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1764B -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31764B
CN107431764B CN201680018787.1A CN201680018787A CN107431764B CN 107431764 B CN107431764 B CN 107431764B CN 201680018787 A CN201680018787 A CN 201680018787A CN 107431764 B CN107431764 B CN 1074317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chart
subject
program line
light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87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31764A (zh
Inventor
内田亮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31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1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1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1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08Control effect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onse,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received by the camera, of a built-in light-sensitive device
    • G03B7/091Digital circuits
    • G03B7/097Digital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both exposure time and aper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18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in accordance with light-reducing "factor" of filter or other obturator used with or on the lens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5Detection of flicker frequency or suppression of flicker wherein the flicker is caused by illumination, e.g. due to fluorescent tube illumination or pulsed LED illum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适当地选择第1及第2程序线图的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被摄体信息获取部根据来自摄像元件的摄像信号,获取主要被摄体与离主要被摄体最远的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差即被摄体距离差。程序线图存储部存储有以第1曝光量EV1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1程序线图及以大于第1曝光量EV1的第2曝光量EV2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2程序线图。摄影曝光确定部,在APD滤镜配置在光路上的情况下,当被摄体距离差为阈值以上且为容易产生模糊图像的摄影场景时选择第2程序线图,当被摄体距离差小于阈值且为难以产生模糊图像的摄影场景时选择第1程序线图。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变迹滤镜的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变迹滤镜(以下,称为APD滤镜)的摄影装置(参考专利文献1)。APD滤镜具有随着远离光轴而透光率下降这一光学特性。因此,光圈值越接近开放光圈值则基于APD滤镜的减光效果越明显。
APD滤镜通过不降低像面中的周边光量而仅对焦距没有对准的模糊图像(点光模糊等)降低周边光量,对模糊图像的轮廓赋予灰度,以实现美丽的模糊效果。若要通过APD滤镜来实现美丽的模糊效果,则前提在于在主要被摄体的背景中产生有模糊。若要在背景中产生模糊,则需要使景深变浅,且要求尽量打开光圈,优选设为开放光圈。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当APD滤镜插入在光轴上时,使用APD用程序线图来自动确定摄影曝光(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作为摄影光圈值为了优先确定开放光圈值,该APD用程序线图(以下,称为第2程序线图)与常规的程序线图(以下,称为第1程序线图)相比,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区域较长。因此,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1程序线图的情况相比,作为摄影光圈值为了优先确定开放光圈值,有时使摄影快门速度高速化。若摄影快门速度高速化,则可能会出现频闪等弊端,但使用APD滤镜的情况下,为了优先背景的模糊图像的生成,容许摄影快门速度的高速化。
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摄影装置中,当不插入APD滤镜时,使用第1程序线图。但是,在该摄影装置中,并不进行插拔APD滤镜的同时向第2程序线图的切换。因此,当进行APD滤镜的插拔时,存在用户须进行与程序线图的切换相关的操作的烦恼。
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摄影装置:与APD滤镜同样地,以美化主要被摄体的背景中产生的模糊图像的模糊效果为目的的柔焦镜可插拔地构成为在光轴上。在该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摄影装置中,也使用第1及第2程序线图。专利文献2中提出有,根据柔焦镜的插拔,自动地切换程序线图,以免用户须进行与程序线图的切换相关的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27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206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摄影装置中,也适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技术,可想到根据APD滤镜的插拔自动地切换第1程序线图与第2程序线图。在APD滤镜插入于光路上时所使用的第2程序线图,其目的在于通过优先使用开放光圈值而将景深维持为较浅,并且其前提在于主要被摄体与背景之间存在距离差,且在背景中可产生模糊图像的摄影场景下使用。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摄影装置中,对用户而言,有时需要以将APD滤镜插入于光路上的状态,且在主要被摄体与背景之间没有距离差且背景中不产生模糊图像的摄影场景下进行摄影。作为这种摄影场景,例如可想到在屋内对绘画等进行摄影的情况。
若在这种摄影场景下过度曝光,则在第2程序线图中,为了优先开放光圈值而将景深维持为较浅,进行快门速度的调整,而使摄影快门速度高速化。若摄影快门速度高速化,则在荧光灯等屋内光源下会出现频闪等弊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当地选择第1及第2程序线图的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备摄像元件、光圈、测光部、变迹滤镜、程序线图存储部、被摄体信息获取部及摄影曝光确定部。摄像元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光圈调整入射光的光量。测光部根据摄像信号进行测光。变迹滤镜配置在入射光的光路上。程序线图存储部存储第1程序线图及第2程序线图。第1程序线图以第1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第2程序线图以大于第1曝光量的第2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被摄体信息获取部根据摄像信号获取被摄体信息。摄影曝光确定部,当变迹滤镜配置在光路上且被摄体信息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第2程序线图,当变迹滤镜没有配置在光路上时及变迹滤镜配置在光路上且被摄体信息不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第1程序线图,并根据从基于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优选,被摄体信息获取部把主要被摄体与离主要被摄体最远的被摄体之间的被摄体距离差作为被摄体信息来获取,摄影曝光确定部将被摄体距离差为阈值以上设为第1条件。
优选,被摄体信息获取部除了被摄体距离差以外,还获取至主要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即主要被摄体距离作为被摄体信息,摄影曝光确定部将主要被摄体距离小于确定距离且被摄体距离差为阈值以上设为第1条件。
优选,被摄体信息获取部将基于摄像元件的摄像范围分割为多个块而按每一块求出被摄体距离,并从各块的被摄体距离求出主要被摄体距离及被摄体距离差。
优选,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快于第1程序线图的与第1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
优选,摄影装置具备机械快门,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为机械快门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
优选,摄像元件具有能够实现快于临界速度的摄影快门速度的电子快门功能,程序线图存储部存储以大于第2曝光量的第3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3程序线图,摄影曝光确定部,当满足第1条件且满足与第1条件不同的第2条件时选择第3程序线图,当满足第1条件且不满足第2条件时选择第2程序线图。
优选,电子快门功能为卷帘快门方式,摄影装置具备根据多帧摄像信号检测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的移动检测部,摄影曝光确定部将移动量为确定值以下设为第2条件。
优选,摄影装置具备从多帧摄像信号求出亮度值的变化而检测有无频闪的频闪检测部,摄影曝光确定部将没有检测到频闪设为第2条件。
优选,被摄体信息获取部除了被摄体距离差以外,还根据摄像信号检测有无被摄体的脸部,并且当主要被摄体距离小于确定距离且检测到脸部时获取脸部的大小作为被摄体信息,摄影曝光确定部将检测到脸部且脸部的大小为阈值以上设为第1条件。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主体能够安装具有变迹滤镜的第1透镜镜筒及不具有变迹滤镜的第2透镜镜筒。摄影装置主体具备摄像元件、光圈、测光部、程序线图存储部、被摄体信息获取部及摄影曝光确定部。摄像元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光圈调整入射光的光量。测光部根据摄像信号进行测光。程序线图存储部存储第1程序线图及第2程序线图。第1程序线图以第1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第2程序线图以大于第1曝光量的第2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被摄体信息获取部根据摄像信号获取被摄体信息。摄影曝光确定部,当安装有第1透镜镜筒且被摄体信息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第2程序线图,当安装有第2透镜镜筒时及安装有第1透镜镜筒且被摄体信息不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第1程序线图,并根据从基于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影装置具备:摄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光圈,其调整入射光的光量;测光部,其根据摄像信号进行测光;变迹滤镜,其配置在入射光的光路上;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以第1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1程序线图及以大于第1曝光量的第2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2程序线图;及被摄体信息获取部,其根据摄像信号获取被摄体信息,该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当变迹滤镜配置在光路上但被摄体信息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第2程序线图,当变迹滤镜没有配置在光路上时及变迹滤镜配置在光路上但被摄体信息不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第1程序线图,并根据从基于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变迹滤镜配置在光路上且被摄体信息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第2程序线图,当变迹滤镜没有配置在光路上时及变迹滤镜配置在光路上但被摄体信息不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第1程序线图,因此能够适当地选择第1及第2程序线图。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APD滤镜的光学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F值与T值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表示分割成多个块的摄像范围的图。
图6(A)是表示包括主要被摄体的AF区域中的AF评价值的例子的图。图6(B)是表示AF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AF评价值的第1例的图。图6(C)是表示相对于聚焦透镜的透镜位置的被摄体距离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景深与阈值的关系的图。
图8(A)是表示包括主要被摄体的AF区域中的AF评价值的例子的图。图8(B)是表示AF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AF评价值的第2例的图。图8(C)是表示相对于聚焦透镜的透镜位置的被摄体距离的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第1程序线图的图。
图10是表示第2程序线图的图。
图11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12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程序线图的选择步骤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程序线图的选择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程序线图的选择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第3程序线图的图。
图16是说明卷帘快门方式时的摄像动作的图。
图1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8是说明移动量的检测的图。
图19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程序线图的选择步骤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1是说明第5实施方式中的程序线图的选择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摄影装置10为镜头可换式的数码相机,且具备摄影装置主体11及可装卸地安装于摄影装置主体11的第1透镜镜筒12。第1透镜镜筒12为具有变迹(APD:Apodization)滤镜26(参考图2)的透镜镜筒。
在摄影装置主体11中设置有操作部13。在操作部13中包括电源按钮13A、快门按钮13B及模式切换转盘13C等。电源按钮13A在开/关摄影装置10的电源时被操作。
快门按钮13B为能够实现所谓的“半按”及“全按”的二级行程式开关。快门按钮13B通过半按操作输出S1开启信号,通过进行从半按进一步按压的全按而输出S2开启信号。摄影装置10,若从快门按钮13B输入S1开启信号,则执行自动调焦(AF:Auto Focus)控制及自动曝光控制等摄影准备处理,若输入S2开启信号,则执行摄影处理。
模式切换转盘13C切换动作模式。动作模式中有动态图像摄影模式、静态图像摄影模式及再生模式。在动态图像摄影模式下,通过实时取景显示中全按快门按钮13B,进行动态图像摄影。在静态图像摄影模式下,通过实时取景显示中全按快门按钮13B,进行静态图像摄影。在再生模式下,存储器46(参考图2)中所存储的动态图像或静态图像再生显示于显示部44(参考图2)。在实时取景显示中,并不记录图像而在显示部44(参考图2)实时进行图像显示。
在图2中,在摄影装置主体11中设置有透镜镜筒安装部11A。在透镜镜筒安装部11A安装有第1透镜镜筒12的基端部12A。在透镜镜筒安装部11A设置有电触头11B。电触头11B通过与基端部12A中所设置的电触头12B接触,使摄影装置主体11与第1透镜镜筒12电连接。
并且,在摄影装置主体11中代替具有APD滤镜26的第1透镜镜筒12可装卸地安装不具有APD滤镜26的第2透镜镜筒14。第2透镜镜筒14的基端部14A安装在摄影装置主体11的透镜镜筒安装部11A。与第1透镜镜筒12同样地,在第2透镜镜筒14的基端部14A设置有与透镜镜筒安装部11A的电触头11B接触的电触头14B。
第1透镜镜筒12具有聚焦透镜20、光圈22、ID(标识数据(Identification Data))存储部24及APD滤镜26。在第1透镜镜筒12的光轴LA上从被摄体侧依次配置有聚焦透镜20、光圈22及APD滤镜26。光轴LA相当于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的光路。
第2透镜镜筒14具有聚焦透镜20、光圈22及ID存储部25。在第2透镜镜筒14的光轴LA上从被摄体侧依次配置有聚焦透镜20及光圈22。
聚焦透镜20聚光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而进行成像。并且,聚焦透镜20根据后述的主控制部34的控制,通过马达28A的驱动沿光轴LA方向移动而调节摄影距离。马达28A为步进马达或伺服马达。
光圈22调整入射光的光量。光圈22根据后述的主控制部34的控制,通过马达28B的驱动使多片光圈叶片(未图示)移动而改变向后述的摄像元件32的入射光量。马达28B为步进马达或伺服马达。
ID存储部24、25存储有用于确定透镜镜筒的种类的ID。该ID为了通过后述的主控制部34来确定有无APD滤镜26而使用。在第1透镜镜筒12的ID存储部24存储有包括具有APD滤镜26这一信息的ID。在第2透镜镜筒14的ID存储部25存储有包括不具有APD滤镜26这一信息的ID。
当摄影装置主体11与第1透镜镜筒12连接时,ID存储部24中所存储的ID经由电触头11B、12B发送至摄影装置主体11。并且,当摄影装置主体11与第2透镜镜筒14连接时,ID存储部25中所存储的ID经由电触头11B、14B发送至摄影装置主体11。
如图3所示,APD滤镜26具有随着离光轴LA的距离变大而透光率下降这一光学特性。APD滤镜26不降低像面中的周边光量而仅对焦距没有对准的模糊图像(点光模糊等)降低周边光量。APD滤镜26通过这种光学特性,对模糊图像的轮廓赋予灰度,从而获得实现美丽的模糊效果的变迹效果。
关于APD滤镜26,光圈22的光圈值(F值)越接近开放值减光量越大。F值为由光圈22的有效孔径确定的光圈值,而没有考虑有效开口区域内的透光率。考虑了有效开口区域内的透光率的实际光圈值为T值。若将透光率设为P,则T值由通式(1)表示。
T=F/P1/2……(1)
若对(1)的透光率P适用APD滤镜26的透光率,则可得到考虑了APD滤镜26的光学特性的T值。T值与F值的关系以图4所示的曲线来表示。关于T值,F值越接近开放值与F值的差异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APD滤镜26,若F值超过2.8,则减光量大致成为零,可在F值为2.8以下的区域获得减光效果。即,可获得变迹效果的F值的阈值Fth为“2.8”。
图4中记载有由式(2)及式(3)定义的AV(F)及AV(T)。AV(F)为与F值对应的AV(光圈值(Aperture Value))。AV(T)为与T值对应的AV。
AV(F)=2×log2(F)……(2)
AV(T)=2×log2(T)……(3)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圈22的开放光圈值Fmin为“1.4”。根据图4,与开放光圈值Fmin对应的T值为“2.0”。因此,光圈22设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时的基于APD滤镜26的减光量相当于AV的1级份(将光量设为1/2的值)。
在摄影装置主体11的内部设置有快门单元30、摄像元件32、主控制部34、图像处理部36、AF控制部38、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曝光控制部42、显示部44及存储器46。
快门单元30为焦平面快门等机械快门。快门单元30以可遮挡透镜镜筒安装部11A与摄像元件32之间的光路的方式设置。快门单元30根据后述的主控制部34的控制通过快门马达31驱动而进行开闭动作。
摄像元件32对经由快门单元30所射入的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从摄像元件32输出的摄像信号输入至图像处理部36。摄像元件32为CMOS(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传感器,且具有电子快门功能。该电子快门功能的快门速度可由主控制部34控制。
主控制部34具备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存储有该CPU中所使用的程序及参数的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及用作CPU的工作存储器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等(均未图示)。主控制部34与摄影装置10的各部电连接,并根据从操作部13输入的操作信号,统一控制摄影装置10整体。主控制部34从快门按钮13B接收S1开启信号及S2开启信号。并且,主控制部34从模式切换转盘13C确定当前所设定的动作模式。
并且,主控制部34经由电触头11B从ID存储部24、25接收ID。主控制部34根据所接收的ID,确定与摄影装置主体11连接的透镜镜筒的种类(是否为第1透镜镜筒12及第2透镜镜筒14中的任一个)。
并且,主控制部34根据所确定的透镜镜筒的种类,判定有无APD滤镜26。具体而言,主控制部34,当所确定的透镜镜筒为第1透镜镜筒12时,判定为有APD滤镜26,当所确定的透镜镜筒为第2透镜镜筒14时,判定为没有APD滤镜26。而且,主控制部34将该判定结果作为APD滤镜信息而发送至摄影曝光确定部56。
图像处理部36由从摄像元件32接收的摄像信号生成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36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发送至显示部44及存储器46。在显示部44显示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在存储器46中存储图像数据。并且,图像处理部36通过对所接收的摄像信号进行Y/C转换而生成亮度信号,并将所生成的亮度信号发送至曝光控制部42。
AF控制部38根据摄像信号,通过对比度AF方式执行AF控制。AF控制中,使聚焦透镜20移动,并且根据摄像信号计算出AF评价值(高频成分的累计值)。而且,AF控制部38检测AF评价值成为最大的聚焦透镜20的位置(对焦位置),并向该对焦位置使聚焦透镜20移动。AF评价值与图像的对比度对应。求出主要被摄体的对焦位置的AF区域例如为摄像范围的中央区域。AF控制部38从摄像信号中AF区域中所包含的信号计算出AF评价值而检测对焦位置。另外,在将光圈22开放的状态下进行该对焦位置的获取。
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根据摄像信号,获取视角内的与被摄体相关的被摄体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摄体信息为主要被摄体与离主要被摄体最远的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差(被摄体距离差)。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将摄像元件32的摄像范围48分割为多个块,并按每一块求出被摄体距离,从各块的被摄体距离求出被摄体距离差。
例如,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将摄像范围48分割为块B1~B9这9个块。位于摄像范围48中央的块B5为前述的AF区域。在块B5中包括主要被摄体49的图像。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关于块B5的对焦位置(主要被摄体49的对焦位置)使用通过AF控制部38对AF区域所获得的对焦位置。
并且,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关于AF区域即块B5的周围的块B1~B4、B6~B9,控制AF控制部38而按每一块进行AF控制。由此,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分别对块B1~B4、B6~B9获取主要被摄体49以外的被摄体的对焦位置。另外,在将光圈22开放的状态下进行该对焦位置的获取。
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根据对各块B1~B9所得到的各对焦位置,对各块B1~B9求出被摄体距离。如图6(A)所示,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根据AF区域即块B5的对焦位置L5,求出至主要被摄体49(参考图5)的被摄体距离。该块B5中的被摄体距离与图6(C)所示的主要被摄体距离Dm对应。并且,如图6(B)所示,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根据AF区域以外的块B1~B4、B6~B9的各对焦位置,分别求出至主要被摄体49以外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例如,根据块B3的对焦位置L3,可求出至被摄体50(参考图5)的被摄体距离。该块B3中的被摄体距离与图6(C)所示的被摄体距离Dn对应。
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通过比较所求出的主要被摄体距离Dm与其他被摄体距离,求出离主要被摄体49最远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与主要被摄体距离Dm之间的被摄体距离差Rx。被摄体距离差Rx与包括主要被摄体49的图像的块的对焦位置与包括离主要被摄体49最远的被摄体的图像的块的对焦位置之间的距离差对应。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经由主控制部34将所求出的被摄体距离差Rx发送至摄影曝光确定部56。
具体而言,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求出块B1~B4、B6~B9的各被摄体距离与主要被摄体距离Dm之间的距离差(差的绝对值),并将最大的距离差设为被摄体距离差Rx。在图6(B)所示的例子中,块B3的对焦位置L3离块B5的对焦位置L5的距离最远。主要被摄体距离Dm与块B3中所包括的被摄体50的被摄体距离Dn之间的距离差(|Dn-Dm|)最大,该距离差成为被摄体距离差Rx。
通过将该被摄体距离差Rx与根据景深确定的阈值Rth进行比较,能够判定是否容易在已对焦的主要被摄体49的背景中产生模糊图像。如图7所示,阈值Rth为将光圈22设为开放时的景深DOF设为n倍的值。该常数n设定为0.5以上的值。
因此,如图6(B)所示,当被摄体距离差Rx满足Rx≥Rth的关系时,容易在主要被摄体49的背景中产生模糊图像。另一方面,如图8(A)~图8(C)所示,当被摄体距离差Rx满足Rx<Rth的关系时,难以在主要被摄体49的背景中产生模糊图像。图8(A)表示包括主要被摄体49的AF区域(块B5)的对焦位置L5。图8(B)表示满足Rx<Rth时的被摄体距离差Rx。图8(C)表示主要被摄体49的主要被摄体距离Dm及离主要被摄体49最远的被摄体50的被摄体距离Dn。
曝光控制部42根据亮度信号,确定摄影中最佳的曝光量、快门速度及光圈值(以下,称为摄影曝光量、摄影快门速度及摄影光圈值)。曝光控制部42具备测光部52、程序线图存储部54及摄影曝光确定部56。
测光部52通过根据从图像处理部36接收的亮度信号计算出测光值而进行被摄体的测光。测光部52将所计算出的测光值发送至摄影曝光确定部56。
程序线图存储部54存储有图9所示的第1程序线图P1及图10所示的第2程序线图P2。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以满足APEX(曝光量相加系统(Additive system ofPhotographic EXposure))计算式(4)的EV(曝光值(Exposure Value))、AV及TV(时间值(Time Value))来表示。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中,对1个EV由一组AV及TV相对应。
EV=AV+TV……(4)
EV表示曝光量。TV存在快门速度t(单位:秒)与式(5)的关系。
TV=-log2(t)……(5)
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中将AV使用前述的AV(F)来表示。
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为多级光圈方式。多级光圈方式的程序线图中,AV取离散值,因此伴随从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EV的变化而摄影光圈值(AV)频繁发生变化得以防止。
第1程序线图P1基本上在不具有APD滤镜26的第2透镜镜筒14与摄影装置主体11连接的情况下使用。如图9所示,第1程序线图P1中,曝光量为第1曝光量EV1以下的区域中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开放光圈值Fmin与“AV(F)=1”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EV1=12。并且,与第1曝光量EV1对应的快门速度TV1为“11”。
第2程序线图P2基本上在具有APD滤镜26的第1透镜镜筒12与摄影装置主体11连接的情况下使用。如图10所示,第2程序线图P2中,曝光量为第2曝光量EV2以下的区域中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第2曝光量EV2为大于第1曝光量EV1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EV2=14。第2程序线图P2中,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的区域长于第1程序线图P1。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1程序线图的情况相比,作为摄影光圈值更优先确定开放光圈值Fmin。
与第2曝光量EV2对应的快门速度TV2为“13”。该快门速度TV2快于第1程序线图P1的与第1曝光量EV1对应的快门速度TV1。在本实施方式中,快门速度TV2设为快门单元30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
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通过根据从测光部52接收的测光值进行规定的运算,计算出适当的摄影曝光量EV。并且,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从主控制部34接收的APD滤镜信息及被摄体信息,通过后述的方法从程序线图存储部54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或第2程序线图P2。
摄影曝光确定部56使用所选择的程序线图并根据通过上述运算求出的摄影曝光量EV,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主控制部34将通过摄影曝光确定部56确定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分别对光圈22及快门单元30进行设定。
接着,参考图11所示的流程图对摄影装置10的摄影动作进行说明。若通过电源按钮13A的操作开启摄影装置10的电源,则主控制部34检测摄影装置主体11中是否连接有第1透镜镜筒12或第2透镜镜筒14,当检测到连接时,从所连接的透镜镜筒获取ID(步骤S11)。并且,摄影装置10中,根据模式切换转盘13C的设定,执行静态图像摄影模式或动态图像摄影模式,并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若该实时取景显示中半按快门按钮13B而主控制部34获取S1开启信号(步骤S12中“是”),则通过AF控制部38执行将AF区域作为对象的前述的AF控制(步骤S13)。
图像处理部36从摄像信号获取亮度信号(步骤S14),并将亮度信号发送至测光部52。测光部52根据所接收的亮度信号计算出被摄体的测光值(步骤S15),并将测光值发送至摄影曝光确定部56。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所接收的测光值计算出摄影曝光量EV(步骤S16)。
而且,摄影曝光确定部56从程序线图存储部54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或第2程序线图P2(步骤S17)。
步骤S17的程序线图的选择动作根据图12所示的流程图进行。首先,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从主控制部34接收的APD滤镜信息,判定APD滤镜26是否配置在光路上(有无APD滤镜26)(步骤S31)。摄影曝光确定部56当判定为APD滤镜26没有配置在光路上时(步骤S31中“否”),从程序线图存储部54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步骤S35)。
另一方面,摄影曝光确定部56当判定为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步骤S31中“是”),使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获取被摄体信息(步骤S3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作为被摄体信息获取前述的被摄体距离差Rx。
而且,摄影曝光确定部56判定所获取的被摄体距离差Rx是否为阈值Rth以上(步骤S33)。当Rx≥Rth时(步骤S33中“是”),容易在主要被摄体的背景中产生模糊图像,因此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2程序线图P2(步骤S34)。
另一方面,当Rx<Rth时(步骤S33中“否”),难以在主要被摄体的背景中产生模糊图像,因此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步骤S35)。
返回到图11,摄影曝光确定部56使用所选择的程序线图并根据步骤S16中计算出的摄影曝光量EV,确定摄影曝光(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步骤S18)。主控制部34将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分别对光圈22及快门单元30进行设定(步骤S19)。
而且,在设定该摄影曝光后,若全按快门按钮13B而主控制部34获取S2开启信号(步骤S20中“是”),则执行摄影(步骤S21)。例如,当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若满足Rx≥Rth且选择第2程序线图P2而执行摄影,则通过APD滤镜26的效果对主要被摄体的背景中所产生的模糊图像的轮廓赋予灰度,从而获得美丽的模糊效果。
如此,在本发明的摄影装置10中,即使在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的情况下,当判定为满足Rx<Rth的条件(第1条件)且为难以在主要被摄体的背景中产生模糊图像的摄影场景时,不是选择APD用程序线图即第2程序线图P2,而是选择常规程序线图即第1程序线图P1。
若在这种难以产生模糊图像的摄影场景下使用第2程序线图P2,则当成为曝光过度时,为了优先开放光圈值而将景深维持为较浅,进行快门速度的调整而使摄影快门速度高速化。如此,若摄影快门速度高速化,则在荧光灯等屋内光源下有时会发生频闪等弊端。
在本发明的摄影装置10中,在上述摄影场景下,即使在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的情况下,也选择第1程序线图P1,从而得以防止频闪等弊端的发生。即,在本发明的摄影装置10中,可适当地选择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当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摄影曝光确定部56将满足Rx≥Rth设为用于选择第2程序线图P2的条件(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1条件)。该条件是用于产生赋予变迹效果的对象即模糊图像的条件。
但是,模糊图像用于衬托所对焦的主要被摄体的图像,因此须主要被摄体距离在某种程度上较小且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较大,否则无法衬托出主要被摄体。例如,在对位于远距离的建筑物或风景等进行摄影的摄影场景下,无法期待获得通过模糊图像衬托出主要被摄体的图像。
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摄影曝光确定部56除了满足Rx≥Rth以外,还将主要被摄体距离Dm小于确定距离设为条件(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1条件)而选择第2程序线图P2。
具体而言,在第2实施方式中,根据图13所示的流程图选择程序线图。摄影曝光确定部56当判定为光路上存在APD滤镜26时(步骤S31中“是”),首先判定主要被摄体距离Dm是否小于确定距离(步骤S41)。
当主要被摄体距离Dm小于确定距离时(步骤S41中“是”),摄影曝光确定部56作为被摄体信息获取被摄体距离差Rx(步骤S32)。而且,摄影曝光确定部56判定被摄体距离差Rx是否为阈值Rth以上(步骤S33),当为Rx≥Rth时(步骤S33中“是”),选择第2程序线图P2(步骤S34)。
另一方面,当主要被摄体距离Dm为确定距离以上时(步骤S41中“否”),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步骤S35)。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第2实施方式中,步骤S41及步骤S33与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1条件”对应。
如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根据被摄体距离差Rx进行程序线图的选择之前,根据主要被摄体距离Dm,当主要被摄体距离Dm为确定距离以上时,并不进行计算被摄体距离差Rx的动作而选择第1程序线图P1,因此也具有程序线图的选择处理高速化这一效果。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对位于远距离的建筑物或风景等进行摄影的摄影场景下,当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第2程序线图P2被选择而优先使用开放光圈值,从而景深维持为较浅。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对位于远距离的建筑物或风景等进行摄影的摄影场景下,即使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也选择第1程序线图P1,因此光圈被锁定而景深变深,从而容易获得对焦于整个被摄体的清晰的图像。
[第3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摄影曝光确定部56除了满足Rx≥Rth以外,还将主要被摄体距离Dm小于确定距离设为条件而选择第2程序线图P2。在第3实施方式中,当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除了满足Rx≥Rth以外,还将图像中被检测到的人物的脸部的大小为阈值以上设为条件而选择第2程序线图P2。
在第3实施方式中,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从图像处理部36接收根据摄像信号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并检测该图像中是否存在人物的脸部。例如,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预先存储有眼、鼻、口等与人物的脸部相关的脸部信息,并通过进行使用了该脸部信息的图像识别而从图像中进行脸部检测。
并且,当通过脸部检测检测到脸部时,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求出该脸部的大小。例如,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求出图像中作为脸部被检测到的区域的面积。
在通过模糊图像衬托主要被摄体的摄影场景下,需要将主要被摄体即脸部的图像中的大小加大至某种程度。因此,能否获得通过模糊图像衬托出主要被摄体的图像,能够根据脸部的大小(例如,面积)来判定。
具体而言,在第3实施方式中,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图14所示的流程图进行程序线图的选择。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APD滤镜信息,判定APD滤镜26是否配置在光路上(步骤S31)。摄影曝光确定部56当判定为APD滤镜26没有配置在光路上时(步骤S31中“否”),从程序线图存储部54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步骤S35)。
另一方面,摄影曝光确定部56当判定为光路上存在APD滤镜26时(步骤S31中“是”),使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进行脸部检测(步骤S51)。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根据摄像信号检测有无被摄体的脸部(步骤S52)。当检测到脸部时(步骤S52中“是”),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获取脸部的大小(步骤S53)。
摄影曝光确定部56判定通过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得到的脸部的大小是否为阈值以上(步骤S54)。当脸部的大小小于阈值时(步骤S54中“否”),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步骤S35)。另一方面,当脸部的大小为阈值以上时(步骤S54中“是”),摄影曝光确定部56获取前述的被摄体距离差Rx(步骤S32)。另外,在步骤S52中,即使在没有检测到脸部的情况下(步骤S52中“否”),也转至步骤S32。
若获取被摄体距离差Rx,则摄影曝光确定部56判定被摄体距离差Rx是否为阈值Rth以上(步骤S33)。当Rx≥Rth时(步骤S33中“是”),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2程序线图P2(步骤S34)。另一方面,当Rx<Rth时(步骤S33中“否”),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步骤S35)。在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54及步骤S33与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1条件”对应。
如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当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除了满足Rx≥Rth以外,还将图像中被检测到的脸部的大小为阈值以上设为条件而选择第2程序线图P2,因此在获得通过模糊图像衬托出主要被摄体的图像的摄影场景以外的情况下,不会选择第2程序线图P2而选择第2程序线图P2,从而频闪等弊端的发生得以防止。
[第4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快门单元30来控制快门速度,但也可以通过摄像元件32所具备的电子快门功能来控制快门速度。通常,电子快门功能与机械快门即快门单元30相比,可更高速地设定快门速度。如此,通过使用电子快门功能,能够将作为摄影光圈值而开放光圈值Fmin被确定的范围扩展至高曝光值侧。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程序线图存储部54除了图9所示的第1程序线图P1及图10所示的第2程序线图P2以外,还存储有图15所示的第3程序线图P3。第3程序线图P3以大于第2曝光量EV2的第3曝光量EV3以下的条件,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EV3=16。
与第3曝光量EV3对应的摄影快门速度TV3快于快门单元30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即快门速度TV2。例如,设为TV3=15。因此,在第3程序线图P3中,比TV2更高速侧的区域中所确定的摄影快门速度使用摄像元件32的电子快门功能来设定。
摄像元件32以卷帘快门方式进行摄像动作。如图16所示,摄像元件32按像素行进行电荷的复位、曝光及所积蓄的电荷的读出。按像素行电荷的复位时机与读出时机不同。在各像素行中从结束电荷的复位至开始电荷的读出期间相同。因此,按像素行曝光期间不同。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或动态图像摄影模式的情况下,重复进行最前的像素行至最后的像素行的复位及读出动作。
但是,在卷帘快门方式中,按像素行曝光期间不同,因此当主要被摄体出现移动时,主要被摄体像中可能会发生变形。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越大该变形越大。并且,在卷帘快门方式中,摄影快门速度越快该变形越大。这是因为,在卷帘快门方式中,摄影快门速度越快,各像素行的曝光期间的重合越小。
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摄影曝光确定部56除了满足Rx≥Rth这一条件(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1条件)以外,还满足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为确定值以下这一条件(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2条件)时选择第3程序线图P3。
在图17中,在第4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主体70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主体11的各结构以外,还设置有检测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的移动检测部72。
移动检测部72根据实时取景显示中从摄像元件32输出的多帧摄像信号,检测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例如,如图18所示,移动检测部72从图像处理部36获取实时取景显示中的时刻t1时所得到的1帧(第1帧)图像数据74及时刻t2时所得到的1帧(第2帧)图像数据75。移动检测部72将所获取的各图像数据74、75分别分割为多个区域,并按每一帧求出各区域的亮度值。各图像数据74、75中包括与主要被摄体76对应的具有特定的亮度值的区域。移动检测部72通过检测帧之间亮度值发生变化的区域,检测主要被摄体76的移动量。帧之间亮度值发生变化的区域数越多,越与主要被摄体76的移动量较大的情况对应。
在第4实施方式中,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图19所示的流程图进行程序线图的选择。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APD滤镜信息,判定APD滤镜26是否配置在光路上(步骤S31)。摄影曝光确定部56当判定为APD滤镜26没有配置在光路上时(步骤S31中“否”),从程序线图存储部54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步骤S35)。
另一方面,摄影曝光确定部56当判定为APD滤镜26配置在光路上时(步骤S31中“是”),使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0作为被摄体信息获取被摄体距离差Rx(步骤S32)。摄影曝光确定部56判定被摄体距离差Rx是否为阈值Rth以上(步骤S33)。当Rx<Rth时(步骤S33中“否”),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1程序线图P1(步骤S35)。
当Rx≥Rth时(步骤S33中“是”),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通过控制移动检测部72而使其检测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步骤S61)。移动检测部72将检测到的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发送至摄影曝光确定部56。
摄影曝光确定部56判定所接收的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是否为确定值以下(步骤S62)。当移动量为确定值以下时(步骤S62中“是”),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3程序线图P3(步骤S63)。另一方面,当移动量大于确定值时(步骤S62中“否”),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2程序线图P2(步骤S64)。在第4实施方式中,步骤S33与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1条件”对应,步骤S62与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2条件”对应。
如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根据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选择第2程序线图P2及第3程序线图P3,能够适当地使用电子快门功能。当移动量为确定值以下时选择第3程序线图P3,因此即使使用了摄像元件32的电子快门功能也防止主要被摄体的像中出现变形。
[第5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摄影曝光确定部56将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为确定值以下设为用于选择第3程序线图P3的条件,但在第5实施方式中,将没有检测到频闪设为条件(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2条件)而选择第3程序线图P3。这是因为,使用电子快门功能而摄影快门速度变得越快,越容易对图像产生频闪的影响。
在图20中,在第5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主体80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主体11的各结构以外,还设置有检测有无频闪的频闪检测部82。频闪为如下现象:在通过市电交流电源打开的荧光灯的照明下进行了拍摄时,因荧光灯的亮度变化的频率与摄像频率的差异,在摄像信号中出现时间上的明暗变化。该明暗变化在图像中表现为闪烁或纹路。
频闪检测部82从多帧摄像信号求出亮度值的变化而检测有无频闪。作为该频闪检测处理,可使用日本特开2005-3361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技术。频闪检测部82以以下方式进行频闪的检测,即,作为荧光灯的亮度变化的频率,假设50Hz的情况及60Hz的情况而进行频闪的检测。
频闪检测部82在实时取景显示中将摄像元件32的帧速率设为50Hz且将快门速度设为1/50秒而使摄像元件32周期性地进行成像动作。频闪检测部82根据各帧中输出的摄像信号,判定帧之间的视角中央的亮度值中是否有变化。当有亮度值的变化时,频闪检测部82判定为存在频闪。
之后,频闪检测部82将摄像元件32的帧速率设定为60Hz且将快门速度设定为1/60秒,而进行与上述相同的频闪检测动作,当帧之间的视角中央的亮度值中有变化时,判定为存在频闪。
在第5实施方式中,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图21所示的流程图进行程序线图的选择。在该流程图中,与第4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代替被摄体的移动量,进行频闪的检测(步骤S71),代替基于移动量的判定,进行基于有无频闪的检测的判定(步骤S72)。
在第5实施方式中,摄影曝光确定部56当通过频闪检测部82没有检测到频闪时(步骤S72中“否”)选择第3程序线图P3(步骤S73),当检测到频闪时(步骤S72中“是”)选择第2程序线图P2(步骤S74)。在第5实施方式中,步骤S33与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1条件”对应,步骤S72与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第2条件”对应。
如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根据有无频闪选择第2程序线图P2及第3程序线图P3,能够适当地使用电子快门功能。当没有频闪时选择第3程序线图P3,因此即使使用了摄像元件32的电子快门功能也能防止图像中出现频闪的影响。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主体可装卸的透镜可换型摄影装置为例子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透镜镜筒与摄影装置主体设为一体化的一体型摄影装置中。透镜可换型摄影装置中,通过更换透镜镜筒而从光路上插拔APD滤镜,但在一体型摄影装置中,设置从光路上插拔APD滤镜的机构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像元件32使用CMOS型图像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AF控制部38通过对比度AF方式进行AF控制,但也可以通过相位差AF方式进行AF控制。即,也可以通过相位差AF方式进行对分割了图5所示的摄像范围48的各块的对焦位置的获取。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半按快门按钮13B后进行曝光控制,但也可以在半按快门按钮13B之前的实时取景显示时进行曝光控制。
符号说明
10-摄影装置,11、70、80-摄影装置主体,11A-透镜镜筒安装部,11B-电触头,12-第1透镜镜筒,12A-基端部,12B-电触头,13-操作部,13A-电源按钮,13B-快门按钮,13C-模式切换转盘,14-第2透镜镜筒,14A-基端部,14B-电触头,20-聚焦透镜,22-光圈,24、25-ID存储部,26-APD滤镜,28A、28B-马达,30-快门单元,31-快门马达,32-摄像元件,34-主控制部,36-图像处理部,38-AF控制部,40-被摄体信息获取部,42-曝光控制部,44-显示部,46-存储器,48-摄像范围,49、76-主要被摄体,50-被摄体,52-测光部,54-程序线图存储部,56-摄影曝光确定部,72-移动检测部,74、75-图像数据,82-频闪检测部,P1-第1程序线图,P2-第2程序线图,P3-第3程序线图。

Claims (12)

1.一种摄影装置,其具备:
摄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
光圈,其调整所述入射光的光量;
测光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进行测光;
变迹滤镜,其能够配置在所述入射光的光路上;
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以第1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1程序线图及以大于所述第1曝光量的第2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2程序线图;
被摄体信息获取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获取被摄体信息;及
摄影曝光确定部,当所述变迹滤镜配置在所述光路上且所述被摄体信息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所述第2程序线图,当所述变迹滤镜没有配置在所述光路上时及所述变迹滤镜配置在所述光路上且所述被摄体信息不满足所述第1条件时选择所述第1程序线图,并根据从基于所述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被摄体信息获取部获取主要被摄体与离所述主要被摄体最远的被摄体之间的被摄体距离差作为所述被摄体信息,
所述摄影曝光确定部将所述被摄体距离差为阈值以上设为所述第1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被摄体信息获取部除了所述被摄体距离差以外,还获取至主要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即主要被摄体距离作为所述被摄体信息,
所述摄影曝光确定部将所述主要被摄体距离小于确定距离且所述被摄体距离差为阈值以上设为所述第1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被摄体信息获取部将基于所述摄像元件的摄像范围分割为多个块而按每一所述块求出被摄体距离,并从所述各块的被摄体距离求出所述主要被摄体距离及所述被摄体距离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与所述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快于所述第1程序线图的与所述第1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其具备机械快门,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与所述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为所述机械快门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摄像元件具有能够实现快于所述临界速度的摄影快门速度的电子快门功能,
所述程序线图存储部存储以大于所述第2曝光量的第3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3程序线图,
所述摄影曝光确定部,当满足所述第1条件且满足与所述第1条件不同的第2条件时选择所述第3程序线图,当满足所述第1条件且不满足所述第2条件时选择所述第2程序线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电子快门功能为卷帘快门方式,
所述摄影装置具备移动检测部,其根据多帧所述摄像信号检测主要被摄体的移动量,
所述摄影曝光确定部将所述移动量为确定值以下设为所述第2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影装置,其具备:
频闪检测部,其从多帧所述摄像信号求出亮度值的变化而检测有无频闪,
所述摄影曝光确定部将没有检测到所述频闪设为所述第2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被摄体信息获取部除了所述被摄体距离差以外,还根据所述摄像信号检测有无被摄体的脸部,并且当检测到所述脸部时获取所述脸部的大小作为所述被摄体信息,
所述摄影曝光确定部将所述主要被摄体距离小于确定距离且检测到所述脸部且所述脸部的大小为阈值以上设为所述第1条件。
11.一种摄影装置主体,其能够安装具有变迹滤镜的第1透镜镜筒及不具有变迹滤镜的第2透镜镜筒,所述摄影装置主体具备:
摄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
光圈,其调整所述入射光的光量;
测光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进行测光;
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以第1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1程序线图及以大于所述第1曝光量的第2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2程序线图;
被摄体信息获取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获取被摄体信息;及
摄影曝光确定部,当安装有所述第1透镜镜筒且所述被摄体信息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所述第2程序线图,当安装有所述第2透镜镜筒时及安装有所述第1透镜镜筒且所述被摄体信息不满足所述第1条件时选择所述第1程序线图,并根据从基于所述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12.一种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影装置具备:
摄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
光圈,其调整所述入射光的光量;
测光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进行测光;
变迹滤镜,其能够配置在所述入射光的光路上;
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以第1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1程序线图及以大于所述第1曝光量的第2曝光量以下的条件将光圈值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2程序线图;及
被摄体信息获取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获取被摄体信息,
所述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中,
当所述变迹滤镜配置在所述光路上且所述被摄体信息满足第1条件时选择所述第2程序线图,当所述变迹滤镜没有配置在所述光路上时及所述变迹滤镜配置在所述光路上但所述被摄体信息不满足所述第1条件时选择所述第1程序线图,并根据从基于所述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CN201680018787.1A 2015-03-27 2016-03-08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431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7014 2015-03-27
JP2015067014 2015-03-27
PCT/JP2016/057215 WO2016158247A1 (ja) 2015-03-27 2016-03-08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本体、及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1764A CN107431764A (zh) 2017-12-01
CN107431764B true CN107431764B (zh) 2018-08-21

Family

ID=57005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8787.1A Active CN107431764B (zh) 2015-03-27 2016-03-08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122934B2 (zh)
JP (1) JP6244062B2 (zh)
CN (1) CN107431764B (zh)
WO (1) WO20161582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4062B2 (ja) * 2015-03-27 2017-12-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本体、及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9035244A1 (ja) * 2017-08-18 2019-02-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874204B2 (ja) 2018-02-20 2021-05-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絞り制御装置、絞り制御方法、絞り制御プログラム、露光制御装置、露光制御方法、露光制御プログラム、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及びカメラ
US11012634B2 (en) 2018-06-29 2021-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apable of performing image pickup with reduced flicker influenc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US10957729B2 (en) 2019-04-15 2021-03-23 Mediatek Inc. Image sensor with embedded light-measuring pixels and method of 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 using the same
CN111899615B (zh) * 2019-05-06 2022-08-0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实验的评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53245B (zh) * 2019-06-26 2021-09-24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及摄像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8382A (ja) * 1997-03-21 1998-10-09 Minolta Co Ltd フィルタ交換式カメラ
JPH11289487A (ja) * 1998-04-02 1999-10-19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2005062732A (ja) * 2003-08-20 2005-03-10 Canon Inc 撮影装置およびアポダイゼイションフィルタ
CN101031033A (zh) * 2006-03-03 2007-09-05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6826B2 (ja) 1987-02-24 1996-08-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ソフト撮影可能なカメラ
JPH08184876A (ja) * 1994-12-29 1996-07-16 Canon Inc 絞り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0468181C (zh) * 2003-04-30 2009-03-11 佳能株式会社 光量调节装置和拍摄装置
US7099555B2 (en) 2003-08-20 2006-08-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 amount adjusting apparatus, optical equipment, optical filter and image-taking apparatus
JP2005062733A (ja) * 2003-08-20 2005-03-10 Canon Inc 光量調節装置、撮影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タ
JP4854581B2 (ja) * 2007-04-24 2012-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225065B2 (ja) * 2008-12-27 2013-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5452329B2 (ja) * 2010-04-06 2014-03-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機器
JP2012142748A (ja) * 2010-12-28 2012-07-26 Sony Corp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及び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撮像装置
JP5967865B2 (ja) * 2011-04-01 2016-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44062B2 (ja) * 2015-03-27 2017-12-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本体、及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8382A (ja) * 1997-03-21 1998-10-09 Minolta Co Ltd フィルタ交換式カメラ
JPH11289487A (ja) * 1998-04-02 1999-10-19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2005062732A (ja) * 2003-08-20 2005-03-10 Canon Inc 撮影装置およびアポダイゼイションフィルタ
CN101031033A (zh) * 2006-03-03 2007-09-05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44062B2 (ja) 2017-12-06
US20190037119A1 (en) 2019-01-31
US20180027166A1 (en) 2018-01-25
WO2016158247A1 (ja) 2016-10-06
JPWO2016158247A1 (ja) 2018-02-08
CN107431764A (zh) 2017-12-01
US10757338B2 (en) 2020-08-25
US10122934B2 (en) 201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31764B (zh)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2984448B (zh) 利用颜色数字图像对动作如锐度修改进行控制的方法
CN102365860B (zh) 利用彩色滤光片阵列图像产生全彩图像
US8558913B2 (en) Capture condition selection from brightness and motion
CN104604215B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CN107534739B (zh) 摄影装置
TWI423664B (zh) 影像裝置與曝光控制方法
JP3820497B2 (ja) 撮像装置及び自動露出制御の補正処理方法
JP6046905B2 (ja) 撮像装置、露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090098197A (ko) 플래시 발광량 조절가능한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이의 제어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실행하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기록매체
CN102104785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07276B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以及摄像系统
CN105892004A (zh) 镜头镜筒及相机机身
CN1429013A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04980647B (zh)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判定方法以及驱动方法
CN108737696A (zh) 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非暂时性存储介质
CN104423119A (zh) 曝光控制器、曝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设备
CN106470299A (zh) 镜头、摄像机、包裹检测系统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09417601A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141515A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91779A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工作程序
CN108416281A (zh) 一种应用于虹膜识别的摄像机
JP2016200629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005966A (ja) 露出量算出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9964479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