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48538A - 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其的能动型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其的能动型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48538A
CN107448538A CN201710344914.3A CN201710344914A CN107448538A CN 107448538 A CN107448538 A CN 107448538A CN 201710344914 A CN201710344914 A CN 201710344914A CN 107448538 A CN107448538 A CN 107448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ture
movable piece
leaf spring
hole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449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48538B (zh
Inventor
金谷知宏
大路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48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8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48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85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新型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使用该电磁式致动器的能动型减振器以及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该电磁式致动器能够通过目视或利用插入的器具等而确认由板簧进行弹性连结后的固定件和可动件,并且还能够在制造时一边高精度地对固定件和可动件进行定位、一边利用板簧将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弹性连结。电磁式致动器(10)具有利用板簧(40、42)将隔开间隙(38)地配置的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互连结的构造,在厚度方向上将板簧(40、42)贯通的贯通孔(46、48),形成于板簧(40、42)的与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的部分。

Description

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其的能动型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5月27日提交的名称为“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其的能动型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0677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该电磁式致动器的能动型减振器、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电磁式致动器具备相互激振的固定件和可动件,并且具有利用板簧将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弹性连结的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相互激振的固定件和可动件的电磁式致动器。例如,如日本特开2012-42017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电磁式致动器利用向在固定件和可动件中的任一方设置的线圈通电所产生的磁场效应而使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激振。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示,有时利用板簧将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弹性连结。由此,对于固定件和可动件,在停止向线圈通电的状态下将它们彼此保持于适当的初始位置,并且在向线圈通电时通过板簧的弹性变形而允许它们相对的移位。进一步,利用板簧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将固定件和可动件相对地定位而维持固定件与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使磁性的吸引力以及排斥力遍及整周并适当地作用于上述固定件与可动件之间。
然而,若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电磁式致动器的壳体内设置与激振方向正交地扩展的板簧,则由板簧将壳体内的空间分隔,因此,难以在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时高精度地将固定件和可动件保持于适当的位置,对于与固定件和可动件的相对位置相关的部件需要较高的尺寸精度。进一步,由于板簧将固定件和可动件覆盖,因此,还难以进行通过目视或利用测量用的激光、内视镜等确认固定件与可动件之间的间隙等的、内部的确认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420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形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该电磁式致动器能够通过目视或利用插入的器具等而确认由板簧进行弹性连结后的固定件和可动件的位置、表面的状态等,并且还能够在制造时一边高精度地对固定件和可动件进行定位、一边利用板簧将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弹性连结。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如上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的新型构造的能动型减振器。进一步,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当制造如上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时,能够简单且高精度地设定固定件与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并能够利用板簧将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连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对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记载。此外,能够尽可能地以任意的组合方式而采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所采用的结构要素。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电磁式致动器,其具备使得激振力作用于彼此的固定件和可动件,在与激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隙地配置该固定件和该可动件,并且设置有将该固定件和该可动件相互连结的板簧,利用板簧而允许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的激振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并在与激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定位,上述电磁式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在厚度方向上将所述板簧贯通的贯通孔形成于该板簧的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部分。
根据形成为依照这样的第一方式的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在利用板簧将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连结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板簧的贯通孔而确认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或者能够通过板簧的贯通孔将器具插入而实施利用器具对固定件、可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等操作。
特别是由于板簧的贯通孔形成于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因此,还能够通过目视的方式、利用测量用器具而确认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或者能够通过将夹具插入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而简单地设定固定件和可动件的相对位置等。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以在激振方向上分离的方式配设有多个所述板簧,并且,这些板簧的所述贯通孔形成于在激振方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
根据第二方式,利用在激振方向相互分离的多个板簧将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连结,因此,固定件和可动件被稳定地相互定位保持。而且,在上述多个板簧分别形成有贯通孔,并且上述多个板簧的贯通孔形成于在激振方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从而,例如通过目视对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的确认变得更加容易,并且容易通过上述多个板簧的贯通孔而将器具、夹具等向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等插入。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相对于所述固定件以及所述可动件在激振方向的两个外侧配设所述板簧。
根据第三方式,能够利用多个板簧而更稳定地对固定件和可动件进行定位保持。进一步,在上述多个板簧形成的贯通孔配置于在激振方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因此,以通过贯通孔的目视等方式对固定件和可动件的相对位置的确认等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在所述板簧形成有多个所述贯通孔,上述多个贯通孔在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周向上排列地配置。
根据第四方式,多个贯通孔分别形成于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周向上的多处部位通过贯通孔而对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进行确认等。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基础上,所述贯通孔具有在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周向上延伸的孔截面形状。
根据第五方式,贯通孔具有周向上较长的孔截面形状,从而能够在抑制因形成贯通孔而对板簧的弹性特性造成的影响等的同时,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确认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或者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利用器具、夹具对固定件和可动件进行操作乃至保持等。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是一种能动型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所述固定件安装于减振对象部件,经由弹性连结橡胶由该减振对象部件对所述可动件进行弹性支承。
根据形成为依照这样的第六方式的构造的能动型减振器,通过采用能够确认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能够高精度地设定固定件和可动件的相对位置的电磁式致动器,能够稳定地获得例如作为目的的减振性能。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是一种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该电磁式致动器具备使得激振力作用于彼此的固定件和可动件,在与激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隙地配置该固定件和该可动件,并且设置有将该固定件和该可动件相互连结的板簧,利用板簧而允许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的激振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并在与激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定位,所述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间隙设定工序,在该间隙设定工序中,通过在所述板簧形成的贯通孔而将间隔夹具插入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利用该间隔夹具而设定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
根据形成为依照这样的第七方式的构造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通过板簧的贯通孔而将间隔夹具插入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利用间隔夹具而简单且高精度地设定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七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所述间隔夹具具备通过该贯通孔而插入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的间隔部,并且,该间隔夹具具备对该间隔部的端部进行支承的插入规定部。
根据第八方式,当将间隔部从贯通孔向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插入时,将该间隔部插入至使得插入规定部与板簧等抵接为止,由此能够相对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而简单地将间隔部插入至适当的位置。另外,由制造操作者对插入规定部进行把持,从而能够使间隔夹具的操作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第八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板簧形成有多个贯通孔,上述多个贯通孔在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周向上排列地配置,并且,所述间隔夹具具备多个所述间隔部,利用所述插入规定部将上述多个间隔部一体地连结,并且,上述多个该间隔部设置为与该多个贯通孔对应、且在周向上排列。
根据第九方式,能够通过多个贯通孔而将多个间隔部朝向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插入于周向上的多处部位。由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设定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第八方式或者第九方式所记载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所述贯通孔具有在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周向上延伸的孔截面形状,并且,所述间隔部形成为在与该固定件和该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周向上延伸的板状。
根据第十方式,间隔部以周向上足够的长度而向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插入,因此,利用间隔部而稳定地将固定件和可动件定位,从而能高精度地设定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连结的板簧形成有贯通孔,因此,在利用板簧将固定件和可动件相互连结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形成于板簧的贯通孔而确认上述固定件和可动件,或者能够通过板簧的贯通孔将器具插入而实施利用器具对固定件、可动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等操作。而且,板簧的贯通孔形成于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从而,还能够使通过目视的方式、利用器具而确认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以及将夹具插入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等操作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能动型减振器的纵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2中的I-I截面的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对图1所示的能动型减振器的制造中的间隙设定工序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
图5是用于图4所示的能动型减振器的制造中的间隙设定工序的间隔夹具的立体图。
图6是对图4所示的能动型减振器的制造中的间隙设定工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7是构成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的板簧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中的间隙设定工序的间隔夹具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作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的制造中的间隙设定工序的间隔夹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2中示出了具备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10的能动型减振器12。构成能动型减振器12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具备相互施加激振力的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原则上是指电磁式致动器10的激振方向,也是能动型减振器12的轴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固定件14具备在线圈18组装有外磁轭20的线圈部件22。外磁轭20由铁等铁磁性材料形成,并设置为将线圈18的上下表面和外周面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磁轭20构成为包括将线圈18的上表面和内周面的上部覆盖的部件、以及将线圈18的下表面以及外周面和内周面的下部覆盖的部件。另外,外磁轭20具备将内周面的上部覆盖的上磁极形成部24、以及将下部覆盖的下磁极形成部26,在上述上磁极形成部24与下磁极形成部26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磁隙28,上述上磁极形成部24和下磁极形成部26以隔着磁隙28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相对于与轴垂直的平面而相互面对称的构造的两组线圈部件22、2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设。
而且,将线圈18的端部向后述的壳体64的外部引出并将其与电源装置30连接,通过向线圈18通电而在线圈18的周围形成磁场,并且,利用由外磁轭20构成的磁路对磁力线进行引导而在上下的磁极形成部24、26分别形成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下的线圈18、18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卷绕,通过向这些线圈18、18通电而在上侧的外磁轭20的上磁极形成部24和下侧的外磁轭20的上磁极形成部24形成互为不同种类的磁极。
另一方面,可动件16具有使上内磁轭34和下内磁轭36与形成为近似圆环板形状的永久磁铁32的两面重叠的构造。永久磁铁32为铝镍钴系铸造磁铁、钡系铁氧体磁铁等,并在上下方向上被磁化。
上内磁轭34和下内磁轭36均由铁等铁磁性材料形成,整体形成为近似圆环板形状,并且,上内磁轭34的上表面和下内磁轭36的下表面分别形成为锥面,上述上下的内磁轭34、36均随着趋向外周而逐渐减薄。而且,上内磁轭34与永久磁铁32的上表面重叠,并且,下内磁轭36与永久磁铁32的下表面重叠,上述内磁轭34、36被磁化,在内磁轭34、36的外周面始终形成有磁极。
将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的可动件16向固定件14的内周插入,将上述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配置于隔着间隙38而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另外,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配置于使得作用于外磁轭20、20与上下的内磁轭34、36之间的磁性吸引力平衡的初始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件14的上下中央与可动件16的上下中央大致一致。此外,在初始位置处,将上内磁轭34的外周端部和上侧的外磁轭20的磁隙28在轴向上定位,并且,将下内磁轭36和下侧的外磁轭20的磁隙28在轴向上定位。
另外,利用上板簧40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上部相互连结,并且,利用下板簧42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下部相互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的板簧40、42为彼此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此处对上板簧40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上板簧40具有较薄的近似圆环板形状,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将径向中央部分贯通的螺栓插通孔44,并且,分别在厚度方向上将上板簧40贯通地形成有三个第一贯通孔46和三个第二贯通孔48。如图3所示,第一贯通孔46具有到达上板簧40的中央附近的近似扇形的孔截面形状并以规定的径向宽度尺寸在周向上延伸,三个第一贯通孔46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形成。如图3所示,第二贯通孔48形成为以规定的径向宽度尺寸在周向上延伸的狭缝状,其外周端处于与第一贯通孔46的外周端大致相同的径向位置,并且,其内周端位于比第一贯通孔46的内周端靠外周侧的位置。而且,第一贯通孔46和第二贯通孔48在上板簧40的周向上交替地形成,三个第一贯通孔46、46、46和三个第二贯通孔48、48、48在周向上排列且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第一贯通孔46、46、46和三个第二贯通孔48、48、48在上板簧40的周向上大致均匀地配置。
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的上板簧40,其外周端部重叠固定于固定件14的上表面,并且,其内周端部重叠固定于可动件16的内周端部的上表面。另一方面,形成为与上板簧40相同的构造的下板簧42,其外周端部重叠固定于固定件14的下表面,并且,其内周端部重叠固定于可动件16的内周端部的上表面。由此,上下的板簧40、42隔着固定件14以及可动件16而在轴向的两个外侧相互分离地配置,利用上板簧40将固定件14的上端部和可动件16的上端部相互连结,并且,利用下板簧42将固定件14的下端部和可动件16的下端部相互连结。此外,由于上下的板簧40、42以接触状态而与固定件14以及可动件16重叠,因此优选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上下的板簧40、42。
这样,对于利用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上下的板簧40、42而相互连结的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因上下的板簧40、42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而允许它们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的移位,并且,利用上下的板簧40、42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将它们相互定位。另外,在停止向线圈18、18通电的状态下,基于上下的板簧40、42的弹性而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弹性地保持于相对的初始位置。
另外,在上下的板簧40、42形成的第一贯通孔46的外周部分与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和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的径向之间的间隙38对应地在周向上延伸,并且,在上下的板簧40、42形成的第二贯通孔48与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和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的径向之间的间隙38对应地在周向上延伸。而且,在上下的板簧40、42形成的第一贯通孔46和第二贯通孔48,配置于在轴向的投影中相对于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和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的径向之间的间隙38重叠的、与间隙38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的板簧40、42的第一贯通孔46的外周部分、第二贯通孔48以及间隙38均具有在与中心轴大致相同的中心圆的周向上延伸的圆弧形状。另外,上下的板簧40、42的第一贯通孔46的外周部分和第二贯通孔48具有彼此大致形同的形状,并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
进一步,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以及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在周向上局部地位于第一贯通孔46和第二贯通孔48的轴向投影上,第一贯通孔46以及第二贯通孔48在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以及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的各自的轴向延长线上开口。换言之,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以及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的径向上的对置面间距离比第一贯通孔46以及第二贯通孔48的径向宽度尺寸小,上述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以及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在轴向上的投影中位于第一贯通孔46以及第二贯通孔48的宽度方向内侧。此外,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和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可以均位于第一贯通孔46和第二贯通孔48的轴向投影上,并且,上述内周面50和外周面51的至少一方可以以在轴向上的投影中与第二贯通孔48的宽度方向端缘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在径向上与第二贯通孔48的宽度方向端缘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和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的双方可以配置为在轴向上的投影中与第二贯通孔48的宽度方向端缘重叠,上述内周面50和外周面51的径向上的对置面间距离可以设定为与第二贯通孔48的径向宽度尺寸相同。
更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板簧40的第一贯通孔46和下板簧42的第一贯通孔46配置于周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上板簧40的第二贯通孔48和下板簧42的第二贯通孔48配置于周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总之,本实施方式中的上板簧40和下板簧42以使得第一贯通孔46以及第二贯通孔48的周向上的位置分别彼此相同的方式相互决定周向上的朝向。由此,上板簧40的第一贯通孔46和下板簧42的第一贯通孔46形成于轴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而串联地配置,并且,上板簧40的第二贯通孔48和下板簧42的第二贯通孔48形成于轴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而串联地配置。
另外,在下板簧42的下方配设有弹性连结橡胶52。弹性连结橡胶52为近似圆环板形状的橡胶弹性体,在其内周端部硫化粘接有内连结部件54,并且,在其外周端部硫化粘接有外连结部件56。
内连结部件54整体形成为小径的近似圆筒形状,弹性连结橡胶52的内周端部遍及整周而连续地硫化粘接于内连结部件54的向外周突出的轴向中间部分。而且,内连结部件54从下方与下板簧42的内周端部重叠,从上方将连结用螺栓60插通于可动件16、上下的板簧40、42以及内连结部件54的各中央孔,并且,将连结用螺母62螺合装配于形成有螺纹牙的连结用螺栓60的下端部,由此在上下方向上将上述可动件16、上下的板簧40、42以及内连结部件54相互连结为一体。
此外,上板簧40和下板簧42的各螺栓插通孔44均形成为直径比连结用螺栓60的轴部的外径尺寸大,并且,可动件16的中心孔和内连结部件54的中心孔以与连结用螺栓60的轴部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直径而形成。
外连结部件56具有朝向外周开口的侧翻槽形状,位于内周端的槽底壁重叠固接于弹性连结橡胶52的外周面。另外,下侧的槽侧壁比上侧的槽侧壁更大幅地向外周突出。而且,使外连结部件56的上侧的槽侧壁从下方与下板簧42的外周端部重叠,并利用后述的壳体64使外连结部件56与固定件14以及下板簧42的外周端部固定。
而且,将内连结部件54固定于可动件16,并且,将外连结部件56固定于固定件14,由此利用弹性连结橡胶52在比下板簧42靠下方的位置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互弹性连结,经由弹性连结橡胶52由固定件14对可动件16进行弹性支承。
另外,固定件14固定于壳体64。壳体64是由金属等形成的高刚性的部件,其整体形成为中空圆柱形状。更具体而言,壳体64构成为包括:近似圆筒形状的中间筒部件66;盖部件68,其将中间筒部件66的上开口部封闭;以及底部件70,其将中间筒部件66的下开口部封闭。
中间筒部件66具有薄壁大径的近似圆筒形状,在上端部具备上铆接片72,并且在下端部具备下铆接片74。另外,固定件14以使得外磁轭20、20重叠的状态而插入于中间筒部件66的上下中间部分,因此,为了防止磁力线的泄漏,优选由铝合金等非磁性材料形成中间筒部件66。
盖部件68具有方向颠倒的烟灰缸形状,在开口部具备凸缘状的上铆接部76。在该上铆接部76从上方与上板簧40的外周端部重叠并插入于中间筒部件66的状态下,使中间筒部件66的上铆接片72向内周弯曲而从上方与上铆接部76重叠,由此将盖部件68固定于中间筒部件66的上部,利用盖部件68将中间筒部件66的上开口封闭。此外,在盖部件68的径向中央下表面固接有近似圆板形状的上止动橡胶78。
底部件70具有近似有底圆筒形状,在开口部具备凸缘状的下铆接部80。利用中间筒部件66的下铆接片74将该下铆接部80铆接固定,由此将底部件70固定于中间筒部件66的下部,并利用底部件70将中间筒部件66的下开口封闭。此外,在底部件70的径向中央上表面固接有近似圆板形状的下止动橡胶82。
进一步,在弹性连结橡胶52的外周端部固接的外连结部件56的下侧的槽侧壁在上下方向上与底部件70的下铆接部80重叠,外连结部件56和底部件70一起铆接固定于中间筒部件66。由此,将固定件14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于盖部件68的上铆接部76与底部件70的下铆接部80之间,使固定件14相对于壳体64定位。
对于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的能动型减振器12,将对固定件14进行支承的壳体64固定于作为减振对象部件的车辆车身84,由此将该能动型减振器12安装于车辆,在装配于车辆的状态下,借助弹性连结橡胶52而将可动件16弹性支承于车辆车身84。壳体64相对于车辆车身84的安装构造并未特别限定,例如,除了可以借助外嵌于中间筒部件66、底部件70的托架进行螺栓固定、或者直接将中间筒部件66、底部件70向车辆车身84的压入孔压入而进行固定以外,还可以通过焊接而将壳体64固定于车辆车身84。
而且,通过向固定件14的线圈18、18通电而在外磁轭20、20各自的上下的磁极形成部24、26形成磁极,由此使得磁性的吸引力以及排斥力分别作用于上侧的外磁轭20与上内磁轭34之间、以及下侧的外磁轭20与下内磁轭36之间,从而使得可动件16相对于固定件14在轴向上进行相对移位。
根据减振对象振动的频率而控制向线圈18、18的通电,由此以目标频率使可动件16在上下方向上激振。而且,使得从可动件16经由弹性连结橡胶52而传递至壳体64的激振力作用于车辆车身84,由此以抵消的方式而减弱车辆车身84的振动。
在形成为这样的依照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能动型减振器12中,作为发挥激振力的致动器而采用了电磁式致动器10。该电磁式致动器10在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互连结的上板簧40和下板簧42形成有第一贯通孔46和第二贯通孔48,并且,第一贯通孔46和第二贯通孔48在轴向上的投影中相对于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之间的间隙38重叠。由此,在装配壳体64的盖部件68之前利用上下的板簧40、42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互连结的状态下,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之间的间隙38通过第一贯通孔46和第二贯通孔48而露出。因此,在利用上下的板簧40、42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互连结的状态下,例如,除了通过第一、第二贯通孔46、48以目视的方式确认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或者对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对置面间距离(间隙38的径向宽度尺寸)进行测定以外,还能够通过第一、第二贯通孔46、48插入纤维内窥镜(fiberscope)这样的检查用器具等。
进一步,第一、第二贯通孔46、48的径向宽度尺寸大于间隙38的径向宽度尺寸,并且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和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均通过第一、第二贯通孔46、48而露出,因此,容易更准确地掌握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相对的径向位置。
特别是根据以下说明的那样的电磁式致动器10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径向上简单且高精度地对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进行定位。
即,首先,将固定件14插入于壳体64的中间筒部件66,并且,将可动件16插入于固定件14。进一步,分别从一方的开口部将上板簧40和下板簧42插入于中间筒部件66,使上述上板簧40和下板簧42分别与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上下的一方的表面重叠。更进一步,将具备内连结部件54以及外连结部件56的弹性连结橡胶52插入于中间筒部件66,使内连结部件54和外连结部件56从下方与下板簧42重叠。
接下来,使连结用螺栓60插通于上板簧40、可动件16、下板簧42以及内连结部件54的各中心孔,将连结用螺母62螺合装配于形成有螺纹牙的连结用螺栓60的下端部。此处,以不使上板簧40、可动件16、下板簧42以及内连结部件54在轴向上分离、且允许上板簧40以及下板簧42和可动件16以及内连结部件54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对移位的方式,对连结用螺栓60和连结用螺母62的旋入量进行调节而进行临时连结。
另外,接下来,将间隔夹具86插入于中间筒部件66。如图5所示,间隔夹具86具有多个间隔部88从近似圆环形状的插入规定部90突出的构造。间隔部88具有与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的在周向上延伸的弯曲板形状,其厚度尺寸设定为与在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之间需要设定的距离相同。进一步,间隔部88在周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并在周向上配置于与上下的板簧40、42的第一、第二贯通孔46、48对应的位置。上述多个间隔部88以彼此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而上下延伸,并在周向上以等间隔而配置。
利用环状的插入规定部90将本实施方式的多个间隔部88的基端部(图4中的上端部)一体地连结。但是,并非必须利用插入规定部90将多个间隔部88一体地连结,多个间隔部88也可以相互独立。进一步,例如,还能够采用插入规定部90在周向上分割为多个部分的构造等,可以利用插入规定部90的一部分将几个间隔部88相互连结、且利用插入规定部90的另一部分将另外几个间隔部88相互连结。更进一步,间隔部88和插入规定部90并不限定于一体构造,可以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后固定。
而且,如图4、图6所示,通过上板簧40的第一贯通孔46或者第二贯通孔48而将间隔夹具86的间隔部88向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之间的间隙38插入。由此,对于利用连结用螺栓60和连结用螺母62而与上下的板簧40、42临时连结的可动件16,使其相对于利用上下的板簧40、42和中间筒部件66相对地定位之后的固定件14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适当地移位,由此适当地设定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之间的距离。至此,完成根据间隔部88的厚度而对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之间的距离即间隙38的径向尺寸进行设定的间隙设定工序。此外,在图6中,为了容易理解将间隔夹具86的间隔部88向上板簧40的第一贯通孔46或者第二贯通孔48插通的情形,将具备内连结部件54以及外连结部件56的弹性连结橡胶52和中间筒部件66的图示省略。
进一步,将间隔夹具86的插入规定部90插入于中间筒部件66的上部且使其与上板簧40的上表面重叠,由此能够容易地规定间隔部88相对于间隙38的轴向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88在上下方向上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贯通,间隔部88的下端部插通于下板簧42的第一贯通孔46或者第二贯通孔48。此外,将插入规定部90形成为圆环形状,由此使得比上板簧40更向上方突出的连结用螺栓60的头部通过插入规定部90的中心孔而向上方露出。
这样,在利用间隔夹具86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对地定位的状态下,紧固扭矩作用于连结用螺栓60和连结用螺母62,从而将可动件16、上下的板簧40、42以及内连结部件54相互连结固定。由此,可动件16、上下的板簧40、42以及内连结部件54相互固定为一体,从而还阻止了可动件16以及内连结部件54相对于上下的板簧40、42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对移位。
接下来,从下方将预先准备的底部件70插入于中间筒部件66,利用中间筒部件66的下铆接片74将底部件70的下铆接部80铆接固定,由此将中间筒部件66和底部件70连结固定。此时,对于与底部件70的下铆接部80重叠的外连结部件56的下侧的槽侧壁,利用中间筒部件66的下铆接片74将其和下铆接部80一起铆接固定。
另外,接下来,在将间隔夹具86从中间筒部件66向上方拆除之后,将预先准备的盖部件68插入于中间筒部件66,使盖部件68从上方与上板簧40重叠。而且,使中间筒部件66的上铆接片72向内周折弯而与盖部件68的上铆接部76重叠,由此形成壳体64。另外,将盖部件68固定于中间筒部件66,由此将固定件14、上下的板簧40、42的外周端部以及外连结部件56定位于盖部件68的上铆接部76与底部件70的下铆接部80的上下之间。至此,完成具备电磁式致动器10的能动型减振器12的制造工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固定件14和上下的板簧40、42的外周端部相互固定之前,先利用连结用螺栓60和连结用螺母62将可动件16和上下的板簧40、42的中央部分固定,但是,例如若并非由盖部件68和底部件70将中间筒部件66的开口封闭的构造,则还可以在将固定件14和上下的板簧40、42相互固定之后利用连结用螺栓60和连结用螺母62而将可动件16、和上下的板簧40、42相互连结。进一步,若并非由盖部件68和底部件70将中间筒部件66的开口封闭的构造,则还可以在将固定件14以及可动件16的双方固定于上下的板簧40、42之后将间隔夹具86拆下并将间隔部88从间隙38拔出。
根据这样的依照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式致动器10的制造方法,根据间隔夹具86的间隔部88的厚度而简单且高精度地设定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之间的间隙38,其中,间隔夹具86通过上板簧40的第一、第二贯通孔46、48而插入于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径向之间。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获得作用于固定件14与可动件16之间的磁性的吸引力以及排斥力,从而,例如在使用电磁式致动器10的能动型减振器12中能够获得优异的减振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并列设置多个间隔部88,上述多个间隔部88均通过上板簧40的第一、第二贯通孔46、48而插入于固定件14与可动件16之间,因此,在周向上的多处部位利用间隔部88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互定位。由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实现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定位,从而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而获得作为目的的激振力。
而且,多个间隔部88、和供这些间隔部88插入的第一贯通孔46的外周部分以及第二贯通孔48分别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在周向上以等间隔而排列配置,因此,无需使特定的间隔部88和特定的贯通孔46、48在周向上彼此对位,容易将间隔部88向贯通孔46、48插入。而且,根据在周向上以等间隔插入的、形状彼此相同的间隔部88而设定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的大小,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对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进行设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间隔部88形成为与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且在周向上延伸的弯曲板形状,外周面在周向上以一定的程度的宽度而相对于固定件14的内周面50抵接,并且,内周面在周向上以一定的程度的宽度而相对于可动件16的外周面51抵接。故此,当通过将间隔部88插入于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而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对地定位时,能够利用间隔部88而将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稳定地保持于适当的位置。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记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上下的板簧40、42的第一、第二贯通孔46、48的形状不过是示例而已,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贯通孔。具体而言,例如,如图7所示的板簧100那样,可以在周向上形成六个相同形状的贯通孔102。图7所示的板簧100的贯通孔102的内周部分形成为近似扇形的弹性调节部104,并且,外周部分形成为在周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间隔插通部106,间隔插通部106的周向长度比弹性调节部104的周向长度长。这样的板簧100对贯通孔102的间隔插通部106和固定件与可动件的径向之间的间隙进行定位,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间隔夹具的间隔部通过间隔插通部106而插入于固定件和可动件的径向之间。
进一步,形成于板簧的贯通孔的数量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形成有在周向上连结为近似C字状的一个贯通孔。在该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图8所示那样的间隔夹具110。即,间隔夹具110可以仅具备一个弯曲板形状的间隔部112,并能够将该间隔部112插通于板簧中在周向上以近似C字状延伸的贯通孔,其中,该间隔部112从插入规定部90突出、且以在周向上不足一周的C字状延伸。
更进一步,间隔夹具的间隔部优选形成为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那样的弯曲板形状,但是,例如还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间隔夹具120那样的杆状的间隔部122,只要将间隔部的尺寸设为与固定件和可动件的径向之间的适当的距离相等、且通过间隔部的插入而将固定件和可动件定位于适当的相对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如下构造:配设有上下的板簧40、42,在上述多个板簧40、42分别形成有贯通孔46、48,但是,例如,也可以仅在上板簧形成贯通孔,并且在下板簧在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不形成贯通孔。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例子:使间隔夹具86的间隔部88仅从上方插通于贯通孔46、48、间隙38,但是,也可以采用形成为上下对称构造的两个间隔夹具,使上侧的间隔夹具的间隔部相对于上板簧从上方插通,并且使下侧的间隔夹具的间隔部相对于下板簧从下方插通,由此将间隔部从上下侧分别插入于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的间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调节板簧40、42的弹性特性而形成有形成为扇形孔截面形状的第一贯通孔46的内周部分,但是,也可以采用具备例如调节弹性特性的近似漩涡状的孔、且具有一边相对于周向倾斜一边在径向上延伸的多个臂部的形状的板簧等。此外,贯通孔可以利用对板簧的弹性特性进行调节的孔(弹性调节孔),也可以以使弹性调节孔局部地扩张的方式一体地形成贯通孔,还可以相对于弹性调节孔独立地形成贯通孔。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相对于筒状的固定件14将可动件16插入的构造,但是,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构造等:可动件形成为筒状,固定件向可动件的内周插入。此外,并非必须将线圈18设置于固定件14,可以形成可动件具备线圈、且固定件具备永久磁铁的构造。
另外,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限定于能动型减振器用的电磁式致动器,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用的电磁式致动器。进一步,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磁式致动器还不限定用于汽车,例如在以洗衣机等家电为减振对象的能动型减振器等中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符号说明
10:电磁式致动器、12:能动型减振器、14:固定件、16:可动件、38:间隙、40:上板簧(板簧)、42:下板簧(板簧)、46:第一贯通孔(贯通孔)、48:第二贯通孔(贯通孔)、52:弹性连结橡胶、86、110、120:间隔夹具、90:插入规定部、88、112、122:间隔部、100:板簧、102:贯通孔。

Claims (10)

1.一种电磁式致动器(10),其具备使得激振力作用于彼此的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在与激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隙(38)地配置该固定件(14)和该可动件(16),并且设置有将该固定件(14)和该可动件(16)相互连结的板簧(40、42、100),利用板簧(40、42、100)而允许上述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激振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并在与激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上述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互定位,
所述电磁式致动器(10)的特征在于,在厚度方向上将所述板簧(40、42、100)贯通的贯通孔(46、48、102)形成于该板簧(40、42、100)的与所述固定件(14)和所述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以在激振方向上分离的方式配设有多个所述板簧(40、42、100),并且,这些板簧(40、42、100)的所述贯通孔(46、48、102)形成于在激振方向上相互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固定件(14)以及所述可动件(16)在激振方向的两个外侧配设所述板簧(40、42、10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簧(40、42、100)形成有多个所述贯通孔(46、48、102),上述多个贯通孔(46、48、102)在与所述固定件(14)和所述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的周向上排列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46、48、102)具有在与所述固定件(14)和所述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的周向上延伸的孔截面形状。
6.一种能动型减振器(12),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所述固定件(14)安装于减振对象部件,经由弹性连结橡胶(52)由该减振对象部件对所述可动件(16)进行弹性支承。
7.一种电磁式致动器(10)的制造方法,该电磁式致动器(10)具备使得激振力作用于彼此的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在与激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隙(38)地配置该固定件(14)和该可动件(16),并且设置有将该固定件(14)和该可动件(16)相互连结的板簧(40、42、100),利用板簧(40、42、100)而允许上述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的激振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并在与激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上述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相互定位,
所述电磁式致动器(10)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间隙(38)设定工序,在该间隙(38)设定工序中,通过在所述板簧(40、42、100)形成的贯通孔(46、48、102)而将间隔夹具(86、110、120)插入于所述固定件(14)和所述可动件(16)之间,利用该间隔夹具(86、110、120)而设定上述固定件(14)和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夹具(86、110、120)具备通过该贯通孔(46、48、102)而插入于所述固定件(14)和所述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隔部(88、112、122),并且,该间隔夹具(86、110、120)具备对该间隔部(88、112、122)的端部进行支承的插入规定部(9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簧(40、42、100)形成有多个贯通孔(46、48、102),上述多个贯通孔(46、48、102)在与所述固定件(14)和所述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的周向上排列地配置,并且,所述间隔夹具(86、120)具备多个所述间隔部(88、122),利用所述插入规定部(90)将上述多个间隔部(88、122)一体地连结,并且,上述多个该间隔部(88、122)设置为与该多个贯通孔(46、48、102)对应、且在周向上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磁式致动器(10)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46、48、102)具有在与所述固定件(14)和所述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的周向上延伸的孔截面形状,并且,所述间隔部(88、112、122)形成为在与该固定件(14)和该可动件(16)之间的间隙(38)对应的周向上延伸的板状。
CN201710344914.3A 2016-05-27 2017-05-16 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其的能动型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4485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6774A JP6688681B2 (ja) 2016-05-27 2016-05-27 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制振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6-106774 2016-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8538A true CN107448538A (zh) 2017-12-08
CN107448538B CN107448538B (zh) 2019-05-10

Family

ID=60418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44914.3A Active CN107448538B (zh) 2016-05-27 2017-05-16 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其的能动型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0142B2 (zh)
JP (1) JP6688681B2 (zh)
CN (1) CN1074485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86577A (ja) 2017-11-02 2019-06-06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投影システム
JP7081791B2 (ja) * 2018-02-28 2022-06-07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8999925A (zh) * 2018-09-17 2018-12-14 中科振声(苏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主被动一体化隔振器系统
KR20220002881A (ko) 2019-04-11 2022-01-07 콘티넨탈 엔지니어링 서비시스 게엠베하 자동차에서의 고성능 저음 재생을 위한 강성 구조물용 진동 작동기
JP7339021B2 (ja) * 2019-05-30 2023-09-05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728762B (zh) * 2020-03-27 2021-05-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減低機械手臂振動之方法
WO2022027121A1 (fr) * 2020-08-03 2022-02-10 Gilbert Bouchard Générateur gravitationnel de vibrations acoustiques multifréquences (ggvam) avec résonateur calibré et cylindre de protection anti-transmission
DE102020213768A1 (de) * 2020-11-02 2022-05-05 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 Gmbh Aktuator zur Anregung von Schwingungen umfassend einen Antrieb mit verbesserter Dämpfung
CN217388499U (zh) * 2021-05-06 2022-09-06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0375A (en) * 1994-07-20 1995-09-12 Shaw Industries Limited Geophone shock absorber
WO2000049309A3 (en) * 1999-02-22 2000-12-07 Cooper Tire & Rubber Co Apparatus for vibrations attenuation using electronic and electromagnetic actuation
CN102205313A (zh) * 2010-02-16 2011-10-05 三洋精密株式会社 往复振动发生器
CN102362093A (zh) * 2009-04-08 2012-02-22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能动型减振器及能动型减振器的制造方法
CN104776140A (zh) * 2014-01-10 2015-07-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电磁式致动器、能动型减振装置及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US20170219039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Honda Motor Co., Ltd. Characteristic value variable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and characteristic value variable vibration isol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23101U (zh) * 1977-03-09 1978-09-30
US8104750B2 (en) * 2007-10-22 2012-01-31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nd electric actuator for use in the same
JP2011094750A (ja) * 2009-10-30 2011-05-12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5496822B2 (ja) * 2010-08-20 2014-05-2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制振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302678B2 (ja) * 2014-01-16 2018-03-2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能動型制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0375A (en) * 1994-07-20 1995-09-12 Shaw Industries Limited Geophone shock absorber
WO2000049309A3 (en) * 1999-02-22 2000-12-07 Cooper Tire & Rubber Co Apparatus for vibrations attenuation using electronic and electromagnetic actuation
CN102362093A (zh) * 2009-04-08 2012-02-22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能动型减振器及能动型减振器的制造方法
CN102205313A (zh) * 2010-02-16 2011-10-05 三洋精密株式会社 往复振动发生器
CN104776140A (zh) * 2014-01-10 2015-07-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电磁式致动器、能动型减振装置及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US20170219039A1 (en) * 2016-01-29 2017-08-03 Honda Motor Co., Ltd. Characteristic value variable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and characteristic value variable vibration isol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30142B2 (en) 2020-04-21
US20170346363A1 (en) 2017-11-30
CN107448538B (zh) 2019-05-10
JP6688681B2 (ja) 2020-04-28
JP2017212859A (ja) 2017-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48538A (zh) 电磁式致动器和使用其的能动型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01580B (zh) 电磁式致动器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和能动型防振装置
CN104791404B (zh) 电磁式致动器、能动型减振装置及能动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5474799B2 (ja) 能動型制振器および能動型制振器の製造方法
CN107420479B (zh) 电磁式致动器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
CN101952909B (zh) 操纵磁体
US20140238793A1 (en) Electromagnetic suspension apparatus
JP2008002551A (ja) 能動型制振器
EP2503181A1 (en) Fluid-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3203487B1 (en) Electromechanical solenoid having a pole piece alignment member
CN106795938B (zh) 防振用电磁式致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778238B2 (ja) マウントブッシュ
WO2013031170A1 (ja) 減衰力可変ダンパ
KR101598745B1 (ko) 자기 점성 유체 완충기 및 그것에 사용되는 코일 어셈블리의 제조 방법
CN107339366B (zh) 电磁式致动器以及能动型减振装置
JP2007218418A (ja) 能動型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643602B2 (ja) 能動型防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8700217B (zh) 电动阀
JP6836417B2 (ja) 防振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3574132A (zh) 电磁阀
CN109058361A (zh) 磁性动态阻尼组件
JP2020185548A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5237202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防振装置
JP6118039B2 (ja)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37182B2 (ja) 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