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2784A -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2784A
CN107852784A CN201680032720.3A CN201680032720A CN107852784A CN 107852784 A CN107852784 A CN 107852784A CN 201680032720 A CN201680032720 A CN 201680032720A CN 107852784 A CN107852784 A CN 107852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coil
pattern
induction heating
outpu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27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2784B (zh
Inventor
竹下美幸
永井孝佳
松本贞行
文屋润
木下广
木下广一
龟冈和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2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2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7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5Heating plates with pan detection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感应加热烹调器(1)具备:驱动部(40),对用于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以及探测部(60),通过与驱动部(40)相关的电特性,探测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的负载的负载特性,控制为在通过探测部(60)的探测结果判别为负载是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的最大输出电力值设定为第一范围并且使电磁线圈(100)作为感应加热线圈动作,在判别为是受电对象物的情况下,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的最大输出电力值设定为第二范围并且将电磁线圈(100)作为供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不论在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以及对受电对象物进行供电的情况中的哪一个的情况下,都能够根据作为对象的负载,高效地供给适合的电力量。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锅等被加热物的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特别涉及利用来自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的高频磁场并通过磁场耦合对在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上载置的受电设备供给电力的、进行所谓非接触供电的带非接触供电功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如下装置:对线圈供给20kHz~100kHz的高频电流,使线圈产生的磁通与锅、煎锅等金属制的被加热物进行交链,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感应加热的原理是电磁感应,所以通过代替被加热物而配置具备受电线圈的受电设备,能够利用电磁感应对受电设备供给电力。将这样利用磁通即磁场不经由电源线等而无线地对作为负载的受电设备供给电力(供电)的情况称为磁场耦合型的非接触供电,还有只称为非接触供电的情况。因此,此处所称的非接触并未言明装置彼此是否接触。
在本说明书中,非接触是指,装置彼此未在电气上以及物理上耦合(直接地连接)的状态,但还包括装置彼此只是接触的状态、即在装置上载置被加热物、受电设备等装置的状态。此外,在此叙述的非接触供电的称呼只要未特别明示,是指不区分电磁感应型、磁场共鸣型、磁场谐振型等的磁场耦合型的非接触供电。
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具备:载置负载的顶板;一次线圈,配设于顶板下方,产生高频电流;逆变器,对一次线圈供给高频电力;控制部,控制逆变器;以及负载判别部,判别负载是被加热物还是受电装置,根据负载判别结果,控制逆变器。由此,判别在非接触供电装置上载置的负载是作为感应加热的对象的被加热物还是预定的受电装置,根据负载的种类进行适合的控制,所以即使在载置有电力量、电力调整范围等不同的负载的情况下,使用者也无需根据负载的种类大幅变更操作。
另外,构成为在被判别为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相比于被判别为被加热物的情况,使对一次线圈供给的电力降低。进而,构成为设置有显示控制向一次线圈的通电量的操作部的功能的显示部,将与负载的种类对应的操作显示于显示部。
构成为在由负载判别部判别为负载是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相比于判别为是被加热物的情况,降低负载判别基准水平。例如,如果负载是锅,则控制部能够将最大输出向一次线圈输出,在操作部中使向一次线圈的输出调整范围成为最大限度。
另一方面,在判别为负载是受电装置时,变更输入最大电力、电力调整范围、负载判定水平等,并且变更操作规格、显示规格。具体而言,在判别为负载需要的输入电力是100W以下的小的受电装置的情况下,控制部以使受电装置的次级线圈将100W作为能够受电的最大电力的方式,控制向一次线圈的通电量。另外,限制操作的操作范围,并且与操作内容匹配地变更显示部的显示。
这样,根据负载的功耗的大小,限制一次线圈的通电量,与其对应地,变更操作范围、显示内容,提供使用方便性良好的非接触供电装置。
专利文献2记载的以往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具备:受电线圈,接受来自感应加热装置的高频磁场而输出电力;负载装置,被供给来自受电线圈的电力;切换部,对受电线圈和负载装置的连接进行开闭;以及控制部,控制切换部,受电装置侧的控制部构成为为了控制切换部的开闭时间来调整从受电线圈向负载装置的供给电力,控制开闭动作。受电装置的开闭动作中的开时间被设定为不会使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判断为无负载而成为加热停止状态,通过控制非接触受电装置侧,能够进行受电电力的控制。因此,作为供电装置能够使用通用的感应加热装置,能够实现供电设备的限制少且使用方便性良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
专利文献3记载的以往的无绳设备包括磁产生部和负载部,磁产生部具有:顶板,用于载置负载部;一次线圈,设置于该顶板下方,产生高频磁场;逆变器,驱动一次线圈;接收单元;以及锅探测单元,探测有无锅,负载部具有:次级线圈,与一次线圈磁耦合;发送单元;以及负载电路,从次级线圈被供给电力,逆变器在接收单元从发送单元接收到预定的信号的情况以及锅探测单元探测到在顶板上有负载的情况下,对一次线圈供给高频电流。
锅探测单元在依照判断基准判断为磁产生部的顶板上的负载并非锅时,在开始使用的时间点,未对负载侧的次级线圈供给高频磁力,所以负载侧的发送单元未动作。因此,在由于锅探测单元探测锅而产生高频磁场时,次级线圈磁耦合,在负载电路动作时,发送单元动作,产生电波。通过接收单元接收所产生的电波,在探测到载置有负载时,一次线圈供给高频电流。其结果,在顶板上载置的负载、例如咖啡研磨机等动作。通过在咖啡研磨机上设置的开关使负载进行开闭,对用于使将咖啡豆切断成适当的大小的刀旋转的马达进行接通断开。
另一方面,探测单元在依照判断基准判断为有锅时,持续供给高频电流,锅被感应加热。即,逆变器在接收单元从负载装置的发送单元接收到预定的信号的情况以及锅探测单元探测到有锅的情况下,以对一次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方式动作。
专利文献4记载的以往的电磁烹调器具有:加热线圈;供电线圈,配置于加热线圈的外周;适配器,可装卸自如地载置于顶板上,覆盖锅的周围;电源电路,对加热线圈或者供电线圈供给电力;继电器,对电源电路交替切换连接加热线圈和供电线圈;以及控制部,控制继电器。适配器为了通过磁耦合接受电力供给,具有以与供电线圈对置的方式配置的受电线圈、和与受电线圈连接且对锅的侧面进行感应加热的辅助线圈。
控制部在供电线圈中消耗的电力小于预定值时,停止继电器的交替切换并选择性地连接到加热线圈来供给电力。根据在供电线圈中是否消耗电力,判定是否载置有用于对锅的侧面进行感应加热的适配器。在判断为未载置适配器时,控制部指示继电器而切换到仅加热线圈的加热。
在判断为未载置锅的情况下,使逆变器的动作停止,之后,通过继电器切换到供电线圈侧,对供电线圈和外侧线圈进行通电。此时,在判断为未载置适配器的情况下,切换到内侧加热线圈来加热运转。在载置适配器并开始加热时,对内侧加热线圈和外侧加热线圈、外侧加热线圈和供电线圈,以预定周期交替供给电力。
专利文献5记载的非接触受电装置涉及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上载置而使用的受电装置,记载有如下非接触受电装置,该非接触受电装置具备:受电线圈,利用来自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高频磁场对电力进行受电;负载装置,通过受电线圈而工作;以及控制部,对负载装置供给电力来控制,其中,通过过负载探测单元探测供给到负载装置的电流、电压,具备在成为第一预定的值以上时以使受电量降低的方式控制的受电量控制单元,进而设置有在成为第二预定的值以上时以停止向负载装置的电力供给的方式控制的安全控制单元。作为控制受电电力的单元,能够通过切换受电线圈的匝数而减少匝数来使受电量降低。成为匝数的切换是能够手动切换的结构。另外,在停止负载装置的通电的情况下,使受电线圈的电路成为开电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3/0941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13/03869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1844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6-2908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3-1158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这样,以往的带非接触供电功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判别顶板上的负载是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还是非接触供电的受电设备,在判别为是受电设备的情况下,控制逆变器而使向逆变器的输出电力降低,所以能够针对仅需要比被加热物所需的电力小的电力的受电设备,供给适合的电力。另外,受电设备能够将用受电线圈受电的高频电力供给到直流马达等受电设备的电力消耗部(负载部)。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如上所述构成,具有作为感应加热装置的功能和作为向受电装置的电力供给设备的功能,能够以与负载的种类对应的电力适合地动作,能够防止在必要电力少的设备中错误地以大电力动作。进而,使用者无需根据负载的种类将设定大幅变更。
然而,与负载的种类对应地,设定范围、设定方法等变化,所以存在操作变得繁杂这样的课题。另外,由于在受电侧控制供电电力,所以有可能无法应对从送电侧的电源接通断开、电力等的控制,而且针对送电侧的电力增大,在受电装置侧无法应对超过通电量控制范围的电力,在该情况下,向负载装置的电力供给停止,所以存在使用者的便利性损失这样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2,由于在受电侧控制供电电力,所以无法应对从送电侧的电源接通断开、电力等的控制。进而,需要通过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与受电装置之间的通信交换信息,所以存在专用的设备成为对象而无法应对未针对通信的受电装置这样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3,即使进行负载的判断,关于控制供电的电力的单元,没有除了开关的接通断开以外的记述,无法进行转速的调整。另外,关于烧水壶也相同,只是供给某固定的电力,而未进行电力的供给量的控制,所以无法应对供电量的过与不足。另外,在载置有像锅的特性的受电装置的情况下,存在误识别为锅而进行感应加热动作这样的问题。在该情况下,在受电装置需要的电力和感应加热动作时的输出范围不同时,存在在利用非接触供电的动作中出现障碍这样的课题。进而,需要通过作为供电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与受电装置之间的通信交换信息,所以存在专用的设备成为对象而无法应对未针对通信的受电装置这样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4,在对适配器供给电力的情况下,需要交替切换对锅进行加热的加热线圈和供电线圈,所以存在在对适配器供给电力的期间,对用于对锅底进行加热的内侧线圈不供给电力,并且,另行需要切换电路这样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5,在成为第一预定的值以上时使受电量降低时,使用者需要手动切换,存在依赖于使用者的动作这样的课题。另外,在受电装置侧进行电力量的降低控制、受电的停止控制,所以存在无法控制从感应加热烹调器侧供给的高频磁场本身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和通过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进行供电的情况下,都能够根据作为对象的负载高效地供给适合的电力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电磁线圈,用于产生磁场;驱动部,对所述电磁线圈供给高频电流;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及探测部,具有检测所述驱动部的电特性的检测单元,该探测部根据所述电特性探测配置于所述电磁线圈的附近的负载的负载特性,所述控制部具有负载判别单元,该负载判别单元根据所述负载特性判别所述负载是被加热物还是受电对象物,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所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将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的第一范围,并且以通过所述电磁线圈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所述受电对象物的情况下,将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的第二范围,并且以通过所述电磁线圈向所述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
另外,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根据驱动用于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的驱动部的电特性,探测配置于所述电磁线圈的附近的负载的负载特性,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进行如下控制: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将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的第一范围,并且以通过所述电磁线圈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受电对象物的情况下,将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的第二范围,并且以通过所述电磁线圈向所述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可得到能够根据作为对象的负载是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还是通过电磁感应供电的受电对象物,根据作为对象的负载高效地供给适合的电力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能够得到在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和通过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进行供电的情况下,都能够根据作为对象的负载高效地供给适合的电力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电磁线圈的形状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3是将图1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用面S切断的电磁线圈的剖面图以及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控制信号的时间图。
图6是详细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驱动部的电路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电磁线圈和驱动部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显示部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电磁线圈和驱动部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等价电路的电路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电磁线圈的剖面图以及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相对负载的类别的负载电阻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14是详细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驱动部的电路图。
图15是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控制信号的时间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负载探测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包括驱动部的谐振电路的电路图以及示出频率和高频电流的关系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中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谐振电容器的切换的示出电磁线圈和驱动部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包括驱动部的谐振电路的电路图以及用于说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谐振频率的示出频率和高频电流的关系的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电磁线圈和驱动部的结构的电路图以及控制信号的时间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电磁线圈和驱动部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6中的操作部的结构例的图。
图23是示出表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1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输出电力值表格的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1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图形。
图25是示出表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1的其它实施形式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输出电力值表格的图。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1的其它实施形式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图形。
图27是示出表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2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的图。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2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图形。
图29是示出表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2的其它实施形式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的关系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的图。
图30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2的其它实施形式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图形。
图31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3中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图形。
(附图标记说明)
1:感应加热烹调器;2: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3:顶板;4:烹调用烤架;5:操作部;6、6a、6b:操作部;7、7a、7b、7c:显示部;8a、8b、8c:吸排气窗;9、10、11:加热部;100:电磁线圈;101~106:单独线圈;30:电源部;40:驱动部;40a、40b:驱动电路;50:控制部;60:探测部;60a、60b、60c、60d、60e:检测电路;80~84:谐振电容器;P:锅(被加热物);21~23:开关;31:商用电源;32:二极管桥;33:平滑电路;331:扼流线圈;332:平滑电容器;401~403:半导体开关元件对(支路1~3);401a、401b、402a、402b、403a、403b:半导体开关元件;501:受电设备轮廓;502:受电线圈;503:电源电路;504:负载电路;511: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2:向下开关(down switch);513:向上开关(up switch);514:停止开关;A:受电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以及动作。
图1是概略地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整体立体图。在图中,感应加热烹调器1大体上具备:具备主要包括钣金的框体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覆盖其上侧表面的大致整体的用玻璃材料等形成的顶板3、配置于左右的加热部9、10、配置于其后方的其它加热部11、以及烹调用烤架4。加热部9、10是在顶板3的下部配置有高频磁场产生线圈100(以下称为电磁线圈)(参照图3)的感应加热部(IH加热部)。进而,其它加热部11既可以是作为加热源使用辐射加热器的加热部,也可以是代替辐射加热器而使用电磁线圈的IH加热部。在此,电磁线圈100是使用适合于感应加热的材料、例如铜等的线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图1的左侧所示的加热部10为例子,关于IH加热部进行图示并说明,但也可以使其它加热部9、进而是在后方的加热部11为IH加热部的情况下也将它们包括在内,采用本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部的数量为3个,但加热部的数量、配置不限于此,加热部既可以是1个、或者2个,也可以是比图1所示的3个多。另外,加热部的配置也可以是横一列、倒三角形形状地配置。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地说明具有烹调用烤架4配置于框体2的大致中央的所谓中心烤架构造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但不限于此,还能够同样地应用于烹调用烤架4偏向某一个侧面的例子、或者不具备烹调用烤架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本实施方式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具备:为了操作各加热部9、10、11及烹调用烤架4而使用的设置于上表面的操作部5、包括调节输出(火力)等的调节标度盘的设置于前表面的操作部6a、6b、以及具有用于显示它们的控制状态、操作向导等的显示部7a、7b、7c的液晶等的显示部7。进而,也可以在操作部5中具备表示设定的输出的大小的包括LED等的显示器的显示部。这些操作部5、显示部7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结构、数量、配置,能够根据便利性、设备的规格,选择最佳的结构。
另外,感应加热烹调器1具有设置于顶板3上的背后侧的吸排气窗8a、8b、8c。进而,在图1中,虽然未详细图示,但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内置有对加热部9、10供给高频电流的驱动部40。此外,感应加热烹调器1不限定于图示的各结构要件的配置、数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的电磁线圈100在隔着顶板3载置于电磁线圈100的正上方附近的负载是被加热物的情况下,作为感应加热线圈动作,在负载是受电设备的情况下,作为供电线圈动作。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动作。
图2是示出配置于顶板3上的加热部10的下部的电磁线圈100的结构的俯视图。电磁线圈100是将包括卷绕线状导体而形成的所谓绕组的线圈按照同心圆状配置多个而构成的。图2(a)所示的电磁线圈100包含包括内侧线圈群和外侧线圈群的、分别单独地卷绕构成的多个线圈(以下称为单独线圈)101~104,例如单独线圈101和单独线圈102是内侧线圈群(以下称为中央线圈),单独线圈103和单独线圈104是外侧线圈群(以下称为周边线圈),构成中央线圈的单独线圈101和单独线圈102、以及构成周边线圈的单独线圈103和单独线圈104既可以分别串联地连接,也可以是独立的线圈。
图2(a)所示的电磁线圈100示出构成它的各单独线圈101~104的形状是圆形、且相互配置于同心圆上的例子,但电磁线圈100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b)所示,包括六个单独线圈101、102、103、104、105、106,作为周边线圈的单独线圈103~106也可以是分割成多个的小径线圈,是以包围中央线圈的周边的方式配置的线圈。进而,在加热部9、10以及加热部11中配设的线圈的方式不限定于构成图2(a)、(b)所示的电磁线圈100的多个单独线圈的数量,也可以是具有如图2(c)~(d)所示的结构的线圈。
图2(a)的电磁线圈100作为用单独线圈101和单独线圈102构成中央线圈且用单独线圈103和单独线圈104构成周边线圈的例子示出,但这些组合不限定于图2,单独线圈101~104既可以是全部为独立的线圈,也可以是与任意线圈相互串联地连接的线圈,只要是包括中央线圈和周边线圈的结构即可。
同样地,包括多个线圈的图2(b)、图2(c)、图2(d)所示的线圈中的、多个线圈组合可任意地设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包括中央线圈和周边线圈的组合的线圈。
在此,电磁线圈100构成为大致在中央线圈中得到1500W的输出电力、在周边线圈中得到1500W的输出电力。
此外,在图2(a)以及图3中,电磁线圈100是具有包括包含单独线圈101、102的中央线圈、和包含单独线圈103、104的周边线圈的多个线圈的线圈,构成中央线圈以及周边线圈的线圈的数量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例子。
在此,图2(a)~(c)所示的、构成中央线圈的单独线圈102的外形优选为适合于14cm程度为止的所谓小锅的加热的大小,并且,图2(a)所示的、构成周边线圈的单独线圈103的外形优选为适合于对作为比小锅大的中间程度的大小的锅的、20cm左右的锅进行加热的大小,是与图2(c)的单独线圈103、图2(d)的单独线圈102相同的程度的大小。进而,构成图2(a)所示的外线圈的单独线圈104的外形、图2(b)的单独线圈103~106形成的外线圈的外形优选为适合于对其以上的所谓大锅进行加热的大小。
图3是在图1所示的顶板3上的加热部10下部配置的电磁线圈100的面S中的剖面图、和示出与其连接的各部的结构的框图。
在图3中,使用图2(a)所示的电磁线圈100的方式进行说明。电磁线圈100包括多个单独线圈101~104,中央线圈101设置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的20mm程度的间隙而与单独线圈102串联地连接,与单独线圈102独立地设置10mm程度的间隙而设置单独线圈103,在单独线圈103的外侧设置15mm程度的间隙,串联地连接单独线圈104,单独线圈103和单独线圈104在单独线圈102的周边配置成外线圈。电磁线圈100的上表面和顶板3保持大致3mm程度的间隙Gap1而被配置。
此外,在此处示出的各间隙尺寸等的数字也不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动作。
从驱动部40对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驱动部40包括驱动将单独线圈101和单独线圈102串联地连接的中央线圈的驱动电路40a、和驱动将单独线圈103和单独线圈104串联地连接的周边线圈的驱动电路40b,对驱动部40连接探测部60。探测部60具有针对多个驱动部的每一个独立地连接的多个检测电路60a、60b,根据检测电路60a、60b检测到的电特性,探测用于判别在顶板3上有无负载、隔着顶板3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的负载的形状、大小、材质等的加热部10的负载的负载特性。
加热部10中的电特性是指,例如,由于隔着顶板3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负载而变化的、驱动部40自身的电特性、与驱动部40连接的电磁线圈100、谐振电容器80等的电特性等。作为此处所称的电特性的代表性的例子,有将电压、电流、频率、电阻值或者温度信息变换为电信号的例子等。
控制部50根据由探测部60检测出的、作为中央线圈的单独线圈101、102和作为周边线圈的单独线圈103、104各自的负载的负载特性的检测结果,通过在此未图示的负载判别单元判别负载,以在适合于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的条件下动作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此处所称的负载特性是指,例如,从负载的电特性得到的负载电阻的频率特性等能够判别负载的类别的负载的固有特性。
例如,控制部50为了得到负载的负载特性,选定适合于负载的材质的驱动频率,或者,以对电磁线圈100供给与经由在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设置的操作部5、操作部6而操作的内容(设定的值)对应的大小的高频电流的方式使驱动部40的驱动条件变化、或变更显示部7的显示内容。或者,控制部50在根据由探测部60探测的加热部10的负载特性的探测结果,由负载判定单元判定为在顶板3上不存在负载的情况下,使驱动部40的驱动停止,经由显示部7通知未载置负载。作为通知的单元,虽然在此未图示,但例如,也可以使用向显示部7的显示、或者蜂鸣器等声音单元。
另外,在偏离电磁线圈100的中心地载置作为负载的锅P的情况下,控制部50根据由探测部60检测出的负载的负载特性,以停止向判别为载置有锅P的面积小的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即,通过以仅驱动多个线圈中的载置有锅P的线圈的方式,单独地控制驱动部40的各驱动电路,抑制不需要的电力消耗,高效地进行感应加热动作。
此外,也可以用与控制部50独立地设置的微型机等,进行操作部5、6的操作状态的判别、向显示部7的显示内容的设定。此外,在此,主要说明加热部10,但关于其它加热部9、11,也能够应用同样的内容。另外,关于线圈形状,也代表性地使用图2(a)来说明,但在包括多个线圈的图2(b)、图2(c)中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驱动部40、控制部50、探测部60、电磁线圈100的更详细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4是包括产生高频磁场的驱动部40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图4所示的电源部30用二极管桥32对从商用电源31供给的交流电源进行整流,用包括扼流线圈331和平滑电容器332的平滑电路33变换为直流,对驱动部40供给电源。驱动部40根据控制部50的指令,对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例如,在为了对锅P进行加热,对操作部5、操作部6进行操作,调节对锅P进行加热的输出时,控制部50为了以设定的输出(火力)对锅P进行加热,控制驱动频率、高频电流的大小,以对电磁线圈100供给与设定的输出对应的高频电流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
驱动部40包括:驱动电路40a,对构成中央线圈的单独线圈101及单独线圈102供给高频电流;以及驱动电路40b,对构成周边线圈的单独线圈103、104供给高频电流。
驱动电路40a包括全桥电路,该全桥电路包含: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以下称为支路401),将两个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401b串联地连接而成;以及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2(以下称为支路402),将两个半导体开关元件402a、402b串联地连接而成,在支路401和支路402各自的中点之间串联地连接中央线圈101、102和谐振电容器81。
另外,驱动电路40b包括全桥电路,该全桥电路包含: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以下称为支路401),将两个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401b串联地而成;以及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3(以下称为支路403),将两个半导体开关元件403a、403b串联地连接而成,在支路401和支路403各自的中点之间串联地连接周边线圈103、104和谐振电容器83。
在驱动电路40a以及驱动电路40b的各个中,具有检测驱动电路40a以及驱动电路40b的负载的电特性的检测电路60a、60b,检测电路60a、60b与探测部60连接。探测部60通过负载的电特性,例如,探测作为负载电阻的频率特性的负载特性。
控制部50根据由探测部60探测出的负载特性,判断顶板3上的状态、例如有无负载、材质、或者位置偏移等状态。在此,探测部60的检测电路60a、60b检测的驱动部40的负载的电特性例如是在电源部30中流过的电流、在单独线圈101~104中流过的电流、施加到谐振电容器81、83的电压、驱动部40的输出电压等。此外,探测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的状态的单元也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但是,在将包括单独线圈101以及单独线圈102的中央线圈的电感设为La,将与其串联地连接的谐振电容器81的电容器电容设为Ca时,通过式(1)求出包括电感La和电容器电容Ca的串联谐振负载的谐振频率f0a。
[式1]
数1
另外,在将包括单独线圈103以及单独线圈104的周边线圈的电感设为Lb,将与其串联地连接的谐振电容器83的电容器电容设为Cb时,通过式(2)求出包括Lb和Cb的串联谐振负载的谐振频率f0b。
[式2]
数2
例如,驱动包括支路401、支路402、单独线圈101、102和谐振电容器81的全桥电路(驱动电路40a)的驱动频率fswa最好为比通过上述所示的电感La和电容器电容Ca求出的谐振频率f0a大的频率。
另外,驱动包括支路401、支路403、单独线圈103、104以及谐振电容器83的全桥电路(驱动电路40b)的驱动频率fswb最好为比通过上述所示的电感Lb和电容器电容Cb求出的谐振频率f0b大的频率。这是为了防止驱动部40的各开关元件的损失增大而损坏。
此外,也可以对构成各支路的各半导体开关元件,以减轻进行开关时的噪声的方式,适宜地并联连接缓冲电容器(snubber capacitor)。
在此,最好以使在顶板上未载置负载的、所谓无负载的状态下的谐振频率f0a和谐振频率f0b分别成为20kHz左右,并且,使谐振频率f0a和谐振频率f0b的差Δf0小于3kHz的方式,选定包括单独线圈101和单独线圈102的中央线圈、以及包括单独线圈103和单独线圈104的周边线圈各自的电感。
将谐振频率f0a和谐振频率f0b选定为接近的值是为了抑制如下情况:在以同一频率fswc驱动驱动电路40a和驱动电路40b时,驱动频率fswc与谐振频率f0a之差、和驱动频率fswc与谐振频率f0b之差中的、频率差大的一方的线圈中流过的高频电流的大小变小,其结果,产生中央线圈和周边线圈的电流的大小的差异所致的加热分布的不均匀。
图5示出驱动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403的控制信号S1~S6的时间图。从控制部50输出这些控制信号S1~S6。如图4所示,对构成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的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以及401b,分别连接从控制部50供给控制信号S1以及控制信号S2的信号电路,控制信号S1以及控制信号S2是相互的相位关系固定,分别排他性地存在导通/截止期间的一对互补信号。
在图5中,以控制信号S1为例子进行说明,在H(高)电平时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成为导通,在L(低)电平时成为截止。此外,关于作为一组的互补信号的控制信号S1、S2(或者控制信号S3、S4、控制信号S5、S6),为了在驱动信号波形中产生失真、延迟的情况等下,在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或者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2、403)中,使上下串联地连接的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以及401b不存在同时导通的期间(同时导通),设置有休止期间(死区时间Tda、Tdb)。其中,在上下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同时导通的情况下,在半导体开关元件中流过过大电流,所以该休止期间是用于防止半导体开关元件破坏的保护措施。在此,各信号的导通期间等于从周期T去除死区时间而得到的时间的1/2的时间。即,在死区时间是“0”的情况下,是周期T的1/2的导通时间(占空比50%)的信号。
同样地,对构成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2的半导体开关元件402a以及半导体开关元件402b,分别连接从控制部50供给控制信号S3以及控制信号S4的信号电路,并且,对构成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3的半导体开关元件403a以及半导体开关元件403b,分别连接从控制部50供给控制信号S5以及S6的信号电路,控制信号S3和控制信号S4以及控制信号S5和控制信号S6与控制信号S1、控制信号S2同样地,分别是设定有死区时间Tda、Tdb的一对互补信号。
通过控制信号S1和控制信号S3(控制信号S2和控制信号S4)的相位差θa(0<θa<2π),决定对包括单独线圈101以及单独线圈102的中央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大小。相位差θa越大,在中央线圈中流过的高频电流越大。另一方面,通过控制信号S1和控制信号S5(控制信号S2和控制信号S6)的相位差θb(0<θb<2π),决定对包括单独线圈103以及单独线圈104的周边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大小。
因此,控制部50以得到经由操作部5、6设定的输出的方式,调整相位差θa或者θb。
另一方面,控制部50为了避免对中央线圈和周边线圈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差所致的干扰音(interference sound),将控制信号S1~S6的频率f(=1/T)设定为同一频率。驱动信号S1~S6的频率f是对驱动部40的各半导体开关元件进行驱动的驱动频率fsw,等于对电磁线圈100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根据用探测部60探测出的负载特性,通过控制部50决定此时的驱动频率fsw。
探测部60检测在顶板3上载置有负载时的驱动部40的电特性,控制部50根据探测部60的检测结果,决定对负载的加热最佳的高频电流的频率(=驱动频率fsw)。驱动频率fsw也可以是根据检测结果、即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的负载特性预先设定的值,并且,也可以通过用探测部60检测出的电特性计算谐振频率f0,以此为基准而决定。
在此,如上所述,通过驱动部40的电特性,决定控制部50设定的驱动频率fsw。在顶板3上载置负载时,通过负载和单独线圈101~104的耦合,各个线圈的电感变化。伴随负载和各线圈耦合时的电感的变化,包括单独线圈101以及单独线圈102和谐振电容器81的串联谐振负载的谐振频率f0a、并且、包括单独线圈103以及单独线圈104和谐振电容器83的串联谐振负载的谐振频率f0b也变化。即,图4中的驱动电路40a的谐振频率f0a、以及驱动电路40b的谐振频率f0b根据负载变化,所以控制部50能够根据该电特性的差异,判别顶板3上的锅P的材质。
但是,驱动包括支路401、支路402、单独线圈101、102以及谐振电容器81的全桥电路(驱动电路40a)的信号的频率fswa最好为比上述所示的根据La和Ca求出的谐振频率f0a大的频率。另外,驱动包括支路401、支路403、单独线圈103、104、以及谐振电容器83的全桥电路(驱动电路40b)的信号的频率fswb最好为比上述所示的根据Lb和Cb求出的谐振频率f0b大的频率。
例如,谐振频率f0和驱动频率fsw的差Δf最好为1kHz~,进而,也可以根据由于负载的载置状态而变化的电特性,设定为降低驱动部40的损失的值。
其原因为,防止在谐振频率f0和驱动频率fsw接近而成为f0>fsw的关系时,导致驱动部40的各开关元件的损失增大,而有可能导致破坏。进而,为了避免驱动中央线圈和周边线圈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差所致的干扰音,最好将控制信号S1~S6的频率f(=1/T)设定为同一频率。
因此,控制部50根据构成探测部60的检测电路60a以及检测电路60b的检测结果,计算驱动电路40a、40b各自的谐振频率f0a以及f0b,进而,在谐振频率f0a和f0b的差小于预先设定的值的情况下,将大于f0a并且大于f0b的频率fc设为驱动频率fsw,设定为控制信号S1~S6的频率f。
或者,控制部50也可以根据从检测驱动电路40a的电特性的检测电路60a的检测结果、以及检测驱动电路40b的电特性的检测电路60b的检测结果得到的各个驱动电路的电特性,从针对每个电特性预先设定的驱动频率fsw中,选择适合于检测到的电特性的频率fc。
在图6中,简易地示出此时的驱动部40的结构。以下,例示性地详细说明加热部10,但也可以在加热部9、加热部11中也应用同样的结构。
在图6中,对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和半导体开关元件401b的串联体(支路401)的中点,连接谐振电容器81的一端,另一端与作为构成单独线圈101的绕组的卷绕始端的单独线圈101的一端连接。进而,单独线圈101的另一端与作为单独线圈102的卷绕始端的一端连接,单独线圈102的另一端与半导体开关元件402a和半导体开关元件402b的串联体(支路402)的中点连接。
另外,在图6中,对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和半导体开关元件401b的串联体(支路401)的中点,连接谐振电容器83的一端,另一端与作为构成单独线圈103的绕组的卷绕始端的单独线圈103的一端连接。进而,单独线圈103的另一端与作为单独线圈104的卷绕始端的一端连接,单独线圈104的另一端与半导体开关元件403a和半导体开关元件403b的串联体(支路403)的中点连接。
在图6中,对单独线圈101~104标注的黑的“点”表示线圈的绕组的卷绕始端。图6所示的Ia是在相互串联地连接的单独线圈101、102、谐振电容器81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b是在相互串联地连接的单独线圈103、104、谐振电容器83中流过的高频电流。
如图6所示,高频电流Ia流入到包括支路401和支路402的全桥电路(驱动电路40a),另一方面,高频电流Ib流入到包括支路401和支路403的全桥电路(驱动电路40b)。此时,在支路401中,共同地流过高频电流Ia和高频电流Ib这两方。这样,将支路401作为共同的支路,在支路402和支路403中同时流过高频电流。
此外,在图6中,关于高频电流Ia以及Ib流过的路径,仅示出从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流入到半导体开关元件402b的路径、以及从半导体开关元件401a流入到半导体开关元件403b的路径,但在其它周期中,当然在半导体开关元件401b和半导体开关元件402a、半导体开关元件401b和半导体开关元件403a之间的路径中也流过。另外,谐振电容器81和单独线圈101、单独线圈102以及谐振电容器83和单独线圈103、单独线圈104的连接的排列不限定于图6。
以下,依照图7,说明判别为隔着顶板3在加热部10的电磁线圈100上载置的负载是被加热物的情况。
图7示出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有作为被加热物的锅P的情况。在图7中,单独线圈101、102与谐振电容器81串联地连接,与驱动部40连接。同样地,单独线圈103、104与谐振电容器83、进而开关21串联地连接,与驱动部40连接。
此外,开关21是为了说明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动作而为了方便记载的,实际上,开关21不包含为构成要素。
在隔着顶板3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负载时,控制部50为了探测负载,针对驱动部40在探测用的驱动条件下对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例如,通过电流传感器61检测在单独线圈101、102中流过的高频电流,通过电流传感器62检测在单独线圈103、104中流过的高频电流。另外,通过电流传感器63检测电源输入的电流。根据各电流传感器的信息,比较用探测部60检测出的这些检测值、和预先设定的预定的判定值,在由负载判别单元判别为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是作为被加热物的锅P时,驱动部40根据控制部50的指令,对作为感应加热线圈的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对锅P进行感应加热。将该状态设为感应加热动作模式。
例如,在为了对锅P进行加热,对操作部5、操作部6进行操作,为了对锅P进行加热而调节输出时,控制部50以得到与设定的输出对应的高频电力的方式,控制驱动信号S1~S6,以对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此时,电磁线圈100作为感应加热线圈动作,通过电磁线圈100产生的高频磁场,以预定的输出,对锅P进行加热。
但是,在以将200V的商用电源作为电源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为例子进行说明时,在针对200V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一般要求的一个加热源(加热部)的最大输出电力值是3000W程度。但是,在具有多个加热源(包括烤架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多个加热源同时动作的情况的最大输出电力值被限制为例如5800W以下。
因此,控制部50在转移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时,以使驱动部40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成为3000W程度的方式,设定输出电力值的调节范围、驱动频率fsw等驱动条件。此外,多个加热源同时动作的情况的最大输出电力值不限定于此。
在此,在顶板3上载置的锅P是具有与单独线圈104相同的程度的径的锅、例如锅底径240mm程度的大锅的情况下,在以按照最大输出电力值的3000W对锅P进行加热的方式操作时,控制部50以对单独线圈101~104的全部供给高频电流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此时,在图7中,开关21构成闭电路。实际上,如图5所示,对驱动部40,通过控制部50,供给所有控制信号S1~S6。在该状态下,对所有单独线圈101~104供给高频电流,所以成为与开关21构成闭电路等价的状态。
但是,例如,在电磁线圈100的中央线圈和周边线圈分别以能够实现1500W程度的输出电力的规格构成的情况下,通过驱动中央线圈和周边线圈(单独线圈101~104),能够实现最大3000W的输出电力。
图8是示出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以及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调节值和输出电力值的关系的图。在此,横轴表示调节值α,纵轴表示在电磁线圈100中得到的输出电力值P。在通过作为输出操作部的操作部5、6中的操作进行输出调节时,与其对应地横轴的调节值α变化。控制部50根据调节值α控制驱动部40,使高频电流I的大小变化。由此,输出电力值P增减。在图8中,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调节值α成为最大的α1的情况下,输出电力值P成为最大的MP1,将其设为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
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一般是3000W程度。因此,控制部50针对驱动部40,以得到最大3000W的输出的方式,使图5所示的驱动信号S的相位差θ变化。在图8中,将得到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调节值设为α1。这样,通过控制部50使调节值α变化,能够使输出电力在从低输出至高输出的宽范围高精度地变化,得到良好的烹调性能。
进而,如图8所示,根据输出电力的增减,显示部7的状态、例如表示输出电力的调节值的LED的点亮状态变化,在最大输出电力值MP1下,LED成为全亮状态。调节值的显示也可以是例如数值,只要是能够认知状态的变化、设定值等的手段即可。
图9是示出作为显示部7的一个例子的LED的点亮状态的说明图。在操作部5、6被操作时,根据其调节值α,LED的点亮状态变化。图9(a)是示出基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最大输出时的LED的点亮状态的图,在此,图9(a)示出LED的全亮状态。另外,图9(c)是示出相对调节值α的LED的点亮状态的变化的情况的图。示出了:在加热停止中,为了表示输出是“0”,全部LED成为熄灭状态,每当将调节值α提高一个阶段时,LED将点亮数逐个增加的情况。由此,能够知道烹调时的输出电力的设定状态,所以能够根据烹调的工序,调节最佳的输出电力。
这样,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在调节值α是最大值α1时,驱动部40输出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通过利用作为输出操作部的操作部5、6调节输出电力,得到从低输出电力值至最大输出电力值(约3000W)的宽范围中的输出电力,进而能够在通过显示部7确认输出电力的设定状态的同时进行烹调,所以得到使用方便性良好的烹调器。
接下来,说明作为负载载置有受电设备的情况的动作。图10是示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块结构的电路图。图10是与图7相同的结构,但处于作为负载载置有受电设备A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这一点不同。图11是示出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等价电路的电路图。另外,图12(a)是示出受电设备A的结构例的图,包括受电设备框体501和受电电路AX,包括受电线圈502、电源电路503、电阻体、旋转体等负载电路504等。作为能够用该结构实现的受电设备的一个例子,有具有加热功能的混合器等。图12(b)是示出在顶板3上的加热部10载置有受电设备A的情况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的面S中的加热部10的剖面图、和与其连接的各部的结构的图。图12(b)中的电磁线圈100的剖面图是图2(a)所示的电磁线圈100的方式的剖面图。
在图10中,在隔着顶板3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负载时,根据驱动部40的电特性,通过探测部60,探测负载特性,根据其探测结果,通过在控制部50中设置的负载判别单元判别负载,所以在探测用的驱动条件下对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例如,通过作为检测单元的电流传感器61,检测在单独线圈101、102中流过的高频电流,通过电流传感器62,检测在单独线圈103、104中流过的高频电流。另外,通过电流传感器63,检测电源输入的电流。根据各电流传感器的信息,比较用探测部60探测出的这些负载特性、和预先设定的预定的判定值,在由负载判别单元判别为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是受电设备A时,驱动部40根据控制部50的指令,对包括作为供电线圈的电磁线圈100的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供给高频电流,对受电设备A供电。将该状态设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
在图12中,通过检测电路60a、60b的电流传感器61、62以及检测电路60a、60b的电压传感器(但是在图12中未图示检测电路以及电压传感器),分别检测隔着顶板3在包括单独线圈101~104的电磁线圈100上载置的负载的电特性,从探测部60输出从这些电特性探测出的负载特性,在由在控制部50中设置的负载判别单元判别为负载是受电设备A时,控制部50以使电磁线圈100作为供电线圈动作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的驱动条件。
作为负载判别单元的一个例子,取得驱动部40的输出电压、高频电流等电特性,对由此得到的负载特性、和预先设定的判别值进行比较来判断。例如,也可以使用驱动部40的负载的阻抗、谐振频率的关系等。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用输入电流、输出电流的关系,并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别。
另外,作为探测负载的单元的一个例子,只要能够根据对电磁线圈100的两端施加的驱动电压V以及在电磁线圈100中流过的驱动电流I探测被加热物的电特性,则可以是既知的任意的电路结构,例如,设想与日本特开2012-054179号公报中公开的负载探测部同样的电路结构。
为了判别负载的类别,通过针对每个负载预先取得的电特性,制作负载电阻的频率特性中的判别用特性曲线T。如图13所示,判别用特性曲线T是指,例如,在横轴上取频率f、在纵轴上取负载电阻R的图形。该基于频率f和负载电阻R的判别用特性曲线T的制作过程是根据另行示出的电路的驱动电压和驱动电流计算而得到的。判定用特性曲线T成为负载判别时的判别的基础(与判别值的设定内容相当)。在检测电特性,判别是受电设备、还是被加热物、还是非加热对象物的情况下,比较它们载置于顶板3上时的电特性的结果、和判别用特性曲线T,根据是否处于判别用特性曲线T所在的区域内,判别负载的类别。将该判别用特性曲线T作为负载判别的阈值。此外,在图13中,例示性地,用曲线表示判别用特性曲线T的形状,但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折线状,只要是能够判别负载的形状即可。
在此,关于判别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是包括受电设备A的受电对象物、还是锅P等被加热物的判别负载的方法,以下示出负载判别步骤的一个例子。
从驱动部40观察包括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100的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时的负载电阻R以及阻抗Z由于在由电磁线圈100形成的磁场载置(耦合)受电设备A而变化。另外,由于载置(耦合)锅P等被加热物也变化。
包括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100的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的负载电阻R依赖于锅P等被加热物的有无或者载置状态(与锅P进行交链的交流磁场)而变动。即,负载电阻R相当于对未载置锅P时的加热用电磁线圈100自身的线电阻RC加上载置锅P所引起的锅P的表观上的负载电阻RL的结果(R=RC+RL),该负载电阻R根据向上述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的电输入的频率而变化。
但是,在包括受电设备A的受电对象物和锅P等被加热物中,其变化特性不同,利用该特性的差异来进行受电设备A的判别。
通过探测部60检测与驱动部40相关的电特性、即包括通过驱动部40供给高频电流而驱动的电磁线圈100的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中的驱动部40的电特性等,通过在控制部50中设置的负载判别单元,利用通过电特性得到的负载特性的结果,判别受电设备A。
作为电特性,除了上述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中的与频率和负载电阻有关的特性以外,还能够使用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中的与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有关的特性等。但是,这些特性在载置有受电设备A的情况、和载置有锅P等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大幅不同,将其根据由探测部60探测的结果通过在控制部50中设置的负载判别单元来判别。
首先,控制部50在使对驱动部40的开关元件进行驱动的频率在例如10kHz~100kHz的范围以任意的步长可变的同时,通过探测部60取得电特性,例如,与在横轴上取频率、在纵轴上取负载电阻的上述判别用特性曲线T进行比较。在受电设备A包括具有受电线圈和电容器的谐振电路的情况下,描绘电阻值具有极大点的如图13的特性曲线A所示的谐振特性曲线。另一方面,锅P等被加热物随着频率变高而其电阻值缓慢地上升,所以描绘与受电设备A不同的特性曲线P所示的特性曲线。因此,探测部60区分受电设备A和锅P等被加热物,接下来,求出锅P等被加热物的负载特性,在与判别用特性曲线T比较的同时判别材质等。控制部50根据这些结果,控制驱动部40。
如图13所示,沿着与锅P等被加热物有关的特性曲线P,设定有判别值(负载判定阈值)的判别用特性曲线T,取得由探测部60的检测电路60a、60b检测出的电特性,生成负载特性。控制部50利用来自探测部60的负载特性,根据该判别用特性曲线T,在负载的特性包含于曲线T的上方的区域的情况下,将负载判别并探测为作为受电对象物的受电设备A。
还如专利文献1所述,相比于作为被加热物的锅P等负载,一般,非接触地供电而动作的受电设备A仅需要几百W程度的低的电力。即,相比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例如3000W),受电设备A需要的最大电力是低的输出电力值即可。进而,由于管控而有可能使供电装置可非接触地供给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被限制为1500W。即,供给到受电设备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即便最大也是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约一半程度即可。
因此,控制部50在判别为负载是受电设备A的情况下,以使从驱动部40输出的最大电力值成为1500W以下的方式,使图10所示的开关21成为开电路,以从驱动部40割离周边线圈(单独线圈103、104),仅切换到中央线圈(单独线圈101、102)的方式控制。
使用图10、图11、图13、图14、图15,说明该切换动作。此外,开关21是为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动作而为了方便记载的,实际上,开关21未包含为构成要素。
在隔着顶板3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负载时,通过驱动部40和控制部50探测负载,所以在探测用的驱动条件(例如高频电流的频率、电流的大小等设定条件)下对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例如,通过电流传感器61检测在单独线圈101、102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通过电流传感器62检测在单独线圈103、104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另外,通过电流传感器63检测电源输入的电流。此时,例如,如图13所示,在控制部50使高频电流I的频率f连续地变化时,相比于作为被加热物的锅P,在用探测部60探测的电阻分量中看到峰值,所以控制部50利用电特性的变化与锅负载不同这一点,比较用探测部60探测出的这些负载特性、和预先设定的预定的判别值,通过负载判别单元判别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是受电设备A(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
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有受电设备A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电磁线圈100成为供电(送电)线圈,在受电设备A搭载的线圈成为受电线圈502。如图11(a)所示,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能够用包括构成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的N匝的电磁线圈100和1匝的锅的变压器来表示,但如图11(b)所示,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能够用基于构成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的供电侧的电磁线圈100的卷绕数N1(一次绕组)、和内置于受电设备的受电线圈502的卷绕数N2(次级绕组)的卷绕数比N1:N2的变压器模型表示。
在此,在将在电磁线圈100中流过的高频电流设为I1、将在受电线圈502中流过的高频电流设为I2时,I2的大小成为I1×(N1/N2)(假设为理想变压器模型的情况)。
即,控制部50通过控制在单独线圈101、102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的大小,能够使与受电线圈502进行交链的高频磁场变化,控制在受电线圈502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的大小、即向受电设备A的供电电力。此处的供电电力是指供给到受电设备A的电力。如上所述,通过使与受电线圈502进行交链的高频磁场的大小、即在作为一次线圈的电磁线圈100中流过的高频电流的大小变化,来控制供给电力的大小。
另一方面,在供电侧的电磁线圈100的动作停止时,不对受电线圈502供给高频磁场而停止向受电设备A的供电。即,能够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中的操作,进行受电设备A的电力调节、导通/截止,所以能够高精度地调节供电电力。此外,在受电设备A无需进行细致的电力调整的情况下,控制部50通过使调节值α阶段性地变化(即使调节值α按照台阶状变化),也能够实现例如强/中/弱等简单的调节档。这样,能够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中的操作,进行向受电设备A的供电、导通/截止,所以能够实现使用方便性良好的供电装置。
但是,如上所述,受电设备A需要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也可以比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低,所以控制部50为了抑制驱动部40的最大输出电力值,在示出驱动部40的详细框图的图6中,从驱动电路40b割离作为周边线圈的单独线圈103、104,仅切换到作为中央线圈的单独线圈101、102。即,在图10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电路中,开关21是开电路的状态。
在图14的电路图中,详细示出该状态下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驱动部的结构。其中,抽出显示图6所示的驱动部40的电路结构的一部分。实际上,如图15的控制信号的时间图所示,通过控制部50对图14所示的驱动部40供给的控制信号S4、S5的信号电平被固定为L(低)电平。由此,不驱动图14所示的支路403的半导体开关元件403a、403b,停止驱动电路40b的动作,所以在作为周边线圈的单独线圈103、104中,不流过高频电流。其结果,仅驱动支路402和支路401,仅对在支路402与支路401的中点之间连接的作为中央线圈的单独线圈101、102供给高频电流Ia。即,在图10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电路中,成为与通过开关21形成开电路等价的状态。
其结果,高频电流Ia仅流入到电磁线圈100中的作为中央线圈的单独线圈101、102,所以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不同。即,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最大输出电力值被设定为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
再次返回到图8而示出其情况。图8是示出横轴上的调节值α、和纵轴上的在电磁线圈100中得到的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的图形。在操作作为输出操作部的操作部5、6而调节时,与其对应地,横轴的调节值α变化。控制部50根据调节值α控制驱动部40,调整在单独线圈101、102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的大小。由此,输出电力值P增减。在负载是受电设备A的情况下,输出电力值P与供电电力相当。在图8中,在调节值α成为最大的α1的情况下,用MP2表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将其设为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
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不对作为外线圈的单独线圈103、104供给高频电流,所以作为内线圈的单独线圈101、102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被限制为约1500W。在图8中,在调节值α成为最大的α1的情况下,最大输出电力值MP2成为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约1/2程度的输出。
另外,如图9所示,根据输出电力值P的增减,显示部7的状态、例如LED的点亮状态变化,以最大输出电力值MP2,整体的一半的LED成为点亮状态。调节值的显示也可以是例如数值,只要是能够认知状态的变化、设定值等的手段即可。
再次,返回到图9,示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LED的点亮状态。在对操作部5、6进行操作时,根据选择出的调节值α,LED的点亮状态变化。图9(b)示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下的LED的点亮状态,在图9(b)中,示出LED的点亮数是整体的一半。另外,图9(d)示出相对调节值α的LED的点亮状态的变化的情况。LED全部熄灭的状态表示未对受电设备A供给电力。
在图8中,在示出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下的LED指示器的点亮状态的图中,示出作为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一半的状态。
然而,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最大输出电力值(最大调节值α1)下的LED的点亮数不同,所以能够识别动作模式的差异。
因此,每当用操作部5、6将调节值α提高一个阶段时,控制部50以使LED的点亮数逐次增加两个的方式控制。图9(d)示出其情况。这样,通过控制作为输出操作部的操作部5、6以及显示部7,能够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操作的范围、显示内容不会不同,所以能够避免混乱,能够提供使用方便性良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此外,在此,仅驱动作为内线圈的单独线圈101、102,但也可以根据受电设备A的受电线圈502的大小,在受电线圈502的外径大的情况下,控制部50控制驱动部40,使作为内线圈的单独线圈101、102的驱动停止,驱动作为外线圈的单独线圈103、104侧。即,通过将线圈径与受电线圈502的外径接近的一方的单独线圈作为供电线圈,能够更高效地供电。
或者,即使在受电设备A的受电线圈502小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作为大的供电线圈的电磁线圈100供电。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受电线圈和供电线圈的位置关系偏移,也能够高效地供电。
关于受电设备A的结构等,有如接下来的(a)项以及(b)项所示的形式。(a)考虑相互具有能够在作为受电侧的受电设备A、与搭载于感应烹调器本体2的作为送电侧的驱动部40之间通信的通信功能的结构。
由此,在通过作为供电线圈的电磁线圈100对包括受电设备A的受电对象物供电时,能够从受电对象物向控制部50发送表示受电对象物处于受电状态的信号。在该情况下,得到能够进行更准确的判别的效果,但存在如下繁杂性:需要从作为送电侧的驱动部40供给用于受电侧通信的最初的电源并从受电侧向送电侧发送识别信号(或者从送电侧向受电设备A查询);需要预先针对每个受电设备A取得并存储基于通信的判别数据且在通信时对照等。假设为了应对与非特定多数受电设备制造商提供的受电设备A的通信,最好在制造商之间设置共同的通信标准。
(b)在包括受电设备A的受电线圈502的受电电路AX中,构成有包括受电线圈502和谐振电容器的谐振电路。
根据该结构,在一边使从驱动部40供给到包括电磁线圈100的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在例如10kHz至100kHz的范围中变化,一边通过探测部60取得电特性时,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中的负载电阻R在受电设备A的受电电路AX的谐振电路的谐振点处具有最大值,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关于包括受电设备A的受电对象物的判别动作。
以下,总结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
(1)整体结构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1具备:顶板3,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载置负载;电磁线圈100,用于通过电磁感应,在顶板3上产生进行向作为负载的锅P等被加热物的加热作用、或者、进行向作为负载的受电设备A等受电对象物的供电作用的磁场;驱动部40,对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以及控制部50,控制驱动部40。
另外,具备通过与驱动部40相关的电特性,检测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的电特性的探测部60。
在此,与驱动部40相关的电特性是指,驱动部40自身、与驱动部40连接的电磁线圈100以及谐振电容器80等的电压、电流、频率、电阻值或者温度等。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驱动部40中的输出电压V及输出电流I、以及包括电磁线圈100及谐振电容器80的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中的负载电阻R等。
控制部50具有通过由探测部60探测的结果判别负载是被加热物还是受电对象物的判别负载的类别的负载判别单元。
控制部50通过由探测部60探测的结果判别负载的类别,在判别为负载是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第一范围(0~MP1),并且使电磁线圈100作为感应加热线圈,以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
在判别为负载是受电对象物的情况下,控制为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设定为具有比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小的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的比第一范围(0~MP1)窄的第二范围(0~MP2),并且以将电磁线圈100作为供电线圈并通过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
在此,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无需变更用于控制驱动部40的控制部50中的设定范围、设定方法。在通过作为输出操作部的操作部5、6进行来自驱动部40的输出调整时,不论在哪一个动作模式状态下,都能够通过相同的操作部5、6按照相同的步骤执行输出调整,操作形式也不变化,所以操作性不会损失。
由此,根据作为对象的负载是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还是通过电磁感应供电的受电对象物,能够根据作为对象的负载,高效地供给适合的电力量。
此时,通过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切换最大输出电力值,在各动作模式下在最佳的电力范围中动作,所以能够防止产生浪费的电力而高效地运转,并且能够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抑制供给过剩的电力。
其能够通过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设定为具有比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小的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的第二范围(0~MP2)而达成,无需根据是感应加热动作模式还是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变更设定范围、设定方法等,确保操作性,所以不会损失便利性。
另外,由控制部50进行的负载是被加热物还是受电对象物的判别是根据由探测部60探测的与驱动部40相关的电特性进行的,所以能够通过简洁的控制结构,容易地进行与探测结果对应的驱动部40的控制。
(2)输出电力的调整
通过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的作为输出操作部的操作部5、6中的操作,进行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第一范围:0~MP1、或者、第二范围:0~MP2)中的输出电力的调整。
由此,构成为不论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的哪一个动作模式下,都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中的操作,调节锅P等被加热物的加热电力、向受电设备A等受电对象物的供给电力,所以仅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侧的操作就能够调节输出电力,动作的开始、停止也能够在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侧进行,所以使用方便性提高。
(3)电磁线圈的结构
如图3(a)所示,电磁线圈100包含包括按照平面状卷绕的作为单独线圈的中央线圈101、102、和配设于中央线圈的周边的一个以上的作为单独线圈的周边线圈103、104的感应加热线圈。
由此,通过使电磁线圈100包括多个单独线圈,能够根据负载的状态,使任意的单独线圈选择性地动作,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能够期待通过单独线圈的切换运转等来进行与锅的形状匹配的高效率动作、通过切换加热区域来提高烹调性能。另外,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停止不需要的单独线圈的动作,从而提高效率,并且能够抑制供给过剩的电力而安全地动作。
(4)单独驱动电路的结构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通过驱动部40驱动的电磁线圈100包括多个单独线圈,针对多个单独线圈的每一个具有驱动电路。
由此,通过对多个单独线圈分别设置驱动电路,能够根据负载的状态使必要的单独线圈动作,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能够期待通过单独线圈的切换运转等来进行与锅的形状匹配的高效率动作、通过切换加热区域来提高烹调性能。另外,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停止不需要的单独线圈的动作,从而提高效率,并且能够抑制供给过剩的电力而安全地动作。
(5)通过动作模式切换最大输出电力值
如图8所示,控制部50以使通过由电磁线圈100产生的磁场所引起的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小于通过电磁线圈100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
由此,相比于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中需要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例:~3kW),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需要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更小(例:~1.5kW),所以通过控制最大输出电力值MP1、MP2,能够抑制消耗不需要的电力,而高效地动作,并且能够在供电时抑制供给过剩的电力而安全地动作。
(6)单独线圈的切换
控制部50在检测到负载是受电对象物且是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情况下,以对构成电磁线圈100的多个单独线圈中的、某任意的单独线圈供给高频电流I,使最大输出电力值MP2小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
由此,相比于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中必要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例:~3kW),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必要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更小(例:~1.5kW),所以通过控制最大输出电力值MP1、MP2,能够抑制消耗不需要的电力,而高效地动作,并且能够在供电时抑制供给过剩的电力,而安全地动作。
另外,无需特别追加切换用的零件、电路,以选择性地切换所驱动的单独线圈的方式控制,所以能够用简易的结构通过单独线圈的切换实现电力抑制。
(7)高频电流的频率的变更
如图17所示,控制驱动部40的控制部50在通过电磁线圈100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通过由电磁线圈100产生的磁场所引起的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切换从驱动部40供给到电磁线圈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即,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动作频率大(高)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动作频率的范围中的最大值。
由此,通过切换高频电流的频率,能够调整最大输出电力值MP1、MP2,所以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不需要复杂的控制,而能够容易地变更输出范围(第一范围:0~MP1、或者、第二范围:0~MP2)。
(8)高频电流的谐振频率的切换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控制部50在通过电磁线圈100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通过由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所引起的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切换包括电磁线圈100的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EX中的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
由此,通过切换谐振电容器的值,变更谐振电路的频率,能够调整最大输出电力值MP1、MP2,所以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不需要复杂的控制,而能够容易地变更输出范围(第一范围:0~MP1、或者、第二范围:0~MP2)。
(9)驱动电路结构的切换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控制部50以在通过电磁线圈100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以全桥电路结构动作,在通过由电磁线圈100产生的磁场所引起的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以半桥电路结构动作的方式,切换驱动部40的电路结构。
由此,通过控制驱动信号,切换驱动部40的电路结构,能够调整最大输出电力值MP1、MP2,所以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无需复杂的控制而能够容易地变更输出范围(第一范围:0~MP1、或者、第二范围:0~MP2)。
(10)动作模式的切换
在控制部50自身中预先作为判别用特性设定表示被加热物配置于磁场的情况下的负载特性的负载电阻的频率特性,控制部50通过与作为表示受电对象物配置于磁场的情况下的负载特性的负载电阻的频率特性的判别用特性进行比较,判别是否配置有受电对象物。
由此,通过在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侧探测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能够迅速并且可靠地判别成为感应加热动作模式还是成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进而,与动作模式匹配地变更显示、操作的设定,所以无需进行切换操作等,使用方便性提高。
(11)带通信功能的受电对象物
在控制驱动部40的控制部50和受电设备A等受电对象物中设定通信功能,在通过基于电磁线圈100的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时,从受电对象物向控制部50发送表示受电对象物处于受电状态的信号。
由此,能够确认在受电设备A等受电对象物载置于顶板3上的情况下处于受电状态,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受电对象物的判别。
(12)具有谐振电路的受电对象物
在受电设备A等受电对象物中,设置有构成包括通过基于电磁线圈100的电磁感应被供电的受电线圈502和谐振电容器的谐振电路的受电电路AX。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能够与锅的大小、形状、位置偏移对应地,对多个单独线圈选择性地供给高频电流,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的加热,并且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与受电设备需要的最大输出电力值匹配地,仅驱动能够供给必要的电力的单独线圈,所以能够抑制针对受电设备供给过大的电力,能够进行高效的供电。进而,能够从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进行受电设备的电力控制,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另外,能够抑制从未载置受电设备的单独线圈泄露出不需要的磁通。另外,设定为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基于操作部的输出调节范围、利用显示部显示的显示内容相同,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实施方式2.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负载探测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在实施方式2中,在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的加热部中的任意个或者全部载置有负载的情况下,判别负载的类别来进行最大输出电力值的切换。
在顶板3上的加热部10载置负载,并用加热部10开始加热动作或者供电动作时,通过探测部60的检测电路60a、60b检测载置的负载的电特性,利用探测部60通过电特性探测负载特性。控制部50探测负载是受电设备A、还是作为被加热物的锅P、还是非加热物(小物等)、或者、有无负载,进行驱动部40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的切换(参照图7、图8以及图10)。
接下来,依照示出图16的负载探测处理步骤的流程图,说明负载探测的动作。
首先,在加热部10载置负载,并通过操作部5、6开始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的动作时,探测部60开始与载置有负载的电磁线圈100相关的电特性(驱动电路的电特性)的检测(步骤S11)。控制部50以输出虽然对加热不充分但对探测充分的大小的高频电流I的方式,控制驱动信号的相位θ,并且,例如,在20~100kHz的频率范围中,在某一定时间内扫描高频电流I的频率(驱动频率fsw)的同时,控制驱动部40(步骤S12)。根据此时的电特性的变化的情况,控制部50通过设置于控制部50的判别探测受电对象物的负载判别单元,判别负载是否为包括受电设备A的受电对象物(步骤S13)。此外,在该步骤S13中的判别时间点,探测部60中的针对判别用特性曲线T的阈值被设定为受电对象物探测用。
在步骤S13中,判别为负载是受电设备A时,控制部50将驱动部40的最大输出值设定为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步骤S14),根据操作部6的操作,对作为负载的受电设备A开始供电(步骤S15)。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中判别为负载并非受电设备A时,控制部50以输出对探测充分的大小的高频电流I的方式,控制驱动信号的相位θ,并且将驱动频率fsw设定为锅探测用频率,控制驱动部40(步骤S16)。
通过此时的电特性,判别是否为加热对象(步骤S17),在判别为并非被加热物(加热对象外)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驱动部40的动作停止(步骤S20)。
接下来,在步骤S17中,由探测部60判别为负载是被加热物时,控制部50将最大输出值设定为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步骤S18),根据操作部6的操作,开始向负载的加热(步骤S19)。在该步骤S17中的判别时间点,探测部60中的针对判别用特性曲线T的阈值被设定为被加热物探测用。
此外,控制部50也可以控制为根据判别结果,以可知是感应加热动作模式、还是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方式,显示于显示部7。
以下,总结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2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控制方法中,首先,用检测电路60a、60b检测驱动用于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100的驱动部40的电特性,根据其电特性(电流、电压、频率),探测部60探测配置于磁场的负载的负载特性(负载电阻的频率特性)。进而,通过控制部50的负载判别单元,根据负载特性,判别负载是被加热物还是受电对象物。
在判别为负载是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控制部50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第一范围(0~MP1),并且控制为将电磁线圈100作为感应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在判别为是受电对象物的情况下,控制部50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设定为具有比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小的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的第二范围(0~MP2),并且控制为将电磁线圈100作为供电线圈来通过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
由此,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自动地判别在顶板3载置的负载的类别,能够使用通常被用作感应加热线圈的电磁线圈100,根据负载进行通常的感应加热烹调,并且还作为非接触地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动作,所以能够提高便利性。
在示出负载探测处理步骤的流程图中,具有判别是否为受电对象物的工序、和判别是否为被加热物的工序,先实施判别为受电设备的工序。
由此,能够先可靠地判别受电设备,能够防止错误地转移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通过最初判别是被加热物还是受电设备,能够可靠地判别受电设备,防止错误地转移到加热动作,并且通过更可靠地抑制最大输出电力值,能够防止向受电设备供给过大的电力。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是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进行最大输出电力值的切换的实施方式。主要参照示出包括图17的驱动部的谐振电路的电路图以及示出频率和高频电流(输出电力)的关系的图,说明实施方式3的通过变更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频率来进行的最大输出电力值的切换。
图17(a)是包括驱动部40的谐振电路的简易电路图。另外,图17(b)示出频率f、和对其得到的高频电流I的关系。
在图17(a)中,电容器C相当于图7中的谐振电容器81、83,电抗L相当于电磁线圈100。另外,虽然在图17(a)中未图示,但与图7同样地,具备驱动部40、控制部50以及探测部60。
如图7所示,在隔着顶板3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负载时,探测部60探测载置的负载的负载特性,在由负载判别单元判别为负载是锅P等被加热物时,控制部50如在图17(a)中简单所示,将相对从包括与负载耦合的线圈L(电磁线圈100)和谐振电容器C的谐振负载的电特性得到的谐振频率f0高Δf1的频率,设定为驱动信号的频率fsw1,驱动驱动部40。此时,根据负载电阻R和在谐振电路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的关系,如图17(b)所示,在谐振频率f0时,高频电流I成为最大,得到最大输出电力值MP1。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隔着顶板3在电磁线圈100上载置负载,探测部60探测到载置的负载是受电设备A时,控制部50同样地如在图17(a)中简单所示,将相对从包括与负载耦合的线圈L(电磁线圈100)和谐振电容器C的谐振负载的电特性得到的谐振频率f0高Δf2的频率,设定为驱动信号的频率fsw2。Δf2既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值,也可以设定为Δf1的n倍。此时,Δf1<Δf2。即,如图17(b)所示,控制部50针对驱动部40,将得到使最大输出电力值成为MP2<MP1、大概是最大输出电力值MP2成为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约1/2程度的高频电流I2的频率fsw2,设定为驱动信号的频率。
由此,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通过控制在驱动部40中设定的驱动信号的频率fsw、即利用频率控制驱动部40的动作特性的范围,能够简单地抑制最大输出电力值MP,所以能够抑制向受电设备A供给过剩的电力,而高效地进行供电动作,并且无需切换电路等追加的构成要素,而能够廉价地构成。
以下,总结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控制驱动部40的控制部50在通过电磁线圈100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通过由电磁线圈100产生的磁场所引起的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切换对驱动部40供给的高频电流I的频率。
由此,通过变更驱动频率fsw,能够调整最大输出电力值MP1、MP2,所以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控制而能够容易地变更输出范围(第一范围:0~MP1、或者、第二范围:0~MP2)。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控制部通过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切换对驱动部供给的驱动信号的频率,即,通过使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动作频率大(高)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动作频率的范围的最大值,能够切换高频电流的频率的范围,调整最大输出电力值的范围,所以无需复杂的控制而能够容易地变更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输出范围。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是进行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的切换的其它实施方式。根据图18以及图19,说明实施方式4的通过切换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谐振电容器进行的最大输出电力值的抑制。
探测部60检测隔着顶板3在单独线圈101和单独线圈102上载置的负载的电特性,在由负载判别单元判别为负载是受电设备A时,控制部50使与谐振电容器81并联地连接的开关21闭合。在使开关21闭合时,对谐振电容器81并联地连接谐振电容器82,谐振电容器的电容增加。在此,在将谐振电容器81的电容设为C81,将谐振电容器82的电容设为C82,将C81和C82的合成电容设为C81’时,C81<C81’。其结果,相比于开关21被开放的情况,包括与驱动部40连接的单独线圈101、102、受电设备A、以及谐振电容器81、82的谐振负载的谐振频率f0’降低。式(3)以及式(4)示出其情况。
[式3]
数3
[式4]
数4
其中,根据C81<C81’,f0>f0’。
在此,式(1)以及式(2)中的L是作为负载的受电设备A和线圈100耦合的状态下的电感。
图19(a)是示出包括驱动部40的谐振电路的电路图。图19(b)是示出驱动频率fsw和高频电流I的关系的图形。
在开关21闭合的状态下,电路的谐振频率降低(f0’),所以在使驱动部40以驱动频率fsw动作时,高频电流I成为比开关21被开放的情况小的输出。即,控制部50控制为在负载是受电设备A的情况下,通过切换开关21来追加C83,增大与线圈L串联地连接的谐振电容器C的电容,使谐振频率f0相对于驱动频率fsw变低,从而抑制得到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
此外,在隔着顶板3在单独线圈103、104上载置负载的情况下,通过对谐振电容器83并联地连接与开关22串联地连接的谐振电容器84,使开关22闭合,增加电容器电容来降低谐振频率f0,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此,例示地示出图2(a)所示的包括多个线圈的电磁线圈100中的、单独线圈101~104,但在其它结构的线圈中也能够实现。
以下,总结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的任意结构中,包括控制部50的控制单元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切换谐振电路的谐振电容器。
通过切换谐振电容器C的值,变更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f0,能够调整最大输出电力值MP1、MP2,所以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无需复杂的控制,而能够容易地变更输出范围(第一范围:0~MP1、或者、第二范围:0~MP2)。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通过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对应地,控制部控制驱动部的谐振负载的谐振频率,能够简单地抑制最大电力值,所以通过切换谐振电容器来控制谐振频率,抑制对受电设备供给过大的电力,通过以不供给不需要的电力的方式控制,能够高效地进行供电动作。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是进行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的切换的其它实施方式。参照图20以及图21,说明实施方式5的驱动部的电路结构的切换。
图20(a)是示出概略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驱动部40的一部分的电路块的概略图。在图20(a)中,示出包括开关元件对401、402、谐振电容器80、电磁线圈100的全桥电路。全桥电路用基于图20(b)所示的二对的互补信号a、a’、b、b’的驱动信号驱动,对电磁线圈100供给高频电流I。关于驱动信号的频率,在20~100kHz的范围内,根据由探测部60检测出的电特性,由控制部50设定最佳的频率。例如,将相对电磁线圈100与在顶板上载置的负载耦合的情况下的驱动部40的谐振频率f0高几kHz的加上值Δf的频率设定为驱动频率fsw。
在此,代表性地,以配设于加热部10的电磁线圈100为例子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易于说明,电磁线圈100用单一的线圈显示。能够如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说明,通过驱动信号a、b(a’、b’)的信号间的相位差θ,调整对电磁线圈100供给的高频电流I的大小。全桥电路的动作已知,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对构成驱动部40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402,虽然在图20(a)中未图示,但经由商用电源31、二极管桥32、平滑电路33供给电源电压V。在全桥电路动作时,对谐振电容器80和电磁线圈100的两端,在与相位差θ的大小对应的期间Tθ,针对驱动频率fsw的每一个周期,施加电源电压|V|(图20(d))。另一方面,将在包括谐振电容器80和电磁线圈100、以及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的合成电阻的驱动电路的阻抗Z中流过的高频电流设为I。负载R是电磁线圈100的电阻分量和负载的合成电阻。在驱动电路中流过的电流I在式(5)的ωL-(1/ωc)是“0”、即成为|Z|=R时变得最大,此时得到最大输出电力值MP。
[式5]
数5
在由探测部60和控制部50的负载判别单元判别为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是锅P等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感应加热烹调器1转移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控制部50使驱动部40以全桥电路结构动作,以得到通过在图20中未图示的操作部5、6设定的输出电力值P的方式,控制驱动信号a、b(a’、b’)的相位差θ,控制对电磁线圈100供给的高频电流I。
另一方面,在由探测部60和控制部50的负载判别单元判别为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是受电设备A的情况下,控制部50在图20(c)所示的定时,将驱动信号a、a’、b、b’输出到驱动部40。如图20(c)所示,驱动信号b是始终L(低)电平的信号,驱动信号b’是始终H(高)电平的信号。因此,如图21(a)所示,供给到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2中的、上侧的半导体开关元件402a的驱动信号b是始终L(低)电平,所以半导体开关元件402a不被驱动。另外,供给到下侧的半导体开关元件402b的驱动信号b’是始终H(高)电平,所以半导体开关元件402b成为始终导通状态。其结果,构成驱动部40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402成为图21(b)所示的电路结构。即,在判别为负载是受电设备A时,感应加热烹调器1转移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控制部50以使驱动部40成为半桥电路结构的方式控制。
对构成驱动部40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402,经由在图20中未图示的交流电源31、二极管桥32、平滑电路33供给电源电压V。在半桥电路动作时,对谐振电容器80和电磁线圈100的两端,在与脉冲宽度Tw的大小对应的期间Tw,针对驱动频率fsw的每一个周期,施加电源电压V(图20(e))。其结果,在电磁线圈100中流过的高频电流I2的大小成为作为全桥电路结构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1/2,得到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也成为1/2。
即,在负载是不需要大的电力的受电设备A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50控制向驱动部40输出的驱动信号,切换驱动部40的电路结构,能够抑制最大输出电力值MP。
在此,说明了图20、图21所示的简易的附图中的电路结构的变更,但在应用于图6所示的实际的驱动电路的情况下,成为共用半导体开关元件对401,将半桥包括两个电路的结构。
以下,总结说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的任意结构中,控制部50以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以全桥电路结构动作,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以半桥电路结构动作的方式,切换驱动部40的电路结构。
由此,通过切换电路结构,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无需复杂的控制,而能够调整最大输出电力值MP1、MP2,所以能够与动作模式对应地,容易地变更输出范围(第一范围:0~MP1、或者、第二范围:0~MP2)。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以根据锅的大小、形状、位置偏移等状况,对多个单独线圈选择性地供给高频电流的方式动作,所以能够实现高效的加热。另外,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通过控制驱动部,能够简单地抑制最大输出电力值,以与受电设备需要的最大电力匹配地,仅驱动能够供给必要的电力的线圈的方式动作,所以能够高效地供电,并且无需切换电路等追加的构成要素,而能够廉价地构成。进而,能够抑制从未载置受电设备的线圈泄露出不需要的磁通。另外,构成为能够从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进行受电设备的电力控制,所以使用方便性提高。
实施方式6.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6中的操作部的结构例的图。实施方式6是通过开关操作,进行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的切换的其它实施方式。
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通过操作开关任意地选择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在感应加热烹调器本体2的操作部5中,作为选择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的某一个的操作开关,设置有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在通过操作开关选择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时,控制部50以将驱动部40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切换为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
以下,参照图22,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动作模式的切换。
图22(a)所示的操作部5具备:选择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的某一个而开始动作的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和调节供电电力值或者输出电力值的大小的向下开关512、向上开关513的操作开关。进而,具备用于以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的某一个动作的情况下使动作停止的停止开关514的操作开关。此外,操作开关的种类、配置是一个例子,不限定于此。
在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标有示出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图案(象形图)、和示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图案。控制部50在检测到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被按压一次时,判断为选择出感应加热动作模式,转移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探测部60检测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的电特性,根据电特性探测负载特性。控制部50在由负载判别单元判别为是可加热的负载(锅P)时,将驱动部40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设定为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以得到与设定的调节值α对应的加热的输出电力值P的方式,在与负载的材质、形状匹配的驱动条件下控制驱动部40,进行加热动作。在未载置负载的情况、是受电设备A的情况等判别为是不适合于加热的负载的情况下,控制部50以不转移到加热动作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使加热动作停止。
另一方面,控制部50在检测到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被持续按压两次时,判断为选择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转移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通过图4中的检测电路60a、60b,检测在顶板3上载置的负载的电特性,在探测部60根据电特性探测到负载特性时,控制部50在由负载判别单元根据负载特性判别为是能够供给电力的受电设备A时,将驱动部40的最大输出电力值设定为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以对受电设备A供给与调节值α对应的供电电力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在未载置负载的情况、探测到是并非受电设备A的负载、或者是被加热物的情况下,控制部50以不转移到供电动作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使供电动作停止。
在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被按下多次的情况下,从最初的第一次起依次按照感应加热动作模式→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感应加热动作模式→…,每次被按下时切换动作模式。在使动作停止的情况下,通过按下停止开关514,在某一个动作模式下动作的动作停止、或者动作模式的选择被取消。此外,按钮的按下次数是一个例子,也可以用按下时间的长度的差异识别。
在操作部5中设置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来构成切换操作部,能够任意地选择动作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在图22(a)的例子中,切换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汇总为一个,并且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在按钮的表面上显示不同的图案,独立地设置停止开关514,从而无需增加操作开关的数量,针对每个功能配置操作开关,所以易于理解操作内容,便利性提高。
另外,能够选择动作模式,能够削减由控制部50进行的负载的判别时间。进而,即使在假设载置有难以判别的负载的情况下,通过适合地选择动作模式,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动作。
图22(b)所示的操作部5是独立地设置动作模式切换开关的例子。即,分别具备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开关511a、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开关511b,各个操作开关兼用于动作的开始和停止。例如,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开关511b被按下1次时,控制部50检测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开关被按压,转移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转移后的动作与上述情况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内容。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开关511b还兼作停止开关,所以在供电动作中,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开关511b被再次按下时,控制部50以使供电动作停止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
同样地,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开关511a被按下时,控制部50检测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开关被按压,转移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转移后的动作与上述情况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内容。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开关511a还兼作停止开关,所以在加热动作中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开关511a被再次按下时,控制部50以使加热动作停止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
图22(c)所示的操作部5是进而在图22(b)所示的操作部5中设置停止开关514,并且使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和停止开关514分离的例子。各操作开关被按下的情况下的动作与上述情况相同,所以省略详细内容。
另外,也可以以能够识别选择出的动作模式的方式,在按下动作模式切换开关511时,在此虽然未图示,使选择出的操作开关发光。例如,也可以使操作开关本身发光、使操作开关的周围发光、或者、在选择动作模式的对象的加热部的附近在顶板3上的某处在易于视觉辨认的场所设置例如LED灯等的显示器并根据动作模式分色地点亮。
进而,也可以在显示部7中,设置以可知是感应加热动作模式、还是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方式显示动作模式的功能,由显示部7构成动作模式显示部。即使假设在顶板3上载置锅的情况下错误地按下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开关,只要有表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显示,就能够发现操作错误。
此外,在上述中,记述为控制部50探测操作开关的操作,但也可以构成为由独立地设置的微型机等判别操作状态,对控制部50输出与操作对应的指令,控制部50据此控制驱动部40。通过在操作部5中设置切换动作模式的动作模式切换开关,能够提高便利性。
另外,在上述中,例示性地说明了针对多个加热部中的一个加热部的操作部5的操作,但既可以与各加热部对应地设置到各个操作部5,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多个加热部9、10、11以任意的动作模式动作。例如,在加热部10中通过感应加热动作模式进行烹调,同时使加热部11以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用非接触地接受电力而动作的搅拌机等同时进行调味汁的制作,从而使用方便性进一步提高。
以下,总结说明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中的任意结构中,具备包括设置有切换通过电磁线圈100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通过由电磁线圈100产生的磁场所引起的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操作开关的操作部5的切换操作部。
由此,能够任意地选择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所以便利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中的任意结构中,具备显示部7,该显示部7显示包括控制状态、操作向导的显示对象,并且具有关于以通过电磁线圈100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还是以通过由电磁线圈100产生的磁场所引起的电磁感应对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显示以哪一个动作模式动作的动作模式显示部。
由此,能够视觉辨认动作模式的状态,所以便利性提高。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通过设置用于选择动作模式的专用的操作开关,切换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便利性。
实施方式7.
在实施方式7中,示出在操作部中选择出调节值的情况下,能够与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以及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各自的调节值(设定水平)对应地,使用预先决定有输出电力值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进行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输出电力值的调节的实施方式。
图23至图3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实施例1至3中的动作的图,以下,详细说明各实施例的动作。
在此,实施方式7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结构能够使用实施方式1的图3以及图4记载的结构,所以省略构成要素的说明。此外,还能够应用于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
一般,在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烹调时,根据烹调内容,在调节为适合于烹调的输出电力值(火力)的同时进行烹调。本实施方式涉及在进行烹调时,为了根据烹调内容得到期望的输出电力值,使用操作部5、或者操作部6调节为输出电力值P的大小,为此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以及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无需变更调节值α(设定水平)的调节范围,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控制部50将针对调节值α的输出电力值P的大小设定为与各动作模式对应的不同的值的方法。即,能够使用操作部5、或者操作部6来调节的调节值α(设定水平)的可调节的范围在各动作模式中相同,以使针对相同的调节值α的输出电力值P的大小在各动作模式中不同的方式,控制部50控制驱动部40。
但是,通过变更从驱动部40供给到电磁线圈100的高频电流I的大小,变更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加热部9~10各自的输出电力值P的大小。即,控制部50以得到期望的大小的输出电力值P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变更供给到电磁线圈100的高频电流I的大小。
[实施例1]
参照图23所示的表示调节值α和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以及图24所示的表示调节值α和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的图形,说明实施方式7中的实施例1的动作。
图23是示出作为调节范围的10个阶段的调节值α(设定水平)和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的数据表格。另外,在图24中,为了使图23的数据表格更易于理解,用将横轴设为调节值α、将纵轴设为输出电力值P的图形,表示图23的调节值α(设定水平)和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在此,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设定不同的输出电力值P。该数据表格既可以预先存储于控制部50的存储器等、或者、也可以在程序中记述为数据表格。
接下来,参照这些图,说明通过在图1所示的操作部6中选择调节值α(设定水平),调节输出电力值P的大小的例子。关于调节范围,例如,在图23中,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设置的显示部7中,用1~10的数值,阶段性地显示设定水平。通过在操作部6中选择操作10阶段中的任意阶段的设定水平,能够得到与该调节值α(设定水平)对应的期望的输出电力值P。此时,控制部50以得到与设定的调节值α(设定水平)对应的输出电力值P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调节供给到电磁线圈100的高频电流I的大小。
但是,在对操作部6进行操作来调节输出电力值P的情况下,在能够用操作部6调节的范围(调节范围)中,将最大调节值α1下的输出电力值P中的最大输出电力值设为MP,针对每个动作模式,预先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控制部50,设定包括以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的情况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以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的情况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的输出电力值P。此外,这些最大输出电力值MP的大小关系是MP1>MP2。
即,在对操作部6进行操作来调节输出电力值P的情况下,在可调节的范围中,与设定的调节值α(设定水平)对应的输出电力值P的大小被设定为在各动作模式中得到不同的输出电力值P。
针对用操作部6设定的调节值α的输出电力值P(火力)例如预先存储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内部的存储器等,在以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的情况下,在对操作部6进行操作来选择调节值α(设定水平)的“8”时,控制部50判别为动作模式是感应加热动作模式,根据在图23所示的数据表格中提供的值,以对电磁线圈100供给得到输出电力值2000W的高频电流I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另一方面,在以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的情况下,在对操作部6进行操作来选择出调节值α(设定水平)的“8”时,控制部50判别为动作模式是非接触供电模式,根据在图23所示的数据表格中提供的值,以对电磁线圈100供给得到输出电力值1000W的高频电流I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此外,在图23中示出的各数值表示一个例子,不限定于这些。
在图23以及图24中,示出设定为输出电力值P相对调节值α直线地变化的例子,但图25以及图26是设定为针对每个动作模式使输出电力值P阶段状地变化的例子。在此,图25以及图26是示出以三个阶段的设定水平设定输出电力值P的例子的数据表格和对其进行图形化的图。在该例子中,也设定为在同一调节范围(调节值α)中,在各动作模式中得到不同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
这样,通过针对输出电力值(火力)的调节值,按照每个动作模式设定不同的值,无需意识到动作模式,而能够以相同的调节范围进行输出电力值的调节动作,所以无需针对每个动作模式改变操作方法,而能够提高便利性。另外,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在调节范围中设定为最大输出电力值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受电设备供给过大的电力。
[实施例2]
参照图27所示的表示调节值α和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以及图28所示的表示调节值α和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的图形,说明实施方式7中的实施例2的动作。
图27是示出作为调节范围的10个阶段的调节值α(设定水平)和基于比率ka的输出电力设定值的关系的数据表格。另外,图28是为了使图27的数据表格变得更易于理解,用将横轴设为调节值α、将纵轴设为输出电力值P的图形表示图27的调节值α(设定水平)和基于比率ka的输出电力设定值的关系的图。在此,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中,设定不同的输出电力值P。该数据表格既可以预先存储于控制部50的存储器等、或者、也可以在程序中记述为数据表格。
在实施例2中,各动作模式下的针对调节值α(设定水平)的输出电力值P(火力)的大小并非如实施例1的图23所示用数值表示输出电力值P,例如,如图27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所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输出电力值P(火力)是以乘以针对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与各调节值α对应地预先设定的输出电力值P的大小的一定的比率ka(0<ka<1)而得到的值输出的。
例如,在将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与调节范围的最大调节值α1对应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设为3000W的情况下,在图27中,示出设定为在调节范围整体中,相对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情况下的输出电力值P,以0.5倍的比率(ka=0.5),输出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情况下的输出电力值P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的例子。如在图28的图形中示出使用图27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得到的各动作模式下的针对各调节值α的输出电力值P的大小,在该例子中,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相对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成为1/2倍(0.5倍)的大小的输出电力。即,以MP1×ka(0<ka<1),提供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最大调节值α1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所以根据3000W×0.5倍成为1500W。
此外,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有在制度上被管控为1500W以下的可能性,所以MP2需要成为1500W以下,在假设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最大输出电力值超过3000W的情况下,需要以成为MP2=ka×MP1<1500W的方式,设定最大输出电力值下的比率ka。
在此,虽然成为以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输出电力值P为基准的比率ka,但也可以相反地,使用以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输出电力值P为基准的比率kb(kb>1)。
另外,该比率ka既可以如图27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所示,以相对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数值数据提供,或者,也可以如图29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所示,针对每个调节值α变更比率kc。图30是用将横轴设为调节值α、将纵轴设为输出电力值P的图形表示图29的调节值α(设定水平)和输出电力设定值P的关系的图。针对调节值α阶段性地变更输出电力值P。
[实施例3]
参照图31所示的表示调节值α和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的图形,说明实施方式7中的实施例3的动作。
在实施方式7的实施例3中,控制部50根据预先设定的公式,使输出电力值P(火力)根据调节值α变化。此时,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以及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都可以根据公式决定输出电力值P、或者还可以在任意一个模式中根据公式决定输出电力值P。
例如,在调节范围中,以用具有正的斜率的一次直线表示输出电力值P的方式,预先设定公式。作为例子,说明如图31(a)所示,不论在哪一个动作模式中,都针对调节范围中的调节值α,以一次式提供输出电力值P(火力)的情况。
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在将调节值设为αm,将此时得到的输出电力值设为Pm时,用式(6)提供Pm。
[式6]
数6
Pm=a×αm+b (0<a,0≦b) ...(6)
在此,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的针对调节值αm的输出电力值P1、和调节范围中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关系成为0≦Pm≦MP1。
另一方面,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在将调节值设为αn,将此时得到的输出电力值设为Pn时,用式(7)提供Pn。
[式7]
数7
Pn=c×αn+d (0<c,0≦d) ...(7)
在此,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针对调节值αn的输出电力值Pn、和调节范围中的最大输出电力值MP2的关系同样地成为0≦Pn≦MP2。
但是,各动作模式下的调节值α和输出电力值P的关系如图31(a)的图形所示,MP1>MP2,以针对各调节值α得到期望的输出电力值P的方式,预先设定a、b、c、d的值,从而能够针对同一调节值α得到不同的输出电力值P。例如,在设为MP1>MP2时,设定为成为a>c(b≧d)即可。在图31(a)中,示出b=d=0的例子。
如上所述,通过变更公式的斜率(a或者c),能够变更针对设定的调节值α的输出电力值P(火力)。这样,控制部50分开使用多个公式,根据公式,决定输出电力值P,以对电磁线圈100供给可得到决定的输出电力值P的高频电流I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0的输出。其结果,感应加热烹调器1在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能够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MP1的第一范围,并且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能够将驱动部40的输出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MP2的第二范围。即,感应加热烹调器1通过在各动作模式下,根据预先设定的公式,控制部50控制驱动部40,能够针对基于操作部6的调节范围中的同一调节值α,得到不同的输出电力值P。
此外,在图31(a)中,说明了用一次式得到各动作模式下的针对调节值α的输出电力值P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定为针对调节值α用任意的斜率的变化量得到输出电力值P的公式。
另外,在图23~图31中,为方便起见,用以一次式得到的直线表现输出电力值P相对感应加热动作模式的调节范围的变化,但不限于此,如图31(b)~图31(d)所示,输出电力值P相对调节值α的变化的方式也可以根据烹调的便利性任意地设定。
在图31(a)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设定为随着调节值α的增加,输出电力值P直线地增加,相对于此,在图31(b)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设定为随着调节值α的增加,输出电力值P直线地降低。
在图31(c)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设定为随着调节值α的增加,输出电力值P非线性地递增。另外,在图31(d)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设定为随着调节值α的增加,输出电力值P与图31(c)不同而非线性地递增。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设定为按照每个动作模式,针对相同的调节值得到不同的输出电力值,所以无需意识到动作模式,而能够以相同的调节范围调节,所以无需针对每个动作模式变更操作方法,能够提高便利性。另外,在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即使在调节范围被设定为最大输出电力值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受电设备供给过大的电力。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该发明的范围内,自由地组合各实施方式或者使各实施方式适宜地变形、省略。
另外,在图中,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或者相当的部分。

Claims (19)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磁线圈,用于产生磁场;
驱动部,对所述电磁线圈供给高频电流;
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及
探测部,具有检测所述驱动部的电特性的检测单元,该探测部根据所述电特性探测配置于所述电磁线圈的附近的负载的负载特性,
所述控制部具有负载判别单元,该负载判别单元根据所述负载特性判别所述负载是被加热物还是受电对象物,
所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所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将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的第一范围,并且使得以通过所述电磁线圈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所述受电对象物的情况下,将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的第二范围,并且使得以通过所述电磁线圈向所述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顶板,该顶板载置所述负载,
在所述顶板上产生基于所述电磁线圈的磁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操作部,该操作部调节供给到所述电磁线圈的所述高频电流,
通过所述操作部中的操作,在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进行输出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所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间切换从所述驱动部供给到所述电磁线圈的所述高频电流的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所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间切换包括所述电磁线圈的磁场产生用励磁电路中的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包括全桥电路,所述控制部切换所述驱动部的电路结构,以使得在所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下以全桥电路结构动作,在所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以半桥电路结构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预先设定的输出电力值设定表格,调节所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以及所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所述输出电力值。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预先设定的公式,调节所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以及所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下的所述输出电力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线圈包括以平面状卷绕的中央线圈和配设于所述中央线圈的周边的周边线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线圈包括多个单独线圈,针对所述多个单独线圈的每一个具备驱动电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受电对象物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使得对所述多个单独线圈中的某任意所述单独线圈供给高频电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判别单元通过比较所述负载特性和预先设定的判别用特性来判别所述负载是所述被加热物还是所述受电对象物。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切换操作部,该切换操作部设置有切换所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和所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的操作开关。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动作模式显示部,该动作模式显示部显示以所述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还是以所述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的动作模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受电对象物之间设定有通信功能,在从所述电磁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对所述受电对象物进行了供电时,从所述受电对象物向所述控制部发送表示所述受电对象物处于受电状态的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受电对象物设置有受电电路,该受电电路包括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包括通过所述电磁线圈供电的受电线圈和谐振电容器。
18.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驱动用于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的驱动部的电特性,探测配置于所述电磁线圈的附近的负载的负载特性,
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进行如下控制: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将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一最大输出电力值的第一范围,并且使得以通过所述电磁线圈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动作模式动作,在判别为所述负载是受电对象物的情况下,将所述驱动部的输出电力值的范围设定为具有第二最大输出电力值的第二范围,并且使得以通过所述电磁线圈向所述受电对象物供电的非接触供电动作模式动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具有:
判别所述负载是否为所述受电对象物的处理步骤;以及
判别所述负载是否为所述被加热物的处理步骤,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方法先实施判别是否为所述受电对象物的处理步骤。
CN201680032720.3A 2015-07-31 2016-07-22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852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1378 2015-07-31
JP2015151378 2015-07-31
PCT/JP2016/071527 WO2017022516A1 (ja) 2015-07-31 2016-07-22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2784A true CN107852784A (zh) 2018-03-27
CN107852784B CN107852784B (zh) 2020-11-10

Family

ID=57942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2720.3A Active CN107852784B (zh) 2015-07-31 2016-07-22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331321B1 (zh)
JP (1) JP6173623B2 (zh)
CN (1) CN107852784B (zh)
ES (1) ES2883583T3 (zh)
WO (1) WO201702251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7831A (zh) * 2020-08-14 2020-12-15 中山市合硕高品电器有限公司 可显示感应区域范围及锅具偏离识别装置及方法
CN112394244A (zh) * 2019-08-19 2021-02-23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电路、电器及控制方法
CN113613354A (zh) * 2021-10-09 2021-11-05 江苏新恒基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功耗控制方法及感应加热装置
CN114688952A (zh) * 2020-12-29 2022-07-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设备及其锅具偏移检测方法和加热控制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9696B2 (ja) * 2017-05-01 2021-07-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2175633B1 (ko) * 2018-03-21 2020-11-06 (주)쿠첸 피가열체의 적합성을 평가하는 가열 장치
KR102653030B1 (ko) 2018-11-19 2024-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삼상 전원이 적용되는 유도 가열 장치의 용기 감지 방법
JP7224187B2 (ja) * 2019-01-09 2023-0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非接触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11968765B2 (en) * 2019-03-01 2024-04-23 The Vollrath Company, L.L.C. Induction cooking system
CN112398188A (zh) * 2019-08-19 2021-02-23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电器设备及电器设备的工作方法
CN112398234A (zh) 2019-08-19 2021-02-23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输出控制装置、方法和存储介质
JP7337282B2 (ja) * 2020-09-11 2023-09-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器システム
KR20230106844A (ko) * 2022-01-07 2023-07-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50A (zh) * 1993-06-15 1995-07-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H07288181A (ja) * 1994-04-19 1995-10-31 Hitachi Home Tec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7012490A (ja) * 2005-07-01 2007-01-1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054179A (ja) * 2010-09-03 2012-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3094174A1 (ja) * 2011-12-20 2013-06-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4426B2 (ja) * 2008-01-08 2012-1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の制御方法
WO2010041354A1 (ja) * 2008-10-08 2010-04-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WO2010101202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478735B2 (ja) * 2010-11-22 2014-04-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50A (zh) * 1993-06-15 1995-07-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H07288181A (ja) * 1994-04-19 1995-10-31 Hitachi Home Tec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7012490A (ja) * 2005-07-01 2007-01-1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054179A (ja) * 2010-09-03 2012-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3094174A1 (ja) * 2011-12-20 2013-06-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4244A (zh) * 2019-08-19 2021-02-23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电路、电器及控制方法
CN112394244B (zh) * 2019-08-19 2021-09-14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电路、电器及控制方法
CN112087831A (zh) * 2020-08-14 2020-12-15 中山市合硕高品电器有限公司 可显示感应区域范围及锅具偏离识别装置及方法
CN114688952A (zh) * 2020-12-29 2022-07-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设备及其锅具偏移检测方法和加热控制系统
CN114688952B (zh) * 2020-12-29 2023-12-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设备及其锅具偏移检测方法和加热控制系统
CN113613354A (zh) * 2021-10-09 2021-11-05 江苏新恒基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功耗控制方法及感应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31321A1 (en) 2018-06-06
WO2017022516A1 (ja) 2017-02-09
CN107852784B (zh) 2020-11-10
ES2883583T3 (es) 2021-12-09
JPWO2017022516A1 (ja) 2017-08-03
JP6173623B2 (ja) 2017-08-02
EP3331321A4 (en) 2019-03-20
EP3331321B1 (en) 2021-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2784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US10004114B2 (en)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JP6559348B2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328572B2 (ja) 非接触給電機能付き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EP4037147A1 (en) Wireless power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CN207117238U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供电平台
US20200163171A1 (en) Induction cooktop
NL8303136A (nl) Verwarmingstoestel van het elektromagnetische inductietype.
US20210274606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induction heating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8141921A (zh) 感应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92161A (zh)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以及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
JP200315175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WO2020166061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5159353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9163915A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725050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H0231472B2 (zh)
JP2023033834A (ja) エネルギー供給装置
JPH11121159A (ja) 電磁調理器
JP2017183020A (ja) 加熱調理システム、受電装置、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210109249A (ko) 유도 가열 구현 가능한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JP696056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0241449B1 (ko) 전자 유도 가열 조리기의 소물부하 판정장치 및 방법
JP5945720B2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H0982467A (ja) 電磁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