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8005A -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8005A
CN108298005A CN201810023389.XA CN201810023389A CN108298005A CN 108298005 A CN108298005 A CN 108298005A CN 201810023389 A CN201810023389 A CN 201810023389A CN 108298005 A CN108298005 A CN 108298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rane span
span structure
motorcycle
mai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233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98005B (zh
Inventor
桒野敬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98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80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98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80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具备该车身框架构造的摩托车。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支承来自座椅的负荷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本发明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有: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左右一对座椅轨道,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接合于该主框架的弯曲部位附近且向后方延伸,用于设置座椅;以及座椅桥架,该座椅桥架设于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与所述主框架接合的一侧,用于连结所述一对座椅轨道,所述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桥架构成为通过加强部件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延伸部位。

Description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002867(申请日:2017年1月11日)为基础,且从该申请享有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以及具备该车身框架构造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7546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备: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座椅轨道,该座椅轨道从该主框架的后部上部向后方延伸且用于设置座椅,这些主框架和座椅轨道是矩形中空截面体,主框架构成为能够支承发动机的刚性,座椅轨道构成为能够支承座椅负荷的刚性。此外,在该车身框架构造中,支承后悬架的上端的后悬架托架固定安装于主框架。
可是,在摩托车中,为了保持大重量的车辆构造物并且提高操作稳定性,必须使车身框架的刚性提高。发动机是摩托车的最大重量的车辆构造物。因此,支承该发动机的主框架一般采用高刚性且大重量的管。另一方面,主框架以外的车身框架以减轻车辆重量为目的而有尽可能地采用轻量的结构的趋势。
然而,在采用相同材质且相同构造的框架的情况下,若采用轻量的车身框架则导致车身框架的刚性降低。因此,要求一种车身框架构造,虽然采用轻量且低刚性的车身框架,但是能够使车辆整体确保高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支承来自座椅的负荷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支承来自后悬架的负荷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
本发明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有: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左右一对座椅轨道,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接合于该主框架的弯曲部位附近且向后方延伸,用于设置座椅;以及座椅桥架,该座椅桥架设于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与所述主框架接合的一侧,用于连结所述一对座椅轨道,所述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桥架构成为通过加强部件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延伸部位。
此外,也可以在所述座椅桥架和所述加强部件接合有后悬架托架,该后悬架托架对缓冲来自后轮的冲击负荷的后悬架的一端进行支承。
另外,所述座椅桥架也可以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也可以将该座椅桥架的开放部侧接合于截面呈コ字形的桥架加强件的开放部侧构成中空构造。
另外,所述加强部件的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所述下方延伸部位的接合部位也可以形成为沿着所述下方延伸部位延伸的倾斜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摩托车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
根据本发明,来自座椅的负荷经由座椅轨道以及该座椅轨道中的与主框架的接合部位向主框架传递,除此之外,来自座椅的负荷经由座椅轨道、座椅桥架以及加强部件向主框架传递。因此,能够通过有效地活用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的主框架,而有效地支承来自座椅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等的左视图。
图2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图1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且透视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图2的前座椅桥架和桥架加强件且透视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斜前上方观察图2的前座椅桥架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且省略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左视图。
图6是表示从斜后下方观察图2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后上方观察图2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且透视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座椅下方观察图1的由座椅轨道构成的座椅的支承构造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燃料箱的后部结合状态等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添加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等的左视图。另外,图2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图1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且透视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表达以车辆乘车时的驾驶者为基准。
图1所示的摩托车10具有车身框架11,该车身框架11在前端部具备头管12。该车身框架11是将后述的发动机25设为框架的一部分的所谓的菱形框架,构成为具有头管12、主框架13、下管14、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中间管20以及座椅支柱24。
在位于车身框架11的前部上方的头管12支承有未图示的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构成为具备前叉和手把(都未图示),该前叉和手把将前轮19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内置有悬挂机构。利用手把使前轮19向左右转向。
主框架13构成为具有:从头管12的上部后面向车辆斜后下方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延伸部位13A;从该直线延伸部位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位13B;以及从该弯曲部位13B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位13C。左右一对中间管20与下方延伸部位13C的下端部结合。在该中间管20配置有枢轴支承部21,摆臂22能够沿车辆上下方向摆动地支承于该枢轴支承部21。后轮2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摆臂22的后端。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与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中的弯曲部位13B附近结合,且向车辆后方延伸。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经由左右一对座椅支柱24支承于中间管20,此外,经由后述的前座椅桥架30和角管45支承于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
下管14从头管12的下部后面向车辆下方延伸。发动机25与该下管14及主框架13结合,且该发动机25悬架于该下管14和主框架13。因此,主框架13和下管14构成为能够悬架发动机25的高刚性。并且,发动机25经由未图示的传动链而旋转驱动后轮23。
燃料箱26横跨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且在头管12的后方位置支承于该直线延伸部位13A。另外,座椅27(即,在车辆前方为骑手座椅27A、在车辆后方为后座座椅27B)与燃料箱26的车辆后方相邻并载置且支承于座椅轨道15。
如图1和图2所示,下端支承摆臂22的后悬架28的上端支承于后悬架托架29。该后悬架托架29接合于后述的前座椅桥架30和角管45。并且,通过后悬架28来缓冲来自后轮23的冲击负荷。
可是,如图3和图4所示,前端接合部位33的各座椅轨道15的前端部内侧部分越处于前端被挤压得越深,且随着沿着座椅轨道15的长度方向远离前端而被挤压得逐渐变浅且倾斜,从而形成为宽广的接合面积,其中,前端接合部位33是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右侧座椅轨道15R)与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接合的部位。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右侧座椅轨道15R)中,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的车辆内侧面通过前座椅桥架30彼此连结,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的远离前端接合部位33的车辆后方侧通过第一后座椅桥架31和第二后座椅桥架32彼此连结。
如图4~图7所示,前座椅桥架30是厚度薄的板状,通过对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进行折曲加工,从而前座椅桥架30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在该前座椅桥架30中,在使截面コ字形的开放部侧朝向车辆上方的状态下,左侧缘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左侧座椅轨道15L,且右侧缘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右侧座椅轨道15R,从而连结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
此外,桥架加强件34通过对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进行折曲加工而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该桥架加强件34以使其截面呈コ字形的开放部侧朝向前座椅桥架30的开放部侧的方式通过焊接接合于该前座椅桥架30的后半部。前座椅桥架30的后半部和桥架加强件34接合为中空构造,从而可抑制前座椅桥架30的后半部的挠曲变形,该前座椅桥架30的后半部的刚性提高。
在图1所示的第一后座椅桥架31及第二后座椅桥架32中的第一后座椅桥架31固定有图8所示的后托架35。骑手座椅27A的后底部通过螺栓36和螺母37安装于该后托架35。另外,如图9所示,座椅前侧卡合部38设于骑手座椅27A的前底部。该座椅前侧卡合部38与如后述那样地安装于桥架加强件34的座椅前侧卡合托架39卡合。此外,如图1所示,第二后座椅桥架32支承后座座椅27B的底部。
如上所述,座椅27通过前座椅桥架30、桥架加强件34、第一后座椅桥架31以及第二后座椅桥架32安装或者支承于座椅轨道15,如图8所示,该座椅27经由设于骑手座椅27A的底部的缓冲材料40而将作用于座椅27的负荷(座椅负荷)向座椅轨道15传递。
图1所示的燃料箱26的前端部经由未图示的托架能够沿车辆上下方向转动地支承于主框架13中的直线延伸部位13A。另外,如图9所示,燃料箱26的后端部在被上缓冲材料41和下缓冲材料42夹持的状态下通过紧固螺栓43和螺母44弹性支承于桥架加强件34。此时,所述座椅前侧卡合托架39通过紧固螺栓43和螺母44被一起紧固,该座椅前侧卡合托架39也经由上缓冲材料41和下缓冲材料42弹性支承于桥架加强件34。
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前座椅桥架30的前半部通过作为加强部件的截面呈四边形状的角管45接合于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即,角管45构成为与主框架13大致等同的高刚性,角管45的上端接合部位45A与前座椅桥架30的前半部的底面以大致垂直的状态通过焊接等接合。另外,角管45的下端接合部位45B形成为沿着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延伸的倾斜形状而具有宽广的接合面积,且通过焊接等结合于该下方延伸部位13C。
由此,包含前座椅桥架30的座椅轨道15的前部、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以及角管45在车辆侧视图中组装为三角形状,特别是包含前座椅桥架30的座椅轨道15的前半部的刚性提高。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支承后悬架28的上端的后悬架托架29将薄壁的板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呈コ字形,将后悬架托架29的顶端部向车辆外方折曲加工,后悬架托架29构成为在车辆侧视图中呈三角形状。在该侧视图中呈三角形状的后悬架托架29的中央位置形成有销孔47,后悬架28的上端的支承销46插通该销孔47。并且,后悬架托架29的上端接合部位29A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前座椅桥架30的后半部的底面。另外,后悬架托架29的前方接合部位29B通过钎焊接合于角管45的后表面。
由于前座椅桥架30的前半部接合于高刚性的角管45,且前座椅桥架30的后半部接合有桥架加强件34,因此前座椅桥架30的刚性提高。因此,从后悬架28经由后悬架托架29传递的冲击负荷通过角管45和前座椅桥架30被可靠地支承。
此外,后悬架28在车宽方向上从车辆中央位置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偏倚地配置,从而后悬架托架29相对于配置于车辆中央位置的角管45也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存在如下情况:后悬架28以躲避车辆构造物(例如空气过滤器)或使运动性能提高等为目的,而如上述那样地在车宽方向上从车辆中央位置向一侧偏倚地配置。然而,在该后悬架28配置于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央位置的情况下,后悬架托架29也与角管45同样地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位置。
在此,如图1和图2所示,用箭头A对从座椅27向车身框架11的中心部传递的座椅负荷的传递路径进行说明,另外,用箭头B对从后悬架28向车身框架11的中心部传递的冲击负荷的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首先,来自座椅27的座椅负荷在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传递,一部分朝向座椅轨道15的前端接合部位33(图4),剩余部分经由前座椅桥架30朝向角管45。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的前端接合部位33与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的接合面积设得宽广,从而座椅负荷被分散且缓和,向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传递且被支承。
另外,由于前座椅桥架30为厚度薄的板状,所以可确保接合于该前座椅桥架30的角管45的长度较长。因此,从前座椅桥架30传递至角管45的座椅负荷通过该角管45被充分地缓和。此外,角管45的下端接合部位45B与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的接合面积设定得宽广。因此,传递至角管45的座椅负荷通过下端接合部位45B被分散且缓和,向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传递且被支承。
由此,从座椅27朝向车身框架11的中心部的座椅负荷通过高刚性的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和下方延伸部位13C被有效地支承。
接着,后悬架托架29的前方接合部位29B接合于角管45,从而来自后悬架28的冲击负荷中的一方向高刚性的角管45传递,后悬架托架29的上端接合部位29A接合于前座椅桥架30的后半部,从而来自后悬架28冲击负荷中的另一方向前座椅桥架30。
该前座椅桥架30的前半部接合于角管45,后半部通过桥架加强件34的接合而构成中空构造,从而能够充分地确保刚性。因此,来自后悬架28的冲击负荷从后悬架托架29直接向角管45传递,或者经由前座椅桥架30向角管45传递,此外,可通过接合有该角管45的高刚性的主框架13有效地支承来自后悬架28的冲击负荷。
由于如上述那样地构成,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如下效果(1)~(4)。
(1)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对接合于主框架13的一对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进行连结的前座椅桥架30通过角管45接合于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因此,来自座椅27的座椅负荷如图2的箭头A所示经由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以及该座椅轨道15中的与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的前端接合部位33而向主框架13传递,除此之外,也经由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前座椅桥架30以及角管45向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传递。因此,能够通过有效地活用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25的高刚性的主框架13,来有效地支承来自座椅27的座椅负荷。
(2)如图1和图2所示,支承后悬架28的上端的后悬架托架29的上端接合部位29A接合于前座椅桥架30的后半部,前座椅桥架30通过与桥架加强件34接合的中空构造而提高了刚性。此外,后悬架托架29的前方接合部位29B接合于角管45,角管45在侧视图中呈三角形状地接合于前座椅桥架30的前半部和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而提高了刚性。因此,如图2的箭头B所示,能够经由后悬架托架29将来自后悬架28的冲击负荷可靠地支承于前座椅桥架30和角管45,此外,能够通过有效地活用接合有角管45的高刚性的主框架13,来有效地支承来自后悬架28的冲击负荷。
(3)如图2和图5所示,角管45与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接合的下端接合部位45B形成为沿着下方延伸部位13C延伸的倾斜形状,而具有宽广的接合面积。因此,传递至角管45的负荷(来自座椅27的座椅负荷(箭头A)、来自后悬架28的冲击负荷(箭头B))被分散且缓和而向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传递。其结果是,能够通过主框架13可靠地支承上述的负荷。
(4)如图3和图4所示,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与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接合的前端接合部位33沿着座椅轨道15的长度方向倾斜地依次被挤压,从而形成为宽广的接合面积。因此,从座椅27经由座椅轨道15传递的座椅负荷通过该座椅轨道15的前端接合部位33被分散且缓和,而向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传递。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支承来自座椅27的座椅负荷。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该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不意味着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该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另外,这些置换、变更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并且也包含于在发明要保护的范围中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均等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有: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左右一对座椅轨道,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接合于该主框架的弯曲部位附近且向后方延伸,用于设置座椅;以及座椅桥架,该座椅桥架设于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的车辆内侧面之间,用于连结所述一对座椅轨道,所述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桥架构成为通过加强部件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延伸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桥架和所述加强部件接合有后悬架托架,该后悬架托架对缓冲来自后轮的冲击负荷的后悬架的一端进行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桥架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将该座椅桥架的开放部侧接合于截面呈コ字形的桥架加强件的开放部侧构成中空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桥架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将该座椅桥架的开放部侧接合于截面呈コ字形的桥架加强件的开放部侧构成中空构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的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所述下方延伸部位的接合部位形成为沿着所述下方延伸部位延伸的倾斜形状。
6.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
CN201810023389.XA 2017-01-11 2018-01-10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 Active CN1082980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2867 2017-01-11
JP2017002867A JP2018111404A (ja) 2017-01-11 2017-01-11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8005A true CN108298005A (zh) 2018-07-20
CN108298005B CN108298005B (zh) 2020-11-06

Family

ID=62868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23389.XA Active CN108298005B (zh) 2017-01-11 2018-01-10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11404A (zh)
CN (1) CN1082980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0091B2 (ja) * 2021-03-30 2023-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7487A (ja) * 1989-01-26 1990-08-0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2913158Y (zh) * 2006-05-26 2007-06-20 远武生 摩托车降振车架
CN101249863A (zh) * 2008-04-10 2008-08-27 增城市海利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车架
CN201165291Y (zh) * 2007-12-28 2008-12-17 李榕炘 沙滩车后摇架
CN101402384A (zh) * 2008-11-11 2009-04-08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踏板摩托车车架结构
JP2009090693A (ja) * 2007-10-03 2009-04-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9214624A (ja) * 2008-03-07 2009-09-24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2116316A (ja) * 2010-11-30 2012-06-2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2616314A (zh) * 2011-02-01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JP2012166660A (ja) * 2011-02-14 2012-09-06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JP2013203282A (ja) * 2012-03-29 2013-10-07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式鞍乗り型車両
JP2015196395A (ja) * 2014-03-31 2015-1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5053B2 (ja) * 2006-11-02 2011-06-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151765B2 (ja) * 2008-07-22 2013-02-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12071800A (ja) * 2010-09-30 2012-04-12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6187279B2 (ja) * 2014-01-22 2017-08-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7487A (ja) * 1989-01-26 1990-08-0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2913158Y (zh) * 2006-05-26 2007-06-20 远武生 摩托车降振车架
JP2009090693A (ja) * 2007-10-03 2009-04-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201165291Y (zh) * 2007-12-28 2008-12-17 李榕炘 沙滩车后摇架
JP2009214624A (ja) * 2008-03-07 2009-09-24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1249863A (zh) * 2008-04-10 2008-08-27 增城市海利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车架
CN101402384A (zh) * 2008-11-11 2009-04-08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踏板摩托车车架结构
JP2012116316A (ja) * 2010-11-30 2012-06-2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2616314A (zh) * 2011-02-01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JP2012166660A (ja) * 2011-02-14 2012-09-06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JP2013203282A (ja) * 2012-03-29 2013-10-07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式鞍乗り型車両
JP2015196395A (ja) * 2014-03-31 2015-1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11404A (ja) 2018-07-19
CN108298005B (zh) 2020-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47903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62738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US8776933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TW200904688A (en) Stiffening device
JP2015155255A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6074510B2 (ja) 車両用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構造の組付方法
JP2007203819A (ja) スイングアームの支持部構造
EP2487093B1 (en) Vehicle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
CN108298005A (zh)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
JP515176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67177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2007326529A (ja) 車両の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BR102014003429A2 (pt) armação de corpo para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US10696114B2 (en) Utility vehicle
JP5151778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サブフレーム
JP6066102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0234768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スイングアーム
JP430977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698422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576518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990353B2 (ja) 車体後部補強構造
JP2008149951A (ja) 車両
JP3747762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7022155A (ja) 車両前部の骨格構造
JPH0217389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