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7650A -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27650A
CN111627650A CN202010447430.3A CN202010447430A CN111627650A CN 111627650 A CN111627650 A CN 111627650A CN 202010447430 A CN202010447430 A CN 202010447430A CN 111627650 A CN111627650 A CN 111627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side plate
coil
wir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74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27650B (zh
Inventor
赵宜泰
李玄
周小兵
赵家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Maj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Maj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Maj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Maj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474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276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27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7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27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7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3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5Impregnating or encapsu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磁性元件包括U型磁芯、导线及磁性体。U型磁芯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底板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设置于底板的第一面;导线具有线圈段以及自线圈段的端部引出的连接段,线圈段设置于底板的第一面上,且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连接段与U型磁芯限位连接;磁性体至少包覆U型磁芯和导线的线圈段,导线的连接段至少部分暴露于磁性体外。U型磁芯的设置可实现对整个导线的定位,避免线圈在压制过程中出现变形或错位的情况。连接段无需与导线框架连接,因为可将线圈段最大化设置,提升该磁性元件的磁性能,进而达到优化其能量转换和储存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技术领域中,磁性元件是能量转换和储存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性能。磁性元件主要包括电感器和变压器两大类,其中,以电感器为例,电感器是一种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并存储起来的元件,又称扼流器、电抗器或动态电抗器。
现有的电感器的制作过程通常是首先将空心线圈的内端和外端分别与引线框架上不同的两个连接端焊接在一起,然后将粉末状模塑材料以完全包围空心线圈的方式注入模具中,再通过粉末成型机压制成型,最后切割掉引线框架,并将引线折叠到电感器的底表面。但是,上述方式受限于导线框架,导致空心线圈无法做到最大化,磁性能无法发挥最佳化;并且无法对线圈进行定位,在压制过程中,线圈易受损或变形或错位等情况,进而影响成品的质量。同理,其他与电感器类似的磁性元件也具有同样的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磁性元件的磁性能无法最佳化发挥以及线圈易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磁性元件,包括:
U型磁芯,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导线,具有线圈段,以及自所述线圈段的端部引出的连接段,所述线圈段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连接段与所述U型磁芯限位连接;
磁性体,至少包覆所述U型磁芯和所述导线的线圈段,所述导线的连接段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磁性体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型磁芯的材料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铁氧体以及羰基铁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相同,且大于等于所述线圈段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段在所述底板第一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内;所述线圈段在所述第一侧板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侧板表面内;所述线圈段在所述第二侧板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侧板表面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段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连接段包括与所述第一端连接的第一段以及与所述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对称设置于所述线圈段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为所述导线由所述底板的第一面弯折到所述底板的第二面所形成的U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侧边设置有凹槽,所述U型结构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为所述导线自所述线圈段端部向所述第一侧板方向延伸并弯折到所述第一侧板外侧所形成的L型结构;所述第二段为所述导线自所述线圈段端部向所述第二侧板方向延伸并弯折到所述第二侧板外侧所形成的L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线为条带形导线或圆形导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体由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暴露于所述磁性体外的所述连接段的表面包覆有金属层。
一种如上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绕设导线以形成线圈段,并从线圈段端部引出连接段;
将线圈段放置于U型磁芯的底板上,且将连接段与U型磁芯限位连接,以完成导线和U型磁芯的组装;
将组装好的导线和U型磁芯放置于模具内,在模具内填充磁性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得到完全包覆U型磁芯和导线的磁性体;
对磁性体进行研磨,以使导线的连接段部分露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对磁性体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磁性体进行烘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线为漆包线;在所述对磁性体进行研磨,以使导线的连接段部分露出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去除露出的导线的连接段上的漆料;
在去除掉漆料的连接段的表面形成金属层。
上述磁性元件,包括U型磁芯、导线以及磁性体,U型磁芯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导线包括线圈段和连接段,线圈段位于底板的第一面上,连接段与U型磁芯限位连接,磁性体至少包覆住U型磁芯和线圈段,连接段至少部分暴露于磁性体外。上述U型磁芯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底板围成的空间对线圈段进行限位,又可以通过底板或侧板对连接段进行限位,进而实现对整个导线进行定位,避免线圈在压制过程中出现变形或错位的情况,提高成品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连接段无需与导线框架连接,因此,连接段的位置不受导线框架的限制,即,线圈段的端部可不受导线框架的限制,线圈段可以设置成实际所需大小,因为可将线圈段最大化设置,进一步地提升该磁性元件的磁性能,进而达到优化其能量转换和储存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9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U型磁芯;101、底板;1011、第一面;1012、第二面;102、第一侧板;103、第二侧板;104、凹槽;
20、导线;201、线圈段;2011、第一端;2012、第二端;202、连接段;2021、第一段;2022、第二段;
30、磁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前”、“后”、“周向”以及类似的表述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电感器的制作过程需要依赖于导线架。首先将导线绕制成线圈;然后将线圈的两端引线焊接在导线架上;再将上述结构置入模具中,向模具中注入粉末状模塑材料,并通过粉末成型机压制成型;最后将导线架切断,形成最终的电感器。
上述电感器的制作由于需要应用导线架,导线的两端需与导线架的两个延伸端焊接,因此,绕设后的线圈的大小需适应导线架的大小,不易过大,由此使得制得的电感器的磁性能受到限制。另外,在压制前,仅通过导线架固定线圈的两个端部,而无法对整个线圈进行固定,这使得在压制成型的工艺中,线圈易受损或变形或错位等情况发生,进而影响成品的质量。
同样地,与电感器制作过程接近的变压器等各种磁性元件也存在以上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性元件,该磁性元件可以为电感器,也可以为变压器,还可以为其他磁性元件。本实施例中,以电感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性元件,包括U型磁芯10、导线20以及磁性体30。其中,U型磁芯10包括底板101、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底板101包括相对的第一面1011和第二面1012,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对称设置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且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之间具有间隙;导线20具有线圈段201,以及自线圈段201的端部引出的连接段202,线圈段201设置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且位于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之间,连接段202与U型磁芯10限位连接;磁性体30至少包覆U型磁芯10和导线20的线圈段201,导线20的连接段202至少部分暴露于磁性体30外。
具体地,底板101、第一侧板102以及第二侧板103均呈长方体结构。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和第二面1012即为底板101的正反两面,本实施例中定义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为正面,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为反面。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分别对应U型的两个侧部,对称分布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的两侧,一般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均垂直于底板101设置,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和底板101共同构成一U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U型磁芯10的材料可以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铁氧体以及羰基铁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地,U型磁芯10是通过对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铁氧体以及羰基铁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的混合材料进行压制而成。通过上述材料压制形成的磁芯的损耗较低。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其他材料混合而成,在此不做一一列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线20为条带形导线或圆形导线,其中图3中为条带性导线。条带形导线和圆形导线均适用于本方案。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选用圆形导线。圆形导线应用较为广泛,并且绕制为线圈时较为规整。本实施例中的导线20可以选用漆包线,漆包线由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绝缘层组成。
导线20包括线圈段201和连接段202,其中,线圈段201是由导线20绕设而形成的螺旋结构,连接段202是由线圈段201的端部引出的一段导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圈段20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连接段202包括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连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与线圈段201的第一端2011连接,连接段202的第二段2022与线圈段201的第二端2012连接,并且,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对称设置于线圈段201两侧。一般地,线圈段201的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分别位于线圈段201的两个相反的绕制方向,且对称位于线圈段201的两侧,这里所说的是线圈段201的两侧是指线圈段201的周向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段202与线圈段201可以为一体结构,即是说,连接段202是对线圈段201的端部进行加工形成,例如对线圈段201的端部进行弯折处理从而形成连接段202;连接段202与线圈段201也可以为分立结构,即是说,连接段202与线圈段201之间可以为独立的两个部件,在实际应用中,将连接段202与线圈段201组合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线圈段201位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同时位于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之间的间隙中,即,通过底板101、第一侧板102以及第二侧板103对线圈段201起到限位作用。其中,线圈段201与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空隙,但该空隙不宜过大,以确保线圈段201不易从底板101上脱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的高度相同,且均大于等于线圈段201的高度,由此可确保在后续压制过程中,线圈在不同高度的水平方向均不易出现错位或变形等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圈段201在底板101第一面1011的正投影位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内;线圈段201在第一侧板102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侧板102表面内;线圈段201在第二侧板103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侧板103表面内。即是说,假设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以及底板101围成的是一个腔室,线圈段201则完全位于该腔室内,不会超出该腔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或图3-4所示,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为导线20由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弯折到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所形成的U型结构。即是说,连接段202与U型磁芯10的底板101之间限位连接,通过底板101对整个导线20进行进一步的定位。
作为进一步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底板101的侧边设置有凹槽104,U型结构卡设于凹槽104内。这里所说的底板101的侧边指的是底板101不与侧板连接的侧边,由于具有两个连接段202,因此底板101的同一个侧边设置有与两个连接段202分别对应的两个凹槽104,U型结构的中间弯折部位卡设于凹槽104内。
作为一种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5-6所示,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均为导线2021自线圈段201端部沿着第一侧板102向外延伸,再弯折朝第二侧板103的方向延伸所形成的的L型结构;或者,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均为导线2021自线圈段201端部沿着第二侧板103向外延伸,再弯折朝第一侧板102的方向延伸所形成的的L型结构。另外,第一段2021还可以为导线20自线圈段201端部向第一侧板102方向延伸并弯折到第一侧板102外侧所形成的L型结构;第二段2022还可以为导线20自线圈段201端部向第二侧板103方向延伸并弯折到第二侧板103外侧所形成的L型结构。即是说,连接段202与U型磁芯10的侧板之间限位连接,通过侧板对整个导线20进行进一步的定位。
上述仅列举了U型结构和L型结构的连接段202,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连接段202与U型磁芯10相匹配组装,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磁性体30由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而成。具体地,磁性体30是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对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压制而成。其中,除了上述材料之外,还可以添加热固性材料,例如树脂等材料与上述材料共同压制。
其中,磁性体30可以呈长方体壳体状,也可以呈其他形状,这取决于热压成型工艺时采用的模具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导线20的连接段202至少部分暴露于磁性体30外。当连接段202为上述U型结构时,连接段202位于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的部分暴露于磁性体30外;当连接段202为上述L型结构时,连接段202位于侧板外侧的部分暴露于磁性体30外,或者L型结构连接段202的自由端暴露于磁性体30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暴露于磁性体30外的连接段202的表面包覆有金属层。金属层的设置是为了实现连接段202与电路之间的电性连接,进而发挥该磁性元件的电性作用。其中,金属层一般可以为金属银层。
上述磁性元件,包括U型磁芯10、导线20以及磁性体30,U型磁芯10包括底板101、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导线20包括线圈段201和连接段202,线圈段201位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连接段202与U型磁芯10限位连接,磁性体30至少包覆住U型磁芯10和线圈段201,连接段202至少部分暴露于磁性体30外。上述U型磁芯10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以及底板101围成的空间对线圈段201进行限位,又可以通过底板101或侧板对连接段202进行限位,进而实现对整个导线20进行定位,避免线圈在压制过程中出现变形或错位的情况,提高成品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连接段202无需与导线框架连接,因此,连接段202的位置不受导线框架的限制,即,线圈段201的端部可不受导线框架的限制,线圈段201可以设置成实际所需大小,因为可将线圈段201最大化设置,进一步地提升该磁性元件的磁性能,进而达到优化其能量转换和储存性能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绕设导线20以形成线圈段201,并从线圈段201端部引出连接段202。
具体地,可以保持导线20的一端不动,拉动导线20的另一端绕设形成导线20的线圈段201。也可以保持导线20的中部固定不动,同时拉动导线20的两端沿相反的方向绕设形成导线20的线圈段201。
线圈段201具有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即为上述导线20的一端和另一端),连接段202可以是通过对线圈段201的一端和第二端2012加工处理而形成的,也可以是连接到线圈段201的端部。对应于线圈段201的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连接段202具有与第一端2011连接的第一段2021,以及与第二端2012连接的第二段2022,连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可以呈L型或U型。
以连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为例进行说明:当连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呈L型时,该L型位于水平方向。当连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呈U型时,该U型以贴近线圈段201的方式设置,且该U型位于竖直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线20为条带形导线或圆形导线。条带形导线和圆形导线均适用于本方案。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选用圆形导线。圆形导线应用较为广泛,并且绕制为线圈时较为规整。本实施例中的导线20可以选用漆包线,漆包线由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绝缘层组成。
步骤S40:将线圈段201放置于U型磁芯10的底板101上,且将连接段202与U型磁芯10限位连接,以完成导线20和U型磁芯10的组装。
以U型连接段202为例,在进行导线20和U型磁芯10的组装时,沿靠近底板101的方向将U型连接段202卡设于底板101上,同时将线圈段201固定放置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
以L型连接段202为例。在进行导线20和U型磁芯10的组装时,沿靠近底板101的方向将L型连接段202卡设于侧板上,同时将线圈段201固定放置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
步骤S60:将组装好的导线20和U型磁芯10放置于模具内,在模具内填充磁性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得到完全包覆U型磁芯10和导线20的磁性体30。
其中,模具为一侧开口结构,一般为长方体状。磁性材料包括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另外,磁性材料还包括热固性材料,例如树脂等。通过热压工艺对完全覆盖U型磁芯10和导线20的磁性材料进行压制,最终形成完全包覆U型磁芯10和导线20的磁性体30。热压工艺中涉及到的参数,例如时间和压力等参数,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80:对磁性体30进行研磨,以使导线20的连接段202部分露出。
当压制完成磁性体30后,通过研磨工艺对磁性体30进行研磨,研磨位置主要是连接段202所在位置,以使连接段202部分露出。具体使连接段202露出多少可视实际需求而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步骤S80,即,对磁性体30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对磁性体30进行烘烤。当压制完成磁性体30后,需要对该磁性体30进行烘烤固化。烘烤固化的时间可视实际需求而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线20为漆包线;如图9所示,在步骤S80,即,对磁性体30进行研磨,以使导线20的连接段202部分露出的步骤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81:去除露出的导线20的连接段202上的漆料。由于采用的是漆包线,因此露出的导线20连接段202的外侧具有一层绝缘漆层,此时可以通过镭射剥漆工艺将连接段202外侧的绝缘漆层去除。
步骤S82:在去除掉漆料的连接段202的表面形成金属层。当去除掉漆料后,可以通过电镀工艺在连接段202外围形成金属层,金属层可以选用银层。金属层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段202与电路之间的电性连接,进而发挥该磁性元件的电性作用。
上述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一方面,无需依赖导线架,可以将线圈段201最大化设置,提升了该磁性元件的磁性能,进而达到优化其能量转换和储存性能的效果。另一方面,U型磁芯10的设置,可以通过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以及底板101围成的空间对线圈段201进行限位,又可以通过底板101或侧板对连接段202进行限位,进而实现对整个导线20进行定位,避免线圈在压制过程中出现变形或错位的情况,提高成品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U型磁芯,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间隙;
导线,具有线圈段,以及自所述线圈段的端部引出的连接段,所述线圈段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连接段与所述U型磁芯限位连接;
磁性体,至少包覆所述U型磁芯和所述导线的所述线圈段,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磁性体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磁芯的材料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铁氧体以及羰基铁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相同,且大于等于所述线圈段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段在所述底板第一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内;所述线圈段在所述第一侧板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侧板表面内;所述线圈段在所述第二侧板表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侧板表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段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连接段包括与所述第一端连接的第一段以及与所述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对称设置于所述线圈段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为所述导线由所述底板的第一面弯折到所述底板的第二面所形成的U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侧边设置有凹槽,所述U型结构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为所述导线自所述线圈段端部向所述第一侧板方向延伸并弯折到所述第一侧板外侧所形成的L型结构;所述第二段为所述导线自所述线圈段端部向所述第二侧板方向延伸并弯折到所述第二侧板外侧所形成的L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为条带形导线或圆形导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由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暴露于所述磁性体外的所述连接段的表面包覆有金属层。
12.一种如上述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绕设导线以形成线圈段,并从所述线圈段端部引出连接段;
将所述线圈段放置于U型磁芯的底板上,且将所述连接段与所述U型磁芯限位连接,以完成所述导线和所述U型磁芯的组装;
将组装好的所述导线和所述U型磁芯放置于模具内,在模具内填充磁性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得到完全包覆所述U型磁芯和所述导线的磁性体;
对所述磁性体进行研磨,以使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部分露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磁性体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磁性体进行烘烤。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为漆包线;在所述对磁性体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去除露出的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上的漆料;
在去除掉漆料的所述连接段的表面形成金属层。
CN202010447430.3A 2020-05-25 2020-05-25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6276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7430.3A CN111627650B (zh) 2020-05-25 2020-05-25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7430.3A CN111627650B (zh) 2020-05-25 2020-05-25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7650A true CN111627650A (zh) 2020-09-04
CN111627650B CN111627650B (zh) 2021-12-14

Family

ID=72261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7430.3A Active CN111627650B (zh) 2020-05-25 2020-05-25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276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8332A (zh) * 2021-06-28 2021-10-08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线圈引线张力调节装置及线圈成型机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9118A (ja) * 2001-05-31 2002-12-13 Toko Inc インダクタ
JP2003318036A (ja) * 2002-04-19 2003-1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627457A (zh) * 2003-12-10 2005-06-15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磁性元件及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06032557A (ja) * 2004-07-14 2006-02-02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
US20110304420A1 (en) * 2010-06-15 2011-12-15 Jung-Fong Chang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for Inductor
JP2013058594A (ja) * 2011-09-08 2013-03-28 Fdk Corp 面実装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03578728A (zh) * 2012-08-09 2014-02-12 三积瑞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塑胶电感的制造方法
JP2017045758A (ja) * 2015-08-24 2017-03-0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CN108389679A (zh) * 2018-03-20 2018-08-10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元件及制造方法
CN108806919A (zh) * 2017-04-27 2018-11-13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9036779A (zh) * 2018-09-04 2018-12-18 湖南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模具灌注成型绕线式电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23042A (zh) * 2018-03-29 2019-10-11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CN110718359A (zh) * 2019-11-08 2020-01-21 汕头市信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贴装一体成型电感器的制造结构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9118A (ja) * 2001-05-31 2002-12-13 Toko Inc インダクタ
JP2003318036A (ja) * 2002-04-19 2003-1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627457A (zh) * 2003-12-10 2005-06-15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磁性元件及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06032557A (ja) * 2004-07-14 2006-02-02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
US20110304420A1 (en) * 2010-06-15 2011-12-15 Jung-Fong Chang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for Inductor
JP2013058594A (ja) * 2011-09-08 2013-03-28 Fdk Corp 面実装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03578728A (zh) * 2012-08-09 2014-02-12 三积瑞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塑胶电感的制造方法
JP2017045758A (ja) * 2015-08-24 2017-03-0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CN108806919A (zh) * 2017-04-27 2018-11-13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8389679A (zh) * 2018-03-20 2018-08-10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感元件及制造方法
CN110323042A (zh) * 2018-03-29 2019-10-11 Tdk株式会社 线圈装置
CN109036779A (zh) * 2018-09-04 2018-12-18 湖南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模具灌注成型绕线式电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18359A (zh) * 2019-11-08 2020-01-21 汕头市信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贴装一体成型电感器的制造结构及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8332A (zh) * 2021-06-28 2021-10-08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线圈引线张力调节装置及线圈成型机
CN113488332B (zh) * 2021-06-28 2023-06-06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线圈成型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7650B (zh) 2021-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10332B2 (en) High current amorphous powder core inductor
US9275787B2 (en) High current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CN102428526B (zh) 表面安装磁性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KR20170019439A (ko) 표면 실장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803096B1 (ko) 차폐형 인덕터
WO2015186674A1 (ja) リアクトル
WO2015098356A1 (ja)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電子部品
CN109378182A (zh) 一体成型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27650B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2098623B1 (ko) 몰디드 인덕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11627669B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JP3707460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11540575A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12434438U (zh) 磁性元件
CN212434440U (zh) 磁性元件
JP3707461B2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CN205542250U (zh) 电感构造
JPH06290975A (ja) コイル部品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11667990A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94945A (zh) 电感的制作方法及电感
TWM636432U (zh) 磁性元件
TWM634281U (zh) 磁性元件
TWM634666U (zh) 磁性元件
CN111710492A (zh) 一种灌注磁组合电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JP2020167304A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