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16888A -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16888A CN107416888A CN201710728146.1A CN201710728146A CN107416888A CN 107416888 A CN107416888 A CN 107416888A CN 201710728146 A CN201710728146 A CN 201710728146A CN 107416888 A CN107416888 A CN 1074168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pric oxide
- nano cupric
- preparation
- black precipitate
- tripolyphosph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00—Compounds of copper
- C01G3/02—Oxides; Hydroxi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1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one dimension, e.g. needle-like
- C01P2004/16—Nanowires or nanorods, i.e. solid nanofibres with two nearly equal dimensions between 1-100 nanomet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2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wo dimensions, e.g. plate-like
- C01P2004/22—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wo dimensions, e.g. plate-like with a polygonal circumferential shap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3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属于无机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在三聚磷酸盐为模板添加剂的条件下,铜盐与氢氧化物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2)步骤1)得到的氢氧化铜沉淀经水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3)步骤2)得到的黑色沉淀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所述纳米氧化铜。本发明以三聚磷酸盐为晶核生长的模板,控制晶核的生长方向,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制得形貌新颖的纳米氧化铜,方法简便,反应时间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机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氧化铜是一类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它在催化、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场发射显示器、超疏水表面、除砷和有机污染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纳米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米晶体的尺寸、形貌和结构,因而,制备不同大小、形貌及维度的纳米氧化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纳米氧化铜的形貌通常有纳米片、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管、纳米针以及球状、花状、梭状、蜂窝状的三维纳米自组装体等,其制备方法主要为水热法、化学沉淀法、固体热分解法、电化学法、热氧化法、超声波法和喷雾热解法等。现有大量专利、文献报道了水热法合成纳米氧化铜的路线,如:中国发明专利CN201110322969.7、CN201210249138.6只提供了铜盐在碱性条件下水热合成花状氧化铜的简单路线,并未对其形貌进行有效控制;中国发明专利CN201410025919.6以无水氯化铜为铜源,通过调控氢氧化钠的浓度,水热合成了由纳米片状次级结构构成的球状、菊花状及扇状的三维自组装体氧化铜,但未提及任何使用模板剂控制形貌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201610027887.2不采用任何表面活性剂,以乙酸铜为铜源,陶瓷管为载体,碱性条件下水热反应在陶瓷管上长出花状纳米氧化铜,但是,该方法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尺寸不可控,无法形成均一的特定形貌;文献[ChineseJournal of Catalysis,2013,34:2125~2129]提出以CTAB为添加剂,让二水合氯化铜与氢氧化钠水热反应6h,干燥后得到氧化铜纳米片,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得到的纳米片细碎、形貌不均一;文献[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2,384:1~9]采用PEG200为添加剂,三水合硝酸铜为铜源水热合成氧化铜,当OH-/Cu2+=2,加入2ml PEG200,80℃反应12h,洗净后干燥24h制得虾状氧化铜,虽然该方法反应所需温度较低,但反应和干燥时间太长。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以三聚磷酸盐为晶核生长的模板,控制晶核的生长方向,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制得形貌新颖的纳米氧化铜,方法简便,反应时间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三聚磷酸盐为模板添加剂的条件下,铜盐与氢氧化物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步骤2、步骤1得到的氢氧化铜沉淀经水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黑色沉淀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所述纳米氧化铜。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铜盐与氢氧化物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过程具体为:
(1)将铜盐、三聚磷酸盐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其中,铜盐的浓度为0.025~0.5mol/L,三聚磷酸盐的浓度为0.0025~0.05mol/L;
(2)将氢氧化物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浓度为0.06~1.2mol/L的碱性溶液B;
(3)将步骤(2)得到的碱性溶液B加入步骤(1)得到的混合液A中,搅拌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水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的过程具体为:将步骤1反应后的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在100~200℃下反应0.5~2h,至完全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进一步地,步骤3的具体过程为: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黑色沉淀,然后离心分离出黑色沉淀,将黑色沉淀在真空烘箱中烘干,得到所述纳米氧化铜。
进一步地,所述铜盐为一水合乙酸铜、二水合氯化铜、三水硝酸铜、五水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三聚磷酸盐为三聚磷酸钾、三聚磷酸钠、三聚磷酸铝、三聚磷酸铵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氢氧化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以三聚磷酸盐为模板添加剂制备纳米氧化铜,反应体系简单,成本低,易操作,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所需温度较低,对环境和设备无特殊要求,原料和产物均无污染;本发明得到了独特形貌的纳米氧化铜,尺寸均匀、形貌可控,具有高的比表面,在催化、传感器、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XRD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0.5mmol一水合乙酸铜、0.05mmol三聚磷酸钠加入20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将1.5mmol氢氧化钠加入25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碱性溶液B;将碱性溶液B加入混合液A中,搅拌至反应完全后,得到氢氧化铜沉淀溶液;
步骤2、将步骤1反应后的氢氧化铜沉淀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在160℃下反应2h,至完全反应生成黑色沉淀,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黑色沉淀依次在去离子水和乙醇中超声清洗3~5次,然后用离心机分离出黑色沉淀,将黑色沉淀在真空烘箱中60℃下干燥4h,烘干后得到树突状纳米氧化铜。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XRD图;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晶格生长,对照氧化铜卡片(JCPDS 48-1548)可知,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氧化铜为单斜晶系。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由图2可知,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氧化铜为形貌规则的树突状,其粒径均匀,长度约250nm,直径约170nm。
实施例2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10mmol一水合乙酸铜、1mmol三聚磷酸钠加入20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将30mmol氢氧化钠加入25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碱性溶液B;将碱性溶液B加入混合液A中,搅拌至反应完全后,得到氢氧化铜沉淀溶液;
步骤2、将步骤1反应后的氢氧化铜沉淀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在160℃下反应0.5h,至完全反应生成黑色沉淀,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黑色沉淀依次在去离子水和乙醇中超声清洗3~5次,然后用离心机分离出黑色沉淀,将黑色沉淀在真空烘箱中60℃下干燥4h,烘干后得到梭状纳米氧化铜。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由图3可知,实施例2得到的纳米氧化铜呈现丝状和梭状两种形貌。因为在高浓度条件下会形成更长更大的丝状氧化铜,聚集机率更大,从而形成梭状结构,但同时由于反应时间只有半个小时,部分丝状还没来得及聚集,因此,呈现出丝状和梭状两种形貌。
实施例3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0.5mmol一水合乙酸铜、0.25mmol三聚磷酸钠加入20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将1.5mmol氢氧化钠加入25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碱性溶液B;将碱性溶液B加入混合液A中,搅拌至反应完全后,得到氢氧化铜沉淀溶液;
步骤2、将步骤1反应后的氢氧化铜沉淀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在200℃下反应2h,至完全反应生成黑色沉淀,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黑色沉淀依次在去离子水和乙醇中超声清洗3~5次,然后用离心机分离出黑色沉淀,将黑色沉淀在真空烘箱中60℃下干燥4h,烘干后得到片状纳米氧化铜。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由图4可知,实施例3得到的纳米氧化铜呈小团片状,颗粒极小,仅约100nm。
实施例4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0.5mmol五水硫酸铜、0.05mmol三聚磷酸钠加入20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将1.5mmol氢氧化钠加入25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碱性溶液B;将碱性溶液B加入混合液A中,搅拌至反应完全后,得到氢氧化铜沉淀溶液;
步骤2、将步骤1反应后的氢氧化铜沉淀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在200℃下反应2h,至完全反应生成黑色沉淀,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黑色沉淀依次在去离子水和乙醇中超声清洗3~5次,然后用离心机分离出黑色沉淀,将黑色沉淀在真空烘箱中60℃下干燥4h,烘干后得到棒状纳米氧化铜。
图5为实施例4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由图5可知,实施例4得到的纳米氧化铜呈棒状结构,长约125nm,尺寸均一,形貌规则。这表明铜盐中阴离子的存在会影响微晶的成形和进一步取向联结,不同阴离子的作用可能不同。
实施例5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0.25mmol五水硫酸铜和0.25mmol三水硝酸铜、0.025mmol三聚磷酸钠和0.025mmol三聚磷酸钾加入20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将1.0mmol氢氧化钠和1.0mmol氢氧化钾加入25mL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碱性溶液B;将碱性溶液B加入混合液A中,搅拌至反应完全后,得到氢氧化铜沉淀溶液;
步骤2、将步骤1反应后的氢氧化铜沉淀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在160℃下反应2h,至完全反应生成黑色沉淀,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黑色沉淀依次在去离子水和乙醇中超声清洗3~5次,然后用离心机分离出黑色沉淀,将黑色沉淀在真空烘箱中60℃下干燥4h,烘干后得到片状纳米氧化铜。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得到的纳米氧化铜的SEM图;由图6可知,实施例5得到的纳米氧化铜呈不规则凸起的片状纳米氧化铜,颗粒比实施例3所得到的氧化铜略大,且颗粒边缘有明显的枝节形状。
Claims (7)
1.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三聚磷酸盐为模板添加剂的条件下,铜盐与氢氧化物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步骤2、步骤1得到的氢氧化铜沉淀经水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黑色沉淀离心分离,烘干,得到所述纳米氧化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铜盐与氢氧化物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过程具体为:
(1)将铜盐、三聚磷酸盐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其中,铜盐的浓度为0.025~0.5mol/L,三聚磷酸盐的浓度为0.0025~0.05mol/L;
(2)将氢氧化物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得到浓度为0.06~1.2mol/L的碱性溶液B;
(3)将步骤(2)得到的碱性溶液B加入步骤(1)得到的混合液A中,搅拌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水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的过程具体为:将步骤1反应后的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中,在100~200℃下反应0.5~2h,生成黑色沉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的具体过程为:依次采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黑色沉淀,然后离心分离出黑色沉淀,将黑色沉淀在真空烘箱中烘干,得到所述纳米氧化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盐为一水合乙酸铜、二水合氯化铜、三水硝酸铜、五水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聚磷酸盐为三聚磷酸钾、三聚磷酸钠、三聚磷酸铝、三聚磷酸铵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中的一种或几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28146.1A CN107416888B (zh) | 2017-08-23 | 2017-08-23 |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28146.1A CN107416888B (zh) | 2017-08-23 | 2017-08-23 |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16888A true CN107416888A (zh) | 2017-12-01 |
CN107416888B CN107416888B (zh) | 2019-08-13 |
Family
ID=60435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28146.1A Active CN107416888B (zh) | 2017-08-23 | 2017-08-23 |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416888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79368A (zh) * | 2017-12-06 | 2018-04-06 | 宁波爱克创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纳米氧化铝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017984A (zh) * | 2019-12-12 | 2020-04-17 | 昆山市千灯三废净化有限公司 | 一种高纯氧化铜生产工艺 |
CN111892078A (zh) * | 2020-07-07 | 2020-11-06 | 江苏理工学院 | 一种微波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铜的方法及纳米氧化铜的应用 |
CN114369941A (zh) * | 2021-12-14 | 2022-04-1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一种米粒状纳米氧化铜包覆的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7332A (zh) * | 2007-10-12 | 2009-04-15 | 新疆大学 | 一种氧化铜纳米棒的水热合成方法 |
CN105000587A (zh) * | 2015-07-10 | 2015-10-28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星状自组装结构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
CN105271359A (zh) * | 2015-11-06 | 2016-01-27 | 武汉工程大学 | 一种纳米氧化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2017
- 2017-08-23 CN CN201710728146.1A patent/CN1074168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7332A (zh) * | 2007-10-12 | 2009-04-15 | 新疆大学 | 一种氧化铜纳米棒的水热合成方法 |
CN105000587A (zh) * | 2015-07-10 | 2015-10-28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星状自组装结构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
CN105271359A (zh) * | 2015-11-06 | 2016-01-27 | 武汉工程大学 | 一种纳米氧化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79368A (zh) * | 2017-12-06 | 2018-04-06 | 宁波爱克创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纳米氧化铝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017984A (zh) * | 2019-12-12 | 2020-04-17 | 昆山市千灯三废净化有限公司 | 一种高纯氧化铜生产工艺 |
CN111892078A (zh) * | 2020-07-07 | 2020-11-06 | 江苏理工学院 | 一种微波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铜的方法及纳米氧化铜的应用 |
CN114369941A (zh) * | 2021-12-14 | 2022-04-19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一种米粒状纳米氧化铜包覆的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14369941B (zh) * | 2021-12-14 | 2024-04-26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一种米粒状纳米氧化铜包覆的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16888B (zh) | 2019-08-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16888B (zh) | 一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 |
CN104058461B (zh) | 一种铜铁矿结构CuFeO2晶体材料的低温制备方法 | |
CN101857263B (zh) | 一种水热法制备形貌可控纳米氧化铟的方法 | |
CN104495908B (zh) | 硫化亚铜粉体的制备方法及硫化亚铜粉体 | |
CN103011306B (zh) | 一种制备纳米级立方体状四氧化三钴的方法 | |
CN103537237A (zh) | 一种Fe3O4@C@PAM核壳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6477621A (zh) | 层状氢氧化锌、氧化锌纳米锥的制备及剥离方法 | |
CN104289722A (zh) | 一种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 |
CN104030335A (zh) | 一种采用均相水热法制备Sm(OH)3/ZnO纳米复合物的方法 | |
CN109942012B (zh) | 一种纳米级片状勃姆石及其制备方法 | |
Zhang et al. | Preparation of nano-ZnO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textile on antistatic finishing | |
CN103435097B (zh) | 一种纳米氧化锆的制备方法以及得到的纳米氧化锆的应用 | |
CN108840313A (zh) | 一种多级球状二硒化镍的制备方法 | |
CN104528836A (zh) | 一种调控α-Fe2O3/石墨烯复合材料形貌的方法 | |
CN106882845A (zh) | 一种介孔海胆状NiCo2O4纳米固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6745311B (zh) | 一种α‑Fe2O3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 |
CN106882842A (zh) | 一种介孔花瓣状ZnCo2O4纳米固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1805009A (zh) | 一种简易可控制备叶状微/纳米氧化铜二维组装体的方法 | |
CN102962470B (zh) | 常温下制备球形超细镍粉的方法 | |
CN113086998B (zh) | 一种Mg6Al2(OH)18·4.5H2O纳米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4971703A (zh) | 一种聚吡咯包覆磁性还原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5271443B (zh) | 一种辅助微波加热制备纳米片状CoO或Co3O4的方法 | |
CN106186045A (zh) | 一种花状氧化锌纳米颗粒团簇的制备方法 | |
CN101941677B (zh) | 一种氧化锰表面改性的氧化锌纳米棒材的制备方法 | |
CN101531403B (zh) | 一种制备四氧化三钴一维纳米材料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