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93714A - 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93714A
CN107293714A CN201710467992.2A CN201710467992A CN107293714A CN 107293714 A CN107293714 A CN 107293714A CN 201710467992 A CN201710467992 A CN 201710467992A CN 107293714 A CN107293714 A CN 107293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silicon
palladium
electrode material
combinatio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679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93714B (zh
Inventor
王小兰
徐慧
金宏
张慧
吴世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Academy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Academy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Academy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Academy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46799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937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93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93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93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93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6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硅微米颗粒在水中分散均匀,然后加入盐酸多巴胺,在pH=8.5的条件下,多巴胺发生聚合反应,得到混合溶液;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锡盐溶液,搅拌反应,使得锡离子吸附到聚多巴胺的表面,然后加入钯盐溶液,搅拌反应,钯离子被锡离子还原为金属钯,得到钯包覆的硅颗粒;配制包括铜盐、络合剂和乳酸的铜盐溶液,然后在pH为5‑11的条件下,向铜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和钯包覆的硅颗粒,在钯的催化作用下,还原剂将铜离子还原为铜,得到铜硅复合电极材料。本发明制备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有望以纳米铜颗粒代替铜集流体,减轻负极质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比能量最高的一种便携式化学电源之一,与其它类型的可充电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充放电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对环境污染小、自放电低等优点。目前其应用领域由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及便携式小型电器所用电池和潜艇、航天、航空领域用电池,逐步走向电动汽车动力应用领域。在全球能源与环境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交通工具纷纷改用储能电池为主要动力源,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高安全、环境友好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硅(Si)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以及低的工作电势(<0.5Vvs.Li/Li+),且硅元素在地壳内含量丰富,来源广泛,价格便宜,成为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但硅负极在实际应用时会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嵌锂和脱锂过程中体积改变~300%,电导性低,SEI(固体电解质界面)不稳定,且较大的体积改变会导致颗粒粉化,与导电添加剂或金属集流体失去电连接,甚至会从金属集流体上剥落。体积的不断膨胀和衰减也会导致颗粒表面SEI层的破裂和重新形成,消耗电解液,增大电阻,容量衰减,从而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效率、循环性、功率特性、储存寿命以及安全性等电池性能。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设计不同的结构以提高Si负极的性能,如减小硅颗粒尺寸、设计Si复合电极等。已有人设计出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管,纳米棒等,通过减小颗粒尺寸来减小颗粒发生破裂的趋势,且使得颗粒之间电荷传输更快,解决硅负极存在的问题。
另一种来提高硅稳定性的方法是制备复合硅电极,如碳包覆硅(Si@C)复合材料,利用碳层来缓解硅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产生的的体积膨胀,使硅颗粒与导电添加剂和金属集流体保持良好的电接触,且碳壳能够提供一种稳定的界面,稳定SEI层。除此之外,通过在Si@C包覆中引入空间,以允许硅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收缩。
与碳层相较,为了增加电导性,提高嵌锂容量,利用金属材料(Ag、Fe、Co、Cu)来提升锂离子电池Si负极材料的性能也成为研究的方向之一。以金属涂层作为一种缓冲材料,减小硅因体积变化而产生的机械应力,提高硅负极的容量。
上述方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硅基材料的体积效应,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但现有技术中制备的硅与金属复合材料的电池虽然容量略有提升,但还未充分发挥出硅的容量优势,而且制备成本较高;此外,碳包覆硅的核壳结构在循环时的结构保持不佳,碳壳难以抑制硅核严重的体积效应,进而发生破裂,以至于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迅速变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以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后的容量剩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微米颗粒(SiMPs)在水中分散均匀,然后加入盐酸多巴胺,在pH=8.5的条件下,多巴胺发生聚合反应,得到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含有聚多巴胺包覆的硅颗粒;
(2)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锡盐溶液,搅拌反应0.5-2h,使得锡离子吸附到聚多巴胺的表面,然后加入钯盐溶液,搅拌反应0.5-2h,钯离子被锡离子还原为钯(Pd),离心收集固体颗粒,得到钯包覆的硅颗粒;
(3)配制包括铜盐、络合剂和乳酸的铜盐溶液,然后在pH为5-11的条件下,向铜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和钯包覆的硅颗粒,在钯的催化作用下,还原剂将铜离子还原为铜,得到铜硅复合电极材料。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硅微米颗粒(SiMPs)的粒径为1-10μm。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由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提供pH=8.5的条件。
进一步地,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的浓度为0.5-2mol/L。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硅微米颗粒与盐酸多巴胺的质量比为0.5-2:0.32。
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锡盐溶液包括锡盐、盐酸和水,锡盐为氯化亚锡或硫酸亚锡。
进一步地,锡盐溶液的浓度为2.5-10g/L。
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钯盐溶液包括钯盐、盐酸和水,钯盐为氯化钯。
进一步地,钯盐溶液的浓度为0.25-1g/L。
进一步地,硅微米颗粒与锡盐和钯盐的质量比为5-20:1:0.15。
在步骤(2)中,发生如下反应:
Pd2++Sn2+→Pd+Sn4+
在上述过程中,钯离子被锡离子还原为金属钯,在此反应中,Sn4+/Sn2+标准的氧化-还原电位为0.15V,小于Pd2+/Pd0(0.987V),因此吸附在微米硅粉表面的Sn2+,作为活化过程中Pd形核生长的种子,与Pd2+发生反应在微米硅粉表面形成均一的Pd的催化位点。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铜盐为硫酸铜、氯化铜或硝酸铜;络合剂为柠檬酸钠、乙二胺四乙酸钠、三乙醇胺或酒石酸钾钠。
在步骤(3)中,络合剂与铜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在高碱性条件下不会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同时还可以防止铜离子直接和还原剂发生发应造成镀液失效。乳酸作为pH缓冲剂,可提高反应的持续稳定性,同时可以改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外铜镀层的外观。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铜盐与络合剂的质量比为2.7-5.3:1。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使用氨水提供pH=5-11的条件。氨水作为pH值调节剂,提供一个最佳的反应环境。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还原剂为二甲胺基硼烷(DMAB)、甲醛和硼氢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还原剂为二甲胺基甲硼烷,以其为还原剂,大大减小了反应体系对环境的污染,对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还原剂与铜盐的质量比为2.26-3:14.4。
在步骤(3)中,金属钯作为催化剂,还原剂将铜离子还原为铜,为铜提供结合位点,因此铜结合到金属钯所在位点,进而使得铜结合到钯包覆的硅颗粒表面,使得所形成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具有铜包覆硅(SiMP@Cu)的结构。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制备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中,Cu的网络可以为SiMPs在充放电时产生的巨大体积变化提供缓冲作用,防止硅颗粒在嵌锂/脱锂过程中粉化而导致的电极结构破坏。
(2)SiMP@Cu这种结构有望代替Cu集流体,减轻电极质量,提升电池容量。.
(3)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在作为电极使用时,允许微米尺度硅颗粒在嵌锂-脱锂过程中产生颗粒粉化,粉化后的Si颗粒表面仍有Cu颗粒附着,保证硅电极在粉化后仍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提升循环过程中的容量剩余。
(4)本发明制备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提升了硅负极的循环容量,在锂离子合金化/去合金化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抗破裂能力,改善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本发明提供制备这种材料的方法工艺简单,环境友好,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2是不同物质的SEM测试结果;
图3为不同物质的XRD测试结果;
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EIS图;
图5是为不同物质的放电容量-循环次数曲线结果;
图6为实施例3制备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1)取0.5g SiMPs(平均粒径为1μm,纯度为99.9%,购买于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分散到100mL的去离子水中,超声30min,使其分散均匀。
(2)向步骤(1)得到的溶液中加入1.6m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1.0M,pH8.5)与320mg盐酸多巴胺,室温下搅拌反应1h使多巴胺发生聚合反应,得到混合溶液。
(3)取20mL的SnCl2溶液(SnCl2溶液中SnCl2的浓度为5g/L,另外还包含10ml/L HCl水溶液)加到混合溶液中,搅拌1h。
(4)加入30mLPdCl2溶液(PdCl2溶中PdCl2的浓度为0.5g/L,另外还包含6.25ml/L的HCl水溶液),搅拌1h,离心收集固体颗粒,再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得到钯包覆的硅颗粒。
(5)配制CuSO4·5H2O溶液(CuSO4·5H2O、柠檬酸钠二水合物、乳酸),用氨水(NH3.H2O)调节pH=11,取180mL浓度为0.32M的CuSO4·5H2O溶液,其中柠檬酸钠二水合物与CuSO4·5H2O的质量比为1:5.3。
(6)将步骤(4)得到的钯包覆的硅颗粒加到CuSO4·5H2O溶液中,再加入3g的还原剂DMAB,轻微搅拌反应30min,得到铜硅复合电极材料,以下简称SiMP@Cu。
(7)静置12h,待SiMP@Cu沉积到反应容器底部,将溶液倒出,取出SiMP@Cu。
(8)离心收集固体颗粒,用去离子水清洗3次,在60℃下真空干燥,得到干燥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
实施例2
(1)取0.5g SiMPs(平均粒径为1μm,纯度为99.9%,购买于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分散到100mL的去离子水中,超声30min,使其分散均匀。
(2)向步骤(1)得到的溶液中加入1.6m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1.0M,pH8.5)与320mg盐酸多巴胺,室温下搅拌反应1h使多巴胺发生聚合反应,得到混合溶液。
(3)取20mL的SnCl2溶液(SnCl2溶液中SnCl2的浓度为5g/L,另外还包含10ml/L HCl水溶液)加到混合溶液中,搅拌1h。
(4)加入30mLPdCl2溶液(PdCl2溶中PdCl2的浓度为0.5g/L,另外还包含6.25ml/L的HCl水溶液),搅拌1h,离心收集固体颗粒,再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得到钯包覆的硅颗粒。
(5)配制CuSO4·5H2O溶液(CuSO4·5H2O、柠檬酸钠二水合物、乳酸),用氨水(NH3.H2O)调节pH=5,取180mL浓度为0.32M的CuSO4·5H2O溶液,其中柠檬酸钠二水合物与CuSO4·5H2O的质量比为1:5.3。
(6)将步骤(4)得到的钯包覆的硅颗粒加到CuSO4·5H2O溶液中,再加入3g的还原剂DMAB,轻微搅拌反应30min,得到铜硅复合电极材料,以下简称SiMP@Cu。。
(7)静置12h,待SiMP@Cu沉积到反应容器底部,将溶液倒出,取出SiMP@Cu。
(8)离心收集固体颗粒,用去离子水清洗3次,在60℃下真空干燥,得到干燥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
实施例3
(1)取0.5g SiMPs(平均粒径为1μm,纯度为99.9%,购买于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分散到100mL的去离子水中,超声30min,使其分散均匀。
(2)向步骤(1)得到的溶液中加入1.6m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1.0M,pH8.5)与320mg盐酸多巴胺,室温下搅拌反应1h使多巴胺发生聚合反应,得到混合溶液。
(3)取20mL的SnCl2溶液(SnCl2溶液中SnCl2的浓度为5g/L,另外还包含10ml/L HCl水溶液)加到混合溶液中,搅拌1h。
(4)加入30mLPdCl2溶液(PdCl2溶中PdCl2的浓度为0.5g/L,另外还包含6.25ml/L的HCl水溶液),搅拌1h,离心收集固体颗粒,再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得到钯包覆的硅颗粒。
(5)配制CuSO4·5H2O溶液(CuSO4·5H2O、柠檬酸钠二水合物、乳酸),用氨水(NH3.H2O)调节pH=5,取180mL浓度为0.32M的CuSO4·5H2O溶液,其中柠檬酸钠二水合物与CuSO4·5H2O的质量比为1:2.7。
(6)将步骤(4)得到的钯包覆的硅颗粒加到CuSO4·5H2O溶液中,再加入3g的还原剂DMAB,轻微搅拌反应30min,得到铜硅复合电极材料,以下简称SiMP@Cu。。
(7)静置12h,待SiMP@Cu沉积到反应容器底部,将溶液倒出,取出SiMP@Cu。
(8)离心收集固体颗粒,用去离子水清洗3次,在60℃下真空干燥,得到干燥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
对实施例1-3制备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分别进行SEM、XRD测试,结果如图2-3所示。
图2为各物质的SEM图,2(a)为原料SiMPs的SEM测试结果,2(b)为实施例1中的产品的SEM测试结果,2(c)为实施例2中的产品的SEM测试结果,2(d)为实施例3中的产品的SEM测试结果。从图2(a)中可以看出,SiMPs颗粒形状不规则,镀铜之后,灰色的SiMPs颗粒表面有白色的颗粒包覆,分布不均匀。2(b)中明显可见裸露的SiMPs,对比2(b)-(d),可发现,随着调整pH、络合剂的含量,SiMPs表面裸露部分变少,且包覆层更致密。因此,pH、络合剂的含量对Cu/SiMPs复合结构形貌有一定的影响。
图3为各物质的XRD测试结果,图3中,曲线(a)为实施例1中的产品的XRD测试结果,曲线(b)为实施例2中的产品的XRD测试结果,曲线(c)为实施例3中的产品的XRD测试结果。由XRD图中可以看到,2θ值为28°,47°,59°,69°,76°为SiMPs的衍射峰,2θ值为43°,50°,and74°时出现Cu的衍射峰,2θ值为29°,36°,42°对应Cu2O的晶体结构。曲线(a)中明显可见Cu2O的衍射峰,峰尖锐,说明Cu2O结晶性很好,随着调整pH、络合剂的含量,Cu2O的衍射峰强变弱,说明在相同的CuSO4·5H2O浓度下,有更多的Cu2+转换为Cu,更易实现Cu包覆SiMPs的结构。
将实施例1-3中制备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制备成工作电极,方法如下:
按照活性物质:导电炭黑:聚偏氟乙烯(PVDF)=8:1:1混合,其中,活性物质为以上方法制备得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同时加入适量的N-甲基吡咯烷铜(NMP)调浆(搅拌12h),将混合浆料采用涂膜器均匀涂在铜箔上,置于120℃真空烘箱烘干(12h);取出后采用冲片机冲出电极片,称量质量后再次置于60℃真空烘箱中烘2h;在氩气气氛下的手套箱中,手套箱中的水及空气含量均低于0.1ppm条件下组装成电池。采用新威电池测试仪CT-4008-5V10mA-164/CT-4008-5V50mA-S1,以1C(1C=100mA/g)的电流密度各充放200次,电压范围为0.01-1V,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循环充放电,得到相应的容量与时间的关系图,从而研究电极材料的储锂性能。使用德国Zahner公司电化学工作站IM6进行循环伏安测试与交流阻抗测试,研究电池储能机理及电极材料的本质特性,其扫描速度0.05mV/s,电压窗口为0.01-1V,交流频率范围为100mHz-100kHz。
图4为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EIS图,曲线(a)为原料SiMPs的EIS测试结果,曲线(b)为实施例1中的产品的EIS测试结果,曲线(c)为实施例2中的产品的EIS测试结果,曲线(d)为实施例3中的产品的EIS测试结果。图4显示出电池的电阻特性,电池电阻与SEI层的形成、电荷传输阻抗和Li+在电极材料内部的扩散相关。EIS图谱上高频区半圆的直径代表了电极与电解液界面的电荷传输阻抗,低频区直线的坡度代表着Li+在电池内部的扩散。从图中可见,与SiMPs相比,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结构减小了电荷的传输阻抗,加快了电荷的传输速度。与(b)相较,(c)和(d)的电荷传输阻抗减小,这与SiMPs表面Cu层包覆有关,(c)和(d)Cu层包覆的更加致密且裸露的SiMPs面积减小使得Cu/SiMPs复合结构的电导性增加,颗粒之间的电子传输能力加快,提升了电荷的传输速度。
图5为不同物质的5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循环次数曲线,曲线(a)代表原料SiMPs,曲线(b)代表实施例1中的产品,曲线(c)代表实施例2中的产品,曲线(d)代表实施例3中的产品。从图中可以看出,SiMPs在循环瞬间会损失容量,经过Cu层包覆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池循环时的容量,且随着pH减小,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增加,经过50圈循环之后,采用实施例3的产品所制备的电池,容量维持在425mAh/g,因此,SiMPs/Cu复合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iMPs在嵌锂/脱锂过程中因发生体积膨胀而产生的容量衰减问题,增加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提升电池循环后的容量剩余。
图6为实施例3制备的Cu/SiMPs复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伏安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电池前三圈的循环伏安曲线,在0.8V、0.207V、0.014V有不同的还原峰出现,分别对应着SEI的形成和Li和Si的合金化过程,在0.349V、0.507V的氧化峰为Li和Si的去合金化过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相同电压下,还原峰和氧化峰的峰强增加,说明电荷在电极材料内部传输的更快,这与SiMPs表面包覆Cu层良好的电导性相关。
图1是本发明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过程示意图,首先在微米硅粉表面包覆多巴胺,多巴胺聚合形成聚多巴胺层,敏化处理使得Sn2+吸附在微米硅粉表面,吸附在微米硅粉表面的Sn2+,作为活化过程中Pd形核生长的种子,与Pd2+发生反应从而在微米硅粉表面形成均一的Pd的催化位点。接着将钯包覆的微米硅颗粒加入到铜盐溶液中后,在Pd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u2+在微米硅粉表面被还原成Cu颗粒,Cu纳米颗粒形核之后不断地在微米硅粉的表面形成,最终在微米硅粉的表面形成Cu的包覆层。
本发明采用价格便宜的SiMPs,制备方法工艺简单,环境友好,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采用化学镀的方法来制备出纳米Cu颗粒包覆SiMPs的结构,通过调节pH、铜盐的浓度、络合剂的含量来优化结构,完善工艺,使得Cu/SiMPs复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容量相较于SiMPs有很大的提升。
由于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所用的是Cu集流体,本发明制备的电极材料是用纳米Cu颗粒包覆在SiMPs表面,有望用纳米Cu颗粒代替Cu集流体,以减轻负极质量,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做出更轻便的电池,进一步用在储能设备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微米颗粒在水中分散均匀,然后加入盐酸多巴胺,在pH=8.5的条件下,多巴胺发生聚合反应,得到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中含有聚多巴胺包覆的硅颗粒;
(2)向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锡盐溶液,搅拌反应,使得锡离子吸附到聚多巴胺的表面,然后加入钯盐溶液,搅拌反应,钯离子被锡离子还原为钯,得到钯包覆的硅颗粒;
(3)配制包括铜盐、络合剂和乳酸的铜盐溶液,然后在pH为5-11的条件下,向所述铜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和钯包覆的硅颗粒,在钯的催化作用下,所述还原剂将铜离子还原为铜,得到铜硅复合电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硅微米颗粒的粒径为1-1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硅微米颗粒与盐酸多巴胺的质量比为0.5-2:0.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锡盐溶液包括锡盐、盐酸和水,所述锡盐为氯化亚锡或硫酸亚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钯盐溶液包括钯盐、盐酸和水,所述钯盐为氯化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硅微米颗粒与锡盐和钯盐的质量比为5-20:1:0.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铜盐为硫酸铜、氯化铜或硝酸铜;所述络合剂为柠檬酸钠、乙二胺四乙酸钠、三乙醇胺或酒石酸钾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铜盐与络合剂的质量比为2.7-5.3: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还原剂为二甲胺基硼烷、甲醛和硼氢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还原剂与铜盐的质量比为2.26-3:14.4。
CN201710467992.2A 2017-06-16 2017-06-16 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72937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67992.2A CN107293714B (zh) 2017-06-16 2017-06-16 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67992.2A CN107293714B (zh) 2017-06-16 2017-06-16 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93714A true CN107293714A (zh) 2017-10-24
CN107293714B CN107293714B (zh) 2020-04-21

Family

ID=60097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67992.2A Active CN107293714B (zh) 2017-06-16 2017-06-16 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9371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1089A (zh) * 2019-08-27 2019-12-20 南京理工大学 微/纳米核壳结构Si@PDA的制备方法
CN110993899A (zh) * 2019-10-14 2020-04-10 浙江大学 一种纳米铜颗粒原位修饰的微米级多孔硅复合结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779877A (zh) * 2022-11-21 2023-03-14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锰系锂离子筛的洗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306A (zh) * 2007-05-21 2008-11-26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纳米碳管表面镀铜的制备方法
CN105112894A (zh) * 2015-08-31 2015-12-0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通过多巴胺对无机粒子进行表面化学镀铜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306A (zh) * 2007-05-21 2008-11-26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纳米碳管表面镀铜的制备方法
CN105112894A (zh) * 2015-08-31 2015-12-0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通过多巴胺对无机粒子进行表面化学镀铜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UGRUL CETINKAYA等: "Improvement cycleability of core–shell silicon/copper composite electrodes for Li-ion batteries by using electroless deposition of copper on silicon powders", 《POWDER TECHNOLOGY》 *
胡佳勋: "多巴胺修饰制备表面化学镀铜复合材料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1089A (zh) * 2019-08-27 2019-12-20 南京理工大学 微/纳米核壳结构Si@PDA的制备方法
CN110591089B (zh) * 2019-08-27 2022-06-28 南京理工大学 微/纳米核壳结构Si@PDA的制备方法
CN110993899A (zh) * 2019-10-14 2020-04-10 浙江大学 一种纳米铜颗粒原位修饰的微米级多孔硅复合结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93899B (zh) * 2019-10-14 2020-10-30 浙江大学 纳米铜颗粒修饰的微米级多孔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779877A (zh) * 2022-11-21 2023-03-14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锰系锂离子筛的洗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79877B (zh) * 2022-11-21 2024-03-19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锰系锂离子筛的洗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93714B (zh) 202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High performance of electrochemical lithium storage batteries: ZnO-based nano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an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CN105390687B (zh) 一种高性能三维碳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390674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二硒化铁/硫掺杂石墨烯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28858A (zh) 一种稳定的锂金属负极
CN106207155B (zh) 一类整合正/负循环效应的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92651A (zh) 一种双层包覆的纳米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355875B (zh) 一种氧化钨纳米线缠绕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022418B (zh) 一种碳纳米管增强的锡铜镍合金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17374B (zh) 一种Fe7S8/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370663B (zh) 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979559A (zh) 一种纳米铜包覆多孔纳米硅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Jin et al. Vertical nanoarrays with lithiophilic sites suppress the growth of lithium dendrites for ultra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CN107317002B (zh) 一种普鲁士蓝类复合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22432B (zh) 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08923024B (zh) 一种磁性锂金属电池铜磁复合电极材料及制备工艺和应用
CN110364732A (zh) 一种水系电池中具有无机功能修饰层的复合锌负极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293714A (zh) 铜硅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070923A (zh) 纳米结构的Co3O4/Ru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148851A (zh) 一种双碳结构修饰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71937B (zh) 一种过渡型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方法
Zhang et al. KOH-assisted aqueous synthesis of bimetall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their derived selenide composites for efficient lithium storage
CN103022450B (zh) 一种三维网状锡铜镍-碳纳米管合金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Kong et al. Study on the in situ sulfid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pherical nickel hydroxide
CN105336934B (zh) 一种硅电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600259B (zh) 层状结构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