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9178B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9178B
CN107539178B CN201710485598.1A CN201710485598A CN107539178B CN 107539178 B CN107539178 B CN 107539178B CN 201710485598 A CN201710485598 A CN 201710485598A CN 107539178 B CN107539178 B CN 1075391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ipe portion
support
portion part
back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855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9178A (zh
Inventor
米原秀刚
宫胁和也
野村洋幸
沖村笃
池田敬基
水越敏充
大贺佑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9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91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91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91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8Particular seat belt attachment and gu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3Head-rests fix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94Head-rests with rods solidly attached to the back-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97Head-rests with sleeves located in the back-rest for guiding the rods of the head-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座椅安全带并设有座椅安全带卷收器。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在横向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的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连接右侧框架的上端部和左侧框架的上端部的上框架、连接右侧框架的下端部和左侧框架的下端部的下框架、以及由管部件制成并配置在远离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的位置上并连接上框架和下框架的连接框架;以及第一支架,安全带卷收器通过第一支架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第一支架在远离上框架和下框架的位置上设置在连接框架上。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座椅安全带以及设置为卷收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后座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以往结构,JP 2003-009985 A公开了一种座椅框架,其包括:U形主管;连接主管的下部的下框架;在主框架的上部和下框架之间延伸以跨越两者之间的间隙的纵向管;以及在构成主管的左框架和右框架的一者和纵向管之间延伸以跨越两者之间的间隙的横向管。包括这样的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中,设置为卷收中央座椅的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通过支架安装于横向管。
然而,根据以往的车辆座椅结构,由于存在座椅靠背框架的横向管,乘坐于车辆座椅的乘坐者可能感到不适的接触感,可能损害乘坐者的乘坐感。进一步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大量构成部件,这不利地引起了组装座椅靠背框架的工作量的增加以及座椅靠背框架重量的增加。
鉴于此,期望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能够改善乘坐者的乘坐感并可以由减小了的数量的部件组成,从而减少组装的工作量并且减小座椅框架的重量。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座椅安全带以及设置为卷收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所述左侧框架和所述右侧框架在横向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上框架,所述上框架连接所述右侧框架的上端部和所述左侧框架的上端部;下框架,所述下框架连接所述右侧框架的下端部和所述左侧框架的下端部;以及连接框架,所述连接框架配置在远离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的位置上,并连接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所述连接框架由管部件制成;以及第一支架,所述安全带卷收器通过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所述第一支架在远离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位置上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上。
通过这种结构,不需要横向管,因此乘坐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坐者不会感到不适的接触感,并且能够改善乘坐者的乘坐感。进一步地,因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由减少的数量的部件组成,因此可减小组装座椅靠背框架的工作量,并且可减小座椅框架的重量。
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所述第一支架可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后侧。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增大配置在乘坐于车辆座椅的乘坐者和安装于第一支架的座椅安全卷收器之间的垫材料的厚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乘坐者的乘坐感。进一步地,因为确保了垫材料的增加的厚度,因此可以提高第一支架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所述第一支架可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前侧。
通过这种结构,即使在连接框架的后侧无法获得充足的空间,也可以将第一支架安装于连接框架。
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可还包括板部件,所述板部件通过多个接合部接合于所述连接框架,并且所述第一支架可以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接合部之间。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第一支架的安装强度。
在上述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可以包括:第一管部件,所述第一管部件具有U形结构,并且设置为形成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的一者、所述连接框架以及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一者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管部件,所述第二管部件具有U形结构,并且设置为形成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的另一者、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一者的剩余部分以及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另一者,所述第二管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部件。
这种结构可进一步减小座椅靠背框架的部件数。进一步地,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增强所述车辆座椅的刚性。
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可以包括:第三管部件,所述第三管部件具有U形结构,并且设置为形成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以及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一者;第四管部件,所述第四管部件设置为形成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另一者,并连接至所述第三管部件;以及第五管部件,所述第五管部件设置为形成所述连接框架,所述第五管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三管部件和所述第四管部件。
通过这种结构,所述第三管部件以简单的弯曲结构形成,而所述第四管部件和所述第五管部件以无弯曲结构形成。这能够使座椅靠背框架的制造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结合附图在以下描述中显示。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车辆座椅的一例的车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扶手的使用位置的车座椅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框架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管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背板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从前侧观察座椅靠背框架的设有第一支架的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7是沿图6的线X-X剖开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座椅靠背的设有安全带卷收器的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框架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管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背板的透视图。
图12是表示上框架、线部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接合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被设置作为安装于汽车的车座椅S。车座椅S主要包括座椅座垫S1、座椅靠背S2、头枕S3、S4、S5、用于中央座椅的安全带B1、设置为卷收安全带B1的安全带卷收器R1、以及扶手AR。
扶手AR由座椅靠背S2支承,并且可在扶手AR的使用位置的图2所示的使用位置与扶手AR被缩进到座椅靠背S2中的位置的图1所示的收纳位置之间相对于座椅靠背S2向前和向后旋转。扶手AR包括框架(未图示),该框架装饰有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的缓冲材料制成的垫材料以及由布等制成的表皮材料。在下面的说明中,诸如前、后、横向(左右)、竖直向(上下)设为从乘坐在车座椅S上的乘坐者的视点看到的方向。
座椅靠背S2包括设于左侧并构成中央座椅和左侧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第一座椅靠背S21、以及设于第一座椅靠背S21的右侧并构成右侧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第二座椅靠背S22。
如图3所示,第一座椅靠背S21主要包括构成构架的座椅靠背框架F1,将座椅安全带卷收器R1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F1的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第一座椅靠背S21设置为使座椅靠背框架F1装饰有由缓冲材料制成的垫材料P1(参照图8)以及由布等制成的表皮材料P2。
座椅靠背框架F1主要包括管框架30和作为板部件的一例的背板40。
所述管框架30主要包括:在横向上彼此分离配置的左右侧框架31、32;设置为连接左侧框架31的上端部和右侧框架32的上端部的上框架33;设置为连接左侧框架31的下端部和右侧框架32的下端部的下框架34;以及设置为连接上框架33和下框架34的连接框架35。连接框架35设置在左侧框架31和右侧框架32的横向内侧并远离它们的位置,并且在上框架33和下框架34的横向中央部上或其附近连接上框架33和下框架34。
如图4所示,管框架30包括第一管部件100和第二管部件200。
第一管部件100通过将金属制的管部件弯曲成大致U形结构而形成,并包括:纵向管部110;在纵向管部110的上端弯曲并从纵向管部110的上端向右延伸的横向管部120;以及在横向管部120的右端弯曲并从横向管部120的右端向下延伸的纵向管部130。
纵向管部110构成左侧框架31。从前侧观察时,纵向管部110包括:大致沿竖直向延伸的第一部位111;从第一部位111的上端向横向外侧且斜上方方向延伸的第二部位112;以及从第二部位112的上端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部位113。通过这种结构,座椅靠背框架F1设置为,上端部的横向宽度比下端部的横向宽度大。因此,座椅靠背框架F1装饰有垫材料P1和表皮材料P2的第一座椅靠背S21可设置为,使左侧座椅的横向宽度例如与大型汽车的座椅尺寸相对应地延伸。
横向管部120构成作为上框架33的一部分的上框架33的左侧部分。用于安装头枕S3(参照图1)的一对左右头枕安装支架36、36焊接到横向管部120的前侧(参照图3的焊接部W1)。横向管部120具有通过压平管部件的一部分使其变形而形成的平坦部121,头枕安装支架36、36焊接于平坦部121。
纵向管部130构成连接框架35。从横向观察时,纵向管部130包括:大致沿竖直向延伸的第一部位131;从第一部位131的上端向前方斜上方方向延伸的第二部位132;以及从第二部位132的上端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部位133(也参照图7)。应当注意的是,从横向观察时,纵向管部110也设置为,使第二部位112从第一部位111的上端向前方斜上方方向延伸,并连接到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部位113的下端。
第二管部件200通过将金属制的管部件弯曲成大致U形结构而形成,并包括:纵向管部210;在纵向管部210的上端弯曲并从纵向管部210的上端向左延伸的横向管部220;以及在纵向管部210的下端弯曲并从纵向管部210的下端向左延伸的横向管部230。形成第二管部件200的管的直径比形成第一管部件100的管的直径小。换言之,构成第二管部件200的管比构成第一管部件100的管细。
纵向管部210构成右侧框架32。与构成左侧框架31的第一管部件100的纵向管部110不同,纵向管部210大致沿竖直方向直线延伸。
横向管部220构成上框架33的右侧部分,上框架33的右侧部分是上框架33的除由第一管部件100的横向管部120构成的部分以外的剩余部分。构成中央座椅的头枕S4(参照图1)的构架的头枕框架F4焊接到横向管部220的前侧(参照图3的焊接部W2)。横向管部220具有通过压平管部件的一部分使其变形而形成的平坦部221,头枕框架F4焊接于平坦部221。头枕S4构成为,使头枕框架F4装饰有由缓冲材料制成的垫材料以及由布等制成的表皮材料。
横向管部230构成下框架34。
如图3和4所示,第一管部件100和第二管部件200通过焊接纵向管部110的下端和横向管部230的左端部,通过焊接纵向管部130的下端和横向管部230的横向中央部或其附近的部分,通过经由连接支架37焊接横向管部220的左端和横向管部120的右端(参照焊接部W3),而接合在一起以形成管框架30。
背板40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制成,并包括第一部位41、第二部位42、第三部位43以及第四部位44。
第一部位41是被右侧框架32、上框架33、下框架34以及连接框架35包围的部位,并位于乘坐于车座椅S的中央座椅上的乘坐者的后方。第二部位42是被左侧框架31、上框架33、下框架34以及连接框架35包围的部位,并位于乘坐于车座椅S的左侧座椅上的乘坐者的后方。第三部位43是位于连接框架35的后方的部位。第四部位44是位于左侧框架31和右侧框架32、上框架33以及下框架34的后方的部位,并相当于背板40的周缘部。
如图5所示,背板40设有向作为乘坐者侧的一例的前侧突出的多个凸部,以提高该背板40的刚性。多个凸部包括第一凸部51、第二凸部52、第三凸部53、第四凸部54以及第五凸部55。进一步地,多个凸部包括连接到管框架30的第一管部件100和第二管部件200的第一连接凸部61和第二连接凸部62。进一步地,背板40设有向前侧突出并具有大致圆形的支架连接部71以及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72。
第一凸部51是大致沿与作为规定方向的一例的横向正交的竖直方向延伸的凸部;多个第一凸部51以沿横向成直线排列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部位41和第三部位43上。在所述多个第一凸部51中,各较宽的第一凸部51A、51B具有多个大致圆形的通孔73;通孔73沿第一凸部51A、51B延伸的方向成直线设置。如果这些通孔73可用于减小背板40的重量,则作为结果,可减小座椅靠背框架F1的重量。
第二凸部52是沿相对于横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多个第二凸部52以沿横向成直线排列的方式设置在第二部位42上。具体而言,在第二部位42的从竖直中央部或其附近的部分到其下侧的部分的区域上,第二凸部52大致平行于连接背板40的上缘部的横向中央部或其附近的部分和背板40的下缘部的左端部的线的方向延伸。在这些多个第二凸部52中,较宽的第二凸部52A具有沿第二凸部52A延伸的方向成直线排列的多个通孔73。
第三凸部53从前侧观察时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在第二部位42的左端部设有一个第三凸部53,在第二部位42的下部设有多个第三凸部53。各第三凸部53具有一个通孔73。应当注意的是,第三凸部53A的左端部和第二凸部52A的下端部通过连接部56连接,以形成向前侧突出的一体的凸部。
第四凸部54沿横向延伸,并设置在第二部位42的下端部。第四凸部54具有沿第四凸部54延伸的方向成直线排列的多个通孔73。
第五凸部55包括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上部、以及从上部的下端沿大致平行于第二凸部52的方向延伸的下部;第五凸部55在上部和下部之间的边界弯曲。第五凸部55设置在第二部位42的上部的横向中央部或其附近。第五凸部55具有多个通孔73。
第一连接凸部61连接到左侧框架31、右侧框架32、上框架33或下框架34;多个第一连接凸部61设在作为背板40的周缘部的第四部位44上。
第二连接凸部62连接到连接框架35;多个第二连接凸部62设在第三部位43上。更具体地,各第二连接凸部62为大致圆形凸部,两个第二连接凸部62在其之间设有间隔地使一个第二连接凸部62设于另一个第二连接凸部62上方。第二连接凸部62与第一凸部51B一体形成,并向前突出超过第一凸部51B。
支架连接部71是与第一支架10连接的部分;第二部位42的右端部的竖直向中央部或其附近设有一个支架连接部71。支架连接部71设置于在竖直方向上两个第二连接凸部62之间的位置。进一步地,支架连接部71设置为使其左侧和右侧以及下侧被第二凸部52B、第一凸部51B以及第三凸部53B包围。
如图3所示,开口72是使用于儿童安全座椅(未图示)的顶部系带的卡合的系带锚部74待露出所贯穿的通孔;一个开口72与第五凸部55的左侧相邻设置。与开口72相邻并包围开口72的周缘部向前突出,因此确保开口72周围的充分的刚性。系带锚部74由弯曲成大致U形结构的线状部件制成,系带锚部74的两端部通过焊接固定于开口72的左右缘部(参照焊接部W4)。
将背板40配置在管框架30的后方,使多个第一连接凸部61和框架31~34接触并焊接在一起,并使两个第二连接凸部62和连接框架35接触并焊接在一起,由此将管框架30和背板40接合在一起(参照焊接部W5)。需要注意的是,在管框架30和背板40未被接合在一起的部分上,主要因为背板40的凹凸形状,在管框架30和背板40之间确保充分的间隙(参照图7)。由此可抑制诸如震颤噪音的异常噪音。
扶手AR(参照图1)在其位于收纳位置时配置于右侧框架32和连接框架3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右侧框架32(纵向管部210)的第二管部件200由比构成连接框架35(纵向管部130)的第一管部件100细的管部件制成,因此确保了用于扶手AR的大存储空间。通过这种结构,可增大覆盖扶手AR的框架(未图示)的垫材料的厚度。右侧框架32的下端部和连接框架35的下端部设有对扶手AR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的一对扶手支承支架38、38。
如图6所示,第一支架10通过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制成,并主要包括:安装于连接框架35的安装部11;固定座椅安全带卷收器R1的锚固部12;以及设置为连接安装部11和锚固部12的连接部13。连接部13从安装部11的左端向斜前方并向左延伸,锚固部12从连接部13的左端向左延伸。如图8所示,锚固部12上设有用于固定安全带卷收器R1的螺栓15。螺栓15从锚固部12的后侧插入穿过形成于锚固部12中的通孔(未图示),其螺栓头部通过焊接固定于锚固部12的后侧的面。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0的周缘部向后弯曲,使其角部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平缓弯曲的面。
如图6所示,使第一支架10的安装部11从连接框架35的后侧与连接框架35的竖直向中央部或其附近的部分接触,安装部11的上缘部、下缘部以及前部通过在三个焊接点焊接而接合到连接框架35(参照焊接部W6),从而将第一支架10安装于连接框架35(管框架30)。进一步地,使第一支架10的锚固部12从支架连接部71的前侧与支架连接部71接触,并通过点焊(参照焊接部W7)接合于支架连接部71,从而将第一支架10安装于背板40。
如图3所示,以这种方式安装的第一支架10位于座椅靠背框架F1的大致中央部的位置,并且从与上框架33和下框架34垂直并向内分离的位置上设置在连接框架35的后侧。如图7所示,安装部11配置于连接框架35和背板40之间。安装部11和背板40之间形成有间隙。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竖直方向上,第一支架10配置于将连接框架35和上侧的第二连接凸部62接合的焊接部W51、与将连接框架35和下侧的第二连接凸部62接合的焊接部W52之间,换言之,两个相邻的焊接部W51、W52(即,接合部)之间的位置上。进一步地,从前侧观察时,第一支架10位于避开形成于背板40上的凸部52~55的位置上。换言之,凸部52~55设置在第一支架10的周围。
如图8所示,第二支架20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制成,并主要包括:接合于上框架33的安装部21;固定安全带卷收器R1的锚固部22;连接安装部21和锚固部22的连接部23;以及从安装部21的上端向前延伸的罩部24。连接部23从安装部21的下端向前倾斜并向下延伸,锚固部22从连接部23的下端沿与安装部21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与第一支架10相同,锚固部22上设有用于固定安全带卷收器R1的螺栓25。本实施方式中,螺栓15的杆体(shank)的直径比螺栓25的杆体的直径大。
使第二支架20的安装部21从上框架33的后侧与上框架33的横向中央部或其附近的部分接触并通过焊接接合于上框架33,从而第二支架20安装于管框架30。
安全带卷收器R1安装于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并弥合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之间的间隙。更具体地,通过将螺栓15插通到形成于下部锚固片R10中的通孔(未图示)并利用螺母16将螺栓15紧固,并通过将螺栓25插通到形成于上部锚固片R20中的通孔(未图示)并利用螺母26将螺栓25紧固,安全带卷收器R1经由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F1。
从安全带卷收器R1拉出的安全带B1穿过第二支架20的后侧和上侧,并绕固定于上框架33的引导线39缠绕,之后拉出到第一座椅靠背S21的前侧。舌状物B11(参照图1)安装于安全带B1,安全带B1的端部连接到固定于车体的锚部(未图示)。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与为了安装支架而具有设置在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并沿横向延伸的横向框架的以往的车座椅相比,由于在连接框架35上设置第一支架10,因此可去除横向框架。去除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横向框架,由于乘坐者不会感到横向框架的不适的接触感,因此可用于改善乘坐者的乘坐感。进一步地,去除横向框架,可减少座椅靠背框架F1的部件数,由此用于抑制部件数的增加。因此,可减小座椅靠背框架F1的组装工作量,并且可减小座椅靠背框架F1的重量。座椅靠背框架F1的部件数的减少和组装工作量的减少使座椅靠背框架F1的制造低成本化。
进一步地,背板40具有向前突出的凸部51~55,因此可提高构成座椅靠背框架F1的背板40的刚性,由此,可提高座椅靠背框架F1的刚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51延伸的方向不同于第二凸部52延伸的方向,第三凸部53等的形状不同于第一凸部51的形状和第二凸部52的形状,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框架F1的刚性。进一步地,通过第一凸部51、第二凸部52、第三凸部53等的配置和组合,可对背板40的各部位设定最佳的刚性。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0配置于避开凸部52-55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支架10和背板40的凸部52-55之间的干涉。
进一步地,座椅靠背框架F1包括具有大致U形结构的第一管部件100、以及具有大致U形结构的第二管部件200。因此,与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例如具有U形结构的主管、具有直线状并设置为连接主管的下端部的的下管、以及具有直线状并设置为连接主管的上部和下管的副管的可替换的结构相比,可进一步减少座椅靠背框架F1的部件数。进一步地,由于第一管部件100和第二管部件200两者都具有大致U形结构,并且,如第一管部件100的纵向管部110、130那样,必要时使用弯曲结构,可在不增加(而是减少)座椅靠背框架F1的部件数的情况下对座椅靠背框架F1的各部位调整最佳的刚性和强度。通过这种结构,例如,能够更牢固地加强安装第一支架10的纵向管部130(连接框架35)周围的结构。而且,以简单的结构确保了座椅靠背框架F1的更高的刚性。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管部件200比第一管部件100细,因此确保了用于扶手AR的大存储空间,可增大扶手AR的垫材料的厚度,因此能够提高扶手AR的缓冲感。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支架10设置于连接框架35的后侧,因此,与第一支架10设置于连接框架35的前侧的可替换的结构相比,可将第一支架10配置在更远离乘坐者的位置。因此,可增大乘坐者和安装于第一支架10的安全带卷收器R1之间的距离。使增大乘坐者和安全带卷收器R1之间配置的垫材料P1的厚度,并进一步提高乘坐者的乘坐感成为可能。由于确保了垫材料P1的厚度,因此可将第一支架10配置在垫材料P1的厚度与座椅靠背S2的其他部分相比更薄的位置。这样可提高第一支架10的安装位置的灵活度。
进一步地,在连接框架35和背板40通过多个焊接部W51、W52接合在一起的结构中,第一支架10配置于两个相邻的焊接部W51、W52之间(即,第一支架10在焊接部W51和W52之间的、连接框架35难以变形的位置上,安装于连接框架35),可提高第一支架10的安装强度。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支架10的安装部11配置于连接框架35和背板40之间,因此可紧凑地配置安装部11。因此,例如,能够增大配置在乘坐者和安装于第一支架10的座椅安全卷收器R1之间的垫材料P1的厚度,因此能够改善乘坐者的乘坐感。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将详细说明不同于前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些部件的部件,并且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之前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些部件类似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构成第一座椅靠背S21的座椅靠背框架F2主要包括管框架30、背板40和线部件50。
如图10所示,管框架30包括第三管部件300、第四管部件400和第五管部件500。
第三管部件300通过将金属管部件弯曲成大致U形结构而形成,并包括左纵向管部310、右纵向管部320和连接纵向管部310、320的上端部的横向管部330。第三管部件300由比第四管部件400和第五管部件500粗的管部件制成。
纵向管部310构成左侧框架31,纵向管部320构成右侧框架32。
横向管部330构成上框架33。构成头枕S3、S4的骨架的头枕框架F3、F4焊接于横向管部330的前侧(参照图9的焊接部W2)。横向管部330的左端部具有通过压平管部件的一部分使其变形而形成的平坦部331,并且头枕框架F3焊接于平坦部331。
第四管部件400和第五管部件500分别由无任何弯曲部位的直的管部件制成。第四管部件400构成下框架34。第四管部件400的左端部具有通过压平管部件的一部分使其变形而形成的平坦部401,并且系带锚部74的下端部通过焊接于平坦部401的前侧而固定。第五管部件500构成连接框架35。
如图10和9所示,通过将左纵向管部310、右纵向管部320的下端部分别焊接于第四管部件400的左端和右端,以及通过将横向管部330和第四管部件400的横向中央部或其附近的部位分别焊接于第五管部件500的上端和下端(参照焊接部W3),由此将第三管部件300、第四管部件400和第五管部件500接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管框架30。
如图9所示,线部件50通过将金属杆部件弯曲而形成。通过将线部件50的右端部焊接于上框架33的横向中央部上或其附近的部分,并通过将线部件50的左端部焊接到上框架33的左端部(参照焊接部W11),使线部件50接合于管框架30的上框架33。通过设置线部件50,可以增强管框架30(座椅靠背框架F2)的刚性,尤其是具有平坦部331的上框架33的右侧部分的刚性(参照图10)。
如图11所示,背板40主要包括第一凸部51、第一连接凸部61、第二连接凸部62、支架连接部71和开口72。
第一凸部51设置在第一部位41和第二部位42上,使得多个第一凸部在横向上并排设置。多个通孔73形成于各较宽的第一凸部51A中。
两个第二连接凸部62设置在第三部位43上,使得第二连接凸部以在其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上下设置。
一个开口72形成于第二部位42的左端部的下部。为了确保开口72周围的刚性,在开口72的周缘部设置第六凸部75。第六凸部75向前突出并沿开口72的左缘部、下缘部和右缘部延伸以形成大致U形的突起。
如图10所示,第一支架80主要包括安装部81、锚固部82和连接部83。安装部81形成为具有沿连接框架35(第五管部件500)的圆周表面延伸的大致圆弧形表面。连接部83从安装部81的左端向斜向左和向后的方向沿连接框架35的圆周表面延伸,并且锚固部82从连接部83的左端向左延伸。为了增强第一支架80的刚性,向前突出配置的凸部84形成在安装部81和连接部83的上下端部。如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架10,在锚固部82上设置螺栓15,并且第一支架80的周缘部向后弯曲,使其形成平缓的圆角部。
如图9所示,使第一支架80的安装部81从连接框架35的前侧与连接框架35的竖直中央部或其附近的部分接触,安装部81的上缘部、下缘部以及右缘部通过在三个焊接点焊接而接合于连接框架35(参照焊接部W6),从而第一支架80安装于连接框架35的前侧。进一步地,第一支架80的锚固部82通过点焊(参照焊接部W7)而接合于支架连接部71,从而第一支架80固定于背板40。应当注意的是,从前侧观察时,第一支架80配置在位于避开设置在背板40上的第一凸部51的位置上。
如图12所示,第二支架90主要包括安装部91、设有螺栓25的锚固部92、以及连接安装部91和锚固部92的连接部93。使第二支架90的安装部91从上框架33的前侧与上框架33的横向中央部或其附近的部分接触,安装部91的左右缘部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框架33(参照焊接部W12),从而第二支架90安装于上框架33。进一步地,第二支架90的安装部91的右侧部通过焊接而接合于线部件50(参照焊接部W13),从而第二支架90也接合于线部件50。因此,上框架33、线部件50和第二支架90通过焊接部W11-W13接合在一起。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如第一实施方式,没有必要在上框架33和下框架34之间设置横向框架,从而乘坐于车座椅的乘坐者不会感到不适的接触感,并且能够改善乘坐者的乘坐感。进一步地,因为座椅靠背框架F2由减少的数量的部件组成,因此可减小组装座椅靠背框架F2的工作量,并且可减小座椅框架F2的重量。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支架80设置在连接框架35的前侧,因此,即使在连接框架35的后侧(连接框架35和背板40之间)无法获得充足的空间,也可以将第一支架80安装于连接框架35。进一步地,第一支架80的安装部81和连接部83具有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的外形与由第五管部件500构成的连接框架35相符。这可以提高第一支架80的刚性,并且可用于提高第一支架80的安装强度。
进一步地,由于座椅靠背框架F2包括具有大致U形结构的第三管部件300、构成下框架34的第四管部件400以及构成连接框架35的第五管部件500,第三管部件300以简单的弯曲结构形成,而第四管部件400和第五管部件500以不弯曲结构形成。这可以使座椅靠背框架F2的制造低成本化。
进一步地,由于上框架33、线部件50和第二支架90接合在一起,所以能够在上框架33周围增强座椅靠背框架F2的刚性。这可以用于增强座椅靠背框架F2的、座椅安全带B1被拉出的部分周围的强度。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对任意的具体的结构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改。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部件100构成左侧框架31、上框架33的一部分以及连接框架35,而第二管部件200构成右侧框架32、上框架33的剩余部分以及下框架3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结构。例如,第一管部件可构成右侧框架、上框架的一部分、以及连接框架,第二管部件可构成左侧框架、上框架的剩余部分以及下框架。作为可替代方案,第一管部件可构成左侧框架、连接框架、以及下框架的一部分,而第二管部件可构成右侧框架、下框架的剩余部分、以及上框架。作为进一步的可替代方案,第一管部件可构成右侧框架、连接框架、以及下框架的一部分,而第二管部件可构成左侧框架、下框架的剩余部分、以及上框架。
进一步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三管部件300构成左侧框架31、右侧框架32以及上框架33,而第四管部件400构成下框架3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结构。例如,第三管部件可以构成左侧框架、右侧框架以及下框架,而第四管部件可以构成上框架。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背板40上设置多个第一凸部5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结构。例如,可在背板40上仅设置一个第一凸部51。进一步地,只要可确保背板的刚性,可以不设置第一凸部。这对于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也是同样的。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背板40接合于构成管框架30的第一管部件100和第二管部件200双方。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结构。例如,只要确保管框架和背板之间的接合强度,则背板可仅接合于第一管部件或者仅接合于第二管部件。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管框架30和背板40通过焊接而接合在一起。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结构。例如,管框架和背板可使用诸如螺栓和螺母的紧固机构以及其他机构而接合在一起。这对于构成管框架的管部件的接合也是同样的。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座椅的示例,示出了安装于汽车中的车座椅S。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车座椅,可适用于安装于汽车以外的其他车辆,例如轨道车的车辆座椅,还适用于船和飞机的座椅。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确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以示例方式特别显示和说明的内容进行很多的变更、增加、修改和其他应用。因此,本文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包括特征、变型、追加、变更或应用的可预测的组合。

Claims (8)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座椅安全带以及设置为卷收座椅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所述车辆座椅包括:
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
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所述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在横向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
上框架,所述上框架连接所述右侧框架的上端部和所述左侧框架的上端部;
下框架,所述下框架连接所述右侧框架的下端部和所述左侧框架的下端部;以及
连接框架,所述连接框架配置在远离所述右侧框架和
所述左侧框架的位置上,并连接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所述连接框架由管部件制成;以及
第一支架,所述安全带卷收器通过所述第一支架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与所述连接框架接合的板部件,
所述板部件具有朝所述第一支架突出的支架连接部,
所述支架连接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配置于与所述连接框架不同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在远离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位置上安装在所述连接框架上,并且安装在所述支架连接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前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板部件通过多个接合部接合于所述连接框架,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接合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板部件还包括朝所述第一支架突出的多个连接凸部,
所述多个连接凸部和所述连接框架通过焊接而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将所述座椅安全带卷收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所述第二支架安装于所述上框架,
所述座椅安全带卷收器以被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状态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
第一管部件,所述第一管部件具有U形结构,并且设置为形成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的一者、所述连接框架以及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一者的一部分;以及
第二管部件,所述第二管部件具有U形结构,并且设置为形成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的另一者、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一者的剩余部分以及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另一者,所述第二管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
第三管部件,所述第三管部件具有U形结构,并且设置为形成所述右侧框架和所述左侧框架、以及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一者;
第四管部件,所述第四管部件设置为形成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的另一者,所述第四管部件连接至所述第三管部件;以及
第五管部件,所述第五管部件设置为形成所述连接框架,所述第五管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三管部件和所述第四管部件。
CN201710485598.1A 2016-06-24 2017-06-23 车辆座椅 Active CN1075391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5330 2016-06-24
JP2016125330A JP6339629B2 (ja) 2016-06-24 2016-06-24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9178A CN107539178A (zh) 2018-01-05
CN107539178B true CN107539178B (zh) 2019-09-24

Family

ID=59523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85598.1A Active CN107539178B (zh) 2016-06-24 2017-06-23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5988B2 (zh)
JP (1) JP6339629B2 (zh)
CN (1) CN107539178B (zh)
GB (1) GB255449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4583B2 (ja) * 2016-06-24 2018-02-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174222B2 (ja) * 2018-04-17 2022-11-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FR3080583B1 (fr) * 2018-04-26 2020-03-27 Psa Automobiles Sa Embase de montage a pivotement pour accoudoir de dossier de banquette dotee d’un element metallique d’ancrage anti-basculement.
JP7152656B2 (ja) * 2018-09-10 2022-10-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20133747A1 (de) * 2020-12-16 2022-06-23 Lear Corporation Fahrzeugsitzanordnung mit Aufprallenergieverwaltung
WO2024122338A1 (ja) * 2022-12-08 2024-06-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6423A (en) * 1995-05-11 1997-10-14 Bertrand Faure Equipments Sa Backrest armature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rear seat, and seat including such a device
JP2001171408A (ja) * 1999-12-16 2001-06-26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CN103040267A (zh) * 2011-10-14 2013-04-17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靠背框架
WO2016016924A1 (ja) * 2014-07-28 2016-02-04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 乗り物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6759B2 (ja) 2002-05-27 2006-01-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3人掛けリヤシートのセンタ乗員着座部の構造
JP2006297982A (ja) 2005-04-15 2006-11-02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08020290B4 (de) 2008-04-22 2015-02-19 Johnson Controls Gmbh Strukturteil und Fahrzeugsitz mit einer Rückenlehne
JP5296747B2 (ja) * 2010-06-29 2013-09-25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203592917U (zh) 2013-10-25 2014-05-14 广州东风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三人座座椅骨架
CN204077450U (zh) 2014-08-14 2015-01-07 湖南长丰汽车沙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汽车用第二排座椅靠背骨架
CN205273239U (zh) 2015-11-27 2016-06-0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三点式安全带的双人折叠式汽车座椅骨架
CN105882482A (zh) 2016-04-29 2016-08-2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三连体座椅骨架
CN206155250U (zh) 2016-06-29 2017-05-1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以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6423A (en) * 1995-05-11 1997-10-14 Bertrand Faure Equipments Sa Backrest armature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rear seat, and seat including such a device
JP2001171408A (ja) * 1999-12-16 2001-06-26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CN103040267A (zh) * 2011-10-14 2013-04-17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靠背框架
WO2016016924A1 (ja) * 2014-07-28 2016-02-04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 乗り物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368974A1 (en) 2017-12-28
GB2554495A (en) 2018-04-04
CN107539178A (zh) 2018-01-05
GB201710035D0 (en) 2017-08-09
JP6339629B2 (ja) 2018-06-06
US10245988B2 (en) 2019-04-02
JP2017226376A (ja) 2017-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9178B (zh) 车辆座椅
US6817672B2 (en) Seatback frame for vehicle seat
CN107539179A (zh) 车辆座椅
KR101162801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시트 백 프레임
JP647161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53943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332112B2 (ja) 側突荷重伝達構造
WO2012086804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691770B2 (ja) 車両シート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86024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5802709B2 (ja) バックル保持構造
JP6572972B2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740613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334185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620836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CN113613948B (zh) 车辆用座椅
JP6978666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JP739730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製造方法
WO2019194302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401592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9203012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61404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203876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1070378A (ja) 乗物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3501355B2 (ja) シートのシートベルト格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