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4000A - 光扩散透射片 - Google Patents

光扩散透射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4000A
CN107924000A CN201680042364.3A CN201680042364A CN107924000A CN 107924000 A CN107924000 A CN 107924000A CN 201680042364 A CN201680042364 A CN 201680042364A CN 107924000 A CN107924000 A CN 107924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ulate
transmission piece
compound particle
diffused transmission
piec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23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井多佳子
壹岐耕郎
壹岐耕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24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40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10Encapsulated ingredi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扩散透射片(1)具备母材树脂(10)和复合粒子(20)。复合粒子(20)含有具有比1.43高的折射率的树脂粘结剂(21)和树脂粘结剂(21)中内包的微粒(22)。复合粒子(20)分散在母材树脂(10)中。微粒(22)包含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的第一微粒(22a)。

Description

光扩散透射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扩散透射片。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器的高画质化,为了使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射出的光在空间范围内均匀化,对于光扩散特性高的光扩散透射片的需求日益提高。并且,从降低能耗的观点出发,对于亮度特性高的光扩散透射片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具备作为母材的树脂和分散在树脂中的二氧化硅复合粒子的光扩散透射片。二氧化硅复合粒子内包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的氧化钛微粒。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扩散透射片显示出高的总光线透射率和雾度率。需要说明的是,氧化钛的折射率大于二氧化硅的折射率。
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具有设置在光透射性基材上的内部散射层的光学层叠体。内部散射层含有内部散射粒子。内部散射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10μm,且内包含有平均粒径为5~300nm的有机材料和/或无机材料的微粒。此外,内部散射粒子中内包的微粒的折射率nA大于内部散射粒子中内包的除了微粒之外的成分的折射率nB
专利文献3记载了一种用于观察到由投影仪投影出的画面的透射型屏幕。透射型屏幕具有含有光扩散微粒和干凝胶的光扩散层。光扩散微粒被干凝胶担载。由此,在光扩散微粒表面存在干凝胶的空隙(折射率为1.0的空气),光扩散微粒相对于空气的相对折射率变得非常高。因此,能够实现光扩散微粒的有效光扩散。其结果,可提供能够观察到从投影仪投影出的画面的视野角非常宽、从屏幕两面进行观察的观察性也优异的透射型屏幕。专利文献3记载了:作为光扩散微粒,可以使用由有机微粒和少量无机微粒形成的复合粒子或者由无机微粒和少量有机高分子形成的复合粒子。作为由有机微粒和少量无机微粒形成的复合粒子,可例示出三聚氰胺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等的微粒的表面被二氧化硅等的无机微粒覆盖而得到的复合粒子。需要说明的是,三聚氰胺树脂的折射率和丙烯酸类树脂的折射率通常高于二氧化硅的折射率。
专利文献4记载了一种具备光扩散层的光扩散板,所述光扩散层包含含有透明树脂的透明基材。光扩散层包含存在于透明基材内部的第一光扩散粒子和第二光扩散粒子。第二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第一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为1.4~1.7,第二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大于2。
专利文献5记载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树脂粒子,所述核壳结构包含由第一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核、以及由与第一热塑性树脂不同的第二热塑性树脂构成且覆盖核的壳。无机粒子偏在于复合树脂粒子的壳中。该复合树脂粒子可用作平板显示器用途的光散射添加剂(光扩散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84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425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955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4047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2912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技术,复合粒子中内包的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此外,根据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教导了用具有相对较低的折射率的材料来覆盖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的微粒的表面。但是,这些技术对于提高分散有复合粒子的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而言不一定是有利的。此外,专利文献4未记载也未启示出使复合粒子分散在透明基材中。
基于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具备对于提高亮度有利的复合粒子而具有高亮度特性的光扩散透射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扩散透射片,其具备母材树脂和复合粒子,所述复合粒子含有具有比1.43高的折射率的树脂粘结剂和上述树脂粘结剂中内包的微粒,且所述复合粒子分散在上述母材树脂中,上述微粒包含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的第一微粒。
发明效果
上述光扩散透射片通过使具有比1.43高的折射率的树脂粘结剂中内包的微粒包含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的第一微粒,从而具有高亮度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扩散透射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复合粒子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A是示意性地示出对复合粒子内部的高折射率微粒射入的光的光路的图。
图3B是示意性地示出对复合粒子内部的低折射率微粒射入的光的光路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变形例的复合粒子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扩散透射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复合粒子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扩散透射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复合粒子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9A是示意性地示出对复合粒子内部的高折射率微粒射入的光的光路的图。
图9B是示意性地示出对复合粒子内部的低折射率微粒射入的光的光路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变形例的复合微粒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1是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特性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扩散透射片的雾度率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评价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扩散透射片的样品的损伤特性的装置侧面图。
图14是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特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述说明涉及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不限定于它们。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光扩散透射片1具备母材树脂10和复合粒子20。复合粒子20分散在母材树脂10中。母材树脂10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是复合粒子20的分散性优异且对于可见光具有透明性、耐候性、耐湿性和耐热性的树脂。例如,作为母材树脂10,可列举出聚酯多元醇、线性聚酯、丙烯酸系树脂、氨基树脂、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硅酮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降冰片烯系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等材料。此外,也可以使用各种热固型树脂、各种紫外线固化型树脂。还可以向这些树脂中适当添加异氰酸酯系等的固化剂、各种分散剂。光扩散透射片1还具备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基板(省略图示),在该基板上,分散有复合粒子20的母材树脂10可以形成为层状。
如图2所示,复合粒子20含有树脂粘结剂21和微粒22。树脂粘结剂21具有比1.43高的折射率。微粒22内包在树脂粘结剂21中。微粒22包含第一微粒22a。第一微粒22a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像这样,在复合粒子20中,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的树脂粘结剂21中内包具有相对较低的折射率的第一微粒22a。
如图3A所示,对存在于复合粒子内部的高折射率的微粒PH射入光时,有时一部分光在微粒PH的内部反复进行全反射而被封闭在微粒PH的内部。与此相对,如图3B所示,对存在于复合粒子内部的低折射率的微粒PL射入光时,光不易被封闭在微粒PL的内部,射入微粒PL的大部分光朝向光扩散透射片1的前方前进。如上所示,在复合粒子20中,由于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的树脂粘结剂21中内包具有相对较低的折射率的第一微粒22a,因此,被封闭在微粒22内的光的比例降低。其结果,光扩散透射片1具有高亮度特性。
树脂粘结剂21的折射率优选为1.44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此外,树脂粘结剂21的折射率例如为1.55以下。第一微粒22a的折射率优选为1.42以下,更优选为1.38以下。优选由树脂粘结剂21的折射率nB减去第一微粒22a的折射率nF而得到的差值nB-nF为0.1以上。由此,树脂粘结剂21与第一微粒22a的折射率之差变大,射入至第一微粒22a的光容易扩散(散射)。因此,光扩散透射片1在具有高亮度特性的同时还具有高扩散特性。第一微粒22a的折射率例如为1.30以上。
树脂粘结剂21可以内包微粒22,其对于可见光具有透明性。从降低复合粒子20的硬度而降低损伤与光扩散透射片1接触的部件的可能性这一观点出发,树脂粘结剂21优选包含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尼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其中,树脂粘结剂21优选为聚氨酯树脂。
第一微粒22a例如为氟化镁微粒。由于氟化镁的折射率为1.38,因此,氟化镁微粒具有优选作为第一微粒22a的折射率。
优选复合粒子20的平均粒径收敛在规定的范围内,使得复合粒子20能够均匀分散在母材树脂10中。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复合粒子20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μm~20μm,优选为1μm~15μm,更优选为4μm~15μm。由此,能够防止光扩散透射片1的光学特性的空间性偏差。此外,能够降低光进入至复合粒子20聚集时产生的一次粒子彼此之间的空隙所导致的光的反射损失。由此,能够提高光扩散透射片1的亮度特性。此外,在光扩散透射片1中能够充分确保光发生折射的界面。由此,能够提高光扩散透射片1的光扩散特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平均粒径”是指通过激光衍射法测定得到的体积基准的D50。此外,“平均粒径”也可以在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光扩散透射片1的截面或复合粒子20的截面时以能够观察到的50个以上的粒子的最大径的平均值来求出。
关于复合粒子20的形状,从对光扩散透射片1赋予空间上均匀的光扩散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长宽比为1~2的粒状。此处,长宽比是指:复合粒子20的长径da相对于复合粒子20的短径db之比(da/db)。
第一微粒22a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0nm~10μm。第一微粒22a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1μm,更优选为100nm~300nm。由此,第一微粒22a容易均匀分散在复合粒子20中,第一微粒22a恰当地内包在树脂粘结剂21中。
光扩散透射片1中的复合粒子20的含有率例如为55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4质量%以上。由此,光扩散透射片1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具有良好的光扩散特性。此外,光扩散透射片1中的复合粒子20的含有率例如为70质量%以下,优选为68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6质量%以下。由此,复合粒子20恰当地分散在母材树脂10中,能够抑制例如复合粒子20露出在光扩散透射片1的表面。
复合粒子20中的微粒22的含有率例如为30质量%~99质量%,优选为30质量%~95质量%,更优选为50质量%~90质量%。复合粒子20中的树脂粘结剂21的含有率例如为1质量%~70质量%,优选为5质量%~7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50质量%。由此,光扩散透射片1具有良好的光扩散特性。
复合粒子20中的第一微粒22a的含有率例如为1质量%~26质量%,优选为2质量%~10质量%,更优选为4质量%~9质量%。由此,光扩散透射片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
如图2所示,微粒22可以包含例如第二微粒22b。此时,第二微粒22b例如为选自由二氧化硅、硅酮、氟树脂、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硫化锌、氢氧化铝、玻璃和体质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由此,能够提供具有更高亮度特性的光扩散透射片或者具有多种光学特性的光扩散透射片。
第二微粒22b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nm~1μm,优选为2nm~600nm,更优选为2nm~400nm。由此,第二微粒22b容易均匀地分散在复合粒子20中,第二微粒22b恰当地内包在树脂粘结剂21中。
微粒22可以包含第二微粒22b那样的、与第一微粒22a为不同种类的微粒。此时,复合粒子20中,优选仅包含具有比树脂粘结剂21低的折射率的微粒作为微粒22。由此,光不会被封闭在微粒22的内部,因此,光扩散透射片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
复合粒子20中,例如作为微粒22,含有选自由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和氟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由于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和氟树脂具有较低的折射率,因此,复合粒子20的微粒22的折射率容易低于树脂粘结剂21的折射率。因此,对于提高光扩散透射片1的亮度特性而言是有利的。
复合粒子20中,例如作为微粒22,仅含有氟化镁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此时,在复合粒子20的微粒22的折射率容易低于树脂粘结剂21的折射率的基础上,复合粒子20也容易具有期望的机械强度。
如图4所示,例如复合粒子20中,作为微粒22,可以仅含有第一微粒22a。此时,例如复合粒子20中,作为微粒22,仅含有氟化镁微粒。由此,复合粒子20的微粒22的折射率容易低于树脂粘结剂21的折射率。
接着,说明光扩散透射片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制备分散有树脂粘结剂21和微粒22的溶胶液,所述微粒22至少包含第一微粒22a。根据需要,使种类与第一微粒22a不同的微粒22、荧光染料、荧光增白剂、染料或颜料分散在溶胶液中。通过使用所制备的溶胶液进行喷雾干燥,能够得到复合粒子20。通过调整溶胶液中的固体成分的含量和喷雾干燥中的喷雾条件,能够抑制一次粒子的聚集而将复合粒子20的粒径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此外,向形成树脂粘结剂21的熔融树脂中添加至少包含第一微粒22a的微粒22,根据需要添加种类与第一微粒22a不同的微粒22、荧光染料、荧光增白剂、染料或颜料,并进行混炼,使这些添加物均匀地混合至熔融树脂中。通过将这样得到的树脂的团块粉碎而调整至规定的粒径,也能够得到复合粒子20。但是,从使微粒22等均匀地分散在树脂粘结剂21中或者高效地制造优选粒径和形状的复合粒子20的观点出发,优选通过溶胶液的制备和喷雾干燥来制作复合粒子20。
使如上制作的复合粒子20均匀地分散在含有母材树脂10的流动体中。由此制备含有母材树脂10和复合粒子20的油墨。通过将该油墨涂布在PET膜等基板上并使油墨固化,能够得到光扩散透射片1。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扩散透射片201进行说明。专利文献1记载的二氧化硅复合粒子是二氧化硅与氧化钛的2成分体系,因此,用于调整光扩散透射片的光学特性的余地较少。例如,即使想要调整二氧化硅复合粒子中的二氧化硅的含有率和氧化钛的含有率来提高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特性,也有可能难以充分提高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特性。此外,光扩散透射片有可能在光扩散透射片上重叠有其它部件的状态下使用。此时,重要的是光扩散透射片不会损伤其它部件。根据专利文献2~4,未进行对于难以损伤其它部件而言有利的复合粒子的相关具体研究。
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提供具备对于提高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特性而言有利、且对于不易损伤重叠于光扩散透射片的其它部件而言有利的复合粒子的光扩散透射片,提出了光扩散透射片201。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光扩散透射片201具备母材树脂210和复合粒子220。复合粒子220分散在母材树脂210中。母材树脂210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复合粒子220的分散性优异、且对于可见光具有透明性、耐候性、耐湿性和耐热性的树脂。例如,作为母材树脂210,可列举出聚酯多元醇、线性聚酯、丙烯酸系树脂、氨基树脂、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硅酮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降冰片烯系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等材料。此外,也可以使用各种热固型树脂、各种紫外线固化型树脂。还可以向这些树脂中适当添加异氰酸酯系等的固化剂、各种分散剂。光扩散透射片201还具备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基板(省略图示),在该基板上,分散有复合粒子220的母材树脂210可以形成为层状。
如图6所示,复合粒子220含有树脂粘结剂221和微粒222。微粒222内包在树脂粘结剂221中。微粒222包含二氧化硅微粒222b和作为第一微粒的氟化镁微粒222a。复合粒子220中的树脂粘结剂221的含有率为40质量%~80质量%,且复合粒子220中的微粒222的含有率为20质量%~60质量%。由此,复合粒子220对于提高光扩散透射片201的亮度特性、不易损伤重叠于光扩散透射片201的其它部件而言是有利的。
优选复合粒子220的平均粒径收敛在规定的范围内,使得复合粒子220能够均匀分散在母材树脂210中。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复合粒子220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μm~20μm,优选为1μm~15μm,更优选为4μm~15μm。由此,能够防止光扩散透射片201的光学特性的空间性偏差。另外,能够降低光进入至复合粒子220聚集时产生的一次粒子彼此之间的空隙所导致的光的反射损失。由此,能够提高光扩散透射片201的亮度特性。此外,对于光扩散透射片201而言,能够充分确保光发生折射的界面。由此,能够提高光扩散透射片201的光扩散特性。
关于复合粒子220的形状,从对光扩散透射片201赋予空间上均匀的光扩散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长宽比为1~2的粒状。此处,长宽比是指:复合粒子220的长径da相对于复合粒子220的短径db之比(da/db)。
氟化镁微粒222a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0nm~10μm。氟化镁微粒222a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1μm,更优选为100nm~300nm。由此,氟化镁微粒222a容易均匀分散在复合粒子220中,氟化镁微粒222a恰当地内包在树脂粘结剂221中。出于制造方面的理由,有时在氟化镁微粒222a的表面形成尖锐的部分。此时,只要氟化镁微粒222a的平均粒径为上述范围,就能够抑制复合粒子220中的氟化镁微粒222a的表面露出。因此,复合粒子220对于不易损伤重叠于光扩散透射片201的其它部件而言是有利的。
二氧化硅微粒222b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nm~1μm,优选为2nm~600nm,更优选为2nm~400nm。由此,二氧化硅微粒222b容易均匀分散在复合粒子220中,二氧化硅微粒222b恰当地内包在树脂粘结剂221中。二氧化硅微粒222b例如为球状。
氟化镁具有较低的折射率(1.38)。因此,在大多情况下,氟化镁微粒222a具有比树脂粘结剂221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由此,能够抑制射入氟化镁微粒222a的光在氟化镁微粒222a的内部反复进行全反射而被封闭在氟化镁微粒222a的内部。其结果,更多的光会透射光扩散透射片201,因此,光扩散透射片201具有高亮度特性。
二氧化硅的折射率约为1.45。像这样,复合粒子220中的微粒222分别包含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氟化镁微粒222a和二氧化硅微粒222b。因此,通过调整复合粒子220中的氟化镁微粒222a的含有率和复合粒子220中的二氧化硅微粒222b的含有率,能够大幅度调整光扩散透射片201的光学特性。
复合粒子220中,作为微粒222,可以进一步包含选自由二氧化硅、硅酮、氟树脂、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硫化锌、氢氧化铝、玻璃和体质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由此,能够对复合粒子220赋予多种光学特性或机械特性。此外,能够更大幅度调整光扩散透射片201的光学特性。
另一方面,复合粒子220中,作为微粒222,可以仅含有氟化镁微粒222a和二氧化硅微粒222b。此时,光扩散透射片201具有高亮度特性。并且,能够防止复合粒子220中的各种微粒222的含有率的调整变得过于复杂。
树脂粘结剂221可以内包微粒222,对于规定波长区域的光(例如可见光)具有透明性。此外,对于光扩散透射片201而言,从提高光的直行性、提高光扩散透射片201的亮度特性的观点出发,母材树脂210的折射率nM与树脂粘结剂221的折射率nB之差|nB-nM|优选较小。从该观点出发,|nB-nM|为0.1以下。另一方面,树脂粘结剂221优选具有比氟化镁的折射率高的折射率,用以确实地抑制光被封闭在氟化镁微粒222a的内部。树脂粘结剂221的折射率例如为1.50~1.55。
从降低复合粒子220的硬度而降低损伤与光扩散透射片201接触的部件的可能性这一观点出发,树脂粘结剂221优选包含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尼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其中,树脂粘结剂221优选为聚氨酯树脂。
光扩散透射片201中的复合粒子20的含有率例如为55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4质量%以上。由此,光扩散透射片201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具有良好的光扩散特性。此外,光扩散透射片201中的复合粒子202的含有率例如为70质量%以下,优选为68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6质量%。由此,复合粒子220恰当地分散在母材树脂210中,能够抑制例如复合粒子220露出至光扩散透射片201的表面。
复合粒子220中的氟化镁微粒222a的含有率例如为1质量%~26质量%,优选为2质量%~10质量%,更优选为4质量%~9质量%。由此,光扩散透射片20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
复合粒子220中的二氧化硅微粒222b的含有率例如为1质量%~59质量%,优选为20质量%~59质量%,更优选为20质量%~49质量%。由此,光扩散透射片20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
接着,说明光扩散透射片20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制备分散有树脂粘结剂221和微粒222的溶胶液,所述微粒222至少包含氟化镁微粒222a和二氧化硅微粒222b。根据需要,使种类与氟化镁微粒222a和二氧化硅微粒222b不同的微粒222、荧光染料、荧光增白剂、染料或颜料分散在溶胶液中。通过使用所制备的溶胶液进行喷雾干燥,能够得到复合粒子220。通过调整溶胶液中的固体成分的含量和喷雾干燥中的喷雾条件,能够抑制一次粒子的聚集而将复合粒子220的粒径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此外,向形成树脂粘结剂221的熔融树脂中添加至少包含氟化镁微粒222a和二氧化硅微粒222b的微粒222,根据需要,添加种类与氟化镁微粒222a和二氧化硅微粒222b不同的微粒222、荧光染料、荧光增白剂、染料或颜料,并进行混炼,使这些添加物均匀地混合至熔融树脂中。通过将这样得到的树脂的团块粉碎而调整至规定的粒径,也能够得到复合粒子220。但是,从使微粒222等均匀地分散在树脂粘结剂221中或者高效地制造优选粒径和形状的复合粒子220的观点出发,优选通过溶胶液的制备和喷雾干燥来制作复合粒子220。
使如上制作的复合粒子220均匀地分散在含有母材树脂210的流动体中。由此制备含有母材树脂210和复合粒子220的油墨。通过将该油墨涂布在PET膜等基板上并使油墨固化,能够得到光扩散透射片201。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扩散透射片301进行说明。根据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技术,复合粒子中内包的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此外,根据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启示出用具有相对较低的折射率的材料覆盖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的微粒的表面。但是,这些技术对于提高分散有复合粒子的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而言不一定是有利的。此外,专利文献4未记载也未启示出使复合粒子分散在透明基材中。专利文献5记载的技术的目的在于使微粒主要偏在于壳中,对于提高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而言不一定是有利的。
根据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使内部散射粒子分散在基质树脂中的情况下,内部散射粒子的有机材料有可能溶出至为了溶解基质树脂或者为了使内部散射粒子分散而使用的有机溶剂中。根据专利文献1、3~5,针对复合粒子的树脂成分向有机溶剂中的溶出尚未进行具体的研究。
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提供具备对于提高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特性而言有利、且对于抑制树脂粘结剂向有机溶剂中的溶出而言有利的复合粒子的光扩散透射片,提出了光扩散透射片301。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光扩散透射片301具备母材树脂310和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320。复合粒子320分散在母材树脂310中。母材树脂310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复合粒子320的分散性优异、且对于可见光具有透明性、耐候性、耐湿性和耐热性的树脂。例如,作为母材树脂310,可列举出聚酯多元醇、线性聚酯、丙烯酸系树脂、氨基树脂、环氧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硅酮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降冰片烯系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等材料。此外,也可以使用各种热固型树脂、各种紫外线固化型树脂。还可以向这些树脂中适当添加异氰酸酯系等固化剂、各种分散剂。光扩散透射片301还具备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基板(省略图示),在该基板上,分散有复合粒子320的母材树脂10可以形成为层状。
如图8所示,复合粒子320具备核320a和壳320b。核320a由第一树脂粘结剂321和核微粒322形成。第一树脂粘结剂321具有比1.43高的折射率。核微粒322内包在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中。此外,核微粒322包含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微粒322a(相当于第一微粒)。壳320b由第二树脂粘结剂323和第二树脂粘结剂323中内包的壳微粒324形成。壳320b覆盖核320a的至少一部分表面。壳320b优选覆盖核320a的整个表面。复合粒子320可以具备2个以上的核320a。
如图9A所示,对存在于核内部的高折射率的微粒PH射入光时,有时一部分光在微粒PH的内部反复进行全反射而被封闭在微粒PH的内部。与此相对,如图9B所示,对存在于核内部的低折射率的微粒PL射入光时,光不易被封闭在微粒PL的内部,射入微粒PL的大部分光朝向光扩散透射片301的前方前进。如上所示,在核320a中,由于具有相对较高的折射率的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中内包具有相对较低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微粒322a,因此,被封闭在核微粒322内的光的比例降低。其结果,光扩散透射片301具有高亮度特性。
此外,由于复合粒子320具备内包壳微粒324的壳320b,即使在光扩散透射片301的制造过程中复合粒子320接触有机溶剂的情况下,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也难以溶出至有机溶剂中。并且,复合粒子320在具备核320a的基础上还具备壳320b,由此,体系的组成调整自由度提高。其结果,容易提高复合粒子320的光学特性。例如,能够有利地提高光扩散透射片301的亮度特性或光扩散特性(雾度率)。
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折射率优选为1.44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此外,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折射率例如为1.55以下。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折射率优选为1.42以下,更优选为1.38以下。优选由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折射率nB减去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折射率nF而得到的差值nB-nF为0.1以上。由此,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与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折射率之差变大,射入至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光容易扩散(散射)。因此,光扩散透射片301在具有高亮度特性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光扩散特性。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折射率例如为1.30以上。
第一树脂粘结剂321可以内包核微粒322,其对于可见光具有透明性。从降低复合粒子320的硬度而降低损伤与光扩散透射片301接触的部件的可能性这一观点出发,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优选包含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尼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其中,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优选为聚氨酯树脂。
低折射率微粒322a例如为氟化镁微粒。由于氟化镁的折射率为1.38,因此,氟化镁微粒具有作为低折射率微粒322a优选的折射率。
优选复合粒子320的平均粒径收敛在规定的范围内,使得复合粒子320能够均匀分散在母材树脂310中。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复合粒子320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μm~20μm,优选为1μm~15μm,更优选为4μm~15μm。由此,能够防止光扩散透射片301的光学特性的空间性偏差。此外,能够降低光进入至复合粒子320聚集时产生的一次粒子彼此之间的空隙所导致的光的反射损失。其结果,能够提高光扩散透射片301的亮度特性。此外,对于光扩散透射片301而言能够充分确保光发生折射的界面。由此,能够提高光扩散透射片301的光扩散特性。
关于复合粒子320的形状,从对光扩散透射片301赋予空间上均匀的光扩散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长宽比为1~2的粒状。此处,长宽比是指:复合粒子320的长径da相对于复合粒子320的短径db之比(da/db)。
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0nm~10μm。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1μm,更优选为100nm~300nm。由此,低折射率微粒322a容易均匀分散在核320a中,低折射率微粒322a恰当地内包在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中。
光扩散透射片301中的复合粒子320的含有率例如为55质量%以上,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4质量%以上。由此,光扩散透射片301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具有良好的光扩散特性。此外,光扩散透射片301中的复合粒子320的含有率例如为70质量%以下,优选为68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6质量%。由此,复合粒子320恰当地分散在母材树脂310中,能够抑制例如复合粒子320露出至光扩散透射片301的表面。
复合粒子320中的核320a的质量在复合粒子320的质量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例如为1%~50%,优选为2%~30%,更优选为4%~25%。另一方面,复合粒子320中的壳320b的质量在复合粒子320的质量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例如为50%~99%,优选为70%~98%,更优选为75%~96%。由此,能够确实地抑制第一树脂粘结剂321向有机溶剂中的溶出,同时能够将大量入射光导向核320a为止。其结果,光扩散透射片30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或良好的光扩散特性。
核320a中的核微粒322的含有率例如为30质量%~99质量%,优选为30质量%~95质量%,更优选为50质量%~90质量%。复合粒子320中的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含有率例如为1质量%~70质量%,优选为5质量%~7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50质量%。由此,光扩散透射片30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或良好的光扩散特性。
核320a中的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含有率例如为1质量%~26质量%,优选为2质量%~10质量%,更优选为4质量%~9质量%。由此,光扩散透射片30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
如图8所示,核微粒322可以包含与低折射率微粒322a为不同种类的微粒。例如,核微粒322可以进一步包含选自由二氧化硅、硅酮、氟树脂、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硫化锌、氢氧化铝、玻璃和体质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由此,能够提供具有更高亮度特性的光扩散透射片301或者具有多种光学特性的光扩散透射片301。
核微粒322中包含的除了低折射率微粒322a之外的微粒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nm~1μm,优选为2nm~600nm,更优选为2nm~400nm。由此,核微粒322中包含的除了低折射率微粒322a之外的微粒容易均匀分散,并恰当地内包在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中。
核微粒322优选仅包含具有比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的微粒。由此,光不会被封闭在核微粒322的内部,因此,光扩散透射片30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
核微粒322仅包含具有比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的微粒时,包含例如选自由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和氟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由于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和氟树脂具有较低的折射率,因此,核微粒322的折射率容易低于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折射率。因此,使用选自由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和氟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对于提高光扩散透射片301的亮度特性而言是有利的。
核微粒322例如仅包含氟化镁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此时,在复合粒子320的核微粒322的折射率容易低于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折射率的基础上,复合粒子320还容易具有期望的机械强度。
如图10所示,核微粒322可以仅包含低折射率微粒322a。此时,核微粒322仅包含例如氟化镁微粒。由此,光扩散透射片301更确实地具有高亮度特性。
作为壳微粒324,从对光扩散透射片301赋予规定的光学特性、恰当地抑制第一树脂粘结剂321溶出在有机溶剂中的观点出发,可以利用各种微粒。例如,壳微粒324包含选自由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氟树脂、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硫化锌、氢氧化铝、玻璃和体质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
壳微粒324的平均粒径例如为1nm~10μm,优选为2nm~2μm,更优选为2nm~1μm。由此,壳微粒324容易均匀地分散在壳320b中,壳微粒324恰当地内包在第二树脂粘结剂323中。
第二树脂粘结剂323可以内包壳微粒324,对于可见光具有透明性。从降低复合粒子320的硬度而降低损伤与光扩散透射片301接触的部件的可能性这一观点出发,第二树脂粘结剂323优选包含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尼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其中,第二树脂粘结剂323优选为聚氨酯树脂。
壳320b中的壳微粒324的含有率例如为1质量%~99质量%,优选为30质量%~95质量%,更优选为75质量%~90质量%。壳320b中的第二树脂粘结剂323的含有率例如为1质量%~99质量%,优选为5质量%~7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25质量%。由此,有利地抑制第一树脂粘结剂321溶出至有机溶剂中。此外,防止复合粒子320的硬度变得过高。其结果,光扩散透射片301不易损伤与光扩散透射片301接触的其它部件。
接着,说明光扩散透射片30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制备分散有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原料和包含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核微粒322的溶胶液。溶胶液通过将例如包含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原料的乳液与包含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胶体液进行混合来制备。根据需要,可以使荧光染料、荧光增白剂、染料或颜料分散在溶胶液中。通过使用所制备的溶胶液进行喷雾干燥,能够得到核320a。通过调整溶胶液中的固体成分的含量和喷雾干燥中的喷雾条件,能够抑制一次粒子的聚集而将核320a的粒径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此外,通过向溶胶液中添加规定的交联剂并加热来代替进行喷雾干燥,使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原料发生交联,也可以形成核320a。
此外,向形成第一树脂粘结剂321原料的熔融树脂中添加包含低折射率微粒322a的核微粒322,根据需要,添加荧光染料、荧光增白剂、染料或颜料,并进行混炼,使这些添加物均匀地混合至熔融树脂中。通过将这样得到的树脂的团块粉碎而调整至规定的粒径,也能够得到核320a。但是,从使核微粒322均匀地分散在第一树脂粘结剂321中或者高效地制造优选粒径和形状的核320a的观点出发,优选通过制备溶胶液和喷雾干燥或添加交联剂来制作核320a。
接着,制备分散有核320a、第二树脂粘结剂323的原料和壳微粒324的溶胶液。通过使用所制备的溶胶液进行喷雾干燥,能够制造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320。通过调整溶胶液中的固体成分的含量和喷雾干燥中的喷雾条件,能够制造具有期望粒径和期望特性的复合粒子320。
通过添加规定的交联剂来形成核320a时,制备分散有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原料和核微粒322的第一溶胶液,向第一溶胶液中添加用于使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原料发生交联的交联剂而使第一树脂粘结剂321的原料发生交联,从而形成核320a,所述核微粒322包含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微粒322a。在此基础上,制备分散有核320a、第二树脂粘结剂323的原料和壳微粒324的第二溶胶液,将第二溶胶液进行喷雾干燥。此时,能够通过1次喷雾干燥来制造复合粒子320。
使如上制作的复合粒子320均匀地分散在含有母材树脂310的流动体中。由此制备含有母材树脂310和复合粒子320的油墨。通过将该油墨涂布在PET膜等基板上并使油墨固化,能够得到光扩散透射片301。
实施例
使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实施例。首先,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
将利用湿式珠磨机(珠子直径:2mm)粉碎氟化镁(关东化学公司制、折射率:1.38)而得到的氟化镁微粒(平均粒径:0.25μm)的水分散体(氟化镁浓度:5.5质量%)4.9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A(日产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2nm~3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NOWTEX XS)18.1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B(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7nm~10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ILICADOL 30S)42.7重量份、聚氨酯乳液A(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6020、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30.9重量份和聚氨酯乳液B(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S-6021、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3.4重量份进行混合,从而制备溶胶液。溶胶液的固体成分中的氟化镁的含有率为1质量%,溶胶液的固体成分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的含有率为38.1质量%。以溶胶液的固体成分中的氟化镁的含有率达到2质量%、4质量%、6质量%和8质量%的方式变更氟化镁微粒的水分散体的量,除此之外,同样制备多种溶胶液。
针对各个上述制备的多种溶胶液,使用微型喷雾干燥器(藤崎电机公司制、制品名:MDL-050)使其进行喷雾干燥,制作氟化镁的含有率不同的多种复合粒子。调整溶胶液的喷雾条件,使得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收敛在4μm~~15μm的范围内。
使上述制作的多种复合粒子分别分散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制备多种油墨。通过刮板法分别将该多种油墨涂布于厚20μm的PET膜并使其固化,制作多种样品。各样品中的涂膜厚度为7~15μm,各样品的涂膜中的复合粒子的含有率为65质量%。
<比较例>
将玻璃微粒(折射率:1.57、平均粒径:1~2μm)的水分散体(玻璃微粒的浓度:6质量%)8.8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A(日产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2nm~3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NOWTEX XS)17.2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B(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7nm~10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ILICADOL 30S)40.8重量份、聚氨酯乳液A(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6020、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29.9重量份和聚氨酯乳液B(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S-6021、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3.3重量份进行混合,从而制备溶胶液。溶胶液的固体成分中的玻璃微粒的含有率为2质量%,溶胶液的固体成分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的含有率为38.1质量%。以溶胶液的固体成分中的玻璃的含有率达到4质量%、6质量%、8质量%和10质量%的方式变更玻璃微粒的水分散体的量,制备多种溶胶液。
针对各个上述制备的多种溶胶液,使用微型喷雾干燥器(藤崎电机公司制、制品名:MDL-050)使其进行喷雾干燥,制作氟化镁的含有率不同的多种复合粒子。调整溶胶液的喷雾条件,使得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收敛在4μm~15μm的范围内。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日机装公司制、制品名:MICROTRACK(MT-3000II))进行测定。该测定中使用的试样通过将干燥的复合粒子适量混合至纯水中,并施加超声波振动(以130W振动1分钟),使复合粒子分散在纯水中来制作。
使上述制作的多种复合粒子分别分散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制备多种油墨。通过刮板法分别将该多种油墨涂布至厚20μm的PET膜并使其固化,制作多种样品。各样品中的涂膜厚度为7~15μm,各样品的涂膜中的复合粒子的含有率为65质量%。
<亮度特性的测定>
使用亮度计测装置(Hyland公司制、制品名:RISA-COLOR ONE),测定实施例的各样品和比较例的各样品的亮度。作为光源,使用Apple公司制造的iPhone 5的背光。需要说明的是,“iPhone”是Apple公司的注册商标。此外,亮度的测定位置位于样品光源的相反侧,亮度的测定位置与样品的距离为100cm。将各样品的评价结果示于图1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亮度的相对值为100%时的亮度值为104cd/cm2
如图11所示,启示出实施例的样品具有比比较例的样品高的亮度特性。
<雾度率的测定>
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制品名:UV-3600)和积分球,测定实施例的各样品和比较例的各样品相对于波长为555nm的入射光的雾度率。将结果示于图12。实施例的样品显示出91%以上的高雾度率。
接着,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针对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样品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损伤特性的评价>
使用图13所示的装置,评价因接触实施例14和15的光扩散透射片的样品和比较例9~11的光扩散透射片的样品而对其它部件造成何种程度的损伤。用双面胶将长100mm、宽30mm的亮度改进膜PS(3M公司制、BEF4-GT-90(24))粘贴在支承台40上。接着,使用双面胶将长20mm、宽15mm的光扩散透射片的样品Sa粘贴于平面摩擦件31。进而,如图13所示,以样品Sa接触亮度改进膜PS的方式配置样品Sa。此时,在平面摩擦件31的上部承载重物32,用以对亮度改进膜PS施加150g的载重。在该状态下,使平面摩擦件31以8.7m/分钟的平均速度在亮度改进膜PS上进行100mm的往返运动,用样品Sa来摩擦亮度改进膜PS。通过目视分三个阶段来评价被样品Sa摩擦后的亮度改进膜PS的损伤程度。亮度改进膜PS的伤痕少时评价为“0”,亮度改进膜PS的伤痕稍多时评价为“1”,亮度改进膜PS的伤痕多时评价为“2”。将结果示于表3。
<亮度特性的测定>
使用亮度计测装置(Hyland公司制、制品名:RISA-COLOR ONE),测定实施例1~13和比较例1~8的样品的亮度。作为光源,使用Apple公司制造的iPhone 5的背光。需要说明的是,“iPhone”是Apple公司的注册商标。此外,亮度的测定位置位于样品光源的相反侧,亮度的测定位置与样品的距离为100cm。将各样品的评价结果示于图1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中,亮度的相对值为100%时的亮度值为104cd/cm2
<实施例1~15>
将聚氨酯乳液A(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6020、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聚氨酯乳液B(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S-6021、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氟化镁微粒(关东化学公司制、平均粒径(D50):0.25μm、折射率:1.38)的水分散体(氟化镁浓度:6质量%)、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A(日产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2nm~3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NOWTEX XS)和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B(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7nm~10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ILICADOL 30S)以表1和表3所示的份量进行混合,从而分别制备实施例1~15的溶胶液。实施例1的溶胶液与实施例2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3的溶胶液与实施例4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5~8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9的溶胶液与实施例10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11~13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需要说明的是,氟化镁微粒通过将氟化镁的团块粉碎来制造,氟化镁微粒的表面存在尖锐的部分。
针对各个上述制备的实施例1~15的溶胶液,使用微型喷雾干燥器(藤崎电机公司制、制品名:MDL-050)使其进行喷雾干燥,制作实施例1~15的复合粒子。实施例1的复合粒子与实施例2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实施例3的复合粒子与实施例4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实施例5~8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实施例9的复合粒子与实施例10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实施例11~13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调整溶胶液的喷雾条件,使得各实施例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收敛在4μm~15μm的范围内。各实施例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日机装公司制、制品名:MICROTRACK(MT-3000II))进行测定。该测定中使用的试样通过将干燥的各实施例的复合粒子适量混合至纯水中,并施加超声波振动(以130W振动1分钟),使复合粒子分散在纯水中来制作。
使上述制作的实施例1~15的复合粒子分别分散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制备实施例1~15的油墨。实施例1的油墨与实施例2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3的油墨与实施例4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5的油墨与实施例6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7的油墨与实施例8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9的油墨与实施例10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实施例11的油墨与实施例12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通过刮板法分别将实施例1~15的油墨涂布至厚20μm的PET膜并使其固化,制作实施例1~15的样品。实施例1的样品与实施例2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实施例3的样品与实施例4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实施例5的样品与实施例6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实施例7的样品与实施例8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实施例9的样品与实施例10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实施例11的样品与实施例12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各样品中的涂膜厚度为7~15μm,各样品的涂膜中的复合粒子的含有率为65质量%。
<比较例1~11>
将聚氨酯乳液A、聚氨酯乳液B、氟化镁微粒的水分散体、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A和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B以表2和表3所示的量进行混合,从而制备比较例1~11的溶胶液。比较例1的溶胶液与比较例2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比较例3的溶胶液与比较例4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比较例5的溶胶液与比较例6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比较例7的溶胶液与比较例8的溶胶液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例1、比较例2和比较例9中,不添加聚氨酯乳液地制备溶胶液。
针对各个上述制备的比较例1~11的溶胶液,使用微型喷雾干燥器(藤崎电机公司制、制品名:MDL-050)使其进行喷雾干燥,制作比较例1~11的复合粒子。比较例1的复合粒子与比较例2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比较例3的复合粒子与比较例4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比较例5的复合粒子与比较例6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比较例7的复合粒子与比较例8的复合粒子通过同一批次的喷雾干燥进行制作。调整溶胶液的喷雾条件,使得各比较例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收敛在4μm~15μm的范围内。各比较例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与实施例同样地测定。
使上述制作的比较例1~11的复合粒子分别分散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制备比较例1~11的油墨。比较例1的油墨与比较例2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比较例3的油墨与比较例4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比较例5的油墨与比较例6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比较例7的油墨与比较例8的油墨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备。通过刮板法分别将比较例1~11的油墨涂布至厚20μm的PET膜并使其固化,制作比较例1~11的样品。比较例1的样品与比较例2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比较例3的样品与比较例4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比较例5的样品与比较例6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比较例7的样品与比较例8的样品在同一批次中进行制作。各样品中的涂膜厚度为7~15μm,各样品的涂膜中的复合粒子的含有率为65质量%。
如图14所示,实施例1~13的样品具有较高的亮度特性。由此启示出:作为树脂粘结剂的聚氨酯的含有率为40质量%~80质量%的复合粒子对于提高光扩散透射片的亮度特性而言是有利的。此外,如表3所示,启示出实施例14和15的样品与比较例9~11的样品相比,不易损伤其它部件。
[表1]
[表2]
[表3]
接着,针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针对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样品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亮度特性和色度的测定>
使用亮度计测装置(Hyland公司制、制品名:RISA-COLOR ONE),测定各实施例的各样品和比较例的样品的亮度特性和色度。作为光源,使用Apple公司制造的iPhone 5的背光。需要说明的是,“iPhone”是Apple公司的注册商标。此外,亮度和色度的测定位置位于样品光源的相反侧,亮度和色度的测定位置与样品的距离为100cm。将各样品的评价结果示于表4。需要说明的是,在表4中,亮度的相对值为100%时的亮度值为104cd/cm2
<雾度率的测定>
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制品名:UV-3600)和积分球,测定各实施例的样品和比较例的样品相对于波长为555nm的入射光的雾度率。将结果示于表4。
<向有机溶剂中的溶出特性>
以复合粒子的浓度达到9质量%的方式,使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复合粒子分别分散在甲乙酮中。将各复合粒子的分散液以80℃加热2小时。其后,采取分散液的上清,使该上清干燥,算出上清中包含的固体成分的浓度。将上清中包含的固体成分的浓度定义为溶出率。将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A>
将利用湿式珠磨机(珠子直径:2mm)粉碎氟化镁(关东化学公司制、折射率:1.38)而得到的氟化镁微粒(平均粒径:0.25μm)的水分散体(氟化镁浓度:6质量%)29.8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A(日产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2nm~3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NOWTEX XS)10.1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B(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7nm~10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ILICADOL 30S)23.8重量份、聚氨酯乳液A(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6020、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32.7重量份和聚氨酯乳液B(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S-6021、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3.6重量份进行混合,从而制备溶胶液A。溶胶液A的固体成分中的氟化镁的固体成分的含有率为8质量%,溶胶液A的固体成分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的含有率为50质量%,溶胶液A的固体成分中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含有率为42质量%。
针对上述制备的溶胶液A,使用微型喷雾干燥器(藤崎电机公司制、制品名:MDL-050)使其进行喷雾干燥,制作实施例1-A的核。实施例1-A的核的平均粒径为4~15μm。实施例1-A的核的平均粒径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日机装公司制、制品名:MICROTRACK MT-3000II)进行测定。该测定中使用的试样通过将干燥的实施例1-A的核适量混合至纯水中,并施加超声波振动(以130W振动1分钟),使核分散在纯水中来制作。
接着,将实施例1-A的粉末状的核6.5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A(日产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2nm~3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NOWTEX XS)21.4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B(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7nm~10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ILICADOL 30S)50.5重量份、聚氨酯乳液A(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6020、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8.7重量份和聚氨酯乳液B(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S-6021、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13.0重量份进行混合,从而制备溶胶液B。溶胶液B的固体成分中的核的含有率为20质量%,溶胶液B的固体成分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的含有率为20质量%。溶胶液B的固体成分中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含有率为60质量%。
针对上述制备的溶胶液B,使用微型喷雾干燥器(藤崎电机公司制、制品名:MDL-050)使其进行喷雾干燥,制作实施例1-A的复合粒子。实施例1-A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为4~15μm。实施例1-A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日机装公司制、制品名:MICROTRACK MT-3000II)进行测定。该测定中使用的试样通过将干燥的实施例1-A的复合粒子适量混合至纯水中,并施加超声波振动(以130W振动1分钟),使复合粒子分散在纯水中来制作。
使上述制作的实施例1-A的复合粒子分散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制备实施例1-A的油墨。通过刮板法将实施例1-A的油墨涂布至厚20μm的PET膜并使其固化,制作实施例1-A的样品。样品中的涂膜厚度为7~15μm,样品的涂膜中的复合粒子的含有率为65质量%。
<实施例2-A>
除了以溶胶液B的固体成分中的核的含有率、溶胶液B的固体成分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的含有率和溶胶液B的固体成分中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含有率分别达到10质量%、20质量%和70质量%的方式制备包含核的溶胶液B之外,与实施例1-A同样制作实施例2-A的复合粒子。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A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为4~15μm。除了使用实施例2-A的复合粒子来代替实施例1-A的复合粒子之外,与实施例1-A同样制作实施例2-A的样品。实施例2-A的样品的涂膜厚度为7~15μm,实施例2-A的样品的涂膜中的复合粒子的含有率为65质量%。
<实施例3-A>
与实施例1-A同样制备溶胶液A。接着,向溶胶液A中添加交联剂(日清纺化学公司制、制品名:Carbodilite E-05)5.2重量份,以80℃加热4小时,使聚氨酯发生交联。由此制作实施例3-A的核。将实施例3-A的核、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A(日产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2nm~3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NOWTEX XS)15.6重量份、二氧化硅微粒的胶体液B(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制、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7nm~10nm、二氧化硅微粒的折射率:约1.45、商品名:SILICADOL 30S)37.0重量份、聚氨酯乳液A(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6020、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8.0重量份和聚氨酯乳液B(三井化学公司制、商品名:TAKELAC WS-6021、聚氨酯的折射率:1.50~1.55)11.9重量份进行混合,从而制备溶胶液C。溶胶液C的固体成分中的核的固体成分的含有率为10质量%,溶胶液C的固体成分中的聚氨酯的固体成分的含有率为20质量%,溶胶液C的固体成分中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含有率为70质量%。
除了使用溶胶液C代替溶胶液B来进行喷雾干燥之外,与实施例1-A同样制作实施例3-A的复合粒子。实施例3-A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为4~15μm。此外,除了使用实施例3-A的复合粒子来代替实施例1-A的复合粒子之外,与实施例1-A同样制作实施例3-A的样品。实施例3-A的样品的涂膜厚度为7~15μm,实施例3-A的样品的涂膜中的复合粒子的含有率为65质量%。
<比较例1-A>
与实施例1-A同样制备溶胶液A。针对溶胶液A,使用微型喷雾干燥器(藤崎电机公司制、制品名:MDL-050)使其进行喷雾干燥,制作比较例1-A的复合粒子。比较例1-A的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为4~15μm。此外,除了使用比较例1-A的复合粒子来代替实施例1-A的复合粒子之外,与实施例1-A同样制作比较例1-A的样品。比较例1-A的样品的涂膜厚度为7~15μm,比较例1-A的样品的涂膜中的复合粒子的含有率为65质量%。
如表4所示,启示出各实施例的样品具有高亮度特性。此外启示出:各实施例的样品的相关的雾度率高于比较例1-A的样品的相关的雾度率,各实施例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光扩散特性。此外启示出:各实施例的复合粒子的溶出率明显低于比较例1-A的复合粒子的溶出率,即使各实施例的复合粒子与有机溶剂相接触,树脂粘结剂也难以溶出至有机溶剂中。
[表4]

Claims (31)

1.一种光扩散透射片,其具备母材树脂和复合粒子,
所述复合粒子含有具有比1.43高的折射率的树脂粘结剂和所述树脂粘结剂中内包的微粒,且所述复合粒子分散在所述母材树脂中,
所述微粒包含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的第一微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μm~2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第一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0nm~1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中的所述微粒的含有率为30质量%~99质量%,所述复合粒子中的所述树脂粘结剂的含有率为1~70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第一微粒为氟化镁微粒。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微粒包含第二微粒,
所述第二微粒为选自由二氧化硅、硅酮、氟树脂、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硫化锌、氢氧化铝、玻璃和体质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中,作为所述微粒,仅含有具有比所述树脂粘结剂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的微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中,作为所述微粒,含有选自由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和氟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中,作为所述微粒,仅含有氟化镁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中,作为所述微粒,仅含有氟化镁微粒。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树脂粘结剂包含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尼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微粒包含二氧化硅微粒和作为所述第一微粒的氟化镁微粒,
所述复合粒子中的所述树脂粘结剂的含有率为40质量%~80质量%,且所述复合粒子中的所述微粒的含有率为20质量%~60质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氟化镁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0nm~10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nm~1μm。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中,作为所述微粒,还包含选自由二氧化硅、硅酮、氟树脂、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硫化锌、氢氧化铝、玻璃和体质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
16.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中,作为所述微粒,仅含有氟化镁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树脂粘结剂包含选自由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和尼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树脂粘结剂为聚氨酯树脂。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复合粒子具备核和壳,
所述核由第一树脂粘结剂和核微粒形成,所述第一树脂粘结剂是具有比1.43高的折射率的所述树脂粘结剂,所述核微粒是内包在所述第一树脂粘结剂中的核微粒,所述核微粒包含作为所述第一微粒的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微粒,
所述壳由第二树脂粘结剂和所述第二树脂粘结剂中内包的壳微粒形成,所述壳覆盖所述核的至少一部分表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低折射率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0nm~10μm。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核中的所述核微粒的含有率为30质量%~99质量%,且所述核中的所述第一树脂粘结剂的含有率为1质量%~70质量%。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低折射率微粒为氟化镁微粒。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核微粒还包含选自由二氧化硅、硅酮、氟树脂、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硫化锌、氢氧化铝、玻璃和体质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
24.根据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核微粒仅包含具有比所述第一树脂粘结剂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的微粒。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核微粒包含选自由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和氟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核微粒仅包含氟化镁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核微粒仅包含氟化镁微粒。
28.根据权利要求19~2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第一树脂粘结剂包含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尼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
29.根据权利要求19~2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壳微粒包含选自由氟化镁、二氧化硅、硅酮、氟树脂、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硫化锌、氢氧化铝、玻璃和体质颜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微粒。
30.根据权利要求19~2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透射片,其中,所述第二树脂粘结剂包含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尼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树脂。
31.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制备分散有具有比1.43高的折射率的第一树脂粘结剂的原料和核微粒的第一溶胶液,所述核微粒包含具有1.43以下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微粒,
向所述第一溶胶液中添加用于使所述第一树脂粘结剂的原料发生交联的交联剂,使所述第一树脂粘结剂的原料发生交联而形成核,
制备分散有所述核、第二树脂粘结剂的原料和壳微粒的第二溶胶液,
将所述第二溶胶液进行喷雾干燥。
CN201680042364.3A 2015-09-15 2016-09-09 光扩散透射片 Pending CN1079240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1385 2015-09-15
JP2015-181386 2015-09-15
JP2015-181384 2015-09-15
JP2015-181385 2015-09-15
JP2015181384 2015-09-15
JP2015181386 2015-09-15
PCT/JP2016/004116 WO2017047055A1 (ja) 2015-09-15 2016-09-09 光拡散透過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4000A true CN107924000A (zh) 2018-04-17

Family

ID=58288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2364.3A Pending CN107924000A (zh) 2015-09-15 2016-09-09 光扩散透射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75849B2 (zh)
CN (1) CN107924000A (zh)
WO (1) WO20170470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42722A1 (ja) * 2017-01-31 2018-08-09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光拡散粒子、光拡散透過シート、及び光拡散粒子を製造する方法
WO2018142721A1 (ja) * 2017-01-31 2018-08-09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光拡散粒子、光拡散透過シート、及び光拡散粒子を製造す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6901A (zh) * 2003-06-27 2005-02-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漫射剂、光漫射片和防眩光片
JP2005338439A (ja) * 2004-05-27 2005-12-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拡散性シート、その光拡散性シートを具備する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および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JP2006189883A (ja) * 2005-01-08 2006-07-20 Toray Saehan Inc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光拡散シート
JP2008129319A (ja) * 2006-11-21 2008-06-05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光散乱膜付き透光性基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2192B2 (ja) * 2007-03-14 2012-06-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100330491A1 (en) * 2009-06-29 2010-12-3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toner
JP6009241B2 (ja) * 2012-06-25 2016-10-19 早川ゴム株式会社 コアシェル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6901A (zh) * 2003-06-27 2005-02-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漫射剂、光漫射片和防眩光片
JP2005338439A (ja) * 2004-05-27 2005-12-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拡散性シート、その光拡散性シートを具備する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および透過型スクリーン
JP2006189883A (ja) * 2005-01-08 2006-07-20 Toray Saehan Inc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光拡散シート
JP2008129319A (ja) * 2006-11-21 2008-06-05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光散乱膜付き透光性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75849B2 (ja) 2019-02-27
WO2017047055A1 (ja) 2017-03-23
JPWO2017047055A1 (ja) 2018-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1427B (zh) 防眩性光学叠层体
CN103119479B (zh) 光扩散元件及带光扩散元件的偏振板
KR101108907B1 (ko) 방현 필름
CN102472842B (zh) 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TWI443157B (zh) 硬塗層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硬塗薄膜,偏光板及顯示面板
TWI605266B (zh)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677716B (zh) 光學機器用遮光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遮光膜形成用塗佈液
KR100915242B1 (ko) 높은 광확산성을 갖는 리플렉터
CN103415791A (zh) 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1354454A (zh)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防眩光膜的显示器件
JP6135134B2 (ja) 光学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402609B2 (ja) 低スパークルマットコート及び製造方法
JP2007249038A (ja) 光学素子と、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529499B (zh)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JP2007326357A (ja)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7924000A (zh) 光扩散透射片
JP2007316644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素子におけるその使用
JP2016210984A (ja) 分散体、着色層、着色膜、着色基材、着色合わせ基材、およびインク
US20090086317A1 (en) Reflective Screen
JP2004025650A (ja) 防眩フィルム
KR101915499B1 (ko) 입자의 도포방법
JP6793211B2 (ja) 光拡散粒子、光拡散透過シート、及び光拡散粒子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7850699A (zh) 光扩散透射片
CN105190368A (zh) 光扩散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光扩散元件
JP2007199618A (ja) 色補正可能な拡散体と、それを用いた偏光素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