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3042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3042A
CN110323042A CN201910203774.7A CN201910203774A CN110323042A CN 110323042 A CN110323042 A CN 110323042A CN 201910203774 A CN201910203774 A CN 201910203774A CN 110323042 A CN110323042 A CN 110323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components
core
coil
element body
compon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037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3042B (zh
Inventor
外海透
中野敦之
丰田晃正
小柳佑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218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84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23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3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0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0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1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 H01F1/03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 H01F1/12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soft-magnetic materials
    • H01F1/14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soft-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 H01F1/20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of soft-magnetic materials metals or alloys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e.g.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01F2003/106Magnetic circuits using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magnet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特性优异的线圈装置。电感器(2)具有:由卷绕成线圈状的电线(6)构成的线圈部(6α)、内部具有线圈部(6α)的元件主体(4)。元件主体(4)具有第一芯部件(41)、第二芯部件(42)以及第三芯部件(43)。第一芯部件(41)具有以位于线圈部(6α)的内侧的方式构成的卷芯部(41b)。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卷芯部(41b)的内部。第三芯部件(43)覆盖在卷芯部(41b)的内部收容有第二芯部件(42)的第一芯部件(41)与线圈部(6α)。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第二磁性体配置在空芯线圈的内侧,并将其埋入第一磁性体内部的线圈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线圈装置中,作为第二磁性体,通过使用导磁率比第一磁性体大的磁性体,来提高线圈装置的有效的导磁率。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线圈装置中,例如有可能因第二磁性体产生错位、第二磁性体和线圈的接触而产生短路故障,使电感值等磁特性恶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686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特性优异的线圈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装置具有:
线圈部,其由卷绕成线圈状的电线构成;
元件主体,其在内部具有所述线圈部,
所述线圈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主体具有:
第一芯部件,其具有以位于所述线圈部的内侧的方式构成的卷芯部;
第二芯部件,其收容于所述卷芯部的内部;
第三芯部件,其覆盖在所述卷芯部的内部收容所述第二芯部件的第一芯部件与所述线圈部。
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例如由像金属磁性体那样的导磁率高的材料构成第二芯部件,由此,能够提高元件主体的有效的导磁率。另外,由于能够由导磁率高的金属磁性体等构成第二芯部件,所以能够由难以生锈的磁性材料构成第一芯部件和第三芯部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第二芯部件收容于第一芯部件的卷芯部的内部,因此,第二芯部件从线圈部隔开,并且第二芯部件固定定位于第一芯部件上。因此,在例如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二芯部件和线圈部之间难以产生接触,能够防止短路故障的发生。另外,第二芯部件难以错位,第二芯部件突出于元件主体的外部的可能性少,能够防止例如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二芯部件的表面生锈。
这样,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电感值等磁特性优异的线圈装置,其可以在防止短路故障及生锈的发生的同时,提高元件主体的有效的导磁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元件主体由第一芯部件、第二芯部件及第三芯部件这3个芯部件构成。因此,通过适当选择构成各芯部件的材料,线圈装置的磁特性的控制变容易,并且能够构成具有各种磁特性的线圈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卷芯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芯部件收容于内部的凹部。通过这种结构,容易将第二芯部件收容于凹部的内部,并将第二芯部件固定于第一芯部件。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芯部件的错位,并有效地提高线圈装置的磁特性。
所述第二芯部件也可以以其一部突出于所述凹部的外部的方式或以在凹部中形成台阶的方式收容于所述凹部的内部。通过这种结构,第一芯部件、第二芯部件、第三芯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且各芯部件的接合性变好。因此,可将第一芯部件、第二芯部件、第三芯部件牢固地结合,防止第二芯部件从第三芯部件剥离,能够有效地提高线圈装置的磁特性。
优选的是,所述卷芯部的外周面是直径朝向远离所述元件主体的底面的方向变小的锥形面。通过这种结构,与例如将卷芯部的形状形成为圆筒形状的情况相比,卷芯部的外周面的表面积变大,且卷芯部(第一芯部件)和第三芯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可将第一芯部件和第三芯部件牢固地结合,防止第三芯部件从第一芯部件剥离,能够有效地提高线圈装置的磁特性。
另外,在将由空芯线圈构成的线圈部安装于第一芯部件的卷芯部时,便于从卷芯部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将线圈部嵌入。因此,在制造线圈装置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线圈部的安装。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芯部件具有表面形成有所述卷芯部的支承部,所述线圈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通过这种结构,线圈部固定定位于第一芯部件,且线圈部难以错位。另外,在由第三芯部件覆盖在卷芯部的内部收容有第二芯部件的第一芯部件时,能够防止线圈部的变形。这样,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线圈部的错位及变形等,提高了线圈装置的磁特性。
所述第一芯部件、所述第二芯部件及所述第三芯部件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包含磁性体。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根据磁性体的种类,控制元件主体的电感值等磁特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
配置具有卷芯部的第一芯部件的工序;
将第二芯部件收容于所述卷芯部的内部的工序;
将由卷绕成线圈状的电线构成的线圈部安装于所述卷芯部的工序;
用第三芯部件覆盖在所述卷芯部的内部收容有所述第二芯部件的第一芯部件与所述线圈部的工序。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能够容易地形成本发明的线圈装置,线圈装置具有:第一芯部件,其具有卷芯部;第二芯部件,其收容于卷芯部的内部;第三芯部件,其与覆盖第一芯部件与线圈部。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电感值等磁特性优异的线圈装置,其在防止短路故障及生锈的产生的同时,提高了元件主体的有效的导磁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B是沿着图1A所示的IB-IB线的该线圈装置的剖视图。
图1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剖视图。
图1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剖视图。
图1E是表示图1B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F是表示图1E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G是表示图1C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H是从安装面侧观察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2A(a)及图2A(b)是表示制造同线圈装置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2B(a)及图2B(b)是表示图2A的后续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2C是图2B的后续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2D(a)及图2D(b)是表示图2C的后续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图3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芯片零件)的电感器2具有由大致长方体形状(大致六面体)构成的元件主体4。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不限定于电感器2,也可以是其他线圈装置。
元件主体4具有上表面4a、与上表面4a在Z轴方向上处于相反侧的底面(成为安装面的主面)4b、4个侧面4c~4f。元件主体4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元件主体4的纵(X轴)尺寸优选为1.2~6.5mm,横(Y轴)尺寸优选为0.6~6.5mm,高度(Z轴)尺寸优选为0.5~5.0mm。
元件主体4在内部具有作为卷绕成线圈状的导体的电线6。本实施方式中,电线6例如由圆线构成,该圆线由用绝缘被膜包覆的铜线构成。作为绝缘被膜,可使用环氧改性丙烯酸树脂等。电线6在元件主体4的内部,卷绕成1圈以上(图示的示例中,5×5圈)线圈状,构成线圈部6α。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6α由空芯线圈构成,该空芯线圈通过通常的普通卷绕(normal wise)而形成,但也可以是通过α卷绕将电线6卷绕成的空芯线圈或通过扁立卷绕(edge wise)将电线6成的空芯线圈。在电线6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引线部6a,在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引线部6b。
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元件主体4具有第一芯部件41、第二芯部件42、第三芯部件43,通过组合这三个芯部件41、42、43而构成。
如图1A所示,第一芯部件41具有支承部41a、卷芯部41b、切口部41c、以及台阶部41d。支承部41a形成有沿着X轴方向向元件主体4的侧面4e侧突出的第一凸缘部41a1、沿着X轴方向向元件主体4的侧面4f侧突出的第二凸缘部41a2、沿着Y轴方向向元件主体4的侧面4c侧突出的第三凸缘部41a3、以及沿着Y轴方向向元件主体4的侧面4d侧突出的第四凸缘部41a4。
如图1B所示,支承部41a具有主体部41a5。主体部41a5形成于支承部41a的大致中心部,是被第一凸缘部41a1~第四凸缘部41a4包围的部分。
如图1A及图1B所示,可以在第一凸缘部41a1~第四凸缘部41a4及主体部41a5,以线圈部6α的下端部和支承部41a的Z轴上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固定)线圈部6α。凸缘部41a1、41a2形成为厚度比凸缘部41a3、41a4薄。
卷芯部41b形成于支承部41a的Z轴上表面,一体形成于支承部41a(更准确地说,主体部41a5)。卷芯部41b由朝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凸部)构成,被插入到配置于支承部41a上的线圈部6α的内侧。即,卷芯部41b位于线圈部6α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事先将电线6卷绕而成的线圈部6α固定于卷芯部41b,但也可以通过将电线6卷绕在卷芯部41b而将线圈部6α固定于卷芯部41b。
如图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41b的外周面41b2是直径朝向远离元件主体4的底面的方向(从底面4b朝向上面4a的方向)变小的锥形面。因此,在将线圈部6α设置于卷芯部41b时,在卷芯部41b的外周面和线圈部6α的内周面之间的截面上形成有由大致三角形状构成的间隙G,第三芯部件43被填充在该间隙G的内部。
因此,在将线圈部6α设置于卷芯部41b时,在元件主体4的Z轴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层中,线圈部6α被夹在其内周侧的第三芯部件43和其外周侧的第三芯部件43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41b具有用于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内部的凹部41b1,能够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在凹部41b1(卷芯部41b)的内部。凹部41b1形成为其深度小于第二芯部件42的高度。因此,当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时,第二芯部件42的一部分在凹部41b1的外部露出。即,卷芯部41b的上端和第二芯部件42的上端不是同一面,而是形成台阶部。此外,凹部41b1的深度设定为在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时,第二芯部件42不会从元件主体4的上面4a凸出的程度。
卷芯部41b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之间的宽度(筒状的卷芯部41b的厚度)W优选为0.1~10mm,更优选为0.1~6mm。通过将厚度W设定为上述规定范围内,能够充分地确保线圈部6α和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的第二芯部件42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可以充分地确保凹部41b1的X轴方向宽度(或Y轴方向宽度),充分地确保凹部41b1的容积,能够将具有充分的X轴方向宽度(或Y轴方向宽度)的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
另外,从第二部件42的上端到元件主体4的上面4a的长度L1优选为0.03~10mm,更优选为0.06~6mm。另外,从第二部件42的下端到元件主体4的底面4b的长度L2优选为0.03~10mm,更优选为0.06~6mm。
通过将长度L1、L2设定为上述规定范围内,可以充分地确保凹部41b1的Z轴方向高度,充分地确保凹部41b1的容积,并能够将具有充分的Z轴方向高度的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长度L1大于长度L2,但长度L2也可以大于长度L1。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二部件42在元件主体4的外部露出。或者,长度L1和长度L2也可以相等。
如图1A所示,在第一芯部件41上形成有切口部41c。切口部41c具有形成于元件主体4的侧面4c和侧面4e的交叉部附近的第一切口部41c1、形成于元件主体4的侧面4c和侧面4f的交叉部附近的第二切口部41c2、形成于元件主体4的侧面4d和侧面4e的交叉部附近的第三切口部41c3、以及形成于元件主体4的侧面4d和侧面4f的交叉部附近的第四切口部(图示略)。在图示的例中,全部的切口部被切成大致正方形,但也可以被切成其他形状,或也可以是贯通表面和背面的贯通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线圈部6α引出的引线部6a、6b通过第一切口部41c1及第二切口部41c2。即,第一切口部41c1及第二切口部41c2主要用作用于使引线部6a、6b通过的通路。但是,如后述,这些第一切口部41c1及第二切口部41c2也可以与其他切口部一起作为构成第三芯部件43的成形材料从第一芯部件41的表面向背面流动时的通路起作用。
台阶部41d形成于第一芯部件41的底面,第一芯部件41的底面是位于与支承线圈部6的表面相反侧的支承部6的底面。台阶部41d具有形成于元件主体4的侧面4e侧的第一台阶部41d1和形成于元件主体4的侧面4f侧的第二台阶部41d2。第一台阶部41d1形成于第一凸缘部41a1的下方,第二台阶部41d2形成于第二凸缘部41a2的下方。如上所述,凸缘部41a1、41a2形成为厚度比凸缘部41a3、41a4的厚度薄,因此,在凸缘部41a1、41a2的Z轴方向的下方形成有台阶部41d1、41d2。
台阶部41d1、41d2在凸缘部41a1、41a2沿着Y轴方向形成。在图示的示例中,台阶部41d1、41d2具有电线6a、6b的直径的3~5倍左右的X轴方向宽度。
如图1B所示,台阶部41d1、41d2的台阶的高度小于引线部6a、6b的外径。因此,当将线圈部6α的引线部6a、6b配置于台阶部41d1、41d2时,引线部6a、6b的外周的一部分收容于台阶部41d1、41d2的内侧,剩余的外周的一部分在台阶部41d1、41d2的外侧露出,位于主体部41a5(支承部41a)的底面下方。此外,引线部6a、6b在外周面的一部分与凸缘部41a1、41a2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配置于台阶部41d1、41d2。
如图1A所示,从线圈部6α引出的引线部6a、6b各自大致平行地沿着Y轴方向延伸,引出到元件主体4的侧面4c的附近。另外,引线部6a、6b在元件主体4的侧面4c的附近,沿Z轴方向弯曲,引出到元件主体4的底面4b的附近。而且,引线部6a、6b在元件主体4的底面4b的附近,在通过了切口部41c1、41c2后沿Y轴方向弯曲,沿着台阶部41d1、41d2延伸,引出到台阶部41d1、41d2的侧面4d侧的Y轴方向端部。
这样,线圈部6的引线部6a、6b通过切口部41c1、41c2时,在支承部41a上朝向与从线圈部6α引出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翻转大致180°),引出到凸缘部41a1、41a2的下表面的台阶部41d1、41d2内。
图1A所示的第二芯部件42由大致椭圆柱形状构成,但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第二芯部件42的形状例如,从Z轴方向观察时,也可以是圆形及正方形、或长方形等。另外,如图1B所示,第二芯部件42以其外周面与凹部41b1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但在第二芯部件42的外周面和凹部41b1的内周面之间也可以形成一些间隙。
第二芯部件42被第一芯部件41的卷芯部41b将其周围覆盖,并且间接地被第三芯部件43覆盖,从而被第一芯部件41和第三芯部件43双重屏蔽。
第三芯部件43覆盖在卷芯部41b的内部收容有第二芯部件42的第一芯部件41与线圈部6α。因此,线圈部6α被配置于其上方的第三芯部件43和配置于其下方的第一芯部件41夹持。
第三芯部件43覆盖支承部41a的上方,并且,填充于切口部41c及台阶部41d1、41d2的内部。此外,第三芯部件43没有覆盖支承部41a的底面4b。
第三芯部件43以与主体部41a5(支承部41a)的底面大致同平面的方式填充于台阶部41d1、41d2的内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6α的引线部6a、6b的一部分从第三芯部件43的底面4b突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部6a、6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作为露出部从元件主体4的第三芯部件43的底面露出,剩余的一部分作为埋设部埋设于元件主体4的第三芯部件43的内部。
在元件主体4的Z轴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层中,沿着X轴(或Y轴)在最内侧配置有第二芯部件42,在其外侧配置有第一芯部件41的卷芯部41b,在其外侧配置有第三芯部件43。因此,在元件主体4的Z轴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层中,从X轴一侧朝向X轴另一侧(或从Y轴一侧朝向Y轴另一侧),第三芯部件43、第一芯部件41、第二芯部件42、第一芯部件41、第三芯部件43按该顺序配置。
另外,元件主体4的第一芯部件41及第三芯部件43优选含有磁性材料和合成树脂等。作为磁性材料,例如包含铁氧体颗粒或金属磁性体颗粒。作为铁氧体颗粒,可例示Ni-Zn系铁氧体、Mn-Zn系铁氧体等。作为金属磁性体颗粒,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例示例如Fe-Ni合金粉末、Fe-Si合金粉末、Fe-Si-Cr合金粉末、Fe-Co合金粉末、Fe-Si-Al合金粉末、非晶铁等。
作为合成树脂等,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例示例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其他合成树脂、或其他非磁性材料等。此外,关于第三芯部件43,从提高成形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含有大量树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芯部件41的相对导磁率设为μ1、将第二芯部件42的相对导磁率设为μ2、将第三芯部件43的相对导磁率设为μ3时,构成各芯部件41、42、43的材料优选以μ2>μ1及μ2>μ3的方式选择。μ1和μ3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一芯部件41的相对导磁率μ1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1~20000。第二芯部件42由相对导磁率比第一芯部件41高的材料构成,例如由包括金属磁性体的柱状体、不包含树脂的金属磁性体的烧结体、包含树脂的金属磁性体等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在第二芯部件42中包含的金属磁性粉中实施绝缘被膜。关于第一芯部件41及第三芯部件43,优选在构成他们的金属磁性粉中实施绝缘被膜。
如图1A及图1H所示,在元件主体4的底面4b的X轴方向一端侧(侧面4e侧)以跨过第一芯部件41及第三芯部件43的方式形成有第一端子电极8a。另外,在底面4b的X轴方向另一端侧(侧面4f侧)以跨过第一芯部件41及第三芯部件43的方式形成有第二端子电极8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电极8a也可以不跨过元件主体4的侧面4c~4e,仅形成于底面4b。第一端子电极8a具有在Y轴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从底面4b的侧面4c侧的Y轴方向一端起一直覆盖到侧面4d侧的Y轴方向另一端。如图1B所示,第一端子电极8a覆盖从底面4b露出的第一引线部6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部),且与第一引线部6a电连接。
同样,第二端子电极8b也可以不跨过元件主体4的侧面4c、4d、4f,仅形成于底面4b。第二端子电极8b具有在Y轴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从底面4b的侧面4c侧的Y轴方向一端起覆盖到侧面4d侧的Y轴方向另一端。第二端子电极8b覆盖从底面4b露出的第二引线部6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部),且与第二引线部6b电连接。
端子电极8a、8b例如可以由基底电极膜和电镀膜的层叠电极膜构成,作为基底电极膜,由Sn、Ag、Ni、Cu等金属或包含他们的合金的导电膏膜构成,在其基底电极膜上形成有电镀膜。在该情况下,在形成基底电极膜之后,进行干燥处理或热处理,然后进行电镀膜的形成。作为电镀膜,可例示例如Sn、Au、Ni、Pt、Ag、Pd等金属或他们的合金。此外,也可以通过溅射形成端子电极8a、8b。端子电极8a、8b的厚度优选为3~100μm。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首先,准备与上述的第一芯部件41对应的图2A(a)所示的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第二芯部件42、卷绕成图2B(a)所示的空芯线圈状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16个)线圈部6α。
如图2A(a)所示,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具有连结多个上述的第一芯部件41(本实施方式中16个)的结构。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可以通过压粉成型及射出成型、或切削加工等来得到,可以用成形密度高,导磁率高的材料构成。
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除了支承部410a、多个(本实施方式中,16个)卷芯部410b、形成于支承部410a的外周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16个)切口部410c、多个(本实施方式中20个)台阶部410d之外,还具有形成于支承部410a的内部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9个)贯通孔410e。在各卷芯部410b形成有用于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内部的凹部410b1。
支承部410a具有连结上述的支承部41a的结构。如后述,切口部410c及贯通孔41e用作用于使构成第三芯部件430的树脂流动的通路。图2A(b)所示的台阶部410d主要用于配置线圈部6α的引线部6a、6b。
图2A(a)所示的各卷芯部410b以使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卷芯部410b之间的间隔和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卷芯部410b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的方式配置成格子状。另外,各贯通孔410e以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贯通孔410e之间的间隔和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贯通孔410e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的方式配置成格子状。
接着,如图2B(a)所示,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卷芯部410b的凹部410b1的内部(第二芯部件设置工序)。
接着,将线圈部6α以引线部6a、6b配置于底面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上(线圈设置工序)。更详细而言,如图2B(a)及图2B(b)所示,将线圈部6α以卷芯部410b位于线圈部6α的内部的方式,呈格子状配置于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的支承部410a。此外,也可以通过将电线6卷绕于卷芯部410b而将线圈部6α设置于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的支承部410a。
接着,将线圈部6α的引线部6a、6b以各自大致平行的方式定向,沿着Y轴方向引出规定距离,并且使其在Z轴方向上弯曲,沿着Z轴方向引出规定距离。进一步使引线部6a、6b在Y轴方向上弯曲,沿着Y轴方向引出规定距离,配置于台阶部410d。其结果是,引线部6a、6b的一部分比支承部410a的底面更向下方露出。
接着,如图2C所示,以引线部6a、6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参照图2D),用第三芯部件430覆盖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形成由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第二芯部件42及第三芯部件成形体430构成的基板400(基板形成工序)。作为用于成形第三芯部件430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使用嵌件注射成形,该嵌入注射成形是将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配置在模具的内部进行成形的方法。根据该成形,构成第三芯部件430的成形材料通过切口部410c或贯通孔410e从成形体410的表面流动到背面,并遍布到台阶部410d的内部。
作为构成第三芯部件430的材料,使用在成形时具有流动性的材料,使用将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作为粘合剂的复合磁性材料。成形模具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承受成形时的压力的材料即可,也可以适当选择塑料或金属等。
接着,如图2D(a)及图2D(b)所示,沿着沿X轴方向延伸的预定切割线10A、及沿Y轴方向延伸的预定切割线10B切割基板400,将基板400分割成16个(切割工序)。由此,获得如图1A所示的在内部埋设有单一的线圈部6α的元件主体4。作为基板400的切割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切割锯或钢丝锯等切割工具、或激光等。此外,从切割容易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切割面锐利的切割锯。
接着,如图1H所示,在埋设有电线6的元件主体4的底面4b,通过膏体法和/或电镀法形成端子电极8a、8b,并且根据需要实施干燥处理或热处理(端子电极形成工序)。此外,优选使用溅射、或银膏,通过丝网印刷进行端子电极8a、8b的形成。在这些方法中,能够形成薄的端子电极8a、8b。
在端子电极形成工序中,以从元件主体4的侧面4c覆盖到侧面4d,并与从元件主体4的底面4b(第二芯部件42的底面)露出的各电线6的引线部6a、6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连接的方式,在元件主体4的底面4a形成端子电极8a、8b。
此外,在图1A所示的示例中,端子电极8a、8b从元件主体4的底面4b和侧面4c的交叉部连续地覆盖到元件主体4的底面4b和侧面4d的交叉部,但也可以间断地覆盖。另外,也可以在进行端子电极形成工序或切割工序前,事先去除引线部6a、6b的被膜。可以通过机械抛光及爆炸、或激光等的热来进行被膜去除。
此外,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在获得在内部埋设有多个线圈部6α的基板400(成形体)后,按切割工序、端子电极形成工序的顺序进行各工序,但也可以在端子电极形成工序之后进行切割工序。
即,在图2D(a)及图2D(b)中,也可以在基板400(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及第三芯部件成形体430)的底面沿着Y轴方向形成端子电极图案后(端子电极形成工序),切割基板400(切割工序),形成元件主体4,以使其与从第三芯部件成型体430的底面露出的引线部6a、6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连接。根据以上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具有形成有端子电极8a、8b的元件主体4的电感器2的生产效率。
另外,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事先对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进行切割工序,对于切割的各个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进行第二芯部件设置工序、线圈设置工序、基板形成工序及端子电极形成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中,例如通过由像金属磁性体那样的导磁率高的材料构成第二芯部件42,能够提高元件主体4的有效的导磁率。另外,由于能够用导磁率高的金属磁性体等构成第二芯部件42,所以能够用难以生锈的磁性材料构成第一芯部件41和第三芯部件4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中,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第一芯部件41的卷芯部41b的内部,因此,第二芯部件42从线圈部6α隔开,并且第二芯部件42固定定位于第一芯部件41上。因此,在例如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二芯部件42和线圈部6α之间难以产生接触,能够防止短路故障的发生。另外,第二芯部件42难以错位,第二芯部件42突出于元件主体4的外部的可能性少,能够防止例如由金属磁性体构成的第二芯部件42的表面生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防止短路故障及生锈的发生,同时提高了元件主体4的有效的导磁率,能够提供电感值等磁特性优异的电感器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中,元件主体4由第一芯部件41、第二芯部件42及第三芯部件43这三个芯部件41、42、43构成。因此,通过适当选择构成各芯部件41、42、43的材料,电感器2的磁特性的控制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构成具有各种磁特性的电感器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41b具有用于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内部的凹部41b1。由于这种结构,容易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并将第二芯部件42固定于第一芯部件41。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芯部件42的错位,有效地提高了电感器2的磁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芯部件42以其一部分突出于凹部41b1的外部的方式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由于这种结构,第一芯部件41、第二芯部件42、第三芯部件4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第二芯部件42突出于凹部41b1的外部的量,各芯部件41、42、43的接合性得到改善。因此,能够将第一芯部件41和第二芯部件42和第三芯部件43牢固地结合,防止第二芯部件42从第三芯部件43剥离,能够有效地提高电感器2的磁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41b的外周面是直径朝向远离元件主体4的底面的方向变小的锥形面。由于这种结构,与例如将卷芯部41b的形状设为圆筒形状的情况相比,卷芯部41b的外周面的表面积变大,卷芯部41b(第一芯部件41)和第三芯部件43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将第一芯部件41和第三芯部件43牢固地结合,防止第三芯部件43从第一芯部件41剥离,能够有效地提高电感器2的磁特性。
另外,在将由空芯线圈构成的线圈部6α安装于第一芯部件41的卷芯部41b时,易于从卷芯部41b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嵌入线圈部6α。因此,在制造电感器2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线圈部6α的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芯部件41具有表面形成有卷芯部41b的支承部41a,线圈部6α设置于支承部41b。由于这种结构,线圈部6α被固定并定位于第一芯部件41上,且线圈部6α难以错位。另外,用第三芯部件43覆盖在卷芯部41b的内部收容有第二芯部件42的第一芯部件41时,可以防止线圈部6α的变形。这样,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线圈部6α的错位及变形等,提高了电感器2的磁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芯部件41、第二芯部件42及第三芯部件43各自含有磁性体。由于这种结构,能够根据磁性体的种类,控制元件主体4的电感值等磁特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的制造方法具有:配置具有卷芯部41b的第一芯部件41的工序;将第二芯部件42收容于卷芯部41b的内部的工序;将由卷绕成线圈状的电线6构成的线圈部6α安装于卷芯部41b的工序;用第三芯部件43覆盖在卷芯部41b的内部收容有第二芯部件42的第一芯部件41与线圈部6α的工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能够容易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该电感器2具有:具有卷芯部41b的第一芯部件41;收容于卷芯部41b的内部的第二芯部件42;覆盖第一芯部件41与线圈部6α的第三芯部件4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供防止了短路故障及生锈的发生,同时提高了元件主体4的有效的导磁率,且电感值等磁特性优异的电感器2。
第二实施方式
图1C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A除以下所示的结构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同样的结构,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图1C所示的电感器2A的各部件与图1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的各部件相对应,并在对应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且省略部分说明。
如图1C所示,电感器2A具有第二芯部件42A。第二芯部件42A由多个片状(板状)的磁性金属板421的层叠体构成。金属板42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05~1.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使用磁性金属板421而提高了电感器2A的磁特性。
此外,在图1C中,对于将磁性金属板421沿Z轴方向层叠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磁性金属板421的层叠方向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G所示,将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板面,且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和在Z轴方向上具有规定高度的多个磁性金属板421沿X轴方向层叠(排列)。或者,也可以将具有与XZ平面平行的板面,且在Y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和在Z轴方向上具有规定高度的多个磁性金属板421沿Y轴方向层叠(排列)。
第三实施方式
图1D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B除以下所示的结构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同样的结构,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图1D所示的电感器2B的各部件与图1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的各部件相对应,在对应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且省略部分说明。
如图1D所示,电感器2B具有第二芯部件42B。第二芯部件42B由球体422的集合体构成,该球体422由球状的磁性金属球(例如,铁球)构成。收容于凹部41b1的内部的球体422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球体422不一定整齐地排列于凹部41b1的内部,也可以如同图所示任意配置。另外,球体422的形状不一定是真球状,也可以是椭圆球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涡流损耗。
另外,在凹部41b1的内部收容了多个球体422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于多个球体422间的间隙,使得第二芯部件42B具备间隙结构。因此,当由第三芯部件43覆盖在卷芯部41b的内部收容有球体422的第一芯部件41时,第三芯部件43被填充在形成于凹部41b1的内部的间隙中,获得由第二芯部件42B和第三芯部件43的混合体构成的芯部件。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第二芯部件42B和第三芯部件43之间产生剥离,有效地提高了电感器2的磁特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电线6的卷绕形状设为椭圆螺旋状,但也可以是例如圆形螺旋状、或方形螺旋状、同心圆状。
作为电线6,也可以使用珐琅被覆的铜线或银线。另外,不限定于绝缘被覆电线,也可以是没有绝缘被覆的电线。另外,作为电线的种类,不限定于圆线,也可以是图1E所示的扁线(扁电线(矩形线))、方线、或利兹线。进而,作为电线的芯线的材质,不局限于铜及银,也可以是包含这些的合金、或其他金属或者合金。
此外,在图1E所示的示例中,由扁线构成的电线6进行了扁立卷绕,但如图1F所示,也可以进行普通(扁平)卷绕。该情况下,电线6与图1E所示的示例不同,在边缘朝向元件主体4的上表面4a及底面4b的状态下,卷绕于第二芯部件42的周围。电线6卷绕规定次数后,以边缘朝向元件主体4的侧面4e、4f的方式捻拧,同时朝向元件主体4的侧面4c侧沿着Y轴方向被引出。当电线6(引线端6a、6b)捻拧大致90度直到边缘朝向元件主体4的侧面4e、4f时,在Z轴方向上弯曲,朝向元件主体4的底面4b沿着Z轴方向引出,并且在Y轴方向上弯曲,朝向元件主体4的侧面4d沿着Y轴方向引出。
另外,如图3A所示,也可以形成线圈部6α,该线圈部6α是将由扁线构成的电线6进行α卷绕而成。该情况下,在上述的端子电极形成工序中,只要以连接到从元件主体4的侧面4e、4f露出的电线6的引线部6a、6b的端面(连接线部)6a1、6b1的方式,在元件主体4的侧面4e、4f形成端子电极8a、8b即可。
另外,如图3B所示,也可以对由该扁线构成的电线6的引线部6a、6b,以规定量(规定角度)加以捻拧。该情况下,引线部6a、6b的端面6a1、6b1在其长度方向从图3A所示的示例倾斜规定角度(图示的示例中,大致90度)的状态下,连接到元件主体4的侧面4e、4f。即,在图3A所示的示例中,引线部6a、6b的端面6a1、6b1的长度方向朝向相对于元件主体4的底面4b大致垂直方向,但在图3B所示的示例中,引线部6a、6b的端面6a1、6b1的长度方向朝向相对于元件主体4的底面4b大致水平方向。电线6的引线部6a、6b中的、相对于其延伸方向平行延伸的面(侧面)没有从元件主体4的侧面4c露出。
此外,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电线6的引线部6a、6b以其端面6a1、6b1比图3A所示的示例倾斜大致90度的方式捻拧,但其倾斜角度也可以大于90度,或也可以小于90度。
此外,作为电线6,优选使用带绝缘被膜的电线。即使金属磁性体粉分散在构成元件主体4的主成分中,电线芯线和元件主体4的金属磁性体粉末短路的可能性也少,耐电压特性提高,并且还有助于防止电感器的劣化。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芯部件41、第二芯部件42及第三芯部件43不需要都含有磁性体,也可以第一芯部件41、第二芯部件42及第三芯部件43的至少1个含有非磁性体。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由片状的部件构成第三芯部件430。该情况下,从经过了线圈设置工序的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上覆盖由片状的部件构成的第三芯部件430,并对这些部件进行加压成形,由此形成由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0、第二芯部件42及第三芯部件430构成的基板400(基板形成工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第二芯部件42。通过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第二芯部件42,能够调节电感器2的分布容量,控制电感值等磁特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从Z轴方向上方观察,凹部41b1的形状为椭圆形状,但凹部41b1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从Z轴方向上方观察,也可以是圆形、四边形、长方形、其他多边形。
符号说明
2,2A,2B…电感器(线圈装置)
4…元件主体
40…基板
41、410…第一芯部件(第一芯部件成形体)41a、410a…支承部
41a1…第一凸缘部
41a2…第二凸缘部
41a3…第三凸缘部
41a4…第四凸缘部
41b、410b…卷芯部
41b1、410b1…凹部
41b2…外周面
41c、410c…切口部
41c1…第一切口部
41c2…第二切口部
41c3…第三切口部
41d、410d…台阶部
41d1…第一台阶部
41d2…第二台阶部
410e…贯通孔
42、42A、42B…第二芯部件
421…金属板
422…球体
43、430…第三芯部件
6…电线
6α…线圈部
6a、6b…引线端
6a1、6b1…引线端面
8a、8b…端子电极
10A、10B…切割预定线

Claims (6)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线圈部,其由卷绕成线圈状的电线构成;以及
元件主体,其在内部具有所述线圈部,
所述元件主体具有:
第一芯部件,其具有以位于所述线圈部的内侧的方式构成的卷芯部;
第二芯部件,其收容于所述卷芯部的内部;以及
第三芯部件,其覆盖在所述卷芯部的内部收容有所述第二芯部件的第一芯部件与所述线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芯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芯部件收容于内部的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芯部件以其一部分突出于所述凹部的外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凹部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芯部的外周面是直径朝向远离所述元件主体的底面的方向变小的锥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部件具有表面形成有所述卷芯部的支承部,
所述线圈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芯部件、所述第二芯部件及所述第三芯部件的至少1个包含磁性体。
CN201910203774.7A 2018-03-29 2019-03-18 线圈装置 Active CN1103230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5884 2018-03-29
JP2018-065884 2018-03-29
JP2019021868A JP7238446B2 (ja) 2018-03-29 2019-02-08 コイル装置
JP2019-021868 2019-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3042A true CN110323042A (zh) 2019-10-11
CN110323042B CN110323042B (zh) 2023-02-28

Family

ID=68055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03774.7A Active CN110323042B (zh) 2018-03-29 2019-03-18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7556B2 (zh)
CN (1) CN11032304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7669A (zh) * 2020-05-25 2020-09-04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7650A (zh) * 2020-05-25 2020-09-04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9457B2 (ja) * 2019-03-26 2023-05-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7215285B2 (ja) * 2019-03-26 2023-01-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
JP7327070B2 (ja) * 2019-10-09 2023-08-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052424A1 (en) * 2020-08-14 2022-02-17 Cyntec Co., Ltd. Electrode structur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8210A (ja) * 1994-04-18 1995-10-31 Tdk Corp 表面実装用インダクタ
JPH10294220A (ja) * 1997-04-17 1998-11-04 Murai Itsuki 日の字状閉磁路を構成する積層鉄心
JP2003168610A (ja) * 2001-11-29 2003-06-13 Toko Inc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2005142459A (ja) * 2003-11-10 2005-06-02 Toko Inc 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
JP2012119374A (ja) * 2010-11-29 2012-06-21 Tdk Corp 積層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CN202473527U (zh) * 2011-12-08 2012-10-03 胜美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元器件
US20140176283A1 (en) * 2012-12-26 2014-06-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mmon mode fil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158246A (zh) * 2013-01-10 2016-11-23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饱和电流与低磁芯损耗的磁性装置
JP2017059813A (ja) * 2015-09-17 2017-03-23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1457A (ja) * 2008-12-22 2011-04-07 Tdk Corp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KR101627128B1 (ko) * 2014-12-02 2016-06-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1630083B1 (ko) * 2014-12-03 2016-06-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6330692B2 (ja) * 2015-02-25 2018-05-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JP2018182208A (ja) * 2017-04-19 2018-11-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6895333B2 (ja) * 2017-07-10 2021-06-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8210A (ja) * 1994-04-18 1995-10-31 Tdk Corp 表面実装用インダクタ
JPH10294220A (ja) * 1997-04-17 1998-11-04 Murai Itsuki 日の字状閉磁路を構成する積層鉄心
JP2003168610A (ja) * 2001-11-29 2003-06-13 Toko Inc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2005142459A (ja) * 2003-11-10 2005-06-02 Toko Inc 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
JP2012119374A (ja) * 2010-11-29 2012-06-21 Tdk Corp 積層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CN202473527U (zh) * 2011-12-08 2012-10-03 胜美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元器件
US20140176283A1 (en) * 2012-12-26 2014-06-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mmon mode fil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158246A (zh) * 2013-01-10 2016-11-23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饱和电流与低磁芯损耗的磁性装置
JP2017059813A (ja) * 2015-09-17 2017-03-23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7669A (zh) * 2020-05-25 2020-09-04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7650A (zh) * 2020-05-25 2020-09-04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7669B (zh) * 2020-05-25 2021-12-14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7650B (zh) * 2020-05-25 2021-12-14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67556B2 (en) 2022-06-21
US20190304659A1 (en) 2019-10-03
CN110323042B (zh) 202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3042A (zh) 线圈装置
CN1697098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158242B (zh) 多层导电图案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17361B (zh) 线圈装置
CN106205972B (zh) 片式电子组件
CN109273210B (zh) 线圈装置
US20140167897A1 (en) Power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2655060B (zh) 一种一体成型电感及其制作方法
KR102052770B1 (ko) 파워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S6242407A (ja) 電子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70004124A (ko) 코일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887109A (zh) 表面安装在电路板的电子部件
KR20160136049A (ko) 코일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875929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60117989A (ko) 코일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9215980A (zh) 电子部件
KR20170073554A (ko) 코일 부품
CN111834104A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S5868913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63837B2 (ja) 電子部品
CN108695039A (zh) 线圈部件
JP7238446B2 (ja) コイル装置
CN110060853A (zh) 一种电感或变压器
CN111834105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3635216B2 (ja) コイ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