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19216B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19216B
CN107819216B CN201710711400.7A CN201710711400A CN107819216B CN 107819216 B CN107819216 B CN 107819216B CN 201710711400 A CN201710711400 A CN 201710711400A CN 107819216 B CN107819216 B CN 1078192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nector
housing
arm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114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19216A (zh
Inventor
永田雅一
松泽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19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19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19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192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8Resiliently-mounted rigid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he two parts of a coupling devic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最小限度的横向可动量条件下能够将所有板片的导电条部件的连接部配设于对应电路部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1)中,形成于壳体(10)的收纳部(17)与各板片(20A~20D)对应地具有收纳各板片(20A~20D)的前部的收纳槽(17A~17D),上述多个板片(20A~20D)中的至少一个板片在对应的收纳槽(17A~17D)内被固定保持,其它板片分别在对应的收纳槽内可动。

Description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多个端子的每一个端子,在一端部具有与对象连接器形成连接的接触部,并在另一端部具有用于与电路基板进行软钎焊连接的连接部,在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各端子的连接部的位置可变,在向电路基板进行软钎焊连接前的自由状态下,即使多个端子的连接部位置位于偏离电路基板的表面的位置,但在连接器配设在电路基板上且连接部抵接于电路基板的表面时,都能够应对上述偏离。
作为这样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知有向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与端子朝向电路基板的方向相垂直的所谓直角电连接器。对于该专利文献1中的端子而言,具有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的嵌合部所延伸的方向、与在下端具有与电路基板软钎焊连接的连接部的脚部所延伸的方向相互垂直,嵌合部与脚部通过呈L字状的折曲部连结,而整体呈直角形状。该呈直角形状的端子被制作成全长不同的两种端子,全长较短的端子折曲部位于全长较长的端子的折曲部的内侧,两端子的嵌合部彼此以及脚部彼此平行,两端子的接触部位于壳体的前表面开口位置,而且两端子的连接部彼此位于壳体的底壁下表面。
专利文献1中的端子的接触部一体地具有上下一对弹性接触片,从上下夹压对象连接器的对象接触销,并利用以使两个弹性接触片的局部相互接近的方式赋予形状的突部来形成喉部。对于该喉部而言,在与对象接触销的插入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在专利文献1的图3、图4中与纸面垂直的直角方向)的两侧位置,壳体的预压轨道以撑开喉部的方式被压入,作为其反作用力,在上述喉部产生夹压该预压轨道的方向的预压。对象接触销在上述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即宽度方向上的上述预压轨道间向上述喉部插入。与上述预压轨道相比,该对象接触销上下方向尺寸较大,因此进一步扩开喉部,并且喉部以上述预压以上的接触压力与对象接触销接触。
对于上述喉部而言,上下的与预压轨道接触的接触点在前后相偏离地存在,上方的接触点相对于下方的接触点靠近前表面开口侧。因此,在插入对象接触销前的状态下,从预压轨道受到的撑开力作为力偶而作用在位置沿前后方向相偏离的两个接触点,其结果是,对端子作用将脚部进而将连接部向下方下压的力矩。
在该专利文献1中,即使长短两种端子的连接部彼此相对于电路基板之上而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稍微不一致的位置,但因上述力矩,两种端子的连接部变得可动,因此因上述力矩而压入电路基板,从而能够使相对于电路基板的位置一致,由此避免软钎焊连接不良。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435052号说明书
在专利文献1中,两种端子的连接部的位置均未被固定,在高度方向上且在横向上均可动,即使在自由状态下相对于电路基板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不一致的位置,但若置于与电路基板连接的状态,则也会因上述力矩而集中位于电路基板上。
然而,两种端子中,任一个连接部均可动,因此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表面上之前,它们的高度位置不同。在与电路基板的表面形成接触后,在与电路基板的表面垂直的高度方向上,它们位于一致的位置,但在与电路基板的表面平行的横向上,双方的连接部均因与上述电路基板的表面接触前的高度位置上有差异,而使与电路基板的表面接触的瞬时的位置、与因被压向电路基板而沿横向移动并稳定时的位置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多个连接器间,产品存在偏差,使得上述连接部的高度方向可动量和横向可动量不同,结果是,即使以在高度方向上以同等程度移位的方式压向电路基板,上述横向上的位置相对于标准位置的差异量也有所不同。这在将连接器自动装配于电路基板的情况下,因连接部的位置不固定而这一点会带来不良情况。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在自动装配时,即使以两个连接部中的一个连接部为基准地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焊垫),并使另一个连接部在其横向可动量内收纳于对应电路,成为基准的上述一个连接部本身的位置也不固定,具有横向可动量,因此上述一个连接部相对于对应电路部位置并不固定,有时即便收纳在对应电路部内也以上述横向可动量偏离,因此,另一个连接部以该一个连接部的横向可动量重叠于该另一个连接部本身的横向可动量的状态下,位于该另一个连接部的对应电路部。如此一来,另一个连接部不局限于收纳于对应电路部。虽说如此,但为了一定使另一个连接部收纳于对应电路部,必须将对应电路部变大,以便在上述重叠的横向可动量的条件下另一连接部也能够存在。这样,在端子的数量较多时,需要将各对应电路部本身变大,而且需要使对应电路部彼此处于以规定距离分开的位置,因此必须增大对应电路部彼此间距离、即对应电路部的排列间距。这就意味着,配设在对应电路部上的连接部即端子彼此间的距离变大,导致连接器的大型化。于在壳体排列有使成为端子的导电条部件排列保持于绝缘板的多个板片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各板片的导电条部件的连接部彼此之间也与上述情况相同。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最小限度的横向可动量的条件下,能够将所有板片的导电条部件的连接部配设于对应电路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利用绝缘板并设保持多个导电条部件而形成板片,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多个板片的收纳部,并在上述壳体的前部形成有用于供对象连接器进行插拔的嵌合部,在壳体的底部具有向电路基板安装的安装面,导电条部件在成为其前端部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并在另一端部以向壳体外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向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进行软钎焊连接的连接部。
在这样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壳体的收纳部,与各板片对应地具有对各板片的前部进行收纳的收纳槽,上述多个板片中的至少一个板片在对应的收纳槽内被固定保持,其它板片分别在对应的收纳槽内可动。
根据这种结构的本发明,多个板片中的一个板片在壳体的收纳槽内被固定保持,因此该板片的导电条部件的连接部处于相对于壳体固定的规定位置。因此,在保持着壳体并将连接器带向电路基板的装配位置时,能够容易地将处于上述规定位置的连接部带向对应电路部的标准位置,并以该标准位置为基准,包括相邻的板片在内的其它板片的连接部,将该连接部本身的可动量的大小作为从相对于对应电路部的标准位置的偏离来考虑就足以,从而能够相对于对应电路部向考虑了上述偏离的规定范围的位置准确地进行配置,而无需较大地形成对应电路部。另外,以被固定保持的板片的连接部为基准即可,因此向电路基板装配连接器时的配置作业变得轻松。
另外,一个板片相对于壳体处于固定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这一个板片的连接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配置在标准位置,因此,其它板片的连接部也在规定范围被带向对应电路部。
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导电条部件的接触部延伸的方向与连接部延伸的方向之间形成角度的连接器。对于这样的连接器而言,在本发明中,多个板片由多种板片构成,各板片所所保持的导电条部件的长度在每种板片上有所不同,上述导电条部件具有呈直线状地沿插拔方向延伸的臂部、和经由折曲部而与该臂部的后端连结并趋向底部地朝下方延伸的脚部,在臂部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在脚部的下端形成有用于向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进行软钎焊连接的连接部,各种板片具有保持臂部的臂部用板片和保持脚部的脚部用板片,臂部用板片与脚部用板片以板面彼此间形成角度的方式通过导电条部件的折曲部连结,多种板片以相互的臂部用板片彼此具有间隔地依次配置且脚部用板片彼此具有间隔地依次配置的方式,设定各种板片的导电条部件的臂部以及脚部的长度,形成于壳体的收纳槽构成为以允许各种板片的臂部用板片分别从后方被插入。
本发明的板片的臂部用板片与脚部用板片形成直角,除被固定保持在收纳槽内的板片以外的其它板片,在对象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可动,从而也能够适用于所谓直角型连接器,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将一个板片保持有多个导电条部件的多个板片收纳在壳体内的连接器中,由壳体固定保持一个板片、并可动保持其它板片,因而上述被固定保持的板片的导电条部件的连接部处于相对于壳体固定的规定位置,在进行连接器向电路基板的自动装配等装配时,以上述规定位置的连接部为基准,能够容易且准确地按标准位置将电路基板配置于对应电路部,从而装配作业变得简单,并且其它板片的连接部也在规定范围配置于对应电路部,因此装配变得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阳型电连接器和阴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下的外观。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的阳型电连接器和阴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下的外观。
图3是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下的阳型电连接器和阴型电连接器的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A)示出阴型电连接器的块部的位置处的截面,(B)示出阴型电连接器的被导向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4是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阳型电连接器和阴型电连接器的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上的剖视图,(A)示出阴型电连接器的块部的位置处的截面,(B)示出阴型电连接器的被导向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5是示出阳型电连接器的壳体的局部的立体图,(A)示出从斜上方观察的外观,(B)示出从斜下方观察的外观。
图6是阳型电连接器的第一板片的立体图,(A)示出从斜上方观察的外观,(B)示出从斜下方观察的外观。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阳连接器;2…阴连接器;10…壳体;14A…上层导向部;14B…下层导向部;16A…上层块部接纳空间;16B…下层块部接纳空间;17…收纳空间;17A…第一收纳槽;17B…第二收纳槽;17C…第三收纳槽;17D…第四收纳槽;20A~20D…板片;20A-1~20D-1…臂部用板片;20A-2~20D-2…脚部用板片;30A~30D…阳端子(导电条部件);31A~31D…臂部;31A-1~31D-1…阳接触部;32A~32D…折曲部;33A-1~33D-1…连接部;70…壳体;80A~80D…阴端子;75A…上层块部;75B…下层块部;76A…上层被导向部;76B…下层被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阳型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阳连接器1”)和阴型电连接器2(以下简称“阴连接器2”)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下的外观。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的阳连接器1和阴连接器2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下的外观。本实施方式的阳连接器1和阴连接器2分别是通过软钎焊连接而装配于对应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通过相互嵌合连接来构成电连接器组装体。另外,阳连接器1是所谓直角电连接器,即:向作为对象连接器的阴连接器2进行插拔的方向(前后方向)、与软钎焊连接于电路基板的连接部配置于该电路基板的方向即形成有连接部的端子的脚部所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垂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前后方向、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作“连接器宽度方向”。
图3的(A)、(B)及图4的(A)、(B)是阳连接器1和阴连接器2的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处的剖视图,图3的(A)、(B)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4的(A)、(B)示出连接器嵌合状态。另外,图3的(A)和图4的(A)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在阴连接器2的在后述的块部75A、75B的位置处的截面,图3的(B)和图4的(B)示出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在阴连接器2的在后述的被导向部76A、77B的位置处的截面。在图3的(A)、(B)及图4的(A)、(B)中,省略了端子的截面和屏蔽板的截面的截面线。
阳连接器1从前方与阴连接器2嵌合连接,阳连接器1具有以电绝缘材料制作成大致呈长方体外形的壳体10、收纳于该壳体10的四种板片20A、20B、20C、20D以及用于将壳体10固定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部件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A)、(B)所示,形状不同的四种板片20A、20B、20C、20D(后述的第一板片20A、第二板片20B、第三板片20C、第四板片20D)具有大致呈横向L字形状的截面,并按板片20A、20B、20C、20D的顺序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变大。一组板片20A、20B、20C、20D(以下,根据需要称作“板片组”)按该板片20A、20B、20C、20D的顺序以位于上方和后方的方式排列保持。如后所述,各板片20A、20B、20C、20D具有以连接器宽度方向(板片宽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的阳端子30A、30B、30C、30D。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10成为相对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与该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假想面)而呈面对称的结构(也参照图5的(A)、(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平面的两侧分别保持一个板片组。
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10具有上壁11、底壁12、以及通过侧端连结两者的侧壁13,上壁11与底壁12比侧壁13向前方(图中为左方)突出。另外,在由上壁11、底壁12以及侧壁13包围的空间内,从上方依次形成有后述的上层隔壁18A、中层隔壁18B、及下层隔壁18C(根据需要统称为“隔壁18A、18B、18C”)。上层隔壁18A和下层隔壁18C的前端与侧壁13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同一位置,中层隔壁18B的前端位于比侧壁13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也参照图5的(A)、(B))。壳体10的位于比侧壁13和隔壁18A、18B、18C靠前方的部分,成为用于与阴连接器2嵌合连接的嵌合部。
在上述嵌合部中,在上壁11与中层隔壁18B之间的空间内,第一板片20A的前端侧部分位于上部,第二板片20B的前端侧部分位于下部。在第一板片20A的前端侧部分的上表面露出有阳端子30A的阳接触部31A-1,在第二板片20B的前端侧部分的上表面露出有阳端子30B的阳接触部31B-1(参照图3的(A)、(B))。在上壁11与第一板片20A的前端侧部分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第一端子保持壁71A的第一连接空间10A。在第二板片20B的前端侧部分的紧上方,沿上述第二板片20B形成有用于接纳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第二端子保持壁71B的第二连接空间10B。
另外,在第一板片20A与第二连接空间10B之间形成有与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阴侧上层嵌合区域对应的阳侧上层嵌合区域。在该阳侧上层嵌合区域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位置从上层隔壁18A向前方延伸的上层导向部14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位置从上层隔壁18A向前方延伸的上层限制部15A;以及用于在上层导向部14A与上层限制部15A之间接纳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上层块部75A的上层块部接纳空间16A。
在上述嵌合部中,在中层隔壁18B与底壁12之间的空间内,第三板片20C的前端侧部分位于上部,第四板片20D的前端侧部分位于下部。在第三板片20C的前端侧部分的下表面露出有阳端子30C的阳接触部31C-1,在第四板片20D的前端侧部分的下表面露出有阳端子30D的阳接触部31D-1(参照图3的(A)、(B))。在第三板片20C的前端侧部分的紧下方,沿上述第三板片20C形成有用于接纳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第三端子保持壁71C的第三连接空间10C。在底壁12与第四板片20D的前端侧部分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第四端子保持壁71D的第四连接空间10D。
另外,在第三连接空间10C与第四板片20D之间,形成有与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阴侧下层嵌合区域对应的阳侧下层嵌合区域。在该阳侧下层嵌合区域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位置从下层隔壁18C向前方延伸的下层导向部14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位置从下层隔壁18C向前方延伸的下层限制部15B;以及用于在下层导向部14B与下层限制部15B之间接纳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下层块部75B的下层块部接纳空间16B。
导向部14A、14B的前端部呈前端收窄形状,来将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块部75A、75B向块部接纳空间16A、16B内引导。另外,该导向部14A、14B的内侧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限制部15A、15B对置的表面)作为对被导入到块部接纳空间16A、16B内的上述块部75A、75B的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方移动提供限制的限制面来发挥作用。
上层限制部15A具有:由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板面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壁部;和有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板面且从该纵壁部的上端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方延伸的横壁部,上层限制部15A的沿前后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呈L字状。该纵壁部的内侧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板面)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作为对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中央壁73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方移动提供限制的限制面来发挥作用。
下层限制部15B具有纵壁部和横壁部,呈使上述的上层限制部15A上下反转的形状。也就是说,下层限制部15B的沿前后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呈倒L字状。该纵壁部的内侧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板面)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作为阴连接器2的后述的中央壁73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方移动通过限制的限制面来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14A、14B、限制部15A、15B以及块部接纳空间16A、16B形成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内,因此能够实现阳连接器1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上层导向部14A、上层限制部15A以及上层块部接纳空间16A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地位于阳侧上层嵌合区域的范围内,而且下层导向部14B、下层限制部15B以及下层块部接纳空间16B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地位于阳侧下层嵌合区域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避免壳体10进而阳连接器1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壳体10的侧壁13的下部设置有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安装部13A,该安装部13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该安装部13A设置有由金属板部件制成的安装部件60,且该安装部件60比底壁12向下方突出。
如图3的(A)、(B)所示,在壳体10的比已叙述的嵌合部靠后部的位置形成有作为用于收纳板片20A~20D的收纳部的收纳空间17,该收纳空间17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另外,如图3的(A)、(B)所示,收纳空间17以壳体10的后半部(图3的(A)、(B)的右半部)的范围向下方敞开。
如图3的(B)及图5的(A)、(B)所示,壳体10在收纳空间17内从上方起依次设有上层隔壁18A、中层隔壁18B、下层隔壁18C。该收纳空间17中,在上壁11与上层隔壁18A之间形成有第一收纳槽17A,在上层隔壁18A与中层隔壁18B之间形成有第二收纳槽17B,在中层隔壁18B与下层隔壁18C之间形成有第三收纳槽17C,并且在下层隔壁18C与底壁12之间形成有第四收纳槽17D。如图3的(B)所示,在各收纳槽17A~17D分别收纳板片20A~20D的后述的臂部用板片20A-1~20D-1。
上层隔壁18A通过板面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上层上部隔壁18A-1与上层下部隔壁18A-2利用具备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板面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上层连结壁部18A-3(参照图5的(A)、(B))连结来形成。该上层连结壁部18A-3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上层导向部14A与上层限制部15A之间。上层上部隔壁18A-1在与上层导向部14A的上部相同高度的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层下部隔壁18A-2在与上层导向部14A的下部相同高度的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层上部隔壁18A-1、上层下部隔壁18A-2以及上层连结壁部18A-3延伸至壳体10的后端附近。
中层隔壁18B作为单独的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的收纳空间17的中央位置处在该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已叙述的那样,中层隔壁18B的前端位于比侧壁13靠前方的位置,换言之位于比收纳空间17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其后端位于比上层隔壁18A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下层隔壁18C通过板面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下层上部隔壁18C-1与下层下部隔壁18C-2利用具备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板面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下层连结壁部18C-3连结来形成。该下层连结壁部18C-3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下层导向部14B与下层限制部15B之间。下层上部隔壁18C-1在与下层导向部14B的上部相同高度的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下层下部隔壁18C-2在与下层导向部14B的下部相同高度的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下层上部隔壁18C-1、下层下部隔壁18C-2以及下层连结壁部18C-3延伸至壳体10的后端附近。
另外,壳体1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形成有具备与侧壁13平行的板面的中央壁10E。该中央壁10E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侧壁13大致相同,并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遍及收纳空间17的整个区域延伸,从而将该收纳空间17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二等分。另外,中央壁10E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从而将上壁11、上层上部隔壁18A-1、上层下部隔壁18A-2、中层隔壁18B、下层上部隔壁18C-1、下层下部隔壁18C-2以及底壁12连结。
如图3的(A)、(B)所示,壳体10设置有多个用于限制各板片20A~20D各自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的弹性卡定片19A~19D。该弹性卡定片19A~19D分别以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悬梁状的方式设置于收纳槽17A~17D内,能够分别限制各板片20A~20D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在第一收纳槽17A内从上壁11的下表面延伸出并限制第一板片20A的移动的多个第一弹性卡定片19A;从上层下部隔壁18A-2的下表面延伸出并限制第二板片20B的移动的多个第二弹性卡定片19B;从下层上部隔壁18C-1的上表面延伸出并限制第三板片20C的移动的多个第三弹性卡定片19C;以及从底壁12的上表面延伸出并限制第四板片20D的移动的多个第四弹性卡定片19D。
图5的(A)是示出从斜上方观察阳连接器1的壳体10的局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的(B)是示出从斜下方观察的外观的立体图。该图5的(A)、(B)中省略了壳体10的上壁11和近前侧的侧壁13的图示。
如图3的(A)、(B)及图5的(A)、(B)所示,第一弹性卡定片19A具有:在上壁11的靠近前端位置处向前方延伸至上层上部隔壁18A-1的前端位置附近的两个第一前方卡定片19A-1、以及在上壁11的靠近后端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至上层上部隔壁18A-1的后端位置附近的一个第一后方卡定片19A-2。如图3的(A)所示,第一前方卡定片19A-1和第一后方卡定片19A-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不具有重复范围地分离设置。另外,如图5的(A)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两个第一前方卡定片19A-1彼此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后方卡定片19A-2。
第二弹性卡定片19B具有:在上层下部隔壁18A-2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处向前方延伸至中层隔壁18B的前端位置附近的两个第二前方卡定片19B-1、和在比该第二前方卡定片19B-1靠后方的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至中层隔壁18B的后端位置附近的一个第二后方卡定片19B-2。如图3的(A)所示,第二前方卡定片19B-1和第二后方卡定片19B-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不具有重复范围地分离设置。另外,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两个第二前方卡定片19B-1彼此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后方卡定片19B-2。
第三弹性卡定片19C具有:在下层上部隔壁18C-1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处向前方延伸至该下层上部隔壁18C-1的前端位置附近的两个第三前方卡定片19C-1、和在比该第三前方卡定片19C-1靠后方的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至该下层上部隔壁18C-1的后端位置附近的一个第三后方卡定片19C-2。如图3的(A)所示,第三前方卡定片19C-1和第三后方卡定片19C-2在前后方向上以其基部彼此相互具有重复范围的方式配置。另外,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两个第三前方卡定片19C-1彼此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后方卡定片19C-2。
第四弹性卡定片19D具有:从底壁12的后端位置向前方延伸至下层下部隔壁18C-2的前端位置附近的两个第四前方卡定片19D-1、和从下层下部隔壁18C-2的前端位置向后方延伸至底壁12的后端位置附近的一个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如图3的(A)所示,第四前方卡定片19D-1和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在前后方向上以除其基部以外的部分彼此相互具有重复范围的方式配置。另外,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两个第四前方卡定片19D-1彼此间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
四种板片20A~20D通过绝缘板并设地保持多个端子来作成。这四种板片20A~20D虽然在绝缘板和端子的长度上互不相同,但基本结构一样,因此首先说明第一板片20A的结构,以与其它板片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第二板片20B、第三板片20C以及第四板片20D的结构。
图6的(A)是示出从斜上方观察阳连接器1的第一板片20A的立体图,(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如图6的(A)、(B)所示,第一板片20A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作为导电条部件的阳端子30A、设置为覆盖端子的排列范围的屏蔽板40A、以及通过一体模制成形来保持阳端子30A和屏蔽板40A的绝缘板50A。
所有阳端子30A以相同形状作成,但其中一部分阳端子30A作为信号端子来使用,其它部分阳端子30A作为接地端子来使用。阳端子30A是通过将金属带条片在板厚方向上折曲而作成的导电条部件,具有在前后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的臂部31A、在该臂部31A的后端处向下方垂直地折曲的折曲部32A、以及经由该折曲部32A而与臂部31A连结并朝向壳体10的底部地向下方延伸的脚部33A。
如图3的(A)所示,臂部31A沿后述的臂部用绝缘板50A-1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遍及其全长地被臂部用绝缘板50A-1固定并保持。如图6的(A)所示,该臂部31A的上表面(板面)的大部分从臂部用绝缘板50A-1的上表面露出,该臂部31A的前端侧部分的上表面(露出面)作为与设置于阴连接器2的阴端子80(参照图1及图2)接触的阳接触部31A-1来形成。
如图3的(B)所示,脚部33A沿后述的脚部用绝缘板50A-2的后表面(图3的(B)中的右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遍及其全长地被脚部用绝缘板50A-2固定并保持。该脚部33A的后表面(板面)的大部分从脚部用绝缘板50A-2的后表面露出。该脚部33A的下端部作为折曲成直角而向后方延伸、且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软钎焊连接的连接部33A-1来形成。
如图6的(B)所示,屏蔽板40A具有与阳端子30A的臂部31A对应设置的臂部用屏蔽板40A-1、以及与阳端子30A的脚部33A对应设置的脚部用屏蔽板40A-2。臂部用屏蔽板40A-1沿后述的臂部用绝缘板50A-1的下表面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在臂部31A的大致遍及全长的范围延伸,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延伸。
如图6的(B)所示,脚部用屏蔽板40A-2沿后述的脚部用绝缘板50A-2的前表面(图3的(B)中的左表面)设置,在上下方向上在脚部33A的大致遍及全长的范围延伸,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用屏蔽板40A-1和脚部用屏蔽板40A-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作为接地端子的阳端子30A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向该阳端子30A侧突出的突出部分,通过以该突出部分与上述阳端子30A接触,能够与该阳端子30A电导通。
如图3的(A)、(B)及图6的(A)、(B)所示,绝缘板50A具有与端子30A的臂部31A对应设置的臂部用绝缘板50A-1、和与端子30A的脚部33A对应设置的脚部用绝缘板50A-2。
臂部用绝缘板50A-1是树脂制的板状部件,如图3的(A)、(B)及图6的(A)、(B)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在臂部31A的大致遍及全长的范围延伸,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延伸。如图6的(A)、(B)所示,该臂部用绝缘板50A-1在其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在前后方向上的四个位置,形成有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延伸的保持部51A-1~54A-1。具体而言,在臂部用绝缘板50A-1的前端位置形成有前端保持部51A-1,在前方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前方中间保持部52A-1,在后方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后方中间保持部53A-1,在后端位置形成有后端保持部54A-1。该保持部51A-1~54A-1覆盖端子30A的臂部31A的上表面和臂部用屏蔽板40A-1的下表面,由此,利用臂部用绝缘板50A-1更加可靠地保持臂部31A和臂部用屏蔽板40A-1。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中间保持部52A-1在前后方向上与壳体10的第一前方卡定片19A-1的前端部对应地配置,后端保持部54A-1在前后方向上与壳体10的第一后方卡定片19A-2的后端部对应地配置。
另外,如图6的(A)所示,臂部用绝缘板50A-1具有从前方中间保持部52A-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前方卡定突部55A、和从后端保持部54A-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个后方卡定突部56A。两个前方卡定突部55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壳体10的两个第一前方卡定片19A-1(参照图3的(A)、图5的(A)及图6的(A))对应的位置。如图6的(A)所示,后方卡定突部56A在后端保持部54A-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大部分的中间区域(除两端域以外的区域)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壳体10的第一后方卡定片19A-2(参照图3的(A)、图5的(A)及图6的(A))对应地配置。
如后所述,前方卡定突部55A卡定于第一前方卡定片19A-1的前端,由此限制臂部用板片20A-1进而限制第一板片20A向后方移动规定量以上(参照图3的(A))距离。另外,后方卡定突部56A卡定于第一后方卡定片19A-2的后端,由此限制臂部用板片20A-1进而限制第一板片20A向前方移动规定量以上距离。(参照图3的(A))。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突部55A、56A彼此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被设定为稍微大于弹性卡定片19A-1、19A-2在前后方向上的前端(自由端)彼此间的距离。即,在卡定突部55A、56A与弹性卡定片19A-1、19A-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存在缝隙(间隙),臂部用板片20A-1进而第一板片20A能够在该缝隙的范围内具有自由度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臂部用绝缘板50A-1具有从前方中间保持部52A-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方限制突部、和从后端保持部54A-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方限制突部。臂部用板片20A-1利用上述限制突部A而与上层上部隔壁18A-1(参照图3的(A))的上表面抵接,由此阻止臂部用板片20A-1遍及前后方向上的全长地与上层上部隔壁18A-1的上表面接触。其结果是,如后所述,当臂部用板片20A-1在第一收纳槽17A内倾斜移动时,即使伴随有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臂部用板片20A-1与上层上部隔壁18A-1的上表面的摩擦也较小,不会对其移动带来任何妨碍。
脚部用绝缘板50A-2是树脂制的板状部件,并如图3的(A)、(B)及图6的(A)、(B)所示那样,在上下方向上在脚部33A的大致遍及全长的范围延伸,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延伸。该脚部用绝缘板50A-2在其前表面和后表面上,在上下方向上的三个位置形成有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延伸的保持部51A-2~53A-2。具体而言,在脚部用绝缘板50A-2的上端位置形成有上端保持部51A-2,在中间位置形成有中间保持部52A-2,在下端位置形成有下端保持部53A-2。该保持部51A-2~53A-2覆盖端子30A的脚部33A的后表面和脚部用屏蔽板40A-2的前表面,由此脚部33A和脚部用屏蔽板40A-2由脚部用绝缘板50A-2更加可靠地保持。
对于第一板片20A而言,多个端子30A的臂部31A和臂部用屏蔽板40A-1由臂部用绝缘板50A-1通过一体模制成形来保持,而且多个端子30A的脚部33A和脚部用屏蔽板40A-2由脚部用绝缘板50A-2通过一体模制成形来保持。如此制作的第一板片20A构成为,具有臂部31A、臂部用屏蔽板40A-1以及臂部用绝缘板50A-1的臂部用板片20A-1与具有脚部33A、脚部用屏蔽板40A-2以及脚部用绝缘板50A-2的脚部用板片20A-2相互垂直,并且通过端子30A的折曲部32A连结。
如图3的(B)所示,第二板片20B成为如下形状,即:在前后方向缩短第一板片20A的臂部用板片20A-1并在上下方向上缩短脚部用板片20A-2。换言之,第二板片20B的阳端子的臂部、脚部、屏蔽板、绝缘板分别短于第一板片20A的端子30A的臂部31A、脚部33A、屏蔽板40A-1、40A-2、绝缘板50A-1、50A-2。
如图3的(B)所示,第三板片20C成为如下形状,即:在前后方向上缩短第二板片20B的臂部用板片20B-1并在上下方向上缩短脚部用板片20B-2。换言之,第三板片20C的阳端子的臂部、脚部、屏蔽板、绝缘板分别短于第二板片20B的阳端子的臂部、脚部、屏蔽板、绝缘板。另外,该第三板片20C在以下三点与第二板片20B不同,即:阳端子的连接部向前方延伸;臂部用绝缘板的卡定突部向下方突出;以及臂部用绝缘板的限制突部向上方突出。
第四板片20D成为如下形状,即:在前后方向上缩短第三板片20C的臂部用板片20C-1并在上下方向上缩短脚部用板片20C-2。换言之,第四板片20D的阳端子的臂部、脚部、屏蔽板、绝缘板分别短于第三板片20C的阳端子的臂部、脚部、屏蔽板、绝缘板。
下文中说明连接器1的组装。连接器1通过将四种板片20A~20D按第四板片20D、第三板片20C、第二板片20B、第一板片20A的顺序从后方朝向壳体10安装来组装。
首先,通过从上方朝壳体10的安装部13A(参照图1及图2)压入安装部件60来进行安装。安装部件60的安装可以在安装了板片20A~20D后进行,另外,也可以同时进行。另外,安装部件60可以通过从下方压入来安装,也可以通过与壳体10的一体模制成形来安装。
接下来,使第四板片20D的臂部用板片20D-1边沿着壳体10的下层下部隔壁18C-2的下表面边向前方移动,插入第四收纳槽17D。在该插入过程中,臂部用板片20D-1的前方卡定突部55D与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抵接,使该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向下方弹性变形,由此允许臂部用板片20D-1的进一步插入。
进而,将臂部用板片20D-1插入,若前方卡定突部55D到达比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则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返回自由状态。其结果是,如图3的(B)所示,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的前端在前方卡定突部55D的后方处卡止于该前方卡定突部55D,阻止臂部用板片20D-1乃至第四板片20D向后方移动。另外,此时,如图3的(A)所示,第四前方卡定片19D-1的后端在后方卡定突部56D的前方处卡定于该后方卡定突部56D,由此阻止臂部用板片20D-1乃至第四板片20D向前方移动。因此,臂部用板片20D-1在前后方向上不产生缝隙(间隙)地被固定。另外,臂部用板片20D-1被第四前方卡定片19D-1和第四后方卡定片19D-2从下方朝下层下部隔壁18C-2的下表面按压,在上下方向上也被固定。也即是说,第四板片20D被壳体10固定地保持。如图3的(A)所示,阳端子30D的连接部33D-1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2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
接下来,以与上述第四板片20D的安装相同的要领,将第三板片20C的臂部用板片20C-1、第二板片20B的臂部用板片20B-1以及第一板片20A的臂部用板片20A-1依次分别从后方插入第三收纳槽17C、第二收纳槽17B以及第一收纳槽17A,由此将各板片20C、20B、20A安装于壳体10。其结果是,板片20A~20D以臂部用板片20A-1~20D-1彼此在上下方向上、脚部用板片20A-2~20D-2彼此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地依次配置的状态,保持于壳体10。另外,如图3的(A)所示,各板片20A~20C的阳端子30A~30C的连接部33A-1~33C-1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2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
在板片20A~20C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结束了的状态下,对于臂部用板片20A-1~20C-1而言,前方卡定突部55A~55C与前方卡定片19A-1~19C-1、以及后方卡定突部56A~56C与后方卡定片19A-2~19C-2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少许缝隙地卡定地配置,另外,在限制突部同与其对置的隔壁18A、18B的面之间也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少许缝隙地配置。因此,板片20A~20C允许在上述缝隙(间隙)的范围内具有自由度地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少许地移动,这一点与被固定地保持的第四板片20D不同。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按照以下的要领装配于电路基板的装配面。首先,在保持有连接器1的壳体10的状态下,以使电路基板的装配面与壳体10的底壁12对置的方式,将各种板片20A~20D的连接部33A-1~33D-1配置在装配面上的对应电路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板片20D被壳体10固定地保持,因而连接部33D-1相对于壳体10处于固定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处于该规定位置的连接部33D-1带向上述对应电路部的标准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其它板片20A~20C的连接部33A-1~33C-1而言,以标准位置为基准,将该连接部33A-1~33C-1本身在前后方向上的可动量大小作为来自相对于对应电路部的标准位置的偏离量来考虑就足以。其结果是,能够相对于对应电路部向考虑了上述偏离量而得到的规定范围的位置准确地进行配置,而无需较大地形成对应电路部。另外,以被固定保持的第四板片20D的连接部33D-1的位置为基准即可,因而在向电路基板装配连接器时,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配置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固定保持了第四板片20D,但也可以代替第四板片20D,而固定保持其它板片20A、20B、20C中任一个板片,并在向电路基板装配时以该板片的位置为基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固定保持了第四板片20D,但除此之外,也可以固定两个或三个板片,在向电路基板装配时,以被固定保持的板片中至少一个的位置为基准。
另外,假如在将连接器1配置于上述装配面之前,所有板片20A~20D的连接部33A-1~33D-1的高度位置一致的情况下,即使在将该连接器1配置在装配面上之后,板片20A~20D也不会进行后述那样的倾斜移动,而会保持原样地维持连接部33A-1~33D-1的高度位置一致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将连接器1配置于上述装配面之前,所有板片20A~20D的连接部33A-1~33D-1的高度位置因制造误差等而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将在下文中说明那样,在连接器1配置在装配面上时,连接部33A-1~33D-1的高度位置的不一致会被自动地实施位置修正。
若将连接器1配置在装配面上,则板片20A~20C的连接部33A-1~33C-1与上述对应电路部抵接而从该对应电路部受到朝向上方的抵接力,由此具有位于比其它连接部靠下方的连接部的板片成为在壳体10的收纳空间17内臂部用、使板片的后部抬起那样的倾斜姿势。
例如,在连接部33A-1~33D-1中仅第一板片20A的连接部33A-1位于比其它连接部33B-1~33D-1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下,该连接部33A-1受到来自对应电路部的上述抵接力,由此向上方抬起高度位置的偏离的量。其结果是,与连接部33A-1所抬起的量对应地,第一板片20A在收纳空间17内成为上述倾斜姿势。该第一板片20A的倾斜移动在第一收纳槽17A内的上下方向的间隙的范围内、即在第一弹性卡定片19A及上层上部隔壁18A-1与臂部用板片20A-1之间所形成的缝隙的范围内进行。这样,第一板片20A成为倾斜姿势,由此该连接部33A-1与其它连接部33B-1~33D-1的高度位置一致。
这里说明了一种板片的连接部的高度位置相偏离的情况,但在多种板片的连接部的高度位置分别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相同。即,具有在向电路基板的装配面做配置之前的状态下,位于最高位的连接部的板片以外的板片因上述抵接力而成为上述倾斜姿势,由此所有连接部33A-1~33D-1的高度位置在上述最上位的连接部的位置处一致。
通过像这样使所有连接部33A-1~33D-1的高度位置一致,能够使该所有连接部33A-1~33D-1可靠地与对应电路部接触。而且,通过将该连接部33A-1~33D-1软钎焊连接于对应电路部,能够使所有连接部33A-1~33D-1确保良好的软钎焊连接状态。另外,安装部件60被软钎焊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臂部用板片20A-1~20C-1在收纳槽17A~17C内能够在上述间隙的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上自由地移动,臂部用板片20A-1~20C-1即使倾斜也不会受到外力,因此配置在装配面上的连接部33A-1~33C-1不会产生残余应力。因此,由于在软钎焊连接部位也不会产生残余应力,所以能够可靠地持续良好的软钎焊连接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臂部用板片20A-1~20D-1形成有限制突部,来阻止收纳槽17A~17D的内表面与该臂部用板片20A-1~20D-1的板面遍及全长地接触。因此,该臂部用板片20A-1~20D-1中的臂部用板片20A-1~20C-1在因上述抵接力、来自弹性卡定片的弹力而在收纳槽17A~17C处移动,由此与弹性卡定片19A~19C相反一侧的板面靠近收纳槽17A~17C的内表面时,该臂部用板片20A-1~20C-1仅通过限制突部而与上述内表面抵接。其结果是,臂部用板片20A-1~20C-1与收纳槽17A~17C的内表面的摩擦力变小,因此即使在臂部用板片20A-1~20C-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时伴随有前后方向的移动的情况下,也不会对该移动造成任何妨碍。
接下来,基于图1、图2及图3的(A)、(B)说明阴连接器2的结构。该阴连接器2向后方(图1、图2及图3的(A)、(B)的右方)嵌合连接于阳连接器1。该阴连接器2具有:适合于连接器1的嵌合部的立方体外形的壳体70、作为排列保持于该壳体70的多个对方端子的阴端子80、以及保持于该壳体70的安装部件90。与阳连接器1对应地,阴连接器2构成为相对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与该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假想面)面对称。
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70具有:具备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板面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四个端子保持壁71A、71B、71C、71D;具备与该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板面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来将上述四个端子保持壁71A、71B、71C、71D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侧壁72;以及与该侧壁72平行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来将上述四个端子保持壁71A、71B、71C、71D连结的中央壁73。
端子保持壁71A、71B、71C、71D以从上方依次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并分别与阳连接器的板片20A、20B、20C、20D对应地设置。以下,在需要区别端子保持壁71A、71B、71C、71D时,分别称作“第一端子保持壁71A”、“第二端子保持壁71B”、“第三端子保持壁71C”、“第四端子保持壁71D”。
第一端子保持壁71A形成壳体70的上壁,用于保持阴端子80的端子保持槽71A-1从下表面内凹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端子保持槽71A-1排列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对于该第一端子保持壁71A而言,从上面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条部71A-2排列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从而利用该突条部71A-2实现强度的提高。
与上述第一端子保持壁71A相同,第二端子保持壁71B用于保持阴端子80的端子保持槽71B-1从下表面内凹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端子保持槽71B-1排列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
第三端子保持壁71C呈使上述的第二端子保持壁71B上下反转的形状,在第三端子保持壁71C的上表面排列形成有端子保持槽71C-1。第四端子保持壁71D形成壳体70的底壁,并呈使上述的第一端子保持壁71A上下反转的形状,在第四端子保持壁71D的上表面排列形成有端子保持槽71D-1,并且在第四端子保持壁71D的下表面排列形成有该突条部71D-2。
在侧壁72的前部设置有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安装部72A,该安装部72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该安装部72A设置有由金属板部件作成的安装部件90,该安装部件90比壳体10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中央壁7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遍及壳体70的整个区域延伸,从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将嵌合部二等分。
在第一端子保持壁71A与第二端子保持壁71B之间形成有沿该第一端子保持壁71A的下表面延伸并用于接纳阳连接器1的第一板片20A的前端部的上层板片接纳空间74A、和在该上层板片接纳空间74A的下方处与阳连接器1的阳侧上层嵌合区域对应的阴侧上层嵌合区域。在该阴侧上层嵌合区域形成有:在该阴侧上层嵌合区域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区域处从第二端子保持壁71B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层块部75A;该上层块部75A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空间的上层被导向部76A;以及该上层块部75A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空间的上层被限制部77A。
上层块部75A具有:从第二端子保持壁71B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棱柱状的上层棱柱部75A-1;和从该上层棱柱部75A-1的上表面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层支承部75A-2。该上层块部75A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厚的厚度尺寸地与第二端子保持壁71B一体形成,从而加强该第二端子保持壁71B。另外,上层棱柱部75A-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阳连接器1的上层导向部14A的内侧面抵接来形成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被限制面。上层支承部75A-2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下方支承阳连接器1的第一板片20A,从而使该第一板片20A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稳定。
上层被导向部76A是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后方接纳阳连接器1的上层导向部14A并进行收纳的空间。形成该上层被导向部76A的侧壁72的内壁面与上层导向部14A的外侧面抵接来形成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被限制面。
上层被限制部77A是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后方接纳阳连接器1的限制部15A并进行收纳的空间。形成该上层被限制部77A的中央壁73的侧面与上述限制部15A的纵壁部的侧面抵接来形成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被限制面。
在第二端子保持壁71B与第三端子保持壁71C之间形成有用于接纳阳连接器1的第二板片20B、第三板片20C以及中层隔壁18B各自的前端侧部分的中层板片接纳空间74B。
在第三端子保持壁71C与第四端子保持壁71D之间形成有沿该第四端子保持壁71D的上表面延伸并用于接纳阳连接器1的第四板片20D的前端部的下层板片接纳空间74C、和在该下层板片接纳空间74C的下方处与阳连接器1的阳侧下层嵌合区域对应的阴侧下层嵌合区域。在该阴侧下层嵌合区域形成有:在该阴侧下层嵌合区域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区域从第三端子保持壁71C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层块部75B;该下层块部75B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空间的下层被导向部76B;以及在该下层块部75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空间的下层被限制部77B。
下层块部75B呈使上层块部75A上下反转那样的形状,并具有下层棱柱部75B-1和下层支承部75B-2,但与上层块部75A的上层棱柱部75A-1相比,下层棱柱部75B-1的形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尺寸变小这一点不同。下层支承部75B-2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上方支承阳连接器1的第四板片20D,从而使该第四板片20D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稳定。
下层被导向部76B和下层被限制部77B分别呈使上层被导向部76A和上层被限制部77A上下反转那样的形状,但如上所述那样,与下层支承部75B-2变窄的程度相应地,与该上层被导向部76A和上层被限制部77A相比,下层被导向部76B和下层被限制部77B的形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尺寸变大这一点不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层块部75B、下层被导向部76B以及下层被限制部77B以与上层块部75A、上层被导向部76A以及上层被限制部77A不同的连接器宽度尺寸形成,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以使阴连接器2上下反转的错误的姿势使阳连接器1嵌合的所谓的误嵌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块部75A、75B、被导向部76A、76B以及被限制部77A、77B形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内,因此能够实现阴连接器2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上层块部75A、被导向部76A以及上层被限制部77A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复地位于阴侧上层嵌合区域的范围内,另外,下层块部75B、下层被导向部76B以及下层被限制部77B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复地位于阴侧下层嵌合区域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避免壳体70和阴连接器2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阴端子80与阳连接器1的板片20A~20D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设有四列,分别从前方朝端子保持壁71A~71D的端子保持槽71A-1~71D-1内压入并保持。各列多个阴端子80包括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各列中该信号端子和该接地端子以与连接器1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对应的顺序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便于说明,在需要按照每列区别阴端子80时,从上方的列开始,依次将该阴端子80称为“第一阴端子80A”、“第二阴端子80B”、“第三阴端子80C”、“第四阴端子80D”,并对阴端子80各部分的符号也分别标注“A”、“B”、“C”、“D”。
阴端子80是通过将金属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折曲而作成的,如图3的(A)、(B)所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弹性臂部81;与该弹性臂部81连续且由壳体10的前部压入保持的被保持部82;以及在该被保持部82的后端(图3的(A)、(B)的左端)处折曲成直角地延伸并软钎焊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的连接部83。
弹性臂部81A~81D能够在板厚方向(图3的(A)、(B)中的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在其自由端部折曲形成有能够与连接器1的阳端子30A~30D弹性接触的阴接触部81A-1~81D-1。具体而言,如图3的(A)、(B)所示,弹性臂部81A、81B的阴接触部81A-1、81B-1形成为向下方突出,阴接触部81C-1、81D-1形成为向上方突出。另外,该弹性臂部81A~81D以与对应的端子保持壁71A~71D的端子保持槽71A-1~71D-1的槽底之间有缝隙的方式配置,且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上述缝隙的范围内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
如图3的(A)、(B)所示,连接部83A~83D位于比壳体70的前表面靠前方(图3的(A)、(B)的左方)的位置,连接部83A、83B向上方延伸,且连接部83C、83D向下方延伸。
安装部件90是用于将阴连接器2固定安装于电路基板的部件,由金属板部件作成,如图1及图2所示,安装部件90以比壳体70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方式由壳体70的侧壁72的安装部72A保持。
这种结构的阴连接器2配置在电路基板(未图示)的装配面上,阴端子80A~80D的连接部83A~83D分别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软钎焊连接,并且安装部件90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软钎焊连接,由此阴连接器2装配于电路基板。
接下来,说明阳连接器1与阴连接器2的嵌合动作。首先,按照已叙述的要领将阳连接器1与阴连接器2分别装配于对应的电路基板的装配面。而且,如图1、图2及图3的(A)、(B)所示,在阳连接器1的前方位置,使阴连接器2的嵌合部与阳连接器1的嵌合部面对。
接下来,如图1、图2及图3的(A)、(B)中箭头所示,使阴连接器2朝向阳连接器1向后方移动,使阴连接器2的嵌合部嵌合于阳连接器1的嵌合部。具体而言,首先,使阳连接器1的分别与阴连接器2的被导向部76A、76B对应的导向部14A、14B从后方向进入被导向部76A、76B,从而朝向标准的嵌合位置引导阴连接器2。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阴连接器2的块部75A、75B的被限制面与阳连接器1的导向部14A、14B的限制面(内侧面)抵接,阴连接器2的被导向部76A、76B的被限制面与阳连接器1的导向部14A、14B的限制面(外侧面)抵接,阴连接器2的被限制部77A、77B的被限制面与阳连接器1的限制部15A、15B的限制面抵接,从而阴连接器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维持在标准的嵌合位置。
若在标准的嵌合位置处进行连接器嵌合,则阳连接器1的第一板片20A的臂部用板片20A-1的前端侧部分从后方朝阴连接器2的上层板片接纳空间74A进入。另外,阳连接器1的板片20B、20C和中层隔壁18B各自的前端侧部分从后方朝阴连接器2的中层板片接纳空间74B进入。另外,第四板片20D的臂部用板片20D-1的前端侧部分朝阴连接器2的下层板片接纳空间74C插入。
其结果是,臂部用板片20A-1~板片20D-1的阳端子30A~30D的阳接触部31A-1~31D-1与阴端子80A~80D的弹性臂部81A~81D的阴接触部81A-1~81D-1抵接来使该弹性臂部81A弹性变形,并且与该阴接触部81A-1~81D-1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来电导通。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阴连接器2的块部75A、75B分别从前方朝阳连接器1的块部接纳空间16A、16B进入。其结果是,上层块部75A的上层支承部75A-2从下方支承阳连接器1的第一板片20A的臂部用板片20A-1,并且下层块部75B的下层支承部75B-2从下方支承阳连接器1的第四板片20D的臂部用板片20D-1。
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第一板片20A的臂部用板片20A-1从弹性变形的第一阴端子80A的弹性臂部81A处受到朝向下方的反作用力。但是,如上所述,上层块部75A的上层支承部75A-2从下方支承臂部用板片20A-1,因此阻止该臂部用板片20A-1向下方的移动。其结果是,维持了第一阳端子30A与第一阴端子80A的稳定的弹性接触状态。另外,上层支承部75A-2形成为上层块部75A的一部分,因此上层块部75A整体受到上述反作用力。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下方向尺寸较大且强度较高的上层块部75A能够充分对抗上述反作用力,因此能够防止壳体10的破损,并且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阳端子30A与第一阴端子80A的弹性接触状态。
另外,与此相同,第四板片20D的臂部用板片20D-1从第四阴端子80D的弹性臂部81D处受到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但利用下层块部75B对抗上述反作用力,从而能够防止壳体10的破损,并且能够可靠地维持第四阳端子30D与第四阴端子80D的稳定的弹性接触状态。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中,第二板片20B的臂部用板片20B-1从第二阴端子80B的弹性臂部81B处受到朝向下方的反作用力,并且第三板片20C的臂部用板片20C-1从第三阴端子80C的弹性臂部81C处受到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第二板片20B的臂部用板片20B-1由中层隔壁18B的上表面支承,另一方面,第三板片20C的臂部用板片20C-1由中层隔壁18B的下表面支承。因此,臂部用板片20B-1受到的朝向下方的反作用力与臂部用板片20C-1受到的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二阳端子30B与第二阴端子80B的弹性接触状态和第三阳端子30C与第三阴端子80C的弹性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阴连接器1为直角型电连接器,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以与电路基板垂直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的阳型电连接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阳连接器1上沿连接器宽度方向配设两个板片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板片组的数量不限于此,设置有至少一个板片组即可。例如,在仅设置一个板片组的情况下,能够成为使阳连接器仅具有一个单元嵌合部(与一个板片组对应的嵌合部)的结构,即,成为将本实施方式的阳连接器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保留一半那样的结构。另外,在设置三个以上板片组的情况下,能够将具有与板片组数相同数量的单元嵌合部的结构、即、将设置上述一个板片组的情况下的阳连接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与组数的数量相应地连结那样的形状。另外,关于阴连接器,也可以与上述阳连接器相同成为能够使单元嵌合部增减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阳连接器1与阴连接器2为具有相同数量的单元嵌合部的结构,也可以取而代之,使阳连接器与阴连接器的单元嵌合部的数量不同。例如,在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中的一种连接器具有三个单元嵌合部的情况下,可以准备三个具有一个单元嵌合部的另一种连接器,并使它们与上述一种连接器嵌合,也可以分别准备具有一个单元嵌合部的另一中连接器和具有两个单元嵌合部的另一中连接器各一个,并使它们的连接器与上述一种连接器嵌合。另外,在一种连接器具有多个单元嵌合部的情况下,不需要将另一种连接器嵌合于所有单元嵌合部,可以将另一种连接器仅嵌合于一部分的单元嵌合部,而不使用剩余部分的单元嵌合部。
另外,在阳连接器中,可以根据单元嵌合部的增减,代替限制部来设置导向部,或者也可以代替导向部来设置限制部。此时,在阴连接器中,与阳连接器的导向部对应地存在的空间作为被导向部来使用,与阳连接器的限制部对应地存在的空间作为被限制部来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阳连接器而言,说明了将形状不同的四种板片设置成层状的例子,但板片的种类数量不限于此,至少有两种即可,也能够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各种板片设置成层状。

Claims (3)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利用绝缘板并设保持多个导电条部件而形成板片,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多个板片的收纳部,并在所述壳体的前部,形成有用于供对象连接器进行插拔的嵌合部,在壳体的底部具有向电路基板安装的安装面,
导电条部件在成为其前端部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并在另一端部以向壳体外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向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进行软钎焊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收纳部,与各板片对应地具有对各板片的前部进行收纳的收纳槽,
所述多个板片中的至少一个板片在对应的收纳槽内被固定保持,其它板片分别在对应的收纳槽内在设置于所述其它板片上的卡定突部与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与之对应的卡定片之间的间隙范围内前后可动并在设置于所述其它板片上的限制突部和所述壳体的与之对应的隔壁之间的间隙范围内上下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板片由多种板片构成,各板片所保持的导电条部件的长度在每种板片上有所不同,
所述导电条部件具有呈直线状地沿插拔方向延伸的臂部、和经由折曲部而与该臂部的后端连结并趋向底部地朝下方延伸的脚部,在臂部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在脚部的下端形成有用于向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进行软钎焊连接的连接部,
各种板片具有保持臂部的臂部用板片和保持脚部的脚部用板片,臂部用板片与脚部用板片以板片板面彼此间形成角度的方式通过导电条部件的折曲部连结,
多种板片以相互的臂部用板片彼此具有间隔地依次设置、脚部用板片彼此具有间隔地依次设置的方式,设定各种板片的导电条部件的臂部和脚部的长度,
形成于壳体的收纳槽形成为允许各种板片的臂部用板片分别从后方被插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板片而言,臂部用板片与脚部用板片形成直角,除被固定保持在收纳槽内的板片以外的其它板片在对象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上可动。
CN201710711400.7A 2016-09-13 2017-08-18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078192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8685A JP6761311B2 (ja) 2016-09-13 2016-09-13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178685 2016-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19216A CN107819216A (zh) 2018-03-20
CN107819216B true CN107819216B (zh) 2020-12-29

Family

ID=61560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11400.7A Active CN107819216B (zh) 2016-09-13 2017-08-18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6608B2 (zh)
JP (1) JP6761311B2 (zh)
CN (1) CN107819216B (zh)
TW (1) TWI7222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1311B2 (ja) * 2016-09-13 2020-09-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140046A (ja) * 2018-02-15 2019-08-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装置
JP7076298B2 (ja) * 2018-06-21 2022-05-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ライトアングル電気コネクタ
JP7076297B2 (ja) * 2018-06-21 2022-05-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ライトアングル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18118405B3 (de) * 2018-07-30 2019-12-05 Ims Connector Systems Gmbh Steckverbinder sowie Steckverbindung mit einem solchen Steckverbinder
JP7164374B2 (ja) * 2018-09-25 2022-11-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KR102628684B1 (ko) 2018-12-03 2024-01-25 몰렉스 엘엘씨 차폐된 단자들을 가진 커넥터
JP2021158082A (ja) * 2020-03-30 2021-10-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相手側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13756424U (zh) * 2020-11-04 2021-07-23 苗玉霞 一种太阳能地插驱赶器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7658A1 (fr) * 1988-10-26 1990-05-09 Labinal Perfectionnements aux boîtiers de connexions électriques
US4952172A (en) * 1989-07-14 1990-08-28 Amp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stiffener device
CN1359168A (zh) * 2000-12-13 2002-07-17 Fci公司 连接器
US7195519B1 (en) * 2006-03-30 2007-03-2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odular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djustable distance between contact wafers
CN201038377Y (zh) * 2007-03-08 2008-03-19 丞泰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355673Y (zh) * 2008-12-02 2009-12-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641844A (zh) * 2007-02-26 2010-02-03 Fci公司 嵌入模制的引线框组件
CN201413880Y (zh) * 2009-02-05 2010-02-24 蔡周贤 插座构造
CN201498630U (zh) * 2009-05-11 2010-06-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944677A (zh) * 2009-07-08 2011-01-12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高速连接器
CN201820905U (zh) * 2009-02-27 2011-05-04 莫列斯公司 由针座组装的电连接器
EP2405537A1 (en) * 2010-07-06 2012-01-11 Hosiden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multi-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03339365U (zh) * 2013-05-29 2013-12-11 东莞首开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插接器簧片防退结构
CN203774514U (zh) * 2014-02-28 2014-08-1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6117Y2 (ja) * 1990-09-28 1996-11-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エッジ搭載用コネクタ
JP2003031324A (ja) * 2001-07-18 2003-01-31 Jst Mfg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4146271A (ja) * 2002-10-25 2004-05-20 Fci Asia Technology Pte Ltd 複数段式電気コネクタ
JP3946157B2 (ja) * 2003-03-27 2007-07-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伝送基板及びこれとコネクタとを接続して成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TW568416U (en) * 2003-05-07 2003-1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odular connector
JP2006073555A (ja) * 2004-08-31 2006-03-1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伝送回路基板構造及び伝送回路基板そしてこれ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US7163421B1 (en) * 2005-06-30 2007-01-16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 speed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70111598A1 (en) * 2005-11-14 2007-05-17 Quilici James 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US7465188B2 (en) * 2006-12-19 2008-12-16 Intel Corporation Compact PCB connector
US7651371B2 (en) * 2007-11-15 2010-01-2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SD protection
US7758380B2 (en) * 2008-05-16 2010-07-2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ell for EMI protection
EP2342781A1 (en) 2008-10-27 2011-07-13 Fci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terminals
TWM385845U (en) * 2010-03-23 2010-08-01 Chang Nai Chien Built-in USB 3.0 female connector
US8475208B2 (en) * 2011-11-21 2013-07-0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figured to shield cable-termination regions
JP6423310B2 (ja) * 2015-04-28 2018-11-1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ライトアングル電気コネクタ
JP6761311B2 (ja) * 2016-09-13 2020-09-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7658A1 (fr) * 1988-10-26 1990-05-09 Labinal Perfectionnements aux boîtiers de connexions électriques
US4952172A (en) * 1989-07-14 1990-08-28 Amp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stiffener device
CN1359168A (zh) * 2000-12-13 2002-07-17 Fci公司 连接器
US7195519B1 (en) * 2006-03-30 2007-03-2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odular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djustable distance between contact wafers
CN101641844A (zh) * 2007-02-26 2010-02-03 Fci公司 嵌入模制的引线框组件
CN201038377Y (zh) * 2007-03-08 2008-03-19 丞泰塑胶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355673Y (zh) * 2008-12-02 2009-12-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413880Y (zh) * 2009-02-05 2010-02-24 蔡周贤 插座构造
CN201820905U (zh) * 2009-02-27 2011-05-04 莫列斯公司 由针座组装的电连接器
CN201498630U (zh) * 2009-05-11 2010-06-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944677A (zh) * 2009-07-08 2011-01-12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高速连接器
EP2405537A1 (en) * 2010-07-06 2012-01-11 Hosiden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multi-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03339365U (zh) * 2013-05-29 2013-12-11 东莞首开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插接器簧片防退结构
CN203774514U (zh) * 2014-02-28 2014-08-1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6627A (zh) 2018-07-16
CN107819216A (zh) 2018-03-20
US10236608B2 (en) 2019-03-19
JP2018045828A (ja) 2018-03-22
JP6761311B2 (ja) 2020-09-23
TWI722213B (zh) 2021-03-21
US20180076547A1 (en) 2018-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9216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7819228B (zh) 阴型电连接器、阳型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US10128614B2 (en) Movable connector
JP6423310B2 (ja) ライトアングル電気コネクタ
KR101241686B1 (ko) 보드간 컨넥터
KR102538789B1 (ko) 다접점 커넥터
CN110416764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KR102479152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CN109962356B (zh) 电路基板用l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247213B (zh) 中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12670730A (zh) 连接器
CN110416774B (zh) 电连接器
JP5748644B2 (ja) ホルダおよび該ホルダとコネクタとの組立体
CN110635295B (zh) 直角电连接器
JP5708106B2 (ja) コネクタ
CN109980447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1541071A (zh) 连接器组件
JP7266464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7004266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CN110635279A (zh) 直角电连接器
CN117378102A (zh) 接头端子
JP2013206655A (ja)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