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00684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00684A
CN110400684A CN201910212612.XA CN201910212612A CN110400684A CN 110400684 A CN110400684 A CN 110400684A CN 201910212612 A CN201910212612 A CN 201910212612A CN 110400684 A CN110400684 A CN 110400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il component
lead
component
coi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126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有光一统
北岛伸夫
菊池峻平
大场晓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riority to CN20241078905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5884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00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006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55Magnetic cores made from p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46Preventing or reducing leakage 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层叠的多个线圈部件(110、120)和设置于多个线圈部件周围的多个端子配件(140~170)。线圈部件(110、120)包括内部具有绕线卷绕部(116、126)的含磁性体铁芯部(111、121),绕线两端部的一对引线(117、118)或(127、128)从含磁性体铁芯部(111、121)的与卷绕部的卷轴方向平行的外周侧面向外部引出。至少一个端子配件(140)具有:使层叠的多个线圈部件(110、120)的外周侧面相连的主体部(141);与多个线圈部件(110、120)的至少一个引线连接的引线连接部(145)。由此,能够减小安装面积并能够构成多种电路结构。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线圈部件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将多个电感元件安装于基板上并利用图案导体来连接各电感元件的端子部,从而实现多个电感元件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或它们的组合电路等多种电路结构。
但是,在这种现有技术中,伴随元件的数量增加,产生电感元件的安装面积变大的问题。另外,伴随元件的数量增加及电感元件的安装面积的扩大,产生以下问题,即:由于漏磁通而产生噪声电压等的坏影响在周围的部件或周边电路中产生的可能性变高。另一方面,如果限制元件的数量,则产生难以实现多种电路结构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404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安装面积,抑制漏磁通,并且能够构成多种电路结构的线圈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线圈装置具有:由多个线圈部件层叠而成的线圈层叠体;和设置于所述线圈层叠体的周围的多个端子配件,所述线圈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圈部件分别包括内部具有绕线的卷绕部的含磁性体铁芯部,作为所述绕线的两端部的一对引线从所述含磁性体铁芯部的与所述卷绕部的卷轴方向平行的外周侧面向外部引出,至少一个所述端子配件具有:以使层叠的多个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外周侧面相连的方式设置的主体部;和与层叠的多个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引线的至少一者连接的引线连接部。
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由于层叠多个线圈部件而构成线圈层叠体,因此,能够以与1个线圈部件的安装面积大致相同的安装面积在基板上安装多个线圈部件。其结果,能够减小将多个线圈部件安装于基板上时的安装面积。另外,能够以不增大安装面积的方式在基板上使用多个线圈部件来构成多种电路结构。另外,因为能够在1个线圈装置的安装工序中安装多个线圈部件,所以在基板上安装多个线圈部件时也不会使安装工序繁杂化。
另外,层叠的线圈部件为在含磁性体铁芯部的内部具有卷绕有绕线的卷绕部的结构,并且在线圈部件的周围设置有多个端子配件,因此,能够抑制向线圈装置外的磁通的泄漏。其结果,能够抑制由漏磁通引起的噪声电压的产生。
另外,线圈部件的引线和端子配件的引线连接部在线圈部件的外周侧面连接,因此,能够将引线和端子配件通过焊接等容易地连接。进而,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通过将多个独立的端子配件与规定图案的焊盘图案连接,能够将由各线圈部件的卷绕部构成的线圈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能够构成多种电路结构。另外,还能够使任一端子配件具有2个以上的引线连接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构成多种电路结构。
优选的是,至少一个所述端子配件具有:与所述线圈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一端面卡合的上表面卡合部;和与所述线圈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的另一端面卡合的下表面卡合部。所述上表面卡合部和所述下表面卡合部也可以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相对地形成。另外,优选的是,端子配件通过所述上表面卡合部及所述下表面卡合部从所述层叠方向的两侧抓持所述线圈层叠体。通过端子配件的上表面卡合部和下表面卡合部从层叠方向的两侧抓持线圈层叠体,从而能够将多个线圈部件在层叠方向上可靠地保持。
另外,通过上表面卡合部及下表面卡合部抓持线圈层叠体的端子配件设置于多个线圈部件的层叠方向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磁通向线圈装置的外部泄漏,并能够进一步适当防止由漏磁通引起的噪声电压的产生及由噪声电压导致的电路的误动作等。
所述下表面卡合部也可以兼作为用于与基板的焊盘连接的安装部。由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多个所述端子配件分别与基板的焊盘连接,以使多个所述线圈部件连接而构成规定的电路。
在相邻层叠的两个所述线圈部件中,在一个所述线圈部件的与另一个所述线圈部件相对的相对面形成有定位部,在另一个所述线圈部件的与一个所述线圈部件相对的相对面形成有与所述定位部卡合的对置定位部。通过使定位部和对置定位部卡合,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个线圈部件和另一个线圈部件的对齐,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层叠的这些线圈部件的错位。
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外周侧面具有多棱柱(优选八棱柱)的外周侧面形状,由多个外壁面构成,所述引线从任一外壁面突出。优选的是,层叠的所述线圈部件分别具有相同大小和相同多棱柱形状,优选的是,以层叠的线圈部件彼此的外壁面大致齐平一致的方式,层叠线圈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外周侧面具有:用于设置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主体部的主体部设置面;和与所述主体部设置面成规定角度地邻接的用于设置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引线连接部的连接部设置面,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引线连接部由连结部连结。主体部设置面和连接部设置面也可以分别形成为多棱柱的外周侧面的以规定角度邻接的两个外壁面。
层叠的所述多个线圈部件的至少一个线圈部件的一对所述引线以彼此成大致180度的方式从所述含磁性体铁芯部的所述外周侧面向外部引出。另外,层叠的所述多个线圈部件的至少一个线圈部件的一对所述引线以彼此成大致90度的方式从所述含磁性体铁芯部的所述外周侧面向外部引出。
优选的是,所述含磁性体铁芯部是通过对磁性粉末(优选金属磁性分)和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加压成型而得的压粉磁芯(铁芯)。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线圈装置的磁通泄漏。另外,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高磁通密度化及高强度化,并且含磁性体铁芯部的绝缘性也变高。
多个所述线圈部件也可以以使磁通的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层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
图2B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示意地剖视图,图1的IV-IV的剖视图。
图5A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等效电路的电路图。
图5B是表示电路基板上的安装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部位的焊盘图案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对现有的线圈装置的电路基板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8A是图7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
图8B是图7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等效电路的电路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12A是图1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
图12B是图1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等效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200、300……线圈装置
101、201、301……线圈层叠体
104……主体部设置面
105……连接部设置面
110、120、210、220、310~330……线圈部件
111、121、211、221、311~331……铁芯部
116、126、216、226、316~336……线圈(卷绕部)
117、118、127、128、217、218、227、228、317、318、327、328、337、338……引线
140~170、240~260、340~370……端子配件
141~171、241~261、341~371……主体部
142~172、242~262、342~372……上表面卡合部
143~173、243~263、343~373……下表面卡合部(安装部)
144~174、244~264、344~374……连结部
145、155、165、175、245、255、256、275、345、355、356、365、366、375……连接凸部(引线连接部)
814~817……焊盘
818……连接用配线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线圈装置100为具有柱形状的外形,将底面103设为基板安装面的面安装部件。
线圈装置100具有层叠有第一线圈部件110及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线圈层叠体101和设置于线圈层叠体101的周围的多个(4个)端子配件140~170。
如图2A所示,线圈层叠体101与构成线圈层叠体101的线圈部件110、120(参照图3)同样,具有大致八棱柱等多棱柱的外形。线圈层叠体101具有与多棱柱对应的数量(本实施方式中8个)的外壁面。在本实施方式中,8个外壁面被区分为4个主体部设置面104……104和4个连接部设置面105……105。
主体部设置面104……104和连接部设置面105……105在线圈层叠体101的侧面沿着周向交替形成。在主体部设置面104……104固定设置有端子配件140~170的主体部141~171。在连接部设置面105……105上,从线圈层叠体101引出的引线117、118、127、128(引线117、118参照图2B)与端子配件140~170的引线连接部145~175连接。
如图2B所示,在将端子配件140~170设置于线圈层叠体101时,形成于端子配件140~170的一个Z轴端部的下表面卡合部143~173设置于线圈层叠体101的底面103,并成为线圈装置100的安装部。在将线圈装置100安装于基板上时,安装部143~173分别与形成于基板上的焊盘图案连接。
参照图3及图4,对构成线圈层叠体101的第一线圈部件110及第二线圈部件120进行说明。此外,因为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第一线圈部件11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线圈部件110具有作为压缩成型体的铁芯部111和卷绕绕线而形成的线圈(卷绕部)116。
如图3所示,铁芯部111的外形为大致八棱柱等多棱柱形状,上表面111a及下表面111b的形状为大致八角形。铁芯部111(铁芯部121也同样)的外周侧面构成线圈层叠体101的外周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8个外壁面。8个外壁面分类为4个主侧面111c……111c和分别配置于这些之间的4个连接侧面111d……111d。相邻的主侧面111c和连接侧面111d的交叉角度例如为135度。也可以在主侧面111c和连接侧面111d的交叉角部形成有倒角111e……111e。
铁芯部111包含磁性体粉末和作为结合磁性体粉末的粘合剂的树脂,例如通过压缩成型或注塑成型进行成型。只要磁性体粉末为发挥规定的磁特性的粉末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Fe-Si(铁-硅)、铁硅铝(Fe-Si-Al;铁-硅-铝)、Fe-Si-Cr(铁-硅-铬)、坡莫合金(Fe-Ni)、羰铁系等的铁系金属磁性体。另外,磁性体粉末也可以为Mn-Zn系铁素体、Ni-Cu-Zn系铁素体等铁素体。
作为粘合剂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硅树脂、将它们组合的树脂等。
如图4所示,线圈(卷绕部)116通过将绕线呈中空圆筒状卷绕而形成,且以卷绕轴与铁芯部111的上表面111a及下表面111b大致垂直的方式埋入铁芯部111的内部。如图3所示,形成线圈116的绕线的两端部作为一对第一引线117及第二引线118从铁芯部111的外周侧面向外部引出。
第一引线117和第二引线118从铁芯部111的相对的连接侧面111d、111d分别向外侧引出。即,彼此成180度的角度并向相反方向引出。另外,第一引线117及第二引线118分别从铁芯部111的连接侧面111d、111d的高度方向(Z轴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向外部引出。
构成线圈116的绕线例如由导线和根据需要包覆绕线的外周的绝缘包覆层构成。导线例如由Cu、Al、Fe、Ag、Au或磷青铜等构成。绝缘包覆层例如由聚氨基甲酸酯、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酯、聚酯-酰亚胺或聚酯-尼龙等构成。绕线的横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圆形、平角形状(平角绕线)等。另外,绕线的直径例如,优选0.1mm~1.4mm,但不限定于此。
上述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结构也适用于第二线圈部件120。即,如图4所示,第二线圈部件120具有铁芯部121和埋入铁芯部121的线圈126。如图3所示,铁芯部121具有大致八棱柱形状的外形,该外形具有上表面121a、下表面121b、4个主侧面121c……121c、4个连接侧面121d……121d及倒角121e……121e。线圈126的引线127、128向铁芯部121的外部引出。铁芯部121及线圈126的材料选自与第一线圈部件110的铁芯部111及线圈116同样的材料,但不一定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情况下,以由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线圈116形成的磁通的方向和由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线圈126形成的磁通的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方式,确定各线圈116、126的绕线的卷绕方向。但是,由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形成的磁通的方向也可以构成为相反方向。但是,各线圈116、126的绕线的卷绕轴优选沿着Z轴方向大致一致。
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引线117、118及127、128的引出方向不同。如图3所示,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一引线117及第二引线118的引出方向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一引线127及第二引线128的引出方向相差90度。其结果,如图2A及图2B所示,第一及第二线圈部件110、120合计4根引线117、118、127、128从彼此相差90度的4个方向引出。
如图3所示,在第一线圈部件110的上表面111a的中央部形成有定位部112。定位部112具有沿着X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的圆形凸部112a及圆形凹部112b。
另一方面,虽未图示,但在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下表面121b的第一线圈部件110的定位部11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与定位部112卡合的对置定位部。对置定位部具有在将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以规定的位置关系层叠时,与定位部112的圆形凸部112a卡合的圆形凹部和与圆形凹部112b卡合的圆形凸部。
在层叠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时,第一线圈部件110的定位部112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对置定位部卡合。其结果,能够容易且正确地进行层叠的第一线圈部件110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对齐。另外,能够可靠地防止层叠的第一线圈部件110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错位。
如图3所示,在第二线圈部件120的上表面121a形成有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4个主侧面121c……121c对应的4个卡合凹部124……124。4个端子配件140~170的上表面卡合部142~172与这4个卡合凹部124……124卡合。
另外,在第一线圈部件110的下表面111b形成有与第一线圈部件110的4个主侧面111c……111c对应的4个卡合凹部114……114(图3中仅图示2部位)。4个端子配件140~170的下表面卡合部143~173与这4个卡合凹部114……114卡合。
层叠这种结构的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构成图1所示的线圈层叠体101。此外,同时参考图1及图3,线圈层叠体101的4个主体部设置面104为通过层叠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而使位于对应位置的第一线圈部件110的主侧面111c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主侧面121c连续形成的面。另外,线圈层叠体101的4个连接部设置面105为通过层叠第一线圈部件110与第二线圈部件120而使位于对应位置的第一线圈部件110的连接侧面111d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连接侧面121d连续形成的面。
接着,对第一端子配件140~第四端子配件170进行说明。
如图2A及图2B所示,第一~第四端子配件140~170分别相互独立地安装于线圈层叠体101的外周侧面,并且分别连接安装部143、153、163、173和第一及第二线圈部件110、120的引线117、118、127、128。
此外,第一~第四端子配件140~170的材质及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通过对铜合金、铝、铁合金、镍等金属板材进行机械加工进行制作。
如图3所示,第一端子配件140具有主体部141、上表面卡合部142、下表面卡合部143、连结部144及连接凸部(引线连接部)145。
主体部141为占第一端子配件140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在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中沿着作为连续面而形成的主侧面111c、121c安装。第一端子配件140的主体部141设置于从Z轴方向上侧看在逆时针方向上与引出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一引线117的第一线圈部件110的连接侧面111d相邻的主侧面111c、121c。主体部141例如由粘接剂等粘接固定于主侧面111c、121c。
上表面卡合部142与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的上表面121a的卡合凹部124卡合。下表面卡合部143与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的下表面111b的卡合凹部114卡合。上表面卡合部142和下表面卡合部143相对地设置于主体部141的上下两端,包含主体部141呈截面C字状地形成。因此,通过使上表面卡合部142及下表面卡合部143与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嵌合,能够使上表面卡合部142和下表面卡合部143从上下方向抓持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并可靠地维持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层叠状态。
另外,下表面卡合部143配置于线圈装置100的底面103,并兼作为安装部。如图2B所示,下表面卡合部143形成为从线圈装置100的底面103向Z轴方向的下侧突出,且容易与基板的焊盘图案连接。
上表面卡合部142及下表面卡合部143以分别相对于主体部141形成比90度稍小的角度,即分别沿主体部141方向倾斜的姿势设置。换而言之,就上表面卡合部142和下表面卡合部143的间隔而言,与主体部141连接的侧相比,成为自由端的前端侧稍短。因此,如图4所示,在使第一端子配件140与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嵌合时,上表面卡合部142及下表面卡合部143的前端部以较强地勒紧卡合凹部124及卡合凹部114的中心侧的方式接触。其结果,能够牢固地保持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层叠状态。
如图3所示,连结部144从主体部141的高度方向中央部沿周向延伸,在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中沿着作为连续面而构成的连接侧面111d及121d配置。在连结部144的前端部的下缘部形成有连接凸部145。通过该结构,连结部144将连接凸部145配置于与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一引线117接近的位置。
连结部144的下缘部的位置与第一线圈部件110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大致相等。更详细而言,优选配置于与第一引线117的上表面的位置相等的位置。由此,能够将连接凸部145的位置容易地配置于可与第一引线117连接的位置。
连结部144的上缘部的位置可以为任意位置,但也可以将第三及第四端子配件160、170和基本结构设为相同,并且优选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大致相等。更详细而言,连结部144的上缘部位置优选配置为与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周面引出的引线127、128的下表面的位置大致相等。
连接凸部145与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一引线117连接。连接凸部145例如连结部144的前端下缘部的一部分折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且其下表面(Z轴方向下侧的面)成为与第一引线117的连接面。连接凸部145的下表面(连接面)配置为从上方向与第一引线117抵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与第一引线117连接。
优选的是,仅主体部141通过粘接剂等直接粘接于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的侧面。或者,主体部141也可以不与线圈部件110、120的侧面粘接。特别是,上表面卡合部142、下表面卡合部143或连结部144优选不与线圈部件110、120直接粘接。通过这种结构,即使在基板上产生弯曲等变形或歪曲,基于该变形及歪曲的力也被端子配件140的变形吸收,并能够防止线圈部件110、120的破损、短路、短纤等不良。
因为第二~第四端子配件150~170也与第一端子配件140基本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与第一端子配件140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二引线118与第二端子配件150连接,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一引线127与第三端子配件160连接,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二引线128与第四端子配件170连接。
第二端子配件150的主体部151配置于从Z轴方向上侧看在逆时针方向上与引出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二引线118的第一线圈部件110的连接侧面111d相邻的主侧面111c、121c。
另外,第三端子配件160的主体部161配置于从Z轴方向上侧看在逆时针方向上与引出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一引线127的第二线圈部件120的连接侧面121d相邻的主侧面111c、121c。
另外,第四端子配件170的主体部171配置于从Z轴方向上侧看在逆时针方向上与引出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二引线128的第二线圈部件120的连接侧面121d相邻的主侧面111c、121c。
在第二端子配件150的连结部154中,在前端部的下缘部设置有连接凸部155。连接凸部155使连结部154的前端下缘部的一部分折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且其下表面(Z轴方向下侧的面)成为与第二引线118的连接面。连接凸部155的下表面(连接面)配置为从上方向与第二引线118抵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与第二引线118连接。
在第三端子配件160的连结部164中,在前端部的上缘部设置有连接凸部165。连接凸部165使连结部164的前端上缘部的一部分折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且其上表面(Z轴方向上侧的面)成为与第一引线127的连接面。连接凸部165的上表面(连接面)配置为从下方向与第一引线127抵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与第一引线127连接。
在第四端子配件170的连结部174中,在前端部的上缘部设置有连接凸部175。连接凸部175使连结部174的前端上缘部的一部分折弯成大致直角而形成,且其上表面(Z轴方向上侧的面)成为与第二引线128的连接面。连接凸部175的上表面(连接面)配置为从下方向与第二引线128抵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与第二引线128连接。
第一~第四端子配件140~170的连接凸部145~175和第一及第二线圈部件110、120的引线117、118、127、128的连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进行。如图2B中一部分所示,端子配件140~170的连接凸部145~175和线圈部件110、120的引线117、118、127、128在Z轴方向上接触(或接近)配置,如图2B中箭头Z1、Z2所示,在激光焊接时,优选将激光从连接凸部145~175侧进行照射。
这样,在端子配件和引线的焊接时从连接凸部155~175侧照射激光,能够对作为绕线的端部的引线117、118、127、128和连接凸部155~175适当地进行激光焊接并形成焊珠。另外,能够整洁地完成焊接部位的外观。此外,端子配件和引线的连接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以外的方法,例如,电阻焊接或锡焊接合等进行。
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分别制造第一线圈部件110及第二线圈部件120。因为线圈部件本体的制造方法与通常的压粉铁芯电感元件的制造方法相同,所以省略说明,但对于制造的线圈部件110、120,对铁芯部111、121及引线117、118、127、128实施需要的加工。
具体而言,如图3所述,在第一线圈部件110的铁芯部111形成定位部112及卡合凹部114……114,在第二线圈部件120的铁芯部121形成对置定位部(图示省略)及卡合凹部124……124。这些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在铁芯部111、121成型时使用适当形状的模具而形成。
另外,为了将从线圈部件110、120引出的引线117、118、127、128与端子配件140~170的连接凸部145~175连接,切割为适当的长度。另外,剥离引线117、118、127、128的外周的绝缘包覆层。
接着,将制造的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重合,并根据需要粘接固定,形成第一及第二线圈部件110、120一体化的线圈层叠体101。在重合时,使第一线圈部件110的定位部112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对置定位部卡合,将第一线圈部件110和第二线圈部件120正确地对齐。
接着,在层叠一体化的第一及第二线圈部件110、120(线圈层叠体101)的外周侧面安装第一~第四端子配件140~170。
在第一端子配件140中,使上表面卡合部142与第二线圈部件120的卡合凹部124卡合,使下表面卡合部143与第一线圈部件110的卡合凹部114卡合。同时,根据需要,将涂布了粘接剂的主体部141按压于线圈部件110、120的主侧面111c、121c。由此,如图1所示,第一端子配件140粘接固定于线圈层叠体101的外周侧面。
同样,通过安装第二~第四端子配件150~170,在线圈层叠体101的周围安装4个第一~第四端子配件140~170。
接着,分别对第一~第四端子配件140~170的连接凸部145~175和第一及第二线圈部件110、120的引线117、118、127、128进行激光焊接。如上述,优选的是,通过从连接凸部145~175侧照射激光进行激光焊接。通过这种工序,制造线圈装置100。
这样构成的线圈装置100的等效电路如图5A所示。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线圈116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线圈126作为线圈装置100单体没有连接。因此,将线圈116和线圈126如何连接而构成哪种电路结构根据形成于基板的焊盘图案来确定。
例如,在希望将线圈116和线圈126串联连接的情况下,优选将图5B所示的焊盘图案形成于基板上的线圈装置100的安装部位。图5B所示的图案具有第一~第四焊盘814~817和连接用配线图案818。此外,在图5B中,将安装的线圈装置100用双点划线表示。
在该焊盘图案上安装线圈装置100时,以第一安装部(第一端子配件140的下表面卡合部)143(参照图3。以下相同)与焊盘814连接,第二安装部(第二端子配件150的下表面卡合部)153与焊盘815连接,第三安装部(第三端子配件160的下表面卡合部)163与焊盘816连接,第四安装部(第四端子配件170的下表面卡合部)173与焊盘817连接的方式,将线圈装置100安装于基板。
其结果,因为在图5B所示焊盘图案中,焊盘815和焊盘816通过连接用配线图案818连接,所以在线圈装置100中,第二安装部153和第三安装部163通过连接用配线图案818连接。如图3所示,第二安装部153为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二引线118连接的第二端子配件150的一部分,第三安装部163为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一引线127连接的第三端子配件160的一部分。因此,将线圈装置100安装于图5B所示的焊盘图案,结果,如图5A中虚线所示,将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二引线118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一引线127通过基板上的连接用配线图案818连接,由此构成线圈116和线圈126串联连接的电路。
相反,在希望将线圈116和线圈126并联连接的情况下,未图示,但除焊盘814~817之外,只要形成连接焊盘814和焊盘816的配线图案和连接焊盘815和焊盘817的配线图案即可。其结果,通过将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一引线117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一引线127连接,将第一线圈部件110的第二引线118和第二线圈部件120的第二引线128连接,构成线圈116和线圈126并联连接的电路。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通过层叠2个线圈部件110、120而构成,因此,能够以与1个线圈部件的安装面积大致相同的安装面积将多个线圈部件安装于基板上。其结果,能够减小安装多个线圈部件时的安装面积。
具体而言,现有,例如在将2个线圈部件安装于基板上时,如图6所示,通常在基板上并列安装2个线圈部件910、920。该情况下,需要在线圈部件910与线圈部件920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隙Ws。因此,2个线圈部件910、920的安装面积So为并列2个线圈部件910的宽度(W1+Ws+W2)乘以线圈部件910、920的长度(深度方向的长度)(L)的值。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的安装区域是将考虑了用于线圈装置100的宽度和焊盘图案形成的余量的长度Wp设为1边的大致正方形的区域,其安装面积Sp为Wp×Wp。
以磁特性大致相同的方式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和图6所示的现有例的线圈部件910、920,比较各自的安装面积So、Sp,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安装面积Sp为现有方式的线圈部件910、920的安装面积的80%以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中,可确认出能够减小将多个线圈部件安装于基板上时的安装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中,层叠的线圈部件110、120为将卷绕有绕线的卷绕部埋设于含磁性体铁芯部111的结构,并且,在线圈部件的周围设置有多个端子配件140~170。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线圈装置的磁通的泄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中,通过第一~第四端子配件140~170包覆层叠的第一及第二线圈部件110、120周围的宽范围。另外,各端子配件140~170通过主体部141~171和设置于其两端的上表面卡合部142~172及下表面卡合部143~173沿着线圈部件110、120的层叠体的外周从上表面到下表面连续地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中,端子配件140~170也具有漏磁通的遮蔽效果,并能够抑制向线圈装置的外部的磁通的泄漏。其结果,能够抑制由漏磁通引起的噪声电压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中,如图2A所示,线圈部件110、120的线圈层叠体101具有大致八棱柱等多棱柱的形状。另外,在层叠了线圈部件110、120的线圈层叠体101的外侧面交替形成有主体部设置面104和连接部设置面105,引线117、118、127、128和端子配件140~170的连接凸部145~175在连接部设置面105的外侧连接。
引线117、118、127、128和端子配件140~170的连接凸部145~175在从线圈部件110、120的侧面向外侧突出的部位连接。该连接在线圈层叠体101的连接部设置面105的外部进行。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连接部设置面105分别形成于主体部设置面104、104之间。因此,能够将引线117、118、127、128和连接凸部145~175的连接部形成于例如将沿着线圈层叠体101的4个主体部设置面104的边设为一边的四角形的角部内。其结果,能够抑制由引线117、118、127、128和端子配件140~170的连接引起的安装面积的扩大。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200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相同或类似的结构,省略其说明。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中,2个线圈部件110及120的2个线圈116及126没有在线圈装置100内连接。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200中,2个线圈部件210及220的2个线圈216及226在线圈装置200的内部串联连接。
此外,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200的分解立体图,但为了容易理解,除铁芯部211及221外,示意地表示埋设于第一线圈部件210的铁芯部211的线圈216、及埋设于第二线圈部件220的铁芯部221的线圈226。
如图9所示,第一线圈部件210的线圈216的第一引线217及第二引线218彼此成大致90度的角度并从第一线圈部件210的磁芯211向外部引出。另外,在第二线圈部件220中,线圈226的第一引线227及第二引线228彼此成大致90度的角度并从第二线圈部件220的磁芯221向外部引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部件210的第二引线218和第二线圈部件220的第一引线227从线圈层叠体201的同一连接侧面205(参照图7)向外部引出。因此,如图7、图8A及图8B所示,在线圈装置200中,从线圈层叠体201的4个连接侧面205……205中的3个连接侧面205、205、205引出线圈层叠体201的4根引线。
在线圈装置200中,在线圈层叠体201的4个主侧面204……204中的3个主侧204、204、204固定安装有3个端子配件240~260。
第一端子配件24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配件140相同。如图8B所示,第一线圈部件210的第一引线217与第一端子配件240连接。另外,第一端子配件240在线圈装置200的底面203形成安装部243。
如图9所示,第二端子配件250具有主体部251、上表面卡合部252、下表面卡合部253、连结部254及第一及第二2个连接凸部255、256。主体部251~连结部254的结构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端子配件对应的各结构相同。
第一连接凸部255设置于连结部254的前端部的下缘部,并具有与连结部254的下缘部几乎相同的高度的连接面。第一连接凸部255配置为该连接面从上方与第一线圈部件210的第二引线218抵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与第一线圈部件210的第二引线218。
第二连接凸部256设置于连结部254的前端部的上缘部,并具有与连结部254的上缘部几乎相同高度的连接面。第二连接凸部256配置为该连接面从下方与第二线圈部件220的第一引线227抵接,例如通过激光焊接与第二线圈部件220的第一引线227连接。
另外,如图8B所示,第二端子配件250在线圈装置200的底面203形成安装部253。因为第二端子配件250具有连接线圈216和线圈226的端子的功能,所以,在不需要与其它电路或部件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作为安装部的下表面卡合部253。但是,下表面卡合部253与上表面卡合部252一起作为用于将第二端子电极250安装于线圈层叠体201的部件起作用。因此,优选的是,下表面卡合部253与上表面卡合部252一起安装于第二端子电极250。另外,下表面卡合部253作为安装部,与基板的焊盘图案连接,还能够利用于形成2个电感元件(线圈)的连接节点的情况下及与其它部件或电路连接的情况等。
第三端子配件26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配件160相同。如图8B所示,第二线圈部件220的第二引线228与第三端子配件260连接。另外,第三端子配件260在线圈装置200的底面203形成安装部263。
这种结构的线圈装置200的等效电路如图10所示。即,因为线圈216的第二引线218和线圈226的第一引线227与第二端子配件250的第一连接凸部255和第二连接凸部256连接,所以线圈装置200具有2个线圈216、226串联连接的电路作为装置单体。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200中,因为已经构成2个线圈216、226串联连接的电路作为线圈装置200单体,所以能够进一步简化多个线圈部件的安装工序。另外,不需要在形成线圈的串联电路时在基板形成配线图案。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20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同样,具有能够在安装多个线圈部件时减小安装面积,能够简化安装工序,并能够有效地抑制磁通的泄漏等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图14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300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200相同或类似的结构,省略其说明。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20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200层叠2个线圈部件,但如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300为层叠3个线圈部件310、320、330的结构。另外,线圈装置300的3个线圈部件310、320、330的3个线圈在线圈装置300内串联连接。
如图13所示,在构成线圈装置300的各线圈部件310、320、330中,埋设的各线圈的第一引线317、327、337和第二引线318、328、338彼此成大致90度的角度地向外部引出。
另外,在线圈装置300中,第一线圈部件310的第二引线318和第二线圈部件320的第一引线327、及第二线圈部件320的第二引线328和第三线圈部件330的第一引线337分别从线圈层叠体301的同一连接侧面305(参照图11)向外部引出。因此,如图11、图12A及图12B所示,在线圈装置300中,线圈层叠体301的6根引线从线圈层叠体201的4个连接侧面205……205引出。
如图13所示,为了层叠3个线圈部件310,在第二线圈部件320的磁芯321的下表面321b形成有与形成于相对的第一线圈部件310的磁芯311的上表面311a的定位部312卡合的对置定位部(省略图示),在磁芯321的上表面321a形成有定位部322。
另外,在第三线圈部件330的磁芯331的下表面331b形成有与形成于第二线圈部件320的磁芯321的上表面321a的定位部322卡合的对置定位部(省略图示)。通过3个线圈部件310~330被这些定位部卡合层叠,能够正确地进行各线圈部件的对齐,并且能够防止层叠的这些线圈部件的错位,能够可靠地维持多个线圈部件的层叠状态。此外,不一定总是需要这些定位部。
如图11所示,在线圈装置300上,在线圈层叠体301的4个主侧面304……304固定安装有4个端子配件340~370的主体部341~371。端子配件340~37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配件140~170、240~260相同,但线圈装置300层叠3层线圈部件310~330,因此,如图13所示,端子配件340~370高度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配件140~170、240~260长。
另外,线圈装置300层叠3层线圈部件310~330,因此,6根引线317、318、327、328、337、338引出的高度位置成为3个部位。因此,根据连接的引线,确定引线连接的连接凸部的位置,连结部344~374的设置位置根据端子配件340~370而不同。
具体而言,第一及第二端子配件340、350的连结部344、354配置于下缘成为第一线圈部件310的引线317、318的引出位置或上缘成为第二线圈部件320的引线327、328的引出位置的范围。第三及第四端子配件360、370的连结部364、374配置于下缘成为第二线圈部件320的引线327、328的引出位置或上缘成为第三线圈部件330的引线337、338的引出位置的范围。
通过这种配置,在第一端子配件340中,连接凸部345设置于连结部344的前端下缘部,连接第一线圈部件310的第一引线317。
在第二端子配件350中,第一及第二的2个连接凸部355、356分别设置于连结部354的前端下缘部及前端上缘部,第一线圈部件310的第二引线318与第一连接凸部355连接,第二线圈部件320的第一引线327与第二连接凸部356连接。
在第三端子配件360中,第一及第二的2个连接凸部365、366分别设置于连结部364的前端下缘部及前端上缘部,第二线圈部件320的第二引线328与第一连接凸部365连接,第三线圈部件330的第一引线337与第二连接凸部366连接。
另外,在第四端子配件370中,连接凸部375设置于连结部374的前端上缘部,连接第三线圈部件330的第二引线327。
另外,如图12B所示,这些端子配件340~370分别在线圈装置300的底面303形成安装部343~373。
这种结构的线圈装置300的等效电路如图14所示。即,线圈装置300具有埋设于第一~第三线圈部件310~330的3个线圈316、326、336串联连接的电路作为元件单体。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300中,因为构成3个线圈316、326、336串联连接的电路作为线圈装置300单体,所以能够进一步简化多个线圈部件的安装工序。另外,不需要在形成线圈的串联电路时在基板形成配线图案。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30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0、200同样,具有能够在安装多个线圈部件时减小安装面积,能够简化安装工序,并能够有效地抑制磁通的泄漏等作用、效果。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对实施方式施加各种改变。
例如,线圈部件及线圈层叠体的形状不限定于八棱柱形状等多棱柱形状,也可以为圆柱形状或椭圆柱形状。
另外,来自线圈部件的一对引线的引出角度不限定于大致180度或大致90度,也可以以除此以外的任意的角度关系引出。

Claims (11)

1.一种线圈装置,具有:
由多个线圈部件层叠而成的线圈层叠体;和
设置于所述线圈层叠体的周围的多个端子配件,
所述线圈装置的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线圈部件分别包括内部具有绕线的卷绕部的含磁性体铁芯部,作为所述绕线的两端部的一对引线从所述含磁性体铁芯部的与所述卷绕部的卷轴方向平行的外周侧面向外部引出,
至少一个所述端子配件具有:以使层叠的多个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外周侧面相连的方式设置的主体部;和与层叠的多个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引线的至少一者连接的引线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端子配件具有:与所述线圈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的一端面卡合的上表面卡合部;和与所述线圈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的另一端面卡合的下表面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表面卡合部兼作为用于与基板的焊盘连接的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端子配件分别与基板的焊盘连接,以使多个所述线圈部件连接而构成规定的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层叠的两个所述线圈部件中,在一个所述线圈部件的与另一个所述线圈部件相对的相对面形成有定位部,在另一个所述线圈部件的与一个所述线圈部件相对的相对面形成有与所述定位部卡合的对置定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外周侧面具有多棱柱的外周侧面形状,由多个外壁面构成,所述引线从任一外壁面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外周侧面具有:用于设置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主体部的主体部设置面;和与所述主体部设置面成规定角度地邻接的用于设置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引线连接部的连接部设置面,
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引线连接部由连结部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层叠的所述多个线圈部件的至少一个线圈部件的一对所述引线以彼此成大致180度的方式从所述含磁性体铁芯部的所述外周侧面向外部引出。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层叠的所述多个线圈部件的至少一个线圈部件的一对所述引线以彼此成大致90度的方式从所述含磁性体铁芯部的所述外周侧面向外部引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含磁性体铁芯部是通过对磁性粉末和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加压成型而得的压粉铁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线圈部件以使磁通的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层叠。
CN201910212612.XA 2018-04-24 2019-03-20 线圈装置 Pending CN1104006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789052.5A CN118588413A (zh) 2018-04-24 2019-03-20 线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3400A JP6477956B1 (ja) 2018-04-24 2018-04-24 コイル装置
JP2018-083400 2018-04-2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789052.5A Division CN118588413A (zh) 2018-04-24 2019-03-20 线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00684A true CN110400684A (zh) 2019-11-01

Family

ID=656557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2612.XA Pending CN110400684A (zh) 2018-04-24 2019-03-20 线圈装置
CN202410789052.5A Pending CN118588413A (zh) 2018-04-24 2019-03-20 线圈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789052.5A Pending CN118588413A (zh) 2018-04-24 2019-03-20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77956B1 (zh)
CN (2) CN11040068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8452A1 (ja) * 2022-03-29 2023-10-0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9709A (zh) * 2009-04-24 2012-05-09 库柏技术公司 表面安装磁性装置
CN104900376A (zh) * 2015-06-26 2015-09-09 唐山尚新融大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交错pfc集成型电感器
US20170169933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CN107591233A (zh) * 2016-07-07 2018-01-16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8609U (ja) * 1981-11-21 1983-05-27 東北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壷形コア用ピン端子付基板
JPS58196807U (ja) * 1982-06-23 1983-12-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コイル固定金具
FI113574B (fi) * 2002-05-31 2004-05-14 Vacon Oyj Kiinnitysväli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9709A (zh) * 2009-04-24 2012-05-09 库柏技术公司 表面安装磁性装置
CN104900376A (zh) * 2015-06-26 2015-09-09 唐山尚新融大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交错pfc集成型电感器
US20170169933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CN107591233A (zh) * 2016-07-07 2018-01-16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92762A (ja) 2019-10-31
CN118588413A (zh) 2024-09-03
JP6477956B1 (ja) 2019-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91233B (zh) 线圈装置
US9805860B2 (en) Magnet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183967B2 (e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188824B2 (e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427890B1 (e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TWI423275B (zh) 磁性元件
JP5505075B2 (ja) コイル封入圧粉磁心
KR102052770B1 (ko) 파워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0323042A (zh) 线圈装置
US11651888B2 (en) Coil component
TW201351453A (zh) 扁平線圈平面變壓器及方法
CN110400684A (zh) 线圈装置
JP6528415B2 (ja) コイル装置
JP6593069B2 (ja) コイル部品
TW202034355A (zh) 電感器
US20220059281A1 (en) Coil component
JP7472490B2 (ja) コイル装置
JP2022019567A (ja) コイル装置
JP7092091B2 (ja) インダクタ
KR20170014598A (ko) 코일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668113B2 (ja) インダクタ
JP7495835B2 (ja) コイル装置
JP2015133372A (ja) コイル装置
JP7167822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7175408A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