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1515A -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1515A
CN108141515A CN201680057838.1A CN201680057838A CN108141515A CN 108141515 A CN108141515 A CN 108141515A CN 201680057838 A CN201680057838 A CN 201680057838A CN 108141515 A CN108141515 A CN 108141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t
body region
index
image
main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78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1515B (zh
Inventor
高桥宏辅
佐久间奈奈惠
三泽岳志
三泽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41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1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4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different areas in a pupil pla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6Viewfinders combined with focusing ai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取景器内将与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对应的散焦图像配置在最佳位置中的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数码相机(11)具备取景部(15)、摄影光学系统(16)、聚焦环(17)、摄像元件(31)、主控制部(32)、数字信号处理部(45)及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摄像元件(31)输出接收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瞳分割而形成的第1光束及第2光束而得到的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主控制部(32)根据在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得到的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按每一主要被摄体区域而生成表示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散焦图像显示在不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电子取景器或混合式取景器的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除了光学取景器(以下,称为OVF)或电子取景器(以下,称为EVF)以外,还已知有一种具有混合式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等摄影装置(参考专利文献1)。混合式取景器具有OVF模式和EVF模式,且能够将两者进行切换。
混合式取景器具备显示部、取景窗及作为光路集成部的半反射镜。显示部显示用摄像元件拍摄被摄体的光学像而得到的被摄体图像。被摄体的光学像入射于取景窗中。半反射镜使入射到取景窗中的光学像的一部分透射而将其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且使显示部所显示的显示图像的一部分反射而将其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并且,混合式取景器具有屏蔽入射于取景窗中的光学像的快门(以下,称为OVF快门)。OVF模式中,将OVF快门设为打开状态,将显示部设为非显示,由此将光学像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EVF模式中,将OVF快门设为关闭状态,将显示部设为显示,由此将显示图像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
另一方面,面向高级用户的单反式等的相机具有摄影者能够手动进行调焦的手动对焦功能。并且,已知有一种为了轻松地进行手动对焦时的调焦,将被摄体图像的一部分作为裂像而在显示部实时取景显示的数码相机(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3)。
裂像由以光瞳分割方式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两个被摄体图像(两个相位差图像)构成。相邻显示的两个相位差图像的偏差(相位差)表示焦点相对于被摄体的偏移量。相邻的两个相位差图像在未对焦的状态(非对焦状态)下向左右偏移而显示,在对焦的状态(对焦状态)下未向左右偏移。摄影者能够通过以两个相位差图像未向左右偏移的方式对聚焦环进行操作来对焦于被摄体。
除了将裂像显示于数码相机的背面显示部以外,近年来,正在出售构成为显示于EVF、混合式取景器的显示部的数码相机。
并且,存在一种在背面显示部安装有触摸面板的数码相机。在该数码相机中,用户能够用指尖触摸实时取景显示在背面显示部的主要被摄体像来指定主要被摄体区域。数码相机检测由用户指定的主要被摄体区域来进行对焦(例如,参考专利文献3)。并且,还已知有一种设置从所拍摄到的图像中检测表示主要被摄体(例如,人的面部)的图像的主要被摄体检测部,且与通过该主要被摄体检测部检测到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对焦的数码相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652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47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783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裂像显示于取景器内的显示部的数码相机中存现如下问题,即与显示于背面显示部的情况相比,显示裂像的区域较小,因此摄影者很难识别焦点相对于被摄体偏移多少程度。
于是,发明人等对表示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显示于取景器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来替代裂像。散焦图像为根据散焦量而分开配置的一对指标(例如,一对杆)。
而且,申请人对如下进行研究,即根据与如上述那样检测到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对应的散焦量来生成散焦图像,并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来显示所生成的散焦图像。
然而,有时在实时取景显示中检测到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该情况下,按各主要被摄体区域生成散焦图像并显示,因此显示散焦图像的位置成为问题。具体而言,存在如下问题:在两个主要被摄体区域彼此靠近并在邻近位置被检测到的情况下,若在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的位置显示散焦图像,则散焦图像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且不易视觉辨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取景器内将与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对应的散焦图像配置在最佳位置中的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备摄影光学系统、调焦操作部、摄像元件、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散焦图像生成部、取景部、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及显示位置控制部。调焦操作部能够进行摄影光学系统的调焦操作。摄像元件对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来生成正常图像,且分别对第1光束及第2光束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该第1光束及第2光束是通过对被摄体像进行光瞳分割而形成。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图像内的主要被摄体区域。散焦图像生成部根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得到的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按每一主要被摄体区域生成表示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取景部构成为能够在观察区域内观察到被摄体像。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观察区域内,在主要被摄体区域外且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而显示散焦图像。当通过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到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时,显示位置控制部控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来将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散焦图像显示在不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的位置。
优选,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与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对应的散焦图像显示在该主要被摄体区域的右侧或左侧,显示位置控制部根据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散焦图像是否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来确定将散焦图像显示于相对应的主要被摄体区域的右侧或左侧中的哪一侧。
优选散焦图像通过沿第1方向彼此分开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而显示,散焦量越小,则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第1方向上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
优选,第1指标及第2指标沿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彼此分开,散焦量越小,则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第2方向上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
优选当散焦量为0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第1间隔及第2间隔设为0。并且,优选当散焦量为0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第1指标及第2指标一体地显示。
优选第1指标沿第2方向在与第2指标对置的部分具有凸部,第2指标沿第2方向在与第1指标对置的部分具有凹部,当散焦量为0时,凸部与凹部嵌合。
优选具有判定部,判定散焦量是否在摄影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在通过判定部判定为散焦量在焦深内的情况下,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根据散焦量来改变第2间隔,且在通过判定部判定为散焦量在焦深外的情况下,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第2间隔设为一定而与散焦量无关。
优选,具有识别被摄体像中的人的面部的面部识别部,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包括通过面部识别部识别出的人的面部的区域来作为主要被摄体区域。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当通过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到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时,控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来将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散焦图像显示在不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能够取景器内将与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对应的散焦图像配置在最佳位置中。
附图说明
图1为从正面侧示出数码相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为从背面侧示出数码相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为数码相机的主视图。
图4为数码相机的后视图。
图5为数码相机的俯视图。
图6为数码相机的仰视图。
图7为数码相机的左侧视图。
图8为数码相机的右侧视图。
图9为表示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表示数码相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11为表示摄像元件的像素阵列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正常像素、第1相位差像素及第2相位差像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为对通过在触摸面板输入而指定主要被摄体区域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4A为表示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4B为表示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5为表示在判定为主要被摄体区域的一个与另一个呈邻近状态时,在不与另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的位置显示散焦图像的1例的说明图。
图16为表示重合有光学像与信息图像的OVF图像的图。
图17为对摄影时显示散焦图像之际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8A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8B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9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19B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20A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20B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21A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21B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说明图。
图22为对第6实施方式的重叠显示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23为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24为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25为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景深显示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26为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27为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28为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29为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30为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31为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32为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33A为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第11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33B为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第11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34为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35为表示排列于第12实施方式的被摄体显示区域的右侧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36为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37A为表示与第13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中的一个对应的长方形框且非对焦状态下的长方形框的局部放大图。
图37B为表示与第13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中的一个对应的长方形框且对焦状态下的长方形框的局部放大图。
图38为表示排列于第13实施方式的被摄体显示区域的右侧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39为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40A为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且前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0B为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且后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0C为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1为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42A为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且前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2B为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且后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2C为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3为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44A为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的非对焦状态下的长方形框的局部放大图。
图44B为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的对焦状态下的长方形框的局部放大图。
图45为表示第17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46A为表示第17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的非对焦状态且前焦状态下的长方形框和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6B为表示第17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的非对焦状态且后焦状态下的长方形框和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6C为表示第17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的对焦状态下的长方形框和对焦状态信息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7为表示第18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48为表示第18实施方式的景深显示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49为表示第19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50A为表示第19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第19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50B为表示第19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第19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51为表示第20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52为表示第20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53为表示第21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54为表示排列于第21实施方式的被摄体显示区域的右侧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55为表示第22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56A为表示第22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第22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56B为表示第22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第22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57为表示第23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58为表示第23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59为表示第24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60为表示排列于第24实施方式的被摄体显示区域的右侧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61为表示第25实施方式的取景部的观察区域内的图。
图62A为表示第25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第25实施方式的非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图62B为表示第25实施方式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第25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下的散焦图像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8中,数码相机11在手动对焦时生成散焦图像并显示。该数码相机11具备相机主体12、透镜镜筒13、背面显示部14及取景部15。透镜镜筒13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前表面,并对摄影光学系统16进行保持。在透镜镜筒13的外周旋转自如地设置有聚焦环17(调焦操作部)及光圈环18。聚焦环17及光圈环18为用于摄影者通过手动旋转操作而能够分别进行摄像光学系统16的调焦及光圈调节的操作部件。
取景部15为能够将光学取景器(OVF)模式与电子取景器(EVF)模式进行切换的混合型。
在相机主体12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源按钮19、释放按钮20、快门拨盘22等。在相机主体12的前表面设置有取景器切换杆21、自动对焦/手动对焦(AF/MF)切换开关23等。在相机主体12的背面设置有模式按钮24、变焦按钮25等。
AF/MF切换开关23为用于在自动对焦模式与手动对焦模式之间切换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的模式的开关。在自动对焦模式中,自动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在手动对焦模式中,摄影者能够通过对聚焦环17进行旋转操作来手动进行调焦。另外,自动对焦模式与手动对焦模式的切换不仅能够通过AF/MF切换开关23来进行,而且还能够如后述那样通过模式按钮24等的操作来进行。
电源按钮19在打开或关闭数码相机11的电源(未图示)时被操作。释放按钮20在执行摄影时被操作。取景器切换杆21在于OVF模式与EVF模式之间切换景器部15时被操作。快门拨盘22在切换数码相机11的快门速度时被操作。变焦按钮25在进行变焦时被操作。
释放按钮20具有由S1开关与S2开关构成的2级行程式开关(未图示)。数码相机11中,在释放按钮20被按压(半按压),S1开关呈打开状态时,进行自动曝光调节等摄影准备动作。从该状态释放按钮20进一步被按压(全按压),S2开关呈打开状态时,进行摄影动作。
背面显示部14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背面,并显示在各种摄影模式下获得的图像、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菜单画面。在该背面显示部14的表面安装有触摸面板27(参考图10),来自触摸面板27的输入命令被发送到主控制部32。
并且,在相机主体1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后述的记录介质50(参考图10)的插槽(未图示)和打开或关闭该插槽的装填盖27。
取景部15具有读取被摄体的光学像的取景物镜窗15a和与摄影者的眼睛接触的取景器目镜部15b。取景物镜窗15a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前表面侧。取景器目镜部15b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背面侧。
如图9所示,在取景部15,在观察区域E内设置有被摄体显示区域ES和信息显示区域EI。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内,作为一例,显示有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所表示的区域)。靠近该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显示后述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
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可通过后述的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来检测。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的每一个分别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散焦量对应。
当为手动对焦模式时,若摄影者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来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则根据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散焦量而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发生变化。摄影者能够通过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来识别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焦点状态。
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位于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内指定的位置,且为比被摄体显示区域ES小的长方形区域。如后述,被摄体显示区域ES为能够观察到被摄体的光学像或正常图像56的区域。并且,当对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观察时(OVF模式时),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位置根据取景物镜窗15a与摄影光学系统16的示出而发生变化。
在信息显示区域EI显示信息图像。信息图像是根据摄影条件、摄影模式等摄影信息而生成。摄影条件中包括快门速度、光圈值、ISO感光度等。摄影模式中包括自动摄影模式和手动摄影模式等。在自动摄影模式下,根据拍摄光学像而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调焦或自动曝光调节,且自动设定焦点、快门速度及光圈值。在手动摄影模式下,摄影者能够对聚焦环17进行旋转操作来进行调焦,并且摄影者对快门拨盘22、光圈环18等进行操作来手动设定快门速度或光圈值。摄影模式能够根据模式按钮24等的操作来设定。
图9所示的信息显示区域EI中,作为摄影信息的一例显示有表示快门速度的“1/2000”、表示光圈值的“F5.6”、表示ISO感光度的“ISO200”、表示摄影模式的“M”。
图10中,透镜镜筒13具备摄影光学系统16、聚焦环17等其他传感器29。当为手动对焦模式时,传感器29检测聚焦环1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传感器29例如由设置在聚焦环17的内周面的梳齿环(未图示)和输出检测信号的光学传感器(未图示)构成。来自传感器29的检测信号被输出到主控制部32。主控制部32根据从传感器29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检测聚焦环1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
摄影光学系统16具备包含变倍透镜16a、聚焦透镜16b的多个透镜、光圈30等。在摄影光学系统16的背后,沿摄影光学系统16的光轴LA而配置摄像元件31。摄像元件31设置在相机主体12的内部。
光圈30被主控制部32驱动控制,并调整入射于摄像元件31的光量。摄像元件31中,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6而入射通过光圈30调整了光量的被摄体的光学像。
在摄影光学系统16连接有透镜驱动部34。主控制部32向透镜驱动部34发送根据聚焦环1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使聚焦透镜16b移动的控制信号,该聚焦环1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是基于传感器29的信号而检测出的。透镜驱动部34根据控制信号而使聚焦透镜16b移动。
并且,主控制部32控制透镜驱动部34而使变倍透镜向光轴方向移动来使摄影光学系统16进行变焦。
摄像元件31例如是具有RGB方式的滤色器的单板彩色摄像方式的CMOS型图像传感器。摄像元件31具有由排列成二维矩阵状的多个像素构成的受光面31a。各像素包含光电转换元件,且通过光电转换拍摄在受光面成像的光学像来生成摄像信号。并且,摄像元件31具有电子快门功能,且能够调整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
图11所示的摄像元件31的受光面31a中入射透射了摄影光学系统16的被摄体光。在受光面31a设置有正常像素35、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正常像素35、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作为整体而排列成矩阵状,且对图像的各部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摄像元件31根据来自主控制部32的驱动信号而工作。
正常像素35在受光面31a存在多个。该正常像素35为不对来自被摄体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接收的正常的像素。在各正常像素35中设置有红色(R)、绿色(G)、蓝色(B)中的任一种滤色器41(参考图12)。图11中的“R”表示作为设置有R过滤器的正常像素35的R像素。“G”表示作为设置有G过滤器的正常像素35的G像素。“B”表示作为设置有B过滤器的正常像素35的B像素。
另一方面,在受光面31a,以规定的图案配置有对来自被摄体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接收的第1相位差像素36a(与图11中的“G1”对应)、第2相位差像素36b(与图11中的“G2”对应)来替代一部分G像素。本实施方式中,第1相位差像素36a与第2相位差像素36b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分别分开规定间隔而交替设置。
图12中,各像素35、36a、36b具有形成在半导体基板37上的光电二极管38。光电二极管38为将所入射的光转换为与其受光量对应的信号电荷而蓄积的光电转换部。在半导体基板37的表面形成有透明绝缘膜39,且在其上形成有遮光膜40。在遮光膜40中,在正常像素35的光电二极管38上形成有正常开口40a。正常开口40a为与光电二极管38相同的矩形,但尺寸比光电二极管38小,且设置在其中心与光电二极管38的中心一致的位置。
并且,在遮光膜40中,在第1相位差像素36a的光电二极管38上形成有第1偏心开口40b,并且在第2相位差像素36b的光电二极管38上形成有第2偏心开口40c。第1相位差像素36a的第1偏心开口40b形成在相对于光电二极管38的中心向右方向偏移的位置,并且第2相位差像素36b的第2偏心开口40c形成在相对于光电二极管38的中心向左方向偏移的位置。
另外,各偏心开口40b、40c的偏心方向为观察区域E的水平方向X。其原因为在观察区域E的水平方向X上形成相位差。
在比遮光膜40更靠上的上层上设置有3原色(R、G、B)中的任一种滤色器41,进而在其上按每一像素设置有微透镜42。在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中设置有透射绿色光的滤色器41。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第1相位差像素36a仅接收来自对摄影光学系统16的出射光瞳进行了分割的左侧部分的光束43L(第1光束)。第2相位差像素36b仅接收来自右侧部分的光束43R(第2光束)。正常像素35不对来自摄影光学系统16的光束进行光瞳分割而接收。
摄像元件31具备干扰去除电路、自动增益控制器、A/D转换电路等信号处理电路(均未图示)。干扰去除电路对摄像信号实施干扰去除处理。自动增益控制器将摄像信号的电平放大到最佳值。A/D转换电路将摄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而从摄像元件31输出。摄像元件31的输出信号为按各像素35、36a、36b具有一个像素值的图像数据(所谓的RAW数据)。
摄像元件31及主控制部32连接在总线33。除此以外,总线33中还连接有存储器控制部44、数字信号处理部45、介质控制部46、背面显示控制部47、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
存储器控制部44中连接有SDRAM等暂存用存储器49。存储器控制部44将从摄像元件31输出的图像数据输入到存储器49而进行存储。并且,存储器控制部44将存储在存储器49中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数字信号处理部45。
数字信号处理部45对从存储器49输入的图像数据实施矩阵运算、去马赛克处理、γ校正、亮度转换、色差转换、调整大小处理等公知的图像处理,且根据各正常像素35的像素值来生成被摄体图像。以下,将根据正常像素35而生成的被摄体图像称为正常图像56。正常图像56为通过同步化处理而所有的像素具有3种颜色的像素值的彩色图像。
并且,在数字信号处理部45构成有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散焦量检测部52、散焦图像生成部53、邻近状态判定部54及显示位置控制部55。
如图13所示,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在手动对焦模式下,对实时取景显示在背面显示部14的主要被摄体像用手指F等触摸触摸面板27时,作为主要被摄体区域EM而对以通过该触摸而指定的位置为中心的区域进行检测。如上述,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能够检测3个部位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例如,在手动对焦模式下,触摸面板27开始工作之后,按照触摸面板27被触摸的顺序设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进行检测。以下,在无需对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进行区分时,将这些称为主要被摄体区域EM。
散焦量检测部52对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每一个,获取通过第1相位差像素36a而生成的第1撮像信号和通过第2相位差像素36b而生成的第2撮像信号,并对两者的相位差量进行检测来根据该相位差量计算散焦量。
散焦图像生成部53根据通过散焦量检测部52计算出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各散焦量来分别生成散焦图像57。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分别为相对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散焦图像。以下,在无需对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进行区分时,将这些称为散焦图像57。
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显示于后述的取景部15的液晶显示装置(EVFLCD)61。
如图14A所示,散焦图像57通过在水平方向X(第1方向)上彼此分开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而显示。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为与垂直方向Y相在比水平方向X上更长的杆状。作为水平方向X上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间隔的第1间隔D1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散焦量越小,则第1间隔D1越小。另外,图9、图14A及图14B中,用长方形框(用虚线表示的长方形框)表示包含散焦图像57的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但该长方形框为虚拟线。本实施方式中,实际上未显示长方形框,但可以用实线等来显示。在以后的附图中也相同。
散焦图像生成部53在每一次得到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时生成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当为手动对焦模式时,若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而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则根据散焦量的变化而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发生变化。摄影者能够通过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的第1间隔D1而识别第1主要被摄体EM1~第3主要被摄体EM3内的焦点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根据相对应的散焦量形成有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因此若一边确认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一边对聚焦环17进行旋转操作,则进行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调焦。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14B所示,呈对焦状态的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散焦图像57中的第1间隔D1成为“0”,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排列成一条直线。
邻近状态判定部54根据通过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检测到的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区域信息,判定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邻近状态,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与另一个是否靠近而位于相邻位置的状态,即判定水平方向X上的两者的间隙是否比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在水平方向X上的宽度WD小,当小时判定为处于邻近状态。例如,如图15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与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在水平方向X上的间隙T比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在水平方向X上的宽度WD小时,判定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与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邻近状态。
另外,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在水平方向X上的宽度WD例如是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间隔D1最宽的状态下的宽度尺寸。并且,当显示表示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的长方形框时,优选将该长方形框的宽度尺寸设为宽度WD。
显示位置控制部55根据邻近状态判定部54的判定结果及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区域信息,将控制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的显示位置的控制信号发送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即,邻近状态判定部54判定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与另一个呈邻近状态时,将命令将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散焦图像57显示于不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重叠的位置的控制信号发送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位置控制部55在显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各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时,根据是否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EM重叠来确定显示于相对应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右侧或左侧的哪一侧。例如,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基本上显示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右侧,但在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EM重叠时,显示于左侧。
介质控制部46控制针对记录介质50的图像轮廓的记录及读取。记录介质50例如为内置有闪存器的存储卡。介质控制部46将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45压缩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50中。
背面显示控制部47控制对于前述背面显示部14的图像显示。具体而言,背面显示控制部47根据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45而生成的图像数据来生成遵循NTSC标准等的视频信号并将其输出到背面显示部14。
另一方面,背面显示控制部47在手动对焦模式下,通过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的控制来检测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因此在背面显示部14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以与背面显示控制部47同样的方式生成基于图像数据的视频信号,并将其输出到EVFLCD61。
取景部15中设置有EVFLCD61、棱镜62及OVF快门(光学快门)63。
EVFLCD61与上述的观察区域E对应,且对显示被摄体图像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和显示信息图像的信息显示区域EI进行设定。而且,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内,对表示第1主要被摄体EM1~第3主要被摄体EM3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进行设定。信息显示区域EI被设定为沿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下端的长方形。被摄体图像为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45而生成的正常图像56。并且,信息图像通过主控制部32而生成。
在棱镜62的内部构成有作为光路集成部的半反射镜68。半反射镜68被配置成相对于入射到取景物镜窗15a中的被摄体的光学像所传播的第1光路69和显示在EVFLCD61中的显示图像所传播的第2光路70呈45度的角度。该半反射镜68将第1光路69与第2光路70进行集成来作为第3光路71。在该第3光路71上配置有取景器目镜部15a。
半反射镜68使在第1光路69上传播的光学像的一部分透射并将其引导至第3光路71,且使在第2光路70上传播的显示图像的一部分反射并将其引导至第3光路71。由此,光学像及显示图像被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15b。
OVF快门63为液晶快门,且配置在第1光路69上。OVF快门63被主控制部32控制,且在屏蔽从取景物镜窗15a入射的光学像而不使其入射到棱镜62的“关闭状态”与使光学像透射而使其入射到棱镜62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OVF快门63在OVF模式时呈“打开状态”,且在EVF模式时呈“关闭状态”。
EVFLCD61具有背光和液晶面板(均未图示),背光向液晶面板照射光,且通过透射液晶面板的光而进行图像显示。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在EVF模式和OVF模式下生成不同的视频信号。在EVF模式下,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正常图像56、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第1主要被摄体EM1~第3主要被摄体EM3的区域信息、显示位置控制部55的控制信息及信息图像来生成视频信号。具体而言,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掌握着EVFLCD61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及信息显示区域EI的区域信息,且生成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显示正常图像56、第1主要被摄体EM1~第3主要被摄体EM3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焦点图像57a~焦点图像57c,且在信息显示区域EI显示信息图像的视频信号。与该视频信号的信息显示区域EI对应的一部分信号值中,表示文字等摄影信息的部分为最高灰度(白色)电平,其他部分为最低灰度(黑色)电平。
另一方面,在OVF模式下,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区域信息、显示位置控制部55的控制信号及信息图像来生成视频信号。具体而言,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除了表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及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以外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设为非显示,并生成显示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及信息显示区域EI内的信息图像的视频信号。
EVFLCD61根据所输入的视频信号来改变液晶单元的透光率。具体而言,液晶单元的透光率被设定为与视频信号的各信号值对应的透射率,尤其在信号值为黑色电平时被设为最低透射率,且在信号值为白色电平时被设为最高透射率。
当在EVF模式及OVF模式下生成视频信号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从显示位置控制部55发送的控制信号来变更显示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的位置。并且,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外,且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EM而显示散焦图像57。在此,所谓靠近并不限定于散焦图像57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相接的状态,散焦图像57可以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分开某种程度。例如,当将主要被摄体区域EM在水平方向X上的宽度设为WM(参考图9)时,将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侧边至宽度WM的范围内显示散焦图像57的状态定义为靠近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从显示位置控制部55发送的控制信号,使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各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靠近该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右侧或左侧而显示。
即,在判定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与另一个呈邻近状态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判定为邻近状态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散焦图像57显示于不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EM重叠的位置。并且,关于判定为不是邻近状态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散焦图像57,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其显示于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规定位置(例如,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右侧)。
例如,如图15所示,当判定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与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邻近状态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散焦图像57a显示于不与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重叠的位置,即相对应的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的左侧。并且,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散焦图像57c显示于不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重叠的位置,即相对应的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右侧。并且,如图15所示的第2主要被摄体区域EM2那样,当判定为还与另一个呈邻近状态时,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散焦图像57b显示于作为规定位置的第2主要被摄体区域EM2的右侧。
如上所述,在EVF模式下,在EVFLCD61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显示正常图像56及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且在信息显示区域EI显示信息图像。其结果,图15所示的被摄体像、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及信息图像等被引导至取景器目镜部15a的观察区域E。
另一方面,在OVF模式下,在除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和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以外的被摄体不显示区域ES显示正常图像56而呈黑色。在OVF模式下,在散焦图像显示区域ED显示散焦图像57,在信息显示区域EI显示信息图像。在OVF模式下,OVF快门63呈“打开状态”,因此光学像透射OVF快门63,且在第1光路69上传播而透射半反射镜68,从而被引导至第3光路71。其结果,如图16所示,重合有光学像P1与图像P2的OVF图像P3被引导至取景器目镜窗26a的观察区域E,该图像P2由信息图像、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及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构成。
接着,沿图17所示的流程图对数码相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若通过摄影者而电源按钮19被操作且电源呈打开状态,则向数码相机11的各部供给电源电压。并且,若模式按钮24被操作而选择摄影模式,则摄像元件31、主控制部32及取景部15开始工作。另外,图17所示的流程图中,对取景器切换杆21的设定为EVF模式且AF/MF切换开关23的设定为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若摄像元件31开始工作,则被摄体像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6而入射到受光面31a,且通过正常像素35、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图像数据(S1)。若输出图像数据,则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经由背面显示控制部47而在背面显示部14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且使触摸面板27工作而进行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检测(S2)。
当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检测到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例如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时(S3中为是),邻近状态判定部54根据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区域信息来判定邻近状态(S4)。显示位置控制部55根据邻近状态判定部54的判定结果及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区域信息,将控制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的显示位置的控制信号发送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S5)。
并且,当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仅检测到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时(S3中为否),不进行邻近状态的判定及控制散焦图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并且,当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仅检测到两个主要被摄体区域时,与检测到3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时相同,进行邻近状态的判定及控制散焦图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另外,当通过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1未检测到主要被摄体区域EM时,可以利用在上一次摄影模式下设定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区域信息来进行邻近状态的判定及控制散焦图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信号的发送。
暂时存储在存储器49中的图像数据被输出到数字信号处理部45。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45,根据从正常像素35输出的摄像信号而生成正常图像56(S6)。另一方面,在数字信号处理部45中,根据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所含有的从第1相位差像素36a及第2相位差像素36b输出的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来检测散焦量,并根据该散焦量来生成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S7)。接着,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区域信息、正常图像56及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被发送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并且,还向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发送摄影模式、快门速度、光圈等摄影信息。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根据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区域信息、正常图像56、散焦图像57a~散焦图像57c及信息图像以及显示位置控制部55的控制信号来生成视频信号并将其显示于EVFLCD61。例如,当判定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与另一个呈邻近状态时(S8中为是),生成将判定为邻近状态的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散焦图像57显示于不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EM重叠的位置的视频信号并将其显示于EVFLCD61(S9)。另一方面,当判定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与另一个不是呈邻近状态时,或者仅检测到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时,生成在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规定位置(例如,右侧)显示散焦图像57的视频信号并将其显示于EVFLCD61(S10)。
按每1帧的摄影,根据从摄像元件31输出的图像数据和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区域信息来生成正常图像56、散焦图像57,并将其显示于EVFLCD61。散焦图像57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位于以第1间隔D1分开的位置时,若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而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6的调焦,则根据散焦量的变化而散焦图像57发生变化。而且,当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而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间隔D1成为“0”,且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呈一条直线状。摄影者能够通过散焦图像57而识别摄影光学系统16的焦点状态。
摄影者一边确认散焦图像57一边进行调焦之后,对释放按钮20进行按压操作来进行摄影操作(S11中为是)。若释放按钮20被按压,则通过摄像元件31进行拍摄,并生成正常图像56。而且,该正常图像56在经压缩处理之后,经由介质控制部46而被记录到记录介质50(S12)。并且,在未进行摄影操作时(S11中为否),返回到S1。
如上所述,即使在检测到多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时,由于将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散焦图像57显示于不与其他主要被摄体区域EM重叠的位置,因此散焦图像57被显示于易被摄影者视觉辨认的最佳位置。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使构成散焦图像57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在水平方向X(第1方向)上分开,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8A所示,使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不仅在水平方向X上分开而且在与水平方向X正交的垂直方向Y(第2方向)上也分开。该情况下,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越小,则使作为垂直方向Y上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D2越小。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及其以后的各实施方式中,数码相机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正面、背面、各侧面、平面及底面相同。
如图18B所示,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当散焦量为“0”,即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均成为“0”,且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配置成一条直线。
[第3实施方式]
如图19A所示,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1指标58设置有凸部58a,且在第2指标59设置有凹部59a。凸部58a在垂直方向Y上设置在第1指标58的与第2指标59对置的部分。凹部59a在垂直方向Y上设置在第2指标59的与第1指标58对置的部分。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以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被分开。如图19B所示,当散焦量为“0”,即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间隔成为“0”,且凸部58a与凹部59a嵌合。
[第4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间隔成为“0”且呈一条直线,进而在第4实施方式中,呈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呈一条直线且表示两者的边界的边界线消失而成为一体。例如,如图20A所示,根据散焦量而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在水平方向X、垂直方向Y上分开,但如图20B所示,散焦量为“0”时,即摄影光学系统16呈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成为一体。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将散焦量为“0”的状态设为对焦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散焦量在焦深内的状态(即,被摄体在景深内的状态)设为对焦状态。另外,散焦量在焦深内的状态相当于弥散圆直径在容许弥散圆直径以下的范围内的状态。并且,散焦量为“0”的状态相当于弥散圆直径最小的状态。
如此,当将散焦量在焦深内的状态设为对焦状态时,优选在散焦量在焦深内的第1阶段与散焦量成“0”的第2阶段使散焦图像57的显示发生变化。例如,在第1阶段,将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配置成一条直线。在该第1阶段,在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之间显示有表示两者的边界的边界线。在第2阶段,消除边界线,且使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成为一体。
而且,并不限定于第1阶段与第2阶段这两个阶段,还优选在第1阶段与第2阶段之间使散焦图像57阶段性或连续发生变化。例如,当散焦量在焦深内时,作为第1阶段,将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配置成一条直线。接着,随着散焦量减少,阶段性或连续消除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的边界线。例如,随着散焦量减少使边界线的浓度变浅。接着,当散焦量成为“0”时,作为第2阶段,完全消除边界线,并使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成为一体。
[第5实施方式]
在第5实施方式中,判定散焦量是否在摄影光学系统16的焦深内(即,判定被摄体是否在景深内),当判定为散焦量在焦深外时,与散焦量无关而将第2方向上的间隔设为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数字信号处理部45作为判定散焦量是否在焦深内的判定部而发挥功能,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及散焦量来制作散焦图像57。
当通过判定部判定散焦量在焦深外时,如图21A所示,与散焦量无关而将第2间隔D2设为一定值H。另一方面,当通过判定部判定为散焦量在焦深内时,如图21B所示,根据散焦量来改变第2间隔D2。其结果,当散焦量在焦深内时,第2间隔D2比一定值H小,且散焦量越大则第2间隔D2变得越小。
[第6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取景部15的显示模式而列举了OVF模式和EVF模式,但也能够执行在光学像重叠显示电子像的重叠显示模式。在该重叠显示模式下,如图22所示,在观察区域E的角部附近显示作为电子像的正常图像80。该正常图像80与被摄体显示区域ES内的被摄体像对应。在重叠显示模式下,主控制部32控制OVF快门63来屏蔽与正常图像80对应的区域。由此,摄影者能够通过散焦图像57与正常图像80来识别摄影光学系统16的焦点状态。
[第7实施方式]
第7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还在观察区域E内显示表示景深的景深信息图像。如图23所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相同,在取景部15中,在观察区域E内设定有被摄体显示区域ES和信息显示区域EI。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内设定有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由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所表示的区域)。如图24所示,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右侧或左侧显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相同,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由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构成,且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越小,则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之间的间隔变得越小。并且,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相同,被摄体显示区域ES为能够观察到被摄体的光学像或正常图像56的区域,图23的虚线所表示的被摄体像S在OVF模式下为光学像,且在EVF模式下为正常图像5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与信息显示区域EI之间显示景深信息图像81。如图25所示,景深信息图像81由带有刻度的横长带状距离指标82、表示对焦位置的垂直线83及表示景深的矩形区域84(阴影所表示的范围)构成。当为手动对焦模式时,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来调节焦点状态,并与此联动而表示对焦位置的垂直线83在距离指标82上左右移动,并且通过光圈环18的旋转操作来调节光圈值,并与此联动而与光圈值相关的矩形区域84以表示对焦位置83的垂直线83为中心在距离指标82上伸缩并显示。
表示景深的矩形区域84表示例如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散焦量最小即接近对焦状态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一个对应的景深。并且,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在重叠显示模式下,在观察区域E的角部附近显示作为电子像的正常图像80。该正常图像80与被摄体显示区域ES内的被摄体像S对应。
[第8实施方式]
在第8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第7实施方式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由横向宽度窄的第1指标86及第2指标87构成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如图26及图27所示,第1指标86及第2指标87在水平方向X上的横向宽度比上述第7实施方式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窄。与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相同,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越小,则第1指标86及第2指标87之间的间隔变得越小。除第1指标86及第2指标87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相同。
[第9实施方式]
在第9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第7实施方式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由纵向上短的第1指标88及第2指标89构成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如图28及图29所示,第1指标88及第2指标89在垂直方向Y上的纵向长度比上述第7实施方式的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短。与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相同,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越小,则第1指标88及第2指标89之间的间隔变得越小。除第1指标86及第2指标87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相同。
[第10实施方式]
在第10实施方式中,将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显示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如图30及图31所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相对应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配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将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配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9实施方式相同。
[第11实施方式]
在第11实施方式中,由三角形的第1指标90及第2指标91构成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如图32、图33A及图33B所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由呈朝向下方的正三角形的第1指标90和呈朝向上方的正三角形的第2指标91表示。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右侧或左侧显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除了第1指标90及第2指标91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33A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90及第2指标91的彼此对置的顶点90a、顶点91a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顶点90a、顶点91a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的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散焦量越小则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越小。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33B所示,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成为“0”,且排列于第1指标90的顶点90a及第2指标91的顶点91a一致的位置。
[第12实施方式]
在第12实施方式中,将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显示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如图34及图35所示,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被摄体显示区域ES而配置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而从上方依次配置。将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配置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相同。
[第13实施方式]
在第13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第12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还在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使相对应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及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的颜色发生变化。如图36所示,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相同,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被摄体显示区域ES而配置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
如图37A及图37B所示,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从非对焦状态(图37A)呈对焦状态时(图37B),相对应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颜色发生变化。另外,在图36中,用阴影线描绘的长方形框FM1表示相对于长方形框FM2、长方形框FM3而颜色发生了变化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图38所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中,其中一个散焦图像57a的颜色相对于其他散焦图像57b、散焦图像57c而颜色发生变化。这表示如下,即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主要被摄体区域EM1呈对焦状态时,相对应的散焦图像57a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另外,在图38中,用阴影线描绘的散焦图像57a表示相对于散焦图像57b、散焦图像57c而颜色发生率变化。
如图36及图38所示,当主要被摄体区域EM1呈对焦状态时,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相对应的长方形框FM1及散焦图像57a均呈相同颜色,例如从白色变成绿色。另外,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不仅可以使相对应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颜色发生变化,而且也可以使线的粗细发生变化。
[第14实施方式]
在第14实施方式中,将由三角形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构成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显示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如图39所示,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相同,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被摄体显示区域ES而配置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除第1指标90及第2指标91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相同。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由呈朝向下方的三角形的第1指标92和呈朝向上方的三角形的第2指标93表示。
如图40A及图40B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的彼此对置的顶点92a、顶点93a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顶点92a、顶点93a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的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散焦量越小则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越小。另外,该情况下,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与上述第11实施方式的第1指标90及第2指标91不同,呈水平方向X上的尺寸相对于垂直方向Y上的尺寸较小的不等边三角形。这是为了缩小水平方向X上的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的尺寸,如图39所示,即使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的空间狭窄也能够显示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
如图40A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且前焦状态,即呈相对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被摄体于前方存在对焦位置的焦点状态时,第2指标93相对于第1指标92位于右侧。由此,表示与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对应的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呈前焦状态。另外,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呈前焦状态、或后焦状态是根据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散焦量而判定的。
如图40B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且后焦状态,即呈相对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被摄体在后方存在对焦位置的焦点状态时,第2指标93相对于第1指标92位于左侧。由此,表示与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对应的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呈后焦状态。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40C所示,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成为“0”,且排列于第1指标92的顶点92a及第2指标93的顶点93a一致的位置。另外,该情况下,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与上述第11实施方式的第1指标90及第2指标91相同而变成正三角形。
如上所述,通过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的形状及位置,能够轻松地识别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呈前焦状态、后焦状态或对焦状态。
[第15实施方式]
在第15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第14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还在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使相对应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中的一个变成表示对焦状态的其他形状指标。如图41所示,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相同,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被摄体显示区域ES而配置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
如图42A及图42B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与上述第14实施方式相同,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由呈朝向下方的三角形的第1指标92和朝向上方的三角形的第2指标93表示。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的彼此对置的顶点92a、顶点93a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顶点92a、顶点93a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的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散焦量越小则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越小。
如图42A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且前焦状态,即呈相对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被摄体于前方存在对焦位置的焦点状态时,与上述第14实施方式相同,第2指标93相对于第1指标92位于右侧。由此,表示与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对应的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呈前焦状态。
如图42B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且后焦状态,即呈相对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被摄体于后方存在对焦位置时,与上述第14实施方式相同,第2指标93相对于第1指标92位于左侧。由此,表示与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对应的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呈后焦状态。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42B所示,相对应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变成表示对焦状态的圆形指标94。
如上所述,通过第1指标92及第2指标93的形状及位置,且从三角形变为圆形指标94,能够轻松地识别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呈前焦状态、后焦状态或对焦状态。
[第16实施方式]
在第16实施方式中,使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粗细和颜色发生变化,而非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15实施方式那样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如图43所示,根据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散焦量,使相对应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上部的粗细发生变化。
如图44A及图4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散焦量,使相对应的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上部95a的粗细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下部95b的粗细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散焦量无关而一定。如图44A所示,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上部95a的粗细与下部95b的粗细之差D3表示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散焦量。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44B所示,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上部95a的粗细与下部95b的粗细之差成为“0”,且上部95a的粗细与下部95b的粗细一致。并且,该情况下,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的颜色发生变化。另外,图43中,用阴影线描绘的长方形框FM1表示相对于长方形框FM2、长方形框FM3而颜色发生变化。该情况下,长方形框FM1例如从白色变成绿色。
[第17实施方式]
在第17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第16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还在显示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a、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b或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c。如图45所示,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a、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b或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c靠近相对应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配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将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a、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b或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c配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6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46A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且前焦状态,即呈相对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被摄体于前方存在对焦位置的焦点状态时,显示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a。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a中,在横长带状长方形框中,在右端部附近配置有表示前焦状态的指标97a。另外,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呈前焦状态或后焦状态是根据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散焦量来判定的。
如图46B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且后焦状态,即呈相对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内的被摄体于后方存在对焦位置的焦点状态时,显示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b。非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b中,在横长带状长方形框中,在左端部附近配置有表示后焦状态的指标97b。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46C所示,显示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c。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c为横长带状图像,且不显示表示前焦、后焦状态的指标97a、指标97b而为用单一颜色涂布而成的图像。并且,该情况下,用与长方形框FM1~长方形框FM3相同的颜色显示对焦状态信息图像96c。
[第18实施方式]
在第18实施方式中,显示包含表示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的景深的3个矩形区域的景深信息图像。如图47所示,显示景深信息图像98来替代上述第7~17实施方式的景深信息图像81。除了景深信息图像98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6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48所示,景深信息图像98由带有刻度的横长带状距离指标82、表示对焦位置的垂直线83及表示景深的矩形区域99a~矩形区域99c(阴影所表示的范围)构成。在矩形区域99a~矩形区域99c分别表示与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的景深。
当为手动对焦模式时,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来调节焦点状态,并与此联动而表示对焦位置的垂直线83在距离指标82上左右移动,并且通过光圈环18的旋转操作来调节光圈值,并与此联动而与光圈值相关的景深区域99a~景深区域99c在距离指标82上伸缩而显示。
[第19实施方式]
在第19实施方式中,由半圆形第1指标及第2指标构成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如图49所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由呈下弦的半圆形的第1指标100和呈上弦的半圆形的第2指标101表示。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右侧或左侧显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除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50A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的圆弧的中心位置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的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散焦量越小则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越小。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50B所示,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中,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成为“0”,并成为中心一致的一个圆。
[第20实施方式]
在第20实施方式中,将由半圆形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构成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显示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如图51所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相对应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配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将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配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9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52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与上述第19实施方式相同,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成为中心一致的一个圆。
[第21实施方式]
在第21实施方式中,将由半圆形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构成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显示于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如图53所示,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相同,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对应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被摄体显示区域ES而配置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除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54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与上述第19实施方式相同,第1指标100及第2指标101成为中心一致的一个圆。
[第22实施方式]
在第22实施方式中,由圆弧形第1指标及第2指标构成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如图55所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由将圆上下进行二等分而成的圆弧形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表示。第1指标102为上方凸的圆弧形,第2指标103为向下方凸出的圆弧形。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右侧或左侧显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除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9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56A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的圆弧的中心位置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的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散焦量越小则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越小。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56B所示,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中,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成为“0”,并成为中心一致的一个圆。
[第23实施方式]
在第23实施方式中,将由圆弧形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构成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显示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如图57所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相对应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配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将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配置在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下方,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22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58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与上述第22实施方式相同,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成为中心一致的一个圆。
[第24实施方式]
在第24实施方式中,将由圆弧形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构成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显示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如图59所示,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相同,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相对应的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被摄体显示区域ES而配置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的右侧。除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2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60所示,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与上述第22实施方式相同,第1指标102及第2指标103成为中心一致的一个圆。
[第25实施方式]
在第25实施方式中,将非对焦状态下的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设为彼此不同的颜色,将对焦状态下的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变成相同的颜色。如图61及图62A所示,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在非对焦状态下,由颜色彼此不同的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表示。另外,在图61及图62A中用不同种类的阴影线描绘的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表示用彼此不同的颜色显示。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第1散焦图像57a~第3散焦图像57c靠近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而显示于主要被摄体区域EM1~主要被摄体区域EM3的右侧或左侧。
与第1指标58及第2指标59相同,当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呈非对焦状态时,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彼此分开。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在水平方向X及垂直方向Y上的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散焦量越小则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越小。
通过聚焦环17的旋转操作,散焦量为“0”,即第1主要被摄体区域EM1~第3主要被摄体区域EM3中的任一个呈对焦状态时,如图62B所示,第1间隔D1及第2间隔D2成为“0”,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排列成一条直线,并且颜色发生变化。该情况下,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变成彼此相同的颜色。在图62B中描绘在第1指标104及第2指标105的阴影线表示变成与非对焦状态时不同且彼此相同的颜色。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第1指标及第2指标分开的第1方向设为水平方向,将第2方向设为垂直方向,但也可以将第1方向设为垂直方向,将第2方向设为水平方向。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48将被判定为邻近状态的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散焦图像57显示于不与另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重叠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当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与其他两个主要被摄体区域呈邻近状态时,可以将被判定为邻近状态的其中一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散焦图像57显示于不与其他两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重叠的位置。例如,当判定为其他两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接近1个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右侧及左侧而呈邻近状态时,可以将判定为邻近状态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散焦图像57显示于相对应的主要被摄体区域EM的下方。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通过基于触摸面板27的输入而检测主要被摄体区域,但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检测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构成为设置从所拍摄到的图像中识别表示主要被摄体(例如,被摄体像中的人的面部)的图像的主要被摄体识别部(面部识别部),且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自动检测包含通过主要被摄体识别部识别出的主要被摄体的区域来作为主要被摄体区域。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摄像元件31为CMOS型图像传感器,但也可以是CCD型图像传感器。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取景部作为混合式取景器,但也可以作为电子取景器。
另外,本发明除了数码相机以外还能够应用于具备取景部的摄像机等摄影装置中。
符号说明
11-数码相机,15-取景部,16-摄影光学系统,17-聚焦环,31-摄像元件,32-主控制部,45-数字信号处理部,48-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51-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52-散焦量检测部,53-散焦图像生成部,54-邻近状态判定部,55-显示位置控制部,56-正常图像,57a~57c-散焦图像,58、86、88、90、92、100、102、104-第1指标,59、87、89、91、93、101、103、105-第2指标,D1-第1间隔,D2-第2间隔,E-观察区域,EM1~EM3-主要被摄体区域,ES-被摄体显示区域。

Claims (10)

1.一种摄影装置,具备:
摄影光学系统;
调焦操作部,能够进行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调焦操作;
摄像元件,对来自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正常图像,且分别对第1光束及第2光束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该第1光束及第2光束是通过对所述被摄体像进行光瞳分割而形成;
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图像内的主要被摄体区域;
散焦图像生成部,根据在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得到的所述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按每一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而生成表示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
取景部,构成为能够在观察区域内观察到所述被摄体像;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所述观察区域内,在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外且靠近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而显示所述散焦图像;及
显示位置控制部,当通过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到多个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时,控制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来将一个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所述散焦图像显示在不与其他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与一个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对应的所述散焦图像显示在该主要被摄体区域的右侧或左侧,
所述显示位置控制部根据一个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所述散焦图像是否与其他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来确定将所述散焦图像显示于相对应的主要被摄体区域的右侧或左侧中的哪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散焦图像是通过沿第1方向彼此分开的第1指标及第2指标而显示,
所述散焦量越小,则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1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彼此分开,
所述散焦量越小,则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越减小作为所述第2方向上的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之间的间隔的第2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所述散焦量为0时,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所述第1间隔及第2间隔设为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所述散焦量为0时,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所述第1指标及第2指标一体地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1指标沿所述第2方向在与所述第2指标对置的部分具有凸部,
所述第2指标沿所述第2方向在与所述第1指标对置的部分具有凹部,
当所述散焦量为0时,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摄影装置具有判定部,所述判定部判定所述散焦量是否在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深内,
在通过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散焦量在所述焦深内的情况下,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根据所述散焦量来改变所述第2间隔,在通过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散焦量在所述焦深外的情况下,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将所述第2间隔设为一定而与所述散焦量无关。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摄影装置具有识别所述被摄体像中的人的面部的面部识别部,
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包括通过所述面部识别部识别出的所述人的面部在内的区域来作为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
10.一种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影装置具备:
摄影光学系统;
调焦操作部,能够进行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调焦操作;
摄像元件,对来自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正常图像,且分别对第1光束及第2光束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所述第1光束及第2光束是通过对所述被摄体像进行光瞳分割而形成;
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图像内的主要被摄体区域;
散焦图像生成部,根据在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得到的所述第1摄像信号及第2摄像信号,按每一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生成表示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散焦量的散焦图像;
取景部,构成为能够在观察区域内观察到所述被摄体像;及
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在所述观察区域内,在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外且靠近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而显示所述散焦图像;
该控制方法中,
当通过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检测部检测到多个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时,控制所述取景器内显示控制部来将一个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的所述散焦图像显示在不与其他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重叠的位置。
CN201680057838.1A 2015-09-30 2016-09-28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1415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3515 2015-09-30
JP2015-193515 2015-09-30
PCT/JP2016/078713 WO2017057510A1 (ja) 2015-09-30 2016-09-28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515A true CN108141515A (zh) 2018-06-08
CN108141515B CN108141515B (zh) 2020-07-07

Family

ID=58423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7838.1A Active CN108141515B (zh) 2015-09-30 2016-09-28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4391B2 (zh)
JP (1) JP6335396B2 (zh)
CN (1) CN108141515B (zh)
WO (1) WO20170575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2681B2 (ja) * 2016-10-19 2020-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7027207B2 (ja) * 2018-03-19 2022-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079161B2 (ja) * 2018-06-29 2022-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204622B2 (ja) * 2018-09-21 2023-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055A (zh) * 2009-08-20 2011-03-3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捕获设备和方法
CN102402103A (zh) * 2010-09-08 2012-04-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聚焦设备
JP2012145840A (ja) * 2011-01-13 2012-08-02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
JP2012177929A (ja) * 2007-10-15 2012-09-13 Panasonic Corp カメラ本体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3119494A (zh) * 2010-09-17 2013-05-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JP2015145970A (ja) * 2014-02-03 2015-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3281B2 (ja) * 2007-05-23 2012-08-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焦点状態表示装置および焦点状態表示方法
JP5043626B2 (ja) 2007-12-13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20120005706A1 (en) * 2010-07-05 2012-01-05 Robert Paul Morris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cessing a contextual channel identifier
JP2012065294A (ja) 2010-09-17 2012-03-29 Fujifilm Corp ハイブリッド型ファインダ装置
JP2013178324A (ja) 2012-02-28 2013-09-09 Nikon Corp 合焦装置、光学機器
JP2016206352A (ja) * 2015-04-20 2016-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そのプログラム、その記録媒体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77929A (ja) * 2007-10-15 2012-09-13 Panasonic Corp カメラ本体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1998055A (zh) * 2009-08-20 2011-03-3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捕获设备和方法
CN102402103A (zh) * 2010-09-08 2012-04-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聚焦设备
CN103119494A (zh) * 2010-09-17 2013-05-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JP2012145840A (ja) * 2011-01-13 2012-08-02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
JP2015145970A (ja) * 2014-02-03 2015-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515B (zh) 2020-07-07
WO2017057510A1 (ja) 2017-04-06
JPWO2017057510A1 (ja) 2018-08-02
US10564391B2 (en) 2020-02-18
JP6335396B2 (ja) 2018-05-30
US20180217357A1 (en) 2018-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3366B (zh) 图像拾取装置、图像拾取设备、图像处理方法、光圈控制方法及程序
US87303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76483B2 (ja) 画像認識装置、画像追尾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894661B2 (ja) 撮像装置
CN103731604B (zh) 追踪装置及追踪方法
JP2012182332A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488256B (zh)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3416051A (zh) 摄影装置以及显示控制方法
CN108141515A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33712B (zh) 成像设备和摄影装置
CN106060344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7970270B2 (en) Auto focu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sub-mirror
JP4957435B2 (ja) 撮像装置
JP2009219085A (ja) 撮像装置
JP2009044382A (ja) カメラの表示装置
JP2013187883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CN108141514A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70975B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8197812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417807B1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 장치에서 얼굴인식에 따른 포커스조정장치 및 방법
JP2016085242A (ja) 撮影装置
JP5360191B2 (ja) 撮像装置
JP4973369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326506A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焦点検出方法
JP2018101081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