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69580B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69580B
CN107869580B CN201710886442.4A CN201710886442A CN107869580B CN 107869580 B CN107869580 B CN 107869580B CN 201710886442 A CN201710886442 A CN 201710886442A CN 107869580 B CN107869580 B CN 1078695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peed transmission
clutch
driving gear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864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69580A (zh
Inventor
安达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R&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69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95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69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95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8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 F16H61/68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with interruption of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6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18Multip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common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being successively actuated by progressiv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cam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在主动齿轮的第一卡合部与从动齿轮的第二卡合部之间顺利地建立结合状态。在动力传递装置中,在变速鼓(84)形成有多个凸轮槽(91、93),构成有与离合器外壳(56)抵接的抵接面(114)的滑动部件(109)与离合器毂(57)卡合,并且配置有驱动滑动部件(109)的臂部件(116),臂部件(116)与凸轮槽(93)连接,臂部件(116)随着变速鼓(84)的动作,驱动滑动部件(109),并且使之与离合器外壳(56)抵接。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离合器外壳,其与动力输入侧连接,保持摩擦片;离合器毂,其相对于离合器外壳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保持能够与摩擦片摩擦接合的离合器片;主动齿轮,其与离合器毂连接,具有第一卡合部;从动齿轮,其在轴向上可位移地同轴支承于主动齿轮,具有在轴向上从轴向基准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时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变速鼓,其具有在轴向上驱动主动齿轮的凸轮轮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爪形离合器式变速器。在爪形离合器式变速器中,在动力传递时,主动齿轮的第一卡合部与从动齿轮的第二卡合部啮合。这样,输入轴的动力经由从动齿轮,从主动齿轮向输出轴的被驱动齿轮传递。在专利文献1中,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接触而阻止主动齿轮的轴向移动的情况下,因为通过电动促动器,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引起相对旋转,所以,第一卡合部能够准确地进入第二卡合部的相邻空间。
在专利文献1中,如上所述,虽然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能够顺利地建立结合状态,但在产生相对旋转时,因为使用了电动促动器,所以,使结构复杂,同时也导致供应成本及制造成本也升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在主动齿轮的第一卡合部与从动齿轮的第二卡合部之间顺利地建立结合状态的动力传递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350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能够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离合器外壳,其与动力输入侧连接,将摩擦片保持;离合器毂,其相对于所述离合器外壳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将能够与所述摩擦片摩擦接合的离合器片保持;主动齿轮,其与所述离合器毂连接,具有第一卡合部;从动齿轮,其在轴向上可位移地同轴支承于所述主动齿轮,具有在轴向上从轴向基准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变速鼓,其具有通过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的组合而改变的多个变速齿轮,并且使所述变速齿轮运转。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在所述变速鼓形成有多个凸轮槽,构成有与所述离合器外壳抵接的抵接面的滑动部件与所述离合器毂卡合,驱动所述滑动部件的臂部件与所述凸轮槽连接,所述臂部件随着所述变速鼓的动作,驱动所述滑动部件,并且与所述离合器外壳抵接。
根据第二方面,除了第一方面以外,所述臂部件在所述变速鼓位于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不卡合的空档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构成于所述变速鼓的所述凸轮槽来运转。
根据第三方面,除了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以外,所述变速鼓还具有:使所述变速齿轮运转的第一变速鼓、以及与所述第一变速鼓的端部卡合的第二变速鼓,在所述第二变速鼓构成有使所述臂部件运转的所述凸轮槽,支承所述变速鼓的曲轴箱配置在所述第一变速鼓与所述第二变速鼓之间。
根据第四方面,除了第三方面的结构以外,在所述第一变速鼓还卡合有使变速齿轮运转的换档拨叉,支承所述换档拨叉的拨叉轴配置于所述曲轴箱,所述拨叉轴贯通所述曲轴箱,并且在左右方向在所述曲轴箱的所述第二变速鼓侧支承所述臂部件。
根据第五方面,除了第一~第四方面的任一结构以外,还在所述滑动部件配置有弹性部件,所述臂部件由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滑动部件夹持。
根据第六方面,除了第五方面的结构以外,还在所述离合器毂配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向所述滑动部件施加从所述离合器外壳远离的方向上的施加力。
根据第七方面,除了第二方面的结构以外,动力传递装置还具有:控制电路,其在具有第一轴以及第二轴的多级变速器中,若建立了在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二轴之间切断动力传递的空档状态,在所述摩擦片与所述离合器片之间建立了摩擦接合,则所述控制电路停止发动机的燃烧动作,所述第一轴支承具有所述主动齿轮及所述从动齿轮的驱动齿轮或被驱动齿轮,所述第二轴支承能够与所述驱动齿轮或所述被驱动齿轮啮合的被驱动齿轮或驱动齿轮;启动机马达,其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连接,当在所述空档状态下所述摩擦接合再次解除时,接收来自所述控制电路的指令信号,自动启动曲轴。
根据第一方面,当变速鼓在规定位置工作时,臂部件使滑动部件运转,并使之与离合器外壳抵接。由此,能够传递一部分动力,构成易于产生连动旋转的状况。因此,主动齿轮从离合器毂接受动力进行旋转。这样,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引起相对旋转。在主动齿轮从轴向基准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时,即使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接触而阻止了主动齿轮的轴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卡合部也能够通过相对旋转,进入第二卡合部的相邻空间。这样,能够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顺利地建立结合状态。
根据第二方面,在变速鼓位于空档位置的情况下,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不卡合,在该状态下摩擦片与离合器片的接合被解除的情况下,离合器毂与主动齿轮成为与动力源或输出目标不卡合的状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本结构,也能够向离合器毂传递一部分动力,所以,能够进行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的结合。另外,之后通过使变速鼓工作,能够解除臂部件与滑动部件的运转。
根据第三方面,将变速鼓分割为第一变速鼓与第二变速鼓,在其间配置曲轴箱,由此,能够支承第一变速鼓与第二变速鼓的中间部,所以能够牢固地支承变速鼓。另外,因为是隔着曲轴箱、在一侧配置有变速鼓、在另一侧配置有离合器机构的状态,所以通过在曲轴箱的离合器机构侧的附近配置第二变速鼓,能够使臂部件的结构简单,也能够简单地构成曲轴箱。
根据第四方面,通过将轴共用,能够减少配件数量,另外,通过贯通曲轴箱,能够牢固地进行支承。
根据第五方面,通过由弹性部件与滑动部件夹持臂部件,能够使臂部件与滑动部件相对运转,即使因外部的振动等使滑动部件振动,也能够使该振动难以向臂部件传递。除此之外,还能够减少对滑动部件的摩擦负载。
根据第六方面,能够减少因车体振动等而在不运转时滑动部件与离合器外壳接触。
根据第七方面,在切断具有摩擦片及离合器片的摩擦离合器、在多级变速器建立了空档状态后,当摩擦离合器再次向连接状态移动时,发动机实施怠速停止,发动机的燃烧动作停止。此时,因为不向支承驱动齿轮的输入轴输入驱动力,所以,驱动齿轮的旋转停止。在怠速停止时,因为也不向支承被驱动齿轮的输出轴输入驱动力,所以被驱动齿轮的旋转也停止。之后,当摩擦接合再次被解除而切断摩擦离合器时,启动机马达驱动曲轴,接着离合器外壳进行旋转。因为处于空档状态,所以滑动部件与离合器外壳抵接,因而,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引起相对旋转,所以第一卡合部能够进入第二卡合部的相邻空间。这样,能够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顺利地建立结合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图3是详细地表示多级变速器的结构的放大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概括表示多级变速器的换档机构及离合器的结构的放大部分的剖视图。
图5中(a)(b)是表示臂部件的形状的多级变速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5发动机;26曲轴箱;26b第二箱半体;31曲轴;39动力传递装置(多级变速器);41第二轴(输入轴);42第一轴(输出轴);51主动齿轮(低档被驱动齿轮);52从动齿轮(四档被驱动齿轮);56离合器外壳;57离合器毂;58启动机马达(ACG启动机);76第二卡合突起(驱动突部);77第一卡合突起(被驱动突部);82拨叉轴;83换档拨叉;84变速鼓;84a第一变速鼓;84b第二变速鼓;91凸轮槽(第一凸轮槽);93凸轮槽(第二凸轮槽);96摩擦片;103离合器片;109滑动部件;114抵接面;115复位弹簧;116臂部件;118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此,车体的上下前后以及左右是基于乘坐机动二轮车的乘坐人的视线规定的。
图1概括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结构。机动二轮车11具有车体车架12。在车体车架12的前端,前叉14可转向地支承于头管13。在前叉14围绕车轴15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前轮WF。在车体车架12的后端,摇臂17围绕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支轴18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枢轴车架16。在摇臂17的后端围绕车轴19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后轮WR。
在头管13的上侧,车把杆21与前叉14结合。在车把杆21的左右两端安装有把手22。在行驶时,机动二轮车11的驾驶员左右手分别紧握把手22。在左把手22组合有离合器杆23。驾驶员能够用左手对离合器杆23进行操作。
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在车体车架12搭载有发动机25。发动机25具有:曲轴箱26、与曲轴箱26结合的气缸体27、与气缸体27结合的气缸头28、以及与气缸头28结合的头盖29。在曲轴箱26收纳有围绕与后轮WR的车轴19平行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曲轴31。曲轴31与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气缸体27的缸膛的活塞(未图示)的轴向运动相对应地进行旋转。曲轴31的旋转运动经由后面叙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向驱动链轮32传递。驱动链轮32的旋转运动经由驱动链33,向在后轮WR固定的被驱动链轮34传递。
在发动机25的上方在车体车架12搭载有燃料箱35。在燃料箱35的后方在车体车架12搭载有乘坐人坐席36。从燃料箱35向发动机25的燃料喷射装置提供燃料。在驾驶机动二轮车11时,乘坐人跨骑于乘坐人坐席36。
如图2所示,曲轴箱26具有第一箱半体26a及第二箱半体26b。曲轴31通过分别嵌入第一箱半体26a及第二箱半体26b的轴承3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箱半体26a及第二箱半体26b。在曲轴箱26内,连接杆38与曲轴31的曲柄连接。连接杆38将活塞的轴向运动转换为曲轴31的旋转运动。
在发动机25中组装有爪形离合器式多级变速器(动力传递装置)39。多级变速器39具备具有与曲轴31的轴心平行的轴心的输入轴41及输出轴42。输入轴41及输出轴42通过分别嵌入第一箱半体26a及第二箱半体26b的轴承43、4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箱半体26a及第二箱半体26b。输入轴41通过第一阶减速结构45,与曲轴31连接。第一阶减速结构45具有:固定于曲轴31的驱动齿轮45a、以及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出轴42上的被驱动齿轮45b。被驱动齿轮45b与驱动齿轮45a啮合。驱动链轮32与输出轴42结合。
在输入轴41上配置有四个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依次具有低档驱动齿轮46、四档驱动齿轮47、三档驱动齿轮48、以及二档驱动齿轮49。同样地,在输出轴42上依次配置有四个被驱动齿轮。被驱动齿轮具有低档被驱动齿轮51、四档被驱动齿轮52、三档被驱动齿轮53、以及二档被驱动齿轮54。在多级变速器39中,在空档状态、一档结合状态、二档结合状态、三档结合状态以及四档结合状态中,选择性地切换结合状态。多级变速器39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在发动机25中组装有摩擦离合器55。摩擦离合器55具有离合器外壳56及离合器毂57。第一阶减速结构45的被驱动齿轮45b与离合器外壳56连接。根据离合器杆23的操作,在摩擦离合器55中,在离合器外壳56与离合器毂57之间进行连接及切断的切换。摩擦离合器55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在发动机25中组装有ACG(交流发电机)启动机58。ACG启动机58具有转子59以及定子61。转子59与从曲轴箱26的第一箱半体26a突出的曲轴31结合。转子59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磁铁。转子59围在定子61的外周。在定子61上卷绕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线圈。线圈沿着转子59旋转时与磁铁的轨道相对的轨道。在曲轴箱26的第一箱半体26a结合有发电机盖62。定子61支承于发电机盖62。转子59及定子61收纳于由发电机盖62及第一箱半体26a划分的空间。ACG启动机58在发动机25启动时作为自动启动曲轴31的启动机马达而发挥作用,当发动机25启动被确认时,作为交流发电机发挥作用。
在ACG启动机58上连接有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例如由ECU(电子控制单元)构成。控制电路能够按照例如收纳于内置的存储装置中的控制程序(软件)执行怠速停止控制。在执行怠速停止控制时,在建立了在输入轴41与输出轴42之间切断动力传递的空档状态、并且在摩擦片与离合器片之间建立了摩擦接合时,控制电路输出停止发动机25的燃烧动作的信号。之后,当在空档状态下摩擦结合再次被解除时,控制电路向ACG启动机58提供指示启动机马达动作的指令信号。
如图3所示,在多级变速器39中,低档驱动齿轮46形成(刻まれる)在输入轴41上。四档驱动齿轮47相对于输入轴41,相对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不可位移地支承于输入轴41。三档驱动齿轮48与第一换档器64形成为一体。第一换档器64嵌合在形成于输入轴41的花键65上,并且不可相对旋转且在轴向上位移自如地支承于花键65上。二档驱动齿轮49相对于输入轴41,相对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不可位移地支承于输入轴41。
在四档驱动齿轮47与三档驱动齿轮48之间构成第一嵌合机构66。第一嵌合机构66具有:形成于第一换档器64的多个驱动突部67、以及形成于四档驱动齿轮47的多个被驱动突部68。当第一换档器64在花键65上位于轴向基准位置时,驱动突部67的轨道从被驱动突部68的轨道分离。此时,容许在四档驱动齿轮47与第一换档器64之间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相对旋转。当第一换档器64从轴向基准位置向四档驱动齿轮47、以第一距离进行位移而移动至第一工作位置时,驱动突部67进入在四档驱动齿轮47上在周向上相邻的被驱动突部68彼此之间。驱动突部67在输入轴41的旋转方向上与被驱动突部68进行面接触。在驱动突部67及被驱动突部68分别划分有在包括输入轴41的轴心的虚拟平面内扩展的接触面。这样,被驱动突部68与驱动突部67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相互啮合。在啮合时,四档驱动齿轮47经由第一换档器64,不可相对旋转地与输入轴41结合。
在三档驱动齿轮48与二档驱动齿轮49之间构成第二嵌合机构69。第二嵌合机构69具有:形成于第一换档器64的多个驱动突部71、以及形成于二档驱动齿轮49的多个被驱动突部72。当第一换档器64在花键65上位于轴向基准位置时,驱动突部71的轨道从被驱动突部72的轨道分离。此时,容许在第一换档器64与二档驱动齿轮49之间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相对旋转。当第一换档器64从轴向基准位置向二档驱动齿轮49、以第二距离发生位移而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时,驱动突部71进入在二档驱动齿轮49上在周向上相邻的被驱动突部72彼此之间。驱动突部71在输入轴41的旋转方向上与被驱动突部72进行面接触。在驱动突部71及被驱动突部72分别划分有在包括输入轴41轴心的虚拟平面内扩展的接触面。这样,驱动突部71及被驱动突部72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相互啮合。当啮合时,二档驱动齿轮49经由第一换档器64,不可相对旋转地与输入轴41结合。
低档被驱动齿轮51相对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不可位移地支承于输出轴42。低档被驱动齿轮51与输入轴41上的低档驱动齿轮46啮合。四档被驱动齿轮52与第二换档器73形成为一体。第二换档器73嵌合在形成于输出轴42的花键74上,不可相对旋转且在轴向上位移自如地支承在花键74上。三档被驱动齿轮53相对于输出轴42,相对旋转自如且在轴向上不可位移地支承于输出轴42。二档被驱动齿轮54嵌合在形成于输出轴42的花键上,不可相对旋转且在轴向上不可位移地支承在花键上。二档被驱动齿轮54与输入轴41上的二档驱动齿轮49啮合。
在低档被驱动齿轮51与四档被驱动齿轮52之间构成第三嵌合机构75。第三嵌合机构75具有:形成于第二换档器73的多个驱动突部76、以及形成于低档被驱动齿轮51的多个被驱动突部77。当第二换档器73在花键74上位于轴向基准位置时,驱动突部76的轨道从被驱动突部77的轨道分离。此时,容许在第二换档器73与低档被驱动齿轮51之间围绕输出轴42的轴心相对旋转。当第二换档器73从轴向基准位置向低档被驱动齿轮51、以第三距离发生位移而移动至第三工作位置时,驱动突部76进入在低档被驱动齿轮51上在周向上相邻的被驱动突部77彼此之间。驱动突部76在输出轴42的旋转方向上与被驱动突部77进行面接触。在驱动突部76及被驱动突部77分别划分有在包括输出轴42的轴心的虚拟平面内扩展的接触面。这样,驱动突部76与被驱动突部77围绕输出轴42的轴心相互啮合。在啮合时,低档被驱动齿轮51经由第二换档器73,不可相对旋转地与输出轴42结合。
在四档被驱动齿轮52与三档被驱动齿轮53之间构成第四嵌合机构80。第四嵌合机构80具有:形成于第二换档器73的多个驱动突部78、以及形成于三档被驱动齿轮53的多个被驱动突部79。当第二换档器73在花键74上位于轴向基准位置时,驱动突部78的轨道从被驱动突部79的轨道分离。此时,容许在第二换档器73与三档被驱动齿轮53之间围绕输出轴42的轴心相对旋转。当第二换档器73从轴向基准位置向三档被驱动齿轮53、以第四距离发生位移而移动至第四工作位置时,驱动突部78进入在三档被驱动齿轮53上在周向上相邻的被驱动突部79彼此之间。驱动突部78在输出轴42的旋转方向上与被驱动突部79进行面接触。在驱动突部78及被驱动突部79分别划分有在包括输出轴42的轴心的虚拟平面内扩展的接触面。这样,驱动突部78与被驱动突部79围绕输出轴42的轴心相互啮合。在啮合时,三档被驱动齿轮53经由第二换档器73,不可相对旋转地与输出轴42结合。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形成于低档被驱动齿轮51的侧面,是在周向上并列的多个卡合孔(或者凹陷)77,第二卡合部由与构成于四档被驱动齿轮52的卡合孔77具有相同数量的卡合突起76构成。在各卡合孔77之间构成在低档被驱动齿轮51的径向上延伸的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部通过与第二卡合部、即卡合突起76在周向上抵接来进行动力传递。但是,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合突起76与卡合孔77不卡合的情况下,存在卡合突起76与第一卡合部在轴向抵接、在轴向上的移动被阻止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低档被驱动齿轮51设有卡合突起、在四档被驱动齿轮52设有卡合孔的结构。虽然后面叙述的变速齿轮的结构也是同样的,并为方便说明而记载为突起,但既可以是构成于孔之间的、在径向上延伸的卡合部,也可以是突部。
当在输入轴41上第一换档器64即三档驱动齿轮48位于轴向基准位置、在输出轴42上第二换档器73即四档被驱动齿轮52位于轴向基准位置时,输入轴41上的四档驱动齿轮47与输出轴42上的四档被驱动齿轮52啮合,输入轴41上的三档驱动齿轮48与输出轴42上的三档被驱动齿轮53啮合。四档驱动齿轮47及二档驱动齿轮49相对于输入轴41进行相对旋转。低档被驱动齿轮51及三档被驱动齿轮53相对于输出轴42进行相对旋转。在该状态下,不从输入轴41向输出轴42传递旋转力。在多级变速器39中建立了空档状态。
当从空档状态、在输出轴42上第二换档器73即四档被驱动齿轮52从轴向基准位置移动至第三工作位置时,在第三嵌合机构75中,第二换档器73的驱动突部76与低档被驱动齿轮51的被驱动突部77啮合。低档被驱动齿轮51与输出轴42结合。此时,随着第二换档器73的移动,四档被驱动齿轮52从输入轴41的四档驱动齿轮47分离。四档驱动齿轮47与四档被驱动齿轮52的啮合被解除。向低档被驱动齿轮51传递的输入轴41的旋转力驱动输出轴42。这样,在多级变速器39中建立一档状态。
当从空档状态、在输入轴41上第一换档器64即三档驱动齿轮48从轴向基准位置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时,在第二嵌合机构69中第一换档器64的驱动突部71与二档驱动齿轮49的被驱动突部72啮合。二档驱动齿轮49与输入轴41结合。此时,随着第一换档器64的移动,三档驱动齿轮48从输出轴42的三档被驱动齿轮53分离。三档驱动齿轮48与三档被驱动齿轮53的啮合被解除。输入轴41的旋转力向二档驱动齿轮49传递。因为输入轴41的二档驱动齿轮49与输出轴42的二档被驱动齿轮54啮合,所以,输入轴41的旋转力驱动输出轴42。这样,在多级变速器39中建立二档状态。
当从空档状态、在输出轴42上第二换档器73即四档被驱动齿轮52从轴向基准位置移动至第四工作位置时,在第四嵌合机构80中第二换档器73的驱动突部78与三档被驱动齿轮53的被驱动突部79啮合。三档被驱动齿轮53与输出轴42结合。此时,随着第二换档器73的移动,四档被驱动齿轮52从输入轴41的四档驱动齿轮47分离。四档驱动齿轮47与四档被驱动齿轮52的啮合被解除。向三档被驱动齿轮53传递的输入轴41的旋转力驱动输出轴42。这样,在多级变速器39中建立三档状态。
当从空档状态、在输入轴41上第一换档器64即三档驱动齿轮48从轴向基准位置移动至第一工作位置时,在第一嵌合机构66中,第一换档器64的驱动突部67与四档驱动齿轮47的被驱动突部68啮合。四档驱动齿轮47与输入轴41结合。此时,随着第一换档器64的移动,三档驱动齿轮48从输出轴42的三档被驱动齿轮53分离。三档驱动齿轮48与三档被驱动齿轮53的啮合被解除。输入轴41的旋转力向四档驱动齿轮47传递。因为输入轴41的四档驱动齿轮47与输出轴42的四档被驱动齿轮52啮合,所以,输入轴41的旋转力驱动输出轴42。这样,在多级变速器39中建立四档状态。
如图4所示,在多级变速器39中组装有换档机构81。换档机构81具有与输入轴41的轴心平行延伸的拨叉轴82。换档拨叉83在轴向上位移自如地支承于拨叉轴82。换档拨叉83在与拨叉轴82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与输入轴41上的第一换档器64连接。
换档机构81具有变速鼓84。变速鼓84围绕与拨叉轴82的轴心平行延伸的轴线85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变速鼓84具有:使由驱动齿轮46、47、48、49以及被驱动齿轮51、52、53、54的组合构成的变速齿轮工作的第一变速鼓84a、以及卡合在第一变速鼓84a端部的第二变速鼓84b。在第一变速鼓84a的端部划分有在形成于曲轴箱26的第二箱半体26b的滑动轴承86上旋转自如地滑动支承的轴体87。第二变速鼓84b同轴地重叠于轴体87的端面,通过螺丝88与轴体87紧固。在轴体87的端面与第二变速鼓84b中插入横切两者分界面的止转销89。止转销89阻止围绕轴线85、第一变速鼓84a与第二变速鼓84b之间的相对旋转。这样,支承变速鼓84的曲轴箱26配置在第一变速鼓84a与第二变速鼓84b之间。与第一变速鼓84a的基准面及第二变速鼓84b的基准面相比,轴体87及滑动轴承86的直径构成为小径,因此,通过螺丝88进行紧固,能够固定于曲轴箱26。
在第一变速鼓84a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凸轮槽91。第一凸轮槽91根据旋转角,在变速鼓84的轴线85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在第一凸轮槽91中,在与拨叉轴82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插入从换档拨叉83突出的销92。这样,根据变速鼓84的旋转,沿着拨叉轴82,换档拨叉83进行移动。换档拨叉83的移动在输入轴41上引起第一换档器64的移动。这样,第一变速鼓84a与第一换档器64连接,从而在输入轴41的轴向上产生第一换档器64的位移。同样的换挡结构还与输出轴42上的第二换档器73相关联。
在第二变速鼓84b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凸轮槽93。第二凸轮槽93与建立空档状态时的第一凸轮槽91的旋转角位置相对应地,以在变速鼓84的轴线85的方向上远离第一变速鼓84a的方式发生位移。
离合器外壳56具有:在外周保持所述被驱动齿轮45b的离合器齿轮94、以及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相对角可变化地支承于离合器齿轮94的保持部件95。离合器齿轮94围绕多级变速器39的输入轴41的轴心、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离合器毂57。离合器齿轮94与曲轴31上的驱动齿轮45a啮合。驱动齿轮45a不可相对旋转地与从曲轴箱26的第二箱半体26b突出的曲轴31结合。这样,以规定的减速比,将曲轴31的旋转向离合器齿轮94传递。
在保持部件95保持有多张摩擦片96。摩擦片96在输入轴41的轴向上可位移地支承于保持部件95。摩擦片96与保持部件95一起旋转。在保持部件95与离合器齿轮94之间配置有在周向上吸收冲击的螺旋弹簧97及减振器98。曲轴31的动力经由离合器齿轮94,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向保持部件95传递。
离合器毂57不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在输入轴41。离合器毂57具有:不可相对旋转地安装于输入轴41的导筒99、以及经由垫圈101而从轴向被朝导筒99推压的保持部件102。离合器齿轮94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导筒99。保持部件102的外周由离合器外壳56的保持部件95围住。在保持部件102保持有多张离合器片103。离合器片103在输入轴41的轴向上可相对位移地支承于保持部件102。离合器片103夹在摩擦片96彼此之间。
摩擦离合器55具有压力板104以及离合器提升杆105。压力板104在输入轴41的轴向上位移自如地安装于离合器毂57。压力板104在与离合器毂57的凸缘57a之间夹有摩擦片96及离合器片103。离合器提升杆105的提升杆板106与压力板104紧固。在提升杆板106与离合器毂57之间夹有离合器弹簧107。离合器弹簧107对离合器毂57的凸缘57a施加按压压力板104的弹力。通过离合器弹簧107的动作,摩擦片96与离合器片103摩擦接合。基于这样的摩擦接合,离合器外壳56与离合器毂57结合。
在提升杆板106连接有提升杆连杆108。确保相对于提升杆连杆108、提升杆板106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的相对旋转。当与离合器杆23的操作联动、提升杆连杆108对抗离合器弹簧107的弹力而被按压时,摩擦片96与离合器片103之间的紧密接触被解除。摩擦离合器55被切断。
滑动部件109安装于离合器毂57的导筒99。滑动部件109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不可相对旋转地卡合于离合器毂57。滑动部件109在距离离合器齿轮94最远的第一位置和与离合器齿轮94面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在轴向上能够位移地支承于导筒99。
在滑动部件109划分有:环状体111,其围着导筒99、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不可相对旋转地卡合于导筒99;圆筒体112,其从环状体111延续而在内侧收纳离合器齿轮94的轮毂94a;凸缘体113,其从圆筒体112向径向外侧扩展。在环状体111上面对离合器齿轮94的轮毂94a、在滑动部件109的第二位置上规定有与轮毂94a的端面抵接的抵接面114。在此,抵接面114及轮毂94a的端面与输入轴41的轴心正交。
在离合器毂57的导筒99配置有复位弹簧115。复位弹簧115例如由围住导筒99的碟簧构成。复位弹簧115夹在导筒99与滑动部件109之间,在远离离合器外壳56的方向上向滑动部件109施加施加力。这样,复位弹簧115起到在第一位置上维持滑动部件109的作用。
臂部件116围绕输入轴41的轴心、相对于滑动部件109相对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滑动部件109。臂部件116在输入轴41的轴向上被滑动部件109的凸缘体113挡住,沿圆筒体112的外周延伸。在臂部件116划分有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拨叉轴82的筒体116a。筒体116a在轴向上可相对位移地支承于拨叉轴82。拨叉轴82贯通曲轴箱26的第二箱半体26b,并且在左右方向在曲轴箱26的第二变速鼓84b侧支承臂部件116。
臂部件116具有固定于筒体116a、且在与拨叉轴82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而进入第二变速鼓84b的第二凸轮槽93的销117。在第二变速鼓84b的旋转中,销117的动作由第二凸轮槽93引导。当第二变速鼓84b围绕轴线85旋转时,基于第二凸轮槽93的凸轮轮廓,臂部件116在拨叉轴82的轴向上发生位移。
弹性部件118安装于滑动部件109。弹性部件118例如由围住滑动部件109的圆筒体112的碟簧构成。臂部件116由滑动部件109的凸缘体113与弹性部件118夹持。通过弹性部件118的动作,臂部件116在滑动部件109上被凸缘体113按压。当基于第二凸轮槽93的凸轮轮廓、臂部件116发生位移而远离曲轴箱26的第二箱半体26b时,经由弹性部件118而对滑动部件109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作用有推进力,并且滑动部件109的抵接面114与离合器齿轮94的轮毂94a(离合器外壳56)抵接。
如图5(a)所示,臂部件116形成为仿照圆筒体112外周的半环形状。臂部件116以圆弧面与圆筒体112的外周相接。另外,如图5(b)所示,臂部件116也可以形成为中途未切断的、围绕圆筒体112外周的环状。臂部件116通过内侧的圆筒面与圆筒体112的外周相接。
在行驶时,在摩擦离合器55中摩擦片96与离合器片103摩擦接合。离合器毂57与离合器外壳56连接。在多级变速器39中建立一档、二档、三档或四档的任一档位。曲轴31的动力经由摩擦离合器55及多级变速器39、以确定的减速比向后轮WR传递。
在停止时,如果在多级变速器39中建立了空档状态,驾驶员能够释放离合器杆23,连接摩擦离合器55。在摩擦离合器55连接之前,驾驶员一度切断摩擦离合器55,在多级变速器39建立空档状态。当驾驶员再次释放离合器杆23时,摩擦离合器55再次转移到连接状态,控制电路检测多级变速器39的空档状态及摩擦离合器55的再连接。控制电路在发动机25实施怠速停止。例如从控制电路向节气门提供信号,停止发动机25的燃烧动作。曲轴31的旋转停止。此时,因为没有向多级变速器39的输入轴41输入驱动力,所以,驱动齿轮46~49的旋转停止。在怠速停止时,因为机动二轮车11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也没有向多级变速器39的输出轴42输入驱动力。被驱动齿轮51~54的旋转也停止。
在行驶重新开始之前,驾驶员基于换档操作,在多级变速器39中建立例如一档。在换档操作之前,驾驶员对离合器杆23进行操作。这样,当摩擦结合被再次解除而切断摩擦离合器55时,控制电路向ACG启动机58提供指令信号。ACG启动机58接收指令信号,驱动曲轴31。通过第一阶减速结构45的动作,离合器外壳56进行旋转。
此时,当第一变速鼓84a建立空档状态时,随着第二变速鼓84b的动作,臂部件116驱动滑动部件109,并且使滑动部件109与离合器外壳56抵接。臂部件116与划分于第二变速鼓84b的凸轮轮廓相应地,在轴向上将滑动部件109按压于离合器外壳56。由此,能够从离合器外壳56向离合器毂57传递一部分动力,构成在离合器外壳56与离合器毂57之间易于产生连动旋转的状况。低档驱动齿轮46进行旋转,并且与低档驱动齿轮46啮合的低档被驱动齿轮51(主动齿轮)进行旋转。因为输出轴42为静止状态,所以,在具有从动齿轮的第二换档器73与低档被驱动齿轮51之间引起相对旋转。在第二换档器73(从动齿轮)从轴向基准位置移动至第三工作位置时,即使在低档被驱动齿轮51的被驱动突部(第一卡合突起)77与第二换档器73的驱动突部(第二卡合突起)76抵接而阻止第二换档器73的轴向移动的情况下,通过相对旋转,低档被驱动齿轮51的被驱动突部(第一卡合突起)77也能够进入第二换档器73的驱动突部(第二卡合突起)76的相邻空间。这样,能够在驱动突部(第二卡合突起)76与被驱动突部(第一卡合突起)77之间顺利地建立结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变速鼓84a围绕旋转轴线85、在规定的位置工作时,第一换档器64的驱动突部67、71分别从四档驱动齿轮47的被驱动突部68及二档驱动齿轮49的被驱动突部72分离,第二换档器73的驱动突部76、78分别从低档被驱动齿轮51的被驱动突部77及三档被驱动齿轮53的被驱动突部79分离。通过驱动突部67、71、76、78与被驱动突部68、72、77、79的组合,在变化的变速齿轮中建立空档状态。在第一变速鼓84a位于这样的空档位置的情况下,即具有主动齿轮的第一换档器64及第二换档器73与从动齿轮(四档驱动齿轮47、二档驱动齿轮49、低档被驱动齿轮51及三档被驱动齿轮53)不卡合、并在该状态下解除了摩擦片96与离合器片103的接合的情况下,离合器毂57与第一及第二换档器64、73成为与动力源或输出目标不卡合的状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本结构,也能够向离合器毂57传递一部分动力,并且与第一变速鼓84a在规定的位置上工作相对应,能够解除臂部件116与滑动部件109的运转。
变速鼓84被分割为第一变速鼓84a及第二变速鼓84b。第一变速鼓84a通过驱动突部67、71、76、78及被驱动突部68、72、77、79的组合,使变化的变速齿轮运转。在第二变速鼓84b构成有驱动臂部件116的第二凸轮槽93。在第一变速鼓84a与第二变速鼓84b之间配置有曲轴箱26的第二箱半体26b。因为第一变速鼓84a被两端支承,所以,第一变速鼓84a的动作稳定。变速鼓84被牢固地支承。另外,因为在曲轴箱26的内侧配置有第一变速鼓84a,在曲轴箱26的外侧、即配置有第一变速鼓84a的另一侧配置有摩擦离合器55,所以,通过在曲轴箱26的外侧、即与摩擦离合器55同侧配置有第二变速鼓84b,能够使臂部件116的结构简单,使曲轴箱26的结构也简单。
在第一变速鼓84a卡合有使变速齿轮运转的换档拨叉83。在曲轴箱26配置有支承换档拨叉83的拨叉轴82。拨叉轴82贯通曲轴箱26,并且在曲轴箱26的外侧支承臂部件116。由换档拨叉83与臂部件116共用拨叉轴82。在配置臂部件116时,能够抑制配件数量的增加。因为换档拨叉83牢固地支承于曲轴箱26,所以,能够使臂部件116的动作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部件109配置有弹性部件118,臂部件116由弹性部件118与滑动部件109夹持。当在第二位置维持滑动部件109时,臂部件116的按压力不是直接向滑动部件109传递,而是经由弹性部件118进行传递。所以,这样能够减少对臂部件116的摩擦负载。
在离合器毂57的导筒99安装有复位弹簧115。复位弹簧115在从离合器外壳56远离的方向上向滑动部件109施加弹力。复位弹簧115将滑动部件109保持于第一位置。此时,通过复位弹簧115的动作,能够减少由于车体振动等导致的滑动部件109与离合器外壳56接触。

Claims (7)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离合器外壳(56),其与动力输入侧连接,将摩擦片(96)保持;
离合器毂(57),其相对于所述离合器外壳(56)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将能够与所述摩擦片(96)摩擦接合的离合器片(103)保持;
主动齿轮(51),其与所述离合器毂(57)连接,具有第一卡合部(77);
从动齿轮(52),其在轴向上可位移地同轴支承于所述主动齿轮(51),具有在轴向上从轴向基准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77)卡合的第二卡合部(76);
多个变速齿轮(46、47、51、52),其通过所述主动齿轮(51)与所述从动齿轮(52)的组合进行改变;
在具有使所述变速齿轮(46、47、51、52)工作的变速鼓(84)的动力传递装置(39)中,
在所述变速鼓(84)形成有多个凸轮槽(91、93),
构成有与所述离合器外壳(56)抵接的抵接面(114)的滑动部件(109)与所述离合器毂(57)卡合,
驱动所述滑动部件(109)的臂部件(116)与第二凸轮槽(93)连接,
所述臂部件(116)随着所述变速鼓(84)的动作而驱动所述滑动部件(109),由此使所述滑动部件(109)与所述离合器外壳(56)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鼓(84)处于所述主动齿轮(51)与所述从动齿轮(52)不卡合的空档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臂部件(116)通过构成于所述变速鼓(84)的所述第二凸轮槽(93)进行运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鼓(84)具有:使所述变速齿轮(46、47、51、52)工作的第一变速鼓(84a)、以及与所述第一变速鼓(84a)的端部卡合的第二变速鼓(84b),在所述第二变速鼓(84b)构成有使所述臂部件(116)运转的所述第二凸轮槽(93),支承所述变速鼓(84)的曲轴箱(26)配置在所述第一变速鼓(84a)与所述第二变速鼓(84b)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变速鼓(84a)卡合有使变速齿轮(46、47、51、52)运转的换档拨叉(83),支承所述换档拨叉(83)的拨叉轴(82)配置于所述曲轴箱(26),所述拨叉轴(82)贯通所述曲轴箱(26),并且在左右方向且在所述曲轴箱(26)的所述第二变速鼓(84b)侧支承所述臂部件(116)。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动部件(109)配置有弹性部件(118),所述臂部件(116)由所述弹性部件(118)与所述滑动部件(109)夹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离合器毂(57)配置有复位弹簧(115),所述复位弹簧(115)对所述滑动部件(109)施加远离所述离合器外壳(56)的方向上的施加力。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控制电路,在包含第一轴(42)以及第二轴(41)的多级变速器中,若建立了在所述第一轴(42)与所述第二轴(41)之间切断动力传递的空档状态,在所述摩擦片(96)与所述离合器片(103)之间建立了摩擦接合,则所述控制电路停止发动机(25)的燃烧动作,所述第一轴(42)支承包含所述主动齿轮(51)及所述从动齿轮(52)的驱动齿轮或被驱动齿轮(51、52、53、54),所述第二轴(41)支承能够与所述驱动齿轮或所述被驱动齿轮啮合的被驱动齿轮或驱动齿轮(46、47、48、49);
启动机马达(58),其与所述发动机(25)的曲轴(31)连接,当在所述空档状态下所述摩擦接合再次解除时,接收来自所述控制电路的指令信号,自动启动曲轴(31)。
CN201710886442.4A 2016-09-28 2017-09-27 动力传递装置 Active CN1078695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9704A JP6487887B2 (ja) 2016-09-28 2016-09-28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6-189704 2016-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9580A CN107869580A (zh) 2018-04-03
CN107869580B true CN107869580B (zh) 2019-10-18

Family

ID=61753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86442.4A Active CN107869580B (zh) 2016-09-28 2017-09-27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87887B2 (zh)
CN (1) CN107869580B (zh)
BR (1) BR10201701665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4352B (zh) * 2021-10-21 2023-10-24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适用于短距离垂直起降飞机的离合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07266A1 (de) * 2011-04-13 2012-10-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chalteinrichtung mit einer Kupplungseinrichtung
CN104633100A (zh) * 2013-11-13 2015-05-20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0004B2 (ja) * 2007-03-30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JP5058068B2 (ja) * 2008-05-20 2012-10-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変速機構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原動機付き車両の制御方法
JP5750020B2 (ja) * 2011-09-29 2015-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840670B2 (ja) * 2013-12-27 2016-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07266A1 (de) * 2011-04-13 2012-10-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chalteinrichtung mit einer Kupplungseinrichtung
CN104633100A (zh) * 2013-11-13 2015-05-20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7887B2 (ja) 2019-03-20
BR102017016656A2 (pt) 2018-07-31
JP2018053997A (ja) 2018-04-05
CN107869580A (zh) 2018-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3658B (zh) 车辆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
US10352373B2 (en) Multiple plate clutch
JP6315812B2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駆動トルクダンパ構造
JP4914677B2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におけるツインクラッチ式変速装置
JP4773201B2 (ja) 変速装置
CN107869580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5452681B1 (ja) 変速機
JP6640329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5801068B2 (ja) 手動変速機
JP2009121594A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07022148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における変速制御装置
JP3158452U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5210210B2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CN102562844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JP2014108636A (ja) 車両の後退装置
JP7176261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JP201221085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130713B2 (ja) 車両の変速装置
JP2018054011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3148130A (ja) 車両駆動装置
US11085533B2 (en) Vehicle power unit
WO2022176694A1 (ja)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JP2010052492A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21050813A (ja) 車両用変速装置
CN103982648A (zh) 机动车变速器换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