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1233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1233A
CN107591233A CN201710452443.8A CN201710452443A CN107591233A CN 107591233 A CN107591233 A CN 107591233A CN 201710452443 A CN201710452443 A CN 201710452443A CN 107591233 A CN107591233 A CN 107591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leading part
support portion
terminal
leads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524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91233B (zh
Inventor
有光统
有光一统
菊池峻平
大场晓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91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1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91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1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在绕线(6a)的引线部(6b)从芯部(4)的外表面伸出且离开侧面(4c)的位置,形成有引线部(6b)和端子电极(8)的接合部(6c)。端子电极(8)具有沿着芯体(4)的侧面(4c1)安装的端子主体(80)、和在引线部(6b)从芯部(4)的侧面(4c2)伸出的位置的附近、朝向接合部(6c)从端子主体(80)被折弯的引线支撑部(85)。引线支撑部(85)相对于芯体(4)的侧面(4c2)的交叉角度(θ1)小于90度。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内部包含线圈部的芯部的线圈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从芯部伸出的引线部和端子电极的接合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内部包含线圈部的芯部的线圈装置,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线圈装置是公知的。在该类型的线圈装置中,在引线部从芯部伸出的位置,与安装于芯部的外表面的端子电极电连接。
引线部从芯部伸出的位置因产品不同而有一些偏差,因此目前,利用特殊的装置在端子电极的连接部和引线部施加压力将其临时固定之后,用激光熔接等进行连接。在这种现有的线圈装置的构造中,需要使用特殊的装置将引线部和端子电极临时固定之后再进行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36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种种是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线部和端子电极的位置对准容易且连接部的可靠性提高的线圈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线圈部,由绕线卷绕成线圈状而成;
芯部,含有磁性材料和树脂,覆盖包括所述线圈部的内部的所述线圈部的整体;
端子电极,安装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
该线圈装置中,
在所述绕线的引线部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且离开所述外表面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引线部和所述端子电极的接合部,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
沿着所述芯体的外表面安装的端子主体、
在所述引线部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的位置的附近,朝向所述接合部从所述端子主体被折弯的引线支撑部,
所述引线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端子电极的内表面的交叉角度θ1小于90度。
交叉角度θ1设定在规定角度范围内,从而,即使从芯部的外表面伸出的引线部的位置有一些错位,通过引线支撑部(或引线部或双方/以下相同)进行弹性变形,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也会与引线部可靠地接触。并且,由于引线支撑部进行弹性变形,引线部在引线支撑部上被弹性力推压而定位并被临时固定。
因此,在经引线部推压于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容易利用激光熔接等将他们进行连接,能够在引线部的前端容易地形成其与引线支撑部的连接部。另外,被进行了稳定的连接,连接部的可靠性提高。另外,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线圈装置不需要用于临时固定的特殊工具。
本发明的第2方面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线圈部,由绕线卷绕成线圈状而成;
芯部,含有磁性材料和树脂,覆盖包括所述线圈部的内部的所述线圈部的整体;
端子电极,安装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
该线圈装置中,
在所述绕线的引线部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且离开所述外表面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引线部和所述端子电极的接合部,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
沿着所述芯体的外表面安装的端子主体、
在所述引线部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的位置的附近,朝向所述接合部从所述端子主体起折弯的引线支撑部,
所述引线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引线部的交叉角度θ2小于90度。交叉角度θ2优选为60度以下、更优选为1~50度、进一步优选为5~35度。
交叉角度θ2设定为规定角度范围内,从而,即使从芯部的外表面伸出的引线部的位置有一些错位,通过引线支撑部进行弹性变形,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也会与引线部可靠地接触。并且,由于引线支撑部弹性变形,引线部在引线支撑部上被弹性力推压而定位。
因此,在将引线部推压在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容易将他们利用激光熔接等进行连接,能够在引线部的前端容易地形成其与引线支撑部的连接部。另外,被进行了稳定的连接,连接部的可靠性提高。此外,作为用于形成连接部的方法,和第1方面是一样的。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线圈装置中,也不需要用于临时固定的特殊工具。
也可以是,从所述引线支撑部的中途到所述接合部,在所述引线支撑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角部,形成有将所述引线部引导至所述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上的倾斜面。通过形成倾斜面,在将端子电极向芯部安装时,从露出在芯部的外表面的引线部的横向碰触端子电极的引线支撑部的倾斜面。因此,倾斜面成为引导部,使得将引线部放在引线支撑部上变得容易,只是将端子电极安装在芯部,就可以容易地进行端子电极的引线支撑部和引线部的定位。
也可以是,在所述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形成与所述引线部实质上平行的接触平面部。利用引线支撑部的弹性,与实质上引线部平行的接触平面部与引线部接触,由此,他们由弹力被施加压力,在接触平面部上,引线部被良好地定位并临时固定。
也可以是,所述端子主体由主端子主体和副端子主体构成,在所述副端子主体上一体地形成有所述引线支撑部。通过在副端子主体上形成引线支撑部,在向芯部安装主端子主体时,可以使引线支撑部从引线部的横向接触,引线支撑部容易地进行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在引线支撑部上对引线部进行弹性保持并将其临时固定。
也可以是,在位于所述线圈部的卷轴方向的两侧的所述芯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安装槽,位于主端子主体的所述卷轴方向的两侧的弹性片嵌合于所述安装槽。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主端子主体向芯部的安装变得容易。
也可以是,在所述主端子主体的所述卷轴方向的一侧,安装于所述芯部的所述卷轴方向的一侧面的安装片与所述主端子主体一体成型。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将主端子主体安装于芯部时,可以使引线支撑部从引线部的横向接触。因此,引线支撑部容易地进行弹性变形,能够在引线支撑部上对引线部进行弹性保持并将其临时固定。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具有:
准备由绕线卷绕成线圈状的线圈部的工序;
用芯部覆盖包括所述线圈部的内部的所述线圈部的整体,使构成所述线圈部的绕线的引线部从芯部的外表面露出的工序;
向所述芯部的外表面安装端子电极的工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沿着所述芯体的外表面安装的端子主体、和从所述端子主体的内表面以交叉角度θ1向外侧折弯的引线支撑部,
在所述端子电极安装于芯部的外表面时,使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从横向与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的引线部抵接,使所述引线支撑部及/或所述引线部弹性变形,将所述引线部以相互推挤的方式定位并临时固定于所述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上,
之后,在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形成其与引线部的接合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沿着IIA-IIA线的剖视图;
图2B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沿着IIB-IIB线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图2A所示的引线部和端子的连接部的连接前的状态的要部概略图;
图3B是表示图2A所示的引线部和端子的连接部的连接前的状态的另一例的要部概略图;
图4是表示图3A所示的引线部和端子的连接前的状态的芯部的透视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向图4所示的芯部安装端子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B是表示向图5A所示的芯部安装端子之前的状态的分解平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省略了线圈部引线部的图示。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省略了线圈部的图示。
符号说明
2、2A…电感元件(线圈装置)
4…芯部
4a…安装侧外表面
4a1,4b1…安装槽
4a2,4b2…倒角部
4b…反安装侧外表面
4c…侧面(侧方外表面)
4c1…主安装侧面
4c2…副安装侧面
4c3a,4c3b、4c4a,4c4b…非安装侧面
6…线圈部
6a…绕线
6b…引线部
6c…接合部
8…端子电极
80…主端子主体
82…副端子主体
83,84…弹性片
85…引线支撑部
86…接触平面部
88…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图2A及图2B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电感元件2,具有作为压缩成型体的芯部4、在芯部4的内部绕线6a卷绕成线圈状而成的线圈部6、与绕线6a的引线部6b在接合部6c相连接的端子电极8。本实施方式中,在附图中,将线圈部6的卷轴方向设为Z轴、将与之相互正交的轴设为X轴及Y轴。本实施方式中,X轴与一对端子电极8面对的方向一致,但没有特别限定。
绕线6a例如由导线和根据需要将导线的外周包覆的绝缘包覆层构成。导线例如由Cu、Al、Fe、Ag、Au、磷青铜等构成。绝缘包覆层例如由聚氨酯、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酯、聚酯亚胺、聚酯尼龙等构成。绕线6a的横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例示圆形、平角形状等。
芯部4是将磁性粉体及包含粘合剂的顆粒进行压缩成型或注塑成型而形成。作为磁性粉体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使用铝硅铁粉(Fe-Si-Al;铁-硅-铝)、Fe-Si-Cr(铁-硅-铬)、坡莫合金(Fe-Ni)、羰基铁系、羰基Ni系、非晶粉末、微晶粉末等金属磁性体粉末。
但是,作为磁性粉体,也可以是Mn-Zn、Ni-Cu-Zn等磁性铁氧体粉末。作为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例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硅树脂、将这些树脂组合而成的树脂等。
芯部4是在Z轴方向的下部形成有安装侧外表面4a,并且在Z轴方向的上部形成有反安装侧外表面4b。在安装侧外表面4a和反安装侧外表面4b之间,形成有侧方外表面即侧面4c。
本实施方式中,侧面4c由多个平面和曲面的组合而构成,但没有特别限定,作为整体也可以是曲面,作为整体也可以是多边形的侧面。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在从Z轴方向的上部或下部观察芯部4时,其为非对称形状。这是因为从Z轴方向的上部或下部观察芯部4时,易于识别线圈装置的形状或方向。
如图5A所示,芯部4的侧面4c具有在X轴方向相互位于相反侧的一对主安装侧面4c1。本实施方式中,主安装侧面4c1与端子电极8的主端子主体80的形状吻合而形成为平面状,但如果主端子主体80的内表面是曲面状,那么也可以与之吻合而形成曲面状。另外,从Z轴方向的上方观察,芯部4的侧面4c在主安装侧面4c1的顺时针旋转的旁边,具有副安装侧面4c2。从副安装侧面4c2伸出有引线部6b。
进而,从Z轴方向的上方观察,芯部4的侧面4c在副安装侧面4c2的顺时针旋转的旁边,具有非安装侧面4c3a、4c4a或4c3b、4c4b。本实施方式中,相互位于相反侧的侧面4c1、4c1彼此具有相同的形状和面积,关于侧面4c2、4c2,也是一样的。
但是,相互位于相反侧的非安装侧面4c3a、4c3b具有彼此不同的X轴方向宽度。另外,相互位于相反侧的非安装侧面4c4a、4c4b一方是平面、另一方是曲面,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即,本实施方式中,相互位于相反侧的非安装侧面4c3a和4c3b(4c4a和4c4b)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或尺寸。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Z轴方向的上部或下部观察芯部4时,可以形成非对称形状。
如图2A及图2B所示,线圈部6是1根以上的绕线6a卷绕成线圈状的部分,从线圈部6起,作为绕线6a的两端的至少一对引线部6b被引出到芯部4的外部。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从线圈部6起,一对引线部6b从芯部4的副安装侧面4c2向与该侧面大致垂直方向引出到外部。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各端子电极8具有主端子主体80。主端子主体80与芯体4的主安装侧面4c1的形状吻合,是四边形的平板形状,如上所述,只要改变主安装侧面4c1的形状,就能够具有与其形状吻合的形状。
在主端子主体80的Z轴方向的下部,从主端子主体80折弯而一体成型有下弹性片83。另外,在主端子主体80的Z轴方向的上部,从主端子主体80折弯而一体成型有上弹性片84。下弹性片83嵌合于在芯部4的底面即安装侧外表面4a形成的下安装槽4a1。
如图2B所示,下安装槽4a1的底部朝向线圈部6的中心轴并向Z轴方向的上方向倾斜,在下弹性片83嵌合于下安装槽4a1后,难以脱落。另外,在下安装槽4a1和副安装侧面4c1的交叉角部,设置有平面状或曲面状的下倒角部4a2。在向芯部4安装端子电极8时,弹性片83的前端部与倒角部4a2碰触,由此,弹性片83沿着倒角部4a2的倾斜,违抗弹性力而扩张,容易地被引导至安装槽4a1。
如图2B所示,上弹性片84嵌合于在芯部4的上表面即反安装侧外表面4b形成才上安装槽4b1。上安装槽4b1的底部朝向线圈部6的中心轴向Z轴方向的下方向倾斜,在上弹性片84嵌合于上安装槽4b1后,难以脱落。另外,在上安装槽4b1和副安装侧面4c1的交叉角部,设置由平面状或曲面状的上倒角部4b2。在向芯部4安装端子电极8时,弹性片84的前端部与倒角部4b2碰触,由此,弹性片84沿着倒角部4b2的倾斜,违抗弹性力而扩张,容易地被引导至安装槽4b1。
如图5A所示,在主端子主体80上一体成型有副端子主体82。副端子主体82如图5B所示,相对于主端子主体80的表面以角度θ0相交叉的方式折弯。角度θ0与芯部4主安装面4c1和副安装面4c2的交叉角度大致一致。通过适当地调整该角度,易于下面将要描述的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以压接状态被引导至引线部6b的下部。
副端子主体82具有与副安装面4c2的外表面形状吻合的内表面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平板形状,但也可以与副安装面4c2的外表面形状吻合地形成曲面形状。另外,副端子主体82如图2A所示朝向副安装面4c2的外表面,但也可以不一定接触。更肯定的是,在副端子主体82的内表面82a和副安装面4c2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因为可提高副端子主体82及一体成型于其上的引线支撑部85的弹性。
副端子主体82成型为Z轴方向高度比主端子主体80的Z轴方向高度小,且设定为比从芯部4的安装侧外表面4a到引线部6b的伸出位置的高度小的高度。在副端子主体82的Z轴方向的上部,如图5A所示,引线支撑部85从副端子主体82向外侧折弯而一体成型。此外,在端子电极8中,所谓外侧,是离开芯部4的一侧,所谓内侧,是接近芯部4的一侧。
如图3A所示,引线支撑部85从副端子主体82的内表面82a向外侧折弯而成型的交叉角度θ1小于90度,优选为55~85度,进一步优选为65~75度。此外,也可以在副端子主体82的内表面82a和引线支撑部85的上面的交叉部82b,形成有用于弯曲成型的曲面。曲面的曲率半径R优选为0.05~0.25mm。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形成实质上与引线部6b平行的接触平面部86。利用引线支撑部85的弹性,实质上与引线部6b平行的接触平面部86与引线部6b接触,由此,他们通过弹力而施加压力,在接触平面部86上,引线部6b被良好地定位并临时固定。
接触平面部86从引线支撑部85折弯而一体成型,具有和引线支撑部85相同的厚度,但也可以在前端侧将厚度减薄而成型。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接触平面部86也可以朝向前端侧将宽度w1变窄。接触平面部86的宽度w1由其与绕线6a(引线部6b)的外径Φ等的关系来决定,W1/Φ优选为1~10。绕线6a的外径Φ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03~1.5mm。另外,端子电极8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08~0.25mm。
也可以是,在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触平面部86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角部(也可以在两侧),形成将引线部6b引导至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即接触平面部86上的倾斜面88。倾斜面88例如可以通过倒角加工等来形成。如图5B所示,在接触平面部86的Z轴方向的上面和副端子主体82的突出方向前端面的角部,形成有平面状或曲面状的倾斜面88。
因此,在向芯部4安装端子电极8时,从露出芯部4的外侧面的引线部6b的横向,碰触端子电极8的引线支撑部85的倾斜面88。因此,倾斜面88成为引导部,向引线支撑部85上放置引线部6b变得容易,只要从X轴方向的两侧将端子电极8的主端子主体80安装于芯部4,就可以容易地进行端子电极8的引线支撑部85和引线部6b的定位。
此外,也可以如图3B所示,在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不形成如图3A所示的接触平面部86,而是将引线支撑部85A整体成型为直到前端部为止连续的平板状。在这种情况下,倾斜面88也可以从引线支撑部85A的中途朝向前端连续地形成。总之,交叉角度θ1成为同样的角度。
接着,对图1~图5B所示的电感元件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A、图2B及图4所示,准备绕线6a卷绕成线圈状的线圈部6。线圈部6例如由空芯线圈等构成。
接着,也包括线圈部6的内部在内,用芯部4将线圈部6的整体覆盖,使构成线圈部6的绕线6a的引线部6b从芯部4的外表面露出。芯部4的成型例如是在将线圈部6嵌入模型的空腔内的状态下,向模型的内部的空腔内填充含有磁性粉末和粘合剂树脂的混合物,通过对整体进行压缩,而获得图1及图2A所示的电感元件2。
作为用于进行压缩成型的方法,也可以使用模具,也可以利用油压或水压。在成型后,引线部6b和成型体一同被取出。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磁性粉体为金属磁性粒子,其粒子外周包覆绝缘被膜。作为绝缘被膜,可例示金属氧化物被膜、树脂被膜等。磁性粉体的粒径优选为0.5~50μm。另外,也可以对获得的芯部的外表面实施玻璃涂覆或绝缘树脂涂敷等。
与芯部4的成型同时、或者在其前后,本实施方式中,准备端子电极8。端子电极8优选由Cu及磷青铜等金属(包含合金)构成。端子电极8是通过将厚度均匀的单一金属板、或者包层材料等复合金属板,利用冲压加工等的冲剪进行弯曲成型而获得。也可以在端子电极8的表面形成提高使其与焊料的密合性的电镀膜等。在端子电极8上,形成有主端子主体80、副端子主体82及引线保持部85。另外,在端子电极8上,根据需要形成有下弹性片83、上弹性片84、接触平面部86及倾斜面88。
在向芯部4的外表面安装端子电极8时,使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从引线部6b的横向与从芯部4的外表面伸出的引线部6b抵接,使引线支撑部85及/或引线部6b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将引线部6b以相互推挤的方式布置并临时固定于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上。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片83及84分别与安装槽4a1、4b1卡合,因此,不需要粘接剂,但也可以使用粘接剂将端子电极8固定于芯部4的外表面。
之后,在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形成其与引线部6b的接合部6c。优选的是,在形成接合部6c之前,去除引线部6b的树脂皮膜。进一步优选,引线部6b的树脂皮膜的去除在端子电极8安装于芯部4的外表面之前进行。
形成接合部6c之后所剩余的引线部6b的多余的前端部6d,与激光照射同时被去除。或者,也可以在激光照射后去除。或者,也可以在激光照射前去除。在接合部6c,引线部6b和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例如通过激光熔接而接合在一起。此外,作为用于形成连接部6c的方法,不限于激光熔接,可例示电弧熔接、超声波接合、热压接接合及焊料接合等。
即使在形成接合部6c之后,交叉角度θ1与形成接合部6c之前也几乎无变化。即使有一些变化,也在上述的优选角度的范围内。另外,将端子电极8安装于芯部4之后的交叉角度θ1与组装之前有一些变化,但即使有一些变化,也在上述的优选角度的范围内。另外,即使形成接合部6c,倾斜面88的一部分也会剩余。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图3A及图3B所示的交叉角度θ1设定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即使从芯部4的外表面即副安装侧面4c2伸出的引线部6b的Z轴方向的位置有一些错位,也没有问题。即,通过引线支撑部85(包括接触平面86/以下同样)、或引线部6b或双方进行弹性变形,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与引线部6b可靠地接触。并且,由于引线支撑部85弹性变形,因此引线部6b被弹性力推压而定位,临时固定于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上。
另外,即使从芯部4的外表面即副安装侧面4c2伸出的引线部6b的圆周方向的位置有一些错位,也没有问题。即,如图5B所示,与引线部6b的外径相比较,引线支撑部85的宽度w1足够大,因此可靠地将上述的错位吸收,引线部6b被弹性力推压而定位,零时固定于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上。
因此,在将引线部6b推压在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很容易用激光熔接等将他们进行连接,如图3A及图3B所示,能够在引线部6b的前端容易地形成其与引线支撑部85(包含85A/以下同样)的连接部6c。另外,可进行稳定的连接,连接部6c的可靠性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激光接合时,优选端子电极8和引线部6b可靠地接触,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接触,所以能够防止接合部的不稳定,提高接合质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2中,不需要用于临时固定的特殊工具。即,如图5B所示,只是将端子电极8的主端子主体80从X轴方向的两侧安装于芯部4,从露出芯部4的外侧面的引线部6b的横向,碰触端子电极8的引线支撑部85的倾斜面88(引线支撑部85的宽度方向的前端部)。因此,倾斜面88成为引导部,引线支撑部85被弹性力压下,引线部6b被放置在引线支撑部85上,两者被弹性力推挤而临时固定。
此外,对通过相对于引线部6从横向进行接触,引线支撑部85被弹性力压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引线部6也可以产生一些弹性变形。但是,优选的是,选择端子电极8的板厚或材质,使引线支撑部85的弹性变形比引线部6的弹性变形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引线支撑部85的前端部形成为实质上与引线部6b平行的接触平面部86。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引线支撑部85的弹性,实质上与引线部6b平行的接触平面部86与引线部6b接触,由此,他们由弹力施加压力,在接触平面部86上,引线部6b被良好地定位并临时固定。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主体由主端子主体80和副端子主体82构成,在副端子主体82上一体形成有引线支撑部85。通过在副端子主体82形成引线支撑部85,在将主端子主体80安装于芯部4时,可以使引线支撑部85从引线部6b的横向与之接触,使引线支撑部85容易地进行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弹性保持引线部6b将其临时固定在引线支撑部85上。
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2的尺寸没有别限定,例如:X轴方向宽度X0为1.0~20mm、Y轴方向宽度Y0为1.0~20mm、高度Z0为1.0~10mm。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出以下所示的以外,和第1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2是一样的,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引线支撑部85相对于引线部6b的交叉角度θ2小于90度。交叉角度θ2优选为60度以下,更优选为1~50度、进一步优选为5~35度。
此外,即使形成接合部6c后,交叉角度θ2与形成接合部6c前也几乎无变化。即使有一些变化,也在上述的优选角度的范围内。另外,将端子电极8组装于芯部4之后的交叉角度θ2虽然和组装前有一些变化,但即使有一些变化,也在上述的优选角度的范围内。另外,即使形成了接合部6c,也会剩下倾斜面88的一部分。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从线圈部6起,一对引线部6b从芯部4的副安装侧面4c2沿相对于该侧面大致垂直方向引出到外部,但引线部6b的引出方向也不一定是跟芯部4的副安装侧面4c2大致垂直方向。在该情况下,图3A及图3B所示的交叉角度θ1有时也收敛于第1实施方式的优选的交叉角度θ1的角度范围。但是,在该情况下,只要交叉角度θ2也收敛于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交叉角度θ2的角度范围,就可起到和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除以下所示的以外,和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2是一样的,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2A中,端子电极8A具有主端子主体80A和副端子主体82。副端子主体82的结构和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一样的。
主端子主体80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端子主体80不同,不具有上弹性片84,Z轴方向的高度是主端子主体80的约二分之一以下。在主端子主体80A的Z轴方向的下端,从主端子主体80A折弯而一体成型有下安装片83A。在下安装片83A上,通过折曲成型等而一体成型有嵌入凸部83b。在芯部4A成型时,由于嵌件成型端子电极8A等,嵌入凸部83b被嵌入芯部4A的安装侧外表面4a的内部。
此外,也可以不形成嵌入凸部83b等,而是端子电极8A利用粘接剂安装于芯部4A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起到和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除以下所示的以外,和第1~第2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2是一样的,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元件2B是将图1~图5B所示的电感元件2的Z轴方向的上下颠倒过来的结构,向电路基板等安装的安装面上下相反。
另外,在将电感元件2B的上下颠倒过来再与电感元件2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主端子主体80和副端子主体82的配置位置关系从X轴方向看,与电感元件2中的它们的配置位置关系左右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起到和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图1所示的相互位于相反侧的侧面4c1、4c1相互具有相同的形状和面积,但也可以不同。关于侧面4c2、4c2,也是一样的。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线圈部6为圆形线圈状,但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四边线圈状、多边线圈状、椭圆线圈状、其他线圈状。进而,芯部4或4a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圆柱形、椭圆柱、多棱柱等。
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作为电源用变压器、电源用电感、除噪用电感等,被用于电子设备、电气装置、车载装置等。

Claims (7)

1.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线圈部,由绕线卷绕成线圈状而成;
芯部,含有磁性材料和树脂,并覆盖包括所述线圈部的内部的所述线圈部的整体;以及
端子电极,安装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
在所述绕线的引线部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且离开所述外表面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引线部和所述端子电极的接合部,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
沿着所述芯部的外表面安装的端子主体;以及
在所述引线部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的位置的附近,朝向所述接合部从所述端子主体被折弯的引线支撑部,
所述引线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端子电极的内表面的交叉角度θ1小于90度。
2.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
线圈部,由绕线卷绕成线圈状而成;
芯部,含有磁性材料和树脂,并覆盖包括所述线圈部的内部的所述线圈部的整体;以及
端子电极,安装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
在所述绕线的引线部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且离开所述外表面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引线部和所述端子电极的接合部,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
沿着所述芯部的外表面安装的端子主体;以及
在所述引线部从所述芯部的外表面伸出的位置的附近,朝向所述接合部从所述端子主体被折弯的引线支撑部,
所述引线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引线部的交叉角度θ2小于90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从所述引线支撑部的中途到所述接合部,在所述引线支撑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角部,形成有将所述引线部引导至所述引线支撑部上的倾斜面。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在所述引线支撑部的前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引线部实质上平行的接触平面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端子主体由主端子主体和副端子主体构成,
所述引线支撑部与所述副端子主体一体地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在位于所述线圈部的卷轴方向的两侧的所述芯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安装槽,
位于所述主端子主体的所述卷轴方向的两侧的弹性片嵌合于所述安装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在所述主端子主体的所述卷轴方向的一侧,安装于所述芯部的所述卷轴方向的一侧面的安装片与所述主端子主体一体成型。
CN201710452443.8A 2016-07-07 2017-06-15 线圈装置 Active CN107591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5228A JP6673065B2 (ja) 2016-07-07 2016-07-07 コイル装置
JP2016-135228 2016-07-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1233A true CN107591233A (zh) 2018-01-16
CN107591233B CN107591233B (zh) 2019-09-24

Family

ID=60911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52443.8A Active CN107591233B (zh) 2016-07-07 2017-06-15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9429B2 (zh)
JP (1) JP6673065B2 (zh)
CN (1) CN10759123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3827A (zh) * 2018-03-01 2019-09-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表面安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400684A (zh) * 2018-04-24 2019-11-01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CN112530662A (zh) * 2019-09-19 2021-03-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和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75185B2 (ja) 2017-04-27 2022-05-2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6869796B2 (ja) * 2017-04-27 2021-05-12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21027202A (ja) * 2019-08-06 2021-02-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7381257B2 (ja) * 2019-08-30 2023-11-1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電子機器、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KR102263961B1 (ko) * 2019-10-14 2021-06-11 주식회사 에스에스티 새로운 단자 구조의 표면 실장형 메탈 콤포짓 파워 인덕터 및 이것의 제조 방법
CN112164570A (zh) * 2020-10-19 2021-01-01 湖南创一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磁粉芯一体式芯片电感的制备方法
DE112021005713T5 (de) * 2020-10-30 2023-08-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duktor
JP2022115199A (ja) * 2021-01-28 2022-08-09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7872A (en) * 1993-05-11 1995-10-17 Murata Mfg.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il
US5548264A (en) * 1994-01-31 1996-08-20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Coil device
CN1200578A (zh) * 1997-05-28 1998-12-0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包含双端子型压电装置的电子元件
CN103165260A (zh) * 2011-12-15 2013-06-19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器件
US20140266541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Sumid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05390232A (zh) * 2014-08-21 2016-03-0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绕线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126006A1 (en) * 2014-10-31 2016-05-0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assembly and coil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82333A (ja) * 2002-03-27 2003-10-03 Tdk Corp コイル封入圧粉磁芯
JP2006041418A (ja) * 2004-07-30 2006-02-09 Toko Inc 面実装コイル部品
JP4904889B2 (ja) * 2006-03-31 2012-03-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429040B2 (ja) * 2010-05-17 2014-02-2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2064682A (ja) * 2010-09-15 2012-03-29 Panasonic Corp 電子部品
JP5786660B2 (ja) * 2011-11-08 2015-09-30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部品および磁性部品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7872A (en) * 1993-05-11 1995-10-17 Murata Mfg.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il
US5548264A (en) * 1994-01-31 1996-08-20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Coil device
CN1200578A (zh) * 1997-05-28 1998-12-02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包含双端子型压电装置的电子元件
CN103165260A (zh) * 2011-12-15 2013-06-19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器件
US20140266541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Sumid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05390232A (zh) * 2014-08-21 2016-03-0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绕线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126006A1 (en) * 2014-10-31 2016-05-0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assembly and coil component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3827A (zh) * 2018-03-01 2019-09-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表面安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223827B (zh) * 2018-03-01 2022-05-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表面安装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400684A (zh) * 2018-04-24 2019-11-01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CN112530662A (zh) * 2019-09-19 2021-03-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和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49429B2 (en) 2019-04-02
US20180012699A1 (en) 2018-01-11
CN107591233B (zh) 2019-09-24
JP2018006676A (ja) 2018-01-11
JP6673065B2 (ja) 2020-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91233B (zh) 线圈装置
EP2608228B1 (en) Coil component
JP6409328B2 (ja) コイル部品
JP5505075B2 (ja) コイル封入圧粉磁心
JP6414242B2 (ja) コイル装置
CN208507409U (zh) 电抗器以及电气/电子设备
WO2015045955A1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巻線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TWI496173B (zh) Inductance element
JP2023052447A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321684B (zh) 磁性体芯和线圈装置
CN111834104A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455561B2 (ja) 電子部品
CN110400684A (zh) 线圈装置
JP7472490B2 (ja) コイル装置
JP7092091B2 (ja) インダクタ
JP7215463B2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95835B2 (ja) コイル装置
JP2019176137A (ja) コイル装置
JP2023154956A (ja) コイル装置
JP2023172307A (ja) コイル装置
CN111834105A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24007882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23172306A (ja)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125390A (ja) コイル部品
JP2021002688A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