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41522A - 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41522A CN107841522A CN201710981055.9A CN201710981055A CN107841522A CN 107841522 A CN107841522 A CN 107841522A CN 201710981055 A CN201710981055 A CN 201710981055A CN 107841522 A CN107841522 A CN 1078415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asmonate
- inonotus obliquus
- betulic acid
- methyl jasmonate
- zymotic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33/00—Preparation of stero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38—Chemical stimulation of growth or activity by addition of chemical compounds which are not essential growth factors; Stimulation of growth by removal of a chemical compou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otany (AREA)
- Mycology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包括:将活化的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CFCC 83414接入液体培养基,于24‑26℃发酵培养8‑14天,在发酵第5‑8天加入茉莉酸类物质,发酵完成后,分离菌体和发酵液,通过后处理从菌体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白桦脂酸。本发明通过在发酵中期加入茉莉酸甲酯刺激桦褐孔菌的生长,该方法无需引入基因工程菌株或者外加酶,后处理简单,能有效提高桦褐孔菌中白桦脂酸的产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及代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十分珍稀而名贵的药用真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芬兰、波兰、日本北海道等北半球北纬40°~50°的地区和我国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吉林长白山一带。从16世纪以来,俄罗斯、波兰、芬兰等国家的民间就广泛使用桦褐孔菌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等。
桦褐孔菌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引起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的白腐。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菌丝在零下40℃也不会冻死,是极耐寒的种类。桦褐孔菌的形态特征:菌核呈现瘤状(不育性的块状物),外表黑灰,有不规则沟痕,内部黄色,无柄,直径25~40cm,深色,表面深裂,很硬,干时脆,可育部分厚5mm,皮壳状薄,暗褐色;菌管3~10mm,脆、通常菌管的前端开裂,菌孔每mm 6~8个,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菌肉木柱质,有轻微的、模糊不清的环纹,鲜(明亮)淡黄褐色。孢子呈阔椭圆状至卵状,光滑,9~10μm×5.5~6.5μm,有刚毛。
桦褐孔菌含有多糖、三萜类、桦褐孔菌醇、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栓菌酸、多种羊毛甾醇型三萜类化合物、叶酸衍生物、芳香族的香草酸、丁香酸及γ羟基苯甲酸,还有报道称已分离出单宁化合物、类固醇、生物碱类化合物、黑色素类、低分子多酚类及木质素类化合物。
三萜类物质的药理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保肝、提高动物免疫力和在胚胎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等多种活性,此外,在抗氧化、抗糖尿病、调节心血管系统等方面均呈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
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BA),又名桦木酸,是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中,如鼠李科的酸枣仁、桦木科的白桦树皮、豆科的皂角刺、蔷薇科的光皮木瓜、五加科刺五加、大戟科重阳木、锦葵科木芙蓉花等。最早分离于生长在非洲东部的鼠李科常绿植物的树皮。在我国,白桦脂酸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白桦树皮。近年研究表明,白桦脂酸具有诸多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HIV、抗炎、抗菌、抗疟疾等,尤其是在抗肿瘤方面,特别是针对黑色素瘤,有突出的表现。同时还具有作用机制特异、分子质量小、低毒性等优点,有广泛的应用开发前景,是一类很有潜力的药物先导化合物。
茉莉酸类物质为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及其氨基酸衍生物等。茉莉酸类物质可以在外界机械创伤、病虫害防御、不利的环境因子胁迫等信号转导中起信使作用,可活化一系列防御基因,使特定的防御基因转录和翻译,最终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目前已有研究表明茉莉酸、茉莉酸甲脂或甲基茉莉酮酸对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诱导子,茉莉酸类物质可以提高内生真菌中紫杉醇的产量。三萜类物质属于次生代谢产物,是真菌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的,所以茉莉酸类物质极有可能会促进三萜类物质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该方法无需引入基因工程菌株或外加酶,后处理简单,能有效提高桦褐孔菌中三萜类物质,特别是白桦脂酸的产量。
一种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包括:将活化的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CFCC 83414接入液体培养基,于24-26℃发酵培养8-14天,在发酵第5-8天加入茉莉酸类物质,发酵完成后,分离菌体和发酵液,通过后处理从菌体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白桦脂酸;
其中,所述茉莉酸类物质为茉莉酸、茉莉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
三萜类物质属于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在桦褐孔菌的代谢过程中产生,桦褐孔菌的发酵周期一般为12天。茉莉酸类物质被证明是一种能增加菌丝体生长和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诱导剂。本发明研究发现,在发酵中期加入茉莉酸类物质可有效提高桦褐孔菌中三萜类物质,特别是白桦脂酸的产量。
本发明中,所述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CFCC 83414菌株购自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株编号CFCC 83414。
所述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CFCC 83414活化用的固体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合成培养基和麸皮水浸提液的混合物。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合成培养基可以为市售产品。
所述固体培养基中原料质量百分比组成可以为:马铃薯浸出粉1%,葡萄糖2%,琼脂1.8%,氯霉素0.01%,余量为麸皮水浸提液;其中,麸皮水浸提液为麸皮按照4-6%质量百分比浓度加入水中,经熬制、除杂后得到。
固体培养基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将麸皮按照4-6%质量百分比浓度加入水中,熬制0.4-0.6小时后用八层纱布过滤除去大颗粒;然后加入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合成培养基,混匀,煮沸,分装在玻璃管中,之后在121℃下灭菌20min,灭菌后摆成斜面待其凝固。
所述液体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合成培养基和麸皮水浸提液的混合物。马铃薯葡萄糖合成培养基可以为市售产品。
所述液体培养基中原料质量百分比组成可以为:马铃薯浸出粉0.8%,葡萄糖2%,余量为麸皮水浸提液;其中,麸皮水浸提液为麸皮按照4-6%质量百分比浓度加入水中,经熬制、除杂后得到。
液体培养基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将麸皮按照4-6%质量百分比浓度加入水中,熬制0.4-0.6小时后用八层纱布过滤除去大颗粒;然后加入马铃薯葡萄糖合成培养基,混匀,分装在三角瓶中于121℃下灭菌20min。采用此培养基配方,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代谢。
所述发酵温度可以为25℃,发酵时间可以为11-14天,所述发酵方式为三角瓶发酵。
发酵培养时,前2-3天转速设为0rpm/min,然后再以90-110rpm/min的转速培养2-3天,之后再以150-180r/min的转速培养。先静置2~3天,是因为刚接种后,培养基中菌体较少,所需要的氧气也较少;然后再以90-110rpm/min的转速培养2-3天,是因为这个时期,菌体已经在逐渐增多,所以要适当增大转速,以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之后再以150-180r/min的转速培养,是因为此时其菌体量已经达到其最大值,所以要适当加大转速。这样设置转速,更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代谢。
所述茉莉酸类物质在加入前,先溶解在20%的吐温80中,配置成1mol/mL的母液,采用0.22μm的无菌的有机系滤膜过滤除菌,根据需要用无菌的20%的吐温80稀释至需要的浓度。
所述茉莉酸类物质可以为茉莉酸、茉莉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茉莉酸甲酯。预实验中对茉莉酸、茉莉酸甲酯这两种物质进行初步比较,发现茉莉酸甲酯是既可以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又可以促进白桦脂酸合成。
所述茉莉酸甲酯的加入时间可以为发酵第6-7天。因为此时添加,发酵后得到的白桦脂酸量最多。
以每升发酵液计,所述茉莉酸甲酯的添加量可以为2-150μmol;优选为5-50μmol;更优选为10μmol。因为加入茉莉酸甲酯的量过少时,诱导效果不明显;茉莉酸甲酯加入量过高时,将会抑制白桦脂酸的产生。
所述后处理包括将菌体破碎后用乙醇溶液萃取,同时将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之后合并萃取液,浓缩,得到白桦脂酸。
所述菌体破碎、萃取方法为:将菌体先用无菌水洗涤两次,之后加入适量的无菌水,用超声破碎仪破碎5次,每次1min(300W),然后加入等量的95%乙醇溶液进行萃取,于23-27℃超声提取0.8-1.2h,萃取2-3次,合并,得到萃取液。
所述发酵液萃取白桦脂酸方法为:将发酵液用等量的乙酸乙酯萃取,于23-27℃超声提取0.8-1.2h,萃取2-3次,合并,得到萃取液。
所述发酵液萃取三萜类物质的方法为:将发酵液用三倍体积的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于23-27℃超声提取0.8-1.2h,萃取2-3次,合并,得到萃取液。
本发明在桦褐孔菌发酵过程中,于合适的时机添加诱导剂茉莉酸类物质,以提高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的产量,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发酵中期添加茉莉酸类物质,有效促进了桦褐孔菌菌体生长,并促进了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产量的提高,当添加茉莉酸甲酯时,三萜类物质含量最高可提高57.8%,白桦脂酸的产量可提高2-4倍。
(2)茉莉酸甲酯作为信号因子,可以调节微生物的防御系统,从而在转录水平上影响次生代谢。使用茉莉酸甲酯作为诱导剂,无需引入基因工程菌株或外加酶,后处理简单。
(3)茉莉酸甲酯与油酸和真菌激发子诱导相比,对增加菌体中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的含量效果更为显著;与真菌激发子相比,对三萜类物质总含量的提升效果更强。茉莉酸甲酯分子较小,容易添加,是一种较好的诱导剂。
附图说明
图1为白桦脂酸标准品的液相色谱图。
图2为菌体破碎液的液相色谱图。
图3为发酵液的液相色谱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来阐释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以下实施例中: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CFCC 83414菌株购自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株编号CFCC 83414。
实施例1
1、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将麸皮按照5%质量百分比浓度加入水中,熬制0.5小时后用八层纱布过滤除去大颗粒,得到麸皮水浸提液;然后加入PDA合成培养基(市售),混合均匀后,将其煮沸后分装在玻璃管中,每管10mL,之后在121℃下灭菌20min。灭菌后摆斜面至斜面凝固。
其中,原料质量百分比组成为:马铃薯浸出粉1%,葡萄糖2%,琼脂1.8%,氯霉素0.01%,余量为麸皮水浸提液。
2、菌种的活化
将桦褐孔菌CFCC 83414接种到斜面上,在25℃的培养箱中培养15天左右,待其长满整个斜面。
3、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将麸皮按照5%(以水的体积计)的比例加入水中,并且熬制半个小时后用八层纱布过滤除去大颗粒,得到麸皮水浸提液;然后加入PDB合成培养基(市售),混合均匀后,分装在500mL的锥形瓶中,每瓶分装100mL,之后在121℃下灭菌20min。
其中,原料质量百分比组成为:马铃薯浸出粉0.8%,葡萄糖2%,余量为麸皮水浸提液。
4、接种
每个摇瓶接种1块1cm2的桦褐孔菌CFCC 83414菌种。
5、发酵
在25℃温度下培养,先静置2~3天,然后再以100rpm的转速培养2~3天,之后再以180rpm的转速培养。
6、茉莉酸甲酯的配制
茉莉酸甲酯在加入前,先溶解在20%的吐温80中,配置成1mol/mL的储备液,采用0.22μm的无菌的有机系滤膜过滤除菌,之后用无菌的20%的吐温80稀释成5mmol/mL工作液。
7、茉莉酸甲酯的加入
正常的发酵过程中,在发酵第6天,每瓶加入5mmol/mL的茉莉酸甲酯工作液0.04mL,使得发酵液中茉莉酸甲酯的终浓度为2μM。
8、菌体和发酵液的分离和提取
将发酵液及菌体倒入50mL离心管,在3500r/min的转速下离心10min,将发酵液和菌体细胞分离。菌体用去离子水洗2次后用冻干机冻干除去水分,然后称其干重,之后每管加入15mL左右的95%乙醇溶液,用超声破碎仪破碎5次,每次1min,25℃下超声1h,萃取2次;对于每个样品,发酵液先定容至100mL,然后分别取10mL和50mL,并分别加入30mL水饱和的正丁醇和50mL乙酸乙酯萃取,25℃温度下超声1h,之后用离心机离心,转速为3500r/min,时间为10min,每个样品萃取2次。之后用旋蒸仪进行旋转蒸发浓缩,直到将其蒸干为止,旋转蒸发的参数如下:转速为120r/min,水浴的温度为50℃。
得到的晶体用1-2mL甲醇(色谱纯)溶解,用0.22μm的有机系的微孔滤膜过滤除杂,之后等待进样。
9、白桦脂酸浓度的测定:反相液相色谱法(RP-HPLC)。
其色谱检测条件:
色谱柱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
流动相为乙腈/水(v/v=91/9);
流速1.0mL/min;
检测波长210nm;
柱温35℃;
进样量20μL;
跑样时间25min,梯度洗脱。
绘制标准曲线:取1mL标准品进样,在色谱检测条件下测定对应的峰面积值(A),以峰面积值A为纵坐标,白桦脂酸的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经统计处理求得白桦脂酸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4277C-2975.5(R2=0.999)
10、三萜类物质含量的测定:香草醛-高氯酸法
香草醛-高氯酸测定方法:取待测样品溶液或样品稀释液0.1mL于试管中,70℃加热挥干溶剂,再加5%(m/v)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mL,高氯酸0.5mL,混匀后于60℃水浴中20min,取出后置于冷水中15min,最后加入冰醋酸5mL,混匀后,吸取200μL于550nm下测定吸光值。每个设三个复孔。
三萜类物质标准曲线的制定(以白桦脂醇为对照):称5mg白桦脂醇于离心管中,加10mL无水乙醇,配成500μg/mL的储备液。用无水乙醇稀释成200μg/mL的工作液。取200μg/mL的白桦脂醇工作液0.05,0.1,0.2,0.3,0.4,0.5,0.6mL于试管中(对应的浓度10,20,40,60,80,100,120μg/mL),之后按照香草醛-冰醋酸法测量。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白桦脂醇的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经统计处理求得白桦脂醇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8.18575C+15.47603(R2=0.99964)。
白桦脂酸标准品、菌体破碎液和发酵液的液相色谱图分别见图1-图3;工艺流程图见图4。
实验组在发酵中期时加入茉莉酸甲酯,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测定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添加茉莉酸甲酯的实验组冻干菌体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9.08和10.19mg/g,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6.11和11.16μg/g;对照组和实验组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含量分别为9.90和10.74mg/100mL,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0.0575和0.0678μg/mL。
由结果可知,添加茉莉酸甲酯的实验组中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的产量显著高于自然发酵的对照组。可见适时、适量地加入茉莉酸甲酯能起到提高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产量的作用。
实施例2
参照实施例1的桦褐孔菌发酵工艺,在加入茉莉酸甲酯阶段,每瓶加入5mmol/mL的茉莉酸甲酯工作液0.1mL,使得发酵液中茉莉酸甲酯的终浓度为5μM。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浓度的检测方法同实施例1。
实验组在发酵中期时加入茉莉酸甲酯,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测定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添加茉莉酸甲酯的实验组冻干菌体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9.08和13.38mg/g,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6.11和12.36μg/g;对照组和实验组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含量分别为9.90和5.95mg/100mL,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0.0575和0.1774μg/mL。
实施例3
参照实施例1的桦褐孔菌发酵工艺,在加入茉莉酸甲酯阶段,每瓶加入5mmol/mL的茉莉酸甲酯工作液0.2mL,使得发酵液中茉莉酸甲酯的终浓度为10μM。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浓度的检测方法同实施例1。
实验组在发酵中期时加入茉莉酸甲酯,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测定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添加茉莉酸甲酯的实验组冻干菌体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9.08和11.10mg/g,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6.11和15.68μg/g;对照组和实验组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含量分别为9.90和9.85mg/100mL,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0.0575和0.1970μg/mL。
实施例4
参照实施例1的桦褐孔菌发酵工艺,在加入茉莉酸甲酯阶段,每瓶加入50mmol/mL的茉莉酸甲酯工作液0.1mL,使得发酵液中茉莉酸甲酯的终浓度为50μM。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浓度的检测方法同实施例1。
实验组在发酵中期时加入茉莉酸甲酯,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测定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添加茉莉酸甲酯的实验组冻干菌体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9.08和14.33mg/g,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6.11和8.34μg/g;对照组和实验组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含量分别为9.90和13.10mg/100mL,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0.0575和0.1624μg/mL。
实施例5
参照实施例1的桦褐孔菌发酵工艺,在加入茉莉酸甲酯阶段,每瓶加入50mmol/mL的茉莉酸甲酯工作液0.2mL,使得发酵液中茉莉酸甲酯的终浓度为100μM。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浓度的检测方法同实施例1。
实验组在发酵中期时加入茉莉酸甲酯,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测定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添加茉莉酸甲酯的实验组冻干菌体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9.08和12.79mg/g,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6.11和11.29μg/g;对照组和实验组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含量分别为9.90和10.25mg/100mL,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0.0575和0.0303μg/mL。
实施例6
参照实施例1的桦褐孔菌发酵工艺,在加入茉莉酸甲酯阶段,每瓶加入50mmol/mL的茉莉酸甲酯工作液0.3mL,使得发酵液中茉莉酸甲酯的终浓度为150μM。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
三萜类物质和白桦脂酸浓度的检测方法同实施例1。
实验组在发酵中期时加入茉莉酸甲酯,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测定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添加茉莉酸甲酯的实验组冻干菌体中三萜类物质的含量分别为9.08和10.11mg/g,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6.11和7.14μg/g;对照组和实验组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含量分别为9.90和5.79mg/100mL,白桦脂酸的含量分别为0.0575和0.1088μg/mL。
从实施例1~6的结果表明,添加2~150μM的茉莉酸甲酯发酵的桦褐孔菌菌体或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以及白桦脂酸的含量总体上均高于自然发酵的对照;说明加入茉莉酸甲酯后,菌体和发酵液中三萜类物质以及白桦脂酸的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
Claims (8)
1.一种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包括:将活化的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CFCC 83414接入液体培养基,于24-26℃发酵培养8-14天,在发酵第5-8天加入茉莉酸类物质,发酵完成后,分离菌体和发酵液,通过后处理从菌体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白桦脂酸;
其中,所述茉莉酸类物质为茉莉酸、茉莉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合成培养基和麸皮水浸提液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采用三角瓶发酵,发酵时间为11-14天;培养时,前2-3天转速设为0rpm/min,然后再以90-110rpm/min的转速培养2-3天,之后再以150-180r/min的转速培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茉莉酸类物质为茉莉酸甲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茉莉酸甲酯的加入时间为发酵第6-7天。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每升发酵液计,所述茉莉酸甲酯的添加量为0-150μmo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包括将菌体破碎后用乙醇溶液萃取,同时将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之后合并萃取液,浓缩,得到所述的白桦脂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萃取方法为:置于23-27℃下超声提取0.8-1.2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81055.9A CN107841522A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81055.9A CN107841522A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41522A true CN107841522A (zh) | 2018-03-27 |
Family
ID=61662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981055.9A Pending CN107841522A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841522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13730A (zh) * | 2018-07-10 | 2018-11-30 | 长江大学 | 一种红曲菌高产洛伐他汀的培养方法 |
CN110896784A (zh) * | 2019-12-06 | 2020-03-24 |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一种桦褐孔菌的代料栽培培养基、代料栽培方法及应用 |
CN112159789A (zh) * | 2020-10-17 | 2021-01-01 | 江苏师范大学 | 土元粉在促进桦褐孔菌生长并诱导多酚积累上的应用 |
CN116218755A (zh) * | 2022-12-30 | 2023-06-06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 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结构类似物的应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3460A (zh) * | 2009-12-22 | 2011-01-05 | 辽宁大学 | 一种桦褐孔菌及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三萜类物质的方法 |
CN103156052A (zh) * | 2013-02-21 | 2013-06-19 | 徐向群 | 液体深层发酵生产桦褐孔菌免疫增强活性物质的工艺 |
CN104673681A (zh) * | 2015-02-11 | 2015-06-03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株桦褐孔菌qd04及其转化虎杖生成白藜芦醇、三萜皂苷和多糖的方法 |
CN106086147A (zh) * | 2016-06-30 | 2016-11-09 | 浙江大学 | 利用真菌激发子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CN106119333A (zh) * | 2016-06-30 | 2016-11-16 | 浙江大学 | 一种利用脂肪酸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CN106978465A (zh) * | 2017-04-06 | 2017-07-25 | 杭州娃哈哈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桦褐孔菌总三萜发酵产量的发酵方法 |
-
2017
- 2017-10-19 CN CN201710981055.9A patent/CN10784152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3460A (zh) * | 2009-12-22 | 2011-01-05 | 辽宁大学 | 一种桦褐孔菌及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三萜类物质的方法 |
CN103156052A (zh) * | 2013-02-21 | 2013-06-19 | 徐向群 | 液体深层发酵生产桦褐孔菌免疫增强活性物质的工艺 |
CN104673681A (zh) * | 2015-02-11 | 2015-06-03 | 青岛农业大学 | 一株桦褐孔菌qd04及其转化虎杖生成白藜芦醇、三萜皂苷和多糖的方法 |
CN106086147A (zh) * | 2016-06-30 | 2016-11-09 | 浙江大学 | 利用真菌激发子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CN106119333A (zh) * | 2016-06-30 | 2016-11-16 | 浙江大学 | 一种利用脂肪酸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CN106978465A (zh) * | 2017-04-06 | 2017-07-25 | 杭州娃哈哈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桦褐孔菌总三萜发酵产量的发酵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XIANGQUN XU等: "Stimulated production of triterpenoids of Inonotus obliquus using methyl jasmonate and fatty acid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 |
向超: "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科技辑》 * |
张仕瑾等: "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13730A (zh) * | 2018-07-10 | 2018-11-30 | 长江大学 | 一种红曲菌高产洛伐他汀的培养方法 |
CN108913730B (zh) * | 2018-07-10 | 2021-09-28 | 长江大学 | 一种红曲菌高产洛伐他汀的培养方法 |
CN110896784A (zh) * | 2019-12-06 | 2020-03-24 |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一种桦褐孔菌的代料栽培培养基、代料栽培方法及应用 |
CN112159789A (zh) * | 2020-10-17 | 2021-01-01 | 江苏师范大学 | 土元粉在促进桦褐孔菌生长并诱导多酚积累上的应用 |
CN112159789B (zh) * | 2020-10-17 | 2022-01-14 | 江苏师范大学 | 土元粉在促进桦褐孔菌生长并诱导多酚积累上的应用 |
CN116218755A (zh) * | 2022-12-30 | 2023-06-06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 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结构类似物的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41523A (zh) | 利用群体感应分子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三萜类物质方法 | |
CN107841522A (zh) | 利用茉莉酸类物质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
CN114409660B (zh) | 一种cpa型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 |
CN106086147A (zh) | 利用真菌激发子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
CN106692211B (zh) | 一种牛樟芝菌丝体三萜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 |
CN102559828B (zh) | 一种通过微生物转化黄芪总皂苷制备黄芪甲苷的方法 | |
CN105998103B (zh) | 板栗花活性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6119333A (zh) | 一种利用脂肪酸诱导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白桦脂酸的方法 | |
CN110004065B (zh) | 一种红褐灵芝新菌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 |
Khorasani et al. | Beneficial effects of endophytic fungi inoculation on tanshinone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of Salvia abrotanoides | |
CN105753889B (zh) | Cochlioquinone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 |
CN101481379B (zh) | 银杏内生真菌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的化合物 | |
CN101492356B (zh) | 利用褐多孔菌的发酵液分离制备化合物2,4-二羟基-5-甲基-苯乙酮的方法 | |
CN104894180A (zh) | 一种灵芝发酵转化大豆异黄酮糖苷制备苷元的方法 | |
CN107964556A (zh) | 一种利用微生物转化山奈酚高效生产紫云英苷的方法 | |
CN106831696A (zh) | 大环内酯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4357525B (zh) | 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甘草次酸的方法 | |
KR101609606B1 (ko) | 말똥진흙버섯의 총 트리테르펜 화합물 생산량을 향상시키는 방법 | |
CN1288163C (zh) | 一种甾体皂甙元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
CN109503623B (zh) | Guanacastane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 |
CN105085221B (zh) | 具有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11869671B (zh) | 三羟基苯甲酸取代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在抗植物病原菌中的应用 | |
CN115583953B (zh) | 喹唑啉酮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9260206A (zh) | 一种土曲霉新次级代谢产物lw-1的用途 | |
AU2021104334A4 (en) | Phenanthroindolizidine alkaloi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