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9555B - 火花塞及点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及点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9555B
CN107689555B CN201710650855.2A CN201710650855A CN107689555B CN 107689555 B CN107689555 B CN 107689555B CN 201710650855 A CN201710650855 A CN 201710650855A CN 107689555 B CN107689555 B CN 1076895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end side
spark plug
protrusion
cent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5085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89555A (zh
Inventor
斋藤浩贵
宇佐见晃平
伴谦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89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9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89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95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16Means for dissipating hea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6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joint between insulation and body, e.g. using c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5/00Electric spark ignition having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2P1/00 - F02P13/00 and combined with layout of ignition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4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electrodes in insulation, e.g. by embed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5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a discharge along a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ark Plugs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火花塞及点火装置,能够防止过早引燃并提高引燃性能。有底筒状的绝缘体将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轴线延伸的中心电极的前端包裹在内。筒状的主体配件以绝缘体的前端侧从该主体配件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保持绝缘体。在中心电极与绝缘体之间存在0.01mm以上的直径差。绝缘体中的相比主体配件的前端而存在于前端侧的突出部的轴向的长度为6.7mm以上且12.7mm以下。突出部的外表面的表面积S除以突出部的体积V1而得到的值S/V1满足1.07≤S/V1≤1.35。

Description

火花塞及点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花塞及点火装置,尤其是涉及能够防止过早引燃并提高引燃性能的火花塞及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于吸入到内燃机的燃烧室的混合气进行点火的火花塞,存在利用非平衡等离子体的火花塞(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火花塞中,有底筒状的绝缘体将中心电极的前端包裹在内,主体配件以使绝缘体的前端从该主体配件的前端突出的方式保持绝缘体。火花塞使绝缘体的周围的空间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并对混合气进行引燃。当增加绝缘体的前端的表面积并增加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时,火花塞的引燃性能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3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绝缘体的前端的表面积越增加,绝缘体的前端越容易被燃烧气体加热。当加热后的绝缘体的表面的温度过度上升时,存在绝缘体成为热源而发生过早引燃(早燃)的问题点。
另一方面,伴随着绝缘体的前端的表面积的增加而绝缘体的体积增加时,绝缘体的前端的热量顺着绝缘体容易被放散(散热)。当绝缘体的前端的温度下降时,碳容易堆积于绝缘体的前端,因此难以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存在引燃性能下降的问题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过早引燃并提高引燃性能的火花塞。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及发明的效果】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第一方案记载的火花塞,有底筒状的绝缘体将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轴线延伸的中心电极的前端包裹在内。筒状的主体配件以绝缘体的前端侧从该主体配件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保持绝缘体。在中心电极与绝缘体之间存在0.01mm以上的直径差。绝缘体中的相比主体配件的前端而存在于前端侧的突出部的轴向的长度为6.7mm以上且12.7mm以下。突出部的外表面的表面积S除以突出部的体积V1而得到的值S/V1满足1.07≤S/V1≤1.35。
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突出部的外表面的表面积S,并充分地确保绝缘体放散的热量,因此能够防止以突出部为热源的过早引燃的发生。此外,能够防止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的下降,因此具有能够防止过早引燃并提高引燃性能的效果。
根据第二方案记载的火花塞,体积V1、中心电极中的相比主体配件的前端而存在于前端侧的部位的体积V2、绝缘体与中心电极之间的间隙中的相比主体配件的前端而存在于前端侧的部位的体积V3满足0.01≤V2/(V1+V2+V3)≤0.49的关系。通过中心电极的前端的体积V2相对于体积(V1+V2+V3)的比率的设定,能够确保中心电极放散的突出部的热量和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由此,除了第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防止过早引燃并进一步提高引燃性能的效果。
根据第三方案记载的火花塞,突出部具备:具有第一外径的第一部;及相比第一部而位于前端侧的第二部。第二部具有比第一外径小的固定的第二外径,且径向的厚度为0.75mm以上且2.4mm以下。由此,除了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确保第二部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并防止第二部的耐电压的下降的效果。
根据第四方案4记载的火花塞,突出部具备:具有第一外径的第一部;相比第一部而位于前端侧,且具有比第一外径小的固定的第二外径的第二部;及将第一部与第二部连结的第三部。在包含轴线的剖面中,第三部的自身的外表面随着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而扩径为锥状,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三部也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由此,除了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增加突出部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的效果。
根据第五方案记载的火花塞,突出部在外表面形成有凹凸,因此即使不将突出部沿轴向延长,通过凹凸也能够增加突出部的外表面的表面积S。通过凹凸能够比较自如地设定突出部的表面积S和体积V1,因此除了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容易地设计能够防止过早引燃并提高引燃性能的火花塞的效果。
根据第六方案记载的点火装置,通过将交流电压或多次的脉冲电压向中心电极施加的电压施加部,使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记载的火花塞的突出部的外表面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由此,能得到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点火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3是将前端放大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单侧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 点火装置
11、60、70 火花塞
12 电压施加部
20 主体配件
30 绝缘体
32、61、71 突出部
33、62、72 第一部
34、63、73 第二部
38 间隙
40 中心电极
41 前端部(部位)
65 凹凸
74 第三部
O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点火装置10的示意图。点火装置10具备火花塞11和电压施加部12。火花塞11以使前端向燃烧室14的内侧露出的状态安装于内燃机13的螺纹孔15。火花塞11的后端与电压施加部12电连接。
电压施加部12向火花塞11施加交流电压或多次的脉冲电压。由此,火花塞11在前端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对燃烧室14的混合气进行引燃。电压施加部12使用从蓄电池(未图示)供给的电力向火花塞11施加电压。
参照图2,说明火花塞11。图2是火花塞11的以轴线O为界的单侧剖视图。在图2中,将纸面下侧称为火花塞11的前端侧,将纸面上侧称为火花塞11的后端侧。如图2所示,火花塞11具备主体配件20、绝缘体30及中心电极40。
主体配件20是在内燃机13(参照图1)的螺纹孔15固定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主体配件20从后端侧向前端侧沿着轴线O依次与敛紧部21、工具卡合部22、弯曲部23、基座部24、主体部25连接。主体部25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纹部26。
敛紧部21及弯曲部23是用于将绝缘体30敛紧的部位。工具卡合部22是在将螺纹部26与螺纹孔15(参照图1)结合时使扳手等工具卡合的部位。基座部24是位于主体部25的后端侧且向径向外侧呈环状地突出的部位。基座部24在其与主体部25之间配置有环状的衬垫50。
在螺纹部26与螺纹孔15嵌合时,衬垫50由基座部24与内燃机13夹持而将螺纹孔15与螺纹部26的间隙密封。搁板部27是向主体部25的径向内侧突出的部位,在搁板部27的后端侧的面上配置垫片51。垫片51是通过相比构成主体配件20的金属材料而软质的软钢板等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圆环状的板材。
绝缘体30是通过机械的特性及高温下的绝缘性优异的氧化铝等形成的有底圆筒状的构件。绝缘体30沿着轴线O形成有在自身的后端开口且前端密闭的孔部31。绝缘体30向主体配件20插入,且在外周固定主体配件20。
在绝缘体30的外周与主体配件20的工具卡合部22的内周之间配置有环构件52及由环构件52夹持的滑石等填充材料53。主体配件20的敛紧部21朝向绝缘体30被敛紧于径向内侧时,经由环构件52及填充材料53,将绝缘体30朝向主体配件20的搁板部27按压。其结果是,主体配件20经由垫片51、环构件52及填充材料53而将绝缘体30固定。固定有主体配件20的绝缘体30的前端的突出部32从主体配件20的前端突出。
中心电极40是通过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镍基合金等)形成的棒状的电极。中心电极40卡定在绝缘体30的孔部31内,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轴线O延伸。
端子配件54是连接电压施加部12(参照图1)的棒状的构件,通过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低碳钢等)形成。端子配件54的前端侧配置在绝缘体30的孔部31内。在端子配件54与中心电极40之间配置具有导电性的密封件55。通过密封件55将中心电极40与端子配件54在孔部31内电连接。
参照图3,详细地说明火花塞11的结构。图3是将前端放大的火花塞11的以轴线O为界的单侧剖视图。绝缘体30的突出部32从主体配件20的前端突出。突出部32是绝缘体30中的相比主体配件20的前端而存在于轴线O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突出部32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L设定为6.7mm以上且12.7mm以下。这是为了确保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的表面积S。
突出部32具备:位于后端侧(图3上侧)的筒状的第一部33;位于前端侧的有底筒状的第二部34;将第一部33与第二部34连结的筒状的第三部35。第一部33具有第一外径D1,第二部34具有比第一外径D1小的固定的第二外径D2。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中的第三部35在包含轴线O的剖面(图3纸面)中,形成为具有拐点37的平滑的曲线状。突出部32主要在第一部33及第二部34的外表面36的周围的空间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
沿着绝缘体30的轴线O形成的孔部31除了绝缘体30的前端之外,在轴线O方向上的内径D3大致相同。因此,第二部34的径向的厚度T比第一部33的径向的厚度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34的厚度T设定为0.75mm以上且2.4mm以下。
即,当T<0.75mm时,第二部34的耐电压下降,能观察到容易发生击穿或破裂的倾向。当T>2.4mm时,来自第二部34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减少,能观察到引燃性能下降的倾向。通过满足0.75≤T(mm)≤2.4,能够确保第二部34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并防止第二部34的耐电压的下降。
突出部32的第二部34的轴向的长度设定得比第一部33的轴向的长度长。其结果是,与第二部34的轴向的长度比第一部33的轴向的长度短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
绝缘体30的突出部32将配置在孔部31内的中心电极40的前端部41包裹在内。前端部41是中心电极40中的相比主体配件20的前端而存在于轴线O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
火花塞11的绝缘体30的孔部31的内径D3与前端部41(中心电极40)的外径D4的直径差(D3-D4)设定为0.01mm以上。通过该直径差,在孔部31与前端部41之间形成径向的间隙。而且,在孔部31的底与前端部41之间形成轴向的间隙。这些间隙形成前端部41的表面与孔部31之间的间隙38。间隙38是中心电极40与孔部31之间的间隙中的相比主体配件20的前端而存在于轴线O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
火花塞11当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的表面积为S,突出部32的体积为V1时,将表面积S除以体积V1而得到的值S/V1(单位为1/mm)满足1.07≤S/V1≤1.35。这是为了确保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的表面积S,并充分地确保绝缘体30放散的热量。
即,在突出部32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L设定为6.7mm以上且12.7mm以下的状态下满足S/V1<1.07时,表面积S相对于体积V1的比例小,因此在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的周围产生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量减少。因此,引燃性能下降。
另外,当满足S/V1<1.07时,体积V1相对于表面积S的比例大,因此突出部32的热量顺着绝缘体30容易向内燃机13(参照图1)的系统外放散(散热)。当突出部32的温度下降时,碳容易堆积在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因此难以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引燃性能下降。
另一方面,当满足S/V1>12.7时,突出部32的表面积S相对于体积V1的比例大,因此突出部32容易被燃烧气体加热。加热后的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的温度过度上升时,突出部32成为热源而发生过早引燃(早燃)。
另外,满足S/V1>12.7时,体积V1相对于表面积S的比例小,因此突出部32的热量顺着绝缘体30难以放散。当突出部32的温度过度上升时,容易发生过早引燃。相对于此,根据满足1.07≤S/V1≤1.35的火花塞11,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防止过早引燃并提高引燃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火花塞11将绝缘体30的突出部32的体积为V1,中心电极40的前端部41的体积为V2,前端部41的表面与孔部31之间的间隙38的体积为V3时,满足0.01≤V2/(V1+V2+V3)≤0.49的关系。
即,当满足V2/(V1+V2+V3)<0.01时,前端部41(中心电极40)的体积V2的比例小,因此前端部41的表面与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的距离变大,难以产生放电。其结果是,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减少,因此引燃性能下降。
当满足V2/(V1+V2+V3)>0.49时,前端部41(中心电极40)的体积V2的比例大,因此突出部32的热量顺着中心电极40容易放散。当突出部32的温度下降时,碳容易堆积在突出部32的外表面36,因此非平衡等离子体难以产生,引燃性能下降。
相对于此,根据满足0.01≤V2/(V1+V2+V3)≤0.49的火花塞11,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确保中心电极40放散的突出部32的热量和突出部32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突出部32的第二部34在轴线O方向上具有固定的外径的情况。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在突出部61的外表面形成有凹凸65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火花塞60的以轴线O为界境的单侧剖视图。
火花塞60的突出部61从主体配件20(主体部25)的前端突出。突出部61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L设定为6.7mm以上且12.7mm以下。突出部61具备筒状的第一部62、位于前端侧的有底筒状的第二部63、将第一部62与第二部63连结的筒状的第三部64。第一部62具有第一外径D1,第二部63具有比第一外径D1小的固定的第二外径D2。第三部64形成为台阶状。
第二部63在外表面形成有凹凸65。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线O方向相互空出间隔地设有多个沿周向连续的圆环状的槽,来制作凹凸65。形成有凹凸65的第二部63的凹凸65的底的厚度T1(第二部63的最小的厚度)及凹凸65的顶的厚度T2(第二部63的最大的厚度)设定为0.75mm以上且2.4mm以下。这是为了确保第二部63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和第二部63的耐电压。
火花塞60的突出部61的外表面的表面积S除以突出部61的体积V1而得到的值S/V1(单位为1/mm)满足1.07≤S/V1≤1.35。通过凹凸65,无论突出部61的长度L如何,都能够比较自如地设定突出部61的表面积S和体积V1。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得到的效果之外,能够容易地设计能够防止过早引燃并提高引燃性能的火花塞60。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三部35、64形成为台阶状的情况。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第三部74形成为锥状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火花塞70的以轴线O为界的单侧剖视图。
火花塞70的突出部71从主体配件20(主体部25)的前端突出。突出部71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L设定为6.7mm以上且12.7mm以下。突出部71具备筒状的第一部72、位于前端侧的有底筒状的第二部73、将第一部72与第二部73连结的筒状的第三部74。
第三部74的自身的外表面随着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而呈锥状地扩径。通过第三部74具有锥状的圆锥面,而在第三部74的外表面也能够容易地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由此,能够增加突出部71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
第三部74的锥的角度θ取决于第一部72及第二部73的外径,优选为30°~120°。当角度θ比30°小时,第三部74沿轴线O方向变长,因此第二部73的轴线O方向的长度变短。其结果是,第二部73的外表面的表面积变窄,能观察到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减少的倾向。当角度θ大于120°时,第三部74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减少,因此第三部74成为锥状所实现的效果不佳。
火花塞70将突出部71的外表面的表面积S除以突出部61的体积V1而得到的值S/V1(单位为1/mm)满足1.07≤S/V1≤1.35。通过第三部74能够增加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因此除了第一实施方式得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引燃性能。
【实施例】
通过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该实施例。
(实施例1)
试验者准备了突出部的长度L、第二部的外径D2、及S/V1不同的各种火花塞的样品1~27。需要说明的是,样品1~27除了各部的尺寸不同的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1相同。除了样品1~27以外,也准备了满足1.07≤S/V1≤1.35的样品,即突出部的长度L为4.7mm的样品或突出部的长度L比12.7mm长的样品。
试验者在排气量1.6升的4气缸DOHC发动机上安装各样品,测定了发动机的稳定性达到容许极限时的燃料的稀薄侧的空燃比(稀薄极限)。发动机的运转条件设为转速为1200rpm,负荷为图示平均有效压力(NMEP)500kPa。以使点火时期成为各运转的MBT的方式向火花塞施加了交流电压。
发动机的稳定性的评价使用了NMEP的燃烧变动率(COV)。发动机的稳定性的容许极限为COV=5%。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发动机不发火的样品在表1的稀薄极限一栏中,取代记载空燃比而记为(-)。
【表1】
如表1所示可知,随着S/V1的值增大而稀薄极限变大。当能够增大稀薄混合气的空燃比(稀薄极限)时,通过完全燃烧能够抑制一氧化碳的生成,并且由于能够降低燃烧温度,因此能够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而且,稀薄燃烧也能够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
当S/V1小,即突出部的体积V1变大时,绝缘体或中心电极的热量的放散(散热)的影响变大,因此可认为稀薄极限减小。与突出部的长度L无关,S/V1≤1.06的话不发火(样品1、2、10、11、19、20)。通过增加表面积S相对于突出部的体积V1的比例(增大S/V1),能够减轻散热的影响而增大稀薄极限。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的长度L为4.7mm的样品与S/V1的值无关地不发火。
在样品9、18中,在最佳点火时期(MBT)以外发生了过早引燃(早燃)。由于体积V1相对于突出部的表面积S的比例小,因此可推测为通过绝缘体而使突出部的热量难以放散的缘故。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的长度L比12.7mm长的样品与S/V1的值无关地发生早燃。
根据该试验结果可知,为了防止早燃并提高引燃性能,优选以满足6.7≤L≤12.7且1.07≤S/V1≤1.35的条件的方式设定突出部。
(实施例2)
试验者准备了以样品4为基准的样品28~36、以样品13为基准的样品37~45。样品37~45是第二部的外径D2为5.9mm并使第二部的厚度T不同的样品。样品37~45由于第二部的厚度T不同,因而突出部的体积V1、中心电极的前端部的体积V2、间隙的体积V3不同,其结果是,V2/V的值不同。需要说明的是,V=V1+V2+V3。
(引燃性及散热的评价)
试验者在实施例1使用的排气量1.6升的4气缸DOHC发动机上安装各样品,将发动机的一连串的行程作为1循环,使发动机运转至该循环反复1000次为止,评价了引燃性及散热。发动机的运转条件设为转速为1200rpm,负荷为图示平均有效压力(NMEP)500kPa,空燃比为理论空燃比。以使点火时期成为各运转的MBT的方式向火花塞施加了交流电压。放电电压设为20kV。评价的阈值设为NMEP的COV=5%。
COV为5%以下的样品的燃烧稳定,即引燃性评价为良好(○),COV超过了5%的样品的燃烧不稳定,即引燃性评价为差(△)。未发生早燃的样品的散热评价为良好(○),发生了早燃的样品的散热评价为不充分(×)。
(耐电压的评价)
试验者在排气量1.6升的同样4气缸DOHC发动机上安装各样品,使发动机连续地运转20小时,研究了绝缘体(突出部)是否发生击穿或破裂。发动机的运转条件设为转速为1200rpm,负荷为图示平均有效压力(NMEP)500kPa,空燃比为理论空燃比。以使点火时期成为各运转的MBT的方式向火花塞施加了交流电压。放电电压设为20kV。
绝缘体未发生击穿或破裂的样品评价为确保耐电压(○),绝缘体发生了击穿或破裂的样品评价为耐电压不充分(×)。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样品29的V2/V将小数点以下第四位进行四舍五入,样品45的V2/V将小数点以下第四位舍去。
【表2】
如表2所示,第二部的厚度T≤0.70mm的样品28、37在耐电压的评价中确认到了绝缘体的击穿或破裂。第二部的厚度T≥2.60mm的样品36、45在引燃性的评价中,COV超过了5%。由此可知,为了确保耐电压和燃烧的稳定性,第二部为0.75≤厚度T(mm)<2.60,优选为0.75≤厚度T(mm)≤2.40。
另外,V2/V<0.01的样品45在散热的评价中发生了早燃。由此可知,为了确保散热性,优选V2/V≥0.01。根据以上情况可知,为了确保耐电压性、燃烧的稳定性及散热性,优选满足0.01≤V2/(V1+V2+V3)≤0.49,并满足0.75mm≤T≤2.4mm。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而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能够容易地推测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形的情况。例如突出部32、61、71的形状、尺寸是一例,可以适当设定。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火花塞11满足0.01≤V2/(V1+V2+V3)≤0.49且满足0.75mm≤T≤2.4mm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火花塞只要满足上述的条件就可以任意。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在突出部61上沿着轴线O方向相互空出间隔地设置多个沿周向连续的圆环状的槽来形成凹凸65的情况。然而,凹凸65只要能够增加突出部61的表面积S即可,并不局限于此。作为其他的凹凸,可列举例如在突出部61的外表面散布的凸起或突条、在突出部61的外表面分散的凹陷或槽等。作为槽或突条,可列举沿周向延伸的结构、沿轴线O方向延伸的结构、呈螺旋状地延伸的结构。
当然可以将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突出部61的凹凸65设置于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火花塞70。通过在火花塞70设置凹凸65,能够扩大突出部71的外表面的表面积S。其结果是,能够增加突出部71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经由环构件52及填充材料53而将主体配件20敛紧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当然也可以省略环构件52及填充材料53而将主体配件20敛紧。

Claims (6)

1.一种火花塞,具备:
中心电极,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沿轴线延伸;
有底筒状的绝缘体,将所述中心电极的前端包裹在内;及
筒状的主体配件,以所述绝缘体的前端侧从该主体配件的前端突出的状态保持所述绝缘体,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心电极与所述绝缘体之间存在0.01mm以上的直径差,
所述绝缘体中的相比所述主体配件的所述前端而存在于前端侧的突出部的轴向的长度为6.7mm以上且12.7mm以下,
所述突出部的外表面的表面积S除以所述突出部的体积V1而得到的值S/V1满足1.07/mm≤S/V1≤1.3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积V1、所述中心电极中的相比所述主体配件的所述前端而存在于前端侧的部位的体积V2、所述绝缘体与所述中心电极之间的间隙中的相比所述主体配件的所述前端而存在于前端侧的部位的体积V3满足0.01≤V2/(V1+V2+V3)≤0.49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备:具有第一外径的第一部;及相比所述第一部而位于前端侧且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径小的固定的第二外径的第二部,
所述第二部的径向的厚度为0.75mm以上且2.4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备:具有第一外径的第一部;相比所述第一部而位于前端侧且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径小的固定的第二外径的第二部;及将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连结的第三部,
在包含所述轴线的剖面中,
所述第三部的自身的外表面随着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而扩径为锥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外表面形成有凹凸。
6.一种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及
电压施加部,通过将交流电压或多次的脉冲电压向所述中心电极施加而使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外表面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
CN201710650855.2A 2016-08-03 2017-08-02 火花塞及点火装置 Active CN1076895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2704A JP6348546B2 (ja) 2016-08-03 2016-08-03 点火プラグ及び点火装置
JP2016-152704 2016-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9555A CN107689555A (zh) 2018-02-13
CN107689555B true CN107689555B (zh) 2019-12-27

Family

ID=59384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50855.2A Active CN107689555B (zh) 2016-08-03 2017-08-02 火花塞及点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29541B2 (zh)
EP (1) EP3280012B1 (zh)
JP (1) JP6348546B2 (zh)
CN (1) CN1076895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3397B2 (ja) * 2017-03-28 2019-04-1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
JP6592473B2 (ja) * 2017-03-31 2019-10-1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
JP6510703B1 (ja) * 2018-04-11 2019-05-0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
US11022086B2 (en) * 2018-10-19 2021-06-01 Tenneco Inc. Optimized barrier discharge device for corona igni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22341A (ja) * 2012-07-24 2014-02-03 Denso Corp 点火装置
US9331458B2 (en) * 2012-12-20 2016-05-03 Denso Corporation Ignition system
EP3029785A1 (en) * 2014-12-01 2016-06-08 NGK Spark Plug Co., Ltd. Non-thermal equilibrium plasma ignition plug and non-thermal equilibrium plasma igni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9013A (en) * 1993-03-31 1995-11-2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Large discharge-volume, silent discharge spark plug
JP4975133B2 (ja) * 1999-06-25 2012-07-11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901459B2 (ja) * 2012-07-25 2016-04-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装置
JP5934635B2 (ja) * 2012-11-29 2016-06-15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点火装置
JP6114352B2 (ja) * 2014-12-01 2017-04-1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非熱平衡プラズマ点火プラグ、及び、非熱平衡プラズマ点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22341A (ja) * 2012-07-24 2014-02-03 Denso Corp 点火装置
US9331458B2 (en) * 2012-12-20 2016-05-03 Denso Corporation Ignition system
EP3029785A1 (en) * 2014-12-01 2016-06-08 NGK Spark Plug Co., Ltd. Non-thermal equilibrium plasma ignition plug and non-thermal equilibrium plasma igni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41013A1 (en) 2018-02-08
CN107689555A (zh) 2018-02-13
JP2018022604A (ja) 2018-02-08
EP3280012A1 (en) 2018-02-07
US9929541B2 (en) 2018-03-27
EP3280012B1 (en) 2020-05-20
JP6348546B2 (ja) 2018-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9555B (zh) 火花塞及点火装置
EP3131164A1 (en) Spark plug
US10153618B2 (en) Spark plug
JP2005183177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WO2009116541A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8432092B2 (en) Spark plug
WO2011118087A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7703428B2 (en) Spark plug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which the spark plug is disposed
US7262547B2 (en) Spark plug element having defined dimensional parameters for its insulator component
US7049734B2 (en) Structure of spark plug achieving high degree of air-tightness
KR20090125854A (ko) 스파크 플러그
US10944244B2 (en) Spark plug
EP2584662A1 (en) Plasma-jet ignition plug
US20130038197A1 (en) Spark plug designed to increase service life thereof
CN109314371B (zh) 火花塞
CN111969418A (zh) 火花塞
CN109716603B (zh) 火花塞
JP678114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721680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291110B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14056653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10651631B2 (en) Spark plug with polymer sealing ring
JP6691876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