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4281U - 磁性元件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4281U
TWM634281U TW111209024U TW111209024U TWM634281U TW M634281 U TWM634281 U TW M634281U TW 111209024 U TW111209024 U TW 111209024U TW 111209024 U TW111209024 U TW 111209024U TW M634281 U TWM634281 U TW M63428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bottom plate
side plate
wire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9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趙宜泰
李玄
周小兵
趙家彥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昆山瑪冀電子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昆山瑪冀電子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昆山瑪冀電子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9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4281U/zh
Publication of TWM634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428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rd Magnetic Material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agnetic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磁性元件,包括磁芯、導線及磁性體。磁芯包括底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設置於底板第一面,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間具有間隙,底板第一面上設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位於間隙內;導線具有線圈段及自線圈段引出的連接段,線圈段設於第一限位部內,連接段與磁芯限位連接;磁性體包覆磁芯和導線的線圈段,導線的連接段部分暴露於磁性體外。磁芯的設置可對導線作定位,避免線圈段在壓制過程中變形或錯位。連接段無需與導線框架連接,因為可將線圈段最大化設置,提升磁性元件的磁性能,進而優化其能量轉換和儲存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
本新型係有關一種電子元件技術領域,尤指一種磁性元件。
在電子技術領域中,磁性元件是能量轉換和儲存的核心部件,其性能關係到整個系統的效率和性能。磁性元件主要包括電感器和變壓器兩大類,其中,以電感器為例,電感器是一種能夠把電能轉化為磁能並存儲起來的元件,又稱扼流器、電抗器或動態電抗器。
現有的電感器的製作過程通常是首先將空心線圈的內端和外端分別與引線框架上不同的兩個連接端焊接在一起,然後將粉末狀模塑材料以完全包圍空心線圈的方式注入模具中,再通過粉末成型機壓制成型,最後切割掉引線框架,並將引線折疊到電感器的底表面。但是,上述方式受限於導線框架,導致空心線圈無法做到最大化,磁性能無法發揮最佳化;並且無法對線圈進行定位,在壓制過程中,線圈易受損或變形或錯位等情況,進而影響成品的品質。同理,其他與電感器類似的磁性元件也具有同樣的上述缺陷。
本新型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磁性元件,其讓磁性元件的磁性可獲得最佳化發揮以及能夠避免線圈易變形的問題。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種磁性元件,包括磁芯、導線及磁性體,磁芯包括底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底板包括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對稱設置於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設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於所述間隙內;導線具有線圈段以及自所述線圈段的端部引出的連接段,所述線圈段設置於所述第一限位部內,所述連接段與所述磁芯限位連接;磁性體至少包覆所述磁芯和所述導線的所述線圈段,所述導線的所述連接段至少部分暴露於所述磁性體外。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板具有第一凹陷面,所述第二側板具有第二凹陷面,所述第一凹陷面和所述第二凹陷面相對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為設置於所述底板的第一面的第一凹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平坦的底面,所述線圈段在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正投影位於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內,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狀與所述線圈段的形狀相匹配。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側開口,所述連接段經所述第一凹槽的側開口從所述底板的第一面彎折到所述第二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底板的第二面設置有第二限位部,位於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連接段位於所述第二限位部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為設置於所述底板的第二面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狀與位於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連接段的形狀相匹配。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位於所述底板的第二面上的所述連接段的長度不大於所述底板寬度的2/3。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磁芯的材料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鐵氧體以及羰基鐵中的一種或多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磁性體由鐵基非結晶粉末、鐵矽鋁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鐵矽合金粉末、奈米結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兩種材料混合而成。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底板的第二面設置有定位部。
一種上述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包括:繞設導線以形成線圈段,並從所述線圈段端部引出連接段;將所述線圈段放置於磁芯的底板的第一限位部內,且將所述連接段與所述磁芯限位連接,以完成所述導線和所述磁芯的組裝;將組裝好的所述導線和所述磁芯放置於模具內,在模具內填充磁性材料,通過熱壓成型工藝得到完全包覆所述磁芯和所述導線的磁性體;對所述磁性體進行研磨,以使所述導線的所述連接段部分露出。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對磁性體進行研磨的步驟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對所述磁性體進行烘烤。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線為漆包線;在所述對磁性體進行研磨的步驟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去除露出的所述導線的所述連接段上的漆料;在去除掉漆料的所述連接段的表面形成金屬層。
上述磁芯的設置,一方面,通過第一側板、第二側板以及底板圍成的空間對線圈段進行限位,還通過底板的第一面上設置的第一限位部對線圈段進一步的限位,又可以通過底板或側板對連接段進行限位,進而實現對整個導線進行定位,避免線圈在壓制過程中出現變形或錯位的情況,提高成品品質。另一方面,由於連接段無需與導線框架連接,因此,連接段的位置不受導線框架的限制,即,線圈段的端部可不受導線框架的限制,線圈段可以設置成實際所需大小,因為可將線圈段最大化設置,進一步地提升該磁性元件的磁性能,進而達到優化其能量轉換和儲存性能的效果。
為了便於理解本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並不限於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的,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為了對本新型的公開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於”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準的”、“左”、“右”、“上”、“下”、“前”、“後”、“周向”以及類似的表述是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背景技術所述,現有的電感器的製作過程需要依賴於導線架。首先將導線繞製成線圈;然後將線圈的兩端引線焊接在導線架上;再將上述結構置入模具中,向模具中注入粉末狀模塑材料,並通過粉末成型機壓制成型;最後將導線架切斷,形成最終的電感器。
上述電感器的製作由於需要應用導線架,導線的兩端需與導線架的兩個延伸端焊接,因此,繞設後的線圈的大小需適應導線架的大小,不易過大,由此使得制得的電感器的磁性能受到限制。另外,在壓制前,僅通過導線架固定線圈的兩個端部,而無法對整個線圈進行固定,這使得在壓制成型的工藝中,線圈易受損或變形或錯位等情況發生,進而影響成品的品質。
同樣地,與電感器製作過程接近的變壓器等各種磁性元件也存在以上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磁性元件,該磁性元件可以為電感器,也可以為變壓器,還可以為其他磁性元件。本實施例中,以電感器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磁性元件,包括磁芯10、導線20以及磁性體30。其中,磁芯10包括底板101、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底板101包括相對的第一面1011和第二面1012,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對稱設置於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且第一側板102與第二側板103之間具有間隙,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設置有第一限位部104,第一限位部104位於間隙內;導線20具有線圈段201以及自線圈段201的端部引出的連接段202,線圈段201設置於第一限位部104內,連接段202與磁芯10限位連接;磁性體30至少包覆磁芯10和導線20的線圈段201,導線20的連接段202至少部分暴露於磁性體30外。
具體地,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和第二面1012即為底板101的正反兩面,本實施例中,定義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為正面,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為反面。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對稱分佈於第一面1011的兩側,一般地,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均垂直於底板101設置,第一側板102、第二側板103和底板101共同構成一U型結構,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分別對應U型結構的兩個側部。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側板102具有第一凹陷面1021,第二側板103具有第二凹陷面1031,第一凹陷面1021和第二凹陷面1031相對設置,即線圈段201設置於第一凹陷面1021和第二凹陷面1031之間。將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朝向線圈段201的一面設置成凹陷面,增大了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之間的間隙,以確保線圈段201具有足夠的放置空間,以及便於第一限位部104的設置。其中,第一凹陷面1021和第二凹陷面1031的凹陷弧度可以為圓弧形。
作為可替換實施方式,也可以不將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面向線圈段201的一整面設置為凹陷面,可以僅在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的局部區域設置凹陷區,例如將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朝向線圈段201的一面的下半部分(即靠近底板101)設置成凹陷區,兩個凹陷區相對設置,同樣可以增大第一側板102和第二側板103之間的間隙大小。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04為設置於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的第一凹槽。具體地,第一凹槽可以在壓制磁芯10時一併形成,也可以是在磁芯10壓制完成後另外再開槽。第一凹槽的深度應當小於底板101的的厚度,但應避免過小而導致線圈段201從第一凹槽內脫落。實際應用中,線圈段201設置於第一凹槽內,通過第一凹槽對線圈段201進行限位,該限位方法較為簡單有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凹槽具有平坦的底面,線圈段201在第一凹槽底面的正投影位於第一凹槽的底面內。即,第一凹槽的底面具有足夠的面積用於承載線圈段201,確保線圈段201的安置。同時,線圈段201在第一凹槽底面的正投影可以略小於第一凹槽的底面面積,由此,可使得線圈段201在第一凹槽內具有一定的可調整空間。
另外,第一凹槽的形狀與線圈段201的形狀相匹配。具體地,當線圈段201呈圓柱體形狀時,第一凹槽可以設置成與之相匹配的圓柱體;當線圈段201呈長方體形狀時,第一凹槽可以設置成與之相匹配的長方體。實際應用中,線圈段201的形狀不唯一,因此,第一凹槽的形狀也不唯一,在此不一一列舉,只要能夠保證第一凹槽對線圈段201的可靠限位作用即可。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凹槽具有側開口105,連接段202經第一凹槽的側開口105從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彎折到第二面1012。其中,將側開口105開設於底板101第一面1011上未設置側板的一側或兩側,當線圈段201設置於第一凹槽內時,線圈段201端部的連接段202即可沿側開口105以及底板101的側面彎折至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形成一U型結構,實現連接段202與磁芯10之間的限位連接。
具體地,線圈段201包括相對的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連接段202包括與第一端2011連接的第一段2021和與第二端2012連接的第二段2022,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對稱設置於線圈段201的兩側。相應地,第一凹槽的側開口105的數量設置成兩個,分別對應連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其中,兩個側開口105一般位於底板101的同一側,且對稱分佈於第一凹槽兩側,以適應線圈段201和第一段2021、第二段2022之間的位置排布,使得線圈段201放置於第一凹槽內時,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能夠剛好對應第一凹槽兩側的側開口105,進而實現第一段2021與底板101的限位連接以及第二段2022與底板101的限位連接。
當在底板101同一側設置兩個側開口105時,開口處的兩個側開口105不完全連通,確保第一凹槽在設置有側開口105的一側不與外界完全連通,以使線圈段201不會沿開口方向從第一凹槽內脫落,保證對線圈段201的限位作用。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連接段202和線圈段201可以為一體結構,即,連接段202是對線圈段201的端部進行加工形成,例如對線圈段201的端部進行彎折處理從而形成連接段202;連接段202和線圈段201也可以為分立結構,即,連接段202和線圈段201為獨立的兩個部件,實際應用時,將兩者組合連接在一起。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設置有第二限位部106,位於第二面1012上的連接段202位於第二限位部106內。第二限位部106的設置用於對彎折到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連接段202進行限位,以穩固連接段202與底板101的連接。同樣地,當連接段202包括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時,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設置有分別與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對應的第二限位部106。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06為設置於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形狀與位於第二面1012上的連接段202的形狀相匹配。第二凹槽的寬度應大於連接段202的寬度,以確保能夠容納連接段202;第二凹槽的深度不宜過厚,以免與第一凹槽打通。
一般地,當導線20與磁芯10組裝完畢,且通過熱壓成型工藝形成包覆住導線20和磁芯10的磁性件後,經過研磨等工藝,彎折到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連接段202暴露在外,以作為磁性元件的對外接線端子。接線端子的長度直接影響到磁性元件的直流阻抗,接線端子越長,直流阻抗值越大,反之越小。基於此,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將位於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連接段202的長度設置成不大於底板寬度的2/3,由此,可降低磁性元件的直流阻抗。例如,底板寬度為15mm時,位於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連接段202的長度設置為小於10mm。
作為可替換實施方式,第一限位元部104和第二限位部106不局限於凹槽的形式,還可以採用其他限位元方式,例如卡扣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磁芯10的材料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鐵氧體以及羰基鐵中的一種或多種。具體地,磁芯10是通過對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鐵氧體以及羰基鐵中的一種或多種材料的混合材料進行壓制而成。通過上述材料壓制形成的磁芯10的損耗較低。當然,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用其他材料混合而成,在此不做一一列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磁性體30由鐵基非結晶粉末、鐵矽鋁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鐵矽合金粉末、奈米結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兩種材料混合而成。具體地,磁性體30是通過熱壓成型工藝對鐵基非結晶粉末、鐵矽鋁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鐵矽合金粉末、奈米結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兩種材料混合壓制而成。其中,除了上述材料之外,還可以添加熱固性材料,例如樹脂等材料與上述材料共同壓制。
磁性體30可以呈長方體殼體狀,也可以呈其他形狀,這取決於熱壓成型工藝時採用的模具形狀,在此不做具體限制。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導線20為條帶形導線20或圓形導線20。圖1示出了圓形導線20,圖4示出了條帶性導線20,條帶形導線20和圓形導線20均適用於本方案,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本實施例中選用圓形導線20。圓形導線20應用較為廣泛,並且繞制為線圈時較為規整。本實施例中的導線20可以選用漆包線,漆包線由導體和包覆於導體週邊的絕緣層組成。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設置有定位部107。定位部107一般避開第二限位部106的位置設置於第二面1012上,可以設置於第二面1012中間位置。當導線20與磁芯10組裝完成後,需將組裝後的結構放置於模具中,進而通過填充磁性材料並結合熱壓工藝形成磁性體。為避免組裝後的結構在熱壓工藝中發生位移,可以通過底板第二面上的定位部與模具中對應的定位結構配合對位元連接,進而防止組裝後的結構在模具中發生位移,影響成品品質。其中,模具中的定位結構可以為凸起結構,則將底板第二面的定位部設置為與凸起結構對應的凹槽結構;模具中的定位結構可以為凹槽結構,則將底板第二面的定位部設置為與凹槽結構對應的凸起結構。定位部的結構不唯一,在此不做絕對限制,只要能夠實現兩者定位即可。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上述的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如圖6所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20:繞設導線20以形成線圈段201,並從線圈段201端部引出連接段202。
具體地,可以保持導線20的一端不動,拉動導線20的另一端繞設形成導線20的線圈段201。也可以保持導線20的中部固定不動,同時拉動導線20的兩端沿相反的方向繞設形成導線20的線圈段201。
線圈段201具有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即為上述導線20的一端和另一端),連接段202可以是通過對線圈段201的一端和第二端2012加工處理而形成的,也可以是連接到線圈段201的端部。對應於線圈段201的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連接段202具有與第一端2011連接的第一段2021,以及與第二端2012連接的第二段2022,連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可以呈U型結構,該U型結構以貼近線圈段201的方式設置,且該U型位於豎直方向。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導線20為條帶形導線或圓形導線。條帶形導線和圓形導線均適用於本方案。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本實施例中選用圓形導線。圓形導線應用較為廣泛,並且繞制為線圈時較為規整。本實施例中的導線20可以選用漆包線,漆包線由導體和包覆於導體週邊的絕緣層組成。
步驟S40:將線圈段201放置於磁芯10的底板101的第一限位部內,且將連接段202與磁芯10限位連接,以完成導線20和磁芯10的組裝。
以U型連接段202為例,在進行導線20和磁芯10的組裝時,沿靠近底板101的方向將U型連接段202卡設於底板101上,同時將線圈段201固定放置於底板101的第一限位部內。具體內容可參見磁性元件的相關描述,在此不做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當連接段為U型結構時,該U型結構可以在步驟S20中預先形成,在步驟S40中直接與磁芯組裝,也可以在步驟S20中不形成U型結構,僅由線圈段兩端引出連接段即可,在步驟S40中組裝時再彎折形成U型結構。均能實現本新型的目的。
步驟S60:將組裝好的導線20和磁芯10放置於模具內,在模具內填充磁性材料,通過熱壓成型工藝得到完全包覆磁芯10和導線20的磁性體30。
其中,模具為一側開口結構,一般為長方體狀。磁性材料包括鐵基非結晶粉末、鐵矽鋁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鐵矽合金粉末、奈米結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兩種材料,另外,磁性材料還包括熱固性材料,例如樹脂等。通過熱壓工藝對完全覆蓋磁芯10和導線20的磁性材料進行壓制,最終形成完全包覆磁芯10和導線20的磁性體30。熱壓工藝中涉及到的參數,例如時間和壓力等參數,可根據實際需求來設定,在此不做具體限制。
另外,當將組裝好的導線20和磁芯10放置於模具內時,可以通過磁芯10底板101第二面1012上的定位部107與模具中的定位結構實現配合對位元連接,防止組裝後的結構在模具中發生位移。其中,模具中的定位結構可以為凸起結構,則將底板第二面的定位部設置為與凸起結構對應的凹槽結構;模具中的定位結構可以為凹槽結構,則將底板第二面的定位部設置為與凹槽結構對應的凸起結構。定位部的結構不唯一,在此不做絕對限制,只要能夠實現兩者定位即可。
步驟S80:對磁性體30進行研磨,以使導線20的連接段202部分露出。
當壓制完成磁性體30後,通過研磨工藝對磁性體30進行研磨,研磨位置主要是連接段202所在位置,以使連接段202部分露出。具體使連接段202露出多少可視實際需求而定。在一個具體示例中,通過對位於底板第二面上的磁性體進行研磨,以使位於底板第二面上的連接段露出。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在步驟S80,即,對磁性體30進行研磨的步驟之前,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70:對磁性體30進行烘烤。當壓制完成磁性體30後,需要對該磁性體30進行烘烤固化。烘烤固化的時間可視實際需求而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導線20為漆包線;如圖8所示,在步驟S80,即,對磁性體30進行研磨,以使導線20的連接段202部分露出的步驟之後,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81:去除露出的導線20的連接段202上的漆料。由於採用的是漆包線,因此露出的導線20連接段202的外側具有一層絕緣漆層,此時可以通過鐳射剝漆工藝將連接段202外側的絕緣漆層去除。
步驟S82:在去除掉漆料的連接段202的表面形成金屬層。當去除掉漆料後,可以通過電鍍工藝在連接段202週邊形成金屬層,金屬層可以選用銀層。金屬層的設置實現了連接段202與電路之間的電性連接,進而發揮該磁性元件的電性作用。
上述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一方面,無需依賴導線架,可以將線圈段201最大化設置,提升了該磁性元件的磁性能,進而達到優化其能量轉換和儲存性能的效果。另一方面,磁芯10的設置,可以通過第一側板102、第二側板103以及底板101圍成的空間對線圈段201進行限位,還通過底板的第一面上設置的第一限位部對線圈段進一步的限位,又可以通過底板101或側板對連接段202進行限位,進而實現對整個導線20進行定位,避免線圈在壓制過程中出現變形或錯位的情況,提高成品品質。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請求項為准。
10:磁芯 101:底板 1011:第一面 1012:第二面 102:第一側板 1021:第一凹陷面 103:第二側板 1031:第二凹陷面 104:第一限位部 105:側開口 106:第二限位部 107:定位部 20:導線 201:線圈段 2011:第一端 2012:第二端 202:連接段 2021:第一段 2022:第二段 30:磁性體
圖1 為本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磁性元件的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2 為本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磁性元件中磁芯與導線的裝配示意圖;
圖3 為本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磁性元件的裝配示意圖;
圖4 為本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磁性元件的導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5 為本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磁性元件的磁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6 為本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圖7 為本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圖8 為本新型又一個實施例的磁性元件的製作方法的流程圖。
10:磁芯
101:底板
1011:第一面
1012:第二面
102:第一側板
1021:第一凹陷面
103:第二側板
1031:第二凹陷面
104:第一限位部
105:側開口
106:第二限位部
20:導線
201:線圈段
2011:第一端
2012:第二端
202:連接段
2021:第一段
2022:第二段
30:磁性體

Claims (11)

  1. 一種磁性元件,包括: 磁芯,包括底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底板包括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對稱設置於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設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於所述間隙內; 導線,具有線圈段以及自所述線圈段的端部引出的連接段,所述線圈段設置於所述第一限位部內,所述連接段與所述磁芯限位連接; 磁性體,至少包覆所述磁芯和所述導線的所述線圈段,所述導線的所述連接段至少部分暴露於所述磁性體外。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側板具有第一凹陷面,所述第二側板具有第二凹陷面,所述第一凹陷面和所述第二凹陷面相對設置。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為設置於所述底板的第一面的第一凹槽。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平坦的底面,所述線圈段在所述第一凹槽底面的正投影位於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內,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狀與所述線圈段的形狀相匹配。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側開口,所述連接段經所述第一凹槽的側開口從所述底板的第一面彎折到所述第二面。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底板的第二面設置有第二限位部,位於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連接段位於所述第二限位部內。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為設置於所述底板的第二面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狀與位於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連接段的形狀相匹配。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位於所述底板的第二面上的所述連接段的長度不大於所述底板寬度的2/3。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磁芯的材料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鐵氧體以及羰基鐵中的一種或多種。
  10.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磁性體由鐵基非結晶粉末、鐵矽鋁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鐵矽合金粉末、奈米結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兩種材料混合而成。
  11.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所述底板的第二面設置有定位部。
TW111209024U 2022-08-18 2022-08-18 磁性元件 TWM634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9024U TWM634281U (zh) 2022-08-18 2022-08-18 磁性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9024U TWM634281U (zh) 2022-08-18 2022-08-18 磁性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4281U true TWM634281U (zh) 2022-11-11

Family

ID=85784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9024U TWM634281U (zh) 2022-08-18 2022-08-18 磁性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42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9463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US9275787B2 (en) High current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CN102856037B (zh) 模塑成型功率电感元件及制造方法
US8310332B2 (en) High current amorphous powder core inductor
US20060001517A1 (en) High current inductor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02887902U (zh) 模塑成型功率电感元件
KR20120014563A (ko) 표면 실장 자성 부품 및 그 제작 방법
JP2009260116A (ja) モールドコイルおよびモール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14204054A (ja) 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99098A (ja) 巻き線一体型モールドコイルの巻き線方法
TWM634281U (zh) 磁性元件
CN111627650B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7669B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TWM636432U (zh) 磁性元件
CN111540575A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TWM634666U (zh) 磁性元件
CN212434440U (zh) 磁性元件
CN212434438U (zh) 磁性元件
JP2015201537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667990A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0790777B1 (ko) 인덕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573329Y2 (ja) トランス
CN111710492A (zh) 一种灌注磁组合电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KR20090001737U (ko) 차폐식 인덕터 구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