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0067A - 乘坐物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乘坐物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60067A
CN107960067A CN201680027337.9A CN201680027337A CN107960067A CN 107960067 A CN107960067 A CN 107960067A CN 201680027337 A CN201680027337 A CN 201680027337A CN 107960067 A CN107960067 A CN 107960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ing
move
move portion
passenger
rotar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73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妻健
新妻健一
田村直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60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00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72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characterised by the triggering system
    • B60N2/42781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characterised by the triggering system mechanical trigg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002/899Head-res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对乘坐物施加了后方荷重时状态发生变化的构成中,使该状态根据乘客的体格等适当地变化。是一种在对乘坐物施加了后方荷重时状态发生变化的车用座椅,具备随着上述状态的变化从初期位置移动的旋转部件(20)、限制旋转部件(20)移动的卡止销(22)。并且,伴随后方荷重的施加,乘坐物的乘客施加于车用座椅的荷重根据乘客的体格及体重等发生变化时,在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旋转部件(20)从初期位置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后,卡止销(22)将旋转部件(20)停留在第一位置。另一方面,上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旋转部件(20)在到达第一位置之后摆脱卡止销(22)的移动限制,进一步向比第一位置更加远离初期位置的第二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涉及在对乘坐物施加了后方荷重时状态发生变化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关于包括车用座椅在内的乘坐物用座椅,在对乘坐物施加了后方荷重时,座椅中的特定部分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座椅已经众所周知。根据采用此种构成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改变上述特定部分的状态,能够吸收由于后方荷重的施加而产生的冲击能量(后面碰撞的冲击能量)。
举出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作为上述构成的具体例子。就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的话,在同一座椅中,在座椅靠背与座椅衬垫之间设置有冲击吸收单元。此单元具备一方侧部件及另一方侧部件,该一方侧部件为了使座椅靠背能够倾斜,与相互旋转的部件间的座椅靠背侧或座椅衬垫侧中任意一方侧同步旋转;该另一方侧部件与另一方侧同步旋转。另外,在一方侧部件设置有凸部,在另一方侧部件设置有凸部嵌入的凹部或贯穿孔。
并且,在对车辆施加了后方荷重时,凸部与凹部(贯穿孔)以嵌合的状态相对旋转变形。根据此种构成,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中,冲击吸收单元能够吸收后面碰撞的冲击能量。另外,由于冲击能量被吸收,因而减轻施加于就座于座椅的人(即,乘坐物的乘客)颈部的负担。
专利文献1:特开2009-0012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通过改变座椅特定部分的状态来减轻对施加乘客的负荷的效果因就座于座椅的乘客的体格等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出于减轻负荷的目的改变座椅特定部分的状态时,需要在考虑了乘客的体格等之后适当设定该状态变化量(换言之,变化后的状态)。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对乘坐物施加了后方荷重时状态发生变化的乘坐物用座椅,并且能够使该状态根据乘客的体格等适当地改变的乘坐物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在对乘坐物施加了后方荷重时状态发生变化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随着所述状态的变化从初期位置移动的移动部、限制该移动部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伴随所述后方荷重的施加,所述乘坐物的乘客施加于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根据所述乘客的身体相关的特征量发生变化时,在所述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所述移动部从所述初期位置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后,所述移动限制部将所述移动部停留在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所述移动部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后摆脱所述移动限制部的移动限制,进一步向比所述第一位置更加远离所述初期位置的第二位置移动。
根据如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对乘坐物施加了后方荷重后的座椅中的特定部分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一方面移动部随着该状态的变化移动,另一方面,移动限制部限制移动部的移动。并且,伴随后方荷重的施加,乘坐物的乘客施加于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根据乘客的体格等发生变化时,在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移动部从初期位置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后,移动限制部将移动部停留在第一位置。与此相反,在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移动部在到达第一位置后摆脱移动限制部的移动限制,进一步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这样,在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中,施加后方荷重时移动部的到达位置,换言之,由于后方荷重的施加导致发生变化的座椅中的特定部分的状态根据乘客的体格等相应变化。也就是说,如果为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后方荷重的施加导致状态发生变化时,变化后的状态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变为适当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具备支撑所述乘客的头部的头枕,在对所述乘坐物施加了所述后方荷重时该头枕前倾,所述状态为所述头枕的前倾度,所述移动部随着所述前倾度的变化移动,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前倾度比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前倾度更大。
在上述构成中,根据乘客的体格等适当设定后方荷重的施加导致头枕的前倾度变化时的前倾度。结果,施加后方荷重时,通过使头枕前倾来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时,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适当发挥该负担减轻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具有设置于座椅靠背内并被所述乘客的背部按压的受压部件,在对所述乘坐物施加了所述后方荷重时,该受压部件被所述乘客的背部按压并与所述乘客的背部一同向后方移动,所述状态为在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受压部件的位置,所述移动部随着所述受压部件的位置变化移动,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受压部件的位置比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受压部件的位置更靠后方。
在上述构成中,根据乘客的体格等适当设定后方荷重的施加导致受压部件向后方移动时的到达位置(移动后的位置)。结果,施加后方荷重时,通过使受压部件向后方移动来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时,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适当发挥该负担减轻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移动限制部为在所述移动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移动部抵接并限制所述移动部移动的抵接部,该抵接部在被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时变形,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所述移动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后,通过以所述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所述抵接部并使所述抵接部变形,由于所述抵接部变形从而摆脱与所述抵接部的抵接状态进而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在上述构成中,施加后方荷重时,乘客施加于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移动部通过以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抵接部从而使抵接部变形。进而,由于抵接部变形,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部能够进一步向第二位置移动。如果为此种构成,通过适当设定抵接部的强度,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改变施加后方荷重时发生变化的座椅状态。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抵接部为形成了脆弱部的销,该销在被所述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时以所述脆弱部为起点变形。
在上述构成中,在作为抵接部的销形成有脆弱部。此脆弱部在移动部以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销时作为变形起点发挥作用。由于在销形成此种脆弱部,在施加后方荷重时,在乘客施加于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能够切实地使销变形。结果,在该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能够切实地使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部向第二位置移动。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所述移动部具有被抵接部,该被抵接部在所述移动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移动限制部抵接,该被抵接部在被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时变形,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被抵接部被来自所述移动限制部的所述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变形,由于所述被抵接部变形,所述移动部摆脱所述移动限制部的移动限制进而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也可以。
在上述构成中,施加后方荷重时,在乘客施加于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移动部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被抵接部)变形。进而,由于该部分变形,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部能够进一步向第二位置移动。如果为此种构成,通过适当设定被抵接部的强度,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改变施加后方荷重时发生变化的座椅状态。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所述移动限制部为将阻止所述移动部移动的方向的施力施加于所述移动部的施力部,该施力部在所述移动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前后施加不同大小的所述施力,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后的所述移动部在所述荷重未达到所述特定值时,所述移动部通过变为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后的大小的所述施力停留在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所述移动部也可以与变为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后的大小的所述施力相对抗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在上述构成中,施加后方荷重时,在乘客施加于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通过施力部的施力移动部的移动被阻止,在上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移动部与施力相对抗并向第二位置移动。如果为此种构成,通过适当设定施力部施加的施力的大小(严格来讲为移动部到达第一位置后的大小),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改变施加后方荷重时发生变化的座椅状态。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所述移动限制部为所述座椅靠背中向所述移动部突出的凸部,该凸部插通于在所述移动部形成的贯穿孔,伴随所述移动部的移动在所述贯穿孔内前后移动,同时在所述移动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时抵接于在所述贯穿孔内设置的卡止部,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所述凸部越过所述卡止部在所述贯穿孔内移动,所述移动部摆脱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止部的抵接状态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也可以。
在上述构成中,后方荷重施加时,在乘客施加于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凸部越过卡止部向贯穿孔移动,并且,移动部摆脱与凸部及卡止部的抵接状态并向第二位置移动。如果为此种构成,通过适当设定凸部及卡止部的形状等,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改变施加后方荷重时发生变化的座椅状态。
根据本发明,由于对乘坐物施加的后方荷重导致状态发生变化时,变化后的状态根据乘客的体格等变为适当的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施加后方荷重时,通过使头枕前倾来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适当发挥该负担减轻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施加后方荷重时,通过使受压部件向后方移动来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适当发挥该负担减轻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施加后方荷重时,通过适当设定作为移动限制部的抵接部的强度,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改变施加后方荷重时发生变化的座椅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施加后方荷重时,乘客施加于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能够切实地使构成抵接部的销变形,能够切实地使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部向第二位置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设定在移动部设置的被抵接部的强度,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改变施加后方荷重时发生变化的座椅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适当设定施加于移动部的施力的大小(严格来讲为移动部到达第一位置后的大小),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改变施加后方荷重时发生变化的座椅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适当设定凸部及卡止部的形状等,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改变施加后方荷重时发生变化的座椅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头枕的驱动机构的图。
图4为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方截面图。
图5为从后方看旋转部件的图。
图6为表示移动部件到达第一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7为表示移动部件到达第二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8为表示头枕到达第一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9为表示头枕到达第二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10A为表示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的图(其一)。
图10B为表示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的图(其二)。
图11为第二变形例涉及的移动限制部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第三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及其周边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搭载于车辆(汽车)的车用座椅作为乘坐物用座椅,以此车用座椅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也可以搭载于例如飞机及船等车辆之外的乘坐物。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比较容易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为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具体而言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宽度方向”为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是与车用座椅所具备的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声明的情况,在对构成车用座椅的各机器及各配件的位置及状态等进行说明时,以通常情况下(位于可正常就座的状态时)的内容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基本构成。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以下,本座椅S)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图1为本座椅S的基本构成的说明图,是表示本座椅S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构成本座椅S的骨架的座椅框架Sf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座椅S具备支撑乘客的背部的座椅靠背S1、支撑乘客的臀部的座椅衬垫S2及支撑乘客的头部的头枕S3。另外,本座椅S在内部具备作为其骨架的座椅框架Sf。在此座椅框架Sf中,构成座椅靠背S1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F如图2所示,构成为正面看的方形框架。更具体说明的话,座椅靠背框架F具有在宽度方向具备的一对侧边框架11、连结侧边框架11的各上端部的上部框架12、连结侧边框架11的各下端部的底部构件框架13。
此外,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F在其上端部具备后述的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方管状的支柱引导31焊接安装于此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的前面。并且,通过头枕S3的头枕支柱HP插通于支柱引导31的内部,头枕S3通过头枕支柱HP及支柱引导31支持于座椅靠背S1。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靠背S1采用用于减轻车辆后面碰撞等对车辆施加了后方荷重时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的措施(以下为颈部负担减轻措施)。就颈部负担减轻措施进行具体说明的话,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F中的受压板14作为颈部负担减轻措施发挥作用。此受压板14相当于受压部件,由在宽度方向配置于侧边框架11之间的大致长方形的树脂制板构成。另外,在受压板14的前面配置有未图示的缓冲垫。
上述受压板14在通常情况下从后方支撑就座于本座椅S的乘客的背部。另一方面,在对车辆施加了后方荷重时,受压板14被乘客的背部按压向后方并与乘客的背部一同向后方移动。由于受压板14以此种方式向后方移动,在车辆后面碰撞时,乘客的背部伴随受压板14的后方移动向座椅靠背S1内下沉。结果,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
参照图2就用于实现受压板14的后方移动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受压板14被架设于一对的侧边框架11之间的两条线缆15支持。更加详细地说明的话,受压板14通过在其里面设置的未图示的钩住部钩住各线缆15,从而被两条线缆15支持。
另外,在上述两条线缆15中,位于下方的线缆15钩住安装在侧边框架11的旋转部件20。此旋转部件20相当于移动部,由大致扇形的金属断片构成。另外,旋转部件20通过旋转轴20a以可旋转的状态安装于各侧边框架11的内侧面。
另外,扭簧25的一端部钩住旋转部件20的前端部。此扭簧25为出于将旋转部件20停留在特定位置的目的而使用的部件。即,通常情况下,旋转部件20通过被施加来自扭簧25的施力从而停留在初期位置。
另一方面,在车辆后面碰撞时,受压板14被乘客的背部按压向后方时的荷重通过线缆15向旋转部件20传递。据此,旋转部件20与扭簧25的施力相对抗,同时以旋转轴20a为中心向后方旋转。旋转部件20通过以此种方式向后方旋转,下侧的线缆15向后方移动,与此同时受压板14也同样向后方移动(严格来讲,受压板14的下端部向后方摇摆)。如上述方式,受压板14在车辆后面碰撞时与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连动从而向后方移动。换言之,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旋转部件20随着受压板14的后方移动(位置的变化)从初期位置向后方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颈部负担减轻措施,具备在车辆后面碰撞时使头枕S3前倾的机构。以下,参照图2及图3就头枕S3的驱动机构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头枕S3的驱动机构的图,是从宽度方向一端侧(安装后述的连结连杆40的一侧的相反侧)看座椅靠背框架F的宽度方向截面的图。此外,图3中为了方便表示,省略图示旋转部件20周围的一部分配件(例如扭簧25等)。
如前所述,头枕S3通过将头枕支柱HP插通于支柱引导31而支持于座椅靠背框架F。另外,支柱引导31焊接于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的前面。如图2所示,此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沿宽度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配置于与上部框架12并列的位置。
另外,截面大致L字形状的连杆托架36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的两端。各连杆托架36通过轴37连结于在上部框架12(严格来讲为与侧边框架11的连结的部分附近)焊接的旋转支持部件38。也就是说,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以轴37为中心以可旋转的状态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F。并且,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旋转的话,同时头枕S3也随着以轴37为中心旋转并向前后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2所示,线圈弹簧32的一端部钩住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此线圈弹簧32为出于将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停留在特定位置的目的而使用的部件。即,在通常情况下,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通过被施加来自线圈弹簧32的施力停留在初期位置。
另外,关于配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在图2中为左侧)的连杆托架36,与连接于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具体而言为下端)为自由端。另一方面,关于配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在图2中为右端)的连杆托架36,如图3所示,与连接于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具体而言为下端)通过轴39与连结连杆40相连。此连结连杆40介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连杆托架36的下端部与上述的旋转部件20的特定部位之间。
连结连杆40通过连结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连杆托架36与旋转部件20,旋转部件20的旋转动作通过连结连杆40向连杆托架36传递。据此,连杆托架36以轴37为中心旋转。
并且,连杆托架36旋转的结果,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及头枕S3前后移动。特别是,由于车辆后面碰撞等对车辆施加了后方荷重时,旋转部件20向后方旋转,此时,支柱引导安装框架30与连杆托架36一同向前方旋转,与此同时头枕S3向前倾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在车辆后面碰撞时头枕S3与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连动并前倾。换言之,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旋转部件20随着头枕S3的前倾度的变化从初期位置向后方旋转。并且,在车辆后面碰撞时,头枕S3通过前倾从而靠近乘客的头部,结果,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冲击)。
如上述说明所述,本座椅S为由于车辆后面碰撞导致对车辆施加了后方荷重时,状态发生变化的车用座椅。具体说明的话,在本座椅S中变化的状态为在前后方向上的受压板14的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
在此,本座椅S变化后的状态(受压板14的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设定为适当地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的内容。另一方面,与变化后的状态相关的设定内容根据伴随对车辆施加的后方荷重,乘客施加于本座椅S的荷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根据乘客的背部施加于座椅靠背S1的荷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另外,该荷重的大小根据与就座于本座椅S的乘客的体格及体重等其他身体相关的特征量发生变化。此外,“与乘客身体相关的特征量”为将乘客的身体数值化(定量化)得到的特征中,对上述的荷重有影响的内容,例如乘客的体格、体型、体重、骨骼形状、坐高、肩宽等。
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本座椅S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根据与乘客的身体相关的特征量将受压板14的到达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设定为适当的内容。这一点为本座椅S的特有构成,下面就此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特有构成。
如上所述,在本座椅S中,在车辆后面碰撞时,受压板14的到达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根据与乘客的身体相关的特征量(例如,体型及体重)而有所不同。具体说明的话,在本座椅S中,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旋转部件20的旋转量根据乘客的体型及体重发生变化。参照图4至图9就相关构成进行说明。图4为旋转部件20及其周边构造的说明图,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方截面图。图5为从后方看旋转部件20及其周边的图。图6为表示旋转部件20到达后述的第一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7为表示旋转部件20到达后述的第二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8为表示头枕S3到达后述的第一到达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9为表示头枕S3到达后述的第二到达位置时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8及图9中为了方便表示,省略图示旋转部件20周围的一部分配件(例如扭簧25等)。
旋转部件20在通常情况下位于图4所示的初期位置,在车辆后面碰撞时从该初期位置向后方旋转。然后,在旋转部件20后方旋转至特定位置时,形成于旋转部件20的后端部的作为被抵接部的后端舌状部21抵接于卡止销22。此卡止销22为与后端舌状部21抵接并限制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的移动限制部,在旋转部件20向后方旋转时配置于后端舌状部21遵循的旋转轨迹中。另外,卡止销22为大致圆柱形的销,如图5所示,从侧边框架11的内侧面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卡止销22的外围表面形成有槽状凹部22a。此槽状凹部22a相当于脆弱部,是卡止销22中强度变弱(变脆)的部分,沿卡止销22的外围表面形成一圈。并且,对卡止销22作用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时,卡止销22以槽状凹部22a为起点变形,严格来讲是断裂变形。在此,阈值为预先设定的作为卡止销22断裂时的按压力的值,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值。
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卡止销22,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旋转部件20后方移动时的到达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多个。更具体说明的话,在车辆后面碰撞时,由于受压板14被乘客的背部按压向后方,旋转部件20从初期位置向后方移动,最终到达图6所示的第一位置。此时,在乘客的背部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旋转部件20保持于被卡止销22卡止的状态,即,保持于后端舌状部21抵接于卡止销22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乘客的背部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达到特定值时,旋转部件20被卡止销22限制移动并停留在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在乘客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并抵接于卡止销22后,以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卡止销22。据此,卡止销22以槽状凹部22a为起点断裂变形。并且,由于卡止销22断裂变形,旋转部件20摆脱与后端舌状部21及卡止销22的抵接状态(换言之,卡止销22的旋转限制)进一步向后方旋转。最终,旋转部件20到达图7所示的后端舌状部21抵接于侧边框架11的后壁的位置,即,到达第二位置。此外,第二位置为旋转部件20后方移动时的终端位置,比第一位置更远离初期位置。
如上所示,在本座椅S中,在乘客的背部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旋转部件20从初期位置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时,卡止销22将旋转部件20停留在第一位置。与此相反,在上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旋转部件20在到达第一位置后通过按压卡止销22并使卡止销22断裂变形,从而摆脱卡止销22的旋转限制并且面向第二位置进一步向后方旋转。
并且,通过对比图6及图7可知,旋转部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受压板14的位置比旋转部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的位置更靠后方位置。也就是说,旋转部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乘客的背部进一步向座椅靠背S1内下沉。
另外,旋转部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头枕S3位于图8所示的位置(以下为第一到达位置)。第一到达位置为比通常情况下的头枕S3的位置稍前倾的位置。另一方面,旋转部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头枕S3位于图9所示的位置(以下为第二到达位置)。第二到达位置为比第一到达位置更前倾的位置。也就是说,旋转部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头枕S3的前倾度比旋转部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前倾度更大。
上述的结果,例如,当乘客为女性或身材矮小的男性时,车辆后面碰撞时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旋转部件20在到达第一位置后被卡止销22停留在相同位置。结果,乘客向座椅靠背S1内下沉时的下沉量变得更小,并且,车辆后面碰撞后,乘客的头部与头枕S3的间隔变大。
另一方面,例如,当乘客为身材高大的男性时,车辆后面碰撞时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旋转部件20在到达第一位置后通过使卡止销22断裂变形进而从第一位置面向第二位置进一步旋转。结果,乘客向座椅靠背S1内下沉时的下沉量变得更大,并且,车辆后面碰撞后,乘客的头部与头枕S3的间隔变小。
由于具备如上说明的特有构成,在本座椅S中,车辆后面碰撞时受压板14的到达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根据乘客的体型及体重等切换。也就是说,受压板14的到达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在车辆后面碰撞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变为与乘客的体型及体重等相对应的内容。结果,出于减轻车辆后面碰撞时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的目的而使受压板14的到达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变化时,能够在考虑乘客的体型及体重等后适当地设定变化后的状态。
特有构成的变形例。
接下来,就本座椅S的特有构成相关的变形例(具体而言,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及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与前面说明的构成例重复的内容。另外,在变形例的说明图(具体而言为图10A-12)中,与前面说明的构成例重复的机器·配件标记为与前面说明的构成例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
关于第一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10A及图10B就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0A及图10B为表示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的图。
在前面说明的构成例中,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时,在同一位置抵接于卡止销22。此时,如果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旋转部件20以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卡止销22,结果,卡止销22断裂变形。据此,旋转部件20从第一位置面向第二位置进一步向后方旋转。
与此相反,在第一变形例中,在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旋转部件20变形。更详细说明的话,如图10A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在形成于旋转部件20的后端部的、作为被抵接部的后端舌状部21形成有切口21b。此切口21b在对后端舌状部21作用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时,作为该后端舌状部21的变形基点发挥作用。具体说明的话,对后端舌状部21作用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时,后端舌状部21以切口21b为起点弯折。结果,后端舌状部21位于比切口21b更靠后方的部分(以下为最后端部21a)向宽度方向内侧倾倒并弯折,如图10B所示变得更短。
在设置有以如上方式构成的旋转部件20的第一变形例中,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旋转部件20向后方旋转时,弯折前的后端舌状部21在最后端部21a与侧边框架11的后壁抵接。在第一变形例中,此时的旋转部件20的位置相当于第一位置,侧边框架11的后壁相当于移动限制部。
并且,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在最后端部21a与侧边框架11抵接时,停留在此时的位置,即,停留在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在上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在到达第一位置后,承受来自侧边框架11的后壁的阈值以上的反作用力(换言之为按压力)。后端舌状部21被该按压力按压,结果,以切口21b为起点弯折变形。后端舌状部21通过以此种方式变形,第一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从第一位置进一步向后方旋转,如图10B所示,最终在向宽度方向内侧倾倒的最后端部21a旋转至与侧边框架11的后壁抵接的位置。此位置相当于第一变形例中的第二位置。
如上所述,在第一变形例中,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旋转部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后端舌状部21由于被按压来自侧边框架11的后壁的阈值以上的按压力而变形。之后,由于后端舌状部21变形,旋转部件20摆脱侧边框架11的旋转限制,从第一位置进一步向第二位置旋转。
在如上方式构成的第一变形例中,设定后端舌状部21的强度为适当的值的话,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及体重等适当地改变车辆后面碰撞时变化的座椅状态(具体而言为受压板14的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结果,在车辆后面碰撞时,通过改变座椅状态,反映乘客的体型及体重等能够适当发挥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的效果。
关于第二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11就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为第二变形例涉及的移动限制部的说明图,是与图3相对应的图。此外,为了方便表示,在图11中省略图示旋转部件20周围的一部分配件(例如扭簧25等)。
在前面说明的构成例中,在旋转部件20向后方旋转并到达第一位置时,移动限制部(具体而言为卡止销22)抵接于旋转部件20的一部分并限制旋转部件20的旋转。
与此相反,在第二变形例中,通过对旋转部件20施加阻止旋转(移动)的施力来限制旋转部件20的旋转。更加详细说明的话,在第二变形例中,两个施力弹簧作为移动限制部使用。如图11所示,一方的施力弹簧(以下为第一施力弹簧51)拉伸架设于侧边框架11与连结连杆40之间。
车辆后面碰撞时在受压板14施加了荷重时(换言之,旋转部件20向后方旋转时),第一施力弹簧51通常产生施力。此施力通过连结连杆40传递至旋转部件20,并作用于阻止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的方向。此外,第一施力弹簧51的施力变得相对较小。因此,在车辆后面碰撞时,第二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能够容易地与第一施力弹簧51的施力相对抗并向后方旋转。
如图11所示,另一方的施力弹簧(以下为第二施力弹簧52)拉伸架设于侧边框架11与第二连结连杆41之间。在此,第二连结连杆41为介于旋转部件20与侧边框架11之间的连杆部件,与旋转部件20的旋转动作连动并摇动。
另外,在第二连结连杆41形成有第二施力弹簧52的一端部啮合的长孔41a。第二施力弹簧52的一端部挂在此长孔41a的内边缘表面的下端时,第二施力弹簧52产生施力。此施力传递至旋转部件20,并作用于阻止旋转部件20向后方旋转的方向。此外,第二施力弹簧52的施力变得较大。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为了与第二施力弹簧52的施力相对抗从而使旋转部件20向后方旋转,需要作用于受压板14的荷重在特定值以上。
如上所述,在第二变形例中,两个施力弹簧作为施力部发挥作用,在车辆后面碰撞时对旋转部件20施加阻止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方向的施力。在此,就各施力弹簧的施力进行说明的话,第一施力弹簧51在旋转部件20向比初期位置更靠后方旋转时(严格来讲,在连结连杆40伴随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变位时)产生施力。另一方面,第二施力弹簧52在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时产生施力。
更加详细说明的话,在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之前时,第二施力弹簧52的一端部虽然插通形成于第二连结连杆41的长孔41a内,但是并没有啮合于该长孔41a的内边缘表面。之后,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后,第二施力弹簧52的一端部啮合于长孔41a的内边缘表面的下端部。据此,在旋转部件20施加第一施力弹簧51的施力后,进一步施加第二施力弹簧52的施力。
如上所述,在第二变形例中,阻止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的施力的大小在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前后有所不同。并且,在第二变形例中,通过使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前后的施力的大小不同来切换车辆后面碰撞时旋转部件20的到达位置。
具体说明的话,车辆后面碰撞时对受压板14作用荷重时,第二实施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从初期位置向第一位置进行后方移动。在此期间,由于没有在旋转部件20作用第一施力弹簧的51的施力,旋转部件20容易到达第一位置。之后,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后,第一施力弹簧51及第二施力弹簧52双方的施力作用于旋转部件20。此时,上述的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旋转部件20通过两施力弹簧的施力(即,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后的大小的施力)停留在第一位置。与此相反,在上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旋转部件20与两施力弹簧的施力相对抗进一步面向第二位置进行后方旋转。
如上所述,在第二变形例中,车辆后面碰撞时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旋转部件20与第一施力弹簧51及第二施力弹簧52双方的施力相对抗,并在到达第一位置后进一步面向第二位置进行后方旋转。相反地,上述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旋转部件20不能与上述两个施力弹簧的施力相对抗,而是停留在第一位置。
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变形例中,设定各施力弹簧的施力,特别是第二施力弹簧52施加的部分的施力为适当的值的话,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及体重等适当地改变车辆后面碰撞时变化的座椅状态(具体而言为受压板14的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结果,通过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改变座椅状态,能够反映乘客的体型及体重等而适当地发挥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情况下,为了使旋转部件20在到达第一位置前后施力的大小不同,使用施力产生的时机不同的多个施力弹簧(具体而言为第一施力弹簧51及第二施力弹簧52)。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施力部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该部件在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前后施加不同大小的施力。
关于第三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12就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2为表示第三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及其周边构造的图。
如图12所示,在第三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贯穿孔60。此贯穿孔60如图12所示弯曲成大致V字形状,具有随着向前方靠近而向上方倾斜的前方部及随着向后方靠近而向上方倾斜的后方部。进一步地,在后方部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卡止部62,该卡止部62以贯穿孔60的内边缘表面隆起为山丘状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第三变形例中,在座椅靠背S1的特定位置,更加具体而言在座椅靠背框架F的侧边框架11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凸部61。此凸部61相当于第三变形例中的移动限制部,从上述侧边框架11的内侧面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更加严格来讲,向旋转部件20的贯穿孔60突出。另外,如图12所示,凸部61插通于贯穿孔60。
并且,旋转部件20旋转的话,与此同时,凸部61相对于旋转部件20在贯穿孔60内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更加具体说明的话,旋转部件20位于初期位置时,如图12所示,凸部61在贯穿孔60中位于弯曲部分。旋转部件20从该状态向后方旋转时,凸部61相对于旋转部件20相对移动,使贯穿孔60的倾斜部(前方部)向上方移动。
并且,凸部61伴随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在贯穿孔60内向前方移动的话,最终在贯穿孔60内抵接于上述的卡止部62。凸部61通过以此种方式抵接于卡止部62,从而限制凸部61的相对移动,即,限制旋转部件20的后方旋转。此外,在第三变形例中,此时的旋转部件20的位置相当于第一位置。
另外,旋转部件20到达第一位置时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凸部61继续卡止于卡止部62,旋转部件20停留在当时的位置,即停留在第一位置。另一方面,上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凸部61越过卡止部62向贯穿孔60内移动。也就是说,上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第三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从第一位置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最终,旋转部件20旋转至后端舌状部21抵接于侧边框架11的后壁的位置。该位置相当于第三变形例中的第二位置。
如上所述,在第三变形例中,车辆后面碰撞时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抵接于卡止部62的凸部61越过卡止部62,旋转部件20向后方旋转。也就是说,第三变形例涉及的旋转部件20摆脱与凸部61及卡止部62的抵接状态,从第一位置进一步向第二位置旋转。
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三变形例中,设定凸部61及卡止部62的形状等为适当的值的话,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及体重等适当改变车辆后面碰撞时变化的座椅状态(具体而言为受压板14的位置及头枕S3的前倾度)。结果,通过在车辆后面碰撞时改变座椅状态,能够反映乘客的体型及体重等而适当地发挥减轻施加于乘客颈部的负担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情况下,车辆后方碰撞时施加于受压板14的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抵接于卡止部62的凸部61通过越过卡止部62,从而使旋转部件20靠近第二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在上述荷重为特定值以上时,凸部61也可以通过使卡止部62断裂变形(即,破坏),从而使旋转部件20靠近第二位置。
符号说明
11 侧边框架
11a 贯穿孔
12 上部框架
13 底部构件框架
14 受压板(受压部件)
15 线缆
20 旋转部件
20a 旋转轴
21 后端舌状部(被抵接部)
21a 最后端部(被抵接部)
21b 切口
22 卡止销(销)
22a 槽状凹部(脆弱部)
25 扭簧
30 支柱引导安装框架
31 支柱引导
32 线圈弹簧
36 连杆托架
37 轴
38 旋转支持部件
39 轴
40 连结连杆
41 第二连结连杆
41a 长孔
51 第一施力弹簧(施力部)
52 第二施力弹簧(施力部)
60 贯穿孔
61 凸部
62 卡止部
F 座椅靠背框架
HP 头枕支柱
S 本座椅(车用座椅)
S1 座椅靠背
S2 座椅衬垫
S3 头枕
Sf 座椅框架

Claims (8)

1.一种在对乘坐物施加了后方荷重时状态发生变化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随着所述状态的变化从初期位置移动的移动部;
限制该移动部移动的移动限制部;
伴随所述后方荷重的施加,所述乘坐物的乘客施加于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荷重根据所述乘客的身体相关的特征量发生变化时,在所述荷重未达到特定值时所述移动部从所述初期位置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后,所述移动限制部将所述移动部停留在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所述移动部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后摆脱所述移动限制部的移动限制,进一步向比所述第一位置更加远离所述初期位置的第二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撑所述乘客的头部的头枕;
在对所述乘坐物施加了所述后方荷重时该头枕前倾;
所述状态为所述头枕的前倾度;
所述移动部随着所述前倾度的变化移动;
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前倾度比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前倾度更大。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于座椅靠背内并被所述乘客的背部按压的受压部件;
在对所述乘坐物施加了所述后方荷重时,该受压部件被所述乘客的背部按压并与所述乘客的背部一同向后方移动;
所述状态为在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受压部件的位置;
所述移动部随着所述受压部件的位置变化移动;
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受压部件的位置比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受压部件的位置更靠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部为在所述移动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移动部抵接并限制所述移动部移动的抵接部;
该抵接部在被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时变形;
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所述移动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后,通过以所述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所述抵接部并使所述抵接部变形,由于所述抵接部变形从而摆脱与所述抵接部的抵接状态进而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为形成了脆弱部的销;
该销在被所述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时以所述脆弱部为起点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具有被抵接部,该被抵接部在所述移动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移动限制部抵接;
该被抵接部在被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时变形;
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被抵接部被来自所述移动限制部的所述阈值以上的按压力按压变形,由于所述被抵接部变形,所述移动部摆脱所述移动限制部的移动限制进而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部为将阻止所述移动部移动的方向的施力施加于所述移动部的施力部;
该施力部在所述移动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前后施加不同大小的所述施力;
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后的所述移动部在所述荷重未达到所述特定值时,所述移动部通过变为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后的大小的所述施力停留在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所述移动部与变为到达所述第一位置后的大小的所述施力相对抗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部为所述座椅靠背中向所述移动部突出的凸部;
该凸部插通于在所述移动部形成的贯穿孔,伴随所述移动部的移动在所述贯穿孔内前后移动,同时在所述移动部到达所述第一位置时抵接于在所述贯穿孔内设置的卡止部;
在所述荷重为所述特定值以上时,所述凸部越过所述卡止部在所述贯穿孔内移动,所述移动部摆脱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止部的抵接状态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CN201680027337.9A 2015-05-11 2016-05-10 乘坐物用座椅 Pending CN1079600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6625 2015-05-11
JP2015096625A JP6565311B2 (ja) 2015-05-11 2015-05-11 乗物用シート
PCT/JP2016/063919 WO2016181973A1 (ja) 2015-05-11 2016-05-10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0067A true CN107960067A (zh) 2018-04-24

Family

ID=57248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7337.9A Pending CN107960067A (zh) 2015-05-11 2016-05-10 乘坐物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1861B2 (zh)
JP (1) JP6565311B2 (zh)
CN (1) CN107960067A (zh)
WO (1) WO20161819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78011B2 (ja) * 2019-05-08 2022-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540A (zh) * 1996-01-29 1997-10-22 Trw乘员约束系统公司 车辆座位
JP2005186670A (ja) * 2003-12-24 2005-07-14 Delta Kogy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7296925A (ja) * 2006-04-28 2007-11-15 Imasen Electric Ind Co Ltd 衝撃吸収シート装置
JP2014000835A (ja) * 2012-06-15 2014-01-09 Toyota Boshoku Corp エネルギー吸収車両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8640A (en) * 1997-12-17 2000-07-11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in the presence of objects that obscure the head
US5803491A (en) * 1997-02-28 1998-09-0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upplemen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disabling system
US7604080B2 (en) * 1997-12-17 2009-10-20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Rear impact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DE20212142U1 (de) * 2002-08-07 2003-10-23 Brose Fahrzeugteile Steuerungsvorrichtung einer Lordosenverstell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JP5054444B2 (ja) 2007-06-25 2012-10-24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後突衝撃吸収ユニッ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骨組み構造体
US9187020B2 (en) * 2011-09-09 2015-11-17 Innovative Biomechanical Solutions, Llc Vehicle s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fatigue with dynamic actuator movement
EP2925560A4 (en) * 2012-11-29 2016-11-16 Survivability Solutions Llc BREATHING MITIGATION SEAT
US10059234B2 (en) * 2016-06-10 2018-08-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bac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540A (zh) * 1996-01-29 1997-10-22 Trw乘员约束系统公司 车辆座位
JP2005186670A (ja) * 2003-12-24 2005-07-14 Delta Kogy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7296925A (ja) * 2006-04-28 2007-11-15 Imasen Electric Ind Co Ltd 衝撃吸収シート装置
JP2014000835A (ja) * 2012-06-15 2014-01-09 Toyota Boshoku Corp エネルギー吸収車両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41475A1 (en) 2018-05-24
US10471861B2 (en) 2019-11-12
JP2016210319A (ja) 2016-12-15
JP6565311B2 (ja) 2019-08-28
WO2016181973A1 (ja) 2016-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184133A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CN105517841B (zh) 座椅靠背框架
JP535864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9065012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69186B2 (ja) 傾斜式背もたれ付きビークルシート
JP4936823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
JP201310363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2060093B1 (ko) 안티 서브마린 기능을 갖는 차량용 다이브 시트
JP4481305B2 (ja) 車両シート
CN107960067A (zh) 乘坐物用座椅
JP201309997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0522111A (ja) バックレスト支持機構
US20220105985A1 (en) Device for preventing submarine phenomenon in fold and dive seat for vehicle
JP661402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69591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49559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3689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7132368A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9562706A (zh) 车辆座椅
JP5766621B2 (ja) 自動車用衝撃吸収シート
JP200116309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2457601B1 (ko) 리클라이너의 리턴 스프링 충격 저감 구조
CN106427711B (zh) 一种防止座椅坐垫意外翻起机构
JP6620982B2 (ja) シートの回転規制構造
JP5229524B2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122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