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06456B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06456B
CN108306456B CN201810019667.4A CN201810019667A CN108306456B CN 108306456 B CN108306456 B CN 108306456B CN 201810019667 A CN201810019667 A CN 201810019667A CN 108306456 B CN108306456 B CN 1083064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encoder
motor body
connector
contact
sid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196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06456A (zh
Inventor
吉田弘智
大竹伸幸
今井圭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u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nu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uc Corp filed Critical Fanu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06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06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06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064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11/00Component part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11/30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 instrument;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et of instru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16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resistance
    • G01D5/165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resistance by relative movement of a point of contact or actuation and a resistive track
    • G01D5/1655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resistance by relative movement of a point of contact or actuation and a resistive track more than one point of contact or actuation on one or more trac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26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D5/3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 G01D5/3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 G01D5/347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transfer means, i.e. usin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with attenuation or whole or partial obturation of beams of light the beams of light being detected by photocells using displacement encoding scales
    • G01D5/3473Circular or rotary encoders
    • G01D5/34738Axles; Driving or coup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3Mechanically-actuated centrifugal swi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该电动机由于能够容易地与触点的位置不同的电动机主体、回转式编码器连接,因而可以不用准备(开发·制造·保有)多种规格的电动机主体和回转式编码器。一种电动机(1),该电动机(1)包括电动机主体(20)和回转式编码器(10),电动机主体(20)包括具有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的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回转式编码器(10)包括具有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与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电连接,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和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一者或两者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包括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电动机。在这样的电动机中,由于利用回转式编码器的电路来处理配置于电动机主体的各种传感器的信号,因此,具有一种设有用于连接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器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3)。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将连接器安装于支承构件并利用连接器连接电动机主体和回转式编码器的技术。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相对于电动机主体对回转式编码器的传感器进行定位的技术。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连接电动机主体和编码器的连接器具有多个触点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08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2-5123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669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包括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被分开制造,并分别构成为能够自由拆卸。因此,必须与触点位置不同的多个规格的电动机主体和回转式编码器相对应地准备(开发·制造·保有)触点位置不同的多个规格的电动机主体和回转式编码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于能够容易地与触点的位置不同的电动机主体、回转式编码器连接而可以不用准备(开发·制造·保有)多个规格的电动机主体和回转式编码器的电动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该电动机(例如,后述的1、1A、1B、1C、1D、1E、1F、1G)包括电动机主体(例如,后述的电动机主体20、20A、20B、20C)和回转式编码器(例如,后述的回转式编码器10、10A、10B、10C),其中,所述电动机主体包括具有电动机主体侧触点(例如,后述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221B、221C、221D)的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例如,后述的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22A、22B、22C),所述回转式编码器包括具有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例如,后述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例如,后述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所述电动机主体侧触点与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电连接,所述电动机主体侧触点和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的一者或两者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
(2)根据(1)的电动机,也可以是,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还具有与印刷板(例如,后述的印刷电路板14、14A)电连接的印刷板触点(例如,后述的印刷板触点173),包括能够选择所述印刷板触点和所述印刷板在径向上的连接位置的构造。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由于能够容易地与触点的位置不同的电动机主体、回转式编码器连接、从而可以不用准备(开发·制造·保有)多种规格的电动机主体和回转式编码器的电动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1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回转式编码器中、在第1连接器配置部配置有触点连接器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2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包括小型的印刷电路板、且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1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回转式编码器中、在第2连接器配置部配置有触点连接器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包括小型的印刷电路板、且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2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包括大型的印刷电路板、且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1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包括大型的印刷电路板、且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2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3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回转式编码器和电动机主体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4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1G、电动机;10、10A、10B、10C、回转式编码器;14、14A、印刷电路板(印刷板);17、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20、20A、20B、20C、电动机主体;22、22A、22B、22C、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171、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3、印刷板触点;221、221B、221C、221D、电动机主体侧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之后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1实施方式]
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回转式编码器10和电动机主体20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1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回转式编码器10中、在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配置有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A中、回转式编码器10和电动机主体20A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2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电动机1包括回转式编码器10和电动机主体20。第1实施方式的回转式编码器10构成电动机1的一部分。回转式编码器10借助可拆卸的接头30(后述)安装于电动机主体20,并与电动机主体20电连接。也就是说,电动机主体20和回转式编码器10通过在接头30处进行拆卸而能够各自分开并单独更换。
首先,说明电动机主体20。如图1所示,电动机主体20包括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具有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的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以及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
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形成为圆筒状。在电动机主体20安装有回转式编码器10的情况下,在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中的靠电动机主体20侧的面形成有中央贯通孔211和电动机主体侧触点贯通孔212。
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以轴支承于轴承211a的状态贯通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中央贯通孔211并向回转式编码器10侧突出地延伸。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构成为能够以旋转轴线J1为中心旋转。在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顶端部借助能够拆卸的接头30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接有后述的回转式编码器10的编码器侧轴构件19的顶端部。作为接头30,例如,能够使用欧氏接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在距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旋转轴线J1的中心半径R1的位置(自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旋转轴线J1的中心在径向上偏移了长度R1的位置)以支承于支承构件212a的状态贯穿电动机主体侧触点贯通孔212,并与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所延伸的轴向平行地向回转式编码器10侧突出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在距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旋转轴线J1的中心半径R1的位置在电动机主体20的周向上分开地设有两个(未图示)。
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具有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形成于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的顶端。在电动机主体20安装了回转式编码器10的情况下,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在距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旋转轴线J1的中心半径R1的位置与触点连接器单元16(后述)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后述)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接触并电连接。自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输出电信号,例如输出来自电动机主体20的传感器信号等。
接着,说明回转式编码器10。
如图1所示,回转式编码器10包括具有壳体12和盖体13的编码器侧外壳11、印刷电路板14、旋转狭缝板15、触点连接器单元16以及编码器侧轴构件19。
壳体12形成为有底的圆筒状。在壳体12的内部配置有印刷电路板14和旋转狭缝板15。
编码器侧轴构件19以轴支承于轴承131a的状态贯穿盖体13的中央贯通孔131并向电动机主体20侧突出延伸。编码器侧轴构件19构成为能够以旋转轴线J1为中心旋转。在编码器侧轴构件19的基端部连接有旋转狭缝板15。在编码器侧轴构件19的顶端部借助能够拆卸的接头30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接有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顶端部。
旋转狭缝板15形成为沿着壳体12的径向延伸的圆板状。在电动机主体20安装了回转式编码器10的情况下,在旋转狭缝板15的中心连接编码器侧轴构件19的基端部。通过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进行旋转而借助接头30使编码器侧轴构件19旋转从而旋转狭缝板15进行旋转。旋转狭缝板15形成有利用配置于印刷电路板14的传感器检测部(未图示)进行检测的狭缝(未图示)。
印刷电路板14在旋转狭缝板15的与连接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侧,同旋转狭缝板15平行且自旋转狭缝板15分开地配置。
印刷电路板14形成为沿着壳体12的径向延伸的板状。印刷电路板14安装有传感器检测部(未图示)等的电子部件(未图示)。在旋转狭缝板15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传感器检测部(未图示)检测旋转狭缝板15的狭缝(未图示)并输出传感器检测信号。
印刷电路板14具有基板侧触点部141。基板侧触点部141为输入和输出由传感器检测部(未图示)检测到的传感器信号、其他的电信号的端子。
基板侧触点部141形成于印刷电路板14的径向上的一侧的顶端部侧。在电动机主体20安装了回转式编码器10的情况下,基板侧触点部141与触点连接器单元16(后述)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后述)的印刷板触点173(后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侧触点部141的径向上的位置例如以电动机主体20的旋转轴线J1为中心在半径R1的位置。基板侧触点部141形成于比印刷电路板14的径向上的一侧的外缘略靠内侧的位置。
盖体13形成为大致圆板状,以覆盖壳体12的开口的方式配置。盖体13具有中央贯通孔131和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
如图1和图2所示,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形成于盖体13上的中央贯通孔131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连接电动机主体20和回转式编码器10的情况下,在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配置触点连接器单元16。
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具有整体配置凹部133、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134以及形成于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134的径向内侧的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
整体配置凹部133在俯视时形成为配置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的整体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整体配置凹部133在俯视时形成为角部带有圆角的方形状。整体配置凹部133在盖体13的外表面上向壳体12的内部侧凹陷地形成。
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134在整体配置凹部133的底部以向壳体12的内部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134分别配置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的两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对应突出部181、181(后述)。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134分别沿着盖体13的径向延伸规定长度而形成。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134互相分开地配置于周向上相邻的位置。
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分别在局部配置凹部13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方向贯穿地设置。如图1所示,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贯穿地形成于以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为中心的半径R1的位置。在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贯穿地配置后述的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轴向延伸片172。
如图1和图2所示,触点连接器单元16安装于盖体13的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对于触点连接器单元16,在安装于盖体13的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的状态下,在周向上观察沿着径向延伸的剖面的情况下,形成为大致L字状。
触点连接器单元16包括两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17和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
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由例如树脂材料等绝缘材料形成,以在周向上排列配置的状态保持两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17。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具有厚度且俯视形成为角部带有圆角的方形状。
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的靠电动机主体20侧的表面形成为平面状。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与两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后述)相对应地形成有自背面向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侧突出的两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对应突出部181、181。
两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17分别形成为板状,在周向上观察沿着径向延伸的剖面的情况下,形成为大致L字状。两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17分别具有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轴向延伸片172以及印刷板触点173。
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与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电连接。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形成为带状的平板状。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在以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上自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延伸地形成,并形成为沿着回转式编码器10的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沿着径向延伸,因此,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能够与径向上的位置不同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连接。
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表面沿着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的表面配置,并自连接器片保持构件18的表面向电动机主体20侧暴露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在以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上自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地从比半径R1的位置略靠内侧的位置延伸到比半径R2的位置略靠外侧的位置(半径R2>半径R1)。
轴向延伸片172在以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上的半径R1的位置贯穿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的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地配置。轴向延伸片172自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半径方向上的内周侧的端部朝向回转式编码器10的壳体12的内部侧地沿着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并延伸到配置于壳体12的内部的印刷电路板14。
印刷板触点173形成于轴向延伸片172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方向上的靠印刷电路板14侧的端部。如图1所示,在电动机主体20安装了回转式编码器10的状态下,印刷板触点173与印刷电路板14的基板侧触点部141连接,从而与印刷电路板14电连接。由此,电动机主体20与回转式编码器10电连接。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回转式编码器10中,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
因此,在电动机主体20安装了回转式编码器10的情况下,在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例如位于在电动机主体20的径向上距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的中心半径R1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通过在半径R1的位置使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和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接触,能够在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径向内侧的半径R1的位置进行连接。
另一方面,在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的位置例如位于在电动机主体20A的径向上距电动机主体20A的电动机主体侧轴构件23的旋转轴线J1的中心半径R2(>半径R1)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通过在半径R2的位置使电动机主体20A的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和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接触,也能够在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径向外侧的半径R2的位置进行连接。
根据具有以上的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包括电动机主体20、20A和回转式编码器10的电动机1中,电动机主体20包括具有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的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22,回转式编码器10包括具有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与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电连接,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与触点的位置不同的电动机主体20、20A连接。因而,可以不用准备(开发·制造·保有)多种规格的电动机主体20、20A。特别是,在作为维护部件而保有电动机主体20、20A时,有助于电动机主体20、20A的规格减少。
[第2实施方式]
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B、1C、1D、1E。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B中、回转式编码器10A包括小型的印刷电路板14、回转式编码器10A和电动机主体20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1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回转式编码器10A中、在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配置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C中、回转式编码器10A包括小型的印刷电路板14、回转式编码器10A和电动机主体20A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2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D中、回转式编码器10B包括大型的印刷电路板14A、回转式编码器10B和电动机主体20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1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E中、回转式编码器10B包括大型的印刷电路板14A、回转式编码器10B和电动机主体20A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2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如图4和图5所示,第2实施方式主要在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而设置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设于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的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以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主要在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比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靠径向外侧的半径R2的位置设有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6、136这点,以及能够对应径向上的大小(长度)不同的印刷电路板14、14A(参照图4和图7)这点。
在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B、1C、1D、1E中,作为能够选择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印刷板触点173和印刷电路板14在径向上的连接位置的构造,具有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和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
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相同,如图4和图5所示,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形成于盖体13的中央贯通孔131的径向外侧。在连接电动机主体20和回转式编码器10A的情况下,在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配置触点连接器单元16。
在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设有在周向上排列的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和在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的径向外侧分开地配置并且在周向上排列的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6、136。
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半径R1的位置在周向上分开地配置。
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6、136在比半径R1靠径向外侧的半径R2的位置在周向上分开地配置。
由于配置于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的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将触点连接器单元16配置于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的朝向,在使用状态下,除了能够将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以第1实施方式中所使用朝向配置的情况(参照图4~图6)以外,还能够以自第1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朝向旋转180度后的朝向配置(参照图7和图8)。
在将以上这样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回转式编码器10A、10B安装于电动机主体20、20A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回转式编码器10A、10B的印刷电路板14、14A的长度不同的规格,使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朝向由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以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中心18a为中心轴线地旋转180度。由此,能够从在轴向延伸片172贯穿于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的状态下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以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配置的朝向(图4和图6)和在轴向延伸片172贯穿于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6的状态下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以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6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配置的朝向(图7和图8)中选择地使用。因而,在印刷电路板14、14A的径向上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变更配置于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朝向,能够对应配置了径向上的大小不同的印刷电路板14、14A的不同规格的回转式编码器10A、10B。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由于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因此,能够与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221A在径向上的位置不同的规格的电动机主体20、20A相对应地连接回转式编码器10和电动机主体20(参照图4、图6、图7、图8)。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中,起到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起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电动机1B、1C、1D、1E中,回转式编码器10A、10B包括具有能够选择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印刷板触点173和印刷电路板14、14A在径向上的连接位置的构造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因此,在回转式编码器10A、10B的印刷电路板14、14A的径向上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能够与印刷电路板14、14A的径向上的大小相对应地,将电动机主体20、20A与回转式编码器10A、10B连接。
[第3实施方式]
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F、1G。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F中、回转式编码器10C和电动机主体20B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3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G中、回转式编码器10C和电动机主体20C的连接位置为半径R4的位置的情况的剖视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3实施方式在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而设有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由于未说明的方面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主要在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而设有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代替第1实施方式中的在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配置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而在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的径向中央配置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137。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相同,如图9和图10所示,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形成于盖体13的中央贯通孔131的径向外侧。在连接电动机主体20B、20C和回转式编码器10C的情况下,在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配置触点连接器单元16。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具有整体配置凹部133A、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A、134A以及沿着周向排列的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137。
整体配置凹部133A沿着径向延伸地形成,比第1实施方式的整体配置凹部133向径向内侧延伸。
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A、134A沿着径向延伸地形成,比第1实施方式的两个局部配置凹部134、134向径向内侧延伸。
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137设于局部配置凹部134A的局部配置凹部134A所延伸的径向的中央。两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137在自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旋转轴线J1的中心比半径R3靠径向的外侧且自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旋转轴线J1的中心比半径R4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在周向上分开地配置。
由于配置于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的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将触点连接器单元16配置于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的朝向,在使用状态下,除了将触点连接器单元16配置成第1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朝向的情况以外,还能够配置成从第1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朝向以在径向上位于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的旋转中心部分18b为中心轴旋转180度后的朝向。(参照图9和图10)。
在以上这样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的回转式编码器10C中,例如,如图9所示,以将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配置成在径向上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的位置向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的内侧延伸的方式,将触点连接器单元16配置于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由此,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配置成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的位置延伸到比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靠径向内侧的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半径R3的位置。
而且,如图10所示,通过使触点连接器单元16从图9所示的状态以触点连接器单元16中的在径向上位于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的旋转中心部分18b为中心旋转180度,从而以将触点连接器单元16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配置成在径向上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的位置向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将触点连接器单元16配置于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由此,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配置成自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的位置延伸到比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靠径向外侧的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半径R4(>半径R3)的位置。
根据包括以上的结构的第3实施方式的回转式编码器10C,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B、221C在径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也能够在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径向上,在自半径R3到半径R4的较大的范围内使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进行对应。由此,对于用于与回转式编码器10连接的触点在径向上的位置不同的规格的电动机主体20B、20C,即使电动机主体20B、20C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B、221C的位置在径向上的较大的范围内不同,也能够与径向上的较大的范围相对应地,容易地连接电动机主体20B、20C和回转式编码器10。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也包含在本发明内。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沿着回转式编码器10的径向延伸的形状。在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中也含有以相对于径向倾斜的状态延伸的形状。换言之,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既可以是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也可以是相对于径向倾斜地延伸的形状,是自回转式编码器10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的形状。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仅将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设成了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仅将电动机主体侧触点设成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也可以将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和电动机主体侧触点的两者设成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此,在电动机主体侧触点沿着径向延伸的情况下,电动机主体侧触点能够与径向上的位置不同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连接。而且,在电动机主体侧触点和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沿着径向延伸的情况下,电动机主体侧触点能够与径向上的位置不同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连接,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能够与径向上的位置不同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与触点的位置不同的电动机主体、回转式编码器连接。因而,可以不用准备(开发·制造·保有)多种规格的电动机主体和回转式编码器。特别是,在作为维护部件而保有电动机主体、回转式编码器时,有助于规格减少。
而且,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径向上的一个部位设有第1连接器配置部132的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而且,在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径向上的两个部位设有第2连接器配置部132A的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5、135、136、136。而且,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径向上的一个部位设有第3连接器配置部132B的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137、137。但是,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在电动机主体侧外壳21的径向上在三个以上的部位设有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而且,可以由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连接器片配置贯通孔。由此,能够对应半径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各种印刷电路板。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形成为沿着回转式编码器10的径向延伸的形状,从而在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的半径方向上的两个部位的触点与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接触,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使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171在半径方向上的1个部位~N个部位的触点与电动机主体20的电动机主体侧触点221接触。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在周向上分开的两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设为触点连接器单元16,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设有一个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也可以设有三个以上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利用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17将电动机主体20和回转式编码器10电连接时的信号设为回转式编码器10的传感器的信号,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所使用的电源用的信号。

Claims (5)

1.一种电动机,该电动机包括电动机主体和回转式编码器,其中,
所述电动机主体包括具有电动机主体侧触点的电动机主体侧连接器,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包括具有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的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
所述电动机主体侧触点与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电连接,
所述电动机主体侧触点和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的一者或两者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从而具有能够从在径向上的多个连接位置中选择所述电动机主体侧触点和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在径向上的连接位置的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还具有与印刷板电连接的印刷板触点,
在轴向上观察时,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为相对于所述印刷板触点沿着径向的内侧或外侧延伸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为在切线方向上具有宽度且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的径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的切线方向上的宽度的长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还具有与印刷板电连接的印刷板触点,并具有能够选择所述印刷板触点和所述印刷板在径向上的连接位置的构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触点为沿着径向延伸的形状,
所述回转式编码器侧连接器还具有与印刷板电连接的印刷板触点,并具有能够选择所述印刷板触点和所述印刷板在径向上的连接位置的构造。
CN201810019667.4A 2017-01-11 2018-01-09 电动机 Active CN1083064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2613A JP6412176B2 (ja) 2017-01-11 2017-01-11 電動機
JP2017-002613 2017-01-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06456A CN108306456A (zh) 2018-07-20
CN108306456B true CN108306456B (zh) 2019-08-16

Family

ID=626367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32588.2U Active CN207782601U (zh) 2017-01-11 2018-01-09 电动机
CN201810019667.4A Active CN108306456B (zh) 2017-01-11 2018-01-09 电动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32588.2U Active CN207782601U (zh) 2017-01-11 2018-01-09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4134B2 (zh)
JP (1) JP6412176B2 (zh)
CN (2) CN207782601U (zh)
DE (1) DE10201820022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0991B2 (ja) * 2018-04-16 2020-09-2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構成選定装置、モータ構成選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89546B2 (ja) 2019-03-01 2022-01-0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エンコーダ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48033B2 (ja) 2019-11-06 2023-09-20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動力信号が入力されるコネクタを備えた電動機、及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2711A (ja) * 1998-07-13 2000-01-28 Fanuc Ltd 電動機
JP4123677B2 (ja) 2000-04-20 2008-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のコネクタ保持装置
DE602004011693T2 (de) 2003-02-10 2009-01-29 Fanuc Ltd Erd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Motor mit einem Kodierer
JP3759529B2 (ja) 2003-02-10 2006-03-2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エンコーダ付モータ
DE102004060864A1 (de) 2004-12-17 2006-06-22 Dr. Johannes Heidenhain Gmbh Winkelmesseinrichtung
DE102007014781B3 (de) 2007-03-28 2008-05-15 Bühler Motor GmbH Encoderanordnung eines Gleichstrommotors
DE102008062561A1 (de) 2008-12-16 2010-06-24 Maxon Motor Ag Bausatz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mit einem Drehwinkelgeber
JP2013142583A (ja) * 2012-01-10 2013-07-2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固定構造
DE102012215954A1 (de) 2012-09-10 2014-03-13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Elektrische Kontakt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Steckverbinder
DE102014201875A1 (de) 2014-02-03 2015-08-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Elektromotor mit Haltescheib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Montage
CN105305730B (zh) 2015-11-06 2017-12-12 河南理工大学 直线电机滑触式分段供电切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82601U (zh) 2018-08-28
JP6412176B2 (ja) 2018-10-24
DE102018200228B4 (de) 2023-03-23
JP2018113771A (ja) 2018-07-19
US10404134B2 (en) 2019-09-03
US20180198346A1 (en) 2018-07-12
CN108306456A (zh) 2018-07-20
DE102018200228A1 (de) 201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06456B (zh) 电动机
CN101641571B (zh) 旋转输入装置及使用该旋转输入装置的旋转检测装置
CN101364496B (zh) 旋转式选择器
CN103063900B (zh) 电流传感器
JP5013439B2 (ja) 容量角度エンコーダおよびプリント回路基板挿入機のための挿入可能フィーダ
JP5406820B2 (ja) 角度測定システム
CN101359907B (zh) 触控式面板输入装置
CN104280053B (zh) 电容式旋转位置编码器及电容式旋转位置检测方法
CN111164552A (zh) 旋钮和输入装置
JP4622879B2 (ja) 回転操作形エンコーダ
US9816837B2 (en) Magnetic angle detector
KR101632692B1 (ko) 조향각 센서 모듈
JP2007017428A (ja) 絶対角検出装置
US8270153B2 (en) Connector
TWI521154B (zh) Rotary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bearing structure
US6778063B1 (en) Angular position sensor
CN213336547U (zh) 一款折叠式食品温度计
CN205318948U (zh) 旋转式可变电阻器
US11747174B2 (en) Capacitive-sensing rotary encoder
CN203502577U (zh) 磁性检测工具
KR100834416B1 (ko) 전기용량 변화를 이용한 회전각 검출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5752583B (zh) 薄型传感器、动触头组件和开关柜
CN207963907U (zh) 信号检测装置
CN114340915A (zh) 轮胎电子装置组件
JP4241354B2 (ja) 回転操作形エンコ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