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4377A - 线性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线性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4377A
CN107534377A CN201680027294.4A CN201680027294A CN107534377A CN 107534377 A CN107534377 A CN 107534377A CN 201680027294 A CN201680027294 A CN 201680027294A CN 107534377 A CN107534377 A CN 107534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ody
damping means
magnet
linear actuators
gel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72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4377B (zh
Inventor
武田正
北原裕士
土桥将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4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4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02K33/1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wherein the alternate energisation and de-energisation of the single coil system is effected or controlled by movement of the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H04M19/047Vibrating means for incoming cal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6/00Tacti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线性致动器,即使在将凝胶状减振部件设置于可动体与固定体间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体。具体而言,线性致动器(1)具有:固定体(2);可动体(6);相对于固定体(2)直线驱动可动体(6)的磁驱动机构(5);以及设置于固定体(2)与可动体(6)间的凝胶状减振部件(9)。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保持在固定体(2)中的第一部分(29)与可动体(6)中的第二部分(69)之间,第一部分(29)面向与磁驱动机构(5)的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二部分(69)在与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29)相向。因此,在可动体(6)被驱动时,可动体(6)剪切变形。

Description

线性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轴线方向上驱动可动体的线性致动器。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电话等领域使用着通过振动来通知来信等的设备,该设备可使用这样的线性致动器(参照专利文献1、2):借助弹簧部件,使可动体被固定体支承。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线性致动器中,通过设置于可动体侧的磁铁和设置于固定体侧的线圈,在轴线方向上驱动可动体。但是,在上述的线性致动器中存在这样的风险:因弹簧部件而产生共振点峰,并且,在该共振点峰处,可动体过度移位从而与固定体碰撞。
另一方面,提出了这样的方案:为了抑制可动体的共振点峰,而将硅凝胶(凝胶状减振部件)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被固定体和可动体夹持的部位(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1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8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443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线性致动器中,如果将专利文献3记载的硅凝胶(凝胶状减振部件)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被固定体和可动体夹持的部位,则凝胶状减振部件随着可动体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而伸缩。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减振部件伸缩的过程中,减振部件给可动体施加的力的大小大幅变化,因此存在损失可动体的驱动特性中的线性等而无法适当地驱动可动体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线性致动器:即使在可动体与固定体之间设置凝胶状减振部件,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体。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的线性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固定体;可动体;磁驱动机构,所述磁驱动机构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直线地驱动所述可动体;以及凝胶状减振部件,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体与所述可动体之间,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被保持在所述固定体中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可动体中的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面向与所述磁驱动机构的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向。
在本发明中,在固定体与可动体之间设有凝胶状减振部件,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被保持于固定体中的第一部分与可动体中的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面向与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在与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相向。因此,在可动体沿驱动方向移动时,凝胶状减振部件剪切变形,且其复原力被施加到可动体。在此,凝胶状减振部件的剪切变形时的复原力与凝胶状减振部件的伸缩时的复原力相比,因变形程度形成的变化小。因此,在可动体移动时,可动体从凝胶状减振部件得到的复原力的大小变化小。因此,即使在可动体与固定体之间设置凝胶状减振部件,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体。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围绕所述可动体的沿所述驱动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均匀地将凝胶状减振部件的复原力施加到可动体。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由在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配置的多个凝胶状部件构成。通过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凝胶状减振部件放入到固定体与可动体之间。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部分为所述可动体的面向与所述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周面,所述固定体具有与所述可动体的所述外周面相向的侧板部,所述第一部分为所述侧板部的与所述可动体的所述外周面相向的内侧的面。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可动体只通过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被所述固定体支承为能够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移动。通过该结构,与使用弹簧部件的情况不同,不会产生因弹簧部件引起的共振。
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固定体之间设有弹簧部件,所述可动体通过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及所述弹簧部件被所述固定体支承为能够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移动。通过该结构,能够利用弹簧部件的回弹力来驱动可动体。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磁驱动机构具有被所述可动体保持的永磁铁和被所述固定体保持的线圈。
这种情况下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永磁铁的N极与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相邻。
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永磁铁具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的N极与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相邻;以及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在所述驱动方向上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且N极与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一磁铁及所述第二磁铁以相同的极朝向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之间。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与线圈铰链的磁场的密度。
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通过铁芯板接合在一起。通过该结构,与直接将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接合的情况相比,容易在同极侧将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接合。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例如由硅凝胶形成。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固定体与可动体之间设置凝胶状减振部件,该凝胶状减振部件被保持在固定体中的第一部分与可动体中的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面向与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在与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相向。因此,在可动体沿驱动方向移动时,凝胶状减振部件剪切变形,其复原力施加给可动体。在此,凝胶状减振部件的剪切变形时的复原力与凝胶状减振部件的伸缩时的复原力相比,因变形程度而形成的变化小。因此,在可动体移动时,可动体从凝胶状减振部件得到的复原力的大小变化小。因此,即使在可动体与固定体之间设置凝胶状减振部件,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体。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线性致动器的外观等的说明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线性致动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线性致动器的外观等的说明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线性致动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线性致动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以可动体6的中心轴线为轴线L,对在沿该轴线的方向上驱动可动体6的情况进行说明。因此,可动体6的驱动方向为沿轴线L的方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轴线L所延伸的方向(驱动方向)上,以壳体3开口的一侧为一侧L1,以壳体3封闭的一侧为另一侧L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线性致动器1的外观等的说明图,图1(a)为从一侧L1观察线性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1(b)为从一侧L1观察线性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线性致动器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性致动器1具有:固定体2;可动体6;以及磁驱动机构5,所述磁驱动机构5相对于固定体2沿轴线L直线驱动可动体6。磁驱动机构5具有:保持于可动体6的永磁铁53;以及保持于固定体2的线圈55。尽管省略了图示,但线圈55的端部与柔性配线基板等配线部件连接,并从外部经由柔性配线基板等给线圈55供电。
线性致动器1具有设置于固定体2与可动体6间的凝胶状减振部件9。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性致动器1中,不在固定体2与可动体6之间设置弹簧部件等,可动体6只借助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固定体2支承为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
(固定体2的结构)
固定体2具有:筒状的壳体3;以及保持架4,所述保持架4具有封闭壳体3的靠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开口的底板部41。壳体3呈圆筒状,保持架4的底板部41呈圆形。壳体3具有:圆形的端板部31,所述端板部31位于轴线L方向的一侧L1;以及圆筒状的侧板部32,所述侧板部32从端板部31的外缘向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延伸,端板部31中的轴线L所通过的部分成为圆形的开口部310。
保持架4具有圆筒部42,所述圆筒部42从底板部41的中央向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突出,在圆筒部42的根部分,开口部420形成在彼此相向的两个部位。在底板部41的靠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的面形成有凹部410,所述凹部410经过开口部420延伸到圆筒部42的外侧。圆筒部42的外径比壳体3的侧板部32的内径小。因此,圆筒部42位于比壳体3的侧板部3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这样构成的保持架4的底板部41固定于壳体3的侧板部32。
(可动体6的结构)
可动体6具有:圆形的端板部61,所述端板部61位于轴线L方向的一侧L1;以及圆筒状的主体部62,所述主体部62从端板部61的外缘向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延伸。主体部62的外径比壳体3的侧板部32的内径小。因此,主体部62位于比壳体3的侧板部3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主体部62的外径比壳体3的开口部310的内径小。因此,即使可动体6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也不会与壳体3干涉。并且,主体部62的外径比保持架4的圆筒部42的外径大。因此,主体部62位于比保持架4的圆筒部4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磁驱动机构5的结构)
在磁驱动机构5中,永磁铁53在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的内侧利用粘接等方法被固定于端板部61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面。永磁铁53为圆柱状,且被磁化成N极与S极在轴线L方向(驱动方向)上相邻。圆环状的铁芯板56利用粘接等方法与永磁铁53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面接合。可动体6由磁性金属构成,且作为轭发挥作用。
线圈55被保持于保持架4的圆筒部42的外周面中靠底板部41侧(根部侧)的周围,且在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的内侧与铁芯板56在径向外侧相向。并且,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的端部625相对于线圈55位于与铁芯板56相反的一侧。因此,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的端部625隔着线圈55与铁芯板56相向。
关于该线圈55,既可采用被卷绕成圆筒状后再固定于圆筒部42的外周面的结构,也可采用将线圈线卷绕于圆筒部42的外周面的结构。
(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结构)
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保持于固定体2中的第一部分29与可动体6中的第二部分69之间,所述第一部分29面向与磁驱动机构5的驱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69在与驱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29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69为可动体6的主体部62中的面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620。第一部分29为在用于固定体2的壳体3的侧板部32中的面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320(侧板部32中的与可动体6的外周面620相向的内侧的面)。即,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一面91(外侧的面)与壳体3的侧板部32内周面320接合,位于与一面91相反一侧的另一面92(内侧的面)与可动体6的外周面620接合。在将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一面91与壳体3的侧板部32的内周面320接合时采用粘接等方法,在将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另一面92与可动体6的外周面620接合时采用粘接等方法。
这里,凝胶状减振部件9以围绕轴线L(可动体6的中心轴线)的方式配置。并且,如图1所示,凝胶状减振部件9由沿着绕轴线L的周向配置的多个凝胶状减振部件构成,例如由两个凝胶状减振部件9a、9b构成。凝胶状减振部件9a、9b各自为沿壳体3的侧板部32的内周面32及可动体6的外周面620呈大致90°的圆弧角弯曲成圆弧状的板状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凝胶状减振部件9由针入度为90度至110度的硅凝胶构成。针入度是指如JIS-K-2207、JIS-K-2220规定的那样,以1/10mm单位表示在25℃时施加了9.38g总载重的1/4圆锥的针在五秒内进入的深度的值,该值越小越硬。
(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及主要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性致动器1中,在停止给线圈55通电的期间,可动体6处于可动体6的质量与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形状保持力平衡的原点位置。在该状态下,如果给线圈55提供正弦波、反向脉冲等,则可动体6通过磁驱动机构5得到推进力,克服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形状保持力,如箭头F1所示,朝向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移动。其结果是,凝胶状减振部件9剪切变形。此时的可动体6的移动量由提供给线圈55的电流值和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复原力决定。并且,如果停止向线圈55通电,则可动体6通过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复原力返回到原点位置。
接下来,如果给线圈55提供相反极性的正弦波、反向脉冲等,则可动体6通过磁驱动机构5得到推进力,来克服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形状保持力,并如箭头F2所示,向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移动。其结果是,凝胶状减振部件9剪切变形。此时的可动体6的移动量由提供给线圈55的电流值和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复原力决定。并且,如果停止给线圈55通电,则可动体6通过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复原力返回到原点位置。
如果反复实施这种驱动,则可动体6在轴线L方向上振动。此时的振动频率由提供给线圈55的电流的频率决定。因此,振动的强弱、频率是可变的。另外,也可连续地切换提供给线圈55的信号的极性,使可动体6在轴线L方向上振动,此时可动体6的移动量也由提供给线圈55的电流值和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复原力决定。
在此,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保持在固定体2中的第一部分29与可动体6中的第二部分69之间,所述第一部分29面向与磁驱动机构5的驱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69在与驱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29相向。因此,在对可动体6实施驱动时,凝胶状减振部件9剪切变形,其复原力被施加到可动体6。与此相对,如果将凝胶状减振部件9配置在固定体2及可动体6中的在驱动方向上相向的部分之间,则在驱动可动体6时,凝胶状减振部件9伸缩。在此,凝胶状减振部件9剪切变形时的复原力与凝胶状减振部件9伸缩时的复原力相比,由变形程度形成的变化小。因此,在可动体6移动时,可动体6从凝胶状减振部件得到的复原力的大小的变化小。因此,即使在可动体6与固定体2之间设置凝胶状减振部件9,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体6。
并且,凝胶状减振部件9以包围轴线L(可动体6的中心轴线)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复原力均匀地施加到可动体6。因此,可动体6不易倾斜。并且,凝胶状减振部件9由沿着绕轴线L的周向配置的多个凝胶状减振部件9a、9b构成,因此,容易在固定体2与可动体6之间设置凝胶状减振部件9。
并且,可动体6只借助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固定体2支承为能够在轴线L方向(驱动方向)上移动。因此,与使用弹簧部件的情况不同,不会产生因弹簧部件引起的共振。
并且,凝胶状减振部件9随着可动体6的移动变形并吸收可动体6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6的不必要的振动。并且,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针入度为90度至110度。因此,凝胶状减振部件9具有足够的弹性用于发挥减振器的功能,且不易产生凝胶状减振部件9破裂而飞散的状况。并且,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粘接固定于可动体6及固定体2双方,因此,能够防止凝胶状减振部件9随着可动体6的移动而移动。
并且,在可动体6设有一个圆柱状的永磁铁53,在固定体2中,线圈55被卷绕于在径向外侧将永磁铁53包围的保持架4的圆筒部42。因此,能够增大永磁铁53及线圈55的直径。并且,在永磁铁53的轴线L方向的两侧设有铁芯板56及可动体6的端板部61(轭),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的端部625隔着线圈55与铁芯板56相向。由此,与线圈55铰链的磁通密度高,所以,即使是一个永磁铁53这种简单的结构,也能够给可动体6施加大的推力。
[实施方式2]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线性致动器1的外观等的说明图,图3(a)为从一侧L1观察线性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3(b)为从一侧L1观察线性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线性致动器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性致动器1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具有:固定体2;可动体6;以及磁驱动机构5,所述磁驱动机构5相对于固定体2沿轴线L直线驱动可动体6。磁驱动机构5具有:被保持于可动体6的永磁铁53;以及被保持于固定体2的线圈55。
线性致动器1在固定体2与可动体6之间设有凝胶状减振部件9。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性致动器1中,不在固定体2与可动体6之间设置弹簧部件等,可动体6只借助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固定体2支承为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保持于固定体2中的第一部分29与可动体6中的第二部分69之间,所述第一部分29面向与磁驱动机构5的驱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69在与驱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29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69为可动体6的主体部62中的面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620,第一部分29为在用于固定体2的壳体3的侧板部32中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320(侧板部32中的与可动体6的外周面620相向的内侧的面)。
(磁驱动机构5的结构)
在磁驱动机构5中,永磁铁53在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的内侧,通过粘接等方法被固定于端板部61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面。永磁铁53呈圆柱状,且被构成为:N极与S极在轴线L方向(驱动方向)上相邻。
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铁53具有:第一磁铁531,所述第一磁铁531的N极与S极在轴线L方向(驱动方向)上相邻;以及第二磁铁532,所述第二磁铁532在轴线L方向(驱动方向)的一侧L1设置于相邻的位置,第二磁铁532与第一磁铁531相同,N极与S极也在轴线L方向(驱动方向)上相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531及第二磁铁532以相同的极朝向第一磁铁531与第二磁铁532之间。并且,第一磁铁531与第二磁铁532利用粘接等方法隔着圆形的铁芯板535接合在一起。
铁芯板57通过粘接等方法被接合到如此构成的永磁铁53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L2的面。在此,铁芯板57具有与形成于保持架4的底板部41的凹部410大致相同的形状,铁芯板57的平面尺寸比形成于保持架4的底板部41的凹部410的平面尺寸小。
线圈55被保持于保持架4的圆筒部42的外周面中的靠轴线L方向的一侧L1的端部的周围,且在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的内侧,与铁芯板535在径向外侧相向。并且,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相对于线圈55位于与铁芯板535相反一侧的位置。因此,可动体6的主体部62隔着线圈55与铁芯板56相向。
本实施方式的线性致动器1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如果给线圈55提供正弦波、反向脉冲等,则可动体6通过磁驱动机构5得到推进力,来克服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形状保持力,在轴线L方向上振动。在此期间,凝胶状减振部件9剪切变形。并且,可动体6的移动量由提供给线圈55的电流值和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复原力决定。
在此,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保持于固定体2中的第一部分29与可动体6中的第二部分69之间,所述第一部分29面向与磁驱动机构5的驱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69在与驱动方向(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29相向。因此,在驱动可动体6时,凝胶状减振部件9剪切变形,且其复原力被施加到可动体6。此时,就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剪切变形时的复原力而言,由变形程度形成的变化小。因此,在可动体6移动时,可动体6从凝胶状减振部件获得的复原力的大小变化小。因此,即使在可动体6与固定体2之间设置凝胶状减振部件9,也会得到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体6等的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永磁铁53中,由于第一磁铁531及第二磁铁532以相同的极朝向第一磁铁531与第二磁铁532之间,因此从第一磁铁531与第二磁铁532间(铁芯板535)产生的磁场的密度高。因此,能够提高与线圈55铰链的磁场的密度,从而磁驱动机构5能够产生大的推力。并且,由于第一磁铁531与第二磁铁532隔着铁芯板535被接合在一起,因此与直接将第一磁铁531与第二磁铁532接合在一起的情况相比,容易在相同的极的一侧将第一磁铁531和第二磁铁532接合。
[实施方式3]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线性致动器1的说明图,图5(a)为从一侧L1观察弹簧部件8的立体图,图5(b)为示出线性致动器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2相同,因此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2中,不在固定体2与可动体6间设置弹簧部件等,可动体6只通过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固定体2支承为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固定体2与可动体6之间设置弹簧部件8,可动体6通过弹簧部件8和凝胶状减振部件9被固定体2支承为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
弹簧部件8为具有固定体侧连接部81、可动体侧连接部82以及多个臂部83的板状弹簧部件,所述固定体侧连接部81与固定体2(保持架4)连接,所述可动体侧连接部82与可动体6连接,所述臂部83与固定体侧连接部81及可动体侧连接部82连接。固定体侧连接部81呈圆环状,且位于比可动体侧连接部82及臂部8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可动体侧连接部82在周向上被分割成三个,且从三个可动体侧连接部82分别沿周向延伸出臂部83。
在固定体侧连接部81例如形成有孔819,在保持架4的圆筒部42形成有突起425,并在突起425嵌入到孔819中的状态下,固定体侧连接部81与圆筒部42通过粘接或焊接等方法被连接。三个可动体侧连接部82均通过粘接或焊接等方法与可动体6的主体部62的端部625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性致动器1中,如果向线圈55提供正弦波、反向脉冲等,则可动体6通过磁驱动机构5得到推进力,从而克服弹簧部件8的回弹力和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形状保持力,在轴线L方向上振动。在此期间,凝胶状减振部件9剪切变形,弹簧部件8的臂部83在轴线L方向上变形。并且,可动体6的移动量由给线圈55提供的电流值和弹簧部件8的回弹力、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复原力决定。
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可动体6振动时,有时会以与可动体6的质量和弹簧部件8的弹簧系数对应的频率共振。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体2与可动体6之间设置凝胶状减振部件9,凝胶状减振部件9一边随着可动体6的移动变形,一边吸收可动体6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6的共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实施方式2涉及的线性致动器1的基础上设置了弹簧部件8,但也可在实施方式1涉及的线性致动器1的基础上设置弹簧部件8。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粘接等方法将凝胶状减振部件9固定于固定体2及可动体6,但也可在设置好用于形成凝胶状减振部件9的前驱体后,再将前驱体凝胶化,从而通过凝胶状减振部件9自身的粘接力将凝胶状减振部件9固定于固定体2及可动体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在绕轴线L的周向上配置的两个凝胶状减振部件9a、9b构成凝胶状减振部件9,但也可由三个以上的凝胶状减振部件构成凝胶状减振部件9。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在绕轴线L的周向上配置的多个凝胶状减振部件9a、9b构成凝胶状减振部件9,但也可由在周向上相连的圆环状或圆筒状的凝胶状减振部件构成凝胶状减振部件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凝胶状减振部件9配置成圆形,但也可配置成方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55被保持于固定体2,永磁铁53被保持于可动体6,但也可是永磁铁53被保持于固定体2,而线圈55被保持于可动体6。
附图标记说明
1:线性致动器,2:固定体,3:壳体,4:保持架,5:磁驱动机构,6:可动体,8:弹簧部件,9:凝胶状减振部件,9a、9b:凝胶状减振部件,29:第一部分,32:侧板部,42:圆筒部,53:永磁铁,320:侧板部的内周面(第一部分),55:线圈,62:主体部,69:第二部分,81:固定体侧连接部,82:可动体侧连接部,83:臂部,91:一面,92:另一面,531:第一磁铁,532:第二磁铁,535:铁芯板,620:主体部的外周面(第二部分),L:轴线,L1:一侧,L2:另一侧。

Claims (11)

1.一种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体;
可动体;
磁驱动机构,所述磁驱动机构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直线地驱动所述可动体;以及
凝胶状减振部件,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体与所述可动体之间,
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被保持在所述固定体中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可动体中的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面向与所述磁驱动机构的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围绕所述可动体的沿所述驱动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由在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配置的多个凝胶状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为所述可动体的面向与所述驱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周面,
所述固定体具有与所述可动体的所述外周面相向的侧板部,
所述第一部分为所述侧板部的与所述可动体的所述外周面相向的内侧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体只通过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被所述固定体支承为能够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固定体之间设有弹簧部件,
所述可动体通过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及所述弹簧部件,被所述固定体支承为能够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驱动机构具有:
永磁铁,所述永磁铁被保持于所述可动体;以及
线圈,所述线圈被保持于所述固定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永磁铁中,N极与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相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磁铁具有:
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的N极与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相邻;以及
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在所述驱动方向上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且N极与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上相邻,
所述第一磁铁及所述第二磁铁以相同的极朝向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隔着铁芯板接合在一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凝胶状减振部件由硅凝胶形成。
CN201680027294.4A 2015-09-14 2016-09-12 线性致动器 Active CN107534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0303 2015-09-14
JP2015180303A JP6553460B2 (ja) 2015-09-14 2015-09-14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PCT/JP2016/076739 WO2017047535A1 (ja) 2015-09-14 2016-09-12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4377A true CN107534377A (zh) 2018-01-02
CN107534377B CN107534377B (zh) 2020-10-02

Family

ID=58288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7294.4A Active CN107534377B (zh) 2015-09-14 2016-09-12 线性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94690A1 (zh)
EP (1) EP3352348A4 (zh)
JP (1) JP6553460B2 (zh)
KR (1) KR20180052554A (zh)
CN (1) CN107534377B (zh)
WO (1) WO2017047535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2007A (zh) * 2018-02-01 2018-07-2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CN110212729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振动驱动器
CN110932516A (zh) * 2018-09-20 2020-03-2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阻尼机构及致动器
CN110957882A (zh) * 2018-09-27 2020-04-0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以及面板扬声器
CN111509943A (zh) * 2019-01-31 2020-08-0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减震部件、减震机构、致动器及减震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13472171A (zh) * 2020-03-31 2021-10-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减振单元
CN113853734A (zh) * 2019-05-30 2021-12-2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0775B (zh) * 2016-03-28 2019-08-2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马达以及便携式设备
WO2018030264A1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WO2018030263A1 (ja) * 2016-08-09 2019-06-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20809B2 (ja) * 2017-06-30 2022-02-1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20810B2 (ja) * 2017-06-30 2022-02-1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914121B2 (ja) * 2017-06-30 2021-08-0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013095A (ja) * 2017-06-30 2019-01-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944287B2 (ja) 2017-06-30 2021-10-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4825843A (zh) * 2017-06-30 2022-07-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JP2021035008A (ja) * 2019-08-29 2021-03-0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パネルスピーカー
JP7376333B2 (ja) 2019-12-05 2023-11-08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410791B2 (ja) * 2020-04-28 2024-01-10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474656B2 (ja) 2020-08-11 2024-04-25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065839A (ja) * 2020-10-16 2022-04-2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23277540A1 (ko) * 2021-06-28 2023-01-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액추에이터 장치 및 카메라 장치
CN113872411B (zh) * 2021-10-18 2023-02-21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线性振动电机及其实现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27362A (en) * 1993-01-23 1995-06-27 Firma Carl Freudenberg Active vibration damper
EP2023656A1 (en) * 2006-05-29 2009-02-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coustic exciter and speaker using it
WO2009133690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及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JP2009282375A (ja) * 2008-05-23 2009-12-0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携帯端末
US20100315185A1 (en) * 2008-02-20 2010-12-1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Vibration generator
US20150015091A1 (en) * 2012-04-02 2015-01-15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Actuator for damping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25983A (en) * 1987-03-14 1989-05-02 Motoyasu Nakanishi Inertia damper
DE69011391T2 (de) * 1989-05-08 1995-01-26 Nippon Ferrofluidics Kk Magnetische Lagervorrichtung.
JPH1169754A (ja) * 1997-08-19 1999-03-09 Efutemu:Kk 永久磁石可動形リニア直流モータ
JP2003296965A (ja) * 2002-04-03 2003-10-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製造方法
JP2010509065A (ja) * 2006-11-15 2010-03-25 キム,ジョン−フン 超小型線形振動装置
US20100085859A1 (en) * 2007-03-29 2010-04-08 Pioneer Corporation Hologram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KR100904743B1 (ko) * 2007-06-07 2009-06-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US20090267423A1 (en) * 2008-04-23 2009-10-29 Hiroo Kajiwara Electromagnetic exciter
JP2010011003A (ja) * 2008-06-26 2010-01-14 Beat Sonic:Kk 音響用振動ユニット
JP5724637B2 (ja) * 2011-05-27 2015-05-27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3126299A (ja) * 2011-12-14 2013-06-24 Aisin Seiki Co Ltd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320185B1 (ko) * 2012-09-19 2013-10-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진동 액추에이터
JP6177094B2 (ja) * 2013-11-06 2017-08-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27362A (en) * 1993-01-23 1995-06-27 Firma Carl Freudenberg Active vibration damper
EP2023656A1 (en) * 2006-05-29 2009-02-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coustic exciter and speaker using it
US20100315185A1 (en) * 2008-02-20 2010-12-1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Vibration generator
WO2009133690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及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JP2009282375A (ja) * 2008-05-23 2009-12-0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携帯端末
US20150015091A1 (en) * 2012-04-02 2015-01-15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Actuator for damping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2007A (zh) * 2018-02-01 2018-07-2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CN110212729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振动驱动器
CN110932516A (zh) * 2018-09-20 2020-03-2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阻尼机构及致动器
CN110957882A (zh) * 2018-09-27 2020-04-0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以及面板扬声器
CN111509943A (zh) * 2019-01-31 2020-08-0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减震部件、减震机构、致动器及减震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11509943B (zh) * 2019-01-31 2022-06-0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减震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13853734A (zh) * 2019-05-30 2021-12-2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CN113853734B (zh) * 2019-05-30 2024-04-2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
CN113472171A (zh) * 2020-03-31 2021-10-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减振单元
CN113472171B (zh) * 2020-03-31 2023-08-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减振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53460B2 (ja) 2019-07-31
EP3352348A1 (en) 2018-07-25
US20180294690A1 (en) 2018-10-11
JP2017060207A (ja) 2017-03-23
KR20180052554A (ko) 2018-05-18
CN107534377B (zh) 2020-10-02
EP3352348A4 (en) 2019-04-17
WO2017047535A1 (ja)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4377A (zh) 线性致动器
CN106104992B (zh) 线性致动器
CN106575913B (zh) 线性致动器
US8941273B2 (en) Vibration generation device
JP618790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930388B2 (ja) 振動発生装置
JP627349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80014261A (ko)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JP2007007515A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0615677B2 (en) Actuator, air pump, beauty treatment device, and laser scanning device
JP6307379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3512395A5 (zh)
JP6644632B2 (ja)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と能動型防振装置
JP3523331B2 (ja) 起振装置
JP2003116289A5 (zh)
JP2007215400A (ja) 板バネ
JP6307378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357379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125836A (ja) 磁気回路
JPH087605Y2 (ja) 有極ソレノイド
RU129742U1 (ru) Динамический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JP2023018088A (ja) スピーカ装置
CN114844391A (zh) 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磁致伸缩原理的双钳位驱动装置
JPH076921U (ja)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20185548A (ja) リニア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