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0575A -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0575A
CN111540575A CN202010511160.8A CN202010511160A CN111540575A CN 111540575 A CN111540575 A CN 111540575A CN 202010511160 A CN202010511160 A CN 202010511160A CN 111540575 A CN111540575 A CN 111540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il
side plate
section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11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小兵
李玄
赵宜泰
赵家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Maj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Maj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Maj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Maj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1116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405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40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05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6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20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ores by mechan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磁性元件包括磁芯、导线及磁性体。磁芯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设置于底板第一面,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间具有间隙,底板第一面上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位于间隙内;导线具有线圈段以及自线圈段端部引出的连接段,线圈段设于第一限位部内,连接段与磁芯限位连接;磁性体至少包覆磁芯和导线的线圈段,导线的连接段至少部分暴露于磁性体外。磁芯的设置可实现对整个导线的定位,避免线圈段在压制过程中变形或错位。连接段无需与导线框架连接,因为可将线圈段最大化设置,提升该磁性元件的磁性能,进而达到优化其能量转换和储存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技术领域中,磁性元件是能量转换和储存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性能。磁性元件主要包括电感器和变压器两大类,其中,以电感器为例,电感器是一种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并存储起来的元件,又称扼流器、电抗器或动态电抗器。
现有的电感器的制作过程通常是首先将空心线圈的内端和外端分别与引线框架上不同的两个连接端焊接在一起,然后将粉末状模塑材料以完全包围空心线圈的方式注入模具中,再通过粉末成型机压制成型,最后切割掉引线框架,并将引线折叠到电感器的底表面。但是,上述方式受限于导线框架,导致空心线圈无法做到最大化,磁性能无法发挥最佳化;并且无法对线圈进行定位,在压制过程中,线圈易受损或变形或错位等情况,进而影响成品的质量。同理,其他与电感器类似的磁性元件也具有同样的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磁性元件的磁性能无法最佳化发挥以及线圈易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磁性元件,包括:
磁芯,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间隙内;
导线,具有线圈段以及自所述线圈段的端部引出的连接段,所述线圈段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内,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磁芯限位连接;
磁性体,至少包覆所述磁芯和所述导线的所述线圈段,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磁性体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具有第一凹陷面,所述第二侧板具有第二凹陷面,所述第一凹陷面和所述第二凹陷面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的第一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平坦的底面,所述线圈段在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内,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线圈段的形状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具有侧开口,所述连接段经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开口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弯折到所述第二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第二面设置有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二面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与位于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连接段的形状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二面上的所述连接段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底板宽度的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芯的材料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铁氧体以及羰基铁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体由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第二面设置有定位部。
一种上述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绕设导线以形成线圈段,并从所述线圈段端部引出连接段;
将所述线圈段放置于磁芯的底板的第一限位部内,且将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磁芯限位连接,以完成所述导线和所述磁芯的组装;
将组装好的所述导线和所述磁芯放置于模具内,在模具内填充磁性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得到完全包覆所述磁芯和所述导线的磁性体;
对所述磁性体进行研磨,以使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部分露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对磁性体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磁性体进行烘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线为漆包线;在所述对磁性体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去除露出的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上的漆料;
在去除掉漆料的所述连接段的表面形成金属层。
上述磁性元件,包括磁芯、导线以及磁性体,磁芯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导线包括线圈段和连接段,线圈段位于底板的第一面上的第一限位部内,连接段与磁芯限位连接,磁性体至少包覆住磁芯和线圈段,连接段至少部分暴露于磁性体外。上述磁芯的设置,一方面,通过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底板围成的空间对线圈段进行限位,还通过底板的第一面上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对线圈段进一步的限位,又可以通过底板或侧板对连接段进行限位,进而实现对整个导线进行定位,避免线圈在压制过程中出现变形或错位的情况,提高成品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连接段无需与导线框架连接,因此,连接段的位置不受导线框架的限制,即,线圈段的端部可不受导线框架的限制,线圈段可以设置成实际所需大小,因为可将线圈段最大化设置,进一步地提升该磁性元件的磁性能,进而达到优化其能量转换和储存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中磁芯与导线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8为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磁芯;101、底板;1011、第一面;1012、第二面;102、第一侧板;1021、第一凹陷面;103、第二侧板;1031、第二凹陷面;104、第一限位部;105、侧开口;106、第二限位部;107、定位部;20、导线;201、线圈段;2011、第一端;2012、第二端;202、连接段;2021、第一段;2022、第二段;30、磁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前”、“后”、“周向”以及类似的表述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电感器的制作过程需要依赖于导线架。首先将导线绕制成线圈;然后将线圈的两端引线焊接在导线架上;再将上述结构置入模具中,向模具中注入粉末状模塑材料,并通过粉末成型机压制成型;最后将导线架切断,形成最终的电感器。
上述电感器的制作由于需要应用导线架,导线的两端需与导线架的两个延伸端焊接,因此,绕设后的线圈的大小需适应导线架的大小,不易过大,由此使得制得的电感器的磁性能受到限制。另外,在压制前,仅通过导线架固定线圈的两个端部,而无法对整个线圈进行固定,这使得在压制成型的工艺中,线圈易受损或变形或错位等情况发生,进而影响成品的质量。
同样地,与电感器制作过程接近的变压器等各种磁性元件也存在以上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性元件,该磁性元件可以为电感器,也可以为变压器,还可以为其他磁性元件。本实施例中,以电感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性元件,包括磁芯10、导线20以及磁性体30。其中,磁芯10包括底板101、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底板101包括相对的第一面1011和第二面1012,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对称设置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且第一侧板102与第二侧板103之间具有间隙,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04,第一限位部104位于间隙内;导线20具有线圈段201以及自线圈段201的端部引出的连接段202,线圈段201设置于第一限位部104内,连接段202与磁芯10限位连接;磁性体30至少包覆磁芯10和导线20的线圈段201,导线20的连接段202至少部分暴露于磁性体30外。
具体地,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和第二面1012即为底板101的正反两面,本实施例中,定义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为正面,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为反面。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对称分布于第一面1011的两侧,一般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均垂直于底板101设置,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和底板101共同构成一U型结构,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分别对应U型结构的两个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2具有第一凹陷面1021,第二侧板103具有第二凹陷面1031,第一凹陷面1021和第二凹陷面1031相对设置,即线圈段201设置于第一凹陷面1021和第二凹陷面1031之间。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朝向线圈段201的一面设置成凹陷面,增大了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之间的间隙,以确保线圈段201具有足够的放置空间,以及便于第一限位部104的设置。其中,第一凹陷面1021和第二凹陷面1031的凹陷弧度可以为圆弧形。
作为可替换实施方式,也可以不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面向线圈段201的一整面设置为凹陷面,可以仅在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的局部区域设置凹陷区,例如将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朝向线圈段201的一面的下半部分(即靠近底板101)设置成凹陷区,两个凹陷区相对设置,同样可以增大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之间的间隙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04为设置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的第一凹槽。具体地,第一凹槽可以在压制磁芯10时一并形成,也可以是在磁芯10压制完成后另外再开槽。第一凹槽的深度应当小于底板101的的厚度,但应避免过小而导致线圈段201从第一凹槽内脱落。实际应用中,线圈段201设置于第一凹槽内,通过第一凹槽对线圈段201进行限位,该限位方法较为简单有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槽具有平坦的底面,线圈段201在第一凹槽底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的底面内。即,第一凹槽的底面具有足够的面积用于承载线圈段201,确保线圈段201的安置。同时,线圈段201在第一凹槽底面的正投影可以略小于第一凹槽的底面面积,由此,可使得线圈段201在第一凹槽内具有一定的可调整空间。
另外,第一凹槽的形状与线圈段201的形状相匹配。具体地,当线圈段201呈圆柱体形状时,第一凹槽可以设置成与之相匹配的圆柱体;当线圈段201呈长方体形状时,第一凹槽可以设置成与之相匹配的长方体。实际应用中,线圈段201的形状不唯一,因此,第一凹槽的形状也不唯一,在此不一一列举,只要能够保证第一凹槽对线圈段201的可靠限位作用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槽具有侧开口105,连接段202经第一凹槽的侧开口105从底板101的第一面1011弯折到第二面1012。其中,将侧开口105开设于底板101第一面1011上未设置侧板的一侧或两侧,当线圈段201设置于第一凹槽内时,线圈段201端部的连接段202即可沿侧开口105以及底板101的侧面弯折至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形成一U型结构,实现连接段202与磁芯10之间的限位连接。
具体地,线圈段20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连接段202包括与第一端2011连接的第一段2021和与第二端2012连接的第二段2022,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对称设置于线圈段201的两侧。相应地,第一凹槽的侧开口105的数量设置成两个,分别对应连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其中,两个侧开口105一般位于底板101的同一侧,且对称分布于第一凹槽两侧,以适应线圈段201和第一段2021、第二段2022之间的位置排布,使得线圈段201放置于第一凹槽内时,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能够刚好对应第一凹槽两侧的侧开口105,进而实现第一段2021与底板101的限位连接以及第二段2022与底板101的限位连接。
当在底板101同一侧设置两个侧开口105时,开口处的两个侧开口105不完全连通,确保第一凹槽在设置有侧开口105的一侧不与外界完全连通,以使线圈段201不会沿开口方向从第一凹槽内脱落,保证对线圈段201的限位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段202和线圈段201可以为一体结构,即,连接段202是对线圈段201的端部进行加工形成,例如对线圈段201的端部进行弯折处理从而形成连接段202;连接段202和线圈段201也可以为分立结构,即,连接段202和线圈段201为独立的两个部件,实际应用时,将两者组合连接在一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06,位于第二面1012上的连接段202位于第二限位部106内。第二限位部106的设置用于对弯折到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连接段202进行限位,以稳固连接段202与底板101的连接。同样地,当连接段202包括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时,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对应的第二限位部1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06为设置于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形状与位于第二面1012上的连接段202的形状相匹配。第二凹槽的宽度应大于连接段202的宽度,以确保能够容纳连接段202;第二凹槽的深度不宜过厚,以免与第一凹槽打通。
一般地,当导线20与磁芯10组装完毕,且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形成包覆住导线20和磁芯10的磁性件后,经过研磨等工艺,弯折到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连接段202暴露在外,以作为磁性元件的对外接线端子。接线端子的长度直接影响到磁性元件的直流阻抗,接线端子越长,直流阻抗值越大,反之越小。基于此,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将位于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连接段202的长度设置成不大于底板宽度的2/3,由此,可降低磁性元件的直流阻抗。例如,底板宽度为15mm时,位于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上的连接段202的长度设置为小于10mm。
作为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限位部104和第二限位部106不局限于凹槽的形式,还可以采用其他限位方式,例如卡扣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磁芯10的材料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铁氧体以及羰基铁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地,磁芯10是通过对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铁氧体以及羰基铁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的混合材料进行压制而成。通过上述材料压制形成的磁芯10的损耗较低。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其他材料混合而成,在此不做一一列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磁性体30由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而成。具体地,磁性体30是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对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压制而成。其中,除了上述材料之外,还可以添加热固性材料,例如树脂等材料与上述材料共同压制。
磁性体30可以呈长方体壳体状,也可以呈其他形状,这取决于热压成型工艺时采用的模具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线20为条带形导线20或圆形导线20。图1示出了圆形导线20,图4示出了条带性导线20,条带形导线20和圆形导线20均适用于本方案,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选用圆形导线20。圆形导线20应用较为广泛,并且绕制为线圈时较为规整。本实施例中的导线20可以选用漆包线,漆包线由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绝缘层组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底板101的第二面1012设置有定位部107。定位部107一般避开第二限位部106的位置设置于第二面1012上,可以设置于第二面1012中间位置。当导线20与磁芯10组装完成后,需将组装后的结构放置于模具中,进而通过填充磁性材料并结合热压工艺形成磁性体。为避免组装后的结构在热压工艺中发生位移,可以通过底板第二面上的定位部与模具中对应的定位结构配合对位连接,进而防止组装后的结构在模具中发生位移,影响成品质量。其中,模具中的定位结构可以为凸起结构,则将底板第二面的定位部设置为与凸起结构对应的凹槽结构;模具中的定位结构可以为凹槽结构,则将底板第二面的定位部设置为与凹槽结构对应的凸起结构。定位部的结构不唯一,在此不做绝对限制,只要能够实现两者定位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绕设导线20以形成线圈段201,并从线圈段201端部引出连接段202。
具体地,可以保持导线20的一端不动,拉动导线20的另一端绕设形成导线20的线圈段201。也可以保持导线20的中部固定不动,同时拉动导线20的两端沿相反的方向绕设形成导线20的线圈段201。
线圈段201具有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即为上述导线20的一端和另一端),连接段202可以是通过对线圈段201的一端和第二端2012加工处理而形成的,也可以是连接到线圈段201的端部。对应于线圈段201的第一端2011和第二端2012,连接段202具有与第一端2011连接的第一段2021,以及与第二端2012连接的第二段2022,连接段202的第一段2021和第二段2022可以呈U型结构,该U型结构以贴近线圈段201的方式设置,且该U型位于竖直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线20为条带形导线或圆形导线。条带形导线和圆形导线均适用于本方案。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选用圆形导线。圆形导线应用较为广泛,并且绕制为线圈时较为规整。本实施例中的导线20可以选用漆包线,漆包线由导体和包覆于导体外围的绝缘层组成。
步骤S40:将线圈段201放置于磁芯10的底板101的第一限位部内,且将连接段202与磁芯10限位连接,以完成导线20和磁芯10的组装。
以U型连接段202为例,在进行导线20和磁芯10的组装时,沿靠近底板101的方向将U型连接段202卡设于底板101上,同时将线圈段201固定放置于底板101的第一限位部内。具体内容可参见磁性元件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连接段为U型结构时,该U型结构可以在步骤S20中预先形成,在步骤S40中直接与磁芯组装,也可以在步骤S20中不形成U型结构,仅由线圈段两端引出连接段即可,在步骤S40中组装时再弯折形成U型结构。均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步骤S60:将组装好的导线20和磁芯10放置于模具内,在模具内填充磁性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得到完全包覆磁芯10和导线20的磁性体30。
其中,模具为一侧开口结构,一般为长方体状。磁性材料包括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另外,磁性材料还包括热固性材料,例如树脂等。通过热压工艺对完全覆盖磁芯10和导线20的磁性材料进行压制,最终形成完全包覆磁芯10和导线20的磁性体30。热压工艺中涉及到的参数,例如时间和压力等参数,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另外,当将组装好的导线20和磁芯10放置于模具内时,可以通过磁芯10底板101第二面1012上的定位部107与模具中的定位结构实现配合对位连接,防止组装后的结构在模具中发生位移。其中,模具中的定位结构可以为凸起结构,则将底板第二面的定位部设置为与凸起结构对应的凹槽结构;模具中的定位结构可以为凹槽结构,则将底板第二面的定位部设置为与凹槽结构对应的凸起结构。定位部的结构不唯一,在此不做绝对限制,只要能够实现两者定位即可。
步骤S80:对磁性体30进行研磨,以使导线20的连接段202部分露出。
当压制完成磁性体30后,通过研磨工艺对磁性体30进行研磨,研磨位置主要是连接段202所在位置,以使连接段202部分露出。具体使连接段202露出多少可视实际需求而定。在一个具体示例中,通过对位于底板第二面上的磁性体进行研磨,以使位于底板第二面上的连接段露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步骤S80,即,对磁性体30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对磁性体30进行烘烤。当压制完成磁性体30后,需要对该磁性体30进行烘烤固化。烘烤固化的时间可视实际需求而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线20为漆包线;如图8所示,在步骤S80,即,对磁性体30进行研磨,以使导线20的连接段202部分露出的步骤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81:去除露出的导线20的连接段202上的漆料。由于采用的是漆包线,因此露出的导线20连接段202的外侧具有一层绝缘漆层,此时可以通过镭射剥漆工艺将连接段202外侧的绝缘漆层去除。
步骤S82:在去除掉漆料的连接段202的表面形成金属层。当去除掉漆料后,可以通过电镀工艺在连接段202外围形成金属层,金属层可以选用银层。金属层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段202与电路之间的电性连接,进而发挥该磁性元件的电性作用。
上述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一方面,无需依赖导线架,可以将线圈段201最大化设置,提升了该磁性元件的磁性能,进而达到优化其能量转换和储存性能的效果。另一方面,磁芯10的设置,可以通过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以及底板101围成的空间对线圈段201进行限位,还通过底板的第一面上设置的第一限位部对线圈段进一步的限位,又可以通过底板101或侧板对连接段202进行限位,进而实现对整个导线20进行定位,避免线圈在压制过程中出现变形或错位的情况,提高成品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芯,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底板的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间隙内;
导线,具有线圈段以及自所述线圈段的端部引出的连接段,所述线圈段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内,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磁芯限位连接;
磁性体,至少包覆所述磁芯和所述导线的所述线圈段,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磁性体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具有第一凹陷面,所述第二侧板具有第二凹陷面,所述第一凹陷面和所述第二凹陷面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的第一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平坦的底面,所述线圈段在所述第一凹槽底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内,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线圈段的形状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具有侧开口,所述连接段经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开口从所述底板的第一面弯折到所述第二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第二面设置有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二面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与位于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连接段的形状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二面上的所述连接段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底板宽度的2/3。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的材料为合金磁性材料、非晶材料、铁氧体以及羰基铁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由铁基非结晶粉末、铁硅铝合金粉末、透磁合金粉末、铁硅合金粉末、奈米结晶合金粉末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第二面设置有定位部。
12.一种如上述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绕设导线以形成线圈段,并从所述线圈段端部引出连接段;
将所述线圈段放置于磁芯的底板的第一限位部内,且将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磁芯限位连接,以完成所述导线和所述磁芯的组装;
将组装好的所述导线和所述磁芯放置于模具内,在模具内填充磁性材料,通过热压成型工艺得到完全包覆所述磁芯和所述导线的磁性体;
对所述磁性体进行研磨,以使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部分露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磁性体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磁性体进行烘烤。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为漆包线;在所述对磁性体进行研磨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去除露出的所述导线的所述连接段上的漆料;
在去除掉漆料的所述连接段的表面形成金属层。
CN202010511160.8A 2020-06-08 2020-06-08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15405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1160.8A CN111540575A (zh) 2020-06-08 2020-06-08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1160.8A CN111540575A (zh) 2020-06-08 2020-06-08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0575A true CN111540575A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79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1160.8A Pending CN111540575A (zh) 2020-06-08 2020-06-08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405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8332A (zh) * 2021-06-28 2021-10-08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线圈引线张力调节装置及线圈成型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8332A (zh) * 2021-06-28 2021-10-08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线圈引线张力调节装置及线圈成型机
CN113488332B (zh) * 2021-06-28 2023-06-06 昆山玛冀电子有限公司 线圈成型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75787B2 (en) High current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8310332B2 (en) High current amorphous powder core inductor
JP6695036B2 (ja) コイル部品
KR20120014563A (ko) 표면 실장 자성 부품 및 그 제작 방법
JP6606669B2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88510B2 (ja) リアクトル
EP3493325B1 (en) Ultra-low-profile triaxial low frequency antenna for integration in a mobile phone and mobile phone therewith
JP2000164431A (ja) インダクタ
CN111540575A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7650B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7669B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42223B (zh) 电感器
CN212434438U (zh) 磁性元件
CN212434440U (zh) 磁性元件
KR20140071756A (ko)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CN205542250U (zh) 电感构造
CN111667990A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JP2016127189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201537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634281U (zh) 磁性元件
CN111095447B (zh) 变压器用二次线圈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9880378U (zh) 复合电感器和dc-dc功率变流器
TWM634666U (zh) 磁性元件
TWM636432U (zh) 磁性元件
CN114765090A (zh) 线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