zh) | 拾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8828751B (zh) | 影像撷取镜组及取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