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03920B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03920B
CN107303920B CN201710264565.4A CN201710264565A CN107303920B CN 107303920 B CN107303920 B CN 107303920B CN 201710264565 A CN201710264565 A CN 201710264565A CN 107303920 B CN107303920 B CN 1073039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pillar
external member
car body
lower stringer
body f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645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03920A (zh
Inventor
海老原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303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3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03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03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通过与前柱内构件(10)结合而构成前柱(3)的前柱外构件(20);和与前柱外构件(20)的下端部结合的下纵梁(4),前柱外构件(20)具有从与下纵梁(4)之间的结合部位向上方排列地形成的多个弯曲部(20a、20b)。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前柱的下端部被结合在下纵梁的前端部的上部(参照专利文献1)。为了与下纵梁的上部结合,前柱的下端部的后端部以呈在后上方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的方式弯曲。换言之,前柱的棱线与下纵梁的棱线对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468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具有上述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中,在发生了正面碰撞的情况下,由于车辆的前轮向后方移动,而存在正面碰撞载荷被输入到前柱与下纵梁的结合部位的情况。因此,在上述结合部位,希望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通过与前柱内构件结合而构成前柱的前柱外构件、和与上述前柱外构件的下端部结合的下纵梁,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前柱外构件具有从与上述下纵梁之间的结合部位向上方排列地形成的多个弯曲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多个弯曲部中的最下方的第一弯曲部,呈在前下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上述第一弯曲部的上侧的第二弯曲部,呈在后上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前柱外构件具有配置在上述下纵梁的上壁部上的凸缘部,上述凸缘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加强筋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也可以为,上述加强筋部与上述下纵梁的上壁部之间构成将上述前柱外构件及上述前柱内构件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通的贯穿孔。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恰当地将电沉积涂装的涂料经由贯穿孔向前柱的中空部引导。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下纵梁由下纵梁内构件和下纵梁外构件构成,在上述下纵梁内构件与上述下纵梁外构件之间设有顶起板,上述顶起板与上述前柱外构件相比延伸设置至后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下纵梁的强度而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顶起板具有在倾斜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斜加强筋部,上述顶起板与上述前柱外构件相比形成在后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顶起板的强度并将来自前柱外构件的载荷高效地向下纵梁传递。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车身前部构造中,能够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且是表示将车门拆下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且是表示将车门及翼子板拆下的状态的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前柱外构件的后壁部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向视下的示意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侧视图,是表示将车门、翼子板及下纵梁外构件拆下、且将前柱外构件的下端部剖切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前部构造,3前柱,4下纵梁,10前柱内构件,20前柱外构件,20a第一弯曲部,20b第二弯曲部,26凸缘部,26a加强筋部,30下纵梁内构件,40下纵梁外构件,50顶起板,52斜加强筋部,A贯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适用于车辆的左侧车门开口部周边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详细进行说明。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前后”示出车身前后方向,“上下”示出车身上下方向,“左右”示出从驾驶席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车身前部构造>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1为涉及车辆的前席(驾驶席及副驾驶席)用的车门开口部2周边的构造。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前柱3和下纵梁4。
<前柱>
前柱3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且构成车门开口部2的框体中的前侧纵边的金属制的骨架部件。前柱3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框形状,且在俯视观察时在内部具有闭合截面的中空部。
如图1所示,前柱3的前部在从侧面(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被作为车辆的外板的翼子板5覆盖。另外,前柱2的后部(从翼子板5露出的部位)在从侧面(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被作为车辆的外板的前席用的车门(未图示)覆盖。另外,在前柱3的上部,结合(通过焊接等而接合)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作为金属制骨架部件的上部件(up member)6的后端部。另外,在前柱3的下部的前方,设有收纳车辆的前轮(未图示)的轮罩7。
如图2所示,前柱3具有前柱内构件10和设在该前柱内构件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柱外构件20。
《前柱内构件》
前柱内构件10是构成前柱3的内壁部的金属制部件。
《前柱外构件》
前柱外构件20是构成前柱3的外壁部、前壁部及后壁部的金属制部件。前柱外构件20是一体地具有外壁部21、前壁部22、前凸缘部23、后壁部24和后凸缘部25的金属制部件。前柱外构件20通过对金属制的板状部件进行折曲加工而形成。
外壁部21为与前柱内构件10相对的壁部,并构成前柱3的外壁部。在外壁部21上,经由铰链安装有前席用的车门(未图示)。前壁部22从外壁部21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并构成前柱3的前壁部。前凸缘部23从前壁部2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且与前柱内构件10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而接合)。后壁部24从外壁部21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并构成前柱3的后壁部。后凸缘部25从后壁部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且与前柱内构件10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而接合)。外壁部21的前端部、前壁部22及前凸缘部23的下端部呈沿着轮罩7的形状。
在前柱外构件20的外壁部21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1a。凹部21a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后侧的纵边即纵壁部倾斜的大致梯形形状。
《弯曲部》
如图3所示,前柱外构件20具有多个弯曲部。多个弯曲部在前柱外构件20的下端部,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弯曲部是由上述凹部21a的后侧的倾斜纵边(纵壁部)、后壁部24及在外壁部21中被夹于倾斜纵边与后壁部24之间的部位构成的加强筋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柱外构件20作为多个弯曲部而具有第一弯曲部20a和第二弯曲部20b。如图4所示,第一弯曲部20a从下纵梁3的上壁部(详细地说,下纵梁外构件40的上壁部44)向上方延伸设置,在从侧面观察时,以呈在前斜下方向上具有中心O1的圆弧形状的方式弯曲。第二弯曲部20b从第一弯曲部20a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在从侧面观察时,以呈在后斜上方向上有中心O2的圆弧形状的方式弯曲。换言之,在从侧面(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在以前后轴为x轴(前为负、后为正)、以上下轴为y轴(下为负、上为正)时,第二弯曲部20b是向下凸起的减区间,第一弯曲部20a是向上凸起的减区间。即,第一弯曲部20a及第二弯曲部20b在从侧面观察时,彼此向不同方向弯曲,呈大致S字形状。另外,第一弯曲部20a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向后凸起的凸形状、更详细地说呈向后凸起的凸形状的曲线在顶点处被截断的上半部分的形状。第二弯曲部20b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向前凸起的凸形状、更详细地说呈向前凸起的凸形状的曲线在顶点处被截断的下半部分的形状。
<下纵梁>
如图1及图2所示,下纵梁4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且构成车门开口部2的框体中的下侧横边的金属制的骨架部件。下纵梁4在正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边形状),且在正面观察时在内部具有闭合截面的中空部。下纵梁4在从侧面(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被作为车辆的外板的前席用的关闭状态下的车门(未图示)覆盖。
如图5所示,下纵梁4具有下纵梁内构件30和下纵梁外构件40。
《下纵梁内构件》
下纵梁内构件30是构成下纵梁4的内壁部、下壁部的一部分及上壁部的一部分的金属制部件。下纵梁内构件30一体地具有内壁部31、下壁部32、下凸缘部33、上壁部34和上凸缘部35。下纵梁内构件30通过对金属制的板状部件进行折曲加工而形成。
内壁部31构成下纵梁4的内壁部。下壁部32从内壁部31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并构成下纵梁4的下壁部的内侧一半。下凸缘部33从下壁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上壁部34从内壁部31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并构成下纵梁4的上壁部的内侧一半。上凸缘部35从上壁部3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
《下纵梁外构件》
下纵梁外构件40是构成下纵梁4的外壁部、下壁部的一部分及上壁部的一部分的金属制部件。下纵梁外构件40一体地具有外壁部41、下壁部42、下凸缘部43、上壁部44和上凸缘部45。下纵梁外构件40通过对金属制的板状部件进行折曲加工而形成。
外壁部41构成下纵梁4的外壁部。下壁部42从外壁部41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并构成下纵梁4的下壁部的外侧一半。下凸缘部43从下壁部4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并与下纵梁内构件30的下凸缘部33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上壁部44从外壁部41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并构成下纵梁4的上壁部的外侧一半。上凸缘部45从上壁部4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并与下纵梁内构件30的上凸缘部35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而接合)。
《顶起板》
顶起板50是当进行车辆的顶起时,对安装千斤顶的部位进行加强的金属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顶起板50夹设在下纵梁内构件30与下纵梁外构件40之间。顶起板50的下端部被下凸缘部33、43夹持,且与该下凸缘部33、43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而接合)。顶起板50的上端部被上凸缘部35、45夹持,且与该上凸缘部35、45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而接合)。
顶起板50与前柱外构件20相比延伸设置至后方。换言之,顶起板50的前端部配置在下纵梁4的前端部,顶起板50的后端部与前柱外构件20的下端部的后端部相比配置在后方。
如图6所示,顶起板50具有一个以上的纵加强筋部51、和与一个以上的纵加强筋部51相比设在后方的一个以上的斜加强筋部52。
一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的纵加强筋部51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长的凹部。纵加强筋部51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前面的两个纵加强筋部51形成在下凸缘部33、43与上凸缘部35、45之间。后面的两个纵加强筋部51与前面的两个纵加强筋部51相比向下方更长地形成。
多个纵加强筋部51用于提高顶起板50的上下方向的刚性,并且确保前后方向的压溃容易度(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冲击吸收性能)。
此外,顶起板50中的、形成有后面的两个纵加强筋部51的部位的下端部,与下凸缘部33、43相比向下方延伸设置且露出,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该弯曲部位构成千斤顶安装部53,该千斤顶安装部53供顶起装置(未图示)安装而作用有顶起载荷。
一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斜加强筋部52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随着趋向于上方而向后方倾斜的纵长的凹部。斜加强筋部52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一个以上的斜加强筋部52形成于下凸缘部33、43与上凸缘部35、45之间。另外,一个以上的斜加强筋部52与前柱内构件10及前柱外构件20各自的下端部的后端部相比配置在后方。另外,一个以上的斜加强筋部52的最前方的斜加强筋部52的一部分配置在千斤顶安装部53的正上方。一个以上的斜加强筋部52的除此之外的部位与千斤顶安装部53相比配置在上方且配置在后方。
<前柱外构件与下纵梁外构件的组装部位>
如图3所示,前柱外构件20具有从后壁部24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凸缘部26。凸缘部26与下纵梁外构件40的上壁部44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而接合)。另外,前柱外构件20的外壁部21的比凹部21a靠下侧的部位与下纵梁外构件40的外壁部41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而接合)。另外,在下纵梁4的上端部,从车宽方向内侧按顺序重叠有上凸缘部34、顶起板50、上凸缘部44、前柱内构件10及凸缘部23,25。在凸缘部26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外壁部21的后端部,在凸缘部26的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有后凸缘部25的后端部。即,外壁部21、后凸缘部25及外壁部21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
凸缘部26具有在前后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延伸设置的加强筋部26a。加强筋部26a是向上方突出的凹部。在加强筋部26a与下纵梁外构件40的上壁部44之间构成有贯穿孔A。贯穿孔A将前柱3的中空部(前柱内构件10与前柱外构件20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通。
<正面碰撞时的载荷传递>
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由于未图示的前轮向后方移动,而向前柱3输入正面碰撞载荷。上述正面碰撞载荷依次经由前柱外构件20的第二弯曲部20b及第一弯曲部20a,从前柱外构件20与下纵梁4的结合部位向下纵梁4传递。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前柱外构件20具有多个弯曲部20a、20b,所以能够抑制正面碰撞时的应力集中并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第一弯曲部20a及第二弯曲部分别呈在前下方向及后上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所以能够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凸缘部26具有加强筋部26a,所以能够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加强筋部26a与下纵梁外构件40的上壁部44之间构成贯穿孔A,所以能够恰当地将电沉积涂装的涂料经由贯穿孔A向前柱3的中空部引导(参照图4中的箭头)。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顶起板50与前柱外构件20相比延伸设置至后方,所以能够提高下纵梁4的强度而更加提高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顶起板50具有斜加强筋部52,所以能够提高顶起板50的强度。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顶起板50具有斜加强筋部52,所以能够高效地将来自前柱外构件20的载荷向下纵梁4传递。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中,由于顶起板50具有斜加强筋部52,所以能够相对于正面碰撞载荷而加强下纵梁4。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变更。例如,多个弯曲部20a、20b也可以仅由前柱外构件20的后壁部24构成,还可以仅由前柱外构件20的凹部21a的后侧的纵壁部构成。另外,前柱外构件20也可以是在第二弯曲部20b的上侧具有第三以上的弯曲部的结构。另外,前柱外构件20也可以是第一弯曲部呈向前凸起的凸形状、第二以上的弯曲部呈向前后方向交替地凸起的凸形状的结构。另外,斜加强筋部52也可以是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纵长的凸部,还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随着趋向于上方而向前方倾斜的纵长的凹部或凸部。

Claims (5)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备:前柱外构件,其通过与前柱内构件结合而构成前柱;和下纵梁,其与所述前柱外构件的下端部结合,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柱外构件具有从与所述下纵梁之间的结合部位向上方排列地形成的多个弯曲部,
所述多个弯曲部中的最下方的第一弯曲部,呈在前下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
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上侧的第二弯曲部,呈在后上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圆弧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柱外构件具有配置在所述下纵梁的上壁部上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加强筋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部与所述下纵梁的上壁部之间构成将所述前柱外构件及所述前柱内构件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通的贯穿孔。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纵梁由下纵梁内构件和下纵梁外构件构成,
在所述下纵梁内构件与所述下纵梁外构件之间设有顶起板,
所述顶起板与所述前柱外构件相比延伸设置至后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起板具有在倾斜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斜加强筋部,
所述斜加强筋部与所述前柱外构件相比形成在后方。
CN201710264565.4A 2016-04-22 2017-04-21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7303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5669 2016-04-22
JP2016085669A JP6263223B2 (ja) 2016-04-22 2016-04-22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03920A CN107303920A (zh) 2017-10-31
CN107303920B true CN107303920B (zh) 2019-05-28

Family

ID=60150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64565.4A Active CN107303920B (zh) 2016-04-22 2017-04-21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63223B2 (zh)
CN (1) CN1073039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2687B2 (ja) * 2017-11-21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FR3086257B1 (fr) * 2018-09-24 2020-10-23 Psa Automobiles Sa Liaison entre l’aile avant et le pied avan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6917413B2 (ja) * 2019-07-01 2021-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5383B2 (ja) * 1998-04-30 2004-06-0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接合構造
DE10137699B4 (de) * 2001-08-01 2004-08-12 Thyssenkrupp Stahl Ag Dichtung an einem Öffnungsabschluß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insbesondere in Space-Frame-Bauweise
US8414057B2 (en) * 2009-10-09 2013-04-09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WO2011162089A1 (ja) * 2010-06-24 2011-12-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WO2012153425A1 (ja) * 2011-05-12 2012-1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構造体
EP3106373B1 (en) * 2012-02-13 2018-09-1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JP5927695B2 (ja) * 2012-02-17 2016-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5492957B2 (ja) * 2012-08-31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6037073A (ja) * 2014-08-05 2016-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63223B2 (ja) 2018-01-17
JP2017193292A (ja) 2017-10-26
CN107303920A (zh) 2017-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0166B (zh) 车身的底部结构
EP2196382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KR101722870B1 (ko) 자동차의 차체 측부 구조
US681765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0513243C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20060158008A1 (en) Lower body construction
CN107303920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7097857B (zh) 车身结构
CN102310886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3958329A (zh) 车体上部结构
CN109774797A (zh) 车辆侧部结构
JP6574947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US10583864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US10745058B2 (en) Upper arch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lateral section
KR20140010723A (ko) 오픈카의 배플구조
CN106043450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1167446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10341801B (zh) 车辆骨架构造
JP6094764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894477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115386B2 (ja) 車両用フロア構造
US1124772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015217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
CN105313994B (zh) 工程机械的驾驶室
JP2020083189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