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51350B - 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 Google Patents

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51350B
CN107651350B CN201710996390.6A CN201710996390A CN107651350B CN 107651350 B CN107651350 B CN 107651350B CN 201710996390 A CN201710996390 A CN 201710996390A CN 107651350 B CN107651350 B CN 1076513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istics
goods
transfer
convey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963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51350A (zh
Inventor
陈伟
肖军
蔡金华
刘艳光
樊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9639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513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51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1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51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1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13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arrangements or automatic control means for selecting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removed
    • B65G1/1373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arrangements or automatic control means for selecting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removed for fulfilling orders in warehou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7/00Loading or unloading vehicles
    • B65G67/02Loading or unloading land vehicles
    • B65G67/04Loading lan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其中,物流对接系统用于实现货物在工作站和物流输送设备之间传送,包括控制部件、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转接部件(2)设在工作站的出入口(5)处,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物流输送设备连接,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出入口(5)横向对准,并通过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共同实现货物的传送。此种系统能够自动装卸货物,提高货物的装卸效率;而且不会破坏货物已经分拣好的仓储结构,货物在运输后无需重新进行二次分拣,可缩短物流运输的周期,从而更好地适应无人物流体系的需求。

Description

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流装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背景技术
物流体系中,从仓库到配送站需要通过物流传站车来运送货物,而物流传站车与仓库和配送站对接的过程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现有技术中,在仓库与物流传站车、物流传站车与配送站的对接中,装卸车过程基本都是靠人力进行扫码、搬运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有些场合下为了省力会借助传送带进行搬运,但是货物装入物流传站车之后,破坏了货物在仓库中已经分拣好的仓储结构,在送往配送站之后还需要对所有货物重新进行分拣,造成重复劳动,延长了物流运输的周期,降低了货物的运输效率。
随着无人传站车、无人仓储、无人配送站的发展,现有对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整套无人系统的需求,因而需要对现有的装卸车模式进行改进,以适应无人物流体系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能够更好地适应无人物流体系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物流对接系统,用于实现货物在工作站和物流输送设备之间传送,物流输送设备为物流传站车,所述物流对接系统包括控制部件、桥接单元和转接部件,所述转接部件设在所述工作站的出入口处,所述桥接单元作为所述物流传站车的车厢的后车门,所述桥接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部件上对应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的位置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物流传站车连接,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所述桥接单元平移至与所述出入口横向对准,并通过所述桥接单元和转接部件共同实现所述货物的传送。
进一步地,当所述工作站中有多个出入口需要同时传送所述货物时,所述物流对接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桥接单元,每个所述桥接单元均对应一个所述出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货物装在货架中,所述桥接单元上设有第一传送轨道,所述转接部件上与各个出入口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所述桥接单元平移使第一传送轨道与第二传送轨道对准,以便通过所述货架传送货物。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部件包括支撑台,所述桥接单元靠近工作站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支撑台上,各个所述第二传送轨道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支撑台上,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出入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桥接单元中设有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送轨道运动以传送所述货架;和/或所述转接部件中设有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送轨道运动以传送所述货架。
进一步地,所述桥接单元和转接部件之一上设有激光接收部件,另一个上设有激光发射部件,用于实现所述第一传送轨道和第二传送轨道的对准。
进一步地,所述激光接收部件设在所述桥接单元上,且所述激光接收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沿横向的中间位置,所述激光发射部件设在所述转接部件上,且所述激光发射部件设在所述第二传送轨道沿横向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物流对接系统还包括第二驱动部件和传动部件,所述桥接单元上设有平移轨道,所述平移轨道通过所述传动部件与第二驱动部件连接,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平移轨道横向平移,以调整所述桥接单元与所述出入口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部件包括齿轮轴,所述平移轨道沿着所述桥接单元靠近所述物流输送设备的一端横向设置,所述平移轨道内设有与所述齿轮轴配合的卡槽,所述第二驱动部件通过驱动所述齿轮轴转动以带动所述平移轨道平移。
进一步地,所述桥接单元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物流输送设备上,在需要传送所述货物时所述桥接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与所述转接部件连接,在需要输送所述货物时所述桥接单元处于收回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桥接单元与所述车厢后部的底边形成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桥接单元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可转动连接的部位设有互锁结构,所述互锁结构用于使所述桥接单元的转动和平移相互约束,所述桥接单元转动至展开状态时所述互锁结构解锁,所述桥接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平移以调整与所述出入口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设有第三传送轨道,用于在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对准后将所述货架传送至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预设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工作站,包括转接部件和供货物进出的出入口,所述转接部件设在所述工作站的出入口处,所述转接部件上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对应的位置用于与桥接单元的一端连接,以在物流传站车的车厢的后车门形成的所述桥接单元平移至与所述出入口横向对准后,通过所述桥接单元和转接部件共同实现所述货物的传送。
进一步地,所述货物装在货架中,所述桥接单元上设有第一传送轨道,所述转接部件上与各个出入口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在所述桥接单元平移至所述第一传送轨道与第二传送轨道对准后通过所述货架传送货物。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部件包括支撑台,用于供所述桥接单元进行搭接,各个所述第二传送轨道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支撑台上,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出入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站为仓库或配送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物流对接系统的物流对接方法,包括:
使所述桥接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部件上对应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的位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连接;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桥接单元平移至与所述出入口横向对准;
通过所述桥接单元和转接部件共同实现所述货物的传送。
进一步地,当所述工作站中有多个出入口需要同时传送所述货物时,在所述转接部件上对应于每个需要传送货物的出入口位置各连接一个所述桥接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货物装在货架中,所述桥接单元上设有第一传送轨道,所述转接部件上与各个出入口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桥接单元平移至与所述出入口横向对准的步骤包括: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桥接单元平移使第一传送轨道与第二传送轨道对准,以便通过所述货架传送货物。
进一步地,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设有第三传送轨道,通过所述桥接单元和转接部件共同实现所述货物的传送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从所述出入口输出的货架通过所述第二传送轨道传送到第一传送轨道上;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桥接单元横向平移使所述第一传送轨道与第三传送轨道对准;
将所述第一传送轨道上的货架通过所述第三传送轨道传送至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在使第一传送轨道与第二传送轨道对准的步骤与使第一传送轨道与第三传送轨道对准的步骤之间,所述物流对接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部件获得所述第一传送轨道与第二传送轨道对准后,所述桥接单元相对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的横向相对位置;
所述控制部件根据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需要放置所述货架的位置与所述桥接单元的相对位置,发送使所述桥接单元平移的指令。
进一步地,在通过所述第三传送轨道将所述第一传送轨道上的货架传送至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预设位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货物是否装满,如果是则通知所述工作站停止输出货物,否则继续将从所述出入口输出的货架通过所述第二传送轨道传送到第一传送轨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站为仓库,在使所述桥接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部件上对应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的位置连接的步骤之前,所述物流对接方法还包括:
物流调动中心向所述仓库发送指令,通知所述仓库分拣调度货物;
将货物按照类别移动至相应的所述出入口准备传送货物。
进一步地,所述物流输送设备为物流传站车,所述桥接单元与车厢后部的底边形成可转动连接,在使所述桥接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部件上对应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的位置连接的步骤之前,所述物流对接方法还包括:
物流调动中心向所述物流传站车发送指令,使所述物流传站车抵达需要传送所述货物的出入口位置;
展开所述桥接单元,使所述桥接单元转动至自由端与所述转接部件连接,准备接收所述货物。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物流对接系统,在工作站的出入口处设置转接部件,将桥接单元的一端连接在转接部件上对应于其中一个出入口的位置,另一端与物流输送设备连接,能够在桥接部件与出入口对准后,通过桥接单元和转接部件共同实现货物在工作站和物流输送设备之间的传送。此种物流对接系统能够自动装卸货物,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省时省力,提高货物的装卸效率;而且工作站各个出入口的货物能够分别通过相应的桥接单元进行装卸,不会破坏货物已经分拣好的仓储结构,货物在运输后无需重新进行二次分拣,可缩短物流运输的周期,从而更好地适应无人物流体系的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中物流传站车与仓库对接装货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分别为本发明中物流传站车的车厢和后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物流传站车的后车门上安装激光接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物流对接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物流对接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物流对接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桥接单元;2、转接部件;3、货架;4、物流传站车;5、出入口;11、第一传送轨道;12、平移轨道;13、转轴;14、齿轮轴;15、激光接收部件;21、第二传送轨道;22、支撑台;41、车厢;42、中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发明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文中“纵向”是指物流传站车的长度方向,“横向”是指物流传站车的宽度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流对接系统,用于实现货物在工作站和物流输送设备之间传送,工作站可以是仓库或配送站等具有货物存放功能的物流单元,在物流系统中,可以将货物储存在仓库中,按需由物流输送设备(例如物流传站车)输送至各个配送站,再从配送站将货物发往用户。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物流对接系统包括控制部件、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其中,转接部件2设在工作站的出入口5处,工作站为仓库时,转接部件2设在仓库的出口处;工作站为配送站时,转接部件2设在配送站的入口处。工作站具有多个出入口5时,各个出入口5在需要输出货物时均可对应设置一个桥接单元1,用于从不同出入口5输送已经分拣好的不同种类的货物。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物流输送设备连接。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出入口5横向对准,并通过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共同实现货物的传送。控制部件可以是设在物流传站车4中的中控系统42。
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如果各个出入口按顺序输出货物,首先将桥接单元1连接在仓库的转接部件2上与其中一个出口对应的位置,控制部件控制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仓库的出口横向对准,从仓库的该出口输出已经分拣好的货物,通过转接部件2和桥接单元1输送至物流输送设备内。当其中一个出口对应的货物传送完毕后,再使桥接单元1连接在转接部件2上与另一个出口对应的位置,按上述方法依次完成各个仓库各个出口货物的传送。例如,仓库设有三个出口5-1、5-2和5-3,当中间出口5-2输出的货物需要装卸时,将桥接单元1搭接在转接部件2上与出口5-2对应的位置。
如果工作站中有多个出入口5需要同时传送货物时,物流对接系统包括多个桥接单元1,每个桥接单元1均对应一个出入口5,以实现不同种类货物的同时出库,能够进一步提高物流输送效率。
物流输送设备将货物运输至配送站后,停在配送站中需要卸下该类货物的入口处,将桥接单元1连接在配送站的转接部件2上与入口对应的位置,控制部件控制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配送站的入口横向对准,以将物流输送设备内的货物依次通过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传送至配送站内实现卸货,通过各个入口传送的货物到达配送站内之后可保持原来在仓库中的存储结构。
由此在整个过程中,货物在运输后无需重新进行二次分拣,可缩短物流运输的周期,而且货物在工作站与物流输送设备之间传送的过程中,能够自动装卸货物,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省时省力,提高货物的装卸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无人物流体系的需求。
为了方便货物的仓储、装卸或运输,将货物置于货物载体中,一般地,在仓库中货物装在货架3中,以便同时传送更多的货物,而且采用货架3的方便便于传送(传送即对应装卸过程),也方便货物的管理。与货架3相配合地,桥接单元1上沿物流传送设备的纵向设有第一传送轨道11,转接部件2上沿物流传送设备的纵向且与各个出入口5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21,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桥接单元1横向平移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以便通过货架3传送货物。在传送货物的过程中,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上可同时放置多个货架3,以提高传送效率。
桥接单元1中设有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一传送轨道11运动以传送货架3;和/或转接部件2中设有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二传送轨道21运动以传送货架3。例如,第一和第二传送轨道可采用输送带的形式,在通过第一驱动部件使输送带滚动的同时,带动货架3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转接部件2包括支撑台22,桥接单元1靠近工作站的一端搭接在支撑台22上,各个第二传送轨道21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支撑台22上,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的出入口5连接。当桥接单元1搭接在支撑台22上之后,就可以通过桥接单元1的平移实现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的对接。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准,参考图3,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之一上设有激光接收部件15,另一个上设有激光发射部件,用于实现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的对准,以保证货架3在自动传送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选地,激光发射部件或激光接收部件位于桥接单元1上靠近工作站的一端,以尽量减小激光发射部件和激光接收部件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准确性检测的准确性。
在图3所示的具体结构中,激光接收部件15设在桥接单元1上,且激光接收部件15位于第一传送轨道11沿横向的中间位置,激光发射部件设在转接部件2上,且激光发射部件设在第二传送轨道21沿横向的中间位置。其中,传送轨道可由两条平行的轨道组成,两条平行轨道的间距与货架3的宽度相适配,激光接收部件15或激光接收部件设在两条平行轨道之间的中间位置。
为了实现桥接单元1的横向移动,本发明的物流对接系统还包括第二驱动部件和传动部件,桥接单元1上设有平移轨道12,平移轨道12通过传动部件与第二驱动部件连接,控制部件能够控制第二驱动部件带动平移轨道12横向平移,以调整桥接单元1与出入口5的相对位置。
在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中,传动部件包括齿轮轴14,平移轨道12沿着桥接单元1靠近物流输送设备的一端横向设置,平移轨道12内设有与齿轮轴14配合的卡槽,第二驱动部件通过驱动齿轮轴14转动带动平移轨道12平移。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桥接单元1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在需要传送货物时才连接在物流输送设备与转接部件2之间,此种方式在使用时更加灵活。在另一个优选地的实施例中,桥接单元1可转动地设在物流输送设备上,在需要传送货物时桥接单元1处于展开状态与转接部件2连接,此时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在需要输送货物时桥接单元1处于收回状态,以减小物流输送设备的体积。此种方式在使用时无需额外对桥接单元1进行管理,可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优选地,物流输送设备为物流传站车4,桥接单元1作为物流传站车的车厢41的后车门,桥接单元1可转动地连接在车厢41后部的底边上。当桥接单元1处于展开状态时,车厢41后部开放用于接收货物,当桥接单元1处于收回状态时,车厢41后部关闭。具体地,如图2a和2b所示,桥接单元1与车厢41底部可通过转轴13连接。桥接单元1的这种设置方式充分地利用了物流传站车的后车门结构。
为了提高桥接单元1在转动和平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桥接单元1与物流输送设备可转动连接的部位设有互锁结构,互锁结构用于使桥接单元1的转动和平移相互约束。在桥接单元1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不能进行平移运动,当桥接单元1转动至水平状态与转接部件2搭接后,互锁结构解锁,桥接单元1能够相对于物流输送设备平移以调整与出入口5的相对位置。桥接单元1在通过平移实现对准的过程中不能相对于物流输送设备转动。
互锁结构可采用类似于卡扣的结构,例如在桥接单元1与车厢41连接端的中部设置转轴13,在物流传站车4的车厢41与桥接单元1连接端的中部设置轴套,转轴13设在轴套内形成可转动连接。转轴13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片,轴套在桥接单元1展开至水平状态的位置沿轴向设有通槽,在该状态下解除轴套对限位片的约束,转轴13可以在通槽内横向移动,桥接单元1可相对于车厢41调整相对位置。当桥接单元1未转动至水平状态时,限位片可限制转轴13在轴套内移动,桥接单元1相对于车厢41的横向位置保持不变。
在物流传站车4的内部设有第三传送轨道,第三传送轨道和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的规格相同,用于在与第一传送轨道11对准后将货架3传送至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预设位置。在桥接单元1平移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的过程中,控制部件实时记录齿轮轴14转动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和转动圈数,以获得作为后车门的桥接单元1相对于车厢41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从而使桥接单元1能够回正至第三传送轨道与第一传送轨道11对准,以便将货物传送至物流传站车4内。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物流对接系统的工作原理,下面以工作站为仓库,物流输送设备为物流传站车4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物流调度中心通过后台数据情况下发指令到仓库出口和物流传站车4,物流传站车4根据调度中心的指令抵达指定仓库需要输出货物的出口,物流传站车4的中控系统42通过转轴13控制后车门打开,并将一端搭接在支撑台22上,并打开激光接收部件15,同时打开仓库的激光发射器。
接着,中控系统42控制物流传站车4处于展开状态的后车门左右移动,以检测激光发射器的光束完成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的精准对接,在此过程中记录后车门移动方向和精确距离,以备后车门接货后进行定向移动以将货物装在车厢41内的预设位置。
在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完成后,仓库根据调度中心的指令将指定的货架3放置在对应出口的第二传送轨道21上,并移动货架3到物流传站车4后车门上的第一传送轨道11上。
然后,中控系统42控制后车门整体进行平移,根据车厢41内部需要放置货架3的位置,将第一传送轨道11与车厢41内部的第三传送轨道对接,将货架3传送到车厢41内部的指定货架位。
按照上述过程依次循环,完成整个物流传站车4的装车过程,装车完成后关闭后车门,物流传站车4驶离仓库并前往配送站。在物流传站车4到达配送站之后,采用与仓库同样对接方式将每一个货架3依次卸到配送站中。
其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工作站,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工作站包括转接部件2和供货物进出的出入口5,转接部件2设在工作站的出入口5处,转接部件2上与其中一个出入口5对应的位置用于与桥接单元1的一端连接,以在物流传站车4的车厢41的后车门形成的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出入口5横向对准后,通过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共同实现货物的传送。
为了实现货物的传送,将货物装在货架3中,并在桥接单元1上设有第一传送轨道11,转接部件2上与各个出入口5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21,在桥接单元1平移至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后通过货架3传送货物。为了便于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在第二传送轨道21的中间位置还可设置激光发射器或激光接收部件15。
进一步地,转接部件2还包括支撑台22,用于供桥接单元1进行搭接,各个第二传送轨道21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支撑台22上,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的出入口5连接。例如,如图1所示,工作站为仓库,仓库设有多个出口,仓库中的货物在内部分拣完毕后可按照类别从不同的出口输出,在需要输出货物的出口处可将桥接单元1搭接在支撑台22上,以将装有货物的货架3依次经过第二传送轨道21和第一传送轨道11装到物流传送设备中。在物流输送系统的另一个环节中,工作站也可以是配送站,其结构可设置与仓库类似的结构。
最后,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实施例所述物流对接系统的物流对接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101、使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另一端与物流输送设备连接;
步骤102、控制部件控制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出入口5横向对准;
步骤103、通过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共同实现货物的传送。
其中,步骤101-103顺序执行。在步骤101中,如果桥接单元1为单独的部件,在传送货物时需要将桥接单元1与物流输送设备连接,如果桥接单元1设置于物流输送设备上并作为其上的一个部件,则无需对桥接单元1进行现场连接。连接后的桥接单元1优选地呈水平状态。在步骤103中,工作站为仓库时,从仓库输出的货物依次通过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传送至物流输送设备中;工作站为配送站时,物流输送设备中的货物依次通过转接部件2和桥接单元1传送至配送站内。当工作站中有多个出入口5需要同时传送货物时,在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每个需要传送货物的出入口5位置各连接一个桥接单元1。
具体地,为了货物传送和运输方便,将货物装在货架3中,桥接单元1上设有第一传送轨道11,转接部件2上与各个出入口5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21,参考图5所示的流程示意图,步骤102具体包括:
步骤102’、控制部件控制桥接单元1平移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以便通过货架3传送货物。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的流程示意图,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设有第三传送轨道,在从工作站向物流输送设备内输送货物的过程中,步骤103具体包括:
步骤201、将从出入口5输出的货架3通过第二传送轨道21传送到第一传送轨道11上;
步骤202、控制部件控制桥接单元1横向平移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三传送轨道对准;
步骤203、将第一传送轨道11上的货架3通过第三传送轨道传送至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预设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步骤201-203顺序执行,在步骤201中传送货架3时,控制部件向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中的第一驱动部件发送指令,使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类似于传送带一样滚动以传送货架3。同样地,在步骤203中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传送货架3,在物流传送设备内部沿横向可间隔设置多组第三传送轨道,在需要将货架3装在预设位置时,需要通过移动桥接单元1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该预设位置对应的第三传送轨道对准,再通过使第三传送轨道滚动相应的距离,就能实现将货架3放置在预设位置,在货物装载过程中按此方法依次摆放货架3。
为了能够使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三传送轨道对准,如图6所示的流程示意图,在步骤102’与步骤202之间,本发明的物流对接方法还可包括:
步骤204、控制部件获得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后,桥接单元1相对于物流输送设备的横向相对位置;
步骤205、控制部件根据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需要放置货架3的位置与桥接单元1的相对位置,发送使桥接单元1平移的指令。
在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的过程中,第二驱动部件驱动齿轮轴14带动平移轨道12横向运动,以实现桥接单元1的横向位置调节,控制部件实时记录齿轮轴14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圈数,即可获得桥接单元1相对于物流输送设备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由此,在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之后,便执行步骤204获得桥接单元1相对于物流输送设备的横向相对位置,包括桥接单元1相对于物流输送设备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步骤205在步骤204之后执行,以步骤204中获得的桥接单元1相对于物流输送设备的横向相对位置为基准,再结合需要在物流输送设备内放置货架3的位置,就能计算出桥接单元1所需的平移量,并向第二驱动部件发出指令实现该平移量。该实施例能够无需设置额外的位置传感器就能实时获得桥接单元1的位置,可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在执行步骤203之后,本发明的物流对接方法还可包括:
步骤206、判断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货物是否装满,如果是执行步骤207,否则继续返回步骤102’执行;
步骤207、通知工作站停止输出货物。
其中,步骤206和207的执行主体都可以是控制部件。当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货物已装满的情况下,就可以通知工作站停止输出货物,等待向下一个物流输送设备中装货,通过自动判断装货已满的时机可省去在装货过程中进行人工判断。在步骤207之后,例如桥接单元1作为物流传站车4的后车门,则可将后车门复位至收回状态,并将后车门与车厢41固定,物流传站车4驶向目的地,例如配送站。如果工作站为配送站,则在物流输送设备与配送站对接的过程中,可以判断物流输送设备内的货物是否已空,如果是则停止卸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的流程示意图,工作站为仓库,在步骤101中使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之前,本发明的物流对接方法还包括:
步骤100A、物流调动中心向仓库发送指令,通知仓库分拣调度货物;
步骤100B、将货物按照类别移动至相应的出入口5准备传送货物。
进一步地,仍参考图6,物流输送设备为物流传站车4,桥接单元1与车厢41后部的底边形成可转动连接,在步骤101中使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之前,本发明的物流对接方法还包括:
步骤100C、物流调动中心向物流传站车4发送指令,使物流传站车4抵达需要传送货物的出入口5位置;
步骤100D、展开桥接单元1,使桥接单元1转动至自由端与转接部件2连接,准备接收货物。
其中,步骤100B在100A之后执行,步骤100D在100C之后执行,但是这两组步骤的执行顺序不作限制,优选地这两组步骤同时执行,这样可以节约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货物在工作站和物流输送设备之间传送,所述物流输送设备为物流传站车(4),所述物流对接系统包括控制部件、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所述转接部件(2)设在所述工作站的出入口(5)处,所述桥接单元(1)作为所述物流传站车(4)的车厢(41)的后车门,所述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物流传站车(4)连接,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所述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所述出入口(5)横向对准,并通过所述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共同实现所述货物的传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工作站中有多个出入口(5)需要同时传送所述货物时,所述物流对接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桥接单元(1),每个所述桥接单元(1)均对应一个所述出入口(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物装在货架(3)中,所述桥接单元(1)上设有第一传送轨道(11),所述转接部件(2)上与各个出入口(5)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21),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所述桥接单元(1)平移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以便通过所述货架(3)传送货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件(2)包括支撑台(22),所述桥接单元(1)靠近工作站的一端搭接在所述支撑台(22)上,各个所述第二传送轨道(21)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支撑台(22)上,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出入口(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单元(1)中设有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运动以传送所述货架(3);和/或所述转接部件(2)中设有第一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送轨道(21)运动以传送所述货架(3)。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之一上设有激光接收部件(15),另一个上设有激光发射部件,用于实现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和第二传送轨道(21)的对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接收部件(15)设在所述桥接单元(1)上,且所述激光接收部件(15)位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沿横向的中间位置,所述激光发射部件设在所述转接部件(2)上,且所述激光发射部件设在所述第二传送轨道(21)沿横向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部件和传动部件,所述桥接单元(1)上设有平移轨道(12),所述平移轨道(12)通过所述传动部件与第二驱动部件连接,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平移轨道(12)横向平移,以调整所述桥接单元(1)与所述出入口(5)的相对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件包括齿轮轴(14),所述平移轨道(12)沿着所述桥接单元(1)靠近所述物流输送设备的一端横向设置,所述平移轨道(12)内设有与所述齿轮轴(14)配合的卡槽,所述第二驱动部件通过驱动所述齿轮轴(14)转动带动所述平移轨道(12)平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单元(1)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物流输送设备上,在需要传送所述货物时所述桥接单元(1)处于展开状态与所述转接部件(2)连接,在需要输送所述货物时所述桥接单元(1)处于收回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单元(1)与所述车厢(41)后部的底边形成可转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单元(1)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可转动连接的部位设有互锁结构,所述互锁结构用于使所述桥接单元(1)的转动和平移相互约束,所述桥接单元(1)转动至展开状态时所述互锁结构解锁,所述桥接单元(1)能够相对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平移以调整与所述出入口(5)的相对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流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设有第三传送轨道,用于在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对准后将所述货架(3)传送至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预设位置。
14.一种工作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部件(2)和供货物进出的出入口(5),所述转接部件(2)设在所述工作站的出入口(5)处,所述转接部件(2)上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5)对应的位置用于与桥接单元(1)的一端连接,以在物流传站车(4)的车厢(41)的后车门形成的所述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所述出入口(5)横向对准后,通过所述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共同实现所述货物的传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物装在货架(3)中,所述桥接单元(1)上设有第一传送轨道(11),所述转接部件(2)上与各个出入口(5)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21),在所述桥接单元(1)平移至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后通过所述货架(3)传送货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件(2)包括支撑台(22),用于供所述桥接单元(1)进行搭接,各个所述第二传送轨道(21)各自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支撑台(22)上,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出入口(5)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工作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站为仓库或配送站。
18.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13任一所述物流对接系统的物流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所述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连接;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所述出入口(5)横向对准;
通过所述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共同实现所述货物的传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物流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工作站中有多个出入口(5)需要同时传送所述货物时,在所述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每个需要传送货物的出入口(5)位置各连接一个所述桥接单元(1)。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物流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物装在货架(3)中,所述桥接单元(1)上设有第一传送轨道(11),所述转接部件(2)上与各个出入口(5)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传送轨道(21),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桥接单元(1)平移至与所述出入口(5)横向对准的步骤包括: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桥接单元(1)平移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以便通过所述货架(3)传送货物。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物流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设有第三传送轨道,通过所述桥接单元(1)和转接部件(2)共同实现所述货物的传送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从所述出入口(5)输出的货架(3)通过所述第二传送轨道(21)传送到第一传送轨道(11)上;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桥接单元(1)横向平移使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三传送轨道对准;
将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上的货架(3)通过所述第三传送轨道传送至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预设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物流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的步骤与使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三传送轨道对准的步骤之间,还包括:
所述控制部件获得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与第二传送轨道(21)对准后,所述桥接单元(1)相对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的横向相对位置;
所述控制部件根据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需要放置所述货架(3)的位置与所述桥接单元(1)的相对位置,发送使所述桥接单元(1)平移的指令。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物流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第三传送轨道将所述第一传送轨道(11)上的货架(3)传送至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预设位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物流输送设备内部货物是否装满,如果是则通知所述工作站停止输出货物,否则继续将从所述出入口(5)输出的货架(3)通过所述第二传送轨道(21)传送到第一传送轨道(11)上。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物流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站为仓库,在使所述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物流调动中心向所述仓库发送指令,通知所述仓库分拣调度货物;
将货物按照类别移动至相应的所述出入口(5)准备传送货物。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物流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流输送设备为物流传站车(4),所述桥接单元(1)与车厢(41)后部的底边形成可转动连接,在使所述桥接单元(1)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部件(2)上对应于其中一个所述出入口(5)的位置连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物流调动中心向所述物流传站车(4)发送指令,使所述物流传站车(4)抵达需要传送所述货物的出入口(5)位置;
展开所述桥接单元(1),使所述桥接单元(1)转动至自由端与所述转接部件(2)连接,准备接收所述货物。
CN201710996390.6A 2017-10-24 2017-10-24 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Active CN1076513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96390.6A CN107651350B (zh) 2017-10-24 2017-10-24 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96390.6A CN107651350B (zh) 2017-10-24 2017-10-24 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1350A CN107651350A (zh) 2018-02-02
CN107651350B true CN107651350B (zh) 2020-05-01

Family

ID=61119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96390.6A Active CN107651350B (zh) 2017-10-24 2017-10-24 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513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91948B (zh) * 2018-07-24 2023-06-27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冷链物流火车对火车的固定式可升降旋转保温对接系统
CN109081147A (zh) * 2018-09-07 2018-12-25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公铁联运冷链平移对接装置及系统
CN110451300B (zh) * 2019-08-12 2020-10-16 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垛装产品智能无人装车的装车平台及其控制方法
US20210260626A1 (en) 2020-02-26 2021-08-26 InTunes Products, LLC Package handling and sorting system
CN112101854A (zh) * 2020-08-12 2020-12-18 久恒理树 一种物流系统及货物监管方法
CN112158499B (zh) * 2020-08-12 2022-11-01 久恒理树 一种分布式物流系统
WO2022033500A1 (zh) * 2020-08-12 2022-02-17 久恒理树 一种分布式物流系统
CN112101853A (zh) * 2020-08-12 2020-12-18 久恒理树 一种流动仓库及基于流动仓库的物流系统及方法
CN112101620A (zh) * 2020-08-12 2020-12-18 久恒理树 一种物流线路规划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2823A (en) * 1962-08-15 1965-05-11 Triax Co Transfer equipment
JPH07215410A (ja) * 1994-02-04 1995-08-15 Hokoku Juki Kk 鋼材用立体自動倉庫
JP4232112B2 (ja) * 2005-09-29 2009-03-0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搬送設備
AT509949B1 (de) * 2010-05-28 2013-01-15 Tgw Logistics Group Gmbh Speicherlager
CN106005859B (zh) * 2016-07-07 2023-03-24 杭州国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式禽类尸体机械运输及仓储的系统
CN206108410U (zh) * 2016-08-31 2017-04-19 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 厢式车的装车卸车系统
CN107253601B (zh) * 2017-06-29 2023-01-24 重庆交通大学 快递自存取式蜂巢无人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1350A (zh) 2018-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51350B (zh) 物流对接系统及方法、工作站
US20180079601A1 (en) Platform for baggage cart and baggage handl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9102336B2 (en) Portable bin for sortation system
US10077120B2 (en) System for handling of luggage or parcel items
WO2020057293A1 (zh) 配送站点及配送方法
US7469782B2 (en) Conveyor system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ircraft baggage
US20050158158A1 (en) Method for railroad transport and apparatu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trains
CN109328371B (zh) 铁路货物运输系统
JP6250136B2 (ja) 仕分け物を処理するための装置
US20120321418A1 (en) Device for Coning and/or Deconing a Container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US6520729B1 (en) Freight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transporting a load
CN110641895A (zh) 一种便携式密集存拣系统
CN209038350U (zh) 配送站点
US6556888B2 (en) Integrated system for handling of work pieces and materials
CN216835928U (zh) 行李运输系统及行李系统
CN110116094A (zh) 一种高铁物流双层站台货运系统及方法
CN212098597U (zh) 无人物流车厢
CN221069757U (zh) 配送柜和配送车
RU2489299C2 (ru)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ая линия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автомобилей
CN220484738U (zh) 一种自动化接驳运输系统
CN113998410B (zh) 一种装卸车同步进行的自动装卸输送系统
CN113493095B (zh) 多通道智能储物柜的物品传输方法
JPH0826412A (ja) 走行搬送装置の選択制御装置
CN116477244A (zh) 一种物流仓库拣选系统及拣选方法
CN116873598A (zh) 一种自动化接驳运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09

Address after: Room a1905, 19 / F, building 2, No. 18, Kechuang 11th Street,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100176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 1st floor, building 2, yard 20, Suzhou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ngbangda Trading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09

Address after: 101, 1st floor, building 2, yard 20, Suzhou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gbangda Tra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5 Beijing Haidian Xingshikou Road 65 West Cedar Creative Garden 4 District 11 Building East 1-4 Floor West 1-4 Floor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