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9169A - 座椅滑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滑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9169A
CN107539169A CN201710476501.0A CN201710476501A CN107539169A CN 107539169 A CN107539169 A CN 107539169A CN 201710476501 A CN201710476501 A CN 201710476501A CN 107539169 A CN107539169 A CN 1075391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seat
resistance
upper rai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765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9169B (zh
Inventor
渡边尚人
白木晋
中村素久
柳原卓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ifu Auto Body Co Ltd
Toyota Body Se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ifu Auto Bod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ifu Auto Bod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ifu Auto Bod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9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91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91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91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以在解锁状态下调节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滑动的滑动阻力的座椅滑动装置。座椅滑动装置包括:下轨道,设于车辆并固定于车辆底板;上轨道,固定于车辆的座椅并可移动地支撑于下轨道;锁定机构,在限制上轨道移动的锁定状态与允许上轨道移动的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调节机构,在解锁状态下调节上轨道相对下轨道滑动的滑动阻力。

Description

座椅滑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座椅滑动装置可以使设置于车辆的座椅(座位)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该座椅滑动装置具有固定于车辆底板的下轨道和固定于座椅底部的上轨道,上轨道在长度方向上可滑动移动地支撑于下轨道。
座椅滑动装置,具有基于乘坐人员进行的手柄操作、为在限制上轨道移动的锁定状态和允许上轨道移动的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锁定机构。例如车辆在行进时的通常情况下处于锁定状态。在解锁状态下,可以使座椅与上轨道一起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0949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中,在解锁状态下,在使上轨道朝前方侧滑动移动时,相对于下轨道的滑动阻力适当地设定得大些。另外,在使上轨道朝后方侧滑动移动时,相对于下轨道的滑动阻力设定得小些。也就是说,使座椅朝后方侧滑动时的滑动阻力小于朝前方侧滑动时的滑动阻力。其结果,在如上构成的座椅滑动装置中,在构成为向前方滑动移动时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的滑动更容易的座椅滑动装置中,能够提高解锁状态的滑动移动的稳定性。
例如在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中,存在着使无乘坐人员乘坐的第二排座椅向前方滑动,以确保能够进出第三排座椅的情况。然而,在上述座椅滑动装置中,由于向前方滑动移动时上轨道的滑动阻力更大,因此难以使座椅向前方滑动移动。因此,最好在解锁状态下,能够使上轨道的滑动阻力发生变化。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解锁状态下可以调节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的滑动的滑动阻力的座椅滑动装置。
[为解决问题实施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是一种设置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下轨道,固定于车辆底板;上轨道,固定于车辆的座椅并可滑动移动地支撑于下轨道;锁定机构,在限制上轨道移动的锁定状态和允许上轨道移动的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调节机构,在解锁状态下,调节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的滑动的滑动阻力。
在这样的座椅滑动装置中,调节机构构成为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之间使滑动阻力发生变化,其中,第一条件为:沿第1方向移动时设定为第1滑动阻力,且沿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时设定为小于第1滑动阻力的第2滑动阻力,第二条件为:沿第1方向移动时设定为小于第1滑动阻力的第3滑动阻力,且沿第2方向移动时设定为小于第1滑动阻力的第4滑动阻力。此时,第3滑动阻力及第4滑动阻力小于第2滑动阻力。另外,第一条件是乘坐人员正乘坐于座椅的乘坐时的条件,第二条件是乘坐人员未乘坐于座椅的非乘坐时的条件。
另外,在这样的座椅滑动装置中,调节机构构成为在乘坐人员正乘坐于座椅的乘坐时与乘坐人员未乘坐于座椅的非乘坐时之间使滑动阻力发生变化。而且,调节机构构成为乘坐时和非乘坐时,座椅的椅背相对于座椅的座垫都能联动到被折叠的折叠动作上而能够被切换。
而且,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还包括检测该座椅滑动装置倾斜的传感器,调节机构构成为依据由传感器检测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倾斜来调节滑动阻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解锁状态下,调节上轨道相对下轨道的滑动的滑动阻力的座椅滑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及俯视图;
图2是沿图1(a)的II-II线的截面图;
图3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a)是沿图3的V-V线的扩大截面图,图5(b)是沿图4的V-V线的扩大截面图;
图6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7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8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变形例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9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0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1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2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第1滑块及第2滑块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1滑块及第2滑块的结构的分解装配图;
图15是表示第2滑块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第1滑块及第2滑块的动作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1滑块及第2滑块的动作的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变形例的座椅滑动装置中第1滑块及第2滑块的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便于理解说明,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要素尽可能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a)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10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b)是其俯视图。座椅滑动装置100是设置于车辆的底板及座椅(均未图示)之间,在使座椅沿前后方向可滑动移动的状态下支撑座椅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如下情形,即将1对座椅滑动装置100组装在例如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即载客车的第二排座椅中。
在图1(a)及图1(b)中,将从车辆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的方向作为x方向并设为x轴。另外,将从车辆的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作为y方向并设为y轴。此外,将从车辆的下方侧朝向上方侧的方向作为z方向设为z轴。即使在图1之后的附图中也按同样的方式对x轴、y轴及z轴进行设定。因此,车辆的前后方向为±x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以及车辆的高度方向为±z方向。
座椅包括:用于车辆的乘坐人员乘坐的座垫;用于构成乘坐人员靠背的椅背;以及用于支撑乘坐人员头部的头枕。椅背能够围绕平行于y轴的摇动轴相对于座垫摇动至规定的摇动角度。通常,当为了确保例如到达第三排座椅的进出口而使该第二排座椅向车辆的前方滑动移动时,椅背围绕摇动轴相对于座垫被折叠并形成折叠姿势。
座椅滑动装置100具有下轨道1及上轨道2。下轨道1是固定于车辆底板的部件。上轨道2是固定于车辆座椅底面的部件。固定于一个座椅上的两组下轨道1及上轨道2,在其各自的长度方向被设置成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状态下,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并列设置。上轨道2沿x轴可滑动地支撑于下轨道1。
图2(a)及图2(b)是沿图1(a)的II-II线的扩大截面图。图2(a)是表示后述的锁定状态的图,图2(b)是表示后述的解锁状态的图。综合参照图2(a)及图2(b),下轨道1由一块金属板弯曲加工而成。下轨道1包括:底板部3;从底板部3的两端分别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侧板部4、4;从侧板部4、4的上端分别向内延伸设置的上板部5、5;以及从上板部5、5的内侧端部分别向下方延伸的口板部6、6。
如图2(a)及图2(b)明确所示,底板部3与上板部5、5相对,侧板部4、4分别与口板部6、6相对。口板部6、6之间相互分离配置。口板部6、6的下端与底板部3之间形成有缝隙。口板部6形成有例如矩形的多个开口7。如图1(a)所示,开口7沿x轴配置为一排。
在下轨道1内部形成的空间内,由底板部3、侧板部4、上板部5及口板部6包围的空间构成上轨道2的収容空间8。収容空间8在两个口板部6、6之间朝上方敞开。収容空间8收纳有上轨道2的一部分即下侧部,上轨道2的一部分即上侧部从下轨道1中朝上方敞开的部位向上方突出。
上轨道2包括相互重叠的一对金属板9、9。金属板9包括配置在収容空间8内与下轨道1的口板部6对置的一对侧板部10、10和从侧板部10弯曲并与侧板部4及口板部6对置的一对臂板部11、11。也就是说,一对臂板部11、11是从侧板部10的下方侧弯折且向垂直向上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部分。
在一对侧板部10、10之中且配置在y方向侧的侧板部10上,形成有例如矩形的多个开口10a。同样,在一对臂板部11、11之中且配置在y方向侧的臂板部11上,形成有例如矩形的多个开口11a。开口10a、11a的形状及配置间隔与之前叙述的开口7的形状及配置间隔相同。
辊12自由旋转地支撑于臂板部11。辊12配置在下轨道1的底板部3的上表面,在沿x轴的方向(即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支撑上轨道2使其可滑动移动。如图1(a)及图1(b)所示,y方向侧的臂板部11在x方向上配置有两个辊12、12。另一方面,-y方向侧的臂板部11在x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配置有一个辊12。
座椅滑动装置100包括用于切换锁定状态(图2(a))和解锁状态(图2(b))的锁定机构13,所述锁定状态是限制沿x轴方向的上轨道2移动的状态,所述解锁状态是允许沿x轴方向的上轨道2移动的状态。锁定机构13具备锁定部件14。锁定部件14由弯曲的金属板形成。锁定部件14通过托架15安装于一对金属板9、9之中的且配置在y方向侧的一个上。托架15通过与x轴平行的旋转轴16可自由旋转地支撑锁定部件14。
锁定部件14具有爪部14a及操作部14b。多个爪部14a形成于锁定部件14的端部。每个爪部14a形成为长方形,配置为沿x轴排成1排。而且,每个爪部14a的宽度(x方向中的尺寸)为可分别插入开口10a、开口7及开口11a的宽度。并且,爪部14a的配置间隔与开口10a等的配置间隔相等。如图2(a)所示,锁定状态是每个爪部14a贯通开口10a、开口7、及开口11a的状态。由此,限制了上轨道2相对于下轨道1的滑动移动(即沿x轴的移动)。
操作部14b是锁定部件14中的、夹持旋转轴16且与爪部14a相反侧的端部形成的部分。操作部14b连接有作为乘坐人员操作部分的手柄17。当乘坐人员从图2(a)的锁定状态按压下手柄17,则锁定部件14绕旋转轴16旋转,从而变换至每个爪部14a从开口10a、开口7、及开口11a拔出的状态、即图2(b)的解锁状态。在解锁状态下,上轨道2相对下轨道1的滑动移动的限制被解除,上轨道2能够沿x轴移动。
如图1(a)及图1(b)所示,在锁定部件14的操作部14b附近连接有盘簧18的一端。盘簧18的另一端连接至上轨道2z方向侧的端部附近。通过盘簧18的弹性复位力,操作部14b朝z方向侧被牵拉。为此,当乘坐人员不进行手柄17的操作时,保持每个爪部14a处于贯通开口10a、开口7、及开口11a的状态即、图2(a)的锁定状态。
图3及图4是简要表示座椅滑动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图。图3及图4表示一对金属板9、9中的且配置于y方向侧的一部分以及下轨道1中的且配置于y方向侧(侧板部4、上板部5、口板部6)的一部分被分别切开的状态。图3表示锁定状态,图4表示解锁状态。
综合参照图3及图4,座椅滑动装置100沿x轴在锁定部件14两侧的位置处设有第1杆20及第2杆21。第1杆20及第2杆21是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在使其法线方向沿y轴的状态下通过旋转轴22安装至金属板9、9。旋转轴22是平行于y轴的轴。第1杆20及第2杆21绕旋转轴22自由旋转地分别安装于金属板9、9。如图2所示,第1杆20及第2杆21被收纳于一对金属板9、9之间。
比锁定部件14更靠近x方向侧设置的第1杆20包括:从旋转轴22向大致上方延伸的上臂部20a;以及夹持旋转轴22并与上臂部20a反方向从旋转轴22向大致下方延伸的下臂部20b。上臂部20a一体形成有从上臂部20a向锁定部件14的上方突出的传动部20c。如图3及图4明确所示,传动部20c具有如下功能:卡合在锁定部件14上并将绕旋转轴16的锁定部件14的摇动作为绕旋转轴22的第1杆20的摇动而进行传动。
比锁定部件14更靠近-x方向侧设置的第2杆21包括:从旋转轴22大致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上臂部21a;以及从旋转轴22大致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臂部21b。第1杆20的上臂部20a的前端与第2杆21的上臂部21a的前端通过盘簧23相互连接。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上臂部20a及上臂部21a朝相互靠近的方向被牵拉。其结果,第1杆20的传动部20c通常绕旋转轴22向锁定部件14被牵拉。
如图3明确所示,由于第2杆21的上臂部21a没有形成与第1杆20的传动部20c对应的部件,因此锁定部件14的摇动不能向第2杆21传动。取而代之,第2杆21形成有从旋转轴22向不同于上臂部21a的、向上方延伸的传动部21c。传动部21c的前端连接有导线24的一端。导线24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的椅背,并与与形成椅背的折叠姿势时的动作联动进而向-x方向侧牵引。
第1杆20的下臂部20b及第2杆21的下臂部21b分别绕支轴25可摇动地连接至滑块26的一端。滑块26是其长度方向大致沿x轴的状态配置的棒状部件。连接至第1杆20的滑块26从下臂部20b的下端向+x方向延伸,而连接至第2杆21的滑块26从下臂部21b的下端向-x方向延伸。在各滑块26的与支轴25相反侧的端部的位置处一体形成有抵接部27。滑块26及抵接部27例如由树脂材料一体形成。
当朝z方向侧按压下锁定部件14的操作部14b并形成解锁状态时,则如图4所示,锁定部件14抵接传动部20c,传动部20c与锁定部件14一起被抬升。由此,第1杆20的上臂部20a一边抵抗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一边朝远离第2杆21上臂部21a的方向移动。其结果,第1杆20逆时针绕旋转轴22摇动,由此,第1杆20侧的滑块26向锁定部件14侧(-x方向侧)移动。此外,在此之后的动作详情在后文阐述。
图5(a)是沿图3的V-V线的扩大截面图,图5(b)是沿图4的V-V线的扩大截面图。综合参照图5(a)及图5(b),抵接部27包括中间部27a、在中间部27a的前端处支撑于中间部27a上并设置在y方向侧和-y方向侧的一对臂部27b、27b。各臂部27b形成有贯通孔28,贯通孔28具有大致沿x轴贯通的矩形截面。臂板部11的端部上形成的导引部19插入并贯通贯通孔28。
如图3及图4明确所示,随着导引部19向前端侧前行进而靠近上板部5,其长度方向相对于x轴倾斜。也就是说,配置在x方向侧的滑块26的导引部19以随着其沿x方向侧前行而靠近上板部5的方式倾斜。此外,配置于-x方向侧的滑块26的导引部19以随着其向-x方向侧前行而靠近上板部5的方式倾斜。
如上所述,由于导引部19倾斜,因此导引部19的z方向侧的端面形成倾斜面19a,其中,所述倾斜面形成于上轨道2的一部分。倾斜面19a是以越远离锁定部件14越朝向z方向侧的方式相对水平面倾斜的面。贯通孔28的内壁面和与其相对的导引部19的表面大致平行。为此,z方向侧的贯通孔28的内壁面即顶面形成与倾斜面19a同样倾斜的面。-z方向侧的贯通孔28的内壁面(即底面)也一样。
接下来,对座椅滑动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假定这样的情形:形成的是座椅的椅背相对座垫没有被折叠的通常姿势情形。在座椅滑动装置100的锁定机构13中,形成锁定状态。乘坐人员可以乘坐在座椅上,或者也可以不乘坐在座椅上。在锁定状态中,如图2(a)所示,每个爪部14a都处于贯通开口10a、开口7、及开口11a的状态,上轨道2相对下轨道1的滑动移动被限制。
此时,如图3所示,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第1杆20的上臂部20a及第2杆21的上臂部21a沿x轴朝相互靠近的方向被牵拉。座椅形成通常的姿势,未对用于形成椅背的折叠姿势的座椅的操作杆进行操作。因此,椅背相对于座垫不折叠,不会有任何力从金属线24作用于传动部21c。
如图3所示,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上臂部20a及上臂部21a沿x轴朝相互靠近的方向上被牵拉。由此,滑块26、26沿x轴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被按压。如此,如图5(a)所示,各滑块26的抵接部27保持如楔子一样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被抵接面)之间的状态。其结果,抵接部27与上板部5之间作用有沿z方向的力及沿x方向的摩擦力。由此,抑制下轨道1与上轨道2之间的松动(沿z轴的相对变位)。
另外,在图3、4中,仅示意性表示了抵接部27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之间的楔状部分。在后述图6至图12、及图16至图18中也是如此。
接下来,对乘坐人员正乘坐于座椅中的乘坐时进行说明(第一条件)。具体地,对座椅的椅背及座椅的座垫中的,构成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没有被折叠的状态的状况进行说明。这里称为“没有被折叠的状态”是指椅背等的角度为行进时的角度(乘坐人员可乘坐的角度)的状态。
在锁定机构13中,由于锁定状态被形成的情况与上述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当通过乘坐人员操作手柄17在锁定机构13中形成解锁状态时,则如图2(b)所示,每个爪部14a从开口10a、开口7、及开口11a拔出,解除上轨道2相对下轨道1的滑动移动的限制。如此,允许沿上轨道2沿x轴的滑动移动。
此时,如图4所示,根据手柄17的操作,锁定部件14抬升传动部20c,则第1杆20的上臂部20a抵抗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并朝远离第2杆21的方向移动。其结果,第1杆20逆时针绕旋转轴22摇动,由此,第1杆20侧的滑块26变为向锁定部件14侧(-x方向侧)移动。伴随该滑块26的移动,配置于x方向侧的抵接部27从上板部5的下表面离开。由此,如图4及图5(b)所示,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
另一方面,第2杆21不直接与锁定部件14联动。但是,第2杆21通过来自盘簧23的力绕旋转轴22旋转。具体地,伴随第1杆20的上臂部20a向远离第2杆21的方向的移动,第2杆21的上臂部21a以逆时针绕旋转轴22旋转的方式,向锁定部件14侧被牵拉。此外,由于乘坐人员正在乘坐座椅,因此,如前所述,座椅形成通常的姿势,不会有任何力从金属线24作用于传动部21c。
如此,由于第2杆21的上臂部21a以逆时针绕旋转轴22旋转的方式向锁定部件14侧被牵拉,因此,第2杆21侧的滑块26沿x轴朝车辆的后方(-x方向侧)被按压。如此,与形成锁定状态的情况相同,第2杆21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保持如楔子一样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被抵接面)之间的状态。其结果,在抵接部27与上板部5之间作用有沿z方向的力及沿x方向的摩擦力。
在以上状态下,假定乘坐人员将座椅朝向车辆的前方(第1方向)滑动移动的场合,即使上轨道2相对于下轨道1向车辆的前方移动的场合。根据图4明确可知,由于车辆的后方侧的导引部19的倾斜面19a随着朝向车辆的后方,以朝向z方向侧的方式倾斜,因此,如果上轨道2(即导引部19)向车辆的前方移动,则车辆的后方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通过所述摩擦力进一步进入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其结果,所述的摩擦力即滑动阻力增大。此时,车辆前方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由于有缝隙,因此滑动阻力为0(零)。此时的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相当于第1滑动阻力。
另一方面,假定乘坐人员使座椅向车辆的后方(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滑动移动的场合,即、使上轨道2相对于下轨道1向车辆的后方移动的场合。根据图4明确可知,车辆的后方侧的导引部19的倾斜面19a随着朝向车辆的前方以朝向-z方向侧的方式倾斜。因而,当上轨道2(即导引部19)向车辆的后方移动时,则车辆的后方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通过所述摩擦力从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脱离。其结果,所述摩擦力即滑动阻力减小。此时,车辆的前方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由于存在缝隙,因此滑动阻力为0(零)。此时,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相当于第2滑动阻力。这里,车辆的后方侧的抵接部27的滑动阻力由于比向前方侧滑动时减少,因此第2滑动阻力小于第1滑动阻力。
根据以上内容,当乘坐人员正乘坐于座椅时(乘坐时),在座椅滑动装置100的锁定机构13中在形成了解锁状态时,使上轨道2向车辆的前方移动时滑动阻力增大(第1滑动阻力),另一方面使上轨道2向车辆的后方移动时滑动阻力减小(第2滑动阻力)。通常,座椅滑动装置100配置为随着朝向车辆的前方而靠近地面稍向前下方倾斜。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0,可以抑制座椅向前方移动时座椅的急剧移动,乘坐人员可以没有恐怖感而轻松地移动座椅。
接下来,对乘坐人员没有乘坐于座椅时(非乘坐时)进行说明(第二条件)。具体地,对在座椅的椅背及座椅的座垫中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被折叠的状态的状況进行说明。这里所说的“被折叠的状态”是指使前方侧的座椅(例如第二座椅)的椅背等的角度以不同于行进时的角度进行变化,以使得乘坐人员可在后方侧的座椅(例如第三座椅)乘坐。
由于锁定机构13的锁定状态形成的情况与上述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这里,假定乘坐人员通过操作座椅的操作杆,形成椅背的折叠姿势的情况。与椅背的折叠动作联动,金属线24向车辆的后方牵引。其结果,第2杆21的传动部21c抵抗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朝远离锁定部件14的方向上牵引。如此,第2杆21沿顺时针方向绕旋转轴22摇动,第2杆21侧的滑块26向锁定部件14侧移动。其结果,如图6所示,在第2杆21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
此时,当锁定机构13的解锁状态形成时,则伴随手柄17的操作,通过锁定部件14抬升传动部20c,第1杆20的上臂部20a抵抗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并朝远离第2杆21的方向移动。第1杆20沿逆时针方向绕旋转轴22摇动,第1杆20侧的滑块26向锁定部件14侧移动。伴随该滑块26的移动,第1杆20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离开上板部5的下表面。由此,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缝隙。此时,使座椅向车辆的前方滑动移动时,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是第3滑动阻力,使座椅向车辆的后方滑动移动时,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是第4滑动阻力。这里,由于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两方的抵接部27均从上板部5的下表面离开,因此第3滑动阻力及第4滑动阻力小于第2滑动阻力。
根据以上内容,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为0,因此,上轨道2相对下轨道1的滑动阻力、具体为第3滑动阻力及第4滑动阻力可以设为极小。其结果,乘坐人员可以向车辆的前方及后方以小的力使座椅简单轻松地移动。而且,如上所述,通常,座椅滑动装置100由于配置为以随着朝向车辆的前方而靠近地面的方式稍微倾斜,因此例如使座椅向前方移动时,乘坐人员即使不对座椅施加力而仅通过座椅的自重,也可以使座椅向车辆的前方移动。因此,根据本发明,当锁定机构13处于解锁状态,且在乘坐时及非乘坐时,可以动态调节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并切换滑动阻力的设定。
可以说,配置于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每个抵接部27是保持在上轨道2上的部件,是为了增大滑动阻力而夹持在下轨道1(上板部5)与上轨道2(导引部19)之间的部件。
第1杆20、第2杆21、滑块26、抵接部27构成为在解锁状态下,用于调节上轨道2相对下轨道1的滑动的滑动阻力的机构,即本实施方式中的“调节机构”。
图7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100A的内部结构的图。图7表示锁定机构13的锁定状态形成的状态。以下,仅对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地方进行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地方省略相应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0A中,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杆20的组装。即、锁定部件14的动作没有任何联动。根据图7明确可知,盘簧23的一端限位于形成于金属板9的限位孔9a。盘簧2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2杆21的上臂部21a。如前所述,相同地,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上臂部21a以逆时针方向绕旋转轴22旋转的方式被牵拉向锁定部件14侧。因此,车辆的后方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朝-x方向侧被牵拉,保持如楔子一样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状态。
另一方面,车辆的前方侧的滑块26的一端连接至沿x轴延伸的盘簧30的一端,盘簧30的另一端限位至形成于金属板9的限位孔9b。滑块26的另一端(x方向侧的端部)一体形成有所述的抵接部27。该侧的滑块26通过盘簧30的弹性复位力被牵拉向-x方向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的前方侧的抵接部27及导引部19的倾斜面19a与车辆的后方侧的抵接部27及导引部19的倾斜面19a结构相同。即,车辆的前方侧的导引部19的倾斜面19a随着朝向车辆的前方以朝向-z方向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车辆的前方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通过盘簧30的弹性复位力被牵拉向-x方向侧,保持如楔子一样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状态。
根据如以上构成的座椅滑动装置100A,也能够实现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0相同的作用效果。即,无论处于锁定状态还是解锁状态,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车辆的后方侧的滑块26由于被按压向车辆的后方,因此该滑块26的抵接部27如楔子一样保持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状态。同样,通过盘簧30的弹性复位力,车辆的前方侧的滑块26由于向车辆的后方牵引,因此该滑块26的抵接部27如楔子一样保持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状态。
接下来,假定为乘坐人员乘坐时(第一条件)、锁定机构13的解锁状态形成的情况。如在已经阐述的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两方的倾斜面19a、19a随着朝向车辆的后方以朝向z方向侧的方式倾斜。由此,座椅即上轨道2如果将向车辆的前方移动,则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两方的抵接部27、27由于受到来自上板部5的摩擦力进一步进入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其结果,上轨道2受到的摩擦力即滑动阻力(本实施方式的第1滑动阻力)增大。
在另一方面,在乘坐人员相对于下轨道1使上轨道2向车辆的后方移动时,座椅即上轨道2向车辆的后方移动的话,则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两方的抵接部27、27由于受到来自上板部5的摩擦力从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脱离。其结果,所述摩擦力即滑动阻力(本实施方式的第2滑动阻力)减小。
另外,如前所述,在椅背处于折叠姿势的情况下(第二条件),与椅背的折叠动作联动,金属线24向车辆的后方被牵引。其结果,第2杆21的传动部21c抵抗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并朝远离锁定部件14的方向被牵引。此外,第2杆21沿顺时针方向绕旋转轴22摇动,第2杆21侧的滑块26向锁定部件14侧移动。
由此,车辆的后方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车辆的后方侧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滑动阻力与座椅的移动方向无关,而变为0。另一方面,与此前所述的乘坐人员乘坐时的情况相同,车辆的前方侧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滑动阻力,依据移动方向而大小不同。即,使座椅向前方侧移动时的滑动阻力大于使座椅向后方侧移动时的滑动阻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使车辆的后方侧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滑动阻力与椅背的折叠动作联动并使其发生变化。在椅背处于折叠姿势的情况下,使座椅向前方侧移动时,上轨道2受到的滑动阻力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第3滑动阻力,当使座椅向后方侧移动时,上轨道2受到的滑动阻力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第4滑动阻力。第4滑动阻力小于第1滑动阻力、第2滑动阻力、及第3滑动阻力的任一方。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配置于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每个抵接部27是保持于上轨道2的部件,是为了增加滑动阻力,而夹持在下轨道1(上板部5)与上轨道2(导引部19)之间的部件。配置于前方侧的该抵接部27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楔子部件”。另外,配置在比所述第1楔子部件更靠后方侧的位置的该抵接部27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楔子部件”。
配置于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每个滑块26可以称为使抵接部27在同一规定方向(具体为-x方向)移动,并通过增加作用于抵接部27与下轨道1之间的摩擦力使滑动阻力增加的部件。配置于前方侧的该滑块26相当于使第1楔子部件在-x方向移动并通过增加作用于第1楔子部件与下轨道(上板部5)之间的摩擦力使滑动阻力增加的“第1支撑部件”。此外,配置于比所述第1支撑部件更靠后方侧的位置的该滑块26相当于使第2楔子部件在-x方向移动并通过增加作用于第2楔子部件与下轨道(上板部5)之间的摩擦力使滑动阻力增加的“第2支撑部件”。
如图8所示,在以上的座椅滑动装置100A中,还可以安装连接车辆前方侧的滑块26与车辆后方侧的滑块26的连接部件31。连接部件31的-x方向侧的端部与车辆的后方侧的滑块26一起自由旋转地被连接在下臂部21b的下端部。而且,连接部件31的x方向侧的端部被连接在车辆的前方侧的滑块26。
由此,在与椅背的折叠动作联动、金属线24向车辆的后方牵引的情况下,车辆的前方侧的滑块26通过连接部件31被按压向车辆的前方。其结果,车辆前方侧的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由此,即使在车辆的前方侧,由于(与后方侧相同)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为0,因此在使座椅向车辆的前方移动时上轨道2相对下轨道1的滑动阻力可以设定为较小。
图9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100B的内部结构的图,图9表示了锁定机构13形成锁定状态的状态。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对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地方省略相应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0B中,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0中的第2杆21的结构发生改变。具体地,在第2杆21的上臂部21a上,作为棒状部件的摇动部件32绕被限定与y轴平行的摇动轴33自由摇动地连接。摇动部件32包括所述的摇动轴33、直线部32b、以及轴部分32a。直线部32b是从摇动轴33向与y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部分。轴部分32a是从直线部32b的与摇动轴33相反侧的端部向图9中的纸面深入的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部分。轴部分32a沿第2杆21的上臂部21a的锁定部件14侧的侧面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摇动轴33构成为从直线部32b的与轴部分32a相反侧的端部向图9中的纸面深入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部分。摇动轴33插入并贯通例如形成于上臂部21a上的孔。摇动部件32以绕摇动轴33自由旋转的状态支撑于第2杆21。
自由旋转地支撑于旋转轴22的传动部件34被关连安装至所述摇动部件32。传动部件34与第1杆20的传动部20c相同,具有卡合于锁定部件14并将锁定部件14的摇动作为第2杆21的摇动进行传动的功能。传动部件34的+z方向的上侧的侧面形成有朝+z方向突出的突部34a。以突部34a进行划界,规定传动部件34的基端侧(即旋转轴22侧)的侧面作为第1区域,传动部件34的前端侧的侧面为第2区域。图9中摇动部件32的轴部分32a被配置在第1区域。
在摇动部件32上还关连安装有自由旋转地支撑于旋转轴22的凸轮部件35。凸轮部件35的+z方向的上侧的侧面形成有凸轮面35a。摇动部件32的轴部分32a被关联安装至凸轮面35a。由此,依据绕旋转轴22的凸轮部件35的摇动,摇动部件32的轴部分32a可使其位置从传动部件34的第1区域变化至第2区域。此外,凸轮部件35上一体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杆36。例如乘坐人员通过手动操作杆36,可以使凸轮部件35摇动。
接下来,对座椅滑动装置100B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锁定机构13形成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第1杆20的上臂部20a及第2杆21的上臂部21a沿x轴朝相互靠近的方向被牵拉。其结果,滑块26、26沿x轴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被按压。如此,每个抵接部27如楔子一样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被抵接面)之间,其结果,在抵接部27与上板部5之间作用有沿z方向的力及沿x方向的摩擦力。
接下来,如果锁定机构13形成解锁状态,则如图10所示,锁定部件14抬升传动部20c及传动部件34。第1杆20的上臂部20a抵抗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并朝远离第2杆21的方向摇动。另一方面,摇动部件32的轴部分32a限位传动部件34的突部34a而滞留于第1区域,因此,传动部件34的突部34a使第2杆21抵抗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并朝远离第1杆20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摇动。其结果,两个滑块26相互靠近地移动,因此,每个抵接部27从上板部5的下表面分离,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缝隙。由此,在使座椅朝前方侧滑动时的滑动阻力(第3滑动阻力)及使座椅朝后方侧滑动时的滑动阻力(第4滑动阻力)都变小。将这样的状态设定为乘坐人员没有乘坐于座椅时(第二条件)。
在另一方面,在解锁状态形成时,当通过杆36的操作将凸轮部件35在图10中以顺时针进行摇动,则凸轮部件35的凸轮面35a抬升摇动部件32的轴部分32a。凸轮部件35如果进一步以顺时针摇动,则摇动部件32的轴部分32a与突部34a的限位被释放。其结果,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第2杆21的上臂部21a向锁定部件14侧摇动。由此,如图11所示,摇动部件32的轴部分32a从传动部件34的第1区域移动至第2区域。
其结果,车辆的后方侧的滑块26被按压向车辆的后方。由此,后方侧的抵接部27如楔子一样被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被抵接面)之间,其结果,在所述抵接部27与上板部5之间作用有沿z方向的力及沿x方向的摩擦力。因此,与所述的第1实施方式一样,可以增大使上轨道2向车辆的前方移动时(第一条件)的滑动阻力(第1滑动阻力)。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0B可以实现与所述实施方式中作用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的杆36相当于用于调节上轨道2相对于下轨道1滑动的滑动阻力的“调节机构”的一部分。如上所述,该调节机构构成为通过使用者对杆36进行的操作而使滑动阻力发生变化。
在前面已经进行阐述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组装用于检测座椅滑动装置100、100A的倾斜的传感器,依据由所述传感器检测的倾斜的大小,动态调节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例如在乘坐人员乘坐时,也可以构成为当传感器检测出座椅滑动装置100、100A的倾斜增大时,由电致动器使传动部21c逆时针摇动,而使车辆后方侧的滑块26的抵接部27进一步进入至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之间。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适当地增加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
而且,例如在乘坐人员非乘坐时,座椅滑动装置100、100A的倾斜超过规定阈值时,也可以实施控制使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增大。由此,例如可以设想,通过电致动器等使金属线24的牵引量减少,抵接部27如楔子一样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被抵接面)之间。
而且,在例如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2杆21的传动部21c的前端连接有金属线24的一端,金属线24与椅背的折叠动作联动并被牵引。然而,金属线24的另一端还可以连接至例如座垫。此时,金属线24与例如座垫相对于椅背被折叠的折叠动作(即使座垫相对椅背翘起的动作)联动并被牵引。通过与这样的折叠动作联动,也能够动态调节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
也可以构成为导线24的另一端连接至例如乘坐人员可操作的操作手柄(未图示)等,例如通过未乘坐于座椅的乘坐人员操作所述操作手柄来动态调节牵引金属线24的量,即上轨道2的滑动阻力。此时,尽管椅背和座垫没有相互相对地被折叠,座椅形成通常的姿势,但这时通过乘坐人员的操作,能够实现动态调节乘坐时及非乘坐时(第一条件及第二条件)中的滑动阻力。
而且,例如第3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0B还可以组装用于检测当乘坐人员乘坐于座椅时座椅的坐深的传感器。在该变形例中,根据由所述传感器检测的乘坐人员的乘坐情况,通过由电致动器等操作杆36,摇动部件32的轴部分32a从传动部件34的第1区域移动至第2区域,在座椅滑动装置100B中,也可以设定第1滑动阻力。如此,在座椅滑动装置100B中,还可以使乘坐时及非乘坐时(第一条件及第二条件)自动地切换。
而且,在参考图8已阐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通过第2杆21的旋转,前后每个抵接部27朝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此时,如果前方侧的抵接部27被按压在上板部5的时刻与后方侧的抵接部27被按压于上板部5的时刻是同一时刻,则可以使座椅滑动时的滑动阻力按设计的大小变化。
然而,例如由于部件的尺寸误差造成所述时刻互不相同时,构成为在一个抵接部27先按压于上板部5的阶段,而各抵接部27不能再发生位移的状态。即,构成为仅一个抵接部27被按压于上板部5,而另一个抵接部27没有被按压于上板部5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使座椅滑动时的滑动阻力小于设计值。
为解决上述问题,对作为结构例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简要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0C的内部结构的图。下面,主要对不同于图8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地方进行说明,与所述变形例相同的地方则适当地省略说明。
在图12中,上板部5的下表面用标记5a表示。以下,所述下表面以“下表面5a”来表示。在图12中,为了避免图示复杂,将锁定部件14和辊12的外形以虚线进行标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8所示的变形例相同,每个导引部19的上表面形成有倾斜面19a。具体地,形成于前方侧的导引部19的倾斜面19a以越向前方侧行进越远离下表面5a的方式倾斜。而且,形成于后方侧的导引部19的倾斜面19a越向后方侧行进越靠近下表面5a的方式倾斜。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配置于车辆的前方侧及后方侧的每一个抵接部27是保持在上轨道2上的部件,且夹持在下轨道1(上板部5)与上轨道2(导引部19)之间用以增加滑动阻力的部件。配置于前方侧的抵接部27相当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楔子部件”。而且,配置为比所述第1楔子部件更靠近后方侧位置的该抵接部27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楔子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1滑块260和第2滑块270以替代一对滑块26、26。第1滑块260是用于支撑前方侧的抵接部27的部件。第2滑块270是用于支撑后方侧的抵接部27的部件。
第1滑块260及第2滑块270可以称为使每个抵接部27沿同一个规定方向(具体为-x方向)移动,并通过增加作用于抵接部27与下轨道1(下表面5a)之间的摩擦力使滑动阻力增加的部件。配置于前方侧的第1滑块260相当于使第1楔子部件沿-x方向移动,并通过增加作用于第1楔子部件与下轨道(下表面5a)之间的摩擦力来增加滑动阻力的“第1支撑部件”。而且,配置在比所述第1支撑部件更靠近后方侧位置的第2滑块270相对于使第2楔子部件沿-x方向移动,并通过增加作用于第2楔子部件与下轨道(下表面5a)之间的摩擦力以增加滑动阻力的“第2支撑部件”。
参照图13至15对第1滑块260及第2滑块27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3是从下方侧观察的处于相互组装状态的第1滑块260及第2滑块270的立体图,图14是其分解组装图,图15是从上方侧观察的第2滑块270的立体图。
第1滑块260具有形成为棒状的直线部261。直线部261形成为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外形为矩形。直线部261的x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与参照图5阐述的内容相同的抵接部27。直线部261的-x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支撑部265。如图12所示,支撑部265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第2杆21的下臂部21b的下端部的部分。
直线部261的-z方向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向z方向侧凹进的凹部263。如图14所示,凹部263形成在支撑部265的-x方向侧的部分上。在构成为x方向侧的凹部263的端部位置处形成有隔板262。另外,在构成为-x方向侧的凹部263的端部位置处形成有隔板264。隔板262、264均形成为垂直于x轴的平板状。
如图15所示,第2滑块270包括中间部271、一对横臂272、以及一对垂直臂273。中间部271是第2滑块270的y方向的中央的部分。中间部271形成有前方板2711和后方板2712。前方板2711形成为在中间部271的x方向侧的端部位置处向z方向侧突出。后方板2712形成为在中间部271的-x方向侧的端部位置处向z方向侧突出。前方板2711及后方板2712均形成为垂直于x轴的平板状。
一对横臂272形成为为从中间部271的下端分别向-y方向及y方向延伸的部分。每个横臂272均形成为垂直于z轴的平板状。
一对垂直臂273形成为从每个横臂272的前端向z方向延伸的部分。每个垂直臂273均形成为垂直于y轴的平板状。而且,每个垂直臂273比后方板2712更朝向-x方向侧延伸。每个垂直臂273的-x方向侧的端部位置处形成有抵接部27。所述抵接部27与图5所示的结构不同,形成为不具有中间部27a而仅具有臂部27b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部271也可以说对应于图5的中间部27a)。
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1滑块260与第2滑块270在相互组装的状态下,第2滑块270的中间部271构成为从下方侧插入第1滑块260的凹部263的状态。如此,第2滑块270可以保持将中间部271插入至凹部263的状态而相对于第1滑块260沿x轴移动。
凹部263配置有盘簧280。盘簧280的一端抵接至第1滑块260的隔板262,其另一端抵接至第2滑块270的前方板2711。盘簧280对隔板262与前方板2711施加沿x轴相互按压扩大的方向的力。换句话说,盘簧280将第1滑块260牵拉向x方向侧,而将第2滑块270牵拉向-x方向侧。在均未对第1滑块260及第2滑块270施加外力的状态(即如图13的状态)下,第2滑块270的后方板2712构成为被按压在第1滑块260的隔板264上的状态。
如此,盘簧280设置于第1滑块260(第1支撑部件)和第2滑块270(第2支撑部件)之间,并施加力以使两者间隔扩大。这样的盘簧280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部件”。还可以用其他方式的弹性部件替代盘簧280。
接下来,对座椅滑动装置100C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2中,由锁定机构13形成锁定状态。而且,金属线24被牵引向车辆的后方,第2杆21沿顺时针方向绕旋转轴22摇动。其结果,第1滑块260及其前端的抵接部27沿x方向移动,所述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5a之间形成有缝隙。
而且,后方板2712与隔板264构成为相互抵接的状态。由此,伴随着第2杆21沿所述顺时针方向的摇动,第2滑块270及其前端的抵接部27沿-x方向移动,所述抵接部27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5a之间也形成有缝隙。
如上,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前方侧的抵接部27及后方侧的抵接部27均不与下表面5a抵接。由此,使座椅向前方侧移动时的滑动阻力(第3滑动阻力)及使座椅向后方侧移动时的滑动阻力(第4滑动阻力)都变小。
从图12所示的状态,如果向后方侧牵引金属线24的力变小,则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第2杆21沿逆时针方向绕旋转轴22摇动。图16概要表示了其中途阶段。在图16的状态下,伴随第2杆21的所述摇动,第1滑块260及第2滑块270分别沿-x方向侧移动。由此,设置于第2滑块270的后方侧的抵接部27构成为如楔子一样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5a之间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后方侧的抵接部27在刚抵接至下表面5a后的状态(即图16的状态)下,前方侧的抵接部27还未抵接至下表面5a。如此,在座椅滑动装置100C中,设计了直线部261的长度等以使后方侧的抵接部27先成为抵接在下表面5a的状态。
从图16的状态,如果向后方侧牵引金属线24的力进一步变小,则通过盘簧23的弹性复位力,第2杆21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摇动。此时,由于后方侧的抵接部27已经与下表面5a抵接,因此第2滑块270不会进一步向-x方向侧移动。即从图16的状态过渡至后述的图17的状态中,沿x轴方向的第2滑块270的位置不变。
另一方面,第1滑块260一边抵抗盘簧280的弹性复位力一边进一步朝-x方向侧移动。此时,第1滑块260相对于(静止的)第2滑块270相对移动。换句话说,第2滑块270的中间部271在凹部263的内部相对地滑动移动。最后,如图17所示,设置于第1滑块260前方侧的抵接部27构成为如楔子一样夹持在倾斜面19a与上板部5的下表面5a之间的状态。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构成为当第2杆2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先使后方侧的抵接部27抵接至下表面5a的结构,但前方侧的抵接部27也能够抵接至下表面5a。即使在第1滑块260等的尺寸出现误差时,由于也可以使每个抵接部27切实抵接至下表面5a,因此可以使座椅移动时的滑动阻力的大小按设计的大小设定。
第2杆21是使作为第1支撑部件的第1滑块260向-x方向侧移动,并由此增加滑动阻力的部件。这样的第2杆21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杆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支撑前方侧的抵接部27的第1滑块260与用于支撑后方侧的抵接部27的第2滑块270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如图18所示的变形例,还可以为一体形成第1滑块部310和第2滑块部320的方式来替代上述方式。第1滑块部310为相当于所述变形例中的“第1支撑部件”的部分,第2滑块部320为相当于所述变形例中的“第2支撑部件”的部分。
在所述变形例中,用弹簧部330连接第1滑块部310和第2滑块部320,第1滑块部310、第2滑块部320、及弹簧部330整体形成为一体部件。弹簧部330相当于所述变形例中的“弹性部件”部分。
第1滑块部310中靠近弹簧部330的部分形成有支撑部311。支撑部311与第4实施方式(图12)的支撑部265一样,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第2杆21的下臂部21b的下端部的部分。
在这样的结构中,除了具有与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相同的效果外,还能够减少用于构成第1支撑部件和第2支撑部件的部件数量。
以上,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这些具体实施例进行适当设计变更,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都应该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上述各具体实施例具备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材料、条件、形状、尺寸等并不限于例示的内容,还可以进行适当变更。而且,前述的各实施方式具备的各要素、只要技术上允许,均可以组合,这些组合后的方式只要包含本发明的特征,也应该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00、100A、100B、100C:座椅滑动装置
1:下轨道
2:上轨道
13:锁定机构

Claims (12)

1.一种设置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轨道,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底板;
上轨道,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座椅并可滑动移动地支撑于所述下轨道;
锁定机构,在限制所述上轨道移动的锁定状态和允许所述上轨道移动的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
调节机构,在所述解锁状态下,调节所述上轨道相对所述下轨道滑动的滑动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在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之间使所述滑动阻力发生变化,其中,
所述第一条件为:沿第1方向移动时设定为第1滑动阻力,且沿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动时设定为小于所述第1滑动阻力的第2滑动阻力,
所述第二条件为:沿所述第1方向移动时设定为小于所述第1滑动阻力的第3滑动阻力,且沿所述第2方向移动时设定为小于所述第1滑动阻力的第4滑动阻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滑动阻力及所述第4滑动阻力小于所述第2滑动阻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条件为乘坐人员正乘坐于所述座椅的乘坐时的条件,所述第二条件为所述乘坐人员未乘坐于所述座椅的非乘坐时的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在乘坐人员正乘坐于所述座椅的乘坐时与所述乘坐人员未乘坐于所述座椅的非乘坐时之间使所述滑动阻力发生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在所述座椅的椅背及所述座椅的座垫中至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折叠的状态与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未折叠的状态之间,使所述滑动阻力发生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基于使用者进行的操作使所述滑动阻力发生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倾斜,
所述调节机构依据所述传感器检测的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倾斜来调节所述滑动阻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楔子部件,是保持于所述上轨道的部件,并被夹持在所述下轨道和所述上轨道之间用于增加所述滑动阻力,
第1支撑部件,使所述第1楔子部件在规定方向移动,通过增加作用于所述第1楔子部件和所述下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以使所述滑动阻力增加,
第2楔子部件,是在比所述第1楔子部件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且保持于所述上轨道的部件,被夹持在所述下轨道和所述上轨道之间用于增加所述滑动阻力,
第2支撑部件,使所述第2楔子部件在所述规定方向移动,通过增加作用在所述第2楔子部件和所述下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以使所述滑动阻力增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在所述规定方向移动的杆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支撑部件和所述第2支撑部件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施加力以使所述第1支撑部件和所述第2支撑部件间隔扩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撑部件、所述第2支撑部件、及所述弹性部件整体形成为一体。
CN201710476501.0A 2016-06-27 2017-06-21 座椅滑动装置 Active CN1075391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6291 2016-06-27
JP2016-126291 2016-06-27
JP2017-023131 2017-02-10
JP2017023131A JP6348195B2 (ja) 2016-06-27 2017-02-10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9169A true CN107539169A (zh) 2018-01-05
CN107539169B CN107539169B (zh) 2020-03-17

Family

ID=60947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76501.0A Active CN107539169B (zh) 2016-06-27 2017-06-21 座椅滑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48195B2 (zh)
CN (1) CN10753916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31253A (zh) * 2018-05-24 2018-11-16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英语翻译学习辅助装置
CN116394817A (zh) * 2023-05-29 2023-07-07 吉林省华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乘用车辆腿托钢珠滑轨滑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6059B2 (ja) * 2018-02-13 2022-11-07 トヨタ車体精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7221142B2 (ja) * 2019-06-12 2023-02-13 トヨタ車体精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7414691B2 (ja) 2020-10-28 2024-01-16 トヨタ紡織精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4133A (zh) * 2004-08-05 2007-12-05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滑动锁止系统
CN101421130A (zh) * 2006-04-14 2009-04-2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US20130015312A1 (en) * 2011-07-13 2013-01-17 Gifu Auto Body Co., Ltd. Seat slide device
WO2016009495A1 (ja) * 2014-07-15 2016-01-21 トヨタ車体精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4363B2 (ja) * 2015-03-31 2018-06-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4133A (zh) * 2004-08-05 2007-12-05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滑动锁止系统
CN101421130A (zh) * 2006-04-14 2009-04-2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US20130015312A1 (en) * 2011-07-13 2013-01-17 Gifu Auto Body Co., Ltd. Seat slide device
WO2016009495A1 (ja) * 2014-07-15 2016-01-21 トヨタ車体精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31253A (zh) * 2018-05-24 2018-11-16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英语翻译学习辅助装置
CN116394817A (zh) * 2023-05-29 2023-07-07 吉林省华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乘用车辆腿托钢珠滑轨滑动装置
CN116394817B (zh) * 2023-05-29 2023-08-29 吉林省华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乘用车辆腿托钢珠滑轨滑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48195B2 (ja) 2018-06-27
JP2018002130A (ja) 2018-01-11
CN107539169B (zh) 2020-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9169A (zh) 座椅滑动装置
CN105172623B (zh) 一种基于商用车座椅的可锁定的滑动部件
CN203698000U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1309617B (zh) 座椅构造以及车辆
JP387809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配列構造
JP6007328B2 (ja) 車両座席
US10717373B2 (en) Seat slide device
CN108602454A (zh) 汽车用座椅
JP2020097414A (ja) 自動車用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CN105083063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1821124A (zh) 车用收起座椅
CN202728006U (zh) 一种靠背坐垫联动座椅
CN102343844A (zh) 车用儿童座椅
CN107599899A (zh) 折叠和斜倚的后排座椅系统
CN103241140A (zh) 车辆座椅滑动设备
JP5706143B2 (ja) シート
CN106379205B (zh) 车辆座椅机构和车辆
CN101374439B (zh) 躺椅构造物
CN104553896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2343840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3661011B (zh) 一种靠背坐垫联动座椅
CN104417401A (zh) 可折叠的车辆座椅
JP2017178162A (ja) 乗物用座席
KR101221652B1 (ko) 차량 시트 트랙
KR20180055424A (ko) 차량용 시트레일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