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68162A -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68162A
CN107268162A CN201710211110.6A CN201710211110A CN107268162A CN 107268162 A CN107268162 A CN 107268162A CN 201710211110 A CN201710211110 A CN 201710211110A CN 107268162 A CN107268162 A CN 107268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entioned
yarn
needle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111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68162B (zh
Inventor
仲秀树
小野田丰广
岛崎宜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68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8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68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8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06Non-run fabrics or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其当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时编织纱线难以断开,能牢固地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在各针床(FB、BB)的编织宽度方向之中,当将编织针的配置了叶片的一侧规定为叶片侧(D1),将不配置叶片的一侧规定为逆叶片侧(D2)时,具备:在被卡定在第一针床(FB)或者第二针床(BB)上的已存编织物部的线圈之中,编织在处于编织纱线的切换位置的特定线圈(1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一线圈(1)的工序A;在第一线圈上进行贴补,编织从第一线圈拉出的第二线圈(2)的工序B;通过将第二线圈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第一线圈上,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5)脱线的工序C,工序B的贴补,是使供纱口(9)从逆叶片侧向叶片侧移动地进行的。

Description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其在使用横编机编织编织物时,使得在编织物的编织途中通过切换编织纱线产生的编织纱线余端部不脱线。
背景技术
在具有条纹花纹、嵌花花纹等的编织物中,在编织物的编织途中进行编织纱线的切换。在此编织纱线切换的部分中,具有向由切换前的编织纱线编织的编织物部导入切换后的编织纱线的入线部和从由切换前的编织纱线编织的编织物部的终端拉出其编织纱线的出线部,需要在这些入线部及出线部中使得编织纱线不脱线露出。本申请人提出了在横编机中进行此防止脱线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当使用具备编织针的横编机编织编织物时防止在切换编织纱线时产生的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该编织针在具有钩的针主体的一方的侧面上具有移圈用的叶片。更具体地讲,在各针床的编织宽度方向之中,将配置编织针的叶片的一侧规定为叶片侧,将不配置叶片的一侧规定为逆叶片侧,进行了下述[1]~[3]。
[1]使供纱口从叶片侧向逆叶片侧移动,并对作为被卡定在针床上的已存编织物部的线圈之一的特定线圈进行贴补,编织从特定线圈拉出的第一新线圈。
[2]使用与上述[1]相同的供纱口,编织在特定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二新线圈。
[3]使第一新线圈和第二新线圈相互重叠。
在此,所谓贴补,是指如下的公知的编织技术:使被卡定在针床X的编织针XX上的线圈P向与针床X相向的针床Y的编织针YY移动,同时将从线圈P拉出的线圈Q编织在编织针XX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566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1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虽然能使编织纱线余端部牢固地防止脱线,但是,如果进行防止脱线的编织纱线的强度低,则存在着在防止脱线的编织的途中编织纱线断开了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其当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时编织纱线难以断开,能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牢固地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们,研究了在专利文献1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中编织纱线断开的各种原因。其结果,得到了如下的认识:当在特定线圈上进行贴补而形成第一新线圈时,使供纱口从叶片侧向逆叶片侧移动地进行贴补是其原因。如果使供纱口从叶片侧向逆叶片侧移动地进行贴补,则以第一新线圈的沉降弧(连接线圈和线圈之间的部分)束缚特定线圈的两个沉降弧的方式缠上(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的S1)。通过此沉降弧彼此的缠绕来牢固地防止编织纱线脱线,相反,因为编织纱线变得难以动,所以在贴补后的编织中当形成新的线圈时在编织纱线上作用了大的张力。基于上述认识本发明者们完成了以下所示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其使用横编机,防止在编织物的编织的途中通过切换编织纱线产生的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该横编机具备在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及第二针床和供给编织纱线的供纱口,被设置在上述第一针床及上述第二针床上的编织针是在具有钩的针主体的一方的侧面上具有移圈用的叶片的编织针,该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各针床的编织宽度方向之中,当将上述编织针的配置了上述叶片的一侧规定为叶片侧,将不配置上述叶片的一侧规定为逆叶片侧时,具备:
在被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或者上述第二针床上的已存编织物部的线圈之中,编织在处于编织纱线的切换位置的特定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一线圈的工序A;
在上述第一线圈上进行贴补,编织从上述第一线圈拉出的第二线圈的工序B;
通过将上述第二线圈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上述第一线圈上,防止上述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的工序C,
上述工序B的贴补,是使上述供纱口从上述逆叶片侧向上述叶片侧移动地进行的。
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以下的方式,即,在工序C中,通过将上述第二线圈重叠在上述第一线圈上并编织在该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将上述第二线圈直接固定在上述第一线圈上。
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以下的方式,即,在工序C中,通过编织在上述第二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三线圈并将上述第三线圈重叠在上述第一线圈上,编织在该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将上述第一线圈间接地固定在上述第二线圈上。
[发明的效果]
在具备具有移圈用的叶片的编织针的横编机中,第一针床的编织针的钩和第二针床的编织针的钩并不是真正正面地相向,例如与第一针床的编织针相向的第二针床的编织针,相对于第一针床的编织针,被配置在向第一针床的编织针的具有叶片的一侧偏移了的位置。因此,当在第一线圈上进行贴补编织第二线圈时,通过使供纱口向叶片侧移动或者向逆叶片侧移动,第二线圈的沉降弧的相对于第一线圈的沉降弧的缠绕方法不同。在本发明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中,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相反,使供纱口从逆叶片侧朝向叶片侧移动地在第一线圈上进行贴补,第二线圈的沉降弧以束缚第一线圈的两个沉降弧的方式不缠绕。因此,由于即使在贴补后形成新的线圈,也难以对编织纱线局部地作用大的张力,所以能抑制在防止脱线的途中编织纱线断开。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能牢固地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这是因为通过实施本发明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如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在编织纱线余端部形成结子。
将第二线圈直接固定在第一线圈上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特别适合于进行入线时,能漂亮地做成入线部。
将第二线圈间接地固定在第一线圈上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特别适合于进行出线时,能漂亮地做成出线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实施方式1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2是根据图1的编织工序图来防止脱线的编织纱线余端部的附近的线圈图。
图3是有关实施方式2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在实施方式1中,基于图1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将从第二供纱口9供给的第二编织纱线Y2相对于由从第一供纱口8供给的第一编织纱线Y1编织的已存编织物部10进行入线的例子。第一编织纱线Y1和第二编织纱线Y2,能利用颜色、种类不同的编织纱线。图1中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
图1的编织针,是由针舌的摆动来开闭被设置在针主体的前端的钩的舌针,在针主体的一方的侧面上设置了移圈用的叶片。在FB、BB的编织宽度方向之中,将配置了舌针的叶片的一侧规定为叶片侧D1,将不配置叶片的一侧规定为逆叶片侧D2。在本例的横编机的情况下,FB中的纸面右侧是叶片侧D1,纸面左侧是逆叶片侧D2,在BB中,纸面左侧是叶片侧D1,纸面右侧是逆叶片侧D2。
在S0中,表示了由从第一供纱口8供给的第一编织纱线Y1在FB上编织了已存编织物部10的状态。从此状态使用供给第二编织纱线Y2的第二供纱口9进行入线。
在S1中,在已存编织物部10的线圈之中,选择编织纱线的切换位置即第二编织纱线Y2中的开始编织的位置的线圈(从左数第4号的线圈)作为特定线圈11,与此特定线圈11连续地开始在已存编织物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新的编织物部的编织。首先,将第二供纱口9向纸面右侧(FB中的叶片侧D1)移动,编织在特定线圈1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一线圈1(工序A)。在进行入线的本例的情况下,从第一线圈1向与第二供纱口9相反的一侧伸长的部分是编织纱线余端部5。
在S2中,使被卡定在FB的编织针上的第一线圈1向相向的BB的编织针移动。此S2是在接下来的S3的编织时为了使第二供纱口9从逆叶片侧D2相对于第一线圈1移动地编织而进行的。
在S3中,使第二供纱口9从纸面左侧即BB中的逆叶片侧D2向叶片侧D1移动,在第一线圈1上进行贴补(工序B)。具体地讲,一边使被卡定在BB的编织针上的第一线圈1向相向的FB的编织针移动,一边将第二编织纱线Y2从第一线圈1拉出,在卡定了第一线圈1的BB的编织针上编织第二线圈2。通过一边使第二供纱口9从逆叶片侧D2向叶片侧D1移动一边进行贴补,如图2的线圈图所示,第二线圈2的两个沉降弧2a、2b,与作为特定线圈11的纸面右侧的部分的一侧部分11A和第一线圈1的一侧部分1A交叉,但与作为特定线圈11的纸面左侧的部分的另一侧部分11B和第一线圈1的另一侧部分1B不交叉。因此,从第二供纱口9到第一线圈1的一系列的第二编织纱线Y2容易动,难以对第二编织纱线Y2局部地施加大的张力。在此,一侧部分11A(1A)是在构成特定线圈11(第一线圈1)的针环之中与图1的S3中的第二供纱口9的移动方向相反侧的部分,另一侧部分11B(1B)是在构成特定线圈11(第一线圈1)的针环之中图1的S3中的第二供纱口9的移动方向侧的部分。
在S4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纸面右侧移动,与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相比使第二供纱口9停止在右侧的位置。然后,在S5中,使被卡定在BB的编织针上的第二线圈2与FB的第一线圈1相互重叠(工序C的一部分)。S4的第二供纱口9的移动,是为了在S5中在使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重叠时,使得从第二供纱口9伸长的第二编织纱线Y2的一部分不被夹在两线圈1、2之间而进行的。通过使第二编织纱线Y2的一部分不被夹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之间,线圈的表面做成得漂亮。另外,因为不进行S4,所以即使第二编织纱线Y2的一部分被夹在两线圈1、2之间,也能防止脱线。
在S6中,通过编织在使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重叠了的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4,将第二线圈2直接固定在第一线圈1上,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5脱线(工序C的剩余部)。编织线圈4时的第二供纱口9的移动方向不被特别地限定。在S6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左侧(FB中的逆叶片侧D2)移动地编织线圈4,只不过是因为进行了S4的结果,在开始S5的时刻与重叠线圈相比在右侧配置了第二供纱口9。只要是不进行S4,就可以在S6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右侧移动地编织线圈4。
S6以后,只要编织在已存编织物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新编织物部即可。例如,可以举出使第二供纱口9向左侧移动并编织在已存编织物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新编织物部的情况。
图2表示由以上的方法进行防止脱线的入线部的线圈图。如果在编织结束后将编织纱线余端部5向从编织物拉出方向拉伸,则使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重叠了的重叠线圈收缩,在由双点点划线围起来的部分上形成结子,该结子被固定在特定线圈11和线圈4之间。通过形成结子,能抑制编织纱线余端部5脱线。在此,第二线圈2的两个沉降弧2a、2b,因为仅与特定线圈11的一侧部分11A和第一线圈1的一侧部分1A交叉,所以当拉伸编织纱线余端部5而形成结子时,不存在第一线圈1的两个沉降弧由第二线圈2的沉降弧2a、2b勒紧的情况。因此,从编织纱线余端部5到线圈4,第二编织纱线Y2容易动,第二编织纱线Y2难以断开。另外,因为在特定线圈11上不形成结子,使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重叠了的重叠线圈成为结子,所以特定线圈11的表面不紊乱,能抑制编织物的品质由结子损害。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如在图1中例示的那样,特别适合于进行入线时。这是因为使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重叠了的重叠线圈收缩,所以在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4和与线圈4连续地在线圈横列方向编织的新编织物部的线圈成为在线圈纵行方向大致对齐了的线圈列。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3的编织工序说明使编织已存编织物部10的第一编织纱线Y1出线的例子。图3的表示方法与图1同样。
在S1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纸面右侧移动,由第一编织纱线Y1编织已存编织物部10的最终线圈横列(工序A)。在此情况下,在S1中最后编织的线圈是第一线圈1,其下的已存编织物部10的线圈是特定线圈11。
在S2中,使被卡定在FB的编织针上的第一线圈1向相向的BB的编织针移动。然后,在S3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纸面左侧(BB中的叶片侧D1)移动,相对于第一线圈1进行贴补,编织从第一线圈1拉出的第二线圈2(工序B)。在此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第二线圈2的两个沉降弧,因为仅与特定线圈11的一侧部分(纸面右侧的部分)和第一线圈1的一侧部分交叉,所以不存在第一线圈1的两个沉降弧由第二线圈2的沉降弧勒紧的情况。因此,从第一供纱口8到第一线圈1的一系列的第一编织纱线Y1容易动,难以对第一编织纱线Y1局部地施加大的张力。
在S4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右侧移动,编织在第二线圈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三线圈3(工序C的一部分)。第三线圈3是由第一编织纱线Y1编织的最后的线圈,因此从第三线圈3延伸到第一供纱口8的部分成为编织纱线余端部5。通过编织第三线圈3,确定第二线圈2。
在S5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左侧移动,将第三线圈3做成了扭转线圈。由于通过将第三线圈3做成扭转线圈,第三线圈3的沉降弧彼此交叉,在两沉降弧之间产生摩擦力,所以编织纱线余端部5变得难以脱线。但是,由于即使不将第三线圈3做成扭转线圈也能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5脱线,所以即使不进行S5也没关系。
在S6中,如由粗线箭头表示的那样,使第三线圈3与第一线圈1相互重叠(工序C的一部分)。S6之后,使用从未图示的第二供纱口供给的第二编织纱线编织在由第一编织纱线Y1编织了的已存编织物部1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新编织物部。此时,在使S6所示的第一线圈1和第三线圈3重叠了的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由第二编织纱线编织,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经第三线圈3间接地固定(工序C的剩余部)。
如果在编织结束后将编织纱线余端部5向从编织物拉出的方向拉伸,则第二线圈2和第三线圈3及与特定线圈11的一侧部分(纸面右侧的部分)交叉的第二线圈2的两个沉降弧收缩。其结果,由本例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编织纱线余端部5上形成结子,由该结子防止编织纱线余端部5脱线。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经第三线圈3将第二线圈2间接地固定在第一线圈1上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如在图3中例示的那样,特别适合于进行出线时。如S6所示,当从表侧观看编织物时,即当从纸面里侧朝向跟前侧观看编织物时,因为在第一线圈1的里侧重叠了第三线圈3,所以变得难以从编织物的表侧看见第三线圈3、第二线圈2。
<其它的实施方式>
由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也能进行出线部中的编织纱线余端部的防止脱线。另外,由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也能进行入线部中的编织纱线余端部的防止脱线。
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中,当在第一线圈上进行贴补时,只要使供纱口从卡定第一线圈的编织针的逆叶片侧朝向叶片侧移动来进行贴补即可,编织第一线圈时的供纱口的移动方向不被限定。例如,在图1的S1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纸面左侧移动,在FB的编织针上编织第一线圈1。然后,不使该FB的编织针的第一线圈1向相向的BB移动,使第二供纱口9向纸面右侧移动而在第一线圈1上进行贴补,形成第二线圈2。在此情况下,成为使第二供纱口9从FB中的逆叶片侧D2向叶片侧D1移动,在第一线圈1上进行贴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中,使用了具备舌针的横编机,但上述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也能使用具备具有移圈用的叶片的编织针例如复合针的横编机来进行。另外,使用的横编机也可以是4张针床横编机。
符号的说明:
FB:第一针床
BB:第二针床
D1:叶片侧
D2:逆叶片侧
10:已存编织物部
11:特定线圈
11A:一侧部分
11B:另一侧部分
1:第一线圈
1A:一侧部分
1B:另一侧部分
2:第二线圈
2a、2b:沉降弧
3:第三线圈
4:线圈
5:编织纱线余端部
8:第一供纱口
9:第二供纱口
Y1:第一编织纱线
Y2:第二编织纱线。

Claims (3)

1.一种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其使用横编机,防止在编织物的编织的途中通过切换编织纱线产生的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该横编机具备在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及第二针床和供给编织纱线的供纱口,被设置在上述第一针床及上述第二针床上的编织针是在具有钩的针主体的一方的侧面上具有移圈用的叶片的编织针,该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各针床的编织宽度方向之中,当将上述编织针的配置了上述叶片的一侧规定为叶片侧,将不配置上述叶片的一侧规定为逆叶片侧时,具备:
在被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或者上述第二针床上的已存编织物部的线圈之中,编织在处于编织纱线的切换位置的特定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一线圈的工序A;
在上述第一线圈上进行贴补,编织从上述第一线圈拉出的第二线圈的工序B;
通过将上述第二线圈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上述第一线圈上,防止上述编织纱线余端部脱线的工序C,
上述工序B的贴补,是使上述供纱口从上述逆叶片侧向上述叶片侧移动地进行的。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工序C中,通过将上述第二线圈重叠在上述第一线圈上并编织在该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将上述第二线圈直接固定在上述第一线圈上。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工序C中,通过编织在上述第二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三线圈并将上述第三线圈重叠在上述第一线圈上,编织在该重叠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将上述第一线圈间接地固定在上述第二线圈上。
CN201710211110.6A 2016-04-04 2017-04-01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Active CN107268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5393 2016-04-04
JP2016075393A JP6518619B2 (ja) 2016-04-04 2016-04-04 編糸の解れ止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8162A true CN107268162A (zh) 2017-10-20
CN107268162B CN107268162B (zh) 2019-05-14

Family

ID=59886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11110.6A Active CN107268162B (zh) 2016-04-04 2017-04-01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18619B2 (zh)
KR (1) KR101844741B1 (zh)
CN (1) CN107268162B (zh)
DE (1) DE1020172053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44972A (ja) 2022-03-28 2023-10-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24058470A (ja) 2022-10-14 2024-04-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24058469A (ja) 2022-10-14 2024-04-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6730A (en) * 1968-11-26 1972-01-25 Texpatent Gmbh Textile mesh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ts manufacture
US6539752B1 (en) * 2002-06-10 2003-04-01 Francesco Gavagnin Apollonio Fine gauge knitted fabric with open-work pattern
CN103993414A (zh) * 2013-02-15 2014-08-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CN104878513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6730A (en) * 1968-11-26 1972-01-25 Texpatent Gmbh Textile mesh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ts manufacture
US6539752B1 (en) * 2002-06-10 2003-04-01 Francesco Gavagnin Apollonio Fine gauge knitted fabric with open-work pattern
CN103993414A (zh) * 2013-02-15 2014-08-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CN104878513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14947A (ko) 2017-10-16
KR101844741B1 (ko) 2018-04-03
JP6518619B2 (ja) 2019-05-22
CN107268162B (zh) 2019-05-14
DE102017205324A1 (de) 2017-10-05
JP2017186694A (ja) 2017-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264962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CN103993414B (zh)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CN1023136C (zh)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290609B (zh) 带穗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58816A (zh) 针织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
WO2007058091A1 (ja) ボーダー柄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7268162B (zh) 编织纱线的防止脱线方法
WO2007099709A1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CN102041609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071520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EP2418310B1 (en) Joining method of adjacent knitted fabric parts, and knitted fabric
CN10474622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2012102410A (ja) 編地の編出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2345197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7142601B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140725B (zh) 添纱编织方法
EP2333139A1 (en)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 and tubular knitted fabric
EP2397588B1 (en) Inner widening method
CN111088586B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接合后的针织物
CN104878514B (zh)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
CN104831459A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WO2022191048A1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1218761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17888265A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